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5:25: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音乐舞蹈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音乐和舞蹈的关系,犹如鱼儿和水的关系一样密不可分。在高职学校舞蹈教学的过程中,离开了音乐,舞蹈教学就失去了其内在的魅力,显得形单影只。音乐作为舞蹈的灵魂,以其优美的旋律,始终引导着舞者思维的发散,使舞蹈的表现形式更加生动、形象,还可以陶冶舞者的情操,同时把舞者的思想境界升华到新的高度,进而创造出更好的舞蹈作品。如果没有音乐,舞蹈课堂教学的形式就会过于单调,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会大大降低,舞蹈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就不尽如人意了。
(二)音乐可以诱发舞者的灵感
音乐具有缓解疲劳,放松心情等方面的作用,舒缓的音乐可以让人保持平静祥和的心情,而激情澎湃的音乐则可以让人热血沸腾,满怀激情。动听的音乐和优美的舞姿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让舞者可以随着音乐或强或弱,或重或轻的优美旋律产生更多的联想,诱发舞者的灵感,使舞蹈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舞蹈动作更加完美,舞蹈的课堂教学气氛将会十分和谐,进而将舞蹈教学提升到新的层次,实现舞蹈课堂教学的目标。
(三)音乐可以促进内在情感的展现
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不应只是照本宣科,老师要把自己内在的情感因素融入其中,并通过舞蹈外在动作表现出来,使其成为“有感彩的舞蹈”,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教师的表现力。表现力强就可以通过音乐和舞蹈的完美结合,并在音乐的指引下,把优美的舞蹈展现在大家面前。这更多的乃是内心情感或情绪的释放,音乐可以唤起舞者内心的情感共鸣,激发舞者强烈的情感欲望,达到身心、形体和音乐三者相互交融的境界,对于我们的幼儿教师来说,情感丰富、动作优美的舞蹈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四)音乐可以增强学生对舞蹈动作的记忆力
任何的课堂教学,如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必不可少的,高职学校的舞蹈教学也不例外。舞蹈是一项艺术性较强的学科,动作要领众多,稍有不专心就有可能遗忘其中的某个动作,导致整个舞蹈动作不协调,影响舞蹈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机械灌输式的教学贯穿整个课堂,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就会大大降低,专心致志的学习也就无从谈起,掌握领会舞蹈的每个动作更是一句空谈,我们未来的幼儿教师又将会把怎样的舞蹈教授给幼儿呢?由于高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处在对音乐十分喜欢的年龄阶段,音乐和舞蹈的融合会使舞蹈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舞蹈动作的记忆,加深对舞蹈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推动舞蹈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五)音乐可以协调学生舞蹈的动作
音乐不但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还可以协调学生的舞蹈动作,如果没有音乐,学生的舞蹈动作就只能依靠教师的指导以及自身的感觉来修正,但这对于初学舞蹈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而音乐恰恰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因为学生可以随着音乐有规律的轻、重、缓、急音律来掌控舞蹈动作幅度,哪个动作需要舒展,哪个动作需要收缩,哪个部位需要动,哪个部位不需要动等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给舞蹈带来巨大魅力的同时,还协调了学生舞蹈的动作,又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增强学生自信,何乐而不为呢?
(六)音乐有助于意境的展现
“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而意境就是这两种情态的统一,即意与境的统一。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以意蕴、情趣取胜。舞蹈是“形动于外而精于内”的表情艺术,作为舞蹈的表演者应了解音乐和舞蹈的深层含义,从而激发内心情感,展开想象的翅膀,勾画出深邃的意境,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使身体动作表现出深刻持久的艺术感染力。音乐作为时代气象与情境的描绘者,可以充分表现人的审美感受,是人类审美意识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态。音乐在表现意境方面是无形的、丰富的、微妙的、动人的,音乐虽不能给人以具体美的形象,却能把人带入一种无形的美的境界,令人心驰神往、遐想万千;音乐还可以其强烈的感彩,打动人心、陶冶情操。
国内许多民族都能歌善舞,有更多机会歌舞相伴,因此便形成了各种民族音乐舞蹈形式,如新疆达斡尔族音乐舞蹈、蒙古族音乐舞蹈、塔吉克族音乐舞蹈、满族音乐舞蹈等,音乐舞蹈形式都很发达。近年来,发展民族旅游产业是民族地区重要的经济形式,民族音乐舞蹈资源是民族地区重要的旅游资源,对于民族音乐舞蹈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不仅有利于增加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吸引力,丰富区域旅游内容,同时由于旅游业对民族音乐舞蹈的价值开发,有助于民族音乐舞蹈借助民族旅游业发展传承发展下来。但是在实际运作中,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的旅游价值利用并不容易。湘西土家族摆手舞是少数民族舞蹈较为典型的例证,其不仅具有鲜明的土家族特色,也蕴含着土家族特殊的风俗文化。湘西土家族摆手舞源于该民族古老的祭祖仪式,据史料推测,自形成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近年来,随着湘西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土家族摆手舞逐渐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旅游资源,对于当地旅游业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土家族摆手舞在当地旅游发展中的表现在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的旅游发展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民族音乐舞蹈旅游发展的问题发掘和解决。
一、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的旅游潜力
由于民族音乐舞蹈的形式和内容方面的新奇和特殊的艺术成就,民族音乐舞蹈是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这种资源优势集中在多个方面,如丰富旅游内容、增加游客的地方文化经验,愉悦游客旅游体验、形成地方旅游特色等。虽然这些旅游资源的方向不同,指向主体不同,但是都有利于地方旅游的发展,都是民族地区音乐舞蹈参与旅游业发展的潜力所在。[1]以土家族摆手舞为例,湘西土家族摆手舞对于旅游业的优势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土家族摆手舞有明显的娱乐特征,音乐和舞蹈都具有娱乐性,带给受众愉悦感受是艺术的基本特性,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族民众在劳动、祭祀活动中形成的音乐舞蹈形式,具有很强的娱乐性,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按照一定节奏参与进来,可谓是妙趣横生,而从旅游业来说,娱乐是旅游的一个基本要素,游客很容易通过土家族摆手舞表演获得愉悦感受;其次,土家族摆手舞有明显的地方文化特色,对于游客来说,到特定地区的游玩,实际上也是了解地方文化习俗的一个重要途径,增长见识,获得新奇感受是游客游玩的重要目的,从土家族摆手舞来说,湘西土家族摆手舞不仅集中了音乐和舞蹈艺术形式,同时,也表现了土家族社会的历史源流、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等土家族各方面的文化内容,一定程度上就是土家族文化的集中表现,在游客观看或参与土家族摆手舞时,实际上便能够从摆手舞中对土家族的文化形成深刻感受;再次,土家族摆手舞有很强的参与性,参与到其中才能得到更为深刻的旅游体验,对于游客来说,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可以旁观,也可以参与,有助于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同时也有助于对于地方文化的深刻感受,增加娱乐效果。最后,有助于地方旅游业特色形成,不同民族的音乐舞蹈形式和内容各不相同,在地方旅游业发展中把民族音乐舞蹈纳入旅游体系时,意味着民族音乐舞蹈的特色也将成为地方旅游业的特色,在对相关特色充分发挥时,民族音乐舞蹈便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特色品牌,如当下只要提到湘西土家族旅游,必然会提到土家族摆手舞。各种特征使得土家族摆手舞在旅游业发展中有很好的优势,并因此成为土家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带动项目,对于当地旅游业发展不可或缺,以永顺县双凤村为例,该村由于摆手舞表演已经成为当地品牌旅游项目,扩展了当地旅游业的知名度,为当地旅游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游客资源。
二、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旅游价值的实现
虽然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对于地方旅游业发展有重要价值意义,但是这个价值意义实现必须要通过系统化、多样化地开发,才能使民众音乐舞蹈的旅游价值得到充分实现。湘西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素以山奇、水秀、洞胜、谷幽称绝,土风苗韵最为浓烈,尤其土家族的摆手舞浓郁独特。自1982年国家批准建立“张家界森林公园”以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旅游业也逐渐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湘西土家族的旅游业发展,一方面在于独特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当地独有的民族文化资源。湘西土家族摆手舞是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对于旅游业发展有重要支持作用。但是这种支持意义的最终实现还是在于当地旅游业对于土家族摆手舞的重视和明确的思路开发所促成。
(一)创新民族音乐舞蹈样式
土家族摆手舞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在具体实践上也有很多差别,如摆手舞动作多样等,是当地民众的主要节俗活动,对于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土家族民众来说,摆手舞相当于当地社会的狂欢活动,由于其他娱乐活动的缺乏,自然对于传统社会中的民众有较大吸引力。但是从游客视角来说,现代社会中的民众有更多的娱乐选择,同时在审美方面也有更高的要求,这种多样化的艺术需求和较高的艺术标准意味着土家族摆手舞在旅游中的参与如果还是按照既有形态来运作,自然显得比较单一。土家族摆手舞如此,其他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同样也是如此。要使民族音乐舞蹈能够对受众有更多的吸引力,增加民族音乐舞蹈的游客参与,就必须要在现有音乐舞蹈形式基础上进行创新,进行多样化发展,形成更多的音乐舞蹈形态,当前土家族舞蹈的广播操化发展就是典型的例证。这种多样化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着手:第一,多样化音乐舞蹈形式,如可以形成以人数分类的音乐舞蹈种类,也可以形成以队形变化不同的艺术形式,或者是对民族音乐舞蹈进行简化等,都是民族音乐舞蹈样式的转变,有利于增加民族音乐舞蹈的新鲜感,特别是部分民族音乐舞蹈有一定难度,必须要进行改编才能有利于游客参与;第二,创新音乐舞蹈动作,民族音乐舞蹈大多有自己的动作,这些动作往往来自劳动或祭祀等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其中也可以融入新的舞蹈动作,来使民族音乐舞蹈与时俱进;第三,改变民族音乐舞蹈的形象塑造,舞蹈形象改变也是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改变样式的重要方式,如土家族摆手舞的舞者往往各自穿着民族服装,在形象上有所突破也会使民族音乐舞蹈形成新的视觉感受。
(二)扩大民族音乐舞蹈的影响
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是在民族社会中形成的艺术形式,对于当地民众来说,自然很熟悉,但是这种熟悉往往是民众对于自己周围环境的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很少会关注到其有多大的意义,或者是形成进一步发展壮大民族音乐舞蹈的欲望。但是对于外地游客来说,地方艺术形式多样,而其旅游出行的时间有限,在此情况下,其对于相关艺术活动的关注首先是其知名度、趣味性和文化性,以此来把其作为一种地方风貌的表征,作为一个认知、感知和理解地方文化风情的入口。显然,当下各方面对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的态度和理解并未和游客的需求特征达成一致,并没有从游客需求上把民族音乐舞蹈作为地方文化的代表来打造,从而使得民族音乐舞蹈的影响力难以有效扩大,弱化了游客对于地方音乐舞蹈的关注。如土家族摆手舞是湘西土家族当地妇孺皆知的艺术形式,但是当地民众往往把其理解为祭祀、习俗或娱乐需要,把其理解为祖辈传下来的理所当然的存在,这种认识和理解使得当地对于摆手舞的旅游参与往往限于平常的活动,和其他地方旅游活动的参与并无二致。近年来,随着摆手舞在旅游产业中的实际作用发挥,湘西土家族旅游开发开始逐步重视摆手舞的影响力扩大,主要表现为开办了更多和摆手舞有关的旅游活动内容,大大提高了摆手舞的知名度。从根本上来说,要使摆手舞等民族音乐舞蹈在旅游中的影响力增加,不仅需要在旅游实践中增加民族音乐舞蹈相关的内容,通过实践来强化民族音乐舞蹈的影响力,还需要从研究和组织专门性活动等方面来扩大这种影响力。从研究来说,主要是指对民族音乐舞蹈进行深入研究,建构民族音乐舞蹈坚实的理论基础,使民族音乐舞蹈在深度和厚度方面进一步加强。从组织专门性活动来说,是指特定民族音乐舞蹈所属地区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扩大民族音乐舞蹈的影响力,比赛活动或者联欢活动都是较为有效的活动方式,如可以组织摆手舞评比活动或者组织“摆手节”活动等,都有助于民族音乐舞蹈的外界影响力扩大。[2]
(三)完善民族音乐舞蹈基本设施
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大多没有固定的活动场地,而是根据习俗活动需要来进行,这种随意性虽然使民族音乐舞蹈在民族地区能够随时进行。对于少数民族民众来说,民族音乐舞蹈是其生活中的常态行为,随时随地都可以融入进去。但是从游客视角和旅游发展视角来说,却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在其中,首先从游客来说,在其进入到民族地区旅游时,实际上便是以局外人的身份进入到一个陌生的文化语境,没有一种仪式性表现的导引,这使其很难对民族音乐舞蹈进行角色转变,因而弱化了民族音乐舞蹈的互动性。其次从民族旅游来说,民族音乐舞蹈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在游客慕名而来来感受民族音乐舞蹈文化时,这种随意性会使游客难以把这种期待具体落实在特定地区或特定物品上,容易造成游客的期待落空,影响旅游体验,自然不利于民族旅游业的吸引力加强。在这一点上,湘西土家族摆手舞就做出了表率,专门在特定地区建立了摆手堂,在其中进行专门的摆手舞表演,使外地游客对于摆手舞文化的探索心理得到满足,并因此吸引了很多游客专门跑去摆手堂观看,不仅丰富了旅游内容,也使当地经济得到了推动。由此可见,对于民族音乐舞蹈的旅游价值实现,还需要在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建立或完善各种和民族音乐舞蹈的相关设施、场所等,使当地民族音乐舞蹈文化能够以多种具体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湘西用于摆手舞的场所摆手堂便是如此。
《“院团结合”音乐舞蹈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一文首先正本清源地介绍了“院团结合”项目研究背景。“两团一校”的历史或年轻或悠久,但作为广州市的重要文艺院团他们的共同点是培育或滋养了大批艺术人才,“具有丰厚优质的音乐舞蹈教育资源”。如何整合优质资源,“集创作、表演、教学、科研、交流、培训、艺术实践等为一体,更好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符合时代要求的艺术人才”,正是“院团结合”项目的目标。
该文从五大方面总结了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办法:一是两团人员到学院任教;二是将两团建设为音乐舞蹈学院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为在校的音乐、舞蹈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三是院团资源互补;四是以课题组形式推进“院团结合”工作的顺利开展;五是以艺术实践课程作为“院团结合”项目实施的主要载体。该文对于“院团结合”的研究未流于表面,从这些主要内容部分可以发其视角并非罗列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在项目研究方面采取的全部具体措施,也非泛泛而谈“院团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之处,而是从项目研究内容以及取得的实践效果立足从而铺展开来。
在阐述以上的“院团结合”实施方法后,该文立足实践而又高于实践地总结了“院团结合”的理论依据与特色,指出了“院团结合”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之所在,即“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理念为依据建立起‘产学研’合作系统”。 作者总结了“院团结合”在广州大学的实践经验与特色:1、“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学校和社会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形式”,“两团一校不仅提供实践基地,也提供师资力量,它不仅是协助,而且是直接参与到学院的专业教育中来”。2、“院团结合”办学模式实现学院与“两团一校”“ 更加有效的合作,共创双赢”。3、“教育教学面临着新的课题”,必须:“进行更广泛、更深层次的改革”。
对于仍存在的问题,作者没有讳莫如深或闪烁其词,而是开诚布公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希望能够通过院校的努力解决问题。作者朴实诚挚的文风、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也是值得称道的。
二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成立于2005年7月,由广州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舞蹈专业独立出来。从其成立之初,“院团结合”培养方式的研究就伴随着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的发展壮大。如今广州大学音乐舞蹈系设有音乐学专业和舞蹈编导专业两个本科专业。2010 年开始招收课程与教学论专业音乐教育方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并获获一级学科艺术学硕士点。目前,音乐舞蹈学院《“院团结合”应用性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获广州大学2010年教学成果重点培育建设项目;同时《“院团结合”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获广州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院团结合”音乐舞蹈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一文正是多年来实践经验与理论成果的总结。相较于其他相关学术论文,该文特点鲜明,有几点让笔者感触较深。
(一)
此项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部分多次指出人才培养的实践中,艺术专业学生不但加强了专业技能,更领悟到了情感、艺术表现力、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知识。例如,在两团人员到学院任教,“除了技能性的教学外,他们会将重点放在让学生感受进而表现艺术作品内容的教学上,以自己以往活生生的舞台演出实践作为案例,让学生从中体验、分析、研究舞台艺术实践活动的规律”。在实践基地的建设方面,学生有了更好的实践机会和条件,“不仅锻炼了专业技能,而且对音乐、舞蹈表演艺术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认识到在面对观众的舞台表演中,演员只能是充满感情的表演,才能感动观众;认识到舞台表演艺术在排练全过程中各个流程的协作关系,了解了舞台表演个流程的操作以及舞美的设计等;还感受、学习到演员们在排练、演出时认真负责、不畏辛苦的敬业精神”。这些都反映出了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对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培养良好综合素质的重视,反映出该文作者对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综合素质构成要求的深思,反映出对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实际效果的关注。这种综合素质的培养成果,不是一堆堆数字可以罗列出来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反映在人才的后续发展上。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技巧的培养与艺术感染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二)
在对于“院团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总结上,该文作者不仅考虑到院校学生的成长,也关注学院教师及两团成员的职业生涯发展,这又是一新的独到视角。需知培养人才不仅是院校的功能,工作中的锤炼对于人才的养成也是大有裨益的。学院教师和两团成员一方面是院校学生的指导者,另一方面又是艺术实践的主体、艺术人才培养的对象。文中指出“院团结合”可达到“院团资源互补”的效果,“专业优秀的演员在退役后可以进入学院的教师队伍,专业优秀的学院学生毕业后可以竞聘两团演员;艺术学校的中专学生毕业后可以到我院本科专业学习;两团演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需要到我院深造”。这是“一种双赢的合作策略”。文中还指出协助艺术实践课程教学的青年教师“可以学习主讲教师的教学方法等,这对发展自身的教师教育能力、提高业务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专业演员与专业教师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这是一石三鸟之效果。今后可能一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多种学习方式、扮演不同的艺术工作者角色,这无疑是艺术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是对艺术人才职业生涯发展的促进。从人员角度而言,这使得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与“两团一校”更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
儿童的身体运动能力的健康发展与儿童身体素质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以往对儿童健康的理念,主要是看儿童身体形态指标的“健康状况”。随着时代的进步,儿童的健康标准并不只是依据单纯的身体形态的发育指标来衡量,而是包含了儿童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心理发育水平等多方面内容。城市儿童身体运动能力的下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儿童身体运动能力的下降,将严重影响未来国民的基本素质。本文通过音乐舞蹈活动,对促进儿童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进行分析论述。
少儿舞蹈活动以其流畅优美的音乐和形象生动的体态动作,能很好反映儿童的童趣、童真,是少年儿童喜欢常见的一种艺术活动。音乐舞蹈活动对于丰富儿童审美经验,培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的情趣与能力,开发艺术潜能;发展儿童理解、联想、想象、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动作与身体机能的发展,提高儿童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等有着重要意义。
一、通过音乐舞蹈活动,促进儿童身体运动能力发展的理论依据。
人的身体动作是以肌肉活动为中心的,而肌肉活动又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下进行的,在舞蹈活动的影响下,人体各器官系统的结构与机能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人体的运动能力主要依靠人体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系统是人体实现快速而精确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长期的舞蹈训练会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发生适应性的改善。
1.舞蹈训练能改善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机能。
人体在运动时,身体的各部分所处的空间位置以及肌肉活动的状况,不停的发生着变化。这些不同的信息将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向中枢,到达运动感觉区域,产生相应的感觉,并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身体所处的情况做出判断。依据这些信息发动身体的各个部位、制止或修正每一个动作。长期的运动训练能反复强化刺激信息,促进了人体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等各种感觉功能的提高。
2.舞蹈训练能够提高神经传导速度。
舞蹈训练能够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并且增加神经传递介质,提高条件反射的速度与灵活性,使反应时更短(一般人为0.4秒以上,有锻炼者为0.32秒以下[1]),个体完成各种动作更加的快而准。舞蹈训练还能提高神经过程的强度,使大脑皮层兴奋性高,注意力集中,使人体表现出肌肉力量大和运动能力强,神经过程的兴奋性与抑制性更加均衡。舞蹈训练改善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提高肢体的协调性、灵活性。
3.舞蹈活动对神经系统的改善作用比其他形式的人体运动更有效。
舞蹈动作复杂多样,在舞蹈的过程中,大脑不仅要控制身体的各部位肌肉的运动,还要接收舞蹈音乐中节奏变化、力度强弱、速度快慢等信息,将各种音乐信息与肌肉的控制全面精细的结合在一起,同时还要通过对肌肉运动的控制,最终表达出舞者的各种情感,给观众带来美的感受。因此经过长期的训练,舞蹈演员通过身体各部分的全面锻炼,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感知身体空间位置的能力和敏锐的“肌肉感觉”,其大脑更灵活、健全和细密,反应迅速、动作灵敏,舞蹈演员具有良好的灵敏素质就是舞蹈训练对神经系统改善的综合表现[2]。
4.舞蹈训练可以促进感官的机能。
长期的舞蹈训练可以促进视觉、听觉、位觉、本体感觉及皮肤等感官的机能。可以提高视野的宽广度、眼肌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促进视神经的调节机能;使听觉的敏感度得到提高;位觉对应急时的空间、方位、高度和速度等感应更准确;皮肤对气候、温度、触觉和运动等方面的敏感度更高[3]。
二、进行音乐舞蹈活动的方法要点。
1.精心选材,通过欣赏音乐逐步使儿童对音乐舞蹈活动产生兴趣。
儿童舞蹈对儿童的身体素质、情感、审美、注意力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明显可以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学习舞蹈时,首先引导儿童学会听音乐,学会欣赏音乐,逐渐让孩子对音乐舞蹈活动产生兴趣。要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点的音乐,由于儿童年龄较小,对音乐的理解有限,因此在启蒙阶段,选择的音乐比较肤浅易懂,节奏欢快,内容简单明确的音乐。先可以在每天清晨或吃早饭的时间,让孩子听音乐,熟悉音乐,潜移默化地让孩子明白音乐的内容。再慢慢的让孩子随着音乐哼唱,在音乐游戏活动时,可让会唱的小朋友上台有表情的演唱,鼓励孩子边唱边拍手或做一些简单的动作。
2.恰当引导,模仿为主,通过简单动作熟悉简单节奏的音乐。
初步让儿童尝试练习打四分之二拍、四分之三拍节奏的歌曲,采用拍手、叉腰、跺脚的形式学习此类节奏,然后简单地模仿音乐中的主角,要求幼儿在音乐中表现人物或小动物的特征。恰当的引导孩子利用肢体动作去表达情感,没必要刻意强调动作的规范。
3.舞蹈动作训练,以基本功动作练习为主。
对于基本功动作练习方面,暂不要求儿童上把杆做练习,应多让孩子在地面进行系列规范的基本训练,以锻炼身体各部分肌内的力量和关节的灵活性、柔软性。为了使儿童不反感枯燥的基本功训练,因把基本功动作合理地组织起来,编成儿歌故事等形式,让孩子边说边做边玩。例如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孩子们想象“小青蛙”的样子,练习双旁分腿,脚尖碰头等基本动作,让幼儿在没有负担的情况下,锻炼髋的开度、软度及基本动作。再如通过教师启发孩子们数“树上的苹果”,练习眼手一致,懂得舞蹈的基本方法及眼神、表情的运用。
4.学习舞蹈过程中,教师应采用鼓励为主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孩子初学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动作的规范性,应在上课时鼓励孩子敢做动作,不怕做错,错了没关系,只要孩子敢做,教师就要及时表扬。即使发现明显的错误也不要马上就批评。最好由老师示范模仿孩子的错误,通过老师把孩子的错误间接反映出来,再请别的孩子找出老师所犯的错误。通过这一环节,使孩子们既动了脑子,也掌握了动作特点。
5.注意做到教学的科学性,应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每个儿童的自身的身体条件、舞蹈感觉等都存在着不同差异。如果统一用相同的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太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进行教学。所以教师必须了解掌握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做到对症下药每堂课对他们的积极表现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同时有计划的指出孩子的不足,耐心的教育,千万不可急于求成、揠苗助长,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
综上所述,在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家长教师更应该关注促进儿童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儿童更积极、更愉快的茁壮成长。另外,各种体育活动和器乐学习、音乐游戏、自制乐器等音乐活动的实施开展对儿童身体运动操作能力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和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本文旨在针对音乐舞蹈活动对儿童身体运动能力发展的促进,进行分析,所以对上述其他活动领域暂不做论述。
注释:
赵宋光的《有关岭南文化的若干思考》从岭南音乐文化研究现象出发,观照岭南自然地理、文化地理,清晰地勾勒出岭南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田青的《民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当下民歌挖掘、传承、保护中的种种现象为切入点,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冯明洋的《流行文化风潮中的岭南音乐》回顾了多元一体的岭南音乐文化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提出在现阶段全球性流行文化风潮中的岭南音乐文化建设,需要大音乐观、大文化观、大岭南观等理念引领。周凯模的《岭南音乐研究的方法学探索与实践》提出了音乐人类学视角的岭南音乐研究方法学理论。蓝雪霏的《地缘亲缘剪不断,闽粤音乐理还乱》从闽粤地理关系到闽粤历史民俗关系,以丰富详实的田野工作资料,分析论证了闽粤传统民歌的内在关系。李幼平的《广州南越王墓的音乐考古学观察》提出了“将音乐文化遗物归置于相关遗迹中进行综合考证研究”的音乐考古学研究基本原则。罗艺峰的《“汉藏——南岛文化丛”与华南玎族乐器起源的拟测》以人类学对“汉藏——南岛文化丛”的研究成果为理论认识基点,考证了由这种乐器演奏的萨佩音乐与中国疍民疍歌的内在关系。陈雅先的《探索中前行——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的岭南传统音乐舞蹈研究》阐述了以地域传统音乐舞蹈研究为切入点,树立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引领学科发展理念,并形成了学科研究特色及教育特色。
二、岭南传统音乐研究主题交流
(一)岭南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陈天国、苏妙筝的《潮州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宝库》介绍了多年潜心研究“潮州音乐”的成果,认为潮州音乐不只是地方性乐种,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宝库。仲立斌的《“延续传统”还是“开拓创新”——粤剧“申遗”后的思考》,刘泽梅的《客家传统音乐保护与传承之策略研究》等,均对岭南传统音乐非物质遗产传承中关于“延续传统”或“开拓创新”的问题进行反思。
(二)岭南传统民间音乐田野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在探索岭南音乐田野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显示出近年来岭南传统民间音乐研究者扎实有效的田野工作方法,陈雅先的《潮州大锣鼓民间音乐活动声音景观探究——基于景观生态学视野的田野与案头》在田野工作的基础上以学科交叉的思维方式,解读潮州大锣鼓民间音乐活动,提出建立于潮汕民间民俗活动所形成的音乐声音景观是具有核心价值意义的珍贵声音景观。潘妍娜的《民俗空间中的当代潮州大锣鼓——对于潮州市意溪镇下地段和磷溪镇埔涵村“营老爷”活动的比较性考察》,李萍的《潮州民间音乐“传统”与“传承”一瞥——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2012潮州民间音乐考察纪行》,黄燕的《民间客家山歌主体音乐行为的考察与分析》等田野调研报告,蕴藏了丰富的岭南民间音乐活态存在信息,不仅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资料,还提出了岭南传统音乐传承与保护的有益见解。
(三)岭南传统音乐美学研究
刘瑾的《世俗与超越——论广东音乐的休闲文化特征与价值》从休闲文化理论的视角,提出广东音乐所具有的诗性文化特质。万钟如的《论广东音乐的非民间音乐属性》研究表明,成熟期的广东音乐具有与传统文化截然不同的大众流行文化的所有特征,即它的商品性、大众传媒的依赖性、通俗性和娱乐性。巫宇军的《“客家筝”美学思想探微》通过对罗九香等老一辈“客家筝”演奏家的演奏意识分析中,得出了“客家筝”由演奏向审美意境进行理论归纳和提升,并反过来用以指导实践的客家筝派风格。郭永青的《泷州歌艺术特征略论》解析了泷州歌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社会价值、文化价值。
(四)岭南传统音乐历史及其流变研究
孔义龙、曾美英的《从单件青铜乐器看岭南早期文化传播》从岭南青铜乐钟的编制和性能上对岭南地区早期乐钟展开研究,认为先秦时期岭南地区的礼乐文化至少经历了岭外传入、吸收融合与独立发展三个阶段,并初步探索了先秦时期岭南、岭北的文化异步的发展态势。李英的《外江戏在粤东的生发与演进》,刘德波的《广东传统乐舞文化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范晓君、李琳的《赣南传统采茶戏音乐对现代粤东采茶戏的影响——以〈乌云下的歌声〉为例》,董学民的《潮剧音乐的融合及变异——以对高腔的吸收为例》,杨艳的《东莞沙田疍民与咸水歌探究》,李维路的《沙湾广东音乐发源地的历史渊源及保护措施》,均通过对岭南传统音乐不同乐种发源的历史渊源考证、音乐特点分析,解析岭南传统音乐结构的发生变化,由此引申出岭南传统音乐融合、变异的特点。
(五)岭南传统音乐资源的课程转换研究
居文郁的《传承优秀文化遗产,开拓粤乐文化空间——回顾开设〈广东音乐〉选修课25周年》提出“传承”的核心和关键在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乐种传承人,并根据传承人的演奏,整理出科学、准确、简便、实用的专业演奏谱。同时,将“无形化”的活态遗产通过“有形化”的方式记录保存下来,使之成为不断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依据。邓兰的《职业院校与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刘宏伟、陈秀清的《中小学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实践研究报告》,施绍春的《潮州大锣鼓锣鼓经鼓垒教学探索》,魏石成的《广西艺术学院本土民歌传承人培养机制考察》均立足音乐课堂,以提高民族民间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为出发点,在探索课堂教学实践如何渗透传统音乐文化方面做出有益尝试。
三、岭南民间乐社工作坊
“岭南民间乐社工作坊”是吸引与会代表眼球的一个亮点。
(一)岭南传统音乐三大乐种“私伙局”展示
会议邀请了岭南传统音乐三大乐种(汉乐、潮乐、粤乐)的三个“私伙局”(民间乐社)到研讨会现场,展示“私伙局”活动。这三个乐社分别是:“羊城广东汉乐团”、“黄埔区潮乐社”、“番禺区沙湾镇翠园乐社”(粤乐)。这三个乐社成员的年龄在50至70岁之间,大多是退休人员,“羊城广东汉乐团”由广东客家人组成,演奏了《迎宾客》(中军乐)、《怀古》(弦丝乐)等传统汉乐;“黄埔区潮乐社”以潮籍潮乐爱好者组成,演奏了《柳青娘》、《寒鸦戏水》等传统经典潮乐;“翠园乐社”以广州当地人为主,演奏了《娱乐升平》、《旱天雷》、《雨打芭蕉》等经典粤乐。这些乐社每周聚会,以自娱自乐为目的演奏岭南传统音乐,每个乐社均掌握了大量的岭南传统音乐曲目。工作坊演出不仅彰显岭南民间音乐的艺术魅力,也创造了使与会代表近距离接触民间乐社的机会。
(二)硕士研究生田野工作成果“潮州大锣鼓”游行锣鼓表演
岭南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创新。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倡导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应深入社会实践,积极开展田野调查工作。由该院研究生袁静静司鼓表演了潮州大锣鼓。研究生通过向潮州民间音乐传承人采集、学习锣鼓经,产生了有社会文化价值的毕业论文选题,为岭南传统音乐的“传承创新”做出了贡献。
结 语
岭南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承学术研讨会围绕“传承创新”的思想碰撞,产生了丰硕成果,体现在:
(一)重视岭南传统音乐文化历史的研究
历史是起点,其被研究和认识的意义就在于它有待于被超越和延伸,掌握和梳理前人积累下来的岭南传统音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岭南传统音乐文化历史的研究,使我们在“传承创新”时不会忘记应立足于传统,只有在立足于传统的同时开创新意,才能使岭南传统音乐得以更广泛传承。
(二)重视岭南传统音乐文化现状的研究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岭南传统音乐文化,也存在着对外来文化的吸纳、消化和利用,对岭南传统音乐文化现状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高等音乐教育应通过对岭南传统音乐文化现状研究,守望民族精神,坚持自身的文化主导权,保持民族音乐文化自信。
(三)重视岭南传统音乐文化的高校传承研究
通过本次研讨会,建立了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使师生及与会代表能够通过学术研究引领岭南传统音乐文化创新,并且利用岭南传统音乐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以契合新的时代精神和学科要求。
教学内容:
歌曲《青春舞曲》
节奏型:X・XXX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让学生体验作品中轻快,活泼的情绪。
2、通过学习节奏型“X・XXX”和欣赏民歌,了解新疆民歌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扩大学生的民族音乐语言。
3、通过音乐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培养节奏感和创造力,训练协调性,加深对歌曲风格的理解,体会音乐与舞蹈的结合。
4、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懂得青春易逝的道理,启发学生珍惜光阴,立志成材。
教学重点及难点:
歌曲情绪、节奏与风格特点的体验和实践;
感受歌曲的音乐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知和创造力。
教学年级:八年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分析:
《青春舞曲》是新疆维吾尔族的民歌。歌曲以“太阳”、“花儿”、“鸟儿”等大自然生态的变化为借喻和依托,抒发了维吾尔族青年赞美青春、珍惜青春年华的欢乐情绪。这是一首e自然小调, 拍,单乐段的歌曲,第1小节“3271 3217 664 3”调性明显,整首歌曲短小精练,一气呵成,歌曲具有维吾尔族音乐载歌载舞的风格特点,旋律活泼流畅优美,节奏鲜明。特别是节奏“ ”的出观,配上衬词“别得那哟哟”,使歌曲既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又有浓郁的民族特点。结构简洁,富于动感。歌词即通俗又有哲理,喻意深刻。
教具准备:
钢琴、录音机、磁带、打击乐器、地图、计算机多媒体软件。
教学方法:
以听、看、唱、奏、创编表演多种手段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学生听着音乐《送我一支玫瑰花》,手拍节奏进入课室
师生进行音乐课礼仪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拥有各具特色,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组歌曲及一段舞蹈。想一想,它们属于我国哪个地区的民族歌曲呢?
播放: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达板城的姑娘》录音,然后教师表演新疆舞蹈。
生:是属于新疆地区。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新疆,去看一看,了解新疆的风土人情,学习新疆民歌《青春舞曲》。
三、走进新疆
1、新疆的位置
教师展示地图,请学生找出新疆在祖国的哪个位置。
请学生和老师一起比划一下,看看大约几个新疆就有一个中国那么大。(大约6个)
2、新疆的风情
(1)多媒体出示新疆帽、服饰、风景等图片
(2)新疆礼仪
用新疆语及体态动作对远道而来的客人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祝福――双手交叉放在胸前,点头,鞠躬:“萨拉木里坤!”
请学生入乡随俗。
3、放影像资料,引领学生尽情观赏新疆的美丽风光及美丽风情,领略新疆风情之后,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新疆风景秀美,物产丰富,新疆的人民好客,个个能歌善舞等等。
四、学习歌曲
同学们,刚刚我们已领略了新疆风情,现在就来学习新疆维吾尔族民歌――《青春舞曲》。
1、欣赏并感受歌曲
2、请学生找出相同的乐句。
3、学习节奏型
口读
手拍
脚踏
4、用慢速朗读下面的童谣,从语言中找到“ 的节奏感。
|| | |
猪八戒,打瞌睡, 呼噜噜噜 呼噜噜噜震天响。
| | || ||
孙悟空,翻筋斗, 叽哩咕噜叽哩咕噜上九霄。
5、按节奏朗读歌词,注意字正腔圆。
6、用“La”模唱旋律。
7、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轻声哼唱
讨论:《青春舞曲》这首歌是用何方法表现歌曲内容的?(用比喻的方法)
8、歌曲艺术处理
全体学生有表情地演唱
注意应唱得活泼、轻快、跳跃、热情。
注意速度为中速稍快。
特别是节奏“”
9、感受并回答歌曲《青春舞曲》的特点。
情绪:热烈、欢快
旋律:紧凑、活泼
节奏:密集
10、学生讨论回答后,老师归纳歌曲的特点
《青春舞曲》整首歌曲短小精练,旋律活泼,节奏具有鲜明的舞蹈性。衬词的运用使歌曲既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又有浓郁的民族特点。
五、创编与表现
1、用打击乐器铃鼓、双响筒、三角铁、响板、沙锤为歌曲《青春舞曲》伴奏。启发学生创编节奏及编配打击乐伴奏。
2、有哪些同学能为歌曲《青春舞曲》编几个动作,表演一段新疆舞蹈呢?
请学生上台表演
把全体学生分成三组
(各组选择自己喜欢的表演方式)
随音乐进行表演
六、思考《青春舞曲》这首歌曲给我们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道理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从美的意境之中受到深刻的启迪:
它告诉我们青春易逝,时光宝贵,要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七、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青春舞曲》这首歌曲,也对祖国美丽的新疆有了一些了解,我们要热爱我们的民族,喜爱我们的民歌,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最后,我衷心祝愿同学们能珍惜时光,珍惜青春年华,多学本领,拼搏进取,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材。
八、布置作业。1.根据节奏“”创编歌词。
2.有表情地背唱《青春舞曲》这首歌。
所谓学校“大课间文体活动”,就是学生根据不同的音乐节奏与风格有组织地参与课间各种丰富多彩的、活泼、生动、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舞蹈。从我校大课间活动的环节设计与音乐要求中可以看出,大课间的音乐是整个大课间体育舞蹈活动的灵魂,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合唱队中的指挥。
一、体育与音乐相结合
许多体育教师、音乐教师在思考这样的问题:阳光大课间活动有没有规定的编排模式,到底是体育教师的事情,还是应该由音乐教师来创作、编排?实践证明,体育离不开音乐,音乐需要体育,强健的体魄需要注入动感优美的旋律、潇洒的舞姿,更需要健康运动的活力。共创编、齐研究,让两者完美结合,只有这样,阳光大课间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把体育教学的动感与舞蹈艺术表演的美感相结合。不但能激发孩子们上体育课的热情与兴趣,更有助于提高学生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既陶冶情操,又提高整体素质,强健体魄,快乐运动。
二、合理选择音乐,提高效果
我相信有音乐相伴的大课间会更加绚丽多彩,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大课间的音乐采用有两条途径,一是利用现成的音乐,一是为既定大课间的主题和情节创作的音乐。按照音乐编大课间,这是体育老师的普遍做法,但有时编导者则为音乐所激动,并在音乐的基础上创作大课间。当然,大课间并非只是服从音乐。首先,大课间要对音乐进行选择,因为不是任何音乐都适合于阳光大课间的。其次,如果专为构思中的大课间作品创作音乐,就要服从大课间编导提出的要求,另外,大课间编导在编导过程中还可以要求对音乐进行修改。
教师所使用的口令,信号一般都是口中发出的声音或哨子的声音,学生在这样的口令指挥下如同士兵在军官的指挥下,没有一点想象,没有一点表现,只有枯燥与乏味。而引入合适的音乐进入课堂后,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口令、信号,学生也喜欢教师用音乐代替单调的口令,因为音乐它本身就有节奏,又有优美的旋律做背景,教师不在需要机械的口令重复和信号提醒,学生主动练习,优化了阳光大课间的组织教法,提高了大课间的效率。
三、大课间的魅力
重视运动的作用,保持身体健康已成为现代教育理念的一部分和人们普遍的追求。我校文体大课间坚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终身发展出发,尊重学生的运动选择,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阳光大课间以锻炼身体,放松身心为本,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的体能、心理和协作精神。随着阳光大课间的普及和发展,大课间成为体育课中的亮点,不再是单一的身体训练,而更倾向于训练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素质。
我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素质教育方针,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加强监督检查,落实学校体育课程,确保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和质量;整合各种力量,采用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我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阳光大课间领导小组,组员有音乐教师、体育教师、班主任、辅导员担任,从指导思想,活动目标,具体分工,活动制度及要求,活动内容及时间等方面作为具体的安排,把开展阳光大课间活动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体质,活跃学生课余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做了精心的准备,每天大课间活动时间,师生全员参与,活动井然有序,活而不乱。
1.活动时间
阳光大课间活动分上、下午活动,上午为第二节课后30分钟,下午为课外活动40分钟,共两个时间段进行活动(上、下午活动必须保证一小时)。
2.活动性质
活动以增强学生体质,体现学生主观能动为根本点,活动内容体现像模像样性与趣味性于一体,鼓励学生自愿参加自主锻炼。
3.活动纪律
自觉遵守上下楼梯靠右行走的纪律,活动负责教师指挥学生在指定地点集合,有序步入活动场地。
学生听着激昂的出场音乐从教室排着整齐的队伍精神焕发的走到操场,通过播放音乐学生心情首先愉悦起来,从而提高了学习热情,使学生一走出教室,听到音乐就想动起来了,真正的做到了自己要跳,而不是逼我来跳,让学生真正进入大课间,成为大课间的主人。这时我们就能看到前操场和后操场上站满了活力十足的队伍,这时引入音乐,学生熟悉的《蜗牛与黄鹂鸟》,学生随着做着统一的动作,愉快的练习。这样就进入了主体部分,从中学生得到到各种美的感染和享受,进而使美育富于大课间中,运动使学生的身体得到了发展和锻炼,但同是也给学生带来了身心上的疲劳。音乐不仅仅能提高学生身体机能的兴奋性,而用能让学生全身心及大脑得到完全的放松。
四、音乐舞蹈与体育完美融合
阳光大课间是一项融体育、舞蹈、音乐为一体,在音乐伴奏下,达到增进活泼健康、培养正确体态、陶冶美的情操,是我校体、音老师共同创编的,学生非常喜欢,有着广泛的基础,阳光大课间对增强学生集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乐感有非常大的帮助。音乐舞蹈与体育阳光大课间即相互独立,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音体融合教育”充分结合两学科特点,拓展音乐的“动感”,体育的“美感”。近两年,全国各省市教委大力提倡开展系列有组织的融合教育活动,如我国中小学开始推广学习校园集体舞及阳光体育活动,我校力争全校学生都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阳光体育运动”号召学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去锻炼身体,陶冶情操。这项活动是音乐舞蹈与体育完美融合的一项课间活动。
合理、科学安排融音体于一体的大课间活动,能使学生同时受到艺术和体育的熏陶,在运动中陶冶情操,优化品质,促使学生们在精神上得到美的启迪。由于融音体于一的方法符合活动的趣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抓住了学生的身心特点,提高了学生对大课间的认识和喜爱;再由于音体的和谐统一,学生的精神面貌较为改观,学生感受到大课间的乐趣,从中体会到了快乐;更由于大课间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舞蹈音乐与体育的得当运用,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音乐舞蹈和体育相辅相成,学生的情感接受艺术和体育的熏陶,因此,我们体育教师要把音乐美育等学科融于体育教学之中,创设出更完善的阳光大课间来,让学生们更加喜欢音乐,终身热爱运动,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发展学生的身体和身心健康,将音乐与体育融合教育持续优化。
【参考文献】
[1]钟伟猛.体育与音乐互动之探讨.教育网,2003
[2]常月俊.浅谈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1
1 前言
大学体育教学内容是指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结合大学生和高校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和安排的体育知识、运动技能、锻炼方法等。体育教学内容是学校体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组织与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载体和纽带,也是体育教学考核与评估的重要依据。正确、合理地组织大学体育教学内容,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健身意识、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陶冶精神情操和发展个性、掌握科学健身的知识和技能、有效地增强体质以及养成终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校体育选项教学都是以单项(如篮球、排球、健美操、街舞、羽毛球、乒乓球、体育舞蹈、武术、网球)的教学内容为主,在教学难度设置上逐渐递增。目前我校体育选项教学存在一个最大问题是与学生所学专业并没有紧密结合。本文旨在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将体育教学内容模块化进行可行性分析。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通过对宁夏师范学院图书馆的文献进行检索和在中国学术期刊网查阅有关体育教学、学生体质研究、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文件政策、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和相关资料,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2 实验法
2.2.1 实验对象
选取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2011 级和2012级学生各100人;数计学院2011级和2012 级学生各100人。
2.2.2 测量指标及测量
选择身体形态发育水平(身高、体重)、身体机能水平(肺活量)、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水平(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1000M/800M)为测量指标。测试工作由《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心”统一完成,2011 年10月、2012 年11月新生入学进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第一次测量;2012年11月、2013年9月分别进行第二次测量,测试数据由“测试中心”按照实验设计在学生选课之前完成。
2.2.3 实验设计及控制
音乐舞蹈系和数计学院2012级学生按“选项课”进行教学。音乐舞蹈系和数计学院2011级学生按专业“模块化”进行教学。专业“模块化”主要是根据专业设计模块,音乐舞蹈系设计为健身与娱乐模块(项目主要是健美操、体育舞蹈、羽毛球),数计学院设计为运动竞赛提高模块(项目主要是篮球、排球、足球)。提出学习的条件及要求,确定学习的目标,形成由模块组成的平台,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根据自己情况自主选择模块或模块中的项目。
3 结果与分析
模块化教学有许多优点,结合专业进行教学也有许多优点,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各取所长,能够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职业体育和终身体育服务。将大学体育教学内容模块化和专业相结合进行研究,能够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在和谐快乐的体育课氛围中,缓解学习上的压力,以体促智,从单纯的体育兴趣转向理性的体育价值观,对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以及树立终生体育观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另外对于学生专业知识、尤其是专业体能的提高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3.1 专业模块化与选项课教学体质变化情况对比
从表1、表2、表3、表四得知:2011级学生通过一年专业模块化的学习,不及格人数降低了64人,不及格比例由上一年的48%降到16%,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明显提高。2012级学生通过常规选项课的学习,不及格人数增加了15人,不及格比例由上一年的41.5%提高到49%,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明显下降。通过调查得知:2012级常规选项课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兴趣不浓,部分学习跟不上,处于被动观看状态,参与不到练习中去,课后更没有机会也不愿意参与锻炼,还产生了自卑心理,离群心理也非常重;没有学会锻炼的方法,更没有养成锻炼的习惯。
实验证明:专业模块化教学在提高学生运动素质改善体质状况方面优于常规选项课的教学。
3.2 专业模块化与选项课教学在学习效果上的比较
从表5 得知:2011级通过一年的专业模块化教学学习,81%以上的同学提高了技术水平,提高了运动能力,养成了锻炼的习惯(一周至少三次),61%的能指导同学锻炼;他们是业余活动的积极分子,社团活动的主力,活跃体育文化的生力军。2012级通过一年的选项课教学学习,只有近50%以上的同学提高了技术水平,提高了运动能力,养成了锻炼的习惯(一周至少三次),27%的能指导同学锻炼;大学体育选项课教学目前是比较先进的教学模式,在选项课教学中,学生个体差异是比较大的,即使采用常规的分层教学,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顾及所有学生,但与专业模块化教学相比较,学习效果还是有差距的。
“大腕云集”、“星光煜煜”是本届胡琴节的一大亮点:演奏家闵慧芬、刘长福、于红梅、严洁敏,李恒等,作曲家刘文金、关廼忠、唐建平、关铭等,音乐理论家乔建中、张伯瑜等数十位音乐界知名人士齐聚一堂,成为本届胡琴节一道耀眼的风景线。主办方把本届艺术节定位为——以全方位推动胡琴音乐文化发展为目标,使其成为集胡琴演奏、教学、胡琴音乐作品创作与胡琴文化研究为一体的综合平台。围绕这一主题,为期四天的艺术节呈现了5场胡琴音乐会、3场研讨会、4场学术讲座、1场地方戏曲主胡展演和1场民族弓弦乐器展览。音乐会中,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师生为主体的老、中、青三代胡琴演奏家竞相登台,演绎了众多胡琴乐曲的名作、新作,集中展现了我国近百年来胡琴艺术的发展历程。3场研讨会分别为:“胡琴创作研讨会”、“二胡教学研讨会”和“板胡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我国胡琴的创作、教学、胡琴文化的历史与发展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引发了业内广泛的思考。在“地方戏曲主胡展演”项目中亮相的山西晋剧,潮州音乐主胡,以及竹琴、文琴、雷琴、坠琴四件胡琴家族乐器的演奏与讲解博得了满堂喝彩,这一展演和为期四天的民族弓弦乐器展览一样,展示了胡琴乐器深厚的民间传统和文化底蕴。
本届胡琴节主题紧扣胡琴的教学、演奏、胡琴音乐创作和胡琴文化的发展,集中呈现了当前国内胡琴音乐文化的现状,对胡琴文化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做了多方面有建设性的工作。特别是研讨会与讲座让音乐与文化并行、实践与理论相融,使艺术节具有浓厚的学术色彩。
(权文)
群笙交响“粱祝”辉煌
2013年1月3日晚,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以群笙交响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拉开了中国音乐学院笙专业研究生“魏林笙硕士独奏毕业音乐会”的帷幕。青年笙演奏家领奏,中国音乐学院华夏鹤鸣笙乐团演奏的这曲“梁祝”,出自魏林的导师、笙演奏家李光陆之手,由高中低三个声部演奏的“群笙”版“梁祝”更加辉煌、壮观,具有浓厚的民族风。随后,魏林又演奏了《月下欢歌》、《飞鹤惊泉》、《傣乡风情》、《火车进侗乡》、《太行乡情》、《秋夜》、《白蛇传幻想曲》等曲目。音乐会由女指挥家黄晓飞执棒。
魏林自幼习笙,2004年起跟随李光陆教授深造。2012年5月,参加由文化部主办的“文华艺术院校奖”获得吹奏乐器青年组“文华演奏大奖”。
(燕子)
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区域音乐文化研究”
学术研讨会将在广州举行
中国音乐学院与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将于2013年11月在广州大学共同举办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中心议题:高校音乐教育与区域音乐资源。会议议题:1.高校传统音乐教学与区域音乐研究;2.区域音乐资源的挖掘、整理与传承;3.区域音乐研究理论:技术·方法·思想;4.多学科视野与区域音乐研究;5.区域音乐个案研究与比较;6.国外音乐地理学研究;7.城市音乐地方学研究。
有意参会者可关注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网站(http:///)的最新会议信息。
全国高师声乐研究生培养研讨会暨高师
声乐学术委员会换届会议举行
中国艺术研究院刘东升《为中国音乐图像学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认为中国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音乐文化,外国人从来不敢小觑。这些年,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大多是在大势所趋中被动地走过来的。时到今日,并无轻松感,而有更多的谨慎和敬畏。中国音乐图像学,任重而道远。
中国艺术研究院秦序研究员《略论音乐学学科性――读何兆武〈历史与历史科学〉记》认为,在我国对于音乐学究竟是什么学,现实认识对此仍普遍模糊。作者介绍了何兆武先生《历史与历史科学》等论著中有关历史学非科学性性质的论述,借此希望引发对音乐史学及音乐学在科学性之外的人文学科性质、“非科学”性质的思考。
关于音乐图像学跨学科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是近些年学者们较为关注的问题。杭州师范大学李荣有《论音乐图谱图像学与书籍文献学古今关系》认为,音乐的图谱图像学与书籍文献学同为人类文明传承接续过程中生成的历史文化遗存,二者之间有着历史文明的接续关系,可起到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的作用。云南大学王玲《音乐图像研究的跨学科和跨文化价值意义探讨》,文章就音乐图像研究具有音乐舞蹈史、艺术史、文化学等跨学科研究理论价值,在音乐史研究中又有补正、引证和纠正多种功能。此外,东南大学汪小洋《考古图像与音乐图像学》认为,图像学平台可以串联各相关学科已有的成果而带来新的切入点,这正是音乐图像学的研究所缺少的。
杭州师范大学郑祖襄《王维“观图论乐”与音乐图像学》从文献史料的视角来解读一千多年前中国历史上所见最早的关于音乐图像学的记载,作者认为,王维“观图论乐”并非虚妄,而沈括所言也并非确论。在今天中国音乐图像学方兴未艾的时候,这段史实显现出其学术意义。
关于音乐图像学在中国发展状况的研究,如牛龙菲《音乐图像学在中国》(原载《中国音乐年鉴》1990年卷)主要介绍了“”前至1990年这一期间中国音乐图像学的研究状况与成果。高兴、车新春的《中国的音乐图像学研究及其发展前景》,分别对20世纪中国的音乐图像学研究,以及21世纪中国音乐图像学研究的发展趋向加以阐述。
中国音乐学院刘勇《以图证史》指出,在历史研究中,我们应该向图像投入更多的注意力。东南大学李倍雷《图像:回到艺术本质的中国艺术史学》认为,在众多人文学科作为理论和方法研究艺术史的状况下,提出回到艺术本质研究和描述中国艺术史。
(二)乐舞图像中的传统文化与中国《金石学》研究
汉画像中的乐舞图像是音乐图像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我们可以通过乐舞图像的表象来解读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的传统文化内涵。南阳师范学院季伟《从一组四川乐舞画像看汉代宴宾陈伎之风》,对汉代的宴宾陈伎之风进行了分析,认为宴宾陈伎折射了汉代礼制的回归,体现了尚奢侈、尚俗乐、展性情的社会观念。无锡博物院汪洁《汉画像中巾舞类型的多元化及其文化内涵》认为,巾舞作为汉代喜闻乐见的杂舞艺术,不仅是乐舞场景本身的真实记录,也是当时社会、政治、艺术、文化等方面的映射。
湖北省博物馆张翔提出在曾侯乙墓的许多出土器物上都有与音乐有关系的信息存在,他的《曾侯乙墓的几幅音乐图像》分别从“彩漆鸳鸯形盒与五弦器”、“内棺漆饰的主题是蜡祭”、“琴瑟常和以及以人为本”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认为这些信息与先秦礼乐有着很大的关系。中央音乐学院朱诗旖的《马王堆一号汉墓乐俑再探》认为,马王堆一号汉墓北边箱出土的歌舞俑及吹竽鼓瑟俑是西汉时期一种类型化的宴飨乐舞品种,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中有特殊的历史文化意义。
德州学院段文《唐代佛教乐器螺贝源流考》认为,螺贝是唐代宫廷乐队中一件被广泛应用的特色乐器,它不仅是作为一种乐器,同时还是一种文化符号特征的体现。中央音乐学院任方冰《明代卫所镇营礼仪及用乐考》认为,明代卫所镇营的地方行政职能化是卫所诸礼和用乐的基础。
中国美术学院孔令伟《鉴古――端方旧藏禁的称谓及图像纪录方式》从图像学的角度对我国古代礼器禁加以研究,文章指出,自从晚清端方旧藏禁面世之后,学者开始对实物形态的“禁”有了新认识。杭州师范大学卜友常《汉代宗资墓前的卫士――天禄、辟邪研究》主要从天禄、辟邪的渊源、寓意、造型艺术等三个方面来论述,提出了天禄、辟邪并非域外传来,是本国方仙教的产物。
(三)东西方音乐图像学历史与现状比较研究
关于西方国家音乐图像学的研究,如美国的国际音乐图像学学会会长布拉热科维奇《中世纪晚期的舞蹈在波斯尼亚和黑塞戈维那墓碑上的表现》一文指出,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等地有三千多块墓地和大约七万块墓碑,在风格和形式上保持着很高的一致,文体上跟随罗马形式,其图像上所表现的东西对于舞蹈实践和象征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瑞士的欧洲音乐图像学学会会长安东尼奥(Baldassarre Antonio)《在“东方学”之前:伦勃朗的〈音乐寓言〉》通过不同角度分析了勃朗特《音乐的寓言》这幅画的各种情境。
关于古西域和“丝绸之路”上的乐舞文化交流,有论文:台北教育大学赵琴《从图像中考察丝路上的乐舞交流:以唐代西域“胡旋舞”在欧、亚、非舞蹈中的传承为例》,杭州师范大学温和《丝绸之路上的凤首箜篌――传播与释名》,沈阳音乐学院贺志凌《箜篌图像探微》等。
(四)音乐图像及其区域特征研究
就目前掌握资料而言,我国各地均蕴藏着大量古代音乐图像资料,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尤为集中。中国音乐学院王军《看得见的盛唐音乐文明――唐李墓壁画研究》就陕西李宪夫妇合葬墓惠陵的“墓中壁画分部及乐舞壁画情况”以及“壁画中回荡的唐代音乐文化信息解读”展开阐释。山西省博物馆梁勉《试析昭陵陪葬墓壁画中的乐舞图像》就李思摩、韦贵妃、李、燕妃墓有关乐舞场面的壁画进行了研究。
徐州是汉画像石的主要出土地之一,近年来出土了大量记载表演艺术的画像石,如李爱真、吴跃华《徐州贾汪区青山泉白集汉画像石墓田野调查随记》,以田野调查随记的形式对徐州贾汪区青山泉白集的汉画像石进行考察与调研。广西艺术学院陆彬《以无声刻有声,以凝固展流动――徐州汉画像石中的建鼓舞舞容研究》就以徐州汉画像石中记载的建鼓舞为研究对象,采用图像学和艺术学的方法对徐州建鼓舞画像石进行梳理和研究。
另外还有台北屏东教育大学李美燕《云冈石窟乐舞图像中的“琴”初探》,河南省博物院王歌扬《山东沂南画像石墓乐舞百戏画像新考――兼论两汉时期礼乐制度的演变》,云南大学唐应龙《音乐图像的意义:以三件出土乐器的考证为例》,四川宜宾学院刘宇统《略论音乐图像的调查、记录和采集方法:以人岩画中的音乐图像研究为例》,长江大学杨帆、陈欣《浅析湖北枝江出土魂瓶体现的当地音乐民俗》等。
(五)中国古代乐舞图像与当代艺术创作研究
北京璃墟国际艺术中心熊宁辉《“音乐联觉鱼骨图分析法”―――种音乐视觉化的思维模式》首次提出用“音乐联觉鱼骨图分析法”来“包罗”音乐联觉感受的“万象”,无论对东西方艺术史涉及音画联觉的美学分析,还是当今艺术创作都是一种可以用来探索的有效方法。杭州师范大学丁同俊《论音乐与图像两者之间的合成互生关系――以德彪西与谭盾音乐创作为例》认为音乐图像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它在当下对艺术创作领域起到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