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5:24:2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形式政治课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教师与学生之间维系的枢纽是一个有目的、有系统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而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则是教育活动中极为重要的方面。它对教育的过程、教育的效果以及人才的成长过程等,产生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一个充满友爱的师生集体中教育活动会变得生动有趣得多,学生潜能的开发也容易得多,他们全面素质健康发展的效果与质量也要理想得多。因此,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应以博大的胸怀去热爱每一个学生。但从现实的情况看,虽然教师中的极大多数人在不辞辛苦地工作着,但其中的许多人只是粗略地学过教育学和心理学,还根本不知道情感教学心理学为何物?更不知道在教学中应如何运用自己的积极情感和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来引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把学校的培养目标转化为学生的乐学喜学,因而导致了重知轻情、知情脱节现象的出现。
在教学过程中,不少人或者敷衍塞职,一教了事,采取教不教由我,学不学由你的态度;或者平辅直叙,照本宣科,不按照学生的求知需要来按排教学内容,不注重学生积极性的激发和课堂积极气氛的调动;或者横加训斥,一味苛求,不按照学生的成功需求组织教学活动,不注重让学生以成功的信念来参与学习;更有甚者,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对立面,抓住学生的某些缺点,讽刺挖苦,恣意谩骂,有时甚至不惜采用体罚的手段。究其原因,从根本上说,在于我们的老师,对教学工作和所教学生缺乏深厚的感情,不懂得自己的教学对象是有感情的个体,不懂得教学是一种双向的感情交流活动,不懂得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发挥师生双方感情因素的作用,因而轻易地作出了各种违反教育法规、违反教育规律、违反学生主观意愿的粗暴举动。
鉴于此,必须加强情感教学理论的学习,积极推行各种情感教学的成功经验和方法,大力克服重知轻情,知情脱节的弊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充分认识运用情感进行教学的重要意义。
二、实施情感教学法的几点建议
如何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法呢?根据这些年来本人的教学体会,认为一下几点可以借鉴。
1.研究分析教材,挖掘情感因素
中学的思想政治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我们在利用教材时,必须对教材内容融会贯通,同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扩充与提炼,整合教育的资源,善于捕捉与挖掘教材内容的情感信息,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将祖国美丽的风光进行淋漓尽致的描述,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课文的主题内容,同时也深刻体验到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关系,通过教师对教材内容拓展与各方面因素的整合,经过艺术性的加工与处理,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也获得情感上的陶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美感,增强对爱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的体验。使课堂教学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相互交融,形成栩栩如生的教学情景,使优化了的课堂教学成为情知互促并茂的学习境界。
2.课堂讲授语言含情,讲活知识
实施情感教学,教师应当以饱满的情绪,旺盛的精力讲授每节课,同时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或高昂热烈,或深沉凝重,或重炮似的排比,或雨丝般的描述,娓娓道来,使学生们的情绪随我的语调而变化。如讲“祖国的治乱兴衰,关系个人的安危荣辱”时,我以悲愤的语调历数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疯狂掠夺,愤怒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屠杀南京30万同胞的暴行。“侵略者展开杀人比赛,尸横街巷,血流成河。血泊中的婴儿哭声伴着刽子手的狂笑……”随着我声音的颤抖和拳头的挥动,同学们个个绷紧了小嘴,闪动着泪花。我点明了“落后会挨打,贫穷就受辱”的道理。我话锋一转,“沉睡的雄狮苏醒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在东方!”我兴奋地讲了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同学们脸上绽出了欣喜的笑容。最后,我在黑板上写了“国耻我辱、国兴我荣”八个字,让同学们高声朗诵。
3.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淡化教育痕迹
记得一位外国教育家说过:“当孩子意识到学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又一位中国教育家说过:“不露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是不露痕迹的教育呢?我们思想政治课如何来体现无痕迹教育?要淡化教育痕迹,首先要从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做起。
一方面,教师在作为主导者的同时还应成为启发者。生动形象地讲故事,用情感打动学生是一种启发;用实物演示,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这也是一种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在做的过程中悟出道理,还是一种启发;即兴小品演示,根据自己的认识程度,通过自己的语言、行动来表达真情实感,这仍是一种启发。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中可成为主持者。在我们的电视栏目中,诸如《谈话》、《沟通》、《实话实说》、《有话大家说》等之类的节目收视率相对很高,因为这种形式更能表达百姓的一种心声、渴望、需求。由此我想,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是不是也可以引进这样的创意,来开放我们的课堂,转换我们的脑筋,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在确定某个主题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准备,课堂中老师的角色只是一个主持者——课堂教学的主持者,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并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在心灵上有那么一点点触动,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点感染,在情感上有那么一点点体验。
4.积极探索有效的情感教学评价策略与途径
根据这些年来的教学体会,我认为,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时,可以实施显形与隐形的评价策略与方法,所谓显形的方法,就是通过教师对教材的精心设计,创设师生情感互动的环境,有准备地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问题教学,特别是对学习困难学生适当降低对知识点的评价要求,并对他们的表现更应偏爱于热情的赞赏与鼓励,有意识培养求知欲望,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形成和谐合作的教学环境,在整个的过程中能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与体验,就是显形的评价方法。而隐形的评价方法,则是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随时关爱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评价表现在细微的面部表情、富有情感的动作,充满激励的眼神,这样引起师生情感交融的行为就是隐形的方法。
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端往往会使整堂课达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上以小品、歌曲、新闻等形式引出教学主题,通常是不错的选择。
2.小组合作,以我为先。
例如,在学习《文化生活》时,我制定了“小组合作、以我为先”的课堂新形式,并制定了小组工作细则和优秀小组的评比标准。这种学习方式让大家倍感兴奋,学生在学习态度上变得主动、积极。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小组中发挥了排头兵的作用,带动其他组员完成任务,在责任心的驱使下,他们更上进、更努力;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为了小组的荣誉,也不甘落后,争取良好的表现,维护小组利益。
3.赏识激励,增强自信。
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适时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消除后进生对学习的“恐惧”,体验学习的快乐与成功的同时也增强了信心与责任感。
4.多彩教学,多元互动。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小品、歌曲、故事、诗歌、散文等资源引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依据课本内容组织学生自编小品,放手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学习乐趣。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师生之间的亲密合作,使课堂变成了大舞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牢牢把握学生兴趣这一突破口,使学生在快乐中求知,求知中升华,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理解尊重学生是转变教师角色的基本前提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中发扬民主作风,才能促进师生互信互助,课堂气氛和谐。在平时教学中扮好为学生服务的角色,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沟通,敞开心扉,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让课堂焕发活力,让学生找到自信。
1.了解学情,把握现状。
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态度、习惯、方法和能力,才能更好地制定符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在这种意识指导下,我采取“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的工作策略,主动适应学生、强化细节指导,先看态度、再论成绩。学生在课堂中,放下包袱,自如发挥,师生关系越来越和谐。
2.促膝倾听,心灵沟通。
同样在实施新的教学方式时,师生之间开诚布公,交流想法,学生向教师提出这样那样的见解。秉持着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将一些工作细节加以调整,并安排好学习任务和目标,各尽其责。正是在这种对学生的理解和信任下,学生的学习更加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得十分出色,各项任务安排得井井有条,完成得相当圆满而且屡出新意,课堂上也越来越活跃。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尊重和理解,也包括我们的学生在内。高中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有一份贴心的包容和理解传递给他们的时候,自尊与自信就很大程度上被激发出来并能调动他们的潜能。我们对学生的那份理解和尊重,很可能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垫脚石,何乐而不为?
3.换位思考,贴近学生。
理解和尊重学生并不是对师道尊严的否定,而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换位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方案制定得更客观、更可行、更有效,真正贴近学生实际,学有所得。反之,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更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也正是对师道尊严的维护和体现。新时期的教师角色不应凌驾于学生之上而是在民主与平等中实现蜕变,成为学生真正的引路人。
三、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是转变教师角色的必备素质
1.继承传统,利用科技。
传统的教学方式———黑板与粉笔的经典组合,依然要继承,但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更应适应信息化的要求,掌握先进的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可以说是一种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手段。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听觉与视觉共同活跃起来,以达到拨天见日的效果。教师要想自如地完成每一个课件,除熟练地操纵电脑外,还要掌握制作和剪辑视频、Flash制作等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发挥到极致,更好地为课堂服务。
2.方法得当,注重创新。
我们在借助先进教学手段充实课堂的时候,要注意适时适度的原则,并能根据学生实际在内容和形式上大胆尝试。例如,在学习《新时代的劳动者》和《储蓄存款与商业银行》的时候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亲身实践并动手制作视频、课件为大家展示讲解。这些崭新的教学方式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个人素质,同时也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丰富提高自身能力与专业水平,锲而不舍地学习钻研,勇于创新进取。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师必须要由原来的专业型转变为一专多能型的教育者。具备多种能力既能满足个人的教学需求,也能契合学生对课堂形式丰富多彩的渴望,提高学生探究知识的好奇心与热忱。
四、学习与实践是转变教师角色的基本途径
1.掌握理论,加强专业。
要想高效地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对教学理论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高效课堂、现代教学艺术等理论的学习,教师的再教育培训等等,无不积极参加。与此同时,教师不但要学习新课程理念,同时也要深刻了解传统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对传统教学模式,我们不应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模式中,要求教师要对知识系统深入地把握,学生能在单位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信息。这些依然是我们需要注意的环节,不能轻易抛弃。新课程标准下,我们要摒弃的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局限性,让教师除注重知识外,还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关注学生素质与技能的提高,着重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因此在理论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思变、勤于思考,躬身求教。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方式。专业知识更要与时偕行,满足国家和学生的需要。
2.虚心求教,不辍实践。
取百家之长,才能长己之慧。在工作中向同事虚心求教、提高正能量,走出校园学习名校,增长自己的经验阅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理论的指导下,更需要脚踏实地的教学实践。尽心尽力上好每一堂课,摸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间,用真情感染学生,用真意激发学生,用真诚帮助学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平等、自由、信任、务实的课堂气氛,感觉到教师也是课堂的一份子,是自己共同学习探索的伙伴。理论联系实践是教师成长道路上不变的真理。武装好我们的头脑,奋力投入到平凡而伟大的教育工作中去,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新课程改革和新教育理念都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采用启发式教学,循循善诱,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获得新知。本文将针对如何在高中政治课践行互动教学模式之有效提问进行具体探讨。
一、互动教学“有效提问”对政治学科教学的意义
“有效性提问”,即是指选择难度适宜的问题,结合恰当地提问方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产生疑问,继而展开积极、主动的思考,最终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互动过程。与初中阶段相比,高中阶段的政治课内容涵义更为深层次,理论性更强,且课本中哲学部分还是学生之前的没有接触过的,加上高一、高二年级学生的内在抽象逻辑思维尚未完全成熟,不同程度的加大了学生对高中政治课的学习难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学活动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共同构成的统一体,加之教师和学生的活动都围绕着教材展开,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设计的教学环节都在于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教学内容。所以,从教师角度来看课堂有效提问,既是教学手段之一,也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政治课堂富有趣味性,用各式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有效调控教学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从学生角度来看,有效提问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其集中注意力,主动探索思考,从更高的角度理解政治内涵,将对政治哲学的认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实现“认知”飞跃,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充分发挥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保障学习的高效性。
二、当前高中政治课堂互动教学提问现状
客观而论,当前大多教师还是比较重视课堂提问的,能够主动地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提问设疑,但所涉及的问题却偏重识记性题目,这一类型题目只是发挥了检查学生记忆情况的作用,难以激发学生积极、深入地思考。再有,部分教师对学生作答的内容评价过于简单,如“回答对了”“意见不错”等,虽然多为肯定性的作答评价,但缺乏具体化的说明“哪里对了”或是“哪一点不错”,难以真正起到促进学生知识内化的作用。除此之外,学生对“有效提问”概念与作用的认可度不高,没有意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继而抑制了参与提问答题的意愿和热情。
三、高中政治课堂充分发挥提问有效性的教学思路
(一)遵循基本提问原则。首先,应遵循公平性原则,平等对对待每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提问,在课堂上发言。同时,遵循普遍期望的原则,不应根据问题难度而直接选择相应程度的学生来回答,而应该鼓励全体学生进行尝试,以此向学生们传递一种“老师相信你们,你们每一个人都很聪明”等的积极暗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应遵循启发性原则,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回答,突破重难点;尽量少选择判断性回答的问题,多以疑问且主题开放的句式提问;联系生活实际,使政治课的理论知识具体形象化,引发学生思考。
(二)创设民主提问气氛。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或多或少都承受着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他们会感到紧张、焦虑,甚至胆怯,这些都将影响他们回答问题的水准,教师应多从学生角度出发,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与表现,创设出轻松愉悦的民主气氛,包容学生的错误,耐心地进行解释,及时对他们敢于质疑、勇于答题的举动予以肯定与表扬,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提问的积极性。
(三)灵活掌握课堂提问。西方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论证了“问题太容易则失去意义,问题太难也会使人遭遇挫败感,所以要选择难易适中的问题进行提问。”部分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问题大都可以直接在课本上找出答案,难以启发思维。但高质量的提问并不等于高难度的问题,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实施分层教学,以满足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需求,改变以往“一刀切”式的教学法,让思想政治课的受益面积覆盖全体学生。实践证明,有效的提问能够引发学生的头脑风暴,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训练。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S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21-0009-03
1 基本概况
石羊河流域是我国内陆河流域中人口最密集、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用水矛盾最突出和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流域之一。现状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已严重超过其承载能力,致使流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危害程度和范围日益扩大。位于石羊河下游的民勤盆地,东北被腾格里沙漠包围,西北有巴丹吉林沙漠环绕,目前民勤绿洲地下水位下降,矿化度上升,天然植被大面积枯萎死亡,土地沙漠化、盐渍化进程加快,面临消亡威胁。
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就是要通过实施产业结构的调整、水资源配置保障、灌区节水改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水资源保护等措施,进一步压减耕地,优化水资源配置,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实现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实现全流域生态环境状况逐步好转。
2 发展暖棚养殖的必要性
在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实施时,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强化节约用水,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农业用水约占全区总用水量的86 %,是石羊河流域节水目标的核心。项目实施后,凉州区总需水量从2003年的7.787亿m3减少至2020年的6.498亿m3,节水重在农业,压减耕地节水使凉州区现有耕地面积从20.65万hm2缩减到16.29万hm2,压减面积4.36万hm2,给区内农民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富裕劳动力。对此,《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中提出以发展设施农业修建日光温室、劳务经济等措施来平衡压减耕地与农民增收之间的矛盾。其中,凉州区设施农业中需建设日光温室1.12万hm2。
日光温室属于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产业,加之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制约,大范围推广难度较大;日光温室建设成本较高,考虑原材料价格、人工工价上涨等因素,建设一座标准(60 m×9 m)日光温室约需资金4万元,扣除国家补贴的1万元,农民尚需自筹3万元,自筹压力较大;其次,日光温室以种植反季节蔬菜为主,对农民的种菜技术较普通的农作物要高,对习惯于种普通蔬菜的农民培训、适应周期较长;另外,日光温室劳动强度较大,工作环境湿热,与劳务输出相比,群众建棚的积极性不高。加之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制约,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尚未形成,产品的市场风险较大,效益较不稳定,以上多种因素制约了日光温室的建设,造成大规模推广难度较大。
养殖暖棚作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适时适量的发展是符合群众利益的。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畜产品需求量的不断上升,养殖业规模发展有着较大的潜力和良好的前景。目前,随着畜牧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畜产品销售市场的拓宽,养殖业已逐渐作为凉州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成为农村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另外,随着日光温室建设项目的大面积实施,无公害蔬菜生产对有机肥料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特别是凉州区山水灌区双孢菇等食用菌生产中对牛粪的需求量将激增。发展暖棚养殖、增加畜禽饲养量,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将为设施种植业的发展提供大量高效优质有机肥,可提高日光温室设施种植的生产效益。所以,日光温室建设的同时适时适量的发展暖棚养殖是符合农民的切身利益的。
3 发展暖棚养殖的可行性
3.1 凉州区饲草种植业的发展为扩大规模化发展暖棚养殖奠定了基础
凉州区是甘肃省的粮食高产区,粮食作物稳产高产,每年可提供饲料粮36万t以上,年产玉米秸秆96.5万t,年产麦秸54.5万t,甜菜叶及各类农作物秧蔓17.8万t,酒厂、糖厂、食品厂等企业年产糟渣类13.7万t,合计182.5万t。另外,全区有希望、铁骑力士等饲料生产企业和200多个饲料销售网点,每年可向市场稳定提供近百万吨优质畜禽配混合饲料,为设施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饲料,为扩大规模化养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 群众发展暖棚养殖的积极性较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消费水品不断提高,膳食结构明显优化,对食品消费特别是动物性食品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肉类、乳类、蛋深加工产品的消费增加,粮食直接消费趋减,饮食消费已开始进入追求高质量、多元化阶段,对畜产品需求呈现多样化、方便化、营养化、安全化、个性化的新特点,高档、专用、营养、安全的畜产品市场潜力较大。冷却肉、发酵肉制品、干酪、专用蛋粉等产品的消费量将有较大的提高,优质畜产品的出口较以前有所增加。畜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需求量今后仍将不断上升。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畜产品销售市场的拓宽,养殖业已成为农村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稳定的发展条件、良好的市场前景及可观的经济效益,使得项目区广大群众对养殖积极性普遍较高,为规模化养殖暖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3 养殖业发展技术力量雄厚,服务体系健全
凉州区境内有甘肃省畜牧工程学院,多年来凉州区一直与甘肃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开展技术合作,通过技术合作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指导生产的实际工作能力;全区54个乡镇畜牧兽医站,现有畜牧兽医技术人员340人,其中高级6人,中级28人,处级306人。推广服务体系较为完善,为发展暖棚养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3.4 市区政府已经制定了详细的暖棚养殖发展规划和相关制度
为切实改善项目区生态与环境恶化状况,缓解区域农业用水矛盾,控制农业灌溉规模,加快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步伐,依据《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发展思路及治理目标,实现项目区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武威市政府制定了《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凉州区养殖暖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凉州区规模养殖暖棚建设发展规划》、《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日光温室建设项目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及《〈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日光温室建设项目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补充说明(一)、(二)》等一系列发展规划及相关制度文件,文件中对养殖暖棚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了详细的论证,明确了项目建设任务及发展目标,同时为保证项目顺利推进实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和保障措施。以上制度的制定,为暖棚养殖规模化推进奠定了制度基础。
4 养殖暖棚经济效益分析
根据《凉州区规模暖棚养殖建设规划》及相关文件,一个暖棚建筑面积60 m2,占地0.07 hm2,养羊小区每户饲养繁殖母羊25只,年出栏肉羊60只;养牛小区每户饲养繁殖肉牛3头,年出栏肉牛10头;养猪小区每户饲养基础母猪3头,年育肥出栏瘦肉型猪30头。一个养羊暖棚按一年出栏肉羊60只计,每只平均重35 kg,按14元/kg计算,一个暖棚一年的产出为2.94万元,利润按40 %考虑,每年获利1.18万元;一个养牛暖棚按一年出栏肉牛10头计,每只平均重300 kg,按12元/kg计算,一个暖棚一年的产出为3.6万元,利润按40 %考虑,每年获利1.44万元;一个养猪暖棚按一年出栏瘦肉型猪30头计,每只平均重100 kg,按9元/kg计算,一个暖棚一年的产出为2.7万元,利润按40 %考虑,每年获利1.08万元,效益优势非常明显。
近年,凉州区政府相继出台一些相关扶持政策和饲养管理办法,为暖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目前,畜牧业已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支柱产业,暖棚养殖建设可有效利用荒滩闲地和治理压减的农田,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促进农副产品及农作物秸秆的转化了利用。暖棚养殖建设可改善农牧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协调发展;可加快畜牧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建设步伐,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畜牧业生产方式,提高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为建设生态、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基础。
5 发展养殖暖棚保障措施
5.1 政府引导、项目扶持
为了大力发展养殖暖棚,各级政府应加强引导,强化服务意识。项目实施时,进行政策指导和行政协调,在金融、土地、税收、产品销售等方面给予优惠和倾斜,对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资金安排和工程建设给予协调监督检查,确保其在技术、工艺等方面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运作,实行目标管理,定期检查,分阶段验收,确保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5.2 扶持和帮助群众开展养殖暖棚建设及其产品销售
制定并的《养殖暖棚建造技术规范》、《养殖暖棚建设典型及知识问答》、《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养殖暖棚补助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政策和技术性文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养殖暖棚建设。根据农户建设养殖暖棚的经济技术条件和意愿,有重点有区别的予以扶持。完善区、乡两级养殖暖棚建设技术服务队,实行技术服务包干制,制定每个乡镇有1~2名专业技术人员蹲点服务,保证技术服务人员队伍稳定可靠,并逐步建立可持续的各个层次技术保障体系。不断总结经验,充分发挥经过培训的农民技术人员的作用,扩大培训覆盖面,对新建养殖暖棚用户,继续采取集中培训和现场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先培训后建棚。
5.3 构建饲草保障体系
大力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推行粮、经、饲三元种植和粮草、林草间作技术,不断扩大人工种草面积。大力推广社会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技术,引导、扶持养殖户修建青贮窑、氨化池,提高青饲料利用率。积极与科研院所联姻,下功夫研究适合凉州区实际的饲草料转化技术和替补饲料开发,挖掘棉花秆、茴香秆等秸秆新资源潜力。继续推进“23556”种养模式试点工作,探索推进“以井定草、以草定畜、以畜建棚”小群体发展模式。通过多种方式开发利用饲草资源,奠定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基础。
5.4 加强市场开拓和研究工作,强化市场信息服务
根据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指导和帮助农民建立供稍网络,维护农民公平权益,防范市场风险。进一步完善已经建立的服务网点,不断扩大规模,重点加强市场劳务需求、产品销售、农业科技等方面的信息收集与,逐步形成高效、快捷、准确的多功能服务网络体系,最大限度的化解养殖风险。
5.5 推进保险服务
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积极推行农业保险。加强宣传和引导工作,让农民认识和了解农业保险的重要性,调动农民主动参保的积极性。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农户的收入水平和经济承受能力,因地制宜地探索制定合理的养殖业保费补助办法,最大限度的降低养殖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帮助和指导农民积极理赔,切实保障农民利益,稳定农民收入,提高设施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6 结论及建议
6.1 设施农业建设中部分日光温室调整为养殖暖棚
调整符合《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及水效益,对加快项目区农业畜牧业发展、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有显著作用。
6.2 科学养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通过标准化养殖暖棚建设,畜禽及其产品质量得到提高,大力促进了畜牧业产业化进程。
6.3 实现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69-02
思想政治理论学科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是进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高职高专阶段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在进行教学实践开展中,主要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就是为了培养一批适应社会发展建设需要的,具有高素质、高道德以及高能力的社会技术实用人才。尤其是在新的社会政治以及经济发展形势下的,社会中对于思想政治实用人才的需求不仅更大,而且对于思想政治建设人才的素质能力等要求也更高,这就要求在进行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能够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一批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需求的思想政治高技术实用人才。
一、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
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理论主要来源于生活实践,与日常政治生活的联系比较密切,并且容易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二)培养目的定位不准确
传统思想政治教学中,是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并且在教学内容中,对于时政热点以及与学生自身发展有关的社会问题的关注明显不足,这就导致教学中,出现与时展需求脱节的情况,在学生培养方面也容易跟不上时代需求,容易导致培养目的定位不准确的情况。
(三)传统教育观的束缚
思想政治学科在教学与学习中存在着严重偏见歧视问题,容易造成在教学开展中受到传统教学偏见歧视的影响,不重视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与学习的重要性,再加上思想政治学科知识内容在日常的媒体传播与交流中比较常见,容易使学生造成一个熟悉的错觉,学习过程中不重视,学习起来又不认真、不深入等,这些都是传统观念束缚下的思想政治教学不利影响。
二、解决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教学困境的主要对策
(一)加强宣传教育,转变教育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理念的形式来源于对于知识学科的认识以及对于教学需求的了解等多方面条件的促成作用,因此,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来讲,加强对于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学习重要性的宣传教育。
(二)加大培训监管力度,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关键部分,对于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起着非常直接的影响作用。加强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教师队伍的培训与监管力度,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教师队伍的素质能力,是应对目前教学问题困境,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需要注意的是进行教师队伍能力素质的培训监管中,应从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过硬思想政治素质以及过硬学术水平、过硬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进行加强培训与管理,以提高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凸显高职高专特点,创新教学内容
高职高专阶段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与思想与初高中阶段学生相比,更加的成熟与独立。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学科又是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实践开展中,应注意结合学生的学习阶段与思想认识特点,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科学的独立观点,能够结合时事热点、焦点问题形成自己的思想见解,同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社会时展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在教学中引进一些时效性与针对性比较强的知识热点,进行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以提高学生对于学科的学习兴趣,营造积极的教学与学习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总之,在新形势条件下,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教学要求也更加严格,因此,在教学实践开展中,应注意结合社会形势的发展需求,从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的创新改进上,推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改革发展,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建设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狄春丽,王新塘.提高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思考[J].太原大学学报.2011(1).
[2]杨丽斌.提高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调研分析[J].社科纵横.2012(1).
再就是教学方法单一。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课堂讲授,忽视实践教学,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有些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与需要进行教学,做不到因材施教,造成学生不愿意学习,甚至厌学的情况,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不足的一个方面。
二、社会不良行为风气的影响――你讲你的,我信我的
在教学中,我们致力于进行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其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经济全球化迅猛推动,多种价值观念冲突的情势下,也出现了一些严重的社会与道德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一部分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扭曲,形成老师你讲你的,我信我的。
三、网络信息的不准确性影响了学生的“判断力”和“辨别力”
调查显示,大学生已然成为网民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多元化的思想文化、多样化的价值取向等汇集,使一些虚假信息隐蔽在包罗万象的信息中。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中的一个敏感和脆弱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自我统驭能力还不强,主观控制能力较为薄落,容易受外界的干扰。这些不良的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冲击很大,一旦他们不能正确辨别网络信息,很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进而出现思想上的混乱,从而造成道德人格上的缺失。
所以,网络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认同感。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对外来思想缺乏“判断力”和“辨别力”。
四、个别教师缺乏人格魅力、职业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而教师的榜样作用源自于自己的人格魅力。从调查得知,现有的教师不能以自己优良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部分教师教学热情低下,心态冷漠,对社会现实不满,甚至有些人社会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这些现象,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高职院校教师尽管有自己的诸多优势,但也存在着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不求上进,缺乏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弱项,因此对于思想活跃的学生,存在着明显的“代沟”,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教师太“OUT”了,对于社会中的一些情况不了解,闭门造车,对社会不良现象不能够进行有理有据的辩驳和剖析。这种现象的存在,必然直接地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五、教学方式老化,实践课落不到实处
虽然近些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其中许多高校在教学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好的、有效的教学方法,现代化教育手段得到了初步的运用,但是仍然有一些老师中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及缺乏创新的问题。另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过多注重课堂教学,忽视了实践环节,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所接受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进一步的理解、深化和提高,否则这些知识难以被学生自觉地接受,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当然,客观条件也不许。
六、考核方式单一、机械化
高职院校的很多模式,就是一个中学的升级版。在绝大部分学校还一直沿用中学一样的考核方式。这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相背离。于是就出现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怪现象:老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台下窃窃私语,甚至呼呼大睡。考试之前,学生只要死记硬背,把书本上的知识强背一番,就能及格,也就算是完成了学习这门课程的任务。这样的考试表面上看学生取得了好的分数成绩,但是实际上其教学效果甚微。学生既不能深刻理解教材知识也不能掌握理论,更不会运用理论去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因此,高分的学生,有可能并不信仰,也有可能做出违背社会公德的事情;而真正信仰的、道德品质好的学生却并不一定能够获得高分。有的同学几次补考,并不能证明他们的思想品德不好。这样的考核导向,一定会抑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体现。
七、课程设置边缘化及某些内容本身的不足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性的人才为目标,个别的领导及一些教师认为思想政治课可有可无,在课程设置上,能挤就挤,逐渐使其边缘化。加之,思想政治课程中内容有脱离实际的情况。教学内容和当前学生的需要和期望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尽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改革一直在不断地进行,但是由于其内容的特殊性,存在滞后性在所难免,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根据实践的发展予以补充和完善。然而在当前的部分教师中,对教学内容仍只是一味灌输,不能把教材内容自然地转化为学生喜爱的、真心接受的、为学生所真切需要的生动知识,这就加剧了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认同。
1. 建立新型的思政课教育体制
作为政治课教师,我们在不断探索新型的思政课教育教学体制,这种体制的具体内容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与时事教育、学校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校外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品德)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班主任、政教处、共青团(少先队)干部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学校的德育任务。
具体做法是:
(1)制订思想政治(品德)课教育教学计划。在开学初,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召开政教主任、班主任、团总支书记(少先队辅导员)、政治(思品)教师联席会议,根据思想政治(思品)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校本学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中心,制订“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计划。计划包括:本学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思想政治(品德)课哪些内容作为本学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品德)课怎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学,向学生提出哪些行为要求;政治思品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共同开展哪些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目的是什么,谁牵头组织等。
(2)根据计划安排,各教育渠道做到目的统一、内容统一、行动统一。
(3)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负责监督“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共同搞好学校德育工作。
建立新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思品)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2. 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
形式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形式,是把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学生撰写小论文、专题讲演会、英模报告会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对学生进行“知行统一”教育的教学结构形式。
(1)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恰当运用实际材料讲清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懂理论,掌握基本观点。另一方面,教师必须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的立尝观点、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组织学生搞好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到社会做调查,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课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师生坚持向社会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实际。把调查上来的材料运用于课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讲清知识理论,学生弄懂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3)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定期召开小论文宣读会。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的重要一环。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宣读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学到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教师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定期宣读小论文,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4)上好思想政治(品德)活动课。思想政治活动课是和政治课有联系的,但又是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它是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或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观点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适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性的活动,如主题班会、讲演会、知行统一汇报会、小论文宣读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3. 建立知行统一的综合评定制度
对思想政治(品德)课进行整体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仅要在教材内容、教学管理体制、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而且,必须在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打破单一笔试、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试制度。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综合评定制度,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政教处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组成“四位一体”的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情况综合起来,评定学生政治课思品课的学习成绩的制度,它包括理论知识考试评定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
(1)理论知识考试评定:把每个学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分数平均作为一学期政治科、思品科的理论知识成绩,然后根据这个成绩做定性评价,90分以上为优,70分-89分为良,60分-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2)行为表现考核评定:由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班长、团书记组成评委会,根据思想政治(品德)课向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及《守则》、《规范》内容,制定行为表现考核标准。采取自评、小组评、最后评委会总评的办法,给学生评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随着新课改力度的加大,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难度也加大,不少学生不会读教材,看不懂问题的现象很是普遍。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很难学好思想品德课,事实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思想政治课教材的内容,它也具有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一般也是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那老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运用议论文阅读法呢?
一、帮助学生找准教材观点
思想政治课中的“观点”也是议论文中的“论点”(是什么),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是编者意思的完整表达。比如“生活处处有合作”,就是九年级《思想品德》中的一个框题的论点。一段教材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框题以下的标题,一般就是文章的分论点。在授课中,老师只有让学生准确把握教材的观点,才能了解教材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为加深他们对框题、标题的理解和把握,老师可以通过划分句子成份、朗读等方法帮助教学。
二、帮助学生分析材料论据
思想政治课中的材料,也是论据(为什么),包括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它与观点的逻辑关系十分密切,材料的论据作用是十分明显的,由于它与论证过程联系得十分紧密而不容易辨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熟悉所述材料,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材料。然后,帮助他们概括出材料本身所隐含的道理。再由他们联系社会生活中相应的事实,检验这一道理和文章的观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检验这些道理是不是能够证明论点。
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的主渠道,也是改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的有效方式。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作为政治教师,应该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并让学生容易接受。
1. 建立思品课“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的管理体制是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与时事教育、学校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校外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品德)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班主任、政教处、共青团(少先队)干部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学校的德育任务。
“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的具体做法是:
(1)制订思想品德课“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在开学初,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召开政教主任、班主任、团总支书记(少先队辅导员)、政治(思品)教师联席会议,根据思想政治(思品)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校本学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中心,制定“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计划。计划包括:本学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思想政治(品德)课哪些内容作为本学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思想品德课怎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学,向学生提出哪些行为要求;政治思品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共同开展哪些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目的是什么,谁牵头组织等。
(2)根据计划安排,各教育渠道做到目的统一、内容统一、行动统一。
(3)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负责监督“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共同搞好学校德育工作。
建立“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思品)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2. 建立思品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形成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形式,是把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学生撰写小论文、专题讲演会、英模报告会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对学生进行“知行统一”教育的教学结构形式。
(1)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恰当运用实际材料讲清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懂理论,掌握基本观点。另一方面,教师必须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的立尝观点、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组织学生搞好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到社会做调查,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课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师生坚持向社会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实际。把调查上来的材料运用于课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讲清知识理论,学生弄懂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3)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定期召开小论文宣读会。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的重要一环。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宣读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学到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教师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定期宣读小论文,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4)上好思想品德活动课。思想政治活动课是和政治课有联系的,但又是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它是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或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观点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适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性的活动,如主题班会、讲演会、知行统一汇报会、小论文宣读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3. 建立思品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体综合评定制度
对思想品德课进行整体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仅要在教材内容、教学管理体制、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而且,必须在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打破单一笔试、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试制度。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综合评定制度,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政教处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组成“四位一体”的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情况综合起来,评定学生政治课思品课的学习成绩的制度,它包括理论知识考试评定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
(1)理论知识考试评定:把每个学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分数平均作为一学期政治科、思品科的理论知识成绩,然后根据这个成绩做定性评价,90分以上为优,70分-89分为良,60分-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2)行为表现考核评定:由思想品德课教师、班主任、班长、团书记组成评委会,根据思想品德课向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及《守则》、《规范》内容,制定行为表现考核标准。采取自评、小组评、最后评委会总评的办法,给学生评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组织兴趣活动与小论文比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性不足的缺陷。活动可以就一门课的内容来组织如“政治理论研究小组”、“思想政治课学习小组”等。也可以就某个专题的探讨组建兴趣活动小组,如“法律问题研究小组”、“人生问题研究小组”、“道德问题研究小组”、“学习方法研究小组”等。兴趣活动小组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论文比赛是就大家所关心的某个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的论文比赛。论文比赛要有计划、有安排,包括比赛次数、比赛比赛内容、比赛形式等都应纳入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教师对学生的论文比赛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包括课题选择和设计的方法、资料收集的方法、资料整理和研究的方法、论文撰写与修改的方法等方面都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活动和论文比赛的作用:一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和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将所学的内容运用于实际生活;二是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增进同学间和师生间的团结和友谊。兴趣活动和论文比赛的组织简单易行,值得每一个政治教师积极组织和开展。
联系实际,重视实践
社会实践是学生能力的“培育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要在实践中培育的。在进行“共同富裕”有关内容的教学时,为把先富与共富关系讲深讲透,尝试了社会实践教学法,把一个班级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参观工厂,访问先富的私营企业主,调查农村走向共富的现状,然后各小组撰写参观访问记、调查报告,互相交流,共同探讨,既巩固深化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能力,达到了预期目的。
目前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课没有用,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为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性、重要性教育,授课时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用结合的原则,向学生阐述与思想政治内容有关的当前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引进党的方针政策,引进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材料、新观点、新问题;引进社会生活中的轶闻趣事,不断扩大学生的视野,用新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像教育家赞可夫所说的,要把沸腾的生活“请进”课堂来,让“大社会”走进“小课堂”。例如讲授“祖国统一”时,可以为学生补充近几年势力分裂祖国的一系列活动,以及我国《国家法》的制定时事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活动的本质。实践是认识的第一源泉,新课程强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活动,这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讲《合作、竞争》时,组织学生做“绑腿双人跑”的游戏,学生通过体验、比较、思考、感悟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又如教学《文明交往礼为先》时,让学生以小品表演的形式,模拟星期日同学来我家做客的情景,学生在观察小品的同时,思考这两位表演者用了哪些礼貌用语,在观察、思考、反思中懂得了在交往中要语言文明、态度亲和、举止端庄。
开展多角度、多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开展“知识验证型”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它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知与信、信与行的特殊矛盾。我们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的原理、观点及其他社会知识,能否为学生所接受,并内化为行为,“信”是纽带和关键。为解决这一特殊矛盾,教学实践中,应较多地采取走出去的方式,让学生带着疑虑走向社会,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在社会实践中验证知识,增强理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以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确立正确的信仰、信念。例如在学习《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节内容时,可以召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订活动方案,利用双休日分头活动。有的小组去考察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情况,用数据说话;有的小组用照相机拍摄徐家汇商业区的变化,用图片说话;有的设计问卷调查班级中学生以及老师的家庭生活的变化,用身边的事实说话。通过展示这收集到的一组组真实可信的资料,使学生深深地相信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新气象。
(二)开展“感悟型”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理应强化其德育功能。但由于它还肩负着传授系统理论知识的功能,因而知识系统较其他课程更加理论化,这就使得它与学生周围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现实之间,形成了一定的距离,加之教学方式的简单化,给学生造成了一种思想政治课“空洞说教”、“脱离实际”的错觉,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碍了其德育功能的充分发挥。通过引导学生亲自观察、亲身体验,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也能使这些理论知识所包含的思想精髓,通过极为自然的方式被学生接受、内化。这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我最常用的。
(三)开展“质疑型”的社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