小学生学习礼仪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5 14:53: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生学习礼仪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小学生学习礼仪

篇(1)

1 概述

在高等院校学生步入高校的第一步起,学习就是学生最重要、最关键的活动内容。大学生的学习虽然是按照学校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师的安排进行的,但已经不像中学生那样是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被动的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上,而是可以有相当多的自由支配时间,这就决定了大学生的学习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学习计划能力,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学习时间。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又是一种学生在学校这个特定的学习环境里专心的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特征的社会活动。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计划、组织、控制都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因此,不管是学生还是学校,怎样进行有效的学习管理,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同时,面对知识经济的冲击,对高校学生采用最有效的,最优化的学习管理,也是满足社会发展和促进个人更好适应社会的需要。

2 高校学生学习管理概念

高校学生学习管理的概念主要是借鉴管理学中对管理概念的描述演化而来的,其定义如下:高校学生的学习行为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激励等环节来协调学生与学习,以期达到学习目标的过程。这个定义包含着以下几层含义:

2.1 管理的对象是学习行为

在这个定义中,一切管理活动都围绕着学习行为展开。管理的对象是一种行为,计划、组织、控制、激励等各种环节都有利的促进了这种行为的有效进行,最终使得学习行为有个满意的结果。

2.2 管理的主体是参与学习行为的人或组织

学习管理的主体应是学生、学校。学习行为的主体是学生,所以首先在对学习进行有效管理的应是学生,而高校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主要是在学校的参与下进行的,并且学生的学习行为受到学校管理的很大影响,所以学校也应是学习管理的主体。学习管理中的两个主体都围绕着学习行为采取各种措施,并相互协调,使学习行为得到有效的结果。

2.3 管理采取的基本措施是计划、组织、控制、激励

计划、组织、控制、激励是这个管理活动的四个基本职能。所谓职能是指人、事物或机构应有的作用。每个管理者工作时都是在执行这些职能的一个或几个。那么,计划职能就是对将来趋势的预测,根据预测的结果建立目标,然后制订各种方案以及达到目标的具体步骤,以保证目标的实现。组织职能一方面是为了实施计划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结构,该种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计划能否得以实现;另一方面是指为了实现计划目标进行的组织过程。控制职能包括制订各种控制标准;检查工作是否按计划进行,是否符合既定的标准;若控制对象的活动发生偏差,要及时发现和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纠正偏差或制订新的计划,确保实现目标。激励职能主要是从管理活动中的学生来讲的,通过激励学生,激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的个人目标与管理目标统一起来,保证管理活动协调进行。

2.4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实现是通过有效、优化的管理活动实现的。学生根据个人需求、社会需求在学校给定的环境下,充分发挥个人管理学习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同时,学生个人的学习又是受到学校对学习管理的统辖,学校根据自身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水平,制订符合自身和社会需要的学习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对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种支持系统。因此,学校和个人有效的学习管理,最终保障了个人学习目标和学校培养目标的统一,保障了满意的学习结果。

3 高校学生学习管理的原则

高校学生的学习管理应是高校管理中的重点,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管理,必须遵循科学的管理原则,这些原则既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又要满足总的方向和要求。因此,这些原则体现在:

3.1 自主性原则

自主性原则是高校学生学习管理中首要原则。是指高校学生学习管理中所进行的一切学习管理都应以发挥学生自我学习管理为目的,为促进学生自我取得好的学习结果创造一切有效的条件。大学生学习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的,所以无论从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时间及学习的方式都要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承担的角色,强调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因此,进行高校学生学习管理,学校对学生的学习管理和学生自我学习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时,更好注重发挥学生自我学习管理的能动性。

3.2 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在高校学生的学习管理中表现为高校的学生学习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其中包含了个人、学校、社会等各个部分,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建立良好的组织结构,达到学习活动的最优化结果。学生的学习行为作为一种具体而复杂的活动,是在受到特定环境的影响下的功能表现。并且,学习行为的功能表现会受到环境中某些因素的影响,其中会有一些因素影响起很大的作用。

图1是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阐释学习行为的。因此,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把高校学生的学习管理作为一种系统的学习管理工程。就应该从学生、学校、社会的整体角度来考虑学习管理,在强调发挥学生自我学习管理能力的同时,要重视学生自我学习管理目标与学校管理目标、社会需求统一起来,使得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在充分发挥主动性学习时,更多的考虑到的是自身的要求,满足的是自我的兴趣、需求,所以,在有学校参与的学习管理中,发挥学校学习管理中控制作用,使得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不仅满足个人的,也是满足学校的、社会的。

3.3 价值性原则

价值性原则是高校学生学习管理原则中最应该体现的原则。它是指学习管理活动应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管理主体的需要,体现其与主体之间的效用关系。任何管理活动,都是为了满足管理活动主体的需要。管理活动的存在、作用及其发展变化都应适合、接近或一致管理主体的需要。因此,高校在进行学生学习管理时,应充分发挥学生、学校、社会的角色参与,以人为本,发挥人的激情,注重人的利益,满足人的需要。

3.4 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高校学生学习管理有的原则。针对性原则是指高校学生学习管理活动应针对大学生的生理、心理情况分阶段的进行管理的原则。针对性原则体现的是管理活动中对组织结构的分层管理,同时,针对性原则也体现了管理活动中要基于事实的哲学理念。大学时期是智力水平增高、记忆功能增强、抽象思维获得重大发展、分析综合能力明显提高的时期。而且,进入到大学学习的学生们,经历了入学期、稳定发展期、毕业前期的各个阶段,要从大学生生理、心理的适应性来有效的、针对的进行学习管理,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3.5 定性管理与定量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定性管理与定量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是从管理手段的角度考虑的。长期以来,对学生的学习管理基本上是采用的单一的定量管理,比如,通过具体题目的试卷测试等定量管理。这种单一的定量管理的手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追求分数,追求排名等不良的学习风气,导致学生没有真正获得学习结果,而学校也是仅仅通过学生试卷的分数来确定教学计划、教学评估等,导致学校的学习管理活动很大程度上不能真正有效的促进学生自我的学习管理。由于对人的学习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致使许多问题靠单纯的定量分析还难以解决,所以,定性管理的作用仍然不可低估。随着学校管理理念的不断变化,在进行学生学习管理活动中,定性管理的进入,增强了学生学习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应在定性分析作为前提和归宿的基础上,以定量分析精确和深化对定性的认识,二者紧密结合,共同在管理中发挥作用。

4 高校学生学习管理采取的方法

合理的方法才能体现管理的原则和取得满意的管理结果。高校学生学习管理要采用有效的管理方法才能适应学生、学校、社会的需要。因此,高校学生学习管理采取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主要界定为两种,一种是分阶段管理,另一种是系统管理。

4.1 分阶段管理

分阶段管理是指将学生的学习管理分为入学期、稳定发展期、毕业前期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适应性的采用手段、方法,使学生、学校的学习管理能进行有效、优化管理。分阶段管理最大限度的体现了学生学习管理中针对性原则,但在管理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也结合了自主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价值性原则和定性管理与定量管理相结合的原则。①入学期学习管理。入学期的学习管理主要是从确立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学习管理角度入手的。很多学生步入大学后,面对自由的学习环境、浩瀚的知识海洋,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上产生了困惑、焦虑。在这个时期及时的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将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阶段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②稳定发展期学习管理。大学生在学校里经过半年乃至一年的大学环境适应,开始对自我的学习有了大的发展欲望。这个阶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因此这个阶段的管理应注意处理好专业与兴趣爱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使学生的学习得到充分的展现,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能力。③毕业前期的学习管理。毕业前期,学生面对就业、考研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学习动荡”,一部分人忙于考研,埋头苦干应付研究生考试,而忽略应该在这个阶段学习的专业课,一部分人忙于找工作,认为只要有个工作,学习不学习已经不重要。因此在这个“混乱的阶段”,更应该稳定学生的学习,在他们步入不同环境之前,一方面抓好教学计划中的学习管理,一方面为学生走上不同的环境所需要的知识,提供学习的环境,比如,开设英语辅导班,交际礼仪指导课程等,为迎接学生的毕业,走向另一片天地提供再学习的条件。

4.2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的高校学生学习管理主要是把系统科学的理念注入到学生学习管理中,把学生学习管理看作一个系统管理工程。高校学生学习系统管理是指将学习行为与学生、学校、社会看作一个整体来管理,学生与学习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学校和社会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支持系统。用图表示为:

在这个系统管理中,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种思想:

①学习管理系统中有着学习行为、学生、支持系统部分,学习行为是这个系统的中心,学生的活动和支持系统的活动都是围绕着学习行为进行的。学习行为、学生、支持系统这些部分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②学生学习管理系统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学生与学习行为有着相互的关系。学生对学习行为进行有效管理,会取得理想的学习结果。理想的学习结果又会促进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加强和促进学习效果;反之,就会降低学习结果,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

③支持系统是指学校、社会为学生的学习所提供的一切支持,它包括培养目标、学习风气、学习制度、评估制度等,这些支持系统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同时,学生的学习活动又影响着支持系统的变革和发展。

④在这个学习系统管理中,隐含着计划、组织、控制、激励等各个环节,这些环节是管理活动进行的各个必要程序。管理活动在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基本环节基础上有效的运行,使得整个系统得以良好的运转起来。

⑤学习目标的实现是学习系统管理中最终的管理目标。这个学习目标是系统的整体目标,是学生个人的学习目标与支持系统目标的统一。得到满意的学习目标,不仅是学生,也是支持系统的愿望和采取措施的结果,它将结束一次优化的学习管理工程。否则,学生、支持系统就会不断的调整,使之产生满意的学习目标。

5 高校学生学习管理中要注意的问题

5.1 两种管理方法的有机结合

高校学生管理的有效,优化进行是分阶段管理和系统管理的有机结合的结果。分阶段管理的各个阶段都遵守着系统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同时系统管理又是在分阶段管理中一步步走进目标的。所以,这两种管理方法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只有在学生学习管理中充分运用这两种方法,才会使得管理目标的实现。

5.2 充分发挥学校领导的作用

在高校学生学习管理中,学校对这个管理活动起到了领导作用。学校领导的作用是将学习管理的方向、内部环境统一起来,创造使学生能够充分实现学习目标的环境。领导者是:个管理活动最重要的基础。学校对学生的学习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监督保障、评价处置等,这些不仅需要学校在发挥领导作用的时候要充分、细致、灵活,还需要有一定的艺术性,使得学生学习管理活动在学校的领导下有效进行。

5.3 有效的沟通

因为高校学生学习管理系统中管理主体是参与学习行为的人或组织,也就是学生和学校。所以,在学生和学校之间就应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通道,加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可以采取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看法,以此来对教学事务做出调整,确保教育过程与学生需求协调一致。同时,学生也通过有效的沟通通道,理解学校学习管理的意图、提供的便利条件等,来使个人的学习与学校的教育方针、教学条件有机结合在一起。

5.4 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高校学生学习管理活动优化的一个永恒行为。持续改进是这个管理活动中的核心动力。持续改进包括:了解现状,建立目标,寻找、评价和实施解决办法,测量、验证和分析结果,最后把更改纳入体系等活动。持续改进体现了管理哲学中动态的思想,遵循了发展的科学观。因此,持续改进使得管理活动从不完善到不断完善提供了前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

篇(2)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地理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前言中鲜明地提出了本学科的六大基本理念,其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转变地理学习方式”等,又是六大理念的核心和重点。二、乡土地理教材的开设为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搭建了理想平台

首先这是由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决定的。

1.乡土地理教材编写注重了人地协调发展教育。乡土地理教材要求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关注身边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的现状,正确认识发展成就和存在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它注重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整与转变。乡土地理教材要求的实施过程,可有效地改变以往的教条化、单一化、静态化的陈旧教学模式,建立以探究为主导,合作式、体验式、问题式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3.注重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生活中的学习资源不是写在书本上现成的,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探索、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并在此过程中提升自己对书本上所学到的地理原理、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的应用能力,用我所学,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其次是由教材编写的特点决定的。乡土教材编写为了体现这些理念,已经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具有了以下特征:

1.将促进学生地理科学能力的发展、正确的地理观念的形成贯穿了教材编写的始终。乡土地理教学中所要培养的学生的能力重点放在了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信息能力。如教材中编写的测量当地的地理经纬线,绘制校园平面图等等,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的产生过程。再如根据已有的相关资料或通过对家乡某类资源的调查研究,分析我国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地理信息的搜集、整理及分析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等,建立国情意识。

2.将因地制宜思想贯穿了教材编写的始终。学习地理最重要的是关注家乡的经济发展,了解成就及存在问题。而乡土地理内容编制时则遵循了这样的线索:区域不同――资源和条件存在差异――发展潜力和存在问题也有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另外,教材中还应用了正面案例与反面案例相结合编写形式,体现了因地制宜思想。正面案例有助于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因地制宜,应当怎样因地制宜利用当地条件差异进行生产建设,即怎样扬长避短。反面案例则让学生明白不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的危害及后果,增强因地制宜重要性的认识,这正是为其将来投身到经济建设中时能真正“用我所学”作铺垫。

3.将案例教学贯穿了教材编写的始终。乡土地理内容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生活,它把地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以案例形式写进教材,如:地理与衣食住行,地理与当地工农业生产等。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白地理知识其实就在身边,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地理与生产生活之间密切的联系,了解其中的地理背景。

三、教师教学能力不断的提升为学生到生活中学习地理提供有力的保证

1.新理念促使教师构建了更加完备的知识结构。乡土地理教材的实施使地理课程知识的覆盖面更加宽广。教师已经意识到原有的知识结构已经成为驾驭地理教学的瓶颈,他们已不再象以前一样,把自己定位在书本、学科、成绩、校园这几点一线的狭小空间,而是向书外,向其它学科、社会生活扩展,构建了更完备的知识结构,不仅是原有结构的重组,更是吸收了先进的理念、其它学科的知识,包括全新的科技前沿知识,来完善、充实自己,新旧知识相融合,以满足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的需求。

篇(3)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礼仪的主要功能,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一是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从团体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形象的主要附着点。大凡国际化的企业,对于礼仪都有高标准的要求。

篇(4)

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凡是能由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若有困难,给予适当地铺垫和引导,但仍然要学生自己跳起来才能摘到;有些内容学生无法探究,可指导学生阅读,从阅读中获得。一般来说,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和某些计算法则是一种规定,小学生难以自已探究出来,对于这些内容,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使他学到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如,以下是一个“乘法初步认识”的教学片段。

教师先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摆几个自己喜欢的同一种图形,问:你摆出了几个什么图形?怎样列算式?

生1:我摆了6个三角形,3+3+3+3+3+3=18。

生2:我摆了4把小伞,5+5+5+5=20。

生3:我摆了3个五角星,10+10+10=30。

师:这三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加法,每道算式中的加数都相同。

师:像这样的算式,你还能写出几道吗?

请三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其余写在草稿上,然后集体订正。

师:你能一下算出8+8+8+8+8+8+8+8+8+8的和吗?

学生疑惑地摆头。

师:告诉你们,像这样的加法可以用一种很简便的方法计算。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这种方法叫乘法。(板书:乘法初步认识)什么是乘法?算式怎样写?怎么读?老师先不讲,看谁能通过阅读课本自己学懂。

学生阅读课本第46页。

师:3+3+3+3+3+3=18改写成乘法算式怎么写?“×”是什么符号?3×6中的“3”在加法算式里表示什么?“6”表示什么?3×6怎么读?仿例1教例2、例3。

师:现在你们认识什么是乘法了吗?(稍停)再阅读书第46页老师的话,画上“~”。

学生阅读完后,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深化学生对乘法的理解。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时,首先要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想读,要提出问题,使学生带着目标有针对性地阅读;读后要进行讨论,点拨,帮助学生理解;继而通过各种练习深化认识。

二、设计梯度型练习题组

练习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和阶梯,练习设计要遵循由浅入深的程序。学生的学习技能有四级发展水平:“第一级水平是只能在合乎规范的情境中按照已知的标准模式进行学习活动;第二级水平是在略有变化的情境中从已知的标准的方式中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第三级是部分探索性技能;第四级是探索性(创造性)技能。”教师要把练习设计成“基本练习――变式练习――综合练习――发展深化练习”几个层次,使学生通过练习拾级而上,形成熟练的技能。

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可以选择、设计下列题组:

第一组:1.看图写出加法算式,再写出乘法算式;2.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基本题)

第二组:把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并摆图片。(逆向题、变式题)

第三组:看一看,哪些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再写出来:5+5+5+5,4-4,3+3+3+6,2+2+2+2+1,4+4+4+4+4。(综合题)

第四组:把3+3+3+6变一变,能不能写成乘法算式。(发展深化题)

三、进行有效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把学习和探究的方法教给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小学数学学习常用的方法有:1.学习过程的方法:阅读、探究、听讲、讨论、作业、复习、检测的方法;2.具体内容的学法:概念、计算、应用题;3.思维方法: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推理)、辨证思维(具体与抽象、个别与一般、合与分、一与多、变与不变)、创造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4.记忆的方法。

怎样进行学法指导?1.备课时备学法,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考虑这节课教什么学习方法。如,教学“多位数加减法”、“乘数是三位数乘法”、“除数是三位数除法”时,教给学生“类推”学习方法;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三角形面积计算”、“稍复杂的分数”时,教给学生“转化”学习方法;当新知识与原知识是互为相反关系时,教给学生“逆推”学习方法等等。2.有意渗透,相机点拨。如,教学“数的组成和分解”时,有意渗透发散思维思想;教学“比例”时渗透变与不变思想。3.持之以恒,经常应用。如,预习的习惯和方法;复习中的尝试回忆法等等。

篇(5)

注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的个人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并集中于一定对象的心理现象。课堂教学是整个教育教学这一系列工程中最重要的“部件”,课堂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阵地,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都很强的教育活动。上课时学生专心地听着教师讲课,仔细地观察教师手里的教具,聚精会神地思考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和指向教师的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留下深刻而清楚的印象。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到这一点,有的学生人是坐在教室里,但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四十分钟过后,这部分学生对教师的讲授内容基本不会留下什么印象,教师的授课等于白上。

那么,教师在课堂上怎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

一、巧设导入环节,吸引学生注意力

教师在上课初始能否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对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调控学生注意力的第一步。因此,在教学中导入环节的设计,我们应力求艺术性、直观性,巧设悬念,承前启后,用多种方式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为一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有一个好的开端。

二、利用直观教具,激发学生注意力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要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把学生的感觉器官引向这些刺激物,增强学生对这些教学内容的注意。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抽象概念的掌握要从动作开始,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使丰富的信息源源不断刺激脑细胞,以控制学生情绪,使注意集中在学习活动中。如在让学生认识10以内数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学具认识数,可以让学生通过拨计数器珠子,发现数与数之间的联系;摆小棒练习数,摆学具圆片比较数的大小,按数取物感知数;分学具红花学习数的组成,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数。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看一看长方体、正方体的学具,使他们感知道长方体、正方体都有六个面,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大小一样,正方体每个面的大小都一样,让他们在操作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比单靠教师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因此,我们在低年级课堂教学时,要重视教具学具的直观作用,不要因做教具比较麻烦,更不能怕学生纪律乱,就不让学生进行操作学习。

三、调控课堂节奏,保持学生注意力

课堂节奏有张有弛,是学生年龄特点和用脑卫生的要求。即使是中学高年级学生,也不可能整节课始终保持紧张兴奋的状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节奏要规范明朗、主次分明,要避免单调枯燥或琐碎零乱。教师在讲授时要松紧适宜,内容要难易交替,安排要详略得当。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主要作用,情绪易兴奋,注意力不稳定。因此,教师只有善于利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互交替的特点,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生动整体,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取得可喜的教学效果

四、保持积极情感,唤起学生注意力

巴甫洛夫的实验证明了情感对大脑皮层有效工作的巨大作用:积极的情感增进它的作用;消极的情感则阻碍、压抑它的工作。高尔基曾经说过:“谁最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这就告诉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热爱学生,必须与学生有情感的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想要有深入而亲切的交流,就必须以互相尊重为前提,因为只有教师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亲近学生,“蹲”下来与学生交流沟通、拉拉家常,和学生做互动游戏,征询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情感、看法、自尊心等。学生被尊重,就有了被提升的感觉。否则,他们就会有被冷落的感觉,做小动作、搞恶作剧就成了课堂的常规项目。

在课堂上,教师具有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就会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鼓舞学生的情绪,唤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头脑中形成具有情感特色的记忆映像,并且能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发生的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

五、创新语言风格,牵动学生注意力

在传递和延续人类文化知识的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具有特殊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说:“人的感情表达由三个方面组成:55%的体态,38%的声调,7%的语气调。”对于有声语言而言,无声语言无疑是对其表达信息量的重要补充。

教师的语言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工具。教师的语言要严谨、简洁、生动、前后连贯、合乎逻辑。教师只有学会运用语言的快慢高低、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转换起承,在课堂上或清脆有力,或深沉浑厚,形成独特的魅力,声声入耳,扣人心弦,同时恰到好处地运用无声语言——体态语,才能更好地调动、牵动学生的注意力。

六、把握提问时机,撩拨学生注意力

设疑提问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好的提问可以有效地抓住学生注意力,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从心理学上讲,就是刺激—反应的联系过程。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关节点和易错的地方,精心设疑,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出的问题要适合教材内容和学生思想、知识实际,难易得当,且与学生的想法相吻合。教师从不同的方向、角度提出一些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直接揭示矛盾,而是指点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就能撩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去积极思维,给课堂教学增添一种神奇的魅力。

七、遵循认知规律,升华学生注意力

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而教材编写者的思路正好相反,总是按照由理论到实践、由抽象到具体、由一般到特殊这种顺序来阐述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学生认识活动为中心,改革编者的思路顺序,进行教学双边活动,先将具体事物抽象化,然后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即先进行归纳过程,然后进行演绎过程,才便于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

上述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的方法在理论上是科学的,在实践中是可行的,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当然,教无定法,培养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方法有很多,具体实施过程也不尽相同。教师只要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结合科学的理论,采取适当的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和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就一定能够成功。

参考文献:

篇(6)

一、加强直观教学

学生认识事物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形象的感觉和知觉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教学要适应和促进这个过程,就要加强直观教学,例如:在教学生“功”这一章,对功、功率和机械效率三个概念容易混淆。我设计了一堂比赛形式的实验课;比比谁做的功最多,谁的功率最大,谁的机械效率最高。每个同学都把五块砖以最快的速度从一楼跑到四楼,测出自己的做功、功率和机械效率。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案,自己进行测量、记录、计算、设计表格填数据。学生通过对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确凿数据进行回忆、对比、联想、分析,终于明白了道理。这比我在课堂自己演示,枯燥讲学要好得多。这样,在教师演示的同时,学生也可以自己动手操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更加具体化

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实物,如“摩擦”一节,教材用推大衣柜的方式导出,教室里没有,但有电视柜,因此,让学生推电视柜来说明,学生用亲眼见到的实验现象总结规律 ,记忆势必深刻,又如“杠杆”一节,可利用教室中的扫把,请几位同学上讲台扛起来,然后改变扫把的不同位置放在肩上,让其感受用力大小变化,增强了实验的真实性和机动性,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很多,提倡多观察、多分析,对学习和巩固物理知识很有必要,这也能时时记起,不会遗忘,自然界的电闪雷鸣,雨后的彩虹,太阳光的色散,冬天人们呼出的“空气”,汽车的发动,发光的电,照相机照相,工人利用杠杆把很重的东西滚上去,都离不开物理知识。我叫学生多观察,随时联系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索其中的道理,这样,既能让他们掌握课本知识,又能让他们开阔眼界,还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篇(7)

学生的心理障碍是学校和老师最关心的问题。我们是中医院校,我们学生的来源近大半来自农村,生活环境的变化就已经给他们带来不适应,专业学习又给他们一个陌生感,那么专业外语的学习又给他们带来压力,因为医学专业外语的词汇有很多复合词,学生说什么骨头、肉、神经真让人头痛,这几方面因素使他们心理压力增大,久之就产生外语学习的心理障碍。

专业外语学习的学生一般心理障碍主要是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如动机、意志、性格、情感、注意、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等;而情感因素则包括动机、态度、自尊、自信、焦虑、移情、自我形象等。因此,学习动机是否端正,态度是否正确,自信是否充足。自我形象是否良好都会影响外语学习的成效。

心理障碍一动机障碍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部动因和力量,它是个体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学生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结果相差甚远。

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的理论依据。被动学习出自桑代克根据其动物实验建立的S-R(刺激一反应)教育心理学理论范式,以这一理论为基础的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学习是机械的过程,学习者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学的主要过程还提出问题给予刺激,学生作出相应的反应,之后是操作和练习。主动学习出自托尔曼闻名于世的认知学习实验,即认知范式理论,这一理论要求学习者作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出现,学习不是机械的记忆信息,而是理解信息的过程。怎样使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实施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的意义?

我感觉要不断探索外语教学的新规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争取外语教学质量有所突破。教学要灵活生动,特别是医学专业的外语教学,要像解音0课一样,有具体的人体骨架等,使学生感觉能触摸到外语的词汇,有一个立体感。还要坚持外语课堂教学的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信息是指经过努力获得更多的外语信息量,多渠道的提供外语的信息源,针对学生平时听说和阅读课文的外语材料太少、信息量不足、视野不宽的弊端,课堂教学中安排多听一点生动、有趣、幽默的读物,并逐步提高听和阅读的外语语言材料的量和质。高密度是外语实践的内容量大、密度高和学生实践面广,并在同一水平基础上从听、说、读、写不同角度展开,以增加学习外语实践的量和外语实践的人数。快节奏是指用正常的语速进行外语教学,教学节奏明快,环节交替练习轮换紧凑,学生操练外语的内容和学生轮换操练的频率和节奏快速、协调。整个教学过程从开端、发展、到结束都有强烈的节奏感。多信息要求足够的信息刺激量;高密度要求积极相互交往,增强语言实践和信息交流,快节奏要求思维主动积极的快速反应,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统一体。外语积极学习的这些特性能促进学生注意力,积极快速动脑,从而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另外要注重和加强学生外语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全面提高外语素质,加强学生外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为学生今后外语更高一级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外语的主动学习,加强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发展,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克服外语学习的动机障碍。

心理障碍一自卑心理障碍

自卑,顾名思义,主体自己瞧不起自己,它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自卑属于性格的一种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自卑和自满正好是两种完全相反的心理品质,却都是大学生常有的心理表现。气质抑郁、性格内向者大都事物的感受性强,对事物带来的消极后果有放大趋向,而且不容易将其消极体验及时宣泄和排解。因而外界因素对他们心理的影响往往要比对其他气质、性格类型者的影响大,产生自卑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大。而意志品质表现为自觉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的学生在其上进心、自尊心受到压抑时,不是变得自卑,而是激起更强烈的自尊,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以更大的干劲冲破压抑,努力拼出一条成功之路来。但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则正好相反,在经过一番努力后尚无效果,便会泄气,认为自己不行,于是变得自卑起来。会对社会产生恐惧感。无法正常的接触社会上的人。

当前的中医院校大学生中大部分人存在自卑心理,这是由于他们的学习基础在中学时代打得不好,单词量严重不足,医学词汇还长而枯燥,课堂上听不懂,看不明白,总感觉自己不能学好,即使努力了也收效甚微,成绩不能提高。这种心理暗示导致了他们缺乏自信心,在学习过程中采取逃避甚至放弃的方式。

篇(8)

机械记忆 理解记忆

【中图分类号】G633.7

一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表现

1 好奇心、求知欲与兴趣。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许多物理概念,规律都是通过实验获得的。教师的演示实验,能大大满足学生的强烈的心里需求。

2 积极的心理定势,有助于物理学习的正向迁移。调查中发现因感知材料的影响,不同学生思维方式不同。一部分学生常常用持有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对于现象的观察带有片面性,抓不住事物的本质。这种心理定势为他们学习物理设置了障碍,使他们感到物理难学。由此可见,积极的心理定势,有助于物理学习的正向迁移,使学生感到物理好学,愿意去学。

3.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缺乏主动、自觉的学习精神。调查中发现,有些同学在物理学习中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其表现为:教师讲讲,他就听听,上课精神溜号,观察实验看看热闹,完成作业得过且过,缺乏主动,自觉地学习精神。这部分学生虽是少数,但起着消极的作用。

二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形成过程

1.从物理感觉到物理知觉。感觉是认识的初级形式,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它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物理概念、规律的形成都需要经过分析大量的物理现象及物理实验的验证,才能使其感知主体,形成对物理过程的整体认识。

2.从物理知觉到物理表象。知觉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初步分析和综合的结果,是感觉与思维之间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学习中从各种物理现象、实验中,通过分析总结出的概念和规律是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物理表象。物理表象虽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但它仍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仍是事物的直观特征的反映,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继而形成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过渡和桥梁。

3.从物理表象到抽象思维。对于物理现象,实验直接概括形成的物理表象,是以感觉和知觉为基础,属于非本质的东西。很多物理概念、规律的形成仅靠物理表象是不行的,还需揭示其本质,抓住本质的东西,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和规律。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形成过程,凭感知人们认为有力作用,物体就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静止。但究其本质原来运动的物体,停止一切外力后会怎样呢?至于这种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研究,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

前面运用认识论观点分析了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形成过程,那么对于不同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哪些心理特点呢?

经心理调查,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主要有:

1.观察特点。调查中有的学生写到:几乎每次演示实验,我都瞪大眼睛,希望能看到鲜明的、生动的、不寻常的物理现象。并想亲手做一做。初中生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对观察能力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

就观察而言,有的学生是有目的、自觉的,能从观察现象中发现个别特征,而且能将这些个别特征同微小的物理变化联系起来。但也有些学生出于好奇,只停留在表象的观察上,只是看热闹,并不认真思考。为使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在教学中就要时刻注意引导与培养。

2 记忆特点。中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其记忆特点是由好奇心、求知欲、探索心等心理因素决定的。表现在对于感兴趣的物理概念、规律愿意记忆,积极记忆,而对那些缺乏实验,枯燥的抽象思维形成的物理概念、规律则不愿记忆或机械记忆。因此,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他们由形象记忆转化为抽象记忆,或由机械记忆转化为理解记忆,这是非常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记忆方法。

篇(9)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容、规律和联系。而自主学习则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索,去获取知识。因此,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做法。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和意义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这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状态,最大的特点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是对传统教学认识的批判,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符合现代教材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发展全体学生,符合现代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有效地发展学生自身的巨大潜能。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方法

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学生个体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师必要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发展心智、形成品德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必需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主演角色和主动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意以生为本,细心引导。

(一)以生为本,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像一个小“数学家”一样自己去研究、去学习。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想学”、“我要学”。

(二)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对内容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而并非对于知识的被动接受。因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处于主体地位。但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比较重视“讲清基本概念,抓住知识要点,培养解题技巧,解答学生疑问”,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作用的教育,造成学生长于求同思维而短于求异思维,使学生只会做“学答”而不会做“学问”。

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让学生明白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创造一种人人都参与提出问题的氛围,促使学生增强问题意识。为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是板书时)有意的出错,让学生抓住出错的地方来质疑,来提出问题。其次,有了问题意识后,进一步应不断地从不同的方面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钻研课本,针对课本提出问题。可以问这一章节、这一节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可以问这一概念、定理的涵义是什么等等。通过训练,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课本中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辨析错解,在辨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增加学生的操作机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学习的感性材料,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习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象,以此作为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认识圆”的时候,课前教师让学生自己准备半径不同的圆形纸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充分得到体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了新知识。

篇(10)

2努力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任务中,学生往往都是对知识的接受“来者不拒”,他们完全是被动,毫无自我思考,只是老师教什么,我们学什么。这种传统观点严重的阻碍了学生对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索,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因此,笔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第一,让学生有实践的机会,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故教师应适当给予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学习的可实践材料,让他们能够直观的操作,而后去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第二,给学生提供自我思索的空间。教师应当积极的鼓励学生进行提难置疑,只有这样一来,教师才能更加清楚学生问题所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启发学生开阔思路,质疑问难,不要让他们的思维陷在狭小的知识面当中,适当的跳出或许也是教师更好的去了解学生的一个机会。在整个质疑的过程中老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其次,了解到学生的思考过程;最后,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解题时可以真正做到思索,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最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开展小组合作模式是最能让学生锻炼自主学习能力的。首先在整个小组中都是自己的同班同学,因此交流起来可以做到很自然,可以更好的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其次,在交流的过程中是没有老师的参与的,全程均有学生自己把控,这就给学生一个“直言不讳”的机会。小组合作模式也更好的让学生感受团队学习的氛围,而这也会为他们日后的成长有莫大的帮助。

3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探索方向

3.1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特别是在教学备课时,在设置教学例题时要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然后在课堂教学时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生产问题、科学实践问题、生活问题、热点问题。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们在实物观察环节中要以教室中、生活中学生容易找到的物体为主线,这样的教学会使课堂生动有趣,使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化空洞为实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

3.2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读懂题,从题中获取信息或数据,理出已知量、未知量、找出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善于归纳概括,是解题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学生成绩提高的关键途径。在学习中有的学生由于没有很好地读题和理解题意,以致漏掉、看错某一数据或已知量而导致错解是十分可惜和不应该的。因此,教师在平常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逐字逐句理解题目的习惯。特别是应用题解题中,要像语文教学中学习古诗文那样理解和读懂题目要求,才能准确地解出问题。对于图形题,要观察题目特征,注意关键点和关键数字,不放过每一个与解题有关系的细节,这样才能找到解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读题,掌握题中已知部分、未知部分及隐含部分,指出其内在联系,找出合理简捷的解题方法,最终达到解题的目的。

3.3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解题方法。

解题方法是影响数学成绩的关键所在,一种好的解题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解题速度及解题的准确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数学方法主要有:定义法、演绎法、分析法、反证法、建模法等。教学中,在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公式、性质、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常见的解题方法和一些特殊题型的解题方法,解题技巧,并规范各类解题法适应的题型特征、范围和规律。归纳各解题方法的解题思路、解题格式、注意事项。再进行一系列的变式练习,一题多解练习,多题一解的练习,使学生在动手练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解题方法,并能够举一反三。达到熟题得心应手,生题似曾相识,通过分析推理正确解题。另外,教师在教学生数学解题能力时要根据所传授知识的内容特点,学生之间数学成绩基础不一,学生接受能力不同等情况,进行全面考虑,在备课时和教学中找出适应各种学生类型的传授方法,教会他们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从而培养他们的解题能力,使学生在解题中,做到稳、准、思。

3.4教学要培养学生总结能力。

上一篇: 论科学发展观 下一篇: 参加实习心得体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