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教育类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6 15:26:2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描写教育类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描写教育类论文

篇(1)

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是数学教师通过数学学科内容知识和有效教学策略交互作用,帮助学生有效学习数学知识的知识。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是数学教师知识的核心,是保持数学教师知识复合性、动态性的原动力,并能拓宽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教育叙事、教学反思和树立动态的课程观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养成数学学科教学知识。

一、数学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性

1.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是数学教师知识的核心。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是数学教师个人独一无二的教学经验,是教师在特定的时刻、特定的情景中利用可能的条件对数学知识的特殊整合,它是数学教师知识结构中的核心部分。数学学科教学知识走进数学教师知识之中,通过协调和整合,不仅实现了数学知识和教育性知识的衔接,还把数学教学活动中一切有利于数学教学的可能元素、知识纳入到教师的数学教学思维之中,为实现有效地数学教学创设了必要条件。

2.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是保持数学教师知识复合性、动态性的原动力。数学教师知识的复合性是指数学知识结构的横向拓宽与纵向深化;动态性是指数学教师自入职进入教学场域中后,教师知识在其职业生涯中不断发展和提高。由于数学学科教学知识就是从动态的角度建构,教师视教学情景、学生要求等变化形成学科教学知识,动态性的学科教学知识不断地为数学教师知识补充源头活水,使之始终处于运动之中,所以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正是保证数学教师知识这种复合性、动态性的原动力。

3.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拓宽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很多数学教师都是着重发展三个方面的知识,即数学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类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这种知识结构不仅狭窄,而且之间也相互孤立,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遗漏了关于学生的知识、学习的知识和教学情景的知识。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正弥补了这种缺陷,把学生的知识、学习的知识和教学情景的知识融合进来,这就实现了数学教师有效知识的不断增长和更新,扩充了教师的知识结构,拓宽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

二、数学教师养成数学学科教学知识的途径

1.重在积累——在教育叙事中养成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教育叙事一般是从教育生活中发现研究的主题,是一种对教育生活体验的“传记”,对教育生活的深度描写。在教学生涯中,当数学教师遇到不同的教材、学生,就经历着不同的故事;年复一年,当教师再回顾、思考这些教学事件,也就对教学、教材、学生有了新的认识。数学教师通过教育叙事的记录,可以对教育生活再度思考、诠释、评价,重新组织教育生活中各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升华对教学的认识,也创造了多重可能的意义,还创造了对旧有诠释再度思考的空问,并认识到教学中没有单一的路径或方案。

篇(2)

语文的情感,生命的美

朱光潜说过,所有的纯文学都是诗意的。《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即给你诗意的感受,诗意的文学在李镇西诗意的课堂上得到了精美的绽放。那是一种生命的美,是一种至真至纯的美,这种美,需要师生用生命去体悟。

李镇西老师的课堂的基本结构简约而大方,即读——问——答——结,即学生阅读——学生质疑——师生释疑——教师补充。用李镇西老师的话来说,更为精练,就是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读出自己是欣赏,读出问题是研究。

课堂结构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是以教师充分的知识储备和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为基础的,整个课堂学生情感在碰撞在交流,学生的感悟在逐渐深化、生命体验在逐渐丰富。他的一句话就能表现他对于学生生命地位的尊重:“我不追求我讲了多少,而追求我引导学生悟出了多少。”“哪怕学生只领悟了五分,也比老师灌给他十分强。”

的确如此,所有生命中的美好情感是需要个体自己体悟的。诚如韩军所言:“教师立于脚下土地,立于人类博爱,立于深厚的文化积淀,用自我人生,体悟文本中人物、民族、人类的命运,感受与咀嚼文本中的个体与人类的苦难,与大地上的同类血脉相通,有悲天之情,悯人之怀……这,是语文教育的人文根本,人文血脉,是语文教育真实、自由、个性的本然所在。”

而在悟的方面,除了语文的理解能力外,他特别注重语文的人文,这也体现了教育的真正目的。赫尔巴特指出:“道德普遍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但是,他的语文既不是纯粹的修养,也不是简单的品德,而是以语文修养为核心的融合了崇高而美好的情感与深邃而健康的思想的精美的多面体。

李镇西老师注重语文的思想深度,他的课堂如行云流水,无限飘逸,有许多无法预约的精彩细节,让人叹为观止。李镇西老师还经常变换课堂的预设,设计是三节课的可以上成四节课,而他的回答是“当学生的思想正在熊熊燃烧时,教师不能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扑灭学生的思想火焰。”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思维是很活跃的,思想也会得到深度拓展。比如李镇西对《孔乙己》的副标题是“一个人和一个社会”,实际上就表现了他对文章的独特理解。而学生在他的引导下,居然想出了“无望的社会造就了无望的人”作为副标题,有的学生能用鲁迅的原话“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来理解。这些无法预约的精彩实在让人眼花缭乱。

即使是课文中看似不很重要的文字,他也能从中发现背后的精髓,比如《荷塘月色》中对于采莲场面的描写,他认为是反衬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失望,他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是一般的老师望尘莫及的。因为这种微观个案分析,需要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李镇西老师丰富的文化积淀,对现实的诙谐调侃,使课堂随处洋溢着思想的精美花絮,妙不可言,丰富了语文课堂的文化底蕴,极大地提升了语文课堂的质量和品位。

如果把李镇西的课比作小说,那也应该是第一流的小说,就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第一流的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于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他的课堂结构就是花架,细节就是满园的葛藤花卉。

注重人文并不是以牺牲语文的工具性作为代价的,对于语文的语法,他并不忌讳,而且在深入浅出阐释的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语文的趣味。比如对于通感的阐释,他先告知学生钱钟书先生把这种特殊的比喻叫做通感,然后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的句子来例证,又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当学生笑的时候,他又说“看,每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通感的这种修辞手法学生就理解了,实是举重若轻。

李镇西老师也注重读书方法的传授,比如“厚书读薄”。在他对《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的教学中,他对“什么叫做读懂了”做了详细的阐释:

什么叫做“读懂了”?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或读出自己:相似的思想、情感,熟悉的生活、时代……

或读出问题:不明白的地方,不同意的观点……

读出自己,是欣赏,是共鸣,是联想,是审美。

读出问题,是质疑,是追问,是研究,是批判。

但是归根到底,语法和读法不是他的课堂的最为重要的内容,他的语文还是人文的、唯美的,其中还包括深刻的思想、深沉的情感。从语文课堂上流淌的激情揣测李镇西也应该是性情中人,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的人,所以他的课堂是真正诗意的语文课堂。爱心和民主,是他教育思想的灵魂。

因为这种唯美的倾向,所以李镇西老师的课堂上所选实录以散文、小说、现代诗等纯文学的作品居多。他的课堂如一位秀外慧中的妙龄女子,有着旷世的才华和绝代的美丽。在这样美丽的课堂里熏陶出来的学生也是既有激情又有深度的人才,书中摘录的学生发言,实在文质兼美。

语文的智慧,生命的智慧

李镇西老师的课很少有文言文,文言文教学案例相对比较少(仅有《师说》一文,而《沁园春·长沙》虽是词,到底是今人所创),与之相反的是魏志渊的《语文课》,其中收录的多是古文教学的实录。

《语文课》收录的是魏志渊文言文的课堂实录。相对于李镇西老师大致统一的结构而言,魏志渊的课简直就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每一节语文课,都是一次奇妙的语言之旅、思维之旅。没有人拥有真理,我们从各自的理解出发,走向精神的共鸣;我们越过喧哗与骚动,走向更广阔的未知之境。”这是《语文课》封页上的话,这句话也充分印证了他的课堂教学特色两个关键词:思辨与智慧。他的课堂流淌的更多的是理性,学生思维的理性在碰撞,在交流。

以《六国论》的课堂实录为例,实录名为《黯淡了刀光剑影》,醒目的题目就让我们感知到铁皮鼓的智慧。这堂课,他先让学生改写《六国论》,通过与自己的写法比较,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写了什么,进而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写。然后引入了“囚徒困境理论”,引领学生跳出文本,认识六国“互丧”的原因,这种分析已经不仅仅是语文层面了,已经升华到了哲学层面。再结合当前实事——,带动学生进一步思考现实话题:大陆如何走出囚徒困境,这又到了社会学的层面。这一系列的设计穿越古今,别具一格,学生的回答让人震惊,拍案叫绝。引入囚徒困境理论,从哲学的角度观照课文与现实,既激发了当代学生的责任感,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思维结构的改变,这就是智慧。难怪钱梦龙老师到成都盐道街实验学校借班上课时,学生说,他们有两个语文老师,李镇西老师教给他们道德,铁皮鼓老师教给他们智慧。他充分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语文可以是思辨的、哲学的、社会学的。

如果说《六国论》只是告诉学生可以哲学的分析语文的话,《人生的境界》则直接走进哲学的殿堂。魏老师先用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小例子,深入浅出地让学生们真正理解了冯友兰所说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内涵。然后又针对儒家哲学里的义利观辨识现实生活中的义与利的统一,通过分析“王海打假”的例子指出冯友兰“动机论”的局限。他在课堂谈古论今,引经据典,给学生装上智慧的翅膀,我几乎看得见师生的思想在飞扬。

因为爱好哲学,他阅读了大量的哲学书籍,从叔本华到尼采,从康德到黑格尔,他的课堂闪烁着哲学的色彩,所以他选择的课文多是充满思辨的议论性文章。比较、联想、想象这些思维的方法是他的课堂常用的手法,他的课堂也没有一个大致统一的框架,但每节课都切入独特,波澜起伏,在此起彼伏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哲学的思想方式逐渐凝聚成珠贝,成为学生终生的宝藏。

他的语文课堂闪烁着理性的光芒,并不是说他的课丧失了情感的魅力,他喜欢读诗,他与李镇西老师一样有着诗人的气质和学者的机智,他对诗歌的比喻都既有理性的内涵又有文学的诙谐:“如果说《诗经》是天真无邪的小女孩——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当然这个无邪不是现在所说的无邪,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则仿佛少女,素衣垂手,‘羞颜未尝开’,‘犹抱琵琶半遮面’。而唐诗则是,风情万种,宋诗像是更年期的妇女,絮絮叨叨,因此宋诗以说理见长,什么‘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明清诗歌就是老太婆,靠回忆打发时光,所以明清诗歌喜欢用典。”大概没有人能够如此既尖锐又贴切地比喻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了。

大多数的公开课赛课上,一般的老师都不会选择议论文,因为议论文的魅力在于思辨,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是极难的,对于多少有些作秀的公开课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而《语文课》充分说明了议论文的课堂不是枯燥的,议论文的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拓展议论文教学的深度是非常必要且有意义的。

不张扬语文的人文,而张扬理性,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语文课堂和语文教学理念的一种叛逆。这种叛逆来源于魏志渊对急功近利的教育现状的叛逆。魏志渊不是一帆风顺的走到今天,他是新教育研究中心的核心人物,可是他至今都没有高级职称,他率真地对抗着我们这个社会里种种俗气的功利的框框,他睥睨那些带着有色眼镜看出身的人,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当今臃肿、无聊而苍白的教育评价的叛逆。正因为这种叛逆,他承受着“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孤独寂寥和艰苦卓绝,终于站成了一座丰碑。如果说,断臂的维纳斯呈现的残缺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美,魏志渊呈现的也是一种旷世惊俗的美,我们相信这种美还将继续传递给我们勇气和智慧。

语文的深度,生命的深度

如果说李镇西的语文课是一位激情澎湃、活力四射的青年诗人,魏志渊的课堂是一位傲然独立、满腹经纶的中年学者的话,王开东老师的课堂就是一位屡经风霜、沉稳儒雅的智者了,他诠释的是生命的深度。

《深度语文》一书并没有具体地阐述什么是深度语文,但我明明感受到语文的深度:一是语文老师知识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这具体体现在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深度;一是学生思维的深度,这具体体现在课堂拓展的广度和深度。

王开东的教书历程写满了勤奋和执着,除了大量的哲学著作外,他还阅读了大量的教育学专著,我还为他的文学素养折服,他的课堂语言根本就是一首精致的诗歌,抒写生命的深度。

最让人欣赏的是他的《文本解读》的深度。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一种能力,也是最难得的一种能力。记得我很敬重的一位老师这样说:“文本解读是一件十分惊险而有趣的事情。”我想,惊险在于一个人兀兀穷年也不一定有新发现,它要求独辟蹊径却又不偏不倚,因而显得举步维艰;有趣在于它是一种独自深入幽暗昏惑的旅途,往往能见世之奇伟瑰怪之景,见人之所未见。

而王开东就发现了高踞险峰的无限风光,他十分擅长于分析把“人物打出正常的轨道”时人物的内心。他对《和氏璧》的和氏献玉的心理分析就让人耳目一新,他说:“卞和的执著其实是一种病,其实质是封建的奴才思想,他以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大概没有人会如此评价这因为忠诚而失去的生命。

他似乎戴上了一双透视的眼镜,能深入人的血液、社会的骨髓。他认为夏洛克的残忍是一种反抗,是对于不公平的民族歧视的悲剧性抵御。他还认为魏征和唐太宗是双方互相成全了对方,他说魏征不是个从一而终的人,先是降唐,又归顺了窦建德,再是李建成,最后才是李世民,他说魏征是个良臣不是个忠臣。他就是这样如海潮一般冲击着历史的定论。

除了对个人形象的透视让人叫绝外,他对中国全体文化人的精神面貌和生存状态的剖析也是“真实而又醒目”,让人心生慷慨和悲凉。他说:“从某种层面来看,整个中国的王朝史,就是一部文人的失意史。他们都在卞和的身上找到了自己,抚摸到了自己的辛酸苦辣,照见了自己的枯槁形容,复制了自己的希望和绝望。……然而,特别遗憾的是文人买家只有一个……卞和的泣血,实际上是文人的呐喊,和氏璧散发的光芒,也只是黑暗中的星火一点,它或许是一个巨大的偶然 甚至是一个骗局,但却能使文人拾掇好自己的心灵,把沉甸甸的‘治国平天下’揣在怀里,继续朝着他们的梦想朝圣。无才不可补苍天,有才不许补苍天,而读书人又以补天为己任,所以献宝,所以泣血;所以崭露头角,所以毛遂自荐……甚至玉碎宫倾,直至杀身成仁,这就是古代读书人永恒的悲剧,真实而醒目。”

的确,中国的文人承受了太多的精神风暴和思想分裂,承受了太多的锥心的苦痛,更可悲的是这种苦痛几乎是不可解救的,因为期待明主几乎是一个荒唐而不切实际的梦想。所以,只要历史还在,这种苦痛就会延续,永无终期。

除了对人,王老师还传达了他对文学、社会等的理解,他这样传达对悲剧的理解:“所有脱俗的美好,定是一场烟花的美丽,它脱离了我们的空间,在另一个领地短暂的开放,然后归于黑暗的虚无。” 他的讽刺,也是一针见血:“农人不懂得战争,战争是高等人的事情。”关于教师的自我修养,他的表达是如此奇崛:“老师没有独创,就会倒在课本下。”对当下教育的实质,他一发言就震聋发聩:“把没有文化的奴隶培养成有文化的奴隶。”

这哪里是在上语文课啊,分明是在呈现生命的喜剧与悲剧,呈现世界的本质。周国平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让自己的精神和灵魂在场。而王开东的每一堂语文课堂的每一分钟都有他的灵魂在场,所以他传达的不只是语言文字的深度,更是文化的深度、社会的深度,是生命的深度。

篇(3)

【关键词】生活教育 语文教学 生命体验 生活视角

教育当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语文课堂的本真正是能够让学生回归精神的自在生长和生命的自由舒展。如何让语文课堂保持生命的温度,让学生拥有智者的高度?是在课堂上扮演一个老道娴熟的酿造者还是成为带领学生直击心灵的启智者?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笔者。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恰恰给笔者带来了灵感——语文教学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语言学、修辞学、文学等知识,如果这样必然不能培养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但语文课堂又不能没有知识,因此问题的实质是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建构怎样的知识。

“美国孔子”爱默生就颂扬当下生活,杜威的《作为道德理想的自我实现》也说过“停止把教育纯粹当作后来生活的准备,把它打造得具有当前生活的全部意义”。教育只有从个人实际的生活经验出发,才能实现教育的目的,且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但在语文课堂上充斥的“生活”“理想”都是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概念化的生活,当学生们贴近抽象的概念后,他们就越发背离生活的轨道。既然生活教育和学生的实际经历联系,那么如何让学生理解生活、理解每个鲜活的词语就变得尤为重要,否则程式化的教学始终缺少惊艳的光彩和动人的旋律。“没有房子而开学校,我们以青天为顶,地球为地,日光照着工作,月光下休息和唱歌,过着富有诗意的生活”,这段话描写的虽非桃花源,却还人以质朴的面貌、纯真的本态。“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线和核心价值观,也是陶行知先生针对“洋化教育”“传统教育”提出的教育理论,它主张教育当同生活实际相联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让笔者从万花筒般的课堂众象中进行了一次朴实无华的追忆,透过课堂上的混凝土墙壁去思考,去实践,在经历“重复的教学模式”不停地“被表演”之后,笔者开始思索“生活教育”如何走进当下的职校语文课堂,如何让学生建构“生活化”的知识。

一、从学生的自我中心出发

语文课堂不是教师的个人魅力展示,而是逼真地展现学生自我的场所。当下的学校教育真正的创新鲜有,其主要问题在于教法不新、学法不新,而创造力的培养需要充分的营养和适宜的土壤。教育创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教会学生适宜的能力。如果课堂教学的“听说读写”都能从学生的自我个体出发,不遮蔽他们自己的心理,让学生的五官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选择最富有“我”的特点的方式去表现、表达,学生的学习才能够“生活化”。学生的自我意识在语文课堂应当被放大,被追捧,如果课堂上学生说的都是随流入世之语,生命的自由成长何以体现?譬如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询问学生“你最喜欢文章的哪一句话”,这已成为公开课的套路,学生往往是心不甘情不愿地挑一句话来敷衍搪塞,教师也就顺着预设的教案进行五彩缤纷的表演,于师于生仅是一场戏。假使我们改成“如果你是作者,你最不愿意割舍的一句话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必须进行角色代入,进行假想,发挥自我的最大能动性,允许他们的心灵充分翱翔遐思,不拘束、不限制他们的自我意识,那么此时老师或许能够得到学生最真实的想法。这宝贵的“真实”才是教育的契机,才是学生体味成长快乐的源泉。

二、从学生的心灵自由出发

在语文教学贯穿的“听说读写”四大活动中,学生作为鲜活的个体是不可能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如法复制的,更不可能原原本本地展现文本的所有内容。那么学生创造性的活动应当是贴合他们心灵的活动,是在课堂中的某一个点触动了学生的内心而引发的“想象的改造加工”。在课堂中让学生找到生活中的自己,发现生活中的自己,找到与心灵的契合点,学生天然的学习兴趣才不会被生活的重压给击垮,他们的灵气在课堂上才能够继续展露。在课堂上学生说的话、写的文章也许不是主流的价值观念,更不符合社会大众的审美视角,但如果他能够用自己的心灵去看文本、去创作,这样原始的情感就值得被尊重和珍视。因此在教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文时,谈到“幸福”的含义,有个女生直言不讳地告诉我她希望跟相爱的人白头到老。这样的价值观在以前是不被认同的,但当那个女生掷地有声地说出这句话时,我们能够体会到她已经把自己的心灵感受投射到了诗歌中,这种&ld quo;情感的独立价值”是不应当被否定的。当学生敢于抒发自己的“心灵”,敢于分享内心的花朵,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他们阅读的兴趣已经被点燃,老师的眼里揉得进沙子,语文的课堂才能充满真实。

三、从学生的情感表达出发

上一篇: 施工项目管理论文 下一篇: 职业规划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