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5:24:0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学生政治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不同阶段针对教学,推动课堂高效发展
2.1初一学生正确引导,保持高涨的兴趣
初中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上对于学习的的态度也不一样,初一的学生刚刚步入初中,对于初中的生活和学习都怀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这个时候对学生继续进行传统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逐渐的磨灭,所以针对于初一的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要以兴趣为主,初一的政治课本中很多都是为初一的学生面对新生活量身定做的知识点,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采取新奇的教学方式,对于帮助学生保持高涨的情绪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一起对自己的初中生活进行畅想,让学生说出他们想过的初中生活,学生的话语中会含有很多有趣的成分,教师针对学生的话采取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态度迎接接下来的生活,学生在课堂中无忧无虑的交流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体会到政治教学的趣味性,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进行自我介绍,说出他们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帮助学生积极学习的同时,让学生更好的构建起新的朋友圈。很多学生面对初一生活的时候,心中的情绪也是不同的,低落的情绪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心情,教师要积极的进行引导,促使学生良好的把握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另外,因为学生的心智不成熟,面对生活中很多诱惑的时候经常会手足无措,教师这个时候要积极的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播放有关于生活中不良诱惑的影像,并针对性的说出面对这些诱惑的时候的解决措施,让学生树立起一个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并且教师可以针对课堂的不良现象进行实际的解说,让学生可以从自己的生活中更好的体会到政治教学,促使学生对于课本的知识有真实感,推动学生学习的状态。总之,初一学生的政治教学,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政治教学的趣味性,使得政治教学一改以往无聊的面孔,让学生可以掌握一个良好的政治学习基础和参与政治课堂的积极性。
2.2初二学生重塑认知,承上启下好发展
初二的学生经历了一年的初中生活,对于初中的事物已经失去了新鲜感。但是他们正处于初中承上启下的阶段,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可以最大化的提升政治课堂的有效性。教师要从自己的教学方式做起,带动学生保持一个高涨的学习态度。笔者认为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就非常适用于初二的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更好的帮助学生融入集体之中,推动全班学生的感情更好的发展,非常适用于初二的政治课本,让学生在实际的课堂生活中体会到教材中的知识。而且学生通过小组学习中产生的摩擦可以更好的体会到尊重的意义,进而更好的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知识点。另外,教师还可以设立一个小组互相竞争的小组学习模式让学生更好的领悟竞争和合作的意义,从而有效的带动学生初中政治的学习,推动课堂向着高效式发展。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初二政治的知识点,使得政治知识点可以更好的走进到学生的脑海之中。
2.3初三学生查缺补漏,积极备战迎挑战
初三的政治教学中复习占据很重要的部分,同时学生临近中考,他们心中的存在一定的压力,教师这个时候要帮助学生及时的查缺补漏,进行总结反思式课堂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说出自己在学习之中遇到的问题,然后全班同学一起进行交流,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学习,表扬学生在学习之中做出的努力。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以一个更好的状态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实际教学之中获得更好的发展,用自己最好的状态面对未来的挑战。
二、引导学生养成阅读以及批注的良好习惯
初中政治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通过阅读以及写批注等方式实现学有所获。教师应教会学生在阅读课外政治书籍、时政报纸时,标注出能够运用初中政治知识进行分析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观点以及看法,让学生不断提升阅读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三、引导中学生主动参与到合作及交流中
初中学生在政治学习过程中要积极参与同学间的交流活动。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谐交流等学习品质。让学生在自主表达以及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共同进步,首先要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所了解,通过对政治知识点的讲解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提升学生的概括以及总结能力。其次要让学生在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对文章主旨进行归纳和总结,让他们参与到实际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思考来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初中政治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倾听以及表达的良好习惯
听、说、读、写是初中生通过政治学习所须掌握的技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政治教师都只对具体的政治知识点进行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端正自我学习态度,学会倾听和表达。其次让学生学习各种听说技能,引导他们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提升自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与政治教学内容相关的辩论赛、演讲比赛以及课外采访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参与过程中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从根本上提升关于政治知识点的实际运用。初中学生大都天性好动,要想从根本上引导学生养成善于倾听以及表达的好习惯,就要让他们发现政治教学内容的有趣之处。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以及语言表达习惯,尽可能运用时展所产生的主流词汇以及新潮词汇,将复杂、枯燥的政治教学知识点转变成学生易于接受的内容,从而保证他们对各个阶段的政治教学内容都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开展各种学习活动。
五、对教学课堂进行有效组织
初中政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状况,组织各种与学习主题以及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活动,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进行研究和讨论,不断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初中政治教学课堂可以开展的活动有很多,包括模拟法庭、课本剧、辩论赛以及其他活动。政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讨论和探究,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积极性,不断增强自主学习意识。例如政治教师在教授“依法治国”相关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
在实际辩论过程中,教师要采取相应的鼓励措施,对于表现积极的学生进行表扬,不断带动教学课堂氛围。通过这种系统、有趣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际参与过程中提升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文/刘艳捕捉有效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一、故事10月22日上午,高一(8)班,笔者借班试讲《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用图片导入课文,黑白的色彩、冷峻的画面带动了学生的情绪,学生的表情沉重。紧接着笔者开始了第一个课堂提问: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半分钟之后,有学生举手)生1:作者参观奥斯维辛的感受。师:好,还有补充或者不同的说法吗?生2:作者参观奥斯维辛的感受、反省师:很好,他把作者的感受更具体化了。还有其他补充吗?生3:作者参观奥斯维辛的所见、所感师:好,你补充了所见,只有所见、所感吗?生3:还有所闻。师:很好,就是作者以一个参观者的身份在参观奥斯维辛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所闻非常少,全文只有两处,找到了吗?一处是“小的”,一处是结尾处的“够了”。后面的教学环节按着正常的教学设计展开,一切顺利。课后,笔者回想,这个问题并不难,却需要三个人才能回答完整。可能作者行文中的所闻很少,学生不容易发现。随着思考的深入,笔者再一次翻开教材,课文里的一幕一幕就像黑白默片,有一种古老、陈旧、压抑之感。由于无声,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膨胀起来,不仅真实再现了参观时压抑、恐怖、沉重的氛围,
虽然我国的教育在进行不断改革,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传统教育一直延续至今并且占据主导地位,教育目的仍以应试为主,为了使学生的成绩提高,教师的教课内容太过局限,练习的题目与答案都是固定的,题目的回答方式,甚至是几点都规定的很严格,如果学生不按部就班,便会得到教师的严重批评,这样的授课方式完全剥夺了学生自由思考和学习的空间,严重阻碍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经调查学生喜爱学科的排名首先是语文、数学、英语其次则是音乐体育等最后才是思想政治学科,喜欢这一学科的少之又少,而在政治课程的授课内容中大多以理论知识为主,需要学生在学习理解时还要不断地的记忆和积累,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再加上教师单一的授课方式,缺乏创新,没有创造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对学习政治产生抵制。
(三)忽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由于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也千变万化,而学生又处在如今物质文明发达的时代,就更希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学生虽然学习的是理论知识,但却希望通过这些理论知识去解决一些经济或是其他方面实际问题,可事实却相反。由于大多数初中政治教育内容都是纯理论的,缺乏实践教学,所以想要提高创新能力单靠理论知识是不行的,必须要与实践相结合。
(四)不注重培养师生间的良好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中有时过分的强调教师的教学地位,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畏,可是这种敬畏感也拉开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很多学生在教师授课过程中不敢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这也影响了学生提高思维和创新的能力。更有时候学生由于敬畏感而不敢提问也造成获取知识的过程出现阻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改革教育方式
教师教育方式的优劣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体,多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空间,学生在发挥思考和创新的过程就是培养他们能力的关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设置巧妙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互动中来,而在提问时,教师也应该结合实际。让不同的学生回答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样能够让学生锻炼自主思考的能力,独立去解决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往往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才有可能去独立认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兴趣也会推动学生产生追求和探索问题想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变换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在传授完理论知识后,与实际生活中的案例相结合。可以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举个例子:可以让学生对“课后应该让学生着重理论的背诵,还是应该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讨论学习”这样的问题展开讨论,学生的想法都有不同,而且也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分组以辩论的形式,使双方以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立场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果,并进行分别总结,教师也可以在学生辩论的过程中适当的提出一些问题,教师也可以在过程中了解了学生内心的想法,有助于今后教课方式的调整。
(三)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由于政治教学多为理论性内容,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然要多提供一些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实践到生活中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仅可以积累实际经验,还能提高学生组织协调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巩固学生在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同时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方式是教师必须注重的。
(四)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这点要求教师把教学的过程看成是师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把单单传授知识作为自己主要目的转变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目标,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在引导的过程中建立一个平等民主的沟通环境,能使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师生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和轻松地气氛,在这个过程中也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独立思考的习惯,以此来应对学生在知识和阅历上的不足,而这种习惯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也有重大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122-02
政治成绩不理想,是部分学生文科成绩不好的原因之一。相比较历史,地理等学科来说,政治这门学科显得有点枯燥乏味。内容本身也有点难以理解。同时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更喜欢新鲜的事物,因此上政治课就感觉有些吃力,考试成绩自然达不到预期目标。针对这样的现象,部分教师感到束手无策,也有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着手解决,可是效果并不明显。一般来说,许多老师们喜欢采用加强上课提问,课下预习,复习等方法来督促学生学习,但这样做并没有从根本上让学生们愿意去学习政治。甚至少数学生在老师这样的督促行为下更加不愿意上政治课。不仅效果没有达到,反而减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笔者认为,要想学好政治,教师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不断去提升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与动机,让他们真正的喜欢政治课,这才是提高政治成绩的有效方法。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要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必须找对方法,以下就和大家分享几点经验:
首先,要建立一种民主的课堂氛围。建立民主的课堂氛围,这是现代教育很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欧美等国家实施的也比较早,近些年,在我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应该说,政治在中学的几门学科中算是比较特殊的一种,它扮演着重要的地位,是学生长期发展的指南针,引导着学生思想的走向,但由于其中的部分内容确实有些难以理解,因此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学起来也会比较费劲。因此如何教,成了老师们应该关注的问题。传统的你教我听模式对于政治这种学科并不一定合适,学生们只是听老师的讲解,不明白的也不能马上得到反馈,过后就会容易遗忘。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真正"做主"。老师和学生构建互动,平等的教学模式。老师以聊天的方式向学生讲解知识,学生有问题即可进行提问。笔者在刚开始实施这种教学方法的时候就发现学生的主动性明显地增强。例如在讲解国体和政体的时候,除了学习本国的基本情况外,还按照同学们的要求,对他们比较感兴趣的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等以及日本的国体一一进行讲解,经过对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相比较传统的授课模式,政治课上更应该加入讨论,在自由民主的讨论氛围中学生才能有所进步,记忆也才更加深刻。
其次,除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外,教师还应该注意要把书本上的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这一点对于政治尤为重要。古人云:"学以致用",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能够熟练地运用,要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去解释,去理解当代社会发生的情况,有所思,有所虑,有所悟,有所感。如果只是单纯的讲解课本上的知识可能会让学生对政治失去兴趣。因此要想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就要不断的引进相关课外题材,督促学生多看报纸,每天多收看新闻。同时,教师也要及时地从报刊杂志上收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知识用来不断丰富,扩充教学内容。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很重要的,这是学生行为的指南针,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教师对于思想政治的教育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能仅从分数出发。要提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的兴趣,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应该多去举例,多去引用一些正面的或者反面的例子去进行佐证。因为学生们对于实际例子的接受程度远远大于枯燥的理论,笔者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很注意这一点,例如会经常督促学生去看一些能提升思想品德和个人素质的电视节目,每年的《感动中国》都是我对学生要求的必看节目之一。我的学生都很愿意看,并且看完了直播还要看重播,在课上的时候还会总结,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以及道德情操。
最后,要直接提升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还可以鼓励他们多去发表自己的观点。
作为一名初中学生来说,具有年龄较小,身心不太成熟等特点,因此针对这个年龄段的政治考试都不是很难,很少有写政治论文等考试题目。但实际上,要想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就应该让他们多去发表自己的观点,就像去朗读一样,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但要真正做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身心发展并不成熟,对事物也缺少自己的看法主张。在成长阶段,要培养他们去发表观点主张,就要从让他们广泛的去阅读开始,广泛的联系实际。如社会上有比较重要的事件,社会影响力比较大,就可以以该事件为题,让学生们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写一些政论文等。比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很大,我曾以此为题让学生们广泛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写成小的政论文,在班上朗读和分享,再让大家个别起来发表观点,看法。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观点,自主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提高了分数。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活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在无形中提高了他们学习政治的兴趣,对于他们的成长益处多多。有人说,通过培养他们写政治论文的方法就初中阶段并不一定能马上提高分数,但实际上,通过这样的行为,在无形中却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能力,也能不断提升他们学习政治的兴趣,就长远看,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定有帮助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佳动力就是浓厚的兴趣,政治课程的学习也是一样。只有要让学生有强烈的兴趣与动机,才能提升成绩,获得进步。因此作为一名政治老师,要做的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提升学生对于政治的学习兴趣与动机,这才是学习的根本之道。
参考文献:
[1] 蔡学农. 浅谈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J]. 学周刊,2012,(21)
[2] 梁建华. 改进教学方式 激发学习兴趣--浅谈初中政治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完善[J]. 学生之友(初中版)(中考月刊),2009,(09)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起学生真正的学习兴趣呢?
一、教师政治素质是关键
(1)教师的政治热情及授课热情
作为一个政治教师,政治热情是做好课程教学的首要态度准备,一个不知政治(并非一定要参与政治),缺少对时事感知和思考的人也不会有好的政治素质,何谈去教学生呢?而授课热情是教师首先要热爱这门课程,无论是自己想教还是工作需要,一旦接受这门课程就一定要满怀热情去工作,一个对工作没有热情的人是干不好任何工作的。
(2)教师敏锐的政治觉悟和洞察力
政治课教师仅有政治热情是不够的,甚至说非正常的政治热情反而会走向另外的方向,因此教师本身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本身应该有正确的思想路线,要能够合着时展的节拍,理性和正确的看待现实社会,要始终有正确的信念。否则,怨声载道,满腹牢骚,甚至歪曲或曲解社会发展中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轻者带给学生消极思想,重者则可能使学生误入歧途。当然,这并不指不能对社会提出评批和个人见解,关键是出发点和见解立场。
(3)教师的阅历与社会认知的广度与深度
要做到教教师的高政治素质。教师自身的成长经历也非常重要,教师在正确的认识问题的指引下,对社会了解的广度(如社会行业、各地历史、风土人情、国际局势、社会现象及经济・政治・文化的了解)和思考程度,也决定着教师在授课时能否有足够的素材积累。
(4)教师自身政治知识与授课过程的恰当融合
教师利用自身丰富的知识素养,用一个适当的方式或时机恰当的植入政治课教学,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 提取自身知识素养 时,一定要从学生接受的角度,教学需要的角度,对自身所掌握的素材进行必要的剪辑。重点在哪里,在哪里展开,哪些规避,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其二是切入的时机与方式,要在恰当的时间切入教材,要用喜闻乐见且简单易行的方式切入,切忌故弄玄虚。做到不显山不露水,自然地流畅,并且一定要符合教材教学的脉络。
二、教学技巧与合理的课堂设计是其二
(1)力求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课,首先要有一个生动活泼的气氛。活泼好动是青少年人的天性,只有在好的气氛中,学生才能学的轻松,学的有趣,印象才能深刻,才能有好的教育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巧妙设计入课导语。入课导语是好课的开端,或幽默诙谐,或意味深长,或一语惊人,或热点爆料,或诗或歌,或询或问,总之一定要三句话抓住学生的心理,引起他们的注意。
第二:课堂语言要灵活,有感染力。教学过程中或快或慢,或深沉或激昂,要随课程的需要变换语气,再配以适当的肢体语言和表情,使学生时时感受到变化。
第三:教学设计要环环相扣,形式要多变,讨论、问答、PK均可,不能一成不变,要
有梯度的变换。
第四:适时植入课堂小插曲。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感到疲惫时,要善于插入一些趣味性的话语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们重新集聚精神专心课堂,使课堂具有连贯性。
(2)时时注意学生政治活力的激发
新课程标准下的思想品德教材,大多和学生的生活和成长经历息息相关,因此,引导学生参加自己生活生长的环境中的事务,也就成了培养学生政治素质,学好政治课程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程进度和当地学校、社会现状适时且有针对性的安排学生参加乐于参与的活动,既有利于课程的学习,又有利于素质的培养,也会在无形中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中,曾设计过男女生相互拍手致意,课堂师生角色互换,公益活动大家做,大中型国有企事业单位参观,先进事迹参观学习,班级事务大讨论,校务工作我来说,友谊大家谈等课内外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相对封闭式的教学。教学形式“惟一”。每节课差不多都是千篇―律的教学,丝毫无新鲜感可言。救学内容“惟书”。书上怎么写就怎么做,教参上怎么列就怎么搬,小心翼翼,在结合社会实际、学生生活方面做得很不够。教学计划“惟序”。在教学计划上,按部就班,课本以什么顺序编排就以什么顺序教,规定一框节内容上一节课就一框节内容上一节课,缺少灵活变通。
第三,师生双方关系不平等。很多教师至今还这样认为:教学中存在一群被叫做“学生”的年少者和一些被称为“老师”的年长者,他们的关系就是受教者和施教者的关系,此外别无其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并不是把学生看成具有独立性的“人”,对他们缺乏应有的尊重,总是带着社会赋予自己、与职业俱来的“特权”凌驾于学生之上,不鼓励学生的创新和发表不同意见,剥夺学生的主动权。
以上情况都说明,思想品德课有新教材但还欠缺贯彻新思想、进行新实践的教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还没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原因何在?笔者认为,除个别教师还没有完成观念上的转变外,更多的教师是苦于找不到系统的、行之有效的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方法。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学生的思考力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学生的聪明才智受到抑制。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笔者从教育家们的“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谈话中得到启迪,针对目前困扰教学的“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大难题,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性的探索。并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效果较好:
一、 加强学法指导.促使“教材”向“学材”转换
1.指导学生掌握阅读自学的方法。阅读自学是一种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要求学生做到三个字:“看”――学生能自觉地自学教材内容:“思”――学生要把看到的信息经过大脑加工,自己获得知识;“述”――学生能把认为重要的或疑难的问题说出来。然后,学生之间进行总结、讨论和辩论等,谋求同教学目标的逐步接轨。
2.指导学生掌握在联系实际中认识问题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和灵魂,要教会学生使用好猎枪,用科学理论之“矢”去射实际生活之“的”。当前采用的新课程教材比老教材有了巨大改进,贴近了实际,贴近了社会生活,教师更要善于做好引导工作。
二、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做到“六让”
1.让学生明确目标。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提出目标应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学生而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
2.让学生去发现新知。迁移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后继学习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以上所提及的一些自学方法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
3.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如善用角色换位,对于一些适宜学生讲解的内容,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上课时充当小老师,把它讲解出来。
4.让学生去归纳学法。这和我们刚才所讲的“加强学法指导”并不矛盾。“授人以渔”是重要的,但学生要结合自己掌握知识的实际,真正理解和运用适合自己的学法,并学会自己归纳学法。
5.让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如问学生,“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通过问题总结作出答复,既能及时反馈信息,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6.让学生评判教学效果。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老师的教是否适应学生的学?学生心中有杆秤。教师要注意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为此,通过一段时间教学后,有必要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形式要求学生谈老师教学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教学提出建议。这样既充分发扬了教学民主,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又有利于教师自身改进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三、 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第二课堂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曾说过:“每个人都有大致相同的经验,课外学到的东西比课内多些。”在重视课堂教学同时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做到“课内引路,课外走”,让学生把课内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广泛运用到课外,并从课外知识中吸取营养,从而形成知识的渗透与互补。
1.让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它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如何认识研究它们?这就要求学生搞―些调查研究。例如,我们在学习初三《思想品德》第四课第一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内容时,结合今年我国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重大时政内容,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时间开展社会调查,要求学生到乡村、社区了解自1978年,党的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以来,本村、本社区在农民的住房等生活方面、在乡村的道路建设、村务公开等方面收集材料,整理有关数据,使学生切身感受30年间,神州大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2.指导学生自办小报。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与概括能力。小报的内容可以开设这么几个专栏:“热点追踪”、“望台”、“新闻集锦”、“风云人物录”、“名人名言”、“传统德育故事”、“资料窗”、“调查与思考”、“学生心理保健”、“案例透视”等。学生也可根据自己实际自设一些新颖别致的小栏目。
3.让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要求做到“新、广、深、实”四个字。“新”是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分析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撰写出具有新意的政治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广”是指学生参加撰写小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的范围要广。“深”即要求学生对所论述的问题的分析要有一定的深度。“实”即要求学生撰写有现实教育意义的调查报告。
四、 相对开放式教学
1.教学内容开放不“惟书”,体现时代性。在教学中不断地把反映时代脉搏、并经过实践检验正确的内容作为教学的补充。如党的十七大召开以后。思想品德课教师就要争取把教材内容和十七大精神紧密结合,力争使十七大内容进课堂。
2.教学计划开放,不“惟序”。教材的课、节、框的编排是死的、既定的。我们教学的对象、环境、条件是活生生变化着的。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因时因地、因人教,因而教学计划是灵活的。是可变动调整的。
3.教学形式开放,不“惟一”。首先,教法上要“常变常新”。“幽兰之草,久闻而不知其香”.任何一位教师即使曾经有过效果良好的方法。也不宜“竹篙撑船――一竿子撞到底”,总使用一种教学方法,否则会令人产生厌倦情绪。其次,教学手段要多样性。课堂教学必须借助多种媒体为手段,不断地刺激学生的不同感官,开发感官的潜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在当前,教学媒体包括多媒体课件、直观教具、图片、科技模型、标本、投影幻灯片等。在课堂教学中.要科学地恰当运用这些媒体。
第五,教学活动的民主性。
伟大的教育家徐特立认为,学生和先生的关系是同志的关系,现代教育观念表明,师生双方关系是平等的。当师生双方处于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师生智慧的火花才会进发激荡;教学才能成为一种赏心悦目,最富有创造性、最激动人心的精神解放活动。
1.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在学生中树立起可亲、可敬、平易、和善、和蔼的形象,这有助于消除学生在课堂民主活动中的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