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4:53:5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数乘法教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镜头回放]
师出示3.8×2.5、7.5×5,请学生估计这两题小数乘法的积是多少?(略)
师:哪一题比较简便?你能计算出它的正确结果吗?(学生计算,教师巡视。)
生:7.5×5=(7+0.5)×5=7×5+0.5×5=37.5
生:7.5×5=75×5÷10=375÷10=37.5
生:7.5×5=15+15+7.5=37.5
生:我是笔算的…
我表扬了学生能运用原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然后请他们继续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剩下的乘法算式3.8×2.5。
学生蛮有把握地开始计算,然而我在巡视时发现有部分学生采用了这样的一种方法:3.8×2.5=3×2+0.8×0.5=6+0.4=6.4,并且这样计算的学生之多出乎我的意料。着急之中我努力思量学生为什么会这样计算,细细想后,我也就释然了:原来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7.5×5时,体会到了这种方法的便捷,因此比较乐意用这种方法去计算,但学生在运用乘法分配律时却出现了错误。这显然是受到前一个学习环节的影响,是知识的负迁移。
面对学生的“错误”,我决定根据课堂出现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勇敢地说出这种算法,并把错因作为重点进行分析讨论。(此时的我在暗暗得意自己敏锐的课堂资源捕捉能力)
在师生一起分析了3.8×2.5另外几种正确算法的算理后,我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算法,生1站起来说:“我的算法跟他的不一样,是运用乘法分配律算的,结果却跟估算的结果相差比较远。我是这样算的:3.8×2.5=3×2+0.8×0.5=6+0.4=6.4,我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部分学生跟着他表示疑惑不懂)
学生的疑惑已经出炉了,“是啊,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把问题重新抛回了学生。我试图想在学生自己的群体中寻找到答案,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理解来进行解释,也许效果会更好些。
我的眼神期盼地寻找着,这时生2举手了,一脸蛮有把握的样子。这是一位思维敏捷的学生,于是我请他为大家解惑:“这样计算比原来的结果小了。3.8×2.5=(3+0.8)×(2+0.5),我们可以先把(3+0.8)看作一个整体,然后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得到(3+0.8)×(2+0.5)=(3+0.8)×2+(3+0.8)×0.5,然后再用一次乘法分配律可以得到3×2+0.8×2+3×0.5+0.8×0.5。我们可以与他的3×2+0.8×0.5比较一下,像他那样计算就会比正确结果小了。”
学生们听得很专心,他们的敬佩神态中还是透着厚厚的迷茫。
我惊叹学生2的出色解释,但是连续运用两次的乘法分配律,而且要把一个算式看成一个整体,其他的学生能理解这种解释吗?于是我决定自己出手了,我开始引导:“大家想一想3.8×2.5表示什么意义?”
教师里一片寂静,没有学生响应,个个沉默着。学生启而不发,我只好填鸭了:“3.8×2.5就是表示3.8的2.5倍是多少。所以3.8×2.5=3.8×2+3.8×0.5,我们可以把这个结果与3×2+0.8×0.5比较一下……”从他们的眼神中我发现我的解释并没有被学生接受,但我实在是没有招数了。幸亏练习时也不再有学生采用那种错误的计算方法(这是因为那一部分学生对其中的奥秘虽然是不知所以然,但他们还是感觉到了那是错误的算法,所以不再选用),但是我知道我原先的自以为是的“出手”却是失败的……
[惑……]
“最近发展区”是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桥梁,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本案例中,教师在面对学生学习发生思维障碍出现错误时,成功捕捉到了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错误资源,教者也意识到应该好好利用这“生成点”,要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深究其错误根源,要使学生在其“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理解并解决问题。但是这节课之后,面对教者那自以为是却劳而无功的“出手”,笔者不禁疑惑了:
1、难道教者当时的引导“大家想一想3.8×2.5表示什么意义?”“3.8×2.5就是表示3.8的2.5倍是多少。所以3.8×2.5=3.8×2+3.8×0.5,我们可以把这个结果与3×2+0.8×0.5比较一下……” 这样的解释不正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吗?学生为什么不接受他们认知水平可以理解的解释呢?
2、课堂练习时虽然已经不再有学生采用那种错误的计算方法,这是因为那一部分学生对其中的奥秘虽然是迷惘,但他们还是感觉到了那是一种错误的算法,所以从大流乖巧地不再选用。这种“不知所以然”的知识状况的存在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甚至对于后续的数学课堂教学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
[思……]
学生的数学活动是主动而富有个性的,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中不断的关注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特征。案例中学生们当时的神态表明他们已经相信3.8×2.5=3×2+0.8×0.5这样计算,确实是丢了一些“东西”,而生2的精彩发言显然离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比较远。那么怎样引领学生在“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学习数学才是有效的呢?
一、追根究底,重觅“最近发展区”。
疑惑中细细思量,发觉问题就出在没有正确把握当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当时的教学情景中,由于生2对乘法分配律的精彩运用,使学生的思维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学生关心的是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他们在积极思考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的两种不同结果。可是急于求成的我没有留给学生消化与评价的时间,却另起厨灶自以为是地启发“大家想一想3.8×2.5表示什么意义?”结果却是启而不发只好“填鸭”了。如此启发显然是没有落实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遭遇学生思维冷遇就在所难免了。
吃一堑长一智。如果笔者当时能因势利导,进行这样的启发:“生2对乘法分配律理解得很好,如果大家觉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这样的计算有难度,你可以只拆开一个数,再用乘法分配律,相信你会发现计算结果确实比正确的小了。”学生肯定能发现3.8×2.5=3.8×(2+0.5)=3.8×2+3.8×0.5,在这基础上还可以继续引导他们拆分3.8,就可以得到3×2+0.8×2+3×0.5+0.8×0.5。这样的引导为学生理解生2的解释降低坡度,应该是更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而且对提出见解的生2更是一种积极的评价。遗憾的是当时的我虽然是对生2的回答作出了肯定的评价,但却没有借机顺势而导,这个学生的失落肯定会波及其他学生,影响他们对问题探究的积极性。
二、有效引领,探寻“最近发展区”。
加涅(Gagne)认为,学生学习的所有内部过程是在学习者以外的事物的影响和作用下发生的,即学习是学习者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不但受原有水平的影响,而且受具体的教学情景的影响。教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态发展的“最近发展区”要有捕捉的能力。案例中的相当一部分学生采用“3.8×2.5=3×2+0.8×0.5=6+0.4=6.4”这种算法,就是受到前一个学习环节的影响。如果教师不加分析,责难学生,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受到影响,不敢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师生之间的交流就不再顺畅,从而就会导致学生参与这种算法错因分析的积极性不高。而案例中,学生对错因的“不知所以然”不仅不能使知识得到迅速的成长,而且不利于学生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甚至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长期的如此状况将会是学习上一个极大的反作用力,不容忽视。
1.小数乘法计算当中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
对于学生在小数乘法计算当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有这么几个类型:
1.1 是将小数乘法的竖式和小数加法的竖式相混淆。在此之前,学生就已经学习过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式了。在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当中,要求对齐小数点,然后再一一相加或相减;但是在小数乘法的竖式当中,要求将小数末位对齐。一部分学生总是先入为主的根据加减法竖式习惯对齐小数点,然后再进行计算,出来的结果自然是有问题的。
1.2 是小数点的位置问题。有一些学生在计算的时候并没有搞清楚小数点的位数是如何点的,甚至有的情况是忘记小数点。对此应当巩固学生对于小数点的概念:因数中有几位小数,乘积位置就有几位小数。位数不够的用"0"补上。
1.3 是计算过程出现错误。基本上这一类问题出于粗心大意,要么是忘记点小数点,要么是忘记进位、进位出错等。
1.4 就是思想上的计算错误。计算本来就是接触数字,是一件严谨和细心的事情,学生们一向认为计算十分枯燥,带着一种"烦"的心情去计算,自然避免不了出错。
2.对待小数乘法的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218-01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下教材的编写以《标准》为基本依据,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应丰富多彩。教材的编写也有助于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
本学期教学的小数乘法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以上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小数乘法的计算教学都是以整数乘法的教学作为依托。所以小数乘法的竖式形式,乘的顺序、积的对位与进位都可仿照整数乘法的相应规则进行,只要解决好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就行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仿照整数乘法的教学推进,课堂气氛就会死气沉沉,学生的主体意识不能调动。
新课标要求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我进行了如下的课改: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例如:我选择“进率是十的常见量”作为学习素材,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对于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言,“元、角、分”、“米、分米、厘米”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计量单位了。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些知识基础,我发现教材从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中,选择“买风筝”(与元、角有关)、“换玻璃”(与米、分米有关)的活动为背景,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这样的生活背景,不但能激发童心童趣,而且能促成学生利用元、角之间、米、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系统中。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例如:在数学书第31页的练习题中,出现了找规律填数的练习。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我先出示了下面一组找规律做预热:3,5,7
(1)在横线上依次填入9,11,13,形成奇数列。
(2)在横线上依次填入11,17,27,使这列数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和减1。
(3)在横线上依次填27,181,4879,使这列数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积减8。
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寻求数的规律的能力,比单纯地做几道题更具有挑战性,也更有趣。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例如,在学习小数乘法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讲解竖式笔算的法则和算理,限制学生的思维。
乘法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有整数乘法、小数乘法、分数乘法、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等内容,为了让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我们就必须了解乘法的大致内容,让学生在学完小学内容后能对乘法有全面的了解。
一、熟记全部乘法口诀需要有个过程,必须采取多种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加强练习,才能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一要指导学生利用口诀本身的规律记忆口诀。教学乘法口诀时,都是按照乘法口诀表中横排的顺序一个例题一个例题教的。整理成口诀表后,可以利用此表,采用竖着背、拐弯背等多种形式,熟记口诀;还可以找出表中存在的某些规律,帮助学生记忆口诀。
二要教给学生利用相邻口诀间的关系推想出口诀。在4的乘法口诀后面,教材中安排了乘加、乘减的教学内容。学生掌握了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如果有哪一句口诀遗忘了,就可以用乘加或乘减的方法从相邻的口诀推想出来。
二、关注学生回答,调控教学思路。
在教案设计中,备课除了备教法,更重要的是备学法,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实施教学——以学定教。学生由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家庭教育不同,对知识的掌握也有区别。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回答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控课堂教学。如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列出7乘9的乘法算式,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想学生只列乘法算式,不计算结果,列出乘法算式后全班学生独立计算,算法多样化。这个环节回避个别学生用口诀计算,结果学生由于低年级的学习中算式和得数是一体的,列算式时都回答了得数。这时教师应该调控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生说出得数也没关系,教师不板书得数,对列算式的学生进行肯定后问:你们都能算出这个算式的得数吗?试一试。而不是不断地提醒“只列式,不计算”。
三、关注学生活动,调整教学方式。
学生活动是课堂不可缺少的部分,特别是低段学生更需要在活动中体验,在操作中感知,在交流中构建。教师通过关注学生活动,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结合预设,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如学生在编写8的口诀中,在试讲时出现“八九七二”这一典型错误,教师在教案中预设学生出现这一错误的教学环节,但教师巡视发现这节课没有出现“八九七二”这一典型错误,教师就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采用故错法,设计了4×7=28“四七二八”让学生评价,提醒学生编口诀时注意不要出现这样的错误。
四、关注学生的思考,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一些公开课中,我们有时怕学生回答不好问题,耽误教学进度,往往就由个别优生以点代面地回答问题,为了增加课堂练习容量就采用口头练习的方式。这样,在课堂中,教师提出问题,中下等生还没来得及思考,个别优生已经回答出答案和解题思路,久而久之,中下等生就会产生思维惰性,每次老师提出问题,他就不思考,等现成答案。教师充分注意这点,在编写口诀,应用口诀解决问题的练习中,让每个学生都动手算一算,编一编,做一做,再订正。给全体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促进每个学生动脑。这样有利于中下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做到了面向全体。
五、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体现新课标思想。
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解题的基本技能——解题能力,而不是单纯地解答数学问题。设计填表格找规律,根据规律填7个星期是几天,8个星期,9个星期呢?给中下等生提供了基础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再计算7的9句口诀的乘法算式,在计算中体现算法的多样化:①连加;②用规律计算;③拆分、组合法;④查表法。在这一环节,学生自由选择方法进行计算,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特别是查表法,这是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的能力在学习中得到发展。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表格,采取什么方法计算较简便呢?让学生对这几种方法进行比较,对解决问题方法进行优化则更好。这样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形成解决问题时寻求简便方法的意识和能力。
六、口诀的顺序练习,使学生不仅能顺着次序熟记口诀,而且随便抽出一句口诀也能很快地说出得数。
花样翻新,寓教于乐。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或竞赛形式进行练习。如“开火车”、“对口令”、找朋友、夺红旗、浇开数学花、“对山歌”、小组接力赛、个人多冠军等。这样能使儿童在玩中学,在学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竞争意识。还要特别重视听算,即老师念题,学生静听,限时计算。这样,能提高口诀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的定向注意力及思维的敏捷性。在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在计算表内乘法时,因为口诀不熟,导致计算速度慢,经常出错,那么在计算中,乘法口诀不熟怎么办呢?
首先应及时复习、巩固,多下工夫去练。乘法口诀是分段学习的,口诀比较多,在学习之后要进行及时复习。如果不及时复习,学生就会学了新的,忘了旧的,时间久了,就会导致口诀不熟。只有反复练习、巩固,才能达到熟练掌握口诀的目的,因此要多下工夫去练,不断复习巩固。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巧记、巧练。方法可以有:
(1)找规律,巧记忆。
(2)抓难点,对比练。
①难记的口诀要重点练、多练。
②容易混淆的口诀要对比练。
相对于小学生所学的其他的简便运算方法,乘法分配律是比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因为乘法分配律是加、减法与乘、除法之间的纽带,并不是单一的运算关系,所以乘法分配律更为复杂。同时,乘法分配律既有典型的常规型试题,又有非典型的变形题型;既包括顺向的分配,又包括逆向的合成。即便是对乘法分配律的公式烂熟于心,在应用时也难免出现错误。
一、乘法分配律学习困难原因分析
(一)教材方面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在对乘法分配律这部分内容进行介绍时相对集中,缺乏知识趣味性,缺少足够的练习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内容的掌握和理解、应用,所以学生在第一次学习乘法分配律时很可能会不扎实。再加上小数、分数的存在,更加使得乘法分配律的学习成了难点,在以后的简便算法应用中出现很多问题。
(二)教师方面
1.注重外形,缺少内在
多数数学老师在进行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将讲学的重点放在了算式的外部形态的解释上,缺乏对内在的算术方法、算理的讲解,造成学生只能机械的记忆分配律的形式,并不能完全理解规律内在的本质,导致后续问题的出现。
2.侧重知识灌输,缺乏知识构建
许多教师在教授乘法分配律时,受到功利心理的驱动,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不注意知识的连续性,而是武断的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知识链出现断层。强迫学生架起“空中楼阁”,“硬逼”学生根据几个等式发现规律性的内容,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这样在没有理解的基础上的归纳,只要时间稍长,这种暂时性的记忆必然消失。
3.看重练习,轻视体验
教师为了让学生熟练运用乘法分配律,往往运用题海战术,及其达到对知识点的记忆,但这种方法并没有建立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层体验,要达到熟能生巧的母的也很困难。
(三)学生方面
1.心理层面
现在的小学生往往自尊心很强,对于不明白或者是做错的数学题,会进行有目的的掩饰,很可能会不懂装懂,从回避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出现的困难。
2.认知层面
首先,对于乘法分配律缺少感性认识。学生对于以前学过的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在正式的学习之前,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积累,经常运用,但对于乘法分配律则没有直接的经验,就算是有时用到过,也是出于无意识的形态。其次,乘法分配律的变化太大。学生缺乏对其内在算理的理解,就会摸不着头脑,不能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算理,就会在实际运用时感到无从下手。最后,缺少自主学习体验。学生只是在课堂上从表面上上了解到乘法分配律,并没有从实质上对其进行领悟。
二、乘法分配律教学对策
(一)加强前期的知识积累
学习乘法分配律不能架设空中楼阁,应该注意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解题经验,找到知识点的联系处,经过一定的过度,顺利的构建学生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也需要注意以后的乘法教学索要教授的内容,在教授乘法分配律的时候,打好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使用教材完成更加系统化的教学任务。
(二)使学生充分理解乘法分配律
学生需要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乘法分配律就是要使得运算更为简便。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要重在“悟”,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对比教学,即让学生动手计算,初步体验乘法分配律的简便性。指导学法,拓展变式题在将乘法分配律扩展到分数、小数的运用中时,要注重对学法的指导,教给学生运用小数乘法与除法之间及小数乘法中积的变化规律,达到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目的。
(三)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源泉
小学生的注意力并不稳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增加形象、生动的内容,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过程,这样才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数学教师应不断丰富课堂中的语言
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很重要,不仅需要数学老师有生动的表达,同样需要严谨的数学语言,简约的表达出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内涵。数学老师如果有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保持学生学习时的心情欢畅,这样更易于接受知识点。
三、巧用乘法分配律
下面介绍几种巧用乘法分配律的方法:
(一)化整为零法
(1)248×25=(200+40+8)×25
=200×25+40×25+8×25
=5000+1000+200=6200
(2)25■×4=25×4+■×4=100+1=101
(二)“锦上添花”法
89×89+89=89×89+89×1
=89×(89+1)=89×90=8010
(三)巧妙拆除法
24×24/25=(25-1)×24/25
=25×24/25-1×24/25
=24-24/25=23■
(四)“张冠李戴”法
(1)6×4/25+4×19/25
=6×4/25+19×4/25=(6+19)×4/25=4
(2)3/5×4/7+1/5×3/7
=4/5×3/7+1/5×3/7=(4/5+1/5)×3/7=3/7
(五)“移花接木”法
546×2.5+45.4×25=54.6×25+45.4×25
=(54.6+45.4)×25=100×25=2500
(六)“偷梁换柱”法
87÷4+10×0.25+3/4
=87×1/4+10×1/4+3×1/4
=(87+10+3)×1/4=25
四、结论
乘法分配律在教学和学生运用中的确会出现很多问题,但是只要教师找对了方法,学生理解到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后,就会很熟练地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燕舞.巧用乘法分配律[J].小学生导刊(中年级).2006年6月.
[2]饶优煌.“乘法分配律”教学实践与反思[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8年10月.
[3]吴新超.“乘法分配律”教后随感[J].湖南教育(数学教师).2009年9月.
乘法教学涵盖的内容较多,包括整数运算、小数运算、分数运算、计算定律等。@些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做好教学工作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等特点,但是他们的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却相对落后,同时他们对事物的感知主要停留在具象层面,因而要想提升乘法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思路,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开展教学工作。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小学生理解事物主要依据自身对生活以及身边事物的感知,因此为了加强学生对乘法知识的认知与理解,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创设生动、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声音、动画等引入课堂,从视觉与听觉上刺激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使其能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引用到课堂上,引发学生的共鸣。例如在讲整数乘法计算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准备若干苹果,平均分给四位同学,每人2个苹果,然后询问学生,这四位同学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自主进行思考,发散思维,同时苹果的引入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乘法知识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使其能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并能够有意识的利用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引导学生正确思考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较差,同时他们的个人素质与生活环境存在明显的差异,即使面对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学生也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因而教师应当对学生予以必要的引导,使其思路能够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实际效率。教师应当在课堂上设置一定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思路以及答案,如果学生出现了错误的认识,教师应及时进行纠正与引导。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态度的温和与友善,避免对学生造成较大的压力,影响学生的思路与表现,无论学生回答的对与错,教师都要予以必要的鼓励与肯定,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并提高学生在乘法知识学习中的信心,为后期教学工作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其难度应当适中,过于简单的问题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过于困难的问题则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困惑与阻碍。
三、鼓励学生亲自探究
为了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并设计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自主对知识进行学习,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体验。教师应当以教材内容为依据,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设计探究任务,让小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探究学习,这个过程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关注度,同时加强学生对自身的认同感以及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乘法运算或者根据整数乘法运算的内容,分析如果进行分数与小数乘法的运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乘法知识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并提高自身的乘法运算能力。另外,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乘法竞赛等活动,利用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激发其参与学习的意识与兴趣。
四、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以往为了提高教学进度,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没有参与探究的机会,而有些教师虽然在课堂上设置了一些问题,但是却并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一些能力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还没有反应过来,教师或能力素质相对较强的学生就已经给出了答案,这些情况的发生都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以及运算能力的有效提升,长此以往,学生很容易对课堂学习产生懈怠、排斥等消极心理,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因此,教师应当调整思路,改变教学方法,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使其能够独立进行思考。例如,教师可以改变原有的口答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笔答,然后说出自己的答案。教师也可以设置一组题目,让学生轮流回答,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
五、设置必要的课后习题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当设置必要的课后习题,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在选择题型时,教师应当注意遵循多样性以及趣味性原则。枯燥的题型会降低学生对乘法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不良的兴趣,消极应对学习;而生动、多样的题目则能够使其长期保持对知识的兴趣与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而不是在压力中学习。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选择一部分常见题型、一部分易错题型以及一部分具有插图的题型,多种题型的综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解题能力,加深学生对乘法知识的理解。
结语
乘法是重点的教学内容,为了适应实际的教学需求,促进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升,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思路,运用多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应当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其次,教师应当对学生的思路进行必要的引导,使其能够有效进行学习;再次,教师应当让学生参与实践,以学生为本;然后,教师应当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最后,教师还应当为学生设置多种类型的习题,巩固学习效果。创新教学思路是乘法教学开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韩丹.小学数学乘法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6(09)
[2]胡晓雷.对小学数学乘法教学新思路探究[J].考试周刊,2014(A5)
进入21世纪,随着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聋校数学从课程设置到课程实施等诸多领域都出现了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知道,不论是数学课程的实施,还是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都需要广大的一线教师去落实、去解决,“如何培养出时代所需的聋校教师,是我们广大特殊师范院校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然而,作为指导聋专业师范生教学方法以及培养其适应新课程教学能力的教材教法课程,目前大都仍采用的是“理论+举例”的教学形式,其最大的不足就是学生缺乏感性的经验,对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不够,致使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理念中,用学生的话讲就是:我们觉得老师讲得很实用,但一到实际教学中,心里仍然没有底。可见,这样的毕业生很难适应现代教育对特殊师资的需求。改革教材教法课程,已势在必行。
经研究和实践,我觉得较为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是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有效途径。
这一方面是因为案例分析作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一种“对话”,“教”、“学”双方合作与互动的理想背景,它缩短了教学与实践的差距,另一方面原因则是作为美国师范教育中非常盛行且行之有效的案例教学法,在我国的台湾和上海等地的师资培训中已经有人在尝试和使用,且取得不错的效果。
所以,我认为案例教学可以在培养聋校师资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通过专业案例的引领,学生可以像一个真正的教师那样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了,这是传统课程所不能及的。
下面介绍笔者设计并执教的案例教学个案(共3课时),具体过程如下:
1、阅读案例,思考问题
案例(略):“小数乘法”教学案例具体案例见《现代特殊教育》2007.7、8合刊F67-68
2、小组讨论问题
我将41个人的班级分成8个组,要求他们自由组合,尽量做到男女搭配,优困结合。在学生阅读完了之后,我布置了下面5个讨论的问题:
(1)、这篇案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案例中的哪个部分?为什么?
(2)、你认为“梳理思路,准备交流,小组交流,整理成果,准备全班交流”这些环节必要吗?为什么?
(3)、学生上课时,自己想出了许多解决小数乘法的方法,这些方法应该如何处理?如何优选?
(4)、请你结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评价这位教师的做法?
这些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案例,便于学生利用聋童教育学、聋童心理学理论来分析案例,对案例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交流。针对案例中的具有典型性、普遍性的教学情景提出的这些问题,希望学生通过这类问题的讨论,加深对数学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
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在课堂中大部分学生还是能够较为积极的投入到讨论中去的,我有时也会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但是更多是倾听他们的讨论,并且提出一些我的个人看法,或者就某个同学的观点追问一些问题。我希望能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盲目的听从教师或者其他学生的观点。
讨论的问题一次性出示,在经过1~2节课的小组讨论,我们便开始进行全班汇报了。
3、全班汇报不同想法
根据他们的发言,我在黑板上进行相应的简单的板书并进行简单的复述,以便使学生再次确认他们自己发言的意思。由于篇幅的原因我这里只选择“如何优选”这一题的回答作一简单的介绍。从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学生思考的差异性,我总结归类,在黑板上写下如何优选的方法:
(1)计算时间短,正确率高,
(2)举反例,排除法,
(3)根据教学目标进行优选,
(4)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因人而“选”;
对于如何进行“优选”这个问题,其实是有关“算法多样化”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目前比较热门的研究课题,通过这次讨论,让学生对此问题有所思考,为今后的教学傲准备。
由于时间关系,这次讨论并没能在课堂上完成,为了使本次讨论能够更深入地进行下去,我决定将问题延伸到课后,要求每位学生对算法多样化进行思考,并写下自己的观点。以下是部分学生的作业中的其他观点:
(1)关于由谁来进行“优选”?(应该由学生自己来优选,如果由教师出面优化,显然有悖培养聋生观察、分析、比较能力和优化意识的初衷。)
(2)如何确定优选的最佳时机?(由于聋生的分析比较能力较弱,直接分析前面出现的几种算法,很难得出哪一个是最好的解法,必须通过这个环节,通过学生的具体操作,体会各种算法的优劣,让聋生获得对知识的完整的体验。)
河南省是书法大省,对书法艺术极为重视。河南省是全国最早的把《书法艺术》列为地方课程的省份。作为人口第一大省,这一举措对全国的中小学书法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配合这一举措,河南共开发了7套《书法艺术》中小学教材,《书法艺术》课程已经在河南省全面铺开。
我校于2005年开始开设《书法艺术》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也面临着一些困惑和不足。
一、《书法艺术》课程对学校书法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河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书法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精神,以及现行的《书法艺术》教材的教学内容设置,我们很明显地感觉到了《书法艺术》比原《写字》课程的变化。《书法艺术》的课程设计,尊重书法艺术教育的基本规律,吸纳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脑科学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借鉴现代课程论中关于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及技术,以儿童化、生活化、情趣化的专题为基本结构形式,通过教材、教师、学生的互动对话,有效地实施书法艺术教育,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的审美修养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这些特点来分析,《书法艺术》课程把美育放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而不仅仅是教学生写好字。而且其教学方式是开放性的,尽量考虑到少年儿童的认知、接受能力,尊重、理解、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书法艺术》低年级教材侧重于趣味性和学习活动过程的愉悦,高年级教材侧重于知识性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协调书法审美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必备的书法知识与书写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致力于学生书法审美素质和创作能力的整体提高、和谐发展。可以说《书法艺术》课程把书法的学校教育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完全超越了以前《写字》课程。
二、书法教育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中小学时期是学生人生打基础的时期,是培养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书法正好可以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格,陶冶情操,培养他们的艺术素质和审美情操。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书法艺术》课程开设以后,学生的作业认真了,字体干净,卷面美观。透过现象看本质,书法培养了他们认真细致的作风。这种改观迅速而且普遍,在教师中得到了一致的好评。与此同时,书法教学全面促进了学生对中华文化、对历史等的兴趣。比如临写唐楷,老师会给他们讲述唐代书法的简况,当他们知道唐太宗也喜欢书法,当他们知道像李白、贺知章、杜牧这样的大诗人都有书法作品流传下来,当他们知道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都是为官清正时,他们对唐代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己会去找相关的书籍去阅读。“兰亭茧纸入昭陵”、“心正则笔正”、“李白与张旭”等故事让他们津津乐道。他们感觉到,中华的传统文化是这样博大精深。这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在学习书法中还强调书德书风,注重人品书品,柳公权“心正则笔正”的说法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形成健康的个性有极大帮助。书法艺术追求“美”,与之相应而表现在人品上便是“善”。艺术的“美”只有与人格的“善”结合在一起,才能经久不衰。而随着书法学习的进步,知识必然越来越多,心胸也会越来越宽广,学生对自己的不足就易于认识,从而进一步全方位提高自己。“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写字就像做人一样,堂堂正正、踏踏实实的,道德情操必定高尚。书法促进了学生培养真、善、美的品格。书法艺术包含着各种文化因素,譬如诗的情感、韵味,画的章法、意境,音乐和舞蹈的旋律、节奏,以及文学、哲学、历史的深奥、哲理、继承等等。如善于启发引导,便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书法艺术》课程强调的“智育功能”。学好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有助于提高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归纳、总结水平,有助于其他科目的学习。而当书写者的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要想再有所提高,就必然要深入到历史、音乐、美术、雕塑、舞蹈以及戏剧等姊妹艺术领域中或边缘艺术中吸收精华,从而创造出更加绚烂多彩的艺术品。书法为学生提供了使各种艺术门类高度结合的实践方式,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动手动脑能力。《书法艺术》课程其实是一门美育的课程。
三、书法教育面临的困惑
《书法艺术》课程广泛开展之后,在教学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普遍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师资缺乏。虽然师范教育中有写字课,但它并非专业的书法课程。现在学校的教师都有初级的书法知识,但是要教授《书法艺术》,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不能完全胜任。据我了解,这一问题比较普遍。
一个好的课堂导入是高效课堂的开始,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添课堂的吸引力与趣味性。这就需要教师注重起课堂导入环节,采取新颖有趣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为创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故事导入、问题导入、生活化导入、多媒体导入等都是几种常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乘法的教学中,我采用了问题导入法。首先,我向同学们描述了这样一个生动的情景:一次元旦晚会上,老师决定给同学们分发彩色气球,每名同学只能分到2个。然后根据情境提出了几个问题:如果仅给3位同学发,老师需要准备多少个气球?如果给6个人发,老师又要准备多少呢?如果班级中一共有50人,老师决定每人都给发气球,假设一个气球0.5元,老师买气球需要花多少钱呢?刚开始同学们还能通过以前学习的加法运算算出结果,可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多,同学们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少同学都放弃了计算。我趁机对他们说,如果学习了这节课的内容,你们很容易就可以解决这道问题,这样一来我不仅导入了新课的内容,更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二、课本知识的讲解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师生互动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组织形式。数学是一门复杂抽象的学科,绝大部分的知识都需要靠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因此在课堂讲解的环节,教师要尤其注重讲解的质量,在课堂导入完毕后,出示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明确重点和难点,最后再开始课堂内容的讲解。首先要明白乘法的意义:乘法是求几个加数的和的一种简便运算,例如4+4+4+4+4可以写成4×5,意为5个4相加;2+2+2+2+2+2+2+2可以写成2×8,意为8个2相加;接下来要让学生掌握乘法的性质及运算法则,主要性质有:1、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即a×b=b×a,例如4×5=5×4=20、6×3=3×6=18;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即(a×b)×c= a×(b×c),例如(2×3)×4=2×(3×4)=24,(5×3)×7=5×(3×7)=105;3、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即(a+b)×c=a×c+b×c,例如(3+2)×5=3×5+2×5=25,(4+2)×6=4×6+2×6=36.在此基?A之上,然后一步一步的教授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让学生掌握乘法竖式的写法和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
三、采用新颖有趣的方式进行练习
好玩好动、好奇心重是每个儿童的天性,也是促使他们进行探索与研究的不竭动力。教师要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发现数学的趣味性,尤其是在设计练习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这一点,从新的形式、题型出发,避免呆板、单调、重复的练习形式,也可以适当的通过游戏进行教学,如开展知识竞赛、模拟表演、猜谜语等等。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乘法的教学中,学生将乘法口诀熟记于心才是关键,我们不仅要让同学们课下下功夫背诵,还要在课堂上加以练习,例如在一节数学课上,我将全班同学分成了几个小组,组织了一个抢答比赛:4×5= ? 6×7= ? 2×9= ? 4×3=?……这样同学们都激烈的参与,并将课堂的气氛推向了。最后,我给得分高的小组进行了表彰和奖励,圆满且高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随着体育教育理念的更新,“健康第一”以及“终身体育”思想进一步深刻影响,学校体育课程的开发不再受到教材的限制,开发校本课程有了广阔的空间。但是,由于受到学校激励机制的yi 不健全、教师自身专业,以及学校条件的限制,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城乡结合部中学学校开发还有许多困难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前言
围绕健康,快乐,终身受用的教育理念,实施太极拳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之前,教师应具体对教学内容有充分估计,创造教学情景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要适应体育教育发展,选择性编定武术教材是我校体育改革一项工作.目前我校选择了24式简化太极拳教材,重设武术课程,以适应当前体育教育改革需要。本文就孝陵卫中学的太极拳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一研究。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
南京孝陵卫中学全校教师和学生。
2.2 研究方法
采用实验法。包括:1、太极拳课程选择、整合、补充、拓展 、新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把教学主体关系设计成开放性,把传授知识,技能融于师生之间的交往和互动中,并以自身的“榜样作用”影响和引导学生,师生之间共同实践,亲身体验太极拳运动,并积极地引导和启发学生掌握武术技能,感受传统体育太极拳的韵味。
体育教师应该具备选择和应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一方面给学生示范讲解教授的内容,另一方面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反馈信息。由于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提高对武术的兴趣,了解对终生体育的需求的基础知识。例如:判断终身体育的两个基本标准:1、这项运动是否能贯穿人的一生,以时间纵轴为标准;2、在同一时间看是否有不同年龄的人在从事这项运动,从事练习者年龄跨度越大则越接近终身体育的标准。
三、结果和分析
3.1 太极拳教学提高了学生对武术教材的兴趣。
3.2 太极拳教学培养了学生自主协作合作学习能力。
3.3 太极拳教学注重教学过程和效果评价.
3.4太极拳教学拓展的学校体育的空间,对社区体育有指导作用。
3.5结论:在太极拳校本开发中,体育教师要更新观念,积极投入到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去。体育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设计者实施者,应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与研究,制定出本校的体育校本课程。体育教师要注重自身的素质提高,重视体育科研工作,搞好本校课程开发工作。
四、我校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4.1 体育教师的兴趣倾向与课程标准化,科学化的矛盾
校本课程建设中,体育教师容易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技能水平,照顾学生需要而表现出兴趣主义。这种兴趣主义的表现有:一是过多从自己兴趣出发设立课程,二是过于照顾学生的兴趣,不能保证一定的健康性,学术性,知识性。
实践中建议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初期学校积极鼓励体育教师从自己兴趣出发开展校本课程的设置。然后,可以逐渐从健康性,学术性,知识性,等方面多角挖掘课程。改革和完善,进而使校本体育课程更标准化,学科化。
4.2 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局限。
体育课程开发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现有的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水平还不能适应体育课程开发的要求。实际上,体育教师队伍的状况参差不齐,体育教师很多看法还不成熟,缺乏行之有效的实践。有能力参与体育课程开发的体育教师目前还不是很多,缺乏学校行政部门及专家的指导,所以开发体育课程需要重视体育教师培训,要鼓励体育教师积极投身于体育课程的改革中,这可以促使教师提高专业素质。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
5.1 体育教师应该具备和提高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能力。
体育教师的知识,技术,技能是影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重要因素。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首先,体育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需要和体育的特点及自己的优势,确定体育教学的内容;其次,体育教师要能编写体育教材。再次,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有驾驭体育教材的能力。师资的培训使体育教师不断具备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能力。我们更希望:1,体育教师的培训应更具有针对性。2,体育教师的培训应更具有实效性。3,体育教师的培训应更具有连续性。
5.2 创造有利于校本课程开发体制与建立激励机制。
5.2.1 进一步改革体育教育体制,建立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