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4 05:29: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数学论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第一,在学习新内容时要渗透数学思想。在设计教案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增加数学思想的启发,将数学思想与新的数学知识结合起来,避免只讲知识表面不讲数学原理,只讲习题不讲思想。在讲授新内容时,不能直接将相关概念和定理告诉学生,而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引导和启发学生逐步探索、猜测,慢慢接近,掌握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相关思想,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样学生可以发挥数学思维能力去推理,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记忆也更加深刻。
第二,在解题中渗透数学思想。数学离不开解题,但是解题的方法不止一种,多一种方法就可能多一种数学思想。如苏教版的练习册中有这样一道题:1998×3.14+199.8×31.4+19.98×314。先让学生观察数字的关联性,学生会很容易看出数值1998小数点在往左移动,3.14的小数点在往右移动,两个数值相乘,根据小数点移动的知识,学生能够推断出三个乘积是相等的,无论它们怎么变动,小数点后面一共是两位,只要算出1998×3.14再乘以3就可以了。这个解题思路实际上渗透了划归的数学思想。教师要在解题之前就开始向学生渗透,解题之后还要进行深化点睛,久而久之,学生就掌握了这种方法。
第三,经常讲,反复讲。数学思想渗透是需要潜移默化的,教师要坚持这一过程,在讲课时不断举一反三,帮助学生深刻领会。
第四,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思想,鼓励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思想运用到生活中,将生活中的问题带到课堂上。
【Key words】Reading; culture; strategy【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248-02
1数学阅读的价值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充分说明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教学价值。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
1.1教学现状及其分析: 数学阅读能力是小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学习能力。目前小学生阅读跟数学技能训练很不对称。主要表现在:
1.1.1学生阅读数学问题的能力是薄弱的。在阅读过程中,读不出要点,那些干扰的因素阻碍了学生的理解。如原售价与现售价干扰了学生对涨幅这一概念的理解,导致多数学生不能理解正确。
1.1.2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差。学生习惯了从框架的题型中运用公式去解决,大多数学生很难独立提取有用的信息去解决实质的问题。当我们把“哪种商品的涨幅高?”这个问题直接变成“现价比原价涨价百分之几”时,竟然有多数学生不能解决。
1.2数学阅读的必要性: 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重,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可见,生活立足于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则数学阅读充当两者的媒介非常特出。
案例1:某商店有一种饮料,大瓶每瓶1200毫升,单价10元;小瓶易拉罐每瓶200毫升,单价2元。优惠条件是满30元一律八折。 “六一”儿童节到了,班级准备开联欢会需购买饮料。如果要给每人(共50人)准备约200毫升的饮料,让你去购买,你准备怎么买?甲生:因为10000÷1200=8(瓶)……400(毫升),所以准备到商店买8大瓶和2小瓶的饮料,共需价钱:(10×8+2×2)×80%=67.2(元)。每人刚好有200毫升饮料,一点也不浪费,最省钱。乙生:可以直接买9大瓶,需要价钱:10×9×80%=72(元),虽然多花了4元钱,但是多了800毫升,哪位同学还想喝,可以添着喝。丙生:买50瓶易拉罐装的。共需80元,卫生、方便。甲乙两同学的方案都要用杯子,不仅不够卫生,而且要借那么多杯子多麻烦啊!这时,一位同学情不自禁喊了起来:“对、对、对,易拉罐还可以拿去卖,每个1角钱,共卖5元,饮料只需75元就够了。”
学生通过对问题的阅读与理解,设计了各种方案,通过讨论交流,不仅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生活价值。
2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原则
2.1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开展阅读: 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不同的,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应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起点。只有切合学生的能力,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有持续的动力与毅力。否则,就会由于失去信心而产生厌恶感,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
2.2教师指导与学生实践相结合: 阅读能力的培养实质是阅读策略的指导及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不同内容、与类别的阅读策略,以达到优化阅读过程,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目前,学生的自觉阅读能力不强,所以必须在教师的启发、指导和点拨下,将教师的“指导”内化为个人的知识能力,进行长期的、广泛的、认真的实践,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
2.3以学生的主动式阅读为主: 数学阅读按阅读心理机制可分为:主动式阅读和被动式阅读。所谓被动式阅读,就是通过阅读文本信息获得基本结论,也称语文式阅读。而所谓主动式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数学知识与体系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猜测、估计、证明,从而获得知识的阅读。可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归纳、综合、猜想、预测、直觉能力和发现、探索精神。
例如:计算9+4=?,一般的方法的是“凑十法”,但如果学生能主动阅读,便能研究出多种计算方法。如:减补法(用一个加数减去另一个加数的补数,再加上10)、推导法、比较法、逐一添加法、口诀法等。这样既加深了知识的掌握,又发散了数学思维。所以,在数学阅读训练中应逐步引导学生采用主动式阅读,以建构适合自我的最优化的阅读方法。
3数学阅读的指导策略
3.1将阅读带进课堂: 教材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无疑是数学阅读的主要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解决方案,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阅读兴趣,古人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3.2多样性地表达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是自然语言的补充,是世界的一种通用语言,它的符号、图像、图表、句法和术语,能够帮助人们简洁明快而又深入地交流关系和信息。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学语言已日益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学生应学会多种方式来表达数学语言。
3.3强调生活中的数学阅读: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所以,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阅读习惯安排阅读内容。
参考文献
[1] 汤建英. 学生走出数学“零阅读”的尴尬——关于小学生数学阅读情况的调查报告[J]宜兴市实验小学网.2004.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211-01
无论是以前,现在还是将来,培养小学生的综合能力都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他们的计算能力。要知道,数学总的来说,就是分为几何与函数两个大部分。而这两个部分中,计算都贯穿着始终。学生的计算能力差会影响以后的发展。针对这些,本文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1 学生计算能力差的原因
一方面,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过早的抹杀了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孩子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被老师和家长要求背诵九九乘法口诀。并不去考虑孩子是否真的能够接受这个方法。很多孩子都只是在这样的压力下勉强记住了口诀。这样就导致孩子没办法进行正确有效的计算。众所周知,孩子们的世界大多是充满着幻想,有着奇异色彩的。而背诵这些极俱规律的口诀是与此相悖的。再加上在家里,家长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自然而然的,学生对计算失去了兴趣。另一方面老师们的教学方案存在着问题。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老师们都是以极其枯燥乏味的方式讲解题目,传统的教育只是一味的灌输,小朋友有疑问教师也没能即使的进行生动有效的讲解。据笔者所知,在小学教育中,很多的小学数学老师的备课方案是按照之前相对统一的方式制定的,教案上要求掌握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课程通常都是安排得非常紧张,并不是“应地制宜”的根据当地学生的情况进行备课。
2 解决小学生计算问题方案的具体内容
2.1 根据学生自身制定教学方案
深入了解学生是每个教师的必备功课。只有知道每个学生的特点,性格,兴趣……教师根这些所了解到的,得出的教学方案才是行之有效的,否则就是对牛弹琴。当然,想要了解每个学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这就需要教师拥有足够的耐心了。学生们往往风格各异,以,需要有不同的方法。有的学生不适合放羊式政策,而有的学生则不适应紧缩性政策。对此,教师们可以制定出不同的方案,而后经过统一升华为一种方案。这样就可以针对大部分学生实施,再对小部分学生进行密切关注。然后提高学生们的计算能力。
2.2 教学与放松交替进行
据研究表明,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最长为15分钟。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注意力持续时间则少于15分钟。现代中国教育,中小学上课时间普遍长达45分钟,甚至50分钟。在一个封闭式教育学校当中,这样长时间的集中学习,即使是成年人也很难做到一直都在状态之中,更何况是小学生了。孩子是一种好奇心极重的生物,他们对周边的细小事物都特别好奇。[2]就比如,假设在教室里,15分钟过后,如果有一只蚂蚁在窗户上爬过,他们就会死死的盯着,就这样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之中,那么老师的教学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改变。可以在课前讲一个小故事,以此来提高孩子们上课的兴趣。然后,在课间讲一些笑话,以此来放松孩子们因上课而紧绷的神经。课后,在布置作业的同时,提出一些脑筋急转弯给他们思考。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孩子们的计算能力。
2.3 激发学生勇于提问的能力
古有程门立雪,现有华罗庚寻师。可见,发现问题,并且勇于提出问题在现在的各种学习当中都特别重要。然而,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性格开朗,活泼外向的。有些学生比较内向,性格内敛,不擅于与人交流。对此,教师应该不断地激发学生提问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老师了解到学生的懂与不懂之处,找出解决方法。而学生之所以不敢提问题,是因为学生本人不够自信,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是笨的人,怕老师和同学的嘲笑。所以,教师要做的首先是不吝啬自己的赞美,要时常表扬学生,让他们对自己有信心。这样他们就会尝试着去提问,久而久之,他们会对这些知识感兴趣,那么计算能力就会得到显著的提高。
2.4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个人在宇宙中总是一个孤立,隔绝的主体。没有谁能够一直陪伴在谁的身边。总有人不断的死去,不断的离开,有人不断的出生,不断的到来。因为这些,学生得学会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老师和父母不会永远陪着他们,当然,在学习上也是一样的,老师不会一直在他们身边。很多时候,学生都需要自己一个人,所以,他们要学会自主学习。比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自己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去练习。要做到这些,也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帮助。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将学生分为各小组,自己讨论,得出结论,自己讲解,同学订正。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5 加强课后巩固
俗话说得好,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光靠课间短短的45分钟当然是不够的,想要学好数学,提高计算能力,还需要课后的不断练习。课后练习很重要,就像一堵墙,不仅要每块砖小心,细致的堆叠,后面的加强巩固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需要根据课间对各个学生的优势和弱势,针对性的布置课外作业。[3]有目的性的提高当然要比盲目学要好得多,经过这样不断的学习加上课后的巩固,相信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3 结语
随着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时代对于人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对于人的提高,当然离不开教育的发展。现代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这些要求都离不开小学打下的基础,尤其是数学,这有利于学生逻辑能力的发展。当然,这些也要基于计算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要格外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的设置问题情景,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问题情景教学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能够使学生主动的去发现数学问题。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圆周长知识中就可以合理的运用问题情景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如教师提问:圆周长会与什么相关?学生在认真思考后会发现圆周长可能会与圆的面积、圆的直径以及圆的半径有关。然后学生通过测量发现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直径和圆的半径成倍数关系,从而猜测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当数学教师讲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为C=2πr,学生就会发现π是什么意思,代表着什么,教师就会将圆周率讲给学生,并且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设置问题情景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自觉的去发现数学问题,并且敢于大胆的去探索数学结论,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探索数学结论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放散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二、应用提问指南卡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的应用提问的教学方式向学生讲解数学知识。提问的教学方式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发现更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圆柱的体积》一课时就可以采用提问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思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师通过多媒体合理的创设提问情景,学生在提问指南卡的引导下,对圆柱的体积的相关知识进行积极的思考,学生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如圆柱的体积和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将圆柱的体积转化为长方体的体积;在转换过程中圆柱的表面积会不会发生变化;怎么计算转化后的面积的多或者少?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成为课程主人,使教师成为帮助学生解决这问题的辅助者。最后数学教师根据学生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解答这些问题,并且顺利的完成教学内容。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应用提问指南卡的教学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智力不断的得到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的提高。
三、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结论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发现数学结论的能力。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通过复习《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探索出能被3整除的数,学生经过思考,发现在10以内有3、6、9能被3整除。教师提问:13能被3整除吗?学生通过计算得出13不能被3整除,而且23也不能被3整除,但是33能被3整除。学生经过计算,大胆的猜测出只有3的倍数才能被3整除。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数学结论,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小学生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和数学结论的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应用旧知迁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结论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旧知迁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数学规律,从而掌握如何应用数学规律解答数学问题。
数学文化走进小学数学课堂,不仅缘于它的独特性,而且与其它的文化特性密切相关,更缘于素质教育的需要和数学学科在自然与社会邻(领)域的广泛应用。分析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价值,探寻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教育,是本文探究的主题。
一、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
众所周知,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数学是一种文化,也是一门充满力量及人文精神的重要学科,是促进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金钥匙。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来探讨数学文化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并进一步渗透在中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极力打造教育文化品牌,开展各种数学文化课堂教学活动。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学习简单的数字、公式、符号、各种规则,也要探究数学学习方法、思想及精神意义等,这也是对数学知识本身的一个超越。实施数学文化教育,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认识自然界,尽快的适应社会及日常交际活动;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辩证思维能力,有效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勇于进取,谦虚谨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学习精神;也能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及审美观,提高自身素质等。
二、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1.认识数学之美。数学精神是理性的,是崇高的,但同样存在一种独特的美,让学生通过提高自身数学文化素质与修养来领悟数学文化的美,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带领学生去认识它,去挖掘它,去体味数学之美。具体而言,数学的美是“实实在在”,而并非“空穴来风”,如它体现在内容结构上,还体现在数学方法上,从简单的数学概念,到统一整齐的公式结构,再到典型奇特的数学模型等都酝(蕴)含着丰富的数学之美。如:加法交换律(a+b=b+a),乘法交换律(a×b=b×a)的对称之美、变幻与和谐之美。
2.培养数学意识与数学观念。数学意识与观念体现在对数字、符号、空间、意识、推理能力等的认识,如下对符号感的认知,数学中各种数量关系、规律变化、程序方法的解决等都需要用符号来解决和转换。对于小学数学文化教育的符号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学习和认识,是数学符号学习的重点,从起初学生对一个特定的数的认识到用字母来表示一定的数,是学生思想和认识上的一个重要转变,基于数学文化的教育视角,结合实际让学生来理解并予以升华到数学文化的高度,让他们感受到用字母来表示数的趣味和意义,并建立数学符号的认知。例如:对加法结合律a+(b+c)=(a+c)+b,乘法分配律a(b+c)=ab+ac等的符号表示,与符号变换的表达演绎,让学生完全知晓这里a、b、c可以代表任意实数,令其认识数学符号的本质与意义。
3.数学课堂活动中的文化渗透。数学课堂活动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数学文化渗透到各种各样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中,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更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对科学文化的探索精神。
例如可举行以下课堂活动以渗透文化教学:①举行故事演讲比赛。通过讲述数学家成长的艰辛历程及数学思想形成的曲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不仅能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而且它更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人类学习进步的榜样。②开展实践活动,进行数学建模比赛。比如比赛内容:某种规格的铁棒原材料每根长10m,现需要这种铁棒长为4m的28根,长为1.8m的33根,问至少需要几根原材料?怎样切割?让学生通过建立铁棒的模型进行研究、证明,也学习一下科学家们的探讨精神。③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对一些数学知识,原理与规律等,亲自动手画一画,做一做,摆一摆,量一量,不仅动手,而且动脑,更使得数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以提高学生们的数学文化素养。
三、小学数学数学文化教学实践的总结与思考
二、抓住问题探究特性,开展解题探析指导活动
著名教育学家陈苏芹曾经指出:“问题是数学的‘精华’,应将问题解答方法讲解作为自身重任,坚持实践融于问题教学中,提高探究分析等学习能力。”众所周知,问题教学,不是为了解答问题,而是为了传授解题技能,“授之以渔”。新实施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出,要把解答问题的技能传授作为问题案例教学的重要任务和环节,进行有效的实施和深入的开展。因此,在数学问题讲解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利用问题案例解答的探究特性,将问题案例讲解的过程变化为问题解答技能传授的过程,发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导功效,对解题方法运用、解题策略的设定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讲解,提升小学生探析、解答问题的技能和素养。问题:有一根长为47米竹竿,全长的16插入土中,露出外面的部分占全长的几分之几,露出来的部分有多长?在上述问题案例解答中,教师采用“先探究(学生)———在探讨(师生)———再归纳(教师)”的三段式教学法,学生探究分析问题条件,认识到该问题设计意图是:“利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需要运用的数学知识点是:“分数乘除法的知识”。师生进行互动探讨,教师带领交流讨论,学生进行解题,师生归纳总结。上述解题过程中,学生在自主探究、师生探讨、教师指导等环节中,对该问题解答的方法和策略有了深刻掌握,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有效锻炼,较好落实了新课改的目标要求。
三、抓住问题综合特性,培养综合解析问题思想
小学生处在学习能力发展的初始期,处于学习活动技能的积淀期。数学问题案例解答活动,为小学生良好学习技能的锻炼和提升提供了有效途径。解析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时需要运用多种解题策略和思考方法,这就需要学生要有良好的综合解析问题的思想和素养。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的运用问题案例的综合概括特性,设置综合性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感知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和化归转化思想的内容,逐渐养成和树立良好的综合分析解题思想策略。如在“路程类应用题”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设置综合性的路程类应用题,要求学生借助于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解题分析活动,并有意识的向学生指出这一过程运用了“数形结合”解题思想。学生在此过程中,对数形结合思想有了初步感知和认识,对良好解题思想树立起到促进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推进,作为重点学科的小学数学教学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改革和创新,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成效,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和素养,从而促进整体数学教学水平。
一、创新数学教学课堂的氛围
数学课堂是开展数学教学的主要场地,也是进行数学教育的重要渠道。所以,对小学生来说,课堂上的数学教学活动则是实施数学教学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因此,要想在数学课上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一改往日严肃的教与学形式,以轻松愉悦而又和谐的教学气氛来充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使他们爱上数学课堂,爱上数学。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学生大胆地想、勇敢地问、积极地说。而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以学生为主,尊重他们的想法,给他们提供更宽松和更广阔的思考、尝试和发挥的机会与空间。鼓励他们放开思想,认真思考,充分挖掘其数学潜力与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丰富学生的见识,丰厚他们的数学素养,为小学数学学习建立良好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氛围。
二、创新数学教学课堂的备课内容
数学教师的课前备课是对教材进行分析、设计和组合的过程,教师不仅要了解教材内容,还要认真地设计好上课的教学形式和教案,准备好课堂教学的教学素材及教具、课件等。所以说,科学完备的备课准备是保障数学课堂成效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教师的备课只是遵循照搬教材内容,没有创新,那么就会使数学课堂上得枯燥无味,不能充分带动学生,激发起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也就会使课堂效果差强人意。所以,首先在进行备课时就需要进行教学创新。比如,准备一些新颖并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利用一些新式的教学教具;充分利用多媒体制做一些拓展知识面,使教学知识点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等。而后根据课本的教学内容,仔细认真地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选择制做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消化吸收的内容。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而且又知识丰富、充满乐趣,使学生喜欢并乐意学习。
三、创新数学课堂教学的教与学形式
传统的数学教学就是教师讲解,学生听,然后进行作业练习,在这样的授课形式下,不同接收能力的学生会有不同质量的学习收效,学习效果有好有差。而且这样的授课形式比较枯燥无味,很难强有力地抓住学生的心。而教师也不可能一对一地去进行单独的讲解与说教。所以,这时,对这种传统的教学形式也需要进行创新改变。针对学生好奇、爱玩的心理,使他们主动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例如,对课堂上接收快、掌握好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嘉奖和鼓励。还可以让学生对课程进行预习、思考后,请学生来担当自己班级的“小教员”,让学生给学生进行讲课,然后再进行评比。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思考力。
四、创新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
数学教学离不开实践练习,而进行实践练习不能仅拘泥于课本习题,而是要改变书面作业练习这一形式,着力于发展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智力,丰富作业形式与内容,使实践练习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发展,在进行作业练习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取得更大的收获。例如,在学习重量知识时,小学生在课堂的讲解当中除了记忆根本不理解重量的概念。所以,可以以一些体验性的实践练习来加深和促进他们的理解吸收。如,让学生带一袋盐、味精、洗衣粉等粉末状态的物体,然后记录其体积和重量。而后让学生估计如一本书、一个作业本的重量,并讨论交流自己的估算依据,比较相似重量而不同体积的物体。这样使他们既形象地理解了重量的概念与意义,又有了实物实践计量的感受,更有助于他们理解运用重量单位来进行学习和计算。
五、创新数学课堂学习的合作
在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与配合来共同完成。尤其是在讲解后的练习当中,有效的合作学习,可以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促进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信息沟通。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练习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在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根据各个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来对学生进行分组和结合。做好小组的分配组合,使小组中即有先进也有后进,既有引导者,也有学习者,同时,选出有责任心和领导力好的学生来担任组长。使小组学习分工得宜,各司其职,做好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帮助,通过共同完成数学问题、解答数学疑惑、探究数学奥秘,来加深数学学习印象,促进数学知识的理解吸收。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提升的一个教学过程,是保障数学教学成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一项教学工作。作为我们数学教学者来说,应在不断积累和改进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为培养更多更好的数学人才而努力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一、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让学生喜爱数学学科
1.无限爱心唤醒学生。在小学生心目中,教师崇高而神圣。为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与孩子们相处时,需要用爱心承担起这份崇高与神圣,要将全部爱心倾注学生,满腔热情对待学生,爱护关心学生,信任尊重学生。特别是针对学习成绩较差、出现问题较多的学生更要给予更多的爱心。教师要经常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找机会与学生展开情感交流活动,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要让学生体验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可信,从而喜爱小学数学教师,进而喜爱小学数学这门学科。
2.满腔热情感染学生。教师的热情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影响。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满腔热情,从而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做到“目以传情,情以感人”。通过目光这一无声语言来传递爱的信息,表达对学生的表扬与鼓励。比如对于课堂上胆小不敢发言的学生,可以用温柔的目光表示激励,对于回答问题出现错误的学生,可以用善意的目光表示提醒,对于回答问题犹豫不决的学生,可以用自信的目光认可鼓励,对于回答问题正确、平时表现良好的学生,可以用赞许的目光表扬称赞等等。此外,在与学生相处时,教师要尊重、爱护和理解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做知心朋友,要让学生获得上进心和成就感,从而提高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高尚人格吸引学生。教师为人师表的意义重大,小学生心里教师就是高尚人格的化身,因此教师的人格势必对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以及健全人格的养成产生重大影响。教师的品格修养、仪表风度、知识才华都是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如今,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知识信息的普及,学生对于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不但要仪容整齐、端庄大方,更要拥有健康的品质、丰富的知识、开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态等等,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增强个人魅力,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与学生交流思想,吸引学生学好知识。
二、打造快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交流学习
1.微笑态度融入课堂。教师这一职业要求其必须学会微笑。教师一旦步入教室走上讲台,就如同演员走向摄影棚一样,需要立即进入角色。绝不能把个人不良的思想情绪带给学生,因其个人情绪而影响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修养,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始终面带微笑,仪表大方,态度和蔼,如此才能营造课堂愉快详和的氛围,才能给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2.轻松愉悦活跃课堂。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常开展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让学生和教师都能展示真实的自我。针对教师的课堂提问,学生可以私下讨论,也可以高声辩论,然后踊跃发言,对于学生独具个性的发言,教师要及时给予回应,表达赞许之情,对于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通过语言和表情激活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树立信心,充分表达思想,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3.表扬鼓励充满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经常表扬鼓励学生,让每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例如练习时,学困生如果能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就可以奖励一面“小红旗”,给予鼓励表扬。学生获得表扬鼓励,自然就会提高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
三、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
1.新课导入引发兴趣。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新课导入时,应该创造各种条件,使每名学生都能充分表现自我,从而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由此也可发现学生学习中现存的一些问题,并针对疑难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2.课程讲授保持兴趣。小学数学的学习需要学生认真动脑思考,这本身就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学生的自身努力,更要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要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由此,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运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还应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交流活动,使学生感受成功,保持学习兴趣。
3.巩固练习提高兴趣。对小学数学教学而言,通过巩固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有心理学实验表明: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在30分钟以内最佳,过了最佳时间学生就会降低学习兴趣。为此,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练习兴趣,保持良好学习状态,就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例如开展小小运动会、数学扑克、夺红旗、数学医院、接力赛等一些游戏活动等。
4.灵活教学培养兴趣。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有很多,且各具特色,各有适用范围。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从教学实际出发,灵活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更是如此。小学数学教材从选材上更加注重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使得数学知识不再空洞枯燥。因此,教师一定要明确教材内容知识要点,根据学生实际和自身业务水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关的数学知识为切入点,把数学教学融入生活。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亲近数学并掌握数学知识。教师要激励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因此要对小学数学教育进行创新,可以从探究学习着手。
一、创新是学习数学的新的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小学生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通常会产生许许多多的“为什么”,有强烈的探索欲望。我们经常看到当小孩子对玩具车为什么会自动行走感到好奇时,不惜破坏自己心爱的玩具一探究竟。那是孩子们探索的“天性”,是一种求知的“欲望”。小学生学习数学更需要自主探索,需要不断创新,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注重营造研究探索的氛围,开展观察、实验、猜想、推理等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数学,创造数学。“不会创新,就没有进步!”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进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外,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采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相互倾听、解释、思考、交流,让学生在多元、丰富和生动的学习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老师只需要适时点拨、评价就可以了。
二、唤起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想创造。
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对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确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我认为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产生疑问,从而生发好奇心,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造这样的环境。课堂上我常常提出一些问题:“你能根据9+几的计算方法计算8+几吗?”“你知道为什么车轮要制成圆的?”……学生之间也常常开展互相质疑活动。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好奇又激发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的意识。
三、确立小学数学探究型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课堂教学。激发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初步培养其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精神,了解进行独立学习必须具备的精神、气质和品格,知道什么是合作精神,什么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价值观;初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初步学会使用一些最基本的工具和仪器;初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最基本的生活问题和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初步了解科学思维方法,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初步养成动脑筋、提问题、想问题、找资料、找答案的习惯;初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敢创造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创新过程不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要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以及对真理执著追求的勇气。数学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敢于创造。
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要想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能,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首先要在优选教学方法或教学方法的优化设计上下功夫。前者指的是合理选择已有的教学方法,后者是指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无论是“优选”还是“创新”,一般都应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教学方法的选用或创新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和原则;二是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和特点,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三是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变化特征和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四是必须符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所规定的教学时间。另外,在指导思想上,教师应注意用辩证的观点来审视各种教学方法。
其一,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人们在某种范围内根据特定的需要创造出来的。因此,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就拿较为简单的讲授法来讲,它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在短时间内传授较多知识,系统性强,亦可引发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但是,它不容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还需要学生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和听讲能力。因此,较适合于中高年级,而且宜用于教材系统性较强的内容。
其次,只有实现有关教法的优化组合,才能为提高教法的使用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础。经验告诉我们,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质量的提高,依靠多种因素、多种方法的综合作用。巴班斯基曾指出:“不存在教学方法上的‘百宝箱’。”美国的富兰克尔也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学生都行之有效的,唯一的‘最佳方法’。”因此,简单否定某一种方法或把某种教学方法的作用加以夸大,都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
再次,应注意选择教法和使用效果的有机统一。选择版权所有!教学方法,核心问题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与学在教学的动态发展中得以平衡,最终使预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的实际效果相一致。为此,就应充分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怎样才能学得更好。也就是说,应按照学生学习的一般程序来选择或设计教学方法,切忌简单套用某种教学模式的做法。
教学方法选择的程序,在一般的教学论中很少涉及。巴班斯基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值得我们借鉴。按其基本精神,选择教学方法的程序,大致包括三个步骤:(1)明确选择标准;(2)尽可能广泛地提供有关的考虑方法,便于教师考虑和选择;(3)对各种供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各种比较。
参考上面的说法,我们认为选择教学方法的程序可分两个步骤完成:
第一步:学纲、分析教材,确定目标。由于教学方法始终受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制约,因此,要选择好教学方法,就必须首先了解大纲的精神,理解教材的特点和编写意图。
第二步:选择教法、综合比较,确定方案。选择教法既可直接考虑采用综合性的教学方法,也可采取将有关基本的教学方法加以有机组合的办法。特别是后者,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绝大多数教师所采用,应作重点考虑。一般来说,可以按照一节课中教材知识呈现的先后顺序,分阶段来考虑教学方法的选择。
下面,以“平行四边形”(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说明教法选择的做法和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