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5:25: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林业生态建设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国家对林业的投资逐年加大,林业工程项目推进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林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如何尽快转变观念、提高林业生态项目建设成效,以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当前林业生态建设的紧迫问题。因此,做好国林业生态建设理念研究,为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提出一套建设理念,对于迅速地、整体地提高我国林业生态建设质量,又好又快地搞好我国林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林业生态项目建设要多目标发展
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各个系统有序协调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业项目要搞成以林业建设为载体的综合发展项目,不仅应该关注林业建设,还要注重农村社区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方面的综合发展及项目的可持续性,其建设目标应该具有多元化特征。项目不仅应该获得林业专业上的预期效果,如造多少林,覆盖率增加多少,更重要的是通过实施,推动项目地区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注重培育农民自愿参与、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观念和能力,激励农民通过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严格执行项目合同,既顺利通过项目验收,取得项目劳务报酬和营林收入,改善生活状况,又能提高长期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和跨越。
3引入参与式发展理念
参与式发展包括参与式研究,参与式推广培训和参与式发展操作。参与不是简单的参加。参与式发展要求农民及其他角色和群体能参与到项目实施的全部循环过程中去,如项目确立、可行性研究、项目设计、实施及项目监评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需求得到考虑和满足。通过参与,使得参与者获得了在发展决策、发展计划和发展实施中的权力份额。
参与式发展的核心是赋权,而赋权的核心则是对参与和决策发展援助活动全过程的权力再分配,简言之,即增加社区中穷人与妇女在发展活动中的发言权和决策权。在项目中,要强调项目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除部门合作之外,要强调农民的参与。要明确农民是林业建设的受益群体和主体,是规划设计和实施的基本单元,也是林业建设的主要承担者。不仅要注重农民参与造林劳动,还要包含更广泛的农民参与的内涵,要包含“给予与获取”的双向过程。
要相信农民最知道森林对他们的价值,相信农民懂得造林和善于造林,相信农民能管好树木。要彻底改变目前林业项目设计中惯用的主管部门下达任务,设计部门承包设计,自上而下、设计人员说了算、农民被动参与的设计方法。要采用自下而上的参与式方法,从项目准备、执行计划的编制到项目施工管理,从整体到每一个过程都要有农民自下而上的参与,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意愿,注重项目建设地区人们对项目的决策和选择,让他们尽可能地对社区林业做出自己的努力,使他们对项目的发展具有责任感,并对项目的成功做出一定的承诺。通过对资源的利用和控制来鼓励农民积极参与项目活动,让他们在实施过程中分享到利益,形成一种利益引导下的自愿参与过程。要加大对项目设计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学习国际上先进的设计方法,与国际接轨。
参与式研究的核心体现在:基于对农民生活、生产体系复杂性认同的基础上,倡导农民参与所要研究问题的发现、确认、研究和认证过程,其内容包括混农林业、新技术示范等。采用的方法包括小组讨论、问题发现、确认、研究和认证过程、农民的评价、农民的记录和观察等等。参与式推广与培训的核心体现在:强调双向的交流,以用户为导向和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推广和培训。其思想基础是推广员并不是什么都知道,而农民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采用的方法包括问题分析、研讨会、培训分性、直观展示、农民访问等。参与式发展实践的核心体现在:发展角色和群体充分参与发展过程的每一循环过程。其领域包括参与式农村评估和调查、参与式发展设计、参与式发展实施及管理、参与式监测评估等。参与式监测评估是提高农村发展项目成效的主要步骤。
4引入社区林业理念
社区林业,是指在农村社区中,以林业为对象,以农民为主体,能够有效引导当地社区群众参与林业的多种形式,群众承担一定的责任,并通过努力得到直接的利益。
要以农村社区为单元,打破传统林业中“就林论林”的狭隘性,重视人与森林的协调关系和农户的积极参与,并把林业纳入当地整个社会发展计划,从而寻求一种人类与森林的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社区林业的本质特征是由当地群众真正自主和直接参与造林和管理、经营森林资源,以实现林业发展目标。与自上而下的传统林业相区别,自主与参与是社区林业发展机制的核心和基本原则。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自我意识、自主决定和自主管理。在项目建设中,所有外部的信息、技术及资金方面的支持都是外部干预,其只能对社区发展起到辅助的帮的作用,而要真正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所有的外部干预变成农民内援的发展动力,即农民要充分认识和接受外部干预的选择,并把外部干预当成是自己的承诺,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农民对其社区发展的拥有感。内源发展是社区发展的动力,是自主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如果没有源动力,在外源发展的影响下,农民也许会把项目建设看成是所有外来人的事,看成是与己无干的事,并且这种发展也不可能具有可持续性。
参与是社区林业活动的基础,贯穿于社区林业活动的始终,包括社区林业计划的实地调查、规划设计、树种选择、造林方式、管护、采伐、销售、分配方案等事项的决策和对项目的评估,并享受利益的分配。社区林业发展机制特别强调林区或山区社区群众的自主与参与,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常常被贫困所困扰,而他们又与林业密不可分,只有让他们在林业建设自主参与过程中获利,才能更好地实现保护与发展森林资源的整体战略目标,维护或恢复生态平衡。
5体现农民的利益分配
生态建设的确是功在千秋的伟业,但也必须要利在当代。我们不能要求那些尚未完全摆脱贫困的农民紧衣缩食来从事生态建设。过去和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一直提倡“谁造谁有”,有林是有了绿色,有了生态效益,但有林不等于有财富,对老百姓来说,过去和现在的现实情况恰恰是有些地方有林不仅没有财富,而是带来贫穷。劳模石光银虽然有很多林,但却负债累累。关键是没有处理好农民和国家的利益关系。长期以来,在造林工程中,如果是在老百姓自己承包地上造林,具体情况是,老百姓自己花钱整地、造林,自己掏钱管护、管理,为社会产生了生态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而他们自己却没有得到或很少得到经济效益,当林地能够产生经济效益时,还不能采伐,这样还要负债累累地继续看管、经营,虽然目前国家给他们每亩地补助了5元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但这点仍然不足以弥补他们的经济付出,不能很好地调动他们在幼林期林地经营的积极性,领到这点钱后,他们将承担着重点公益林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全部责任。生态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国家,如果国家要老百姓承担这个责任,那么,就应该给与他们更大的优惠和补贴。
因此,必须尽快扭转这种局面,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商品化,使资源的拥有者可以向他人输出生态系统服务,受益者将其所获得的利益与拥有者分享,从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和公正,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了持续利用生态资源,应该大力鼓励当地居民以经营生态系统服务为主要手段来发展经济,让农民能够从他们对生态和系统的保护和培育中获得经济收益,生态系统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与培育。通过建设生态系统服务基地,形成一个新的产业——生态业。届时,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当地居民就必须更好地保护和培育生态系统。这样,生态和经济效益就可以统一起来,将调动起农民极大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近年来我国每年都会发生大面积的森林病虫害,不但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森态环境产生很大不良后果,病虫害对森林的危害情况十分严峻。1、林区森林病虫害的危害范围不断扩大,给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近些年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对森林资源环境造成巨大的威胁。2、原本偶然性的病虫害出现转变成了大范围的大面积的爆发,一些次要危害的害虫,也上升为主要害虫。3、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同时越来越顽固。近年来林区森林病虫害发生率极高,有些病虫“繁殖快、防治难、危害大”,往往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后果。
二、目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形势日趋严重的原因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十分严峻,分析病虫害发生的原因,能够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做好森林病虫害的防治。目前造成森林病虫防治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如下:1、长期以来的无秩序不规范的开发森林资源,大量天然林被过度砍伐。一些林区为了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过度地砍伐森林,再加上一些非法的滥砍滥伐行为,导致森林林木多样化,生态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导致病虫害发生与蔓延。2、人工种植的林木范围不断扩大,种类单一。这样的人造林地会使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因此有害的病虫一旦传入就可能没有制约的迅速爆发蔓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害。3、对化学农药的过度依赖也是造成森林病虫害防治态势严峻的原因。一些地区发生林木病虫害时,一味地使用农药喷洒杀虫,不仅大量杀死了病虫的天敌,同时也使病虫产生抗药性,造成恶性循环,对森林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破坏。4、我们对病虫害防治缺乏科学体系。多年来只管造林而忽视病虫害防治,缺乏协调,引种、育苗、造林脱离环节,使得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局面十分被动。5、对环境的破坏造成气候异常变化,暖冬、干旱等极端天气频发,导致病虫的虫卵很容易越冬生存,到春季大量繁殖,泛滥成灾,从而出现大面积的森林病虫灾害。
三、森林病虫害主要防治方法和措施
针对森林病虫防治方面的严峻形势,如不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将会严重影响到林业生态环境,应该根据森林生态环境和病虫害之间的关联来采取措施,以便有效地做好防治森林病虫害的工作。1、“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事前的监测预报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极为重要。林区的有关方面应该把病虫害的监测放在首位,准确地掌握好林区病虫害的态势,及时地发现灾情,果断地处理,将病虫害的危害消灭在萌芽时期,决不能出现事前不认真做预测监控工作,到发现的时候病虫害已经一发不可收拾的不利局面。2、要利用科学的手段做好封山育林的工作,坚持生态林业建设的目标。封山育林的工作要因地因时制宜,培养混交林,采用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良木种,加强森林自然机体对病虫害的免疫力,促进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3、要加强对使用农药的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标准。目前用于病虫害防治的许多农药剧毒残留物高,在杀死病虫的同时,也会杀死病虫天敌,并对土壤,水源造成污染。如“杀虫脒、氧化乐果、甲胺磷、”等都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要逐步减少这些剧毒农药的使用,大力推广仿生农药、微生物农药、矿物性农药等新型农药,从而减少使用农药消灭病虫害的同时对土壤水源等产生的不良影响。4、根据大自然的食物链法则,保护好害虫的天敌。天敌是森林制约病虫害数量和种群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宝贵的生物资源。因此一方面要保护这些天敌生存的环境,禁止破坏栖息地,另一反面可以人工的方法补充种植一些植物来为病虫害的天敌提供良好的生存栖息环境,以达到减少森林病虫害的目的。5、发挥政府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的主导作用,要加大资金、技术方面的扶持力度,同时鼓励社会力量的积极介入,建立好责任落实制度,“谁经营,谁受益,谁防治”的原则,以提高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效率。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化、跨行业的工程,并不仅仅是林业部门的事情,与其他部门行业也息息相关,如加强环保措施,治理大气污染、抑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等,这些都需要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统一协调,
四、结束语
面对森林病虫害日趋严重的形势,积极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危害,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宝贵森林生态环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因此我们只有科学地统筹和规划,根据本地区的病虫害危害的情况,因地、因时制宜,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协调作用,以预防为主同时标本兼治,将更多的科学防治手段用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才能有效地防治森林病虫害的蔓延扩大,促进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吴泽珠 刘彩青 单位:互助土族自治县北山林场
参考文献
林业资源从本质上来讲属于可再生自然的范畴,但是因为生长周期缓慢的特点,决定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林业资源开发虽然简单,但是资源恢复是较长的过程。同时,森林资源对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林业资源对保护生物多元性,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等方面也具有重大作用,因此,做好林业资源的管理工作,有利于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利用好林业资源,实现生态系统平衡。
1.2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在尊重与保护林业资源,科学管理林业资源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后提出“五位一体”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林业资源管理,对林业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与利用,让子孙后代能享受到林业资源带来的实惠,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将起到重要作用,更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2生态文明视角下实现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路径
2.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林业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林业资源的管理工作,从思想上重视林业资源管理,善于从多角度、全方位对林业资源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安排与部署。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林业资源管理人员对林业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实行全员动员,抓好宣传与重点工作,确保林业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都能达标,全面推动林业实现健康发展。通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好林业资源的宣传工作,通过标语、报纸、电台等渠道来实现,使林业资源管理方面的教育能获得人们的普遍认可,提升社会的参与性,实现全民参与林业资源管理的新模式。
2.2准确定位林业资源,完善法律配套机制建设
2.2.1准确定位林业资源
因为林业资源在功能方面承担着多样的角色,有时候可能是以生态效益为主,有时候是以经济效益为主,有时候是经济与生态效益兼得,采取“一刀切”的禁止采伐的政策或者是实行开放性采伐,也可采取“分林到户”的方式,都会导致林业资源不能实现科学有效利用,以及林业资源管理不到位的情况。所以,需要从区一级政府层面对林业资源进行正确定位,进一步明确林业资源使用的目的、路径以及具体方法,采用使用的差异化定位,为实现林业资源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2.2完善法律配套机制建设
创建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法律系统,是有效实现保护林业资源,实现林业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针对林业资源方面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及相关的配套实施条例,有些条例的内容体现了林业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有效反映了法律对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但是因为《森林法》以及配套条例的颁布年限时间长,有些地方不能适应当前林业管理的现实诉求,甚至会对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全面完善林业资源管理相关的法律系统,对实现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来讲,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在重新确定立法思路的基础上,全面创新立法原则,重点体现在通过实施严厉的惩戒制度来处理林业资源管理中出现的违法现象,这不仅包含直接负责人,还包含相关的行政责任人,进一步加强对林业行政管理队伍中出现的不作为行为的惩治力度,提升林业资源管理相关的法律地位,确保实现林业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
2.3依托科技来大力发展林业资源,强化伐区林业资源监管力度
2.3.1依托科技来大力发展林业资源
从总体情况来看,当前使用的林业资源管理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需要全面依靠林业方面的高新技术确保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境与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可以培育新种苗,并对优质树种与壮苗结构进行及时调研。使用先进的科技来全面实施科技兴林与造林,使用最新技术来做好传统木材的加工工作,并全面改进制造技术,进一步提升林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经济价值,不仅能全面发展经济,也能确保环境与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的时代大背景下,全面开展碳捕捉以及使用技术,通过与林业高新技术全面结合,将传统意义上的林业产业能全面融入到新型战略产业中,为实现林业发展提供新的机会。同时,也要全面利用好林业科技,全面开展对优良树种与壮苗的结构开展研究,培植优良种苗,采用科学先进的技术来实现科技造林与科技兴林。因此,依托科技来大力发展林业资源,对提升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3.2强化伐区林业资源监管力度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便于环境保护出现冲突,对那些经济利益的追求人来说,导致林业资源使用者关注眼前的经济效益,并未确立长远眼光,使得滥砍乱伐现象严重。要坚持走林业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就需要不断加强林业管理,进一步完善林业资源管理制度。对林业资源伐区,应该进一步明确伐区的主要责任人,并且和伐区内的负责人签署管理责任书。同时,对伐区需要开展全面检查,在对林业资源进行砍伐前,需要林业资源监管部门做好抽检工作,并纳入长期监控范围;在对林业资源进行砍伐后,需要单位进行自查基础上,再报请当地林业主管部门对其伐区质量进行统一检查验收。同时,做好树苗的种植工作,逐渐形成梯次采伐系统。最后,还需要将林业高新技术全面运用到林业采伐中,进一步提升林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与经济价值,通过使用林业科技来改变传统的使用林业资源的模式,实现农林业经济发展和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对林业监督、采育、科技、奖惩、管理等机制开展全面创新,适应林业资源伐区发展的需要。因此,很有必要做好强化林业资源监督管理力度。
2.4完善林区监督管理,深化经营管理思维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10011202
1 引言
生态文明是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论述,是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一个新亮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为其中一项新的要求。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调节人与自然和谐中起到关键和纽带的作用,它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应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2 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2.1 林业的决定性作用
林业不仅肩负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使命,还担任了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的职责。被誉为“地球之肺” 、“地球之肾” 、“地球的癌症” 和“地球的免疫系统” 的分别为森林、湿地、荒漠和草原,它们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4个子系统,发挥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的为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经科学研究表明,70%以上的森林和湿地参与了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林业不管在当前还是在今后,都将是一项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条件。
2.2 林业的推动潜力
森林生态系统由于其自身在运行过程中完全符合了“三R”原则,即降低资源消耗的Reduce原则、重新利用废弃物并使之资源化的Recycle原则、重新建立再循环的Reuse原则。并且森林生态系统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具有可再生性,还具有可降解性。从再生性来看,森林在支持经济发展中,是一项用之不竭的能源资源,被称为第4大能源资源。
2.3 林业的特殊任务
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不仅为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其还是最经济的吸碳器。经科学研究表明,森林在光合作用下,其每生长11TI蓄积,就能将1.83t的CO2吸收,同时释放1.62t的O2。当前约有2.48万亿t碳储存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其中在森林生系统中就有1.15万亿t。只有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才能维护全球气候安全。在《京都议定书》中就有明确规定,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碳汇间接减排是2条减排途径。森林碳汇减排与工业减排相比,不仅投资少、代价低,且综合效益大,为此,其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和共同选择,还被列为“巴厘路线图”的一项重要内容。
2.4 生态文明是林业生态建设追求的目标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不仅使林业建设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也给林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全面实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过程也即建设现代林业的过程,为此,要用现代林业科技对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效益进行全面支撑,对森林、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进行建设和保护,以此来提高森林整理质量和综合生产力水平,从而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基础,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3 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3.1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1)坚持采用生态文明思维,对林业建设与发展进行谋划。
(2)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以此人们协调、保护、适应自然和自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能力有所提高。
(3)在生态合理性平台上对关系到林业建设发展的战略问题、重要决策以及重大项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4)在资源和环境可承载与可恢复范闸之内进行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增加经济总量时杜绝单纯依靠资源投入来实现,避免出现耗竭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要以自然生态规律为依据,以保持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3.2 全方位开展节能降耗,加强碳汇工作力度
(1)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模式。
(2)创新技术,大力推广新技术项目以使得木材利用率得以提高。对森林资源使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以使得木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3)尽快用新工艺与设备取代落后的工艺与设备,对粗犷型设施要加大对其维护,加大对更新项目的投资。
3.3 壮大林业产业实力
根据工业化、市场化、生态化的要求,并与林业资源利用现状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调整林业经济结构,不断扩展林业发展空间,从而逐渐形成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逐渐转变现代林业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由资源型林业转向生态型林业。推广林业特色产品的开发,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产业的规模,向着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使得资源利用效益得以大大提高。
3.4 培育生态文明观念
要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文明的活动,并组织开展对森林文化和生态文化工程的建设,要让生态文明观、道德观、政绩观和消费观牢固树立于全社会中,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渐形成尊重自然和善待环境的良好习惯。此外,还要积极推广绿色教育的开展、绿色文化的构建、绿色经济的发展和绿色家园的建设,要使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得到大大提高,要让每个公民都能全身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 江泽慧.现代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1):17~18.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2-01-01
一、引言
建国以来,中国的林业建设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和逐渐成熟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的林业生态建设获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林业发展道路,并且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林业生态建设经验。
在肯定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当前生态环境所遭受的破坏,意识到我国林业生态建设中存在的各种严峻问题。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社会对生态环境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可以说,改善生态环境逐渐成为国家和社会对林业建设的主导需求,我国林业建设也逐渐进入了一个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全面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崭新阶段。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及时总结林业生态建设的问题,并且积极寻找和制定相关的对策、措施,以此来实现依靠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观点去进行国家林业生态建设,实现林业生态、国家经济和社会效益等诸方面的和谐与统一。
二、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林业既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又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当前,我国已经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并且进一步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但是,目前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林业生态建设速度缓慢,林业科技水平滞后,人工林的生产水平低下。
在世界上,我国的森林植被总面积排在比较靠前的位置,但是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等数值与世界水平相比,差距甚远。由此可见,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较大。从科技进步水平看,我国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率不足5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低于世界林业发达国家的水平,在林业建设的技术装备水平方面,滞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在人工林的生产水平方面,具有先进林业建设经验的南非、意大利等国家仅用1~3%的森林植被面积就能够提供50%以上的木材,而我国的人工林生产水平则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二)资源消耗结构层次较低,林木资源利用率较低。
从林木资源的消耗结构上看,我国的林木资源消耗结构仍处于较低层次,主要表现在:我国工业用材的比例偏低,并且在工业用材中以传统的锯材和机械加工用材为主,严重忽略了造纸材和人造板用材这两大领域。衡量消耗产出的另一个指标,就是林木产品产量与原木消耗量的比值,它反映了林业资源的利用率,其比值越大,则林业资源的利用率就越高。在这个数值上,我国与德国、美国、日本等国相比,各项数值都非常低,这说明我国的林业资源利用率非常低。
(三)社会林业意识不强,林业生态建设的行政推动力不足。
当前,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所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思想意识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社会对于林业生态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林业建设缺乏普遍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的战略目标,很多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公众都错误地把林业生态建设“定位”为一个基础产业部门,严重忽视了林业本身所具有的社会公益性质,忽视了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由于上述错误观念的存在,致使林业生态建设的行政推动力大大减弱,很多业务部门在处理经济发展与林业资源保护的矛盾时,错误地走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弯路,往往得不偿失,甚至造成环境的持续恶化。
(四)林业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健全完善的投入机制。
林业生态建设的受益者不是国家,也不是政府,而是整个社会,因而我们说它也是一项公益事业。林业生态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理所应当该由政府来投资建设,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有关林业生态建设的财政转移或者支付体系,也没有相对健全完善的资金投入机制,这些资金、制度方面的弱点,都无法适应林业生态建设的需要。
三、林业生态建设问题的解决对策
林业生态建设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准,本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宗旨,实现自然资源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针对我国当前的林业生态建设问题,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科学区分功能,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步伐 ,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针对我国林业生态建设速度缓慢的问题,笔者建议国家及地方的相关主管部门应该认真分析当地现有森林资源的分布状况、植被特征和自然环境,并据此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形成集生态、防护、美化、效益于一体的全方位发展。这样,可以进一步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步伐,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不能只靠人工,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因此我们提出了科技兴林的发展战略。科技兴林,要求我们加强林业队伍建设,坚持科技兴林战略,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实现管理职能的转变。
(二)科学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提高林木资源利用率。
我国林业生态建设面临着消耗结构层次低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科学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在这里,笔者建议要做到三个优化:一是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探索林藤、林药、林牧等立体复合经营的模式,解决林、牧、农在空间上的“争地矛盾”;二是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发展木材的精深加工业,适当延长林业资源的产业链,实现林业资源的多次增值,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三是优化发展模式,林业企业要充分依靠科技进步,逐渐向节约型模式转化,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
(三)提高社会林业认识,增强林业生态建设的行政推动力。
在生态建设中,需要不断地深化林业生态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在决策和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树立和坚持“生态优先”的战略思想,明确优良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市场竞争的优势所在。
(四)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林业生态建设投资,完善投入机制。
该措施主要是要解决资金的问题,因此我们要从资金流的来源、经过和最终用途上着手分析。首先,根据林业生态建设的公益性特征,其资金来源首先应该以政府投资为主,加强国家机关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支持力度;其次,在确定资金来源的前提下,要切实落实好配套资金的准时到位,尤其是各级地方财政部门、安全环保部门、以及林业管理部门都需要共同承担责任,确保专项资金的按时到位;第三,就是要遵守“谁受益”和“谁投资”这两项最基本的原,并以此为指导,制定并出台相关的投资政策;第四,要制定优惠的政策,合理引导集体单位以及公民个人的积极投资,实现对林业生态建设的多方集资集劳。
参考文献
1.姜士平.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09期
2.王纲.张康.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农业.2011年15期
3.王富昌.林业生态建设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07期
4.邱国强.生态林业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28期
5.刘金凤.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2012年13期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178-2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谐社会,发展林业是基础。林业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1 林业的作用和地位
林业作为一个产业来说,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当其冲的资源基础。森林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生存与生活的保障,是所有建设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之一。
森林可以产生大量的木材及副产品,保障了工厂、矿场、水利、交通、建筑等各个行业的顺利进行与发展,从而保障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同时,大力发展造林事业,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森林面积,能够彻底改善生态环境,调节气候,防止空气污染,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分,从而保障农牧业的高产、稳产,同时也能够绿化和美化城市环境。
因此,林业能够保护、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2 森林的生态效益
森林由于其面积大、功能强、作用广、养护成本低等特点,已经成为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大自然,造福于人类的一项伟大的绿色力量。
2.1 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是森林两项最大、最直接的功能
当大雨降临的时候,森林由于其树冠遮挡可以将降水截流,并由于森林地表植被和常年累积的枯枝落叶大面积的覆盖了地面,避免了地面被雨水直接冲击而产生径流,从而达到了保持水土的目的。现在淡水资源非常紧缺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并得到了世界有关人士的极度关注。我国西北部的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人畜饮水困难的局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地方无林、少林,这样水资源无法涵养、水土无法保持,当有雨水降落时由于地表没有覆盖物,导致降水几乎全部汇集成为径流而流失,随水也会带走部分土壤,最终造成水土流失。另外,地表增发量较小是森林涵养水源的另一个原因,森林土壤由于有树冠、枯枝落叶、地表植被的覆盖,所以地面蒸发明显小于非林地。据某相关部门的研究表明:林地内每年的地表蒸发量仅为空旷地的36%。我国山区、丘陵面积较大,大约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2/3左右,山区和半山区拥有我国耕地面积的一半。然而,我国山区、半山区水土的流失现象相当严重,而森林覆盖率低是造成山区、半山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有关资料记载,从1978年到1988年10年间,我国由于水土流失这一项,耕地面积就减少了约366.7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耕地面积36.7万公顷,十年间就相当于整个山西省的耕地面积消失了。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林业,广泛进行植树造林,将增加森林面积作为一项重要举措提到重要位置上来。
2.2 森林能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
我国沙漠面积较大,尤其在中西部地区沙漠存在较多,沙漠、沙地面积约占我国土地面积的13.6%。同时,随着环境的恶化,我国的沙化现象也比较严重。陕北有这样一句话,“榆林三件宝”,其中第一件宝就是城墙高,由此可见当地的风沙有多大,其危害已经到了何种地步。最近一段时间来,由于国家及陕西省政府对造林绿化事业的的重视,榆林地区的沙化现象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被国家评为治沙造林先进地区,现在的榆林城已成为绿树成荫、树比墙高的美丽、绿色的城市,由此可以见证林地的防风固沙作用。树木由于其树干及树冠比较庞大,加之森林的群体性,因此,森林能够降低风速、改变风向,成为了地面能够遮挡风力的强大有力的生物,另外,由于林地内枯枝落叶覆盖地表,避免地面被风蚀,同时,林地内树木的根系深入地下,固定了周围的土壤,即使刮风也不会造成土壤流失,因此,森林就这样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的风沙现象较严重,因此,启动了“三北”防护林工程,此项工程被称为“绿色万里长城”,“三北”防护林建成后将有力的保障“三北”地区的生产生活,对三北地区的农牧业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森林还能调节气候,我们都能感觉到在树林旁,明显感觉到周围环境的凉爽,因为,树木在进行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时,都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量,就会时周围的温度降低,这样就调节了温度,同时也不会产生巨大的昼夜温差。另外,树木的叶片具有很强的蒸腾作用,蒸腾出来的水气既可以增加空气的湿度,又会由于水气的逐渐升空遇冷后形成小水滴,水滴越聚越多,当空气无法承受时,就会形成降水。所以,森林地区的降水量一般会比空旷地区多。因此,森林通过以上方式能够调节气候,从而改善了生态环境、保障了农牧业的正常生产。
2.3 森林还可能是若干年后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地矿资源
地矿资源很多就是树木经过若干年后的沉积而形成的,所以现在我们大面积造林,增加森林面积,会为子孙造福。在古代,我国内蒙古地区呈现出的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而现在我国的很多大型煤田就在内蒙古。因此,我们如果能够大力造林,就会重现这一历史。
2.4 森林还能防治污染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已经成为全球共同的事业。而大力发展林业作为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应该被提到重要位置。
首先,森林净化空气的作用。人们将森林形象的比喻为“大自然的吸尘器”,根据相关研究资料可知,面积为1公顷的森林在12小时内即可消耗掉1000L的二氧化碳,制造700L的氧气,能够为450人提供一天的氧气量,因此,森林可以被称为二氧化碳净化厂或氧气制造厂。另外,在树木进行呼吸作用时,可以交换气体以发挥其过滤毒气的作用,例如对二氧化硫的吸附。另外,森林可以降低风速,并起到滞尘的作用。
2.5 森林降低噪音的作用
森林由于其自身的高大叶茂,可以阻挡林内的声音,从而减弱噪音污染。有研究表明:50米宽的森林能够降低20-30分贝的噪音,因此,我们可以称森林为“隔音板”。
2.6 森林能够杀死多种病原菌
很多树种能够散发出大量的挥发性气体和物质,这些物质会杀伤很多种病原,而在森林内由于大量树木的存在,散发出的气体和物质的杀菌作用就更明显。据研究:面积为一亩的松树在一天内分泌的物质可杀死痢疾、肺结核等多种病菌。因此,在城市大量种植某些功能树种会起到保健作用。
2.7 树木绿化、美化环境的作用
在城市绿化中,树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树种的栽植,使绿化景观在空间上错落有致,在不同季节呈现不同的色彩,会丰富城市绿化,给人们带来清新、自然的感觉。
3 森林的经济效益
3.1 森林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不可或缺的绿色银行,是保障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稳步发展的必要保障
木材是建筑、煤炭、民航、铁路等各项建设中最基础的原料,曾经的统计表明,开采1000吨的煤炭大概需要22m3的木材做坑木;建设1000m2各种结构房屋大概需要100-300m3的木材;其他的产业如造纸、人造纤维、通讯、车辆、船舶的制造等都需要木材做基础材料。另外,很多种类的林木能提供香料、油料和工业原料。由此可见,森林的经济价值是非常大的。
3.2 林业的副产品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235-02
呼伦贝尔市近几十年来,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公益林、退耕还林、呼伦贝尔沙地综合治理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带动下,呼伦贝尔市的林业生态建设跨入了快速健康发展的机遇期,是步伐最快、效果最好的时期,基本扭转了“沙进人退、生态恶化”的局面,进入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新阶段。
1林业生态建设成就
天然林保护工程于1998年全面实施,截至2010年底,在岗职工5 369人、离退休职工3 808人。工程区总面积208万hm2、经营总面积203万hm2,活立木总蓄积1.128亿m3,林业用地面积179.73万hm2,其中有林地面积130.8万hm2,天保工程区森林覆被率64.49%。森林面积由实施前的128.5万hm2增加到目前的134.13万hm2,增加了5.63万hm2;活立木蓄积由实施前的8 579 m3增加到目前的11 280 m3,增加了2 701万m3,年均增加270万m3,活立木蓄积价值可观。森林覆被率由实施前的61.77%提高到目前的64.49%,提高2.72个百分点。大力发展非林非木接续产业,安置富余职工就业,林区职工收入有了较大幅度提高,离退休职工全部纳入了基本养老保障体系,在职职工参加了社保“五险”,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
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面积133.97万hm2,占地方林业林地面积22.94%,其中:非天保区国家级公益林面积85.93万hm2,天保区国家级公益林面积48.05万hm2。实施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72.09万hm2,占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面积53.81%,补偿基金5 136.08万元。其中:非天保区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70.26万hm2,补偿基金5 006.03万元;天保区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1.83万hm2,补偿基金130.05万元。专职护林员2 700人,管理、技术人员692人。
国家退耕还林工程自2002年在呼伦贝尔市全面实施以来,截至目前已经完成退耕还林工程计划任务共计9.77万hm2。其中:退耕地还林3.24万hm2,荒山造林4.73万hm2,封山育林1.8万hm2。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国家已累计投资66 396万元,其中种苗补助8 305万元,粮食补助50 801万元,现金补助7 290万元。工程涉及11个旗市区和海拉尔、大兴安岭2个农管局,95个乡(镇、苏木、场),3.5万农户,13万多人口。工程的实施不仅增加了林草植被,增加了农民收入,也有力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呼伦贝尔沙地地处呼伦贝尔草原的核心区,呈不规则分布。根据2004年全国第3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呼伦贝尔草原沙化土地面积达130.51 hm2。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呼伦贝尔市以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建设项目为依托,治理沙地11.33万hm2,营造樟子松林5.33万hm2。2009年、2010年呼伦贝尔市本级财政每年投入5 000万元防沙治沙,并列为全市一号生态工程强力推进,计划用5年的时间,治理沙地33.33万hm2,使呼伦贝尔市沙地得到有效治理。
2林业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天然林保护工程方面
一是补助资金标准低、范围小。天保工程资金补助标准是按1997年末的工资和物价水平测算确定的,森林管护站房及其通讯、交通、办公等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资金投入。随着物价和工资上涨,森林资源管护、政策性支出等各项费用大幅度增加,还承担医院、消防、供电、供热、物业管理及环卫等方面社会职能,养老保险及“四险”费用缴纳数额逐年增加,林业局负担较重。二是抚育、封育没有纳入工程项目。1998年启动人工造林、森林抚育建设任务,1999年增加封山育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建设任务,自2000年后未安排建设任务。呼伦贝尔市天保工程区立地条件较好,林木自然更新良好,适于围栏封育,有利于提高天然林面积。三是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薄弱。天保工程实施前,各局依靠木材生产收入来维持森林资源培育、林区道路养护、管护站点建设等,而木材减产后,没有专项资金投入,无法维持正常运转。
2.2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方面
一是国家级公益林实施以来,各级林业部门在日常管理、检查验收、宣传培训、区划界定、规划方案编制、作业设计调查、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方面投入较多,各级财政较少支出,公共管护资金短缺。二是管护站舍建设数量不足。2009年新增国家级公益林补偿面积较大的旗市,管护站舍没有纳入中央财政补偿资金建设范围,新增国家级公益林绝大部分位于国有林场施业区,除了林场场址、检查站外,再也没有什么房舍可以利用,呼伦贝尔市冬季气候寒冷,远离场址进行巡护难度非常大,需中央财政补偿资金中安排管护站舍建设。三是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需要扶持。呼伦贝尔市有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3个自治旗生态区位均比较重要,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低,生态建设任务较重,在公益林区划界定、生态效益补偿等方面需加大投入。
2.3退耕还林工程方面
一是工程建设还需延续。近年来国家已经不再安排退耕地还林建设任务,只有少量的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任务。而呼伦贝尔市对退耕还林工程任务需求还很高,特别是农民积极要求增加退耕地造林任务的呼声很强烈。二是缺乏工作经费和管护经费。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林业部门承担着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在检查验收、政策兑现、规划编制费、设计费、档案建设与后期抚育管护费等方面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
2.4呼伦贝尔沙地综合治理工程方面
一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按照三北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荒山荒地造林投资标准,人工造林1 875元/hm2,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 500元/hm2,地方配套375元/hm2。而在实际操作中造林成本为:直播造林2 400元/hm2(种子费900元/hm2、人工费900元/hm2、围栏费540元/hm2、管护费60元/hm2);植苗造林5 175元/hm2(按照国家标准植苗1 125株/hm2,樟子松容器苗3元/株计算苗木费3 375元/hm2,植苗费1 200元/hm2,围栏费540元/hm2,管护费60元/hm2);机械沙障10 350元/hm2(芦苇材料费5 250元/hm2,沙障铺设费4 500元/hm2,围栏费540元/hm2,管护费60元/hm2)。由此可见,现有资金投入与实际治沙造林成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二是管护工作亟待完善。按照现行最低管护费用标准45元/hm2估算,仅2009年2.83万hm2沙地治理项目,就需要127.35万元管护费,管护已经成为目前最为迫切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亟需加大移民工程实施力度。缺乏生存条件的严重沙区,只有通过生态移民,实行全面禁牧和封育,将人为因素降低到最低限度,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才能从越穷越破坏的怪圈中走出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生态环境。
3对策
3.1争取资金与政策支持
一是提高中央专项资金补助标准和比例,地方配套资金由中央财政全额承担,动态运行,职工收入不低于当地社会平均水平。二是扩大中央专项资金补助范围,将规划设计、宣传培训、技术指导、检查验收、信息网络建设、资源监测等管理费用纳入天保工程、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专项资金[1-2]。
3.2加强管护,开展抚育、封育建设
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对禁伐区进行非商业性的以促进林木生长为目的的卫生伐、抚育间伐,提高林分质量;为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将林业用地纳入森林管护范围,根据林地类型划分不同标准的管护费[3-4]。加大沙区治理管护力度。
3.3切实关注“以煤代木”问题
林区生产生活烧材现象普遍,虽然近几年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工程区每年烧材数量不低于3万m3。争取国家在林区设立“以煤代木”补偿基金,切实减少木材消耗。
3.4争取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积极争取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使呼伦贝尔市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保证退耕户享受到更多的国家优惠补助政策。
4参考文献
[1] 陈悦,严达会.浅论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魅力中国,2010(22):25.
,服务林业产业建设;发挥三个作用:一是科普工作主力军作用,二是学术交流主渠道作用,三是“科技工作者之家”作用。
一、在加快建设*现代林业的新形势下,市林学会将围绕改善林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推动林业生态建设,发展和壮大林业行业经济的中心任务,做好林业主管部门的参谋和助手。
二、组织有关人员编制以总结建市20周年林业发展成就为主要内容的宣传画册。根据省人事厅的林业中级、初级技术职称条件和有关文件及市人事局近几年有关文件的最新规定,组织有关人员
编订本市林业中、初级技术职称评审办法,以指导林业评委开展职称评审初评工作。
三、开展科学考察、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学会的学术水平。一是加强学会内部会员之间的学术交流。计划*年3月组织一次较大型的全市林业学术会议,评选、宣读优秀论文,为技术人员申报
、晋升技术职称提供条件;二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行交流,即组织学员到外地考察学习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以及邀请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到我市进行科学考察、指导和交流。
四、积极组织开展科技调研活动,努力探讨解决当前林业生态建设和非公有制林业快速发展所面临的存在问题办法,为加快我市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化进程出谋划策。
五、继续加强林业科技术普及推广工作,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送科技下乡活动,重点加强速生丰产林、经济林、南药种植管理技术的宣传、培训工作,提高林农及基层林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以适应
私营林业迅速发展的形势要求。
六、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之家”作用,增强凝聚力。鼓励会员对现代林业科技知识,尤其是新技术、新成果进行深入学习和推广应用,撰写科学论文,推荐到有关学术刊物发表,并切实做好科技
一、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关系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两者是相互制约、矛盾,又相互依存与促进的。如何认识和协调二者的关系的问题是林业发展的首要问题。随着人们对森林的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林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人们对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也日趋完善。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矛盾与制约
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的矛盾与制约关系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矛盾与制约。林业产业的发展主要是通过木材和林业副产品来实现的,是直接可见的经济效益。而林业生态的建设是通过保护和恢复森林,最大限度的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直接可见的。要发展林业产业就要充分消耗森林资源,而要建设林业生态,就要保护和恢复森林,避免对森林的破坏。因此两者之间是相互矛盾和制约的。
(二)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依存与促进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之间不仅只有矛盾与制约的关系,二者之间有更重要的依存与促进的关系。二者之间的依存与促进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1.二者都是以森林为基础。林业产业的发展就是充分利用森林的各种林业资源,通过经营销售把森林资源转变经济效益,如果没有森林,那林业产业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林业生态建设的任务就是要保护和恢复森林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没有森林,就不存在林业生态。所以,二者都是以森林为对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2.在林业产业来讲,森林的数量和质量是林业发展的基础,对于林业生态来说,森林的覆盖率和质量是林业生态建设的基础。
林业生态建设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通过林业生态建设,可以改善森林生态系统,有效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但是如果森林生态遭到破换,森林植被的覆盖率和质量都会下降,那么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就会受到影响。林业的经济效益的实现主要是依靠木材和林业副产品的销售。在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要重视林业生态建设,如果过度砍伐,破坏了林业生态环境,就会造成森林的数量和质量的下降,影响木材和林业副产品的销售,降低林业的经济效益。所以,二者是相互依存和促进的,只有协调共同发展,才能够达成双赢的局面。
二、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纵观我国近年来的自然灾害,洪水、沙尘暴、我国南方冰雪天气等等,洪水的背后是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沙尘暴的背后是土地沙漠化;南方冰雪天气的背后是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加。事实上,不止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危机,当前全世界同样普遍存在洪水、沙尘暴、极端天气等等生态危机。同时,我们要认识到,每种生态危机都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相关联。
在过去的时间里,我们只注重林业的经济效益的发展,忽视了林业生态建设,过分的砍伐森林,极大的破坏了林业生态环境。当林业生态环境被破坏后,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等一系列问题的不断涌现,严重的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林业生态建设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加强林业生态建设,能够保护好植被,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环境,美化城市环境。所以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林业的经济效益,更要注重林业的生态效益,注重对森林的保护和维护。
三、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现状
随着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的日益突出,我国也相继启动国家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我国林业生态建设也快速发展起来,初步遏制了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局部生态环境开始好转。但是,由于我国森林资源底子薄,分布不均匀,经营水平低;我国人口、经济调整增长对于森林资源仍然有着巨大的消耗;林业生态建设的投入长期不足;林业行业的各项改革缓慢;主要林区的地区不能完全协调好经济效益和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存在,使得林业生态建设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四、抓好林业生态建设的思考
抓好林业生态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基础和技术研究,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良种苗的培育水平,同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深入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另一方面要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经济赔偿制度,提高生态补偿能力。
五、结语
随着林业的不断发展,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日趋突出,林业生态建设已成为我国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同时,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加剧。因此,在林业产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科学技术和管理的研究,充分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在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姜东涛.浅论林业改革的重要课题——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J].林业资源管理,1993(4).
[2] 李永宁,孟宪宇,黄选瑞,等.森林经营管理系统的多层次结构[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1).
国资造林是在一种封闭的模式下运行的,形式单一,机制僵化,投资主体是国家,收益主体不明确,责权利不统一,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民资造林是在开放的模式下运行的,形式多样,机制灵活,投资者同时也是收益者,责权利高度统一,真正做到了栽者有其责,管者有其权,投资者有其利,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物。市场运作模式有农户联合开发,股份制合作,公司+农户+基地,这些模式极大丰富了国家投资造林模式。以前,国资造林是国家投入苗木,给予一定补贴,农民应政策要求筹工筹劳进行造林,没有得到现金报酬,而遥遥无期的林木收益是农民不敢提前消费的。现在,民资的投入,绝大部分资金用于雇请工人烧山炼荒,开垦整地,栽植苗木,抚育管理。这些劳动既解决了一部分赋闲农民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使这部分人收入多起来了,促进了农村市场的消费,为拉动内需的经济政策推波助澜。民资造林走出了一条蜕变之路。
第二,引进资金,突破瓶颈
从外地情况看,广东省54万中小企业投入资金23亿元,投资造林53.8万亩,武汉市民资投放10亿元,造林面积10万亩,山东、江西、福建等省民资也纷纷进入造林业,整体引进资金动辄上亿,造林面积以万亩计。在此不一一例举。这些资金的加入,改变了国资造林唱独角戏的格局,以有余补不足,破解了制约林业发展资金短缺的瓶颈。民资造林是一种破围之举。
第三,形成规模,凸显效益
公司投资造林万余亩,个体老板投资造千余亩,农户投资造林数百亩者,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广东、武汉等地民资造林根据统计数字显示占总造林比重的80%,民资造林数量之大,规模之巨,声势之隆由此可见一斑。对这些民资造林的调研结果表明,无论是整地质量和栽植质量,还是管护措施都优于国资造林,早成林、早见效这是勿庸置疑的。据《武汉民资造林改变市民生活》网络报道,华盛顿椰果、加拿大海枣、五星枇杷、梨枣、蝴蝶兰等过去极少见到的稀有水果、花卉,如今江城比比皆是。民资造林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满足了人们的生态文化需求。民资造林造就了果香十里,蝶舞花间的盛况。
2隐忧
第一,投资的趋利性
资本市场的运作,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而投资造林,当然也不例外,必然追求利益最大化,那么投资者造林首选目标一定是投资见效快、资金运作周期短的经济林、药材林以及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这就引发了一个矛盾,投资的趋利性与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生态建设需要长期不采伐,不遭破坏的森林体系来支撑,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是只减不增的,由于民资造林的狂热,生态建设用地势必减少,形成矛盾的焦点——民资造林与生态建设争地。这种担忧决不是空穴来风和危言耸听,如广东开平,民资造林正在搞圈地运动,惠州天邦农林公司承包土地面积达160万亩,都是种植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桉树,造成地力破坏、林地有价无市。一种局面产生了,投资者为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建设。
第二,投资的盲目性
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获取市场资讯不足,无法科学预测市场动态,盲目跟风投资,在市场竞争压力下,产品滞销,可能无法获利;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对林业投资周期长,资金回笼慢,后期投资无以为继,做成半拉子工程,无法确保投资收益;一些投资者,对林业火灾、冰灾等自然灾害认识不足,一旦遭遇,血本无归;一些投资者对林业政策法律钻研不透,把握不准,致使到期林木无法采伐,不能变现获利。这又引发了一个矛盾,投资的盲目性与收益回报之间的矛盾。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不乏前车之鉴,典型个案有“万里大造林案件”、“重庆造林大户胡长明的捐林困境”等。投资者倘若不幸碰上上述四种情形之一,不但利益无法保证,甚至投资也无法收回。另一种局面又产生了投资造林积极性将严重受挫,一些意向投资者也将望而却步。3殷盼
第一,立法规范,加强监管
首先,民资造林投资主体多元化,运作模式日常化,营林造林规模化,经济效益巨大化;其次,民资造林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再次,随着民资造林比重增加,注入资金越来越庞大,资金运行需要专门机构监管。从民资造林上述特点和发展趋势看,亟需法律调整和规范,是一种现实需要,但遍查法律典籍,无片言只语涉及民资造林,民资造林无任何法律可依、无任何法规可循,法律严重滞后。在此,呼吁有关部门尽快立法,从法律上对民资造林投资利益依法保护、投资行为依法规范。建立监管体系。建立土地资源监管体系,对土地资源实施监管,促使投资者合理利用、合理开发,确保生态建设用地;建立资金运行监管体系,对资金使用实施监管,促使资金公开运行、安全运行,确保投资者利益。
第二,政策扶持,积极引导
一是确权稳心,尽快落实林权制度改革,明确四权,让投资者吃上定心丸。二是搭台唱戏,建立产权评估交易中心,为投资者搭建平台,保障林地依法流转,集中经营。三是按编核拨,民资造林参与经营方案编制,到采伐期后,优先下拨采伐指标。四是信贷支持,制定信贷支持政策,投资者可用自己的林业产权进行担保,申请银行贷款,解除中小投资者资金周转不灵问题,避免半拉子工程。五是税费优惠,制定税费优惠政策,对投资者减免部分税费,减征或免征林业规费。六是投保降险,保险行业设立林业险种,准予林木资源入保,规避林业火灾、冰灾、病虫灾害等损失,降低经营风险。七是生态优先,对投资营建生态林的予以优先立项,优先审批,享受生态林政策,成林后拔资奖励。通过这些措施,积极引导投资者投资生态建设。
第三,科学规划,优质服务
林业部门要提前介入,科学规划。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位,根据自身实际,划定生态林建设区域,经济果木林建设区域,商品用材林建设区域,工业原料林建设区域等,整体规划、科学布局、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林业部门要竭力谋划,优质服务。提供规划设计服务、生产技术服务、科技推广服务、优质种苗服务,以优质服务促投资者放心投资、安心投资。林业部门根据产业政策发展方向指导投资者理性投资,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第四,成立协会,行业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