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5:24: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生学术科技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本科期间,赵云龙于2011、2012连续两年参加“挑战杯”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2011年,其学术科技作品《钼酸锰/钼酸钴分级异质结构纳米线设计构筑与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获得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和湖北省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2012年,以他为队长并围绕其科研成果组建的“帧科创业团队”获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和湖北省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由于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孜孜追求和取得的突出成绩,赵云龙于2012年4月荣膺“2011湖北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同时获年度绩优人物大奖,并先后获得校青年五四奖章、理工青年十大风云学子、校创新创业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最终以年级第一的综合成绩保送本校2012级研究生,并获得直博生的资格。
赵云龙自2008年入校以来,刻苦学习,勤奋努力,成绩优异。大学四年,坚持参与科技创新,他主持的“钼氧化物复杂结构纳米材料器件组装与光电应用”项目获得2009年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资助,并于2011年结题考核为优秀。赵云龙先后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武汉理工大学首篇Nature子刊)、《Nano Letters》(影响因子:13.2)等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2012年,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关于锂空气电池方面的研究论文,受到了包括《中国日报》、《光明日报》、美国“Research News on General Science”等大量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与赞扬,为锂空气电池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基于2009年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赵云龙进行了长期的科学探索实验,发表了一系列论文,经过校“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第八届“挑战杯”湖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多次的模拟答辩以及大量的材料准备,他站在了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答辩的现场。在最重要的专家封闭考察阶段,赵云龙从容地应答评委们一遍又一遍地提问与评审,当看到“武汉理工大学”颁奖典礼的舞台屏幕上出现时,他的眼泪禁不住地流出来了,内心那份喜悦难以言说。为了将自己的科技成果进一步投入应用,赵云龙牵头组建了“帧科创业团队”,参加了2012年湖北省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最终获得湖北省金奖,同时他还作为主答辩手参与公开答辩环节并获得“最佳团队奖”。通过模拟创业,赵云龙期待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够真正与社会发展进步相结合。
一、引 言
在现代社会,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依靠经济和科技的进步,最终关键在于高素质人才的竞争。现代医学教育要求在给大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开拓型人才和科研型人才。然而,目前国内的医学教育状况远远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其中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薄弱和科研素质的低下尤为突出。据有关调查结果,大学生没有科研经历,绝大多数学生不了解医学科研的过程和方法,不懂得怎样撰写医学论文,80%以上的学生对科研重要性缺乏认识,很少到图书馆阅读医学文献[1]。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能增强大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研能力。高等学校大力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不仅能增强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科技意识,同时对于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显重要[2]。在科技竞争日益剧烈的当今世界,我国全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跨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树立科技意识和培养科技技能,否则将被历史所遗弃。
二、开展学生学术科技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国内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已开展多年,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新的世纪如何使该活动能够开展得更好,则有必要深入探讨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1.定位问题
所谓定位问题,就是“课外科技活动”在高校教育体制中的位置问题。这是一个关系到该活动能否深入持久并卓有成效地开展的关键问题。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一个“课外”两字就给“科技活动”贴上了业余的标签,因此它是可有可无的。需要时有,不需要时无(如要竞赛时,就组织学生参加);有兴趣的有,无兴趣的无(目前大多数学生还未认识到其重要性并参与该活动)。因为是“业余”的,所以会受到人员、经费、设备、场地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得不到专业教学部门的支持,特别是长期的支持,其后果就是科技活动的科技含量极低,不要说“创新”,就是起码的专业技术能力的锻炼都谈不上,达不到创新素质教育的要求。其实,课外科技活动与其他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它的“科技”二字,必须要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素质之目的。
2.受到科研条件、经费不足等客观因素的限制
如上述,由于定位不准,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在高校的教育体制中,从来就没得到过重视,学校不重视,那么科研经费的投入就会少,科研条件就难以得到改善。长期以来,学生与先进的实验设备无缘,国内也只有少数重点医科大学开始尝试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对于医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则比较重视,比如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学校采取了多种措施鼓励学生进行科研,教师和学生也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于科研训练上,使多数学生学会提出研究问题、分析实验数据、运用新技术、批判性地阅读文献、撰写科研论文。尤其可贵的是,他们通过训练懂得了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从而受益终身,并为医学科学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3]。
3.科技活动与实际应用脱节
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是教学实践的一种有效形式,但是,从学习到参加学术科技活动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因为,学生参加学术科技活动的成果还没有得到实践的最终检验。
学术科技活动的每一项成果,都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创造力、创新精神的体现,但是,这种创造、创新的成果却往往会被“雪藏”。花了大量的精力、物力、财力去设计、实验,结果只是为了评一个奖,或者说为了完成某项活动任务,而不去检验其对生产生活可能产生的实际作用,这种现象是一种极大的智力浪费,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是极为不利的。
三、开展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应利用医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这一重要途径,在各方面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积极转变观念、挖掘潜力、勇于创新,为促进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成立专门负责管理学生科研活动的机构
医药院校中开展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相对难度较大,很大原因就是由于没有专门负责管理学生科研活动的机构。某些医药院校在促进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所做的举措,有值得借鉴之处,如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成立了以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和分管科研、教学工作的副院长牵头的学生科研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学生党总支、院团委和院科研科负责人组成,具体负责管理学生科研活动。从事科研活动自愿报名,从政治素质高、学习成绩好、能吃苦耐劳、热爱科学研究工作的学生中择优录用[4]。
2.引入课题竞争制,科学地制定学生科研计划
在学生科研领导小组领导下,首先公开、公平、公正地选定若干有课题的教师作为科研导师,负责选题、开题报告、科研指导、论文撰写及召开学术交流会等各项工作,保证学生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要求参与科研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文献查找、动物喂养、实验操作、数据采集、统计分析以及论文撰写的全过程,并且经常向全院学生宣传科研进展情况,组织其他学生实地参观,从而以点带面地扩大课外科研的影响力。 转贴于 3.支持建立学生学术科技团体
倡导贵在参与的精神,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必须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只有动员大多数学生积极投身于课外科技活动,才可能在全校形成声势,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在组织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可以采取支持学生建立一些科协组织,并使这些组织成为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群众基础和核心力量。学生科协组织由学生自己管理,制定活动计划和章程。学校每年拨出专款解决科协的设备和活动经费;院、系安排专用房间作为学生科协的活动场地;选派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又有责任心的教师,辅导学生科协的科技活动,定期举办一些技术讲座;同时还鼓励教师将科研和教学中的课题带到学生科协去,让学生利用课余参加一些科研活动,既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又解决了科研人手短缺的困难[5]。
另一方面,可通过学生学术科技团体与社会各相关实习单位取得联系,把我们的学生“推销”到用人单位去。在课题的设计、资料的收集、资料的整理、资料的分析过程中,突破医药院校本身的界限,以医药院校为基础,通过“1+n”的方式与学校的多个教学基地合作,共同做课题,打破长期以来只在医药院校本身这个小范围内搞课题出作品的局面,把作品出产范围扩大至整个社会上。这一方面可以为学校节省开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做课题学生各种能力的出色表现而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从而为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健全产、学、研结合机制,努力提高科研成果利用率
要想提高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成果的利用率,必须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学校应该组织专家对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成果进行筛选和评估,对切实有实用价值的成果要给予一定的经费或者政策扶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转化为生产力。
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让企业切实参与到学生学术科技活动中来,从企业的实际需要中产生研究课题,再用研究的成果去推动企业的发展,实现学生科技活动与企业生产发展的共赢。
四、结 语
通过上述对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之重要性及若干问题的讨论,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不是业余的,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应当纳入正常的教学轨道,作为学生创新素质全方位培养模式的组成部分。
(2)“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不是少数人的事,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体制和观念,创造条件使最广大的学生和教师能参与到“活动”中来。不断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才是活动的意义所在。
(3)组织大学生科技竞赛,必须合理选择竞赛内容、竞赛方式,使该项活动能够百花齐放,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承堂,黄祥成,孙大成.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0(3):35.
[2]吴乃利.我校1994~1998年五届本科毕业生质量调查与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 1999,17(3):168.
[2]郭天平.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1(4):25-27.
【中图分类号】G640
课题来源:2013年江西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有效性研究》,项目编号201310404030。此论文为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后逐渐在美普及,并被其他国家仿效,在高等教育相对发达的西方国家形成一个共同特点:注重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把本科生科研纳入课程计划,建立各种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计划和协会,使学生接受创新教育;赋予大学教授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科研工作的职责;投入大量经费以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效果。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为培养创新人才,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我国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伴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逐渐为社会接受并确立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而开展起来,它是以拓宽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发挥特长为主要目的的大学生学习和实践活动,为实现学知识和有能力兼备搭建了较好的历练平台。
一、“挑战杯”竞赛活动简介
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莫过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称“挑战杯”竞赛),自1989年开始,每两年一次,已举办13届。它在国家教育部支持下组织开展,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主办,国内著名大学承办,是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权威性的全国性大学生课余科技文化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奥林匹克”。竞赛的基本方式是高校在校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挑战杯”竞赛章程中对竞赛目的的说明是: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二、“挑战杯”竞赛活动的有效性问题值得关注
“挑战杯”竞赛目的的表述中,有一句话尤其关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心环节。创新精神是指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观点、发现新方法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与革新的意志、信心和智慧。实践能力是指深入社会实践认识问题,并运用知识技能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大学阶段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时期。
国内有关文献及媒体报道显示,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在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中的积极意义已达成共识。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在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的有效性如何?对其效果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扬长避短采取对策措施,更好地保障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发挥其作用、实现其预期目的?国内已有的相关文献数量不多,尚未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有效性的有关论述,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三、“挑战杯”竞赛活动有效性的影响因素调查
2013年8-11月,课题组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方式一是以关键词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挑战杯”竞赛、大学生实践能力、大学生创新精神等进行文献检索,获得文献208篇;二是对江西省高校的“挑战杯”参赛学生和指导老师400余人进行问卷调查。对文献和问卷进行整理,提炼出“挑战杯”竞赛活动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的有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学生、导师、学校和社会、竞赛活动本身及其组织管理,每一个方面又包含诸多具体的影响因素,见表1。
表1 “挑战杯”竞赛活动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 因素细分 解释
(1)参与主体―学生 认知 对“挑战杯”竞赛的宗旨、目的、内容、程序、作用等的认知程度。
抉择 课程学习任务;参赛选题;竞赛难易程度;参与活动对自己的帮助;周围同学的参与度。
目的 积累实践经验;发挥特长,检验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启发新思维;积攒第二课堂学分;获奖。
知识技能 已有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疑难问题的方式和途径(后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团队 团队成员组成的合理性(年级、专业、特长、品性等);团队成员的责任心、协作能力、钻研精神等。
(2)引导角色―导师 态度 导师对竞赛活动的了解情况;对竞赛活动的认同、支持程度;对指导工作的负责程度。
经验、能力 指导竞赛活动的届数及经验;专业功底;学术科技研究经验;对学科发展趋势、前沿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关注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动力 指导的动力来源:精神动力,物质动力,或是两者结合。
结构 导师的来源结构(来源于高校、实务界、研究院所等);学历和职称结构;学科专业结构。
(3)支持力量―学校和社会 学校 重视程度 组织领导机构的设立,管理制度的制定,宣传广度和力度。
资源、技术 图书馆、实验室、数据库等“硬”资源,专家和导师技术咨询指导等“软”资源。
激励措施 对导师的激励措施(如工作量补贴、导师评优等);对学生的激励措施(如推荐免试研究生、与综合测评挂钩、设立创新学分等)。
社会 人员参与 实务人员担任导师的数量或占比,或者为竞赛活动出谋划策的积极性。
单位参与 企事业单位择优聘用参赛选手和承办竞赛活动的积极性,社会各界赞助竞赛活动的热情。
课题来源 来自于实务界、有待解决的课题数量或占比。
成果运用 研究成果在企事业单位推广运用情况。
媒体宣传 新闻媒体对“挑战杯”竞赛活动的关注和报道。
(4)历练平台―竞赛活动及其组织管理 竞赛活动构架 竞赛活动构架的合理科学性,包括竞赛活动内容、规则、流程等,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和优秀人才推介方式等。
竞赛活动组织 管理 竞赛活动有关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的设置和组织管理人员的配备;组织的运作机制和管理模式及其效用的发挥等。
四、提高“挑战杯”竞赛活动有效性的建议
综合考虑以上影响因素,提高“挑战杯”竞赛活动的有效性,需多管齐下,从各方面予以完善和协调。
(一)搭建队伍体系
1.培育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梯阶队伍。以高校的学生学术科技社团为依托,根据学科门类建立各种科技小组和竞赛梯队,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同时参与,并随着毕业生离校和新生入校,不断“吐故纳新”,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参与面,也能为参加高级别的学术科技活动储备和输送“种子”选手,保障人才不“断流”。
2.组建导师智囊团。革新目前导师“单干”指导学生方式,招募和遴选各学科门类、经验丰富、认真负责、来自于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导师组织建立指导队伍,针对学生的学术科研课题,灵活搭配导师团队成员,这样的导师智囊团将迸发智慧的火花,点亮学生科研的指路明灯。
3.建设三级组织管理队伍。建设高校、省级、全国性的竞赛活动三级组织管理队伍,采用有效的运作机制、管理模式,各级间纵向紧密联系,高校间和省际横向交流,积极研究竞赛活动的目的、方式、规律、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做好“挑战杯”竞赛活动的引领者。
(二)建立人才和成果推介机制
“挑战杯”竞赛活动不应是“象牙塔”内的“舞台剧”,为避免“学术味浓、地气不够”、研究成果“束之高阁”、优秀选手怀才不遇等现象,应建立“挑战杯”竞赛活动与企事业单位、各种工作部门的联系和合作机制,使竞赛平台成为大学生“创业创新,实践成才”的阵地;在这种机制运作中形成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运作系统,让优秀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让科研成果服务社会、惠及民众,以此赋予“挑战杯”生生不息的发展活力。
(三)创新竞赛方式
目前“挑战杯”竞赛的基本方式是参赛选手自行确立课题,由专家评审其研究成果,方式较为单一,应予以丰富和创新。例如在课题来源上,除了自选,亦可向有关专家、高校教师等征集适合高校在校生研究的课题,还可向实务界征集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在评审和答辩中,应聘请实务人员、风险投资者等参加。
(四)拓宽资助渠道,加大支持力度
通过争取社会各方赞助、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转移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对竞赛活动的支持力度,包括图书馆资源、校内实验教学资源、校外实验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专业讲座和咨询指导、优秀导师和优秀参赛选手的表彰、优秀成果的奖励等,确保“挑战杯”竞赛活动长久广泛深入开展。
主要参考文献:
“拿手指当鼠标,你试过吗?”
“新型中药煎煮器,你见过吗?”
“怎样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考虑泛珠三角经济圈产业结构调整研究,你研究过吗?”
在2005年4月25日至26日的第八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现场,来自广东49所高校的大学生展示了他们富有创意的近千件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副省长雷于蓝、省政协副主席韩大建、团省委书记邓海光以及教育厅、省科协的领导出席了该次盛会。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学技术活动的“奥林匹克”竞赛。“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全国竞赛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每隔两年举办一次,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七届,历届大赛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是广东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的第一品牌。
第八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于2004年7月启动,经过广东省30多名各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审委员会的初步评比,选出912项优秀作品参加活动的终审决赛。“挑战杯”参赛作品涉及机械与控制、信息技术、数理、生命科学、能源化工、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等领域,包括自然类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和科技发明制作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成果。
“挑战杯”的评选分成自然科学类的和哲学社会科学两大类,获得特等奖的自然科学类作品有中山大学罗玛同学的《基于碳纳米管的纳米天线》,广东工业大学刘传森等同学的作品《嵌入式智能脉像诊断仪》,广州大学古村落保护规划小组的《广州三元里村历史文化保护计划》,深圳大学白羽的《蟑螂特异变应原的基础及应用研究》等13项作品,获得特等奖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类的有中山大学杨颂德等同学的《垃圾邮件现象调查及其对策研究》,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李泽敏等同学的《城市乞丐生存状态与广州形象报告》,华南理工大学范闽同学的《我国个人收入性别歧视的微观计量分析――基于广州市IT业的实证分析》等10项作品。
大学生科技成果“第一拍”
2003年11月,在华南理工大学举办的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成果竞赛中,青年企业家宋祖德以20万元拍下华南理工大学《洪水救助体系》,启动中国大学生科技成果“第一拍”后,紧接着又有12项“挑战杯”参赛作品正式签署了科技成果转让合同,转让总金额高达2275.6万元。来自清华大学的一项信息技术作品,则创下了单项成果转让最高价――800万元。自此,把“点子”变“金子”已成为很多大学生的梦想。而“挑战杯”也由此“火”了起来。
“为了备战‘挑战杯’,鼓励学生创新,我们学校设立的‘百步梯攀登计划’项目,就是资助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工作,每年投入150万,全校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参与了该项活动。”华南理工大学的团委书记白涛介绍说“为备战第八届‘挑战杯’,我校在2004年举行了中山大学2004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赛共收到参赛作品共计168份,其中以自然科学类作品为多,共计73份,社会科学类作品数次之,共65份,科技发明类作品也难能可贵地达到23份。参赛选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其中既不乏长达百来页的理论陈述,也有精心制作的实物模型或演示光碟。”中山大学的负责人说其校内已经掀起了一股“挑战旋风”。
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在第八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开幕式上说:“大学生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孕育着民族的希望。在知识决定命运的今天,大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应创造新知;不仅在课堂上学,还应在实践中学。而‘挑战杯’的举办,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的平台,一个交流的平台,一个实践的平台。”
把课业和科研联系起来
曾经在“挑战杯”获奖并与福建著名企业“七匹狼”公司签约500万元的合作开发意向书的庄希勤同学,其所在团队的参赛项目为《华信二手车鉴定评估》。他说,我们都是利用午休时间和下课后,抓紧时间写一段东西。在电子平台上,大家用不同颜色的文字进行阐述和激烈的争论。为了调研,每一个组员都开动了各自的社会网络,使劲打电话,使劲发email,在汽车检测站、学院、二手车交易市场和工作室中来回跑。一开始我们感觉到功课和项目冲突,有点力不从心,但是渐渐地我们找到一种方式――把课业同项目联系起来。
该项目的研究成员大部分是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他们把自己参赛的商业计划当作是对每一门功课最好的复习。在进行商业计划书的撰写过程中,结合进《生产运作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知识,既做好了计划书,又深深体会了知识的运用。
而团队中汽车自动化专业的同学为了解决方案中有关技术的难题,整天和教授们一起钻研,半年后俨然成为熟悉汽车构造理论的“小专家”。
在商业计划书中,他们把面临的市场比拟成柠檬市场,也是源自经济学中一个基础的概念,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专利者被哈佛等名校录取
小学生国旗下讲话稿科技节范文1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在这秋风送爽的时节,我们迎来了我校科普教育的盛会——第十三届校园科技周。这是我们高琦学子展示聪明才智与科学素养的节日,更是我校培养同学们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项重大校园科技活动。
学生是人生的起始阶段,也是梦想开始的地方。许多大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霍金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就树立了献身科学的理想,从而在以后的科学研究中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也许我们的同学不一定个个能成为科学家,但我们要争做一个具有科学态度、追求真理的人。科技周是我校一年一度的重要活动。今年我校的科技周主题是:创意无限巧手圆梦。希望大家能够在实践中体验科学,在体验中发挥想象,在想象中创新思考。
为了组织好今年的科技周,老师们及早策划,精心准备,提前布置,为全校同学设计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项目。一、二年级以科幻绘画为主,用画笔描绘出未来宏伟的蓝图;在三至五年级征集小发明创意设计、科技小论文,同学们动手、动脑,将小脑袋里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在去年五年级创意大赛的基础上,将在六年级推荐优秀作品经过进一步完善,参加安庆市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另外,五年级科学社团的同学还参加了“节约粮食,从我做起”20~~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今年科技周的活动项目,数量不少,内容也有创新。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这次校园科技周活动,并能在活动中,看得开心,做得顺心,玩得尽心。相信同学们通过各种活动的参与,一定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树立远大的理想,从而在科学的道路上奋勇攀登。
同学们,科技周的舞台已经搭好,帷幕即将拉开,希望大家拿出各自的绝活,用激情和活力,用聪明和才智到舞台上尽情演绎,展现自己的特长;以睿智的科学思维和敏锐的科学眼光,积极地实践,大胆地想象,勇敢地创造。创意无限,巧手圆梦,愿科技周活动成为你梦想的摇篮,成为你展翅翱翔的蓝天。最后预祝本届校园科技周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小学生国旗下讲话稿科技节范文2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沐浴着春日温暖的阳光,荡涤着科技的滚滚洪流,我们迎来了肥西县第一届青少年科技节。青少年科技节以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知识为目的,将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系列科普活动,是同学们魅力展现的一个平台。
这是一个科技竞争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就是科技实力的较量。大家是否还记得“嫦娥”系列探月卫星成功发射,“天宫一号”的天际运行,“神州”系列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这一切都让我们欣喜不已,而一切科技成果的取得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作坚实的基础,因为“知识就是力量”。
我们现在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也是梦想开始的地方。许多大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杨振宁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就树立了献身科学的理想,并在以后的科学研究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在科技节里,让我们为梦想插上翅膀,让科学的种子在我们幼小的心田生根、发芽、开花。走进科技节,让我们身体的各项器官活跃起来,积极参加各项科技活动,在科技的海洋中,撷取一朵朵美丽的浪花,编织一个个神奇的梦想。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乘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东风,借本次科技节的契机,用激情和活力,用聪明和才智尽情展现自己的特长吧.愿科技节成为我们梦想的摇篮,成为我们展翅翱翔的蓝天!最后衷心祝愿本次科技节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小学生国旗下讲话稿科技节范文3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早上好!这一周是全国的科普宣传周,我校也拟定于今天宣布科技节的开幕。并同教育局的全市中小学生科技节一样,到下半年的9月份结束。到9月份,我们将举行隆重的闭幕式,总结成果,推动科技教育的发展。并将优秀的作品选送参加~~市比赛。
学生是人生的起始阶段,也是梦想开始的地方。许多大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霍金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就树立了献身科学的理想,从而在以后的科学研究中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也许我们的同学不一定个个能成为科学家,但我们要争做一个具有科学态度、追求真理的人。校园科技节与校体育运动会、校园阅读节一样,也是我校一年一度的重要活动。今年我校的科技节将结合~~市科技节的活动,它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各种科技成果。想想过去多少神话传说,如嫦娥奔月、龙宫探宝,早已成为了现实;想想过去人们多少幻想,如千里眼、顺风耳,早已不再是问题;想想过去人们多少想都没有想到的事情,如悬浮列车、太空行走,都成为现实呈现在了人们的眼前。人类从茹毛饮血到享受着科学的膳食,从穴居山洞到享受着现代化的居室,所有这一切,都是科技的力量,是科技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是科技让神话和人类的幻想变成了现实,是科技带给了人类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民族。历史上,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和最辉煌的科技成就,并将这种领先地位一直保持到十五世纪。但是,中华民族又饱经沧桑。在五千年的历史中,有过辉煌,也有过屈辱.近现代世界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如果不具备科学思维能力,没有重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风尚,就没有希望登上人类文明的高峰,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了第一生产力,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变为科技人才的竞争。
为了组织好今年的科技节,老师们为大家准备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项目。有“巧手迎是世博,科技创未来”中国馆仿真模型现场拼装赛竞赛、科学小论文、“市长杯”青少年科技创新赛、泰雅普机器人竞赛(机器人接力赛)、泰雅普机器人竞赛(机器人高尔夫球赛)、科学幻想画竞赛、木结构模型承重竞赛、纸结构承重等(市科技节的活动)。总之,今年科技节的活动项目,数量不少,内容也有创新。本周学校会把科技节活动方案发在学校网站上公布,希望大家共同关注。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这次校园科技节活动,并能在活动中,看得开心,画得舒心,做得顺心,玩得尽心。相信同学们通过各种活动的参与,一定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树立远大的理想,从而在科学的道路上奋勇攀登。
同学们,科技节的舞台已经搭好,帷幕即将拉开,希望大家拿出各自的绝活,用激情和活力,用聪明和才智到舞台上尽情演绎,展现自己的特长;以睿智的科学思维和敏锐的科学眼光,积极地实践,大胆地想象,勇敢地创造。愿科技节成为你梦想的摇篮,成为你展翅翱翔的蓝天。
最后预祝本届校园科技节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小学生国旗下讲话稿科技节范文4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在这激情飞扬的六月,创新梦想结出累累硕果。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简短隆重的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总结表彰暨创业计划大赛动员会,目的就在于在全校师生中掀起课外学术科技创新热潮,进一步推动我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首先,我谨代表学校,向获得优异成绩的院系和同学们表示热烈祝贺,向积极指导和组织“挑战杯”的老师们表示衷心感谢。
“挑战杯”竞赛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是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挑战杯”竞赛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形成了国家、省、高校三级赛制,逐步发展成为吸引广大高校学生共同参与的科技盛会、促进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摇篮、引导高校学生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渠道、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的实践课堂、展示中华学子创新风采的亮丽舞台,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广大高校乃至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
一直以来,我校对此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形成了较好的氛围,也取得了一些好的成绩。今年学校开展的第四届“挑战杯”竞赛共有71项作品参加比赛,获得立项项目30项,有350多名同学在46位教师的指导下,在“挑战杯”的赛场上耕耘、收获,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了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和1项践行规划纲要奖的较佳成绩,可以说,“挑战杯”在我校学生学术科技体系的龙头作用已经初步凸显。
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与国内和省内一些基础较好的高校相比,与我校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相比,与莞工大学生的创新成才的需要相比,我校的“挑战杯”为主体的学生学术科技工作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学校各部门、各院系对提高学生学术科技创新能力的认识还不够统一,师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的积极性不够高,教师参与指导力度不够强,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健全,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面向未来,在学校大力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大学的道路上,无论是学科建设发展需要还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开展还是“科研促进教学”的客观需求,都要求我们要进一步突出“挑战杯”为龙头的学生学术科技培育工作。
一要转变观念,加强组织引导。各院系要确立“以生为本”理念,真正从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和成长成才的角度,高度重视“挑战杯”竞赛和一系列与专业结合紧密,服务人才培养目标的学术科技活动。要认真吸取先进院系的好做法、好经验,强化对指导教师、参与学生的组织和引导,以参加竞赛的优秀典型引领广大同学,以竞赛的优秀作品影响广大同学,以竞赛的'优秀成绩激励广大师生,突出确立“挑战杯”的龙头地位,努力开创学生投身创新、探索创业、乐思好学、知行合一的良好局面。
二要统筹规划,加强常态扶持。要建立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长效机制,大力实施以“__理工学院大学生学术科技促进计划”(莞科计划)为主要方式的常态化学术科技活动立项,继续探索与知名企业联合举办创新实验室、成立创新协会、开展创新竞赛等系列举措,强化“挑战杯”与“卓越工程师计划”等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对接,强化教师科研与指导学生参与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对接,逐步在部分院系或研究机构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示范点”,努力构建大学生学术科技工作良好机制。加强创业实践教育,成立专家咨询小组,探索建立学生创新活动成果转化渠道,鼓励大学生的科技作品转化为专利技术和创业计划作品,充分利用“挑战杯”竞赛平台,着力营造创新有冲劲、创业有行动的良好氛围。
三要加强保障,突出创新成效。科技创新更多是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间涌现。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要加强对学生多学科、专业、方向间的协同引导,培养协同作业、团队作战意识。教师指导是“挑战杯”和一系列学术科技活动得以良好开展的重要条件。要努力强化对指导老师工作的价值认同,进一步完善“挑战杯优秀指导老师”的评选办法和表彰奖励机制,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优秀指导老师的荣誉感、使命感。要整合教学资源,结合教师的教学、科研项目,引导学生有机、有序参与,真正达到科研促进教学的目的。要立足__、关注社会、重视调研,围绕主题、选准课题,与学科专业相结合,使学生开展的学术科技活动真正具有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老师们,同学们,希望全校教师和广大同学们锐意创新,勇于实践,把握良好机遇,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编织梦想,以创新为快乐,以创新为己任,以创新为习惯,在创新创业的实践中,培养造就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我校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大学贡献力量。
小学生国旗下讲话稿科技节范文5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在秋风飒飒,天高气爽的金秋十月,我们迎来了~~三中第七届科技艺术节,我仅代表全体同学向精心策划、组织和关心、支持此次活动的各位领导和老师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一年一度的科技艺术节,不仅是校园文化的浓缩,更是学校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的盛大检阅。科技艺术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平台,让我们在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科技艺术节是同学们学习的课堂、实践的天地、交流的家园、成长的乐土,在这里,我们勤奋着、努力着、成长着、感恩着,这就是我们的科技艺术节!
我校教育始终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成长为出发点,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艺术素养。创新精神、艺术文化素养对人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深远持久,它影响着我们的处世态度,影响着我们的选择,甚至浸染我们的一生。科技艺术节正是我们培养创新精神,提升艺术素养的最佳契机,愿同学们都能在本次活动中有所受益、有所进步!
今天,~~三中的学子们,在复色阳光的照耀下,多元发展,多样化成长,展现别样的青春风采和精神风貌,提升综合素养,培养国际视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在不同的教育愉悦中,成长成就自己。
近几年,国内众多高校创建了国家级或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实践创新基地,通过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优化实验课程体系、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加大开放式教学力度和扩大教学范围,促进了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提高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笔者结合几年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对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总结和探讨。
一、本科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社会的需求
受高校扩招等因素的影响,本科教育中一度出现轻视本科教学质量、理论和实践等关系的失衡,导致学生理论基础不扎实、实践能力弱、创新能力不足等[1-2],学生就业后,很多用人单位反馈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较低,不能安心实践,缺乏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2.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的意识和有效途径不足
调查发现,很多本科生自跨入校园大门后,受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观念的影响,过于求稳,不敢冒险,这种心理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步伐,他们有创新的欲望但不能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有创新的兴趣但缺乏创新持之以恒的坚持、有创新的热情但缺乏与社会的全部沟通与了解而缺乏实际操作性、有创新的潜能但未能系统开发与挖掘。高校教育体制中以课堂讲授为主的灌输式应试教育,使学生缺乏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将大部分活动在本专业范围内展开,不会主动学习相邻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知识,缺乏实践性,限制了学生视野的扩大、全面发展的环境创造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二、本科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实施过程
1.第一学年以引导为主
刚脱离父母羽翼的大学一年级新生在学习、生活、心理素质、社会交往等方面会存在迷茫与困惑,对于这一年级的学生,在新生的专业教育中应简单介绍其所学专业的方向和内容,让学生对专业有初步了解;在第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应鼓励他们学好基础课程,为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在大学第一学期结束后,学生已经对大学生活基本适应,在第二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多查阅专业杂志、参与科研课题申请书的书写、在高年级同学的指导下承担部分科研课题的实施工作,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
2.第二学年稳步运行
进入大二自主学习阶段后,学生学习目标逐渐明确,开始对专业问题进行研究,也会主动与老师讨论。教研室应组织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本科学生科研创新工作的稳步运行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建立创新平台,如参与教师的科研平台、建立创新实践基地、学生创新社团、创新协会等,增强这些创新平台的专业性、学术性,并提高它们在学生中的影响力,营造浓郁的创新氛围。
组织学生参与各级科研课题的申报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学生可以申报的科研课题有校级学生科研课题、省级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国家级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这些项目在申报时有数量限制、有科研经费支持,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在项目验收时需要提供一定的研究成果,适合在第二学年实施。通过这些项目的申报和实施,使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科研创新就发生在自己身边,自己所做的工作也是前沿科研的一部分,从而打破科研创新的神秘性,使学生主观思维得到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热情。
3.第三学年稳步提高
大三学生能够较其他年级学生更迅速地调整心态,进入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精神状态比较饱满,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高涨,这一学年应该稳步提高本科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大三第一学期,应积极组织学生攻克技术难关,高质量完成所承担的学生科研课题,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在大三第二学期,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在比赛过程中不断完善作品。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承办高校所在地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竞赛的目的是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提高素质,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蓬勃开展,现已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挑战杯”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展现的绝佳平台,并日渐成为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
大三学生通过参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是一次毕业设计环节前巩固专业知识的大好机会,在比赛中也能锻炼各方面能力,如团队合作精神、动手实践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尤其是社会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文的写作能力等,团队的成员之间会形成融洽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科研创新能力得到稳步提高。
4.第四学年充分利用毕业论文的创新研究训练过程
毕业论文的完成是培养学生开展科学研究训练的基本过程,要充分利用毕业论文的创新研究训练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科学思维的能力和探索精神。学生在毕业论文环节实施过程中,需要学会收集、整理和利用材料,调查研究和实验设计,利用计算机检索和查阅文献,很好地梳理实验内容、清楚地认识到实验的各个阶段和过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科研习惯,较强的动手能力及勤于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以及较高的综合科研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
三、本科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效果
以国家级、省级、校级创新实践项目、“挑战杯”作品竞赛等活动为载体,积极探索“分年级、多模块、逐级递进”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实践,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其创新实践的能力。2010―2013年度温州医科大学环境与公共卫生学院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合计立项40多项,学生参与人数近500人,学生在核心刊物上多篇,在国家级和省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二等奖以上奖励6项,本科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9-0031-02
一 引言
21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竞争。然而,人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需要不断培养才能获得的能力。“挑战杯”竞赛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的简称。“挑战杯”竞赛是大学生科技成果的大展示,更是造就优秀科技后备人才的良好土壤,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以“挑战杯”大赛为平台,加快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辽宁工业大学在参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辽宁工业大学非常重视“挑战杯”竞赛活动。在学校党政的统一领导下,组成了由校主管领导牵头,团委、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等部门共同参加的组织协调机构,加强对学校参与竞赛工作的领导。学校建立了与辽宁省竞赛相衔接的校级“挑战杯”竞赛机制。历届参赛情况见下表。
上表显示,我校在第七届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是近些年来成绩最好的一届,排名第二,并且获得了优秀组织奖。第八届排名12。从获奖名次上来看,辽宁工业大学在历届“挑战杯”竞赛中没有作品获得辽宁省特等奖。近年来获得优秀奖的作品占获奖作品的29%。三等奖的作品占所获奖作品的49%,二等奖作品占所获奖作品的14%,一等奖作品占所获奖作品的8%。虽然近年来“挑战杯”大赛的举办规模越来越大,参赛范围越来越广,而辽宁工业大学所取得的成绩并不理想。本文力求全面反映真实情况,调查和访谈的对象是已毕业参与过竞赛的学生及在校师生。共发放问卷1000份,其中,有效问卷960份,问卷有效率为100%,采用SPSS l6.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参赛热情高,但参与度低
960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33%的同学是参与过“挑战杯”大
赛的,有67%的同学尚未参与过“挑战杯”大赛。在整理问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同学反映,尤其是低年级的同学,很想参加“挑战杯”,但其专业知识储备有限,知识面的相对狭窄导致选题内容不当、作品内容不充实。部分同学的选题仅局限于本专业甚至是课本中已有明确结论的课题,视野不开阔,找不到正确的选题方法。总之,虽然我校学生对“挑战杯”参赛热情高,但其知识面狭窄,导致参与度低。
2.信息传递不畅,获取信息途径狭窄
30%的同学是通过网络咨询来联系产品的,还有16.3%的同学是通过其他方式来联系产品的。从对“挑战杯”的了解途径来看,有45%的同学通过学校的宣传了解“挑战杯”,有28.8%的同学通过教师推荐或者通过同学来了解“挑战杯”,还有26.2%的学生根本不知道“挑战杯”大赛。
3.团队组建困难,不能形成优势互补
在“挑战杯”的大学生团队中,由于大学生个体特殊的性格特征,挑战杯团队组建面临着许多问题,参与“挑战杯”的同学大多数都是通过找自己的同班同学来组建团队的,有58.3%的同学认为团队间的默契是最重要的,这样很难形成专业优势上的互补,而且也很容易造成视野上的狭隘。
4.指导教师缺乏经验,指导能力缺乏
参加过“挑战杯”的317名学生中,有6.1%的同学表示没有得到指导教师的指导,有36.3%的学生有1~2次的指导,有46.3%的同学得到3~4次的指导,仅有11.3%的同学表示有4次以上的指导。在参与调查的50名老师中有90%都认为是在专业知识上的指导,有8%的老师认为是给予了一定的参赛经验,只有2%的老师给予学生大量的参赛信息和资料。教师在指导学生参赛时,大多数老师没有参赛经验,只是专业知识的指导,并不能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参赛信息和资料等。
三 以“挑战杯”为平台加快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1.多渠道、全方位地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学校电台广播、橱窗、板报等以不同形式让学生了解“挑战杯”竞赛的时间、宗旨和目的,明确“挑战杯”大赛对于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2.课内教学与“挑战杯”竞赛相辅相成
“挑战杯”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通过参与“挑战杯”大赛,能够使学生提高查阅文献材料的能力、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的能力和报告的写作能力。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把与“挑战杯”竞赛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以结合实践的形式讲授出来,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风,加快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和学生团队建设,加快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选拔和培养一批责任心强、专业能力强的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教师要在题目的选取、内容的研究、报告的撰写等关键环节进行指导。加强学生团队建设,把不同学科、不同特长的学生组合到一起,优势互补,另外要充分发挥每个团队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智慧形成合力。
4.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为“挑战杯”大赛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要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学校通过设立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基金,为学生进行科研活动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二要提供充足的实验场地。三要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对参加“挑战杯”竞赛活动获奖的学生,在奖学金的评定等方面予以倾斜。在教师奖励机制上,对获奖的指导教师应发放工作量补贴或奖金。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参加“挑战杯”竞赛活动为契机,坚持育人宗旨,培养科学精神,突出创新理念,发挥服务功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竞赛中来,推动学生科研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提升其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使“挑战杯”竞赛活动真正成为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平台,培养出更多的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丁三青、王希鹏、陈斌.我国高校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与创新教育的实证研究——基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
1、 考勤工作。
对早自习期间各班进行早查工作有利于保证各班早自习质量,促进我院良好学风的形成。所以本学期我部将继续组织学习委员,联合精神文明服务中队开展考勤工作。做到每日必查,每周必报。严把早晚自习质量关。
2、 读书会。
经过上学期试验性开展的一次读书会活动,我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本学期我们计划将读书会日常化、规模化,扩大其影响力并促使广大同学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使其可以真正受益于书本。
二、 部门活动:
1、积极筹备第八届“启真杯”辩论赛。湖北民族学院第八届“启真杯”辩论赛即将开始,我部从开学之初已经全力着手此事,起初做好辩手的动员工作,之后并根据实际情况举行多场模拟赛,以便我院辩论队在本次辩论赛中发挥出实力,力争拿到优异成绩。
2、专四讲座。为了迎接一年一度的专四考试,我部计划于三月举行一到两场专四过级讲座,邀请专业老师为广大报考同学做好专业指导,解决广大考生疑难困惑。
3、 英语风采大赛。为了迎接2019年英语专业教学评估,同时给广大同学一个展示自身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机会,我部计划于三月中旬在本院开展一次以即性演讲、自由对话,多种形式构成的英语风采大赛。
4、日语对对碰。为了突出我院专业特点,针对广大学生对日语学习兴趣较浓的现状,我部计划于四月中旬开展一场“日语对对碰”交流活动,活动主题为我院日语系全体学生,以达到加强我院各年级日语班同学的相互学习与交流的目的,同时也给日语爱好者们一个更进一步接近日语的机会。
5、 学术论文大赛。为了相应校学生会学术科技部开展学术论文大赛的号召,我部特计划于四月上旬开展院内的学术论文大赛,在加强我院学术之风之余、第22届论文大赛选送出更优秀的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6、 争鸣论坛,启真论坛。思想的碰撞能产生火花,我部将从论坛的时效性加以调控,让论坛真正的发挥出交流思想、启迪智慧的作用。
7、 考研讲座。为了给报考研究生的同学给与指导,让他们能更加熟悉、了解研究生内容、方法、技巧等,力争在考研考试取得好的成绩,我部拟定于五月上旬举行考研指导讲座。
8、 积极拟定配合校学生会做好第二届“挑战杯”立项工作。
1、 考勤工作。
对早自习期间各班进行早查工作有利于保证各班早自习质量,促进我院良好学风的形成。所以本学期我部将继续组织学习委员,联合精神文明服务中队开展考勤工作。做到每日必查,每周必报。严把早晚自习质量关。
2、 读书会。
经过上学期试验性开展的一次读书会活动,我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本学期我们计划将读书会日常化、规模化,扩大其影响力并促使广大同学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使其可以真正受益于书本。
二、 部门活动:
1、积极筹备第八届“启真杯”辩论赛。湖北民族学院第八届“启真杯”辩论赛即将开始,我部从开学之初已经全力着手此事,起初做好辩手的动员工作,之后并根据实际情况举行多场模拟赛,以便我院辩论队在本次辩论赛中发挥出实力,力争拿到优异成绩。
2、专四讲座。为了迎接一年一度的专四考试,我部计划于三月举行一到两场专四过级讲座,邀请专业老师为广大报考同学做好专业指导,解决广大考生疑难困惑。
3、 英语风采大赛。为了迎接2011年英语专业教学评估,同时给广大同学一个展示自身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机会,我部计划于三月中旬在本院开展一次以即性演讲、自由对话,多种形式构成的英语风采大赛。
4、日语对对碰。为了突出我院专业特点,针对广大学生对日语学习兴趣较浓的现状,我部计划于四月中旬开展一场“日语对对碰”交流活动,活动主题为我院日语系全体学生,以达到加强我院各年级日语班同学的相互学习与交流的目的,同时也给日语爱好者们一个更进一步接近日语的机会。
5、 学术论文大赛。为了相应校学生会学术科技部开展学术论文大赛的号召,我部特计划于四月上旬开展院内的学术论文大赛,在加强我院学术之风之余、第22届论文大赛选送出更优秀的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6、 争鸣论坛,启真论坛。思想的碰撞能产生火花,我部将从论坛的时效性加以调控,让论坛真正的发挥出交流思想、启迪智慧的作用。
7、 考研讲座。为了给报考研究生的同学给与指导,让他们能更加熟悉、了解研究生内容、方法、技巧等,力争在考研考试取得好的成绩,我部拟定于五月上旬举行考研指导讲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的成效。2008年由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也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因此,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医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大力开展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医学院校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扬州大学是一所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以机制为保障,以基金为平台,以项目为抓手,以竞赛为导向,以普及为目标”的工作思路,大大促进了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医学院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我院围绕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主线,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四级联动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及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等方面采取了全方位的建设措施。经过近几年的努力,逐步构建了适合医学生学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加强医学生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的纲领性文件,是高校育人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打造具有扬州大学特色的本科教育,我校于2014年开始了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根据医学教育的特点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在坚持教学改革和创新传统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强化创新实践教学及设立创新学分等多种措施,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1整合和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由多种课程构成的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的结构框架。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我们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和优化。重点是将临床医学专业相关的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三大课程群重新进行分类整合,新的课程模块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及专业特色课程。其中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由临床医学导论、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医学伦理学、预防医学、医学科研方法和循证医学七门课程组成[1]。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些课程的开设从第一学年开始,贯通于本科5年之间的10个学期。如临床医学导论和医学文献检索在课程群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可以在第1至第3学期基础医学阶段开课,其次是医学统计学、预防医学、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学,安排在第4至第5个学期开课,而医学科研方法和循证医学均需以医学专业知识和其他医学方法学知识为基础,所以在第6学期及以后开课。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的构建,使所有的学生在接受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医学专业课程培养的基础上,得到系统的医学方法学课程的培训,从而实现医学研究与临床工作中各种问题与医学科研方法和技术的对接,通过综合运用医学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多门课程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1.2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我校在2010年培养方案修订时即将各门课程内的实践内容单列为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极大地提高了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在2014年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继续秉承增加实践教学课时这一理念,适当压缩授课的总学时,特别是理论课学时,继续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数,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用于开展课外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后,实践教学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比例近30%,大大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时间和机会。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上,在原有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继续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的比例,并着重提高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等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果,加强过程考核,不断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1.3实施创新学分制度,切实提升医学生创新能力
在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规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所必须获得的总学分。除了在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外,学校还实施创新成果奖励学分制度。学生获得的创新奖励学分可作为任选课的学分,也可作为超修学分。创新成果的认定范围包括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市级以上学术会议获奖论文,在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得的奖励,发明创造获得的市级以上科技奖励或国家专利,研究成果或发明创造被社会有关部门采用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每项创新成果可获得奖励1-3个学分,多项创新成果奖励的学分可以累加。学生根据教务处的要求填报奖励学分申请表并提供创新成果的证明材料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创新学分制度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高等医学教育并不仅局限于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学习,也不受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限制,学生还具有发挥其创造力的发展空间,激发了自身的创新意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要获得创新奖励学分,必须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才能获得相关的创新成果。
2依托“国家-省-校-院(系)”四级科技创新训练项目体系,培养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为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从2007年起教育部在全国高校启动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随后,各地方及各高校也陆续推出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江苏省教育厅也出台了相关文件,规定从2007年起每年在省属高校中遴选1000个大学生开展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扬州大学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学校相继出台了《扬州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试行)》、《扬州大学关于“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管理规定》、《扬州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扬州大学关于实行学生创新成果奖励学分的暂行规定》、《扬州大学“挑战杯”竞赛奖励办法(试行)》、《扬州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奖励办法》等文件,构建起国家、省、校配套衔接的制度保障体系,使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有章可循,有力促进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为了加大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扶持,学校从2004年起即开始设立了扬州大学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同时,学校还对获准立项的国家级、省级创新计划训练项目,按照1∶1配套经费资助,对获准立项不资助的国家级、省级项目亦参照同等级别项目进行配套资助。我院在国家、省及校级科技创新项目基础上颁布并实施了《扬州大学医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及《扬州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开展探索性实验的暂行规定》,以基础医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开设了院级大学生探索性实验训练项目[2]。探索性实验项目每学年开展一次,首先是面向学院教师征集大学生探索性实验项目,项目可以来源于教师的科研项目,也可以是实验课程的改革项目。学生根据自愿的原则,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报名参加相关的实验项目。学生的选拔和推荐由院学工处和指导老师共同进行。学生的选择主要考虑到项目的实施需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尽可能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故原则上选择二年级及以上、学有余力、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每个项目由3-4名学生共同参与。项目的实施周期一般为一年。项目实施结束后需要撰写结题报告,并由主持人进行结题汇报[2]。院级探索性实验项目的开展为校级、省级及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启动校级、省级及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的申报工作,并将其中的优秀探索性实验项目优先推荐为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报送学校进行省级及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的遴选。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我院逐步形成了国家、省、校、院(系)四级相结合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联动机制,成为我院医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扎实载体。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是推动医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有力抓手,通过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可以为医学生建立一个很好的平台,将其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有效地转化为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完成过程强调的是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创新性及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医学生自主地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
3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为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助力
本科生导师制是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的一种教育制度,是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聘请具有较高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的学生管理和教育指导[3]。近年来,在借鉴国外高校教育模式和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国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为首的一些本科院校也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扬州大学早在2000年即开始在部分学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我院也制定并颁布了《扬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细则》,率先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进行了本科生导师制的试点[4]。临床医学专业吴登云实验班是我院教学改革试点班级,该班级的学生是通过自愿报名,结合学业成绩、英文测试及综合素质考核等进行了层层选拔。根据导师制实施细则,在吴登云实验班中我们从入校第1学年起实施全程本科生导师制。首先在全院教师中进行本科生导师的遴选,要求导师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师德高尚,关心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其次要求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具有中、高级职称,同时还需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及较强的科研能力,对科研业绩突出或具有科研项目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教师予以政策倾斜,优先担任本科生导师。师生之间采用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挑选自己敬佩的导师,导师再对入选的学生进行面试后决定是否接受。为了保证导师制的质量,规定一名导师只能带教2名学生。导师的职责主要内容有:思想引导、选课指导、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科研训练或临床技能指导、社会实践指导、创新能力培养、论文报告会指导、就业指导等[4]。同时强调,本科生导师需针对学生的兴趣特点,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导师可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和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科研课题研究,组织科研课题研讨会,吸收学生充当科研助手,促使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导师制的实施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助力。在医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导师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新生入学后大一阶段,导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以及对临床医学专业产生热爱和兴趣,同时用高年级本科生在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方面取得的成绩来激发其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并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够进入导师所在的课题组观看其所从事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到大二阶段,医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导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科研课题的需要,让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组进行基本实验技术方法的训练。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导师还可以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探索性实验项目,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资料检索和文献查询,就某一方面的科研问题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设计及申报。到大三阶段,学生在科研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及技能的积累,可以结合申报的科技创新项目正式开展项目的研究工作,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导师制实施后,吴登云实验班的学生有近50%的学生能够参与导师的课题组,获得院级探索性实验项目立项的课题组成员均有吴登云实验班的学生,校级、省级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资助中吴登云实验班的学生占多数。导师制为学院扎实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打下了坚固的基础,有利于科技创新项目的选苗和培养,使学生在学术科技创新中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4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成效与思考
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激发了医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从大一第二学期就进入了导师的课题组进行见习,参与课题组的学术活动,并在学长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科研方法培训。到大二阶段,多数学生自发组成科研小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文献的检索和阅读,并开始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大三阶段已经能够独立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近5年来我院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数逐年提高,据不完全统计,申报的院级探索性实验项目获得立项85项,校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获立项153项,省级科技创新项目获立项35项,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立项11项,600余名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参与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并受益。随着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的增加,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数也逐年增多,近5年共计有30余篇以本科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在SCI等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同时借助于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平台,部分项目的成果被遴选为“挑战杯”大赛作品并入围,学院多次获得扬州大学“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优胜杯,其中一项作品代表学院参加了全国“挑战杯”竞赛获得二等奖,实现了我院课外科技作品全国大赛奖项零的突破。近3年来,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考研录取率维持在45%左右,这些学生绝大多数都有主持或参加了一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训练经历。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坚持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相关保障制度做起,与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开展及导师制的实施相结合,将教学、科研及创新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锻炼其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为创新型社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卓越医学人才。
作者:郑 英 史宏灿 陈轶群 王正兵 龚卫娟 单位:扬州大学医学院教学办公室
参考文献:
[1]安力彬,于双成,刘晓冬.基于培养医学创新能力的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构建[J].医学与哲学,2013,34(2A):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