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5:24: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资本经营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资本经营,就是指资本的所有者或经营者以资本的一种或多种形态为运营对象,使之与其他生产要素相互组合,优化配置,将其投入某一产业或多个产业,进行有效的经营,以实现理想的盈利和价值增值的活动。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资本经营的目的是要获得理想的利润,并使资本增值。即首先必须获得利润,有利润才谈得上将其中部分利润或大部分利润转化为资本,从而使资本增值。增值了的资本才可能在更大规模上或更大范围中继续运营,使资本进一步壮大,这是资本经营的主体积极经营资本最根本的动力,也是资本经营的实质。
有的人把资本经营仅仅理解为货币经营或证券经营,实际上,这只是资本经营的一部分。从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到商品资本,再到更多的货币资本,这种生产经营,也属于资本经营。资本也是商品,具有商品的二重性。只不过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特殊性就在于,资本的使用价值不像一般的商品使用后会磨损或消失,反而能够创造新的价值,带来价值的增值。资本经营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通过市场对资本进行买卖;另一方面是通过对资本的使用价值的使用,实现资本价值的增长。且后一种含义的资本经营是根本的或最终的资本价值的增值。
二、资本经营是对生产经营的超越
生产经营的使命就是要实现资本最大限度的增殖。若企业的组织管理等因素已调整到最佳水平,再提高资本的赢利能力,就必须调整资本的规模与结构。
在单纯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本的规模和结构进行调整。例如,企业可以将留存收益转增资本来扩张资本规模并调整资本结构,马克思将这种资本扩张方式称之为资本积累。又如,企业可以通过流动负债,在短期内融入一部分社会资本,使企业的资本规模和结构得到一定的调整,经济学将流动负债行为排除在资本交易范畴之外而将其纳入货币市场。
然而所有这些方式对资本规模和结构调整都是缓慢的,小幅度的,不能从根本上适应企业技术进步,制度创新,规模扩张,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要求,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筑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还没有铁路。”
总之,为了保持和增强资本赢利能力,企业必须要有能对资本的规模和结构进行迅速的大规模的调整的能力,但生产经营手段有限,企业无力对资本的经营规模和结构进行迅速的大规模的调整,这一手段和使命之间的矛盾在生产经营的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资本经营恰好超越了生产经营的局限,通过资本交易迅速地大规模地调整资本的规模和结构正是资本经营的基本功能。
三、国有企业的资本经营策略
从当前我国资本经营的实践来看,许多国有企业不同程度地开展了资本经营活动,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广泛筹资(包括股票等筹资、利用外资等)、拓展多种经济渠道和参加联营投资等等,转变了企业经营机制,解决了企业部分资金困难。特别是一些优势企业利用自己的无形资产投资,获得了较高的收益。但是,这仍属于初期阶段的一些低层次资本运作,或称资本经营,还没有发展到高层次的产权交易,没有进入核心资本经营。为了使资本经营全面、深入、高效地开展起来,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正确认识资本的属性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重新认识和把握资本运作。要充分认识到资本的本质在于增值,而增值的条件是流动。要积极探索资本的积聚、积累、裂变、扩张的有效途径,推动资本经营迈上新台阶。在资本经营和运作上,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1)资本经营必须服从企业经营观念。资本经营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促进企业发展的一种手段。不能出现“为兼并而兼并”、“为收购而收购”的盲目性不良情况。
(2)资本经营要服从企业的发展战略。不能看到一个厂子就想去收购、去兼并。收购过来干什么?兼并对自己有什么好处?要有目的和出路。
(3)资本经营必须按照市场规划进行,企业搞兼并及联合要从优化自身存量资产出发,借用别人已有的技术、市场和生产力来扩大自己。
(4)资本经营必须重视资产重组。企业在收购兼并另一企业后,要进行技术改造,注入新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使被兼并的企业最终与之融为一体。
2.加快资本市场建设,建立现代金融体系
由于当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很不完善,极大地限制了企业的直接融资活动和产权交易活动,使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仍在低效率下进行。国企改革中国有资产必须流动,这种流动不能仅仅是实物性资产流动,国有资产如果要增值和保值必须采取证券形态,从证券市场上寻找新的资金来源。因此,完善资本市场不仅是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而且是开展资本经营的直接需要。另外,企业进行高层次的并购活动,离不开金融政策和金融手段的支持。
3.理清产权关系,加大资本重组力度
产权关系不清,是阻碍目前产权交易顺利开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因为产权界定含糊,就难以塑造企业并购市场的交易主体,使交易无法顺利进行。只有产权关系明确后,才能大大地降低交易成本,通过产权流动和资本经营,实现资产的价值型管理和优化重组。产权关系理清了,就要打破条块界限和所有制界限,按照资本流动和增值的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企业重组,优化增量投向,盘活现有存量,促进整体经济发展。
4.建立科学的资本经营机制
资本经营能获得较高的利润,但同时伴随着较大的经营风险,在操作上也有一定的难度。由于信息不对称,资本市场的规律不易被把握,建立科学的资本经营机制就显得无比重要。它是企业科学地规避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资本经营效率和效益,使企业获得成功的特殊学问。资本经营机制包括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即风险机制、效率机制、调节机制和发展机制。建立科学的资本经营机制,有助于企业资本经营水平提高,并有利于资本经营环境改善。
参考文献:
[1]王珏.对资本经营的正确解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01).
[2]张瑞云,崔茜,王建中.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中的难点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05).
[3]黄光阳,梁步腾,张琪.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问题的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08,(02).
[4]姜爱林,陈海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述评[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一直没有对国有资本经营收支单独编列预算和进行管理,而是与经常性预算收支混列在一起。无疑,这种做法是无法体现政府“社会管理者”和“国有资产所有者”两种职能及其分类收支活动的运行特征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社会管理者”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这两种职能逐渐分离,必然会要求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体系——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体系,来切实反映国有资本经营收支活动状况,进而确保国有资本增值和再投入计划的有效进行。
(二)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不断加强促进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开展
近年来,全国各地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作为一种监督、管理、运作的重要手段日益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因为将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和支出纳入预算管理,可以充分发挥预算的分配、调节和监督职能,维护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利,提高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增强国有资本的控制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
(三)公共财政体系的构建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出现成为必然
随着公共财政框架构建和国资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逐步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作用日显突出。事实上它有着公共财政预算不能替代的功能、特点和作用,它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支出安排也以追求经济效益和资本金绩效为目的,而这恰恰是公共财政不可能也不应该出现的内容。
时至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日趋深入的今日,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工作将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使政府的“资产所有者”职能得到真正体现。在市场经济当中,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不能参与市场的运作行为,更不能干预企业的经营行为,因而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可有效地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充分发挥政府的“资产所有者”职能,增强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节和控制能力。
第二,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利于体现国家凭借所有者身份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改变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公共收支与国有资本经营收支混为一体,行政管理者分配职能取代国有资产所有者分配职能的有效办法,因此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建立将会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利于加强国有资本对社会经济的宏观控制力,进而推动社会资本的有序发展,共同建立公平的市场经济秩序。国有资产管理部I,]以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身份参与国有资本的利润分配,将收益用于重点项目、重点目标和重点行业的再投资,可不断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推动社会资本的发展,与各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共同建立起公平的市场经济秩序。
第四,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利于加强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避免国有资产不应有的流失,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因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将国有资本经营的收入和支出纳入预算管理,可充分发挥预算的分配和监督职能,维护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益。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
(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组成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由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组成。
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是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及其权属企业对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投资经营和产权运作所产生的收益,主要包括:(1)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及国有独资或全资企业实现的税后利润;(2)公司制企业中按国有资本出资比例计算分享的税后利润,包括股息、红利和其他形式收入;(3)国有独资企业产权转让收入;(4)公司制企业国有股权转让收入;(5)国家以特许经营权、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国有经济资源作价投入形成国有资本的转让收入;(6)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依法获得的其他收入。
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主要用于国有资本的再投资和再发展,主要包括:(1)向企业投资或转增资本支出,包括新设企业投资、国有独资企业增加资本金、股份有限公司扩股、配股及有限责任公司增资等;(2)国有资产营运机构的监管费用支出,包括为组织国有资本收益预算实施所发生的费用,经营管理国有资产的费用,委派产(股)权代表、监事、财务总监、审计的费用等;(3)其他支出。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原则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应遵循下列原则:
1.收支有度。国有资本预算收入的编制应实事求是、稳妥可靠,按照规定必须列入预算的收入,不得隐瞒、少列;国有资本预算支出的编制应当统筹运作、主次分明、留有后备。
2.综合平衡。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和支出必须做到既充分合理地利用资金,又不超前分配和超额使用资金。
3.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安排国有资本预算支出时,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项目、主导产业的投资应优先安排。
4.效益原则。国有资本预算支出应该用于有效投资,确保资本投入的效益,从而实现国有资本的合理流动,优化国有资本的配置。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内容。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内容由预算说明书和预算收支表两部分组成:
1.预算说明书,应包括以下内容:(1)预算编制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及其权属企业)基本概况:(2)预算编制的主要依据及增减变化情况说明;(3)预算收支安排情况,包括收支规模、安排依据、计划年度内收支与报告年度比较的增减情况和原因说明,(4)预算编制中存在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准备采取的措施等。
2.预算收支表。(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明细表;(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整明细表;(3)国有资本经营决算明细表,(4)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整及决算明细表有关项目说明:①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其所含的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净收入、营业外净收入等项目的不确定因素较强,且不属于单纯的资本运营收益,从长远角度看不应在国有资本经营预(决)算主项目中进行编制。鉴于国有资本编制初创阶段的一些特殊情况,目前暂时列在预算收入项目之中;②国有资本投资收益,其项目下所列示的主要是资本经营类收益;③国有产权转让收入,其所含内容为涉及国有资产产权转让的各种收入,此类收入成因复杂,在实际编制当中应考虑具体情况;计算准确后填列;④其他收入,其填列范围应包括以上收入项目之外的所有国有资本经营、运作收入;⑤国有资本经营支出,其所含的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三项费用,以及“所得税”项目均为经营性指标,同样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不属于单纯的资本运营支出,从长远角度看不应在国有资本经营预(决)算主项目中进行编制,亦因目前的特殊情况,暂时列在预算支出项目之中;⑥补充资料,主要体现各资产管理和运营单位的有关辅助资料,应结合各预算编制单位的实际情况加以具体说明。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和审批主体。
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主要编制单位,负责编制汇总预算,监督预算的执行。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或权属企业是次一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主体,负责制定本级次的预算、组织预算收入的收缴和支出的管理,完成预算目标。从目前看各级政府应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审批主体,经过审批由本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组织执行,并下达给下一级单位具体实施。
(五)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级次。
各地方国有资产的管理级次是随着管理模式和改革进度的不同而存有差异的,归结起来主要的级次和模式有三种:
1.三级管理模式,即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权属企业。这一模式下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级次要按照其管理模式进行三级编制,即权属企业编制三级国有资本经营预(决)算;国有资产营运机构编制二级并汇总三级国有资本经营预(决)算;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编制一级并汇总二级国有资本经营预(决)算。
2.二级管理模式,即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或权属企业。这一模式下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要进行二级编制,即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或权属企业编制二级国有资本经营预(决)算,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编制一级并汇总二级国有资本经营预(决)算。
3.一级管理模式,即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营运机构。这一模式下耍直接编制一级国有资本经营预(决)算。
(六)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时间和程序。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决算年度同会计年度一致,白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预算编制以人民币为计算单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下年)和决算(当年)编制任务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于每年年末向各下级单位进行布置,各下级编制单位于次年初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送下年度预算草案和上年度决算报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核预算草案并汇编出总预算,报同级政府审批后实施;同时审核各下级单位的决算草案并汇编出总决算,报同级政府批准。
(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的执行。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各下级编制单位的预算收支执行情况进行监管和考核。预算支出按预算确定的用途、范围及用款进度由各级次编制单位自主决定,并于每一会计年度的中期和终期向上一级编制单位报告其所运营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预算执行年度内由于特殊情况需要增加预算支出的,由各级编制单位编制预算调整方案,经上一级编制单位审批后进行调整,未经批准不得调整预算。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特别是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确立,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条件日趋成熟。经过一段时间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的探索与实践,笔者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在增强了感性认识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实际问题,如:受改革大环境的影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政府公共预算相互重叠,一时难以完全分离开来,无法作为独立的预算来运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尚处于“初级”阶段,难以进行规范、全面、准确的编制;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中是实行预算会计制度还是企业会计制度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不同的会计制度会对预算编制产生不同的影响,与财政预算比起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着自身的特点,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它面对的是企业和市场,由于企业和市场的不稳定性,导致预算和决算有可能产生较大差距;由于市场的原因,预算没有完成,政府部门在进行审批时,对此类行为如何认定、评价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并期待着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加以完善和解决。
1.研究处理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的关系,努力解决“相互重叠”问题,尽快确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法律地位。
关键词: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实例研究;资本融资环境;资本市场
自1993年6月29日我国第一家医药公司—哈医药在上海交易所上市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至2009年3月我国共有医药上市公司100家,医药板块作为朝阳产业广受投资者关注。医药上市公司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中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能力的优势群体,成为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主力。其中属于生物医药领域的上市公司有18家,占医药行业的18%,代表了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利用资本市场的总体状况。笔者将对这18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进行资本市场利用现状的实证分析,以期对利用资本市场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总体发展概况
生物医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前期的研究开发与后期的产业化都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保障。生物医药业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为其注入资金、专业技术和人才等多种现代生产要素。生物医药公司上市是走向资本市场利用的有效途径,上市后的生物医药公司可成为龙头企业,拥有组织制度优势、市场组织优势以及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优势。
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18家生物医药概念的股份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筹集到大量生物医药业发展资金,同样也说明我国生物医药业目前对资本市场的利用主要是通过股票市场进行的。自1993年第一家生物医药类公司—四环生物上市以来,深、沪A股市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迅速发展到2008年的18家,流通A股从最初的9亿元增长至44.08亿元,增长了3.9倍。可见,生物医药业类公司整体筹资能力在不断增强,生物医药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有力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业的发展。
2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资本经营情况分析
生物医药类企业发行上市进入证券市场,打开了通往资本市场融资的道路,为生物医药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适时分析该类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情况,结合企业实际、经济发展内在要求以及资本运营的规律,发现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进行资产调整与重组,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对于该类上市公司持续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2.1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析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见图1)。2002年平均每个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3.267亿元,占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值的31.87%;2007年平均每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已达到4.291亿元,占的医药类上市公司的26.78%,年平均增长0.205亿元,年增长率为5.89%。其中,长春高新、北海国发、交大昂立、钱江生化、星湖科技、诚志股份等6家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在4亿元以上,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842亿元,年平均增长7.119亿元;其余12家上市公司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年平均增长仅2.102亿元。由此可以看出,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仅1/3左右的上市公司以较大幅度增长,而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徘徊在2亿元左右。
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公司每年净利润为0.149亿元,占医药行业整体水平的23.97%,变化范围在0.01-0.31亿元之间,年际间有较大的变化幅度。北生药业、银广夏、深本实、四环生物、长春高新等5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负值,莱茵生物、达安基因、交大昂立、诚志股份、四环药业、上海莱士、天坛生物、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等10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0.519亿元,是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3.48倍。由此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年际间存在明显波动,体现出一定的风险性特点,但超过一半以上的该类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较大的净利润。
结合图1来看,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在2002-2003年、2004-2007年分别是两个逐年增长的过程。但在18家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中,1/3左右的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一半以上的公司净利润都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些公司应该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但其主营业务收入虽逐年增长,净利润却依然存在年度间的大幅增减变化,说明其年际间存在明显的成本增减变化。
2.2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自有资金投资收益水平和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是企业获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该指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权益的保证度越高。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1%、9.02%、8.23%、2.41%、-3.74%和3.85%,年度间有明显差异。但诚志股份、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莱茵生物、华兰生物、双鹭药业、科华生物、上海莱士等8个公司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6.83%,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5%-35%之间,年际变化幅度为12%-22%,属于具有稳定净资产收益的企业。而四环药业、北生药业、深本实、长春高新、四环生物、星湖科技等6个公司的年际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属于自有资本获取收益能力和资本运营效益较差的公司。说明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之间、年际之间其资本收益和资本运营效益存在差异,也是其经营风险的体现。
2.3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分析
每股收益反映企业普通股股东持有每一股份所能享受的企业利润和承担的企业亏损,是衡量上市公司获利能力时最常用和综合性较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每股收益越高,说明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13元,年际间变化范围在
-0.06-0.23元之间,公司间变化幅度在
-0.76-1.01元之间;其中上海莱士、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莱茵生物、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诚志股份、交大昂立等9个公司的每股收益高于生物医药业平均水平,达到平均每股收益为0.45元,公司间变化范围在0.13-1.01元之间,年际间变化范围在0.33-0.47之间。但深本实、北生药业、银广夏、四环药业、长春高新、四环生物等6个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星湖科技、北海国发和钱江生化等3个公司的年平均每股收益仅0.02-0.06元,远低于平均水平。
每股净资产是上市公司年末净资产(即股东权益)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6年平均每股净资产为2.16元,年际间在1.75-2.57元/股之间波动,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3.24-4.23元/股之间。除了深本实和ST银广夏的为负值外,其余公司的均为正值,其中双鹭药业、交大昂立、华兰生物等12个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高于生物医药行业整体平均值,年际间变化幅度在2.73-4.04元/股之间,公司间差异范围为2.31-4.23元/股之间。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2002-2007年间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但是生物医药公司之间和年际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50%左右的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均比较高,显示出稳定的高水平发展优势,其资本经营状况良好。
2.4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市场潜力分析
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与其他行业类上市公司比较,其股票具有更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因为投资者投资股市除了希望获得眼前的稳定收入外,更多的是期盼企业的高成长性和具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因此,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特征的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产业,必将是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
(1)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技术是当前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生物医药作为生物技术开发应用的前沿之一,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高科技与资本对接,为生物医药类企业提供诱人的发展空间。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既有很高的投资收益和广阔前景,技术创新活动又充满风险性。但是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这也是风险投资的魅力所在。只不过在投入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活动时,企业经营管理者注意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进行风险控制即可尽可能地避免之。
(2)获利能力与上市公司本身直接相关。从每股收益来看,2002~2007年有67%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具有获利能力,50%的公司具有良好的业绩,年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45元,明显高于医药行业的年平均每股收益0.23元。其余1/3的上市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盈利能力较差。说明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对于投资选择来说这也是风险性的一种体现。
(3)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除深本实和银广夏两个公司外,其余16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06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1.62%,明显低于医药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0.83%。2002-2007年医药行业的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0.64%,而生物医药业为3.53%,其中近半数的上市公司更达到了16.83%。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的突出地位。
综上所述,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此之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2.5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优势分析
2003-2007年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9572.78万元,是非上市生物医药公司的7.04倍;上市公司的年平均利润为5624.29万元,是非上市公司的29.73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3结语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其中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开公司本身因素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由于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大多数生物医药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因此,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全8[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2国家发改委.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细节决定成败。在基于价值的现代企业理财环境下,资本经营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层次,也是企业获得价值提升的重要渠道。然而,在现实当中,由于资本经营不当导致企业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资本经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不能妥善地解决其中的一些重要的技术细节问题,那么就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一、净资产价值的估计
被收购企业的净资产的价值直接决定着收购的金额,通俗来说,就是需要考虑到底花多少钱来收购。公司在确定德国希斯的净资产价值时,主要依据的是清算报告和当地律师;在确定云南机床的净资产价值时,主要思路是资产做实和债务打足;在确定昆明机床时,主要做法是进行商务谈判和预期收益。
从德国希斯的收购来看,净资产的价值十分清晰,因为德国希斯已经走入了清算程序,依靠清算法院和我们聘请的当地的律师就能正确地核算,最终以200万欧元较低的价格成功收购。从云南机床的收购来看,云南机床不是上市公司,仅是一个老牌的国有企业,对它的资产价值的计算,是通过派遣我们自己的工作小组入厂实地测算的。我们是在2004年6月份和昆明市政府签约托管该企业的,由于云南机床是非上市公司,其资产负债透明度非常低,生产经营也进入了半停产状态,净资产的核算难度非常大。因此针对这种状况派遣了两个工作组,一组负责生产经营,另一组负责重组收购。经过两个小组近半年的努力工作,我们将这个老牌国企的资产和债务尽可能地打足、做实,顺利地完成了净资产价值的分析和最后的确认等工作。从昆明机床的收购来看,因为其是a+h上市公司,该企业的国内外年报的审计机构是香港德勤会计师事务所。昆明机床在香港还设有一个独立董事,并且这个独立董事如果不看到德勤的审计报告是坚决不签字的,因此这个企业的净资产相对来说是很透明的,也能够比较容易地取得财务数据和报告。但是,在收购这件事情上,我们主要是和股权出让方即西安交通大学产业集团来洽谈。需要考虑的是他们拥有的7100万的股权,我们应该出多少钱来购买。要确定这个价格就要首先研究这个企业的每股净资产价值,然后在每股净资产的价值基础上上浮一定的比例来制定购买价格。起初计划在每股净资产的基础上再上浮10%的价格购买,但是后来因为又有了比较强劲的竞争对手,价格就被炒高。最后,公司以总价1.83亿元买了下来。
实际上对于昆明机床等类似的上市公司,在衡量收购的价格是高还是低的问题上,一定要考虑其企业的预期收益,仅仅考虑其账面收益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这样的企业还拥有品牌价值,既定的销售市场和营销网络等等方面的优势,因此都要考虑在内,在此基础上计算预期收益,衡量收购价格的高低。
二、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
在收购过程中,如何正确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是很重要的。下面以云南机床为例来加以说明。云南机床是老国企,历史遗留问题很突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大的问题。
第一是职工安置。仅就职工如何安置这一问题的处理上,就用了近三个月的时间。但是该企业的情况和沈阳机床三四年前的状况十分类似。离休、内退、伤残、伤病、遗属等等人员非常多。凭借以前对自己企业相关情况处理的成功经验,还是较好地完成了这项工作。当时是由自己的人力资源部门对该企业每一种情况逐项逐入地仔细计算,甚至当地的社保部门都评价我们的计算结果比他们计算的还要清楚。
之所以要下这么大力气计算职工的安置费用,主要是这个问题不仅仅影响到收购的成本费用,将来还会影响到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性。在改制的过程中首要考虑“人”的问题。当时预留了7657万元的净资产来解决职工安置。另外,还需要进一步考虑收购以后如果我们进行相关岗位的调整会出现新的下岗人员的安置费用问题。职工安置是企业收购中十分重要的内容,特别是在收购国有企业的过程中更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二是或有负债。公司对云南机床原有的或有负债进行了实际估算,最后本着谨慎性原则考虑预留了700万元。现在大约有200万元已经形成事实,带来了200万元的损失。如果当初不能够合理预留,这700万元如果都成为债务的话,就会有700万元的损失。
第三是债务重组。收购这种濒临破产倒闭的企业必然会涉及到债务重组问题。这样的企业如果不被收购,破产清算后很可能贷款银行的债权就完全收不回去,而要对该企业进行收购,使其得以经营下去,就要由我们负责归还债务。因此就可以主动和银行谈判,据理力争,要求其减少原债务,进行债务重组。这对我们是很有利的,能够降低收购成本。在云南机床收购这件事情上,经过债务重组后债务减少了3000万元,当然就等于公司得到了这部分利益。最后核算净资产就剩下700万元,公司并没有花费太多的钱,且是通过增资扩股的途径解决的。债务重组减少的3 000万元债务也以等价的净资产留了下来并计入企业的资本公积中。
第四是土地云南机床原厂址是在昆明市区,占地近70余亩,原账面价值7000多万元。在收购云南机床后进行了厂址的搬迁,从原来的市区搬迁到郊区。原市区土地和昆明市政府土地中心协商以1.9亿元出售,增值的1.2亿元全部留在该企业。
在企业收购过程中风险与利益是并存的,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以上仅是四个比较主要的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尽量考虑每个重要的细节问题,如果考虑不全或者是处理不好就会给收购后的生产经营带来很大的麻烦。
三、股权比例的设置
在资本经营过程中想对被收购企业达到理想的控制程度,就需要考虑如何设置被收购企业的股权比例。公司对德国希斯是100%控股,是全资收购。
云南机床公司占有85%的股权,昆明市政府国资委保留了15%的股权。公司完全有能力全资收购云南机床,之所以让昆明市国资委保留一部分股权,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考虑的。云南机床毕竟离沈阳机床比较远,如果国有股权完全退出成为全资子公司,可能很多当地政府的优惠政策就享受不到,或者是当地政府就不会优先考虑给予我们一些优惠待遇。因此我们愿意与当地政府按比例共享收益和共担风险。
对于昆明机床,也是出于相同的考虑。云南省政府拥有其12%的股权,公司从西安交大产业集团购买了29%的股权,我们也不希望国有股权退出,也和云南省政府协商要共同把这个企业做好。因此,在2006年12月22日通过的股权分置改革报告中公开承诺,沈阳机床和云南省国资委在2010年12月31日之前双方的股份都不退出。
从这一点来看,在收购国有控股企业的时候,政府持有的股份最好不要退出,这样在很多问题的解决上能提供便利。
四、收购资金来源的解决
收购的主要资金来源一定要是长期资金,不能依靠短期资金占用。对以上三个企业的收购,投入资金总额是2.45亿元人民币,主要是收购昆明机床的1.83亿元,其余的两个项目的资金需要比较容易解决。这个长期资金来源一个是沈阳机床自身的净现金流,另一个就是由于政府和银行的支持得到的一部分资金。其中主要是省政府给了我们2000万元补贴,同时利用了市政府每年给予的部分贴息和补贴。此外,收购资金的来源还要考虑收购的综合效益。包括市场贡献、内部资源共享和增值收益等方面。比如,在出售云南机床的原有土地后取得了资金1.9亿元,其企业的整体资金流都划归到沈阳机床的资金流下,由集团的资金管理中心来监控使用。因此,在收购昆明机床的时候完全可以使用这部分资金来解决。由此可见,收购之后可以充分使用被收购企业内部的资源共享。在收购过程中,也许短期之内可以依靠短期资金支付,但是一定要尽快利用长期的资金支持。
五、后续资金的组织
后续资金的来源也是应该重视的。收购任何企业,从收购那天起就要考虑后续经营一定会有支出。如果不给被收购的企业追加资金,那么这个企业还是无法运作,无法起死回生,这样就失去了收购的意义。比如,当年收购德国希斯公司时该企业实际已经进入破产清算程序了,云南机床也是处于半停产状态。为了把云南机床搞起来,我们后续又投入了资金9000多万元。另一个方式是内部配套,为其提供配件,比如齿轮等配件就是由我们沈阳机床这边给他们供应,这也是出于一体化运作的考虑。再一个方式就是给他们提供担保融资。他们在华夏银行融资4000万元,总部这边给他们提供担保,利用沈阳机床集团的整体资源、声誉和信誉给他们提供了担保。经过这一系列的后续投入。使得云南机床由被收购当年的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增长到今年的近5亿元。从总体来看,这对整个集团的贡献也是很大的。收购德国希斯公司也是如此,收购的时候是拿了200万欧元的资金,加上后续的增资,总投资达到了1.5亿元人民币,这些资金完全是由我们集团自筹的。另外,通过德国的商业银行驻上海办事处争取了一笔沈阳机床的境内担保、境外使用的保额800万欧元的资金,这项业务也是我们企业首次开展的业务。这都是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来的方法。
一、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及其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
经济资本管理基于资本的两个特征而建立:资本是稀缺的,因此必须将有限的资本有效地配置到最能增加银行价值的环节;资本是有成本的,因此必须强调对资本的回报,也即对股东实现价值创造,并充分考虑资本所承担的风险,实现收益与风险和成本的统一。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经济资本的计量,二是经济资本的预算分配制度,三是以经济增加值(EVA)和经风险因素调整的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制度。
1.经济资本的计量
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衡量,非预期损失是指银行实际损失超过平均损失以上的损失,是对预期损失的偏离-标准偏离。经济资本从数量上等同于非预期损失,应覆盖商业银行的全部风险。
普华永道对全球银行业的调查表明,信用风险占到商业银行风险总量的65%,除此之外,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也是商业银行面临和关注的主要风险,《新资本协议》关于银行资本必须覆盖上述三类风险的规定即印证了这一观点,因此,虽然经济资本应覆盖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但在实践中主要是对此三类风险的计量。
(1)信用风险的计量。计量信用风险时,主要考虑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风险敞口(EAD)和期限(M)等风险因子。此外,还应考虑信用资产的相关性以及风险集中度。目前流行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主要有CreditMetrics信贷组合模型、穆迪KMVEDFs信贷组合模型、CSFPCreditRisk+模型、麦肯锡CPV信贷组合模型,以及《新资本协议》规定的IRB(内部评级法)模型等。
信用风险经济资本=EAD×√PD×σ2LGD+LGD2×σ2PD
其中,σ2LGD为LGD的方差,σ2PD为PD的方差
银监会对国有商业银行经济资本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大多是在参照《办法》规定的基础上,以资本充足率8%为基准,根据各类业务的历史风险状况和本行的经营发展战略,采取内部系数法计量信用风险。比如,《办法》规定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是50%,有的行对此类贷款的经济资本系数则设定为4%(即为资本充足率8%的50%,等同于50%的风险权重);对某些属于鼓励发展类业务,商业银行则设定较低的经济资本系数,使之相对应的风险权重低于《办法》规定的风险权重,比如《办法》规定银行承兑汇票的风险权重为100%,而有的行对银行承兑汇票的经济资本系数为3%,相当于风险权重为37.5%,充分地体现出了商业银行对此类业务的鼓励导向。
(2)市场风险的计量。VAR(风险价值)是计量市场风险最常用的技术,它是指在一定的持有期和给定的置信水平下,因利率、汇率等市场要素发生变化而可能对某项资金头寸、资产组合或机构造成的潜在最大损失。目前常用的VAR模型技术主要有方差—协方差法、历史模拟法和蒙特卡罗法。
市场风险经济资本=VAR*乘数因子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计量市场风险的常用技术有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外汇敞口分析、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等,少数商业银行(如建行)运用VAR计量市场风险。
(3)操作风险的计量。相对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量化更为困难,这是因为一是现有的数据不足,二是模型构造存在技术困难,三是在计量操作风险时极易因难以与其他风险区分而重复计算。目前,对操作风险一般采取简单的系数法,即根据历史年度发生的损失数据,将商业银行的业务按照操作风险的程度分配不同的风险权重,乘以该类业务的余额。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计量操作风险的常用模式是:
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前三年度主营业务收入的平均值*设定系数
2.经济资本的预算分配
经济资本的配置区分为对存量风险资产的经济资本配置和对增量风险资产的经济资本配置,前者考虑的是对资产组合所面临的未预期风险的抵御,后者则是通过对不同的产品、部门和区域设定不同的经济资本系数来传导总行的经营发展战略。商业银行在制定经济资本预算计划时,重点是对增量经济资本的配置。
从我国目前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经验看,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经济资本,年初根据资金交易风险控制计划和财务收支计划计算并分配。对信用风险的经济资本,建行采用增量配置法,通过三个环节完成:首先,由总行年初根据全行发展规划和资本补充计划,明确资本充足率目标,提出全行的经济资本总量和增量控制目标,对分行进行初次分配;其次,总行根据各分行反馈的情况,在总行各业务部门之间进行协调平衡分配;最后,总行根据战略性经营目标,对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增量的一定百分比进行战略性分配。
3.以EVA和RAROC为核心的绩效考核
以EVA和RAROC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引入了资本的成本概念,更真实地反映了商业银行的利润,克服了商业银行传统的绩效考核以利润的绝对额为指标的缺陷,有利于商业银行的经营者更清醒地权衡经营风险及其回报,从而做出更符合商业银行实际利益的决策。
绝对量指标:
EVA=经风险调整后税后净利润-经济资本*资本期望回报率
=(经济资本回报率-资本期望回报率)*经济资本
相对比率指标:
RAROC=经风险调整后税后净利润/经济资本
=(净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投资收益-运营成本-预期损失准备支出-税项)
经济资本
我国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商业银行对分支机构的绩效考核已逐步采用EVA和RAROC概念,只是对具体参数的设置(比如对经济资本的期望回报率)各行略有不同。建行等在经济资本管理实施方面走得更快的商业银行,已尝试将RAROC技术应用到具体产品的定价决策。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能力的提升,经济资本管理将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1.强化资本约束意识
经济资本管理强调了资本的有限性和高成本性,随着外部监管部门资本充足率监管力度的加强和股东对资本回报要求的提高,商业银行在经营决策时,不仅要考虑到资产扩张的速度、业务发展的规模以及所带来的收益,还要充分考虑到由此而带来的风险及其资本占用,将收益与风险和成本相统一。资本约束意识的增强将有力地扭转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重规模轻管理的经营思想,促使商业银行将经营管理的重心放在转变经营管理方式,优化资产结构和业务结构,提高经营效益之上。如下图所示,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2004年,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某银行贷款增幅保持在一个稳定的区间,避免了出现贷款增量的大幅波动,充分体现了经济资本管理在资产增长中的制约作用。
2.培养全面风险管理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作为经营风险的企业,商业银行需要对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进行合理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经济资本强调的是对银行所承担的所有风险(而不仅仅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风险—信用风险)所可能带来的非预期损失的抵御和弥补,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可以强化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同时,经济资本管理要求对各类风险进行精确的计量,并鼓励商业银行开发适合自己的风险计量技术和模型,将促进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3.准确计量各项业务的成本,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突出的制度性缺陷:一是以利润、资产规模的绝对量考核为主,忽视资本占用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片面追求账面利润和资产规模而漠视潜在风险的短期行为;二是现行的绩效考核评级体系未充分考虑到风险因素,经营收益未经风险调整;三是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以横向为主,无法具体量化具体产品和业务条线的经营绩效,难以为经营决策提供支持。经济资本管理克服了上述缺陷:EVA强调了资本占用的成本,有助于商业银行尤其是其分支机构树立成本意识;RAROC强调的是经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并扣除了为预期风险所计提的专项准备金,更真实地反映了利润和资本回报率;同时,RAROC技术还可以衡量具体的交易和账户,有助于真实反映各项业务给银行所创造的价值。
4.提高商业银行科学决策和产品定价能力
RAROC技术通过对具体产品、业务和区域的经济资本回报率的量化,为商业银行在制定经营发展战略时提供支持。比如,根据历史数据判断某项业务的经济资本回报率较高,商业银行在编制经营计划和经济资本预算时,可以通过资源配置、系数设定等方式,向全行传达总行对于此类业务的倾斜支持导向。同时,RAROC技术强调了风险因素,商业银行在为产品定价时,可以通过RAROC技术推算出该项产品在什么价格水平才能达到预期的回报率,从而促进商业银行自主风险定价水平的提升。
5.推进金融改革深入开展,进一步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增强独立的市场主体意识
经济资本管理强化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约束意识和成本意识,使过去因具有国家信用而忽视资本充足的国有商业银行深刻地认识到,资本是稀缺的和有成本的。随着股份制改革的深入,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着监管当局越来越严格的资本约束和市场越来越高的资本回报要求,这将督促国有商业银行切实转变经营理念,增强独立市场主体意识,推动股份制改革深入开展,真正将国有商业银行建设成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
6.经济资本具有风险约束和效益约束的双效应,有助于激励商业银行改进经营管理
经济资本不仅要抵御非预期损失,而且还在经营管理和资源配置中居于核心地位:不仅可以衡量一家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而且还可以成为评价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或业务条线经营绩效的标尺;将收益与风险、成本结合起来,有助于商业银行根据实际承担的风险为产品合理定价;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改进风险管理技术,积极开发内部计量模型,完善资本管理,从而更科学地保持合适的资本持有量,激励商业银行改进资本管理。
三、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对我国银行监管当局的影响
1.促进监管当局对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区别的认识
在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过程中,银行监管当局有必要,并且会逐步认识到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之间的不同:
(1)经济资本是商业银行根据自身承担的实际风险计算出来的资本,是一种应有“虚拟资本”,在数量上等于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非预期损失额;监管资本是监管当局要求商业银行持有的最低资本,属于“法定资本”,是一种实有的资本。从风险的角度说,经济资本代表的是风险,越小越好;监管资本则是抵御风险的屏障,越多越好。经济资本是从商业银行的视角看资本,而监管资本则是从监管当局的视角看资本。
(2)经济资本具有更好的风险敏感性。监管资本是监管当局基于整个银行业的风险状况而划定的粗线条的最低资本充足要求,在统一的资本充足要求下,既可能出现资本充足率达到法定要求而仍不足以覆盖风险的情况,也可能出现对资产状况良好的银行的过高的资本充足约束。与监管资本相比较,经济资本更好地反映了特定商业银行的实际风险状况及资本真实需求,因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具有更好的敏感性。
通过对许多大公司的研究分析得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企业的竞争能力是企业开展某项业务的前提条例,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企业进入市场竞争的门票,但支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实质上是企业能力理论的一般逻辑推理,它表明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PrahaladandHamel,1990,1995)。
一、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核心竞争力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理论界有多种理解:核心竞争力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具备的一种或几种使其在向顾客提供价值过程中长期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拥有的,能为消费者带来特殊效用,使企业在某一市场上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在能力资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说: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不断地创造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创新管理的能力,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Prahalad&Hamel,1990)认为它是企业达到“一组先进的技术的和谐组合”,而“先进技术”不仅仅是企业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本身,而且还包括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企业文化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其后他们又认为核心竞争力是能使企业提供附加价值给客户的一组独特的技能和技术(1995)。蒂斯、皮萨诺和舒恩(Teece&Pisano&Shuen,1990)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能力和支柱优势基础的一组相异的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规则。埃里克森和米克尔森(1998)从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角度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有机结合,组织资本反映了协调和组织生产的技术方面,而社会资本显示了社会环境的重要性。伦纳德—巴顿(Leonard—Barton,2000)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包括员工的技能、物理体系中的知识、管理系统和价值观4种形式的技术竞争力。另外,还有人从知识的角度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方法性的初级知识,可以创造价值;从资产的角度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无形资产和智力资产中的关键部分,反映了企业的本质(杨浩、戴月明,2000)。概括地说,核心竞争力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具有的令企业保持长期、连续市场竞争优势的,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特定性或不可模仿性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属性意味着这种竞争优势既是企业参与市场分工协作体系不可替代的要素。从以上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看出,企业核心竞争力至少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征: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替代的,故而能取得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具有持久性,它一方面维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持续性,另一方面又使核心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刚性(Leonard-Barton,1992)。
在竞争对手众多的现代市场中,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长足发展,保持有利地位,必须要有明显优越于对手的竞争优势。否则,迟早会被市场淘汰。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企业不断健康、顺利成长、发展的过程和结果。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在其扩散效应的推动下,企业利用该战略性资源,不断扩大企业相关产品的生产,产品生产将由单一迅速走向多元化发展之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是企业内部各种要素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融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在外部竞争压力的作用下,企业以反应能力为基础,不断地就企业内部要素之间的匹配进行调整,形成以人为本的知识性企业管理战略组织。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人力资本的运营
企业竞争力的根源在于企业员工生产、管理积极性、创造性和其聪明才智的发挥。核心竞争力是一种能力的网络结构,而这种网络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上的人力资源能力、效用的发挥大小,并且,这种能力的有机性决定了各环节能力大小的匹配和整合。如何把每个环节点上能力的大小进行合理的经济的分配,这是企业知识管理(人力资本管理)的根本目标。
舒尔茨曾经明确指出,“人力的取得不是无代价的,它需要消耗稀缺资源,也就是说需要消耗资本投资;人力——包括人的知识和人的技能的形成是投资的结果,并非一切人力资源都是最重要的资源,只有通过一定方式的投资,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才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因此,人力,人的知识和技能,是资本的一种形态。我们把它称之为人力资本”。他还认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实际知识以及智能的发展和传播”,“人类的未来要由人类的知识发展来决定。”因此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企业发展的核心业即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所拥有的企业知识、人力资本。二战以来,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普拉哈拉德和哈默(1990)指出今天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它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则是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和他们的能力水平。
企业核心竞争力就其构成要素来看,表现为某一方面的知识、技能(核心技术)。获取知识技能的途径就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因此某种程度上学习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威廉姆森就认为,特异性主要表现为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知识,也即知识(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企业人力资本是指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也即是对劳动者进行普通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支出(直接成本)和其在接受教育时放弃的工作收入(机会成本)等价值在劳动者身上的凝固,它的表现形式就是蕴含于人自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技能和健康素质的存量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企业员工的劳动素质、生产技能和科技水平。企业人力资本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收益递增性。收益递增亦称动态规模经济,指的是生产率的提高与产出规模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二是外在性。卢卡斯指出,每一个人力资本的提高都直接引起了产出的提高,同时也引起社会平均的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而社会平均的人力资本水平决定了社会平均的运作效率,总体效率的提高反过来又使每个企业和个人从中受益。三是时效性。人力资本是以人口自身的再生产为存在方式的,由于人的生命周期的有限性,人力资本如果不能及时地被利用,或者是不能适时适当地被利用,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低或丧失其作用。四是累积性。每一个人的人力资本存量一般都不是由一次投资而形成的,在通常的情况下它是不断地进行多次投资的结果,这也是由其载体的特点所决定的。一般情况下,人力资本的累积可以被认为是已有的人力资本存量的线性函数。
三、企业人力资本的监督和激励
1.人力资本的企业产权激励。既然我们称人力资本为资本,那么人力资本的收益就不应该仅仅是工资(这只是劳动报酬),资本的收益应该是产权,所以人力资本在企业中应该拥有产权,只有让人力资本拥有企业产权,人力资本才有激励。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有这样一个思想,那就是“谁出资谁拥有产权”,然而这个提法现在已经过时了,因为有的人没有出资,但是他却拥有产权,这就是人力资本。激励企业人力资本全身心投入创新是现代企业制度安排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对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具有有效和长期激励作用的最佳制度安排,就是让人力资本所有者将同物力资本所有者共同拥有企业的所有权。
2.人力资本的企业地位激励。其实就是经济学中的位置消费。人力资本的地位激励最早源于西方的一些企业,他们通过设立CEO、CFO、CKO、战略决策委员等职位来提高人力资本拥有者的企业地位,使其获得优越的位置消费。CEO不是董事长、不是总经理,但权力非常大。自从企业设立了CEO这一职位,董事会也就变成了一个小董事会,董事会的功能已经不再是对企业重大决策拍板,仅只是选择、考评和决定首席执行官的薪酬。当然近些年出现的独立董事,也不是企业的出资人,与企业没有什么利害关系,但它的投票权却跟出资的董事一样是极为重要的,这也属于人力资本。
3.人力资本的企业文化激励。企业文化的涵义是—种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是同一范畴,属于企业制度的组成部分。著名经济学家魏杰指出:法律有失效的时候,这是靠的是社会道德约束。而企业也一样,制度不是万能的,制度失效的时候只能靠企业文化来约束。西方不同的大企业有不同的表述方式,有5点是一样的:(1)强调等级、下级对上级忠诚和团队精神。(2)能力的差异决定你在企业中的分工。(3)能力大小、分工不同在企业中获利方式不同,有人是资本收益(人力资本),有人是劳动收益(一般工人)。同样是劳动收益和资本收益是没有可比性。(4)强调企业中差距大是正常的,没有差距是不正常的。(5)强调效率,效率高收益高,不强调公平。公平不是企业的原则。是社会的原则,政府的功能是公平。
在激励人力资本的同时,企业应采取一些防范措施对人力资本行为进行监督:包括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信息保密;企业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分享企业收益;设置合约到期一次性支付条款;职位和权利的提升;企业内部约束和法律约束等。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应当不断提升其竞争优势,而这一竞争优势只能靠对人力资本的合理运营来实现。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本的激励和监督可以更好地享受人力资本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利润,从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RobertLucas.OntheMechanicsofEconomicDevelopment.JownalofMonetaryEconomics,Vol.22.1988.
1、引言
有关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的理论研究由来已久,但一直都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近年来,许多学者对生命周期下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影响做了研究,表明不同企业生命周期阶段资本结构与企业盈利能力的关系有所不同,但并未得出一致结论。鉴于此,本文对企业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做一个文献综述,为生命周期理论下,企业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2、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综述
最早对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认为企业是有生命周期的人应该是英国经济学家Alfred Marshall(1890)。Marshall 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从提出之时便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成为多学科研究的热门论题,并逐渐将这一理论与许多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并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经过 40 多年的发展与争论,对这一理论的定性研究形成了多个分支,我们将其归纳为企业生命周期仿生-进化论、企业生命周期阶段论、企业生命周期归因论、企业生命周期对策论四个分支。
在定量类的方法中,国外学者对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一是运用销售增长率、资本支出增长率、股利的支出水平、企业年龄等指标来划分企业生命周期,比如Anthony和Ramesh(1992)以及Black(1998)等学者。
二是根据企业的留存收益率进行划分,比如DeAngelo(2006)等学者从股利分配的视角出发,认为当企业处于增长期时,会有许多投资机会,但是企业本身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
三是根据企业现金流的组合方式来作为划分依据。经营现金流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状况,投资现金流折射出企业的投资情况,而融资现金流体现了企业的筹资需求。这三种现金流与企业的生命周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学者Dickinson(2007)率先运用现金流来划分企业生命周期,详尽地阐述了两者之间的联系。
目前,国内关于上市公司分类企业生命周期的判断方法没有统一的标准,大致有以下五种方法:①主成份分析法;②聚类分析;③产业增长率法;④现金流法;⑤管理熵法。这五种方法各有优缺,也有国内的学者对后三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
赵黎明,潘康宇(2007)尝试运用主成份分析的方法来划分企业生命周期。他们选取了8 个基本指标,对17 家医药上市公司进行了定量划分。方莉(2009)通过选取公司的成立年数、主营业务收入、年末总资产这三个指标,把医药类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样本划分为四大类: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
孙茂竹(2008)界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营活动能力的特征将其分为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认为企业生命周期具有多波峰型的特点, 会表现为成长、成熟和衰退期的重复出现或多次交替的发展过程, 而不必然是从成长到成熟到衰退的一个完整期间。
宋常、刘司慧(2011)在《中国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划分及其度量研究》采取了销售增长率、资本支出与企业年龄综合指标法、现金流分类组合法、销售与资本支出曲线趋势变化法将中国A股上市公司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发现:销售增长率、资本支出与企业年龄综合指标法与销售与资本支出曲线趋势变化法,都重视相关财务指标与企业发展时间序列表现,其划分的结果较为接近;而现金流分类组合法划分更强调划分依据的真实性与企业有关信息的准确性。
陈少华(2012)对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和度量方法进行了评析,认为在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财务会计、资本市场等方面的跨学科研究中,采用现金流组合信息构建企业生命周期的变量能较好地克服单变量衡量法和综合指标衡量法的弊端,同时也不需要假设各因素和生命周期的线性关系,更符合现金流和企业生命周期的内在关系。
3、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下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文献综述
曹裕、师明和马跃如(2008)《在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资本结构——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中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在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存在差异。并进一步发现,不同企业生命周期阶段资本结构与企业盈利能力的关系有所不同,企业的盈利能力与资产负债率呈倒U型关系。
刘勘(2009)在《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股权、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实证研究》一文中,选取了2005年之前上市的制造业公司作为样本,得出结论:处于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企业,其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盈利能力都呈显著地负相关关系。
刘晨曦(2012)在《基于生命周期的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以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一文中,选取了367家2005年以前上市的民营上市公司,结果表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各个生命阶段的资本结构水平有明显的差异,但在各个生命阶段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均为负相关。
一、我国薪酬激励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中经营管理层的激励方式较为单一,手段较为简单,影响了企业的经营,主要问题如下:
1、激励结构失调。主要是:一方面,重短期激励而轻长期激励。这主要表现在对经营者的激励形式以月工资或月薪加奖金居多,而经营者持股、年薪制、期股期权等只在很少一部分企业中得以施行,这种激励机制的失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造成了企业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另一方面,重物质激励而轻精神激励。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了物质激励而忽视了精神激励。引起的后果是,一方面造成企业经营者对物质激励的依赖性加大,激励成本日益提高,另一方面人们的主人翁精神日益缺失毕业论文提纲,企业凝聚力下降。
2、分配不公。突出表现是:一方面,激励与业绩不挂钩。这方面主要表现在缺乏绩效年薪与股权激励方面。另一方面,分配不均。有的企业经营者收人一直很低,哪怕企业经营业绩很好;相反另一些企业经理的收入却很高,但企业业绩却不一定就好。
二、EVA的含义
1、引入EVA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会计环境下,税后利润额通常被作为企业绩效评价的基本指标。现行的会计制度将利润作为收入与成本的差额,而损益表的费用支出项目并未考虑股权资本的成本,其隐含的意思是使用股权资本是免费的。因此,用会计报表中的税后利润作为企业绩效评价的指标,将造成对企业绩效状况的扭曲。事实上,只有股权资本的成本像所有其它成本一样被扣除后,剩下的才是真正的利润。世界上最好的企业都专注于资本的有效利用,专注于资本回报的最大化,而对资本利用效率的最好测度是EVA经济增加值。
2、EVA的定义
EVA(EconomicValue Added经济增加值)是真正的利润度量指标,它等于税后经营利润再减去资本(包括债权和股权资本)的成本。作为公司治理和业绩评估标准,EVA是美国思腾思物咨询公司提出并实施的一套以经济增加值理念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系统、决策机制及激励报酬制度。在上世纪90年代EVA就已经在工业化国家(以美国为主)的很多公司中得到应用,并积累了丰富的运作经验,包括如何调整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相关处资本成本的计算原则和软件技术近年来的较大机,人们渐渐意识到新的标准和管理模式日趋落能越来越重要,EVA作为才逐渐被人们关注。
三、基于EVA的薪酬激励计划
为了有效的解决我国企业存在的上述问题,一种新的薪酬激励模式——EVA薪酬激励计划的提出有望达到这一目标。EVA既经济增加值,是指营业净利润减去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股东把资本交由经营者经营所获得的收益必须能补偿其机会成本,只有当营业净利润扣除了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后仍有剩余,才可以认为权益资本实现了增值。其计算公式为:
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总额×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NOPAT-TC×WACC
其中,NOPAT为税后净营业利润,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调整商誉摊销、研发费用、递延所得税、先进先出存货得利、折旧、资产租赁等得到的;TC为资本总额毕业论文提纲,包括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WACC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系数。EVA奖金计划是建EVA基础上的激励机制,将EVA作为业绩考核指标,并从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奖励经营者。其计算公式为:
I=EVA×X%
其中,I代表经营者当年应得的奖金收入;X%为提取比例。基础上提出了XY奖金计划,将EVA增量部分作为一个重要核指标,设定奖金等于EVA值固定比例部分与EVA增量的固例部分之和。计算公式为:
奖金额=(X×EVA)+(Y×EVA)
现代EVA薪酬激励计划的计算公式为:
奖金额=目标奖+Y(EVA-EI)。
改进后的EVA薪酬激励计划对“XY奖金作了两个重要的改进:一是引入了目标奖金的概念;二是用EVA增量代替了奖金计划中的EVA。改进后的EVA薪酬激划的优势在于:一是EVA增量可以适用于所有企业,而原始奖金计划只适用于EVA为正值的企业,改进后的EVA奖金激划有着更加广泛的适应性;二是改进后的EVA奖金激励计EVA增量为基础来计算奖金,可以增强激励作用,在股东合成本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与股东创造财最终衡量标准相一致。使企业的未来增长值提高。
四、基于EVA的薪酬激励模式运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虽然EVA本身还有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在引入我国企业时还可能产生水土不服的现象,但这也是正常的,不能因噎废食,只要充分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再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就能让这种激励模式产生应有的作用:
1.重视行业特点和企业生命周期
对处于新兴市场中的企业,尽管未来年份的EVA预期值是正的,但由于高昂的初期市场开拓费用势必会导致早期年份的值为负,在这种情况下,用EVA衡量业绩是不适合的。同时,企业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经理人对EVA的改进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因此。用EVA评价体系衡量业绩指标就应充分考虑客观情况,避免有失公允。
2.注意对普通员工的激励
EVA激励模式主要是看重经理人对股东所创造的价值的大小,,这势必造成经理人和普通员工之间巨大的报酬差异,忽略了普通员工对公司所做出的贡献,很容易激化内部矛盾。因此,在方案设计中毕业论文提纲,要合理确定目标红利、分享比例、财富杠杆等,在效率与公平、激励与风险之间折衷权衡。
3.兼顾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使用EVA作为经理人的业绩评价指标,就很容易使经理人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和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了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从而出现短期行为。例如,通过各种方法直接在账面上操控会计数字,通过提高收入、降低费用(推迟或不更新设备),从而提高EVA等等。这从长远来看也是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
4.重视经理人的精神激励
EVA激励模式还是建立在经理人谋求个人物质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的,也就是忽略了对他们的精神激励。所以,企业在运用EVA激励时也必须考虑其他需求层次,确保激励的有效型和全面性。
5.营造效益最大化企业文化
引入EVA,不仅是经理人激励模式的创新,更是企业管理方方面面的宗旨,即高效运用企业资源,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企业只有让这种价值观念深入人心,才可能让EVA发挥最大的作用,而不只是一种薪酬制度的改革或只与经理人的利益相关。
参考文献:
1.王国顺,彭宏:EVA方法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04(1)。
2.张纯:我国激励机制的现状及引进EVA激励机制的对策[J]。商业研究,2003(17)。
一、税收筹划论文税收筹划的含义与特点
税收筹划论文阐述了税收筹划是指在遵守税法和符合立法精神的前提下,利用税收法规所赋予的税收优惠或选择机会,通过对企业投资、经营和理财等活动的事先安排和筹划,尽可能地节约税款,达到税负最轻或最佳,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行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税收筹划必将成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筹划论文提到它具有以下几个显着的特点:
(1)合法性。税收筹划不仅符合税法的规定,而且符合税法立法的意图,这是税收筹划区别于偷税避税的根本点。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税收筹划,是对税法立法宗旨的有效贯彻,也体现了税收政策导向的合理有效性。国家在制定税法及有关制度时,对税收筹划行为早有预期,并希望通过税收筹划行为引导全社会的资源有效配置与税收的合理分配,以实现国家宏观政策。因此,提到税收筹划不仅不违法,而且作为纳税人的权利受到国家的保护。
(2)超前性。税收筹划是企业对生产经营、投资活动等的设计和安排。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纳税义务的发生具有滞后性,即由于特定经济事项的发生才使企业负有纳税义务。一旦经营活动实际发生,应纳税款就已确定,再进行筹划已失去现实意义。税收筹划就是要将税收作为影响纳税人最终收益的重要因素,对投资、理财、经营活动做出事先的规划、设计、安排。
(3)整体性。税收筹划的整体性,一方面指税收筹划不能只注重于某一个纳税环节中的个别税种的税负高低,而要着眼于整体税负的轻重;另一方面指总体税负的轻重并不是选择纳税方案的最重要依据,应衡量“节税”与“增税”的综合效果。税收筹划不仅要考虑纳税人现在的财务利益,还要考虑纳税人的长期利益;不仅要考虑纳税人的所得增加,还要考虑纳税人的资本增值;不仅要考虑纳税人的税后财务利益最大化,而且还要使纳税人因此承担的各种风险降到最低。总之,税收筹划只有从纳税人财务计划、企业计划这些整体利益出发,趋利避害、综合决策,才能真正达到目的。
(4)积极性。从宏观经济调节看,税收是调节经营者、消费者行为的一种有效经济杠杆,国家往往根据经营者和消费者的“节约税款,谋取最大利润”的心态,有意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投资者和消费者采取政策导向行为,借以实现某种特定的经济或社会目的。
(5)目的性。税收筹划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减轻税收负担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多种纳税方案中选择税负最低的方案;二在纳税总额大致相同的各方案中,选择纳税时间滞后的方案,这就意味着企业得到一笔无息贷款,通过税负减轻而达到收益最大化的目的。
(6)普遍性。从世界各国的税收体制看,国家为达到某种目的或意图,总要牺牲一定的税收利益,对纳税者施以一定的税收优惠,引导和规范纳税人的经济行为,这就为企业提供了进行税收筹划、寻找低税负、降低税收成本的机会,这种机会是普遍存在的。
二、税收筹划论文阐述了税收筹划的主要方法
1.税收筹划论文阐述了筹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不论是新设立企业还是企业扩大经营规模,都需要一定量的资金。可以说,筹资是企业进行一系列经济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筹资,如企业内部积累、企业职工入股、向银行借款、企业间相互拆借、向社会发行债券和股票等,而不同筹资渠道的税收负担也不一样。因此,税收筹划论文表明企业在进行筹资决策时,应对不同的筹资组合进行比较、分析,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确定一个能达到减少税收目的的筹资组合。
(1)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选择。就举债筹资而言,要考虑举债筹资费用,如发行债券要支付手续费和工本费等,而借款虽不需支付手续费和工本费,但要按借款合同金额的一定比例缴纳印花税,因此税款的缴纳作为筹资费用因素必须考虑。但是利用债务筹资,纳税人不仅可以获得利益收益额,而且负债利息可以在所得税前扣除,与不能作为费用支出只能以税后利润中分配的股利支付相比,负债筹资可以少缴所得税,获得节税收益。这样,企业在确定资本结构时必须考虑对债务筹资的利用。一般而言,如果企业息税前的投资收益率高于负债成本率,负债比重的增加可提高权益资本的收益水平。然而,负债利息必须固定支付的特点又导致了债务筹资可能产生的负效应,如果负债的成本率超过了息税前的投资收益率,权益资本收益会随着负债比例的提高而下降。因此也不是负债越多越好,随着负债比例的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就随之增大了。
(2)融资租赁的利用。租赁也是企业用以减轻税负的重要筹划方法。通过融资租赁,纳税人不仅可以迅速获得所需的资本,保存举债能力,更主要的是租入的固定资产可以计提折旧,折旧作为成本费用,减少了所得税的征税基数,少纳所得税,而且支付的租金利息还可在所得税前扣除,进一步减少了纳税基数。因此融资租赁的税收抵免作用极其明显。
2.税收筹划论文阐述了投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税收筹划论文阐述了企业在进行投资预测和决策时,首先要考虑投资预期获得的效益,其次要考虑收益中属于本企业的有多少。对投资者来说,税款是投资收益的抵减项目,应纳税款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投资收益率,尤其是所得税对投资收益的影响更需决策者的重视。
(1)组织形式的选择。企业在设立时都会涉及组织形式的选择问题,而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供企业选择的企业组织形式很多,不同的组织形式税收负担不同。企业可以通过税收筹划,选择税收负担较轻的组织形式。
(2)投资地区的选择。企业需要对投资地税收待遇进行充分考虑,有时国家为了支持某些区域的发展,一定时期内对其实行政策倾斜,如现行对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部地区等的税收优惠政策。在这些地区投资,有些税种可以少交或不交,这完全符合政府的政策导向和税法的立法意图。
(3)投资行业的选择。为了优化产业结构,国家在税收立法时,也做了相应的规定,以鼓励或限制某些行业的发展。因此,企业投资时选择投资何种行业也可以进行税收筹划,要结合实际情况,予以充分的考虑。
3.税收筹划论文阐述了经营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企业以不同的方式筹集资金,并按照科学的方法投入企业后,其经营活动进入营运周转阶段,这一阶段集中了企业的主要经济活动,筹资、投资的效益通过这个阶段得以实现,而且自始至终包含着税收筹划。企业可以通过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活动来进行税收筹划。例如,对于享受限期减免所得税优惠的新办企业,获利年度的确定也应作为企业税收筹划的一项内容。由于新办企业产品初创,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获利初期的利润水平也较低,因此,减免所得税给企业带来的利益也相对较小。为了充分享受所得税限期减免的优惠,企业可通过适当控制投产初期产量及增大广告费用等方式,一方面推迟获利年度,另一方面通过提高产品知名度,充分挖掘其潜在的市场占有率,提高获利初期的利润水平,从而获得更大的节税利益。
三、税收筹划论文阐述了进行税收筹划应注意的问题
(1)遵守税法,依“法”筹划。税收筹划的一个显着特点在于合法性。不合法,就没有税收筹划。具体包括3方面的内容:一是以依法纳税为前提。二是以合法节税方式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安排,作为税收筹划的基本实现形式。三是以贯彻立法精神为宗旨,使税收筹划成为实现政府利用税收杠杆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环节。
(2)税收筹划活动要充分考虑实际税负水平。影响税负实际水平的因素有货币时间价值和通货膨胀。货币时间价值对企业投资绩效及税负水平的最深刻影响,表现在现金流量的内在价值的差异方面。在税收筹划中,企业应提高应收现金的收现速度和有效比重,在不损害企业市场信誉的前提下,尽可能延缓税收支出的时间和速度,控制现金支付的比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会形成应税收益的高估,同时还应注意到通货膨胀也使得企业延缓支付税金,会达到抑减税负的效应。
(3)税收筹划要考虑边际税率。对税收筹划影响较大的税率不是某项税负的平均税率,而是其边际税率。边际税率是对任何税基下一个单位适用税率,也即对每一新增应税所得额适用的税率。在实践中,往往会出现“边际税率越低,税收收入越高,边际税率提高,税收收入反而降低”的怪现象,这反映了边际税率变化对纳税人心理的影响及对经济行为的影响。企业应通过对边际税率的考察,核算税收筹划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合理开展税收筹划活动。新晨
(4)税收筹划要有全局观。税收筹划要从企业微观经济系统甚至国家宏观经济系统角度全面考虑,细致分析一切影响和制约税收的条件和因素。
一、引言
EVA是经济增加值(economice value added)的英文缩写。它的原型就是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利润(economic profit)。EVA的产生并不是一项全新的创造,它吸收了剩余收益(Residual Income )概念的“合理内核”。剩余收益是一种专门用于评价企业各业务部门业绩的财务指标。论文格式。剩余收益的定义为息前税后利润减去投资资本的成本,这种资本成本是企业作为投资者的最小可接受报酬。EVA概念从不同角度扩展了剩余收益评价方法,其核心理念是资本回报与资本成本的差额。这一理念强调对资本成本包括股权成本的扣除,是以股东价值为核心且符合经济现实的理念,与传统的会计利润指标相比,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
作为现代公司的一种理财理念,其理论渊源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默顿·米勒和弗兰科·莫迪利安尼1958年至1961年发表的一系列关于公司价值的经济模型的论文。而首先引入定义,并将其作为公司管理评价工具加以发展和推广的是美国 Stern stewart & Co财务管理咨询公司的创始人乔尔·斯特恩赫、G·贝内特·斯图尔特。EVA的计算公式是:
EVA=NOPAT-资本费用
NOPAT=EBIT-税金
EBIT=净销售收入-经营费用
这里,EBIT指息税前收入,NOPAT指息前税后利润另外,资本费用=投资资本×资本成本。计算简便,但其包含的财务信息却相当完整。若EVA为正表明公司资产使用效率高,公司价值增加若为零,说明公司盈利只能满足债权人和投资者预期获得的最低报酬若小于零,即使会计报表上的净利润为正值,也表明公司经营状况不理想,公司价值在减少,股东的财富受到侵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EVA引起了企业界和学术届的广泛关注。在众多国际性大公司中,正取代传统会计业绩评价指标,成为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主要标准(Make lanen ,1998)。EVA不仅可以准确衡量企业获得的实际营运收益,而且在帮助企业管理者经营资产等方面也成效显著。一些发展良好的大公司把它们的成就归因于采用了作为企业评价指标(Brigham,1999)。发达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也将公司是否采用EVA指标,作为预测未来业绩、评估公司价值的重要依据。
二、EVA与价值创造的关系
根据有关学者的推导EVA与价值之间的关系清晰明确:
即市场价值可以表示为投资资本与未来EVA的现值之和。未来的EVA来源于两方面:以获得的业绩水平的持续性以及EVA的增长。当投资资本加上当前资本化的EVA时,就得到公司的当前经营价值(COV),当资本市场预期值EVA保持在公司近几年所取得的水平上时,COV就是公司的市场价值。资本化的当前EVA值就是当前EVA除以资本成本。资本化的EVA增长值称为未来增长价值(FGV)。
所以:
市场价值=当前经营价值(COV)+未来增长价值(FGV)
=投资资本+当前EVA的资本化价值+未来增长价值(FGV)
=投资资本+当前EVA的资本化价值+资本化的预期EVA增长值
可见,公司的价值受其现今的表现和未来因其内涵和竞争位置带来的价值两部分决定。在新经济条件下,公司中的FGV一般在总市值中占很高的比例,公司的决策不仅要重视当前的EVA利润,更要重视那些尚未显示其未来产生巨大利润潜力的因素。
三、EVA进行价值创造的基本方式
从目前实施EVA管理的众多案例可以看出,实施EVA的建议通常由首席财务(CFO)提出,从董事会或CEO开始,仅在公司的战略层运转。如何在战略层以下推行管理,以利用全体员工的价值创造潜力,而不仅仅是高层管理者的价值创造潜力。这就需要借助“价值驱动要素”的力量。
为了提高企业的整体EVA水平,部门经理必须找出影响EVA的关键因素,并了解哪个因素是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直接影响的。把EVA分解成一个个比它本身更容易在公司较低层面上加以衡量的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就是价值驱动要素。与EVA本身相比它有两个长处:一是在一些部门中可以精确衡量,二是与部门管理者的职责对应的更加紧密。挑选EVA的组成部分虽然有助于恢复EVA在公司较低层次中使用的功能,但是,它却忽略了价值创造行为另一个重要方面,即价值导向型公司的最终目标是未来EVA的现值。这意味着不但要激励管理者提高当年的EVA,还要鼓励他们实施能提高未来阶段EVA的措施。否则,管理者会把目光集中在短期目标上,而忽略了长期业绩的驱动要素。为了帮助管理者明白当年的那些行动可能增加未来的EVA,还需要一套未来的先导指标,这些指标不是EVA的组成部分。因此,价值驱动要素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EVA的组成部分,可以称为“财务性驱动要素”一种是反映的先导指标,可以称为“非财务性驱动要素”。
(一) EVA与杜邦分析
EVA=(RONA-WACC)×投资资本 (1)
杜邦分析框架含有对RONA的渐进式的分解,使人们深刻观察到的来源。
RONA=NOPAT/销售额×销售额/平均总资产
=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 (2)
(WACC 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RONA 为总资产收益率;NOPAT 为税后净经营利润)
从公式(1)我们可以看出只要企业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就会增加,就会促进价值的创造
1. 提高现有资本的回报水平
如果WACC和投资资本不变,RONA增加,则EVA增加。当企业实现竞争优势时,RONA会超过WACC,并会为股东创造价值。这种竞争优势可以表现在技术或费用的领先上,也可以表现在公司股票的知名度上。然而在竞争的市场上,超额回报的存在会引起新的竞争,各种创新都会被复制,超额回报很快会消失,这种规律对世界级的大型企业也是如此。此后关键的问题是能否维持高水平的RONA。
2.保持有效增长
当某一投资预期会带来比WACC更大的收益时,价值则会产生。如果预测到一个增长战略会减少RONA,但只要它的增量RONA超过WACC,价值仍会产生。正如沃伦·巴菲特、罗伯托·哥祖塔等几位价值创造神化的主角经常说的格言价值创造的核心在于使市场价值增长得比资本快。
3. 降低资本成本(WACC)
WACC的降低会给价值创造带来与RONA同比上涨一样的结果。凡是提高超额利润幅度的行为或战略,都可以为股东创造价值。
根据公式(2),我们可以把RONA 进行分解,分解成销售净利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再进一步的可以对利润率分解,把费用成分计算成销售额的百分比,这些费用成分包括已售商品、销售和管理费用、税额、折旧和人工费用等。论文格式。也可以对总资产周转率进行分解,分解成固定资产周转率、运营资本效率、存货周转期和应收账款周转期等。这些指标主要是财务性驱动要素。
(二)EVA与平衡记分卡
市场价值=当前经营价值(COV)+未来增长价值(FGV)
在有些具有突出成长机会的公司里,未来增长价值占公司整个价值的90%以上的情况并不罕见。所以,对公司经理而言,在其业绩衡量系统中标出推动未来增长的因素很重要。否则,他们就会冒着巨大风险,将公司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不会为股东带来价值的活动上。论文格式。而预测未来EVA的最佳指标不仅仅是当年的EVA。例如,比起公司今年度的EVA来说,顾客满意度可以更好的预测公司所拥有的在未来创造更高EVA的能力。
平衡计分卡从公司战略与业绩评价相结合的角度出发,认为影响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有顾客、内部经营、学习与成长和财务四个方面,因此业绩评价也应以上述四个方面为基础。虽然人们在设计平衡记分卡时并没有考虑EVA,但实践证明这个框架与EVA是高度互补的。
如图所示:
通过图示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的价值创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经营战略,另外是竞争战略。在经营战略中,主要包括了内部经营和财务两给方面,本文已在前面论述。下面主要阐述竞争战略:
首先,客户关系管理(CRM),是正在兴起的一种旨在健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理念和管理系统。目前大家普遍接受的是 Romano 的观点: CRM就是“吸引并保持有经济价值的客户,驱除并消除缺乏经济价值的客户”。CRM是一个经营战略,该战略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将企业的客户资料整理出来, 为企业提供一种全面、可靠而完整的认识,从而使客户与企业间所有的过程和互动能够有助于维系和拓展这种互利关系。面对竞争激烈、变化多端的市场,怎样发现、吸引、留住客户成为企业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其目的就是通过为客户提供超越竞争对手的服务,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
其次,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这是企业利润生成的基本要件。在产品/服务选择上,主要解决:企业提供服务的种类,企业提供的服务是否具有个性化,服务质量的选择,时间或速度的选择,还有价格的选择等方面。
再次,培养企业的核心人才。企业的核心人才既是企业的核心资源又是企业的核心能力的载体,它在企业的价值创造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核心人才主要包括企业家和核心员工。为了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核心人才、并不断创新与学习,才能自如地应对内外环境的挑战,茁壮成长并立于不败之地。
四、结论
企业经营的目标就是企业价值的创造,而驱动企业价值增值的因素可以分为“财务性驱动要素”和“非财务性驱动要素”。本文在论述财务性驱动要素的时候试图把EVA与杜邦分析体系联系起来,本文在论述“非财务性驱动要素”时试图把EVA与平衡记分卡相联系。以便使三种管理模式相互交溶、相互补充。这种结合不仅使外部评估者明确企业价值生成的动因,也使内部价值创造者明确外部是如何评价企业价值的。这种价值管理理念的变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也是企业理财活动的本质所在。
参考文献:
[1]谷祺、于东智 EVA财务管理系统的理论分析 会计研究,2000(11):31-36
[2]刘淑莲 企业价值评估与价值创造研究 会计研究,2004(9):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