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综合实践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6 15:25:0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英语综合实践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英语综合实践论文

篇(1)

1.1本体论研究

就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本体论研究而言,需要解决以下一些主要问题:①什么是农村英语课堂教学?②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发展的特点是什么?③影响农村初级中学学生英语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有哪些?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主要是对国外外语教学理论的引进、消化和应用,针对我国特定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中的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还远远不够。[1]根据查阅到的文献,目前国内针对如何在农村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进行英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几乎没有,现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影响农村中学学生英语成绩提高的因素分析上。

1.2实践论研究

从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实践论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研究的主要课题包括:需求分析,教材的编写及评价,教师的教学观,教学评价。

1.2.1需求分析

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需求分析主要分析在我国农村特定的环境下对合适的教材、合格的教师、正确的教学观和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就这一点而言,现有的研究大多是从我国农村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加以阐述的。如:陈莹莹的《河南省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现状》(2004);熊惠平《新课标下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2010);吴金萍的《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0);刘晓贵《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环境优化研究》(2010年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农村英语教师教学观主要体现在作者的文章里,缺乏专门关于教师教学观的研究。

1.2.2教材的编写与评价

教材的编写是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部分要研究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教材的功能、教材的形式、教材与教师、教材的评价,等等。国外对英语教材评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如:①哈钦森和沃特斯(Hulchingson&Wasters)(1989)认为评估的内容应主要包括: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成本等[3]。②坎宁斯沃斯(CunningsWorth)(1995)认为教材评价的标准除了要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对象、教师的教学方法等因素外,还应该充分考虑以下因素: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师。而且他又进一步将教学对象(学生)这一因素细化为:学生年龄、水平、期望、动机、兴趣;现有的学习资源;喜欢的学习风格。他不仅仅强调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而且还强调教师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性,所使用的教材与大纲的差异程度,教师是否可以对教材进行改编和补充。[4]③汤姆林森(Tomlinson)(1998)尤其重视评估教材是否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认为:教材应该形式新颖,题材多样,版式引人入胜,内容及安排使学生不感到紧张,能鼓励学生树立信心;要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促进学生多投入学习;应该让学生多接触真实的语言,多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达到交际的目的;应该考虑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情感因素,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并能鼓励智力、审美和情感的介入以激发大脑左右半球协调工作;还应该提供学习成果反馈的机会等。[5]将三位学者所设计的英语教材评价标准综合起来,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好的英语教材首先应该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的以及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其次要考虑所使用教材的适用性,即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是否适合当地的教学环境,教师是否能恰当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是否能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增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智力,是否能提高学生的情商等;再次,一本好的教材还要考虑经济因素,即是否能达到节约的目的。国内关于农村英语教材的研究很少,我们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以“农村中学英语教材”为题名,在搭配为“模糊”的条件下仅仅搜到4篇文章。分别是包志烟的《立足农村中学实际合理利用英语教材》(2009);袁选选的《也谈农村职业中学英语教师、教材和教法的问题》(2007);钱新谊的《新英语教材与农村中学》(2005);杨倩《关于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制定及配套教材的编写问题》(1999)。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师如何教、教师如何利用教材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等方面。加上其他有关英语教材的研究,总的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侧重对现有教材的评价,涉及农村教材编写内容的研究大都比较宽泛,可操作性不强。如:周雪林《浅谈外语教材评估标准》(1996)、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和设计》(2002)。②涉及农村中学英语教材编写的更是凤毛羚角。如,刘道义只是在《浅议英语教材的评价标准》(2004)中谈到:“一套优秀的英语教材,要符合四个基本要求,其中一个要求就是要符合各地教改实际。教材编写不能仅面向城市、而应当统筹考虑城市与农村的差异,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异”。③缺乏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对于教材适用性较为系统全面的反馈。

1.2.3教师的教学观

教师的教学观,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形态下的教师对于教学内涵、教学模式和教学控制方式等因素的总体认识、理念与看法,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对教学本质与过程的基本看法。教学观与教学行为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彼此决定关系,更不是单纯平行的线性关系。就其实质而言,教学观是教师思考教学问题所获得的理性认识,既包括教师对教学问题的现实认识,也包括教师对教学问题的前瞻性价值判断和结果选择。而教学行为是指教师教的行为,即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方式。[6]语言教学观是人们对语言教学活动的本质的认识、理解及所持的相应观点和态度。任何一个语言教师的教学活动都体现出一定的语言观和相应的语言教学观。[7]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观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具体的教学行为既可以反映一个教师的教学观,又可以进一步促进教学观的形成和改变。目前国外对具体学科教师的教学观研究还较少,国内对语言学科教师教学观的研究更少。以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为核心理念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通过该标准,我们可以看出广大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养成什么样的教学观。课程标准基本要求如下:①课程总体目标,从以单一英语学科教育为目标向以全人教育为目标的转变,从升学教育向终生教育转变。②教学内容,从重视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向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并重转变,特别强调英语交际能力的养成。③教学模式与方法,从以英语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强调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尽量在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中进行交际。④课程评价,从一次性的终结性考试向终结性与形成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转变,并且更加关注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进步。⑤教育技术上,从简单的黑板粉笔向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转变,特别要重视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开发与有效利用。[8]由此可见,一个合格的农村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英语基础学科知识,了解交际语言教学法,还要具备教育学和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否则就达不到《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学者们主要是从建构主义理论角度出发来研究英语教师的教学观,他们从反对传统的英语教师输灌、学生被动接受行为主义机械教学观的立场出发,认为建构主义的英语教学观可以解读为:以人为本,学生主体教学观;凸现环境,情景脉络教学观;勇于探究,问题本位教学观;对话协商,合作学习教学观;综合评定,多维发展教学观。[9-10]

1.2.4课堂教学

关于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内容:①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殊性?②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什么?③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上应该、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④教学方法。这几个问题都要求我们深入课堂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对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教师“教”的方法上,鲜见研究学生应该怎么学的方法;在对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特殊性上,大都是从缺乏语言环境、硬件、师资方面着眼等,缺乏具体有力的论证,更缺乏实证研究;对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上,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建议的较多,缺乏理论探讨和支撑;鲜见对于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目的的探讨,目的不明确必然会失去方向,必定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总的来看,现有的文献对于农村初级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大多是对具体教学方法的探讨,计算机技术怎么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尚待开发的研究领域,对此缺乏系统全面地、有理论支撑的研究。

2方法论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语言学界、外语教学界开始探讨方法论。与西方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论的悠久历史相比,中国的方法论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纵观15年以来对于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①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定性研究居多,以问题、思考、分析、建议或对策、经验总结和观察为主。如:皮平凡《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发展的障碍与对策》,高美玲《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罗哲《农村中学英语学困生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案例分析很少,缺乏行动研究;定量的方法主要以调查研究为主,如:梁琼琳《昭通市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素质状况调查报告》(2011),熊惠平、李堉华《新课标下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2010),曹金梅、贾萍《河北省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素质状况调查报告》(2009)等。②由于研究方法过于单一,造成现有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大量的零散研究造成许多重复、无用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仅在论文题目的文字表述中涉及农村英语教学问题及对策的论文就有60篇左右,这充分说明重复研究的严重性。

篇(2)

根据课前条件,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才能、综合能力、创造性能力,集中训练三分钟。如,学了一些短语后,请学生小组讨论一共学过哪些?然后有序地组织训练,可以分成三人组或两人组等形式。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指导学生复习

复习是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过程,复习不是简单地重复老师授课的条文,而是要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开拓和挖掘,这就是说复习时要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做文章,有效的复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1.学生应系统地复习所学单词与词组

复习单词时一定不能抛开课文中的句子死记硬背,应做到字、词、句有机结合,通过句子记单词,通过单词记句子。

2.归纳、整理、浓缩、升华

学生在复习时要对学过的知识点重新整理加工排列组合,在整理归纳时可以根据:

(1)发音分组,如:f|ood,blood.

(2)根据结构编组。如:used to,be used to do,be used to doing.

(3)展开联想编组。如:prove-route-rude-umprove-move.

三、指导学生自学完成作业,进行适当的课外练习

做作业是理解消化巩固所学知识的必要一环,通过进一步的训练学生把英语知识转化成英语技能,从而提高运用和驾驭语言的能力,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角度来看,学生在认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语言实践练习,对于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语言的综合能力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

四、指导学生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口头上、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我认为,这些要求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四种训练。

1.听写训练

所谓听写训练就是老师在课堂上用英语讲课、提问,回答学生的问题,形成英语口语小环境。这样学生的英语视野会进一步拓宽,慢慢就会形成英语定向思维。此外,老师应定期训练学生听力,进行听力测试。学生可以收听英语广播,收看有关英语电视节目,长期坚持,学生的听力水平会有所提高。

2.说话训练

所谓说就是要求学生课堂上动脑、动口处处说英语。约同学出去散步,可以说:would you like with me?听到同学病了,可以说:I am sorry to hear that!会见客人时可以说:Glad to meet you!同时,课堂上,老师要巧设情境,用多媒体让学生做情景对话练习,或者让学生复述课文,在老师指导、鼓励和点拨下,让说英语形成一种风气,使学生由“不敢说”到“想说、敢说、抢着说”,这样说英语的气氛就大大加强了。

3.阅读训练

阅读训练面要广,层次要深,速度要快。我们搞阅读训练时,要有针对性地选用一些寓言故事、人物描写、科普文章,多层次地揭示英语的本质,展示英语的艺术性,让学生在语言的海洋中遨游,拓宽知识的视野,提高阅读速度,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4.写作训练

英语书面表达能力是培养学生使用语言,驾驭语言能力的具体体现,写作过程是一个认识、理解、形象思维能力的综合训练,它是词汇、语法、篇章知识的综合运用。写作训练一方面可以促进听、说和思维能力的潜力发展,同时听、说能力的发展又反作用于写作能力的培养,为达到上述要求,可以进行下列三种类型的写作训练。

(1)操作型。这种练习方法是把一些孤立的句子串成文或按逻辑顺序重新组织成文章。

(2)指导型。如看图说话、缩写、扩写、续写等写作训练。

(3)交际型。这种训练是有计划的,定期让学生写日记、写周记、家信通知、广告、便条等。

五、重视开设“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是对课堂知识的延伸,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是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的良好机会,可以拓宽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也可以开设“英语角”举办英语故事朗诵会……使学生迅速地进入角色运用英语。这样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同时会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篇(3)

一、新时期对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要求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教育部和高教司的领导下,我国大部分高校均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强素质教育改革,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列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要求我们在更高层次上认识和理解素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内涵,在教育实践中妥善处理好其辩证关系。

大学英语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为期两年的大学基础性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其他专业课程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英语教学有着明确的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包括英语听、说、写、译的实践应用能力;通过语言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在工作和社会交往中实际运用英语进行有效信息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语言学习的自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质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但是,作为在全国各高校普遍开展的语言类基础课程,大学英语仍然局限于单一的语言技能的教化和培训,无法真正体现新时期基础课程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大学英语课程长期以各种英语等级考试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设置、考核方法都受限于应试型教学理念,英语的教与学严重脱节,教学过程只重视语言的认知和考核,而忽略了语言的重要载体――人文知识和文化教育,语言素质教育更无从谈起,导致学生普遍语言素质低下,难以适应社会迅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探讨大学英语全新的教学模式,全面推行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以通识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渠道,以文化素质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完善手段,成为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课题。

二、以通识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渠道

通识教育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理念,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体,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通才而不是工具人。

新的教育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从单一的工具型语言技能培训转变为英语综合人才的培养。有意识地将通识教育理念贯穿于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中,不仅能使学生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而且能使其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在英语语言的教学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又要有意识地使其能够在全面、开放、宽容、民主的学习氛围中理解和欣赏其他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在语言和文化的学习和鉴赏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而实现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参与国际交流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以培养高素质通识人才为目标,重新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就要求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文化知识的长久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创造性的思维方式,陶冶高雅的语言文化情趣,构建合理的英语知识能力结构,提高语言文化综合素质。

作为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识教育的实施渠道是开设通识课程:继续长期以“大学英语”为公共基础课程;适当合理地设置外语选修课、语言类通选课等;开办旨在扩展外语学习兴趣的语言素质课堂,如英语专题讲座、课外阅读和竞赛等;开展英语社会实践活动,如外企参观访问、跨文化交流调查等;课程作业的设计要体现“通识”特点,如英文电影观后感、跨文化交流体会、英文访谈记录、社会实践论文等。大学英语教学中开设多样化的通识课程能满足不同类型、层次和特点的学生对语言学习的要求,使语言教育的目标不再局限于掌握基础知识、语言理论和技能的运用,而重点在于能否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交际环境中体验和感受语言的运用,能否培养学生较高的语言学术品质和思维方法,能否在语言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转变讲授型大学英语课程中严格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局限性,在通识课程中实现学生对语言文化的体验与感受,领会人类文明的精髓。

三、以文化素质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完善手段

从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来看,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均可作为传统、狭隘的专业教育模式的有效改革途径,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教育理念和实践手段。

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理念主要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统一。文化素质教育的宗旨是在特文化素质教育环境的熏陶下,在文化知识传授的过程中,通过个性化文化素质教育实践的开展,将优秀的文化教育成果转化为被教育个体的内在品质,使其在情感、理念、思维和价值观等方面均得到发展,促进其身心发展与文化素质的内化,并通过教育实践外化为人际交流中的个性化表现。

文化素质教育能有效地完善单一的大学英语评估方式。传统的大学英语评估体系主要依赖于终结性评估方式,即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定学习和教学效果:期末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研究生英语考试等。文化素质教育落实在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中,能够有效地将其评估手段的重点转向形成性评估,使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相结合,既能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和评价的力度,又能体现终结性评价的重要。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意识、跨文化交际技巧、英语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课堂活动参与的主动性、能否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等方面均可作为考察和评定的范围,英语教学的主体、形式、内容、标准等方面都成为评估内容。在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中,不仅学生的学习过程受到了全方位的督促和调动,教师也能及时更新学生的反馈信息,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加强教和学双方面效率的提高,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全面推行英语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不仅能充实大学英语课堂实践中的素质教育内容,而且能提高学生在交际环境中的语言应用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教育可以以多种形式开展:大学生英语文化节;校际间英语交流夏令营;各种主题式英语晚会;英文歌曲、演讲、朗读、写作比赛;组织学生定期收听英语广播、英语节目;开设英语原版电影赏析课程。全方位、多渠道环境和氛围的营造,更加丰富了大学英语素质教育活动,极大地改善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单一乏味、效率低下的弊病,双方面调动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对比研究和实践,将其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和实施手段,既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又能全面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化素质和应用技能。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将其长期作为教学改革的课题,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全面推进。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篇(4)

1.充分进行市场调研,有效地进行职业规划

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笔者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查,发放了一系列调查问卷,如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毕业生填写)、毕业生跟踪调查表(企业有关人员填写),内容涉及毕业生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协作精神、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应用专业知识能力、工作责任心、外语应用能力等。调查结果显示:75.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应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专业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非常重要;55.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应加强学生的协作精神及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62%的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满意程度为一般,有跳槽的意愿;只有5%的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满意程度为满意;14%的学生在工作之余从事第二职业,52%的学生认为只要有条件也想从事第二职业。调查结果也显示,学生在校的知识学习及能力培养非常重要,如果能在有限的几年时间内,按照自身的特点,规划好自己的知识结构,制定自己的能力培养计划,能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2.正确引导,广泛动员,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自我规划,立志成材”活动是一项群众性实践活动,学生参与的广泛性、自觉性、主动性是决定活动成败的前提。为促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变“要我成材”为“我要成材”,应通过作好调查研究、宣传发动等环节的工作,大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深入调查研究,把准思想脉搏。为摸清学生思想状况和成材需求,做到有的放矢,要采取问卷和座谈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调查摸底。将“你想不想成材?”、“中专生能否成材?”、“你个人希望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要成材需要老师和学校提供哪些帮助?”、“你对将来的职业生涯有何设想?”等方面的内容印成试卷,发给学生。与此同时,还应深入到宿舍,与学生面对面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需求。

广泛宣传发动,激发参与热情。为了更有效地开展这次活动,分别召开班委会、团小组会,进行层层动员、广泛宣传,组织学生全员参与活动。同时,利用专题板报集中宣传这一活动的目的、意义,并召开“面向未来,设定人生轨迹”、“挑战自我,立志成材”的主题班会,营造浓郁的活动氛围。

3.自我评估,明确职业目标。每位学生由于性格、学识、兴趣、基础各不相同,对自身成材的需要也不尽相同。在引导学生选择职业目标时,先进行自我评估,目的是为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思维方法、道德水准以及社会中的自我等。只有充分认识了自己,才能选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路线,才能对自己职业生涯目标做出最佳抉择。

选定成材目标,将决定学生未来的发展轨迹。如果目标过高,不切实际,就会成为一纸空文;而过低,又没有压力,难以激发自身的进取心。我们把学校对学生的硬性要求的“公共标”与学生依个人兴趣爱好而定的“个人标”结合起来。公共标包括英语能力等级证书、计算机能力等级证书、专业技能等级证书、互联网知识。个人标根据个人实际而定,如领导能力、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作能力、自学考试、第二专业学习等。

4.制订计划,奋力“达标”。目标选定后,要求每位学生制订个人“达标”计划,把总体目标分解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使学生远有规划,近有打算,形成一个目标激励链;同时,在全班建立“达标成材”公示榜,将全班学生每个阶段的成材目标及达标进展情况排名公布,实行动态管理,使每个学生在同别人的对比中找差距、知不足、添动力,让学生时刻牢记自己的追求,经常对照目标检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情况,做到自我警醒、自我激励、互相督促、共同提高。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332-03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日益加深,中国的外语教学界积极引进西方的外语教学原则和方法,许多有志之士,大胆使用或尝试了外语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相比,外语教学又有着非常特殊的教学环境、对象和目标,因而需要我们探索出适合外语教学的规律、原则与方法。研究外语的教学原则与方法,其意义就在于可以促进中国的外语教学,以利于培养出大批的外语、涉外工作者和合格的初高中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

一、外语教学方法的研究

中国的外语教师从不同的方面观察问题,对外语教学做了深入探索之后,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和论述,也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目前,世界上大约有四十几种外语教学方法。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的听说法(也叫口语法)影响最大,直到现在还很流行。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产生出自觉对比法,法国产生了视听法(也叫情景法),美国产生了认识法,英国产生了交际法(也叫功能法,交流法或意念法)。交际法曾在中国高等院校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使用过,也有较大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国内提出了结构―情景―交际教学法。法国南锡研究中心酝酿出一种只注重听、读的异语交流教学法。在美国又兴起一种全部动作反应法(TPR,即 Total Physical Response),适合于幼儿、少儿学习英语。钟兆隆同志创造了“逆向英语学习法”,李阳推出“疯狂英语学习法”,国内还进行过一些“阅读学习法”(English through reading)。还有人反对“疯狂英语学习法”,说不必疯狂也能学会英语。几年前在电视上就播过两种新的学习英语方法。沉默法就是又一种学习外语的方法。

刘润清、戴曼纯认为,现在国内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六种:(1)交际法;(2)语法翻译法;(3)听说法;(4)视听法;(5)综合法;(6)其他方法。

赵爱国、姜雅明把外语教学模式归纳为八种:(1)语法翻译法;(2)直接法;(3)听说法;(4)视听法;(5)自觉对比法;(6)自觉实践法;(7)综合法;(8)交际法模式。

束定芳、庄智象把外语教学的方法归纳为八种:(1)口语法和情景教学法;(2)听说法;(3)交际法;(4)全身反应法;(5)沉默法;(6)社团学习法;(7)自然法;(8)暗示法。

目前在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教师中最常用的外语教学方法是:(1)听说法;(2)视听法;(3)交际法;(4)多媒体教学法;(5)综合法。

不论你采用何种方法,我们都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转变外语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法的特点之一就是以教师为中心,实行“一言堂”,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效果当然不好。学生是授课的对象,只有以学生为中心,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才会好。

2.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和电话教学。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行人机对话,等于不止一位教师在给学生上课,另一方面可以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参与,勇于开口说外语。

3.最初阶段,不要过多纠正学生错误。学生说外语,其实是,任何人说外语,只有说得多的人,出现的错误多,说得少的人出现的错误少,不说外语、不开口讲话的人才不会出现错误。因此,教师不应当以出现错误多的就认为是学习不好,不能在此画等号。

4.不同的情况,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鼓励教师要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切不可呆板。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灵活变通方式进行教育。河南科技大学打算在2006级新生中再次实行英语分级教学。即使不进行英语分级教学,本科生、专科生都有差异。即使全都是本科生,也存在有艺术类学生、农学类学生、建工学院的学生英语水平总体上要差一些,若“一视同仁”,僵化某一种教学形式,效果就不好了。

5.要有爱心,爱学生之心。加强责任心,加强辅导。对于所教的学生,不能只喜欢学习好的尖子生,而不喜欢学习差的学生。学习差的学生更需要得到老师的爱心,并需要经常加以指导。要舍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尽力帮助他们。在有能力有时间的情况下,尽可能给差生“开小灶”,使他们“吃得好”。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能够遵循这些教学原则,灵活多样地采用上述的外语教学方法,我们的外语教学肯定能够在上一个新台阶。

二、外语教学原则的研究

从本体论层次上来看,即对语言本质特性的认识上来说,我们可以肯定语言有如下四个本质特征: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社会交际需要和实践的产物。语言在交际中才有生命。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才真正学会使用语言。因此,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作为符号,语言由两个方面组成:形式和意义。整个语言系统实际上是个符号关系的系统。

3.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文化载体。人类思维依赖语言这个工具,而语言又是思维过程和结果的体现。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规律必然要在语言中反映出来。而语言结构和语言习惯又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作用于思维方式和习惯。语言是文化信息的代码,因此说,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文化载体。

4.语言具有特殊的生理基础。动物不可能学会人类语言,小孩过了一定年龄就不可能顺利地学会语言等种种现象表明人类大脑中有一套特殊的语言习得和处理机制。

从实践论层次上,即教学本质特上来看,束定芳、庄智象认为外语教学有以下五个基本原则必须遵循:

1.系统原则:根据语言是个符号系统的原理,在外语教学中应突出语法教学的重要作用。语言的系统性在于语言符号间关系的密切联系。外语学习者中介语研究表明,学习者所掌握的外语知识形成一种连续体(continuum),从初级向高级阶段发展。新的语言知识的输入,再加上适当的交际实践,必然促进这一连续体向高级阶段发展。在语法教学中,语言符号间的聚合和组合关系可作为编制学习者语法知识网络的经纬线。

2.交际原则: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必须时刻牢记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外语进行交际,而掌握外语这一交际工具的最终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交际实践。形式为意义服务,工具为目的服务。外语交际能力包括准确接受信息和发出信息的能力。接受信息包括说和写。所以,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意味着全面学习者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交际能力有两个方面组成:语言知识和交际知识。语言知识的积累可以提高交际能力,交际的实践可以巩固学到的语言知识,这样又可以反过来促进交际能力的提高。但是,语言知识的学习是为最终学会外语交际服务的,所以应十分注意语言知识教学和交际技能教学之间的关系。

3.认知原则:在外语教学中强调认知原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应充分考虑到学习者原有语言知识和世界知识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有意识地对比母语与外语之间的特点的异同,加深学生对新的语言系统的理解;二是应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记忆习惯的作用。

4.文化原则: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对外语词义的准确理解,需要对外族文化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外族文化知识的获得,一是通过对该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学习,而是通过对该族语言文学作品的研读;二是通过对该族文化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的了解。在外语教学材料的选择中,应特别注意遵循文化原则,选择富有代表性的语言材料,使学习者对外族文化变得越来越熟悉。

5.情感原则:情感原则包括对学习者学习外语的动机和态度加以引导,以及对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其他情感因素,如性格、兴趣、情绪等方面的培养或控制。一般来说,外语学习者的动机可分为综合型和工具型两种。持综合型动机的学习者希望通过学习目的语,融通该目的语文化,得到该语言社团成员的认同;而持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则是为了达到某一短期目的,如通过某一考试、获得某一职位等。研究证明,持前一类动机的学习者成功的比率较高,坚持学习的动力也大。

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外语教学实践中还应研究其他不同性质的教学原则,如阶段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等。

赵爱国、姜雅明则认为,外语教学是在教者(教师)与学者(学生)两个主体或双方的共同合作下进行的,因此,应当遵循以下六项基本原则:

1.交际原则(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ый принцип):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用所学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首先把外语作为一种工具――交际工具、思维工具、信息工具来教授和学习。

2.系统原则(систематический принцип):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外语教学应始终突出语言结构系统教学的重要性,以使学生建构起一套新的语言规则系统。

3.文化原则(культурный принцип):外语教学要结合符号知识的传授和学习,适时移入所学语言国的文化知识,以使学生在学得和习得语言的同时而学得和习得文化,真正形成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4.综合原则(синтетический принцип):外语教学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综合能力,其教学科目不宜分得过细,课程设置不宜过窄,应采取综合的方法,将广泛的语言教学内容、多样的言语形式及技能培养等进行有机的整合性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认知原则(когнитивный принцип):外语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母语知识对目的语学习的影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母语与目的语的结构及文化差异的认知能力,以加深对所学语言及文化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记忆习惯等的作用。

6.实践原则(практический принцип):实践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性质及特点之一,也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外语教学必须贯彻实践原则,以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和相应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经过七年一线英语教学实践,根据我的经验总结出了英语教学的六大原则:

1.实用性原则:外语教学也像其他门类的教学一样,应该熟悉授课对象,选择合适的教材,选择合适的内容,以便使学生们能够学以致用。

2.趣味性原则:所谓趣味性原则就是让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如果教材或文章不能使学生们产生兴趣,肯定效果不会好。如何能调动起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外语教师的教学艺术,外语教师必须要重视并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一原则。

3.循序渐进原则:这一原则最为明显,即,由容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地学。束定芳、庄智象也认为,外语教学还须坚持循序渐进性原则。

4.对比性原则:学习外语的学生,时时处处总想在与母语对比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和接受外来语言的。但在实行这一原则时应注意引导学生避免负迁移,尽可能地努力争取正迁移。

5.重复性原则:所谓温故而知新、熟能生巧口,这几种说法都是从不同的角度,用了不同的语言来说明重复的重要性的,达到异曲同工之妙。只有不怕重复,才能学得更好。

6.博杂原则:这一原则强调知识面一定要广,各类体裁的文章都要看,各方面的知识都要学到。

我们在教研室教学研讨中有人就提出了外语教学至少应实行三原则:

1.兴趣性原则:学生如果对外语学习根本无兴趣,那就很难学好外语。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们学习外语的兴趣,多下功夫,多想办法。

2.实践性原则:(三个75%)包括教学实践活动的广度、密度、深度。从量上来看,教师讲解与学生活动的比例不应大于1∶3;广度,就是指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面要广,量要多,特别不能冷落学习困难的学生。密度,就是教师保证操练的频率较高、节奏较快,避免松散、拖拉。深度,即指学生的活动质量,高质量的学生活动应具有递进性,并且形式多样,内容有趣,以利于学生自学能力与自我控制能力的养成。

3.高频密度的原则:贯彻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的原则,是课堂管理成败的关键。多信息,要求有足够的信息刺激量;高密度,要求学生积极地互相交谈,增加语言实践和信息交流;快节奏,要求思维主动,积极地快速反应。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当然,还有许多学者、专家和外语同行对于外语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提出了许多类似的或不用的看法,我们不能轻易地就否定人家。事实上,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没有万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我们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恰当的教学原则去指导他们,方才有效。正如一则广告词说的:这里总有一款适合你的,你会满意的。

参考文献:

[1]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78.

[2]赵爱国,姜雅明.应用语言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38-40.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22-226.

[4]Richards,J.C.,& Platt,H.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 Linguistics [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2000

[5]Mills,D.Web-Based Technology as a Resource for Form-Focused Language Learning [J].TE SOL Quanterly,2000.

[6]Hickey,Leo.2001.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7]戴炜栋.外语教学法的机遇与挑战:第二届中国外语教学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外语教出版社,2007:2.

[8]杨雄琨.对中国高校教育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改革性思考[J].南京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9]左焕琪.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10]王枫林.综合编排教学法的原则与方法[EB/OL].网络杂志Magazine《综合语言知识》教育论文,2005-11-25.

[11]梁镛.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出版社,1999.

Researches into Teaching Methods and Principles of Foreign Languages

CHEN Ru

篇(6)

1.理清创建工作思路

2.构建阶段目标体系

第一步,通过专题培训,全体教师都能够形成共识并主动参与项目的试验探索;成立项目研究工作室,建立领导、组织、管理系统和专家指导机制;形成学习项目试验的具体落实途径和检测评价标准。

第二步,总结阶段经验,教师撰写相关论文,进行学生项目研究成果展示;建立北京项目试验目标地,和美国等国家开展高中的合作、交流、游学等互访交流活动;开展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经验交流活动以及成果展示活动。

第三步,通过项目试验研究,全校教师进一步形成“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对学生终生学习与发展的积极意义的共识;促进教师的角色转变和专业发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进一步提高,为其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素质健康人格的优秀毕业生奠基。

3.构建科学发展评价体系

组织上,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和核心团队。校长亲自抓“十二五”总规划中的特色校建设规划,相关处室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制度上,建立与特色建设相配套的工作制度和流程,把学校特色建设工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根据特色建设的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学年目标各研究项目单位制定适合本组的研究计划,每个学期总结研究成果。资源上,加大特色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为学校特色建设提供物力资源保障,组织相关人员考察学习,进行专项研究实验,邀请专家讲学,召开专题研讨会议,确保学校特色建设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和特色建设目标的实现。科研上,组成科研课题研究,教科室为研究提供必要的信息资讯。发挥科研为先导的引领作用。

创建特色教师队伍专业成长的平台

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校建设的关键,为加速我校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弥补年轻教师偏多的弱点,分“梯度”培养。

骨干教师是学科带头人,是常规工作完成的模范。为此,学校选派12名骨干教师出国学习,20多人到全国各地参观考察;请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专家到学校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已开设4个名师工作室,把特级教师等名师的经验推出去。市级化学学科带头人吴海君荣获全国说课大赛一等奖,市级物理骨干教师王仕新荣获全国高中物理教学大赛一等奖,市级骨干教师张洪斌带领学校男篮11次夺得北京市高中男篮冠军,他的名师工作室对全县中小学体育教师发挥了指导和示范作用。

对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指派骨干教师作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或观摩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成立“青年教师沙龙”,引导青年教师作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王英莉、王金海、苏颖娜、王仕新、刘岩等5位中青年骨干教师荣获首届高中教师新课程基本功培训和展示活动一等奖,另有3位青年骨干教师获得二、三等奖。

开辟特色校建设的“绿色通道”

1.提炼必修课程的实践要素

学校组织力量研发《密云二中新课程社会实践实施纲要》。在高一、高二年级进行主要学科教学改革的专项实验,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上进行科研实验探索。学校先后组织了语文、生物、英语、数学、物理等五个学科的全市性新课程教学研讨活动,全市有1200名多教师或教研员到我校参加研讨活动。

2.开设多种社会实践类型的选修课、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每周安排一节选修课加入课表,学生跨班级自选课程。每学期都有40多种选修课课程。每个月组织一项学生参与的主题实践活动,如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等,既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校内实践活动积极性,更使特长生有了自我发展的广阔舞台。组织军训磨炼学生革命英雄主义的意志;通过校内执勤锻炼学生自我管理的实践能力。

3.创造有语言的校园文化氛围

我们把校园环境建设视为隐性的教育课程,将每一个物质实体当作文化教育因素对待,将可见的显性文化元素和隐性的教育元素结合起来,通过物质实体与心灵感受的和谐关系,体现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近年来,学校初步实现了生态化、人文化、数字化、书香化:教学区、生活区、办公区、锻炼活动区功能齐全,综合体育馆全市一流,图书馆藏书11万多册,校园网与互联网链接,沟通每位教师的笔记本电脑终端。庄重的孔子像、神圣的论语走廊、醒目的标语传递着厚德博学的理念,楼道内展示的科学家画像引导着学生的追求目标,橱窗优秀教师和学生的事迹熏陶着见贤思齐的风尚,文明礼仪标兵的执勤示范标志着向善的情操,专业展室的奖杯、证书演奏着学校辉煌历程的旋律。

4.校内外结合的研究性学习

学校选择有责任心的教师担任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导学生开展问题研究,每个学期学生都有200多项研究立项课题。选派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实践活动设计。任课教师担任学生的立项、开题、研究、调查报告与解题的指导教师,确保研究性学习不流于形式。

5.走进社区和实践基地的社会大课堂活动

学校先后创建了“四路一园”的学生实践基地,由团委或年级组组织学生到基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假期或周末组织学生到乡镇或社区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自愿组成小组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在社区开设英语角,为光荣院孤寡老人演出等,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每学期年级组都组织全体学生到市区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先后参观了清华、北大和国家体育场等人文景观,并进行了拓展训练;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到美国、日本、韩国等考察学习,并与美国和韩国中学建立了友好学校关系。

全体学生参与特色校建设

1.健身育心的体育活动,创建了浓浓的体育文化

密云二中是“全国传统体育项目(田径、篮球)学校”。田径队近年来参加北京市中学生运动会,连创佳绩:2009年市47届中学生运动会获得冠军4人;2010年市级竞赛夺得7枚金牌;2011年市田径试点校比赛取得了6项第一名,其中张伯伦、邵楠、李健代表北京参加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取得佳绩,市教委授予密云二中“学校贡献奖”称号。

密云二中男女篮球队都是北京市强队,女篮夺得北京市高中生女篮冠军。男篮从1997年成为北京高中男篮冠军以来,夺得北京市冠军11次,全国冠亚军1次,季军2次,代表北京市出访台湾和韩国。为北京市青年队和高校输送了100多名优秀运动员。

全校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雷打不动”。每学年都要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体育文化节。学生综合体能素质不断提高,2009被教育部和国家体委授予“群体运动先进单位”称号,2010年体能抽测名列北京市第一名。

2.观察实验的科技活动,培养了创新意识

把学校科技教育和社会科技教育有机结合。我校获得“2004年北京市百万家庭数字生活技能大赛”家庭队第一名,获得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颁发的优胜奖。

组织专题科研小组深入密云水库地区、石匣小流域治理工程处、雾灵山自然保护区进行调查研究,撰写科研报告。学校已经出版了“社会实践论文集”等学生科技论文作品集。

篇(7)

中图分类号:G353 文献标识码: A

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体育教育(师范)专业本科(四年制) 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多能一专的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

1 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现实意义

1.1 素质教育依然是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面对21世纪挑战,全面实现教育自身现代化真正内涵的有效途 径,它的主要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开发受教育者的特长和潜能,使之能够更好掌握知识和获得技能,懂得如何思维,如何做事和如何做人,创造性地进行工作,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由于体育专业学生入学时的文化成绩普遍较低,文化基础差;入学后又因专业技能训练耗费大量时间和体力,影响文化课的学习;教学实践中往往强调专业知识的教育,忽视人文素质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加上实践教学环节时间短,所学知识得不到“内化”,结果是相当数量的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体育专项技能,但对包括自己民族传统文化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却知之甚少。更有甚者,在就业择业时不同程度的表现出语言表达不畅、教态与教法组织不良、自我学习能力较差等劣势。这些不足,使该专业学生往往会给人一种“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主观偏见,不利于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渴望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体育师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我国基础教育为推进素质教育而实施的一次极其深刻的变革。在这次改革中,新的课程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学行为、新的课程评价观念的出现,强烈冲击着现有的体育教师教育培养体系。首先,新的体育课程体系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构成了身体运动和健康两条主线,融合了包括体育、生理、心理、卫生健康等在内的多学科知识领域,因此,要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体育师资;其次,新课程要求不仅使学生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以及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等一系列综合能力;再次,新课程提出的积极地、因地制宜地利用课程资源,体现课程弹性和地方特色的要求,也对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期望;最后,新课程改变了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并将人文教育融入课程之中。这样,面对新课程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又将如何改革,无疑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综上所述,社会需要“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然而,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创见、创立、创新来源于实践,“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现实意 义便在于此。

2 体育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理论模型及其构架依据

“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阶段性实践教学环节,而是一个系统的、全方位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与实践过程。它是将教育教学实践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即: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将实践内容落实到1-8个学期的每门课程,在不同学期的不同课程 教学中侧重安排相应的实践内容,并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形成“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学训练与竞赛强化相结合” 的“课内外一体化”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旨在多角 度、多层次、开放性、综合性地培养学生的“教师基本素养”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行业适应能力。

就实践教学形式而言:从分布在各课程内的微格教学实践到教学基本功大赛的强化实践 ,再到综合性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改变毕业前的一次性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为“全程性实践”。

就实践教学内容而言:从课程单项实践裁判考级实践外出观摩优质课体育基本功 、体育教师基本功考核教育见习以公共体育学生为对象的校内实习专业教育实习。集 “行为规范、课堂教学见习、实习,多项裁判工作实践,教师基本功实践,班主任工作实践 ,社会体育工作实践,社会调查实践,人文素质检验”等内容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从重视课堂教学实践到重视综合的体育教师基本功、体育教师基本素养实践,扩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内涵。

就实践教学平台而言:从以各课程为实践平台到以社区、乡镇、企业、校内公共体育课、中小学等实践基地为实践平台,拓展了实践平台的外延,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

就实践教学的时间而言:从每生课程内的3-15分钟实践到全堂课教学实践,从原半学期左右的实践到一个学期的实践,增加了实践的时间。

“智力生态环境”是人才成长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告诉我们,人类在独立思考、创造思维方面的能力仍然是很弱的,当客观世界和科学发展需要长时间等待一个新思想产生的时候,通常需要在外部刺激下,使它实际产生。一个重大的突破要 有环境,新思想的产生也好,学术水平的突破也好,重大贡献也好,不仅靠钱、人,还要营造一个氛围,一个环境,这个环境可以叫“外部刺激”,我们称之为“智力生态环境”。

早在1937年 7月撰写的《实践论》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阐 明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它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 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 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 要的飞跃。并深刻地指出,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 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爱因斯坦关于“智力生态环境”的论述和的《实践论》及现代教育的特点无不为体育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3 体育教师教育“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

3.1 创新与优化课程结构体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培养模式的实施,归根到底要依赖于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同时,课程的内容又对教学过程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因此,构建和优化与“全程实践教学” 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无疑对该模式的实施具有先导作用。

第一,创新与实践能力相关的课程内容。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提出了“增大学校课程设置自由度”;“增加课程门类,力求课程形式多样化,课程设置合理化,课程结构弹性化,课程形态多元化”的课程改革思路,这为创 新“全程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提供了条件和依据。因此,本着“少而精、新而实、薄而通”的原则,增加实践性、应用性、小型化、专题性课程,在课程设置上突出文 理渗透,注重设置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有利于激发和形成学生自信心为主的教学效能感培养的课程。

第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顺序。长期以来,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过分强调各 课程内容的完整性,缺乏相互间的渗透和衔接,缺少优化统筹,课程庞大琐碎,教学效率低下。一方面不同课程中往往涉及较多相似内容,另一方面某些课程间具有明显的承上启下特点,如果各科任课教师只注重课程讲授的纵向深入,忽视了课程与课程之间、专项与专项之间的横向联系,无疑既浪费教学时间,又不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因此,优化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顺序,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提炼出各学科课程中与实践能力有关的课程内容;二是,依据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规律以及学科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对提炼的课程内容讲授顺序进行优化,使之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穿行,帮助学生将课程目标不断再现、巩固、反馈,最终“内化”为教师技能。

3.2 全力为学生创建教学技能“实践场”我国现行的教育方式、考试方式和学习方式导致了“惰性知识”的产生,学生在学校中所学习的知识仅仅是为考试做准备,不能有效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而在无背景的情境下获得的知识经常是惰性的和不具备实践作用的。对此,情境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知识和互动不能与这个世界分割开来,我们不能只看到情景或是环境,也不能只看到个人,真正起作用的是人们和环境的相互协调,所以只把重点放在孤立的方面是破坏互动,是抹杀情境对认知和行为的作用。由此而构建的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事实和规则的云集,而是一种动态的建构与组织,同时还应该是人类协调一系列行为并适应动态变化发展环境的能力。

3.3 实现学生“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融合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到理论提高,再回到实践中加以验证的往复循环的过程。由于体育学科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使得在运动技能教学的某些领域,如情景多变、紧张应激、事物结构高度复杂、关键信息不明确等学习情景中,传统课堂教学所具有的感知不 强的劣势便表现出来,此时,内隐学习比外显学习更具优势。学生在尚未进行相关理论学习时,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情景的复杂感知,同时又无意识的将这些感知加以运用,可以对日后进行的有目的的、受意识控制的外显学习创造机会。

4 体育教师教育“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实施步骤

为了营造人才成长的智力生态环境,促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将知识“内化”为做人和做事的基本心理品质,且具备比较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勇敢的创 造精神,笔者制定了“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保障体系和实施步骤。

4.1 以人才培养计划为保障,强化实践教学地位1) 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将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中安排30学分,保证了各课程都包含25 %的实践教学课时。2) 在各课程组充分研讨、达成共识、确定本课程学生实践技能培养 的基本内容之基础上,拟定《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方案DD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作为各课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依据。并从培养时间的阶段性和空间结构的层次性两个维度建立“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评价体系。3) 将体育教育专业“全程实 践教学”培养模式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行为。会同校教务处,形成体育院(系)与学校教务处共管,体育院(系)技术和基础部门及各课程组老师共抓,举全院(系)、全校之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2 课内外一体化,落实实践教学任务

4.2.1 实践教学融入课堂第1-4学期:实践类课程内实习。例如,在课内学生自带准备活动方面,由任课教师提 出课堂教学内容后,要求带队学生对该专项该堂课相关的技术动作进行系统分析,不但要认真考虑相关肌肉运动特点和能量供应特点,还要“挖空心思”地设计与之相匹配的准备活动内容,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改进,并最终实施。

第1-5学期:裁判工作实践。一是利用术科教学组织课内教学比赛,让学生轮流进行裁 判实习;二是利用校内每年举办的田径运动会,篮、排、足球赛等各单项比赛,组织并指导 学生制定竞赛规则、编排秩序册及临场执法;三是学校联系本地、市体育局、教育局,派遣 学生组织执法各部门系统及中小学比赛;四是各运动项目裁判员考级实习辅导。

第5-6学期:《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中学体育教材教法》等教学类课程 课内教学实践。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把学生分组,将部分难度较浅的内容实行组间分配,根 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编写准备教案,课前由任课教师审阅、修改,再由学生实施讲解,教 师课后简单小结并给予评分,计入考评。

4.2.2 走出学校,步入教育实际第5学期:外出观模优质课。要求学生到中小学观摩优秀教师教学,让学生熟悉中学教材、教学大纲,熟悉体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如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课外辅导、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了解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并与体育教师一起进行体育教学、训练等。

第6学期:教育见习。

第7学期:教育实习。利用本学期一半以上的时间到教育实习基地进行教育实习,实习内容是全面地、独立地承担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

第7、8学期:毕业论文习作。

4.2.3 强化各类技能考核第3学期:体育各运动项目基本功大赛和文化基础知识大赛(英语、计算机、三笔字等)。

第7学期:面对全校公体学生进行两周试教,组织体育教育教学基本功大赛。包括:教师着装、精神面貌、教态、队列、口令、口哨、基本徒手操、广播体操、课堂常规等。

每年在院(系)内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娱比赛(包括辩论赛、演讲赛、迎新、新年晚会、卡拉OK比赛等);学院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文体表演,鼓励学生创建各种俱乐部(如轮滑、健美操、跆拳道等),并将其列入评奖、评优及入党参考条件。

5 结 论

1) 虽然在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下,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逐步呈现 出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现代化的特点,但却存在实践教学不足,培养 方式呆板等诸多缺陷,导致学生综合能力的畸重畸轻。面对素质教育、知识经济、市场经济 的诸多挑战,创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2) “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阶段性实践教学环节,而是一个系统的、 全方位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与实践过程。旨在多角度、多层次、开放性、综合性地培养学生 的“教师基本素养”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全面提高学生的 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行业适应能力。

3) 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基础,认为体育教师教育“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包括:创新与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全力为学生创建教学技能“实践场”;实现学生“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融合;多渠道开发学生多种智能;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M].国发[2007]14号文件.200 7,5,18.

[2] 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1):1-6.

[3] 蒋心萍.体育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体育与科学,2005,26( 1):60-63.

篇(8)

“翻转课堂”模式的到来,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教师不再是专业教师,要求教师掌握多种技能,不断学习提升自我,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

所谓“翻转课堂”模式,是从英语“Flipped Class Model”翻译而来的术语,又称“颠倒课堂”,是将知识的传授、内化颠倒安排,改变传统的师生角色,重新建构学习流程,是作为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与补偿学生学习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它的存在有其独特的优势,是什么使它风靡北美,又将在中国教育史上掀起一片热浪呢?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一下我对“翻转课堂”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思考。

一、“翻转课堂”模式的实施流程

1.“翻转课堂”模式的录制

翻转的课堂内容可以是教师自己拍摄录制的实际教学视频或模拟教学视频,也可以是网络上优秀的开放视频,然后上传到校园网或特定的网址上供学生学习。

录制的教学视频的时间约10~20分钟,不宜过长。因为学生的注意力具有集中性的特点,视频时间过长的话,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力分散;同样要注意录制的背景不能太杂。同时学生的注意应体现指向性,不能盲目学习,故在教学前教师应指明教学目标,重难点,做好导学任务,方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应根据教师设置的导学目标,通过独立探索,自主学习,记录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制成网络材料或纸质材料并反馈给老师。

3.交流成果,协作学习

先让学生在班级内交流成果,展示学生的学习心得、自制的小实验等。然后由教师在收集整理学生们的疑问中,选取2~3个具有代表性的疑问,在班级内讨论。先由小组讨论,再由班级大组讨论,解决不了的最后由教师点评。对于其他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或书面、当面形式及时为学生一一解答。

4.达标检测

教师针对所翻转的教学内容制作设计2~3道典型的题目让学生自我测试来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也可将检测的题目放入翻转课堂的内容中,方便学生学习和复习,并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延伸到下一课的学习任务上,为下一节课的内容作铺垫。

二、“翻转课堂”模式的作用

作用一:可作为学生自学或再学习的教学视频材料。它短小精悍,重点培养学生的查阅资料、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并且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提高合作意识,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等,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探究方法。

作用二:作为教学辅助资源,它有同片段教学、说课等教学模式相似的优点,如不受环境、时间、地点的约束,制作非常灵活方便。对于物理学科而言,一些难做或现象不明显的实验,可制成视频动画作为翻转的内容,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大有帮助。“翻转课堂”模式被视为一种“移动教育”,学生在观看视频时不受地点、时间的约束,在校在家均可,使学习、复习、检测更方便快捷,真称得上是一种“移动在线学习”。

作用三:改善师生关系。学生在电脑前观看视频与老师是面对面授课学习的,又可通过网络问答,缩短彼此的距离。教师的职责更重要的偏向于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释疑解惑,像QQ聊天,微信平台一样,拉近了师生的感情。

作用四:“翻转课堂”模式的实施为创造学生评价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生成性材料,尤其适合用于“档案袋评价法”,它是一种教师依据教学目标与计划,请学生持续一段时间主动收集、组织与省思学习成果的档案,以评定其努力、进步、成长情形的一种评价方法,有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个人独特评价等方法,体现教育课改多注意学生发展评价及多方评价等理念。

“翻转课堂”模式正处于实验的初级阶段,从实施的大体流程可以看出,“翻转课堂”模式不愧是现今热门的教学新模式,它综合应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自学、合作、探究等方法。“翻转课堂”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信息化、教学资源公开化,使师生的学习随时随地。同时也体现了现在倡导的“先学后教”的理念,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翻转课堂”模式虽然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所颠覆,但在教学录制的实施上仍应遵守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尊重学科特点作个性化处理。如在物理教学实施时,应注意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突出物理学科特点,注意观察实验,注意物理思想方法教育,注重科学探究,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翻转课堂”模式实施效果要好,录制环节还是要靠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学生环节要顺利高效地进行要看教师的组织引导能力。所以,不管是什么优秀的教学模式,都要求我们教师认真学习其理论知识,掌握其中精髓,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潮流。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120-03

在幼儿教育百花齐放的今天,大大小小幼儿园都在构建自己的园本课程,掀起了一股园本课程建设的热潮。在这股热潮中,我园始终在冷静地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幼儿教育追求的最终价值是什么?构建园本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应该构建一个怎样的园本课程才更有利于幼儿园全面和谐发展?

经过这些年的摸索、实践和研究,我园对园本课程有了更深地认识:园本课程是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适合幼儿发展和教师成长的课程。幼儿教育追求的最终价值是促进每个幼儿整体的、全面的、和谐的、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园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幼儿愉快生活,为了幼儿全面健康发展。作为“广东省一级幼儿园”,要引领辐射,构建园本课程是提高园所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幼儿园内涵发展的核心动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指南》的这些思想是指导我们构建和实施幼儿园课程的重要原则,因此,我们结合成熟的社区人文环境,以幼儿社会性发展为主线,构建了园本多元化课程。

一、确立课程理念和目标

我们“以幼儿发展为本”作为园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因为这一基本理念反映了对幼儿生命的珍视和发展权利的尊重。为了使每个幼儿个体获得主动、和谐的发展,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让课程去适应孩子”,而不是“孩子去适应课程”,因此我们把幼儿发展作为教育目的的落脚点,把幼儿的表现和反应作为教育内容和策略的依据,把幼儿的健康、快乐、完整、和谐、创造、放在核心的地位,全面促进幼儿和谐发展,并且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素养的新一代。

二、设计课程内容和形式

我们秉承“一日生活皆课程”,把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当作整体的课程来对待,充分发挥一日生活整体的教育作用,一日生活各环节之间相互联系,教学、游戏和日常生活相互渗透,将促进幼儿发展的基本目标落实在现实的一日生活之中。我们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五大领域教育目标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借鉴了《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和《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的主题设计框架,从幼儿的需要出发,充分挖掘幼儿园自身及周围的课程资源,构建并实施了以幼儿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园本多元化课程,包括学习课程、游戏课程和生活课程,促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中自主学习,全面发展。

(一)“学习课程”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好的学习品质能为幼儿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习课程”主要以“主题探究活动”为主,多年的实践使我们形成了以“主题探究活动”为统领、五大领域教育内容为支撑,体育活动保证,区域活动拓展,自主游戏丰富,环境资源渗透的学习课程模式。

在“学习课程”中,教师根据学习目标,从幼儿的兴趣出发,选择满足幼儿需求的内容,与幼儿共同商讨和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在领域教育活动和主题探究活动相互补充下,幼儿除了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外,还学会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和遇到困难时能积极面对并寻找解决办法。如小班的美术活动“点点和线线做游戏”,幼儿乐于尝试新活动,运用波洛克式大胆作画,线条流畅,图案自然;中班的数学活动“小小记录员”,幼儿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物品的数量,学习在老师和同伴的帮助下寻找最好的解决办法,并在解决中了解记录表的作用;大班的综合活动“我换牙了”,幼儿在与同伴合作统计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产生学习统计的兴趣。主题探究活动“颜色变变变”“大大小小”“花花世界”“我上小学了”,幼儿通过主题的各阶段活动,以探索、操作、观察、访问、调查、讨论等学习方式,逐步学会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养成爱观察、爱思考、爱提问、爱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 “游戏课程”让幼儿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促进幼儿获得最佳发展的一种途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我园“游戏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戏课程”主要包括自发性、规则性和探索性等三大类游戏,自发性游戏是由幼儿生成的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规则性和探索性游戏是由教师设计的智力游戏、体育游戏、探索游戏和区域游戏等。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目标以及幼儿的兴趣点,从幼儿的发展需要出发,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幼儿可以根据自己意愿自己选择玩伴、游戏内容,建立自己的游戏规则,从无意中、发现中、练习中获取知识和经验。如幼儿在智力游戏中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操作材料,保持安静,完成一项到一项;幼儿为进入微型家具和厨具的“娃娃家”,也要遵守该区域的约定,人数够了不能进,游戏后要收拾好“娃娃家”,会与姊妹班的弟弟妹妹一起玩等等。

“游戏课程”既满足又保护了幼儿的心理需要,使他们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幼儿在与成人或同伴交往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还了解并遵守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提高其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生活课程”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教育的主要目标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养成习惯,习惯养成体现于一日生活中。幼儿园生活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对幼儿来说,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也是其生活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从“一日生活”的角度构建“生活课程”,主要包括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每月一节日”活动等。

日常生活活动主要包括吃饭、穿衣、穿鞋、盥洗、种植、烹饪等技能练习,帮助幼儿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组织幼儿参观城市规划馆、地震局、居委会、派出所等社会职能机构部门,带领幼儿参与探望孤寡老人、打扫公共卫生、爱心扶贫捐款等社区惠民活动,引领幼儿走进社会、亲近自然,帮助幼儿在怡悦身心的同时懂得关爱、懂得环保,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意识和亲社会行为。

“每月一节日”活动,即一月成长节、二月欢乐节、三月爱妈妈节、四月感恩节、五月劳动节、六月艺术节、七月毕业节、八月环保节、九月礼貌节、十月爱国节、十一月科学节、十二月体育节,各级组根据幼儿园的总体目标和实际需要开展系列活动,遵循“综合渗透”原则,实现整体教育效果――形成尊重人、尊重环境、尊重文化、尊重资源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园本课程的实效性

园本课程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同样,园本课程在设计――实践――反思――修整――再实践过程当中,幼儿、教师以及幼儿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和发展。

(一)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以幼儿发展为本”一直是本园的办园宗旨和园本课程的基本理念。通过园本课程构建与实施,幼儿学习和发展是整体性、全面性的,并且从自己原有水平上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向更高水平发展。幼儿通过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获取经验,从而建构知识,发展能力,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的良好学习品质,努力将“给孩子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的办园愿景成为可能。

(二)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高

在园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育观念转变了,从课程开发的全程参与者和研究者,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实现传统教师到学习者、研究者与教育者三位一体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教育行为和策略上,以了解幼儿发展水平和观察幼儿行为表现为抓手,将活动目标分解为多层次的学习步骤,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材料,经过思考――设计――实施,努力为幼儿提供最适宜、最有效、最科学的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增强,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实践前反思,我要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实践中反思,随时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检验预定措施的可行性,调整策略。实践后反思,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及时记录,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

(三)促进幼儿园内涵发展

经过几年研究实践,园本课程的发展,营造了“文化育人”氛围,幼儿园里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幼儿和教师在健康和谐的环境文化中成长。

近年来幼儿园荣获“广东省绿色幼儿园”“佛山市安全文明校园”称号,并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ESD)项目实验学校”,《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优秀成果集》获“2014-2015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有多项科研课题在省、市、区成功立项,其中2项课题分别获“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三等奖”“佛山市禅城区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二等奖”。教师撰写的100多篇文章在省、市、区论文评比中获奖,其中《有效地开展主题探究活动》获“佛山市《指南》实验工作征文等奖”,《在主题作品中发展小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实践研究》获“新形势下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论坛大赛作品评选中一等奖”,并在《教育世界》杂志(CN 13-1278/I)发表。林悦小朋友获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幼儿组(广东赛区)第一名,王一然小朋友和卢睿颖小朋友家庭分别获“佛山市亲子故事会大赛一等奖” 和“禅城区幼儿故事大赛特等奖”。幼儿园集教师辛勤汗水和教育智慧编制的《幼儿园优秀教育成果集》《园本多元化课程》和《幼儿创意小宝典活动――翻绳》等书籍,在同行中起到一定的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

园本课程的构建需要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园本课程的实施和需要紧密结合本园教师、幼儿、资源等实际,立足于幼儿的发展,为幼儿园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用我们的专业能力和实际行动能给孩子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塑造均衡、优质和可持续发展的幼儿园!

参考文献:

篇(10)

(一)环境不适应大学新生面临的第一个巨大变化是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新生们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地域差异明显,各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及饮食习惯不尽相同。同时,入学后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多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考大学,部分新生在入校前从未离开过父母,生活方面的事物全靠父母打理。进入大学后,衣、食、住、行都要自理,面对全新的集体生活,大部分新生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

(二)心理不适应面对全新的环境,大学新生的心理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大学新生在中学阶段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那就是考上理想的大学。家长和教师的引导,也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学生为备战高考,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在高考胜出后,学习目标和压力一下消失,没有了新的方向。此时,如果没有及时确立新的人生目标,则会对学习失去热情和积极性,懈怠感悄然滋生。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对大学生活进行过美好的想象,当心中憧憬的理想环境与现实环境发生冲突时,就会产生失落感;还有一部分学生因在高考中发挥欠佳,或在填报志愿时出现了偏差,与心目中理想的大学和专业失之交臂,心理存在着一定的落差;还有部分新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出于对热门专业的追逐而盲目地选择了学校及专业,当进入大学后,发现得非所愿,也会出现不良的抵触情绪,并深受其扰。大学新生在中学阶段多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同学心中的好榜样。进入大学后,发现身边的同学个个都很优秀,除了成绩以外,自己和他人在知识面、才艺、人际交往及家庭条件等各方面均有差距,使一直以来的良好感觉荡然无存,自尊心受到打击。尤其一小部分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学生,他们有的通过助学贷款步入校园,有的靠东拼西凑才能凑齐学杂费,经济压力大,思想有包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表现得较为自闭。

(三)学习不适应大学阶段与中学阶段的学习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高中阶段学习的主要科目都是初中学习知识的延伸,学生对这些课程体系和学习方法都比较熟悉。而进入大学后,学生面对的是以前从未接触过的课程知识,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学内容趋于精深和抽象。要想学好专业知识,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需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些学生不能及时转变学习方法,出现了课上听不懂、课后无所适从,对学习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

二、多种方式引导大学新生健康成长针对新生的特点,作为一名青年专业教师,笔者在担任大学新生班主任工作期间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从青年专业教师的角度,对引导大学新生健康成长的方式进行了总结。

(一)引导大学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目标对每一个人都有着巨大的导向作用,青年专业教师作为新生班主任,应根据自身经历,把引导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俗话说有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成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哈佛大学有一个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等各方面条件相差不多的年轻人。通过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表明,有清晰和长期目标的人,最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的成功人士。而目标模糊者,大多数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之所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和他一生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密不可分。早年的爱因斯坦有志进军科学领域,他通过分析后发现虽然自己的成绩平平,但对物理和数学有兴趣。于是,在大学选择专业时,他果断地选择了物理专业,使个人的潜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最终在光电效应理论、布朗运动和狭义相对论3个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在他取得卓越成就之后,以色列政府曾邀请他担任以色列总统,然而他对自己的目标矢志不移,毅然谢绝。由此可见,确立清晰的人生目标对个人成长和发展十分重要。笔者在新学期的第一次班会上,给新生们提出了几个思考问题: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想实现什么样的人生价值?你想拥有什么样的生活?你想拥有什么样的能力?你希望与什么样的人为伍?你觉得什么对你是最重要的?笔者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树立切实可行的人生目标,并指导学生将自己的目标分解落实。首先指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不再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明确大学阶段的学习目标,就是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自己具有立足社会的真本领。通过这一举措,笔者惊喜地发现,存在于新生中的学习动力缺乏、自主性差等普遍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地增强。很多新生表示,要充分利用大学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增强自己的竞争力。虽然树立了人生目标,有了主动学习的意愿,但是部分新生却为该如何进行大学阶段的学习而苦恼。笔者作为青年专业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新生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告诫学生要克服学习上对老师的过分依赖,培养学习的独立性。首先从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入手,做到合理支配课余时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课堂上紧跟授课教师的思路,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课后勤于思考、及时归纳总结,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教师应提醒新生在第一学期要以学会学习为主,学好必修课,对选修课做到不盲目、不负重。在后期学有余力的基础上,利用好图书馆、资料室、校内精品课程、各类讲座等资源,广泛涉猎,拓宽知识结构。通过教师的引导,班里的同学大都能做到课前预习、上课有针对性地听讲、课后复习,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并不断地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此外,学生们还以寝室为单位建立了学习小组,团结互助、比学赶帮,班内学习风气浓厚。

(二)加强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引导笔者针对大学新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入学教育中进行了积极的引导。首先,针对新生在卧虎藏龙的大学校园因地位不保导致的失落,笔者引导新生要正确面对。一方面接受自己是大学校园普通一员的事实;另一方面要逐步接受客观存在的差异性,积极地接纳自我、认识自我。教师应引导新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优缺点,不能因为与别的同学存在差距而全盘否定自我。通过这一引导,大多数新生能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恰当地进行自我评价,不再盲目焦躁和悲观。其次,对于家庭条件较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引导他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所面对的现实,坚信物质上的匮乏只是暂时的,鼓励他们通过刻苦学习获得奖学金,通过勤工助学改善生活条件。班里有一些同学通过奖学金及校院两级的勤工助学补助,解决了自己的生活费用,增强了自信心。此外,结识新朋友、建立新友谊也是新生不可或缺的心理需求,是大学生身心发展、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是靠专业知识,85%是靠人际关系与处世能力。笔者特别重视引导新生的人际交往,教育新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主动与老师及同学交流,积极参加文体社团活动。笔者教育新生在人际交往中应以真诚为前提,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信任为基本原则,注重交往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互通有无、乐于分享。在班级讨论QQ群里,笔者鼓励新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有价值的信息。新生积极与大家分享自己获取的各种信息,包括名人演讲、高雅艺术进校园、公益培训等活动的通知。值得一提的是班里有几位新生及时了解到北京大学组织暑期调研活动的信息,并参加了此次活动,开阔了眼界。通过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引导,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增进了新生之间的交流和感情。

(三)强化大学新生对专业的认知专业认同感指个体对所学专业的态度或对专业的认知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主观感受。专业认同感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及个人发展,甚至影响着整个学科的发展。梅莉等人开展了华中农业大学林学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的调查,发现林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较低:超过70%的学生表示,如果重新选择专业,不会选择林学专业。该专业新生对专业的喜欢程度分化明显,喜欢和不喜欢的比例均高于其他年级。笔者所在的北京林业大学林产化工学科的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也较低,表现在高年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不高,大一新生申请转专业现象明显,先后有多名新生向笔者咨询转专业的相关事宜,其中不乏有学生打听学校最好的专业是什么,某些专业课程设置的难易程度如何、就业前景如何。这些学生转专业的出发点不是基于对专业及自身情况的客观分析,而是盲目从众。针对这一现状,笔者作为新生班主任,向新生介绍了本专业的专业特色、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要求、课程设置及与其他相关专业的联系;分析了学好本专业所能具备的知识结构、学科的发展前景、学生毕业后所能从事的工作及继续深造的方向,让学生充分了解了本专业的重要地位及学科设置的意义。通过这些工作,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部分原本盲目想转专业的同学,也在了解本专业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思考,最终选择留在本专业继续发展。

上一篇: 高校美育论文 下一篇: 纺织行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