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5:24:1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零售管理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深入了解顾客所需,减少认知差距
造成零售商对消费者对服务期望认识出现偏差的原因在于对消费者需求缺乏深入的调查了解。所以缩小认知差距,提供优质服务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顾客究竟需要什么。了解消费者需求不能凭主观的判断,需要实际的调查以掌握顾客真实的期望,其主要途径有:
消费者调查。对消费者的调查可以采取三种不同的形式:全面调查、及时满意调查和消费者访谈。全面调查即在消费者中进行较大规模的调查,采取问卷形式,样本通常在50000份左右,每年进行一次。由于每年的问卷相同,因而能追踪服务表现。及时满意调查是在顾客购物后马上询问其是否满意。对顾客的及时调查能了解最新的信息,并能向顾客表达企业提供优质顾客服务的意愿,还可以根据顾客反映的信息对当事员工进行奖惩。消费者访谈则是选取10到15名消费者进行深度访谈,如每个月和一组消费者访谈一小时左右,了解他们购物的经历,以及对服务方面的建议。
重视顾客抱怨。顾客抱怨往往能提供更具体的信息,因此处理抱怨是提高服务水平花费最少的手段。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被动地依赖顾客抱怨获取信息,因为不满意的顾客通常不会抱怨,所以鼓励顾客抱怨应成为提高顾客服务的重点之一。商场应在显眼的地方设置顾客服务台或开设免费投诉电话,让顾客便于反映问题和得到问题的反馈,当然对顾客抱怨一定要及时处理才能真正提高服务质量。
加强内部员工培训。尤其是一线的售货员和顾客服务代表由于直接接触顾客,因此对顾客对服务的期望和问题有更多的了解。通过内部员工把握顾客需求可以向他们征询,如在为顾客提供高质量服务时,你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如果公司想在顾客服务上有所改变,你认为该从哪方面着手?
合理设定服务规范,减少标准差距
掌握了顾客期望和感受后,企业要利用这些信息来制定适当的标准和建立相应的系统提供顾客满意的服务。服务质量标准要尽可能地体现出管理层对顾客服务期望的认识,减少标准差距。在制定服务规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管理层重视并参与
只有管理层对顾客服务重视并集中精力投入时,优质服务才有可能实现。管理高层必须愿意接受因提高服务质量而暂时出现的困难和增加的成本。同时管理层的决心要为一线的服务人员所感知,才能真正促使一线服务人员为提高顾客服务而努力。
通过创新解决服务问题
许多企业没有制定高服务标准的原因要么是提高顾客服务的花费太高,要么是认为缺乏相应素质的员工,这些理由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企业缺乏运用创造性思考或尝试新方法来提高顾客服务。创新通常能在不增加甚至减少成本的同时提高顾客满意,比如许多超市提供带小孩座椅的推车而使得带小孩的顾客可以从容购物。而运用新技术能简化并提高服务质量,重复的任务可以通过系统处理从而解放人员来集中处理更多顾客的需要和问题,比如连锁超市可以用计算机系统来集中处理送货上门,设置专门的人员接听订货电话记录顾客的要求和送货地点,然后订单通过计算机传递到离顾客最近的超市。因而制定服务标准时应该积极地寻求新方法和新技术来保证高水准服务的实现。
服务规范要清晰具体
服务标准除了要满足顾客需要这一基本原则外,应该清晰具体并能量化,否则就不能指导员工。另外服务标准的制定让员工参与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该标准,如果由管理层强行武断地下达标准只会受到员工的抵制。
运用服务规范进行评估
需要不断地评估服务质量才能确保服务标准的实现。除了通过顾客调查来评估服务质量外,零售企业还可以利用“幽灵购买者”。“幽灵购买者”是职业购买者,专门负责评估商场服务质量。其通常需要报告的内容有:销售人员多久才问候你?销售人员的表现象是要做你这笔买卖吗?销售人员对商品的知识了解程度如何?“幽灵购买者”的报告最后反馈给销售人员,并对得到高分的奖励而对得分较低的则要求继续测分达标。
准确提供标准服务,减少交付差距
设定好服务规范后,关键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减少交付差距,即减少服务标准和实际提供的服务之间的差距。要达到和超越服务标准,必须要求服务人员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要对他们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要加强内部沟通减少冲突,并适当授权给员工,以顾客和企业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
提供信息和训练
商场员工必须对商品和顾客需要有充分的了解,具备这些知识才能回答顾客的问题和推荐商品,同时也能逐渐地增强员工的自信和理解能力,有助于解决服务问题。而且员工在同顾客尤其是生气和不安的顾客打交道时,需要掌握一定的社交技巧。所以必须培训员工怎样提供更好的服务并安抚不满的顾客,尤其是对售货员和顾客服务代表。
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
要提供相应的系统和设备来帮助员工有效地提供优质服务,如利用计算机系统提高结账速度,为收银员配备通话机同经理联系以快速处理一些问题。另一方面,要处理顾客问题并始终保持微笑,服务人员会承受不小的心理压力。所以营造同事间相互友爱支持,上级关心理解的氛围将是对服务人员有力的精神支持,能鼓励他们更好地工作。
加强内部沟通
顾客需要和企业需要之间有时会发生冲突,这也使得有的政策受到员工的抵制,如“无理由退货”。解决这类冲突主要是制定更明确的服务指导方针和政策并解释这项举措的意义。例如当员工意识到“无理由退货”带来的信誉所创造的销售额比顾客滥用该举措而带来的损失要多时,他们就会热情地执行了。另外企业不同部门之间由于目标的不同往往存在冲突,化解这些冲突需要进行内部沟通,应该树立以顾客满意作为统一的目标。
适当授权
授权意味着最底层员工有权对提供什么样的顾客服务做出重要决定。因为适当授权不仅会让员工因为领导层的信任而受到激励,而且能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快速地采取措施,所以此时员工服务质量通常会提高。但要帮助员工理解授权的目的并控制授权权限,否则容易导致混乱和权力滥用。另外,授权也要视员工而定,对某些员工授权可能会较困难,他们宁愿有更清晰的行为准则,不愿花时间去决策或承担犯错的风险。
坦诚进行服务沟通,减少宣传差距
夸大提供服务会提高消费者的预期,而如果做不到的话,则顾客的感知达不到他们的期望,就会觉得不满。这样把服务宣传得过高也许会在最初吸引较多的顾客,但其后会导致顾客不满而使下次光临的顾客减少。所以要让顾客对服务质量满意就必须进行诚实的宣传,这要求:
各部门之间互相沟通。宣传计划由营销部门制定,而具体的服务是由其他部门来提供。所以如果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则会导致宣传活动中的承诺和实际提供的服务不一致。因此在进行宣传时,营销部门和服务执行部门之间一定要沟通好才能协调一致。
获得消费者理解。有时服务问题是由顾客导致的,譬如使用作废的信用卡、弄坏了试穿的衣服、在未读说明书之前不正确地使用产品。所以服务宣传活动中应帮助顾客了解自己在接受优质服务中所承担的角色和责任。同时也可以给消费者一些建议,告诉他们如何得到更好服务,比如最好在什么时候购物。当然在对外宣传中还应当告诉消费者服务问题的处理措施和程序,以便问题出现后得到消费者的理解。
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弥补服务失误
倾听顾客抱怨
顾客在面临真实的或误解的问题时往往情绪激动,通常让顾客一吐为快会减轻他们激烈的反应,如果打断他们说完会更激怒顾客。顾客都希望能对他们的抱怨做出同情的反应。因此接待人员应表明他们很高兴知道存在这样的问题。切忌开始就对顾客抱怨抱以敌对的态度或是认为顾客在欺诈,否则不可能对此做出满意的处理。要认真倾听了解顾客想要的解决方法,避免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知道顾客在抱怨什么以及顾客想要怎样的解决方案。
提供公平的解决方案
服务补救的目的不只是简单地解决问题而是怎样挽留顾客。如果顾客觉得处理的公平会提升他们对商场的好印象。在评价解决方案是,顾客会比较别的顾客得到了怎样的对待或类似问题在别的商场是如何解决的。这方面的信息通常来自报刊或是顾客与他人的交谈。所以在提供解决方案时应了解顾客的评价标准,同时还应按程序进行注意过程的公平。
迅速地解决问题
顾客是否满意服务补救还取决于解决问题的时间,所以在处理过程中应做到:减少人员接触。当接触的第一个人就能解决问题时,顾客会更满意;而如果顾客需要接触几个工作人员,不仅花费太多的时间来重复问题,而且也容易导致不同员工之间自相矛盾的反应。清楚简明地告诉顾客会采取什么方案来解决问题。快捷的服务依赖于清晰的指示。讲顾客听得懂的话。在给顾客解释时不要说专业性的词汇,这样不仅不利于沟通,还会让顾客有受怠慢之感。
同时我们也看到前段时间网络零售商巨头们已经开始世界各地"跑马圈地",国内著名网络零售商卓越已经被亚马逊收编,成为亚马逊家族成员之一,而现在华尔街的分析家开始对网络零售商们大肆泼冷水,这其中由来如何?我们想知道到底是华尔街的分析家故意"责难"网络零售商?还是网络零售商自身潜伏着不可回避的困境呢?难道网络零售这么快就会进入衰退期吗?
危机潜伏制约网络零售业?
如果单看亚马逊的财务报告来说,我们发现华尔街的分析家们简直是"脑袋进水",面对源源不断的赢利,洪水滔滔的收入,正值"青春年少"的网络零售商怎么会"日落西山"呢?
华尔街对这些财务报表中的数字并不满意,他们认为亚马逊依然是一个新兴公司,应该有更高的增长率。作为1440亿美元规模网络零售业的领头羊,亚马逊的表现令华尔街的分析家失望了。为此在一天内亚马逊的股价"应声而跌",下滑了12个百分点,为34.60美元,创下了52个星期以来的最低价。
但是,当我们抛开简单的公司财务报表,而将其放诸网络零售产业以及相关临近产业进行比较分析的话,我们发现,华尔街的分析家们还真不是吃干饭的。
增长率的减缓,毕竟与其所具有的新兴产业身份是不相宜的,如果我们拨去表面浮华的面罩,会发现网络零售背后躲藏着诸多制约甚至会阻碍网络零售商发展因素,使得网络零售产业危机重重。
危机重重之第一重危机,应首推网络零售日益激烈的竞争。
如今,越来越多的IT公司以各种身份介入网络零售,这种日益庞大的从业群体,使的网络零售的利润薄之又薄。
我们知道,网络零售业相比传统零售业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价格以及购买便利上,当越来越多的IT从业者挤入这个队伍,就等于给用户更多的选择,因而用户心中的比价心理自然有了"发泄"的余地,为了购买到称心的物品,越来越多的网上购物者会对各家网络零售的相关商品进行价格比较,以及服务比较上。用户的低价追求,使得网络零售商披着高新技术的外衣也必须采取最原始的价格战来招徕和挽留用户。
曾经的卓越网和当当网就在"价格争夺战"中屡屡产生摩擦和冲突,当当网甚至推出"智能比价系统",以实现同种商品价格始终处于比对方低一元的定价优势上,经过当当的大肆宣传和炒作,其实实在在影响了用户的购物心理和购物习惯。
而这种价格上的"血拼肉搏",已经让网络零售商在赢利的道路上"如履薄冰",其利润之薄可谓"吹弹可破"。
危机重重之第二重危机,则来自于比较购物网站的兴起。
比较购物网站主要为网络用户提供了免费的网络购物比较服务,通过这项服务用户可以比较多家网络商店的产品以及价格等信息。
由于越来越多的网络零售商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落网生根",网络上的比价购物和现实中走店串户般的比价购物已经相差无几,用户为了买到更便宜的商品,需要对所购买商品在各大网络零售商网站上进行比较,这足以会打消用户的购买积极性。
比较购物网站也就这样应运而生,它正是为了减轻在网上商品比价过程中的烦琐程序,以及减轻用户的购物负担而出现,从一诞生,其就受到了用户和网络零售商的"追捧"。网络零售商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告之用户自己商品的价格优势,以达到打倒、打垮竞争对手的目的,这也正是为什么以及NexTag等比较购物网站都还是亚马逊的合作伙伴。
目前,比较购物网站和网络零售商间还算处于双赢的状态,我们知道,的营收主要来自于网络商店支付的介绍费用以及其它通过获得顾客的商品供应商支付的费用。
美国时间10月25日,通过首次公开招股便获得了1.237亿美元的收益,超过了此前的预期。
我们看到,比较购物已经从网络零售商的背影中独自走出,其已经借助自己处于用户和网络零售商之间的"和事佬"身份,运用"煽风点火"的手法,着实在两者间谋的不少利益。这间接上都可能会给网络零售带来压力,以及加剧网络零售商间的"价格血拼"。
这是很明显的,因为比较购物网站的存在恰恰会加剧网络零售商之间的"价格战",它们的出现并逐渐壮大,对于网络零售的价格战犹如"火上浇油",让火焰蹦的更高。如果网络零售商玩不转"太极"手法,稍有不甚,其就可能会被自己所纵之火,烧及自身。
危机重重之第三重危机,则是用户难以琢磨的消费心理。
我们无法得知如今参与网上购物用户的平均购买次数有多少,购买商品的种类又如何。我们也无法统计那些注册了的用户有多少实施了网上购物行为。
但毋庸置疑的是,其中众多参与网络购买的,存在大量的为尝试新鲜而进行网络购买的用户,也就是说,现在或经过很短时间就能根本上转变用户的购买心理,还真为时尚早。
显然,我们的亲身体验并以及亲眼所见,五一、十一黄金周,北京西单的人流逐年看涨,而那些传统商家又利用打折对用户"威逼利诱",着实拿走用户口袋中不少的钱,而这种诱惑还是跨地区,伴随旅游高峰的不断高涨,每个旅游的人都会象征性的买点东西作为旅游纪念。
如果说,用户选择网络购物是因为其便利、省事的话,那么,用户尤其是女性用户身上所潜在的"试而不买"心理,网络零售是无法满足,而这种"试而不买"的结果是绝对会买的,所以,传统零售对用户消费心理的培养,也让网络零售的发展惑影重重。
另外,我们根据自己的购买经验以及购买心理来看,网络零售主要集中在书籍以及VCD等小件商品,大件商品的购买大多数用户还是习惯去传统零售店去购买。小件商品的低利润率,再加上价格战阴影,这都让网络零售商头痛难忍。
危机重重之第四重危机,则是跨国的网络零售商自身的全球收购行为。
我国零售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2004年12月底,我国商业和物流业向外资完全开放。物流管理作为我国零售企业和国外同行业竞争的利器,已经得到国内大多数零售企业的重视。但目前国内零售企业已在运作的物流体系普遍缺乏有效的经营管理,出现了以下带有共性的问题:
物流的整体运作效率低
物流效率低在零售企业的突出表现是缺货率高。根据罗兰•贝格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在2003年9月对国内连锁零售3个城市5家连锁零售企业的12家大卖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终端缺货率在10%左右,远远高于国际7%左右的水平。对零售企业来说,商品缺货状况将引发消费者的各种反应,最终导致企业的销售损失,据粗略的测算,我国连锁超市每年因商品缺货造成的损失高达830亿元人民币。有关机构研究表明:在美国,连锁零售企业如果购买商品缺货,60.5%的消费者会购买同一类替代品,21.6%的顾客不再购买,14.8%的顾客会到另一家店购买时再实施消费行为,顾客的转店率是17.9%;而在我国,当出现商品缺货时,48%的人会购买同一品种的替代品,15%的消费者不再购买,31%的顾客会选择到另一家店购买该商品,顾客的转店率是37%。这意味着中国的超市将因缺货而比美国的超市损失更多的顾客。
统一配送率不高
目前我国零售业的统一配送率不高,因此不少零售业的仓库和车辆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车辆空载率普遍较高,商品的在库周转期一般都在15~30天。而且,我国零售企业的配送规模普遍较小,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的绝大多数配送中心也未达到经济配送的规模,其中约60%的人员和设施处于闲置状态。据有关机构对内地16家比较成功的连锁企业的调查表明:没有一个企业的配送中心对各分店经营的所有商品实行100%的统一配送,最好的达到80%~90%,如北京的华润;少数企业的统一配送率在50%左右,大多数在60%~70%之间,如北京的好邻居(60%左右),西客隆(70%左右)。当然,统一配送率低也有其他原因,如对于鲜活易腐商品、冷冻商品,分店不愿意统一配送,多采用生产者直接送货上门的办法,因此,虽然在国外连锁店的统一配送率也难以达到100%,但统一配送率低肯定将影响配送中心优势的发挥。
物流成本长期居高不下
在零售企业中,物流费用占据了整个流通费用的很大比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连锁超市公司的物流成本通常占销售额的4%~6%;冷链配送(包括冷冻、冷藏)的物流成本是常温配送的2.5倍。而在我国,由于超市连锁水平较低,很多超市各有各的供应商和物流渠道,这种各自为阵的渠道策略造成了物流活动分散,采购批量小,库存积压与断货现象并存,使物流成本长期居高不下。据统计,我国零售企业的平均物流成本一般占到销售额的10%甚至更高,一些企业甚至占到企业经营总成本的20%以上,而因物流环节与企业内部其他环节不协调使得运作效率降低所造成的损失更是无法计算。
信息共享程度低
零售企业与供应商以及零售企业内各部门的信息共享非常重要,但我国现存的状况却令人担忧。许多零售企业把已经掌握的信息作为私有财产,不与供应商共享,使得供应商无法获得零售企业的库存和销售信息,结果商品成本提高,零售企业的商品竞争力也就降低了。在企业内部,单就运营和采购来看,两者的必要信息不能充分共享,沟通不畅同样导致了缺货的严重。在商品管理方面,总店采购部门没有很好地把握不同门店的需求差异,使得有些销路不佳的商品长期滞留在货架上,同时也阻碍了更多的畅销产品上架销售;数据管理方面,由于严重缺乏沟通,总部和门店数据库数据严重不符,由于数据的不准确,门店经理对于总部和配送系统给出的补货提示没有信心。
信息化水平低
时至今日,国内零售企业的配送中心广泛采用的还是传统的“人海战术”。以收货为例,目前,有81.2%的批发企业和74.6%的零售企业仍是手工点货,不仅效率低,而且差错率高。尽管国内一些软件公司也专门开发了各种专业的“商业进销存”软件,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现代物流理念的超前意识,大多数产品过于理想化,无法处理配送中心日常运作中的各种特殊、复杂情况,推广应用极为有限。
导致问题的原因分析
零售企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尽管目前我国的零售企业都在积极发展连锁经营,但规模普遍偏小,组织化程度低,许多企业的店铺规模没有达到国际公认的连锁企业的赢利点(14家以上)。据统计,我国现有的连锁商业企业平均每家拥有的店铺数虽达到17家,但不少企业仅有3~4家。规模最大的上海联华超市公司,2003年店铺数虽达2259家,但与美国沃尔玛在全球拥有5,085家分店,法国家乐福拥有10,378家分店相比,差之甚远。此外,要实现规模效应,各个分店本身的规模(如经营面积、经营品种及配套齐全的程度等)也必须具有相应的规模水平。我国大多单体店铺规模十分有限,而且还存在虽然单店数量不少,但在经营上是各自为政的现象,享受不了由大规模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管理带来的成本分担的好处。由于国内零售企业的连锁经营尚未形成规模效应,这样连锁经营的优势就无法体现,而实现这一优势的物流配送体系也就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能,两者之间还没有形成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关系。面对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限制以后的市场格局,如何做大做强连锁经营,形成与外资商业企业竞争的实力,已成为国内零售企业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
落后的物流管理观念
我国引进物流管理的时间短,许多企业对物流环节的认识程度不够,更多的企业对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仅限于概念层次的了解,国内商业企业普遍缺乏对物流在经营战略与战术层次的综合运作能力。目前,在这方面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倾向,其一是重前轻后,其二是盲目跟进。
所谓重前轻后,是指许多零售企业在不断追求规模扩张的时候,只重视前台门店的扩张,而忽视了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从而导致了后台物流系统的构筑及管理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了在前台店铺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企业总利润却在不断下降的利润负增长趋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对前台和后台相辅相成的关系认识模糊,把前台店面的扩张作为经营的重头戏,而对在经营中起着重要支撑作用的物流系统的构建和管理重视不够,投入的管理力度明显不足,无法满足需求。
所谓盲目跟进,是指目前一些大型零售企业纷纷热衷于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我国绝大多数大型零售企业都是在原来的国营商业企业基础上改制而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而全”的经营思想仍然禁锢着相当一部分企业经营者的头脑。在“肥水不流外人田”思想的支配下,一些在物流方面毫无擅长的零售企业开始自办物流,另一些企业则仍习惯于依靠自己原有的储运力量。零售企业自办物流,在仓储、运输、劳动力、设备等方面的直接投入浩大,场地、设备的运营、保养费用以及商品周转占用资金等直接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由于零售企业主要业务集中于市场营销,对储运业务了解不多,加上市场的波动性,使各个企业分散的储运资源利用率不高,车辆装载率低、仓库空仓率大,整体物流环节效率低下,也进一步造成企业总体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
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
在与供应商的关系上,许多零售企业持利益对立而不是利益与共、共同协作的心态。目前,我国零售企业的盈利模式大多处于第二阶段——向供应商要利润。为了获利拼命积压上游供应商的利润空间,比如收取进场费、促销费、管理费等通道费,与供应商之间形成了纯粹的异常紧张的竞争关系。
在利益方面,零售企业往往无休止地追求自己单方面利益的最大化,忽视了与供应商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争取“双赢”的战略协作关系。一方面尽力压低进价,一方面向供应商索取名目繁多的包括进场费、促销费、广告费等在内的通道费用,并采取拖延货款,压占供应商流通资金等违规做法。特别是一些超级终端航母,更是在和供应商的讨价还价上处于上峰地位,不是正和博弈的双赢关系,而是“你死我活”的针锋相对。
在诚信方面,零售企业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2002年国内发生的“华榕超市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曾两次进入“中国连锁商业企业百强”的华榕超市是当年福建最大的连锁商业企业。然而,在2001年末,华榕超市却出现了高达5,500多万元的净债务,其中欠供应商债务达4,200万元,离破产的边缘越来越近。面对这一形势,供应商们警觉起来,很快一些地区便相继发生供应商逼债、砸碎商场玻璃门窗的事件,接下来,加盟华榕的多家超市相继关门,最终导致了2002年华榕超市的倒闭。这一事件道出了零售企业对供应商的诚信的重要性。我国零售企业和供应商的关系如此紧张,必定不可能心平气和的坐下来,本着互信互惠的原则,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而这种合作的不可能,也导致了零售企业物流管理的低效,从而影响企业的更多赢利。造成如此局面,有相关法规制定的不健全、市场监管力度不够等多方面原因。因此,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和机构应当采取相应措施,造就有利于形成零售企业和供应商有效的合作机制的市场环境,促使双方关系的改善。
信息技术的应用落后
信息技术应用的落后也是导致配送中心作业效率低下,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零售企业已逐步开始在企业内部进行信息化建设并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从整体来看,目前的信息化水平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客户关系管理、连锁门店间的信息化、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数据的准确与数据模型、系统的稳定性等等都是零售企业急需解决的一些问题。
由于信息技术落后,许多采用计算机管理但功能不完善,很多物流信息如订货、存货、补货、销货、货物的陈列配置、财务处理等均由人工操作,同时也造成缺乏顾客购买行为的原始记录、数据分析等的信息处理系统,致使很多企业货架空间分配不当,畅销品缺少陈列而滞销品充斥空间。一项调查显示,在我国商店中,约有30%的商品在相当长时间内无人问津。而据业内人士介绍,仅POS系统的应用,至少可使经营成本降低1.5%,营业额提高8%。另外,由于企业间不能及时交换数据,致使发货方和订货方无法掌握订货状况、货物在库在途状况。
我国零售企业有效实施物流管理的对策
物流配送模式的确定
物流配送是零售企业物流管理中关键的环节,如今流行的配送模式有自营配送、共同配送和第三方物流三种。采用适当的配送模式,不但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使企业能整合内外部资源,提高物流效率。
各种配送模式各有特色,零售企业应从物流对企业成功的关键性和自身经营物流能力等角度(参见图1),根据实际需要,决定企业是自营物流还是利用供应商或借助于第三方的社会物流,或者某些环节使用企业自营物流,另一些环节采用其他物流模式,所有这些并无定式。比如,物流对沃尔玛的成功有极其关键的作用,沃尔玛自身经营物流的能力也很强,所以,它选择了自营这种物流配送模式。
根据当前国内社会物流服务整体水平还比较低的现状,完全依靠社会所提供的3PL服务或物流全程服务尚不现实。一些新的物流企业服务费用太高,远远超出零售企业和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并且,由于当前社会物流服务水平一时未能跟上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在近几年内,大部分大型零售企业主要还得依靠自身的力量,在改造自身的物流资源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借助供应商或3PL作为补充,如利用物流企业所提供的物流基地和运输设备,相应减少企业自身在物流方面的大量投入。随着社会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逐步加大依靠3PL的比重。中小型零售企业应积极使用3PL所提供的服务,进一步降低新企业开办初期资本的投入,以降低自身的经营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
加强与供应商的战略合作
随着经济和流通的发展,为得到更高的物流效率,企业物流管理已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延伸至整个供应链,通过和链上伙伴的战略合作,提高自己的物流管理水平。就零售企业而言,与供应商的合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供应商可以通过与同业的伙伴关系,运用科技的力量合力削减成本与改善效率,美国著名的零售商J.C.Penny把其存货控制和产品补充系统与其他供应商整合在一起,使供应链上的企业可以利用各自的能力与资源,减少重叠的成本。
国外在建立新型的物流供应链战略合作方面采用的典型方法有两种:ECR(效率型消费者对应)和QR(QuickResponse,快速反应)。他们的共同特征表现为超越企业之间的界限,通过合作追求物流效率化。ECR和QR两种方法,对我国的零售企业和供应商都是挑战。零售企业要成功实施ECR和QR,提高物流效率和管理水平,除了要改变观念和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外,还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信息共享为改变我国零售业信息共享度低的问题,零售企业要更新旧观念,开放必要的信息与供应商高度共享,防止“牛鞭效应”,完善物流管理。
成本分担零售企业实施物流管理所需的条件之一就是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方案。目前,我国零售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紧张关系主要就是由此引发的,长此以往,稳定有效的物流系统就成了空中楼阁,难以实现。所以,零售企业要本着合作双赢的思想,和供应商协商成本分担方案。只有保障了供应商的利益,合理解决成本分担,ECR和QR的成功实施才有可能。
绩效评估和利润方案供应商在零售企业的物流管理中做出了贡献,如何评价其绩效并按一定利润方案分配收益,是我们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供应商对整个物流链条利润的上升做了很大的贡献,应该得到应有的收益。如果没有合理和完善的绩效评估机制,这个链条很快就会瓦解。
提升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新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物流作业模式,拓展了以时间和空间为基本条件的物流运作范畴,为现代物流的实现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新的物流经营理念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破土而出:及时化战略(JIT)、快速反应战略(QR)、连续补货战略(CR,ContinuousReplenishment)、自动补充战略(AR,AutomaticReplenishment)等等。这些物流战略和技术的出现都与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也正是得益于此。
但是,目前物流配送系统的信息化可以说“叫好不叫座”,炒得热火,用起来却差强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对物流信息化认识上存在误区,导致了“一步到位实现‘大而全’的物流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思路,以至于在实施目标的可操作性和过程的可控制性等工程问题上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在提升零售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的过程中,应当把握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一)物流运作中缺货率太高
在各大连锁零售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缺货,缺货现象较为严重。据调查,顾客对于缺货现象反应较为强烈。一般情况下,顾客遇到缺货现象时,选择购买替代品的几率并不是很大,而转到其他店铺购买的情况也较多,当然,也有顾客选择不买。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对企业的形象和信誉都会造成影响,从而降低顾客对企业的信任度和依赖性,长此以往,顾客会渐渐地流失,对企业的销售产生巨大影响。
(二)统一配送率低
由于各大小连锁商店统一配送率不高,因而,超市积货和断货现象严重,配货和销售不协调。超市仓库、车辆、人员等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车辆空载率较高,人员闲置现象普遍。统一配送没有形成系统和规模,大大增加的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加大了企业不必要的财政支出。
(三)物流成本较高
物流成本在零售企业流通费用中占据了重大比例。首先,我国各大连锁企业规模较小,各超市供应商和货源各不同,物流渠道也各不同,因而物流活动分散,订货批量较小,资源没有得到整合和有效利用,大大增加了物流费用。
(四)信息化水平较低
在我国的零售企业物流货物配送中,依旧是靠传统的手工进行,靠大量的人力进行。从收货和发货来说,都是人工点货,因此,不仅耗费大量的时间,精确度也低,出现差错情况较多。信息化的软件和仪器较少,相应的高级人才也缺乏,因而,物流配送依旧停留在人工操作中进行。
二、应对物流管理问题的措施
(一)确定有效的物流配送模式
物流配送是连锁零售企业有效进行销售的基础。一般情况下,各大小超市通过自营配送、共同配送和第三方物流等三种方式进行物流配送。寻找恰当的物流配送模式是降低企业成本,有效利用资源,提高物流效率的关键。各大小连锁零售企业应从自身的条件和实际情况出发,借鉴沃尔玛等大型连锁零售企业的成功运作,发现自己的不足,挖掘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身运作的物流配送模式,最大限度地节省成本,提高效率。
(二)加大与供应商的战略合作力度
企业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于社会经济中,其经营与其他企业息息相关,企业只局限于内部的物流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应从整个生产与销售链出发,加强链上的各个环节的管理与控制,通过与链上其他伙伴的合作,提高整体的物流管理水平。供应商对连锁零售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与供应商的友好合作,企业不仅可以拥有固定的货源,批量的订货可以降低商品进货价格,减少成本,实现共赢,更好地促进企业进一步的发展。
(三)提高企业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在当今的经济社会中,信息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式之一。在连锁零售企业的物流管理中,不能只停留在依靠大量人工操作的道路上,不仅耗费时间,而且错误率高。信息化在现在连锁零售企业的物流管理中异军突起,在发达的西方国家,信息化已成为企业物流管理中的重要依托,连锁零售企业大大得益于此。因此,要加强信息化在物流管理中的建设,加大研究力度,培养专项人才,提高连锁企业物流管理的竞争力,进而提升连锁零售企业在经济社会中地位。
1.2季节性药品采购时期与数量控制不到位。如夏季易重暑,大量购进藿香正气系列产品,高温期远少于历史同期,结果大量积压成有效期药品。
1.3对国家政令变化的反应迟钝。近年来国家药监部门加大了含麻黄碱类药物的销售数量,消费者在药店可以随便买到此类药品的现象得以控制,其销售量在零售药店急剧下降。因此,仍按原计划购进的大量含麻黄碱品种滞销,成为有效期药品。
1.4对药品生产商的生产、营销政策调整的应变能力低,广告药品购进未顺应药品广告计划。当今广告效应普遍,老百姓用药跟着广告走。当生产厂家产品广告效应明显时,便大量进货,现在药品性能改良迅速,再加同业竞争激烈,同质化严重,一旦厂家出于成本考虑降低或停止广告投入,百姓不再认可且购买力骤降,前期大量进货滞销后成为有效期药品。1.5店铺药品品类管理与采购部采购结构不一致。门店作为销售终端不仅要按计划最大限度实现销售额,而且要最低限度的存货报损。如门店新张时,为了满足店面陈列需求,增强顾客入店的视觉冲击,需加大其库存。正常营业后,由于前期市场调研与实际存在差异,未及时进行市场需求的跟踪分析,药品结构不合理,门店管理者又未与采购部及时沟通进行库存退换调整,结果造成大量药品成为有效期药品而报损。
2.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存货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甚至缺失企业内部管理不善
企业内部缺乏存货进、存和销的制度和科学的核算工具。虽然企业设有内部控制机构,也配备了相关人员,但其职能严重弱化,内控人员的主要职能仍然是算、记、报,不能发现在采购程序运转过程一些违规甚至于因无相关岗位间制衡而产生的舞弊,更不能根据企业财务信息正确评价内部控制形式可控下的实质是否可控,导致各级管理部门有恃无恐,趁机钻了内部控制的空子,使存货管理的内部控制流于形式,甚至瓦解。管理观念落后,导致新兴进、存、销工具软件的诸多功能未得到充分利用,更没做到存货财务管理工具与商品进存销软件的结合。例如:库存软件的数据海量计算与财务管理中存货最佳库存量的融合使用等。
2.2预算中存货采购预算形式化
企业由预算生成的采购计划因控制与考核不力,采购人员出现频繁采购,未按批次、批量采购,盲目和没有计划的采购,会导致产品的积压,然后通过配送中心分配到各个药店,以分散中心库的库存压力,但药品的库存量却未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少,即使采购人员将此部分药品进行了退货处理,也忽视了存货的成本和资金占用率,这就是没采用单品品类合理库存量的指标所致。应急性药品采购流程凌乱,及时性差,有时候需求高峰后到货造成堆积,有时候采购量又太少而需增加采购频次,给存货管理带来很多不便。
3.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加强存货管理的方法措施
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国家监管部门为加强对药品的全链条管理,提高药品流通环节的准入门槛,出台了新版GSP,实现对其流转环节的全程电子监管,确保药品质量,提升全民用药安全。与其他商品最主要的区别是有严格的效期规定,因此加强药品存货的管理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不仅关系到企业效益,更关系到企业的社会责任。
3.1以销定采,发挥仓储中心“蓄水池”作用
商品管理部直接控制采购订单的生成。每月商品管理部门对各门店上报的有效期药品月报表进行分析,根据企业自身实际定义滞销药品,要求采购部门对其停止采购,并直接加停购标识。若有特殊情况,经商品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取消停购标识。此方法将有效监控采购部门对已经形成滞销药品的再一次进货,否则将增大低动率药品的促销压力。对商品管理部已提出控制采购量的药品,严格按存销比进货。尤其是对季节性购进的药品、广告药品要严格按预算计划和促销方案进货,并跟踪销售情况,及时与供应商协商因特殊情况造成商品退货处理。采购部门如何及时准确的了解一线门店千差万别的销售结构,并将其转化为适销对路的采购订单,仓储中心的作用就开始彰显,首先其向采购部门将各门店的商品品类和数量需求如是反馈,其次验收核实实物与计划的一致性,尤其对产品批次有效期进行重点审核,把住有效期药品产生的源头。质量管理部根据GSP规定,对供应商所提供的药品有效期有严格的规定:对离效期还有6个月以内、6至12个月、12至24个月以及24个月以上来确定药品购入时间距离有效期的时间间隔规定。仓储中心验收员按照以上规定对所有入库的药品进行验收,杜绝效期问题药品入库。
3.2创建符合企业自身的ERP管理系统
企业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适用的存货管理系统,以便可以实时、动态了解企业的存货信息,提高存货运营效率。以海典软件为例,根据企业实际设定初始存货单品上下限,使海典软件自动生成周期采购量,实现形式上的智能补货,包括销售终端的子库和仓储中心的主库,然后根据库存做采购计划。但还应综合考虑,所以标准库存与最小库存的设置显然非常重要,并须经常重新检验。下面推荐使用ABC法和EOQ法结合使用,这是药店连锁企业销售特点决定的。全国百强医药连锁企业前50名的单品品类均在1万个以上,但这1万种商品中20%的商品创造企业近80%的销售额,甚至销售前十的商品年销售以百万计。所以先采用ABC分析法进行分类,找出重点。A类品种少,金额比重大,约20%品种占金额比重80%;B类品种约15%,金额比重15%;余C类品种数多,但金额比重很小。控制库存其实主要控制A类品种就可以了。海典软件对此操作就很简单了,但接下来需进行A类中的更重点商品进行EOQ法进行量化控制。
3.3加强存货的财务成本控制
根据医药零售连锁企业的特点,结合对存货进、存、配和销的过程进行期间划分,计算最佳采购量,将存货成本控制精细化和数字化。
3.4明确岗位职责,加强岗间制衡
企业应根据ERP系统设置明确的请购、购进、付款、销售、收款、保管等岗位职责,有的岗位职责可能会交叉,需加强不相容岗位间的相互制衡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杜绝舞弊的发生。
沃尔玛虽然拥有核心竞争力,但其在欧盟和日本市场征战的经历说明,当地企业也拥有天时地利人和,能够开发出差异化战略来形成与沃尔玛的竞争均势。因此,面临零售业全面开放后沃尔玛们在中国的扩张,我国大型零售商要想稳住地盘,逐步做大做强,也应积极发现和培育自己的核心能力。为此首先要有一套核心竞争力战略,而制定这样一套战略,可以瞄准顾客价值、取舍经营活动、整合系统能力和创造持久优势。
瞄准顾客价值
顾客价值,就是顾客眼中的好处。顾客群的特点不同,其眼中的好处有别。高端顾客看重商品和服务满足自己偏好的有效性,而忽视其价格;低端顾客对价格高度敏感,却并不在乎商品和服务的针对性。至于中端顾客,往往既重价廉又要物美,因此沃尔玛能用“天天平价”加“超值名牌商品”打动他们。据此可知,瞄准顾客价值,就是盯住一类顾客群和他们眼中的好处,想方设法满足其需要。哈佛商学院管理学家麦克尔·波特,将瞄准顾客价值视为竞争战略的出发点,不过他使用的词汇是“战略定位”,意即找准企业应该创造的顾客价值何在。他认为可以利用三条渠道来进行战略定位:一是从企业提品的结构考虑,看能否利用产品结构创造范围效益和规模效益,从而满足顾客的个性需求和低价需要;二是从顾客的需求偏好出发,找准顾客最严峻、最迫切、最广泛、最持久的消费难题,迅速整合供给能力加以缓解,以此为顾客排忧解难;三是借助企业与顾客在地域空间或其他方面的联系,量身打造产品或服务,使顾客同时享受价廉、物美、方便的实惠。据此,零售商瞄准顾客价值,要善于发现沃尔玛们没能察觉的顾客偏好,将它作为本企业目标加以开发;或是从本企业具有的独特优势出发,将其开发成能给顾客带来明显利益的竞争优势;或是依据本企业接触顾客的便利条件,将其打造成沃尔玛们难以攻破的竞争优势。
瞄准顾客价值,就是要明确本企业该为什么样的顾客群服务,解决其什么难题,为其创造什么价值。我国零售市场潜力巨大,广阔的二、三级城市市场和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村市场,应是巨大的开发空间。在这些市场中,我国零售商可避开与沃尔玛们的正面交锋,发挥自己在本土文化﹑政府公关﹑贴近顾客方面的优势,瞄准某些顾客群的价值取向,开发自己独特的核心服务。如沃尔玛的天天平价,只能对价格敏感族发生作用,但消费品中有许多大类都并非靠低价取胜,因而可以这样错开沃尔玛们的核心服务:若靠近高档社区布点,可瞄准顾客群的健康追求,以绿色食品吸引顾客;如设立家电卖场,可突出随时上门服务抓住顾客。又如沃尔玛连锁店,多以有车族为目标客户群,建得规模大距离远,令步行族十分不便。于是,就可利用这种楔机紧贴新建小区布局中型连锁店,吸引买菜做饭的老年族为常客。再如,沃尔玛们规模大占地广,无法入住大学校园,更不能追随建设工地,我们就可将商场搬进校园,甚至建立流动商场转战工地。总之,我国零售商完全能瞄准和开发越来越多的顾客价值。
取舍经营活动
一旦瞄准顾客价值,也就确立了本企业的战略定位和核心服务,接下来就要大胆取舍经营活动和经营品种,以开发自己的终端服务。所谓取舍,就是要明确如果为此类顾客创造界定的价值,哪些经营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而哪些商品种类又是完全不必的,这叫有所为有所不为。战略定位和活动取舍是弱小企业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之策,有可能以小搏大,以弱胜强。但在取舍经营活动问题上,我国零售商大多存在着思维误区,简单地认为经营的品种越广,承诺的服务越多,招揽的顾客就越多。实际上,经营品种越广,企业形象越杂;承诺服务越多,经营纰漏就越多,结果往往将企业业务和名声搞砸。
所以,我国零售商在战略定位后,一定要抓住如何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核心问题,敢于取舍经营活动和经营品种。要坚决克服经营范围和经营品种毫无特色、千店一面的传统习惯,紧盯顾客群的需求偏好和消费难题来调整商品范围、添减商品种类、改变服务内容。在此基础上,才能旗帜鲜明地突出自己的服务对象、服务宗旨、服务品种和服务特色,才能由此树立企业形象和服务品牌,才能凭借鲜明的服务宗旨、服务品种和服务特色吸引服务对象,培养忠诚顾客,扩大口碑作用。取舍经营活动和经营品种要注意三点:选择品种不要随波逐流,即零售商要坚持自己的战略定位,拒受短期利润诱惑,不盲目经营那些容易混淆战略定位、败坏服务品牌的流行产品。不幸的是,这种现象在我国许多商场司空见惯,还美其名曰紧跟潮流,实则降档为个体摊贩。扩大品种可以挖掘潜力,意指零售商为强化自己的战略定位,有条件的服务品种要上,没条件的要创造条件上。如零售商场多无商品品牌,但为突出质量控制能力,可对重复消费率较高的日用品实行自有品牌策略,既可节省营销费用,又能强化对上游厂商的控制力。强化经营应重视同业并购,即利用资本运作手段,整合其他企业资源来强化自己的战略定位。我国零售商大多资金少而规模小,靠单打独斗,很难在短期内按其战略定位打造出为明确的顾客群服务的宗旨、品种、质量和品牌,所以同业并购应是大敌当前求生存的唯一出路。
整合系统能力
为打造自己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我国零售商在瞄准顾客价值、取舍经营活动后,还要整合系统能力,也就是把选取的经营活动和经营品种有机组织起来,形成一套卓有成效的供应链系统,以便多快好省地实现为既定顾客群提供既定价值这一重要任务。鉴于供应链管理是零售商最为核心和关键的环节,而我国零售商恰恰在这一环节凸现劣势,这就需要强化下述四方面管理。
紧跟顾客群的需求偏好。对于锁定的顾客群,要紧盯其需求偏好,想方设法加以满足,这是供应链中第一重要环节。应将“让顾客满意”、“顾客就是上帝”等理念贯穿于企业经营始终,落实到企业运作细节。紧跟顾客群需求偏好,所需的不仅是在日常细节上切实为顾客着想,例如按顾客购物规律布局商品、设定通道、安装灯光,或是表达热情、营造气氛、塑造形象,而且要敏感顾客动向,揣摩顾客心思,发现顾客不满,满足顾客所需。具体说来,管理人员要系统收集顾客信息,分析主流顾客群期望,并据此随时更新商品组合,改进商品陈列,营造方便环境,促进顾客满意。此外,把顾客利益放在首位,还要在采购中坚决维护顾客利益,确保商品质量,降低采购成本,杜绝假冒伪劣,防范质量失控。
强化与供应商的战略联盟。供应商构成零售商供应链的上游环节,对其经营成本和效益举足重轻。零售商与供应商结成战略联盟,可强化共享利益,降低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也可激发供应商积极性,提高其长期合作的忠诚度;还可加强产销交流,加速存货周转,提高运营效率;甚至可建立起排他性供货渠道,应对来自其他零售商的竞争。零售商与供应商结成战略联盟,可首先规范合作信用,不拖欠货款,不借机扣款;继而及时准确地订货、收货和出货,并与制造商共享这些销售信息;三是与制造商休戚与共,共同维护市场价格体系;四是共同研究顾客需求,共同制定业务规划,密切协调产销衔接;五是开发零售商与制造商之间的OEM协作,降低双方营销成本;六是借鉴日本综合商社经验,打造集研发、生产到销售为一体的排他性大型产业集团。
加强对物流配送系统的管理。物流配送体系的效率,相当大程度上决定着零售商的盈利水平。沃尔玛独特的配送体系,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加速了存货周转,有效支撑着沃尔玛“天天平价”的核心服务。反观我国零售商,往往只顾高速扩张规模,却忽视物流配送的系统建设,结果严重制约规模效益的发挥,甚至整个企业成为高速扩张的牺牲品。因此,物流配送系统建设应是当务之急,为此可首先多渠道地利用“第三方”物流,形成卓有成效的配送系统,进而依靠雄厚起来的实力自建配送体系,量身打造核心竞争力。
加强对供应链信息流的管理。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管理效益的基础。一条供应链要做到上中下游各环节协调,必须先在各环节主体间建立和运行高质量的信息传递与共享系统。当然,我国零售商目前尚不能象沃尔玛那样,投资4亿美元发射商用卫星,实现全球联网,即时监控和交流从收银台到生产线的整个物流状况,但也应尽快提高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尽快实现对各门店各种商品库存、上架、销量的信息化管理,减少缺货情况发生。要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与供应商的自动订货系统,据此向供应商发出采购指令﹑获取收据和装运清单,同时通知供应商其产品的销售情况,特别是分类销量﹑存货﹑缺货等。从这种基础出发,零售商应逐步做到商店销售与配送运营保持同步,配送运营与供应商生产保持一致。
创造持久优势
最后,为打造核心竞争力,我国零售商还必须创新服务,以创造持久优势。细节决定成败,沃尔玛非常重视提供超值的服务来强化其核心服务和核心竞争力,为此开发了一系列方便顾客、服务顾客的经营原则和规章,结果不断巩固和加强了与主流顾客的关系。相形之下,我国企业注重细节的服务开发,仍没提上议事日程。做得好的,无非提供一点微笑服务,而在要求退货、换货、认错时,表现往往大失水准,令顾客反感,遭舆论谴责。至于提供的超越顾客期望的服务,实在犹如凤毛麟角。按理说,像我国这样的劳动力便宜的国家,多雇些人,多为顾客着想,在与顾客接触面上多注重些服务细节,只需多用心思,是不会增加多少成本,但就是难得有企业想到。凡此种种,都在细节管理之列,值得零售商重视、改正和创新。
参考资料:
1.饶菲,供应链管理--沃尔玛的核心竞争力[J],商场现代化,2001
一、流程再造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应用
(一)流程再造理论产生的背景
管理思想的创新不是独立发展的,是建立在产业革命所提供的新技术基础之上的。技术的创新,生产力水平质的飞跃,推动了对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方法的思考,引发了管理创新。三次产业革命带来了相应的管理革命。
以蒸汽机发明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引发了以劳动分工、专业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第一次管理革命;以电力的应用和汽车、飞机等发明为标志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引发了以全面质量管理、及时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次管理革命;以计算机的大规模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引发了以企业流程再造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管理革命。流程再造由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教授的哈默博士首次提出。1993年,他和钱皮合著《再造企业》一书,进一步掀起了一场世界性的再造运动。
(二)流程再造理论的基本内涵
流程再造理论是从企业管理开始的,要求对企业的流程、组织结构、文化进行彻底的重塑。哈默博士形象地阐释为“打破鸡蛋才能做蛋卷”,并将其定义为“重新开始”。对流程再造理论可作如下简要归纳:
核心思想:通过对企业原有业务流程的重新塑造,借助信息技术,使企业由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的职能导向型转变为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实现企业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最终提高企业竞争力。流程再造是一个持续改革、不断完善的过程。
基本内涵:(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和人的有机结合,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利用信息技术协调分散与集中的矛盾,将串行工作流程改造为并行工作流程,尽可能实现信息的一次处理与共享使用机制。(2)建立面向流程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压缩管理层级,缩短高层管理者与员工、顾客的距离,更好地获取意见和需求,及时调整经营决策,改变职能导向下层次过多、效率较低的弊端。(3)运营机制以流程为主,以顾客为导向,突出全局最优,不是局部最优。(4)人员按流程安排,不是按职能安排,实施团队式管理。(5)沟通突出水平方向,不是垂直方向。
二、流程再造理论对税收征管改革实践的指导作用
税收征管改革作为一种管理变革,在寻求新的突破时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流程再造理论作为国际最新的管理理论,在指导税收征管改革实践方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前景。
(一)流程再造作为第三次管理革命,必然对税收征管产生深刻影响
当前,税收征管改革正进一步深化,作为执法管理的税收征管与普遍意义上的管理具有共性。其管理手段和方法也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左右,其发展的战略和思路也必然受到管理思想演变的影响。税收信息化从无到有、从分散到集中、从单机运行到网络运行,可以看出税务部门对信息化的认识和实践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侧重于微机的“机”,突出机器的功能,通过模拟手工提高工作效率;第二个阶段侧重于电脑的“脑”,自动生成报表资料,分析监控税源、征管过程和征管质量;第三阶段也就是现阶段,由于网络的发展,信息化成为税收工作的“载体”,穿透行政管理层次,打破层级管理界限,使一些部门职能“虚拟化”,结果将带来更大范围的业务重组、机构重组、不同层级机构事权的调整以及职能实现方式的转变,引发建立电子政府等社会性流程再造。
(二)流程再造给我们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带来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流程再造产生的背景与我们改革的背景一致,都是基于信息化。信息化具有穿透时空,打破行政层次和部门界限的功能,不仅带来流程的改变,也为流程的再设计提供了支撑。我们应当运用流程再造理论,按照信息化的内在规律,对现有建立在计算机模拟手工操作、依靠纸质传递基础之上的流程进行再设计,并建立以流程为导向的扁平化的组织机构,使之与信息化的要求相适应,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效用。
启示之二:流程再造追求的目标与我们改革的目标一致,都是追求绩效目标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我们应当围绕目标,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清除无效管理活动,简化管理环节,并优化组合。
启示之三:流程再造以顾客为导向的原则与我们税收服务的要求一致,都是着眼于满意度的提高。同欧美政府再造一样,在税收工作中引入“顾客”概念,并以“顾客”为导向,将给我们带来新的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不仅可以建立起从“基本不相信纳税人”到“基本相信纳税人”的服务机制,让纳税人在改革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且将内部上下工作环节作为顾客对待,有助于解决征、管、查等协调衔接不畅问题。
启示之四:流程再造涵盖重组,但绝不仅仅是重组,也不是改良。流程再造本身是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再造的不仅是流程,同时还有人员观念、思维方式、管理习惯、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的转变。我们用流程再造思想指导改革实践,从流程着手,以流程为导向,着眼于流程和实现方式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的调整,不仅可以达到重组目标,而且带来更深远的影响,实现税收管理质的飞跃。
(三)运用流程再造理论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必要性
新一轮征管改革,无论是模式结构的科学性,运转的效率性,还是监控机制等方面,都较旧的征管模式有很大进步,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目前的征管流程是基于传统的手工征管方式设计的,信息化很大程度上仍模拟手工操作,信息流以纸质资料传输为主,层级多、环节多、重复劳动多,信息在传输中易于衰减、失真,效率低下。
2.组织结构呈层次状,不必要的工作分配环节多,无实际意义的核批多,横向联系协作不够。上级、下级单位职能部门配置基本相同,工作分配层层下达。许多常规事务都必须层层报批审核,影响工作效率,不仅纳税人不满意,税务干部也不满意。实际上,大多数核批环节并不掌握更多信息,只起到“信息经纪人”转手、传递信息作用,没有形成信息增值。上下沟通基本呈直线型,部门界限明显,导致横向部门间信息相对封闭,本位意识强,协作意识不够。
3.流程设计不合理。现在的征收分局、管理分局按职能划分,使得纳税人办理税收事宜时要在不同职能部门之间跑;即使征收、管理集中办公的,纳税人也要在不同职能窗口之间跑,呈单点对多点形态。而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却是多头找,呈多点对单点形态。如:税务登记、一般纳税人认定、供票资格认定、征收方式核定等由不同部门、不同人员去调查,没有很好地将这些类似活动整合起来。对纳税人基本信息重复采集、多次采集,不仅对纳税人形成客观干扰,自身也形成重复劳动。
4.分权制约尚未到位,执法权力垄断依然存在。征收、管理和稽查分离体现了系列间的制约,但管理分局、稽查局依然是集权形态。管理分局仅仅是将征收职能、稽查职能分离出来,管理人员仍然从事综合性管理,还留有专管员的权力特征。稽查局虽然实行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分离,但仅仅体现在内部职能的划分上。
可见,当前的税收征管机构是职能导向型组织机构,底座庞大,呈“金字塔”型;按职能划分事务和流程,导致环节过多、责任不明,与总体目标缺乏关联度;并且以机构职能为中心配置相应的税收征管流程,而没有以流程为中心对整个税收业务进行系统梳理、整合,程序复杂,手续繁琐,征、管、查衔接不畅,纳税人感到不方便。
如何革弊创新,进一步深化征管改革?以前的改革往往偏重于局部调整,有头痛医头之嫌。以流程再造理论为指导,独辟蹊径,会让人豁然开朗、一目了然。
三、税收领域流程再造的主要内容
根据流程再造理论和现代税收管理的发展方向和要求,税收领域流程再造应当确立的总体思路是:围绕对内有利于提高效率、强化制约,对外有利于方便纳税人、税源监控四大绩效目标,坚持以流程为导向、提高纳税人满意度、分权制约、团队式管理四项核心为原则,建立符合税收信息管理规律的税收事务处理主流程,以税收信息化提高流程运行效率,整合各类要素和资源,再造组织结构和管理运行机制。具体应当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再造。
(一)按照税收信息运转阶段分析税收业务基本活动,再造主流程
遵循信息管理的内在规律,结合税收业务与纳税人的关联度,识别税收事务处理主流程是再造的第一步。
信息运转分为三个阶段,即收集、核实分析、增值利用。在考查流程必经环节时,真正影响运转时间和信息传递质量的环节是“税收事务处理流程基本单元”。对现有各个部门职能行使过程和各个单项事务的处理过程进行归纳,并忽略内部的、个别的、不常发生的管理活动后,我们可以把税收事务清晰地抽象为咨询、受理、调查、核批、评估、检查、执行7个基本活动单元(见图3),组成咨询検芾項调查椇伺鷹评估椉觳闂执行的主流程(见图4)。
从税收信息的运转阶段看,咨询、受理体现信息的收集,调查、核批体现对信息的核实分析,评估、检查、执行体现信息的增值利用,这就构成收集椇耸捣治鰲增值利用的信息流。从征纳双方的联接方向看,咨询、受理、核批体现纳税人找税务机关;调查、执行体现税务机关找纳税人;评估、检查体现国税机关与纳税人的交互联系,形成了受理服务椀鞑楹耸禇评估检查的工作流。(二)以流程导向代替职能导向,再造组织机构,整合人力资源
符合流程的组织结构才能保证信息的快捷传输。据此,目前需要对现有组织机构进行相应的调整。
1.进行地市级数据集中处理,实现征收部门职能的虚拟化。撤销县以下征收机构,原有征收职能上收到市局,其中数据集中是再造的基础。
2.以流程为导向,将县局原征收、管理、稽查机构整合为咨询受理核批、调查执行、评估、稽查机构。各机构内原则上不再下设股室,代之以紧密协作、及时补位的团队式组织。体现凡是纳税人到国税机关办事的,都由咨询受理核批机构处理;凡是国税机关找纳税人的,都由调查执行机构承担;国税机关与纳税人交互联系的,设立评估、稽查机构。原稽查机构的选案职能由计算机系统和评估机构承担,审理职能上收到县局法规部门。
咨询受理核批机构主要职责包括税收咨询,税务登记,资格认定,受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出口货物专用缴款书开具,认证报税,发票领购、缴销、代开、监开,自印发票核批,税收管理证明开具,防伪税控系统发行。
调查执行机构主要职责是一般性调查,包括开业登记、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供票资格认定、个体户定期定额、税务登记、延期申报、民政福利企业年检、税种认定、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防伪税控企业认定等调查;信息预警;涉税物品收缴;催报催缴;漏征漏管户、停业户、非正常户的巡查;涉税文书送达;税务稽查结论执行;税收保全与强制执行措施实施。
纳税评估机构主要职责包括对评估对象的约谈、评定处理等;审计性调查,包括按账征收户注销登记清算、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的调查、超税负返还调查等;增值税专用发票日常稽核;税收计划的制订与落实;税源调查与预测;欠税管理;重点税源管理。
税务稽查机构主要职责包括税收检查,增值税专用发票协查。市稽查局还应负责一般案件审理。
3.引入能本管理理念,结合干部能力特点和岗位能力需求,合理配置咨询受理核批、调查执行、评估、稽查机构人员,做到人尽其能,能尽其用。基层领导可从大量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工作重点向计划、组织、协调、监控、考核、狠抓落实转移。
(三)面向流程,再造衔接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
流程的跨部门特性和信息技术的穿透时空功能,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工作机制和运作方式,以流程管理信息系统为依托,以主流程整合各个子流程,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运作方式、控制体系、绩效管理体系,营造规范高效、具有持续改革能力的运行环境。变任务式分项处理事务为按活动单元集中处理事务,变纳税人与税务机关一点对多点的管理服务为点对点的管理服务,变信息的部门间传递为流程的环节间传递,变纵向层级控制为主为横向过程控制为主。不论哪一环节接收工作任务信息,相关工作即会通过流程启动。
1.以主流程整合各个子流程。
把县局机关、原管理分局核批事项推向前台,使咨询、受理、核批活动集中到一个办税服务厅办理,使办理涉税事宜的纳税人与国税机关单点接触;具体行政行为在不影响分权制约的前提下能归并的尽量归并,同时调整部分活动先后顺序,简化管理环节和表证单书,可以较好解决纳税人反映比较强烈的多头跑、多次跑问题。
在办税服务厅设置综合服务岗或主题服务区。在县局办税服务厅,取消窗口间的职责界限,设置“综合服务岗”,每个窗口都可为纳税人办理咨询、受理、核批等各项办税事宜;在地市级的市区办税服务厅,根据纳税人办理涉税事宜频度,可设立发票服务、综合服务、出口退税和自助服务4个“主题服务区”,解决以往办税服务厅分工过细、忙闲不均的问题。
整合归并调查、执行活动。按调查性质和业务难度,将调查分为一般性调查和审计性调查。在分类归并调查活动的同时,对办理开业登记的纳税人一段时期内可预见的需调查事项,即使其暂未申请,也一并进行前置调查。将开业登记、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供票资格认定、个体户定额核定和所得税征收方式核定等多项调查业务合并,一次到户采集。同时,纳税人在一定期限内申请这些事项时,办税服务厅可以即收即办。将催报催缴,巡查,涉税文书送达,稽查结论执行,税收保全与强制执行措施实施等项执行活动归并。鉴于审计性调查与纳税评估关联较大,可将这项职责归并入纳税评估机构。
清除非法定管理环节,同时简化部分事前审批,强化事后管理。以往,基于自身控管需要,许多常规事务都要层层报批审核,设了一道又一道关口,给绝大多数遵纪守法的纳税人带来麻烦,客观上形成“一人得病,大家吃药”的状况。如开业税务登记,只要纳税人申请资料齐全、合法,受理部门可先行发证,然后将相关信息传递给调查部门进行事后调查,环节可大大减少。
2.具体界定流程启动方式和运行方向。以行政主体能否主动实施行政行为为标准,行政行为可分为依申请的行政行为和依职权的行政行为。据此,可将税收事务处理子流程分为依申请启动的流程和依职权启动的流程,同时要转变管理理念,尊重纳税人基本权利,实行无依据不检查,无异常不约谈。
依申请启动的流程是由纳税人申请启动,一般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受理即办,在纳税人手续完备的前提下,由受理岗直接核批办结的事项,可分为直接受理核批流程(如发票领购、代开、监开等)、调查前置受理即办流程(如一般纳税人预认定、正式认定等)和调查后置受理即办流程(如开业、停业、变更税务登记等);另一类是受理转调查,指受理后将一般性调查事项转调查机构,或将审计性调查事项转评估机构进行调查核实,再回复给受理岗核批的事项(如供票资格、定期定额、所得税征收方式核定,税种认定,延期申报、按账征收户税务登记注销等);再一类是受理转调查转核批,指受理后将一般性调查事项转调查机构,或将审计性调查事项转评估机构进行调查核实,再上报地市局(含)以上国税机关核批,由地市局直接回复受理岗的事项(如自印普通发票、开票限额百万元以上(含)防伪税控企业资格认定、超税负返还,税收优惠审批等)。
依职权启动的流程主要由税务机关针对未按规定办理涉税事宜的纳税人强制启动。一般分为三类,即由调查执行环节直接启动;由调查执行环节根据数据处理结果启动;由评估环节根据数据处理结果启动,直接流向纳税人或转稽查。
3.构建系统控制体系,强化内部管理和税源监控。流程再造后,组织机构、工作职责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管理层级减少,部分事务性审批环节简化,有的事前审批改为事后强化管理等等,此时,强化对内对外的管理和监控是关键。
一是分析控制。对内,通过程序检测、人工提取分析,定期发送结果,监控考核兑现,同时反复检测分析,跟踪监控整改情况,规范、制约操作行为和执法行为。对外,建立监控指标体系,筛选、比对、分析纳税人涉税数据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监控纳税人经营、核算、纳税情况,实现征管信息系统、金税工程系统和网上申报系统数据的有效比对。根据整体管理需要,分析宏观税负,分析地区、行业税收指标,查找征管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规范征纳行为。
二是标准控制。运用知识管理理论,集中专家智慧,制定规范而又可以通俗化解读的作业标准体系,明晰作业权限、内容、方法、时限和流向,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将个体的直接管理经验变成全体干部的间接管理经验,把税务干部因业务水平不高、经验不足导致的管理能力不强的问题减小到最低限度。
三是智能控制。智能控制就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对征纳行为进行自动控制。将一些作业标准、程序,特别是其中的一些核批标准通过计算机固化设定,拒绝违规的操作行为、执法行为。同时自动记录过程,明晰责任流转,减少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影响,制约了受理、核批事务集中办理可能带来的随意性,强化计算机智能控制。如在个体定额核定上,系统自动对应行业、路段的标准定额和各因素影响权数计算定额,核批人员只能在系统允许的浮动幅度内进行人工判断,超过浮动幅度的必须说明原因。又如在供票资格认定上,系统自动根据纳税人领票、销票数量与频率,实时调整每次购票量。
四是流程控制。也就是流程之间的关联控制。流程再造后,流水线式的作业模式,将流程中上下活动单元之间、上下环节之间的承接关系、递延顺序和时间质量等要求寓于工作流中,形成了互相协作、互相牵制的格局。
五是柔性控制。根据税收管理活动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组成临时性的组织,对税收征收管理活动的某一阶段或某一部分进行检查,以查找、纠正工作中的不足所形成的控制。如:对内组织的执法检查、随机抽查等;对外组织的漏征漏管户巡查、上级布置的专项检查等。
4.以整体价值创造为导向,实施绩效管理,激发组织活力。以往,衡量绩效的标准是工作时间或工作量。实际上,这种衡量标准是不尽合理的,因为其绩效与整个流程的绩效是不成正比的。应当通过建立TAU(税收活动单位)绩效管理体系和组织评价体系,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高度关联,使每名干部都成为组织中一个活动单位,即TAU,人人代表组织形象,人人都对绩效目标负责,激发个体、群体奋发向上的活力。可为每个TAU设置三张表:《TAU工作日志》、《TAU绩效表》、《TAU收益表》。《TAU工作日志》以系统记录为主,辅以人工记录和领导确认,详细记录个人每天工作内容。《TAU绩效表》将组织目标分解成与个人相关的绩效目标。《TAU收益表》将工作绩效与个人每月的工资、奖金挂钩。让TAU实行自我管理,使每个干部成为自主自觉的“创造主体”,而不是被动的缺乏活力的“任务受体”,充分满足其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5.建立流程管理信息系统,拓展信息增值应用空间。信息化建设与征管改革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流程再造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也开辟了以流程为导向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信息化是流程再造的直接动力,也是实现流程再造目标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没有信息化,流程再造是不完整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没有流程再造,信息化是不彻底的,也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建立流程管理信息系统是世界上实行成功再造的通行做法。目前,税务系统正面临税收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的任务,无论是CTAIS设计或是金税三期开发,都应当以科学合理的流程作为基础,并且兼有流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支持科学流程的畅通运行,体现先进的科技手段与先进的管理理论有机结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技+管理”。
流程再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闭环。可以相信,流程再造作为税收征管改革的新思路,将对未来的税收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甘华鸣《业务流程》,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年版。
(2)甘华鸣《管理创新速成》,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3)(美国)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棗公共部门再造指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美国)戴维。奥斯本、彼得。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加拿大)加里斯。摩根《驾驭变革的浪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零售市场。从2003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的势头看,整个零售市场目前仍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之中,2003年第一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035亿元。据专家预测,这种趋势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成为我国零售市场的主要特征。但由于外部环境及零售多业态竞争的影响,百货零售业的发展举步维艰,销售额和利润逐年下降。目前我国新兴零售业态还处于起步阶段,百货商店作为城市的窗口、商业发展程度的标志,其在零售业中的地位仍无以取代,百货业在相当一个时期内仍将是零售业的主体。为此,百货业自身应在经营管理和经营理念上都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以适应新的市场形势和新的零售环境。
实施连锁经营,实行强强联合
连锁经营,其实质是把现代化大工业、大生产的组织原则应用于商业流通领域,达到提高协调运作能力和规模效益的目的。其特点是:规模化经营,采购成本低、管理规范化和专业化、经营方式简便和抗风险能力强,因而连锁经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当代零售业发展的主流。在西方发达国家,连锁经营几乎已为所有零售业态作为组织形式所运用。从国外企业的发展过程来看,百货商店主要是依托超大型的百货企业集团,以强大的规模优势与超级市场等新型零售业态竞争。对我国的百货零售企业而言,经营规模的扩大,不应以单纯追加新的投入为主,而应在保持适度投入的前提下,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的限制,实行百货零售业的强强联合,以提高企业的组织化程度,扩大企业规模,发展百货连锁应成为百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选择。
连锁经营是我国百货零售业提高企业管理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我国零售市场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商品供过于求。二是零售企业供过于求。在这种市场态势下,我国零售业要想在经营方面有所发展,必将面临三大困难:一是想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已十分困难;二是想不断扩大商品销售额已十分困难;三是想通过提高商品销售额来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十分困难。从国外大量的经验看,解决这些困难的最有效途径只有两个:一是提高零售企业的管理水平,二是提高零售企业的规模化经营水平。
连锁经营方式是提高零售企业管理水平和规模化经营水平的最有效的零售企业组织载体。连锁经营可以有效而迅速地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商品销售额;可以大大提高零售企业的管理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减少单位商品价格中的费用比例,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连锁经营的核心是集约,实行统购分销,对大中型百货商店搞连锁经营,当务之急要解决分散进货问题,要从分散采购到集中统一采购,从进销合一到进销分离。对已解决店内集中进货的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实行连锁经营和集中供、配货。作为传统的大型百货零售企业,都有着很高的信誉优势。
创立商场自有品牌
我国大型百货商场历来习惯于“为人作嫁衣”,经营的都是制造商的品牌,曾为一些制造商培育出一个个名牌商品。但属于自己的自有品牌却几乎没有。现代零售业的竞争非常激烈,企业要抓住顾客,就要突显自己产品与别人产品的差异性,充分利用自身的无形资产,开发自己独有的商品,创立他人所没有的品牌,逐步形成自有商品的特色,以此提高对顾客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目前,我国的百货零售店经营着大致相同的产品,提供着几乎雷同的服务,缺乏个性经营行为,使百货零售业没有经营特色,要么随波逐流,要么被动适应市场,以不变应万变,千店一面,惊人的雷同,使消费者失去了购买欲望,百货业失去了市场,难以确立起自身的竞争优势。百货零售业竞争的个性化,一般只限于商业企业本身的服务态度、服务设施、便利设施等方面,其实这只是营销的配套条件而已,它们营造的只是一个营销氛围,缺乏最根本的实质——品牌。品牌按传统的看法只是制造业的专利,零售企业在实际的经营活动中,更多的是侧重于两方面的动作:一是注重“名店效应”,即通过“名字号”、“老字号”所形成的对顾客的吸引力来稳定和扩大市场;二是注意进货品牌的声誉获取商业利益。这就是商业企业所称道的“名优产品”为特色,实际上依赖于名优产品生产企业,长此以往,使商业失去了持续发展的后劲和动力。
目前,我国总资产在10亿元以上的百货零售企业有10余家,利润5000万以上约有20余家。许多大型零售企业不仅在当地家喻户晓,而且在全国也相当著名,如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上海一百等。这些几十年老店的商誉是他们启用自有品牌最宝贵的财富和最根本的条件,因为零售企业较高的商誉可以给消费者以品质保证,极易被消费者认可。百货商场可以先在家庭日用品、文具、内衣、针织服装等商品上推出自己的品牌。
创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可以对消费者及企业员工产生连续影响的一种经营文化。企业文化包含这样几个内容:企业的形象宣传、企业的服务质量、企业商品的定位及对企业的管理。比如上海的太平洋、百盛,杭州的杭州大厦,银泰百货等商业企业,都是典型的潮流式服装在引导消费者的穿着习惯。在企业的形象宣传中,要避免单纯意义上的为了促销而不断搞的打折活动,每次活动也不应该是由厂商的品牌宣传占主导地位,而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宣传和引导,品牌宣传和促销打折只是企业宣传和活动中重要的几个环节。服务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由于现代百货商店有良好的购物环境,因此配备的人员应该具有较高素质。无论是企业的管理人员、营业员或是收银员,都应该受到本企业文化的培训,清楚自己在这个岗位上应该做些什么。商品定位也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商品定位应该面对主要消费群体。企业决策者需要每时每刻关心消费群体对自己商场的定位,应尽量顺着顾客认同的方向去改变自己,更换商品档次的比例,使主力消费者有更大的选择度,创造更高的利润空间。其中最关键的:一是策划好企业的形象工程;二是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策划企业形象工程。企业形象工程是指企业通过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将自身的文化内涵展示给公众,使社会公众和企业员工对企业得出一个整体印象和综合评价。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可将企业形象分为有形形象和无形形象两大类,有形形象包括企业的外观形象、产品形象、员工行为等,无形形象包括企业的精神风貌、信誉和社会责任心等。
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即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依靠人、发展人和服务人。通过对人的有效激励来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来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契合。现代营销理论强调如何保留顾客,留住顾客等于拥有了企业未来的利润来源。留住顾客的关键是使顾客满意,而要使顾客满意就必须首先使为顾客提品和服务的员工满意,不满意的员工是企业留住顾客的最大障碍。因此获得顾客满意直至保留住顾客的关键是企业内部员工的满意。而满足员工需求是获得员工满意的必由之路。企业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才能真正做到将人放在管理的中心地位,关注员工的需求,直至满足员工的需求。
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一是要通过企业目标管理,使员工明确奋斗目标,激发竞争的心理,产生前进的动力;二是要通过宣传教育,使员工认清自己工作的价值和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热爱企业和本职工作,焕发更大的工作热情;三是要通过尊重、理解、关心人,使员工亲自感受到企业领导的信任,激发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四是要通过召开评奖颁奖会议,建立荣誉册等形式,满足员工的荣誉感,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五是要通过建立各种活动来满足员工的各种兴趣和需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六是要利用各种物质手段来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以达到员工心理上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团结、和谐、文明的企业心理环境和企业文化环境。
采用信息化管理,加强企业经营控制
在百货企业中,经营控制主要是进销分离、厂商的控制两个方面。在当今我国的零售市场上,跨国商业资本的优势不仅仅是规模大、成本低,而在于其全面监控采购、储存、配货、运输、销售、服务等经营环节的高效、灵敏的信息指挥系统。因为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品质量好、价格低、适销对路已不再是成功的秘诀,高效率的信息系统和组织能力才是构成现代零售商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加强物流与销售在时间、空间上的联系,尽可能减少存货,使盈利能力得以大大提高。
作为百货零售企业,其核心竞争力不是服务,不是所谓的“豪华购物环境”,而是成本,优质低价的商品才是竞争中永恒的源动力。现代零售业已充分市场化、透明化的商品价格使零售企业唯有更多地降低成本,才能争取尽可能大的利润空间。降低成本并不是以牺牲产品品质和减少服务为代价的成本控制,而是要摒弃在超豪华装修上不惜血本或以打“价格战”来过渡促销的做法,而是最大限度地将资源用在实处——能创造顾客满意一切必要之处和重要之处。
跨国商业资本的另一优势是其遍布全球的采购、储运、销售系统。依仗这一优势,跨国商业资本可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原材料采购、加工订制、产品购进以及对资金、人员、设施、信息、技术、专利等商业资源的再配置,使其商业资源在最广阔的领域内,最大限度地提高使用效率。
加强企业经营控制先从采购工作做起。沃尔玛的供货商对于沃尔玛的压价手段常常叹为观止,但实际做法却很简单,对于采购人员有一系列详细的制度规定,例如,采购人员的差旅费规定,旅费自付,不吃不拿,不要供货商的一分钱。采购员定期轮换,甚至规定除办公室外不得约见供货商,在办公时约见供货商等具体要求。而我国国内相当多的商场采购人员存在对供货商的吃、拿、要现象的“中国特色”。
低成本一直被认为是零售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因为低成本能转化为集客力,零售企业只有低成本运行,才能以低成本支撑低价位,最终给消费者带来实惠。要实行低成本进货,低成本占用资金,低成本管理,必须要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手段达到这一目的。迄今为止,中国零售业还未充分认识到信息、知识在零售运作中的地位,百货商场也未在货架管理等方面利用信息、技术作支持,这正是外资零售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所在。全美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公司,在利用信息技术方面堪称一流,各个商场有关顾客的购物习惯通过卫星传输到各地商场的经理那里,经理们通过电视会议对购物习惯进行分析,再及时地传达到商场的全体员工那里,这种信息技术支持的后勤管理系统使沃尔玛脱颖而出,成为世界零售业的巨头。因此,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已成为零售业取胜的关键。
总之,百货业这一零售业态有自己的独特性,但不断创新永远是这一业态生存的灵魂,发展的动力。
参考资料: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现代流通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总体发展,对于社会就业、国民福利及城市发展也有着重大贡献。[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服务业虽然获得了巨大发展,但是“还不够快”,并且流通产业集中度低,流通费用高,流通方式陈旧,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普遍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依然存在。流通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带来了全局性的不良后果,如制造业资本周转和经济节奏放缓,城乡居民消费受到非收入方面严重制约等。[2]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流通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外资在中国流通领域的加速扩张企业管理论文,已经使缺乏创新能力的本土流通服务业遭遇严重威胁,而且容易引发政府调控能力弱化、上游产业失控,导致国家经济安全等问题。[3]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流通服务业的发展面临复杂而严峻的形势,如何实现我国现代流通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已经成为关乎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党的十七大高度重视自主创新,为我国现代流通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恰恰当前我国流通服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缺失,这和该领域理论研究严重滞后有密切关系,已经严重制约着流通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流通服务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生存,打造并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唯一砝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尝试着对国内学者在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梳理分析其理论脉络,以便更好的了解该领域研究进展和尚未解决的问题,为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指明方向。
“自主创新”是我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路风将“自主创新”界定为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国家坚持技术学习主导权,并且把发展技术能力作为竞争力或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源泉的行为倾向、战略原则和政策方针,但是他也指出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不自主”的创新。[4]事实上,对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关于服务业创新的研究上。鉴于国内流通研究领域单纯以“自主创新”命名的研究成果非常罕见,我们在研究中将流通服务业及其所包含的四个子行业(零售业、批发业、物流业、餐饮业)创新的研究成果均视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中国期刊网是我国最大的全文现刊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其收录的核心期刊对行业的研究现状很据代表性核心期刊目录。本文通过以下方式对我国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文献进行检索,具体包括:(1)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上,搜索篇名中含有“创新”,同时
摘要中含有“流通”、“零售”、“物流”、“批发”、“餐饮”“饭店”、“酒店”、“商业”、“商店”的文章,期刊年限选择2000-2009年,来源类别选择核心期刊。(2)剔除其中的书评、新闻、会议等非学术论文,并且剔除文章核心研究内容不是流通服务业创新的以及部分非代表性的期刊(如《特区经济》等)上的论文。按以上标准,共得到论文样本330篇。(3)分别按照三个标准对论文样本进行分类,即按研究主题进行分类、按年份进行分类、按流通服务业中零售、物流、批发和餐饮四个子行业进行分类。根据以上三种分类,本文从三个视角对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图1)。
图1 分析框架图
三、文献回顾与分析
(一) 研究主题分析
以研究主题为标准,我们可以把研究样本划分为9个研究主题,分布结果显示研究最多的是综合创新,即涉及非单一创新维度的研究,共105篇;其次是流通模式创新,共55篇;再次是组织创新(以业态创新最多)企业管理论文,共40篇。
1. 综合创新。该部分共105篇文章,涉及流通服务业战略创新、价值创新或体系创新等许多摘要用时间消灭空间。[7]
2. 组织创新。该部分共40篇文章,很多文章在充分分析我国流通组织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流通组织措施的对策。关于我国流通组织的现状,主要观点认为我国流通组织规范化、组织化程度较低;管理手段、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增长模式仍属于粗放型;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低,各自盲目发展;流通组织间的竞争仍停留在低水平的过度竞争,且竞争不充分和过度竞争并存。[8]孟铁和张殿波总结了流通产业组织优化的政策选择,即坚决打破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和地区封锁;制定适度市场壁垒政策;流通产业有效竞争政策;制定跨区域集团化的催化政策,以培育一批现代大型流通企业。[9]关于组织创新研究最多的是业态创新,如李飞认为零售业态的构成要素就是零售营销中产品、服务、价格、店址、环境和沟通6个组合要素,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零售业态创新的路线图,6个要素中24个细节维度的组合变化就是零售业态创新的具体内容。[10]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涉及了农产品流通组织的创新,如冯邦彦和段晋苑提出通过建立专业运销合作组织改革现行的生猪流通制度的建议。[11]
3. 流通模式创新。该部分共55篇文章,研究内容比较分散,包括生产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物流模式创新和渠道模式创新等,表明我国的流通模式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于奎和文启湘分析了批发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批发商业发展模式创新可以通过推进供应链管理模式,积极探索电子商务批发交易,向现代物流中心过渡以及发展规模经济等途径来实现。[12]
4. 营销创新。该部分共29篇文章,主要集中在零售和批发上面,大都从企业营销手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入手,探讨了如何创新改进营销方式。很多学者强调零售企业营销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正确选择。[13]范增认为营销创新是连锁超市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能持续、稳定的发展的必然选择,营销方法的创新应包括绿色营销,情感营销和导入CIS推广形象营销等方面。[14]
5. 技术创新。该部分共24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技术创新对流通服务业的重要性,如何进行技术创新等。如张宏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改进的A—U模型,流通产业的升级可以是跳跃式的,发展具有可跨越性的,而这都是由又是由技术创新的跳跃性所决定的。发展我国流通产业应从宏观层面加强技术创新的政策地位,强化对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产业的政策支持,积极引导第一、第二产业参与流通技术创新,提高流通企业对流通技术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物质基础建设等角度进行改进。[15]
6. 制度创新。这部分有25篇文章,主要从政府企业管理论文,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等角度探讨了如何健全我国流通市场的制度创新。如文启湘和赵玻指出流通产业天然就是低进入壁垒产业,要防止流通产业过度进入,今后我国必须加快流通产业进入管制制度创新核心期刊目录。[16]
7. 观念创新。该部分共18篇文章,如宋则提出要确保流通产业的先导地位, 充分认识流通和流通创新在市场经济当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17]黄国雄认为流通是基础产业,并从流通观念的创新理论要点出发,对商业的本质、商业城市建设、商业信誉、商业市场、商业利润、商业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18]
8. 服务创新。这部分共18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我国流通业服务中的不足,并提出了适应新时期流通业服务创新的若干措施。如许彩国和柳思维指出零售企业必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完善服务设施,更新服务内容,通过服务创新才能实现顾客满意,培养顾客忠诚。[19]
9. 其他。以上的分类方法并不能涵盖所有流通创新论文,凡是不能归入以上类别的学术论文归入该类,合计共16篇学术论文。
(二) 时间序列分析
为了更好了解最近十年国内学者们在流通创新方面的研究,我们对论文样本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对总的样本论文以及不同研究主题的论文分别按时间序列进行了统计分析,以便更好的得出学者们研究重点的变化。
图2 流通创新论文时间分布图
从图2可以看出,近十年里,国内学者在流通创新方面的研究成曲折式上升,在2003、2007年达到两个峰值。2001年末中国入世之后,外资流通企业进军中国市场的速度加快,此时的本土流通业迫切的需要创新理论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流通创新的研究持续增多,所以考虑到学术成果刊登的滞后性,在2003年流通创新达到一个相对峰值是符合实际的,但是这种研究态势并未持续。直到2004年底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以后,本土流通业面临外资的威胁和压力骤然增加到一个更高的程度,这使得通过创新提升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应需要而增多,同样考虑到学术成果刊登的滞后性,所以在2006-2007年间才达到另一个更高的峰值。但是随后流通创新的成果又出现了下滑的迹象,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在流通服务业受到冲击的背景下,自主创新的研究成果才又再度受到关注。总之,流通服务业创新的研究论文数量呈现着波动,这表明学者们在该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成熟企业管理论文,并未形成持续稳定的增长局面,同时也表明一直致力于该领域的学者有限,更多只是在某一段时间关注流通服务业创新的发展。
(三)流通服务业各子行业的研究文献分析
以下我们对流通服务业4个子行业即零售、物流、批发、餐饮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1. 零售业创新。零售行业的研究论文有79篇,研究的焦点集中在零售业态创新,服务创新,营销创新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研究中大多数都是研究城市零售创新的,论文样本中仅有5篇是专门研究农村零售创新的,主要研究了农村零售业的业态创新和营销创新等。如汪旭晖和徐健从农民消费行为偏好视角对农村零售业态创新模式进行了探究,通过探索农民消费行为得出了新型业态创新模式“农村现代综合商场”,这种业态与城市大型综合超市有显著差异,融合了农村现行传统业态——杂货店、集贸市场等的优势,并且摒弃了这些传统业态在商品品类少、假冒伪劣商品多、环境脏乱差等方面的缺陷,在零售组合要素各个方面具有典型的农村化特征。[20]张蓓从绿色营销、体验营销、定制营销、整合营销和关系营销等新型营销方式出发,对农产品超市的营销方式创新提出了若干建议。[21]
2. 物流业创新。物流行业的论文有106篇,研究内容包括物流服务模式创新,供应链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等。张光明认为物流服务创新模式主要包括跟随竞争创新、顾客需求主导创新、物流技术创新、物流网络创新、增值物流服务创新等,各种创新模式具有不同的优劣势及风险,选择何种模式取决于企业环境条件及诸多因素的考虑。[22]魏际刚提出物流技术创新涉及经营管理和工具、装备、设施等领域,物流技术与装备的发展趋势是先进性,信息化,多样性与专业性,标准化与模块化,系统性与可扩展性,智能性与人性化,绿色化与节能化。[23]总体来讲,我国物流也起步较晚,无论在技术还是管理创新方面都还与发达国家有显著差异,关于这几方面的研究还很不成熟,多数的设计和建议还都停留在纸面上,这需要我们一方面加大物流现代化的研究,同时也要结合国情逐步健全我国的还很不完善的物流系统。
3. 批发业创新。研究批发业的论文有27篇,具体包括了批发商业态模式的创新及批发市场的创新。如李芬儒研究了中国农村批发商业的业态创新问题,指出由于农村批发业存在着批发网点组织化程度低,批发商业功能萎缩,批发成本过高,流通效率低下等问题,所以农村批发商业业态创新方向应该是产、供、销一体化,批零一体化企业管理论文,产销地一体化,批发与物流配送一体化,贸工农一体化等核心期刊目录。[24]谭本艳和赵晓飞提出了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创新策略,即组建批发商群,扩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规模;通过创新模式,实现批发市场间的横向整合;通过打造龙头,实现批发市场间的纵向整合。[25]
4. 餐饮业创新。检索到研究餐饮业创新的文章只有23篇,与其他几个流通子行业相比,餐饮业创新相对较少,这些论文集中在研究餐饮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方面上。如杨铭铎对餐饮企业产品创新体系进行了设计,认为餐饮企业产品创新系统可分为菜点创新、服务创新、环境创新三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26]于干千从中国餐饮企业“集体创新动力缺失”的现状及成因出发,分析了不同餐饮企业对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及合作创新三种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27]
四、结论
本文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对我国2000-2009年流通服务业创新的学术论文进行了检索,研究发现可归纳为以下方面:(1)通过研究主题内容分析,发现学者们对现代流通服务业发展的研究已积累了不少成果,但总体来说比较分散,而且大多侧重于流通业创新的某一方面,对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科学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流通组织创新,流通服务方式创新,流通技术创新以及流通制度创新等有限方面。迄今为止还没有学者用系统的理论统揽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整个全局,并深入探究现代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系统的构成及运作规律,这将成为流通服务业创新研究的重点。(2)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可以看到学者们在流通服务业创新的研究论文数量呈现一种上升势态,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流通服务业创新问题。但论文数量并不是一种持续上升,而是折线上升,表明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对某一方面问题的研究往往集中在某些时间段,如何全面,系统并且有层次的对流通服务业创新进行研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3)通过对4个子行业的研究,发现学者们对流通服务业各子行业的侧重点差异很大,零售和物流领域创新的研究比较多,而批发和餐饮则较少。究其原因在于零售作为商流的终端企业管理论文,是最终实现企业利润的环节,理所应当的受到更多的关注。物流在节约流通成本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也得到了人们的不断关注,其创新研究也涉及到各个方面。而作为零售商背后的批发业,则很容易被人们忽视,从商业发展的趋势看,多种现代流通组织的出现如工厂实行产销一体化,零售连锁公司实行批零一体化等抢占了批发业的经营空间,使许多人质疑批发业存在的价值,批发业的创新也未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至于餐饮业创新的论文最少,主要是因为高等院校对餐饮相关专业的设置起步较晚,从事餐饮研究的学者非常稀少,以及餐饮企业长期漠视创新所致,但是随着餐饮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餐饮业自主创新问题将会越来越被关注。此外,需要特别指出的目前零售业创新的研究集聚在城市零售领域,但是随着城市零售业在城市竞争日益激烈,可以预见未来会有更多的零售商进军农村市场,而对于农村零售创新的研究将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参考文献
[1]夏春玉.流通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宋则.中国流通创新前沿报告[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宋则,李蕊.外资在流通业超速扩张值得警觉[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3).
[4]路风.走向自主创新——寻求中国力量的源泉[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徐从才,李颋.论流通创新与贸易增长方式转变[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11).
[6]赵振民.价值创新:零售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5,(12).
[7]晏宗新.物流体系创新——从行政区域组织到经济区域组织[J].经济管理,2001,(11).
[8]宋羽.浅析我国流通产业组织创新[J].商业时代,2007,(8).
[9]孟铁,张殿波.论我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创新[J].经济纵横,2008,(9).
[10]李飞.零售业态创新的路线图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24).
[11]冯邦彦,段晋苑.我国农产品流通制度的组织创新研究——猪肉涨价背后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学术研究,2008,(8).
[12]于奎,文启湘.谈批发商业的模式创新[J].商业时代,2005,(32).
[13]叶敏,兰昌贤.我国零售企业营销创新策略思考[J].江苏商论,2007,(10).
[14]范增.连锁超市的营销创新[J].商场现代化,2006,(1).
[15]张宏.技术创新与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09,(9).
[16]文启湘,赵玻.论我国流通产业进入管制制度创新[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4).
[17]宋则.新世纪新主题:流通现代化——促进流通创新提高流通效能政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3,(9).
[18]黄国雄.流通观念的创新理论要点[J].商业时代,2008,(28).
[19]许彩国,柳思维.我国零售企业的服务创新浅论[J].中国流通经济,2004,(4).
[20]汪旭晖,徐健.农村零售业态创新:一个基于东北地区农民消费行为的探索性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09,(5).
[21]张蓓.论我国农产品超市的营销创新[J].经济纵横,2007,(7).
[22]张光明.物流服务创新模式研究[J].经济管理,2006,(18).
[23]魏际刚.物流技术的创新、选择和演进[J].中国流通经济,2006,(3).
[24]李芬儒.农村批发商业业态的创新与开拓农村市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1).
服装行零售业成本较低,进入这行的门坎不高,男女老少都可以从事这一行业。但是,想经营好一家服装店,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自主经营是传统的服装终端销售形式之一,随着国内服装零售行业的不断发展,对这一传统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一 我国服装零售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6%。中国的流通业自上世纪90年代起步以来迅猛发展,成为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一个领域。在此带动下,我国的服装产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服装消费国和生产国。但整体而言发展很不均衡,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占了80%以上的市场总份额。同时各服装品牌的竞争还停留在价格、款式上,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知名品牌。在零售业中,百货商场和购物中心仍是主要的营销渠道。为消费者提供一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将给服装零售业提出很大的挑战。
二 服装零售渠道分析
服装零售业在过去几个世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早期的以物换物,到后期的买布料做衣服。后来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服装得到了批量发展。随着衣服的多样化,专卖店的数量不断增加。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以服装为主体的零售业发展十分迅速。
(1)传统零售渠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者们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零售渠道,购买到他们所需的时尚衣服。现在一些常见的零售渠道包括:
1)专卖店。专卖店一般经营的产品类别比较有限但可以提供丰富的产品样式,相比较而言占地面积有限,可以短时间内购买完毕,同时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专卖店可以较低的经营成本获得较好的经营效益。2)百货商店。百货商店的业务发展随时代逐步转变,由于很多家用电器的打折店以很低的价格进行销售,百货商店逐步减少一些日常电器的供应而增加服装的销售,以获得更高的利润。3)折扣店。折扣店最早来源于一名美国妇女,她以低廉的价格将服装卖给客户们,从而使得其销售额度获得了较高的增长。他们一般以较低的价格来采购服装,再以优惠的价格卖给客户,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折扣店一般会选择开在远离城区的地方。4)网络店铺。近几年随着科技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了足不出户在家购买服装。虽然省去了租金等开销可以提供更为诱人的价格但是网络店铺存在只能看图选择和数据参照而无法亲自试穿体验的弊端。
(2)零售全球化
现在的服装零售业和往常不同,各国的厂商都开始了海外经营。越来越多的服装品牌进入到了海外的全球销售领域。比如Benetton, The hermes都在大陆,香港等地开设了很多专卖场。进入二十一世纪,服装零售业都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迫使他们去寻找新的管理方法。
三 服装零售店铺的管理
服装零售店铺的管理不能仅仅认为其销售为唯一,要从服装零售店铺终端的进货到定价以及店铺营销和员工管理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才能获得更好的经营效益。
(1)根据市场行情订货
服装零售店铺在进货的时候需要把握适销、适量、适宜的原则。所谓适销就是要充分了解当地当时的市场行情、顾客需求、价格趋势等进行进货。适量就是在进货之前要对顾客的消费习惯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存货和资金流动确定衣服款式、尺寸、颜色等方面的细节,做到心中有数。适宜就是进货的时候要做到货比三家,做好比较和调研,才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2)适时适款进行定价
服装零售店铺中的定价问题也是比较敏感的话题,经常刚上市的时候价格较高,而到了季末的时候价格一般较为灵活。服装在定价上要灵活把握,做到适时适款的促销,要把握好促销的机会适时减价以调整服装的结构。服装是一种很特殊的商品,具有很强的季节性,过季的服装会造成大量的挤压,所以进行适时促销是一种重要的战术。通过适款促销是指对于一些精品款式的衣服保持其价格的稳定性,建立一种植根于顾客的满意度,来赢取长期的收益。
(3)基于客户做好服装营销
服装营销要以客户为上帝,通过改善店铺自身对客户的服务水平,提高客户对店铺的满意度的经营管理模式。通过树立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并通过优化企业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流程,改善店铺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将客户作为其最重要的资源,通过各种措施完善客户服务满足客户的要求,建立精细化的客户服务模式,最终抢占市场更多的客户和份额。
首先,顾客购买衣服最主要的是对美的追求,这也要求销售衣服的场所体现出美。店铺的装饰、衣服的柜台的摆设等必须以“美”的原则出发。其次,店铺必须尝试各种方法经常树立更高的目标并鼓励去尝试和运用较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4)实行人性化的员工管理
在服装零售店铺中,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是实现店铺长远发展的根本。作为经营者,一定要深入基层,努力经营。如果店铺负责人不指导经营,不能够深入柜台基层一线,就不可能了解客户的需求,也不可能知道客户的喜好。作为服装零售店铺的负责人,在招聘店铺员工的过程中,以及日常在店铺的采购、销售以及售后项目,不妨对自己的员工大方一点。对于很多员工来说,有了较高的工资自然有了较高的责任感和归属感,然后在工作中应该如何去表现,员工自然有其办法了,这样也可以达到店铺、经营者和员工的三赢。
四 总结
服装业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的需求多元化给服装零售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分析了服装零售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服装零售店铺终端的进货到定价以及店铺营销和员工管理全生命周期剖析了服装零售店铺的管理,对服装零售店铺的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孟雅丽,穆祥滨.服装零售渠道之困——品牌管理专家杨大筠专访[J].中国纺织,2006,06:104-106.
[2] 冯小贤,程君群.基于供应链整体优化的服装零售时间成本管理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1,07: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