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5:24:1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整合教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运用信息技术辅助的导入环节生动而有趣。
“导入”是一节课的起始环节,也是最影响一节课成功的环节。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嘛,因此,教师要抓住儿童的好奇心理,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导入也是众多方法的一种。
例如:一年级上册中比较单元中的“动物乐园”一节,我用计算机技术显示了“动物乐园”的场面,屏幕上出现了声情并茂的彩色图面:今天是动物乐园第一天营业,瞧,一大早小动物们都开开心心地赶来了。计算机技术中发出了小鸟欢快的叫声、小熊、小猴愉快的叫声。小动物们一蹦一跳、笑容满面的让观看的同学非常兴奋,这时我说:“小动物们来的太多了,瞧,小熊、小鹿、小猴、小兔他们几个淘气包在比较谁的伙伴来的多呢?”这节课我们就和他们一起去比较比较(揭示课题)。
这样导入新课,为学习新的知识做了良好的准备,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学生很自然、积极地动脑筋,寻找解答方法及答案,教师在教学中就显得轻松多了!
二、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独立、深刻、灵活的思维、突破难点。
利用计算机播放课件,化静为动,化难为易,能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例如在教材第一册“9”的认识中的“图画应用题”时,用计算机显示出冰块上站着9只企鹅摇摇摆摆的问:图上告诉什么了?学生回答后,计算机显示“{9}”及右上部的3只企鹅跳进海里,溅起一个问题:图上又告诉你什么了?学生做答后,在没有企鹅的冰块上出现了“?只”并闪动几次,这时我问:“问号表示什么?”你能完整的说说图中你知道些什么?要求什么?怎样列式?这里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优势,化静为动,把企鹅图进行动态演示并配以声音,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原来只数—去掉只数—剩下只数”的过程,可以有效的突破难点。与原始的“左边减右边”这样的生硬教学模式相比,有了更大的趣味性、直观性、易接受性。
再如,小学生在解答“比…多,比…少”的求差、求和应用题时混淆的非常厉害,常常出现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错误做法,这样的难点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
如:一年级下册教材的在同一张powerpoint上,左边运用动画出现9只鸭子,右边出现12只小鸡,然后提问:小鸭比小鸡少几只?小鸡比小鸭多几只?这样看图显示就很清楚的弄清“小鸭比小鸡少3只”和“小鸡比小鸭多3只”是一回事,3是大数减小数得到的差。通过分析,学生会体会到比谁多时,“比”前面是大数,比谁少时,“比”前面是小数。
三、在练习设计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训练。
现代社会正经历着由信息革命引起的深刻的技术革命和社会变化,多媒体技术作为信息革命在学校的具体体现,其功能与作用愈来愈多受到大家的普遍重视。多媒体的使用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进入到我们课堂教学中,给教育界带来巨大影响。
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象、动画等内容通过综合处理及其再交互,编制出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在学生面前展示出生动逼真、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世界,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为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还减少教师的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多媒体教学在我们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的运用并不是很广,大多数的数学课依旧是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什么多媒体进入数学课堂的步履如此艰难呢?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两点:1.没有充分考虑到怎样将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2.在强调教育技术的同时没有充分考虑发挥教师的作用。故难以多媒体技术和数学教学完美地结合起来。在这里本人就这两方面谈一下对多媒体在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整体优化中的认识。
一.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
1.掌握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
利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学科成功经验,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限制了不可能在课堂上大量引入影视资料和音乐,不可能一面分析数学问题,一面播放音乐,也不可能来一个从黑板到屏幕的大搬家。事实上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和想象力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师在黑板上的作图、证明、解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可缺少示范教学过程,同时数学是一个相对完备、封闭的王国、对数学定义来不得半点拓宽,对定理来不得半点变动。
2.找准多媒体技术与数学结合的契机
要将多媒体技术融合到数学教学中,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了解多媒体技术进入数学教学的优势和局限性,更重要的是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教学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了解做授班级的学生综合素质,结合技术所提供的能力选择最佳组合,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总之做好多媒体与数学的整合工作的前提是数学教师走进计算机领域,学生、教师的同努力,才能将整合工作做好。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和想象力于一身的科学,传统的数学教学基本要求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整个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熟练掌握基本技能的过程,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过程,这些都是数学教育的特殊基本要求。计算机是信息处理的有效工具,但它在数学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上其优势却不象其它学科那样明显,辅助数学教学的初期人们自然引用了“课本搬家”和“题库”式的数学教育软件,虽然增加了一些动画,但这类软件的作用与课本和习题集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与传统的数学教学相比表现出十分勉强。
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思维。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和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甚至在技术的支持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适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就象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
我在高一教学过程中,仔细研究高一数学的内容,和计算机技术的特点,尤其是《几何画板》的功能,认为传统的“课本搬家”,“题库”,“美丽的画面和声音”,“人为安排的交互界面”都不能充分展现计算机技术的魅力,要进一步发挥计算机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特殊功能,利用计算机创设出一个赋有创造性,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如:对教学概念、定义的理解,对新知识的探索,挖掘数学的内涵,增强计算能力等方面。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选择适当的切入点,不同的教学阶段有着不同的切入点。高一代数重点在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在教学中我们分步骤分层次利用《几何画板》来完成函数的图象。①按定义作出函数的图象。②完善所作的图象(并验证在定义域内函数图象的正确性)。③由图象归纳出函数的性质。④验证、分析在定义域的临界点附近的函数状态。⑤从已作出的图象中能否挖掘出新的知识点,或进一步理解数学的内涵。
例如:对于幂函数的图象的变化,当a>0时幂函数图象在第一象限是增函数,并且无论a在大于0的范围内怎样变化,它的图象都一定经过直角坐标系中的原点和横坐标纵坐标都等于1的点。当a<0图象的变化,这个时候幂函数图象在第一象限内是减函数,并且一定经过直角坐标系中的(1,1)点。当a<0时,图象在第一象限内向上与Y轴无限接近,向右与X轴无限接近。我们知道教科书上在介绍幂函数时是分a<0和a>0两种情况来讨论的,那么为什么a≠0呢?。当a=0的情况,这时图象已退化成一条平行于X轴,且在X轴上方一个单位的一条直线。同样可以通过改a的值,看出当a=1时幂函数y=xa的图象实际上就是Y=X这条直线。这些图象的变化都可以运用几何画板软件来很好的完成。对于学生,一方面从多媒体的演示,再结合有关必要的解说和优美音乐,将现实的环境虚拟到课堂中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动画效应,同时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自我挖掘各种图形间的内在联系或变化,还有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导、演变。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能动主观性,化被动为主动。
3.多媒体教学要和传统教学优势互补
目前有一种是过分夸大计算机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的倾向,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就要完全离开传统的教学方法,应该与粉笔与黑板再见,整节课不顾学生的素质,完全采用多媒体技术。从上课的第一分钟直到下课,教师除了讲解,就是点击鼠标。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思维,体现现代教育的优势。我认为这是有片面性的看法,多媒体教学要和传统教学应优势互补。一方面教育需要技术,技术需要教师,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要来个优势互补。对具体问题作具体的分析、具体处理。这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的数学修养、教学经验、教育理论水平起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作图,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个示范,必要的计算训练也是不可少的。
计算机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它的独特作用,在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复习、运用知识方面也有着比传统教学更先进的模式,特别它的表述的方式很灵活,可以以文字、图形、动画、电影、图表等多种方式出现。
在计算机引入数学课之后,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教学完美的结合显得十分重要。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课堂上该用的时候就用,不该用是时候一定不要勉强使用,好比我们上立体几何课时用的模型,该用的时候拿起来,不用的时候放下来。
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及时交流,教师课堂组织能力等等
二.在强调教育技术的同时考虑发挥教师的作用
发挥教师的作用,不是指在教学课堂中以教师为主。老师的教以学生的学为主,因此,教师在适度运用多媒体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
1.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实现职能转变
数字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的职能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传统教育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自觉顺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善于学习,勤于研究,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方面,教师应冲出“以书本知识为本”的旧观念的束缚,深刻认识21世纪多媒体技术对传统教育带来的巨大冲击与挑战,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新思想,积极学习探讨掌握新课改理念,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教育观、教学观。
2.多媒体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时也应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课件中的内容不加选择、一点不漏地一一点击逐一展现,这样的话教师就成了播音员和讲解员。课程自然也不会具有艺术性,这样就忽视了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新课标脱轨了。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由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学生四种因素组成的整体。其中学生是整体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对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是教师传递信息和学生反馈信息的全部过程。教师还要根据学生接受信息后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由此可见,学生在教学中不仅起着反馈信息的作用,而且对教学过程起着主导作用。因此,要用多媒体手段优化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时至今日,随高科技日益发展,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它的发展,给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数学教师要努力掌握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技能,积极参与多媒体课堂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开展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验,优化教学过程,努力创设多媒体的数学教学情境,为数学教学现代化开辟一条新路。
二、找出关键内容整合教学目标
我们都知道,高中语文教材当中的文章篇幅很长,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根据课文顺序采取段落讲解法,需要花费大量的教学时间。因此,对于篇幅比较长的文章,教师应该适当从文章写作顺序跳出来,找出文章的某个关键点,进行深入的探究,制定教学主线,从而对多个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比如,教师在讲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文时,因为该文章是阅读课文,若教师一段一段进行品读,不仅缺乏阅读课的精髓,同时可造成课堂节奏非常刻板与拘谨。对此,可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提炼出文章中的“拦路虎”以及“下马威”这两个字为关键词,直接开展重点教学,制定教学主线,指导学生对铁路修建存在的难点进行品读。具体步骤为:首先,教师让学生通过查阅字典理解两个关键词的意思。第二,分析文章比较难理解之处,两个关键词有什么含义,主要代表什么?最后,取两个关键词当中的一个,写一段与课文相关的文字。通过依关键内容,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可以省略教学时间,还能够保证教学质量。
二、教师要善于运用本地乡土美术资源服务于教学
乡土教学资源一直以来都是许多美术教师关注的对象,各地区在发展中积淀了丰富的乡土资源,有音乐的、有美术的等等。美术乡土资源可以为教学工作提供丰富的支撑,这些资源就在学生的身边,融入他们的生活中,他们也更感兴趣,采用校本课程等形式使乡土美术资源和美术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效果非常明显。例如本地区在草编方面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并且形成了一定的文化特色,各种草料经过灵巧的双手可以变成各种工艺品,用来装饰家居非常好。这样的乡土美术资源已经发展成为了当地一个不容忽视的特色产业,甚至有一家合作社的草编产品还出口欧美,这样的资源在教学中一定要加以灵活运用。笔者从学生中选择了几位家庭从事草编项目的学生,他们也有一定的基础,请他们走上讲台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讲解,提供原料自己动手做一做,这样的方式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教学,让学生充满了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学生也编出了许多作品,虽然手法还比较稚嫩,但是也凝聚了大家的汗水,提高了美术教学的生动效果。
三、教师要善于运用本地名家名作丰富学生的视野
有些美术教师重视了名家特别是世界名家名作的作品欣赏,而忽略了本地一些艺术家的作品欣赏,这是片面追求高大上的误区。正确的做法是既要重视国内国际名家的艺术鉴赏,同时也要用好我们身边的资源,特别是本地艺术家协会的一些资深艺术工作者,他们的作品也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具有很深的造诣,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学习他们的作品,有条件的可以带领学生到这些艺术工作者的创作场所现场学习,感悟浓厚的艺术氛围,听他们讲解艺术创作的技巧特色,让学生在充满艺术的气息中增强美术学习兴趣,这样的效果来得非常明显。教师还可以邀请本地艺术工作中走进课堂,带着他们的作品向学生讲解,面对面开展交流,使美术课堂充满浓厚的艺术气息,这也是提高艺术资源整合与运用效果的有力途径。实践证明这样的方式非常成功,在艺术工作者与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有效丰富了学生的艺术视野。
四、教师要善于运用美术培训机构拓展培养的空间
初中阶段有些学生在美术方面天赋较高,具有很强的悟性,大有可塑的空间,也有的学生立志于美术专业发展。作为学校和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条件,但是受制于各地办学资源硬件实施的限制,并非每一所初中都能够提供美术专门培养条件,此时校外培训机构的作用一定要充分发挥出来,实现借船出海、借风使力。对于美术天赋较高的学生以及美术发展方向的学生,学校老师和家长要共同坐下来进行研究,在本地较为专业的美术培训机构中确定合作对象、整合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指导,可以在校园内进行,也可以由家长课后单独进行训练。这样的方式可以为学生的美术专业素养提升提供良好条件,这些资源的整合对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专业美术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教学水准,以及应试指导能力等方面都远远高于普通学校,将其作用发挥出来非常有利于学生的专业成长。
语文是一门重点的学科,它在所有学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是具有研究性、科学性的一种教学理念,它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在语文学科中,有效地将心理教学融入其中,并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能力。因此,在新时期里,心理教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备的一项专业。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作为教学者来说利用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对教育者进行教学。通过多方面的教育教学,更好地培养出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使整体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有效提高。从心理教学上讲,能够影响一个人心理的原因有很多种。所以,不能单纯地靠建造咨询室来解决,要通过在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的方式进行解决,这样的整合方法,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从当前的教学状况来看,心理教师比较少,对于心理教育的展开是不容乐观的。因此,必须将心理教育整合到语文教育中,不然学生的心理健康得不到保障。
2.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发展
在教育教学中,教学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所以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有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心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多开展一些与心理活动有关的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心理更加健康。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去培养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能力。其实初中语文教学就是学生心理的组织过程,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进而可以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懂得去思考、去探索、去学习、去创造等。利用这种方式,既可以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又能提高学生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德,更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能力。所以,心理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是学生心理教学的重要途径。而且有效地开展心理教育,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让教学者以朋友的方式被学生接纳。在日常的学习中,更要注重学生本身的心理需求,从人性化的角度去教育和理解学生。所以,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整合,更有效地改变了师生关系,进一步提升了学习能力。
二、语文教学与心理教学整合的方法
首先,要明白心理教育不是单纯的心理辅导,而是将语文教学渗透到心理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良好发展。
1.确立教学目标,将心理教育融入其中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根据目标的确立,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而教学目标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本身。所以,在确立教学目标时,不仅要将本学科的知识融入进去,更要将心理教育融入其中。通常在以往的教学中,只注重教学知识本身,而忽略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等心理活动。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之初,教学目标的确立更要注重学生的内心,将学生放在首位,进一步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和独特的个性。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将教学目标设计为:学习文章的朴实情感;从父亲“背影”表现出作者对父辈的爱,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带领学生体会对家人的感情,让学生懂得同父母相处、珍惜亲情等。通过这种教学目标的确立,把心理教学融入其中,在课堂上根据教育目标进行教学,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1.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相对较低
近年来,体育作为中学的一门重要学科,由于其教学往往存在一定的技巧性,以至于体育教学的效果不容乐观。尤其是篮球的教学这门高技巧性的教学,部分学生对于篮球的学习有着较低的学习热情,同时目前中学的学生虽然开设有篮球课程,但是其篮球课程的学生多为男生,在课程实际的开展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丧失,其学习的兴趣相对低下。
2.篮球教学内容较为单一
在篮球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其教学内容的设计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篮球教学作为一项相对有技巧性的教学,更应该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共同培养,同时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兴趣培养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忽视,同时教师在对教学任务进行安排的过程中,并没有结合学生自身实际的学习情况,对于篮球运动的整体角度把握得讲解相对不够,仅仅局限于部分的动作要领,以至于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着乏味和沉闷的感觉。
3.教学过程缺乏激励和一定的评价体系
教师在篮球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主要是对学习和考试独立分开的形式进行采用,但是这一过程的实现,往往将学生学习过程的激励直接忽略掉。同时,在对学生篮球体育课程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其衡量标准仅仅局限于期末测试和平常的考勤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将教学的过程直接忽略,并将学生的某些天赋也就这样遮藏起来,不利于学生整合能力的培养。总而言之,当前篮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篮球教学中整合激励理论的应用
本文主要基于工作设计理论篮球教学课程的设计、期望理论篮球教学课程的设计以及强化理论篮球教学课程的设计三个方面的应用进行研究。
1.基于工作设计理论篮球教学课程的设计
传统的篮球教学其教学过程主要是过分细分教学,分阶段地教学、分步骤地教学以及分动作地教学,这一过程实现的教学以至于学生对篮球课程学习的兴趣逐渐丧失,其学习的效果不佳,而基于工作设计理论,篮球教学课程设计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并对技能的多样性、任务的完整性以及任务的重要性进行合理地设计,同时在每节课的设计过程中,在对动作进行细分的过程中,更加强调动作的连续性和整合性。对于篮球体育课程内容的系统性有着直接性的注重,不断地对学生的自由发挥进行适当的鼓励,使学生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并进行适当的课堂反馈。总之,基于工作设计理论篮球教学课程的设计,在对传统精细化以及技术化的教学进行保持的前提下,依据于工作设计理论,对学生的兴趣以及实际的接受需求进行考虑,对多种篮球技能加以培养,并及时地和课程内容进行联系。
2.基于期望理论篮球教学课程的设计
基于期望理论下的篮球教学课程设计,其评定结果主要是借助于教师的成绩进行表现,同时其教学评价的时间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时点,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考核目标,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学生考核目标的设定更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及锻炼身体的目的实现。
3.基于强化理论篮球教学课程的设计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差异
1.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内容上的差异。
科学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长期历史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科学技术成果,其中包括若干基本的科学事实,以及从中概括和提炼出来的概念、命题、原理和公式等。它反映了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水平、改造水平和物质创造水平。人文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人类在认识、处理和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成果。
因而,如果说科学教育的内容关乎事实的真伪问题的话,那么人文教育的内容则关乎人生的价值与意义问题。
2.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功能与目的的差异。
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人掌握科学技术,获得一定的社会生产能力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能力。传播科学技术知识与促进人的智力发展,是科学教育应当承担的核心任务。
人文教育旨在使人理解、体验并掌握人文知识,以期促进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了解与把握;发展人们的审美能力、对话意识、博爱精神。从而促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和审美观,进而指导人们能够在改造物质世界、建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沿着合乎人道的方向发展。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内在契合
二者固然有别,但并非对立、排斥,他们之间有着内在的契合点,是辩证的统一。
首先,二者的出发点都是人,并且以人为归宿。
人生有三大问题:人对物、人对人及人对自身的问题。在这三大问题中,科学关注的是人对物的问题;人文关注的是人对人、人对自身的问题。因此,科学与人文本质上都源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其次,从文化角度讲,科学与人文又都是一种文化。
二者共同属于这个共同体,只不过科学更多倾向于理性,人文倾向于情感;科学侧重理性的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人文解决伦理问题。因此,那种只把科学理解为“科学知识”,却不认为一种文化的看法是片面的。
事实上,人类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价值追求史,在人类永不停息的追求中,科学领域实证的探求、理性的认识、批判的思考,总是对善的向往、对美的追求、对情的超越。而所说的真、善、美其实就是人文领域所追求的的根本内容。正是这种科学与人文的合流,才使人类的价值追求有了永不枯竭的动力。在那些伟大思想者、发现者与创造者身上,常常汇集着科学之深刻与人文之美韵,令后人永世景仰。例如:达芬奇既是大画家,又是卓越的自然科学家;爱因斯坦不仅发现了著名的相对论,还具有艺术天分,擅长演奏小提琴;杨振宁不仅是获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是著名的演说家等等。
两种教育之间的这种既有差异又有联系的特点,决定了现代教育必须走二者的融合之路,这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培养
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
三、整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径
整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径很多,下面从变革教育价值观念、完善课程建设、提高教师素养三方面简单加以分析。
(一)变革教育价值观念。
教育价值观念的变革是实现这种整合的关键,而关键的实质就是注重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与融合。既要注重学生科学素质的养成,也要注重人文素质的提高,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两个方面的任何一面都不能偏废。
可以这么说:教育界有关教育融合之争鸣的目的,决不是贬低科学教育的价值,而是在认真反思过去的基础上,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策略与途径,使得科学教育走上一条更为科学的道路。
(二)完善课程建设。
我们的教育在课程建设方面应进行如下调整:
1.改革科学课程。在课程目标的确立上应有所超越,要由对具体的科学知识、方法和技术的掌握层面,提升到对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类关系的层面,要广泛、全面、深刻乃至趋向人文的理解。
课程内容要有所扬弃,合理地精简那些过时的、累赘的、超出学生负荷的部分,保留比较基本的、具有生成意义的内容。同时要有所丰富,选择那些前沿性的、新兴的、能够反应人们对科学活动和科学知识的性质有新认识的知识。
2.加强人文课程。我国原有人文课程的内容存在一定的老化现象,尤其在小学阶段,公民教育、隐性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相对占的比例较大,但是真正具有个性色彩和创造力的内容稍显不足,因此也存在一个谨慎选择和适当扬弃的问题。其次,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利用方面,还需寻找更为合理的课程内容呈现方式。
在总体课程结构上对中外文化的比例也需调整。比如,在某些地区,从教师到家长再到孩子,学习外语的热情似乎过分高于中国文化,不得不引起思考。
3.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综合。如今,包括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内知识的增长方式越来越呈现出整体化、综合化和社会化的趋势,这就决定了课程的综合化方向。
这里所说的综合,首先是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各自领域的综合,如:让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打破学科的分界线,让认知方面的知识与应用方面的知识有所融通。在文字、音乐、舞蹈、绘画等人文门类之间也需进行整合。
其次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综合。就是以科学的理性沉淀人文的情感,以人文的意义升华科学的追求。
一、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坚定不移的跟党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具体做法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一些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知识,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认识化学问题.学生一定要懂得尊重规律、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养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品质,要学会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科学作风和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中学化学知识中蕴藏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中注意收集有关化学、化工的新成果、新进展,结合化学教学的具体内容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师要提高本身的爱国主义觉悟和情感,才能以饱满的爱国热情去激励、感染、熏陶和教育学生,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有助于学生能力、特别是认识能力和学习质量的提高.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能给学生提供一种科学信念,即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们有能力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有了这种信念,就能在未来的工作和科学探索中,披荆斩棘,开拓前进,这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应具有的品格.
二、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当代社会是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各种新知识,新观点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引领学生养成创新精神,具有创新意识或创造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对学生素质的较高要求,应在教学中一点一滴地培养.化学上,这种意识和能力培养的途径也是很多的.比如化学史教育,在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化学家的任何一个发明创造以及他们所做出的贡献,既体现了他们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科学研究成果,又体现着他们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坚持实践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生动的化学史实,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最好例证.化学实验中,要尽量给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现以初中化学选做实验三“室温下盐的溶解度的测定”为例做些探讨.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形式,教好化学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同时,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保证.积极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选修课的学习,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参观、讲座、兴趣小组、社会调查、阅读科普读物等.使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相结合,从多方面、多渠道开发学生潜能.
在化学教育中,一般只注重化学课程的学术性和工具性,忽略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培养。人文教育主要指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知识是人类认识、改造自身和社会的经验总结,可通过视听获取;人文精神则是人文知识化育而成的,长期积淀并蕴含于主体的精神成果,只能通过引导、影响去激发和塑造。在化学教育中强化人文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既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又重视其个性潜能的发挥,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1.化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必然性
1.1时展的必然要求。
过去只关注科学教育或人为地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割裂开,引发了人口、资源、生态环境、道德风尚等一系列社会危机,历史已经给出了提示并进行了惩罚,因此我们应该将两者予以合理整合,不可偏废。教育要培养出兼有科学和人文双重素养的综合型人才,既要对人进行科学教育,使其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又要做好人文教育,改造人的精神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构对社会的责任心。作为科学教育的化学教育,有义务也有责任做好与人文教育的整合,这也是所有教育的必然选择。
1.2转型期学生的内在要求。
身心处于转型期的学生,其认知不够成熟,极易受外界环境左右,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积极引导,进行人文教育是完全必要与可行的。在化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使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具备远大的理想、高尚的人格及审美能力,具备科学精神、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团结合作精神,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养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环境的人。
1.3现行教学现象的客观要求。
现行教育的主要评价体制还是关注学生的选拔和甄别功能,属于“英才教育”,导致“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轰轰烈烈,但“应试教育”的大旗仍然不倒。这当然有国情的无奈,但教师不能视之为扼杀学生人文教育的借口和依据。化学教师,应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积极挖掘化学课程中蕴藏着大量人文素材,能将化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发挥化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共同合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达到“人性”和“知性”的和谐统一,达到全面健康发展。
2.人文教育的主要内涵及在化学教育中的培养策略
2.1健康人格教育――利用化学家故事的熏陶感染。
很多化学家不仅在化学研究领域闪现着自己的人格魅力,而且常常活跃在其他领域中,具有较高的人格魅力。我们会发现化学家们有许多优秀特征:信仰科学,追求真理,关注人类、社会,勇于奉献,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历史责任感,等等。
被誉为“炸药之父”的瑞典化学家诺贝尔,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一生热衷于炸药事业,为开矿铺路、疏浚河流和军事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为了表达热爱和平和自然科学的愿望,临终前写下遗嘱,把自己的巨额财产作为基金,用于奖励在和平或自然科学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这些优秀的科学家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是学生行为的目标、行动的指南,对学生的发展具有较好的激励、示范作用。在化学教育中,教师应充分挖掘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培养学生乐于奉献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
2.2哲学思想教育――融入到知识生成的思辨中。
哲学是人类所有知识的概括与总结,当然包括对化学的概括与总结。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它的发展对促进哲学的发展起了而且还将起重要作用。如拉瓦锡的燃烧氧化学说了唯心主义的燃素说;在原子―分子层次上,对各种粒子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物质形态的多样性与物质世界统一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在化学教育中必须体现和加强哲学思想的教育。
化学课程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哲学思想。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学科,其研究对象符合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运动的永恒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化学的许多理论,如质量守恒定律、元素周期律、化学平衡理论、酸碱理论,以及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性质与存在、制法及用途间的相互关系,体现着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内因与外因、现象与本质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将哲学思想融于化学教育,在思辨可以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态度和思维方法,学会使用辩证的、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3真善美教育――渗透到概念、原理的教学中。。
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人类追求真善美的历史,因而理解与追求真善美也就成为人文精神的典型表现之一。对属于自然科学的化学而言,首要任务就是追求“科学真”。所谓“真”就是客观真理,许多化学概念、原理从最初的提出到最终的确立都经历了科学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如从波义耳的燃素说到拉瓦锡的氧化说,从德贝莱纳的元素组到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等等。在概念、原理建立以后,接下来任务就是将它们应用于社会,而“善”正是这一应用的尺度。善是客观事物的社会功利性质。凡是对人类、对社会、对环境有益的应用就是善的,反之就是恶的,最终将被摒弃。事实上,“善”也常常引导化学家去进一步求真。对于“美”,除了表现为由其积极的社会功利性引发的美感以外,在化学领域,“美”一直还特别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学思想和化学方法而起作用。譬如,元素周期与周期表集“科学真”与“科学美”于一体,电子云集“科学美”与“朦胧美”于一体。
在化学概念、原理的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学到化学真知的同时,通过奇异的实验现象、形象图表模型、生动多媒体动画、幽默语言艺术等手段,指导学生怎样去发现和鉴赏科学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科学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审美情感和欣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
2.4绿色环保教育――进行STS协调发展的宣传。
化学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化学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化学知识的应用,使人们衣食住行都受益匪浅,生活质量飞速提高。但是另一方面,化学品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给人类原本和谐的生态系统带来了破坏,如温室效应、南极臭氧空洞、酸雨等环境污染。因此只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人文精神为科技进步、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也就是倡导科学、技术、社会的协调发展,其主要途径是提倡绿色化学。
化学教育要把绿色化学的理念贯穿到整个化学教学之中,加强绿色环保宣传,使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等的密切联系,关系周围的环境,提高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并落实到环保行动中去,努力做到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如难降解的白色塑料污染,给人们带来了视觉污染和使用、处理过程中潜在的危害,应限制塑料的使用,对废旧塑料回收再利用加以控制,国家对此特别是对购物塑料袋的使用加强了管制。
2.5科学精神教育――实验中训练强化。
化学的发展经历了科学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许多理论来源于实验,又需要实验去验证。实验是推动化学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人文教育培养的重要载体。化学实验尤其是探究性实验,创设了类似于化学家探索发现的真实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独立尝试解答,大胆假设、推理、实验、探究、总结,要求学生不畏困难,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这样启迪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有助于训练学生养成科学的问题解决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如让学生探究:现有一瓶装有固体药品的广口瓶,其中标签右半部分已被腐蚀,只见“NaS”的字样,激发学生弄清其成分,确定其是否为:NaSO、NaSO、NaS、NaSiO或NaSO。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使其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学生通过多次的探究活动,锻炼了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养成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149-01
1.当前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1.1信息技术操作水平不高
据相关资料显示,当前中学语文教师还不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其技术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文档、表格及演示稿的制作,对较高水平的二维动画、多媒体素材加工等方面则表现得力不从心。计算机网络发展到今天,已经拥有了海量的存储信息,其功能也在不断的完善与增加,而中学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大多却仅仅停留在最初的网络操作层面,并未体现出与信息技术发展实际相接轨的趋势,教师利用网络的水平比较低,这直接影响了信息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如果教师能够很熟练的通过网络检索信息、制作课件,并与学生进行实时交流,那么就可以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可以通过更加直观的教学课件来帮助学生掌握与理解课程知识,这不仅能够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还十分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而当前由于教师计算机能力水平不高,就严重阻碍了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1.2学校未能严格落实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尽管很多学校投入了一定的经费用于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但是并没有获得较为明显的成果,甚至有些学校的信息技术培训只是走形式,而忽视了对教师真实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经调查研究发现,当前中学教学中,学校普遍重视硬件的投入,但是却缺乏对硬件的适当维护,尽管教室中都已经配备的完善的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工具,但是一旦出现故障却不能及时进行维修,有些教师为了避免由于多媒体课件无法正常使用造成了教学不顺畅,还会备一份纸质版的教案,这样反而降低了教学的效率。因此,学校不能保障信息技术资源在教学中的完整性,就不能严格落实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进而影响最终的教学效率与质量。
1.3教师和学生都未积极参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据相关资料显示,尽管现在不少教师和学生都支持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但是却不能一种积极的态度参与到二者的整合当中,只是盲目的服从上级的安排,实际上对于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十分迷茫的。在实际的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还是坚持一种照抄照搬的态度,并未形成自己的一套整合理念;学生虽然对于二者整合保持着较大的积极性,但是却没有抓住重点,只在学校利用计算机学习,在家中更多的是利用计算机娱乐,而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也只是认识到计算机可以辅助他们更好的完成作业,并未认识到计算机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的深层次意义。
2.推进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措施
2.1加强信息技术培训
针对于当前中学教师普遍存在的信息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首先应当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强教师在网络管理、课件制作等方面的培训。具体的培训时间与内容,需要结合本校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进行合理安排,争取做到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都能够学会如何使用与维护教学中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同时能够将其熟练的应用于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当中。
2.2完善校园网建设
学校是一个整体,中学校园建设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及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坚持系统学理论,从整体利益出发建设校园网,尽量减少或避免由于重复建设、不合格建设造成的资源与资金浪费。学校要从其发展需要的实际出发,将需要购置的硬件设备,教育、教学软件等进行详细的规划,为了避免出现建设质量问题,应当由计算机网络工程建设监理部门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监督,保障实现高质量的校园网。
2.3学校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强教育信息化
学校为了保障计算机硬件设备的连续正常使用,首先应当采取多种合理方式、多渠道筹措经费,更好的发展本校教育信息化,不断完善硬件设备的维修,避免长时间硬件损坏而得不到及时处理的情况。同时,还要适当的购置和开发相应的教学应用软件,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方便,但是要注意严格监督与控制管理经费走向,进行合理配置。
2.4教师积极参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现在中学语文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一般会采取三种方式,一是选择使用专门的备课工具;二是利用相关的应用软件自己制作与编辑;三是将以上两种结合。三种方式各有其优势,都是教师积极参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具体实践,为一些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感到迷茫的教师提供了具体的方式与思路。
3.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及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已经是当前各中学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对中学语文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学校、教师及学生三方面分析了当前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推进当前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策略,望能够为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