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5 14:54:0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音乐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音乐论文

篇(1)

在20世纪这个新的音乐思潮竞相涌现的年代里,音乐美学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音乐的自律和他律依然是美学界议论的焦点。音乐自律论也被称之为形式主义音乐理论,他是18世纪和19世纪西方音乐美学理论中的两大流派之一。这一流派以奥地利音乐理论家爱德华•汉斯立克为代表,他在《论音乐的美》一书中认为:音乐的美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音乐只是乐音的运动形式,情感的表现不是音乐的内容,音乐也不是必须以情感为对象,音乐不描写任何情感。实际上,汉斯立克主张音乐的美来自于音乐本身,与其表达的情感和内容无关。音乐的原始要素是和谐的声音,他的本质是节奏。音乐他律论也可以称作音乐的情感论,这一流派认为: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表现,他受某种外在规律——人的情感的制约。情感是音乐表现的主要内容。这两种流派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情感论的音乐家数不胜数,比如浪漫时期的诸多音乐家,而到了二十世纪,自律论的影响迅速膨胀,他们的代表是表现主义音乐时期的音乐家及在其后出现的序列音乐、偶然音乐,拼贴音乐等。本文就偶然音乐及其代表人物做一下浅显的讨论。

在二十世纪末,偶然性音乐占据了一个重要地位,他摆脱了序列式的控制走向了更大的自由,然而就在这自由中,他形成了一系列的偶然创作原则,这些原则生动地体现在了对偶然音乐有着浓厚兴趣的作曲家作品中。约翰•凯奇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先锋派作曲家。

1952年,约翰•凯奇上演了他的两部惊世之作——在纽约上演的无声音乐《4分33秒》和在黑山大学举行的集体行为艺术,开始声名大噪。“4分33秒”是一段虚无的演奏时间,但设计得有板有眼:演奏家走上台,在钢琴前坐下,打开琴盖,静坐,过了33秒,关上琴盖又迅速打开,静坐,再过2分40秒,再次关上琴盖又迅速打开,仍静坐,再过了1分20秒之后,演奏结束。虽然在当时已见怪不怪的纽约,人们的反应还是如预料中一样异常激烈。观众在前33秒保持安静,在之后的2分40秒开始礼貌得低声嘀咕,最后的1分20秒是“绝对的热闹”,响起一波一波的愤怒喧哗,然后闹翻了天。大部分现场观众的反应是被耍弄,上当了,有一小部分则冷眼旁观,还有更小部分似乎有些领悟。从来没有玩世椰偷的行为波及到庄重的音乐厅里,即使在约翰•凯奇之后也没有发生过。演出的轰动效应令《4分33秒》成为二十品世纪一首众所周知的音乐作品。即便是在如今的回顾中,《4分33秒》也早已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的文化里程碑”了。

一、音乐的存在方式

首先,音乐是一门音响艺术,从古希腊到古罗马,经过漫长的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然后再到音乐发展的高峰时代古典和浪漫时期,音乐形式也从他的一度创作到三度创作(从乐谱、演奏到欣赏),都是通过一定有组织的乐音诉诸人们的听觉,使欣赏者获得某种审美享受,从而完成他特定的表达意图,这条规则千百年来一度如此,甚至到了20世纪上半叶,音乐发展的轨迹虽然有些改变,但是其基本的音响形式还是保持不变。凯奇创作了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的文化里程碑”的无声音乐“4分33秒”,其创新性无可置疑,但是他违背了音乐感性材料的基本属性。

1、非自然性—创造性

我们认为,每一部音乐作品所发出的音响都是经过作曲家静心思考所创作出来的,而这些音响在自然界中是绝对不存在,换句话说,音乐的音响都是非自然性的,是一种创造性的音响。没有创造性的因素,任何声音都不可能变成音乐。《4分33秒》具有创新性,演奏家静坐而不演奏,对此,观众在前33秒保持安静,不知所措的耐心等待,在之后的2分40秒开始低声嘀咕(主要是出于礼貌的原因),后来就有人咳嗽,最后的1分20秒是绝对的热闹,音乐厅里响起一波又一波的愤怒喧哗,简直闹翻了天,整个观众席充满了因迷惑不解而产生的各种音响。而“这部作品的音乐便是由观众制造出的各种噪音以及与此同时观众席以外的所有声音构成”。由此可见,他违背了千百年来音乐必须具有乐音音响的材料,完全由各种噪音构成的音乐作品是立不住脚的。

2、非语意性和非视觉性

音乐和语言一样,他们都是用声音来表达的,但是他们所表达的意义却完全不同。语言具有一种约定性的语义,是一种约定俗成;而音乐却不同,他仅是限定在艺术的交往中,其乐音本身没有明确的含义,所以他是非语义性的。同时,他又和舞蹈艺术不同,从他的物理形态来看,音乐仅仅是具有一定的频率、一定的振幅和一定的波形的声音在时间中先后或同时发响的组合体。这个组合体没有可供视觉感受的形、色、状,因此他是非视觉性的,凯奇的《4分33秒》中,演奏家仅仅坐在钢琴旁,琴盖打开又合上等动作,恰恰给了一种视觉的景象,这是不符合音乐逻辑的。:

二、偶然音乐带来的影响

在现代的艺术领域中,其种类可谓繁多,但是还都是沿着欧洲艺术发展的逻辑而来的,但是受《4分33秒》的影响,整个艺术界都受到了启发,比如音乐界把一首多声部的经文歌的曲调、歌词、内容,语言等毫不相干的东西拼贴在一起,绘画界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也出现了那些脱离了规定的绘画或雕塑的艺术,如环境艺术、身体艺术、偶发艺术等,这些流派脱离了画布和一般做雕塑的材料,从而成为了一种行为、一个事件、一个姿势、一段文字,或随便拿任何东西如几根树枝、几张纸、一块石头随便拼凑如画,这些作品可谓“美轮美奂”。又如在激进派的作品《苹果》中,演出者一人拿一个苹果上台对着手里的麦克风大咬大嚼,扩音器里送来一片咀嚼声。在《滴的音乐》中,用一口大锅,把一杯水慢慢滴进去,大家坐着听滴水声等,中国著名青年作曲家谭盾则也创造出了许多稀奇古怪的音乐,可谓技法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但却不能给人以美感;使气氛荒诞诡秘,弥漫野气,远离现实人生,使听众不知所云。他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一次座谈会上说:“现代音乐创作比的不是作曲技巧,而是比音乐观念。”他们的这些观念被认为是音乐向自然的回归,但是假如艺术是这样回归的,那么对艺术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三、结论

尽管艺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创新也很有必要,但是,脱离艺术的本体去谈创新是不理智的,他最终只会阻碍艺术的发展,假如巴赫能够想到这些创新,把音乐引向自然,那么我们就再也听不到美妙的音乐了,也不会出现贝多芬和莫扎特这样的音乐家了,我们只能看到演奏家静静地坐在乐器的前面而不出任何声响,或者只能听到滴水声和鸟鸣了,看到的绘画也只是几只树枝和几块石头而已。

参考文献:

篇(2)

长期以来,在社会大环境和培养机制的双重影响下,多数音乐专业院校中存在着注重音乐表演(演奏、演唱)技能和技巧的训练,而轻视理论学习、科学研究的现象和问题,加之在音乐论文写作方面缺乏自觉的文字功力训练,从而限制了我们在音乐研究和音乐表演中前进的步伐,使我们的音乐表演难以具有深刻的内涵,而缺乏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音乐研究对音乐表演有什么样的意义、音乐论文写作对音乐表演起到什么作用、音乐表演论文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思考与写作等,都是笔者认为值得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一、音乐研究对音乐表演的意义

音乐研究与音乐表演均表现为一种以音乐为对象的创造性劳动;区别主要体现在创作材料的不同以及由此带来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音乐表演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其表达方式为演奏或演唱;音乐研究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其表达方式为语言和文字。两者之间相互推动和补充。因此,音乐研究能够促进音乐表演,对表演专业具体化的细节研究能够直接指导表演实践。

音乐研究从学科意义上讲,即音乐学,它是研究音乐的所有理论学科的总称。音乐学的总任务是透过与音乐有关的各种现象来阐明它们的本质及其规律。其研究对象正是音乐及有关音乐的一切事物【sup】[1]【/sup】。

音乐表演则既是一种再现的艺术,即它忠实地传达和再现作曲家的音乐作品;又是一种富有创造性使命的艺术,即它要参与音乐意义的生成,填充和丰富音乐的内涵,并由此富于音乐新的生命。因此,音乐表演者不仅要具备音乐表演的技能,完满地表演与再现音乐作品,而且还要具备对音乐作品进行创造性解释和表现的能力;不仅要对音乐作品的历史意义和内涵有深刻的认识和体验,而且还要站在当今时代的立场上,运用当代的审美眼光,对音乐作品的意义做出新的理解和解释,填充和丰富它的内涵【sup】[2]【/sup】。

钢琴演奏家、理论家尤金乌德在《思考与演奏-对表演艺术的理论研究》一书中谈到:“对于音乐学理论,今天的表演艺术家不是需要得更少,而是更多”。由此可见,当今的表演艺术家对于音乐学研究的需要是迫切的。原因之一是20世纪演奏观念的改变。20世纪的演奏观念受到同一时期音乐学研究大发展的影响,崇尚二度创作忠于原作,而忠于原作的基础是种种历史的、结构的和风格的音乐学研究成果。这些对于种种音乐学研究成果的认知、理解以及在表演过程中的运用,被称为乐智(music intelligence),它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新名词,与乐感(music feeling)和乐技(music technique)一起,合称表演艺术家的三大必要能力;原因之二是20世纪教学观念的改变。20世纪讲究表演诠释必须基于对音乐文本的分析,而音乐文本的分析需要基于乐智。这是使得教学由口传心授向乐智的培养转变。教学逐渐从模仿过程变为揭秘的过程,即从谜面(谱面)通过乐智(音乐理论)走向谜底(音乐复原)的过程。

二、音乐论文写作对音乐表演与教学的作用

音乐论文是对音乐某一领域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表述音乐科研成果的论文,也可把表达音乐研究成果的论文称为音乐科研论文、音乐研究论文等等【sup】[3]【/sup】。作为音乐研究成果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既是对音乐研究成果的描述与记录,又是人们进行音乐学术交流的工具。

音乐表演专业写作类别,主要为音乐表演研究论文和音乐教研论文。音乐表演论文是指表达声乐或器乐表演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一般来说更重科学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它既是研究对演唱、演奏技能和技巧的全面总结,又是对表演科学的理性认识与深层把握。音乐教研论文是教师对音乐教育领域中的理论与实际问题所进行的探讨和研究,表达音乐教研成果的文章。它是从生动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

笔者从事小提琴专业教学已有九年,结合自己写作专业论文的经历,我深刻感受到论文写作对自己演奏与教学的帮助与作用。

首先,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可以调动自己所学到的各种知识来探讨某些音乐现象和问题。同时,我们还会查阅大量的书籍和文献,了解所写题目的研究现状,掌握最新研究动向,从而对论题有更成熟的思考和更深刻的认识,使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体系化、系统化。这样就能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认识力、思考力、分析力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写作学术论文能培养和增强文字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学术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使我们的教学予演奏示范与科学表述为一体,提高教学效率,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重视理论修养和学术修养。

再次,音乐论文是进行音乐学术交流和传播的工具。音乐学术交流、传播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音乐会、研讨会、录音、录像等,然而音乐学术论文是其中最主要的形式。因为它是传递、储存信息的良好载体,是国内、国际间进行学术交流的有力工具。这种交流与传播不仅能提高音乐研究的水平,而且还可以广泛的普及已有的音乐研究成果。

最后,音乐论文写作的过程,能使我们主动建立学术意识,培养科学钻研的态度,并且逐渐形成创新性的思维。

三、音乐表演论文思考与写作的角度

音乐表演论文思考与写作的角度应是多方面的。

首先,可以运用已有的音乐学研究成果,对作曲家开展纵向、横向、原点比较。纵向比较即对不同风格、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作曲家进行比较研究,旨在寻找出他们间的影响、联系与传承;横向比较即对同时代、同国籍、同流派作曲家进行比较,寻找差异;原点比较即对一个作曲家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作品的比较,既寻找联系,也寻究差异,从而使我们在把握作品音乐风格方面有所建树。

其次,对音乐文本进行研究分析,从曲式结构、和声、调式调性、速度力度等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并以手稿为基础,对作品进行不同版本的研究与分析,并将不同演奏家的演奏录音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在演奏方法与风格诠释上阐明自己的观点。

再次,从事音乐表演教学的工作者,必然要求将教学与科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科研予教学创新支持,教学反馈科研以灵感驱动,二者互相推动,相辅相成。因此,对已有的专业论著及同行发表的论文进行搜集、阅读和整理。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主观的思考与探索,不断将教学方法的积累升华为教学理论的形成,才可逐步建立自己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理论。

综上,音乐论文是储存、传递信息的良好载体,它不仅能广泛传播和普及已有的音乐研究成果,而且便于人们从中汲取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因此,笔者认为在音乐院校的表演专业中,进行音乐论文写作训练是极为必要的。

音乐不是技术,而是文化。我们只有在音乐研究中不断前进,才能使我们超越自己,进入一个全新的、更高的音乐表演与学术境界,从而让自己的音乐表演更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注释

[1] 廖乃雄、罗传开.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音乐学”词条.

[2] 张 前.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1.

[3] 傅利民.音乐论文写作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1.

篇(3)

(一)音乐对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

音乐学习不仅能影响人的语言记忆,还有助于提高音高辨识力及拼写能力。有中国学者做过实验,将6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一组15个单词让学生试听两遍,试听后让学生将所听到的单词写出来,结果显示,从小接受过音乐训练的32名学生,在试听后写出的单词量明显多于未接受音乐训练的学生。一项美国进行的实验,对100名五年级学生进行非语言智力因素、拼写、阅读等方面测试,结果显示,60%接受过乐器演奏学习的学生,在拼写方面的表现、智力水平明显优于其余40%未接受乐器演奏学习的学生。一位法国学者选择法语口语短句与音乐短句,并升高部分句子末尾音的基频,播放给母语为法语的40名10岁儿童试听,结果表明,学习过三年左右音乐的18名儿童,均能辨别出语言中微弱的音高变化,而其余12名儿童不能辨别出。以上实验均证实,音乐学习可提高音高辨识能力及拼写能力。另外,音乐学习还可促进对外语的学习。某音乐学院的外语教师对60名学生进行实验,其中将音乐综合测试成绩为90分以上及60分以上学生分别作为研究组、对照组,对两组进行英语能力测试,结果显示,研究组英语能力测试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此结果与以上观点相符。

(二)语言对音乐的作用

语言节奏对音乐创作具有潜在影响,美国一位学者用不同语言歌曲的器乐版本试听,之后将旋律中的音高部分去除,保留旋律原有框架试听,结果显示,在两种情况下,听者均能辨别歌曲原有语言。这一研究可从侧面证实以上观点。

(三)音乐与语言结合对高校公共音乐教学的作用

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我国综合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模式较陈旧、教育理念淡薄、课程设置随意、内容单一,主要以欣赏课为主,且重视教师讲授,忽视学生的实际参与,课堂教学质量较差。为提高教学质量,应不断改进音乐教学模式,充分发挥音乐与语言结合的积极作用。

1.音乐与语言表达、思维技巧结合在授课时,为使音乐与语言表达、思维技巧充分结合,可选择标题音乐如《鹅妈妈组曲》《百鸟朝凤》等。在欣赏此类歌曲时,可先让学生聆听,不告诉其曲名,在初次聆听中,进行分段欣赏,并引导学生对歌曲出现的音乐形象进行回忆,讨论歌曲中的音乐要素。复听后,让学生发言对歌曲中音乐形象及音乐要素之间关系的理解,并让学生在课后对该歌曲的相关信息进行查询,下节课开始时,让学生讲述歌曲的创作背景、作者等,并再次聆听,对该歌曲的学习加以巩固。这样的教学方式可加深学生对所学歌曲的理解,同时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2.古诗词欣赏、音乐欣赏与音乐旋法教学的结合古代诗词的修辞手法与现代民歌中的旋律发展方法很多是相通的,如古诗词中“顶针格”与民歌中的“鱼咬尾”功能相通等。在教民歌时,可先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原词及旋律,对比音乐作品与相关古诗词作品,之后让学生将所熟悉的与情绪相符的古诗词填进旋律中,这既可加深学生对旋律的记忆,还可巩固已学的文化知识,并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另外,在西方音乐中,也有“鱼咬尾”等方式的类似旋律施展方法,可适当将其应用于教学当中。

篇(4)

二、《锦城春色》中音乐的旋律特征

自从进入到20世纪以来,旋律就已经成为广大作曲家们最为关注的音乐构成要素,其摆脱了传统旋律技法的束缚,尤其是由主题发展而来的旋律线条被渐渐地摒弃。而作为美国现代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伯恩斯坦也十分推崇创新的音乐旋律,并坚持站在音乐剧前沿,对传统音乐旋律进行改编创新,从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音乐旋律。音乐剧《锦城春色》中的音乐就对这一旋律特点进行了印证,其虽然在某些部分采用了传统的音乐旋律,但只是为了体现出某种特定的音乐效果,以加剧音乐剧的矛盾冲突。多数情况下,该音乐剧中的音乐旋律都是采用的一种创新的旋律旋法,不受固定旋律模进方式的制约,完全依靠音乐剧作家的临场发挥,是一种“开放式的旋律”。具体而言,音乐剧《锦城春色》中音乐的旋律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多音乐主题旋律特征。在音乐剧《锦城春色》之中,由多种主题音乐材料动机结合而成的多音乐主题旋律是这部作品的主要旋律特征之一。在音乐剧情发展以及音乐素材的作用之下,多音乐主题旋律表现得十分明显,每一个场景、每一首音乐中的主题旋律都呈现出了鲜明的特点,且多旋律之间的相互融合与作用有利于营造出一种浓烈的音乐氛围。其二,音乐主题场景交织的旋律构成。在音乐剧《锦城春色》之中,主题旋律是随着整体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发展的,当不同的场景出现不同的故事以及故事主人公的时候,就会出现不同形态的旋律线条;而当先前的人物再次出现的时候,先前的旋律线条又会以相对应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形成前后呼应的音乐效果。在变化主题的时候,伯恩斯坦常常将上一个主题旋律作为该部分的引子,且这一部分的剧情故事都是在上一个主题旋律的映衬之下而完成的,整部音乐剧也因此而形成了不断交织的主题旋律特征。如当男女主人公在舞池相依偎时,前段音乐完全是借鉴的上一场景《史前人类》中的主题旋律;当行进到盖比《幻想中的康尼岛》之时,又是采用了前段音乐《纽约,纽约》中的旋律素材。总之,这种环环相扣的主题场景交织的音乐旋律密切了各个场景、各首音乐之间的联系,对整部音乐剧主题思想的传达有着重要的作用。

篇(5)

二、幼儿音乐游戏设计中的重点

音乐游戏活动教学往往是音乐活动设计的核心,在对幼儿实行音乐游戏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科学地将音乐内容进行游戏化,发挥音乐游戏活动的优势,做好幼儿的学前教育工作,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下面这两种方法是我们必须掌握的。

1.在纯游戏活动中要适当地加一些教育内容

幼儿时期的一些游戏都是幼儿自发的,这种游戏属于纯游戏,游戏的特点就是趣味性极强,很适合幼儿,而且这种游戏流传的时间也是比较长的,在纯游戏的过程中适当地加一些教育的内容,是对幼儿进行间接的教育,在游戏中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幼儿的发展。

2.在音乐游戏的设计中要适当地加一些故事情节

虚拟的动作或其他的一些角色也是相当好的这不仅能丰富幼儿的思想,发散幼儿的思维,而且在游戏的过程中,能提高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这种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也是近几年比较火的,运用的范围也是相对广的,对幼儿未来的发展确实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篇(6)

二、造成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失衡”的原因

在教育体制方面,虽然我们的教育方针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经常挂在口头上,但是在教育考核中只是一考定终身。经过调查获悉,有些农村小学虽然开设音乐课,但也常常被挤占。而对于这样有名无实的课程,任课教师很是轻松,要么不上课,只让学生上自习。问其原因,他们只有一种回答:由于学生课业繁重所以留出时间让他们可以更好的学习。但从现在教育管理部门方面来看,在应试教育为主的大环境影响下,人们越来越轻视音乐这门艺术课,认为音乐可有可无,音乐课也可以不上。在他们的心里,只有升学考试的科目才是“主科”,对音乐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他们所遵循的就是教育教学的重心都围着“主科”转,因而才会出现在调查的学校48个教学班仅有2名专业音乐教师,由于不重视音乐教育,所以在教师的招聘、配备以及教师职称、职务晋升和评优评先均向主科倾向,致使小学音乐教育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在学校教育管理方面,虽然表面上仍然提倡素质教育,但实质上仍是应试教育,一些农村学校为了体现实施素质教育的号召,利用双休日给学生开设了特长班,例如:电子琴、舞蹈、书法等一些学生喜欢的项目。但由于学校硬件设施的少之又少,学生不能系统的从中学到什么,就只能抱着玩一玩的态度,大多数学生都带着周内老师布置的作业,这种打着实施素质教育的旗号开设的艺术特长班就变成了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自习室。学校依然把片面追求升学率作为唯一目标,并把考试成绩排名作为衡量教师工作业绩的主要指标。音乐、美术仍不列入考试科目。不少教师为了晋职评优,争夺名次,一心扑在正课上,兼职的其它“辅”课都被主科挤占,音乐也自然成了可有可无的“小三门”。音乐教师也成为主科教师轻视和学校管理者歧视的对象。因为没有人愿意去那些偏远的农村任教,就算配备了音乐教师但没有钢琴、电子琴、风琴等设施,使得教师无法上课,学校领导就会安排这些教师带学生语文、数学、英语这些主课或是让这些教师带班主任,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使得音乐课被代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被忽略。在家庭教育中,现在家长对孩子教育过程中,对音乐艺术教育存在着错误倾向。农村地区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观念的影响,有的家长不顾孩子兴趣爱好,扼杀了孩子的童真、童趣,给孩子的心灵留下创伤,致使一些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一些家长只让孩子埋头学习“数、理、化”,把孩子的音乐天赋和喜好兴趣视为不务正业。这都导致了农村孩子无法正确的接触到音乐教育。

三、改善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对策

(一)音乐教育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使人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艺术以婉转的旋律、变幻无穷的节奏、丰富多彩的音色、醇厚明亮的和声、巧妙精致的结构和特有的表现方式感动人的心灵,唤发人的激情,激励人的斗志。对于培养人、塑造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及全社会应高度重视小学音乐教育,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正确处理“正课”和“小三门”的关系,使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正常有序的开展起来。

(二)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音乐教育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要通过积极健康的音乐教育,弘扬社会主义的真、善、美,传承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提高青少年音乐艺术素质,真正以中小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体现“育人为本”这一教育核心,为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活生存,学会做人做事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从教育法规和制度上确立音乐教育的地位

要从教育评价制度和考核管理体系中,制定中小学音乐教育量化考核指标,从思想上重视音乐课,把音乐教育科目作为必考内容,要与语文、数学等主科放在同等位置上,规定升级升学音乐科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和水平,这样可以提高音乐教师地位,让他们安心工作,钻研业务、研究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让校园重响歌声,乐器声,使学生切身感受音乐之美。

(四)创新音乐教育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方式,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开展校内外文化活动和演唱比赛,组织“元旦”“五四”“六一”“国庆”等节日文艺汇演,班级联欢活动、配乐诗朗诵等。同时,开展校园歌曲创作征集和民间音乐素材征集活动,真正把音乐教育教学同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结合起来,使中小学音乐教育迈上良性循环、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

(五)加强音乐教育设施的投入力度

音乐教学设施是提高音乐教育质量,实现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保证音乐教育的正常进行。现在一般农村学校,只要建一个音乐教室,一间舞蹈教室,一架风琴,一台电子琴,一个五线谱示教板,再加上录音机、电视机、VCD机、磁带等,音乐、舞蹈课就可以正常进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解决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不足的问题

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更新观念,像重视招聘数、理、化等专业教师一样重视音乐教师,专门招考一批音乐专业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充实到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队伍中。二是对有爱好、有特长的兼职音乐教师进行短期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水平。还可以采取定向招生培训的形式,使有音乐艺术天赋和兴趣爱好的本土高初中毕业生,通过定向专业培训学习,回原籍任教,解决农村偏远学校音乐教师不足的问题。

篇(7)

学生姓名:

系别:音乐系

专业:音乐学

指导教师:

年月日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音乐表演是音乐存在的活化机制,无论在任何音乐行为方式中,音乐表演都使整个音乐活动处于激活状态。表演可使作品得到介绍、传播、完善、获得长久的生命力。音乐表演的目的不是引起有声调声觉的声波运动,而是通过内在的情感动态形式的注入,引起深层心理体验,赋予无生命的形式以生命的活力,给人以人性的体验。音乐表演的二度创造,就是通过表演者对音乐的理解、投入感情,再次赋予音响的动态结构以生命的形式,即充满着丰富情态意味的音乐运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主要内容:

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在表现方式上与非表演艺术很不相同。而音乐表演艺术则不同,他必须通过表演这个环节,才能把艺术作品传达给欣赏者,实现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而音乐表演中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使表演者的对于投入的情感能做到呼之即出,挥之即去,达到挥洒自如、变化有序的境界,真正成为音乐表演所需要的情感。他有表演的真实情感作为种子,同时它又是经过提炼,升华了的与音乐中的情感内涵融为一体的。应该说,只有这种艺术化了的情感,才是音乐表演所需要的。

主要问题:

1、什么是音乐表演艺术及意义。

2、音乐的表现与精神性内涵。

3、音乐表演的二度创造本质——情感体验。

4、音乐表演的情感体验——投情。

5、音乐表演—赋予情感以生命。

6、音乐表演中审美情感的体验。

7、对于音乐表演者的技巧与表现统一的要求。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步骤:

1﹑大量阅读古筝方面的文献和著作;

2﹑找出有价值的课题;

3﹑依据论题精确寻找相关资料;

4﹑论文撰写;

5﹑在老师的知道下进行修改;

6﹑定稿并准备论文答辩。

措施:

1﹑在图书馆和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文献;

2﹑真理原有资料;

3﹑请教知道老师,与同学交流探讨本论题。

进度安排:

1﹑XX年11月-12月初:查阅相关的资料;

2﹑XX年12月中旬:确定选题;

3﹑XX年12月底:写开题报告并准备开题答辩;

4﹑XX年1月-3月:开始正文协作,完成初稿;

5﹑XX年3月-4月:修改完善文稿;

6﹑XX年5月: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王次沼著:《音乐美学通论》人民音乐出版社

[2]修海平罗小平著:《音乐美学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

[3]苏珊郎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出版社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篇(8)

2.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教育也是大学音乐教学中不能忽视的内容,这样能让学生更为全面地理解和欣赏音乐,让学生感受到大学音乐的美,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丰富学生阅历,促进教学效果提升。影视音乐能有效地反映出喜怒哀乐等情绪,观众感情也会随着剧情感情发生相应变化[1]。因而将这些内容渗入到教学过程中,学生情感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有利于帮助学生积累情感体验,提高艺术修养,促进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不断提高。

3.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很多影视作品歌颂祖国,赞扬人们的勤劳和勇敢,能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大学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对这些内容的引入,将其合理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深入理解影视音乐的魅力。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

4.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大学音乐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技巧,还要塑造完美人格,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而很多优秀影视作品具有这方面功能。通过引入影视作品主题曲、插曲,了解其历史背景,结合自己亲身经历和理解,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不仅能起到愉悦精神和身心的目的,还能提高学生鉴赏、表现、创造能力[2]。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操,形成正确的是非曲直标准,有利于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二、影视音乐辅助大学音乐教学的应用对策

1.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视听训练。大学音乐教学中,视听训练是基础性课程,通过视唱和音乐记忆来训练学生的音乐感觉,培养学生音乐感悟能力。教学中从教材内容入手,往往会使教学变得枯燥无味,难以提高教学效果,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影视音乐在这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和特征,一般影视作品的片头曲、片尾曲、插曲,学生都比较熟悉,将其合理引入视听训练教学中,能取得良好效果。例如,《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洪湖赤卫队》插曲《洪湖水,浪打浪》等,都为学生所熟悉,并且作品抒情、上口、节奏平稳,是进行视听训练的优秀材料。同时由于学生对这些作品比较熟悉,因而不必过多考虑音准、节奏等内容,可以将学习重点放在识谱方面,能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学生识谱能力。同时影视作品音乐中具有多种节奏、旋律交汇,有利于促进训练效果提升。例如,很多电影作品会采用“变奏曲式”这一音乐节奏,容易为学生所记住,并且该结构的主题、和声具有较强逻辑性。影片《钢琴师》采用“双主题对位变奏”演奏这部作品,电影《夜宴》曲式结构也为“双主题变奏”形式。这些作品都具有自身显著特征,教学中合理采用这些内容有利于促进教学效果提升,提高视听训练实效性。

2.把握课堂教学节奏,提高鉴赏能力。“奏鸣曲式”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部分,它包含矛盾冲突因素、不同音乐形象等内容,是教学中不能忽视的内容。但是单纯讲解这部分内容往往比较困难,不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而利用影视音乐可以转变这种情况,促进教学效果提升。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为《生活的颤音》《抹去吧,眼角的泪》《法国中尉的女人》等,都采用“奏鸣曲式”编写方式,是教学中的优秀材料,进行节奏训练时要重视这些内容应用。另外在古典音乐欣赏中,也可以利用影视音乐辅助作品教学,古典音乐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交响乐是其中之一,这是教学中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影视作品利用交响乐配音,不仅能增强作品感染力,还能提高表现力,更好表达作品的中心思想[3]。例如,《命运交响曲》《最长的一天》等作品中,通过古典音乐的引入,提高作品感染力,促进教学效果提升,是教学中不能忽视的内容。今后在节奏教学中要重视影视作品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重视教学内容联系,辅助钢琴教学。大学音乐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喜欢某一作品,想亲自弹奏给同学和老师听,但不会编排,或者弹不出那种纯正的感觉。为解决这些问题,应该从影视音乐入手,综合采取有效对策,注重内容之间的联系,促进教学效果提升。钢琴音乐是大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中要合理选择这些内容,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钢琴音乐教学效果。

4.综合应用其它策略,提高教学效果。首先,做好影视作品选择工作,作品要贴近时代需求,具有时代气息,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影视音乐是综合艺术,作品往往来源生活,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演员通过表演塑造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然后应用声、光、影等手段,将这些内容搬上银屏。其中音乐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完整的影视作品具有片头曲、片尾曲、插曲,这些都是进行音乐教学的良好素材。它与作品人物形象塑造、中心主题表达有着密切联系,并且与视觉形象融合,不仅加强对人物、感情的渲染,还增强电影作品艺术美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音乐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其次,为学生创设探索和创造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个性,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影视作品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探索和反思能力。让学生在增强对作品感悟能力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和创造,促进教学效果提升[5]。最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综合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环境,让学生在教学中更好学习相关知识,加深对影视作品理解,促进大学音乐教学效果提升。要为学生欣赏音乐创设良好氛围,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让音乐教学和影视欣赏巧妙结合起来,学生在欣赏中解决问题,加深对作品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篇(9)

1.通过影视音乐加强学生视听训练

很多大学音乐教学针对视听训练时,往往通过单一的教材内容进行,使学生对于音乐教学内容缺乏兴趣,教学效率低下。这时就需要影视音乐的介入,合理利用影视音乐能加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开发学生的思路。特别对于一些影视作品,其中的插曲便是影视音乐的典型代表,能够吸引学生产生对作品的兴趣,训练学生的视听能力。如电视剧《天路》中的主题曲《青藏高原》、电影《洪湖赤卫队》中的插曲《洪湖水,浪打浪》、电视《日内戈医生》的主题曲《伊人何方》、电视剧《红楼梦》中的《葬花吟》等等,合理引入影视作品中的主题曲,插曲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浓厚兴趣,还可以提升作品的感染力,渲染情境氛围,表达作品中心主题的同时,训练学生的视听水平。

2.通过影视音乐提高音乐欣赏力

音乐欣赏在大学音乐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音乐欣赏可以提升学生各方面的音乐素养,感知力,想象力等等。深入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而这理解和感受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由感官欣赏逐渐深入理解,随后发展成情感欣赏,最后提升到理性欣赏层面。同时,提升欣赏力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表达直观,具体形象的音乐作品最适合学生在初级阶段进行音乐欣赏,而大多数影视音乐都符合以上条件。所以说,影视音乐对提高音乐欣赏力的作用不可替代。

3.影视音乐对课程的导入作用

很多音乐教师在进行大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每当教学歌曲的时候,直接开门见山对音乐作品进行讲解教学,往往会发生学生上课无精打采,对音乐作品不感兴趣的情况。这时就需要合理进行音乐课程的导入工作,增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改善课堂效率。在音乐作品教学前,合理引入影视音乐,为主要教学内容做铺垫,才是课程导入的核心方法。如在进行芭蕾舞剧音乐《天鹅湖》的教学中,先播放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使学生感受欢快的音乐氛围,同时熟悉西洋铜管乐器的不同音色,掌握韵律和节奏,感受和辨别独奏与伴奏的各个层次。又如教学演唱《走进》时,可先播放《诗话》,通过对的描述,让学生感受的独特魅力和雪域风光,引诱学生进行联想,勾起学生的兴趣,使音乐作品内容深入人心,达到音乐教学最终目标。

篇(10)

首先,它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历史或当下的各种音乐事像,去表面化和片面化,避免人云亦云、拾人牙慧。在专著《山西乐户研究》中,项先生给学界提供了一种在宏观把握下的微观研究,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研究,跨学科研究与集体性协同攻关研究等几种方法相联合的研究模式。这些全新的研究理念和方法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更加有效的途径,给后学以较大的开示。乐籍制度肇始于北魏,至清雍正元年解体,历时一千数百年,其间必然形成体系化,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也必然是深远的。但遗憾的是,以往乃至当代的史家对其的研究少之又少。《山西乐户研究》通过对乐户的源流、历史分布、组织形式和文化形态、音乐文化特征以及乐户对音乐文化传统的贡献等几个方面的考证,揭示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大一统的封建乐籍制度背景下有序传承的历史脉络。作者找到了这种制度化传承的有效方式——轮值轮训制,并对它进行了详细的阐述。[2]而作者的独到之处就在于综合运用了社会学、民族音乐学、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多学科方法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与剖析。

项先生曾多次在各种学术场合倡导,要高度重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中这种严密的制度化的传播方式。我们过去想当然地认为民间音乐是由劳动人民世世代代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并且这种方式是自然的、无序的。其实不然,一千数百年的乐籍制度所形成的固定的传承方式,例如宫廷教坊、府县教坊、府州散乐、衙前乐营等等,才是我国传统音乐传承之主脉。这种传承方式在清雍正元年被官方瓦解后,并没有真正消失,又被民间音乐悄然接衍,在民间音乐文化中存活。因此,乐籍制度下的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好比浩瀚无际的民间音乐大海深处一股宏大的“暗流”。[3]

沿着这一理念,项先生继续深凿下去,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大量的研究论文,如《轮值轮训制——中国传统音乐主脉传承之所在》(《中国音乐学》2001年第2期第11-20页)、《论制度与传统音乐文化的关系——兼论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音乐研究》2004年第1期第18-29页)、《北周灭佛‘后遗症’——再论音声供养与音声法事的合一》(《文艺研究》2007年第10期第72-83页)、《从<朝天子>管窥礼乐传统的一致性存在》(《中国音乐》2008年第1期第33-42页)、《关注明代王府的音乐文化》(《音乐研究》2008年第2期第40-52页)、《传统音乐的个案调查与宏观把握——关于‘历史的民族音乐学’》(《中国音乐》2008年第4期第1-7页)、《小祀乐用教坊——明代吉礼用乐新类型(上、下)》(《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25-35页、第4期第55-76页)等等,都属于这方面的研究。然而,纵观整个音乐学界,对于乐籍制度与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研究仍刚刚起步,有待于更多学者参与进来,做更深入、系统的研究。

其次,有助于我们科学把握音乐小文化与中国传统大文化之间相辅相成的血肉联系,避免割裂事物的内在逻辑而孤立地看问题。例如,在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研究中,既往的音乐史学家们往往多注重“乐”之形态——音乐本体,而忽略乐与礼之间的对应关系和功能作用。回过头来,文史学者在谈及传统礼乐文化时又往往只关注“礼”的含义与范畴,而对于与“礼”相辅相成、相须为用的“乐”却浅尝辄止或干脆避而不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双方学者的知识背景使然,还有一个深层次的缘由就是学者们的专业本位观的影响。基于此,项先生提出一种从“制度、乐人与音乐本体相结合”的新的研究视角,使人们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以乐观礼”,就是在这种学术理念下导引出来的次生概念。项先生认为,必须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国家礼制(三礼五礼)与乐的对应、演化与等级关系搞清楚,研究才有意义。只有将国家典章制度下的礼乐乐队组合、不同场合与不同礼制的关系搞清楚,才能够真正理解礼乐文化的功能性内涵;只有将雅与俗、雅乐与礼乐的关系加以辨析,并明确各类礼乐的使用范围,才不至于人云亦云地把礼乐笼统论之。

“以乐观礼”,只有对礼中用乐的等级观念有深层把握,明了同一种礼制,哪些等级能够用乐?明了礼制本身的差异性,才能够看清楚乐之于礼的严肃性和丰富性;只有对国家礼乐如何转化为民间礼俗用乐的过程作出梳理,并对当下民间礼俗如何承载、接衍传统意义上的国家礼乐作出合理判断,才能够对当下全国各地广泛存在的传统用乐形式、不同乐队组合的内在联系以及相当数量乐曲的属性作出合理的解释。对历史上国家礼乐承载群体的整体把握是认知“以乐观礼”的关键之一,南北朝以降乐籍制度的存在对于国家礼乐实施的作用是绝对不可以忽略的。对上述问题均需钩沉稽微、一一廓清,否则,这种论礼乐而混沌的状况将永远无法得到彻底的改观。[4]

换言之,只有对封建礼制的功能与本质,礼与乐对应的内在意涵和互文关系[5]有正确的把握,才有可能建立起普遍联系的理念,全面客观地认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真面目,才能避免孤立地看待传统音乐文化事像中的某一个案和音乐品种。

此外,在论及古代礼乐制度与各音乐形态的意涵与互通方面,项先生论述颇多,如《当下传统音乐与民间礼俗的依附与共生现象》(《音乐研究》2005年第4期第5-11页)、《礼乐•雅乐•鼓吹乐之辨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3-12页)、《中国音乐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3-10页)、《以<太常续考>为个案的吉礼雅乐解读》(《黄钟》2010年第3期第99-112页)等,皆属于这一学术论域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学术成果。

再次,有利于拓宽本学科的研究领域,夯实本学科的研究基础,推动本学科的健康发展。一门学科欲获得全面发展,需要有一个艰难的历时性过程,需要几代甚至几十代学者的共同努力方能完成,期间肯定会面临新旧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抉择与扬弃。音乐学学科的发展,必须引入他学科的研究理念和方法论,以更新和壮大自己的学术生命。

以音乐史学为例,杨荫浏先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距今已逾半个多世纪了,近三十年来,我国音乐史学界无论在研究理念还是具体的方法论上都实现了根本性的更新,并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但是,问题随之而来:当“传统遭遇现代”,当原有的研究结论与新生的研究理念和成果PK,当传统的研究理念和方法已经无法把握愈来愈多的学术事像,无法对新生的学术难题[6]作出合理的阐释时,我们该如何抉择?正如项先生在《由音乐历史分期引发的相关思考》一文(《音乐研究》2009年第4期第15-18页)中指出的那样,音乐史学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多学科视角的理念增强,从而导致了对本学科发展的重新审视,特别是考古学、文献学、地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学科对音乐史学发展的贡献尤甚。接着,作者谈到关于“重写音乐史”的话题,认为既有的音乐史学论域只是将音乐作为审美、欣赏的意义,而弱化了中国历史上音乐既有的社会功能性和实用功能性的丰富内涵。如此则很难反映中国音乐在历史语境下的整体样貌,诸如音乐的存在方式、国家礼乐的上下贯通、民间对于国家礼制中吉礼理念与国家礼乐中礼仪用乐的重新组合与拼装、在“为神奏乐”理念下相当古老的音乐形态可能近乎原样承继于当下。项先生建议从社会整体把握的视角,以国家礼制下的多功能性用乐为主线写出一部中国音乐文化史——国家乐籍制度背景下的封建礼乐文化史。认为对乐籍制度和制度下群体承载的探研,应该成为一个相对长历史时期音乐史学把握的重点。

上一篇: 档案馆十三五工作计划 下一篇: 二年级安全教育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