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6 15:25:2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乡村治理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乡村治理论文

篇(1)

(二)调查对象及问卷回收的基本状况本次实地调研的重点对象是大龙山镇中心、燎原、总铺、桃元等4个社区的居民。对大龙山镇美好乡村建设中的相关环境问题采取了问卷和现场走访等形式展开调查,力求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广大村民对美好乡村建设的心理需求和良好愿望。调研采取随机入户访谈、匿名填写问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000份,有效回收率为94%(为便于调研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均以10人作为制图的标准单位)。同时,就调研对象的性别、年龄、村庄、职业、文化程度等也进行了综合考虑,做到重点突出、总体均衡。

(三)统计数据的整理与分析1.居民对美好乡村建设的看法从调查中了解到大龙山镇的居民对美好乡村建设知之甚少,大部分人也只是了解一点或只是听说过而已,占总调查居民的83%。而对对美好乡村建设非常了解的也仅占10%(见图6)。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被调查居民认为美好乡村建设在经济、生态、文化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方面(见图7),当然居民也认为在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变化最大的是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方面(见图8)。另外,对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调研主题,90%的居民认为既要抓经济发展又要重视环境保护,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仅3%的居民认为要先搞好经济再发展环境;7%的居民认为应当在环境优先的前提下发展经济(见图9)。总体看来,大龙山镇的美好乡村建设与经济、环境等关系较为紧密,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推进建设进程,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2.居民对乡村环境问题的看法根据调研资料获悉,大龙山镇的环境问题有些不太乐观,总体仍呈现“脏、乱、差”的局面。从图10可以看出,居民最关心的环境问题是环境卫生的改善,占到调研总量的50%。从图11可以看出,只有20%的被调查者认为大龙山镇各社区的环境总体质量较好,80%的调研对象认为环境总体质量一般、较差甚至非常差。3.居民环境法律意识薄弱,参与环境治理的意愿偏低问卷与访谈的调查数据结果均表明:居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对环境知识获取的渠道较少,无法熟知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具体条款,造成了他们环保意识总体偏低,环保活动主动性较差,导致村民环保参与能力不足。依据图12所示,只有1%的调查对象非常了解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17%的居民有某种程度的了解,另外76%的调查对象停留在听说过或者一点都不了解的状态,不仅环保知识极度匮乏,而且参与环保活动的意愿也处于偏低水平。同时,从图13所示,约有24%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参加政府开展的环保公益活动,另外还有75%的调查对象表达了不会或者视具体情况而定的思想倾向。座谈中还进一步了解到,居民参与环保活动的动机主要出于个人利益需要,出于环保责任促动的甚是寥寥。居民参与环境保护的上述态度,无疑成为当地环境卫生改善与生活环境质量提高的又一“拦路虎”。4.乡村环境问题是诸多因素合力导致的,且治理中障碍性因素亦是交叉错置调查结果显示,造成大龙山镇环境问题复杂的污染物来源广、种类多(见图14)。其中,生活垃圾与污水排放占29%,乡镇企业废弃物任意堆放占36%,农药化肥、塑料等占12%,畜禽养殖的污染物占10%,城市转嫁的污染物占36%,噪音、粉尘、震动等污染占2%。不仅如此,对调查数据进一步分析获知,在940位有效调查对象中,认为科技发展水平低阻碍环境改善的占13%,居民文化素质低、环保意识较弱的占18%,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占13%,当地政府管理不善、环境宣传力度偏弱的占6%,交通滞后因素占11%。另外,缺乏专业人士指导和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分别占16%和22%(见图15)。此即表明,大力发展教育,提高经济、科技发展水平,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环保意识以及加强政府主导、扩大环保宣传治理力度、加强执法等措施势在必行。5.居民生活垃圾种类多且处理方式欠妥调查发现,居民生活垃圾主要为“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物质以及其他方面。依次所占比例为38%、35%、6%、21%(见图16)。另一方面,居民对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复杂多样,其中废品回收占25%、填埋地下占19%、堆放地表占35%、倒入低洼地段或河道路旁占24%、焚烧后堆肥占4%、其他占3%(见图17)。由于缺乏环保专业人士指导以及自身环保意识偏低等因素限制,居民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着不规范、随意化的现象。例如,部分当地居民将生活垃圾直接堆放地面或倒入河洼之地,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成为环境质量改善的制约性因素。6.污染环境的潜在因素凸现,生态破坏呈恶化态势随着大龙山镇及其周边乡镇发展驶入快车道,一方面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引发的资源、环境等压力增大,另一方面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材料需求量也急剧增加,又进一步加大了环境压力。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各类相关的工矿企业数量不断上升,如水泥厂、发电厂等。而且由于政府相关部门管理不善或者管理不到位,企业缺乏相关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以及企业附近居民对各种污染物的漠视态度等等,使得各类污染以企业生产地为中心,如野火般向周边蔓延。这些都是造成污染环境的潜在因素,是人居环境变差变坏的又一原因。另一方面,企业为了解决扩建中所需要的空间、土地等资源,也采取砍伐树木、挖走山体等极端方式进行处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的生态植被,导致部分水土流失和生态的破坏。

二、大龙山镇环境治理的对策建议

大龙山镇基于自身实际,针对美好乡村建设提出的总体建设目标是“一年起好步,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五年全覆盖”,力争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把大龙山镇打造成居民的美好家园、市民的休闲游园、客商的兴业乐园①,而其间环境治理是重要突破口。要结合农村清洁工程、农村危房改造、集镇环境整治等各类工程的推进,突出抓好环境整治工作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紧紧围绕“路通起来、树栽起来、垃圾收起来、沟塘清起来、秩序管起来”的目标,集中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就大龙山镇的环境治理,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美好乡村”建设为契机,增强村民环保责任意识上述分析获知,大龙山镇的绝大部分居民认为其居住的环境存在问题,需要采取切实措施,在改善中逐步提高。然而,美好乡村建设对于大部分村民而言并不十分熟悉,其中的利弊得失也只是凭个人主观感觉、好恶而定。当前,大量陋习仍然在居民生活中挥之不去,并且成为乡村环境治理中难有根本成效的最大障碍。譬如固体废弃物乱弃乱放,秸秆焚烧还田的现象屡禁不止,极端行为甚至将农业生产中有害的残留物不作处理而直接倾入池塘、河道等低洼之地。这充分表明,广大村民的环保意识尚需要大幅提高。就此,大龙山镇需要以“美好乡村”建设为契机,彻底改掉村民的一贯陋习,提高他们环境环保责任意识。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宣传作用不可小视。宣传部门要利用好报纸、网站、宣传栏、横幅、简报等各类宣传载体,加大“美好乡村”建设的宣传力度,强化村民对“美好乡村”建设和乡村环境保护的知晓度、认可度、参与度,鼓励和引导广大群众自助自愿投工投劳投资,建设美好家园。对广泛宣传“美好乡村”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或先进经验,要加大宣传,积极推广,以营造“美好乡村”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社会氛围。值得一提的是,乡村环境治理中亦可以学习和借鉴日本、韩国等周边发达国家的经验,将环境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的系统中[1]。通过建设环境教育设施、编制通俗环保读物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公民环保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管理。同时,实行环境行政管理政务公开,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发展民间环保组织,动员工会、妇女组织、青少年团体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等都是提高居民环保意识的有效方式。

(二)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的法规制度,有效规范、约束村民行为当前,乡村中绝大部分居民的环保素养仍然不够高,对环境知识获取的渠道少而单一,无法深入了解各类环境保护法规制度,造成了他们环保意识偏低,环保活动主动性较差,参与能力不足。如此状况,无疑给当地环境质量改善和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带来了压力。也就是说,建立健全乡村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加强环保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规范并有效约束村民行为是“美好乡村”建设中迫在眉睫的任务。农村环境保护,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事关全国人民的福祉和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切实把农村环境保护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实现农村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2]。就大龙山的环境实景而言,建设乡村文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民生,也迫切需要加强乡村环境的保护工作。乡村环境治理作为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法规制度、变革农村环境法律理念、健全农民环境权利法律保障机制等为重要途径,推动乡村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三)遵循“拆迁与整治并举”原则,积极开展村庄环境治理针对影响当地环境的因素复杂及居民生活垃圾多样、整体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并结合潜在因素的影响,乡村环境治理任重而道远。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电、路、通讯、文化休闲广场、生活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服务功能。争取实现所有建成中心村各项基础配套设施全覆盖,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等通村到户,并逐步实现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卫生改厕等全面覆盖。其次,美化绿化村庄,开展以“干净、整洁、有序、美观”为主要目标的整洁行动。在村庄整治的行动中,建立并完善违法建设的三级防控体系,依法拆除违法乱搭建筑物,对可视范围内有碍观瞻的残垣断壁、破旧房屋,秉持“能拆则拆,不拆则改”的原则,使其更换新颜、展现新貌。同时,积极开展以村庄道路、家庭院落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村内主干道、公共场所、人行道等公共场地的美化绿化工程。再次,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在规定期限内,清理村内、村外生活垃圾,清除河道、沟塘内废物渣土;治理村内柴草、杂物乱堆乱放,村道两侧的私搭乱建;加强村庄环卫专业队伍建设,采取“户集、村收村运、镇处理”的模式,实行垃圾集中处理。每个行政村垃圾处理要有保洁队伍、环卫设施、经费保障、工作制度,确保农村垃圾处理实现全覆盖。努力将所有村庄建设成村容洁净、生态良好、空气清新的美好乡村。最后,规范畜禽养殖工作,控制畜禽污染,鼓励废物综合利用。鼓励发展大型畜禽养殖工厂,实现动物粪尿、沼渣、圈舍废弃物制肥的规模化;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

篇(2)

面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迅速开展,我国乡村地区在实际发展中,受经济社会及改革开放的影响,其自然环境、内部构造以及相关组织形态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些改变在推动乡村发展的同时,还给乡村治理带了许多问题。在此,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对乡村质量环境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及完善途径,做以下简要分析:

一、当前我国乡村治理环境发生的变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治理环境发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与传统的乡村社会相比,现今的乡村社会已经被彻底重塑,在弥补传统乡村社会中存在的不足时,还进一步推动了乡村社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的变化中,第一,乡村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大量务工人员的外出,对乡村人口的整体结构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第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乡村日常生活中,家电的普及,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第三,随着网络信息的迅速发展及道路交通的不断改善,乡村居民与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在缩小城乡经济收入的同时,还拉近了城乡居民之间的联系。其次,除了乡村社会发生重塑外,针对我国乡村治理环境发生的变化,还体现在乡镇政权上。受乡村整体变化的影响,导致乡镇政权处理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尤其是乡镇政权自身建设中,受相关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乡镇政权不完善,直接影响该地的发展。

二、乡村治理环境变化带来的问题

(一)乡村社会新增了一些不和谐因素

作为当前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重塑在附着社会整体发展趋势的同时,还跟上了社会发展步伐。但在实际应用中,随着乡村重塑的大力开展,所引发的不和谐因素也逐渐浮现,首先,人口问题。面对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加,导致乡村地区的人口结构多为老人、妇女及儿童。其次,养老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在人口流动的影响下,导致大量空巢现象出现,在影响社会和谐的同时,还极大阻碍了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再次,留守儿童问题。2006年,我国农民工子女有2300万是留守儿童,现在也没有减少。由于父母在外打工,使很多孩子在受教育期间多跟没有教育能力的爷爷奶奶在一起,造成了很多问题。最后,村民自治能力难以提高。现在的很多村委会,很难找到能很好胜任村组干部的人才,很多自治组织常常被家族或乡村混混控制着。

(二)乡镇政权治理能力衰退

结合当前我国乡村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导致乡镇政权在实际实施中,引发了许多问题,首先,乡镇地区自主能力非常小。一般来讲,只要涉及到乡村工作,各级政府都要在乡镇落实,且每项工作在开展时,需要经过投票,一旦出现问题,则无法依据实际状况进行灵活应对,导致该项工作处于瘫痪状况。其次,在乡镇政府办公中,面对大量的债务,对乡镇政府的信用造成了恶劣影响;甚至在情况严重时,导致讨债冲突的发生。最后,一些乡镇党委政府在开展工作时,没有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本着“民不举官不究”的工作态度,导致许多该及时制止的事情发生,如:违法建房、葬坟等问题。

(三)国家统筹城乡工作的阻力增大

在当前开展的城乡统筹活动中,其核心目标在于广大农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第一时间分享到国家现代化、工业化的发展成果,在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喜悦时,还能第一时间了解党和政府颁布的优惠政策。但在实际运行中,受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受教育水平的影响,这些工作在实际开展中,仍会遇到一定的阻碍。

三、完善乡村治理环境的对策

针对当前乡村治理环境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乡镇政府结合着本地的实际发展状况,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在推动乡村发展的同时,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而在其实际完善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策略:首先,在开展环境治理工作时,相关部门应积极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在提高村民环保意识的同时,使其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各个环节中。从而将环保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确保乡村环境得到良好的改善。其次,针对乡村治理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在对其采取措施时,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在规范环境治理的同时,还能有效的提高环境治理的效果,为乡村地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再次,在乡村环境治理中,要想从根本上取得好的治理效果,并非一朝一夕、一人两人就能做到的,它需要村民的积极参与及乡镇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在环境治理中有据可循,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同时,还能推动乡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在开展乡村环境治理活动时,需要相关人员结合着该地环境的实际状况,制定出与之相符的环境治理制度,并将其落实到环境治理的各个环节中,在确保环境治理顺利进行的同时,还能将环境污染降到最低,以此来达到预定的治理效果。

总结: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乡村地区在治理环境时,要想取得好的治理效果,其核心因素在于采取与之相符的治理措施,并在开展过程中调动村民的环保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乡村治理环境的效果,才能进一步推动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房正宏.乡村治理:精英与政府间的博弈[J].学术界,2011,(11).

篇(3)

一、引言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建构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和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真正的实现“三进”,我们应将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环节融入到其教学中。近些年来,我国的确也非常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05”方案就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围绕教学目标,制定规划,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这就要求相关的任课老师要认真的去思考,应怎样围绕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去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合理的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把实践教学与参观、访问、调查、青年志愿者服务,将学科学习与校内外各种活动有机结合,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了解区情、国情。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综合应用在课堂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去分析、判断、解决社会和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中明确指出:“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方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学生的头脑,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引导远远未能达到《意见》中的要求。因此,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质量变得非常重要。实践教学让学生有一个体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想由从接受―认可―内化的转变。当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时,就是达到了《意见》中所提出的“进头脑”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校内外的实践教学,具体形式有:课题研究、社会调查、参观考察、志愿服务、社团活动、公益活动等。大学生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并在实践中学会运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观去认识、辩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达到既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又可以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与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相比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更应突出它的趣味性、灵活性、探究性、开放性、方向性、创新性的特点。同时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实践教学的内容必须要有针对性、时效性,评价的方法要讲求科学化、合理化。但是在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其效果并不理想,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此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造成。

二、存在问题分析1.教育者的理念高校本科教育长期以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为目标,通常都忽视了自身存在的不足,在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上都照抄照搬一些名牌的老学校,没有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创新精神,导致“重学术,轻技术,重知而轻行,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轻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弊端。并且,这种不合时宜的传统教育方式也很容易走进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死胡同,这种错误的教育理念导致了不少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不强、工作适应能力较差、自身的发展潜能不大等现象,甚至部分员工认为这是教师的职责,我们的职责只是管理学生,教育与其无关,而教师则认为我们指教,育是行政人员的事,这就造成了教书育人这一理念的破碎,管理与服务的脱离,使得学校每一个教职工没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质量担负起其该担负的责任。2、好的教学方法还不多,教学方法的改革的力度还不大。教学方法呆板、手段单一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通病,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学过程显得冷漠、权威,僵化死板,没有任何的教学艺术可言。如何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智力水平和教学任务等情况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召力,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研究课题。3、学习者的状态新设置本科院校由于其学术地位、学校声望在全国高校中都排位相对靠后,导致所招学生的素质都普遍低于老牌的综合大学的学术,这些学生一般都是本科最后批次录取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都普遍不强。对于本来基础就不好的大多数学生来说,专业课都不愿意学或者学不好,那对于表面看起来枯燥无昧的政治理论课更不感兴趣了。在大学学习阶段,学生若偏重在理论学习、且提出高要求,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上课睡觉、玩手机、谈恋爱等问题较为严重。加上由于理论学习不理想,实践训练又不到位,造成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从而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对他们的要求。4、教学实施情况(1)理论课内容陈旧 ,严重脱节于现实社会的发展。老师们多数是照本宣科。致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知识过于陈旧、不实用,与现实相脱节。(2)实践教学环节非常薄弱。主要体现在:一是实践课程过于依附理论课程 ,实践学时较少;二是老师担心实践教学过程学生有意外或实践教学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工作量,故大多数的老师都只是简单的布置一些课堂作业甚至连开展都不开展等,这与实践教学的要求相差太远;三是实践内容要求单一,没有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四是虽安排有统一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但绝大多数学生只能利用暑假时间,在家庭所在地,自行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基本都缺乏有效的指导,随意性强,时效性差;五是各职能部门不配合也是实践教学难以高质量完成的一大制约因素。(3)教龄较长的教师虽然实践经验比较丰富 ,但是对新生事物却了解不多,有的甚至对新生事物带有某种抗拒的态度。而青年教师对新生事物是乐于接受,对理论的掌握也相当丰富,但是他们却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他们虽然大都数学历高,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但是不少青年教师都是从学校一毕业就直接到高校从教,几乎没有什么基层及实践经验,故教学经验缺乏,职业能力不高等问题尤为突出。

三、结束语高校大学生作为一个流动的知识群体,富有朝气与活力,是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新时期大学生所具有的新特点,要求不断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单纯的政治观念说教和思想意识灌输,已经不能引起大学生对此类课程的兴趣。面临这种状况,怎么样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可以尝试通过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研究基点,将TQM(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与实践教学有机相结合,敦促学校各部门齐心合力共同整合各种实践教学资源,并想方设法的进一步研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的全面管理模式,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各种途径,从而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及其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文学,叶.武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11).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贾巨才,孟悌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初探

[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8,(1).

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3c-0097-02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培养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目前,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探索与实践工学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成为新时期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而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尚未根本转变

在就业压力和市场竞争下,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功利价值取向日益明显,高职院校在普遍强调“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同时,仍有意或无意地忽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及人文素质教育,一般表现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践(实训)教学往往围绕专业和市场而动;国家规定必须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被各种“根据学院实际情况”或是“根据专业特点”理由予以削减或减弱;思想政治理论领域获得科研立项相对难度大且经费投入偏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经常面临各种形式的边缘化尴尬境地,更有甚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事情,与己无关。凡此种种,必然导致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得不到重视,进而影响课程的吸引力。

(二)实践教学活动保障机制不健全

实践教学活动保障机制不健全是实施实践教学的最大障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阐述“理论联系实际”,而应是走出校门进入社会,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比如带领学生到工厂、农村、社区进行参观访问、调查研究,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给学生做专题报告,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等,或在校园内举行知识竞赛、专题辩论会等活动。顺利开展这些活动,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经费问题。虽然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按照教育部、教育厅的相关文件要求,按照学生人数配备了相关的实践经费,但真正开展活动起来这些经费还是捉襟见肘杯水车薪。

(三)难以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目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的缺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有的学校虽与外单位挂了牌建立了教育基地关系,但实际利用率不高,缺乏长久规划。已经建立了联系的企事业单位也普遍认为,经常接待学生的社会实践麻烦多、负担重,没有对应、合适的人员、时间及精力来接待学生。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出去联系实践教学场所比较难,去陌生的单位联系就更困难。而失去了稳固的课外实践教学基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进行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二、加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对策

(一)教学内容应更符合工学结合的特点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除了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外,更应从工学结合的实际需要出发,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出发,围绕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确定学生所关注的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与认同,逐步形成职业道德的自我选择、自我养成、自我完善的良性发展态势。

1.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决定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高质量的、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人才,关键在于对学生的思想素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行为等方面培养与教育的程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点,在于学生通过自身感受。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养成优良的职业品质和职业心理,进而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鉴别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强化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职业素质。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生存和发展技能,积极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实践教学。强化职业技能教育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创新意识、协作意识、组织管理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3.引入企业文化理念,增强学生的职业价值认同。在教学中,要把现代企业文化融入教学内容中,注重突出爱岗敬业、团结创新、服从守时、沟通协助、吃苦耐劳等职业态度的教育与培养。

(二)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

应做到学院各级领导重视,实践教学计划落到实处,实践教学经费有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安排充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自觉地将个人成长与国家、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有着区别于与高于其他专业课程实训、实践的意义和功能。因此,学校领导、部门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应充分领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意义,不能再停留于仅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看做课余活动来点缀,而是应致力于实践教学的拓展,把实践教学环节纳入教学计划,当做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载体和延伸,具体落实到每个专业、每个班级、每个学生头上。学院应像对待专业实习、实训一样,统一组织,统一管理,合理安排必要的课时,合理量定学分。同时,各类社会实践活动都需要教师、学生投入相应的体力、精力和财力,因此,学校应提供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经费,以确保实践教学的最终落实。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普遍缺乏相对固定的基地,实践教学活动难以全面、稳定、顺畅地开展,随意性强,可操作性差,学生大多数时候只能分散进行实践,给教师的指导、监控及成绩考核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社会联系,有条件的学校应抓住机会,没有条件的应创造条件,想方设法和社会上一些有关单位协商,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及周边城、镇、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典型及革命历史教学资源,以学校的名义与那些具有典型意义、学生感兴趣的组织、单位签约,建立相对固定的若干个实践教学基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的实施场所相对稳定。而学校则可以利用其科研、人才、人力优势为基地单位提供相关服务,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伙伴关系。

广西的高职院校应抓住当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和自治区关于打造14个千亿元产业和4大新兴产业的契机。抓住服务广西新发展的契机,加强校企合作,争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有一个突破。另外,各个高职院校之间也要实现资源共享,可以互相到对方的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这样既能拓宽实践领域,又可以节约实践经费,一举多得。相对固定

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可以大大减少实践教学的不可预测性、随意性,更有利于教师及时总结经验,探索、形成一个开放、协调、优质的教学模式。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安排应与专业实践(实习、实训)相融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实习、实训)相融合,既能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渠道,又能使有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经费、实践教学时间、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地发挥效用。这种融合,更重要的是摈弃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学习“各自为政”的旧思维,是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并打开局面的一种方式途径。这首先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主动出击,了解相关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计划安排,抓住时机确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题,在相关专业课程布置实践任务的时候及时跟进布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任务,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相对自成体系的专业实践(实习、实训)中,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

(五)构建科学的考评体系

在不断探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同时,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学考评改革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教学考评的内容与形式正从单一走向多样,从静态变为动态。但这种改革在办学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发生变化的高职院校仍然显示出它的不足。最明显之处在于,这种考评仍以传统的课堂为中心来考查学生,忽视学生在工学结合工程中“工厂车间、服务场所和田间地头”的表现。因此,应积极改变这一传统的考评方式,构建出符合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考评体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强化质量意识,尤其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篇(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63-01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的大学生数量在逐年增长,这就意味着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当今的人才市场竞争激烈,急需一批掌握精湛技术的毕业生投身于企业中。现代学徒制就是一种集校园教学与企业实习与一体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能有目的性地进行学习,在学习与工作的相互协调下,学生能学有所用、即学即用,并在工作中反思、继续学习。但是,当前,我国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学徒制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发展。

二、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传统化,难以满足当代企业的人才需求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很多高职院校都引导学生学习课程时“死记硬背知识点”,没有使学生培养成良好的理解思维与能力。在学徒制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其他基础课程,尤其是理工科课程有着很大的区别,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教育意义。这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思想政治方向上要与国家保持一致,所以要注重熟记,把政治教学内容熟记于脑海中,于是就出现了“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但是,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企业需要的不是没有主见的人,而是希望学生能理解好理论知识,懂得这些知识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意义。

2.校企两点,管理困难

在学徒制模式下,学生要在学校与企业两点之间经常往返,而这给院校的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学徒制的最大优势是使学生早早进入企业,而不是等到学生毕业了才安排学生去企业进行实习,学徒制使学生在企业中真正成为其中的一员,为学生带来了归属感。但是,在学校与企业间,学生的经常往返不仅给院校管理带来了困难,而且还会增加学生的疲惫感,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问题的对策

1.提高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在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目标上,要本着以德立人的教学目标来进行理论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如果一个学生的道德败坏,那么即使他掌握丰富的政治理论知识也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甚至有可能会危害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学习党的先进性以外,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勇于探索理论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在教学中,要确保学生能熟练理解、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与技术,以便学生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能将课本的道德理论知识加以运用与实践。

2.校企共建,双元育人

学徒制的两大主体是学校与企业,两者缺一不可,所以院校要与企业签订学徒制联合培养协议,使院校与企业共同育人,发挥双方的优势,弥补自身的缺点。在校企合作培养学徒的过程中,院校的教师主要负责教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给学生;企业的师傅则负责带领学徒,把职业岗位中的实际操作技能教给学生,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起来。由于学校与企业是共同合作的,所以在对学生的考核中要由校企双方来共同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学校里的教师主要通过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卷面成绩来评定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习情况,而企业中的师傅则负责评价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并通过实践操作来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校企双方的合作下,学徒制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为企业培养了优秀的人才。

3.合理安排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解决学生课堂学习与企业实践时间冲突的问题,校方要合理安排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学校要与企业商量,应当怎样安排课程才能不影响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同时也能使学生有效掌握实践技能。在实际的教学中,院校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来安排整合课程,使学生学习的课程能有效弥补在企业中当学徒的缺点,一方面能对学生的实践进行引导,另一方面能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总结、归纳,以良好促进学生的学习。企业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来安排必要的实践环节,而且要定期对学生进行培训,引导学生把课堂中的理论知识与企业中的实践技能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学徒制模式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同时也为我国人才市场培养一批批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但是院校要善于调查与发现,找出当前学徒制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院校要与企业合作,合理安排课程,共同考核学生,携手培养人才,为我国培养优秀的思想政治人才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篇(6)

Abstract: in view of present municipal road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of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ummary and analysis,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problems for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s, for the future urban road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to provide a good reference material.

Keywords: municipal road; Projec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市政道路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

1.1 市场规范化管理方面

市政道路工程的建设单位多为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委托)的单位(部门),有些单位由于自身的权力,不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有的工程开工多日还没有签订正式施工合同、监理合同;有的工程不办理规划许可证、工程质量监督手续和施工许可证,检查时才补办;造成工程质量内在品质的降低,运行后出现大量的质量问题。

1.2 施工单位质量管理方面

现在施工企业质量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有些建筑企业搞内部项目承包制,项目部只给公司交管理费,这种类似转包挂靠的行为削弱了企业对项目部的质量管理,极易导致质量低劣;有些施工单位不具备相应资质,只好挂靠施工;有的以包代管,质保体系不健全;有的不按图样施工,擅自变更设计。

1.3 施工质量控制意识方面

施工质量控制是施工管理的重点和核心,但往往为了抢工期,较多的单位存在“重进度、轻质量”的意识和不良倾向,表现在施工操作工艺控制不严、违规作业,如排水工程沟槽开挖,不积极主动开挖坑内排水沟、集水井,排除坑内积水;带水浇筑混凝土基础、路基土方填筑超厚碾压、砂方填筑不冲水振夯;砖石砌筑座浆不饱满、空洞多,从而导致众多工程隐患,影响工程使用质量与寿命。

1.4 施工过程监管方面

近年来,市政道路工程项目众多、量大、工期紧,参建的施工企业综合素质差距较大。某些单位缺乏专业队伍和相对稳定的施工队伍及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并且施工作业人员技术素质低,现场施工管理力量不足,从而导致施工过程缺乏有力的监控,给作业人员不按规范所要求的工艺、技术质量标准作业以可乘之机,也造成工程质量通病不断发生的后果。

由于我国目前建设监理市场不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个人对监理工作的理解有偏差,许多持证的人员由于身兼数职不能上岗监理,而另一些在岗的监理人员又无证,不具备监理资格。

2 市政道路工程项目管理措施分析

施工项目管理是施工企业对施工项目进行有效的掌握控制。主要有如下特征:施工项目管理者是建筑施工企业,对施工项目全权负责;施工项目管理的对象是项目,具有时间控制性,也就是施工项目的运作周期;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是在一个长时间进行的有序过程中,根据阶段及要求的变化,管理内容也发生变化;施工项目管理要求强化组织协调工作。

2.1 工作质量的管理

在项目质量控制中,人、机、料、法、环这五大要素,人是决定的因素。管理施工及操作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对工程质量起决定性的作用。人员素质高低对上程质量影响的表现形式就是工作质量,因此对工作质量必须进行严格管理。岗位教育和技术交底是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因此要通过岗位教育和技术交底树立全员的质量意识,这才能在质量上形成你追我赶的自觉行动,才能形成人人关心质量,个个重视质量的风气,同时要形成实行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奖励机制,这样才能提高上作质量,以达到保证工程质量的目的。

2.2 施工成本管理

制定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措施:施工项目成本的控制,不仅是专业成本人员的责任要按照自已的业务分工负责。围绕生产经营这个中心开展工作。要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项目成本控制体系,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就是要求项目经理对施工进度、质量、成本、安全和现场管理标准化全面负责。

项目管理人员的成本责任,不同于工作责任,工作责任完成不等于成本责任完成如:单方面强调质量,忽视了成本,单方做到供货及时,但忽视昂贵的价格等。因此在完成工作责任的同时,还应考虑成本责任的实施,进一步明确成本管理责任,使每个管理者都有成本管理意识,做到精打细算。

2.3 施工进度管理

项目进度管理目标只有在各参与方特别是承包商、监理工程师、业主之间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下才能实现。承包商、监理工程师、业主三方在进度管理目标上。既有矛盾性,也有统―性,必须有效地协调和配合。在进度管理过程中,几乎所有人员实施或参与项目进度管理与控制。项目团队中的技术人员和安装人员是工程进度计划的实施者,中层管理人员是进度计划的编制者、进度完成情况的统计者和进度信息的反馈者,高层管理人员是进度目标的制定者和控制者。对施工队实行分包成本控制项目部与施工队之间建寺特定劳务合同关系,项目部有权对施工队的进度、质量、安全和现场管理标准进行监督管理,同时按合同支付劳务费用。

2.4 施工工序管理

质量控制最基本的内容是工序质量的控制,工序质量控制的目的就是要发现偏差和分析影响工序质量的制约因素,并消除制约因素.使工序质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确保每道工序的质量。工序质量具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不稳定性是因人工操作所致,而不确定性是指市政工程施工不象工业产品的工序那样可以事先确定。市政工程施工工程量大,共同操作的人员之多及交义施工的存在,使市政施工的工序具有连续的相互搭接的特征,控制好工序质量,就要做到对每道工序,每个工作全面实施监督操作、检验把关、预防和检测检验相结合的管理控制方法。

2.5 现场管理

施工现场是体现企业文明形象和管理的一个窗口。其管理应做到文明施工、安全有序、整洁卫生、不扰民,不损害公众利益。应按公司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统一进行布置,在工地人口处树“七牌二图”:工程概况牌(包括工程规模性质、用途。发包单位、设计单位承包单位和监理单位名称,施工起止年月等);安全纪律牌;防火须知牌;安全无事故计时牌;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牌;环境卫生牌;施工总平面图;项目部组织结构图;主要管理人员名单。工地大门设公司司标和名称;按照施工总平面图和环境卫生要求,做好硬地坪施工和临时围护设施。

设置畅通的排水沟和泥浆沉淀池,确保场地不积水,不积泥浆,保持场容貌整洁,做好各类标识和标志。现场的厕所符合卫生要求,并设有饮水设施。使现场管理达到“环境整洁、纪律严明、物流有序、设备完好”。

2.6 安全与文明管理

加强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十分重要。它是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对生产各因素状态的约束和控制,根据施工生产特点,安全管理也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要落实安全责任,实施责任管理。加强安全教育,例行安全检查。

如何做好文明施工至关重要。首先要健全管理组织机构和文明施工管理制度,做到按专业、岗位、区域等包干负责。在施工项目中对现场各个方面专业的管理,开展文明施工竞赛活动,有布置、有检查、有考评、有奖惩,评比结果公布于众。

3 结语

市政道路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项目经理及其管理班子认真按设计图纸和国家强制性标准、规范,精心组织,精心施工,认真做好人力资源、材料、机械设备、技术、资金的生产要素管理和文明施工,严格做好进度、质量、安全环境和成本控制,按合同要求向用户提供满意的工程,并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134-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具有社会主义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课程。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理论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的思想理论,养成的科学思维;而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实质上是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论与鲜活的生活实践和学生个体的思想认识、直接体验相结合和相统一的过程,有着自己特有的目标。所以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对于高校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目前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不能高标准地达到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要求,不能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各种能力。通过构建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采取一系列措施优化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模式,实现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目的。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能够有效地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社会活动能力,培养大学生的求真务实精神。通过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有利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交流能力、组织能力的培养,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认识社会,了解世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环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有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指引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觉悟状况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所以说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不光让大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而且要让大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真真切切地理解体会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对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使得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1.缺乏对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正确认识,对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投入不足。我国的高校正处于一个发展阶段,高校教学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缺乏一个系统的认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乏一个正确认识,从而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缺乏相应的投入。高校教学中只是片面注重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教学,而没有注重理论实践教学对于高校大学生能力和思想培养的意义。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中只是做一种形式,没有深刻的理解实践教学对于整个高校教学体系和大学生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在高校教学中对于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从而使得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的投入不足,缺乏相应的投入来支持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使得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不能够顺利的开展。

2.缺乏专业的实践教学教师,教学活动缺乏规范性。因为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实践专业老师需要专业的实践经历,只有老师具有专业的实践经历才能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工作,但是由于思想政治课老师自身的能力不足,使得实践教学的目的难以实现。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的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实践教学部分,同时还明确了实践教学的各种教学方式,但是在具体的实施实践教学的时候没有特定的教学大纲进行规范,在进行实践教学的时候没有一个统一的内容、目标、方式和要求,使得实践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随意性增大。由于没有相应的标准使得实践教学活动没有能够达到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目标,其结果只能使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3.缺乏科学的实践教学指导,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完善。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课教学,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涉及到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各个环节和因素的顺利进行和保障是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一个良好手段,但是由于对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从而使得整个实践教学缺乏科学的指导,让实践教学的具体工作落实不到位,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让整个实践活动和实践教学不能全面的开展,对于整个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的指导,对于整个实践活动缺乏相应的具体实施措施,从而使得整个实践教学的意义很难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实现。目前许多高校的实践教学考核方法过于陈旧,不够完善、科学,忽视过程性评价,强调结果性评价。考核依据主要是查看学生是否参加实践活动,检验学生实践报告质量,对学生在实践课程中的具体表现没有足够重视,从而导致学生不够重视实践教学课,只专注于文字资料的收集整理,忽视实践课的参与过程,甚至于对实践活动敷衍行事,实践报告抄袭了事,更有甚者是不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成绩反而比参与者的好。

篇(8)

目前,我国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实施了评教制度,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教普遍存在事前准备不足、事中执行不够、结果不公平等问题,为此,笔者结合30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历,拟提出一些解决办法。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评教事前准备不足及其对策

(1)评教理论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目前,国外高校对教师评价主要存在两种理论:奖惩性评价理论和发展性评价理论。从导引的制度设计看,两者是评价制度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和利弊。前者强调甄别功能,以奖惩为目的,采用刚性策略,但却忽视教师的自我诊断、自我提高等。后者以教师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注重过程评价,注重柔性策略,但不同程度地削弱了某些教师的危机意识、竞争意识等。在实施过程中,绝大多数国外高校采用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越来越多的国外高校偏重发展性评价理论。由于种种原因,奖惩性评价理论几乎统治我国包括民族院校在内的每个高校。如某民族高校出台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与管理办法(修订)》就明确规定:“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奖优罚劣,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师年度考核、职称晋升、岗位聘任、评优评先等提供参考依据。”因其管理和功利主义倾向导致“管理价值至上”,在实践中也面临一系列问题,造成教师和学生对价值认同困难,师生参与评教的主动性都较低,导致评教过程的形式化,学校、非领导教师和学生都很少从中受益,评教本身的教育意义严重缺失。目前,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教方案及实施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已经形成“整”非领导教师的情况,导致不少非领导教师“自暴自弃”,严重伤了“教心”。鉴于两种理论导引的评价制度不同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教应兼顾两者并以发展性评价为主。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特别关注非领导教师和学生的利益诉求,保证使用理论的公正性、公平性。

(2)评教方案存在的不足及其对策。一是没有独立的评教方案。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教方案主要包括评教指标体系及实施细则两个部分,或称“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与管理办法”。目前,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独立的评教方案,致使其政治性、思想性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如某民族高校针对理论课、艺术体育技能课和实验课共设置三类评估指标体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评教指标体系统归理论课之中,导致标准绝对化、一表评N课。就笔者调研发现,原因主要有三:第一,相关领导可能是理工科背景的原因,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认为没有必要建立单独的评教方案。第二,错误认为可以通过民族院校学院的院级督导弥补。第三,官僚作风作怪且有私心。一些相关领导私心太重,“两学一做”“做”得太差,不作为、懒作为甚至形成“合法腐败”。

二是现有评教方案存在诸多不足。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评教体系角度看,现有评教方案除重定量轻定性分析、语言表达含糊不清外,还存在两个重要不足。第一,评教目的迷失。不是为了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而是专为教师“设套”,把学校与教师人为的对立起来。第二,评教内容不足。如某民族高校出台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与管理办法(修订)》提出:“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包括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内容。”没有突出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色,如政治性、思想性、民族团结教育等内容,没有把党和国家最新方针政策“三进”纳入评教内容。因此,评教方案出现不公,操作就有问题,结果一定不公。

民族院校构建独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评教方案特别是评教指标体系,不仅非常有必要单列,而且能够单列。为了充分调动教师尤其是非领导教师、学生参与评教的主动性,必须赋予他们决策权,民族院校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评教指标体系拆分成三个部分:一是校级指标,所有课程评估必须按指标对教师授课效果进行总体评价。二是院级、教研室指标,由学院和各教研室自行设定。三是自选指标,由教师、学生结合各自所教、所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每门课的具体特点,自己设计题目,提交校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中心审核,通过后可纳入评教指标标体。同时,评教方案要定期完善,不要一个标准用到底。

二、评教主体构成存在问题及治理办法

有学者提出评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博弈,表面上看是对的,实际上并不准确,实际情况是领导教师与非领导教师的博弈。如某民族高校出台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与管理办法(修订)》规定的评教主体有两类:一是学生。二是学院领导、同行专家及二级督导员。既把任课教师排除在评教主体之外,也没有第三方的加盟。由于该校对除学生外的评教主体规定模糊,加上校级督导员、学院院外其他领导甚至校级领导只听课提建议但不打分,结果,“学院领导、同行专家及二级督导员”这些评教主体实际上被多数民族院校学院完全变成了学院领导、各支部书记、各教研室主任这些领导教师(以下称为院级督导),并全部握有30%的权重(学生70%)。同时,一些民族院校学院或明或暗地规定:教师是否得优一般由院级督导决定。如果每个教师的学生评教分数差别不大,最后结果就是院级督导实际上是学院领导说了算。这样,就形成博弈,形成该院学院领导与该院其他领导教师(各支部书记、各教研室主任)的博弈关系。结果,院级督导变成了领导评教、变成了官官相护,理论推导的结果与实际产生的结果出现惊人的一致,每个学期绝大多数优秀成为院级督导的囊中物,由此延伸的利益也基本上被他们占有。首先,学院领导大多数得优(一般是轮流)。其次,该院其他领导教师大多数得优(一般是轮流)。最后,只能牺牲非领导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利益(极少数非领导教师因为实力或其他原因如与学院领导“走得近”也能得优)。院级督导相互讨好特别是示好学院领导有以下好处:一是换取以后获得评优的机会、获得校级名师、省级名师的机会。二是获得以后可能的更多好处,如职称评定(虽然规定由院级学术委员会实施,但其由一些学院领导、一些支部书记和一些教研室主任组成)、年底评优(由学院领导、各支部书记、各教研室主任投票决定)、由学院组织投票产生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和教学课题、研究生各级各类课题和各级各类评优(学院领导、大多数支部书记和教研室主任投票)及其他诸多好处。评教主体出现不公,结果一定不公。

为了治理上述弊端,一是调整评教主体构成。办法一:增加评教主体。在学生、院级督导的基础上,增加教师这个重要的评教主体,采取每个教师每学期提交一份自评报告的评价方式,并给予相应权重如15%(把院级督导的30%减少为15%)。全面考察每个教师的课堂、课外教学和教学研究情况,促进教师课堂、课外齐发展。办法二:规定院级督导至少50%由学院非领导教师竞聘上岗,以尽可能保证公平公正。除教学副院长外,其他学院领导不能作院级督导,达成一种制衡。办法三:由学校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中心在校外聘请第三方评教。第三方只对学校负责,不能由学院联系,以免产生“猫腻”,不能只讲信任而不讲管理。信任产生不了公平,公平管理才能得到应有的效果。办法四:学生作为唯一评教主体,权重100%。大量研究文献表明,美国多数教育者对于学生评价教学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教学对象是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参与者。由于学生每节课都在观察教师的教学活动,并能从教师的作业评定和考试评分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感受教师的治学态度,来自学生对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评价信息重要而独特,如果评价标准恰当并组织得好,学生的评价可以反映教学过程的真实情况。学生评价教学还可为多种目的服务,如改进教学、为判断教学效果提供依据、帮助学生选择课程和教师、促使学生对他们的教育活动进行思考、为领导者进行决策提供依据等。[4]在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教中,把学生作为唯一评教主体,还可以尽可能杜绝腐败产生的环节。各级督导只听课提建议,但不打分。

二是如果院级督导维持现状,应规定领导教师每学期评教得优比例不能超过30%。或采取总分加减的办法,即每个领导教师评教总分减5分左右,每个非领导教师评教总分加5分左右,刚性避免或抵消人情分。

此外,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校公共必修课,学生多、水平不一,而且是大课堂教学,领导教师掌握排课权,一般会把“好教”、“听话”的课堂或本院专业课堂等“优势”课堂安排在自己名下,为自己得优打好基础。因此,课堂选择应采取抽签的方式或领导教师最后选择的方式,以避免“优势”课堂被领导教师独占。

三、现有评教实施过程、结果的局限及提升措施

(1)现有评教方案实施过程存在的局限及治理。一是实施过程存在“交易”机会。某民族高校学院以前采取的是院级督导每人听1节课后就给被听课教师单独打分的办法,后改为院级督导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听1节课并讨论后再给每个教师打分。显然,后者更容易作。程序出现问题,结果自然失真。二是考核内容太窄,时间太短。目前,多数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院级督导实际上只是通过听1节课,就得出对该教师的评教结果,督导任务就算完成。显然,这样的简单督导并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的全貌,想全面考察教师教学内容的政治性、思想性更是不可想象,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因为教师再笨,也知道绝对不能在院级督导听课时“乱说”的。

为消除上述问题,各评教主体职责应该各有不同,各有分工。关于评教的内容,由于各评教主体的职责不同而有不同。学生主要评价教师的课堂表现,包括备课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自己由此的收获等。院级督导除听1节课外,应更多地注重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调研尽可能全面了解学生对教师的真实评价。二是仔细阅读教师的自评报告并实地调研是否属实。教师自评报告包括备课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外辅导情况、学生成绩评定情况、成绩册及试卷入库情况、教学改革、教学效果、教学课题和教学研究等各个方面。三方信息和资料相互印证,基本上可以比较全面的了解每个教师课堂内外教学和教研的真实情况。至于评教时间的安排,应根据各评教主体的分工不同而有差异。学生评教时间,最好是安排在该课结束后1周进行。院级督导评教时间应该是教师每学期第一课开始到成绩册上交、试卷入库的全过程。教师自评报告上交时间应在成绩册上交、试卷入库后1个星期以内完成,院级督导评分还是采取单独方式最佳。这样,各评教主体才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全面了解每个教师。

(2)评教结果存在问题及补救办法。一是相关信息公示、公开不足及对策。目前,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教结果既没有公示时间,教师也只能看见自己课堂的正式总分,查不到明细,也查不到其他教师特别是领导教师的评教结果。因此,加大评教结果详细信息公示、公开的力度,全面公示、公开学院所有教师每学期的评教总分、学生评教总分及院级督导评教总分,方便监督。

二是无申诉时间及改进意见。目前,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教没有明确规定教师申诉的权利,没有给予申诉时间,也没有教师申诉的机会。鉴于保护教师申诉权是国家法律赋予的权利,应大力鼓励教师申诉(实际上这也是监督评教作弊的好机会)。民族院校学院、学校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中心对教师提出的申诉必须严肃对待,有求必应,全面深入调查,对错误的评教结果必须予以修正。

三是忽视“回头看”及对策。一说到高校腐败,自然联想到基建、招生等“硬”领域,就没人关注评教等“软”领域的腐败。仅就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教看,早已不是一片“净土”。一些相关领导不放过任何可以腐败的机会,“雁过拔毛”,如果严查每个学期评教结果数据,就可以发现其中的诸多“猫腻”,“优秀”基本上成了领导教师的“专利”。人们常说:“老百姓最痛恨的腐败是身边的腐败。”同理,教师特别是非领导教师最痛恨的腐败也是身边的腐败。因此,应借“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东风,实施拍“蝇”行动,建议由民族院校学校纪委牵头,学校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中心负责实施,严查、严惩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领导评教过程中的不作为、懒作为、“抱团腐败”等歪风。一经查实,不仅取消所得相关所有利益,追回所得相关所有利益,并撤职,而且追究相关责任人的主体责任,并在党内依党规严肃处理。

参考文献:

篇(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而采取何种方式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则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新疆作为多民族、多文化、多语言的地区,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字在这里相互影响、相互学习,造就了新疆双语的历史传统。新疆的历史和现实也充分证明,双语教育是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必然选择。近年来,自治区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来加强双语教育的实施力度,相关学者也对此展开了积极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从总体状况来看,关于高校双语教学的相关研究力度不够,特别是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双语教学问题仍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调研,从双语教学的模式、教材和教师等几个方面就这一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望方家批评指正。

一、存在问题的探讨

(一)汉语教学和双语教学之间的关系问题。

我们这里所说的双语教学专门是针对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而言的,即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作为教学媒介的教学活动。

关于双语教学和汉语教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要澄清。有人认为我们现在在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所推行的是汉语教学,而不是双语教学。否认当前汉语教学是双语教育的特殊形式这一基本事实,同时也否认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语教学存在的事实和必要性。因此,我们必须要明确当前我们所说的汉语教学和双语教学之间到底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首先,现在的汉语教学其实是双语教学推行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育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少数民族在掌握母语基础上,精通汉语,培养“民汉兼通”的人才。因此,现阶段的汉语教学其实是对双语教学发展的一种肯定,属于双语教育体系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现在的汉语教学并非完全否定少数民族语言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单纯的汉语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所以,在新疆高校中,有些大学把少数民族语言在课堂中的使用比例限制在30%以下,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完全式的汉语教学在当前依然存在很大的困难,双语形式依然是客观存在的。

最后,我区的双语教育相关政策也在积极支持大力培养少数民族教师,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少数民族教师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等方面有着更深刻的体会,也精通自己的民族语言,能够更好地和学生进行交流,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因此,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从教学的现实角度还是相关政策措施的角度来看,双语教学在高校中都是客观存在的,否认双语教学其实也就否认了汉语教学存在的基础。

(二)关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存在着很大的认识问题。

在学校开展双语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好像这一问题不需要回答,当然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但是我在实际教学和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些学校一味强调在少数民族班级开展汉语教育的重要性,而忽视少数民族学生和少数民族教师的汉语能力及文化差异性,这大大降低了课堂的实际授课效果。

就“双语教学”本身而言,它是一种语言的学习过程,指少数民族在掌握母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汉语,最终达到培养“民汉兼通”的高层次、双语型人才的目的。但是针对具体的课程而言,“双语教学”就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学习,其本身目的是为了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如果一味强调汉语授课而忽略课堂的教学效果,这种双语教育也是失败的。

按照《双语教育概论》一书中的定义,“‘双语教育’这个术语指的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其中一种语言常常是但并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双语教学则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的教与学的统一活动”[1]。从上述概念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双语教学是针对使用两种语言而展开的一种教学活动,其真正目的是为实现最终的教学目的而服务的。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使用哪种语言作为第一语言是依据学生实际对语言的掌握情况而定的。目的决定手段和方式,而不是本末倒置。

(三)双语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由于我国民族分布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双语现象在我国早就已经存在,但是关于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却很晚。

目前,从双语教学在各国实施的具体模式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浸润式教学模式(Immersion Program),指使用一种非学生母语的第二语言进行教学。浸润式教学模式又可分:(1)沉浸式(Immersion),指用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模式。第二语言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习的工具。学生在校的全部或部分时间内沉浸在第二语言的环境中。这种模式旨在使母语不是第二语言的学生能在较短时间里掌握第二语言,同时也学习和掌握其他学科知识。(2)双向沉浸式(Two-way Immersion),指把两种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学生编排在一个班共同进行学习,参与各种活动,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得双语能力。(3)结构型沉浸式(Structure Immersion),指以学科双语教学为基础,利用第二语言教授学校开设的几门学科,通过学科内容的学习来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2.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即学生刚入校时使用母语教学,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有的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

3.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指学生入校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2]

目前在新疆高校所推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双语教学模式基本上属于第一种,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学校管理层和教学的实际执行者――教师之间并没有就实行哪一种教学模式形成共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关于教学模式就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这大大影响了实际的教学效果。

(四)双语的师资问题。

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是师资。虽然自我区推进双语教学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于双语型合格教师的培养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缺乏合格的双语型教师仍然是困扰双语教学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特别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方面更显突出,有些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民汉教师的比例严重失调,中、青、老教师的结构层次、学历层次也有待提高。而承担双语教学的少数民族教师在这一方面更显突出(参见表一和表二)。

表 一

表 二

(五)教材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方面的双语型教材和教辅材料编写和编译严重滞后,甚至是空白。现在在新疆高校中所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全部是国家统编教材,课程内容是全汉文编写,对于使用第二语言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在理解上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很不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为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符号学习,它还是一种文化的迁移过程,不理解一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就很难对这一种语言所代表的语意做出正确的解释。如对哲学中的“物质”一词,学生如果只从字面意思去解释,就大大偏离了哲学中“物质”一词的真正含意。还有就是关于少数民族人物的汉语音译问题,如在地方性课程《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中的“阿古柏”这一人物名称翻译,很多少数民族学生看到这一汉语音译根本不知道所指何人,但是如果用维语正确发音,对他们来说就是很熟悉的历史人物。因此编写符合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和教辅材料是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对推进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语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的认识,我认为主要应该主要从以下方面加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语教学的实效性。

(一)教学模式的选择应该依据学生的实际语言接受能力。

在调查过程中,当我们问“高校政治理论课汉语授课过程中,您认为最适合民考学生的授课方式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时候,67%的学生选择了以“汉语为主,但专用名词和一些概念用维文解释”,仅仅只有14%的学生选择了“100%汉语授课”。当同样的问题问及一线的教师的时候,82%的教师选择了“汉语为主,但专用名词和一些概念用少数民族语言解释”这一模式。

因此,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采用何种语言,最终实现教学目的,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二)以语言进行分级教学是新疆高校汉语教学最现实和有效的选择。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最终达成的教学效果之间成正比关系。学生汉语言能力越强,对课程的理解能力也就越强,反之亦然。

从每个高校的实际情况看,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都经历了一年的预科学习,加强专业汉语的语言能力,但是一年是不是能够真正解决学生专业课的汉语言问题?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从总体情况来看,每所大学由于学生的生源地不同,学生之间在汉语能力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我们随机对新疆的一些高校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调查中得知:汉语水平(HSK)六级的占26%,七级占31%,八级占21%,九级占9%,十级仅有3%,并且有4%在六级水平以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大一的部分学生在汉语的实际交流和使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困难。现在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都实行大班合堂上课的模式,使得教学过程中这一问题更显突出。

美国加州大学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教授提出的“输入假设理论”,特别强调语言习得时的可理解性输入,并提出“i+1”的公式(i为学习着的现有水平,1为略高于i的水平),“i+1”之间的差距是学习者学习的动力。即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学习者要能理解略高于他的水平的输入语,如果学习者现有水平为i,那么教材提供的输入只能是i+1,如果输入内容太难,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将会受到挫伤,最终收效甚微。如果输入内容能为学生所理解,并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和思考,学生的学习动力将会增强,自信心将会上升,渐渐地会形成积极的态度。

正是基于上述理论考虑,在此我提出“以语言进行分级教学”的模式,也就是说,对进入大学的学生进行语言能力测试,以语言测试的结果作为分班教学的依据。这样就可以实现学生的语言过渡,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做到有的放矢,最终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双语型教师的培养力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提高和改进教学质量的主要条件。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的师资队伍来看,依然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语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历层次,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完善教师队伍的考核机制,实施教师“准入”制度,努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双语型教师队伍。

(四)编写符合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和历史背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和教辅材料。

《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通知》指出:“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材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教学资源,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第一手资料,因此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在教材建设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编写与教材配套的符合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背景的教辅材料。

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用的教材主要是全国通用的版本,但是这也存在着一定问题,受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在教材理解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此应当编写符合教学大纲和少数民族文化背景的教辅材料,加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

第二,对个别难以理解的词汇应该加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相应解释和标注,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综上所述,我认为,基于新疆特殊的文化背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和文化迁移效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培养出政治立场坚定、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篇(10)

会议设置了大会主题报告和分会场交流。佘之祥、蔡运龙、刘彦随、熊康宁等4位知名专家分别作了题为《城市化与农村土地问题》、《农业与农村的多功能性》、《统筹城乡发展与土地整治方略》、《喀斯特高原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与技术集成》的大会主题报告。

大会设立了两个分会场,共有近40位专家、学者作了大会或分会场学术报告。与会专家、学者采用了“报告+提问+辩论+评述”的方式进行学术报告,强化了学术交流的灵活性与互动性。

为了激励土地资源青年科技人才,本次大会设立了“全国土地资源研究优秀论文奖”。由河南大学乔家君提交的论文《河南省农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化及其影响环境》等20篇论文荣获一等奖,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婷婷提交的论文《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时空演变格局研究》等22篇论文荣获二等奖。

上一篇: 创新教育论文 下一篇: 林业生态建设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