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5:24:1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水资源保护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1洪涝灾害频繁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我国几大江河流域频频发生洪灾,1998年发生在长江、嫩江和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水,造成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田受灾面积2229万hm2,死亡4150人,房屋倒塌6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这充分暴露了我国江河堤防薄弱、湖泊调蓄能力较低等问题。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防洪工程的投入,一些重要河流的防洪状况得到了改善。
1.2水资源短缺
农业方面,现有的0.44亿hm2灌溉面积中尚有0.067亿hm2灌溉保证率低,不能满足干旱年份的灌溉要求;工业及城市用水方面,230个被调查城市中,严重缺水的有40多个,占17%,一般缺水的140个,占63%。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洪泽湖五大淡水湖,面积已缩小1/4甚至1/2,水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
1.3水污染严重
中国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水质评价的123个重点河段中,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1、2类的占25%,符合3类的占27%,属4、5类的占48%。具有监测资料的200多条河流中,有850条受到污染,230条受到严重污染,有60%的水质达不到饮用水标准,有11%的水质不符合农业灌溉要求,有6%的毒物含量超过污水排放标准。
2生态工程定义
不同的学者对生态工程定义有不同的认识。Teal(1991)认为生态工程是基于自然的生态系统设计而非传统的工程技术。美国H.T.Odum将生态工程定义为“人类利用自然能源对环境进行控制”,20世纪80年代后,生态工程在欧洲及美国逐渐发展起来,提出了生态工程技术,即“依据对环境生态的了解,以最小的投入达到对环境损害最小的一些技术”。我国生态学家、生态工程建设先驱马世骏先生给生态工程下的定义为:“生态工程是借助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结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3生态工程的应用实例
3.1生态工程在解决水资源污染中的应用
3.1.1湿地生态工程设计
湿地介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水位接近地表,或以浅水形式覆盖地表。湿地中有周期性的水生植物生长、终年饱和的土壤水分和不透水层。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过程使湿地中污染物降解。刘鹏指出可以通过自然人工湿地减缓水流的速度,增加水力停留时间,吸收输入湿地的营养成分,湿地植物如芦苇和水葫芦能有效地吸收有毒物质,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截留了68%的氮、43%的鳞;除此之外,还指出人工湿地利用可以吸收氮磷的经济作物,一方面减少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另一方面,增加了一定的经济收入。朱棣等以山东南四湖为例,进行人工湿地生态工程设计,利用不同植物种类对水生生活的适应性状不同,吸收水体中的特定污染物质,分别设立了浮水植物区、挺水植物区、沉水植物区三级处理污水工艺,对BOD5处理率为90.8%,COD为80.9%,悬浮物为91.1%,N和P的处理率为80%和75%。
3.1.2缓冲带截留技术
缓冲带,全称保护缓冲带,最早是由美国农业部国家自然资源保护局。缓冲带是指利用有一定宽度的植被与受纳水体隔开,减少污染源和河流、湖泊之间的直接连接并且能够控制土壤侵蚀伴随的养分流失。刘鹏指出水体岸边的缓冲林带通过控制侵蚀,减少径流中氮、磷浓度,防止流失泥沙、养分进入河道水体。毛战坡等指出氮在缓冲带内的截留作用主要是随泥沙沉降、反硝化作用、植物吸收;磷在缓冲带内的截留主要是磷随泥沙的沉降及溶解态磷在土壤和植物残留物之间的交换,以及缓冲带土壤中植物根孔的形成有利于过滤作用的增强和吸附容量的扩大。
3.1.3水塘系统
天然的或人工的水塘,通过其间歇性的雨与河流进行水、养分的交换,同时降低流速,使悬浮物得到沉降,增加水流与生物膜的接触时间,水塘对非点源污染物的滞留和净化能力很强。刘兴国等以水塘系统技术为基础,设计了一种生态工程化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通过水质交换,使水体水质变好,同时还起到节水、减排效果。刘鹏利用多水塘系统,以水塘为点、沟渠为线的流域系统,表明多水塘系统能截留来自农业的氮、磷污染负荷94%以上。
3.1.4土地处理系统
土地处理系统是将土地处理技术与多种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技术整合成一个系统,实现区域污水的循环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刘明辉等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组成的生态系统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微生物转化和植物吸收等来净化污水。刘鹏利用高分子如PAM能与水相互作用增加入渗、减少径流的特性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增加土壤中团聚体的稳定性。
3.2生态工程在解决水资源不足问题中的应用
当前最主要的就是雨水的资源化,不仅可以减轻区域洪涝,还能够充分地利用雨水资源。汪毅将生态工程应用到雨水收集利用中,指出利用南方院区普遍存在的水塘和鱼塘,配以必要的钢筋混凝土调节池,利用天然防渗材料,实现了利用自然条件来为工程服务的初步设想。王一钧等采用了自然回收净化、部分间接利用的雨水回收利用生态工程,指出利用雨水生态塘调蓄雨水净化的同时,也提高雨水的利用率上;另外提出水保耕作技术如带状间作技术、粮草等高带状轮作技术、等高耕作技术等在不同程度上起到拦蓄径流、减少土壤冲刷、提高粮食产量的作用。
水电是兼有一次与二次能源双重功能的优质能源;水电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迄今可以大规模商业化开发和最重要的替代能源;大水电、小水电都是自然的、清洁的,都应该以可持续的方式加速发展。国内外一些机构和人士坚决支持小水电,而坚决反对大水电,实际上这在科学道理上来讲是不通的。大水电也有可能是低坝,小水电也有可能是高坝,都要因地制宜,多方面兼顾并综合利用。
水电开发是一项典型的具有社会和环境等综合效益的事业,水电建设和运用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水电是一项成熟技术,包括环境风险在内的工程风险都可控。
2健全水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的保障体系
科学利用水资源必须同时兼顾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坚决制止无序开发和过度开发,尤其是主要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要科学、全面规划,以经济发展和减少贫困为切实目标,必须考虑多功能、跨区域的综合利用,坚持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环境负面影响最小化代价换取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程序的保障作用。健全和完善相关法规、条例,包括公约,尤其是关于水利和电力、能源和环境、水库和土地、移民等,特别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及专业部门的协调性和连贯性,避免政策法规冲突,防止短期行为和本位主义。
无论是规划、设计要求,还是建设、运行规定,无论是政府部门制定政策调控或市场机制导向,还是投资开发组织或运营机构职责,都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措施和考核指标,以便监督制约保证统筹兼顾。
把生态环保作为工程贯穿于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全过程。规划设计的系统性统筹兼顾,包括坝址、坝型选择,引水方式选择等。尽量减少淹没、减少地震、控制滑坡,保障生态流量和水体安全,并保证流域开发和运行统一、有序。
工程建设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与恢复,尤其是生态脆弱地区。尽量少明挖,并保证及时支护、恢复或改善。把环保工程与枢纽工程同等对待,概算要保证,使用要到位,效果要考核。工程运行中以综合效益最大化,兼顾多功能并科学、合理运用,保障流域梯级(防洪、航运)安全调度、(泥沙、水质)生态调度、(发电、供水和蓄水)经济调度。控制流速、流量、水位,减少泥沙淤积;增加水体交换和防止污染;与此同时多发电。
3完善水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的长效机制
从国家战略利益出发,按照系统工程要求,全方位加大力度,继续实施休牧(或轮牧)还草、返耕还(山、坡)林,营造湿地、草甸、林地、植被等,提高水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继续实施退田还湖、筑坝蓄水、疏浚河流,综合治理、开发利用,以保护水体、控制调节水量,保障供水、防火减灾。
但是,各地在“退耕还林、还草”、“筑坝蓄水”中存在的问题、土地的承载能力问题和移民搬迁与安置的长期稳定问题、地方政府与相关企业的措施不足问题以及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和具体配套措施不足的问题、各责任主体和责任目标的趋向与实施保障不足的矛盾等等问题的存在,一方面说明了水资源保护与综合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正好说明了其系统性、全局性和长期性、艰巨性。
健全移民补偿和安置长效机制。对于因实施休牧还草、退耕还林的草原和山地移民和因兴修水利、筑坝蓄水的移民,为保证其移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除及时、足量到位(一次性)失地补偿和迁移安置补偿费用外,移民后扶植发展,更需要长周期、稳定、透明以及直接和间接的政策措施到位,而不应只是制定一些短期(十年,再延十年)或不明期限的保障“政策”。
完善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保投入和运行补偿机制。或政府公益(财政)投入,或财政补贴(税收返还),或产品加价固化相关成本,补偿“公益”投资或运行成本及损失。财务保障生态投入。
注重水利水电工程经济功能指标和公益功能指标考核。科学确定工程经济效益指标和社会公共效益指标,不仅指导规划、建设可行性评价,也指导运行绩效考核。
制定流域生态、安全、经济调度统一机制。建立流域统一调度机制,统筹水情、电力、供水、水运、生态环境,保障“社会公益”和“多产品”功能。既要防止洪水灾害和水质污染,又要防止断流、断航,安全、优质、高效利用水资源。
一、水资源概述
我国《水法》第二条指出,水资源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土壤水不被列为该法的水资源中,海水也不在该法的调整范围中,海水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另行规定。
水是地球环境的基本组成因素之一,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对于人类至关重要的水资源,由于其在时空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常常也形成自然灾害,如洪、涝等水害。水害不仅对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也意味着水资源的无效益流失。因此,防治水害也是水资源保护的重要内容。
二、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我国的陆地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量很少,在时空上分布也极不均匀,是水资源相对短缺和水、旱灾害频仍的国家。
在水资源本已短缺的情况下,我国水环境也日益恶化,其主要表现在:水体污染十分严重。据统计,1997年全国工业、城市污水总排放量为584亿吨,经过集中处理达标的只占23%,处理后的回用率更低,其余的大都未经处理或处理尚未达标就排入江河或用于农业灌溉。在全国水资源质量评价的约10万公里河长中,受污染的河长占46.5%,其中海河达62.3%。据199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我国大淡水湖和城市湖泊均为中度污染。全国有90%以上的城市的水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资源的严重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也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还严重威胁到饮水安全和健康。
三、水资源的保护
(一)缓解严峻的水形势的几种措施
1、节约用水
把节约用水摆在重要的位置,控制水资源需求,创建一个节水型的社会。在我们国家的发展过程中,选择一个适当的发展项目,在人们心中建立“有多少水,办多少事”的理念,杜绝水资源的浪费。并采用良好的管理和技术手段,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积极发展节水的工业、农业技术,大力推广应用节水器具,及时发现并杜绝水器具及输水管网中的水漏泄。人人都有节约用水的理念,这样水资源就不会被浪费太多,而且通过可循环利用水资源,一水多用的新型用水模式能更加促进水资源地有效利用。“节约用水,人人有责”。
2、整治污染
把整治水污染放在根本的位置,尽快实行调整我国的水污染防治战略,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再到全过程控制。钱易教授认为,我国目前还有大量的工业企业仍然是粗放型的生产模式,工业废水处理并不理想,即便实现了达标排放,还是有大量的污染物排人了江河湖泊中,污染程度已经超过了河流湖泊自身的环境容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废水的排放量还要增长,污染物也会随着增加。如果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实行污染物排放的源头控制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排放会有较大幅度的削减,工业生产也可以做到增产不增污。水污染被遏制了,水资源就不会更加严峻。
3、多渠道开发水源
通过多渠道开发水资源,开发非传统水资源。开发的非传统水资源包括:雨水、再生的污废水、海水、空中水资源。据统计,目前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有60%,城市废水利用率却为零。而以色列的城市废水利用率达到90%,美国的洛杉矶也是利用处理过的城市废水浇灌绿地。城市废水的再利用不仅减少了水污染,还可以缓解水资源紧张和严峻的形势。这将是未来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一种重要的模式。
(二)水资源保护的相关问题
1、水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
我国水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主要有:水资源国家所有原则;全面规划、综合利用、多效益兼顾原则;节约用水原则;居民生活用水优先原则。
2、水资源保护的主要管理制度
我国《水法》规定了一些对的管理水资源的制度,主要有:水资源规划制度;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制度;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水功能区划制度;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取水许可制度;征收水资源费制度;用水收费制度。
3、禁止一些严重破坏、浪费、污染水资源的行为
为了保护水资源,《水法》规定了一些禁止和限制的行为,包括:①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②禁止在江河、湖泊、水库、运河、渠道内弃置、堆放阻碍行洪的物体和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及高秆作物;③禁止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的活动;④禁止围湖造地;⑤禁止围垦河道。
4、推动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
1、水资源保护的含义
水资源保护是一个国家为了满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要,维护水资源的正常使用功能和生态功能,采取经济、法律、行政科学的手段合理地安排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影响水资源的经济、生态属性的各种行为进行干预的活动。
水资源保护从广义上讲包括水量保护与水质保护两个方面,也就是通过行政、法律、技术、经济等手段合理开发、管理和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质量和供应,防止水污染、水源枯竭,水流阻塞和水土流失,以满足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淡水资源的需求。在水量方面应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展水资源的多种功能。注意避免水源枯竭、过量开采。同时,也要顾及环境保护要求和生态改善的需要。在水质方面,应防治水污染,维持水质良好状态,要养活和消除有害物质进入水环境,加强水污染的防治和监督。
2、我国水资源概况和水资源保护的迫切性
2.1、我国水资源总量较多,但按人口、耕地平均占有水平很低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我国水资源问题比较严重,尽管我国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仅低于巴西、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按人口、耕地平均,人均和亩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左右,亩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亩均占有量的3/4.据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统计,中国人均占有量已经退居世界110位。因此,正确处理好水及人和人及于水两方面的关系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艰巨复杂。
2.2、我国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不均,水土组合不平衡。
我国的水量和径流深的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并且与人口数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6%;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64%,而水资源仅占全国的19%。其中黄、淮、海、辽四河流域内耕地面积占全国的42%,然而水资源才占全国的9%。从而形成了南方水多耕地少,水量有多余,北方耕地多而水量少,水资源短缺,因此改变水量的空间分布,使水资源合理地被利用充分发挥其效益就被提到日程上来,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就是一个很好的特例。
2.3、我国降水及河川的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
论文摘要流域入河排污口管理的法制化包括规定入河排污口的设置及变更的审批原则、审批程序、监管体制及制度等方面。入河排污口的法制化建设,是适应新时期对流域水资源保护的新的要求,是实现流域水功能区划水质保护目标、总量管理、入河污染物控制及削减的基石和落脚点。加强对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是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及水功能区划实施的重要保障。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用水量的持续增大,排入江河湖库的废污水量也随之增加。据统计,长江流域年污水排放量已由1997年的183亿t上升为2000年的234亿t。由于沿江(湖)企业排污口、城市综合排污口和取水口设置无序,加之大部分废污水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导致流域水污染呈加重趋势,长江干流岸边污染带长度逐年增加,已接近600km;沿江城市的500多个主要取水口均已不同程度地受到岸边污染带的影响,一些城市已面临水质型缺水危机。
一、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的立法现状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中,曾就流域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做出了一些规定,但这些法律法规较多地侧重于分散性点源的治理及河道防洪的管理。在新水法颁布实施以前,由于没有适合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需要、针对性强、便于操作的监督管理办法,导致入河排污口的设置、变更与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和水功能区划不相适应,使得规划及区划所确定的水质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无法落到实处,出现重审批轻管理、污染治理反弹的趋势。
新水法着眼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总结了原水法实施10多年来的经验,针对水资源保护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确立了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新体制,确立了江河、湖泊的水功能区划制度及排污口监督管理制度,为流域机构及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流域入河排污口法制化管理体制的建设
1.管理体制的设置原则
作为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入河排污口的管理应按新水法中水资源管理体制的规定,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在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领导下,由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及流域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授权负责实施入河排污口的管理。在体制的设置上需吸取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教训,强化流域水资源保护的统一管理,加强主要水域、重要城市和特定区域的流域管理,从体制上制约地方保护主义。
2.明确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权限
应坚持在流域统一指导协调下的属地管理原则。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负责全流域入河排污口的统一监督管理,各属地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该行政区内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
3.严格入河排污口设置、变更的审批权限
江河、湖泊、水库,国务院批准的大型建设项目设置的排污口,省际边界河流设置的排污口,日排放废污水量在100t或日排放COD30kg以上,排放废污水含有剧毒、致癌物等情形的入河排污口的设置、变更的审批,报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各属地管理部门备案。
其他区域排污口设置与变更由属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报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备案。
三、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的内容、方法及程序
1.建立入河排污口调查登记建档制度
对流域内已建、在建入河排污口进行调查登记建档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在以往工作中,流域内排污口的设置或变更未能与水资源保护规划、水功能区划的管理目标相协调,不符合现代管理规范要求。应通过调查、登记建档,对不符合流域水资源保护要求的入河排污口的设置,结合各地城镇建设实际情况分期、分批进行规范及整改。
2.建立入河排污口设置、变更的审批程序
入河排污口的设置或变更必须依照规定程序向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或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实施。设置或变更排污口必须实行“三同时”制度,其治污工程和排污工程的设计、施工和投入运行三个环节均应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在设置或变更工程完工后,应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竣工验收。入河排污口的设置、变更的申请审批程序应包括预申请审查、申请审查、竣工验收。
3.入河排污口设置及变更审批许可原则
入河排污口的设置与变更必须符合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和水资源保护规划,符合水功能区划的要求,服从于水功能区水质管理目标及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目标。废污水排放还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符合有关入河排污口设置技术规范要求。
对入河污染物总量已超过分配的控制指标或由于该申请排污口的设置变更将使其总量超标的;由于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技术落后或不可靠,入河污水水质超过或可能超过规定排放标准或对纳污水体功能构成影响的;非条件限制,故意将排污口隐蔽设置,不便于监管部门监督管理的;以邻为壑,为转移污染擅自将排污口向下游区域设置或变更的;在新开发区未进行雨污分流的;其他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或有关主管部门要求,不符合有关入河排污口技术规范要求等情形的入河排污口申请将不被受理审批。
4.制定流域入河排污口设置技术规范
根据管理工作需要,区别江河干支流及湖库区域水功能区要求,本着便于管理、方便排放的原则,对入河排污口的建筑及入河方式等方面进行技术规范,是入河排污口设置规范化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对已建、在建入河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对新设置入河排污口进行审批的基本技术依据。应尽快组织有关专家制定流域入河排污口设置技术规范报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实施。
5.建立排污信息季报及年审制度
立法中应规定使用或设置排污口的所有排污单位,必须按季、按年度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排污口统计表。排污单位必须按规定项目如实填写报表,不得弄虚作假。水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将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对排污口组织年审。
6.建立排污计量及水质在线监测制度
立法中应规定排污单位必须在排污口安装污水排放计量设施,同时限期安装在线水质监测仪器。为便于统一规范管理,入河排污口所安装的计量设施及在线水质监测仪器应为质检部门认定的产品;在管理办法出台前,已经安装相应设施的排污口,其设施必须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质检部门组织检查认定合格后方可继续使用。
7.建立常规监测、监督性监测和现场执法检查相结合制度
建立对入河排污口及受纳水域的常规监测、监督性监测及现场持证执法检查制度。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依照《水法》授权,对重大排污口,对重点、敏感水域进行常规监测、不定期的监督性监测和现场执法检查,逐步实现有关监测工作与水功能区监测工作相协调。
8.建设一支高素质监督管理队伍
应根据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的需要,加强流域及各级行政区域的监督执法队伍建设,逐步提高执法机构的能力,加大监督执法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投入力度,形成机动灵活、准确高效的执法体系。
四、流域入河排污口管理的法律责任
1.处罚规定
对未按规定设置或变更排污口位置或建筑结构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按规定程序及规范重新申请;逾期不拆除,将依法,并处罚款。
对“不按规定时间要求向管理部门报送有关资料的;报送资料时弄虚作假的;不按规定时间参加年审的;故意破坏或不正常使用水污染防治设施,直排或偷排的;故意破坏或不正常使用污水排放计量设施或在线水质监测仪器;未如实向管理部门检查人员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的;逃避、拒绝、阻碍管理部门监督检查的;未经审批允许其他排污者使用本单位排污口的;利用其他单位设置的排污口的;改变废污水排放方式、增加排放废污水水量、增加废污水中污染物种类、增加废污水中污染物数量、改变废污水入河方式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罚款。
对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流域机构工作人员工作不履行法定监督管理职责,、的,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
2.建议实行“累时倍罚”的责任追究制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 发展 ,我国水资源紧缺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对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应当由以前水厂一用户一排放的单向利用转变为水厂一用户一再生的循环利用,即实现水资源的健康循环,使水资源的社会循环与 自然 循环能够相互协调。
1水资源规划研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0年代,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强调以自我发展为中心,导致河道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人们逐步认识到环境与水资源的内在联系,在进行水资源规划时更多地考虑了水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目前国外水资源规划方法主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防止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和改善生态系统质量放在最优先的位置,在水资源管理过程中积极地开展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工作。wwW.133229.coM水资源的规划重点放在控制水资源需求量上,采取多种节水措施,以保证现有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只有当现有水资源量不足、确实需要增加水资源量时,才考虑开发新的水资源或寻求替代水源(如再生水)。水资源规划的目标则转变为满足现状和将来经济社会开发的适度水资源需求量。同时,在规划过程中应用经济措施和价格手段,以及公众参与的透明规划方式逐渐成为发展趋势。
国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采取以需定供的水资源规划方法,这种方法隐性认为水资源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由此也造成了如河道断流、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土地盐碱化等不良后果。在2002年以后,全国进行了新一轮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迫切需要,进一步查清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在维系良好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
2规划目标及方法
2.1规划目标
健康水循环框架下的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应当为区域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据,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资源的要求,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规划方法
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方法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在传统规划方法——现状调查评价、供需平衡分析、方案比选的基础上,以“健康、循环”为核心进行规划。
“健康”即在规划的全过程中体现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
在需水预测中,除进行生产和生活需水预测外,还应进行生态需水预测,其目标为各个生态系统的健康等级不低于现状,多数能够有所改善。
增加了水资源保护的规划内容,通过水资源污染现状调研及预测,结合保护目标,制定污染源治理及地表水、地下水的保护措施,重点是建立规划区污水收集、处理和回用系统的布局方案。
在建立水资源配置方案集的过程中,应以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衡量标准之一,去除无法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方案。
在规划方案比选过程中,除考虑传统的水资源量和社会经济因素外,还应加入生态环境保护因素,共同进行多目标的优化决策,形成推荐的规划方案。“循环”的核心是规划区内污水的收集、处理、再生和回用。再生水回用应根据需水预测成果分析可应用再生水的项目,确定不同回用目标的水质要求及水量需求,由此确定不同规划水平年再生水厂的规模、工艺、分布和服务范围。
雨水收集利用也是“循环”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面源污染治理的有效手段,应在规划区内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雨水收集利用方案。
在健康水循环的框架下,应改变传统“以需定供”的规划理念,通过“节制用水”抑制需水预测中不合理的部分,减少需水量。产业结构调整、节约用水和提高用水效率是节制用水的主要手段。通过对农业及 工业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控制高耗水行业的发展规模,鼓励耗水量小、利用率高的行业发展;通过节约用水的分析来减少不合理的需水量。
通过上述围绕“健康、循环”而建立的水资源综合规划,将得到由强化节水的需水方案和包含替代水源的供水方案所组成的水资源配置方案集。综合考虑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多因素后可得到优化的水资源配置方案。
3应用案例
3.1背景介绍
根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顺义区将作为北京市东部的重点发展新城之一,承担主城区疏解出来的部分城市功能,是未来北京东北部城市化发展的核心地区。随着顺义区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将会发生较大变化,进行新的水资源规划,协调水资源、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势在必行。为此,在健康水循环的框架下研究和制定了顺义区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了2010年-2030年顺义地区工业、城市及农业的发展规模、结构与用水布局,在综合考虑总体用水和供水方案后,给出了顺义区水资源总体布局方案,对地下水、地表水、污水处理及再生水等各种供水利用方式进行了规划,同时也对工业、农业、生活、生态的用水来源进行了规划,满足了顺义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
3.2相关规划成果
①需水预测及节制用水
在生产需水预测过程中,考虑了顺义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限制了高耗水行业的发展,合理抑制了需水量。
生态需水预测的目标是各生态系统的健康等级不低于现状,尤其是重点保护地区。生态需水预测分别讨论了河流、林地、湿地、城区绿地、城镇景观水体的生态需水。通过 计算 给出了顺义区的生态需水量及参与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水量。
节制用水除应用产业结构调整手段外,还对工业、农业和生活的用水节水进行了调查,制定了工业、农业和生活的节水标准与指标,由此进行了节水潜力计算并给出了可行的节水措施。2030年顺义区工业、农业和生活相对节水潜力如图2所示。
根据生产、生活和生态需水的预测及节制用水分析汇总得到基本方案与强化节水方案下的顺义区需水量(如图3所示)。
②水资源保护
首先,结合水功能区划及现状水质,确定了地表水分阶段保护目标,并 计算 了相应的纳污能力。根据对污染源现状的调研,进行了污水及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和预测。由此制定了相应时期污水处理厂的布局、规模及处理深度方案。
其次,从 工业 、城镇生活、畜禽养殖污染源治理和水环境监测、综合整治等方面对地表水资源保护策略进行了规划;由开采量和主要污染物因子控制提出了地下水资源保护对策。
③供水预测
根据顺义区的水资源调查评价,预测了不同规划年顺义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可供水量,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了雨水集蓄利用方案。
在污水集中处理处置方案的基础上,对再生水用途及回用潜力进行了分析,主要回用于生态用水,同时兼顾农业、工业及市政杂用用水。
④水资源总体布局
由需水预测、节制用水、水资源保护及供水预测的研究成果,给出了顺义地区的6个水资源配置方案,综合水资源量、社会 经济 和生态环境等指标,经过供需平衡分析以及不同方案的比选,给出了推荐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并形成了水资源的总体布局(见图4)。
⑤规划实施的效果评价
通过综合评价给出了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推荐方案,该方案实施后,顺义区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情况将逐渐得到缓解,地下水储量亏损、地表水生态环境恶化等情况将逐渐恢复,最终形成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
规划实施后,将集中力度实施水资源保护方案,其中包括城镇污水集中治理工程、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及地下水源保护工程等,以上工程实施后顺义区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将有很大改观,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目标要求,地表水因水质原因而无水可用的状况会彻底改变,地表水环境安全得到保障。除此之外,地下水也将逐步得到回补,水质也将有所保证。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9-0116-02
1 水资源的涵义和特点
水资源指的是人类长期在生产、生活中所需要的既有数量要求,又有质量要求的综合水量,其中包含了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水资源的自然特点:水资源的划分是按照流域作为最基本的单位划分的,但是各流域之间的水资源又是相对独立构成的。从时空分布上看水资源的划分是非常不均匀的,在同一时间内,有的地方就会出现干旱的情况,有的地方就会出现洪灾的情况。
水资源的经济特点:水资源不仅仅是一种生产要素的资源,它还是一种公益性较强的经济资源,和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又是在各种经济活动中难以替代性、基础性的一种资源。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也是社会和经济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水资源已经成为工业时代初期一文不值演变成为了现代社会的稀缺资源,严重制约着地区和国家的发展。
2 我国水资源面临的严峻问题
尽管我国拥有着辽阔的疆域,但是水资源的总量却是有限的,只占到全世界水资源总量的6%,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的发展水平不断的提高,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水污染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这些现象的大量存在,让原本就匮乏的水资源更是雪上加霜。
从水资源的分类来看,水资源主要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就包括冰川、河流、湖泊等,其动态水量河川流经量一般被称为地表水。地下水的存储量是历史时期积累形成的,动态水量相对较少,主要是靠地表水和降水入渗补给。我国水资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
2.1我国水资源极度匮乏
在我国,城市普遍缺水的同时,在农村的广大地区,特别是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出现了淡水资源不足的情况。许多地区饮水困难,在我国的东北和华北的一些农村地区,由于过度的采水,出现了很多的降落漏斗。
2.2我国水域污染严重
我国饮用水的水质极差,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了城乡企业“三废”的重叠污染,水质持续恶化。前不久,甘肃兰州水污染事件苯超标就让民众对生活饮用水的高度关注。
2.3我国生态破坏导致饮用水源缩短
干旱的天气导致水资源更加的短缺,湿地的不断萎缩,江河断流等现象突出,破坏了原来的引用水源,水资源的利用率普遍偏低,水的承载能力也在持续下降。在许多的地区也逼近了极致。
3水资源的保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各行政机关主管部门应该不断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资源的保护,积极推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做好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预案。推进节水型社会的进程,做好节能减排的总体性要求,要明确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不断的探索节约型社会的具体模式和有效途径。做好切实可行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预案,在面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时候,应该处理妥当,应对有序,确保居民饮水、用水安全。不断的推进水资源保护和修复试点工程建设,提高全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减少人类对于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
水资源的保护不仅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保障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改变对于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建立水资源管理的一体化模式,实现规范化管理,不断的提高水资源工作的科技含量,促使科技创新,保护好水资源。面临着水资源稀缺问题,所以要建立起水资源的危机意识,提高全民水资源保护的意识,强化公众的参与性,通过各种方式和各种宣传工具,广泛的开展教育工作,把水资源保护、生态建设,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传递到每一个家庭之中,还要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让每一个公民在享受水资源权益的同时,自觉的履行好保护水资源的义务。
4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进程中,需要在对资源的需求找到一个平衡点,那就是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该对水资源实现科学管理、合理利用、综合发展、保持平衡。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中心,以资源环境的保护为前提,以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手段,谋求一种当代人和后代人共同发展的繁荣景象。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就是水资源保护理念,也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作为人类进步最重要的载体,为了保护物种多样化的发展,保障人类可持续的发展,在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上,必须坚持好可持续发展战略。
4.1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
可持续发展战略主张是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造成威胁的一种模式。水资源作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需要把水资源的保护、利用、开发都引导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层面上,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效能。全面推行节水的政策、实现节水农业、节水工业的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4.2用生态技术不断解决水资源的各种问题
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要用生态学的思维考虑,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建立起保护生态系统的体系,利用生态的相关技术去解决水资源的各种问题,利用生态工程技术修复水生态的缺损。这样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又可以防止污染,产生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日常的生活或工作中,善于发现、利用生态系统的功能去解决水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坚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推进水资源保护和治理,大力推广水资源节能消耗技术、积极发展水资源保护相关产业,不断的提高水资源保护的科技含量和生态技术,在满足当代人用水的需求的同时,也要调控好水资源的利用效能,不对后代人的用水造成威胁。
4.3用综合战略的角度去考量水资源的问题
保护水资源重点要保护好和人民密切相关的那些饮用水源,制定好水资源保护的长远规划,合理调整水资源的布局。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国家公共财政重点支持的领域。建立健全产业水资源发展的市场化、法制化、多元化的相关策略,让城市水务的运行更加顺畅。这就需要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提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新思维,同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的加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更要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三个方面去统筹规划,以水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去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要关注眼前利益,还要从长远的利益出发,坚持水资源的持续利用的治水思路,在资源、经济、社会发展寻求平衡。在维护水资源的持续性和生态完整性的前提下,水资源保护以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必然需求。
结论: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之源,做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大事。解决好水资源的问题任重道远,必须严格做好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这要求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好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水资源的自然规律,始终坚持水资源的协调发展,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雄健,向来生.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对策[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4(9):14-16.
[2]李兆前,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9):20-22.
[3]诸大建,朱远.生态效率与循环经济[J].复旦学报,2005(2):60-62.
[4]冯之浚.论循环经济[J].福州大学学报,2005(2):7-8.
[5]中国水利部.200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R].北京:中国水利部,2004.
[6]岳书平.可持续发展视角下解决山东省水资源问题的战略研究.2005年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industrialization level more and more high, water pollution is more and more serious, are affecting the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n this case, you must work har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 guarantee, and to intensify protec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void water pollution and waste. This paper firstly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resources, and then from the macroscopic level analysi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tection measures. The policy for the protection of water resource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 word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water resources, the meaning, characteristics, protect, and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V21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水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水是组成生命的重要物质,几乎所有的生命都无法离开水;另一方面,水在工农业生产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离开了谁,相当多的工农业生产就无法进行。但是,随着工业化水平越来越高,水资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努力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力度保护水资源,避免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
一、水资源的涵义与特点
1、水资源的涵义
在对于水资源涵义的讨论中,相当多的学者都是从水的形态特点、如何利用、水量大小等方面进行研究,很少有学者从水质方面进行研究。研究水资源就是研究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果离开水质谈水资源,那么,水资源的研究必将出现失误。因此,对于水资源的研究不但要研究水的形态特点、如何利用、水量大小等问题,同时还要对水的质量进行研究。综合上面的因素,我们必须将水资源进行涵义上的重新认定。
水资源是指人类长期生存、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既具有数量要求和质量前提的水量,包括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1。
2、水资源的特点
⑴、水资源的自然特点
水资源是按照流域作为基本的划分单位,并且各流域之间的水资源是相对独立的。在时空分布上,水资源是非常不均匀的,在同一时间内,有的地方会出现旱灾,有的地方会出现洪灾。
⑵、水资源的经济特点
从经济方面来讲,水资源不单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源,同时它还是一种公益性较强的经济资源;和生态系统之间具有密切关系的经济资源;是各种经济活动中难以替代的、基础性的经济资源。
3、我国水资源现状
尽管我国拥有辽阔的疆域,但是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却只有2.8124万亿立方米,,只占全世界水资源总量的6%。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相对较少,但是随着工业化水平的逐渐提高,用水量却与日俱增,1993年我国淡水用量就高达5255亿立方米,占全世界年取水量的12%,其用水量竟然超过了美国在2005年的用水量。目前,我国在人均水资源方面远远落后于世界人均资源水平,只占全世界人均水资源的25%,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另外,季风气候也使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南方雨量充沛,北方干旱少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水平不断加快,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逐渐加快,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水污染现象比比皆是,这些现象的大量存在,使原本就是水资源贫乏的我国更是“雪上加霜”,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常进行。
二、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水资源保护对策
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保护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水资源保护的基本理念,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作为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的载体,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人类是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地球上,水资源作为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生态因素其作用是人人皆知的,也是其他任何物质都无法代替的,离开了水资源,人类和其他生物将不复存在,人类的前进和发展更是无从谈起。同时,物种进化、生态环境变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都和水资源有着直接的联系。为了保证物种的多样性,物种的进化,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水资源的利用上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保护理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⑴、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不但要考虑当前,而且还要考虑将来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⑵、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和人口、环境、经济以及资源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协调发展。⑶、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证水资源的整体协调发展,保证水资源的优化以及高效率的使用。
2、坚持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原则
在水资源的保护过程中,要大力倡导市场机制,将水转变为商品,通过商品价格的杠杆作用,限制水资源的浪费,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发展水权转变的有效方式,加大对节约用水的宣传和实践,不断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益。同时,要大力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将水资源工程的建设、运行以及管理用法律法规的形式进行规范,建立健全全社会参与并监督的社会评价制度。
3、优化水资源配置
要想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必须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避免各自为政的分割式管理方式,优化水资源配制,确保水资源的各种效益得到发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优化水资源配制,就必须按照当前各流域中能够利用的水资源的总量,在满足生活用水以及生态用水的基本条件下,合理分配不同流域、不同用水行业之间水资源的使用权,明确水资源的初始水权。优化水资源配制,可以明确不同流域、不同行业的水资源使用量,界定水资源的使用上限,避免用水需求的过度膨胀,避免区域间因为发展而导致水资源的无序竞争,从而使人们最基本的用水权益得到保障,使生态环境得到完美的保护,同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引导水资源利用进入良性循环。
4、提高水资源的承载力
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要在水资源的承载里之内进行开发利用。如果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力,那么就是对水资源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利用,这样必将破坏水资源的可持续能力,破坏生态环境,从而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安全。
目前,要想不断提高水资源的承载力,首先必须进行水权分配管理,从根本上对水资源的使用量进行控制,严格限制不同区域和部门的超额用水,通过这样的手段可以提高人们的节约用水意识。建立水权交易市场,通过价格杠杆对水资源的利用进行调节,这样就会充分调动人们的节水意识,调动人们节约用水的积极性,从而保证水资源向效率高、效益高的地区和行业流动。在水权分配管理过程中,为了保证水权分配公平、科学,必须建立科学而有效的水资源分配体系,其分配体系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水资源管理部门对用水指标进行合理分配的指标体系。这种指标体系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用水需求,在合理论证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法定程序进行水资源分配。一种是围观定额体系。针对社会上的每一个种类的产品或者劳务制定具体的水资源使用指标,明确规定具体的用水量。在水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只有建立了这样的指标体系。才可以有效控制每一个行业的用水指标,落实节约用水的责任,确保水资源的使用量在水资源的承载力之内,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按照各地区实际水资源的情况,进行科学的规划,调整工业、农业以及其他行业的布局,针对水资源的状况制定不同的产业规划,将水资源作为产业规划的硬性指标,用水资源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小结
为了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除了上面提到的方法和手段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全面控制污染,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保证人与资源、环境以及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岳书平.可持续发展视角下解决山东省水资源问题的战略研究.2005年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河海大学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语
种:英语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4-2370
国内刊号:32-1785/TV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8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水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1]冯尚友,刘国全.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框架[J].水科学进展,1997,8(4):301-307.
[2]冯尚友,梅亚东.水资源持续利用系统规划[J].水科学进展,1998,9(1):1-6.
[3]王先甲,肖文.水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性与原理[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4):458-465.
[4]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傅春,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生态水利)原理的探讨[J].水科学进展,2000,11(4):436-440.
[6]金菊良,丁晶,魏一鸣,等.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的插值模型[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5):610-615.
[7]李继清,张玉山,王丽萍,等.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配置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3):41-43.
[8]楼文高,刘遂庆.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神经网络方法[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4,20(2):113-116.
[9]宋松柏,蔡焕杰.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6):89-92.
[10]陈守煜,柴春岭.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模糊可变评价方法[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7,27(5):1-5.
[11]吴季松.用循环经济理念创新水污染防治对策[J].中国水利,2003(5A):14-16.
[12]花建慧.基于循环经济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及对策[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1):11,34.
[13]宋超,吕娜,栾贻信.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6):5-10.
[14]盛代林.水资源循环利用与经济发展和谐度评价指标研究[J].中国水利,2010(6):37-40.
[15]谢继锋,胡志新.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水资源利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1(8):259-262.
[16]陈琨,姚中杰,姚光.我国实施水资源循环经济模式的途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5):120-121.
[17]马忠玉,蒋洪强.水循环经济与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究[J].生态环境,2006,15(2):416-423.
[18]张凯.水资源循环经济理论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9]李雪松,伍新木.水资源循环经济发展与创新体系[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3):293-297.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水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1]张利平,夏军,胡志芳.中国水资源状况与水资源安全问题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02:116-120.
[2]闵庆文,成升魁.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水资源安全与对策[J].资源科学,2002,04:49-55.
[3]夏军.华北地区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问题与挑战[J].地理科学进展,2002,06:517-526.
[4]邹波,安和平.贵州省水资源安全问题及战略性对策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05:529-534.
[5]刘斌涛,陶和平,孔博,何兵.云南省水资源时空分布格局及综合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14,03:454-465.
[6]李锋,王春月.虚拟水贸易视角下的水资源安全研究综述[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49-54+91.
[7]夏军,刘孟雨,贾绍凤,宋献方,罗毅,张士峰.华北地区水资源及水安全问题的思考与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4,05:550-560.
[8]焦士兴,李俊民.中国水资源安全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2:26-28.
水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1]苏明,王敏,张振卿等.中国水资源费政策的现状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财政研究,2010(12):37-44.
[2]姬鹏程,孙长学.对我国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的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8):18-19.
[3]林洪孝,管恩宏,王国新等.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15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