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4:54:1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学以致用交流材料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关键词:英语复习课;话题式复习;教学效率;实践活动;课堂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3-0095-01
在英语复习课上,学生要复量词汇、语法等零散知识点,而训练方式往往是进行枯燥乏味的反复练习,这并不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复习效果自然不好。教师不妨积极践行话题式复习教学,即围绕某一话题将各种复习内容有机组合起来,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方式灵活贯穿其中。这种化零为整的复习方法,对英语复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开展实践活动,学以致用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要想成功开展教学则需要先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课程导入的关键之处,英语复习课也是如此。在英语复习课中,可以适当开展实践活动,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活动主题。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教学“Summer holiday plans”这一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说说自己的假日计划。如果临近国庆节、端午节等节日,可以让学生以此为话题,阐述自己的“holiday plan”。在所有学生都完成演讲之后,选出每组中比较经典的计划,让学生在假日合作完成实践活动。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之后,让他们将自己的活动经历用英语记录下来,并在活动交流会上进行演讲,然后大家评选出计划完成得最好的小组。例如,有学生发表演讲:“I love traveling. In holiday I go traveling with my friends. We went to Beijing. Beijing is a big city. It’s the capital of China. We visited the Great Wall and the Summer Palace. It was very interesting. We went shopping in Wangfujing. It’s a good holiday.”围绕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可以有效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有感而发,并主动扣紧课题进行实践。
二、捕捉课堂生成,调整预设
传统的英语复习课往往强调预设,教师认为应该完全掌控学生的复习,然而以生为本的英语教学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努力捕捉课堂生成,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合理调整预设内容。在预设某些话题之后,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发挥创造性,并根据生成情况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教学“Chinese festivals”这一课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围绕“Chinese festivals”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一名学生谈到元旦,有学生对此表达出不同看法,认为元旦不属于“Chinese festivals”。这时,教师并没有按照预设要求学生继续讨论,而是让学生以元旦为话题,用英语说说自己心目中的元旦,比如元旦的由来、和元旦有关的活动。这样的安排,巧妙捕捉了课堂生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有学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Yuandan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lunar calendar. Sun Zhongshan set the new year's day.”学生们还讨论了“New Year Concert”等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刻板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师生交流情感,自然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反而会造成W生心情紧张或者觉得学习枯燥,这势必大大影响教学效果。而一旦设定某一话题后,学生就会拥有更多自由发挥和锻炼的机会。
三、开展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英语课程标准向广大英语教师提出了开展任务型教学的要求。在进行话题式复习的过程中,若能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用任务驱动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进行英语交流,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不妨进行模块整合,给学生设置一定的话题作为交流任务,让他们围绕任务锻炼口语,这能很好地解决英语学习方式过于单调的问题。教学“A party”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将“party”作为话题,将词汇、语法等知识都融入其中。例如,让学生说出在派对中可能会说到的礼貌用语,并尝试用其他方式表达相同的意思。有学生提出,在派对中必然会给人斟茶倒水,可以说:“Here's some water.”教师说:“Say this in a different way.”有学生回答,可以用“Please have some water”来代替。这种围绕某一任务开展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复习语法知识。又如,可以让学生在进行“party”主题演讲的时候,将“go boating,go swimming,dress,trousers,thirsty,happy,take care”等加进去,这能让学生复习学过的词语。教育家布鲁姆曾说,外语课堂若想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要多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中得到使用语言材料的机会。教师设计相关任务的时候,既可以纵向组合,也可以横向结合,这都能促进学生的训练。
四、结束语
总之,传统的英语复习课往往将语法复习作为主要内容,这样的复习无法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枯燥而重复的机械化练习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教师可采用化零为整的方式,将相关的语法、词汇等知识组合起来形成一个话题,将其作为复习的主要内容。复习时,采用学以致用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巧妙运用课堂上的闪光点,活用话题,调整教学内容;围绕话题开展任务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客观地说,英语是一门活的语言,如果我们非要去死抠语法,分析句子成分,那英语课堂肯定上得就没意思。这就要求我们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来整合教学内容,让英语知识以学生乐于认知的方式呈现出来,激活他们主动学习和体验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在互动中完成知识迁移,生成能力。鉴于此,我们结合一线课堂教学对怎样整合课堂提升教学效率进行分析与讨论。
一、注重阅读教学
阅读是信息的输入,是语言学习和积累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让学生熟悉词汇在语句中的用法,培养语感,潜移默化中掌握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表达的技巧。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Unit 2 The Olympic Games时,我们就可以借机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让学生在认识生词之前,先自行阅读,尝试通过上下文推断生词的含义,诸如admit,charge,bargain,promise,deserve等,并根据其组成推理读法。然后再通过工具书查询,并和自己的推理做对比,这样久而久之就能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推理能力,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强化生词记忆和理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二、开放情境交流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它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去运用和练习,于是设置对应情境让学生相互讨论和交流便成为高中英语教学的必要手段。笔者建议,我们通过新学的词句来启发学生根据生活情境自主设计话题,以此来进行相互答问和交流。
还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Unit 2 The Olympic Games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发散思维,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给他们展示“The Olympic Games”的相关视频和资料图片,然后选中其中几个片段,让学生自己组织问答:
1.When and where will the next Olympic Games be held?The 2008 Olympic Games will be held in China.
2.How often are the Olympic Games held?The Olympic Games are held every four years...
通过以视频材料为背景,让学生进行自由交流,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加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他们养成用英语交流和练习的良好习惯。
三、任务驱动学习
任务教学通过任务布置让学生在完成中体验知识生成过程,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得以自然形成与发展,因此将任务教学法融合到英语教学过程中十分关键,也十分重要。具体来讲,针对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其英语任务教学程序设置一般包括这样几方面的环节:
1.布置认知任务
将具体的任务完成线路书写在任务单上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学生具体的学习任务就是完成语言学习目标,因此布置具体的任务时应该以语言句型的学习为主。
承接上例,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先给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第一步:(1)Learn and master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is period;(2)Learn some other new phrases:take part in,stand for,used to等,并及时进行对话练习,趁热打铁,进行熟练掌握。第二步:了解句型What are your hobbies?How do you become good at them?I think/don’t think that...I agree/don’t agree that...并做出相关对话训练等。
2.布置能力任务
常言道:学以致用。除了最基本的认知任务外,待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我们还要鼓励学生运用新学的单词和句型进行创造性对话练习。语言学习的过程是慢慢积累的过程,需要通过大量的灵活实践运用才可以熟练掌握,所以课后几分钟我们要留出时间来设置能力生成任务。本文学习过程中,在引导大家掌握基本生词和句式后,我们可以布置如下能力型联系:Task1用口语复述一下课文;Task2用新学的句型讨论学校的即将到来的春季运动会。这样设置任务活泼互动,便于牵引学生运用知识,生成技能。
总之,英语是一门活的语言,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整合教学内容,激励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和互动交流完成对基础知识的认知和体验,唯有如此才能充分激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提高课堂效率。
二、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自主学习,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高效课堂教学,落实新课改理念
小学英语课程联系生活实际很多,从知识点、练习题的设置上都能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在组织英语课堂教学时,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提倡运用生活课程资源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对生活课程资源的体验,感知英语基础知识,提高理解和应用水平,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比如,在进行“Mybody”的教学时,教师课前利用数码相机拍摄学生的“head,foot,finger,arm,leg”的照片,利用计算机制作PPT课件,在学生的相应图片的旁边标注英文名称。上课时,学生看着自己的头像或各个部位的图片,很是兴奋,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主动跟着教学节奏,参与到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单词的拓展学习,如dentist,keephealthy,bother等,有效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What’sthematter?I’msorrytohearthat.Let’sgotothedoctor.”句型,让学生结成小组进行对话训练。这些生活中的语言素材,有效刺激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高效教学。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分为六个层次,分别是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雅的言谈举止。这六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囊括了初中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第一,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通过初中语文的教学,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第二,具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小学语文学习往往是初级阶段,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这就需要一个更好的积累过程,通过阅读高质量的课文和阅读材料,让学生积累足够的语言知识,提高其语言能力。第三,培养熟练的语言技能。语文是一门学科,而语言则是一种素养,一项技能。通过初中语文教学,教师要培养学生优秀的语文素养和熟练的语言技能。第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第五,积淀深厚的文化素养。文化是我国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优秀的历史文化给我国带来了很多益处,而初中语文教学正是根植于我国文化。所以,在语文的核心素养中,积淀文化,学习文化,体会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第六,形成高雅的言谈举止。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习写作方面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水平。沟通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能力。培养学生形成高雅的言谈举止是初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语文既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项能力,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措施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
在我国教育教学体系中,语文以背诵和记忆的内容为主,但是,对于理解和应用也是十分关注的。去年,《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选手积累了大量的诗词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明白在什么地方能够运用什么样的诗词,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理论和实践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方面,教师要着力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只有将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更好地与他人交流,达到培养上述六种素养的目的。所以,学与用同样重要,教师要理论与实践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最终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2.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快乐学习
语文的学习看似是一个枯燥的过程,但实际上,只要教师教学得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教师要积极地开展引导工作,让学生通过语文课堂,培养敢于表达的性格,从而慢慢地改善与人交流的能力,也就达到了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虽然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光有量的积累,缺乏质的飞跃,那岂不是事倍而功半吗?重数量而轻质量,重形式而轻内容,重过程而轻收效是读书的大忌,我们读书学习是为了具备知识文化,求取技术能力,获得聪慧睿智,塑造高雅品性,拥有幸福人生。我们也都认可和相信用文化知识武装头脑,就能更好的去驾驭人生,完善人生,因此基于这个明确的目标和理想,我们就必须明白和重视学习的形式方法以及取得的能力,唯有如此,我们才算真正地学习了,且学到了知识,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在学习中,就必须重视各个知识点积累和把握,使得夯实基础,像每次所遇到的生字词语、经典妙句、哲理文段、表现技巧、独特结构等这些看似死的知识,我们都应该拿来作为材料储存,而后理解他,消化它,运用它。
因此,在语文的教学和学习中,就应该去认真阅读,用心发现,真心感受,诚心借鉴,热心实践,比较运用,优化选择,取长而补短,固本而培优。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读书学习就是为了提高自我,弥补不足,博采众长,吸收百家而为己所用。故而我们要重在思考联系,迁移能力,如若光读而不解,学了而不会,知了而不得其用,懂了而难以实践,有形式而无内容,有过程而乏技能,如此一来,岂不学了也是白学,会了也是无益吗?如此下去,学习也就失去了意义,学习的本身也就毫无价值可言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将事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立足于课程理念的要求,教师要优化数学教学活动策略,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和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完善数学知识模型的建构。
一、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参与活动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每份情感,对每个学生多些鼓励,少些指责,对待学生要多些交流和探讨,少些命令与灌输,让学生把数学学习活动当做是一种乐趣,由被动的接受式数学学习方式变为主动求知的学习方式,引发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交流、探究数学问题,促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促进,通过数学活动解决问题,并有效地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竖式”例2时,多媒体屏幕出示学生布置联欢会会场的画面,在学生观察画面后,我提出:“同学们能从画面中发现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提出:“一个小朋友先搬15盆花,另一个小朋友每组摆了5盆,到底摆了几组花?”我及时运用激励性评价方式肯定学生的细致观察,表扬学生能准确地提出数学问题。我没有停留在此,而是继续要求学生寻找问题,经过观察、讨论和探究,学生提炼出数学问题:“这里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我列举问题并在屏幕上展示,提出:“同学们从生活实际中寻找到数学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怎样列出算式?并思考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列?”在愉悦的数学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列出数学算式:23÷4=?我提出挑战性问题:“这个算式怎样计算呢?”“这个算式与以前学过的算式一样吗?有什么区别?谁能说一说?”学生通过交流、操作,发现最后还有三盆花不能再分,由此引出余数。教师营造宽松的数学活动氛围,促使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数学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生成,同时也体验到数学知识形成的乐趣。
二、经历活动过程,建构数学模型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去做了,就理解了”。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之间的矛盾,加大学生接受知识的信息量,让学生通过动手画画、摆摆、拼拼等操作形式,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有利于学生的动作和思维的有机结合,以活动促进思考,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使学生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寻找规律,对数学知识体验、感悟,完成探究数学任务,有效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亲身经历数学知识建构过程。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多媒体屏幕出示教材第80页方格图,学生仔细观察方格图,用数方格的方法分别算出图中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再算一算格子,掌握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底与长、高与宽及面积分别相等,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我提出:“是否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运用这个方法计算?能否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进行计算呢?”接着,我要求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的硬纸板、剪刀等工具,动手进行实践操作,经过动手剪拼,剪拼出各种的长方形。展示作品时,我要求学生观察剪拼成的长方形,带着问题:“拼出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面积是否有变化?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学生在合作小组中交流探究,经过实践操作发现: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学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创造数学实践操作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具体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手脑并用,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既获得数学知识又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开发学生探究数学新知识的潜能,引发认知顺应,建立数学认知结构。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地建构了数学知识模型。
三、实现学以致用,发展创造能力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捕捉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抽象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陶冶情操,获得有活力的学科知识、技能、方法,并能学以致用,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学科教学的生活化。《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在生物教学中既要充分体现生活化,联系生活,创设生活化,又要注重生物课程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联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掌握其中蕴含的生物知识,并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实现生活化,不妨从以下方面予以实践。
1.课前准备生活化
课前准备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前提。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教师可以适当的布置学生进行必要的n前准备。例如,在人教版必修3《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节中,在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完成“体温的日变化规律”的调查,并完成思考题的回答,为课堂的讨论做好准备。在课堂上以学习小组进行数据的逐项对比分析;小组讨论,分组交流,学生代表汇报交流结果。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表格数据提取和分析能力 ,并使用具体数据说明内环境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由于生活中的生物问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接受,因此有利于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新知,理解一些抽象的生物知识,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体现了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沟通,活化了课本知识。
2.课堂教学生活化
2.1创设生活化情境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生物学科紧密联系,老师要精选和学生自身经验相关的知识,把教材内容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据加经扩展、延伸,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开展有意义的学习。例如:教师在人教版必修3《生长素的发现》一节中教师可以提问:“向日葵为什么会围着太阳转?”“植物是怎样实现对自身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呢?”然后介绍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等内容。这样巧妙设疑,层层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创设生活化情境有利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学生主体内心的冲突,突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内动力,使学生进入问题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中,达到掌握知识,激发探究兴趣,训练创新思维的目的。
2.2选择生活化材料,促进探究新知
对生活有用的生物学知识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加强生物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观察社会和身边各种生物、生命现象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人教版必修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节中,教师可以提供生活化实例:把白菜做陷时放一些盐,蔬菜中的水就会大量渗出;对农作物施肥过多,则会造成”烧苗“现象;在初中做过实验:泡在盐水中的萝卜条会软缩,泡在清水中的萝卜条会更加硬挺,等等。这些都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联系,并对学习本章内容有帮助。使学生使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和旧有的知识帮助理解新的问题,促进学生探究新知。
2.3开展实践活动,提高科学素养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生物课程具有实践性,人类对生物的正确认识来自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加以应用在生物教学中,力求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同步。课堂教学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习能力的主要形式,课外能巩固学生课堂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扩大学生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可组织学生到野外种群密度调查、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环境污染调查等活动;开设实验课程,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各种细胞、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等等,使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增长才干,增强学生生物实践和实验动手的能力,培养生物科学素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4联系社会热点,回归生活
社会的进步与生物学的发展一直是密不可分的,生物学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如食品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在备课授课中,合理使用教材中“与社会的联系”部分。不拘泥于教材,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大胆适当应用生活中材料,用时将相关的生物信息融入课堂中,有效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生物教学活动,拉近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为生物教学增添新的活力。例如水葫芦、雾霾、毒胶囊等事件背后都涉及生物学原理,让学生学习生物的同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78-01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为指导,全面深化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坚持育人为本,以“三维”教学目标为统领,以教学观念更新和教学方式改进为动力,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根本,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拓展教师课程实施范围为新要求,以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为核心,把思想政治课真正上成“思想政治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二、主要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创设,问题引领。
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文字、音像、角色模拟等形式精心设置探究情境,提出探究问题。旨在提供感性素材,创设探究氛围,引导探究方向,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是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前提。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合作释疑。
要求学生进入问题情境,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情境创设中设置的问题。一般先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对自主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和新的疑难问题,教师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或随机组合,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合作探究解决。
第三环节:交流展示,成果共享。
自主合作探究后,由学生或小组代表向全体同学展示探究成果。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补充、质疑,并进行点拨、评价和鼓励。
第四环节:提炼整合,巩固升华。
师生共同提炼观点,形成明确结论,构建知识体系,揭示内在联系,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提升和引导以及在思考探究方法上的启迪。在此基础上,教师采取多种方式督促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理解巩固。
第五环节: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1.选取典型材料,设计具有基础性、典型性、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在运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认识。
2.教师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在合作交流和思维碰撞中达成共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社会,从生活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升华,达到学以致用。
三、注意问题
1.情境创设的要求。
(1)情境设置的内容,要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体现“三维目标”的要求,具有明确的针对性、目的性、典型性;情境创设要符合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使学生容易进入情境;既要将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引入课堂,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科书所创设情境的探究价值。
(2)情境设置的形式,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情境创设的形式应当多样化,如文字、图表、图片、音像(录音、歌曲、漫画、录像等)、实物、角色模拟活动等。
(3)情境设置的主体,既可以由教师设计,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搜集整理材料在课堂上交流、展示。
(4)情境创设的取舍,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学生已有感性经历且易于理解的知识,可以由学生直接认知,或通过情境“唤醒”、归类和重组的方式集中呈现;对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生活经历的知识,则需要教师在广泛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和引导。
2.问题设置要与情境具有关联性。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要具有层次性,体现过程性;要有梯度,可操作性强;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具有可探究性。
3.探究过程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展示机会,对学生的创造性思考和认识,要给以积极的鼓励和评价。
4.思考探究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但要注意依据教学内容( 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确定,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防止形式主义。
5.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注意引导探究方向,调控好课堂,落实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6—0031—01
语文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重要的课程之一,它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将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首先要让学生立足文本,学会阅读,其次要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形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最后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立足文本,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学生只有立足文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快速提高阅读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有语调、有感情地置身于“读”的世界中,体验文本的情感、形象和语言。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身栖息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谊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情感流淌出来,让课堂充溢浓浓的人文情怀。
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
应试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学以致用也不容忽视。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学以致用。教师引导学生收看演讲比赛、央视新闻联播等节目,阅读《语言报》《读者》等刊物,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和独立阅读的习惯,使学生具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渐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由他人要求学习到自己想要学习。
三、注重创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而这一切都缘于学生能否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点,教师只有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思考鉴赏,提升阅读能力。学生的阅读过程也是对读物的鉴赏和评价的过程,学生只有认真阅读、理解和感受读物后,才能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由此可见,高水平的阅读能力往往体现在它的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所以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学识和理解能力,探究文章的内涵,并将鉴赏评价的结果与大家分享,共同探讨,才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2.读写结合,发展创新思维。阅读是发展创新思维的基础,写作是发展创新思维的目的所在。学生阅读大量的文章,不仅能够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而且能够引发联想。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召开读书报告会、编写阅读小报和写读书笔记等,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快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行,各位教师和专家对数学教学的改革提出了许多新思路和新建议,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怎样摆脱一切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从高分低能的尴尬场面真正转型,能实实在在地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针对现行的教材和教学理念,就本人而言,我认为应该让学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第一,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第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第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进行数学探究活动,往往需要在一系列的实验、实践中通过寻找、总结、发现来获取新知识。这种探究方法在初中数学课中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我们必须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探究活动都或多或少地带有畏惧心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耐心的引导,对探究问题应结合学生实际合理设问,层层推进,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总结和归纳,提高探究能力。
例如在七年级数学中,用火柴摆正方形,摆成如下形状:
摆n个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如下的分析:一个正方形要4根,两个正方形要7根,三个正方形要10根,四个正方形要13根……7=4+3,10=4+3+3,13=4+3+3+3由上述算式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计算结果与原式的联系,找出其中变化的规律。这样,同学们容易发现:第n个正方形要4+(n-1)×3根火柴棍。
学生成功地解决了问题,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自信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创新观念中不仅包含对事物的新认识、新思想,而且包含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为此作为创新人才就必须学会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获取新知识更新观念,才能形成新认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新观念、新思想呢?我认为在新课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列举许多真实的数据并插入许多有趣的图片,提供大量有趣的数学题型,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思索。教师还可在提供学习材料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供大量的操作、思考和交流的机会。例如可以很好地利用课本上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立“观察与思考”、“做一做”、“探究”、“大家谈谈”等栏目,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动手动脑在合作与思考中获得新知识,让学生真正愿意去想、愿意去做,只有让学生有了兴趣,才能让学生有所创新。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一切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同时,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需要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去思考解决。比如,洗衣机按什么程序运行有利于节约用水?渔场主怎样经营既能获得最高产量,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件好的产品设计怎样营销才能快速得到市场认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此数学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某商人将进货单价为8元的商品按每件10元售出时,每天可销售100件,现在他想采取提高售出价的办法来增加利润。已知这种商品每提价1元(每件)日销售量就要减少10件。请问:他的这种想法能否实现?如果能,他把价格定为多少元时,才能使每天的获利量最大?每天的最大利润是多少?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这个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题,通过这个题目的探究,可以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白这个实际问题转化成理论就是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值。这样就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有处可用,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体会到事物之间统一的辩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