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职称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6 15:26:1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计算机职称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计算机职称论文

篇(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普遍认为机械类学科应该以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为核心,主要学习机械的设计以及与之相关的加工技术,其它与机械“无关”的课程学不学无所谓。所以,在计算机控制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同学表现消极,仅求考核过关。有的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甚至认为计算机控制类的课程,应该是计算机专业或者控制专业的课程,这些课程与自己的专业方向不相关,花时间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上,浪费自己的时间。

1.2计算机控制类课程设置上与专业结合生硬

普通的本科学生在大学课程期间会学到很多的计算机类课程,但真正把计算机控制类课程与机械类主干课程相关联的课程却几乎没有。比如,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都学习了机械设计课程,课程中对于丝杆的设计与计算进行过讲解;同时他们也学习过单片机或者PLC之类的计算机控制课程,对伺服或者步进电机控制也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我们教学过程中缺少将两者有机结合的主干课程,所以,但在大多数同学的眼中,这两门课程没有任何的关联,是独立的两门课程。由于机械和控制类课程的生硬结合,也导致学生在进行机械设计的过程中,对于设计中需要考虑的机械传动与动作部分,都用一个方框替代,认为这是计算机专业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使得有些机械设计成为了“空中楼阁”,无法运行。

1.3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针对计算机控制类课程的实践

与创新环节尚未形成实践和创新环节是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械类学生的实践环节多是针对某个零件的生产工艺或者设计过程进行的,而对于其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动作及工艺自动实现部分却视而不见,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实践环节,更进一步地加深了学生对其课程学习的偏见。针对计算机控制类课程的实践和创新环节目前大多数的学校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方案。

2.机械专业计算机控制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与实践

2.1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

大学生进入学校后,专业教育很重要。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老师不仅需要强调其未来四年需要学到核心专业知识,同时,要进一步强调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减轻劳动强度,控制类的课程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不能让学生在思想上对该专业开设计算机控制类课程存在偏见。其次,在机械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课程教学的老师,在提及到电机和控制之类的素材时,也需要提示同学们在今后的计算机控制类课程会进一步说明和讲解,这样可以使得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逐步认识到该专业课程不仅仅是机械设计和制造等机械类课程组成,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有计算机和控制之类的课程。这样不仅可改变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思想观念,同时也会影响其今后的设计和制造工作,使其对事物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某一个方面,而会从系统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2.2机械类课程与计算机控制类课程有机结合

为了改变传统的机械类课程与计算机控制类课程的生硬叠加的教学模式,大学本科教学的老师有必要从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与计算机控制类课程的内在联系出发,提取机械类课程与计算机类课程的关联因素,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对两类课程之间的空缺进行有益的补充,形成比较完善的机械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将机械类课程与计算机控制类课程分解为知识点、章节和教材的三种结合模式,形成点、线、面的三级结构,将机械类课程与计算机控制类课程真正做到此有机地结合,形成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结成部分和重要的学习环节。

2.3针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的实践环节研究

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验证的手段,也是学生进行创新设计的重要基础,因此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类课程的实践环节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环节中,需要从机械的部件、功能、组成和接口之间的联系出发,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分解为设计类实践教学、工艺类实践教学和控制类实践教学三个组成部分,从而形成实践教学中的三大核心模块。实践教学的内容紧紧围绕三大模块展开,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既能体现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三大核心模块的独立性,又能强调三大模块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机械是一个系统工程的认识。此外,在注重学生实践环节训练的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各类与机械和控制相关的设计大赛,如全国的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通过参加各类大赛,不仅可以提高参赛学生对本专业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也可以激发本专业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热情,在整个院系形成一点带面的学习效果,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控制类课程真正融入到机械类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之中,为培养知识全面的新时代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提供有力地保障。

篇(2)

其实,高职院校的在老师的录取上就不是很严格,其师资的学历以及能力都是参差不齐的,有很多老师都是浑水摸鱼,根本无法胜任这一职业。高职院校的很多老师都是兼职教学的,有的老师兼任教学科或者后勤科等行政职位,这些职位大多工作繁杂负担重,使得老师根本无心去研究机械专业计算机的制造课程的提升。更有甚者,有的老师甚至外出经商,只是将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当做一种兼职来做,根本无心深入研究。试问,这样的师资团队怎么能够胜任高职院校机械专业计算机制造课程的改革工作,这样的师资团队,怎么能够提升高职院校机械专业计算机制造的课程质量。

(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落后

在新课标的教学方案中,学生应该是教学的主题,但是,现在很多高职院校中,老师还是一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采用满堂灌的讲课方式,一味的将课本上的知识点讲解给学生,他们根本无心去理解学生的感受,不去了解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只是一味的提升老师的主导地位,弱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提高学生在机械专业计算机制造课程上的理解毫无帮助。或许有些老师会采用多媒体进行讲解课程,但是他们的课件也只是简单的图文结合,虽然看似脱离了对板书的死搬硬照,但实际上还是脱离不开对书本的依赖,而且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的提升也毫无帮助。

(三)动手实践的教学环节薄弱

目前,有很多高职院校都会出现这种状况,他们虽然在机械专业计算机制造课程上做了很多功夫和努力,但是,他们却忽略了对机械专业的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到计算机制造的实践课程中去,即使他们有很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但是由于实践能力的缺乏,所以,还是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计算机制造的优秀的学生。

(四)教材内容落后

现在,有许多高职院校的教科书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发到时展的要求,有很多高职院校的教科书都是直接从本科或者专科院校中照搬过来的,他们不能够切实根据本校学生的真正需求编写一套时代特色的教科书,而且他们的教材也不能够顺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内容非常陈旧落后,根本不适用于现代社会的教学,满足不了现代社会对于计算机制造教学的发展要求。

二、提高高职院校机械专业计算机制造课程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院校师资团队的建设

高职院校要想高效进行机械专业计算机制造课程的改革,首先最重要的加强其师资团队的建设。首先,高职院校应该高薪聘请有资历有能力的老师进行任教,严格杜绝没有能力的老师鱼龙混珠,影响院校的教学工作。其次,对于在校的高职教师,学校一定要重视其的进修发展,学校应该利用一切机会去加强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的培训,并让有资历的老师出国进修,有效提升自身的资历能力,然后以个体带动整体来发展计算机制造的课程改革。

(二)改革教学方式

老师一定要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一定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接受能力。在进行讲课时,不再进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勇于创新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多采取一些有效的有活气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以提升学生对于机械专业计算机制造的学习兴趣,从而更有效的学习计算机制造的相关专业知识。

(三)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

社会越来越需要的是实用型人才,而高职院校的教学宗旨也是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而不是理论性人才,所以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实践教学应该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在教学方案中,一定要大量的增多对实践课程的设置,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能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篇(3)

1、内容实用性强。高职计算机课程内容实用性强的特点是由高职学校本身的性质决定的。高职学校属于职业学校的一种,它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计算机课程的内容设计和普通高校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多设计让学生自作的环节。

2、应用领域广。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短,而且毕业后就要进入工作岗位,为了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追求,课程内容就显得很全面,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多设计出针对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

3、逐步增加难度。一般而言,高职学生进校时的计算机理论水平不够,学习计算机知识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从基础的开始学。因此课程的安排也是从易到难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不能一开始就设计过难的环节。

(二)高职计算机教学设计中的问题

1、没有按照整体性的原则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教给学生单一的计算机知识,而没有用整体性的思维进行教学。例如:教学生制作广告时,只是教学生Flas应该怎样做,文字怎样编辑,而不是直接以某一广告为案例展开教学,这样不符合高职生学习时间短、学习内容多的实际情况。

2、没有照顾到学习基础薄弱的情况。正如前面所说,高职学生关于计算机知识的储备不是很多,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逐步进行。很多教师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多任务的教学,不顾学生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实行式的教学,学生不能有效地吸收,不但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还让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3、没有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机会。在高职学生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应该是学生练习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模式。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却变成了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练习的机会很少,这和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二、如何将教学设计理念有效地运用于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

教学设计就是要解决教什么、怎样教、怎样评价的问题,故将教学设计理念运用于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也就是要注意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高职计算机课程应该教什么

1、教学生广泛而实用的技术。关于广泛的技术,意思是教师要在教学目标的要求下,结合社会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尽量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多的知识,以便最好地适应工作岗位。但广泛并不代表走马观花,什么技术都教,什么又都浅尝辄止,不进行深入学习,这里的广泛也是要有重点的。关于实用,对于高职生,教师不能大谈特谈理论知识,研究计算机的发展史等做法都是不行的。而是要教学生怎样处理实际问题,不至于在工作中一筹莫展。

2、教学生学习处理问题的方法。高职学生的学习时间短,在校期间掌握所有和计算机相关的知识是不可能的,作为教师,要教会学生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以便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能够灵活处理,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额外设计一些较难的问题供学生练习,形成解决问题的敏感度。

(二)高职计算机课程怎么教

1、进行小步子教学。考虑到高职学生基础薄弱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从易到难,让学生先适应计算机课程的节奏。教师要保持耐心,不能因为开始几节课学生跟不上速度、没有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就对学生失去兴趣。

2、教师应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在经过几节课后,教师应该已经对学生的特点、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在哪些方面吸收较快的,教师可以继续保持,哪些方面吸收较慢的,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作相应的调整,以促进课堂更好地进行。

(三)高职计算机课程怎样评价

1、多布置实际操作任务。对于实用性很强的课程,评价学生这门课的学习情况,肯定不能用原始的考勤率、回答问题的次数等这些作为标准,而要偏向于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可以从生活中获取灵感,布

置一些实际的灵活的任务,来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参考平时成绩。对于高职计算机课程,显然不能用传统的期末考试的办法,而应该参考平时的每一次实际操练中。某一次成绩会带有偶然性,而平时的无数次操作则大致可以反映学生学习了这门课程后在计算机操作上的真实水平,防止考核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性影响评价结果。

篇(4)

二、如何开展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

实施信息素养提升,可通过专门课程和融入式教学实现。专门课程就是设置课程,来专门承担信息素养提升目标;而融入式教学是在一般学科课程的教学中,注重将信息素养的培养兼顾。目前在中职学校,广泛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就是统一设置的,承担学生信息化能力培养和信息素养提升的重要专门课程,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现状,至少有四个方面是需要我们去积极改革的。

1.重新做好课程功能的定位

课程功能是指课程在教育活动中所起的作用。那么我们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课程功能的转变,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一般教师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功能的理解,更多的就是注重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学会教材中呈现的几个模块的内容,比如常用信息化工具的使用,其实还需要将工具化的课程观向信息文化的课程观转变,要多思考如果将教会学生信息技术,让学生掌握相关信息工具的使用的前提下,还应该涉及信息文化的渗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应该把握一个关键点:信息技术作为处理信息的工具,其价值不仅在于工具本身,而在于利用工具解决问题,实现交流协作。

2.研究做好课程内容的整合

做好课程内容的整合,首先要解决的是理清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的区别。通常所说的课程内容是指学习的对象,靳玉乐在《现代课程论》中指出:课程内容是作为符合课程目标要求的一系列比较规范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组成的用以构成学校课程的文化知识体系,课程内容是课程的主体部分,也就是“教什么”的问题。很多老师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容易根据接触的教材来界定,这是个误解。其实教材这一具体的课程材料,是关于“用什么教”而并非是“教什么”。对课程内容的把握不局限教材内容很关键。我想我们所看到的教师“教教材”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就是把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等同对待了。其次课程内容的整合,就是要注意课程内容的选取原则。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注意到学科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之间的平衡;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要注意与未来社会的相关;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这样一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应该是涵盖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交流能力、信息的存储与管理能力、信息技术系统维护能力这五项能力培养的模块组成。还要调研不同专业对于计算机知识和技术的需求,避免“一刀切”,整合专业学科内容,选取渗透专业知识的实操素材,形成为专业教学服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3.细致思考教学目标的设置

这里的教学目标可以从两个层面来体现,即课程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我们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中是有明确规定,其课程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课堂教学目标是每一次课堂教学应该达成的目标,也就是教师每次备课在教学设计中要明确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做好课程教学工作,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就显得尤其重要。一方面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目标表述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的弊端;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学生现状确定标准。传统教学目标表述通常用“掌握、能够、会”等来描述,比如“让学生掌握文字处理工具WORD的使用”、“学会使用杀毒软件”、“能够拆装和维护电脑”。不难发现传统的教学目标多用“认识、理解、体会”等抽象词语,这些词语的意义,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理解。这就会给教学目标的具体导向及检测带来困难,教师也很难判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应该改用“能够熟练进行文字录入,速度每分钟30字”、“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文档的图文排版”、“能够根据用途及金额选择配置电脑”,这样便于学习后的评价测评。另外标准的设定,还要考虑实际。比如深圳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是非零基础的。深圳从基础教育一年级开始,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我的女儿读小学六年级,现在做的PPT可能比我们很多老师的都还漂亮。如果还按常规的标准去要求,无疑是容易让学生既没压力又无动力,故教学目标度量数据方面就要有提高。

篇(5)

1.1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原则教师作为引导者应该把学生带到知识殿堂的门口,引导学生入门,把主要任务放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上来,把重点放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上,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到做学习的主人上来。

1.2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原则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所包含的知识面广,内容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正确地选择教学内容,选取适当的知识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单一的操作和软件的使用,还要注重各类知识点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触类旁通,较快地掌握新的机型和新软件的使用,达到具备自如的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1.3突出课程实践性的原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要强调实践性,离开了操作,整个课程的学习只是纸上谈兵,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因此,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上机操作的机会。讲授内容和上机操作的课时比例安排要不少于1:1,同时也要注意操作技能的考核。

2先进的教学内容

由于计算机科学本身更新快、发展迅猛,几年来,计算机学科的知识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以DOS操作系统为主,转到了以Windows视窗系列为主的操作系统。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普及,这就决定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的动态性,而教学内容又要求相对的稳定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及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的行业特色,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每个层次都有其基础教学内容和目标。为了及时跟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同时又保持教学课时的稳定性,我们注重处理好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与教学过程相对稳定的关系,不断更新、精选教学内容,兼并、压缩或者取消重复或陈旧的内容,突出教学的先进性和应用性,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建设不断完善,逐步达到科学、规范的要求。

3完善的教学方法

3.1精讲多练的原则精讲,就是在教学中避免面面俱到,而是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更多的具体内容让学生自学。多练,郎让学生多上机操作,其目的是从培养学生的的操作技能人手,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提高操作的准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和协调性。

3.2注重启发式教学计算机学科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形象化比喻,从而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如在讲授文件目录结构这一节内容时,用一棵树的枝叶结构来比喻文件目录结构,并用图形加以解释,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相对容易些。又如在讲授VisualFoxpro设计应用程序时,可事先设计好一个关于学生档案演示的软件,上课时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设计。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好处在于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吸引学生听课时的注意力。

3.3努力坚持学习不断线的原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技能的提高,单凭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们每年均设置多项选修课,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继续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4注重考试改革在考试方面,加强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评价方式上实行笔试、机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评分体系,做到知识掌握系统化,具有连续性。

3.5交互式教学,增进学生感性认识采用交互式的方法,使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互动起来。比如,在讲授计算机网络应用时。让学生通过E—Mail方式提交作业,这样,许多同学的兴致特别高,他们不仅仅局限于电子邮件的使用,还与教师交流一些他们自己下载的软件、文章及网站。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完成了教学任务,还触发了学生探索Intemet资源的潜在能力。

4改进的教学手段

篇(6)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使之既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实践技能。因此职业教育应结合市场经济突出实践性教学及技能练习,强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本位的指导思想。高职学生毕业后一般都在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现在社会上各行各业和计算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计算机的普及使每个人都必须要会操作并会简单维护计算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中作为公共基础课开设,笔者在长期从事本课程的教学中积累了经验,现就它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改革提出看法。

1教学形式

以前高职计算机课的教学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授课方法摘要:“板书+讲解”。由于现在的计算机各种软件,大多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和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也就是说,现在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应该以摘要:“演示+操作+讲解”的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计算机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工具,建设较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以前用传统的授课方式由于没有直观的演示,学生听课不知老师所云,造成老师在讲台上大讲,学生在课桌上昏昏欲睡,效果非常差。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了同步的演示,学生学习的喜好明显提高,以前的现象再也没有出现了,在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运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学方式

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计算机教学的关键,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学的关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学生的喜好越浓,求知欲越旺,知识迁移也就越快,信息交流量最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运用,必须做到语言上通俗易懂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喜好。

2.1选用合适的教材

选择时宜的教材对于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重要,在选用教材上高职院校曾经走过弯路,以前曾选用过本科院校的教材,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理论性强,轻易产生了枯燥感。由于高职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而高职的培养目标是突出实践和技能练习,市面上适合高职高专的教材非常少,选择余地不大,在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选择由高职学校编写的适合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特征的教材。

2.2实用的教学内容

在内容上以实用为原则,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如摘要:操作系统中中文系统、常见的文件类型及其基本操作的使用是最重要的,应该重点介绍。对于网络方面局域网和因特网已经成为现代“计算环境”必不可少的部分,把握这方面的知识对正确使用和简单维护非常必要,需要让学生理解把握。

2.3教学的组织实施

教学的实施以实例教学为模式,在每个章节的开始给出有代表性的实例,使学生一开始就能从“可视化”的实例中对学习目标有一个整体熟悉,明白学习这些知识能做什么,大概需要哪些知识,随后,以实例为主介绍相关的知识。实践证实,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广大学生所欢迎。

2.4培养自学能力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知识更新加快,把握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应用就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因此,一个人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知识更新,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布置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把握,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和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比如摘要:在文字处理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已把握文字框的基本属性操作方法时,再把图像属性、表格属性操作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心得,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自学的习惯,必然会在平时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探索,课堂上再经过教师的讲解、指点及自己的练习,所把握的操作技术就会更快、更多,这样也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快、更高质量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实践操作

计算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以实验课为重点,实验题则尽量将学生所需要把握的技能融入到实际应用相贴切的实验任务之中。在课时布置方面实践课时和理论授课课时为1摘要:1,实践的考核成绩同样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为了保障学生在上机时间内完成实验任务,教师应悉心辅导,学生应反复练习,心得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每次上实验课时应该采用实验课记成绩制度,用以激发学生完成实验课的积极性,实践证实采取每次上机后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记成绩能更好的使学生高效完成实验任务,学生学习劲头更足,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实验操作课应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操作更熟练,为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4考核方法

考核方法可分成两个部分摘要: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笔试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实践能力考核摘要: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实验作业作为考核依据,成绩为百分制,理论考试占50%,实验成绩考试占50%。

5小结

计算机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切实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起知识和能力个人结构。结合计算机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征,要在教学中选择一套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教师应全面把握教材,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筛选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辅助教学软件,把理论和实验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理论寓于操作中,在操作中消化理论。

参考文献

1祝智庭.因特网教育资源利用[M.北京摘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赖一飞.魏敏杰,面向新世纪的统计学教学改革[J.科技进步和策略,2001(6)

篇(7)

一、立体画的原理

看过立体电影的人都知道,当人的双眼分别接收不同视角拍摄的图像时便会产生立体感。这是由于人眼长期观察的习惯造成的。和立体电影原理相同的立体摄影风景照片也很早就已出现。图1中给出了这种立体照片的示意图。左、右照片分别是人的双眼角度上观察一棱锥体时左右眼看到的图像(图2)。左眼看到的是棱锥的顶端向右错动了一些的图像,右眼的看到则是棱锥的顶端向左错动了一些的图像。如果用一张硬卡片隔开两张照片(如图3),@@09A04000.GIF;图1@@

@@09A04001.GIF;图2@@

@@09A04002.GIF;图3双眼分别看两张画,会看到一个立体的棱锥体。这种立体照片的观察方法在测绘学中也早已采用。

但是,目前的三维立体画在形式上与这些很不相同。它是怎样在同一张画面上呈现立体的呢?首先,分析一下人们是怎样从这些立体画中看出“立体形体”的。从前面所说的可以知道,人眼要得到立体感,双眼必须有视差,即双眼看到的图像应该有差异。人们在看立体画时,都有“恍惚”一下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双眼的视中心发生了错动(如图4)。这样@@09A04003.GIF;图4左眼看到的是画面的“偏左像”,右眼看到的是画面的“偏右像”。@@只要“偏左像”和“偏右像”的内容相当于图1的左、右照片,双眼就会感到立体形体。那么,能否把图1的左、右照片分别当做“偏左像”和“偏右像”,简单重叠来得到立体画呢?

显然不行。能够合成立体画的“偏左像”和“偏右像”是要满足一定条件的。

如果图5中表现的棱锥体的表面上有图案的话,

@@09A04004.GIF;图5像素a和像素a''''应该具有相同的颜色,因为它们是从不同视角观察的@@同一个实体点。像素b和像素b''''、像素c和像素c''''的情况与此相同。把两幅画分别当作“偏左图”和“偏右图”,部分重叠成为同一画面时,在新的画面上这种关系仍应该表现为a=a'''',b=b'''',c=c''''(如图6)。但这时应该注意到,在这张合成

@@09A04005.GIF;图6画面上,点a''''既是“偏右图”上的点a'''',又是“偏左图”上的点b。而@@一张画面上相同坐标点的像素只可能是一种颜色,因此,产生了新的像素关系a''''=b。另外,点a既是“偏左图”上的点a,又是“偏右图”上的点c'''',所以,a=c''''。以此类推,点b''''和点c也有类似的情况。因此出现了新的关系表示式,...''''=c=c''''=a=a''''=b=b''''=...。这就构成了立体画面上像素必须要满足的条件:“等颜色像素链”。立体画上的所有点都从属于某一条“等颜色像素链”。这就是所有立体画图案都呈现出某种程度上的水平周期性的原因。

因此,对于任意立体形状,只要构造出相应的这种“等像素链”,并按其规律充填图案即可得到立体画。但是正如前面所述,由于这种“等像素链”条件的约束,人们虽然可以随意构造出各种形体的立体画,但其立体形体的表面图案是不能完全随人意愿的。

二、制作立体画的计算机程序

由于人的双眼的水平性,以上的“等像素链”只按水平方向分布,与垂直方向无关。因此,在程序中,各个像素行的处理过程是相互独立的。制作立体画的程序主结构图如图7。

@@09A04006.GIF;图7制作立体画的程序主结构图在以上结构图中,关键是如何建立“等@@像素链”。具体的处理如下。对于立体形体上的每一个点,首先求出该点在“偏左图”和“偏右图”上的坐标。以图1中的棱锥顶点为例,实际上其X坐标是在中心点,但由于双眼的位置并不在其正上方,顶点在“偏左图”上向右位移,在“偏右图”上向左位移,而且其位移值的大小显然与其高度有关,即该点坐标越高位移值就越大。a,b,c等点也都有这些位移。在求出一个点在“偏左图”和“偏右图”上的坐标后,再算出在合成图(如图6)上的对应坐标

,以建立“等像素”关系,如a=a''''。当立体形体的一个水平剖面上的全部点经过以上处理后,合成图的各条“等像素链”关系也就自然形成了。

另外,由于有可能出现高点遮盖低点的情况,“等像素链”的构造应该从低点到高点逐层进行,高点的“等像素”关系将替代低点的“等像素”关系。这也是程序主结构图中“首先,对于没有任何形体存在的背景平面构造‘等像素链’”的原因。

下面给出了根据以上结构图用C语言编写的源程序。程序中,每一个坐标点对应一个结构型数据,它包含“前像素”、“后像素”两个指针。“前像素”指针指向该坐标点作为“偏右图”上的一点,在“偏左图”所对应的点的坐标。“后像素”指针指向该坐标点作为“偏左图”上的一点,在“偏右图”所对应的点的坐标。程序中,“立体形体水平剖面的高低坐标数据”、“原始图案素材”和输出的“立体画”的文件格式都是采用了Windows3.1的Pbrush产生的BMP图形文件格式。图幅大小要求都是640×400,用16种颜色方式。其中,立体形体上各点的高低坐标用图形文件中的颜色值表示,因此该图形文件的图形与带颜色的等高线图安全相同。通常情况下,在16色的BMP文件中颜色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为:黑色、暗红色、暗绿色、暗黄色、暗蓝色、暗紫色、暗青色、暗灰色、灰色、明红色、明绿色、明黄色、明蓝色、明紫色、明青色、白色。本程序采用最简单的“图案充填”方案,即各条“链”上的像素点皆采用该“链”上的第一个像素的颜色。程序中的常数EYE-SPACE表示“偏左图”和“偏右图”之间的偏差,BO-DOT是表明“链”的首或尾的指针标志。

该程序寄生在Windows3.1中的Pbrush软件上。借助于它来构筑立体形体(即立体形体水平剖面高低坐标数据文件图8),设计原始图案(图9)。程序运行后,逐行输入并处理以上两个文件中的图形,然后输出立体画结果文件(图10)。最后,用Pbrush来观赏立体画result.bmp。当然,要设计出令人赏心悦目的立体画,必须在立体形体和图案素材的选择和搭配上做到天衣无缝,独具匠心。

@@09A04007.GIF;图8@@

@@09A04008.GIF;图9@@

@@09A04009.GIF;图10程序清单@@

/*--from1995.4.19--to1995.5.18----*/include<stdio.h>

#defineCOMPRESSION0

#defineSIZE-OF-BITMAPFILEHEADER14

#defineSIZE-OF-BITMAPINFOHEADER40

#defineSIZE-OF-RGBQUAD4

#definePIXEL-DATE-OFFSET14+40+4*16

/*SIZE-OF-BITMAPFILEHEADER+SIZE-OF-BITMAPINFOHEADER+BITS-PER-PIXEL

*NUM-COLOR*/

#defineNUM-COLOR16

#defineNUM-LINE400

#defineWIDTH640

#defineBITS-PER-PIXEL4

#definePIXEL-PER-BYTE2/*8/BITS-PER-PIXEL*/

#defineBYTE-PER-LINE320/*((WIDTH*BITS-PER-PIXEL-1)/32+1)*4*/

#defineNO-DOTWIDTH+1

#defineEYE-SPACE128

struct{

unsigndecharcolor;

unsignedintpri-x;

unsignedintnxt-x;

}dot[WIDTH];

main()

{

structtagBITMAPFILEHEADER{

unsignedcharbfType1,bfType2;/*alwaysequalto''''BM''''*/

unsignedlongintbfSize;/*sizeoffile*/

unsignedintbfReserved1,bfReserved2;/*settozero*/

unsigedlongintbfoffits;/*byteoffsetfromBITMAPFILEHEADERtobitmapp

ixel

datainthefile*/

}BITMAPFILEHEADER;

structtagBITMAPINFOHEADER{

unsignedlongintbiSize,/*sizeofBITMAPINFOHEADER*/

biWidth;/*widthinpixelsbiHeight;/*heightinpixels*/

unsignedintbiPlanes,/*always1*/

biBitCount;/*colorbitsperpixelmustbe1,4,8or24*/

unsignedlongintbiCompression,/*BI-RGB,BI-RLE8or4*/

biSizeImage,/*totalbytesinimage*/

biXPelsPerMeter,/*0,oropt,hres.*/

biYPelsPerMeter,/*0,oropt,hres.*/

biClrUsed,/*normally0,cansetalowerno.colorsthanbiBitCount*/

biClrImportant;/*normally0*/

}BITMAPINFOHEADER;

structtagRGBQUAD{

unsignedcharrgbBlue,/*blueintensity,0-255*/

rgbGreen,/*greenintensity,0-255*/

rgbRed,/*redintensity,0-255*/

rgbReserved;/*reserved,settoZero*/

}RGBQUAD[NUM-COLOR];

char*fn-layer="layer.bmp";

char*fn-org="origin.bmp";

char*fn-result="result.bmp";

FILE*flayer,*fOrigin,*fResult;

unsignedchartmp-byte1,tmp-byte2;

unsignedintline,i-byte,i-pixel,x;

unsignedintlayer;

intleft-x,right-x;tmp-x;

unsignedlongintcur-offset;

unsignedcharh[WIDTH],org-color[WIDTH];

puts("---WINTRICK---");

puts("---byLiJisong---");

if((fLayer=fopen(fn-layer,"rb"))!=NULL){

fread(&BITMAPFILEHEADER,SIZE-OF-BITMAPFILEHADER,1,fLayer);

fread(&BITMAPINFOHEADER,SIZE-OF-BITMAPINFOHEADER,1,fLayer);

if(BITMAPFILEHEADER.bfType1==''''B''''&&BITMAPFILEHEADER.bfType2==''''M''''

&&BITMAPINFOHEADER.biWidth==WIDTH&&BITMAPINFOHEADER.biHeight==NUM-

LINE

&&BITMAPINFOHEADER.biBitCount==BITS-PER-PIXEL

&&BITMAPINFOHEADER.biCompression==COMPRESSION)

fread(RGBQUAD,SIZE-OF-RGBQUAD,NUM-COLOR,fLayer);

else{

fclose(fLayer);

printf("File%sisnotfitforthisprogram!/n",fn-layer);

getch();

exit(1);

}

}

else{

printf("File%sdoesnotexist!/n",fn-layer);

getch();

exit(2);

}

if((fOrigin=fopen(fn-org,"rb"))!=NULL){

fread(&BITMAPFILEHEADER,SIZE-OF-BITMAPFILEHEADER,1,fOrigin);

fread(&BITMAPINFOHEADER,SIZE-OF-BITMAPINFOHEADER,1,fOrigin);

if(BITMAPFILEHEADER.bfType1==''''B''''&&BITMAPFILEHEADER.bfType2==''''M''''

&&BITMAPINFOHEADER.biWidth==WIDTH&&BITMAPINFOHDADER.biHeight==NUM-LINE

&&BITMAPINFOHEADER.biBitCount==BITS-PER-PIXEL

&&BITMAPINFOHEADER.biCompression==COMPRESSION)

fread(RGBQUAD,SIZE-OF-RGBQUAD,NUM-COLOR,fOrigin);

else{

fclose(fOrigin);

printf("File%sisnotfitforthisprogram!/n",fn-org);

getch();

exit(3);

}

}

else{

printf("File%sdoesnotexist!/n",fn-org);

getch();

exit(4);

}

if((fResult=fopen(fn-result,"wb"))!=NULL){

fwrite(&BITMAPFILEHEADER,SIZE-OF-BITMAPFILEHEADER,1,fResult);

fwrite(&BITMAPINFOHIADER,SIZE-OF-BITMAPINFOHEADER,1,fResult);

fwrite(RGBQUAD,SIZE-OF-RGBQUAD,NUM-COLOR,fResult);

}

else{

printf("File%sopenerror!/n",fn-result);

getch();

exit(5);

}

for(line=0;line<NUM-LINE;line++){

printf("line=%d/n",line);

cur-offset=(unsignedlongint)PIXEL-DATA-OFFSET+(unsignedlongint)BYTE-

PER-LINE*line;

fseek(fLayer,cur-offset,SEEK-SET);

fseek(fOrigin,cur-offset,SEEK-SET);

for(i-byte=0;i-byte<BYTE-PER-LINE;i-byte++){

fread(&tmp-byte1,1,1,fLayer);

fread(&tmp-byte2,1,1,fOrigin);

for(i-pixel=0;i-pixel<PIXEL-PER-BYTE;i-pixel++){

x=i-byte*PIXEL-PER-BYTE+i-pixel;

if(x<WIDTH){

h[x]=(unsignedchar)(tmp-byte1<<(BITS-PER-PIXEL*i-pixel)

)/((unsignedchar)0x80>>(BITS-PER-PIXEL-1));

org-color[x]=(unsignedchar)(tmp-byte2<<(BITS-PER-PIXEL*i-pixel))

/((unsignedchar)0x80>>(BITS-PER-PIXEL-1));

}

}}

for(x=0;x<WIDTH;x++){

dot[x].color=0;

dot[x].nxt-x=NO-DOT;

dot[x].pri-x=NO-DOT;

if((x+EYE-SPACE)<WIDTH)dot[x].nxt-x=x+EYE-SPACE;

if((signed)x-EYE-SPACE)>=0)dot[x].pri-x=x-EYE-SPACE;

}

for(layer=1;layer<NUM-COLOR;layer++)

for(x=0;x<WIDTH;x++){

left-x=x-EYE-SPACE/2+(layer/2);

right-x=x+EYE-SPACE/2-((layer+1)/2);

if((h[x]==layer)&&(left-x>=0)&&(rignt-x<WIDTH)){

if(dot[left-x].nxt-x!=NO-DOT)dot[dot[left-x].nxt-x].pri-x=NO

-DOT;

dot[left-x].nxt-x=right-x;

if(dot[right-x].pri-x!=NO-DOT)dot[dot[right-x].nxt-x].nxt-x=

NO-DOT;

dot[right-x].pri-x=left-x;

}

}

for(x=0;x<WIDTH;x++){

if(dot[x].pri-x==NO-DOT){

dot[x].color=org-color[x];

tmp-x=x;

while(dot[tmp-x].nxt-x!=NO-DOT){

tmp-x=dot[tmp-x].nxt-x;

dot[tmp-x].color=org-color[x];

}

}

}

fseek(fResult,cur-offset,SEEK-SET);

for(i-byte=0;i-byte<BYTE-PER-LINE;i-byte++){

tmp-bytel=0;

for(i-pixel=0;i-pixel<PIXEL-PER-BYTE;i-pixel++){

x=i-byte*PIXEL-PER-BYTE+i-pixel;

if(x<WIDTH)

tmp-byte1=(unsignedchar)(tmp-byte1<<(BITS-PER-PIXEL*i

-pixel))+dot[x].color;

}

fwirte(&tmp-byte1,1,1,fResult);

}

}

fclose(fLayer);fclose(fOrigin);fclose(fResult);

篇(8)

2.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现状

(1)教材内容设计不合理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学的基本工具,是落实课程改革思想和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现在的课程偏重理论,而忽视实际应用,不适应高职应用型教育的模式。(2)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现在教师上课还是按照传统教学方法,在讲台上和学生面对面的授课,上机操作也是要求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重复和再现,这种实验教学都是按照书本上的步骤进行,缺乏对知识应用的灵活性,一旦实验参数和实验环境变化,学生就无法应对。(3)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安排不合理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现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一般都是安排一个学期,每周是4小时,两次课,基本上理论和上机各两节。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科,需要不断的操作。理论与实践时间间隔较长,往往导致新讲授的内容得不到及时练习,而使学生无法及时地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计算机课程只安排一个学期,这个安排不够合理,应该把时间延长到一学年。要把课时偏重在上机操作中,理论与上机的时间比控制在1:2左右,这样有充分的时间给学生上机操作和实践。

3.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方法

篇(9)

现今大部分企业当中,没有充分认识到在新形势下,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是企业知识成本的较量,更谈不上对知识资本成本进行全面核算。因此,导致成本管理意识不强,预算约束弱化,企业隐形的成本增加。另外,我国许多企业按照成本习性划分和核算产品成本,由于通过提高产量可以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而产量越高,单位产品成本就越低,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也就越高。成本核算和管理最终走进了只重“产量”不重“销量”、重视有形成本、忽视无形成本的思维误区。

(二)成本管理理念滞后,缺乏战略性和系统性

许多企业未能站在战略性和系统性的视角对广义成本进行管理,片面强调狭义的成本控制。在我国,许多企业的成本核算方式仍以生产制造过程的耗费为主,停留在传统的工业生产上,导致成本核算并不能给我们提供真实、准确的成本信息。企业成本核算中只重视物质资料而轻视人力资源成本。虽然我国有大量学者对人力资源进行了探索研究,但我国大多数企业的产品成本核算对象仍然以物质资料为重点,而没有将人力资源纳入成本核算的范围。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成本的构成应当是物化劳动消耗成本、知识成本和自然资源成本的总和。笔者认为,成本补偿只有包含了这三方面的消耗与支出,才能最终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实际上,企业发生的许多成本是获取关系资本、人力资本、环境资本的必要手段,管理层应将“成本观”转换为“投资观”,平衡人本和成本的关系,提升成本管理绩效。

(三)传统会计成本的分类及核算方法陈旧,企业价值补偿不足

当今社会是一个强调个性化的时代,产品也不例外。产品生产的导向已悄然发生变化,由以前的工业经济时代生产导向型转变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和消费者导向型。生产品种的多样化、单件化和知识化与传统工业经济中生产的单一化、批量化和物质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也就是说传统工业中成本分配的品种法、分步法等已不适应新经济形态中产品生产成本分配的要求。由于企业中知识因素的运用随处可见,但企业自身并未把知识因素的耗用加入成本核算的行列,导致企业资产价值流失情况加剧,价值补偿严重不足。也没有通过分析和利用公司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关活动来达成整个公司的策略目的,实现成本的最低化。种种因素,使得企业成本计算不足,导致盈利虚高,从而最终产生信息失真的后果。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开展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对策

(一)企业管理层应与时俱进地树立人本财务观

工业经济时代,企业习惯于只重视成本,忽视人本,最终导致企业经营总成本的增大。富士康“跳楼门”、三鹿企业的破产就是片面节约成本、忽视对劳动者、消费者和社会履行社会责任所引发的悲剧,企业管理者应引以为戒。知识经济也是人本经济,对知识资本成本进行核算及管理,体现了对知识资本和人的尊重。人是创造知识资本和社会财富的主体,也是企业取得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人本财务打破了现行财务成本管理物是人非、财务成本核算见物不见人的格局,将知识资本、人力资本等新资本纳入到财务管理范畴。企业管理层树立人本财务观,对企业整体实施以人为本的成本核算与管理、改进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成本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企业应以长期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核心技术的成本效益,不断地开发核心新技术,不能因为一项新技术在初始发展阶段的成本费用很高而放弃投入。其次,在新形势下,企业应重视固定成本的管理,尤其重视由知识资产转化为固定成本的那部分,从而促进企业在知识成本方面效益的提高。最后,企业原有的成本管理方法局限于着重企业内部、着重于变动成本,不适应现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因而应该逐步被一些新的成本管理方法所取代,如成本分析法、目标成本法等,这些方法不仅着眼于产品整个的生命周期甚至超出企业可能的存在时限,从源头到源尾对企业的长期固定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二)将知识资本纳入成本核算及管理的范畴

首先,知识资产的计价。企业知识资产按获得方式不同一般可分为自创、外购和接受投资三种:对于自创的知识资产,可按研究开发成本或未来收益的现值入账,主要有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权、专有技术等;对于外购的知识资产,可按其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主要有如外购的专利、版权、设计等;对于接受投资的知识资产,则按评估价值或协议价值入账。其次,知识资产的摊销。对某些减值速度快的知识资产,为了提高知识资产的更新能力,可按加速折旧的方法摊入产品成本中,以弥补企业价值补偿严重不足。再次,在新形势下,我们可以借鉴作业成本法的思路,即按照各项作业的成本动因来分配各项知识成本,改变以往传统的单一的间接费用分配标准,从而使知识成本的分配与实际使用情况大致相符。徐国君、赵书东(2009)研究了作业成本法思想在人本价值管理中的应用,提出作业成本法可以核算出每一员工所创造的价值以及每一员工分享的价值,这为降低委托成本、选择员工、激励员工等价值管理活动提供了基础,并且利用作业成本法能够核算出增值流程、不增值流程以及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为企业流程以及作业改进提供了方向。最后,知识资本所有者权益的确认和分配。无论是高级劳动者提供的高级知识资本,还是普通劳动者提供的普通知识资本,均应享有劳动者权益,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短时期来看,企业分配给劳动者的这部分收益构成企业的社会成本,降低企业利润,但长期看来,对劳动者价值的肯定和对象会激发劳动效能,改善劳资关系,提升企业商誉,最终会促进企业组织资本和结构资本等其他知识资本的提升。

篇(10)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对医院的经济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成本管理是医院经济管理的关键。因此,从医院的具体实际出发,分析医院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制定合理的方案,采取有效策略,加强医院的成本控制,节约资金,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医院自身的实力,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医院成本核算与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意识薄弱,认识不够

在实行全成本核算财务人员对成本管理的意识薄弱,认识不够,成本核算人员本身对自己的工作也不够重视,觉得自己是辅助人员,清闲自在。领导和管理人员把主要精力用在医疗业务上,忽视了医院的成本管理,没有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仍沿用原来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现代成本管理的需求。成本管理不到位,没有专门的成本核算人员和独立的成本核算办公室,核算人员只是完成一般的统计、计算、核算绩效工资的分配等简单的工作,没有充分发挥成本核算的职能,缺乏必要的成本控制机制。

(二)成本核算体制不健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医院原有的成本核算体系无法适应现展的需求。成本核算不只是对就诊人数成本和每日的医疗成本的核算,还有对病种成本和各种服务项目的成本核算,由于成本核算体制不健全,无法全面、系统的开展核算工作,致使核算结果缺乏真实性和参考价值,不利于医院领导和管理者作为参考进行决策。

(三)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强

缺乏专业的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人员,多数医院都是由财务人员来完成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工作。医院财务人员不懂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没有和各个部门进行沟通和对实际情况的调查,导致成本核算数据的偏差,由于医院缺乏专业化的成本控制人员,给医院成本控制的有效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

(四)内部控制不完善

医院对成本控制的力度不够,对医院的各种经济活动,没有进行事前的成本预算、事中的成本控制、事后的成本分析,在医疗设备和机械的购置时,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考查,导致机械和设备在医疗活动中难以发挥自身的作用,使设备处于长时间闲置的状态,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由于医院对成本的内部控制不完善,致使医院的成本控制流于形式,成为空谈,无法发挥成本控制应有的作用,从而阻碍了医院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自上而下高度重视,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和意义。成本管理不仅是工作人员的事,更是医院领导甚至医院每个成员都要重视的大事,它和每个人都密切相关,所以人人都要不断学习,了解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的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和业务能力,改善医院成本管理的现状,规范医院的各种财务行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成本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管理的水平。

(二)加强成本核算管理

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专门的成本核算机构,逐步完善各种职能,实行岗位责任制,责任划分到每个人,一切按规定的流程操作,违责必究。规范医院的支出管理,核对帐款、帐物、帐证是否相符,以确保各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提高医院各个部门以及每个员工的财务管理规范意识,提高成本核算工作的质量,促进医院各项资金的安全、稳定运行。医院的成本核算是一项艰辛而复杂的工作,不仅要求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更不允许出现任何的差错,以免影响医院的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因此,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引进和开发成本核算软件,运用现代化的设备,提高成本核算的工作效率和精确度,进而增强医院的市场竞争实力。树立正确的医疗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服务,进而提高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把通过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降低的成本所节约的资金充分运用到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上,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据本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特点,对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和管理方法,提高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使他们能在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工作中做到融会贯通,游刃有余。此外,要根据医院自身的特点,制定符合本医院需要的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人员技能素质培训计划,不断提高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人员的业务水平,多为工作人员提供外出学习和参观的机会,开阔视野,学习其他单位先进的经验和好的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管理方法,并运用于自己的成本核算工作实践,加强医院的成本管理队伍建设,探讨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的研究课题,并进行实践,每个部门配备专门的人员负责成本管理,配合医院的成本控制工作。

(四)加强成本管理和控制意识

为适应时展的需要,医院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加强成本管理和控制意识,用最低的成本去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可能的情况下,尽最大的努力减少各项成本的支出,对一切医疗费用的支出进行系统的核算和严格的管理,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管,了解资金的去向和原由,还要加强和提高医院各部门及医护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确保每个员工都能够积极参与到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活动中。

(五)提高医院成本控制数据的准确性

准确可靠的成本核算数据是医院进行成本控制的重要基础。成本核算软件系统的使用,给医院的数据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为了更好的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实行由工作人员直接录入数据,然后由专业的成本控制人员进行数据审核工作的数据获取程序,根据需要,对软件系统不断创新和改革,从而使医院的成本管理更加系统化、准确化、精细化。

(六)建立健全医院成本费用预算管理制度

加强医院的成本费用预算管理,领导要充分认识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对医院的成本预算进行合理的编制,强化对预算执行的管理。建立健全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根据具体情况和医院成本管理的实际,在会计目标和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成本预算管理制度。对基本支出进行细化,强化收支管理,定期检查或抽查医院的预算执行、资金收支以及成本控制等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医院在成本费用预算执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运用合理的改进措施进行改进,减少和避免各种不合理的成本费用,以确保各项财务收支的科学性、合理性,促进医院各项资金的合理、稳定运行,减少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在新医院财务制度视域下,医院面临着各种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考验。因此,不断加强医院的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管理,对严格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节约资金,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起重要的作用。结合本医院的具体情况,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正确分析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中存在各种的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完善和提高成本核算工作,使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更加专业化、系统化,为医院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而不懈努力。为我国医疗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必备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单丽敏.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的全成本核算及成本控制问题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34).

[2]欧阳石静.医院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问题思考[J].山西农经,2016(12).

[3]王聪慧.作业成本法在医院成本管理中的应用[D].吉林财经大学,2016.

[4]蔡世星.医院成本核算管理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6(05).

上一篇: 经济博士论文 下一篇: 企业金融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