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6 15:24:0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城市规划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城市规划论文

篇(1)

长春市是吉林省省会,全国重要的汽车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和科教文贸城市。至2020年,把长春建成经济实力较强、社会文明进步、科学技术先进、城市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开放型、多功能、具有北方特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二)城市总体布局

中心城区的城市形态采用’分散组团式’布局,由以建成区为主的中心团和规划建设的外围组团(兴隆团、富锋团、净月团)组成。中心团与外围组团间设置绿化隔离带,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结构为’多中心分区式’结构,其中:中心团分为中心分区、二道分区、铁北分区、绿园分区、汽车厂分区和南湖分区,外围三个组团各构成一个分区,每个分区都具有独立的配套服务设施。规划将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布局结构,控制中心团的开发强度,并采取有效措施将城市建设重点逐步从中心分区向外围分区转移,完善各分区功能,使人口和产业达到合理布局。

二、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一)总体思路:

从长春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出发,提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思路;从目前存在和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入手,关注城市空间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和社会进步的支撑;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提出城市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策略,构筑城市整体的城市生态空间结构;以公共交通为导向,适应城市机动化的发展趋势,构筑城市综合交通体系;随着城市扩大和多元化的进程,创造分区发展和城市整体发展共赢的局面;延续城市格局,保持城市特色,创造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适应地方资源特点的能源约束条件,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二)空间布局:

1、划区城镇空间组织体系:按照“一城、一区、十组团、九城镇四个层次,实施分类指导。“一城”为主城,“一区”为双阳城区,“十组团”为净月组团、富锋组团、兴隆组团、合心组团、劝农山组团、奢新组团、双营组团、英俊组团、机场服务组团、兰家组团,“九城镇别为泉眼镇、永春镇、乐山镇、新湖镇、山河镇、太平镇、鹿乡镇、四家乡、齐家镇。

2、城市结构:形成“双心、两翼、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双心”指疏解城市中心区部分职能,形成中部和南部两处城市中心。调整中部城市中心职能,重点发展商贸、文化、娱乐等传统服务业;建设南部新中心,引导与支持行政办公、文化体育设施以及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在南部中心相对集聚;“两翼”指城市西南翼形成以汽车、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城市发展空间,东北翼形成以传统产业和玉米加工业为核心的城市发展空间;“多组团”指重点加强净月组团、富锋组团、兴隆组团的建设,与主城共同构成联系紧密、分工有序、协调发展的城市空间。

三、长春市城市规划实施效果与影响:

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已初步进行了论证,并得到了建设部专家的认可。在该规划的影响下,长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开展了修编的工作,各区、各开发区的分区规划和28项专项规划的也在进行当中。目前,许多城市设施建设和城市开发项目,都有序的安型一般总体规划进行。

规划实施期间,长春建设改造主次干道50多条,1787条巷道旧貌换新颜,实施了九大区域亮化工程……新建了交通、市政、公用、环保等重点工程120多项,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投资500亿元,成为长春市历史上城市建设任务最重、困难最多、投入最大、发展最快的时期。 以下是规划后的部分效果与影响:

(一)建设改造50多条主次干道

五年来,长春市城市建设紧紧围绕支持一汽发展、开发区二次创业和铁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先后建设改造了亚泰大街、人民大街、吉林大路、三环路等50多条主次干道;建成了集购物、休闲、娱乐、信息交流于一体的长江路步行街;同时规划建设了长春大桥、兴业立交桥、长沈路桥等大中桥梁12座;对人民大街、解放大路、吉林大路、东盛大街、建设街、安达街、开运街等400多条道路进行了大中修;改造了人民大街南出口、102国道长沈公路、吉林大路、长吉北线、长吉南线、北亚泰大街6个城市出入口,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和承载能力。

(二)房地产开发面积2500万平方米

长春市大力实施以棚户区改造为重点的房地产开发工程,引进了大连万达、深圳万科、上海绿地、天安、融创等外埠较大的开发企业,先后改造了二道区吉林大路两侧等大片棚户区,建成了“长春明珠”、“万科城市花园”、“长春上海城”、“天安第一城”、“融创上城”等规模较大、环境优良、配套齐全的住宅小区。城区每年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500万平方米左右、竣工面积300万平方米左右,改善了市民的人居环境。

(三)改造巷道1787条

近几年,长春市以人为本,加大了巷道的改造力度,“十五”期间共改造巷道1787条,极大地改善了市民的出行条件。同时,完成了9大区域的亮化工程,目前,长春市已有路灯53113盏,为市民夜间出行提供了方便。

(四)绿化覆盖率达41.5%

规划期间,长春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城市环境日新月异。五年间,长春市建成了日处理能力15万吨的西郊污水处理厂和日处理能力2.5万吨的双阳污水处理厂;对伊通河城区段进行了综合整治,实施了串湖区域治理工程,串湖治理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溪园将于今年6月竣工。长春市还规划建设了占地93万平方米的长春世界雕塑公园,目前,有来自世界130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大师们精心打造的341件雕塑精品陈列园中,使长春成为国内世界各地雕塑作品最多的城市。同时实施了“一环五带”绿化建设工程,建成了自由大路、新发路等一批绿化精品街路,改造了南湖公园、胜利公园和人民广场、西安广场等主要公园(广场),城区每年新增绿地200公顷以上,2005年绿化覆盖率达到41.5%。

(五)16条主要街路安装路灯

长春市还将对16条主要街路和333条巷道安装路灯,到06年底,长春市二环以内全部亮了起来。这16条主要街路包括和顺街、农安南街、农安北街、惠工路、四通路、安乐路、公平路、远达大街、天光路、通安街、柳影路、解放大路、自由大路、亚泰大街、建民路和繁荣路。

(六)45.61平方公里面积要亮化

长春市对亚泰大街、长春大街、伊通河以东、自由大路以北、东环城路以南、东环城路以西区域和开运街、南环城路以东、靖宇街、卫星路、开宇街、南环路以北、临河街以西、宽平大路以南、南湖大路以南、自由大路以南区域,共45.61平方公里面积进行亮化。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整个室外照明工程预计总投资将达到7000多万元。

四、规划中的特色与创新:

本次规划修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五个统筹”,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突出重点,持续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竞争能力。

(一)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规划从分析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省域范围、市域范围的角度出发,明确长春市在不同层面的定位、发展策略。规划期内,要面向国内外,积极推进与东北中心城市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塑造与吉林省中部城镇群之间的紧密联系,加强与吉林省中部地区在产业发展、城镇空间、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增强长春市作为吉林省中部城镇群核心城市的综合辐射作用。

(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资源节约保护利用规划,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针对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之间的矛盾,规划明确提出未来长春市资源生态发展战略。第一、实现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相结合,重点加强生态建设;第二、促进水资源战略性转变,提高用水效率,维持水系系统完整性;第三、培育资源节约型生产和生活方式,提高资源重复利用率;第四、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第五、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市政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创建生态园林城市。

(三)实行规划区范围内全覆盖规划,统筹城乡发展。

篇(2)

不论是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的地下水位下降,还是深基坑的开挖而导致的地下水位降低,原有地层中的含水细砂、粗砂砾及由含水层、隔水层组成的粘性土层地质结构会由于水分丧失而发表变化,最关键是的丧失了本应该存在于各层之间在水压作用产生的水力联系;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由于水力联系的丧失,土层颗粒之间的浮力消失,相对而言土层颗粒间的孔隙有效压力增加,长时间累积下及大面积作用的结果就是原有含水层本身会产生“压密”,而原有的隔水层会发生固结,这些问题最终表现为地面或者建筑物的沉降。

1.2工程开挖基坑致边坡失稳、滑塌的机理

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较多,地形、地质、水文和气象等其影响因素,同时也受到施工方法、程序及坡顶荷载等因素的影响。边坡之所以会出现失稳、滑塌,主要原因在于破坏了原有土体的受力平衡;即土体内部发生剪切作用形成所谓的“滑面”,导致土体沿着滑面失稳,出现滑塌。在具体工程施工过程中,边坡临空面会不断的扩大、暴露出来,可能引起应力重分布与应力集中等效应,特别是对于岩体结构面的切割,很可能与斜坡面组成不稳定斜坡,导致失稳,较常见于泥岩、页岩岩体结构中。

1.3地下暗挖工程导致地面发生塌陷的机理

地下暗挖工程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岩土体被部分的掏空,导致上部地层失去原有力的支撑,同时随着开挖空间的不断扩大且向上发展,或者随着隧道工程的延伸呈线形向延长方向发展,地层发生移动或者变形,引发地面沉降或者塌陷。暗挖工程引发的地面变形一般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个特征,地面变形范围要明显大于地下开挖范围;第二个特征,开挖深度越大,到地面发生变形的时间越长,地面变形量越小且平缓均匀,但是变形面积较大;第三个特征,在较好地质条件下,地面变形可能不是很明显,只是出现少量的下沉或者地面裂缝,对地上建筑的影响不大。

2城市规划、工程建设引发环境地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2.1地下水位降低致地面沉降问题的预防与防治

不论是施工致地下水位下降,还是过度抽取地下水所致,地下水位下降所造成的地面沉降后果都是极其严重的,最关键是的是危险大;有必要在城市规划、工程建设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预防和进行有效防治。第一,城市生产、生活用水供水角度,适当压缩地下水的开采量,科学、合理规划开采布局;第二,采取地下水轮流开采的方式,保证适中的开采频率,不过密开采、不过量开采;第三,实施开源节流措施,努力争取开辟新的水源地,加大处理后污水的再利用范围与力度;第四,对地下水位发生明显降低的施工场地,积极进行地下水回灌,减小与缓解地面沉降。

2.2开挖基坑致边坡失稳、滑塌问题的预防与防治

对于放坡明挖、深路堑开挖工程中由于切割坡脚等造成的边坡失稳、滑塌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预防和进行有效防治。第一,在上部进行清方卸荷,在坡脚处打排桩、护坡桩、连续墙及各式锚杆,旨在保持边坡受力平衡,防止边坡滑塌;第二,选择合理坡形、坡度及平台位置进行施工;第三,对坡脚位置进行加固,进行防冲刷处理,在坡脚、坡顶等位置设置专门排水设施;第四,对边坡面进行封闭处理,防止雨水过度冲刷引发滑塌。

篇(3)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起源干西方发达国家,这是与其高度的物质文明密切相联的。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拓展生存空间、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充分意识到资源的宝贵和现实的浪费,从而提出了对现代化管理的更高要求,这是城市信息系统得以应运而生的前提。作为一种决策手段和工具,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及资源与环境保护中正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并渗透到国家政府、机关,经济部门以及人民生活的各个组成部分。

一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已成为热点。就全国各地而言,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仅有部分城市在系统开发应用中取得了成功,但是,系统开发半途而废的、运行失败的、达不到设计效果的也屡见不鲜。根据各地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应用水平,大致可以把它们分为3种模式。

1.事务型系统(OAS)。主要是单个部门以发放“一书两证”及相关业务数据处理为主要内容的规划文档管理、通信处理和工作流程管理为基础的文档办公自动化系统(如青岛、湛江、荆州)。

2.管理型系统(MIS)。主要是以电子地图(栅格)作背景数据库和相关专业数据库为支撑环境的,有若干个规划管理信息子系统组成的管理系统。如(济南、十堰、镇江等)。

3.管理型系统(OAS+GIS)。主要是以基于GIS的综合数据库为支撑环境的,既能处理、管理空间图形数据,又能处理和管理业务方面的文本数据,实现规划信息管理图、文、表一体化、办公无纸化的系统。

总之,目前所建立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大多是面向数据供应,即基于数据、过程驱动型的。面向决策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仅有少数城市且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综合技术的发展,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将向集成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和直接面向决策方面发展。

二应用系统设计

1、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概要

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类型具有多样性,即在时间上是多时相的,结构上是多层次的,性质上又有“空间定位”和“属性”之分,既有图形为主的矢量数据,又有关系型的统计数据。根据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对数据的要求,必须建立相应的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系统,以及业务管理文档数据库。

规划管理空间数据库是用“层”的概念来分别存储不同的图形信息,即每一“层”存放一种专题信息,并有一组对应的数据文件,该系统面向的处理对象为各类图形信息(基础地形图、管理红线图、规划成果图、工程管线图等)。

规划管理属性数据库系统是采用“关系型”数据模型,每张表格由若干数据项描述。借以说明相关联的各类图形信息的属性项和属性值。该系统面向的处理对象为各种表格的信息。还有那些难以将其作为GIS的属性,需要用RDBMS来管理的文件文本数据(如办理情况、法律法规等)。须建立相应的业务管理文本数据库。2网络环境设计(1)硬件环境采用高效先进的网络技术,建立高速微机局域网。网络拓扑结构采用星形结构。选用100mbit/s交换式集线器,100mbit/s主干网,采用双服务器机制.选用HP高性能服务器,15个节点选用PⅢ1G、128m内存以上的PC机,另外配置A0幅面的HP彩喷绘图仪,高分辨率扫描仪,数字化仪,触摸显示屏等设备。

(2)软件环境

采用基于微机局域网的客户机/服务器(C/S)结构,令后逐步发展为3层C/s结构(Browserserver)。网络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NTserver,客户机操作系统选用Windows98等。桌面图形数据处理软件可选用AutoCADMap,有利于与城市规划设计AutoCAD平台相衔接。选用关系数据库系统软件为系统文本数据的管理软件(女11SQLSercer,Sybase等)。

三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的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即规划信息系统需要有大型图形信息数据库为基础,配合各种城市信息,进行综合的统计、分析、应用及辅助决策。其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过程的可持续性一有序发展

根据我国许多城市建设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的状况,整个信息系统的建设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个明显的发展阶段,按照这样的程序发展,有助于按照城市规划信息系统自身的特点,在系统应用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1)文档管理、辅助办公阶段

这个阶段是完成用计算机辅助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中的文字处理、办公事务的跟踪,文件收发,文档管理、报表处理,行文办理等日常办公事务性工作。具体实现上,系统的硬件环境主要是简单的计算机网络,软作环境主要是一些方便易用的桌面系统。

(2)图形信息的建立和初步应用阶段

在建立了第一阶段所述的城市规划办公自动化系统并初步应用后,用户必然会提出对图形数据的强烈要求,这是规划行业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第二阶段主要围绕图形数据库的建设展开。

(3)图文一体化系统的建设阶段

现在大多做法是“以图形库为基础、以用地为主线、贯穿各业务环节”,将业务办公中的用地、规划,建管,监督检查的数据在图上进行集成和共享,同时将规划成果也集成在该系统中,井配合目前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真正实现图/文的集成。建立一个定义统一、条理明晰的规划信息数据管理系统。

(4)信息综合运用,建设城市规划决策支持系统

第四阶段是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充分发挥效力的阶段,它将在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和分析能力.实现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专家系统,直接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服务。

2数据的可持续性一一动态更新

城市规划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技术支持下对空间和非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存储,显示、分析、转换、复合及分析、输出,为各种用户提供决策支持的综合性技术,涵盖了包括GIS、网络,系统集成、大型数据库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手段。而这类系统对其核心内容一一数据,尤其是空间数据的依赖性决定了建设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的过程,而突出反映其可持续发展特征的则是数据的可持续发展。

篇(4)

城市作为高密度的人类聚居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尤为突出。在我国,随着8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业污染等生态破坏现象也由城市逐步扩散波及周边的农村。城市化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显得越来越尖锐,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酸雨、水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态失衡矛盾,都要求我们从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去认真考虑解决问题的出路。

绿色,代表自然,象征生命。当今时代,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生命离不开绿色,人类呼唤绿色。绿色空间,能给城市和建筑带来舒适、优美、清新和充满生趣的环境。因此,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身居城市也能享受“山林之乐”的生活理想。

“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其基本构思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绿色城市”的理想模式,在二战之后前苏联与东欧等国家的城市重建中开始大规模的付诸实践。

从“田园城市”到“大地园林化”,这就是近百年来有关人类聚居环境绿色空间规划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与之相应,世界各国规划师的工作领域,也逐渐从较小尺度的城乡物质环境建设规划,走向了宏观尺度的区域性,“社会——经济——生态”综合发展规划。大地园林化,成为人类聚居环境营造活动所共同追求的一种崇高理想。

生态绿地系统,使人居环境中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绿色空间,即规划上常称之为“绿地”的空间。它作为一类“人化自然”的物质空间之统称,着重表述了人类生存与维系生态平衡的绿地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强调了绿地影响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是生态功能。

城市绿地特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内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渐变和突变,地形地貌和具有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植物群落一起,共同筑成了典型的地域自然景观,决定了城市绿地基础。城市绿地根据不同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化等融合在绿地中,营造出不同风格的城市绿地景观,充分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精神风貌使城市更富文化品位,也是城市绿地的重要功能。

中国城市绿化从最初的黄土不露天,到见缝插绿,再到把城市绿地当作一个大系统来对待,这三部曲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依据生态学的理论探寻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指标和效应,逐步成为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热点中的热点。

一: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基本定位的认识

虽然目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尚没有明确的法定地位,但在国家的行政文件和相关法规条文中,以及在业内人士的认识上,它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它的规划层次应定位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它的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以落实。在这一定位之下,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管理才能真正融入中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之中得到确实可行的良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才具有实际的作用。

二:规划定位决定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范畴

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专项规划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特性或者说实质性内容主要应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城市各类绿化用地的规划控制,既在保证用地数量的同时,形成合理的绿地布局;第二,城市主要的绿地体系的规划,如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减灾避灾绿地等体系的建立;第三,城市绿化特色的拟定,既结合城市自然条件和城市性质,针对不同用地的特点推荐不同的植物品种、配植方式,以形成富有本地特色的城市绿化景观。

其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首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是所谓的“生态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载体是绿地,绿地的建设的确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但是,不能因为绿地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就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引伸为城市生态规划。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植物只是一个因子。如果我们不讨论所谓“生态规划”本身的提法是否恰当,只是暂且承认它的话,它的工作内容要远远超出植物和绿地的范畴。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该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从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上、绿地的数量上、以及植物种植的原则上注重绿地生态效益的综合发挥,以求城市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作用的最大化。但这只是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本学科,不存在替代。

第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是“生物多样性规划”也无法包含“生物多样性规划”。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及其构成的综合体,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应在基因、物种及其生境三个水平上加以保护”(摘自《辞海》)。从这些基本概念中我们应该已经体会到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关系。植物是城市绿地建设的主要因子,也是生物的一种类型,但它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生物多样性规划中都只是一个因子,不能“以点代面”。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工作内容之一,但绝对不可能取而代之。

三:实践与案例分析

一:厦门市(三区一县)绿地系统规划(1996年10月)

相关内容简述:至1994年末,厦门市市域面积约1516km2,辖6区1县。本规划是除厦门本岛以外4个城区的绿地系统规划,尝试增加了“厦门市市域绿地系统规划构想”一节,旨在对厦门市城市绿地系统提出一些构想和建议。主要内容有:

(1)厦门市域绿地布局结构根据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意图和对厦门市自然山水条件的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厦门城市绿地体系的建设,提出融山、海、城、岛、林为一体的“山环城、城环湾、海环城”的布局框架。

(2)厦门市域绿化用地的规划控制要求第一,根据各城区绿地系统规划提出城区绿地的规划指标,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等;第二,从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角度对厦门市域土地利用规划提出建议,对城市组团隔离带用地、郊野游览休闲用地、水源保护用地、自然生态用地等类型的用地提出规划设想。

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绿地系统规划(完成时间:2000年1月)

相关内容简述: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青岛老市区隔海相望,是青岛的辅城,辖区面积217平方千米,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54平方千米。

(1)规划范围与规划层次:第一层次为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用地规模为辖区范围,重点是通过对城区大环境的宏观控制,突出城区西北部山林景观与东南部海滨风光的结合,达到城市山水构架的重建与完善。第二层次为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用地规模为54km2,重点是按城市绿地分类建立城区的绿地体系。第三层次为行政商务中心区绿地控制性规划,用地规模为4.5km2,重点是在重点地区对城区绿地系统规划进行深化,强调微观层面绿地建设管理依据的建立(此阶段实质上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下一层次的工作)。

(2)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一,土地利用规划对绿地系统规划的限定因素的明确;第二,自然山水骨架为绿地结构提供的基础条件的明晰;第三,城市人工开发对绿地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第四,景观要素与结构的把握;第五,开发区绿地结构的构建。

(3)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规划内容第一,规划的定位;第二,系统的构成;第三,与海洋生态系统相关的保护要求;第四,城区风景区、森林公园、农副产品加工区、旅游度假区的规划控制要求;第五,开发区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内绿地的规划指标。

以上规划均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确定城市“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秉执“开敞空间优先,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系统整合、远近结合、地方特色、弹性发展、可操作性“的原则,在对城市生态进行整合分析和绿地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科学地制定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市域大环境绿化的宏观空间布局和各类园林绿地建设,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品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结束语:

世纪之初,中国现代城市建设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国家把城市化列入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全社会都不约而同地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地区人居环境中维系生态平衡地自然空间和满足居民休闲生活需要地游憩地体系,也是有较多人工活动参与培育经营地、有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地各类城市绿地的集合。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的建设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为了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必须同步进行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参考书目:

1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篇(5)

ReflectiononaFewbasicQuestionsofUrbanTourismPlanning

Abstract:Theintegrationofscienceandpoliticsisabasicprincipletobeimplementedincitytourismplan-ningwiththedestinationplanning,targetplanningandobjectiveplanningasitsbasiccharacteristics.

Keywords:Urbantourismplanning;Politicalnature;Scientificnature;

1两种角度认识城市旅游规划

笔者在博士生阶段读的是旅游规划与管理,之间和之后做过多处旅游规划和策划,例如平遥、北京、泰山等地;再之后,先后进入泰安、杭州等城市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就职。因工作关系,直接接触和操作过多处城市旅游规划。笔者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什么是城市旅游规划,它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应当遵守的规划理念等方面,在由旅游部门委托的城市旅游规划和由规划部门委托的城市旅游规划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和理解上的分歧。

1.1从旅游规划看城市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按照空间尺度,从大到小分为三类:区域旅游规划、城市旅游规划、景区景点规划。区域旅游规划属于宏观尺度,侧重于旅游业的布局分工;景区景点的规划属于微观尺度,侧重于景区的开发,包括景观的配置、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等。而城市旅游规划是属于中观尺度的规划,虽然城市有大有小,但是,规划内容大同小异,既要有宏观上的定位,又要有微观上的建设规划,因而是一种旅游综合规划。

这类城市旅游规划的委托方即甲方往往是旅游主管部门;而乙方即规划编制单位,由于需要把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来研究,需要多种学科的支撑,因此,中标单位往往出身于旅游、地理、文化等学科。

1.2城市规划中的城市旅游规划

城市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城市旅游规划。在这里,城市旅游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而存在。虽然与城市规划一样,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法律性,但其内容十分单一,主要成果是旅游景区(点)在城市中的布局(有的规划还包括了部分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规划内容),以及旅游线路的组织等。显然,这是一个城市的"游览规划"或观光规划,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规划。由于这种背景下的城市旅游规划主要依托在城市规划之中,它的完成单位基本上是城建规划设计单位,而这些单位的技术人员多为城市规划出身,鉴于其学科背景,对旅游产业和文化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同时,规划人员依照1933年的《雅典》提出的城市四大功能(即居住、交通、生产、游憩)来进行空间布局,而游憩不等于旅游,范围比较小,因此,把城市旅游规划做成"游览规划"是在情理之中的。

不过,作为具有法律效应的城市规划,如果城市旅游规划包括过多的不可预测的旅游经济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2城市旅游规划的性质与特征

笔者在做学者时,是作为乙方完成甲方交办的规划任务,主要的着眼点是在学术上是否立得住脚,因而极为重视数据得分析和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进入旅游主管部门以来,多是作为甲方协助和监督专家组完成旅游规划,因而更多的是从实践的角度去评价一个城市的旅游规划,出发点就变成了规划的实用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和结论的可靠性。根据这几年的实践经验和城市旅游业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城市旅游规划的特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目的地规划。其假设是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而不是作为客源地进行的规划。这其中有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是要满足游客到这座城市之后的旅游需求而进行的规划;因此不必涉及这座城市作为客源地满足市民出游需要的规划。第二,旅游目的地规划决不仅仅是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的问题,它要涉及到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旅游要素,即城市旅游规划的综合属性。

二是目的性规划。城市旅游发展的目的、方向、指导思想、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等是城市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例如,上海城市旅游发展规划近期的主要目的是:如何构筑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旅游框架,以及世博会完成后,旅游设施和资源如何可持续利用等;北京考虑的则是迎接2008奥运会,借此提升北京旅游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而杭州则是围绕"旅游业国际化战略"这一目的展开。离开了目的性,城市旅游规划就失去了它的实用性,也就不具备可行性。

三是目标性规划。城市旅游规划作为一个产业规划门类,不可能不涉及旅游业发展目标和指标问题。虽然我国学者完成的诸多城市旅游规划大都进行了指标的测算,但往往是太教条,不具备现实意义,与规划措施也不匹配。例如某大学规划组在给中国东部一个著名旅游城市的规划提出的指标中,在该市2003年接待2800万人的基数上,按照年递增比例,测算出到2020年,年接待规模为2.5亿人次。显然,这是想当然,当一个城市接待达到其最高承受力时,游客还会来吗?这是没有考虑现实中存在着"自疏"效应的结果。所以旅游发展目标既要有战略上的,即城市旅游发展的定位,又要有战术的,即设定发展的指标,但是,这个指标要合理--既要与规划举措相适应--光有目标没有投入,指标的完成是无源之水;又要与城市的承载力相适应。笔者对中国城市的调查显示,住宿往往会成为这个城市接待规模扩张的最后的瓶颈要素,例如苏州,由于星级宾馆数量较少,许多游客只好住在无锡等周边地区。在新加坡则可能是劳动力成为限制要素。

言而总之,城市旅游规划是以特定的经济区域--城市作为对象而编制的,有关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城市这一特定区域内的细化和落实,是旅游业战略性、空间性和有约束力的规划。规划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对旅经济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和调节的重要手段。

3城市旅游规划的原则

科学性和政治性相统一,是好的城市旅游规划应当贯串的一个基本原则。

科学性是一名规划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规划科学"也是要掌握的第一要务。但是,作为甲方的城市政府和作为乙方的规划编制单位虽然在大的目标上总体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的措施和行动上往往产生矛盾,特别是在环境、资源、土地、文物等的保护与开发方面往往有很深的"鸿沟"。这个时候,规划编制单位就必须坚持真理,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沟通"来消除认识上的消除差距,力图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去说服甲方,坚持科学,避免损失。为达到这一目标,要不惜借用权威人士或社会舆论来迫使当地政府"就范"。另外,我们经常谈到的规划的"前瞻性"应当包含在"科学性"这一范围之内。政治性则是要在方向性、根本性的问题上与当地政府、党委保持统一。由于城市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支撑点,很多城市把旅游当作支柱产业来对待,因此,城市党委和政府对旅游业非常重视和热心,有的领导甚至已经成为这个方面的专家,所谓的"旅游书记"、"旅游市长"层出不穷。他们对这个城市非常熟悉和热爱,战略构思也基本形成,一个规划如果与他们的战略背道而驰,即使是通过评审,也会束之高阁,落入"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俗套,甚至规划是一套,做又是另一套。这种规划既然不具备可操作性,所以是失败的。其实,规划就是一个甲乙双方的思想博弈过程,规划组没有思想是不被甲方看重的,而一旦思想与当地政府完全背离是行不通的,只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借鉴和启发后形成的规划才是成功的。例如,北京大学在做杭州的旅游规划时,按照国际化的要求,听从了西方专家的意见,提出了"大运河"是杭州旅游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并在媒体上,结果与当地政府培育"西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理念相“冲突”,使得规划编制陷入僵局。最终通过多次交流、沟通、论证,科学的提出了分市场的竞争产品概念,即国内市场和日韩、东南亚市场对应西湖,而欧美市场对应"西湖+大运河",圆满解决了这种矛盾。

4城市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按照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要求,笔者认为,一个好的城市旅游发展规划应当能够解决以下问题(也即它的基本内容):

第一,提出城市旅游发展战略。明确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空间步骤,城市旅游发展的方向、定位等。第二,在对城市旅游资源进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第三,通过目标市场分析,提出旅游业发展的目的地营销规划。第四,结合城市规划,提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框架,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地区等的安排。第五,基于功能和营销为目的的城市旅游形象规划与设计。第六,对现有旅游产品进行提升与改造。第七,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包括旅游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等。

城市旅游规划把城市作为规划对象,而城市的旅游发展对区域产生极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城市越来越成为区域旅游的主导,因此,城市旅游规划要考虑这个城市的个性化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研究和规划:

(1)随着城市居民周末度假、观光休闲需求的增加,城乡结合部和郊区旅游逐步兴起,近远郊旅游可能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补充和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②为保证城市旅游的健康发展,必须把近郊区的旅游功能定位列入城市旅游规划的范围。至于郊区的范围有多大,要视需要而定。(2)城市康体休闲设施越来越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晚间娱乐活动,成为一个城市品味的关键因素和吸引游客逗留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不可忽视这些传统上不算是城市旅游要素的规划。(3)要注重城市公共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一般认为,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旅游产品,城市本身就是旅游产品。但是,城市要成为旅游产品,措施之一就是在诸多公共项目上进行更新和再创造,在不影响原先功能的基础上,把公共产品直接转化为旅游产品。例如,大学城、特色街、标志性建筑景观、桥梁、海港等。上海88米高的金贸大厦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当然,在进行大厦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把它建设成为上海城市空中观光的重要设施,自然就可以减少后期改建带来的损失)。把城市景观建筑、城市广场、城市中心(如CBD)和分中心、城市标志性地段、城市雕塑、城市绿化等公建设施转化为旅游资源,既共享了资源,节约了资金--建设新的旅游景点的投入要远比利用原先建筑要节省费用和土地;而且可以提升城市的品味,增加游客的逗留时间。这一点,大连是全国的典范。(4)要对城市的风貌和格局提出建设性意见。城市需要灵魂,这个灵魂就是文化,而文化是地域性的、个性化的,建筑、道路等是城市风格的主要载体,建筑是城市文化的标签。要从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原则出发,对城市的风格做出界定。例如,杭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就要从文化的角度去界定这个城市的建筑风貌--体现东方园林之美的江南水乡风韵,布局疏朗、尺度合宜、色彩淡雅,以宋瓷"鸭蛋青"为基本色调。而浙江湖州提出的"亲山、望水、见塔、知城"理念,也是提升城市魅力的重要途径。而地理或旅游学家所作的城市旅游规划对城市风貌和格局的忽视,显然也是不应该的。另外,城市设施和旅游设施既要体现这个城市的文化个性,又要有"代"的概念,以展现和表征城市的活性。例如饭店的大堂和外立面,饮食、娱乐等场所的建筑和装修,都要渗透这个城市的文脉,既互为背景,又各有千秋。城市旅游规划不可忽视这些背景要素。

关于规划期限,原则上应当与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一般为10年,其中,近期规划为5年,重大问题和发展远景可以展望到15-20年。

城市旅游规划的文件,一般要包括规划文本,规划编制说明,规划图件以及主要规划研究成果(或专题报告)。

参考文献

[1]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2]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DuncanTyler,YvonneGuerrier,MartinRobertson主编.陶犁,梁坚,杨宏浩译.城市旅游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4]陈传康.城市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提纲[J].旅游学刊,1995,(5).

[5]这是笔者借用的一个概念.所谓"自疏效应",是指当一个区域的旅游密度达到一定比例后,潜在旅游者就会通过信息的反馈,选择其它地区游览的现象.如中国的黄金周,如果"五一"黄金周期间这个地区人、满为患,往往"十一"黄金周期间就相对冷淡.

篇(6)

一、城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呼唤城市广场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城市、特别是内地的一些城市建筑物大都缺乏新意,沿街、沿巷砌得满满荡荡,给人以一种千城一面、单调沉闷的压抑感。人在街上走,仿佛井中蛙,难怪有西方友人对中国迟迟不改几千年沿袭下来的画地为牢、自我封闭的建筑风格很不理解,并为之大发感慨。他认为建筑是人们赖以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对解放思想能起到目染耳濡的作用。可喜的是在广州率先引进世界兴起不久的新潮流、新模式——广场建筑,以全方位开放的姿态来面对市场经济新时代,为广州迈向完全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谱就新篇章。这很值得各地城市学习和借鉴。

建筑添上“广场”二字,意味着向传统建筑的深层次挑战。建筑设计专家如是直言:过去的建筑总是沿着建筑红线、边线垒墙造屋,自己俨然一个独立王国。建筑是绝对主体,它给外界展示的只是其高度、线条、颜色,给人以一种无名的压抑感。而广场建筑向人们展示的则是一派全新的景象,走出了一条环境设计取代建筑设计的新路:在同一环境里,它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有亭台楼阁、有主体广场、有主次道路、有绿树草坪、有喷泉水池,它们交相辉映,和谐雅观,房屋在广场建筑的总体环境中仍然是主角,但它仅仅为其一部分。广场建筑在设计上,要求融古典建筑艺术与现代建筑手法为一体,融民族特色与异域风情于一炉,尤其是在外墙装饰上,要采用多种装饰材料和技术,如马赛克或花岗岩饰面、玻璃幕墙、绿色生态墙相结合,打破现在流行的饰面材料单一、一统到底的建筑外观,做到既庄重又典雅,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相得益彰。

巴黎人以巴黎为自豪,因为在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中除监狱和公墓外,一切都是完全开放式的设计,人们能够充分共享阳光下的空间。勿容置疑,广场建筑能在宏观上引导城市建设,又能在微观上调节人们的情趣。一位建筑设计专家颇为自信:广场建筑将会风行一百年。

建筑水准的高低是城市现代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城市广场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硬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城市也耸立起一大批令人瞩目的高层建筑。然而,这些建筑或因场地有限,或因资金不足,或因设计风格的不同,或多或少与完全意义上开放式的广场建筑在观念上有区别。相比之下,开放的建筑更显得文明与进步。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城市寸土寸金,留那么多广场岂不浪费?或云:建几十层甚至上百层的建筑,有那么多资金和相应的技术吗?其实,这些都不成问题。如广场主体建筑向空中发展,地盘自然也就宽了;再如只要政府发挥好统筹协调职能,把众多的建设单位、房地产公司和广大市民手中的闲散资金融合起来,把国土规划、设计、建筑力量综合利用起来,就能刮起城市广场建设的旋风。让我们的生活空间亮丽起来,多一点绿树红花,多一点蓝天白云。

二、城市广场定义及其分类

(一)城市广场的定义

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城市客厅”的城市广场上可进行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息、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等,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既有政治和历史意义,又有丰富的艺术面貌,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上海市人民广场是市民生活、节日集会和游览观光的地方。

1、古代城市广场

“广场”一词源于古希腊,最初用于议政和市场,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场所,其特点、位置是松散和不固定的。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广场的使用功能逐步由集会、市场扩大到宗教、礼仪、纪念和娱乐等,广场也开始固定为某些公共建筑前附属的外部场地。中世纪意大利的广场功能和空间形态进一步拓展,城市广场已成为城市的“心脏”,在高度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创造出具有视觉、空间和尺度连续性的公共空间,形成与城市整体互为依存的城市公共中心广场雏形。巴洛克时期,城市广场空间最大程度上与城市道路联成一体,广场不再单独附于某一建筑物,而成为整个道路网和城市动态空间序列的一部分。

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原因,我国古代城市缺乏西方集会、论坛式的广场,而比较发达的是兼有交易、交往和交流活动的场所。《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对市场在城市中的位置和规模都作了规定,而且这种城市规划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唐长安是严格的里坊制,设有东市、西市。宋代打破里坊制,出现了“草市”、“墟”、“场”和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附近还有妓院等。元、明、清则沿袭了前朝后市的格局,街道空间常常是城市生活的中心,“逛街”成为老百姓最为流行的休闲方式。

2、现代城市广场

现代城市广场不再仅仅是市政广场,商业广场成为城市的主要广场,较大的建筑庭院、建筑之间的开阔地等也具有广场的性质。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其作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今天,人们提及“城市广场”,浮现于眼前的往往是大型城市公共中心广场(以正方形为主)的形象。目前全国城市广场建设的重点也主要集中在这类广场,因为它们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起着立竿见影的效果。总之,城市广场具备开放空间的各种功能和意义,并有一定的规模要求、特征和要素。城市中心人为设置以提供市民公共活动的一种开放空间是城市广场的重要特征;围绕一定主题配置的设施、建筑或道路的空间围合以及公共活动场地是构成城市广场的三大要素。只具备特征而不具备要素的,如单纯的绿地或空地,或只具备要素而不具备特征的如仅供某一商住区或建筑物使用,出于商业目的而冠名为“××广场”,则不应纳入城市广场范畴。

因为城市广场兼有集会、贸易、运动、交通、停车等功能,故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广场布局应作系统安排,而广场的数量、面积大小、分布则取决于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广场功能定位。可见,城市广场是指城市中供公众活动的场所。

(二)城市广场分类:

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出的位置分类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其中包括市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但这种分类是相对的,现实中每一类广场都或多或少具备其他类型广场的某些功能。

1、集会游行广场

城市中的市中心广场、区中心广场上大多布置公共建筑,平时为城市交通服务,同时也供旅游及一般活动,需要时可进行集会游行。这类广场有足够的面积,并可合理的组织交通,与城市主干道相连,满足人流集散需要。但一般不可通行货运交通。可在广场的另一侧布置辅助交通网,使之不影响集会游行等活动。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市人民广场、昆明市中心广场和前苏联莫斯科红场等,均可供群众集会游行和节日联欢之用。这类广场一般设置较少绿地,以免妨碍交通和破坏广场的完整性。在主席台、观礼台的周围,可重点设计常绿树。节日时,可点缀花卉。为了与广场及周围气氛相协调,一般以规整形式为主,在广场四周道路两侧可布置行道树组织交通,保证广场上的车辆和行人互不干扰、畅通无阻。广场还应有足够的停车面积和行人活动空间,其绿化特点是一般沿周边种植,为了组织交通,可在广场上设绿地种植草坪、花坛,装饰广场,形成交通岛的作用,但行人一般不得入内。

2、交通广场

一般是指环行交叉口和桥头广场。设在几条交通干道的交叉口上,主要为组织交通用,也可装饰街景。在种植设计上,必须服从交通安全的条件,绝对不可阻碍驾驶员的视线,所以多用矮生植物点缀中心岛。例如广州的海珠广场。在这类广场上可种花草、绿篱、低矮灌木或点缀一些常绿针叶林,要求树形整齐,四季常青,在冬季也有较好的绿化效果;同时也可设置喷泉、雕塑等。交通广场一般不允许入内,但也有起街心花园作用的形式。

3、商业广场

当代交通拥挤,采取人车分流手段,以步行商业广场和步行商业街的形式为多,及各种集市露天广场形式。

城市广场还可以按照广场形态分为有规整形广场、不规整形广场及广场群等,且现代城市广场形态越来越走向复向化、立体化,包括下沉式广场、空中平台和步行街等等;按照广场构成要素分析可分为建筑广场、雕塑广场、水上广场、绿化广场等;按照广场的等级可分为市级中心广场、区级中心广场和地方性广场(如居住街区广场、重要地段公共建筑集散广场和建筑物前广场)等。

三、广场的大小和周边建筑的规划设计比例

1、城市广场的面积

城市广场面积大小的确定,一般来说,城市大,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也大;城市小,市中心广场也不宜规划得太大。片面地追求大广场,以为城市广场越大越好、越大越漂亮、越大越气派,那是错误的。大广场不仅在经济上花费巨大,而且在使用上也不方便;同时,广场尺寸不宜人,也很难设计出好的艺术效果。城市广场尺寸太大会缺乏活力和亲和力。维特鲁威说:“罗马广场的尺寸应适应听众需要,否则场地会不够用,听众少的时候场地又会显得太大。所以这样来定广场的宽度就可以了:把长度分成三份,两分之长作为宽度。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长方形,排列方式也更适合与游览观赏的目的。”故此建议:小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一般在1~2公顷,大中城市中心广场面积在3.0~4.0公顷,如有必要可以再大一些。至于交通广场,面积大小取决于交通量的大小、车流运行规律和交通组织方式等;集会游行广场,取决于集会时需要容纳的最多人数;影剧院、体育馆、展览观前的集散广场,取决于在许可的集聚和疏散时间内能满足人流与车流的组织与通过。此外,广场面积和应满足相应的附属设施,如停车场、绿化种植、公用设施等。观赏要求方面还应考虑人们在广场上,对广场上主体建筑有良好的视线、视距。在体形高大的建筑物的主要立面方向,宜相应地配置较大的广场。

中外著名城市广场面积比较

国别广场名称面积(公顷)

中国北京天安门广场39.6

大同红旗广场2.9

太原“五一”广场6.3

天津海河广场1.6

郑州“二七”广场4.0

庞贝城中心广场0.39

佛罗伦萨长老会议广场0.54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1.28

巴黎协和广场4.28

莫斯科红场广场5.0

澳大利亚墨尔本市政广场0.60

意大利罗马市政广场0.40

美国纽约济克非勒中心广场0.60

2、城市广场与周边建筑。

广场与周边建筑的比例尺度首先要说是没有定式的。例如,天安门广场的宽为500米,两侧的建筑,如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的特别又建立了纪念堂,丰富了广场的内容,增加了广场的层次,使人并不感到空旷。一般来说,广场四周建筑物低,广场显得开阔、通透。广场四周建筑物高,处于高宽比1:2左右时,广场更显得有内聚感。此外,广场四周建筑物少,绿化多,广场显得广阔、通透;广场四周布满,广场显得封闭感、安全感好,界面漂亮。例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等,是举世称颂的佳例。总的来说,大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应有较大的比例尺度,小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宜用较小的比例尺度。

四、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广场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城市广场体系空间结构;城市广场功能布局;广场的性质、规模、标准;各广场与整个城市及周边用地的空间组织、功能珩接和交通联系。城市广场规划设计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是一种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广场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广场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现代广场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1、广场要有足够的铺装硬地供人活动,同时也应保证不少于广场面积25%比例的绿化地,为人们遮挡夏天烈日,丰富景观层次和色彩。

2、广场中需有坐凳、饮水器、公厕、电话亭、小售货亭等服务设施,而且还要有一些雕塑、小品、喷泉等充实内容,使广场更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只有做到设计新颖、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才能充分满足广大市民大到高雅艺术欣赏、小到健身娱乐休闲的不同需要。

3、广场交通流线组织要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处理好与周边的道路交通关系,保证行人安全。除交通广场外,其他广场一般限制机动车辆通行。

4、广场的小品、绿化、物体等均应以“人”为中心,时时体现为“人”服务的宗旨,处处符合人体的尺度。如飞珠溅玉的瀑布、此起彼伏的喷泉、高低错落的绿化,让人呼吸到自然的气息,赏心悦目,神清气爽。

(二)地方特色原则

城市广场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会特色。

首先城市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如济南泉城广场,代表的是齐鲁文化,体现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广东新会市冈州广场营造的是侨乡建筑文化的传统特色。西安的钟鼓楼广场,注重把握历史的文脉,整个广场以连接钟楼、鼓楼,衬托钟鼓楼为基本使命,并把广场与钟楼、鼓楼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其次,城市广场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城市广场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如北方广场强调日照,南方广场则强调遮阳。一些专家倡导南方建设“大树广场”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三)效益兼顾原则

城市广场的功能向综合性和多样性衍生,现代城市广场综合利用城市空间和综合解决环境问题的意义日益显现。因此,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不仅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还应体现出“生命至上、生态为先”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

首先,城市广场是城市中两种最具价值的开放空间(即广场与公园)之一。城市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建筑、空间和枢纽,是市民社会生活的中心,起着当地市民的“起居室”,外来旅游者“客厅”的作用。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感染力,也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魅力的开放空间。城市对这种有高度开发价值的开放空间应予优先的开发权。

其次,城市广场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建筑空间形态、立体环境设施、园林绿化布局、道路交通系统珩接等方方面面。我们在进行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时刻牢记并处处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兼顾的原则,切不能有所偏废。厚此薄彼,往往顾此失彼。如某市火车站广场由于规划不合理,结果造成交通拥挤、排水不畅,雨天泥水地,晴日灰满天,环境污染严重,市民怨声载道,游客望而却步,极大的损害了城市形象。

再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要克服几个误区:一是认为以土地作为城市道路、广场建设的回报是一条捷径。二是广场越大越好。三是让开发商牵着鼻子走。开发商看重的是重拆、建房、卖门面的利益;而政府则应着重考虑增加绿地、建设广场和公园,改善旅游、购物、休闲和人居环境。

(四)突出主题原则

城市广场无论大小如何,首先应明确其功能,确定其主题。这也可谓之“纲举目张”。围绕着主要功能,广场的规划设计就不会跑题,就会有“轨道”可循,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特色和内聚力与外引力。是交通广场、商业广场,还是融纪念性、标志性、群众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广场,要有准确的定位。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力求突出城市广场在塑造城市形象、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活动需要与改善城市环境(包括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三大功能。并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旨,整体考虑广场布局规划。

篇(7)

一、我国城市流通空间发展的现状

从1978年到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9.6%的年均增长率高速增长,逐步进入了以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为目的的全面工业化阶段。随着经济增长与生产发展,人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也稳步提高,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是1978年的4.2倍。在消费结构方面,恩格尔系数从1985年的52.5%(城镇)和57.8%(农村)下降?999年的41.9%(城镇)和52.6%(农村)。[1]这意味着随着收入的提高,人们的需求更多地指向工业品,这样,我国多数工业产品已经实现了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发展把我国带入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高速增长时代。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买方市场及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和管理观念深入人心,市场在有效配置资源方面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强。为流通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流通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99年是1978年的6.0倍,而货物周转量1999年是1978年的4.1倍。[1]

伴随者流通业的发展,我国形成了流通空间开发的热潮。据统计,我国对流通行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与邮电通信业和对批发、零售贸易与餐饮业)的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21.4%增长到1999年的29.8%。基本建设投资的增长使流通空间得以迅速扩展:1999年末全国消费品市场数达到88576个,其中城市市场达到24983个,农村市场达到63593个,[1]成交额达亿元的市场在2001年初已经达到3084个。在交通运输方面,1999年末,我国运输总里程已达350多万公里,公路里程达133.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5万多公里,跃居世界第三;铁路运力跃居亚洲第一;[2]水运方面,港口的吞吐能力有大大的提高,列世界第五;民用航空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新建、扩建了一批机场,增开了一批航线,这些都使空运能力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国初步建立起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运输网络。在仓储方面,我国现有仓库面积约3亿平方米。一些主要大中城市新建了现代化的作业仓库,从过去单一的存储服务逐步转变为综合性的服务,重视运输、装卸、信息等方面的协调,一批有一定规模的全国范围配送体系的物流企业正在形成,连锁商业和配送服务正在兴起。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新的开发热点,对流通空间自身发展又产生重大的影响。流通空间的全面开发为流通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城市流通空间面临的挑战

虽然,我国近年来在流通空间发展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入关以后我国城市流通空间的发展面临国外先进流通模式的挑战,这些挑战涉及商流领域、物流领域和电子商务领域等诸多方面。

(一)来自商流空间领域的挑战

商流空间是流通空间的主体,包括批发空间和零售空间。其中批发空间由各类批发市场、批发机构所在的各类办公空间等组成,零售空间更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包括百货商店、专业商店、超级市场、连锁商店、购物中心等各具特色的空间。我国零售业自1992年7月对外开放以来,实际营业的外资零售商场已达数百家之多。1999年6月,我国又在京、津、沪、渝等地开放批发业,可以预想,外资商业企业介入我国商流空间的开发和运营将加快步伐,将使我国商流空间面临诸多方面的挑战。

1.来自商流空间规模的挑战

商流空间的规模历来是流通业竞争力的体现,我国目前城市商流空间的规模与发达国家有相当的差距,商流空间规模整体小而分散,小型的杂货店仍是我国不少城市占主体的流通空间。在全国数百万商业企业中,小企业占98%,缺乏具有国际水平、可以立足世界市场的大型流通企业。以零售业为例,1993年美国前50家大型零售企业销售总额为4910亿美元,占全国零售总额的21.34%,而中国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1995年销售总额为499亿元,仅占国内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45%。发达国家已经孕育了一批大型、特大型流通企业,如在世界商业企业100强中,美国占了40家,日本有13家,英国有11家,而中国没有挤入。[3]商流空间规模的扩大可以采用现代经营方式和先进技术,节约投资、降低流通费用,目前欧美的商业集团的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超市,经营面积都在一万平方米以上,经营商品种类更为丰富,给顾客以更多的选择性。如德国麦德龙集团为世界第二大商业集团,1997年销售额达500多亿美元,主要采用仓储式连锁超市,在国内有53家,在国外有十多家,每家经营面积2万平方米左右,经营1.7万多种商品,以低廉的成本和满足消费者一次购足的需要而赢得不可比拟的价格优势。1996年在上海开设锦江麦德龙超市,每家分店达15000平方米左右,年销售收入达8-10亿元。近一、二年国外企业投资首选目标是大型超市,可以预见,中国入关后,这些企业对我国的流通业将产生更大的竞争压力。

2.来自商流空间组织的挑战

通过有效组织,形成一体化的商流空间是当今社会的发展态势。其主要型式是连锁,即其内部通过纵向和横向的联合形成规模庞大的商业集团,从而使得分散商流空间也呈现整体的状态。连锁可以有效组织其所属的流通空间,形成面上的规模效应并使其合理分布,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整体竞争力。如日本大荣公司1995年营业额达250亿美元,占亚洲第一,在国内拥有1200家大型超市,6700多家便利店、220多家大型百货商店和7个大型配送中心。中国的连锁经营也有长足发展,到1999年,连锁企业已发展到1800家,连锁店铺数已达到26000个,连锁经营企业年销售额达到1500亿元,比上年增长50%,但仅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8%。[3]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连锁早已超越国界,这种在世界层面上的更为广泛的跨国连锁经营将对我国刚刚起步的连锁商业产生强劲的冲击。

3.来自商流空间效益的挑战

商流空间的效益是衡量其竞争力的指标之一,每一种新型的商流空间型式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在特定的生产和消费的前提下,为了追求最大的商流空间效益而产生的。近100年来,美国几乎每10年就有一种新型的零售商店产生和兴起,[4]各种新兴零售空间形式从产生到成熟的周期因形成年代和历史条件的不同而递减,即愈是近期形成者其成熟周期愈短,这种状况与生产和消费的多元化息息相关。我国自90年代以来,也导入了国际上新型的商流空间型式,如在零售业发展过程中,已经历了两次冲击,第一次是连锁超市对杂货店的冲击,第二次是大卖场对百货店、连锁超市的冲击。但这种变革仅集中在较小的范围内,还没有在全国各地广泛推广,大多数商流空间在生产和消费变化的状况下仍采用传统的型式,如零售商业中占主体的是杂货店和传统的百货商店,百货业已经感到举步维艰,我国百货零售企业的毛利率整体下降,1999年为12.9%,2000年下降到12%,远远低于发达国家30%左右的水平。这导致我国商流空间的效率低于发达国家,世界上商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0%~15%,而我国仅为8.3%,[5]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商流空间效益较低,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商流空间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多元化的商流空间的形成和发展将是大势所趋。

(二)来自物流空间领域的挑战

物流空间是城市商流空间的后勤空间,包括货运空间和物流节点空间,其空间的功能包括运输、包装、装卸、保管、流通加工等诸多方面。现代物流的概念虽然早在20世纪中期已经形成,但是近几年才全面引入我国,近一两年来形成了物流空间研究和物流设施建设的,这一方面是生产和消费快速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许多城市和地区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而采取的策略。

1.来自现代物流空间的挑战

所谓现代物流业,是指产品从生产地到消费地之间的整个供应链,运用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进行高效率计划、管理、配送的新型服务业。它通过对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一体化管理,以达到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企业利润的目的。国际上通常把降低物资消耗而增加的利润称为第一利润源泉,把节约活劳动消耗而带来的利润称为第二利润源泉,而把通过降低物流成本挖掘的利润称为第三利润源泉。有关统计表明,在美国,产品的制造成本己不足总成本的10%;产品的加工时间只占总时间的5%;而储存、搬运、运输、销售、包装等作业占95%的时间,这说明了“第三利润源泉”挖掘空间的巨大。著名管理权威P.F.德鲁克把现代物流业称之为尚待开掘的“黑大陆”。而我国占主体的传统的储运空间效率较低,仓库的年吞吐仅为3-4次,在货运方面,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货运周转量远高于发达国家。根据全国第三产业普查资料,把交通运输、仓储、和批发等行业的成本费用之和与国民生产总值进行比较,大约占比重为15.47%。如果考虑其他相关流通环节的费用和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损失,全社会物流费用支出约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0%以上,而美国和日本只有10%和14%,[6]传统储运空间和现代物流空间的差距可见一斑。

2.来自专业物流空间的挑战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相当多企业的物流活动主要依靠自身的储运设施完成。据调查,在工业企业中,36%和46%的原材料物流由企业自身和供应方企业承担,而由专业物流企业承担的仅为18%;产品销售物流中由企业自理、企业自理与专业物流企业共同承担比例分别是24.1%和59.8%,而由专业物流企业承担的仅为16.1%这种自我封闭,自我配套的模式直接导致了这些流通空间利用效率的降低。与此相反,发达国家的物流往往借助于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其功能就是为这些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这种物流就被称为“第三方物流”,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欧洲约为76%,美国约为58%。1994年美国第三方物流业的收入为150亿美元,1996年为250亿美元。[7]近期又出现第四方物流,是当前最前沿物流供应商,提供从运输到仓储再到售后服务的全套综合,利用他们的技术将各分离的供应链单元集成起来,如TNT、HAYS和UPS等物流企业就是很好的例子。这种高效率的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使得商品流通线路有了极大的改变,由以往经由制造、批发、仓储、零售商店和消费者各点之间的多层复杂线路,简化为由制造,经由专业化的物流空间而至各零售商店或消费者的流通模式。另一方面,专业化的流通空间的建设对整个社会而言,由于避免了许多重复建设,既优化资源配置,又大大节约社会成本。并使工厂只管生产,商店只管销售,通过社会分工使得生产者、经营者均可以专注于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更加迎合消费者的口味。

3.来自物流空间网络的挑战

近年来,国际上著名的物流公司采取合资或独资形式,开始在国内开展物流业务,如美国的联邦快递和联合包裹投递公司,澳大利亚的TNT和英国的卓越等公司已在上海、北京、广州、武汉等大中城市建立物流机构和货运网络。由于这些公司在物流空间网络建设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同时大多与大型跨国公司有传统的业务联系,并把国内网络纳入其全世界网络的组成部分,在物流经营效率方面将具有更强的竞争力。随着我国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这些物流空间网络向我国的扩展将进一步加剧,在更大范围参与竞争。

(三)来自电子商务领域的挑战

世界经济已由工业经济逐步向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服务经济转变,电子商务逐步成为近期发展的热点,在商流领域和物流领域引入电子商务,可通过信息技术的采用,迅速提高其运作效率,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商流领域电子商务的挑战

商流领域与消费者最为直接的是在购物过程中引入信息化手段,如网上购物、电视购物等。但是,更主要的是在生产空间、批发和零售等商流空间和物流空间之间导机(Online)系统,使有关订货、接受订货、付款、要求付款等与流通活动有关的数据交换实现联机化和电子化。在零售空间推广应用电子收款机、销售点信息系统POS(PointofSales)、商店信息管理系统MIS(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等,以便在进行销售的时间与地点收集每一种商品(单品)的信息并加以储存、加工和分析,以利于提高商品管理、库存管理乃至顾客管理等经营活动的效率。并在销售点信息子系统和电子订货子系统(EOS)日益普及的基础上,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使得流通过程网络化,将各种销售点信息系统和电子订货系统的终端逐步通过Intranet、Internet网络技术连结成为一个整体。这样,消费者和生产方之间形成了完备的联系网络,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消费者需求可迅速反馈到生产方以组织生产,即形成所谓的“及时生产制”,同时,使生产成本得以降低、库存得以减少,资源得到了节约,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物流领域电子商务的挑战

随着信息化的进展,特别是POS、EOS等的普及,物流节点空间内的库存的品种和数量将逐步趋于明确,而自动装卸机械、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堆垛机和先进适用的信息系统的采用使得物流节点空间的效率成倍提高,这样满足一定时期商品流通的库存需求降低。从70年代后期以来,日本的库存投资的波动比五六十年代有了明显的缩小,库存率也趋于下降。在货运方面,通过建立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对物流的全过程进行适时监控、适时货物跟踪和适时调度;并将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和数据库技术融合在一起,可对客户位置信息进行科学、高效管理的信息管理。据统计,我国的空车返程率在80%左右,每年造成的浪费在370亿元左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成绩被低效率的货运所淹没。在差不多十几年前,美国公路的空驶率在20%左右,后来降到了10%以内,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他们应用了信息管理技术,对车辆进行有效调度。[8]

三、我国城市流通空间规划探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我国的城市流通空间与发达国家的城市流通空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加入世界经贸组织将使我国面临这些高效率的流通空间的挑战和竞争。同时,也可以看到,伴随着生产和消费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流通空间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和广阔的市场,并对未来的城市空间产生深远的影响。未雨绸缪,这就需要在城市流通空间规划的层面上进行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促进城市流通空间的合理发展。

(一)合理确定城市流通空间的规模

规模的确定是城市流通空间规划的基础,如前所述,我国城市流通空间的规模与发达国家无论在整体上还是在单体上均存在较大的差距。为了提高竞争力,流通空间规模的扩大是当务之急。在商流空间方面,购物中心、超级市场和多功能综合体等大规模的商流空间是发展的一大趋势,在物流空间方面,大规模流通中心的开发和货物包装形态的大型化、集装箱化和托盘化,将促进物流的大量化,提高流通效率。而物流的大量化,又促进了大规模流通中心的开发。我国已开始着手大规模物流中心的开发,如深圳市开发建设的平湖物流基地首期规模达到2.6平方公里,在其中发展国内区域物流,在另外1.8平方公里范围内则发展国际物流。[9]除深圳外,北京、天津、上海等地都在积极地研究和制定促进地区物流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这样,物流产业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将面临大规模流通中心建设的。当然,城市流通空间的规模不能盲目扩大,需要与一定地区、一定时期的生产和消费的发展相对应,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投资效益。

(二)注重城市流通空间布局的研究

布局的合理化是城市流通空间规划的核心,城市流通空间分布的失衡必然造成空间资源在某些地区的浪费和在某些地区的不足。围绕这一问题,国外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如对于商流空间中的零售空间的布局研究中运用雷利零售引力模式、赫夫的购物者吸引力定律、汉森的可达性模型等模式分析购物出行的分布和各级零售空间的影响范围,[10]运用引力模式分析购物出行的分布,运用零售空间饱和度指数分析各级零售商业区各类零售空间发展的合理性等,这些分析研究为城市流通空间布局的合理化创造了条件。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我国不少城市也运用了这些方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如在商流空间规划领域,上海规定大型综合超市不得进入内环线以内,以免影响市中心区的商业繁荣,其主要布点在城郊结合部大型居住区,一般按相距3公里,人口按15-20万人配置一个大型综合超市。[3]在物流领域,深圳在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产业布局中,初步确定了八个物流园区,这样便可形成集中经营、降低成本的效果,避免在物流业蒸蒸日上的时候重复建设带来的损失。虽然,人口、距离和分布的均匀性是城市流通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但是影响城市流通空间布局的因素还有许多,如当地的地理区位、风俗习惯、发展基础、交通状况等诸多方面,城市流通空间的规划需要进行多方面的综合研究。

(三)培育富有综合效益的新型城市流通空间

连锁商店、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购物中心、便利店、专业店等新型商流空间正在逐步引入我国,我国的传统仓储空间也在向现代物流节点空间转化。这种变化实际上是由城市流通空间的综合效益所决定的,综合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效率高的空间、服务完善的空间、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空间将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流通空间的发展和流通业发展之间线性关系被打破,单位流通空间将可容纳更大数量的流通并将产生更高的综合效益。在这种状况下,城市流通空间的实力,乃至城市空间的整体实力将得以迅速提升,城市的地位也大幅度提高,这正是每个城市所追求的目标。

(四)促进城市流通空间的公共化

城市流通空间的公共化就是需要打破目前各个企业自我包办流通过程的状况,如在物流领域需要大力发展专业化的第三、第四方物流等社会化物流体系,通过物流中心、配送中心、配送节点等不同公共流通空间的合理配置,为生产方、销售方和消费者服务。城市流通空间公共化目标的实现一方面需要进行专业化的流通空间的建设,如大型流通中心和各级配送中心的建设,另一方面,结合我国的现状,可以把原有属于各个企业、各个部门的流通空间合理组织起来,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加强空间的相互联系,形成网络化、组织化的流通空间发展格局。

(五)加速城市流通空间信息化的发展

流通空间的信息化将流通的空间概念转化为时间概念,减少了硬件设施的投入,降低了成本,大大缩短流通的时间,更有利于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同时也可把消费者的信息通过信息化的流通空间传送至生产方,有利于其面对市场及时调整生产发展战略。在1999年世界经贸组织西雅图会议上,中心议题之一是电子商务,可见其地位的重要。我国虽然在电子商务领域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信息产业是我国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已基本形成以光缆为主体,以数字微波和卫星通讯为辅助手段的大容量数字干线传输网络,这无疑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借助于这一优势,需要扩大流通空间信息手段的运用,我国不少城市在这一方面都有计划,上海已经提出在十五期间大力发展电子商务,5年内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从5亿元猛增至200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达到10%左右。[11]

(六)探索城市流通空间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一体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方、流通方通过连锁、协作等方式,形成对客户联贯式的服务。在流通领域,这种一体化的服务方式,形成了对客户的供应链,供应链的整体管理和控制,可以实现流通空间的合理化和空间资源的共享,从而有效地降低成本,并形成规模效益。但是这种规模效益的取得并不需要空间的积聚,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这种供应链将越来越复杂,供应链中的某个缺陷和瓶颈将会导致整体的效率大幅度下降,如现在电子购物过程中物流是一大瓶颈,从而阻碍了其整体的快速发展。其二,流通设施和流通货物的标准化也是城市流通空间一体化的重要方面,这样可以在整体上采取集装箱化、托盘化、包装尺寸的标准化、运载工具标准化和物流空间的统一化等措施,这将使得货物储运的效率大幅度提高,如流通的标准化使得市际货运能运用联合运输、相接运输等过程一体化的运输方式,在城市内部货运方面能运用共同配送、计划配送、混载配送等一体化的配送方式以及共同使用物流节点空间等措施极大地提高了物流效率。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城市流通空间规划和建设的思路已经打破,在经济全球化的现在和未来,每个城市流通空间均是世界纵横交错的流通网络的组成部分。针对这一状况,城市规划一是需要促进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提高,二是需要促进我国城市流通网络与世界流通网络的接轨,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以上所涉及的问题之外,还有待于更为深入的研究。

参考资料:

1.“中国统计年鉴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9月。

2.王英佳,“道路交通发展对物流的影响”,,2000年10月21日。

3.蔡鸿生,“WTO与商业改革”,中国商业出版社,2000年12月。

4.谢朝斌,“工业化过程与现代商品流通”,东方出版社,1995年1月。

5.“百货业举步维艰”,中国信息报,2001年4月9日。

6.“现代物流:企业增效的必然趋势”,,2001年2月6日。

7.“中国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前景及对策”,,2001年5月10日。

8.王耀,“‘天眼’下的物流”,现代物流周刊,2001年2月1日。

篇(8)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的总体布局、空间设置、土地利用等进行综合性的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设计时建立在城市发展的基础上的,在设计时要注重经济性和可持续性的要求,促进城市的总体发展。城市的设计必须以一种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同时更要接受和延续城市现有的历史景观,在规划过程中通过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以及城市的改造升级,促进城市的发展。

1.2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对建筑物进行合理的设计与规划,从建筑的外观、结构以及功能等各方面出发,保证建筑的经济性、美观性以及实用性和生态性。建筑的设计必须满足建筑自身特点的需求,同时符合当地的基本环境与人文状况,更需要与城市的发展相协调,从布局、色彩以及功能上与城市规划完美对接。

2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2.1城市规划设计指导建筑设计

建筑是整个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对于城市的任何规划包括道路、交通、园林绿化以及建筑等,都会对建筑的设计带来一定的影响。城市的规划从土地资源的利用,空间布局的高效等方面作出了规定,这些都为建筑的设计提出了一定的指导。建筑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其必须与外界环境进行联系,而这一联系都是城市规划所构建出来的大环境。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城市规划的需求,以城市规划设计作为指导,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建筑与城市的共同发展。这样不仅能够在全局上实现各个因素之间的调和,也能够对整个城市的功能布局和各项设施建设分配问题上实现最大化的协调。

2.2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建筑是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而言建筑甚至在城市中占到了主要的地位,它是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基本场所。因此城市规划设计中对于建筑也会作出相应的规划,而建筑在进行设计时必须服从城市的规划设计。一般情况下,一个城市最近几年的人文景观和自然环境发展都会包含在城市规划的发展计划当中,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必须搜集充足的资料,了解城市规划中对于建筑与环境的要求。建筑的色彩选择尽量保证与城市规划环境的相协调,建筑的标高应满足城市规划的要求,建筑的功能选择应服从城市规划的规定等。建筑物可以通过自己的独特造型在城市建筑中脱颖而出,但是也应当注重自身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地位,科学合理的进行设计,这样才能最大化的保证城市建筑的良性发展。

3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协调发展策略

3.1合理进行城市规划设计

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必须统筹兼顾到城市、建筑、环境以及人员需求之间的关系,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在进行规划时切不可仅考虑到短期的需求,应用一种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城市的规划设计,如人口的增长与移动,对于建筑功能需求的改变以及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等。一个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设计,能够更好地为建筑设计提供指导,为建筑的设计发展指明方向。

3.2科学的建筑设计

建筑在进行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到城市规划的需求。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对城市发展的规划,如城市规划中对道路交通、城市环境以及建筑发展作出了长期的规定,则在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些长远的需求,从而保证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避免仅仅依据设计人员的单方面思路来对建筑进行设计,导致运营阶段出现建筑无法与周围变化的环境相互协调适应的情况发生。此外,建筑设计必须遵从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硬性规定,如建筑的色彩、标高和布局等。通过城市规划设计为建筑营造一个合理的规定和环境,通过建筑规划对城市规划的相应,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

篇(9)

从概念上来分析,城市的规划管理即根据城市中的相关资源进行综合的规划与管理,从而使其更好的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在进行城市的规划与管理过程中,需要有效的利用当前已有资源,并且充分研究其各种资源的协调以及一致性,最终在进行城市规划管理的过程中,实现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管理时,相关管理部门必须要根据国家发展步调,并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结合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对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前进步伐给予有效的把控,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发挥城市规划管理的作用,为城市发展服务。另外,从另一个层面上来分析,城市的发展也脱离不了规划管理的作用,为了更好的推进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城市规划管理是非常必要的,能够更好的调动现有的城市各类资源,并且从民生、民意角度更好的实现城市的有效前进,这是随着城市发展不断总结出来的经验,同时更是有效实现城市全面发展,顺利推进的重要助推器。

1.2城市规划设计

从规划设计的角度来考虑,其是城市现代化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与保障,其比规划管理更加科学,通过规划设计,能够将城市中的现有资源进行科学的配置,并且制定出合理且有效的设计方案,同时还能够对相关实施情况进行一定预测,从而更好的实现城市发展需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把握住一定的原则,首先就是整体性原则,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必须依托城市的整体发展目标,并且在确保整体发展目标的基础之上,充分的考虑发展与环境、发展与经济等方面的关系;另外,就是经济性原则,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的是经济的发展,只有将经济建设落到实处,才能最终推进城市现代化的发展。

2城市规划建设的原则

2.1和谐性原则

人们是城市的主体,城市规划建设与人们的生活和城市的发展规律息息相关,因此,城市规划建设不仅要实现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还要考虑到人们的生活习惯,满足人们方方面面的需要,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的和谐。只有重视和谐,才能保证城市的环境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发挥城市作为人们生活载体的作用。

2.2人与自然的协调原则

城市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城市规划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因此,处理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具体来说,要把城市规划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城市规划建设的同时要注重保护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3综合性原则

城市规划建设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生产要素等因素,只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将它们充分有效地利用,发挥这些要素的真正作用,才能实现高质量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保证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

3.1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方向

城市规划与管理能够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方向,也就是说可以在一定的建设区域内为城市设计提供前进的方向,从而保证土地和相应的建筑之间的管理能够做到统一。与此同时,在实施城市规划设计之前,需要对城市功能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划分,这样才能够保证城市外观和内部功能设计等不同方面的建设都可以符合要求。

3.2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服务

城市规划与管理还能够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服务,也就是说,城市规划设计对于城市规划管理而言,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是比较细化的一部分,所以重视城市规划管理就是重视城市规划设计的宏观表达,但是城市规划与设计多数情况下是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具体措施,因此为了保证城市规划设计能够更加节约成本,就应该在城市规划管理的服务之下开展相应工作,这样一来就能够保证规划设计目标实现的同时有效降低投资,保证建设成本更加节约的同时提升建筑效果。所以,在实施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管理与规划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才能够达到最理想的目的。

3.3促进城市规划更加科学

城市规划与管理能够促进城市设计规划,使之变得更加科学,正是由于城市规划管理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协调的,而且两者之间需要相互调整才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正如上文说道,城市规划管理能够为城市设计提供最直接的指导作用,为了保证城市设计更加合理科学,就应该在城市规划管理手段的推动下,在正确的管理范围内,不断推动城市设计水平的提升,这样一来就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城市化建设水平的提升。城市规划需要的不仅是推动力,更重要的是正确的指导,使城市设计与规划变得更加合理科学,而城市管理规划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保证未来城市建设设计能够更为合理,确保不同地区建设不同功能的城市组成部分。

3.4对城市规划设计进行管理

所谓城市规划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对城市规划设计进行管理,管理内容相当复杂,所以,利用现有的技术以及理念指导城市设计逐渐趋于合理和科学,保证未来的城市建设与布局都能够符合时代需求和人类生活需要。总而言之,城市规划设计并不是随随便便完成的,严谨的管理与规划才能够保质保量,同时还应该有时代设计感,以使科技手段能够被很好地应用于城市建设,这样一来才可以建设出更具有现代风范的城市。城市规划管理具体的管理范围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的,所以相关部门对此应该予以更多的重视。

3.5促进城市规划设计团队素质的提升

城市的发展也是城市内部经济、文化、交通等的发展,那么城市建设的工作就需要满足这些的发展,需要进行科学的设计。优秀的设计,能够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更能够提升城市的文化底蕴。设计团队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对自身的设计能力进行提升,不断的弥补自身存在的缺点。城市内部规划设计人员应该结合时代的发展,进行思想的创新和改造。设计人员需要不断的调节自身的设计能力和设计基础,提升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质量。

4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还处于发展中的阶段,需要我国对于城市建设的研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进一步提升人们对于城市规划管控的认知。而且还要按照城市之间不同的发展特色进行其自身的特色发展,提升城市规划管控的质量,保证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需要根据不同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及城市发展的特色等,加强对城市规划管理方式,合理地将城市规划的有利因素与之结合,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发展,从而促进国家的发展。

作者:王春萌 单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篇(10)

在法定的行政权力行使于具体规划工作过程中,城市规划严格遵守“一书两证”制度和国家制定的有关技术规范。

1.2政府唯一具有和行使规划管理权。

1.3公共管理性。

公众监督和参与已对城市发展越来越重要,同时也是城市规划发展的新动力。我国当代城市规划已具有明显的公共管理特点。经济的发展促进着城市规划的转型,城市规划由传统的单一技术管理和行政管理正逐步走向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公共管理。

2.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城市规划职能探讨

按照管理的运行职能,我国城市规划可以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种职能。

2.1计划职能

狭隘的城市规划定义是对城市的发展建设进行计划,它主要包括城市空间和土地两方面利用的计划。公共管理中的计划职能主要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第一,设立可行的任务和目标,用来保障城市的可持续性综合发展,最大程度的满足市民的物质、文化需求;第二,城市规划的制定是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它为未来城市多个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同时也为城市经济指标等数据提供了参考标准;第三,得到相关法律通过后,城市规划就可以由城市规划部门进行从宏观到微观、整体到局部的详细规划,逐步将目标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第四,城市规划进入审批流程,经过相关部门逐级按照法定程序审批通过后,开始具备法律效力。计划职能在城市规划的职能地位是首要的,它决定未来城市规划的整体布局和方向。计划职能运行过程中,必须公共管理的力量,使各项计划具有合理性和先进性。

2.2领导职能

在整个公共管理过程之中,城市规划始终负有领导职能,领导职能主要体现在规划协调、规划权利和规划引导三方面。规划协调,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应充分利用规划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各种相关理论,充分尊重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用科学的眼光分析它们的发展规律,通过各种先进的方法和手段,对城市各种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规划,以实现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和健康的目标;规划权利是指各级规划主管部门依法采取各种手段(包括命令手段)、措施对城市规划的制定、土地使用等一系列城市建设进行组织、监督和指挥。通过规划权利来给社会主体提供公平、民主地参与城市公共管理的大环境中来;引导职能是指城市规划管理部门通过建立有效的控制规范和引导机制,确保城市规划的目标贯彻到具体建设项目中。

2.3组织职能

公共视角下的组织职能主要包括城市规划组织构成,组织运行机制和组织管理体制。城市规划的的组织机构既包括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院、城市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当地政府等官方的组织机构,同时还应包括建设投资主体和广大市民等。各组织机构应在各司其职的同时应分工协作。在规划管理运行机制方面,我国远未达到良性运行的要求。其主要表现在规划的行政干预过大和市场调节机制不健全和决策机制不完善,比如对于城市规划的有些决策,还停留在个别领导片面、轻率拍板的情况。在组织管理体制方面,也存在种种问题使城市规划难以充分发挥。比如,单一政府行政管理和控制,其他机构难以发挥作用等。

2.4控制职能

由于事物的规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样城市规划也受限于领导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往往难以做到毫无纰漏,这就决定了有关部门必须及时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信息,确保城市规划朝着预定的目标发展,做到边做边改进,以上即为城市规划的控制智能。城市规划控制职能主要由控制规则制定、规划监督和规划执法等三方面工作组成。城市规划是政府行政管理法定职能中的一种,必须严格做到依法行政。为了使城市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就必须制定和完善切实的规划控制规则体系。做到首先以法规建设为主,辅之科学的规划技术标准及规范和必要的行政规则,做到两手抓,使整个城市规划的控制工作有据可操,有法可依,有令可行。为了确保城市规划活动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合法性,必须加强城市规划监督,规划监督是城市规划控制职能的重要环节。规划监督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即依据“两证一书”制度,国家颁布的城市规划法律法规和各类事实依据等对规划实施进行监督,使城市规划具有公开性和合法性。另一类是对规划管理活动的监督,即通过内部自我监督和外部公共监督保障规划管理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在规划执法方面,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公民的法制意识相对薄弱,为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城市建设良好有序等方面,必须运用有力度、具有一定震慑力的规划执法。

上一篇: 大学生入党半年总结 下一篇: 初中学生政治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