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4:54:0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数据通信毕业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随着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工业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监测与控制系统的应用日益广泛.单片机系统由于其抗干扰性能较好被大量应用到工业过程控制的各个领域。因为工业现场环境较恶劣,单片机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一些设计时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因此,有必要设计一套单片机综合实验系统,根据工业现场反馈的各种问题,随时对系统中的功能模块进行实验研究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本文设计的这套单片机综合实验系统具有自动采集多路模拟量、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显示、根据设定的参数自动调节和控制输出、与计算机进行远距离数据通信等功能.
1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综合实验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89C51单片机及其仿真系统,温度、压力等模拟量传感器及其接口电路,A/D转换模块,数据存储模块,按键控制模块,日历时钟模块,看门狗电路模块,FP—GA模块,液晶显示模块,通信模块及上位计算机,其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系统采用89C51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A/D转换模块将多路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外部数据存储模块为该系统采集的数据提供存储空间;按键控制模块向CPU传回键值,用来设置和调节系统参数;日历时钟芯片不仅可以给系统提供准确的时间,而且为系统提供掉电保护功能;看门狗电路模块为系统提供了精确复位和低电压监控功能,一旦系统出现故障或程序跑飞,它就可以在超时周期之后使CPU复位,提高系统的整体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FPGA模块是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通过编程可将它作为多种数字逻辑器件使用;LCD液晶显示模块可以同时显示多行字符及自造图形,主要用来显示采集到的数据、系统时间等;兼容RS485和RS232两种协议的全双工串行通信接口,可以与上位计算机进行远(约1 200 m)近(约15 m)距离的数据通信[1] ;上位计算机将接收的数据进行存储、显示、绘制模拟曲线、打印曲线和数据文件,按照用户的具体要求作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和处理,同时发送控制参数,对被测对象的温度、压力等进行控制和调节.
2 系统硬件设计
2.1 单片机仿真系统
单片机仿真系统可以模拟CPU在仿真机上运行用户程序(程序和数据存储器借用仿真机的),也可以连接外部电路来实现动态监测与控制功能.仿真机一般都具有单片机的基本功能部件,如CPU、RAM、用户程序存储区、键盘等;具有单步、设置断点(以便随时观察内部各RAM、特殊功能寄存器的数据变化)、连续运行用户程序的功能[2].
监控程序放置在仿真机内,要仿真的CPU器件位于仿真机外仿真线的端头,毕业论文 更换不同的仿真头和CPU,该机可以仿真8031、89C2051、89C51等类型的单片机,该机的调试软件可以直接编辑汇编源程序.通过仿真机进行编程和调试减少了对芯片的频繁写人、擦除和修改操作,只有当程序调试顺利通过才将程序写入芯片,编程方便且节省时间.
2.2 传感器的选择及信号变送电路的设计
传感器作为系统的感知器件,直接影响着系统的精度和稳定性.本实验系统中,温度传感器选用精度高,线性度好,使用方便的LM335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选用标准应变式压力传感器,它具有精度高、响应速度快、分辨率高等特点.传感器接El电路的设计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方法,设计了温度、压力等专门接口电路,直接与上述各种传感器相连.由于从传感器输出的模拟电信号非常微弱,需对这些模拟信号进行放大,同时为了确保信号不失真,选用了线性度好、抗干扰能力强的高精度运放OP07,其特点是输入失调电压较高、温漂较小、开环电压增益较高、共模抑制比较大,它输出的模拟信号经10位A/D转换器TLC1543转换成数字信号后,送人89C51进行处理.
2.3 通信模块的设计
计算机(PC)串行通信端口是RS232负逻辑电平,该实验系统上既有RS232接El,又有RS485接口,可以通过RS232总线进行点对点通信,也可以通过RS485总线进行多机通信_3],RS485总线上最多可挂接32个综合实验系统,总体布局如图2所示.所以实现计算机和该实验系统之间的近距离通信,通过RS232接口即可;若要实现计算机和该实验系统之间的远距离通信,则必须将RS232电平转换为RS485电平后,才可将实验系统挂接在RS485总线上.RS232-RS485电平转换原理如图3所示,通过MAX485的差动输入(A、B)与RS485总线相连进行信号的收/发,由于RS485总线上只能进行半双工通信,所以MAX232和MAX485之间除了接收和发送线外,还有一个信号线来控制MAX485的接收使能(RE)和发送使能(DE),在PC与RS232相连的这一侧,通过PC的请求发送(RTS)来控制.
2.4 串行总线I*2C
I*2C总线是PHILIPS公司开发的一种简单、双向二线制串行总线[4].它只需两根线(串行时钟线SCL和串行数据线SDA)就能完成挂接在总线上的若干个I C器件与微处理器之问的数据交换.该实验系统采用具有I C总线接口的看门狗芯片CATll61和可编程实时时钟芯片PCF8563,由于单片机89C51自身没有I C总线接口,所以采用软件合成I C总线与它们相接.
I C串行总线与并行总线的最大区别在于:并行总线有地址总线,CPU通过地址总线访问从器件;而I C总线利用数据传送中的前几个字节传送地址信息,所以占用CPU的口线大大减少[5].随着智能化测控仪器日趋小型化和集成化,I C串行总线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并行总线.
转贴于 2.5 抗干扰设计
工业监控现场工作环境一般较差,干扰较严重,为了保证系统可靠工作,必须解决抗干扰问题.针对工业监控现场可能产生的干扰、干扰来源、传播途径等,采用了软硬件方法对系统进行抗干扰设计.硬件抗干扰设计主要包括:对电源噪声进行滤波、大功率驱动电路接口进行光电隔离、集成电路芯片的VCC与地之间并连电容、优化电路板的布线、看门狗监控等;软件抗干扰设计主要包括:软件陷阱、软件自恢复、数字滤波、求平均值等.
对于数据输入通道的干扰,采用软硬件结合的方法进行滤波.当存在随机干扰而使被测信号中混入了无用成分时,硕士论文首先经过一个时间连续的RC滤波电路,再经A/D变换成二进制数字量后,进行数字滤波.因为硬件滤波能很好地抑制高频干扰,而对低频干扰的滤波效果却较差;而软件数字滤波算法对低频干扰具有较好的抑制能力.
在控制强电设备的开关量输出通道中,为防止现场强电磁干扰或工频电压通过输出通道反串到监控系统,采用了光电隔离技术.因为光信号的传输不受电场、磁场的干扰,可有效地防止干扰信号因耦合而进入系统,达到电气隔离的效果.
3 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软件包括单片机软件和PC机软件.单片机软件采用模块化结构,利用MCS一51汇编语言编写.根据要实现的功能,该软件由主程序以及数据采集、A/D转换、数据通信、日历时钟编程、键盘中断调控、液晶显示、D/A转换、数码管显示等程序模块组成.下面以加热炉的炉温控制为例,给出系统程序流程图如图4所示.
PC机软件的主要功能是对单片机系统采集的数据进行存储、处理、动态模拟显示、报表绘制、打印输出等.PC机软件采用Visual Basic 6.0编写,医学论文 PC机与单片机之间的实时通信程序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的串行通讯口进行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双向通信,此外,PC机程序还将单片机采集过来的数据按照用户的具体要求进行动态显示、数据统计、生成报表和数据文件等,并对不同情况下得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变化规律.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为了测试该系统的实时性,将5台综合实验系统与工业计算机组成分布式多机通信系统,单片机串口工作方式1(传送一帧信息10位),波特率2 400 bps,一帧数据采用5个字节(其中数据占2个字节是因为A/D转换结果是10位)的格式,如表1所示.5台实验系统各采集一次数据给PC机传送时,理论上连续发送速率为2 400/(10*5*5)= = =9.6次/s.经过测试发现,计算机在120 ms后收到了5台综合实验系统发送的共250位数据,实际发送速率约为8次/s,这是因为有状态转换和等待时间;为了测试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将调试好的程序写入单片机芯片,使系统连续运行,120 h后观察系统仍然在按设定的流程工作,没有出现死机现象.该系统经过多次改进和实验验证后,据此设计了工业加热炉炉温控制系统并在工业现场安装使用,结果系统能连续正常工作(工业计算机故障除外),测量随机误差为±0.01℃,控制结果满
足了实际要求.
5 结论
该综合实验系统不仅能为以单片机为核心的系统前期探索研究提供一种方便的实验装置,而且能在远离工业现场的实验室解决工业应用中的实际问题.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将许多分散的实验项目整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和分析,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实验数据正确率高,通信实时性强,系统工作可靠;单片机串行网络构成的分布式通讯系统灵活性强,易于扩充,其基本原理适用于工业现场的分布式数据采集、检测及控制系统,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朝青.PC机及单片机数据通信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2001.
LI Chao-qing.Data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of PC and SCM[M].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Spaceflight Press,2001.(in Chinese)
[2]杨文龙.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YANG W en—long.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SCM[M].Xi’an:Xi’a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s Technol-ogy Press,1993.(in Chinese)
中图分类号:TP39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0-0118-01
一、引言
随着全球计算机信息网络的产生和发展,信息传递速度大大提高,根本上加强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科学计算和科研合作的能力,促进了国家教育和科研事业的迅速发展。与其它网络一样,校园网的网络安全问题也是当前各高校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而如何维护并加强校园网的网络安全成为则成为一个值得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二、网络监听与网络安全
(一)网络监听技术的原理
截获网络中的通信数据是网络监听的最终目的,其方法是对网络协议进行分析,分析网络监听的能够实现的功能是:在网络中不同计算机之间相互进行数据交换时,所有连接在一起的计算机主机都能够接受发送的数据包,在包头中含有目标主机的正确地址,所有,只有与发送的数据包中目标地址相同的计算机主机才能够正确接收到数据包,而其他的计算机主机都会丢弃数据包,但是如果计算机主机在监听模式的时候,主机都会将接收到的数据包保存下来,而不再对数据包中的目标地址进行分析,然后人们可以对数据包进行分析,最终得到网络通信中的数据内容。
(二)网络监听的优点和缺点
1.网络监听的优点
(1)成本低廉:能够在较少的监测点上进行相关配置,就可以监听到网络中发生的任何入侵行为。
(2)功能强大:能够监测主机入侵检测系统所监测不到的特殊性的网络攻击,例如拒绝服务攻击(DOS Teardrop)等等。
(3)独立性强: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与其相对应的计算机主机的操作系统无关,而计算机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必须运行在指定的操作系统中。
2.网络监听的缺点
(1)网络监听只是对系统漏洞进行检测的作用,其本身不能起到维护网络安全的作用,必须与防火墙等软件联合使用,其在维护网络安全中只是一个辅助的作用。
(2)针对本工程来说,只是可以对所有数据都进行监听或者某一个端口、某一个IP、某一种协议进行简单的有限制监听。如:不能同时对指定的某两个端口进行监听,也不能同时对指定的某两个IP进行监听。
(三)非法网络监听的防范
网络监听常常要保存大量的信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大量的整理工作,因此,正在进行监听的机器对用户的请求响应很慢。所以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防范非法监听。
1.网络分段。网络分段不仅仅是控制网络广播风暴的一种基本方法,同时也是保证网络安全的必要措施,网络分段是将网络资源与非法用户相互隔离开来,从而达到防止非法监听的目的。
2.数据加密。网络通信数据经过加密之后,虽然通过网络监听仍然可以得到传输的数据信息,但却无法正确显示,但是使用数据加密会使得网络传输的速度下降,而且如果加密技术比较简单,也很容易被攻破,所以,计算机管理者和操作者即要考虑网络的安全问题,也要考虑网络传输的速度问题。
3.使用虚拟局域网。使用虚拟局域网(VLAN)技术,将以太网数据通信转换成为点到点的数据通信,能够防止多数基于网络监听的非法入侵。
三、安全策略在校园网络中的应用
(一)网络监听策略。校园网面临的安全问题来自多方面,主要存在于校园网的网络外部和内部,而来自校园网内部的攻击应该占主要地位。校园网中大部分是正在学习知识的学生,他们人数众多,求知欲强,好奇心更强,而且有些同学的网络知识水平也很高。这样就使得他们成为了校园网中潜在的威胁。
网络监听技术可以对校园网络进行故障诊断和分析,首先通过监听收集网络通信中传输的所有数据,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可以解决在多协议、多拓扑的网络上的各种问题,并且能够排除网络故障,从而能够得到报表等形式的数据分析结果,对于网络的良好运行是强大的支持。
网络监听技术可以对校园网络进行安全分析,及时发现各种侵害校园网络安全的行为,达到维护校园网络安全的目的。例如:可以分析网络监听到的数据信息,截获发送不法信息的IP地址,找到网络威胁的源头,再设置防火墙拒绝非法IP的访问。
(二)入侵检测策略。入侵检测(IDS)是主动保护自身不受到攻击和威胁的一种网络安全技术,它是网络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防线,能够对防火墙的安全措施进行相应补充,管理员可以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设置关键点,入侵检测系统从这些关键点收集数据信息,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判断网络中是否有遭到入侵的情况和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一旦入侵检测系统发现出现攻击时,会启动防火墙禁止这些IP地址访问,时刻保护内部和外部的网络攻击,这种结合的方式集成了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的所有,不但能够对网络攻击进行实时监控,还能够提高网络信息安全结构的完整性,从而降低网络非法入侵造成的损失。
(三)防火墙策略。防火墙是由软件和硬件共同组合而成的,是在网络层面上构造的一道保护屏障,通过对刘静的网络通信数据进行实时扫描,禁止某些网络攻击,从而避免在这些攻击在计算机上继续执行。防火墙不但可以对不使用的端口进行关闭,还能够禁止制定端口的数据流出,封锁病毒的侵入,通过对特殊站点设置访问禁止,来禁用不明入侵者的所有通信数据。
四、总结
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是当今最令人头疼的问题。通过对校园网的网络系统面临的安全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对于校园网这个大的局域网来说,无论是运用防火墙技术,还是利用入侵检测系统,要做的就是分析在网内传输的(包括发自网内的和发送到网内的)数据中,哪些信息是安全的,是有利的,哪些是不安全的,是有破坏作用的。
要维护网络的安全,仅仅依靠被动地检测是远远不够,我们需要主动地防御恶意的攻击,并且要做好长期而充分的准备去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赵.校园网络安全的改进[D].重庆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14-16
[2]杨守君.黑客技术和网络安全[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0:115-118
[3]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四版)[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2-6
[4]吴玉,李岚.基于网络数据获取技术的网络监听的检测和防范[J].信息技术,2007,8:142-144
1.校园网问题分析及其解决方案的提出
虚拟专用网(VPN),是对企业内部网的扩展。它通过“隧道”技术、加密技术、认证技术和访问控制等手段提供一种通过公用网络(通常是因特网)安全地对单位内部专用网络进行远程访问的连接方式。
近年来,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校园网用户对校园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单一公网接入模式已经很难满足日趋复杂的应用需求。大多数的教师习惯于利用家里的计算机上网查资料、写论文。如果要去学校图书馆网站,或者是教育网内查资料,一般情况下是无法查找并下载的,因为学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都做了访问限制,普通Internet用户也是不能访问教育网的。在每年期末考试后,老师在线提交成绩时,都要登录学校内部“教务处”的网站在线提交,这时也只能到学校提交。
为此,校园网的建设可采用多ISP连接的网络访问模式:在原有的教育网出口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当地ISP(移动、联通或电信宽带ISP)出口,形成多ISP连接的校园网络结构,并且需学校的网络中心在学校组建VPN服务器,供教职工在校外使用校内资源。在组建VPN服务器时,使用当地ISP出口,为校外的教职工提供VPN接入服务,因为校外教职工大多使用当地ISP提供的ADSL宽带业务。当校外职工使用VPN接入学校的VPN服务器后,就可以访问校园网与教育网上的资源,这将为教职工提供很大的便利。
2.VPN关键技术研究
⑴隧道技术:隧道是指在公用网建立一条数据通道,让数据包通过这条隧道传输。隧道技术可分别以第2层或第3层隧道协议为基础。第2层隧道协议对应于OSI模型的数据链路层,使用帧作为数据交换单位。PPTP(点对点隧道协议)、L2TP(第二层隧道协议)和L2F(第2层转发协议)都属于第2层隧道协议,是将用户数据封装在点对点协议(PPP)帧中通过互联网发送。第3层隧道协议对应于OSI模型的网络层,使用包作为数据交换单位。MPLS、SSL以及IPSec隧道模式属于第3层隧道协议,是将IP包封装在附加的IP包头中,通过IP网络传送。无论哪种隧道协议都是由传输的载体、不同的封装格式以及用户数据包组成的。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用户的数据包是被封装在哪种数据包中在隧道中传输。
⑵安全技术:VPN安全技术主要包括加解密技术、密钥管理技术、使用者与设备身份认证技术。加解密技术是数据通信中一项较成熟的技术,VPN可直接利用现有技术;密钥管理技术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在公用数据网上安全地传递密钥而不被窃取;使用者与设备身份认证技术最常用的是使用者名称与密码认证等方式。
3.基于VPN技术的多出口校园网的设计
3.1 网络结构规划
为了满足可扩展性和适应性目标,网络结构采用典型的层次化拓扑,即核心层、分布层、访问层。核心层路由器用于优化网络可用性和性能,主要承担校园网的高速数据交换任务,同时要为各分布层节点提供最佳数据传输路径;分布层交换机用于执行策略,分别连接图书馆、办公楼、实验楼以及各院系;接入层通过低端交换机和无线访问节点连接用户。毕业论文。网络拓扑图如图1所示。
图1 网络拓扑图
3.2 网络工作原理
在该组网方案中,学校通过核心层路由器分别接入教育网与Internet,然后通过一硬件防火墙与分布层交换机连接,分布层交换机负责连接图书馆、办公楼、实验楼以及各院系的接入层设备,校园网内的终端计算机直接与接入层设备相连。终端计算机可直接使用教育网分配的IP地址。校园网内有一台安装了ISAServer2006的VPN服务器,给其分配一个教育网IP地址(假设Ip:202.102.134.100,网关地址202.102.134.68),在防火墙中将一个公网地址(假设为222.206.176.12)映射到该地址。VPN服务器可通过“防火墙”与“核心层路由器”访问Internet与教育网,Internet上的用户,可以通过“Internet上的VPN客户端—>Internet网络—>核心层路由器—>防火墙—>分布层交换机—>ISA Server2006VPN服务器”的路线连接到VPN服务器,之后,ISAServer2006 VPN服务器通过防火墙和核心层路由器访问教育网,并且ISA Server2006 VPN服务器通过分布层交换机提供了到学校内网的访问。
3.3 技术要点
⑴防火墙内网地址问题。如果防火墙是透明模式接入,各个网口是不需要地址的。若防火墙是假透明,就需要给防火墙的每个网口配置同一个网段的IP。如果是路由模式,需要给防火墙的每个网口配置不同网段的IP,就象路由器一样。现在有一些防火墙已经有所谓的混合模式,也就是透明和路由同时工作,这属于路由模式的扩展。毕业论文。
⑵VPN服务器的注意事项。ISA Server2006VPN服务器要求至少有“两块网卡”才能做VPN服务器,若服务器上只有一块网卡,需为其安装一块“虚拟网卡”。另外,VPN服务器不一定要直接连接在分布层交换机上,也可以是图书馆、办公楼、实验楼以及各院系的一台服务器,只要映射一个公网地址即可。
⑶设定ISA Server2006接受VPN呼叫。VPN 可通过默认设置的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DHCP)或者通过使用路由选择和远程访问控制台分配的一组地址来分配地址。如果选择了DHCP,VPN客户端永远不会同DHCP服务器进行直接通信,运行ISA Server2006的VPN服务器将分配从DHCP服务器所获得的地址;它将基于运行ISA Server2006的VPN 服务器的内部接口配置来分配名称服务器地址。如果拥有多个内部接口,运行ISA Server的VPN 服务器将选择其中之一。
⑷VPN客户端地址的分配。在给VPN客户端分配IP地址时,在为VPN客户端分配IP地址的时候,要保证所分配的地址不能与VPN服务器本身以及VPN服务器所属内网、公网的地址冲突,否则VPN客户端在访问内网时,会造成寻址问题而不能访问。毕业论文。为了避免出现问题,直接分配私网的IP地址即可,比如192.168.14.0/24网段。另外,校园网外的教职工,在拨叫VPN服务器时,应是防火墙映射的地址,本文中即222.206.176.12。
4.结束语
多出口是目前许多高校组建校园网时所采取的方式,多出口解决了教育网与Internet之间的出口速度很慢的问题,将VPN技术应用到具有多出口的高校校园网,可以让校外Internet用户更容易、更方便的获得对教育网、校园网数字资源的使用权。
参考文献
[1]曹利峰,杜学绘,陈性元.一种新的IPsecVPN的实现方式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8,07
[2]贾毅峰.双出口校园网中策略路由的应用[J].铜仁学院学报,2009,11
[3]吴建国,王铁,许兴华.校园网双(多)出口的基本解决策略和方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01
TN929.11-4
一、“光纤通信”实践教学现状与问题
光纤通信课程[1-4]是适应当代通信技术发展应用所开设的,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实用性和实践性。随着社会技术发展和企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实践教学[5-7]内容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结合我校“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方针,本文结合在光纤通信课程中的教学和科研以及当前学生的就业现状,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改革和探索,从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成绩考核等方面进行相关探讨和研究。
二、“光纤通信”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与举措
(一)改革思路
光纤通信实践教学主要由光纤通信实验、光纤通信课程设计、光纤通信设备应用实践三大模块构成。每个模块侧重点各有不同,三大块模块一起构成了与理论知识紧密联系,贴合光纤通信实际应用,以应用为基础,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1.光纤通信实验与理论内容紧密联系,进一步巩固了理论内容。
光纤通信实验课程是结合理论课程《光纤通信》安排的实践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实践,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光纤通信原理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验证光纤通信原理的能力,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相辅相成。实验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实验环节,能正确使用仪器设备,掌握测试原理;掌握光纤器件和光纤系统的工作原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光纤通信实验课程课时是16课时,主要在光纤通信实验箱上来完成。在实验内容设置中,侧重对光纤通信及光器件的基本原理、光纤传输系统构成及性能指标等进行实践操作。实验内容从光源P-I曲线,到光纤通信传输系统构建,由局部到系统,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注重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2.光纤通信课程设计着重培养光纤通信的软件设计能力
光纤通信课程设计是在完成光纤通信实验课程的基础上开展的,是进一步实践后续课程,主要训练学生在一种通用光纤通信软件设计平台(如OptiSystem)上进行光纤通信系统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光器件设计和各类光网络构建及分析能力,培养利用设计软件工具对设计任务进行总体设计和分析、完成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和深化学生对光纤通信的实践能力。
课程设计提供8个以上设计题目,设计课题有光纤器件的分析、系统构建、系统优化,内容分布广泛,层次分明。整个设计流程按照课题分析、设计方案论证、设计调试、撰写课程设计报告、答辩五个环节进行。
3.光纤通信设备实践与通信行业紧密贴合,增强对光纤通信设备的实践操作应用能力
随着光纤通信的发展,光同步网(SDH)网络在宽带网络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光纤通信课程引进中兴通信的光纤传输平台,开设专门的光纤通信工程实践训练课程,通过中兴工程师和专业教师共同授课的方法,在光纤通信实验和课程设计基础上,进一步深层次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光纤通信工程实践训练内容包括SDH光传输设备实践,实践设置贴合通信行业实际应用,加深学生对光通信设备的构成和原理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对光通信设备的连接、设置、调试、运行、维护能力,提高学生对大型光通信设备实践操作能力。
(二)具体实施举措
在光纤通信三大模块的实践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每个模块的实践过程,进行详细的学习、观察、体验、思考,使得理论和实践能够紧密结合。在O置实践项目过程中,突出重点,结合课程内容,尽量充实安排实践内容。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了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熟悉完整的系统设计和实现过程,掌握大型设备的配置和调试过程,对于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系统设计、开发和维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光纤通信实验内容和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并且从基础验证、综合性、设计性三方面进行了设置,完成实验内容的优化。实验设备包括微机、光功率计、光纤、光无源器件、示波器、数字万用表、图像显示器、电源模块、信号源模块、光发送模块、光接收模块、电话接口模块、误码模块、图像接口模块、PCM 编译码模块、CMI编译码模块、HDB3编译码模块、CPLD下载模块等组成,可以应用不同的模块来组成不同的光纤通信系统,如:模拟光纤通信系统、数字光纤通信系统、光波分复用传输系统、图像光纤传输系统等。
在实验讲授教学过程中,采取结合课程内容,回顾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介绍实验原理,讲解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如:在实验“半导体光源P-I特性曲线测试”中,首先带领学生回顾理论课中讲解的公式两种光源LED和LD的工作原理及其区别,回顾P-I曲线的表现有何区别,并介绍两种光源的特性,进一步回顾半导体光源阈值电流Ith的概念和物理意义。并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测试工作。这样讲解之后,学生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明确了实验内容,通过对比加深了对理论知识和实验原理的掌握。
2.光纤通信课程设计主要充分通过光纤通信系统仿真软件,如Optisystem,使得学生能够模拟仿真光纤元器件及系统的设计和整个过程。在系统仿真实验中,学生可以随意调整波形参数等,对一个光学元器件甚至整个通信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和性能仿真,直观地模拟信息在光纤通信系统中的整个传输过程。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原理,设计软件流程,能够搭建整个过程,并通过光谱仪等仪器器件对结果进行观察和分析。
如设计“PIN光电二极管的噪声分析”,要求学生首先分析影响光接收机性能的主要因素,即接收机内的各种噪声源。并能分析计算接收机中的放大器本身电阻产生的热噪声和放大器的晶体管引入的散粒噪声。要求学生完成设计整个软件流程,并搭建实现,如图1所示。要求学生根据数据模拟得到定量的分析和计算,观察热噪声和散粒噪声对最终传输的信号质量的影响,观测不同噪声对整个系统性能的影响程度的大小。
3.光纤设备实践要求在SDH课程知识基础上,在行业大型设备中能够根据理论知识进行配置、调试,进行数据通信。这就要求学生对SDH的基础知识、SDH网络的自愈能力、SDH环型组网、通道层或者复用段层的自愈环等要理解透彻。我们以中兴通信公司的SDH光传输设备为实验平台,使学生可以接触到包括光传输、数据网络和智能业务平台等方面先进的光通信技术。要求学生熟悉ZXMPS325传输设备的整机和单板硬件,并掌握SDH 的部分测试方法; 要求学生能够基于网管E300软件,自主完成对网元业务的设置、数据修改和监视,实现SDH通道保护链和复用段保护等配置及性能测试。
如,对“二纤双向通道保护的配置原理和实践”,首先要求学生理解掌握SDH的复用结构和过程,掌握二纤双向通道保护的工作原理,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业务,分析网络拓扑结构,分析I务传输过程,掌握通道保护配置方法。如图2所示:
三、“光纤通信”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价
目前,光纤通信实践课程的三大模块采用不同的考评机制,主要侧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过程,强调学生对实践结果的分析能力,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光纤通信实验的实践环节中,实验成绩考评是由平时实践操作和实验报告组成。在实验报告中,注重学生对实验及设计结果的分析及现象总结、实验中产生问题的解决办法、对实验的新设想等。
课程设计实践环节的成绩考评由课程设计过程、测试(独立演示)课程设计结果、课程设计报告和答辩成绩组成。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操作情况给出过程成绩,根据演示过程和结果,给出相应的设计结果成绩;根据设计报告的内容和格式规范,要求课程设计报告格式按照科技论文要求撰写,为学生将来做好毕业论文打下一定的基础,并给出相应的设计报告成绩;在答辩过程中,侧重考查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以及对整体系统的设计能力,并给出相应的答辩成绩。
光纤通信设备实践训练的成绩考评由实践操作,答辩环节和实践报告构成。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原理的理解能力,报告撰写的规范性。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的能力。
四、“光纤通信”实践教学改革成效
通过对光纤通信的实践体系的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学生的实践效果和质量明显得到了提升。在今后光纤通信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只有进一步突出工程应用实践操作能力、强化创新培养特色,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相关领域从业的综合职业能力,才能达到培养高素质通信专业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光纤通信》(第二版),张宝福等编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 顾婉仪, 李国瑞. 光纤通信[M].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3] 方志豪, 朱秋萍. 光纤通信[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4] 《光纤通信》(第五版).[美]Joseph C.Palais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5] 李书旗, 朱昌平, 陈小刚. 光纤通信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中国电力教育,2010, (36):132-133.
2网络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规划与设计方案
综合上节所述,问题的核心在于找寻和设计出一种既能兼顾满足各种教学环节需求、又能分阶段集成且一次性投入不高的可行方案。通过深入地分析比较和实践探索,笔者所在的课题组提出了如图2所示的一种可行的网络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方案。该方案通过逐步添购、分阶段调整到位配套的计算机与联网设备的方式,可使新建专业实验室提供不同的、可逐步扩展的实验条件。例如:在一次性投入的初期,可以提供8人一组一桌、一次支持2-3个行政班(共12个组/桌)的实验教学条件。若每班以32人计,则一次可支持3个行政班约96人同时上实验课,每8人一组,共12组,每组配备一台服务器、2台路由器、2台交换机、8台PC机;然后,根据资金情况和可能性,通过分期分批阶段性扩展,改善每实验组/桌的配套设备数。这样的每个实验组/桌,不仅可以保障学生人手一台PC机,同时还可以通过配置,使每实验组/桌的设备自成子网或以VLAN划分,独立构成一个典型的LAN网络应用环境,并能提供各种B/S、C/S架构的集成开发环境。实验组/桌上的服务器,可由学生根据项目需要自主安装和支配使用,条件不足时,可通过Vmware等虚拟技术构建多服务器OS系统,条件允许时,可通过添置多台物理硬件构建服务器集群环境。实验组/桌上的路由器/交换机设备,可供在相关课程中进行网络设备配置、IOS系统操作等课内实验项目、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题目以及认证培训项目中使用。在数量上仍不足的,亦可通过在PC机上安装模拟器软件的方式,开展设备配置类实验和学生研究型课题;条件允许时,还可支持远程开放式实验,即通过远程登录方式连接至设备进行IOS系统的配置。DMZ区的服务器群还可为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基础性的公共资源存储与共享,或者作为实验室的网管或安全方面的基础设施,例如提供给网络管理、信息安全等课程作攻击用的靶机实例。每实验组即每张桌面上的设备连接拓扑可采用图3所示的逻辑设计,具体到实际的物理环境中,可视环境因素合理进行布局调整和摆放。
3网络工程专业实验室后期建设与管理刍议
3.1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与优势,要求我们在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完善等内涵建设上要下大力气、花真功夫。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如何对实验内容进行系统地优化组合,把培养目标真正融入到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中;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对实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实践,积极寻求能够真正突出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主性和创新性活动的主体地位的解决之道,尽量使学生能够较早地接触网络工程和技术实现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较早地参与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在此基础上,研究建立多层次、一体化、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将系统训练、技能培养和开放实验相结合,把单纯为课程实验教学服务的实验室转化为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和能够为多元目标服务的实验条件,提高实验室建成后的功效。基于这一理念,笔者所在的教研室全体成员不仅针对新建的实验室进行了课内实验项目的再设计,而且整合了各门相关课程的配套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课题等工作的需求,使新建实验室可统一支持下述8大类课题型的实践项目活动的开展:①网络工程项目规划/方案设计类题目②网络互联设备配置实现类题目③应用服务配置实现类题目④基于套接字编程的数据通信传输类题目⑤Web站点开发设计类题目⑥网络互联设备的协议仿真/算法实现类题目⑦网络管理及信息安全编程类题目⑧学生自拟的网络方向研究探索类题目3.2实验室管理规范的建设通常,一个专业实验室的建设需要分阶段实施,首先实现阶段性的目标。如在基础建设阶段,需要完成必备设备的购置、安装、调试,开出相应的实验项目,实现能够初步为专业方向的一系列课程提供实验教学服务;在第二步的规范性建设阶段,通过实验室的系列化规范管理制度的建设,为师生提供符合规范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在第三步的拓展性建设阶段,则要充分综合利用实验室的条件和资源,变单纯的实验教学条件为立体化的、能够为多元目标服务的多层次的一体化教学资源;而在第四步的稳定运行阶段,则需要新建实验室在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下,发挥最大的功效和作用,为师生提供一个优良的实验教学和研究环境。因此,基于阶段性建设、流程化管理的理念,实验室的管理规范、制度建设亦不容忽视。[5]例如:如何安排设计实验室的开放制度?有关实验室日常运行维护方面的管理规定,实验档案记录等等。
随着数据通信技术和网络互联技术的不断发展,万维网(World Wide Web,WWW)以几何速度不断扩大,不断增加的Web文档使其成为一个巨大的、分布广泛的、全球性的信息服务中心。Web摘要、分类、聚类、关联分析,以及利用Web文档进行趋势预测等[1]。然而,Web文档具有半结构化的特点,在进行数据挖掘之前,必须对Web文档进行一定的预处理,以保证Web内容挖掘的有效进行。
1 Web文档的半结构化特点
Web中的数据非常复杂,难以用特定的模型描述。对于不同站点的Web文档,其数据组织方式是由各站点独立设计的,使Web文档在总体上呈现非完全结构化的特点。另一方面,数据本身具有自描述性和动态可变性,Web数据又具有结构性。
Web中数量最多的是HTML格式的文档,作为一种标记语言格式文档,HTML文档具有较强的结构性Web文档,但是,由于HTML本身设计的缺陷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滥用,HTML内部结构的条理性越来越差。对于Web内容挖掘而言[2,3],Web文档的半结构化特性阻碍了挖掘的有效进行,如何对Web文档进行结构化处理,尤其是对HTML文档进行处理,成为Web数据挖掘领域的又一热点[4]。
2 半结构化数据的结构化处理
2.1 关系数据库
对HTML文档进行结构化处理,首先对HTML文档进行分析,根据文档中数据组织格式和文档的特点,在关系数据库中建立相应的表结构,其次将HTML文档中有用的数据提取出来,存储成关系数据库的记录。
2.2 XML
XML是由W3C定义的可扩展的置标语言, 它分为三层结构:数据表现层、数据组织层和数据交换层。XML的三层架构,使得XML文档具有很好的结构性,对XML的Web挖掘技术的研究[5,6]为WEB内容挖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
2.3 使用XML而不是关系数据库的原因
XML的数据定义和关系数据库中的表结构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对应关系,通过一定的方法,二者还可以互相转换[7,8]会计毕业论文范文。在这里,之所以选择XML而不是关系型数据库,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HTML文档的数据组织格式是千变万化的,按照某种标准分析后建立的数据结构是否合理,需要通过实际挖掘应用加以检验。XML文件是纯文本文件,不受数据库操作系统的限制,修改XML的数据定义比修改关系数据库的表结构要方便得多。
(2)XML具有较强的语义描述功能,这是关系数据库所做不到的。
(3)关系数据库对数据类型的控制非常严格,而HTML则没有对数据类型的控制。为了满足关系数据库的要求,有时可能会错误地丢掉HTML文档中的有用数据,影响挖掘的有效性。而XML在数据类型的控制方面没有关系数据库那么严格,这就为进一步处理半结构化的数据提供了方便。
3作为中介的XML数据定义
为了实现对HTML文档进行统一的处理,设计了如下的XML数据定义,并依此格式对需要的HTML文档进行重整和信息抽取。
<?xml version='1.0'encoding='GB2312'?>
<!ELEMENT AvilablePages (Page)*>
<!ELEMENT Page (URL, Title, Category,Content, Summary)>
<!ELEMENT URL (#PCDATA)>
<!ELEMENT Title (#PCDATA)>
<!ELEMENT Category(#PCDATA)>
<!ELEMENT Content (#PCDATA)>
<!ELEMENT Summary(#PCDATA)>
4 从HTML文档中提取数据
从HTML文档中提取数据的过程其实就是对HTML文件的内容进行整理和过滤的过程,根据过滤规则的不同,可以分为静态过滤和动态过滤[9]。这里采用两种过滤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提取,过程如图1。
图1数据提取过程
4.1 过滤页面
从HTML文档提取数据之前Web文档,应先过滤一个网站的门户页面和索引页面,这些页面中包含了大量的链接和标题信息,对于使用挖掘的用户而言,在通过链接进入这些页面之后,不但需要在大量的文本和图像内容中找到需要的那一项,而且必须经过多次页面跳转之后,才有可能找到真正需要的数据。对于某一个有具体要求的挖掘操作而言,这样的页面实际上是无意义的。通过页面特征的分析可以比较准确地过滤这一类型的Web页面。
4.2 标题
标题(Title)通常是对网页内容的最精炼的概括。但是,也存在较多的例外情况,如有些网站,为了提高被搜索引擎检索到的概率,往往在标题中写入所有与该网站有关或无关的信息,网页中的内容则相差甚远;另外,对于一些由网络应用程序自动生成的页面(在检索时得到的网页格式仍然是HTML文档),其标题信息往往是无意义的,如:“New Page 1”,或者一个固定的句子,如“图书信息”,这种标题对于Web数据挖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对于如“New Page 1”的情况,可以把它列入停止词表,也就是认为该页没有标题,以免对后续的工作造成干扰。而对于其他两种情况,只有借助专家数据或经验数据的方法,由人工定义的停止词表进行筛选。
4.3 子标题
特定的网站往往有固定的格式,如格式化的子标题信息,这些信息在进行内容挖掘的时候可以作为初步分类的基础。作为比较常见的网页设计方法,特定的标记信息用不同的图片进行表示,也就是说,这些信息是存在于<img>标记之中,在大多数情况下, <img>标记和其他一些格式标记,如<br>、<font>等,在进行挖掘之初就被当作无关信息删除了Web文档,对页面的分析仅仅对文本进行。子标题信息往往处在一个HTML文件的开始部分,由若干张图片组成,通过对一个网站的门户页面以及其他内容页面进行比较,可以比较容易地确定子标题图片的数量,然后对子标题图片进行编号,将这种无意义的辅助编号信息添加到XML文件的<Type></Type>元素之间,作为进一步分类参考。
4.4 页面内容
Web页面中的信息不仅包括文本,也包括图片(背景图片、插入的位图以及GIF动画等)、声音,如背景音乐、Flash动画,可执行脚本(显示日期、统计访问量、浮动窗格和捕获鼠标操作和用户输入等)、Java小程序和一些格式信息,如页面的视觉特征(颜色、字体大小、字体粗细等)和页面的排版特征(段落的长短、标题的位置、段间距等),这些信息大部分对进行Web内容挖掘没有帮助,应当看作干扰信息过滤掉。
同一个网站中的HTML文档往往会遵循统一的布局规则,通过这些规则,可以把网页的内容划分成不同的块[10],借助网页的分块特性,对网页的内容进行预分类,如利用索引页面中的<table>标记分割的链接情况,可以每个<tr></tr>之间链接所指向的页面看作一个小的分类,为进一步挖掘操作提供参考。
HTML是一种语法要求不严格的语言,在一个Web页面中,包含大量的HTML语法错误,在提取Web页面的内容之前,需要先对其中的语法错误进行处理。采用W3C提供的HTML词法分析器可以进行HTML标志名和标志属性的提取。该词法分析器可以分为五个状态:初始状态、标记开始状态、文本状态、标记结束状态和结束状态。每个状态分别调用相应的触发函数:InitLib()、beginElement()、addText()、endElement()、closeLib()会计毕业论文范文。其中在beginElement()函数里便可以取得当前的标记名及其该标记的属性。
4.5 文本摘要
作为内容挖掘中很重要的一项,摘要可以使文档的核心内容更加突出。以摘要作为Web文档的辅助信息能提高挖掘的效率。
通常采用的基于统计的文本摘要自动生成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把原文中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句子筛选出来,这样的句子往往位于比较特殊的位置或者含有较强的提示,含有较多的特征项。以下是一个比较常用的句子权值函数[11]。
(1)
其中,表示句子的权值函数,表示特征项的权值函数,表示句子的长度,表示句子所包含的分句个数,表示比例因子。需要说明的是,为提高挖掘的算法效率而进行的文本摘要Web文档,其结果对人而言往往是混乱的,难以找到具体的语言含义。但是对于Web内容挖掘的某些算法(如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算法),则可以有效地提高算法的效率。
Web文档经过预处理之后,就可以通过XML查询语言,如Xpath,Xquary等对得到的XML文件进行数据挖掘处理了,文献[12]将XML索引技术分为两大类:节点记录类索引和结构摘要类索引,深入讨论了XML索引技术的研究现状。根据这些研究,可以得到更加有效的处理XML文件的方式。
5 结论
通过使用XML作为中间语言,对现有的非结构化的Web文档进行过滤和整理,有利于实现对Web上的各种各样异构数据进行统一操作。在数据过滤和处理的过程中,根据Web文档的标题和分块特征,对Web文档进行预分类操作,可以提高进一步分类、聚类、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操作的效率。通过摘要,进一步从过滤后的文档中提取主干信息,以提高挖掘的效率。当然,由于Web文档的多样性,特定的数据挖掘任务处理的办法也应不尽相同,增加中间层将会增大系统的开销和降低挖掘的时效性,另外,如何对Web中的大量非文本数据进行有效挖掘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Anne H.H. Ngu、Masaru Kitsuregawa、Erich J. Neuhold、et al,WISE-2005 Tutorial: Web ContentMining,ComputerScience,Vol 3806,2005,763-763
[2]何晓兵,本体指导下的网络文献信息内容挖掘模型,图书情报工作,2010(24),45-49
[3]董慧、唐敏,数据挖掘及其在网络信息检索中的应用,情报杂质,2010(S1),153-156
[4]于春燕、胡学钢,Web中的行情数据获取与预测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20),202-204
[5]姜霞、张晓伟,基于XML的Web挖掘技术研究,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5(7),79-81
[6]何月顺、汤彬、丁秋林,基于Web的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研究,计算机系统应用,2005 (5),59-63
[7]姚磊岳,XML数据到一般关系数据库数据的转换,洪都科技,2005(1),18-23
[8]章义、黎峰,基于XML的数据库存储访问技术,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1),208-212
[9]李红、谭汉松,基于信息过滤后的Web内容挖掘,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30),186-187
[10]于满泉、陈铁睿、许洪波,基于分块的网页信息解析器的研究与设计,计算机应用,2005(4),974-976
[11]史忠植,知识发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
[作者简介]赵晖(1973- ),女,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网络与数据通信;付秀花(1976- ),女,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山东 淄博 25504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山东理工大学校级教学研究课题“3G时代以通信工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1197)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136-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高等学校对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人才责无旁贷。目前各高校倡导的课程创新,如创新的教学理念等,都会给教学注入创新的活力。但是创新需要扎实稳固的基础,基础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专业基础课程的创新教学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笔者通过对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进行认真的分析总结,对所教授的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授课的内容和方法、授课的理念和形式以及对学生的学习实践指导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探索与改进,可以概括地总结为:立足根本、教法更新、与时俱进、人才创新。
一、立足根本
立足根本即教学不能脱离根本或基础理论,打好牢固的基础才能有高水平的上层建筑。目前各校都在谈教学改革、工程实践、项目实践等,这时学生往往容易被漂亮的外表所吸引,而忽视了内部根本。让学生接触丰富多彩的案例项目固然重要,但是作为基础课程来说,既要改革,又要坚决强调基础的重要性。另外,“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课堂基础掌握的好与不好,社会上的业内人士一眼就能看穿,所以要强调程序设计的基础性、重要性,要让学生在基础的知识点上把根扎实。
立足根本绝不意味着不要创新,而是利用创新来凸显根本的重要性。根本也不是死板地讲课本内容,可以沿用原始的教学方法,“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即使这样也可以进行创新教学,只有创新的教学才能使根本更加牢固。在讲解基础知识点时,创新地将基础硬件结构和软件编程的内容联系在一起讲,更能够使知识点便于理解,也才能使该知识点在进行创新时不犯原则性的错误。
二、教法更新
教法更新即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要不断更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教学方法更新不是做花哨的表面文章,它与立足根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法更新应该是能够从深层次体现教学内容的根本性、基础性和重要性,同时要联系社会生产实际,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出来。对于计算机编程语言来讲,要充分使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课堂增加与学生的互动、现场编程调试演示等。
程序设计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实际的社会需求中多以项目的形式出现,所以其知识点的讲解、教学的组织和实践实验等尽量联系实际项目或以项目为载体。
1.运用案例或项目展现知识点的重要性。对于基础知识点的讲授与学习,大部分教师与学生会感到枯燥,其实只要教师掌握了足够的案例与项目是完全可以用案例与项目来展现基础知识点的重要。比如对于字符串的处理,课堂讲解大多是“概念―解释―举例”,此处的例子比较小巧,因为仅用来解释单个知识点,学生不会觉得有多重要。如果此处再结合一个字符界面项目,且是个界面出现乱码的项目,学生立马会意识到其“小处见大”的重要性。许多学生在开发类似项目时都出现过乱码,基础掌握的牢固与否,轻易地就会在上层建筑上体现。进而可以引申的是数组、指针、字符串之间的关系与处理,又把其他的知识点联系在了一起,所以教学方法的创新促进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
2.运用案例将知识点串起来。一般情况下课本中的知识点都是连贯的,并且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从内部思想上我们能够理解知识点的这种关系。但是我们讲解这些知识点的例子往往是散的,不能够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实例来贯穿这些知识点并体现一定的应用价值。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探索,紧跟时代步伐,密切关注行业应用,进而把当前应用的项目带入课堂,加深我们对各个知识点及知识点间联系及运用的理解。同时要把实例或项目带入课堂,进行现场编码开发,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并可实践。在实际的生产运用中,课本上连贯的知识点真真切切体现在了现实的项目中。所以在组织教学时,要认真研究课本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把这些知识点有机地整合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并使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其实践能力。
3.注重创新性实验项目。程序设计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创新性试验项目,由于在课堂上使用了完整的项目来讲解知识点,那么随堂的各个试验是完全可以用一个类似的项目分解出来的,这样做既做到设计性试验又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增强了其创新思维的能力。实验之初树立全局观念,要讲解清楚这是个大项目,分解了许多小项目,每个小项目都是一个实验,实验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试验难度逐渐提高,最后有机地归结为一个成型的实践项目,使试验成为有意义的实践之旅。
4.课程设计以实训项目为依托。用项目化方式来管理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把真实的生产实际还原于课堂,将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融合在项目训练中。一般学生4~5人组成一个项目小组,其中一位组长,由组员选出。成员之间以有利于项目开展的方式分工协作,组长负责组内协调管理和组间取长补短等。项目以申请立项、需求分析、项目实施和验收等几个环节开展,学生们由被动完成项目变成了主动组间竞赛,变成了你追我赶、非常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5.毕业设计与生产科研项目、实训项目相结合。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而当前本科生实践能力差已经成为束缚本科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所以毕业设计结合社会生产科研实际是非常必要的,学校教师应该密切与企业合作,使教学、科研、生产相互渗透,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校内外人才培养基地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体系。毕业设计可以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可以结合教师社会实际项目,鼓励学生在校外以参与项目实训的方式进行毕业设计,实训项目与将来的就业密切联系。
三、与时俱进
教育工作者自身要与时俱进,此外还要把与时俱进带给学生。这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尤其是一线教学的教师,要研究自己的课程在行业内的最新应用,及时把信息传达给学生,及时把新的应用引入课堂。
教师自身的与时俱进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教师应该主动关注学科的发展,关注学科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要给学生做好“活到老学到老”的表率。另一方面教师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直接引导者,是培养效果的保证者,是其创新能力培养的直接执行者,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用科学研究所必需的实践精神和创造精神感染学生,所以要重视对教师的培养与激励,应该鼓励教师参与到社会实际的项目中,鼓励教师承揽课题与项目,积极给教师创造各种锻炼培训、项目参与的机会。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深入企业、学以致用、开阔视野、反馈教学。
有了前面的基础,教师就可以把与时俱进带给学生,也有能力对培养的方法与形式进行创新,把这些落实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改革教学方法,设立创新实验、设计等,把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思想和创新的能力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也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关注行业发展,紧跟时代步伐,做到与时俱进。
四、人才创新
人才创新也有两重含义。一是创新地培养人才,我们前边探讨的立足根本、教法更新和与时俱进,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是在创新地培养人才,而在这其中教师的思想意识等的传达所培养的就是创新人才。就本科生的理解领会能力而言,这只是在本学科领域的创新活动,而学生能否将其转变为人生的自我创新、自我剖析、自我升华是人才创新的另一重含义。
学生的自我创新需要科学知识基础,需要对自我能力的评估,需要对所处行业的了解。所以在注重课堂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把当前行业中的案例项目引入课堂,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素质拓展活动与创新实践活动,学校也积极拓展学生的创新实践途径,如参加实训、校企合作等。这些活动一是更好地为创新的教学服务;二是能让学生通过这些创新活动更好地认识自己,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和爱好对学习有所倾向,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与自我成长,把因材施教转变为学生自主地“因材而学”。
创新是时代的需求,大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活动可以创新地培养人才,进而通过学校激励机制、教师教学实践和学生积极参与这三者的互动才能完成学生从“师度”到“自度”的转变,让其“因材而学”并受益终生,这才是我们创新人才培养的真正目的。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新的软件、硬件和新的数据通信界面逐渐从观念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并有力地支持了电子信息服务和大众信息媒体的传播。同时,互联网汇集了各种各样的网络资源和交互式多媒体信息,它的多平台交互和多媒体功能为远程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目前,许多国家已相继建成了自己的远程教育网络,使人们在全球范围内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科技合作和远程学习,从而促进了国家的科研和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1]
从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随着CERNET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卫星数字压缩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远程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正在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它以其巨大的潜能,丰富着现行教育的内容,对改变传统教学,提高素质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现行的职业教育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根据新的网络教育环境特点,建立起相应的新的教学管理模式。本文拟从计算机远程教育的本质分析入手,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来揭示计算机远程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加深对计算机远程教育的理解,增强使用网络进行教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培养优秀的教师与合格的技术人才。
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
促进高职院校明确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教育的发展模式正在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过渡,外延式发展注重规模和数量,内涵式发展注重质量和效率,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把培养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大部分不是从事理论研究工作,而是适应地方需要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所以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于学生在具有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
计算机远程教育的应用给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带来明显变化,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相应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这些变化对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改革产生一定的影响。利用计算机远程教育之后,课程设置更加灵活、更加多样化。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正在或即将从事的职业选择学习内容,自主能力大大加强,这使得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方面具有更多的实用性和多样性。比如高职院校可以采用更适合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的多种教学计划、较多的选修课程,使得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创新精神,处理好知识和技能的关系。计算机远程教育本身开放性的特点完全可以满足这种教学形式。因此,大力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这种教学目标的实现。
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
推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强调的也应当是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积极做准备。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应当摆脱学科系统性、完整性的束缚,建立以实践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即从职业能力入手,改革单一的学科型课程模式,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来开发课程,并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系统地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2]
学生掌握知识,是发展其能力的基础。我们强调能力培养并不是忽视掌握基础理论的必要性,而是要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使得培养的学生与社会接轨,成为实用的职业技术人才。当今社会,新的科学理论和实用技术不断地涌现,国内外一些新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也不断出台。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的统编教材上,很快就会过时。使用计算机远程教育可以改善这种状况,它能够尽快地反映专业领域里的最新成果,建立起活的教材体系,因而它特别适宜新知识的传授,适宜以各种方式来传播完整的系统的专业知识。
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素质
高职院校教师要想成为合格的计算机远程教育教师,必须完成自身的角色转变、学会合作、熟悉远程教学规律以及担当高强度的教学劳动等任务,这仅仅依靠一般的师范性职业训练是不够的。[3]远程教育的特点要求远程教育教师要具有更高的专业化水平,具体表现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等方面。要在以上三个方面体现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就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重视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远程教育中,人们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更多地关注教与学这对主要矛盾,而教师的发展却往往被忽略了。因此,高职院校远程教育机构应当借鉴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教师的发展列为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各种方式鼓励、支持教师的在职培训与继续教育,最终使远程教育机构成为远程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
重视远程教育教师的校内培训校内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教育教学等教育科研活动来培训全体教师的一种整体性继续教育形式。与传统的教育培训相比,校内培训具有多项优势:首先,培训的目标非常明确,直接按照教师和学校的具体要求进行,解决的是具体的实际难题。其次,培训的形式灵活多样,且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参训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校内培训所具备的这些优势与远程教育教师专业化过程中的培训需求非常吻合重视远程教育教师的终身教育模式有关研究表明,教师从事本职工作超过五年如果不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就会出现一种职业水平脱节现象,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接受培训,努力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其在教学理念、教学技能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得到全方位发展。远程教学过程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教师职业知识老化的周期大大缩短。因此,远程教育教师在任职前接受的职业训练已远远不适应当前教学的实际需求,对教师的培训应当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中来,定期的对教师进行教学理论、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实现教师培训的连贯性,使教师教育贯穿其整个远程教育生涯。
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
推动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
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计算机远程教育的根本任务。改革过程中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导学为辅”的指导思想,[4]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的作用,重点从三个方面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积极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加强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自主性加强网上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积极开展网上实时与非实时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包括课件点播、在线答疑、网上考试等方式,积极开展教师与学生的网上交流,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可以以课程为单位,组织必要的面授辅导。
深化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教师在辅导中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引导式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思路、学习方法的指导,向学生介绍课程的知识体系和重点难点,着重进行答疑解惑,增强教学的主导性。
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切实加强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应逐步完善实践环节的教学文件和管理制度,确定各专业下各门课程实践教学的目的内容、组织形式、实施办法、考核标准等;认真落实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开展专业实习活动,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多数学生可以在集中实践环节中结合工作实际选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提出者瑞士学者让·皮亚杰(Jean.Piaget)认为:智慧本质上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智慧的适应是一种能动的适应。一定的刺激只有被主体同化于认知结构之中,主体才能作出反应。[5]因此我们认为,教育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获得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是指导者、辅助者、协作者,学生才是教育过程中真正的主体,所有教育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这个中心进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下,通过教师的指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探索、思考和建构离不开教师事先所做的教学设计,更离不开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
在计算机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育资源进行学习,然后同化、加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常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种学习过程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极大地调动学生渴求知识,探索究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一过程就是建构主义理论所说的知识的建构过程。
综上所述,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探求新的职业教育模式,能够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益,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职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祝义,杨清海.基于Internet的计算机远程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
[2]林若红.论高等职业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互动[J].职业技术教育,2002,(19).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新的软件、硬件和新的数据通信界面逐渐从观念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并有力地支持了电子信息服务和大众信息媒体的传播。同时,互联网汇集了各种各样的网络资源和交互式多媒体信息,它的多平台交互和多媒体功能为远程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目前,许多国家已相继建成了自己的远程教育网络,使人们在全球范围内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科技合作和远程学习,从而促进了国家的科研和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1]
从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随着CERNET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卫星数字压缩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远程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正在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它以其巨大的潜能,丰富着现行教育的内容,对改变传统教学,提高素质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现行的职业教育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根据新的网络教育环境特点,建立起相应的新的教学管理模式。本文拟从计算机远程教育的本质分析入手,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来揭示计算机远程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加深对计算机远程教育的理解,增强使用网络进行教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培养优秀的教师与合格的技术人才。
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
促进高职院校明确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教育的发展模式正在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过渡,外延式发展注重规模和数量,内涵式发展注重质量和效率,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把培养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大部分不是从事理论研究工作,而是适应地方需要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所以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于学生在具有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
计算机远程教育的应用给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带来明显变化,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相应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这些变化对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改革产生一定的影响。利用计算机远程教育之后,课程设置更加灵活、更加多样化。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正在或即将从事的职业选择学习内容,自主能力大大加强,这使得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方面具有更多的实用性和多样性。比如高职院校可以采用更适合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的多种教学计划、较多的选修课程,使得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创新精神,处理好知识和技能的关系。计算机远程教育本身开放性的特点完全可以满足这种教学形式。因此,大力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这种教学目标的实现。
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
推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强调的也应当是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积极做准备。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应当摆脱学科系统性、完整性的束缚,建立以实践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即从职业能力入手,改革单一的学科型课程模式,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来开发课程,并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系统地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2]
学生掌握知识,是发展其能力的基础。我们强调能力培养并不是忽视掌握基础理论的必要性,而是要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使得培养的学生与社会接轨,成为实用的职业技术人才。当今社会,新的科学理论和实用技术不断地涌现,国内外一些新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也不断出台。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的统编教材上,很快就会过时。使用计算机远程教育可以改善这种状况,它能够尽快地反映专业领域里的最新成果,建立起活的教材体系,因而它特别适宜新知识的传授,适宜以各种方式来传播完整的系统的专业知识。
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素质
高职院校教师要想成为合格的计算机远程教育教师,必须完成自身的角色转变、学会合作、熟悉远程教学规律以及担当高强度的教学劳动等任务,这仅仅依靠一般的师范性职业训练是不够的。[3]远程教育的特点要求远程教育教师要具有更高的专业化水平,具体表现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等方面。要在以上三个方面体现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就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重视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远程教育中,人们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更多地关注教与学这对主要矛盾,而教师的发展却往往被忽略了。因此,高职院校远程教育机构应当借鉴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教师的发展列为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各种方式鼓励、支持教师的在职培训与继续教育,最终使远程教育机构成为远程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
重视远程教育教师的校内培训校内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教育教学等教育科研活动来培训全体教师的一种整体性继续教育形式。与传统的教育培训相比,校内培训具有多项优势:首先,培训的目标非常明确,直接按照教师和学校的具体要求进行,解决的是具体的实际难题。其次,培训的形式灵活多样,且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参训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校内培训所具备的这些优势与远程教育教师专业化过程中的培训需求非常吻合。转贴于
重视远程教育教师的终身教育模式有关研究表明,教师从事本职工作超过五年如果不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就会出现一种职业水平脱节现象,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接受培训,努力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其在教学理念、教学技能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得到全方位发展。远程教学过程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教师职业知识老化的周期大大缩短。因此,远程教育教师在任职前接受的职业训练已远远不适应当前教学的实际需求,对教师的培训应当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中来,定期的对教师进行教学理论、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实现教师培训的连贯性,使教师教育贯穿其整个远程教育生涯。
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
推动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
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计算机远程教育的根本任务。改革过程中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导学为辅”的指导思想,[4]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的作用,重点从三个方面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积极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加强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自主性加强网上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积极开展网上实时与非实时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包括课件点播、在线答疑、网上考试等方式,积极开展教师与学生的网上交流,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可以以课程为单位,组织必要的面授辅导。
深化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教师在辅导中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引导式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思路、学习方法的指导,向学生介绍课程的知识体系和重点难点,着重进行答疑解惑,增强教学的主导性。
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切实加强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应逐步完善实践环节的教学文件和管理制度,确定各专业下各门课程实践教学的目的内容、组织形式、实施办法、考核标准等;认真落实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开展专业实习活动,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多数学生可以在集中实践环节中结合工作实际选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提出者瑞士学者让·皮亚杰(Jean.Piaget)认为:智慧本质上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智慧的适应是一种能动的适应。一定的刺激只有被主体同化于认知结构之中,主体才能作出反应。[5]因此我们认为,教育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获得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是指导者、辅助者、协作者,学生才是教育过程中真正的主体,所有教育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这个中心进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下,通过教师的指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探索、思考和建构离不开教师事先所做的教学设计,更离不开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
在计算机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育资源进行学习,然后同化、加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常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种学习过程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极大地调动学生渴求知识,探索究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一过程就是建构主义理论所说的知识的建构过程。
综上所述,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探求新的职业教育模式,能够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益,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职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祝义,杨清海.基于Internet的计算机远程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
[2]林若红.论高等职业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互动[J].职业技术教育,20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