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5:24:1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动漫教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是使院校特色与地方经济特色挂钩。高职院校不能把“做一部好动画片”作为培养动漫人才的唯一目标。各个行业都离不开动漫,比如军事、医学、建筑等行业都需要用动漫这种形式作为支撑进行表达,所以这些行业也需要大量动漫人才。例如,漯河这个地级城市的特色就是中原食品城,食品就是这个城市的特色,这个城市有很多食品企业。高校可以将动画广告的特色与漯河这个城市特色相结合,为各种食品做广告动画。笔者认为,将来动漫行业将会通过动漫把各种行业联系在一起,所以对人才的要求会越来越模糊,高职动漫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二是以就业发展为导向,建立产学结合、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新机制。由于高职动漫教育人才培养还处在摸索阶段,所以培养的人才不完全符合企业要求。如某动漫公司总经理表示,企业至少要花一到两年的时间培训刚毕业的大学生。鉴于此,笔者认为,建立一种产学结合、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机制至关重要。加强校企合作是解决当前人才培养困境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一种双赢的教学模式。具体实施过程是:
其一,学校与动漫企业或动漫相关企业签订合作合同,以适应就业发展为导向,充分利用和发挥校企双方优势资源,提高院校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同时为企业发展动漫产业提供储备人才或需要的实用人才。
其二,请企业参与课程设计,由院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和动漫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设计教学进程,完善考核办法,使课程设置更加贴近企业所需求的目标。
其三,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实习,充分发挥企业在业务上的优势,让学生观摩设计制作,进行与客户沟通的实践锻炼,了解、掌握动漫创作设计、加工制作和市场营销的具体流程,从而保证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社会上真正被用到。
其四,企业也可直接将项目引入课堂,由企业技术人员分解项目流程,把项目以组的形式分给学生,而学生则可以提供有偿或无偿劳动,最后,对作品的质量进行考核,将考核与成绩挂钩,这种方式可以从市场化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评定,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学生报考盲目性大,就业期望值过高,教学中缺乏相关引导.许多考生报考时对动漫专业所知甚少,他们不是出于对动漫的热爱,而是因为动漫等艺术专业对文化课成绩要求较低,对于毕业后能否顺利找到工作、是否能真正在专业上有所成就等,缺乏足够的重视,动漫专业已经成为不少考生眼中的升学工具.一项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在选择专业时,真正喜欢或出于个人兴趣爱好的学生只有26.2%.在父母及亲属的建议下填报专业的占23.4%,而考生本人并没有太多想法.考生填报专业的盲目性为就业埋下了隐患.到毕业时,不少学生缺乏对社会和行业的客观认识,期望值过高、眼高手低,从而影响了就业率,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引导,但目前的教学中学生入学时缺乏结合行业的职业规划课程,毕业时又缺乏与市场接轨的就业辅导课程.
2)学校盲目扩招,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民办高职类院校的崛起,动漫专业毕业生数量快速增长,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广州地区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动漫或相关专业,如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航海学院等高校都开设了动画专业.近年广州市各种民办动漫培训学校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类技术培训学校对高校动漫专业的教育和就业也带来了挑战.动漫专业是技术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交叉性专业,传统的人才模式比较难适应该专业的需求,不少高校动漫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与社会需求接轨.
2教学改革思考与具体建议
1)教学需要关注行业发展新动态,培养手机手机动漫、手机游戏等移动互联网领域新型人才.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正式向三大通讯运营商—中国移动、电信和联通发放了4G牌照,标志着中国4G时代的到来,手机动漫的观看速度与互动性等进一步增强,三大运营商都已经成立了手机动漫基地或中心,其中中国移动手机动漫基地的2013全年收入已经突破10亿元人民币,手机动漫、手机游戏日益成为动漫产业新的增长点.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动漫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我们可以针对行业新变化开设新的课程.
2)把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融入教学,通过创业促进就业.高校积极成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与创业创新训练团队,创业创新训练可以提前拓宽学生的职业视野,提前与社会接轨.广州航海学院艺术设计系成立了多个动漫创业团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依照企业模式成立了八卦侠动漫创业团队、奇幻精灵动漫创业团队,制作原创动漫作品,并开发动漫衍生产品,在淘宝店等销售,通过创业实践训练学生的创业和就业能力,同时积极参加业界的活动,提前与社会接轨.
3)引导学生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合理定位,调整就业心态.大学一年级时就开设职业规划课程,聘请企业一线专家与高校教师一起引导学生进行职业方向规划.毕业前开设就业与心理指导课程,引导毕业生合理定位,调整就业心态,从挫折中学习和提高,降低期望值,从小事做起,根据企业需求加强实践.
4)建立多元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体现前瞻性.从前文统计的动漫专业就业方向可以看出,动漫市场的人才需求是多层次的,所以高校动漫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多元化,不限制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当前越来越多的动漫项目需要与国外合作,市场非常缺乏国际化动漫人才,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动漫专业学生的特点实践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国际就业竞争力.市场就业需求在不断变化,课程设置需要进行市场调研,把握市场新动态,所以课程需要体现前瞻性,不能局限于当前的就业需求.
5)让校企合作落到实处,高校与企业互相促进.不少高校的校企合作存在浮于表面的现象,“学校授个牌、领导照个相、企业搞个讲座”,但在后续教学中缺乏深入合作是不少校企合作的状况.校企合作急需落实到教学,高校教师有文化创意与研究优势,企业专家有技术与项目实践优势,双方强强联合、互相促进.广州有丰富的动漫企业资源,高校应该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不唯学历看能力”,高校制度需要对企业专家的学历和职称等需要更多包容度,让企业教师真正融入到高校教学,企业专家需防止过于以就业技能为导向而忽视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
同时,网络也促进了不同学校和层次的教师以及教研人员开展教研活动,达到资源共享,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我国目前基础教育领域中,动漫教学还属于新生事物,为了提高中小学动漫课程的教学质量,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开设动漫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在课程资源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了。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地开设一些动漫方面的校本课程。
教育的兴衰与成败,人才是关键的因素,建立一支政治思想过硬、业务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我们十分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一是选拔80余名优秀老师参加了省中职教师培训;二是组织了全市中职教师大培训。8月26日在市职教中心精心组织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新大纲、新教材的培训。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德育5科专任教师,职业学校主管教学副校长和教务主任,共1210人参加培训。帮助一线老师学习领会中职教学改革的新精神、新举措,尽快熟悉、掌握新教材,把握课本知识和技能结构,能够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题目,做好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此次培训由国家新大纲、新教材主要编审人员直接授课,培训层次和规模为我市历年之最。8月27日的《邯郸日报》和8月28日的都做了专题报导,广大教师交口称赞。三是以学校为主体由参加省市培训的骨干教师组织了全员培训,通过培训全体专任教师领会了中职教学改革的新精神、新举措,尽快熟悉、掌握了新教材,新大纲,为更好的教育教学打下了基础。
二、落实教学常规,对口升学再创佳绩
常规教学管理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各职业学校深入贯彻《职业学校教学常规》,规范、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学校每学期检查各学科的教学计划是否切合学生实际,教学方法和措施是否得力。要求每位教师超周备课,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具等。教务处和学科专业教研室定期检查和随时抽查教师的备课情况。我们职业教育研究室不定期听推门课,定期举办有关学科示范课。组织语、数、外等学科模拟考试,全市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统一印制试卷,由各职业学校统一组织考试,从而大大地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对口升学为例,二00九年全市职业学校参考人数为4775人,比去年增加1015人,上线人数达到3367人,占全省人数的15%,比去年增加779人。本科上线人数542人,占全省对口升学本科人数的29%,比去年增加238人。对口升学万人口上线率前三名的学校分别为武安市职教中心、磁县职教中心、曲周职教中心,特别武安职教中心上线人数达到1556人,占全省计划的7%,本科上线人数达到385人,占全省本科人数的20%,不仅在我市,在全省也是独树一帜。
三、组织开展教师教科研评比活动
为促进我市广大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者深入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推动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并办出特色,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理论水平,举办了邯郸市中等职业教育优秀教学论文的评选表彰活动,经各单位层层筛选,共有百余篇论文参评,评定一等奖10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40篇。
9月份,鼓励广大中青年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促进专业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联合高等教育出版社举办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说课比赛,通过精心选拔,我市有8名教师代表我省参加书法、服装、英语、动漫、旅游5个专业的比赛。
四、中心教研组活动深入扎实,教研再上新台阶
我市共有11个中心教研组,分布在9所职业学校,它们在全市的教学研究工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年初指导各中心教研组制定活动计划,确定活动的内容,审核计划的可行性。开展活动中督促各中心教研组严格按计划进行。每个中心教研组今年活动次数都在2次以上,规范处理每个活动阶段的中心工作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组织丰富的教研活动,听课、评课、请人做示范课,到外地参观学习,学习外地的先进研究理念和教学方法等。4月份,做好各学科对口升学的备考工作,考试前精心组织各中心教研组出3~5套模拟试题。
五、校本课程及校本教材建设,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培育精品课程和地方特色教材,组织开展了中等职业教育优秀校本教材评选活动,经过层层评选我市第二职业中学和曲周职教中心两所学校去参加全省的比赛。邯郸市第二职业中学的校本教材《基础礼仪与语文素养》和《办公自动化实训》均荣获省二等奖。
紧扣中职德育目标,精心编撰教材,创新德育资源
编辑了三册富有校本气息的德育主体教材,即《礼仪与心理》《道德与法纪》和《能力与创业》。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又根据教材进一步拓展课程德育功效的需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理论内化行为的客观规律,后续开发了《缤纷课堂》《毕业生风采》两本教材,形成了一整套较具系列性的、完整的德育校本教材,为中职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
1.德育校本教材的亮点特色。
①贴近实际,源于生活。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尽减说教色彩。教材尽力贴近学校中职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选用大量的古今典型和案例和学生身边的实际事例,将抽象的德育理念寓含于现实案例之中力求通俗易懂,轻概念阐述,重事理辨析。
②图文并茂,事例鲜活。教材大量采用眼下时新的动漫、卡通画作品做题头或插图,既活跃了版面,又适合学生的审美趣味、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③实践性强,参与面广。教材十分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各个章节设置了“擂台比赛”、“谈一谈”、“议一议”、“辨一辨”等栏目,便于在教学中学生争辩、师生互动,以达到在议中明理,在辨中懂事的目的。
④自成序列,构成整体。教材从最接近学生切身实际的言行礼仪、心理健康教育入手,然后提升到道德、法纪教育,最后拓展至职业能力与创业精神教育。按照学生从入学到临近毕业的时间顺序,由近及远安排各册教材的内容,编排自成序列。同时三册教材供课堂教学使用,《缤纷课堂》为活动课教材,而《毕业生风采》则作为补充课外读物,从而构成较完整的教材系列。
2.德育校本教材的良好评价。
①学生的评价。我们先后对1754位学生进行书面问卷调查,听取他们对德育校本教材的评价,他们认为“很好”、“较好”的评价意见竟高达90.97%的比例。我们曾先后召集107名学生代表举行座谈,同时进行无记名书面问卷调查,100%的学生高度评价,“很好”、“非常好”、“好”、“满意”、“很不错”、“不错”、“较好”则是他们的一致评语。
②学生家长的评价。据我们对收回的1662份学生家长书面问卷调查表的统计,评价“很好”的占47.4%,“较好”的占34.42%,评价“一般”的仅占8.12%。
下表是学生家长对孩子学习教材后行为习惯发生变化的统计。
广大家长在回答问卷调查“你认为学校德育校本教材哪些内容对孩子影响较好?”这一问题时,一致肯定教材的教育作用。
“整本书都比较好,对这样年龄段的孩子们是一本比较好的教材”;“该书对孩子在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遵守法纪和职业能力教育是一个很好引导,能提高孩子的抵御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对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很好的帮助”。
③教师的评价。透过教师的一份份教学心得、教学随笔、教学论文,我们深切感受到他们对教材的由衷称赞。
信息与工程部的徐教师说:“在教授《礼仪与心理》中的礼仪部分后,我恍然大悟,原来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有很多地方都做得不到……如上课铃声响了,老师微笑着站在教室门口,会使孩子产生良好的心理定势——学习好的孩子会更加充满自信,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也会受到鼓励……所以,我觉得在平时工作中应真正地做到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力求做好每一件事……
“教学《道德与法纪》后,我深刻感受到它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突破了传统教材的束缚,这本教材最大的亮点就是以大量翔实的案例来讲透法律法规……所选案例不是东拼西凑的故事,而是具有很强针对性的事例,并且绝大部分是取材于发生在学校的真人真事,极具说服力和警示性。”信息与工程部的陆教师说。
针对学生身心特征,探索授课模式,创新德育形式
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呈现一派缤彩纷呈的局面,广大执教者充分利用这一无拘无束的教学平台,积极探索新颖的课堂教学模式,展示自己的教学艺术才华。
还有些教师在不断尝试各种新颖的授课形式。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质疑、辩论,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小品;带领学生到实地参观、考察、采访;引导学生到图书馆借书、读报、搜集资料,布置学生进行力所能及的动手操作等。
有的教师则主动利用“问题情景”来教育学生,毕竟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是比所呈现的问题要丰富复杂得多。强调在实际应用中解决问题,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中职开展拓展型课程的基本目标。
许多教师特别重视课外活动的安排与设计,以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了解社会,以突出课程的“学生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的特征。
实践证明,这些新颖的授课形式收到了异曲同工的教育效果,不拘一格育人才。
适应学生习得兴趣,矫正行为习惯,创新德育成效
德育校本教材功效谁人评说?学生良好品德素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则是检验其成效的最好标尺。
亲身实践德育校本课程的老师普遍反映:大多数学生通过课程的实施,言行举止渐移默化地改变着:行为、举止规范了,言谈、礼仪文明了,打架、斗殴减少了,思想境界提高了,就业、创业观念扎实了。审美情趣得到了改观,穿奇装异服的少了;见到老师主动打招呼、问好的多了;上楼下楼也能主动让老师先走;学会了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迟到现象减少了,主动喊“报告”的增多了;通过课程的学习,部分原先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得到了疏导,逐步由内向封闭转变为活泼开朗;一部分原先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增强了自信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学习成绩得到明显的提高。教材中很多优秀职校毕业生的事例,让二三年级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认识到在校学习生活中提高自身能力素养的重要性,开始正视自己所学专业,并且对就业创业充满期待。
遵循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总结提升,创新德育科研
我们遵循“边开发、边研究,边构建,边实验”的原则,努力提升德育校本课程的研究价值。同时在校本教材开发之初积极申报成国家级课题,进行德育校本课程的行动研究,以各阶段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推进课程的持续深化。
一、成立地方监督机构
现在省组建了公共艺术课程落实调研组已对全省范围进行了巡视,了解到各个地区公共艺术课程开设的基本情况。当地也应该有这样一支队伍监督各职校公共艺术课程落实情况。
所以笔者建议由当地教育局牵头,组建当地中职学校公共艺术课程落实检查小组,成立地方监督机构,产生调研员或视导员。随时随地可以检查开设的情况,并定期向市教育部门和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室和广东中职公共艺术研究会、省公共艺术课程落实调研组等部门反馈情况。检查小组成员除了检查工作外,还要让学校重视此项工作并传达培训会议精神:公共艺术课程是否正常开设与今后评比示范校、先进学校和学校整体评价直接挂钩,作为评选工作的重要标准之一。检查小组成员在今后学校顺利开展工作后,还要继续做好美育质量和课程评价督查督导工作。
二、师资力量欠缺的问题
师资力量欠缺是很多中职学校未能按要求落实公共艺术课程的原因之一。
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先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做到把基础模块的音乐、美术各18课时的任务完成,暂不考虑拓展模块。在不考虑拓展模块的前提下,笔者强调各学校重视课外的第二课堂、学校活动、艺术活动、学校各艺术团队和社团活动的开展。
(一)学校外聘教师
学校可根据本校教师的需求量,聘请当地文化馆、艺术培训中心等社会文化艺术团体的专业人士担任兼职艺术教师。被聘教师有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的热心,有奉献精神,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这也调动起学生的热情和激情。
(二)部分专业先开设,逐步所有专业全覆盖
学校可以先从指定专业(动漫设计、室内设计、文秘、旅游、英语等)开设课程,在师资力量逐步完善的同时逐步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全覆盖开设。
(三)课程安排可分学科、分学期
现也有学校提出:应该从什么类型的课程中调整出课时安排公共艺术课程呢?文化基础课还是专业技能课?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课时,每周仅调整出一节课时即可。公共艺术课程全部安排在一年级授课,我们把全校一年级学生分为两批,把音乐和美术课程也分上下学期安排:第一批学生第一学期上美术,第二学期上音乐;而第二批学生第一学期上音乐,第二学期上美术。这样分学期授课对教师的需求量减少,即解决师资力量欠缺问题又有利于课程开设。
(四)合并班级,以大课形式授课
我们还可以采取合班的形式,以大课形式授课进行教学,效仿高校的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像全校的文化类课程和全学院的专业理论课程就是大班形式进行教学。但这种模式并不是所有学校都可以采用,首先学校要有合适的场地确保正常教学,再者学生要有较强的自主性。上课人数较多、课堂管理难度加大、不易组织教学。
三、学生缺课旷课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才是真正让学生积极主动进课堂的解决办法。我们先从制度管理方式入手,借鉴高校学位英语的考核制度,不过关者不给予毕业证。公共艺术课程是学校对学生美育教育考核内容之一,应把公共艺术课程考核放在重要地位,结合课堂考勤和评价考核决定是否颁发毕业证书。让学生们意识到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要性,解决学生缺课旷课现象。
在制定制度的同时,关键还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积极主动进课堂。
四、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问题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呢?
(一)选对教学内容是提高课堂氛围的关键
有学生反映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化、接受困难,单调枯燥。课堂内容选对就可以提升教学质量。
笔者在认真研读了郝大微和肖编的两本教材后,发现这两本教材的内容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教材按照《教学大纲》的核心要求编写。在内容上别具一格、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符合中职学生特点;充分考虑地域特点,融入广东特色文化,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公共艺术・音乐》融入流行元素,具有r代性,通俗易懂,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着实地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公共艺术・美术》内含了古今中外传统美术知识,嵌入了涉及美术相关的新型文化领域,网页设计、工业设计等方面的拓展运用,符合中职学生涉及专业辅助知识,实现学生动手实践的实操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具有时尚感。教材的内容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岭南优秀传统艺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教育思想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选材正确后,再结合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课堂的气氛就活跃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二)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教学大纲》中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收集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合理应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教学,努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学质量……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创新,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各种文化、艺术资源,创设具有研究性、启发性的教学情境,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激发学习热情。”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灵活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微信、QQ、微博平台、网站等来丰富课堂形式,调动学生主动走进课堂、积极探究教学内容的激情。
(三)定期举办公共艺术教育的活动, 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在教学内容、考核制度、教学形式等方面都俱备时,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要得到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定期举办全市公共艺术教育的活动,师资培训、教学评比、成果汇报等工作。
1.定期举办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培训
“学海无涯,学无止境。”通过学习培训,让教师的教育思想不封闭、不保守、不停留在原有高度上。师资培训的长期计划,通过聘请专家讲座、学校之间的观摩学习、外出考察交流等多元化的形式,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教学技能,提升素养等多方面素质。
2.定期举办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评比
“有竞争才有进步。”通过举办一些教学的评比活动,比如说课比赛、公开课例比赛、教学设计与教学论文等活动,给予教师深入思考教研方面的问题,鼓励教师创新思维。在比赛中再学习、再收获、再创新。通过比赛提高自身教学基本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在“学为中心”理念的指导下,放开学生的“手和脚”,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笔者希望通过大量的课内外的阅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然而,作为一线教师,笔者看到的、听闻的语文阅读现状让人揪心。初中三年,“死磕”6册教材里的200余篇文章。课外阅读量少,大多泛泛而读。笔者在做全校性“课外阅读问卷调查”后,最多的回馈是:喜欢看电视和卡通动漫;对书籍耐不住性子读;没时间读课外书;认为课外阅读对语文成绩的提高没有多大关系;理科老师“鄙视”课外阅读,强调做练习,可以更快提高分数;家长眼睛里只有分数……这些现实,令人尴尬。在近几年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采用“展示性”拓展教学的模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所谓“展示性”,一是注重教师在阅读过程对“听说读写”各方面的“下水展示”的引领作用,二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最后以听、说、读、写、表演、竞赛游戏等多种形式展现自己的阅读成果。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以教材为基石,拓展阅读眼界”作为原则,合理调整教材布局,高效利用教材资源,重视拓展开发高质量的新课文。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去做。
一、激发兴趣,营造氛围
(一)家校合璧,筑书香门第。
家长是孩子的榜样,是孩子的第一任人生导师。家校联合,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语文老师及班主任不间断地与家长沟通,尤其要引起家长对语文学习的重视,提高家长对名著阅读的兴趣。我们可以这样做:让家长参与到阅读中来,为孩子买书、找书、上网查书,自己读书,陪孩子读书,与孩子聊聊书中的故事。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阅读展示课中,每学期安排一次名著阅读展示活动,邀请家长来观看。
(二)师生共读,闻墨韵漫地。
师生之间,只有共同学习,才能够达到“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怎么读?生生共读一本书:可以个体自由读、朗读、默读、快速读、细嚼慢咽琢磨读,可以集体读、小组讨论读、争论读、分享赏读。师生共谈一本书:生生通过个别读,再小组讨论读,分享阅读感受,写下阅读心得,上台呈现阅读成果。老师也读,参与到学生中去讨论,写下阅读心得,分享阅读成果,欢迎百家争鸣。
二、多元展示,拓展眼界
展示活动课每周会安排一节课,设定主题,一周时间学生们自己读书、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准备好展示的节目。
(一)我手写我心。
“我手写我心”拓展活动,关键在于“写”,所谓“诗言志”,笔言情。实现从“阅读”升华到“写作”的目标。笔者在教授七年级学生读安徒生的《丑小鸭》一文时,让学生反复朗读该童话,并分角色演绎人物,揣摩“丑小鸭”心理,分享感受,课后布置了片段作文《我和丑小鸭》(200字左右),看着他们的文字,那份真诚和善良,深深地打动着我。因我能够清楚感受到安徒生这只“丑小鸭”的命运已经跟大多数孩子们的生活遭遇发生了共鸣,他们说要学习丑小鸭,并且相信努力之后会变成白天鹅。阅读教学的高效与否,最好的验证方法:一是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师传授的阅读技巧,二是学生是否因文本的解读而对自身生活、社会现象有所感悟。“悟”的最好方式是“表达”出来,而静下心来思考的状态和写作的情景,则是我认为最动人的画面。
(二)话剧大演绎。
学生的话剧表演是基于文本的基础上,自导自演,实现从文本赏析中得到“体验”的目标。
笔者执教《枣儿》一文的经历,印象深刻。两位学生毛遂自荐说要表演话剧《枣儿》,经过一星期的准备后,课堂上一男生饰演“枣儿”,一女生饰演“爷爷”,学生们静静观看。10分钟后,演出结束,师生情不自禁地鼓掌。当我提问学生感受时,一女生竟然啜泣着,说想念自己的爷爷了。然后是三分钟的寂静,没有一点儿声音,我也哽咽了,不说任何话。这个场景,就是教育的最好状态,沉默是因为触动了内心最温柔的地方。正是这一课,给我带来了阅读教学的启示:文本可以演绎,只要是基于文本的拓展活动,都可以尝试放手让学生去“演”,真情演出就是真阅读。
(三)影视剧赏析。
影视剧的欣赏是必要的,就像《课标》中所说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从影视剧赏析中得到“体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目标。因此,在阅读课中,老师对于影视剧的裁剪要精到而有意义,尤其是名著中历来为人们称赞的经典片段,学生在欣赏后应该讨论评析。笔者让学生欣赏电影《简・爱》中片段“罗彻斯特和简・爱在花园里互诉衷肠”的感人画面,让学生对比阅读教材中的这一段原著,谈论电影与原著之间的异同点,感受主人公简・爱的自尊自爱个性。《范进中举》一文中对“范进因听闻中举而发疯”的场景描绘是形象生动的,那“喜极而疯”的画面,通过5分钟影片欣赏,更加冲击学生的头脑,不禁感叹:范进真可怜。阅读教学中,教材文本是宗旨,电影手段是辅助,通过电影的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加深刻理解了文本和社会生活。
(四)七嘴八舌谈名著
笔者在教室三尺讲台上设立《百家讲坛》:我读书,我说书。锻炼学生“说”的能力,实现从文本中得到“感悟与探究”的目标。笔者在教学《儒林外史》的《范进中举》时,体悟到封建科举制度对于读书人的精神迫害,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儒林外史》,就带领他们进行专题研读《走进<儒林>,谈谈读书人》。分小组讨论研读,全书共56回目,周末作业每人平均读一回目,写下1000字读后感,回校后小组讨论,研读赏析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和主要事件,并记录下来。最后每组推荐一位学生上台分享演说。“听众们”拿纸笔记录并评价。笔者会在最后做一些知识补充或是点评工作。这就是学生们的“七嘴八舌谈名著”。这个展示活动很有挑战性,也非常有意义,那种成就感是无法言语的。语文阅读,尤其是名著阅读,说的是“真阅读”,是学生真的静下心来去读,去思考,去分享。
(五)玩转语文大天地
语文阅读课程可以拓展为“听说读写演”等综合性活动。笔者坚持“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原则,尽最大努力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味语文中提高语文素养。因此,在笔者的引导下,语文课堂会成为“乐园”,师生一起“玩转语文大天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主要分为两大类:竞技类和文化沙龙。竞技类,顾名思义,需要通过比赛角逐胜利者,我们会模仿《中华好诗词》。比如“古诗词大闯关”、“诗歌鉴赏比拼”、“阅读竞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成语接龙大比拼”等。文化沙龙,就是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起畅谈文人、文学、文化。例如“走进唐诗”、“走进宋词”、“听听元曲”、“说说苏轼”、“走进成长小说系列”等。在游戏中,让学生们互相切磋,共同成长。真正去阅读,去感受,展现出自己的阅读能力、学识、勇气、自信。
三、科学评价,确保实效
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学。阅读教学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第三、第四学段,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同时要尊重学生个体在学习基础和能力方面的差异性,考查时应采用“分层考核”进行评价。根据各学段的具体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查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
笔者的初中语文“展示性”教学模式的实践已经有整整一年了,在这期间师生共同经历了酸甜苦辣,也共同成长起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阅读量扩大。师生共同发起了“积微斋”读书活动,天天读书,互相借阅,一学年下来,少则读书两三本(20余万字),多则达到十余本(超过百万字)。第二,阅读方法多样。学生们热衷于写读书笔记,做阅读卡片,做批注,写书评,沉浸在书海中不亦乐乎。第三,阅读兴趣提高。学生乐于参与各类和阅读相关的活动:阅读大赛、演讲比赛、作文竞赛等,并且都取得好成绩。
当然,笔者的“展示性”教学模式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见效慢。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此模式的阅读成效并非短时间内显而易见,这种阅读模式是要长年累月坚持下去才能出成绩出分数的,因此需要师生、家长耐着性子等待。第二,难以“皆大欢喜”。“展示性”阅读教学模式实践了一年多,成功激发了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兴趣,遗憾的是总有十余位同学对文本阅读“无动于衷”,只是被动地接受着,他们并不快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笔者需要思考与改进的。
就像《课标》中一再强调的:阅读是个体的活动,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绝不可替代学生去感受。阅读教学,必须“以生为本”,要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参考文献:
[1]郑玉涛.让拓展走在语文的路上[J].教学论文・论文集粹,2006.10.
2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平面设计人才的现状与出路
我国经济发展乃至世界经济潮流的转变,使我国的平面设计教育正面临着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随着中国大学教育的扩大招生,目前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人才包括研究生、本科生、高职生、中职生……呈现出多层次性,每个层次都各有其优势.而中职学生在学历上的优势无疑是最弱的,所以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突出重点、以发展职业能力为核心,“做中学、学中做、学做合一”,把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3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改革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改革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工作课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随着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对课程的要求越来越严峻,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发展刻不容缓.工作过程是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以计算机平面专业基础课色彩课为例。研究一份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色彩课课程设置,使学生学有所成.使学生的实践技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3.1增加应用类美术内容与课时。从社会反馈的信息我们发现单纯的专业毕业生已不受社会欢迎,而综合型的复合人才越来越抢手。所以根据情况我们对色彩课程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减少纯美术内容、增加应用类美术内容。加大应用类美术内容与课时,使其尽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毕业到社会上有更强的竞争力。
3.2调整传统类教学内容。我们从已在就业领域崭露头角的历届优秀毕业生(2006级优秀毕业生杨丽媛等)的情况上看到,那些速写能力强、注重色彩技法研究的学生,容易在社会上取得优秀的成绩。因此,色彩课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增加色彩技法的内容.让学生通过纯技法的训练,大胆的使用现代的材料、涂料、不同质地的笔等进行综合技法的研究来丰富和开拓色彩画的新技法,新局面,使色彩作品更丰富。同时。
逐渐增加设计色彩人课,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为毕业打基础。通过积极的建设,将色彩基础理论教学,色彩写生教学,色彩实践教学三个部分有机结合,把本课程建设成为教学体系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科学,教学质量高,教学效果突出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职业教育教学课程,在同课程中具有独创性和示范性.达到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
4工作课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色彩课程的建设步骤
4.12010年9月至2011年1月。修改教学大纲;在2010级电脑美术设计专业进行教学大纲初稿的方案试验:制定可行的“教学计划”。使本课程达到校级精品课程的标准。
4.22011年1月至2011年7月以色彩基础理论教学为基础.加强色彩写生教学和色彩实践教学.积极探索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推进色彩课教学改革.开展互动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在2008级电脑美术设计专业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进行教学大纲和新教学计划的试验;强化教学管理,完善课程建设,充实授课教案
4.32011年7月至2011年8月。制作色彩课多媒体教学课件。
4.42011年9月至2011年12月。根据教师自身特长,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优势和积极性。在2010级电脑美术设计专业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进行教学大纲初稿的方案试验;让学生能得到老师的指导。不断挖掘和寻找色彩教学与创作实践的结合点,积极引导学生形成个性的色彩语言和思维创新能力,创作出较高质量的色彩作品。翻拍或搜集复印色彩参考资料,不断充实学生的色彩参考资料。
4.52011年11月。积极开展《色彩》课程的科学研究,完成教学研究项目及教学论文的编写工作:以科研促教学.教师积极地申报科研立项,推出精品成果,然后把科研成果固化到教学中.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5“职业能力”的项目作业与“职业规划”指引相结合
美术系专业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充裕,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业教学场地面积15400平方米、实验实训室近2000平方米;有专业图书、画册、期刊、光盘和软件共计4000余册(件);有校外实训、实习、就业基地30余个;现有市(校)级教学团队共5个、精品课程共6门,承担了教改项目共25项,获教学成果奖共11项;有学术研究、科研创新团队共2个,承担了市(校)级科研项目共近50项;教师的作品和论文参加市级以上展览和公开发表近700幅(篇),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近100项,教学论文等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教师申请国家专利10余项,主编(著)教材、作品专著60本(部),其中《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丛书》被全国20余所高校选用,共出版10万余册。
美术系学生作品在众多省(部)级及以上专业竞赛活动中屡获佳绩。学生参加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艺术作品展演”、“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中国美协‘未来之星’大奖赛”、“重庆•长江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重庆•中国西部工业设计明日之星作品大赛”等赛事,获奖共近60项、省(部)级奖200余项;同时,美术系每年都要举办“学生作品年度展”、“毕业作品展”、“学生社团作品展”等专业赛事,并组织学生参加重庆市高校服装专业优秀毕业作品联合展演活动,中央二台、人民网、中国教育网、搜狐网、新浪网、凤凰网、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等几十家主流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
美术系学生工作以“抓常规、浓学风、重规范、强素质、促就业、创品牌”为主线开展工作。一方面,积极围绕专业教学,着力培养学生专业思想和艺术素养,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夯实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正确引导学生争做有孝道、有理想、有理论、有理念、有理智的美术学子,促进学生情商培养和提升,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相当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广告公司、室内装饰公司的设计总监、项目经理和业务骨干,有的成为了基础教育行业专家并多次在全国和市级美术教学竞赛中获奖。自2008年以来,每年都有学生考取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
二、2015年拟招生专业介绍
视觉传达设计 [本科 非师范]
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造型基础、设计色彩、设计构成、电脑辅助设计、图形创意、版式设计、商业摄影、插画设计、网页与界面设计、标志设计、VI设计、包装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影视动态广告设计、型录设计、书籍设计、文化海报设计、设计概论、世界平面设计史等。
毕业生能够从事广告策划与设计、印刷品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商场商品陈列设计、网页及新媒体设计、商业摄影及设计管理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空间艺术) [本科 非师范]
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视觉传达设计(空间艺术设计方向)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空间艺术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造型基础、设计色彩、设计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制图与测绘、建筑效果图技法表现、工程概算、形式与构造、商业空间设计、餐饮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住宅空间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办公空间设计、装饰雕塑、设计概论、中外建筑史等。
毕业生能够从事商业空间、住宅空间、公共空间及园林景观等设计工作,也能从事相关领域的施工管理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 [本科 非师范]
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设计方向)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时尚艺术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造型基础、设计色彩、设计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工艺、服装效果图表现技法、服装设计思维训练、成衣设计、立体裁剪、服装材料与面料再造、创意服装设计、时尚摄影、针织装设计、化妆造型、服装展示设计、平面纸样结构、服饰配件设计与制作、服装设计概论等。
毕业生具备设计造型能力、市场分析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能够适应服装服饰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需要,从事服装、服饰品的设计、制作和营销等工作,也能在相关时尚设计领域从事设计、制作与管理等工作。
美术学 [本科 非师范]
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美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绘画创作和现代艺术设计的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透视学、解剖学、素描、色彩、风景、雕塑、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堂教学技能、古典油画技法、油画材料与技法、油画静物、油画风景、油画人像、油画人体、传统水墨技法、中国画材料与技法、专业书法、中国花鸟画、中国人物画、中国山水画、版式设计、平面广告设计、住宅空间装饰设计等。
毕业生能够从事美术创作、美术教育、美术编辑、艺术设计和管理,以及美术宣传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等工作。
美术学(中国画与数字艺术) [本科 非师范]
本专业是中国画与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中国艺术思维和原创能力,并能利用数字技术平台进行水墨文化的推广与传播、水墨风格的影视动画与游戏设计、网络与新媒体艺术制作等方面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学生将系统学习水墨画技法、语言、审美思想,熟练掌握图形图像处理的各种数字媒体技术。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线描场景设计、工笔画、写意花鸟画、动态解剖与透视学、人体写生、水墨人物、工笔与卡漫人物、连环画设计、写意山水画、水墨山水场景、水墨构成、水墨插画、FLASH水墨应用、MAYA水墨应用、3DSMAX山水虚拟漫游、水墨短片设计与制作、《新媒体概论》、多媒体信息处理与传输、网页与界面设计等相关课程。
毕业生能够从事水墨原创设计(动画、游戏、影视制作等)、网络与新媒体、商业与文化类广告制作、宣传部门、艺术教育及其它文化创意产业等岗位工作。
美术学(插画与三维动画) [本科 非师范]
本专业是手绘艺术与三维动画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培养具有国粹艺术风格的原创设计和三维动画制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将系统学习中外艺术特征及审美法则,培养以人为本的创意思维及表现手法,熟练掌运用3DMAX和MAYA等技术来完成三维动态图形图像制作及后期剪辑。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形式美学、线造型、水墨构成与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PS、PAINTER)、数字构成、动态解剖与透视学、光影与质感表现、插画设计、原画设计、分镜设计、传统动画表现、手办精雕、数字雕刻、3DMAX动画应用技术、MAYA动画应用技术、睿明后期商业剪辑技术、动漫周边产品设计、UI(中国风)设计与体验、FLASH新媒体应用、项目规划和流程制作等。
毕业生可在影视动画、游戏开发、景观及古建园林等商业公司从事商业动画、游戏概念设计及外包制作、3D打印、会展设计、古建修复及商业建筑虚拟漫游的开发与制作等工作。
三、2015年录取规则
1.考生体检必须符合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规定。
2.除重庆、四川考生分别认可重庆市和四川省的美术联招专业成绩外,其余省份认可我校单独设点独立招生专业考试成绩。
3.重庆市考生在文化、专业考试成绩均达到最低控制线的基础上,按综合成绩(综合成绩=文化成绩÷文化成绩总分×30+专业成绩÷专业成绩总分×70)排名,德智体美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其它省份考生在文化考试成绩达到所在省份的最低控制线的基础上,按专业成绩排名,德智体美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6-0052-04
学校专业内涵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学校“抓内涵、精管理、提质量、谋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是提高自身适应市场经济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学校做精、做强、做优的根本途径。2012年6月,江苏省江都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江都中专校”)成为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两年来,该项目实际收到各项资金2894.3万元(中央财政资金11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630万元,行业企业资金141.3万元,区财政补助及学校自筹资金1023万元)。专业内涵建设的强化,有效促进了办学实力和内涵的显著提升,进一步提高了学校服务贡献水平和引领示范作用。
一、校企合作求突破,构建专业内涵建设平台
本着“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江都中专校注重练好校企合作的“太极推手”,注重“伸、推、握、拉、立”五种招式:“伸”,就是把手伸长,厂内设室,教研外置;“推”,就是把学生推出去,厂内设校,产学结合;“握”,就是校企握手,厂校合一,“订单”培养;“拉”,就是拉来企业,校内设厂,产教对接;“立”,就是自办企业,创建公司,学练结合。
学校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为导向,着力促进职业教育由“校企合作”向“校企一体办学”方向发展,实施“校企一体人才培养工程”。区政府出台了《扬州市江都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建立完善了“职教联席会议制度”,每半年召开联席会议,专题研究职业教育事宜,使之成为联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桥梁,形成政府引导、校企互动、行业协调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校企一体人才培养工程”推进了专业建设改革创新的步伐,深化了校企合作内涵,节约了办学成本,实现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推动了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水平的不断提升,实现了校企之间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二、建设模式求创新,激发专业内涵建设的动力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一体化办学,多岗一体、能力递进
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学要从重知识传授向重技能培养转型。学校以质量为核心,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学做人和学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给企业更多的话语权,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做到专业设置与职业需求、教材内容和职业标准深度对接,构建了“校企一体化办学,多岗一体、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实施“订单式”、企业“冠名班”、工学交替、“多证书”制等人才培养方式,培养适合职业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笔者所在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以满足地方企业对“精操作、能编程、知工艺、会基本维修、懂一定管理的多岗一体”的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引企入校,领校进企”的校企合作模式为桥梁,构建了“校企一体办学,多岗一体、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江苏亚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威公司)、江苏一重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扬州光辉内燃机配件有限公司、扬州龙川钢管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订单”培养班级达6个,共建校内生产实训基地1个。该专业以英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参照,结合本校及江苏一重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的实际情况,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创新现代学徒制,按照“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来设置教学内容,开发教学项目,同时打破了原来的学期体系,学生进入企业定岗定师傅,不再享受寒暑假,放假时间参照企业制度,每周日休息,周一、二上理论课,其他时间跟随师傅进入企业生产实践岗位,授课教师由企业和学校专业人才共同组成,授课内容紧贴企业生产实践,真正做到了“学生”与“学徒”的有机结合。该专业与亚威公司合作,组建“亚威班”,并签订协议。在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研讨的基础上,调整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保留人才培养方案中原有主要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以亚威公司产品图纸、产品实体及产品加工工艺为项目主体的项目课程,并以亚威公司的生产车间为教学现场,学校的专业教师与亚威公司的师傅互相协作,共同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形成了融“项目、课程、技能”为一体的“企中校”为主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校为亚威公司2011年的成功上市作出了有力的贡献。
(二)创新教学模式――“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
江都中专校注重突出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按照职业活动过程和职教规律设计教学过程,在职业情境中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行动教学,使专业教学对接生产过程,实行“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着力提高实践教学课堂效率。如会计专业,专业建设与行业深度融合,将“基础知识学习、岗位能力培养、从业证书培训”内容融为一体,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证,会计职业规范与道德,会计岗位职业标准、技术标准、业务流程、操作规范等内容融入课程标准,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构建了以会计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引导的“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形成“一线二点三领域”的“岗位式”课程体系(“一线”,指以培养学生从事会计职业岗位工作的综合素质为主线。“二点”,第一点是政行企校合作育人,即课程体系的构架、课程标准的制定、核心课程的开发、课程内容的萃选、课程教学的组织和评价等都必须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第二点是工学结合,包括“理实一体化”教学、校内外实训、顶岗实习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核心课程开发。“三领域”,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构建基础素质学习领域、职业能力学习领域和职业延展学习领域),实现课程与岗位的无缝对接,有力推动了师资队伍建设,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创新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校企共建,校中有企、企中有校
创新实训基地建设,以校企合作为主导,借鉴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使“校企一体化办学”最终落实到实训基地建设上来。学校依托重点企业建设了一批围绕重点主干专业的高水平实训实习基地,与江苏诚德钢管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一重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江苏江都建设集团、南京维色动漫有限公司、扬州光辉内燃机配件有限公司、江都电信等知名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校企共建紧密型实习基地59个、校外顶岗实习(10人以上)基地69个,让学生专业实习全部在校外实习基地以顶岗工作方式完成,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推动了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的一体化。
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呼唤职业教育发展的率先转型,学校建有“起点”汽车沙龙、凯瑞会计服务公司等多个校内学生自主创业基地。2013年8月,在区政府有关部门的引导下,上海皆悦文化影视传媒有限公司与学校共建江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的校企共建内燃机气门金加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3+2学徒制实训基地、江都软件园维色动漫人才培养基地及职业教育服务“三农”项目建设等都已初见成效。
(四)创新师资队伍培养机制――校企互通、专兼一体
学校的发展必须依靠教师,教师的眼光、境界与教育教学水平决定学校的品质。江都中专校秉承校企互通、专兼一体”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理念,以培养“高级工程师、工程师、职业技师、职业技能鉴定师和职业教育拔尖人才为目标,以科研为引领,创新师资队伍建设途径,采用“一遴选二培养三带动四聘请”的方式,即在学校遴选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带动年轻教师成长和聘请兼职教师(把能工巧匠请进来、把经验丰富的行家请进来、把有专业特长的专家请进来、把适应学生未来岗位拓展的能人请进来),依托大中型企业,完善教师“校企轮岗制”,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支持企业技能型人才到学校兼职任教,建立“项目教学团队”独立核算、目标绩效考核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学习、教学研究、课程开发、教学方法创新、资源利用能力等。2012年制定了《扬州市江都区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出台了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培养培训规划,积极支持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和国际交流与培训,促进教师学历及能力的整体提升。通过开展“管理干部比作风,看谁的工作绩效高”、“教研组长比科研,看谁的研究成果多”、“骨干教师比引领,看谁的示范作用大”、“年轻教师比教学,看谁的专业成长快”、“教辅人员比服务,看谁的吃苦精神强”等“五比五看”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学校有高级职称教师96人,省市特级教师、领军人才、教科研中心组成员、学科带头人62人,聘请54名企业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42名专家级人才指导专业建设;选派教师赴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进修培训;完成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6项、市级课题10项、校级课题56项;有40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公开期刊上发表。学校师资队伍水平得到整体提升,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初步建成。
三、服务能力求提升,凸显专业内涵建设的宗旨
专业内涵建设的目的就是提升服务能力,宗旨就是为企业、“三农”及社会提供更优质的贴心服务。学校进一步明确了服务江都、辐射扬州、影响长三角地区的办学思路,在人才支撑、吻合区域经济发展、主动服务经济社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校企融合,为企业服务
本着“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专业内涵建设为落实到企业服务,实行委托培养、“订单”培养、招工与招生一体化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服务企业,在“领校进企,引企入校”方面,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与江苏一重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合作,运用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培养新型实用型技能人才,真正实现“企中有校,校中有企”紧密型合作,实现学生当地就业,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服务企业,开展“职业教育服务到园区”主题活动,跟踪江苏亚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扬州嵘泰工业发展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邀请行业企业领导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和指导技能教学,不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扩大“订单”培养比例,实行“校企人才培训、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双向互动模式与教学产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机制。
服务企业,取得实效。2012年初,《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第三期以《风景这边独好》为题将学校校企合作内容作为典型事例进行专题报道。2012年9月26日,《江苏教育报》刊发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现新突破》的专题报道,江都中专校的校企合作被作为典型作重点介绍;同年11月21日,《中国教育报》又以《从“恋爱难”到“喜联姻”》为主标题,报道了江都中专校破解校企合作瓶颈的成功做法。在扬州市2012年度各类教育工作综合考评中,该校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获特色项目奖。
(二)根植农村,为“三农”服务
学校按照“政府主导,学校承办,社区联动,项目引领”的总体要求,“以农业技术培训为载体,造就新农村建设致富人;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龙头,转移新农村建设富余人;以就业创业培训为依托,培养新农村建设接班人;以农民学历教育为抓手,培育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培养“四人”为目的,以江都社区培训学院为龙头,联合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各成人教育机构,搭建起农民培训教育三级网络,积极开展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就业创业培训、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等各类面向“三农”的培训教育项目,长短结合,校镇结合。
近年来,江都高效规模农业发展迅速,尤其以花卉苗木、优质蔬果、特种水产为首的高效农业比重上升到45%,产量效益明显提高。为此,学校依托社区培训学院的平台,以13个乡镇为中心,以地方成人学校为阵地,围绕本地特色农业、现代农业,积极开展大棚蔬菜、苗木花卉、水产养殖、特色水果栽培等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一方面组织教学小组,进村到户,送教下乡,把科技、教育和农业密切结合起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另一方面,制作方便农村学习者的“教学包”和VCD等农民较易接受的课程载体,使职业教育更开放、更灵活、更平民化。学校每年服务“三农”培训规模达到6000人次以上,年均接受继续教育、学历教育的农民学员1000人以上,覆盖全区13个乡镇,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了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素质高、范围广、数量足、有致富带富能力的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学校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和“三农”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2013年2月19日,《中国教育报》第三版“职教周刊・实践探索”栏目以较大篇幅登载了学校邓立新校长撰写的《主动服务让小学校派上大用场》一文,详细宣传了江都中专校服务“三农”的具体做法,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