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风学习材料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5 14:54:3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四风学习材料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四风学习材料

篇(1)

通过近段时间的党史系统学习,我深深感悟到,我们党发展壮大,带领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坚定不移的信仰和为之前赴后继的努力。我们要从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中汲取“信”的力量;从党应对危局困境、不断攻坚克难的历程中夯实“信”的根基;从我们党心系人民、情系人民的立场中增强“信”的底气。

我们要做“铁心人”,时刻保持坚如磐石的政治信心,凡事要服从安排,要有政治觉悟,政治敏感性;要做“贴心人”,时刻保持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初心,要保持耐心,不计较个人得失,尽可能的在解决职工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要做“有心人”,时刻保持不断学习的恒心,我们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不仅是业务方面,还有政治理论方面,学习不是一个阶段,而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在学习和工作中也要学会思考,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二、持之以恒解决排查的各类问题

篇(2)

一、材料要有思维含量。准确定位学习材料的思维含量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所提供的学习材料缺乏有效性,导致教学效果的低微,类似这样的情况普遍存在。我在教“轴对称图形”时只是简单通过大量的图形来归纳概念,再让所有学生去练习。教学过程是完整的,学生已经理解了轴对称的含义。会判断轴对称图形,但学生之所以会感到“太简单”,就是所提供的学习材料的思维含量过低,缺少挑战性,学生体会不到思考的乐趣,思维得不到发展,从根本上失去数学课应有的“思考味”,难怪学生会觉得“真不过瘾”。“数学是思维的艺术和体操。”“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这些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了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味。当然非“思维”莫属。一节思维含量缺少的数学课,一节智力挑战缺乏的数学课,即使课堂气氛再活跃,也算低效率课。学生的一句“今天的题目太简单,真不过瘾”,不得不让我们深思:数学课除了教“数学知识”,还要干什么?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掌握学习方法。所以,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材料选择要关注材料所蕴含的思维含量。对“你给我多大空问,我就有多大发展”的孩子而言,学习材料的思维含量不仅影响探索空间和知识的生成过程,影响数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更影响着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材料不要脱离现实起点。学习材料贴近学生的现实背景学生都有许多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现实生活中积淀数学的朴素认识,都构成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特定世界,影响并制约着数学学习。教师只是分析了教材中知识的逻辑起点,而没有关注学生的现实起点。所提供的学习材料脱离了学生的现实背景,定会使精心准备的学习材料失效。“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从这熟悉的理念中可以看出。学习材料的选择必须贴近学生的现实背景。一般来说,目前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其学习的现实起点要高于逻辑起点。比如“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学习新课之前。许多学生已经会解一元一次方程,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只按“逻辑起点”教学,当然难免遇到令人瞠目结舌的状况。所以,进行教学预设。不仅要关注逻辑起点。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现实起点。套用奥苏泊尔的一句话:“教育心理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知道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

因此,学习材料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现实背景,让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实背景无间隙接触,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感受、体验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及其用处,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论文。

篇(3)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7―0087―03

一 引言

网络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表现形式,要凸显自身优势应满足两个条件:首先应能为学习者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其次还应能根据学习者的个性特征灵活拆分重组,使其达到个性化获益。就目前我国网络课程的现状而言,第一个条件已基本满足,但个性化程度却较为欠缺,具体表现在:大部分网络课程仅具有基本信息登记模块,与学习更为相关的知识水平、学习风格等个性特征测试模块很少见到,与之相应的个性化教学内容呈现、个性化教学活动安排更无从谈起,但这些却恰恰是真正个性化的需求所在。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其中学习风格的差异是个性特征在学习中的基本表现。虽然学习风格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但如果能够为不同风格的学习者提供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显然学习效果会更好一些。因此,为进一步提高网络课程的自适应性,必须充分考虑学习风格对教学过程的影响,并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认知工具等核心要素做出综合考虑,形成完整的个性化教学策略。

二 Honey & Mumford的学习风格理论

在心理学研究领域,“风格”是对个体差异进行的描述,指个体在认知、个性等方面一贯的外在表现方式。“学习风格”一词由Herbert.Thelen 于1954 年首次提出,现已成为教学心理学、学习理论和教学论等学科共同关注与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被誉为“现代教学的真正基础” [1] 。英国学者Honey & Mumford[2]认为“学习风格是对决定学习方式偏好的态度和行为的描述”。在此概念框架的指导下,他们根据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偏好情况,将学习者分为行动者、反思者、理论者和实用主义者四类,并编写了支持该分类模型的测量量表LSQ(Learning Style Questionnaire),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学习风格理论。

近年来Honey & Mumford的学习风格分类模型和测量量表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认可,现已被INSPIRE[4]、3DE、KOD、SMILE[5]等国外著名的在线个性化学习系统所采纳,在大量实验数据的支持下,证明了其在网络教学环境下良好的适用性和信效度。Honey & Mumford对四类学习者的典型特征描述如表1所示:

Honey & Mumford根据学习者的风格特征,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学习活动建议和改善劣势风格的措施,从而为推动学习风格在教学实践的应用提供了可操作依据。他们认为[6] “当学习活动与风格匹配时,学习较容易发生;反之,学习者会对该学习活动产生一定的逃避行为,除非获得一定的帮助进行克服”。

三 网络课程的个性化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或课程目标而采用的一整套比较灵活的教学行为,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教学计划、学生的身心特点对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一种变通性和灵活性的运用[7]。因此,为适应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应在教学策略中充分考虑学习风格的影响作用,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降低认知难度[8]。根据四类学习者的风格特征,参照Honey & Mumford给出的学习活动建议,可对网络课程的教学策略进行如下个性化设计:

1 行动者教学策略

(1) 根据风格特征,编制个性化学习指导。

(2) 鼓励该类学习者担当团队的领导者,以发挥他们的优势,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3) 提供丰富多彩、富有挑战性的活动,让该类学习者在活动中获得经验。

(4) 提供应用知识的环境(如实验、角色扮演等),让该类学习者有机会“尝试一下”,但不要给与过多的限制与指导。

(5) 在常用工具栏中为该类学习者提供QQ学习群、课程论坛、聊天室等通讯工具,以满足其与他人交流协作的需求。

(6) 鼓励该类学习者三思而后行,在采取行动前做到综合考虑。

(7) 由于该类学习者偏好“做中学”,因此当他们学习知识点时,网络课程主内容区应首先呈现系统设定的活动。综上,可以将行动者的学习活动流程安排如下:参与活动(必选)阅读学习材料(推荐)听课(推荐)做作业(必选)完成测试(必选)。

2 反思者教学策略

(1) 根据风格特征,编制个性化学习指导。

(2) 网络课程中要为该类学习者提供充足的素材和背景材料。在学习材料的媒体呈现上,除文本外,还要充分利用图片、表格、动画等视觉材料,以发挥他们的观察能力。

(3) 能够认真听取他人意见是反思者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应建议他们认真听取教师的讲解,以获得对学习内容的全面把握。

(4) 由于该类学习者喜欢在没有压力和时间限制的情况下做出决定或完成任务,因此在作业提交的时限问题上,可对他们稍微放松。

(5) 在常用工具栏中为该类学习者提供笔记本和搜索工具,以满足其搜集资料和记录信息的需求。

(6) 鼓励该类学习者参与实践活动,以增强其应用知识的能力。

(7) 由于该类学习者善于反思和观察,因此,当他们学习某一知识点时,网络课程的主内容区首先应呈现以视觉媒体为主的学习材料。综上,反思者的学习活动流程可以安排如下:阅读学习材料(必选)听课(推荐)参与活动(推荐)做作业(必选)完成测试(必选)。

3 理论者教学策略

(1) 根据风格特征,编制个性化学习指导。

(2) 为该类学习者提供结构良好、组织紧凑的学习材料,并有效控制超链接的深度。

(3) 学习材料强调含有理性或逻辑的概念、程序和原理。

(4) 要用概念图、思维导图等概括化工具为该类学习者提供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其在脑海中形成全景图,这将有利于他们将新信息同化到原有图式中,实现意义建构。

(5) 在常用工具栏中为该类学习者提供笔记本和教师E-mail,以满足其分析与获取帮助的需求。

(6) 鼓励该类学习者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增强其应用知识的能力。

由于授课教师作为该领域的专业人士,一般而言都对学习内容有着较深的理解和把握,而且在备课过程中会对学习材料进行加工梳理,提取重、难点,使学习材料以良好的组织结构和逻辑顺序出现。因此,对于该类学习者,当他们学习某一知识点时,网络课程的主内容区应首先呈现教师的授课视频。综上,可以将理论者的学习活动流程安排如下:听课(必选)阅读学习材料(推荐)参与活动(推荐)做作业(必选)完成测试(必选)。

4 实用主义者教学策略

(1) 根据风格特征,编制个性化学习指导。

(2) 为该类学习者提供学习内容时,应突出学习目标与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

(3) 注意安排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果有条件可建立虚拟试验环境。

(4) 有机会让该类学习者从示范中学习,可以是真人示范,也可以是视频教学。

(5) 在常用工具栏中,为该类学习者提供课程论坛、教师E-mail等交流工具。

(6) 鼓励该类学习者在实验或实践中多思考,以提高其理论水平和抽象概括能力。

(7) 由于该类学习者对学习目标的需求度较大,且具有实用价值的目标会使其学习动机大幅提高,因此,当他们学习知识点时,网络课程的主内容区首先应呈现学习目标。综上,实用主义者的学习活动流程可安排如下:阅读学习目标(必选)阅读学习材料(必选)听课(推荐)做作业(必选)完成测试(必选)。

由上述分析可知,该教学策略设计方案基本体现了学习者的个性需求,并且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认知工具等网络教学核心要素进行了综合考虑。对于学习活动流程的安排,在整体上遵循这样一种指导思想:充分利用优势风格,积极锻炼劣势风格。因此,该个性化教学策略不但含有与其风格特征匹配的学习活动(即上述学习活动流程中的第一项),同时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与风格失配的学习活动(即上述学习活动流程中的推荐选项),以达到风格的平衡发展,使其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能更好的应对各种情景。

此外,为了保证教育的公平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网络课程还应将主要的学习资源如电子文档、授课PPT、授课视频等以超链接的形式放在“课程学习”主页面的导航栏中,以便各类学习者随时获取,帮助他们顺利完成意义建构,为学习者构建了资源丰富而又不乏个性的学习环境,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体现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

四 结束语

随着开发技术的成熟,网络课程的个性化建设将逐渐引起研究者的重视,该文以学习风格为切入点,在Honey & Mumford的理论指导下,提出了较为完善的个性化教学策略设计方案,但“学习风格在线测试”、“个性化学习指导生成”、“个性化学习内容组织”、“个性化认知工具设定”、“个性化学习活动流程安排”等具体模块的设计和技术实现,仍是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另文刊出。

――――――――

参考文献

[1] 胡继渊,沈正元,张玉昆.中外学习风格研究现状综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3):16-20.

[2][3][6]Honey, P., & Mumford,A.The Learning Styles Questionnaire 80-Item Version [M],Berkshire:Peter Honey Publications, 2006: 3-7.

[4]Grigoriadou, M., Papanikolaou, K., Komilakis, H., & Magoulas, G.INSPIRE: An Intelligent System for Personalized Instruction in a Remote Environment [A].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ser Modeling[C], 2001: 215- 225.

[5] Sampson, D., Karagiannidis, C.Accommodating Learning Styles in Adaptation Logics for Personalized Learning Systems[EB/OL].

/4PLR126/sampson2002.pdf, 2008-5-15.>

[7] 马丽,戴心来.认知风格理论对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设计的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07(1):59-62.

[8] 叶晓玲.网络课程中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教学内容发送策略的研究与实现[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

Research for Teaching Strategies of Network Curriculum Based on Learning Style

SHEN Xia-juanMA Ying-fengGAO Dong-huai

篇(4)

香港公开大学凭借着高质量的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通过高质量的远程教学,赢得了香港本地和国外的一致认可。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本文在分析香港公开大学教材基础上,就“学科指南”展开比较,看一下优质的远程学习材料如何体现远程特色,如何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如何区别于传统学习材料。

二、香港公开大学远程学习材料介绍

香港公开大学的课程发展和远程学习材料设计由香港政府拨专款资助,香港公开大学组织建设。通常一门学科的学习材料由学科指南、指定读物、视音频材料、多媒体辅助教材、互联网学习资料等组成。充分体现远程教育特色的是学科指南,每一门学科指南都会由专门的课程开发小组、课外评审委员、责任编辑、制作组共同负责。

学生需要按照学科指南进行学习,学科指南是基础,也是媒体间结合使用的纽带。学科指南采用活页式设计,方便大学通过分期发送材料的方式控制学生学习进度。学科指南中给出指定教科书,它会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让学生阅读指定教科书中的相应内容。指定读物也在学科指南中给出,有的紧跟在各章内容后,有的附在全部学习内容后。视音频材料的使用结合学习内容,在学习指南中也会有相应的说明,有的也有专门的手册(Video Workbook),根据学习内容对视音频材料的使用做出指导。针对不同学科,结合学科指南,香港公开大学还开发了基于互联网的在线发送系统,通过在线学习环境,他们可以了解到:

最新的信息公告(一般是给学生提供的);

课程信息,课程时间安排,课程辅导人员;

课程辅导笔记,以往考试试卷,网络链接;

交互方式――留言板,讨论区,电子邮件;

个人文件夹――课程日历,学习者档案,个人学习记录,密码更新;

帮助――常见问题解答,学习者导航,技术咨询。

三、远程学习材料的特色分析与比较

香港公开大学的远程学习材料以学科指南为核心,结合多种媒体进行教学,在使用说明部分具有以下特色:

使用对象说明。导言部分对教材的使用者有明确的说明,比如“教育科技与资讯科技”是教育荣誉学士(小学教育)学位科目,专供对教育与资讯科技有兴趣的教师选修。

学科介绍。导言部分有对学科的简要介绍,同时学科宗旨、学科目标一目了然。

学习条件建议。导言部分对学生学习需要具备的条件有一定的建议。比如有的课程需要学生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学科指南会对修读的学生提出所需要的硬件、软件以及网络配置的建议。

学习支持服务说明。主要是对导修课、工作坊和补习式指导相应要求及次数的说明。

成绩评核说明。一般包括两部分,导师评改作业和期终考试,对其中的权值分配有相应的规定。

学习进度建议。学科指南提供学习进度表,并有对各个单元的学习周数和导师评改作业时间的说明。

修读建议。对学生学习方法、如何使用教材、如何解疑的建议。

教材编写人员介绍。学科指南对参与教材编写的人员有简要介绍,增强了教材的亲切感。

学生在进行学习前,首先拉近他们跟教材的距离,减少陌生感,然后才能让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在学习内容的设计上,以学生为中心,从他们的情况出发,增加跟学生共同经验的交流。在学科内容部分,香港公开大学的学科指南更是充分体现了远程学习的特色:

承上启下的绪言。绪言部分通常会告诉学生本单元要学什么内容,学习本单元需要先前掌握的知识以及本单元涉及的阅读资料。

条目式的单元目标。单元目标告诉学生在学习完本单元后,学生具体能够做什么,一条条依次列出。各个目标都以行为动词开头,具有可操作性。而不是简单用含糊的“知道”、“了解”“掌握”等词语描述。

适宜的易控制的学习量。每一个单元的内容由众多小的知识模块组成。每一个知识点的标题醒目,以加大加黑的字体出现,并分一定的层级。这样的设计可以减少学生的疲劳感,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大量图表、案例的使用。在内容的编写上,一般来说,能用图表比文字更好的地方最好用图表,更容易学生的理解。丰富的有启发作用的案例能够防止学生停留在抽象的表象上,增强学生的实战经验。

精良的活动设计。香港公开大学学科指南中的活动设计与学科内容紧密结合,学生通过做一个个的活动才能真正理解学科内容。并且活动具有操作性,跟学生的经历相参照,与学生的工作生活不脱节,活动的设计正是为了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内容的测试与及时反馈。有的测试题会在单元的不同部分出现,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察,有的测试题会单独成册(AssignmentPile)。不管以何种形式出现,都有对测试题的详细反馈。学生参考反馈的提示,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巩固与复习。

与多种媒体及网络的结合使用。指南会在适当处标注与其他媒体的配合关系,需要学生使用媒体和网络的地方,都会有详细的说明和要求,学生需要按照指示结合多种媒体进行学习。比如介绍市场研究的步骤时,学科指南会说明为学生准备了一套有关市场研究的录像,在什么节目播出,录像的目的是什么以及谈论的课题等等。

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的提供。学科指南中除了给出指定的教科书外,还会在学科指南后附上指定读物,学生按照学习内容的要求来阅读。同时学科指南中还会列出参考书目、补充读物、需要访问的网址等,有的还会在各个单元或者书后附上词汇对照表。

对话式的语言风格。瑞典远程教育学者霍姆伯格一直倡导与发展“有指导的教学会谈”理论,他坚持认为,建立师生间的人际交流关系是增强学习动机从而是实施远程学习的先决条件。所以采用友好的、对话式的写作风格就像有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在身边,可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清晰的内容架构与整洁的版面设计。远程学习材料一个版面上的文字要适中,如果全是黑压压的文字,学生会有压迫感,减少读的动力。香港公开大学的学科指南不管是知识块的标题还是活动、测试、参考资料都以清晰的标题或图式方式表示。

根据上述对香港公开大学远程学习材料特色的分析,以香港公开大学两门学习材料为例,简要以图表的形式表示,见表1:

篇(5)

一、引言

近年来,自主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流思想,尤其是在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后,很多院校率先试行开展自主学习,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有的对自主学习的文化适宜性、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研究,也有的对自主学习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促进自主学习的方法和如何培养学习者自主等进行了研究。

但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相对较少,尤其是普通高等学校一般院校的学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同时英语基础相对较弱,他们是否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来顺应大学英语的改革潮流,值得研究者和广大英语教师进一步的探讨。

二、自主学习的定义

不同学者和研究者针对自主学习的不同内涵给出了不同的名称和定义,如learner autonomy(学习者自主)、autonomous learning(自主学习)、independent learning(独立学习)、learner-controlled instruction(学习者控制的教学)、open learning(开放式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自我为导向的学习)、self-organized learning(自我组织的学习)、self-study(自学)和self-access(自我接触)等等。以“autonomy”(自主)为例,不同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有的认为“autonomy”是一个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积极练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现有的知识确定自己的学习目的,制定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学习结果;也有的认为“autonomy”(自主)是一种学习能力,它强调的是学习者的特点,而不是学习过程(转引自张彦君2004)。

Dickinson(1995)认为,自主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态度,又是一种独立学习的能力”;Littlewood(1996)认为自主学习主要是“学习者独立做出选择的愿望和能力”;Benson(1997:25)认为,语言学习的自主性有以下三个方面: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的行为和技能;自主学习是一种指导自己学习的内在心理功能;自主学习是一种对自己学习能力的控制(转引自张彦君2004)。而陈冬纯(2006)在综合了外语自主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对大学英语的自主学习作了如下定义: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依赖其个人独立的学习风格、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能力,能够独立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设定其学习目标,通过个人活动和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实施、完成、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并达到学习目标的学习过程。他指出,我国大学生要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必须具备以下特征:独立的学习风格,包括独立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动机;良好的学习能力,掌握足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能够明确和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具有协作和合作意识和能力。

笔者根据以上种种定义,探讨一般院校的理工科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便为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依据。

三、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于2012年9月在05级学生中展开,调查的对象包括电子信息和工程管理两个专业四个班的120名学生,其中男生107人,女生13人。

(一)调查的内容、方法和目的

调查的内容涉及五个方面:确定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监控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效果。

调查的方法是将以上五个方面的调查内容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根据一年的大学外语学习和即将开始的第二年外语学习,以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这五个方面的问题:自己的学习目标是什么;选定怎样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如何;采取什么方法和技巧;怎样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学习效果。将答案写在一张纸上,交给老师。回收有效答案112份。

调查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发现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加强对学生的督促和指导;此外,可以更好地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依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篇(6)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6-0129-05

一 泛在学习的意义和特点

1 泛在学习的意义

泛在学习是基于泛在技术的一种学习形式。教育的泛在(u-Learning)指的是智能化和网络化跟教育有关的物理空间中的机关和事物,从而使学习者随时随地,不受资源的限制,使用任何终端机器进行学习的教育环境就叫做泛在教育环境。泛在技术意指计算机技术镶嵌在日常生活中,让计算机从人们的关注视野中消失,让人们更加关注任务本身而不是分散注意力在计算机或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上。现在我们处于一个学习型社会,她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多的学习者对学习有了更高的需求,他们希望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开展学习活动。泛在学习很好的符合了学习者们的这个需求,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取学习资源进行学习。从泛在学习的本质上看,泛在学习是人类对学习自由的一种追求。在开放的社会里,越来越多的人有自己独特的需求,也期望学习过程能够自由的进行组合从而符合自己的独特的学习风格。泛在学习将学习资源进行分割,形成一个一个的学习元,让学习者可以自由的使用。

2 泛在学习的特点

从以上概念我们可以看到泛在学习的根本特征:泛在学习是以人为中心的,以学习任务本身为焦点的学习。技术可以支持学习,但是技术不能干扰学习。在泛在学习环境中,学习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学习者可以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并且可以得到相应的学习支持。泛在学习意味着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能获得自己所学要的学习信息和学习支持,从而轻松愉悦地完成学习任务。

泛在学习的主要特征包括:

(1)永久性(Permanency):学习者可以将每天的学习进度记录下来,在不删除的情况下,学习者永远也不会失去学习进度。

(2)易获取性(Accessibility):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控制的,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文档、数据或者视频资源。

(3)即时性(Immediacy):无论学习者身处何地,他们都能即时获取信息,这为学习者即时解决问题提供了便利。

(4)交互性(Interactivity):通过同步或异步的交流方式,学习者可以与专家、教师或者学习伙伴进行交互。

(5)教学活动的真实性(Situating of instructionalactivities):学习可以真实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面临的问题或习得的知识是自然世界里真实可信的。

(6)适应性(Adaptability):学习者可以在合适的地点以合适的方式获得正确的信息。

(7)协作性(Collaborative):学习者可以在计算机支持的泛在协作学习(Ubiquitous CSCL)环境中实现社会知识建构和共享的社会认知过程。

二 自适应学习管理及其意义

1 自适应的意义

自适应是指处理和分析过程中,根据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自动调整处理方法、处理顺序、处理参数、边界条件或约束条件,使其与所处理数据的统计分布特征、结构特征相适应,以取得最佳的处理效果。自适应系统最开始是应用在机械学里面的,是要机械自动适应环境的变化,根据环境的变化做成相应的变化,使机械的效率一直处于最优的状态。这一概念后来引入到计算机学科,在计算机学科中,我们可以通过算法,再依据统计数据,来对软件系统进行修改,使软件的计算结果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改变。

2 泛在学习中的自适应

在普适计算环境中,人们可以无障碍地享用任何计算能力和信息资源。在教育领域中具体的表现就是通过移动平台终端获取学习资源。但是根据泛在学习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资源的获取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学习者在获取资源的时候会有大量的噪音返回,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因此我们需要一个自适应系统,根据学习者所处的环境帮助学习者选取合适的学习资源。自适应性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者的效率,学习者对系统了解得越多,并且系统对学习者分析得越透彻,自适应性就越好,学习效率就越高,为使学习者及其环境适合随时随地学习,自适应系统需要为兴趣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的需求。现阶段的泛在学习资源一般采取平台式的管理方式,即是学习者登录一个平台,然后根据平台给出的资源开始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对学习者的限制还是很大的,学习者不能根据自己所处的实际环境来进行学习活动。所以说现在在泛在学习中,自适应系统的应用处于空白阶段。虽然已经有学者提出了自适应机制,这种自适应机制能够自动检测环境的变化动态的改变系统的状态,但是却没有相应的自适应模型来支持这种机制。

3 自适应管理研究现状

自适应系统产生于工科,因此现阶段计算机方面的自适应管理系统大多数都是在计算机工程学中进行研究。自适应管理系统在教育中的应用几乎是一个空白状态。在计算机相关学科方面,对自适应管理系统的研究一般集中在算法的优化上。在计算机辅助教育方面,自适应管理系统还没有涉及到,但是相关领域(如教学管理辅助领域)还是有所涉及的,有学者已经开始注意成绩录入系统的自适应。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从教育管理辅助开始慢慢的就会向教学辅助方面发展。

三 自适应学习管理系统设计

泛在技术为泛在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技术基础,但是泛在学习要发挥良好的效果还需要更多的技术进行支持。为了将计算机或软件对学习的影响降到最低的程度,需要自适应技术的配合。学习者在使用学习系统的时候,自适应系统会根据学习者的使用情况和习惯更改学习系统的参数,使学习系统提供给学习者的学习资料更加符合学习者的个性。这样学习者在学习的时候就可以减少对系统的关注。为了更好的实现泛在学习,作者设计了以下这个自适应学习系统。

1 互助部分的设计

此系统分为两个主要部分:有一个是互助部分,一个是学习部分。在互助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提问和回答。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习者经常会遇到问题一时解决不了,那么这个时候学习者就可以登录系统进行身份识别之后,进入到互助部分寻求帮助。例如:学习者走在路上看见路边有一种开着漂亮花朵的植物,想知道这种植物的名字和相关的一些特性。这个时候,学习者就可以利用手机或者是其他的移动设备给这株植物拍照,上传到提问部分。之后其他的学习者或者教师看到提问可以进行回答,学习者再根据这些回答

进行信息的筛选,提取有用信息之后再进行自主的学习。

提问部分是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情况,对问题进行自主选择回答。初次登陆系统,系统会请求学习者填写自己擅长的知识领域,之后系统会根据学习者常浏览的问题、常回答的问题和回答正确率进行数据统计,然后记录到个人数据库中。自适应搜索引擎再根据个人数据库中的记录,在学习者下次登陆界面时,自动提供给学习者感兴趣的问题。

2 学习部分的设计

学习部分是整个系统的关键部分。学习者初次登陆学习部分,是不需要选择学习起点的。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就可以了。当按照上图的流程进行学习的时候,如果有突况的出现而使得学习者不得不中断学习时,系统自动记录下这个学习点。下次学习者再登陆时,学习者可以选择这一个被记录的学习点,也可以重新开始一个新的学习。

在学习起点确定该之后,是整个系统中最关键的部分一一自适应搜索引擎。自适应搜索引擎会根据学习者的个性化特征搜索出适合学习者当时所处环境的学习资料。学习者再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内容进行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进行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中断学习,系统会对学习者的学习时间进行统计,并且记录中断点。如果学习者完成了或者进入了练习阶段,系统会对练习的正确率进行统计,并且告知学习者(如学习者全部完成则立即将结果反馈给学习者;如果练习中断了,那么结果在学习起点确定的部分保留,当学习者下次登陆时,系统会提示学习者查看联系检测结果)。

自适应搜索引擎包括四个模块,分别为:学习环境、设备、学习者、学习材料呈现方式。其中前三个部分是必须由学习者进行选择确定的,最后一项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也可以由系统选择。为了清楚自适应搜索引擎的层次关系,引擎用xml标记语言进行书写,如图2。

(1)学习环境模块设计

学习环境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干扰情况、学习时间、条件限制和学习伙伴。图3显示了每一个因素包含的具体内容。环境宽容度意指周围的人群对学习者学习的支持状况。如:学习者大声朗读,周围人群是否有意见。环境的稳定度意指学习者所处的环境的一个稳定情况的持续状况。如:学习者在公交车上,那么这个环境的稳定度就很低。学习者可能随时都会颠簸,光线也可能时明时暗。所有的这样因素都对学习者产生很大的影响,自适应搜索引擎要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如:在环境稳定度低的情况下,自适应搜索引擎应该提供音频的学习材料,而不是对环境要求很高的文本材料,并且学习材料的难度也要相应的降低。

(2)自适应搜索引擎设备

设备指的是学习者在进行泛在学习时所使用的学习设备。主要考虑以下几种设备: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PDA、网络学习机。当学习者使用的是笔记本电脑时,可以提供给学习者更多种类的学习材料。但是当学习者使用的是手机,那么应该尽量避免提供视频等学习材料。因为手机的处理速度比较慢,并且屏幕也比较小,视频处理起来相对比较困难,视频所显示的细节也不容易注意到。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小,之后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使学习材料在不同的设备上都能取得很到的呈现效果。

(3)学习者模块设计

学习者模块主要包括四部分:认知部分、情感部分、生理倾向部分和情绪状态部分。前面三个部分是在初次登陆系统时,系统提供相应的测试题给学习者,以全面了解学习者的个性,方面系统全面的了解学习者。在做完这些测试之后,学习者在以后使用系统时不需要再做测试。第四个部分在初次登陆系统时,系统也会给出一套测试题进行测试。在之后的学习中,学习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情绪状态。如:学习者一般在中午进行学习时情绪都比较稳定,系统将提供比较复杂的学习资料。当某天学习者因为特殊情况,中午的情绪比较浮躁。那么在登陆系统之后,学习者可以自己进入到设定部分,将情绪状态设定为浮躁,这样系统就会提供比较简单的学习材料。从下图可以看出,认知部分主要考察的是学习者的辨识、归类、认知加工和记忆过程。学习者分析是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学习资源及其呈现方式选择的依据之一,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学习准备分析和学习风格分析。在泛在学习中,学习者分析也从学习准备和学习风格这两方面出发,了解学习者的特征,并把学习者特征作为选择学习内容和相应呈现方式的一个标准。需要注意,在移动学习中学习者有不同于普通学习者的特点:移动学习者是利用空闲时间进行学习,时间短暂且零散;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学习过程可能随时中断,学习者的情绪也会有较大波动。

(4)学习材料呈现及其组合形式设计

学习材料呈现方式的选择非常重要,根据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和学习特征、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具有重要作用。不同呈现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比如纯文本形式,用于概念性知识的呈现会更容易使人理解;比如多媒体形式(包括视频、图像),能使抽象知识可视化。考虑到泛在学习的特殊性,及学习时间零散和短暂,所以所有的学习材料都是以一个小片段为单位的。方便学习者进行微学习和碎片学习,使学习者尽量可以在一次学习中学完系统提供的材料。这些学习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呈现方式:

文本形式:文本形式的材料可以做成txt文本形式,方便知识点的介绍等,也可以制作成E-book的超文本形式,方便讲解相互之间有联系的知识点。

电子词典:将有关定律、概念、名词解释、知识背景等内容做成一个存储库,可供学习者随时查阅。

电子教案及课件:将知识点的关键部分进行整理并且配上相应的注释等内容,做成PPT的形式、Web的形式或者是其他更为方便的形式。

视频:学习材料由教师讲授然后制作成视频的形式,或者是一些包含知识的视频。

音频:以声音形式呈现的学习材料。比如诗歌朗诵等。

图片:能够说明知识的图片。如碳在自然中的循环图。

篇(7)

1、前言

近年来灾难频发,中国汶川地震,上海“11.15”特大火灾,日本福岛地震等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与伤亡。在这些重大灾难发生时,专业的救援队伍往往不能很快赶到现场,那么受伤人员的救治就是一个重大问题。这个时候自救就成为了最有效的办法。所以如何让人们学会自救的方法就成为了首先要解决的事情。本次试验就是为了研究何种教学方式对于人们学习灾难救助的效率最高。实验选取的是心脏起搏术的一段教学材料,按照多媒体理论和选择性注意理论分成了6种学习材料的方法,通过实验验证哪种学习方式最合适用于灾难救助的教学。

多媒体学习理论(Multimedia Theory)由Mayer于2001年在《多媒体学习》一书中提出。该理论从Paivio那里借鉴了信息可以分别通过言语或视觉编码的假设;从Baddeley那里借鉴了可以被中央执行器处理的工作记忆容量有限的观点;采纳了Sweller将认知负荷区分为外部和内部认知负荷,并将设计目标定为降低外部认知负荷的观点[1]。它提出了多媒体设计所应遵循的七项原则:多媒体认知原则、空间接近原则、时间接近原则、一致性原则、形态原则、冗余原则、个体差异原则[2],陈述书面材料的好处在于文字和图片占用不同的通道[3]。该理论认为多通道的学习材料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在实验一中,先后呈现三种不同的实验材料,研究在心脏起搏术学习材料中哪种实验材料对被试学习效果最有效。

选择性注意关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特征的信息能引起优先注意,即注意优先权(Attentional Priority)。而有效线索提示的目标具有注意优先权[4]。同时“基于空间”的理论认为人脑不能同时对进入视野的范围内的所有刺激均进行有效的加工而注意就像聚光灯一样,在任何时刻都可能被“聚焦”于视觉空间的某一区域,只有落入该区域范围内的刺激才能获得有效的知觉刺激[5,6]。因此在实验二中,将以有无提示为自变量,被试学习成绩为因变量,验证在有提示的条件下被试对于灾难救助的学习成绩好。

2、研究方法

本次实验分为两组,以呈现无提示文字、呈现无提示声音、呈现无提示视频为第一组实验;以呈现有提示文字、有提示声音、有提示视频为第二组实验。共六种学习方式,检验在不同呈现方式的条件下,被试学习心脏起搏术学习材料中的测试成绩情况,进而分析和验证多通道理论以及注意提示对灾难材料学习设计的影响。

2.1实验一

通过无提示文字呈现、无提示声音呈现、无提示视频呈现三种学习方式,检验在不同通道条件下,被试学习心脏起搏术救助材料后的测试成绩情况,进而分析和验证不同通道对灾难材料的学习的影响。

2.1.1被试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本科学生36名,男18人,女18人,平均年龄21.5岁,随机分配到三种学习条件下,每种条件各12人男女各半。所有被试身体健康,视力及矫正视力正常,所有被试都是自愿参加并且之前并无心脏起搏术救助学习背景。

2.1.2实验仪器

HPcompaq Intel(R) Pentium(R) Dual CPU T2330(@1.60GHz)PC机一台,显示器屏幕为14寸,分辨率为1280*800,色彩是32位真彩色。

2.1.3实验材料

将1分15秒的心脏起搏术救助视频材料处理为三种形式,即纯文字呈现形式,纯语音呈现形式以及视频呈现形式。其中纯文字呈现形式中的文字是从视频中提取出的并使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 2007软件自编的幻灯片呈现,屏幕背景为白色字体为宋体黑色,字号为40号。呈现7张幻灯片时使用自动播放,目的是避免回视,每个被试只可以看一遍。

2.1.4实验设计

实验为单因素被试间设计,因素包括3个水平,即视觉通道、听觉通道和视听多通道,因变量为学习材料后的测验成绩。

2.1.5实验程序

实验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学习阶段和测试阶段。

学习阶段:根据学习方式的不同,被试接受不同实验处理即纯文字、纯声音和视频材料的学习。

测试阶段:测试阶段包括选择题和问答题两部分,题目根据之前的心脏起搏术救助材料编制。其中选择题8道,每道一分。问答题两道,包括一道封闭式问答题和一道开放式问答题,封闭式问答题2分,开放式问答题不计分,目的是为了调查被试对于实验材料的态度和想法。

本实验使用SPSS 13.0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1.6实验结果

在方差齐性检验中p=.310>.05,因此可以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F(2,33)=31.47,p=.00

2.1.7实验结论

实验一发现不同的材料呈现方式对学习效果的作用是显著的,即不同通道对灾难救助材料的学习效果有显著的影响。其中纯声音通道的学习效果最差,视听多通道的学习效果最好。

2.2实验二

通过提示文字呈现、提示声音呈现、提示视频呈现三种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与实验一中的三种无提示学习的效果进行比较,检验在有无提示条件下,被试学习心脏起搏术救助材料后的测试成绩情况,进而分析和验证注意提示对灾难材料学习的影响。

2.2.1实验材料

将1分15秒的心脏起搏术救助视频材料处理为三种形式,即有提示纯文字呈现形式,有提示纯声音呈现形式以及有提示视频呈现形式。在以上三种材料中提示内容皆为测试问题中的相关内容。其中有提示纯文字呈现形式中的文字是从视频中提取出的并使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 2007软件自编的幻灯片呈现,屏幕背景为白色字体为宋体黑色,字号为40号。提示方式为将所提示的内容变为斜体,并且每个幻灯片中皆有两处提示。呈现7张幻灯片时使用自动播放,目的是避免回视,每个被试只可以看一遍。然后作答。有提示纯声音呈现形式声音是从视频中导出的音频并使用千千静听软件播放,提示方式为在相关提示内容前加入提示音。听一遍后回答问题。视频呈现形式使用暴风影音软件播放,提示方式为将所提示内容做成字幕加入视频中,字幕时间与视频中相关内容时间一致。观看一遍后作答。

2.2.2实验设计

实验为单因素被试间设计,因素包括2个水平,即有提示和无提示,因变量为学习材料后的测验成绩。

2.2.3实验程序

实验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学习阶段和测试阶段。

在实验开始前,先对被试做出几点说明:第一,告知被试这是一个关于心脏起搏术的学习材料。第二,询问被试有无心脏起搏术的学习背景,若有,则此被试不符合要求,放弃此被试;若没有,则继续实验。第三,告知被试学习材料的时间很短,需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学习。第四,不告知被试学习材料中有提示内容。

学习阶段:根据学习方式的不同,被试接受不同实验处理即纯文字、纯声音和视频材料的学习。

测试阶段:测试阶段包括选择题和问答题两部分,题目根据之前的心脏起搏术救助材料编制。其中选择题8道,每道一分。问答题两道,包括一道封闭式问答题和一道开放式问答题,封闭式问答题2分,开放式问答题不计分,目的是为了调查被试对于实验材料的态度和想法。

2.2.4实验结果

方差齐性检验中,p=.654>.05,因此可以进行完全随机单因素方差分析。F(5,66)=25.52,p=.00

2.2.5实验结论

实验发现有无提示对学习效果的作用是显著的,即注意提示对灾难救助材料的学习效果有显著的影响。其中,视觉提示效果要好于视觉无提示,听觉提示效果要好于听觉无提示,视频提示的效果要好于视频无提示。但是在有提示条件下不同通道对于灾难救助材料学习的效果是复杂的。视频有提示效果要好于视觉有提示和听觉有提示,但是视觉有提示与听觉有提示的效果并无差异,这点与多通道理论是不相符的。

3、讨论

本研究进行了两项实验,实验一验证了不同通道对于灾难救助材料学习的影响。实验二验证了注意提示对于灾难救助材料学习的影响。结果实验一表明,不同通道对于灾难救助材料的学习有显著的影响。实验二表明注意提示对于灾难救助材料的学习有显著的影响。但是在提示条件下,多通道理论却不是完全适用。下面将对两个实验分别进行分析讨论。

3.1对实验一的分析讨论

根据Mayer的多通道理论,学习者在多媒体学习环境下,文本和图像同时呈现,这就极容易导致认知符合的超载状态[7]。当一个信息加工通道被必要的认知需求超载时,可以通过另一个信息加工通道来分担处理其中的某些信息[2]。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有三个重要的认知阶段:第一阶段是选择,建立一个文字信息的基础和一个图像信息的基础;第二个阶段是认知,形成一个以文字为基础的解释系统和一个以图像为基础的解释系统;第三阶段是结合,将文字模型和视觉模型结合在一起。因此学生通过文字和图画的结合要比单纯用文字学习效果好[8]。影像与声音通过两个分支接收通道将有助于深层的学习,视频加解说的效果要比简单文本或者声音的材料呈现形式效果好[9,10]。视频则利用了听觉和视觉两个通道,降低了外在的认知负荷,使得学习材料在两个通道中被同时加工,所以学习者可以更好的对学习材料进行学习加工,获得更好的效果。

3.2对实验二的分析讨论

在实验二中,视觉提示与视觉无提示之间的成绩存在显著差异,听觉提示与听觉无提示之间成绩存在显著差异,视频提示与视频无提示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在有提示条件下,为被试提供了有效线索,获得了注意优先权。提示信息也使注意内容落入了被试视野区域范围内获得有效的知觉刺激。但是在提示条件刺激下,视觉通道,听觉通道和视听多通道三类材料的比较结果与实验一不符。视听多通道的材料的成绩仍然比视觉和听觉的成绩要显著,但是视觉和听觉的却变成了不存在显著差异。经过分析,可能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1)由于场地、技术等的限制,没有模拟出一个真实的心脏起搏术的操做的现场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一部分学习效果。

(2)在处理实验材料时,对于提示的内容和提示的方式处理的不够完善,一些提示效果可能会对三种通道条件下的自变量产生影响。

(3)本实验为完全随机的单因素实验设计,额外变量的控制成为实验的重要一环。被试的个体差异,心理状态,实验环境控制,实验操作等都影响实验的结果。

4、结论

本实验条件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在不同通道条件下,视听多通道的呈现方式有利于提高学习者对于灾难救助的学习效果。

第二,有提示的学习材料也有利于提高灾难救助材料学习的效果。

因此,建议在学校或是公司等地方进行灾难救助的培训时,利用多通道的材料呈现方式,并在关键内容处加以提示来提高学习效果。这样在灾难发生时人们可以及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自救,互救,减少伤亡。

【参考文献】

[1]Mayer R E, Moreno R. Nine ways to reduce cognitive load in multimedia learning [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003, 38(1):43-52.

[2]Mayer R E .Multimedia learning[M].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3]斯蒂芬·K·里德.多媒体学习的认知体系[J].开放教育研究,2008,14(3).

[4]张学民,舒华,高薇.视觉选择性注意加工的优先效应与加工模式[J].心理科学,2003,26(2).

[5]王健,朱祖祥.视觉注意选择性的认知心理学理论研究进展[J].应用心理学,1997,3(1):58-64.

[6],陈彩琦,金志成.选择性注意的理论及其发展趋势_认知神经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4).

[7]张建波.认知负荷理论_教学设计研究的新视角[J].上海教育科研,2006(11).

篇(8)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A-0012-01

自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老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理念已逐渐被老师接受。但纵观眼下的数学课堂,不难发现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比如学习材料的选择,现在一要上公开课,老师就开始绞尽脑汁思考,用什么材料揭示新知呢?用什么材料贯穿整节课呢?课本被闲置一边,难道非得用课本以外的材料才行吗?因此,合理选择数学学习材料很重要。

一、追求数学味,体现数学的价值

数学是一门训练学生思维的学科。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智慧的大脑思考问题,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简单地说就是追求数学味。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选择合理的学习材料很重要,选择的材料必须真实、贴近生活,有数学研究价值。

案例1:《百分数的应用》

在学习了百分数的应用后,教师出示材料:六一儿童节到了,学校打算买240本作业本作为活动的奖品,“文峰超市”的优惠政策是买10本送2本,“好又多”超市的优惠政策是打八折,学校该到哪家超市购买呢?

购物中的折扣问题,是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学生用所学的百分数知识解决这一问题并不难,如果仅限于解题,这样的数学课堂索然无味。在解完题后,老师可以简单的小结一句:“百分数知识给了我们一双慧眼,货比三家,可以更实惠地购物。”这样的一句小结,可以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也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更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问题,节约用钱。

二、具备选择性,发挥学生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一直强调学生是数学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材料,给学生选择的机会,根据自身的能力开展不同层次的探究活动。

案例2:《圆锥的体积》

教师出示多个圆柱或圆锥(有等底等高的,也有一般的)容器、水、沙子等材料。学生自由地选择一组容器,借助沙子或水等材料探究圆柱和圆锥体积的关系。经过动手操作,有的小组发现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但更多的小组认为不存在三分之一的关系。老师追问:为什么呢?然后请符合条件的小组将容器展示给全班同学观察,学生很快发现这些圆柱和圆锥都是等底等高。这样的探究完全是学生自己选择材料,虽然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答案,但这些“不同”为最终的科学答案奠定了基础。只有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学生才会印象深刻。

三、充满挑战性,推动学生的探究

小学生大多比较感性,喜欢挑战。对于直接告之的答案不感兴趣,因而记得也不牢,但是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的课堂才会精彩。

案例3:《年、月、日》

师:同学们今年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小华今年9岁,过了9个生日,他的妈妈今年36岁,竟然也只过了9个生日。你们觉得可能吗?

生(肯定地齐说):肯定不可能。

师:这样的不可思议却真的存在,怎么回事呢?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那就翻开事先准备好的年历,我们一探究竟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讨论。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1: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不一样。

生2:是的。一般的月份不是31天就是30天,只有2月最奇怪,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

师:2月份的天数不相同,有规律吗?

学生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在2月份,研究2月份的天数。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发现每四年就有1年的2月是29天。教师及时点破2月29日四年才出现一次,所以小华的妈妈36岁只过了9个生日也就有可能了。

这个案例中,教师有意创设一个学生认为不可能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时,教师出示学习材料年历,小组合作中的你一言我一语直击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

四、融合教育性,追求教育的无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孩子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所以,我们的数学课在注重思维训练的同时也要兼顾思想品德教育。

篇(9)

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自觉能动性和开拓创新性的高素质人才。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实践却忽视了学生主体性发展,使学生本应表现出的高度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受到压抑。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一、自主学习的含义

自主学习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的学习材料的控制权。通俗的讲就是学习者在以上这些方面进行自由选择的程度。对教师来说,培养自主学习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机制中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及协调自主学习与总体教育目标的关系。

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者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制定并在必要的情况下调整学习目标的能力;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内容的能力;选择或自我设计学习活动方式并执行学习活动的能力;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进行协商的能力;调整态度、动机等情感因素的能力;评估学习结果的能力等。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对学生自身的客观条件进行综合评估。如:通过成绩测试了解目前的学习水平;通过心理和智力测试来了解学生自身的智力水平、学习风格和个性特征等,从而掌握第一手资料,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符合具体实际的学习目标。

第一,学生要善于拓宽信息渠道和掌握获取信息的技能。教师在这方面要给予明确的指导,在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材料等方面要给予明确的指导,使学生在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材料等方面更加准确有效,少走弯路。

第二,在学习方法方面,教师要给予具体有效的指导,要通过学习内容的有机组织和编排,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落实学习方法指导,使学习者自然形成一种科学有效地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教师还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促使学生与教师与其他同学探讨学习方法、交流学习体会、交流学习内容和材料,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三、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自主学习能力主要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下培养起来的。学习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所以,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堂教学一定要给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空间,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尤其是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便使学生在离开学校以后能够继续学习,即“终生学习”的能力。我们应该看到,在目前广泛的现实课堂教学实践中,压抑学生的主导地位,削弱学生的主体作用,限制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不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等违背主体教育思想的现象和作法,仍普遍存在,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就无从谈起。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主体教育思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呢?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

(一)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不是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而成了课堂的主宰,教师牵着学生学,以“灌”代教的现象十分严重。不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学生也只能是“读死书,死读书”。所以,教师要努力做到:明确课堂教学目的和达成目标;提出学习的探究的范围,积极营造适宜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控制教学进程组织各种活动,调节教学气氛;解答学生疑难,指导学生学习;有机组织学习内容和学习材料,启发学生思维;协调各种关系等

(二)充分的自主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虽然都在尝试、设计一些课堂活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更多的不是学生的自主活动,教师给出的框子较窄;活动的范围仅限于课堂;活动的内容大多数是外部的操作活动;活动形式单一,活动时间短等。为此,在安排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既要有认识活动,又要有实践活动;既要有显性的外训操作活动,又要有隐形的思维活动;学生的活动体现主动探索过程和内化过程;应注意活动的针对性、活动内容的全面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活动方式的适度性、活动效果的整体性;学生在活动中要有自和选择权。

广大老师应该把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作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并为学生提供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机会。

(三)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的营造关键在教师。我们都认为,活跃、和谐、宽松、民主、积极的课堂气氛,能够使师生的情绪和情感得到顺畅的沟通,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得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智慧得以充分显露。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做到: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能力、有潜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教学内容,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都掰开了、揉碎了再塞给学生;尊重学生,学生与教师一样,有着独立的尊严和价值,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无限的创造力,切忌“家长制”作风,教师是同伴,是学生学习中的顾问和助手;热爱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其自身发展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要理解他们并给予及时帮助;依靠学生,教师应该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篇(10)

1.引言

二语学习策略研究已有40多年历史,许多研究者对第二语言学习和运用的策略等方面做了详细论证。随着语言研究的深入,语言学习策略逐步成为研究热点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恰当运用学习策略可以增强第二语言学习效果,然而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策略运用因素又有很多,按来源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在诸多影响第二语言策略运用的主观因素中,元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学习风格对学习策略运用起决定作用,是影响学习者学习策略运用的三个主要方面。

2.什么是第二语言学习策略

研究学习策略的影响因素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及学习策略有哪些。由于研究者的视角不同,第二语言学习策略也有很多定义。可以总结为:首先,第二语言学习策略是一种学习方法和行为手段,是学习者为获得知识而使用的技巧,它有助于学习者语言系统的建立和发展[2]。其次,第二语言学习策略运用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和记忆效果采取有目的的行为活动,它需要意识活动参与。把意识状态引入学习策略的定义,虽有争议但很合理。正是这种有意识选择使学习策略区别于一般学习过程。最后,学习策略是第二语言学习者为提高第二语言水平积极主动运用的方法,是为获得知识主动选择的想法和行为[1,3]。我们认为第二语言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学习和运用第二语言时为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语言运用水平,而有意识且积极主动采取的一系列学习方法和行为。随着策略理论研究的发展,对策略的定义和分类也会慢慢合理统一。

3.语言学习策略的分类

Rubin最早把影响语言学习的策略分为直接和间接策略[2]。O’Malley等人根据信息理论将学习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情感和社会策略三部分。他们认为元认知策略是认知策略和情感社会策略的上一级策略,对后者有管理和监测作用[4]。根据语言学习材料和策略的关系,Oxford将语言策略分为包含记忆、认知和补偿策略的直接策略和包含元认知、情感和社会策略的间接策略。这些策略运用注意集中、计划、评估、寻求机会、控制焦虑、协调合作等方法帮助学习者有效学习[5]。Cohen根据策略选择目的把学习策略分为语言学习策略和语言运用的策略。文秋芳将学习策略分为两大类:管理策略和语言学习策略。管理策略和Chamot元认知策略的作用相似,它包括确立目标、制订计划、策略选择、自我监控、自我评估、自我调整[1]。另外,策略可以根据其功能和语言学习内容等进行分类。

上述策略分类中,研究者都认识到了认知策略的重要性,把认知和元认知策略分别纳入了自己的分类。然而,由于分类依据不同,分类也各有优劣。首先,O’Malley等人的分类明确了元认知策略对认知策略的管理功能,但对情感和社会策略的管理作用没有得到重视,策略有时会界定不清。元认知策略主要在语言过程中,对活动进行预测、计划、评估及监测。学习者可以控制自己的认知活动,对学习过程进行相应的计划、组织和评估。其次,Cohen的分类虽清楚,但有时学习者在使用策略时并不能准确辨别哪个是学习策略,哪个是运用策略[1]。在文秋芳策略分类中从宏观理论角度很好把握了元认知策略的作用,但对学习者个体情感和学习任务的性质方面考虑不够。相对而言,Oxford分类体系较为合理,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处于同一层次上。个体在完成任务时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情感社会策略、记忆策略共同起作用。由于该分类是建立在系统研究基础上的,有相对完善的第二语言策略问卷(SILL),因此近年来大多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都以她的分类为基础[6]。

我们认为学习任务或材料、学习者个体和策略三者是相互联系,互为前提的。学习策略的分类和运用取决于学习材料和学习者个体两个因素。因此,按学习材料和学习者个体因素的关系对策略进行分类较为合理,可以把这两种分类方法统合到一个系统模型中(如图1)。根据学习材料,可归类为具体语言学习和运用策略。如词汇策略、阅读策略等[7,8]。根据学习者个体特点,可参考Oxford分类分为记忆、认知、补偿、元认知、情感和社会六个策略。由于学习者个体差异较大,会造成策略选择和运用方式的不同。因此,研究第二语言学习策略运用的个体影响因素有助于教学明确哪些是影响学习策略运用的主要变量,以便更好地帮助学习者提高第二语言学习效率。

4.影响学习策略运用的主要因素

学习策略运用并非孤立,必然要受到学习材料、学习者潜学习风格、认知、性别、年龄、个体情感和社交等因素影响[9,10]。第二语言策略教学中,教师首先应了解学习者已经运用了哪些策略,为什么要运用这些策略。然后对这些策略进行分析,研究文化背景、个人特点等对个体策略选择及运用的影响,从而在学习任务中帮助学习者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综合以往研究报告,我们把影响策略运用的个体因素分为主观和客观因素,而主观因素是影响策略运用的主要因素。因为学习过程也是认知加工过程,先定的客观条件相对于认知加工本身来讲,并没有学习者主观情感和认知成分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重要。可以说,个体的学习风格、情感和元认知因素是影响学习者学习策略运用的三个主要方面。

4.1学习风格差异。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风格也称为认知风格,它是个体学习和运用语言时信息表征和回忆的一贯方式。学习风格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认知方式,它不会因学习材料和学习者策略习得而改变。对场独立和场依存性认知风格与学习策略关系研究发现,不同认知风格对策略选择和运用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而策略运用中,场独立学习者倾向运用记忆和补偿策略,而场依存性个体更倾向运用情感和社交策略[11]。

学习风格分类较多,其中Oxford分类较为全面准确。她对比了按感官参与倾向、交流方式、内外向、观点处理、完成任务方式分类的五种学习风格。强调学习者都有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称为“舒适区”,通过练习它可以拓宽[10]。学习者一旦了解了自己的学习风格倾向,就会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偏爱某些学习策略。敏感的教学者应平衡不同的学习风格,既要安排开放性的教学活动,又要有逻辑清楚的知识讲解,并安排练习讨论,等等。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是要在教学前对学习者学习风格倾向进行测量评估,寻求一种恰当的教学方法。

学习风格是一般方法,而学习策略则是完成语言任务的具体行为,学习风格会直接影响个体语言学习水平[12]。学习风格决定了个体学习策略的选择和运用;学习风格较为稳定,而学习策略可以随时调整。学习者如能充分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那么语言处理过程中就能恰当地选择和运用学习策略;也可以通过调整学习策略来弥补自己学习风格的不足。

4.2情感因素差异。影响个体策略运用的情感因素主要包括学习动机、自我效能、学习态度、学习焦虑等,其中动机的影响最大。关于学习动机研究,加德纳等人的学习动机模型和后来出现的期望价值动机理论较有影响[13,14]。将影响学习策略的学习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较为合理。内部动机与学习者对学习情况和身心状态评估相关,是学习者对学习本身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学习策略运用如果是由内部动机驱动,学习者就能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满足,他们会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表现出很好的自我效能感。而外部动机由外部诱因引起,对学习结果感兴趣。与外部动机相比内部动机与学习成就相关程度更高,但个体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常是这两种动机的组合;外部动机通过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增强或削弱内部动机。动机强的学生具有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学习态度积极,学习兴趣浓,且期望有良好的社会联系。

近年来,学习动机研究慢慢从个体转向研究小组学习者。研究者认为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对个体学习动机有促进和塑造作用,学习动机和行为可以通过培训养成[15]。个体的学习动机与学习风格和元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不是十分明确,影响个体策略运用的情感因素需要在认知和学习风格的视角下进一步研究。

4.3元认知因素差异。元认知指个体对认知过程本身的认识,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知识是学习者对自己学习任务、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认知,也是学习者对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的意识;元认知策略可以对学习者学习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它包括个体注意选择、计划、监控及评估四部分。第二语言活动中元认知可分为:(1)学习准备和计划;(2)选择和运用第二语言学习策略;(3)监控策略运用;(4)管理优化各种策略;(5)评估学习策略的运用[16]。

学习者在这五个阶段的不同表现造成了个体学习策略运用水平的主要差异。在策略运用准备和计划阶段,学习者要分析学习材料并根据自己情况设定学习目标。目标是否明确,是否符合自己实际情况,将直接影响策略选择和运用的好坏。教育者可以帮助学生将学习目标具体化,从而帮助他们制定恰当的目标。学习策略选择和运用阶段,学习者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思考和判断,并根据具体材料和目的选择运用学习策略,这个过程中个体表现出自身的元认知能力。学习者要考虑何时运用策略,运用哪种策略。如阅读中遇到一个新词时,需要考虑运用构词分析法还是通过上下文语义猜测词义。策略的监控和管理是整个元认知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学习者随时监测学习策略的具体运用情况,调节自己,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语言学习中,常需要多种策略配合使用,因此管理优化多个策略,能体现出学习者的策略管理能力,它是个体策略运用效果的主要标志。当然,策略运用过程中学习者还要管理自己的情绪、动机及行为等影响策略运用的其他因素。第二语言策略运用评估阶段,学习者对正在运用策略的效果进行评价,也是学习者对学习目标、策略选择、目标完成结果等整个学习过程的总结。目前,很多研究将元认知因素和具体学习策略运用结合起来,探究个体元认知对学习策略运用的影响,发现学习者的策略运用和个体元认知有显著相关,个体元认知策略运用能激发他们的思维,促进学习者高效学习[17]。

总之,元认知因素是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策略运用和造成学习者策略运用差异的决定因素。个体元认知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他们第二语言的掌握程度的高低。语言学习和运用中,学习者需要对自己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及学习结果充分认知,才能更好地运用认知策略,调动自己积极的情感,并监控自己的学习行为,最后达到预定目标。因此在教学或策略培训中需要高度重视和调控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元认知观念和策略,引导学习者根据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等调整自己的语言策略,充分发挥元认知的管理指导功能。

5.结语

影响学习者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是他们的学习风格、情感因素和元认知因素,且三者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系统。学习风格会受到情感和意志影响,良好的兴趣和动机可以促进学习风格的养成;稳定的学习风格对情感认知有维护作用。元认知对学习风格和情感进行引导和管理,使之运用更有效的策略完成学习任务。总之,选择运用一个有效的策略取决于诸多因素,没有哪个策略是适合所有学习者和所有语言任务的,学习者应根据个人语言学习需要、环境选择和运用不同的语言策略。

当然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首先,元认知内容广泛,且内部成分相互影响,目前并没有把各种成分鉴定清楚。如元认知因素对语言策略影响还包括元认知经验、自我管理、动机过程管理、自我效能及学习兴趣管理等。另外,元认知因素、个体情感和学习风格等其他影响学习策略因素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其次,第二语言学习效果更容易受到如年龄、文化等非语言因素的影响。如成人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有必要建立一个成人语言学习策略的理论模型。再次,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策略研究有待深入。最后,学习策略的运用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提高语言水平非常重要,第二语言学习者和研究者既要关注语言学习过程,又要关注语言学习外部影响因素,把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策略运用的因素作为一个系统看待,有效促进二语学习策略培训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文秋芳.第二语言学习和运用策略导读[M].Cohen Andrew D.第二语言学习和运用策略.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Rubin J.What the’good language learner’can teach us[J].TESOL Quarterly,1975,9:41-51.

[3]Cohen A.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London;New York:Longman,1998.

[4]O’Malley J,Chamot A.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90.

[5]Oxford R.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J].1990(New House/Harper Collins,NY).

[6]Wang J,Spencer K,Xing M.Metacognitive beliefs and strategies in learn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J].System,2009,37,(1):46-56.

[7]Huang H,Chern C,Lin C.EFL learners’use of online reading strategies and comprehension of texts:An exploratory study[J].Computers &;Education,2009,52,(1):13-26.

[8]K?k I,Canbay O.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vocabulary level and vocabulary consolidation strategies[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1,15:891-894.

[9]Brown H.Breaking the Language Barrier[M].Intercultural,Yarmouth,ME,1991.

[10]Oxford R.Research on six situational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Methods,findings,and instructional issues[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9,3,(74).

[11]Schmeck R.Learning strategies and learning styles[M].New York:Plenum,1988.

[12]Wong L,Nunan D.The learning styles and strategies of effective language learners[J].System,2011,39,(2):144-163.

[13]Gardner R.Motivational variabl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59,13:266-272.

[14]Deci L.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M].New York:Plenum,1985.

上一篇: 置业顾问月度工作计划 下一篇: 秋冬季养生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