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4:54:1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应用文调查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展,使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业务保持了高速增长势头。在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县域经济的大环境下,农村信用社在对农信贷投入中发挥了主导性作用。据统计,在**市**年对农业的新增贷款中,农村信用社贷款所占的比重高达99%!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投入,加快了禹州市中药材园区、襄城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等“一园九区”的建设步伐,推动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发放小额贷款的工作量比较大,但利差大、风险小。把工作重点转到发放小额贷款上,降低了农村信用社新增贷款的风险,提高了贷款资产质量。据统计,**市辖区内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贷款的不良资产率只有1%。即便出现信用风险,经过努力,其本息大部分还能最终收回,贷款损失率很低。工作重点的转变还带来了经济效益的提高。1999年,全市96家信用社中(6个联社、91个法人社),共有71家信用社经营出现亏损,累计亏损9029万元;盈利信用社只有25家,共盈利212万元。但到**年底,全市100家信用社(6家联社、94家法人社)中已有74家实现了盈利,共盈利1041万元,较1999年增加819万元。而亏损信用社家数已下降到26家,亏损额也下降到2615万元,较1999年减少6414万元。预计2003年,全辖区赢利农村信用社将增加到82家,亏损信用社下降到18家。盈亏轧差后,全辖区农村信用社预计亏损额降将进一步下降到650万,比上年减少约60%。
表1**市辖区内农村信用社经济效益的变化(单位:万元)
与此同时,随着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控制制度、风险防范制度也不断趋于完善,风险意识、经营意识不断加强,原来那种忽视经济核算、忽视利润指标的粗放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已初步得到扭转。可以说,目前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活动已出现了转机。
二、困扰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农村信用社经营出现转机,决不意味着其未来的发展道路就是平坦的。当前,尚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在困扰着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矛盾主要是:
(一)不良贷款比率偏高、历史包袱沉重。据统计,到**年底,**市辖区内农村信用社共有不良贷款190,630万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51.49%。这一比例不仅远远超过国际银行界通行的标准,也大大高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水平。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与农业银行脱离代管关系时,农业银行有意识地转嫁风险贷款;城市信用社、农村基金会并入信用社时,也把部分不良资产带入了农村信用社;90年代初“上项目热”和“开发区热”时,农村信用社受地方行政干预,为了配合“大局”而发放贷款;企业恶意逃废、悬空信用社贷款;以及经营不善等。不仅如此,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国家曾规定要对居民储蓄存款实行保值补贴,但贷款利率却没有相应提高。“国家出政策、金融机构买单”的结果,就是保值补贴成了农村信用社的沉重包袱,据统计,仅保值储蓄一项,农村信用社就多增加利息支出7,198万元。在不良资产和政策性包袱的重压下,农村信用社长期处在严重资不抵债的艰难境地。由于不能获得投资回报,广大农民不愿意向农村信用社投资入股。再加上地方政府受财力所限,难以大量投入,农村信用社的资本金得不到补充,法人治理结构得不到改善、科学的管理体制不能建立起来,真正的经济核算更是难以得到贯彻。信用社的持续发展能力因此而受到严重影响。(二)管理缺乏灵活性,自主经营受到压抑。对农村信用社而言,**银行目前承担着监管者和托管者的双重角色。做为监管者,**银行审查农村信用社高管人员的任职资格、督促其建立内控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检查其经营的合规性和会计报表的真实性。作为托管者(行业主管部门),**银行又指导农村信用社开展业务(如转向发放小额信用贷款等)。但这两种职能是相互冲突的。为了减轻监管方面的压力,**银行就具有了抑制农村信用社活力的倾向。目前,农村信用社的编制乃至服务网点的调整,均须**银行层层审批,费时费力,不利于信用社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金融服务。就具体业务而言,许多特色农业(如花卉、药材)的生产周期超过1年,但小额信贷通常规定贷款期限不超过1年,难以完全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三)县域资金大量外流,经营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退出,为农村信用社开展经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但也带来了资金大量流出的问题。由于收缩放款,国有商业银行的县级分支机构只得把大量闲置资金上存,再加上邮政储蓄的吸存,就形成了县域经济资金大量外流的局面。据统计,近5年来,**下辖各县(市)资金流出规模平均每年增加41,547万元。特别是1999年以来,资金流出量每年都在增加,**年和**年的增量甚至达到7.9亿元和6亿元的高水平。由于资金大量外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不得不严重依赖政策性贷款的支持。据统计,**年全市农村信用社净投放的农业贷款(56,312万元)中,将近60%(32500万元)为上级下发的政策性贷款。不仅如此,社会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有诚信观念不强,信用体系不健全、企业变相逃废债务乃至执法不严的问题,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赢了官司却输了钱”的现象。
表2**各县(市)资金外流规模增幅变化(单位:万元)
(四)管理水平低,员工素质难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由于农村信用社的特殊性质,在计划经济时期,很少有正规大学的毕业生分配到农村信用社工作。当有可能通过“双向择业”引进所需人才的时候,农村信用社则因经济效益差、工资福利水平低而难以招募到业务发展所急需的人才。这样就形成了农村信用社员工素质偏低的局面。据统计,**市辖区内6个信用联社、100个法人社24,549名正式员工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只有22人,具有大专学历的员工仅有402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函授和自学性质,其专业方向与其所从事的工作无直接关系)。相关专业知识的缺乏和经济实力的薄弱,直接制约了农村信用社对现代技术的采用。目前,农村信用社大部分还是手工操作,这不仅导致效率低下,还使先进的管理技术和风险控制方法难以得到应用,从而导致管理上出现盲区和潜在漏洞。
(五)规模小,创新能力差,服务水平落后。虽然信用社共同出资成立了县信用联社,并由信用联社对各信用社行使管理职能,但农村信用社是基本的经营核算单位,更是独立的企业法人。目前,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范围通常只覆盖一个乡(镇)。过小的辖区、偏低的员工素质决定了各信用社乃至信用联社的创新能力很差,难以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因此,在防范金融风险、制定内部管理制度、确定操作规程、引入现代管理技术、乃至加强相互协调和合作等方面,信用社都严重依赖外部力量(如**银行等)的帮助和推动。目前,在**银行的指导下,农村信用社防范、控制信用风险的制度已经初步建立,但对于如何防范来自利率波动等方面的风险,农村信用社则没有相应的整体化思路。另外,由于经营网点覆盖范围过小,农村信用社的汇兑业务必须通过层层才能实现。一笔汇兑业务,由农村信用社办理,通常需要3天,而国有商业银行当天甚至几分钟之内就能办妥。汇路不通畅、汇票签发难已成为制约其对公服务的突出因素。
三、对策性建议
当前,伴随着金融组织结构和经营战略的大调整,农村信用社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只有解决了上述深层次矛盾,农村信用社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三农”、服务于社员。
(一)明确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化发展方向,适时推进对农村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造。目前,我们仍把农村信用社定位为“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但实际情况却是:(1)从资本金构成看,由于农村信用社存在大量不良资产,农民和经济实体并不愿意入股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的资本金多来自政府投资和职工入股;(2)从监管角度看,农村信用社所适用的,也是商业银行的监管标准(如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资本充足性分析、流动性分析、收益分析等);(3)从历史经验看,产生巨额不良资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忽视了经济核算的极端重要性;(4)从国际经验看,财务上的可持续性是小额信贷机构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而所谓财务上的可持续性,就是指小额信贷机构的经营收入(包括政府补贴)在弥补经营成本之后还有适当盈余。因此,应当明确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化发展方向。在对其历史负担进行适当处理之后,通过股份制改造,把农村信用联社改组为商业性的小型金融机构,同时取消各信用社的法人资格,变两级法人为一级法人。
(二)采取措施,解除农村信用社沉重的历史包袱。前面已经提到,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和不良资产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据统计,在**市,仅支持“上项目热”和“开发区热”、城市信用社和基金会归并、农行转嫁所产生的不良贷款就达168,431万元,占不良贷款余额的88.36%。对于国有银行因政策、体制原因而形成的历史包袱,国家已采取了剥离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性、体制性不良资产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要求其自行消化,就会人为形成一个对农村信用社极不公平的外部环境。进一步讲,完全靠扩大存贷款利差、用信用社的盈利消化这些历史负担,不仅需要较长时日(甚至还会出现信用社的微薄利润不足以偿付不良资产的巨额利息,最终导致历史欠账越滚越大的现象),而且其实质是把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转嫁到农民头上,这和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是直接相悖的。
(三)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1)适当放宽对贷款利率上浮的限制。小额信贷方式灵活多样,手续简便,但其交易成本相对较高,适当提高贷款利率上浮界限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40-03
随着“三通两平台”工程的实施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掌握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以成为对未来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为了解我校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现状,为此课题组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调查背景
我校正在开展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十二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下的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的研究工作,为了能够较准确地了解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制定了本次调查问卷表。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的设计分为两部分:问卷一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调查统计卷,主要调查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基础应用和信息化资源建设。问卷二是教师卷,也是这次调查的重点。调查内容包括教师的基本信息、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认识水平、教师对信息技术课堂环境的适应程度;教师对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的应用能力、信息技术课堂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协作、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在教学实践中软硬件存在的问题。
三、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共35名教师(教师平均年龄为37岁),绝大多数教师积极地参与问卷调查,认真地答题,并对我们的课题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表现出了良好的教研素养。
四、调查结果分析
1.学与教内容的清晰呈现。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并蓬勃发展。对问题“你觉得使用PPT课件是否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调查时,94%的教师回答“是”,6%的教师回答“否”。这说明绝大多数教师都认同运用PPT课件能够增加学习内容的新颖性,其图文并茂的特点易于学生接受。但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少数教师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甚至对PPT这一课件媒体技术还缺少正确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教好课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运用新的教学工具,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在对问题“如果你认为PPT课件未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原因方面:A.教师不知道如何制作优质的PPT课件B.教师没有时间制作PPT课件C.学生不喜欢老师用PPT课件D.PPT课件不适合该学科教学E.PPT课件不利于学生消化知识F.其他”分析中,每项获得的比例依次是:51%、31%、9%、7%、7%、46%。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我们的教师不是否定PPT课件的教学效果,而是不会或没有时间制作优质课件。这就要求学校或教育管理单位加强对教师新型教学技术能力的指导和培训,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掌握PPT课件的制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教育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在问题“学生如何把自己(或小组)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A.口头表达B.使用黑板板书C.使用投影(或液晶电视)显示数字设备的内容D.使用实物投影机E.其他”的回答中,百分比依次是89%、51%、17%、3%、23%。说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成果是以学生的口头表述和使用黑板板书的形式展示给全班同学的,也有少数是以实物投影机的形式展示出来的,由此表明教师们尚且不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学生的学习成果。
2.班级环境的可管理性。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以网络信息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怎样创设良好的环境,为学生的自主能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环境?为此,我们在这次问卷中设置了一些班级环境管理问题。(1)现在我校的班级座位都是秧苗式的,我们是这样设问的“你认为这种座位布局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协作学习?”老师的回答情况如图1。
通过老师的回答可知,大部分老师比较赞同目前的秧苗式布局。在访谈中,很多老师认为这种布局具有可控性。从上面的扇形统计图也可以看出,部分老师认为秧苗式的布局有它自身的缺点,比如对学生的小组交流不利。特别在现阶段的网络环境下,需要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精神,更需要改变传统的座位布局,他们提议是采用矩形的布局方式。当然,也有部分教师建议根据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布局方式。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但这也容易产生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心理不一定能很快适应这种频繁的变动。(2)随着标准化学校的建设,我校每个班级都配备了班班通设备,主要包括滑动式黑板、投影仪、控制台。在关于“控制台在教室中的位置”问题的调查中,11%的老师认为不合理,影响了教师的活动;6%的老师认为接口使用不便;23%的老师认为控制台造成使用鼠标或键盘不便;66%的老师认为没问题。通过这项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老师对控制台的设置还是满意的,但老师提出来的接口、键盘使用不便、控制台的高度影响学生的视线等,我们认为很中肯,但有改进的空间。(3)黑板、电子白板是师生互动最主要的工具。这次调查中,“您在授课时,电子白板和黑板的位置符合您对这些设备的交替使用吗”经调查分析,大部分老师还是比较适应这种滑动式的黑板。通过访谈,老师也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左边的前两排学生视线受反光影响,有时看不清楚;另外,老师来回走动对学生也有一定的影响。(4)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学校硬件设备的改善,老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为此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用何种手段分发和收集教学材料?”老师的回答如下表。
通过表1可以看出,老师对相关资源的收集与分发主要还是依赖传统的纸质材料和U盘,对电子邮件及教学网站的应用还是比较生疏。由此我们认为,作为新时期的老师,不断加强学习最新的信息技术十分必要,熟练应用这些技术可以分享全国各地的优秀资源,为老师的备课提供有益的素材。同时,教师掌握了这些手段,在平时教学中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资源可获取性。校园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和关键,如果没有丰富的、有效的资源作支撑,教育信息化将成为无源之水。可见教学资源的应用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回答“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容易获得相关学习资源”时,有37%的教师回答“是”,63%的教师回答“否”。对“学校是否建立了您所教学科的资源网站”的回答是100%的“否”。
这组数据表明,在现有的教学资源库中,往往存放的是教师的讲义和一些课堂教学资料,供教师使用的较多。网上资源库中的信息资料对外封闭的较多,交流的较少,共享性较差。学校要加强网络学习平台建设,教师要更新观念,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提升自学能力,加强个性化学习和合作学习。对今后我校网站资源建设的建议。(1)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学习。(2)加快硬件建设,完善相关硬件设备。(3)了解师生要求,建设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库。(4)建立区域间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在校际之间实现教育教学资源互补和共享。
4.课堂交互及其技术支持。教师们在上课过程中会有必要的与学生互动的环节,教师在课堂上引发的互动手段主要有提问、同桌讨论、小组讨论、表演、复述、角色互换等,在调查问卷中显示的结果是: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最多,占97%;其次是提问,占94%;再其次是同桌讨论,占91%。这个结果说明,小组讨论成为目前课堂互动的最常用方式。我们认为这种方式比较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基本上能保证全班同学的参与互动。对于“课堂上学生如何及时把学习结果汇报给老师”的问题,54%的教师回答是使用黑板,29%的教师是通过投影或电子白板,6%的教师是使用课堂交互式软件。这个结果表明,现代信息技术已经逐步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为有效教学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也收到了一些好的效果。然而,也有6%的教师认为不能及时汇报。这个现象表明,部分老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及时反馈的意义认识不足,或未能通过合理途径去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结果,这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常用的互动策略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合理分组、促进讨论;及时恰当的评价等。多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正优化着这些互动策略,成为教师设计教学的好帮手。同时,也必然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
5.对环境感知的诉求。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课题环境正逐渐被广大教师所熟悉。在回答“是否有必要利用设备自动记录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时,77%的教师表示“有必要”,23%的教师表示“没必要”。在回答对“是否有必要利用设备自动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时,71%的教师表示“有必要”,26%的教师表示“没必要”。两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教师能接受现代信息技术下的课堂环境,但从侧面也反映出部分学科教师对当前信息技术下的课堂环境认识肤浅,说明教师今后要进一步深入信息技术的研究。
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效性取决于教师的10项个性品质:同情心、仪表、谈吐、诚恳、乐观、热心、好学、活力、公正、严谨,它是对教学理念的最好诠释。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我们从4个方面分析教学行为:A.教学语言的运用;B.教学内容的安排;C.教学活动的组织;D.教学时间的控制;E.其他,掌握的比例依次为:74%,83%,94%,77%,66%,14%。说明在信息技术课堂环境下,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着眼点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正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线路上向信息技术空间转型,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学生的学习行为不仅指学习的外显反应,如回答问题、做练习、听讲、学生提问、做实验、做笔记、小组讨论等,也包括学习的思维、学习的问题解决和学习的态度。它是学习者的思想、情感、情绪、动机、能力及运作程序的具体行为表现,是学习者在特定情景下的学习活动的具体化和现实化。同时,学生的学习行为也透射着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并能反作用于教师的教学行为。表3是“学习行为从哪些方面分析”的调查列表:A.认真听讲的时间;B.参与活动的时间;C.自主学习的时间;D.开小差的时间;E.其他。
统计发现,较高的百分比显示多数教师非常注重学生的学习行为,他们通过控制一定的信息技术课堂环境,并且给予足够的活动训练与强化,来改变、巩固学习者的某些课堂学习行为。C项80%的比例充分说明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迫在眉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我们课题组有效深入研究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活动的突破口之一。因此,教师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五、思考与建议
由上面的统计可以看出,我校信息技术的整体建设与教育先进学校相比,在硬件、软件、师资队伍以及教学观念等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但利用信息技术生成课堂的基本条件已初步具备。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的总体状况较差,学校硬件设施的差距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使用媒体的积极性。(2)教学软件严重匮乏。(3)媒体使用没完全普及。(4)少数学科教师开展媒体教学的能力不足,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缺乏足够的了解,难以合理地选择教学媒体。(5)少数学科教师不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不能与学生产生良性的互动从而创造有效课堂,应用媒体技术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针对目前现状,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我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1.转变观念,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研究。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用媒体,而且包含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观念、教学理论来系统地设计教学过程,通过媒体的合理运用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其中思想意识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根据学校的信息技术实际,结合新课程教学需要,开展多层次的信息技术研究,特别是在课程整合、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等方面,需要教师积极探索和努力实践。
2.因地制宜继续加强学校信息技术硬件环境建设。硬件建设是学校教育技术发展的基础,在目前情况下除了力争建设计算机多媒体设备、校园网、网络教室等信息化教学设备外,还要继续加强经济实用的常规教学媒体的建设,多方筹措资金增加教学媒体的数量,完善配套设施的建设。同时,还要注重完善设备的检修维护和更新换代,以适应新的教学需要。
(一)师生互动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在中职学校的各学科中,应用文写作具有学科的特殊性。在进行应用文写作教学时,在课堂上展示鲜活案例时就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这样展示的案例有利于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具有非常好的效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师生间良好的课堂互动。借助网络信息平台,教师及时了解任何一位学生的状况,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出不同形式的指导。为了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给学生进行单独指导。同样,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疑问时,也通过电子邮件或QQ留言向教师提出,教师在网络信息平台上就能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回答,有效地保证和提高了学生作业完成的质量。在这种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师生互动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而知识的真正的参与者和建构者则是学生。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了答疑的即时性,非常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及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更好地实现以教促学、以学促评,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生生互动中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生生互动也是一种学习方式。比如学生的写作作品可以在生生之间互看,也可以互评。而在生生互动中,利用互联网技术更加有利于生生互动的开展,效果也更明显。比如生生作品“互看”。在“互看”中,可以观摩优秀,也可以互相观摩。在观摩优秀时,教师可以把学生的优秀写作作品通过邮件、群共享等方式让学生进行观摩学习。通过观摩同学的优秀作品,除了使学生得到启示以外,还可以有助于学生产生一种竞争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在互相观摩中,借助网络平台也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进行应用文写作时,鼓励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大家互看,互评,各展所长,互相促进。在生生互动中也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实现“互帮”。应用文写作中有些具有特殊性的文体,比如调查报告。要想写好调查报告,需要让学生了解调查报告写作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他们需要具备很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在完成调查报告时,就需要学生体验合作调查、研讨以及写作的整个过程,这就需要进行合作学习才可能写出有一定价值的调查报告。为了实现良好的合作效果,实现互帮,学生可以建立自己小组的学习交流群。通过学习交流群,及时地公布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也可以更方便、快捷地汇总、整合并调查所得的信息,制订下一阶段工作重点。在生生合作中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即“互评”。网上互评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即在互评时,学生可以采用不记名的方式,这样便于方便快捷地收集、整理评价结果,评价的结果也相对更真实可信。借助互联网技术,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网上互评,比如可以进行同学间互评、小组间互评以及班级间互评。互评后,教师还可以帮助小组相互反馈这些互评结果。在反馈时,无论肯定还是否定,无论补充还是建议,都要陈述出自己的理由。通过互评,学生能知对知错,还能知己知彼。在对方的评论中,学生不但能得到启发,还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人机互动的自学模式中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在应用文写作学习中,除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学习也是学生增长知识的一个更为重要的途径。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人机互动,帮助学生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自主学习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实现学习目标,学生要进行独立的分析、实践、质疑和探索。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很好地实现人机互动,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比如,首先可以建立应用文写作课程网站。在课程网站中,教师要展示多种学习资源。这些资源要适合学生的特点,还要适应就业要求。比如可以建立这样一些板块:教学课件、练习题库、作业检测等。在这些板块中,不妨设计新颖有趣、形式多样的练习形式和课件,使其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学习基础,考虑自己的接受能力选择相应的板块和速度进行学习和练习,实现人机互动式学习,提高自学效率。
高职高专院校是侧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院校。在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高职高专院校的“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应该树立怎样的教学观?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突出就业导向,以实践训练为中心组织教学,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就成了高职院校应用文教学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应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把项目情境教学理论运用到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核心改革课程教学。
一、高职高专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现状
目前,应用文写作作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具有的一种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在十分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高职院校,处于一种“教师不好教,学生不好学;教无效,学无用”的尴尬地位和边缘化状态。仔细分析,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从课程设置看,由于应用文写作教学并不属于专业课教学,在高职院校强调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的大背景下,应用文写作作为培养基本能力的课程,虽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却处于边缘化状态,很难得到重视。很多院校,特别是理工科职业技术学院的很多专业都没有开设“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即使有的院校开设了的“大学语文”包含了“应用文”这个章节,但在大学语文这门基础课程中也只是处于从属或附加的地位,笔者所在高职院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其中应用文写作的内容占了1/3,部分高职专业虽然专门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但是由于应用文写作具有特定的对象、内容和形式,写作方式相对固定、规范,所以大部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讲讲写作格式和注意事项,给学生归纳几个条条框框,然后提供几篇范文,让学生生搬硬套。这将使高职院校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被弱化。
2.从教材方面看,近几年,应用文写作教材如雨后春笋般的速度出版发行,但仔细比较,大部分教材的体例雷同,重点讲述的应用文种类、概念、特点、注意事项、例文、练习都惊人地相似。当然,近几年出现了高职高专应用文写作教材,其体例上轻理论重练习的方式,相比之前的教材有相当的进步,然而因其教学指导思想未彻底更新,教材内容、教材体例亦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陈旧的内容和例文不但激不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还容易误导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和重视度。其次,教材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与应用文写作的实际课时不一致。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应用文写作教材,对各种应用文的介绍面面俱到,洋洋洒洒40余种或60余种。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学习这么多文种,要么走马观花,要么囫囵吞枣。这违背了高职院校开设这门课程,提高学生应用写作能力,适应以后工作需要的初衷。
3.从教学方法看,应用文写作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它强调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培养学生在社会工作、生活中面对现实的认识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目前,我们传统的一系列概念一特点一注意事项一例文的教学方法,不但扼杀了高职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也忽视了他们的主体地位和能力培养,导致了写作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校与社会脱节、教师与学生脱节。这都致使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难以提高。
4.从教师队伍看,目前,我国还没有应用文写作教师的专业人才培养或培训体系,大部分教师来自汉语言文学专业或相关专业,或专业针对性不强,或缺乏实践经验,或缺乏高等教育经验及高职教育经验,所以应用文写作部分的教学乏味无力,在教学中这部分内容往往是一晃而过,犹如蜻蜓点水。
5.从学生的角度看,有些院校的学生认为应用文的文学性不强、枯燥乏味,觉得有些内容在中学阶段已学过,有些内容与己无关,学无所用,因此学得没劲,练习写作时也就是强迫自己依照范文鹦鹉学舌、依葫芦画瓢,应付了事。
二、对高职高专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
笔者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加强应用文写作技能的培养不仅对高职学生有用,而且与高职教育所倡导的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宗旨是一致的。至于学生喜不喜欢学,感不感兴趣,能不能学到东西,关键的一点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是否对路。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几年来的教学体会谈一谈对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
1.依据学生的就业需求遴选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内容。
高职院校的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内容应与学生今后工作、生活需要一致。当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日新月异,当代大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需要的应用文写作种类发生了一些变化,应用文写作课程内容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如随着现代通讯和网络工具的普及,书信写作的重要性明显下降,请柬、介绍信的模板随处可查阅,借据、借条使用频率变小;同时,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在工作、生活中面f临和需要解决的事务纷繁复杂,投标书、合同书、诉讼状、求职信、申请书、企划方案、调查报告类文书与我们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这些文书的写作也因此变得更加重要。另外,高职教育强调专业技能,而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授课内容是针对所有专业的。也就是说,每个专业学习的应用文写作课程内容是相同的,没有突出专业特点和专业需求,这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学生以后的工作需求,也一定程度上违背了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应用文写作的课程内容应根据当代大学生生活、工作需要进行调整,教学量适中,突出重点,忽略非重点;同时还要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不违背应用文写作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设计符合各专业需求的教学内容,并适当调整重点难点的讲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如财经和商业类专业系的学生可适当增加经济类文书的内容;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加强行政公文的写作练习;法律和市场营销类专业系的学生则进一步深人学习诉讼状等文书;理工科类专业的学生则应以事务文书和商品说明书等应用文学习为主。
2.依据某相关应用文的工作任务安排教学活动。
在我国高职教育领域,项目课程正在尝试逐步取代学科课程,成为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中具有代表性的课程模式。项目教学是实现项目课程的教学方式。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以及人类学传统的情境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以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任务为基点,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世界中,不断解决疑难问题,从而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培养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应用文写作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虽然不能如专业课那样基于职业需求的工作任务来设计工作过程,但可以尝试把每一类应用文的学习看成一个工作任务,然后围绕完成这个工作任务来设计课堂活动。如调查报告的学习,我们可以分解成三部分:调查、讨论、调查报告写作。老师可提前一周讲解调查方法,并确定调查主题,主题可以是学生密切关注的问题,或是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如大学生的恋爱观、高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人格培养中的作用等等。在学生课外调查的基础上,老师在课堂上引导、组织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讨论、思考、统计、分析,再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分组撰写调查报告。最后,教师评析各组的调查报告,并与学生一起撰写较完善的调查报告。至此,撰写调查报告这一工作任务完成。通过这一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主动地参与调查、讨论和撰写,积极解决工作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不但了解和实践了调查报告这一文种的写作过程,还发挥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类似这样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安排来实现教学效果的应用文还有很多,例如经济合同的学习就可以让学生分组商谈业务;市场调查报告的学习就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进行广泛的调查;商品说明书和商品广告的写作可以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等等。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架,教师离开讲台,学生走出教室,把课堂移到相关的工作过程中去,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感觉到应用文写作与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间确实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让学生的学习劲头长起来,要让教学效果真正好起来。
3.依据相关应用文的实际应用环境设计教学情境。
项目教学主要由内容、活动、情境等要素构成。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内容是应用文文种学习,虽难以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但可以模拟工作环境,即所需文种的工作、生活环境。例如在学习自荐信、求职信的写作时,让学生分别扮演招聘者和应聘者,通过不同身份的转换,分别揣摩各自的心理感受,作为招聘者,将会从哪些方面提出问题,作为应聘者应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从而更加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如常用诉讼文书的学习,我们可设置模拟法庭,根据课后的习题或是生活纠纷设置案例,由学生分组担当法官、原告、被告、群众,提交起诉书、答辨书或上诉书,再在模拟法庭上实际学习。这样的情境设计,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学习、思考诉讼文书的写作,实践了处理诉讼案件的全过程。例如讲演讲稿的写作,就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熟悉和喜欢的话题展开讨论和演讲,让学生明白如何确立观点、收集材料和表达,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轻松愉陕地学习,等等。如条件允许,还可以组织学生到一些企事业单位见习,了解行政公文的成文程序和处理程序。通过这种自我体验的情景教学,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质、潜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实现对知识的真正掌握。
三、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近年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职业能力提出要求,如象山大型模具、机械企业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还要具备应用文写作能力。由于应用文写作课程自身的局限性,使得该课程成为一种摆设。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某种怪圈——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其结果导致有些学生连请假条、借条都不会写。
为了符合中职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新形势的需要,笔者认为,应用文写作要一改条框教学模式,根据具体文种、不同专业,采用应用文写作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师设定的逼真的模拟情景中找到契合点,丝丝入扣,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以下几条经验,以供大家参考。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学习的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针对应用文枯燥乏味、呆板的课程特性,教师要开动脑筋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利用多媒体及各种道具,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一个真实的情境犹如给学生架起了一座从学校通向社会的桥梁,让学生有机会感受社会、了解社会,并最终走向社会。
二、结合专业,整合模块
以两个专业为例。首先是文秘专业。象山县自从1998年起,年年开办开渔节。开渔节是一张宣传名片,令象山享誉中外。以此为契机,象山近几年又开办了海鲜节,进一步拉动了全县商贸、餐饮、旅游等服务业的发展,销售业绩一片红火。假如你身为政府部门的一名秘书,你应考虑三个阶段的工作。前期工作包括:领导部署工作会议记录、宣传、策划书、计划、拟写邀请函、请柬、往来工作关系函。中期工作:包括开幕的接待、贺词、欢迎辞、记者拟写新闻稿、(招商引资)洽谈。后期工作包括:总结稿、“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的倡议书以及保护海洋资源的公益广告。
其次是建筑监理专业。象山是个建筑大县,建筑企业更是不计其数,像宏润、龙元、华丰这些知名品牌更是享誉国内外。职校的建筑班理所当然成为学校的重点专业,提高本专业的应用文写作能力迫在眉睫。为此教师创设三个情境,施工前要求拟写招标书、投标书、签订建筑施工承包合同;施工过程中要求拟写开工令、工作日志(包括安全日志)、记录(项目例会会议记录,施工技术交底记录)、监理工作的往来联系函、调查报告(工程质量事故调查报告、工程质量监理报告、竣工验收报告);最后是工程竣工总结。
新版的职高教材较之旧版有很大改进,多了一些案例,但是总体来说,条条框框较多,学生能看得懂,但未必会有兴趣学,所以教师要整合模块,将浅显的、熟知的应用文先教,然后与专业相结合,让学生提前感受职场生涯。例如,职业模块第一单元应用文写作是调查报告,第三单元是广告词写作,第四单元是策划书。为了模拟情境的需要,我们可以先安排学习策划书,然后学习写广告词,再学习写调查报告,完全不必拘泥于课本设置的顺序。
三、应用文写作与专业结合的效果
首先,体现了基础课程为专业服务的宗旨。
针对文秘专业的学生,整个教学流程都紧扣专业,体现专业特色。如:贺词、欢迎辞、请柬等。建筑专业包含招标书、合同、开工令、项目例会、会议记录等的写作。这样既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知识,同时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又解决原来纸上谈兵、学了就忘的问题。
其次,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发挥全体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成为课堂的主人。
最后,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施教前先将任务布置给学生,这样学生便会查阅资料,翻看书籍,这是一个增长知识、逐渐对专业产生热情的过程。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任务,为了顾全大局,不失本小组的荣誉,课前他们必须下工夫去查阅资料,向教专业课的教师请教。另外,教师通过视频教学向学生明示建造一座大楼的艰辛,督促学生在校期间要努力,给学生造成如果不努力毕业就无路可走的紧迫感。
公文是指为处理国家和集体的事务而写作和使用的应用文,全称为公务类应用文。
个人日常应用文书是指为处理个人的事务而写作和使用的应用文,规范说法为私务类应用文。
二、按使用领域划分行政类应用文、专业应用文和日常生活应用文
行政类应用文行政类应用文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和日常行政公文。
1、国家机关公文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或企事业单位处理事务的文件,主要用来传达和贯彻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指导工作,提出要求,答复问题,通报情况,交流经验,传递信息。公文制作比较严格,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在写作和使用时,要根据国家最新的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区分每类公文文种的行文要求和使用范围,确定适用的文种形式,确保其使用效率。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指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所规定的命令(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十三类十三种公文。
2、日常行政机关公文
指简报、计划、总结、调查报告、规章制度,介绍信、证明信等用来处理单位内部日常事务,与具体部门进行工作联系的应用文。
它们的行文格式不像公文那样严格,制作也比较自由。
日常事务公文不具有法定的权威,一般不单独行文,如有必要,需另行备文,按法定公文处理,否则只作为参考材料。
部分日常事务公文还可在报刊上发表。
专业工作应用文
专业工作应用文是指在一定专业机关或专门的业务活动领域内,因特殊需要而专门形成和使用的应用文。
由于分工不同,社会各行各业经管的事务有很大的差异。这样,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便逐渐形成了一些与其专业相适应的应用文,称为专业工作应用文。
专业应用文除了要遵守应用文的一般规则外,还有很强的专业特点,外行人是不能写好的、
例如:
财经部门常用的预决算报告、审计报告、市场调查报告、市场预测报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外贸函电、经济合同等;:
司法部门常用的书、判决书、证词、辩护词、立案报告、破案报告;
文教部门常用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教学管理条例;
医务工作常用的病历、处方、护理日志、诊断证明书、死亡报告;
外事工作常用的照会、声明、国书、意向书、备忘录、国际公约、联合公报等等。
专业工作应用文涉及的面最广,发展最快。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会越来越细,为适应工作需要随事立体的应用写作新形式,也将会不断增多。
日常生活应用文
关键词:
应用写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思考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用文作为信息的载体和交际工具,不仅运用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作为个人能力与素质的体现,逐渐被纳入企事业单位人才评价标准的视野。应用文写作能力不仅成为衡量当今社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准,而且成为许多员工安身立命的重要能力。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实用的文章”指的就是应用文。应用写作就是培养学生应用写作的课程。那么何为应用写作呢?应用写作就是通过应用文写作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人文素养,并逐渐转化为个人综合能力,为就业和创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笔者所在院校针对社会这一需求在很早的时候就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强化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常年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现笔者就教学过程的探索谈谈对应用写作教学的认识。
一、应用写作教学的现状
1.在应用写作教学过程中,笔者曾经对高职和本科院校进行调查,发现高职院校普遍开设应用写作课程,本科院校只针对部分专业开设专业性写作课程或者应用写作选修课,开设的学期在大一或者大二,总课程大约30课时。现有的应用写作课程教材一般涉及的文种不少于20个,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学生对应用写作的掌握只限于表面,再加上当代大学生的实用主义观念很强,大多数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应用文写作可有可无。很多院校尽管开设应用写作课程,但形同虚设,学生没有学到应用写作的知识,写作课程在实用型人才培养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高中语文教学主要学习议论文、记叙文等文学性文体的写作,应用文作为常识性内容安排在初中阶段学习。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对于应用文的重视度不够。而且应用写作与文学创作不同,它是一门实用性、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型课程,要求大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且格式规范、结构严谨、内容准确、条理清晰、语言简明。没有记叙文的有声有色,议论文的深入浅出,抒情文的强烈感情,学起来相对较枯燥,导致部分学生对应用文学习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兴趣。
3.在教材建设方面。应用写作课程教学可选的教材版本很多,但这些教材始终没有突破介绍文种的概念、特点、种类、写作注意事项、例文、练习题这一传统的编写思路,内容庞杂,重理论、轻训练,例文远离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职业需求,写作训练单一、陈旧,无法开拓学生思路。
4.在教学方法上,应用写作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传统模式“知识传授+例文分析+写作练习”,任课教师先讲理论知识,然后通过例文分析总结写作格式,最后出题让学生仿写练习。这种教学模式貌似循序渐进,实则弊病很多,收效甚微。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学以致用,应对应用文写作教学进行探索。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普通人才培养有着本质的区别,应用教育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因而应用院校培养人才定位明确,它培养的不是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一是职业定位: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培养使学生知晓“做什么”和学会“怎么做”,掌握相关岗位的必备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根据专业的职业岗位要求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二是学术定位:以学生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也就是要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知识、较广的社会人文知识和丰富的现代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技术改造、管理、研发和创新能力,包括阅读理解能力、思考辨析能力、应用写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在借鉴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探索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笔者认为应用写作课程应遵循“人的发展”和“职业准备”的课程理念,突破应用文写作课程的知识学科结构和知识体系,依据“职业活动为导向、能力素质为本位、项目任务为载体”的思路,按照“职场需要、按专业发展优化、按照职业成长”的原则选择教学内容,构建基于项目导向,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凸显课程对接校园活动、对接职场、对接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教学改革思路。
三、应用写作教学改革探索
1.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以“实际、实用、实践”和“必需、够用”为原则,以项目为载体,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在现行教材基础上结合专业优化教学内容,把应用写作分为校园类、职场类、其他应用类等,然后根据学生对这一学科需要的实际情况,按一定顺序讲述各个部分的内容,先讲校园类的应用文,如求职信、个人简历、实习报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接下去讲述进入社会后可能需要到的职场类应用文,如公务文书、事务文书、合同等,最后其他应用类。这样的教学安排既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又顺利对接职场需要,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使其乐于学习,并用于实践之中。
2.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创设文体情境,以学生的实践教学为主导,以解决实际问题满足实用需要为目的,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搜集写作材料,确定写作目标,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写作任务。如让学生直接参与学校举行的各种大型活动,如学校召开的毕业生双选会、运动会、学代会等各种比赛活动,还有日常班务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感受工作需求,收集各类写作素材,学会写作通知、简报、计划、总结、个人简历、自荐信、海报、议案、演讲稿等应用文种,把枯燥乏味单调的应用文写作理论变为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操作技能。教师可以结合学校团委的社会调查工作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做社会调查,然后指导学生写社会调查报告、市场调查报告、市场预测报告等。课堂教学同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不仅大大拓展教学内容的空间,而且让枯燥的应用写作变得鲜活起来。
3.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应用文文种不同,写作要求也不一样,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需求,应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利用学院的硬件设施开展多媒体教学,利用项目任务创设情境,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讲评教学法等。如调查报告的写作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任课教师给出调查报告的题目,学生分组讨论,确定调查对象,明确调查方法,展开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形成调查报告。总结和报告的写作教学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总结是事务性文书,报告是公务文书,两种文书分属不同的类别,在格式上有明显的区别,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总结和报告的例文让学生明确其区别。在语言掌握上也是如此,应用文语言和文学性语言区别很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犯语言的错误,任课教师可以通过例文的对比让学生明确应用文的语言特点,然后掌握应用文的开头、结尾等专门用语,并用于写作之中。应用写作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应用写作的知识,具备写作能力,任课教师无论是任务的设定还是案例的分析,一定要明确学生是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抽象的写作理论有具体真切的了解,再通过学生的写作实践将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
4.师资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应用写作教学效果不佳和师资队伍难以满足教学要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应用文写作课的教师主要是师范院校文学院培养的教师,他们语言功底深厚,熟悉写作理论,但缺乏对专业课程深入的了解,没有行业实践背景,教学过程重理论轻专业实践,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而专业职业需求无法体现,结果是学生只是简单机械地照搬、模仿例文,无法动笔进行专业写作,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有些院校意识到这种教学的不足,由专业教师进行教授,能弥补语文教师专业的不足,但由于他们写作知识不系统,过于强调内容而忽视理论知识,背离写作教学规律,教学效果难以让人满意。要强化教学效果就必须加强应用写作教师的队伍建设。学校可以通过鼓励语文教师通过顶岗锻炼深入行业一线,熟悉行业职业岗位,增强教学的专业职业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授课内容,提高应用文写作教学的专业水平,强化教学效果;鼓励专业教师学习应用文写作理论,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与水平,使教学活动符合写作教学规律,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应用写作这一职业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1]陈风平,等.公文写作精品课程建设探.应用写作[J].2007(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际交往的不断扩大,作为处理现代事务的重要文书――应用文,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的教学情况是:应用文教学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程式性,内容比较枯燥,概念过于抽象,理论色彩太强,对于文化基础差的中职学生缺乏吸引力,这种情形使得应用文教学举步维艰。在社会新形势迫切需求新型听说读写人才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水平,增强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的能力,是摆在每一位中职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因此,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必须大胆革新应用文写作教学,既要注重专业及相关知识的掌握,也要兼顾实际的写作能力培养,以用兴学,以兴促学,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一、结合专业特点,教出不同的专业特色
中等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就业教育,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思路必须是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中职学校的课程教学以能力培养为目的。因而,大部分学生把学习重点放在了专业核心课上,而漠视甚至放弃了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那么,要使学生真正转变思想,感受到文化基础课对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就需要教师根据学校专业设置的特点,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专业课的内容和特点,挖掘其与文化基础课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文化基础课的兴趣。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渗透更多的专业知识。比如,在营销班讲解市场调查报告时,笔者举了日本三菱公司成功开拓女性手机市场的例子。“日本三菱品牌的手机在市场上反应平平,为了开拓手机市场,扭转劣势,他们开始做一系统的市场调查。经过调查,他们敏锐地发现,一些青年,特别是女青年希望拥有符合女性审美特点的女性专用手机。因此,‘三菱小菲’刚投入市场就立刻赢得了女青年的喜爱,成为当时女青年的首选机型,并且大大地提高了三菱手机的市场占有率。”接着设疑:他们的奇思妙想是通过何种途径取得成功的?进而介绍市场调查报告的方法,强调市场调查报告关乎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作为营销专业的学生,踏出社会更多的是和市场、客户打交道,要想使得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获得胜算,不仅要学好营销专业相关知识,而且从现在开始必须积累好基本的广告文案写作技能。学生觉得市场调查报告具有十分神奇的力量,整堂课下来,学习氛围很浓。课后,要求他们对中国电信开拓天翼手机的市场占有率和可能性尽可能进行全面的调查,汇集成一份调查报告。他们综合利用了调查报告的一些调研方法,结合了营销知识,汇集的材料比较贴近实际,收效较好。
二、贴近学生需要,打造鲜活的教学内容
中职《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中对于每一个文种的介绍,基本都是按照文种定义、特点、格式、写法、注意事项罗列,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在方法上采用“理论+文种例文+练习”的模式,原本单一的教学内容就会显得枯燥、乏味,况且文种格式的设计老套,学生会认为,多看几遍例文,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掌握应用文的写作知识,而不需要教师的再度说教。于是,学生上课的时候,听得很随意,遇到感兴趣的文种学习,兴致很高,不喜欢的,趴桌子睡觉。那么,如何让学生接受这种枯燥无味的格式、写法呢?
教师既要教书,也要育人。针对目前中职学生的年龄阶段和他们特殊的时代背景,写作课的教学内容要适时引用鲜活的,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例子。比如,临近教师节,教师可以提前教学生写感谢信。可事先向他们布置一个作业“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请你们给辛勤培育你们的老师写一封感谢信”。教师节在校园范围内可以说是一个热点节日,写了感谢信之后,可再教学生写一份海报,以宣传教师节当天的活动等等。活动结束后,可让学生收集校园部分班级举行教师节活动的材料,汇集成稿件,投稿到学校广播站。由此可见,一个简单的教师节,就可以挖掘出来更多的写作内容。不失时机,顺势拓展,会让写作与实际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与行动中真正得到锻炼。
三、用心分析学生,设计灵活的教学方法
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学习的过程,更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发展过程。一堂优质的应用文写作课是学生自主体验、不断发现的过程。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大胆创新,优化课堂教学,切实提高应用文写作水平。
1.以任务为驱动,引领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以任务为驱动进行分组教学,引领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根据教学进程,教师创设情境、设计任务――学生分析任务、发现问题――学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教师积极评价、归纳总结。“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涉及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任务”的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阶段、兴趣爱好等特点,尽可能设计一些带有趣味性、实用性、可行性的任务,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
例如:在旅游专业的应用文教学中,笔者把全班49人分为5个组,每小组组员推选出一名组长。根据不同的文种要求,课前先布置每小组的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组长作为小组代表陈述小组的智慧结晶。因该班学生比较少,兼之专业的原因,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的不服输精神得到激发,学习兴趣高,课堂气氛活跃,各方面能力也就得到了加强。
2.以案例教学,精讲、精练与现场模拟相结合
案例教学是应用文写作教学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应用文中的案例多是利用经典的应用文写作范文进行情境实践,它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在实施案例分析、讨论、总结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做好知识引导性、辅的工作。
比如教学生写求职信时,我给学生看了一个案例:某知名企业来学校招聘推销人员,一个08级营销专业的学生看到这则消息后,写了一封求职信。
学生阅读这个案例后,哄堂大笑。这时候,教师可鼓励学生对例文进行一番研究,再让学生做充分的讨论,各抒己见之后,教师帮忙梳理、归纳,启发学生如何让他们的求职信在所有的简历中脱颖而出,最终成功晋级面试。对案例进行分析之后,要让学生认真回顾有关的理论知识,将知识转会为写作能力,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经过案例分析,大多数学生的写作思维会被激活,再经过知识的回顾,学生对求职信的写作已心中有数,这时候,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拟写求职信。
案例教学法在应用文写作实际运用时,学生的写作任务完成了,并不意味着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因为完成的写作并不是唯一的答案,也不是标准答案。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多向思维、逆向思维思考,开拓学生写作思路,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现成的求职信召开一场针对营销专业学生的模拟招聘会,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发挥能力的平台。教师在整个招聘会模拟现场,只需鼓励、引导学生。学生在完成这场模拟招聘、面试后,不知不觉,如春风化雨般,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求职信的知识,清楚招聘的具体流程,更重要的,学生群策群力,还会加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对突发性和复杂性问题的能力。
中职教师在应用文教学过程中要与时俱进,不断向时代、向生活学习,汲取新鲜的实用知识之水,激活学生的兴趣之花,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真正为社会提供素质全面、技能过硬的岗位型人才。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贵在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添设鲜活的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把中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好,最终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应用文写作能力本是汉语言专业的基本功之一,而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却令人堪忧。首先,是学校不太重视应用文教学。在专业课、政治课、体育课和大学英语等官方或校方课程的挤压下,写作教学,尤其是应用文课程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在“学好专业课,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校园文化熏陶下,学校和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应用文的学习。而有些师范院校汉语言专业根本就不开设应用文课程。直到撰写毕业论文和面对用人单位的写作要求时,学生才如梦初醒,但是悔之晚矣。其次,是教师厌教。应用文被很多人认为是“雕虫小计”、“不登大雅之举”、“小儿科”,部分教师也错误地认为:“只要有了字词句基本功,应用文就没问题”“,应用文不过是形式,没什么好讲的”。于是,讲形象思维的作品便可以讲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讲应用文的文体大都枯燥乏味,导致大学生毕业后,文字应用能力与社会需求甚远,分配工作以后不会写调查报告,不会写总结的人比比皆是,这对于汉语言专业大学毕业生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而对师范院校教师来说,也不能不说是一种渎职。因此,教师决不能在教学上凭兴趣爱好挑肥拣瘦。须知教师厌教情绪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学生厌学。再次,是学生厌学。汉语言专业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系统学过应用文写作,他们到了大学接触到应用文教材,随手翻阅,首先感到枯燥乏味,通俗易懂。我曾就此做过调查,大多数同学认为应用文“可有可无”、“没啥好学”、“无足轻重”,有的同学虽也知道这门学科实用性很强,但又认为可以不花力气就能轻而易举掌握。凡此种种想法,都影响了学生学好应用文写作的积极性。最后,是急功近利。有的人片面地认为只要学会了应用文语体格式,就能撰写出各种实用文体,而忽视了应用文写作乃是字、词、句、篇章、语法、修辞、文字知识的综合运用。把应用文看成易学易写,那是简单地用一般代替特殊,忽视了应用文教学的个性特征,而“急功近利”者把应用文教学孤立起来,用特殊代替一般,忽视了人文教学的共性特征,就应用文而教应用文是很难教好的。事实证明,任何应用文,都离不开人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即使是标点符号的运用,也能反映出一个人人文功底的深浅,倘若运用不当,则会产生无穷后患。
二、加强应用文教学
应用文教学的这种不良现状,应该引起相关学校和教师的足够重视。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我们必须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方法和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应用文教学的一些看法:首先,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应用文写作的态度,自觉学好应用文。应用文用途很广,在所有文体中,它是与人们实际生活联系最直接、最紧密、最广泛的一种,特别是毕业后在机关工作的,更是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和一门必修课。应用文种类繁多,除国家规定的12类13种公文和众多的机关事务文书以及日常应用文外,还有财经、司法、外事、科技、外贸等各方面的专用应用文体,其种类之多,也是其他文体所不能相比的。应用文源远流长,长期以来成为人们进行社会交际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发展到今天,更是成了人们贯彻政策,处理事务,沟通关系,交流信息,推动工作的有效工具。这些特点,有力地说明了应用文所处的“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作用———从而帮助学生认清学习、掌握应用文的必要。学习态度有所端正,对应用文写作也逐步重视,进而变化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了。其次,要教会学生掌握应用文是有别于文艺文的,是有其独特个性的一类文章。应用文不同于作家写的小说、诗歌、话剧、电影,它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其一,应用文的读者对象较文艺文明确。
应用文是人们社会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工具,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应用文写作能力是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叶圣陶先生曾说:“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能写工作和学习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社会需要这样的人才,用人单位重视这样的人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已把应用文写作列入大学语文课程,但大多数高职学生不重视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养成,应付了事,不会写规范的应用文,常用的请假条、计划、总结等格式错乱,语体不对,意思表达不清,更不用说较复杂专业较强的应用文的写作了。
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从这一点出发,高职高专院校“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才能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应用文写作,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个体对客体的一种选择性态度和认识倾向,这种认识倾向使人对某种事物给予优先的注意,并具有指导和趋向性。”当一个人对某事感兴趣时,他会对之产生极大的热情,乐此不疲地学习研究它,察觉不到由此带来的辛苦劳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早已告诉我们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就是对学习的兴趣。同样的班级和教师,学生学习的效果不一样,自身素质差异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不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学习中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
高职高专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再加上应用文本身较枯燥,大部分学生对应用文的学习提不起兴趣。“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愿望(乌申斯基)。”因此,在应用文教学中应充分结合学生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学习。
一、愉快教学法
采用愉快教学法能让学生在学习应用文时体验到快乐,满足其趋乐避苦的欲望,产生学习兴趣。
应用文具有规范的体式和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在对未来充满幻想的大一学生看来,它没有缠绵的情感、深奥的哲理、眼花缭乱的时尚,显得枯燥乏味;请假条、借条、收条、计划、总结经常写,重复无聊;求职书、合同、广告,现在用不着;不打官司不当官,法律文书和行政公文也没有学习的必要。针对上述心理,教学中运用愉快教学法培养学习兴趣。由书信的演变,讲应用文的发展历史,讲应用文规范体式特点的由来;由古天乐主演的《寻秦记》,讲李斯的《谏逐客书》,讲应用文实用性真实性的特点。这样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听课的积极性,扩大了知识面,又避免了应用文教学的枯燥无味,在历史、文学、娱乐中引发学生学习应用文的兴趣。
二、需要满足法
人都喜欢好为人师,学生也一样,在“某些场合,你可满足对方好为人师的欲望”。课堂上评议互动,满足学生好为人师的心理,能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对常用的请假条、借条、收条、启事,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教学中,请学生到黑板上完成上述文种的写作,然后让其他同学从书写情况、错别字、内容表达、格式等方面进行点评。这时,一改应用文教学沉闷的课堂气氛,学生积极讨论或翻书查看正确写法,在查缺补漏中,纠正过去错误的印象,学习正确的格式规范,在点评与被点评中完成学习。
讲授竞聘报告,先设定一个岗位请几名学生作竞聘报告,后由其他学生进行点评修改,教师最后总结。学生们不仅参照课本知识点,而且结合自己已有的竞聘、演讲经验,从竞聘内容、语言、态势、着装、心理等方面加以评议。变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变枯燥的格式为立体的学习,在评议中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集思广益,就竞聘报告的写作达成共识,共同提高。
需要满足法通过学生互相评议,“强调双向互动、学生参与,不仅使学生对各种文体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著名教育家波莉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应用文写作教学中,课堂互动评议结合,把黑板讲台让给学生,满足他们在课堂上“好为人师”的心理需求,在找寻他人长处和不足之中快乐学习,效果很好。
三、分析模仿法
学生平时读写的文章多数是文艺语体,习惯了文艺语体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不熟悉应用文所用的事务语体。事务语体在惯用语、词语组合、常用句式、表达手段、结构体式等方面和文艺语体有着较大的差别,学生学习时有一定的困难。最令学生感到头痛的,是听课看书觉得应用文写作非常简单,只要按格式写就行,可动手写,却不知该写什么,用哪些词语,用哪种表达方式。大多数高职学生语文基础较差,文字表达能力欠缺,有兴趣听无兴趣写,对写作有畏难心理。要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还得挖掘教材的趣味性,把应用文和生活相结合,从模仿写作开始,增加学生写作的信心和动力。
计划和生活、工作密切相关,是教学重点。课堂上单纯地讲格式要求,学生看似听懂却写不出来。对此,结合学生爱玩的特点,在课堂上带着他们神游名山大川,从制定旅行计划入手学习计划的写作。先由学生把为什么旅行、目的地及同伴、需带的物品旅费、交通工具、行程、沿途的食宿安排等内容列出;再对照计划的格式要求,调整材料的先后顺序;最后用文字表达出来。结合学生特点,使他们有兴趣学习,在游玩中了解计划的写作要求。
接着趁热打铁加强训练,学习制定期末考试复习计划。第一步,学生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了解他们对计划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步,给出教师范文并根据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对范文进行分析;第三步,要求学生模仿范文,制定本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计划。通过这几个步骤,既让学生掌握计划的写作要领,又教给学生有效的复习方法,可谓一举多得。
通过例文分析,学生对各文种的作用、特点、应用、文面格式、语言等有了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模仿写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应用文写作中哪些应先写哪些要后写,哪些东西不写不行,哪些东西可写可不写。模仿不是简单的抄袭,模仿写作的过程,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心理。教学中运用分析模仿法,让学生参照范本写作,降低了写作难度,打消了他们的畏难情绪,促使学生动手实践。依葫芦画瓢,多画几次,熟能生巧,没有葫芦也能画好了。
四、实践体验法
学生写不好应用文,原因还在于没有实践经验。应用文来自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缺少实践经验的写作就好比“无米之炊”。没有任职经历,怎么可能写述职报告;不了解招聘求职,怎么写得出合格的求职书;不做调查研究,怎么写得了有质量的调查报告。“闭门”是很难“造好车”的。因此,教学中运用实践体验法,让学生走出教室,手中“有米”,才能写好文章。
调查报告的写作,调查是基础。对学生来说,相关的理论和写作格式不难理解,难在调查研究。第一次接触调查报告,面对选题,学生不知道从哪些方面、用哪些方法进行调查。此时教师要做一个引导者和观察者,引导学生分析选题,制定调查计划,观察他们调查的过程,他们遇到难题时,适时予以指点。学生通过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把实际调查资料和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习作质量才会得到提高。
大一学生没有求职经历,凭空想象,写不好求职书。把课堂搬到教室外,组织学生参加招聘会,了解求职目标,招聘方最需要和看重的能力品质,招聘方感兴趣的求职书等等问题,学生手中“有米”,就能写好求职书。参加招聘会,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写作求职书的关键问题同时,明白了知识和经历是未来招聘方最需要的,促使他们思考今后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五、成功教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部分高职学生认为应用文学了无用,不感兴趣。对此,教学中运用成功教学法,把应用文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学生通过应用文解决了实际问题,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能增加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
校园中张贴的寻物启事,常出现失物特征不明显、丢失的时间地点不明确、联系人联系方法不清楚、语气表达不恰当等问题,因此找回失物的可能性不大。教学中针对问题强化训练,启事写对了,找回东西的成功率也提高了。学生对学校食堂的意见较多,组织他们就食堂卫生、饭菜味道、花色品种、价格及工作人员的态度等问题进行调查,写成调查报告,递交食堂有关管理人员,对改进食堂的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对应用文有了兴趣,学习就变得积极主动了。
六、案例教学法
应用文直接作用于生活,可从生活中收集一些案例作为教学素材。因写法不规范,借条、欠条、收条常会惹来官司。2009年11月8日《扬州晚报》上刊登的文章《两张欠条引起的官司》,报道了因欠条字迹不工整,数字没有加注大写和借条没有及时销毁分别引起的两起官司。通过分析案例,提醒学生写借条、欠条、收条的规范格式和规范语言,避免发生不必要的麻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生学得有兴趣,寓教于乐,提高了教学效果。
兴趣可使人集中精力深入钻研获得知识,有创造力地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就高职高专学生来说,对一门课程的兴趣,会促使他们刻苦钻研,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和学习,不仅会使他的学习成绩大大提高,而且会大大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掌握学生心理,了解学习需求,从兴趣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