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5:26:3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禅茶文化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产业发展与专业建设在时间和空间上往往存在着由适应到不适应再到适应的一个变化过程。在高职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要以服务地方经济,促进产业发展作为办学目标定位,瞄准产业发展走向,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骨干课程建设为“抓手”,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经济的互动发展。
建立有效的人才互动机制
校企互动机制是指相关企业和高职院校通过多元化互动,有效协调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发挥双方功能和优势,进行人才、信息、设施等资源的合理交流和整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和高职教育持续稳定发展“双赢”目标的有机工作系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这为我们建立有效的人才互动机制指明了方向。我院以省示范专业人才库为平台,以省级精品课程为中心,建立校企人才联动机制,实施双向流动。
搭建产学合作的互动平台
建立产学合作的互动平台,结合行业特点,与企业、行业协会共建专业,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中推广,为行业服务,为产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以茶文化专业设置湖北省教育厅“楚天技能名师”岗位为契机,坚持走专兼结合的开放式师资建设道路。在学院宏观政策支持下,以专业发展规划为基础,制定师资建设规划,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加盟教学队伍,建立“兼职教师库”,从中选聘技术、管理骨干来校任教或承担学生顶岗实习指导工作,提升专业实践教学水平。以人才培养、项目开发和技术推广为纽带,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人才双向流动,每年安排1~2名教师到企业锻炼,常年聘请6位企业技术骨干到专业任教,参与专业建设,承担生产性实践和岗前实训的教学任务以及顶岗实习指导工作。学院借助于茶文化专业,创建了宜昌市三峡茶文化研究会,面向社会吸纳行业精英,他们带来了丰富的实践知识,同时还带来新思想和当前专业人才需求等各类信息,为教师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寻找契合点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们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借助校内科研人才优势,为中国传统名茶“鹿苑茶”制定了生产加工标准,与湖北省宜红茶叶有限公司联手开发了富锌工夫红茶系列产品,远销东欧国际市场,达到了互利双赢的目的。
建立“三合一化”互动模式
专业建设的内在动因是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人才质量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要寻求有利于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互动模式,形成利益互惠、资源共享的联合体。实施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课程设置与产业结构相融合、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做一体化,构建茶文化专业建设和茶产业发展“三合一化”的互动模式。
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专业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内专业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观念、知识与能力体系及从事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全体成员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是员工一切行为规范的总和。茶文化专业文化与茶企业文化,虽然存在差异,但其核心价值取向和行动准则是相似的。把拼搏创新、精诚服务的企业文化融合到专业建设中,将茶道精神贯穿于专业教育、企业经营理念及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从而成为茶文化专业与茶产业的文化核心。
课程设置与产业结构相融合
中国茶产业由传统的农业产业发展分化而来,形成一个横贯一、二、三产业的庞大产业链,第三产业产值以每年100亿元人民币递增,茶文化休闲旅游业、各种形式的茶叶会展业将会成为茶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结构调整对专业设置具有牵引作用,势必对传统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重组和改革,重点突出茶文化学、茶艺、茶席设计和会展服务等课程,为学生今后就业打下基础。这适应产业发展方向,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
一、茶园观光旅游业在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问题
目前茶园观光旅游在文化产业管理方面依旧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表现在茶园景观安排与设计不尽合理,影响游客的观光体验;茶园相关的资源配置不合理、?a业体系建设不够健全,经营产业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的建设亦不尽到位,从而限制了旅游观光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相应的行业监管工作不到位、相关规范建设力度不足、业内整顿力度不足等问题,也导致业内不规范经营现象与侵害游客权益的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茶园观光旅游业的社会声誉,从而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加强茶园观光旅游文化产业管理的措施
为解决茶园观光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加强茶园观光旅游文化产业管理,相关部门和茶园运营方应积极加强合作、采取相关措施,对茶园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并积极完善茶园的整体产业体系,同时加强业内监管与规范,保护游客合法权益,从而进一步促进茶园观光旅游业的发展。具体将在下文详述。
(一)对茶园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
茶园景观的建设使茶园观光旅游的基础,因此在发展出茶园观光旅游的过程中,应积极重视茶园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积极提升茶园建设的质量。在规划、设计与建设茶园的过程中,应立足于实际情况,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气候状况、土壤状况,选取合适的茶叶进行种植,积极借鉴历史经验,有选择地选取合适的茶叶品种进行种植。在加强茶园整体景观的建设的同时,也应积极提升茶农与茶园运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对于工作人员的有效考核,从而保证茶叶种植过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保证、并提升茶叶的整体质量。在进行茶园建设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建设措施的科学性,保证景观整体的自然与美感[1]。
(二)完善茶园的整体产业体系
发展茶园观光旅游业的实质是将茶叶种植业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这要求进行茶园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各类建设措施可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目前茶园建设的现状已难以有效满足社会各界人士的各类需要,在此背景下,为保证茶园观光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茶园更应以出色的茶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细致周到的服务、和丰富的文化积淀,为游客提供美感体验和优秀的旅游体验。
对此,在设计、规划、建设茶园的过程中,运营者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客户群体的实际需求与期望,满足不同年龄段、文化背景与层次、以及社会背景的游客群体的消费需求,从而充分发掘茶园的经济价值。此外,运营方也应积极注重茶园旅游相关的产业链开发,完善茶园的整体产业体系,将茶园发展与相关设施、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有机结合,统一进行规划、设计与开发,有效形成集聚效应,从而进一步推动茶园观光旅游业的发展。
在建设产业链和产业体系的同时,各地在进行茶园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各自发展的差异性与各地茶文化的独特性,重视茶文化的地域特色。我国茶文化作为统称,概括了相关文化内容的整体框架与主要内容,然而由于地域因素的影响,各地的茶文化在具备共性的同时,也保有了各自的地域特色,表现出具有地域特点的差异。因此,茶园观光旅游业也应当充分发掘当地的文化特色,积极将茶园文化与当地特色文化有机结合,从而树立、推动、发展具备当地特色的茶园观光旅游品牌,将茶叶经济与观光旅游相结合,积极推动二者的协同发展,有效实现二者的互利与共赢,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尽可能地创造其应有的价值。
(三)加强业内监管与规范,保护游客合法权益
福建省安溪县产茶历史悠久,是名茶铁观音、黄金桂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乌龙茶之乡”。改革开放以来,安溪县各级政府立足得见独厚的资源优势,围绕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目标,制定了茶业产业化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极富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为此,福建师范大学经济法律学院99级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李建建和何荣天两位老师的带领下于2000年7月3日至7月10日前往安溪县进行了实地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同学们听取了安溪县茶果局局长蔡健明,祥华、长坑、大坪、西坪等乡镇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的报告和情况介绍,走访了12位当地茶农、茶商,5家当地较有规模的茶叶生产企业,召开数次小型座谈会,较为深入地了解了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的做法与成效,掌握了安溪茶业发展状况的第一手材料。本文是对这次调查情况和我们的思考做的初步总结。
一、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的做法和经验
安溪县地处闽中戴云山脉东南延伸部分,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多数为粉砂性的红壤、黄壤,土层深厚酸性强,属于亚热性气候带,太阳辐射强,热量充足。山高雾多,泉甘土赤,得天独厚的茶叶生产条件加之悠久的种茶历史,精湛的制茶工艺,优良的茶叶品种,孕育了茶业王国的“天之骄子“,使安溪成为“中国乌龙茶之乡”。
改革开放以后,在泉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指导下,安溪县委县政府贯彻中央、省、市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大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加强对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宏观调控,努力实现茶业产业化经营,主要做法与经验有4个方面:
1.以市场为导向采用多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农业产业化必须依托一定的载体——生产经营组织形式。适宜的组织形式是农业产业化顺利发展的基本保证。安溪县逐步打破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形成了多元化的组织形式:
①科技型企业十基地十农户型:大坪绿色食品工程有限公司是福建省首家集研究、生产、加工、销售高山绿色食品富硒乌龙茶为一体的股份合作有限公司。公司与所在地安溪大坪乡政府协作,与当地茶农合作,在千米海拔高山上建立了万亩绿色食品茶园基地,既是公司原料基地又是国家教育部食品工程研究中心的一个原料生产基地。
②同业工会十农户型:同业工会在政府部门的协助下,联合农户建设10万亩成片的铁观音基地和6万亩乌龙茶“绿色食品”基地,并指导茶农统一管理茶园,举办各种形式的茶叶促销宣传活动。
③收购站十农户型。安溪县和各乡镇都设有茶叶收购站或农贸市场,每逢“墟日“或茶季,茶农都会将毛茶运往收购站,直接与茶商进行买卖交易。随着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990年西坪镇已建成全省最大的乌龙茶交易市场——茶叶中心市场,长坑乡正在积极建设长坑茶叶市场,中国乌龙茶都——安溪全国茶叶批发市场也已竣工。收购站十农户型正在向专业市场十农户型转变。
2.围绕茶业产业化,培育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所依托的组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在其组织体内,必须建立起一个核心部门——龙头企业,以发挥其对生产、流通的组织管理与利益协调作用。龙头企业一头联系农户、生产,一头联系市场,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能否发挥龙头企业的组织协调功能,能否保证龙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是理顺产业化组织体内经济利益关系,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关键所在。安溪县现有茶叶精制加工企业400多家,国有、集体、三资、个体等经济成分并存,其中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已达50~60家。国有企业安溪茶厂在全县设立22个茶叶收购站,年收购毛茶5000多吨,加工销售带动农户2万多户。①众多不同规模的茶厂有效地调动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增效,茶农增收。
3.通过科技兴茶,促进了茶叶产业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育成熟,产品的竞争最终取决于它的科技含量,加大产品的科技含量,用先进的科技来培壮扶持主导产业,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安溪县提出“科技兴茶“的战略口号,各乡镇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班。如西坪镇邀请农科院和农学院以及县茶果局有关专家、教授、农艺师授课45场次,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88期,参加听课人数达到12350人次。安溪茶厂针对原有设备老化,不能适应新的生产要求的情况,投入大量资金,分期分批进行技术改造,引进高科技含量的设备、技术。如引进国内最先进的拣梗设备——电脑茶叶拣梗机来拣剔茶梗;斥资30多万元建立茶叶农残检验室和理化审评室;与厦门大学联手开发“乌龙茶水分自控系统”等。县政府与科研单位联合建立三大基地:与国家教育部食品工程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合作的国家产学研工程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高山无公害优质茶园;与省市县各级科研机构合作的可持续发展高优茶业系统调控应用技术及良种示范基地;与南京林业大学合作的富硒茶研究生产示范基地。
4.宏扬茶文化,健全市场流通服务体系。
占领市场是产业经营的命脉,农产品顺畅及时地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并实现其价值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之一。安溪县做足茶文章,宏扬茶文化,大力提高安溪茶的知名度并积极拓宽销售渠道。由茶叶行业工会协调,组织全县茶叶企业到国内外大中城市举办“茶王赛”,茶艺表演和茶叶产品展销会,开办茶艺馆,建立连锁店,并以举办“中国茶都(安溪)茶文化旅游节首届安溪铁观音”等活动形式来扩大品牌影响和市场。
二、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的成效与不足
安溪县茶业产业化经营已取得了显著成绩。安溪县已连续三年被评为福建经济“十佳”县市。1999年,该县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值、财政收入分别比1990年增长6.63倍,7.3倍和6.34倍,年均递增率25.34%,26.51%和24.73%。②全县农业基础得到加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00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6.6亿元,比上年增长6.1%。③
从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来看,实施茶业产业化经营是巩固与发展茶业的可靠措施,也是提高茶业比较利益,实现茶业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有效途径。它实现了茶业生产市场化,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加快了全县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经济跃上了新台阶。
1.解决了市场与农户的衔接问题
农业产业化通过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可把分散的小农户有效有机地组织到主导产业、基地建设的整体系统之中。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多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使企业与农户,生产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提高了农户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而且使农民产前计划有指导,产中服务有保障,产后销售有渠道。通过一体化经营,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的比较利益,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增强了抵灾抗险的能力。
2.立足地方优势,促进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形成地方特色产业
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全县农业经济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具体表现为:①立足本地优势,形成了以茶业为主导产业的农业经济结构。安溪茶业发展规模居于全省首位并在全国产茶县中居于前列,被省政府定为全省三个外贸茶叶出口基地县之一。现已有茶园25万亩,年产量1.35万吨,产值3亿元,加工、销售附加值6亿元,从事与茶相关行业人员60万左右,占全县人口的60%,④②主导产业带动型的产业化模式使农村经济格局逐步形成区域性产业群体。安溪从特色产业茶业入手带动了印刷业、交通运输业、加工业、机械工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产业群、产业链。③拓宽了农业的原有结构。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得农业超出了初级生产范围,拓展了其与非农产业的纵向和横向联系。横向上,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不同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建立新型伙伴和联盟关系,将商业与农业结合起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纵向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将农业与工业结合起来,可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农业效益。
3.建立了农产品销售网络,拓展了农产品市场
农业产业化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促进了农产品销售的专业化,起到了农户与市场的衔接作用,对于农产品市场的开拓有显著功效。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使得其茶业销售网络在90年代初步形成并日益扩大。安溪茶叶主要内销往本省的漳州、厦门、泉州地区,广东的潮汕地区,以及台湾、香港地区。外销集中在东南亚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和东亚的日本,每年为国家创汇2000多万美元。目前,正在进一步开拓美国、欧洲、南美、澳大利亚和非洲市场。
农业产业化是在农业专业化高度发展,农业实现高度分工协作的基础上产生的。而当前我国农业专业化总体水平不高,市场体制和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各种经济成份和社会组织形式的利益关系还不协调,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农业产业经经营形式还较为少见。安溪茶业是1985年茶叶经营体制改革后才真正迅速发展起来的,产业化的提出更是才短短几年时间,所以几年来虽取得很好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如龙头企业实力不够强,名牌战略实施不力等不少困难与问题。仍需当地政府、农户、企业团结协作不断努力。
三、安溪茶业产业化实践的启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各项政策、制度及环境的巨大变革,加上信息科学技术的普及,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无疑会加快。安溪县以其特色产业——茶业为主导产业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形成自己的特色经济。此次的安溪之行,引起了同学们对于如何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1.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
在当前我国农村基础上,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通过合适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吸引分散的农户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流通等部门结合起来,形成农业产供销、产加销的一体化经营利益共同体。根据农业各产业特点,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因产业制宜,选择恰当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可以采取相对松散型的联结方式,如“公司十农户”、“工厂十农户”型,这种模式比较适应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在这种形式中,公司与农户之间仅是一种简单的契约性商品买卖关系。可采用紧密型联结方式,这种方式往往带有专业合作性质,通过利润纽带或产权纽带(如股份制)等形式把企业和农户,把产供销、农工贸联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企业是生产经营的决策者、实施者,负责生产经营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并向农户提供农用生产资料和负责产品的加工销售,农户则按企业的要求生产,成为产业化中的“原料车间”,参与企业的最后利润分配。在发达地区,及有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的地方往往采用这种形式。这样做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也可采用半松散半紧密型的联结方式,由企业与农户共同建立生产基地,企业负责提供种苗、技术、销售等服务,农民负责基地的生产管理,双方一般签有协议成合同,企业按保护价收购,使农户利润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这种形式比较适合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水平,畜牧业、水产养殖业、部分经济作物种植业都可采用此形式。
2.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十分重视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扶持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龙头企业是关键环节。那些大(规模大、带动面大)、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多(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基础雄厚、辐射面广、劳动生产率高的农产品加工、销售和科技开发等企业,往往能带动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的综合开发。龙头企业的强弱和牵动能力大小,直接影响产业化经营的规模与成效。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必须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形成合作金融、商业金融和政策金融,互相配合、分工合作的新型农村金融体制,增强农村金融机构为农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服务的功能。要切实采取措施鼓励农村金融机构为龙头企业提供贷款,建立农业产业化贷款担保基金,为龙头企业的贷款提供担保;可以利用证券市场融资功能,将现有的一批已形成一定规模,效益良好、具有发展前景的农业企业推向股票市场,利用股票上市所募集的巨额资金,进行多种样式的农业产业化开发。政府应当在税收、土地使用、市场准入、财政贴息贷款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3.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当重视品牌战略,积极扩大出口
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日益临近,中国农产品将面临国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同时也面临着一次难得的机遇。要把握好机遇,迎接挑战,必须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十分重视品牌战略的实施。当今世界商品消费已进入品牌消费阶段,品牌是致胜之本。培育品牌,实施名牌战略是农业产业化的迫切任务。实施名牌战略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有特色、杜绝以次充好,树立良好的质量形象,它既是保证产品质量,建立企业信誉的一种措施,又是拓展市场,推动企业发展的一种手段,也是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办法。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只有树立具有特色的名牌,加强宣传,扩大经营规模,才能成为左右国内市场和占领国际市场的巨头。
4.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当重视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进步,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提高农产品品质,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符合要求的原材料;其次,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结构的不断升级换代,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再次,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生产能力和加工水平,提高劳动生产力、扩大加工规模,带动农业生产上规模、上档次;最后,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不断改良农业产品品种,调整农产品结构,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提高农业比较利益,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实现农业的科学技术进步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①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开发工作,鼓励上规模的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协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②加强现代农业良种开发推广工作,与农科院所、农业院校建立协作关系,引进名优特水果、蔬菜和粮食品种,建设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养殖、水产养殖、花卉栽培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动农业技术进步。③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通过农业技术人员的“有偿承包”等形式,调动农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使农业技术推广落到实处。④加强农业适用技术开发推广工作,适应市场细分化的需要,加强农产品新品种和加工业的适用技术开发推广,着重发展市场潜力大、加工增值多的产品、运用技术,并向方便化、工程化、功能化、专用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5.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重视发挥政府作用
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同时,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也是政府职能转化的过程。政府应当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制定完善相关的扶持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做好产业发展规划,维持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以保证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其次,政府要站在大市场、大流通的高度,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组建起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市场信息网络,及时捕捉复杂多变的市场信息,为分散的农民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服务保障。再次,地方政府要做好农业产业化的招商引资、产品展销、技术引进等服务工作,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还要正确处理政府行为与农户(企业)自主经营的关系。农业产业化要真正面向市场,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要求安排生产,保持生产与市场的动态一致性,就必须避免政府代替农民(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决策,避免政府干预过多,包揽过多。此外,规范政府行为,切实制止乱设卡、乱收费、乱罚款等“三乱”行为,真正减轻农民(企业)负担,也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要条件。
注释:
①④安溪县茶果局:《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福建省安溪县安溪乌龙茶简介》。
②《2000年福建年鉴》第340页。
③《2000年福建年鉴》第177页。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征、李建平、郭铁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纲领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杜梅萍:“九五”留给“十五”的最大课题——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前线》2000.4。
3.谭静:农业产业化研究进展综述,《中国农业经济》1996.10。
4.董雅珍: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我国农业现代化,《江淮论坛》1996.6。
5.张开华:试论农业产业化的一般规律及政策导向,《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7.6。
6.王书芳:农业产业化:又一次经营制度的创新,《探索与争鸣》1997.11。
7.陈昭峰: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制约因素研究,《调研世界》1998.2。
8.李刚、赵华安、李新香、阎方台:加快培育高素质经营型农民的若干问题,《农业经济问题》2000.7。
9.沈筱敏:我国传统农业的分化与现代农业的成长,《农业经济问题》2000.4。
问题提出
江苏省自改革开放以来,其经济实力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然而,该省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南北差异,严重制约了其总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文章利用空间分析的方法,对江苏省县域经济存在的空间差异进行研究,基于前人认为“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结论,从产业结构的视角来研究江苏省各县域在产业结构上的空间差异,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产业发展策略,以期对江苏省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意义。
文章以江苏省“十五”规划的起始年份2001和2005两个年份的截面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9.0软件,对其县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进行空间分析,将经济发展水平分为“极高”、“较高”、“一般”、“较低”和“极低”5个等级(见表1),并输出地图(见图1、图2)。
江苏省县域经济的区域差异
由图1、图2可以看出:“十五”计划的起始年份,江苏省县域经济均明显地表现为苏南、苏中、苏北的地区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南重北轻”格局明显。江苏省县域之间的等级扩散效用明显,苏中的多个县域逐渐从“极低”等级上升为“较低”等级。这验证了郭金海等(2009)关于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作用的结论。多数县域经过“十五”期间的发展其等级没有变化;只有宝应县、洪泽县、兴化市、如皋市、沛县由“极低”等级上升为“较低”等级,而赣榆、盱眙二县则相反。在等级内部,除去少数县域在经济水平排名上没有变化,多数县域的经济排名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动。这说明,江苏省各经济发展等级之间差距明显,但等级内部差距较微弱。
江苏省三大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江苏地域依次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为研究三大区域产业结构,计算“十五”计划起始年份的各产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口比例(见表2、表3)。由表2、表3可以看出:无论从产业增加值,还是从业人员比重来看,苏南地区的产业结构要优于苏中和苏北,苏北的产业结构最不理想。经过5年的时间,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均呈逐渐优化的趋势。即使产业结构优化程度最高的苏南地区,2005年其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例仅为36.05%;而第二产业增加值为61.10%,占据主导地位。据钱纳里的六阶段划分标准来判断,苏南地区仍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非农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但仍未占主导地位。由表2可见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第一产业的比重均有较大程度的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增长明显;苏南和苏中第三产业的比重有所降低,而苏北略有增长。
江苏省县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对策
处在上述“极高”、“较高”等级的县域,其产业的优化首先,注重产业的融合。服务业应加速向工业的生产前期研究、中期设计和后期信息反馈过程展开渗透,电子网络技术向传统的商业、运输业渗透;第一产业内部应通过生物链将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融合形成新型生态农业。其次,注重技术创新和制度革新。必须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促使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教育、科学、技术和产品之间形成良性转化机制。第三,注重产业的关联效应,在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重视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互动关系。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时应综合考虑服务业的规模、层次和结构,当前除要大力发展生活业,更应重点发展生产业。最后,注重“溢出效应”。就这类发达县域而言,其经济的发展需要外部资源支持,也可以产生溢出效应。特别是将相关产业向毗邻的县域进行渗透,有助于拓展市场空间,舒缓资源压力。
处于“一般”和“较低”等级的县域多位于苏中地区,苏北少数地级市辖区及附近县域也处在该等级。这些县域工业经济起步较早,纺织、机电、医药、汽车、建筑等传统产业具有明显优势,土地、耕地面积数量充足,丰富的后备土地资源潜力巨大,对保持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外,苏中地区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和矿产资源,对资源短缺的江苏和华东地区具有重要的开采价值。农副产品较为丰富,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棉基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能够提供一个低生产成本和低交易成本的发展条件。海洋资源十分丰富。特色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已逐步形成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制造、电工电器、服装加工等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达70%。由上文可知等级之间的扩散效应明显,因此,处于“一般”和“较低”等级的县域经济的发展应发挥与高等级县域毗邻的区位优势,吸引相关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的渗透。处于“极低”等级的县域多位于苏北地区,这类县域应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禀赋,发展自身的特色产业。
参考文献:
1.姚丽虹,赵阳.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关系协整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09(20)
望郡湖州亦不例外,自大同七年(公元541年)梁武帝萧衍赐额妙喜寺后,湖州妙西便有“佛国”之誉。中唐时代,妙喜寺住持诗僧皎然、茶圣陆羽、书法大家颜真卿等众多名士在“妙喜佛国”谱写了华章。元代,妙西霞雾山出了一位光耀海内外的禅宗名师――石屋清珙,由于其禅名远扬,竞引得高丽国的普愚太古、白云景闲等禅师相继前来求法问道,从此,云霞复幕的霞雾山被奉为朝鲜半岛临济宗的祖庭。
戊子隆冬时节,曙光初照,妙西霞雾山悄然迎来了国际禅茶文化研究会代表团一行。
山势险峻,一亭面向东南,巍立其间。匾额玄底绿字,上书“中韩友谊亭”,亭柱为大红色,镌刻有金色楹联:“天湖半月,禅受衣杖而去;太古三生,愿光佛宗再来。”(苕边归客嵇发根撰,邱鸿允)“霞照中韩,禅风同一脉;雾润两国,信众共此根。”(淡茶斋主寇丹撰,妙西人章自凡书)亭畔,两列兰草相依,平添几许雅趣。亭中,红绸覆盖着高耸的大理石碑。亭后,为“韩中友谊海东禅宗中兴太古普愚求法显彰纪念碑”。
放眼眺望,群峰连绵,幽静空寂;微风吹拂,清冷彻骨,恍若石屋太古气息。
元时,南方禅宗风行,临济一枝独秀,浙北俨然为佛教中心,云峰妙高、雪岩祖钦、高峰原妙、中峰明本、元叟行端等名师纷纷阐扬宗风,传持禅法,并留下心得。其中,曾先后礼天目原妙、道场及庵的石屋清珙(公元1271年~公元1352年,俗姓温,常熟人)更是出入吴越,激扬禅社,广结般若缘。一次,他偶游霞雾山,法喜之余,构草庵号天湖,禅隐40余载。惠宗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高丽僧普愚(公元1301年~公元1382年,号太古)慕名至霞雾山晋谒石屋清珙,具陈所得,并献《太古庵歌》。因“一言相契”,石屋不仅留住半月,还授以袈裟表信和拄杖。普愚回国后,继续弘扬石屋禅风,成为高丽国临济宗首位祖师。
往事如烟,明清以后,霞雾山“天湖三庵”逐渐衰落。直至上世纪90年代,尤其是韩国禅茶界人士多次进山寻访石屋、太古的法迹,曾经湮没的霞雾山佛禅文化才再度引起关注。
自2001年冬始,中韩禅茶文化交流活动已陆续举办了3次。2008年,为纪念历史上中国与朝鲜半岛间的禅文化交流,促进中韩友谊和民间友好往来,湖州妙西与韩方在霞雾山筑亭立碑。
2008年12月15日那天,霞雾山友谊亭内,中方湖州妙西镇领导、韩方《茶的世界》月刊、东亚细亚禅学研究所、大轮佛教文化研究院、茗园文化财团等机构的代表相继致词。在冬日上午斜射而来的阳光中,身披袈裟的韩国禅僧们,双手合十,虔诚地诵经祈愿,静待“中韩友谊海东禅宗显彰纪念碑”的揭幕。
红绸掀起,俭朴庄严的仪式臻至,韩、中两国40多位高僧大德、禅茶学者共同见证这一盛会。稍后,江南茗耆寇丹先生奉上两碗清茶,韩国信众轮流品啜,感悦之情溢于言表。
太湖仿佛一朵莲花,一位韩国大和尚的感言余音在耳。
同日下午,假座湖州国际大酒店召开“石屋・太古禅思想的回通与禅茶文化研讨会”,韩、中11位代表分别宣读了论文。
清浅一瓯中,红霞缭绕、绿雾氤氲的霞雾山似乎了然可鉴。
喜相逢,600多年后的今天,中韩禅茶友谊之花再吐芬芳。
相关链接:
湖州近年中韩禅茶文化交流活动一览
2001年12月27日~28日中韩禅茶文化交流研讨会
2006年11月14目中韩石屋――白云禅思想和禅茶文化学术研讨会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中国的儒生们以茶修德,佛教以茶修性,道家以茶修心。三教归一携茶已走过了千年,同样也走在今天。茶修是介于茶艺与茶道之间一种以茶为载体,体现茶人精神修为的茶文化活动。它在形式上既追求环境、茶人的外在美,也引导茶人由外向内,觉察内心的宁静规整,和谐圆融。
参与茶修的知名茶人有哪些?
茶人普遍参与茶修,在各地寻茶、参与茶事活动,抑或守着杯盏,度过茶中岁月。在举国皆办茶博会的大潮之下,茶人们更是按捺不住,每年开春时节就像候鸟一样飞到茶区。而此时,现代意义上的茶修更多展示了在茶中旅行,以茶悟道、以茶修行的过程。比较有代表性的茶修人物有:
范增平—茶修一直在路上
范增平是第一位把茶艺带进中国大陆的使者,深入参访大陆18个省市产茶区及台湾的茶园,在北京、天津、上海等20多个城市公开演讲和表演茶艺,推动并参与中华茶艺专业教育的设立和茶艺师认证考试制度的完成。曾应邀前往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港澳等地讲学,开班授徒。接受中外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专访,不计其数。也数次担任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报告人兼主持人。现任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长,台湾明新科技大学教授,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和中华茶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荣誉理事。出版《台湾茶文化论》、《台湾茶业发展史》、《中华茶艺学》、《生活茶艺馆》、《生活茶叶学》、《喝杯好茶》、《台湾茶人采访录》、《中华茶人采访录》、《台湾茶艺观》等多部著作,多篇。20多年来,专业从事茶文化研究发展,不遗余力。
范增平在台湾东吴大学读书时,曾一度钻研哲学、禅学,在禅学公案中读到“吃茶趣”的内容,很感兴趣。此后,他对茶开始情有独钟。自1979年开始,他向台湾茶文化大师林馥泉先生学茶。那段时间,他跑遍了台湾各地的茶园,他住在茶农家里体验生活。为了开阔眼界,他还先后去了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港澳等地考察茶文化。
范增平说,在台湾时,大约有3年时间,他不看报、不看电视,只是潜心钻研并领悟茶艺的精髓。作为研究的成果之一,就是他发明的茶艺“三段十八步”。据他说,这套很民族化的茶艺,是根据中国传统,汲取日本、韩国等茶文化的精髓,有机结合而发明的。
20年来,他曾应邀赴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港澳等地讲述茶艺学,并开班授徒,多次担任过国际茶文化学术研讨会的论文报告人兼主持人。他还着有《茶文化的传播及其社会影响》、《喝杯好茶》、《台湾茶叶发展简史》、《台湾茶文化论》等10余部著作。
研究并推广茶艺成了范增平矢志不渝的信念。他说:“我的愿望,就是用茶文化沟通两岸关系,让两岸人民通过品茶、谈茶,增进了解,通过对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传播,加深两岸人民同祖同根的血肉亲情,从而携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
范增平频繁往来于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苦心孤诣地从事茶文化的教学与传播,北京、上海、云南、广东、广西、福建、湖南、辽宁、内蒙古……祖国大江南北的18个省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听过他讲授茶艺的直接听众数以万计。
许玉莲—约会茶修
《喝茶慢》的前言中悄凌所撰写的很细腻地刻画了许玉莲老师的茶形象:爱茶,从来没有间断喝茶,是否像玉莲那样喝出丰润的心呢?依我看未必,以茶为师,能像玉莲那样学到师父神髓的人不多吧,她是唯茶是命,处处留了心。从这么一杯茶里学会如何运用触觉、视觉、嗅觉、味觉去感觉去生活。以前她任由不喜欢她的人不喜欢她,有茶作伴之后,“现在的我,比较像一个应门人,凡叩门的,我必为他开门。”有这么一句话,真是太好了。一杯茶不只是一杯茶,人生况味,尽人茶,才叫好茶,玉莲乃此高手。“生活像泡茶,不一定要百年普洱,不一定要雨前龙井,只要有足够对生活的善意,在普通的茶里有无尽的滋味”,泡茶喝茶则不只是生活,而是“走进自然美学的生活”。
许玉莲是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的茶艺老师,同时也是马来西亚许多报刊的专栏作者,本刊专栏作者,已出版《约会中国茶》、《喝茶慢》、《茶人的第三只眼》等书籍。她以一位女性独特敏感的视角品茶、讲茶、说茶,传达着茶人最真实和深刻的感受。
跟随她的笔下可以到各地区茶修,马来、欧美和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品味各种各样的茶,认识各种各样的人,体会各种茶文化,种种激荡之后,最后是透彻心灵的茶修箴言:“我在想,有茶喝,能喝茶,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那怕你是恶婆娘、伪淑女、真好人或天涯沦落人,只要你喝,茶就能滋润你干涸的心。”
的确,不是每个人都是天生爱茶的,爱茶是一个过程。希望你有空约会茶修:当我心疲倦,让我心沉淀。
林治—茶修的境地
林治自从1969年从西安下放到福建武夷山茶户插队劳动,从此茶成了“穷通行止常相伴”的良师益友。1994年读《金刚经》悟透人生“如梦如幻如露如电如泡影”,决心“潜花惜月惜情惜缘惜人生”,因此从福建南平地区财政局领导岗位上辞政下海,执著于自己心灵的追求,在武夷山创办了六如茶文化研究所。十年来编著出版了《武夷茶话》、《中国茶道》、《中国茶艺》、《中国茶情》、《神州问茶》、《铁观音》、《中国茶艺集锦》。2004年当选为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2005年当选为全国茶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同年回到西安创办茶道养生中心。
茶修的主要方式
茶旅
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复兴和旅游产业发展,以茶文化为主体的茶文化旅游得到了飞速发展。
茶文化旅游是以茶文化及其衍生艺术形式为主要吸引物,以了解茶文化、认识茶文化、欣赏茶文化为主要目的,融观景、品尝、参与、购物于一体的一种文化主题旅游。茶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为了解、鉴赏和体验茶文化外涵,而对茶文化旅游区进行的旅行,从而使旅游者获得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类型。
茶文化旅游具有很强的休闲娱乐性和文化性。在茶文化旅游中,主要是通过有关茶的艺术呈现形式来突出这一特点,特别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它在表演历程中,所展示出来茶的休闲、养生的文化都能使旅游者得到身心的愉悦。除了茶道之外,茶文化旅游的其他形式所追寻的目的也是使旅游者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得以休闲娱乐。其次,茶文化旅游的文化性是有关茶叶的生产、加工以及饮用等方面而产生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在这些呈现形式中,都是围绕茶的这个核心来表达,如让旅游者参加茶叶的采摘、炒制历程,使游客体验到茶叶的生产文化;通过茶艺表演,使旅游者体验中国茶的“廉、美、和、敬”的茶德文化;通过旅游者欣赏茶诗、茶画和茶歌等艺术,使游客体验茶文化的精神外涵。
再次,节会旅游带动茶文化旅游发展。近年来,节会旅游在很大程度下带动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的一些茶叶产区开展的茶文化节,吸引了小量游客前来参加。许多地方政府改变了过去“茶叶搭台,经贸唱戏”的老传统,纷纷在茶文化节时把旅游要素也整合进去,这样达到了“以茶促旅,以旅促茶”的良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下带动了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禅茶的觉他
禅茶文化的精神“正、清、和、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将正气融入感恩中,将清气融入包容中,将和气融入分享中,将雅气融入结缘中;在弘扬禅茶文化的精神和落实禅茶文化的同时,发挥禅茶文化凝集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弘扬禅茶文化的根本社会价值所在。
一、茶文化与旅游的相互关系
1.现代旅游的特点
旅游是人类文明的体现,现代旅游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消费,因此是广义的文化活动。现代旅游的六要素,即食住行游购娱,都与文化水**融,密不可分。现代社会,人们之所以愿意花费较多的财力、物力、体力和心力去参加旅游活动,就是因为他们在付出的同时,满足了探奇求知的需求,探奇求知的核心是体验异地异族的文化。因此可以说,旅游是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一种文化活动。
人们在参加旅游的过程中,不仅要求能看到一些过去没有看到过的东西,而且要求了解这些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和有关知识。有些可参与性的项目,游客总想自己动手动口去尝试一下。有些具有可取意义的东西,游客总想带点回去与亲友共享、慢慢回味。因此现代旅游项目,通常必需具备观赏性、知识性、参与性、获得性等多种属性。使游客通过了一次旅游活动能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满足其某一方面的文化需求。
2.茶文化的靓丽之处
旅游文化包括山水文化、聚落(城镇)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烹饪文化、酒文化、茶文化、诗词文赋文化、书画雕塑文化、戏曲歌舞文化、工艺美术文化、花鸟虫鱼文化等。可以看出,茶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茶与山水、宗教、民族、民俗、烹饪、诗书画、歌舞戏曲、工艺美术又有密切关系。丰富多彩的茶类,具有千姿百态的茶叶外形和色香味各异品质特点的名优茶对游客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加上茶区的山水风光、名寺名泉、各民族的茶俗风情、泡茶饮茶艺术、茶书茶画茶诗词、茶歌茶舞、工艺精湛的各种茶具,以及茶马司、葛玄茗圃、贡茶焙、御茶园、皇茶院等茶文化遗迹等,都是茶文化的靓丽之处。因此茶文化在旅游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3.茶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好处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对传统文化都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无论是茶文化的专项旅游,或是在一次旅游活动中,恰如其分地安排一些茶文化的内容,如观赏茶艺表演、品名茶、观看茶歌茶舞、观赏选购茶具、品尝茶餐茶菜、自己动手学制茶学泡茶、参观和考察茶文化遗迹等等,都会给游客带来新鲜感、愉悦感,既增长了知识,又愉悦了心情,达到了探奇求知的目的。
在旅游活动中充分利用当地的茶文化资源,把茶文化的知识性、观赏性、可参与性很好地与旅游结合起来,既可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宣传和普及了茶文化知识,弘扬了茶文化,促进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茶文化旅游的含义
茶文化是一定时期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它以茶这种实物为载体来传播与茶有关的各种文化,因此茶文化有着非常广阔的内容,它涵盖了多个学科与行业,如文化艺术、医学保健、科技教育、经济贸易、历史考古、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具体内容包括: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禅教、茶艺表演、茶与婚礼、茶事掌故、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祭祀、饮茶习俗、陶瓷茶具、茶馆茶楼、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方面。茶与各种形式的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内涵丰富的中国茶文化,当代茶文化精神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完美统一。旅游即旅行游览活动,泛指为旅客提供休闲设施与服务的产业,涉及到政经史地法等各个社会领域。一般而言,旅游具有观光和游历两个不同的层次,前者历时短,体验较浅;后者历时长,注重精神层面的人生体验;旅游既能锻炼人的身体,又能陶冶情操,丰富知识,开阔眼界,体味生活的本来面目,平时不易得到的快乐通过旅游得到充分的释怀,并成为一生永久而美好难忘的记忆。休闲生态旅游成了当今人们外出旅游的趋势与方向。现代的旅游方式已不同于古代文人的游山玩水或徐霞客式的旅行和科学考察,“求新、求知、求乐”是旅游者普遍的心理需求,它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中一种不断发展的生活方式。省“经济发展十佳县”。
广西茶文化旅游的意义相关文章:
1.关于旅游与茶文化的论文
2.关于茶文化旅游研究论文
蒙顶山派茶技“龙行天下”
“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公元前53年,一个叫吴理真的人在蒙顶山上种下了七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人工种植茶树的先河,史称茶祖,蒙顶山也成了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从唐天宝元年开始,蒙顶山年年为皇家入贡茶叶,绵延了1000多年,创下了中国贡茶史上的奇迹。而蒙顶山的长嘴铜壶茶技更是堪称一绝。
据说,当年禅惠法师在蒙顶山结庐修行、潜心著述时,一日,禅惠法师见蒙顶山武僧手持长剑练舞,他兴之所致,顺手抓过一把铜壶也跟着舞了起来,舞着舞着,他突发奇想:何不将铜壶嘴加长,演练成茶技?你有少林武术,我有蒙顶茶技!于是,他首创了蒙顶山派“龙行天下”茶技。
后来,长嘴铜壶茶技从蒙顶山寺庙流入民间,由于茶技表演者不但要有武术基础,而且还要经过专门训练,一般人是难以练成的。久而久之,长嘴壶流传了下来,茶技失传了,只是成了茶博士掺茶的方式。
如今在蒙顶山上,蒙顶山派“龙行天下”茶技重放光彩,跟被马来西亚茶文化专家、作家许玉莲称为“蒙顶山茶文化的守望者”的成先勤的功不可没。
成先勤是1963年从成都下放到蒙顶山的第一批知青中的一个,因为种茶生活艰苦,他还曾经当过“逃兵”。然而,再回到蒙顶山后,他与茶结了缘,从种茶、制茶、卖茶,再到茶文化、茶旅游的开发,一路走来,一杯蒙顶山绿茶,让成先勤品出了人生百味―――“在茶叶上起家,也在茶叶上栽跟斗,现在又从茶文化上翻了身。可以说,这一生是败也茶成也茶。”
“蒙顶仙山石芽茶,
九头狮子闹莲花。
谁人葬得真龙地,
世代皆为帝王家。”
成先勤刚到蒙顶山不久就听到了这句顺口溜。这短短四句话,算是成先勤最早接触的蒙顶山茶文化。
起初,成先勤并不相信这座荒山上有什么宝藏。后来,他被调任蒙山茶场生产科科长、茶场副场长。那些年,到蒙顶山探寻茶踪的人也多了起来,张爱萍、谭启龙、杨汝岱、王兆国、、谢世杰、黄宗英、李半黎等领导和文化界名流上山寻古访幽,大多是成先勤接待,向他们介绍蒙顶山的由来。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记载蒙顶山、述说蒙顶茶的有多少,恐怕谁也无法统计。为了在接待的时候不至于出丑,成先勤找了很多书,一有空就读。后来,成先勤读到了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李家光等茶文化专家对蒙顶山的考证论文,循着这条路走进去,无师自通的成先勤编写出了蒙顶山第一本完整的《蒙顶山导游词》,并与他人一起合编了一些介绍蒙顶山的书籍。
那几年,蒙顶山成了旅游胜地,远近游客纷至沓来,人在云中走,雾在脚下飘。走在蒙顶山茶文化之旅的路上,新时期诗人白航在山上大声吟唱:“一千年岁月的甘苦,溶进一杯茶水里;一千年云雾的变幻,凝在一缕茶色里;一千年春的芬芳,留在我的舌尖上。”
有一次,成先勤在蒙顶山上邂逅一知名酒厂的老总,起先他俩一个是游客一个是导游,后来变成一个论酒一个谈茶,可谓“三句话不离本行”。
说酒的自然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古有“斗酒诗百篇”,今有央视的广告标王“酒广告”,何等的豪放。谈茶的是“午后昏然人欲眠,清茶一口正香甜”,茶文化发源中国,风行世界,四海飘茶香,是这般的惬意。然而说酒谈茶半天,仍是各执一词,不见高下输赢。
情急之下,成先勤说道:“喝酒的人是酒鬼,品茶的人是茶仙;请客送酒是行贿,待客赠茶是高雅;饮酒伤肝,喝茶健身;送你烟酒,送你一把自杀刀,赠你香茶,祝你活到九十九……”
一席话,竟让对方连连打躬作揖,“老成,算我服了你。二两酒不要也罢,且跟你喝一杯蒙顶茶去。”
经过几年的潜心苦读和研究,蒙顶山的前世今生,他已成竹在胸,成先勤俨然是一个“蒙顶山茶文化专家”了。
“茶痴”失意
偶拾失传已久的茶技
后来,随着蒙顶山的声名鹊起,名山县对蒙顶山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开发,蒙山茶场不再“兼营”旅游,成先勤跑到成都推销蒙顶茶去了。
在成都市九眼桥,成先勤开了家蒙顶山茶庄。用茶文化开路,“引导”茶馆消费潮流,蒙顶山茶庄日进斗金,成先勤也从茶叶上起了家。
然而好景不长,2000年前后,随着国家产业调整,前几年“泡沫经济”恶果出现了,在蒙顶茶畅销的背后,是蒙顶山茶庄的欠债越来越多。这边购茶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边货款收不回来,多年的心血付之东流,几十万的账面“收益”倾刻间化为乌有。
那些日子,成先勤看着银子化成水,他痛彻肺腑,万念俱灰。有一天,成先勤独自一人到成都望江公园喝茶解闷。恍惚中,一个手持三尺铜壶的茶博士从他旁边走过。晚上回到茶庄,似曾相识的铜壶依然在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躺在床上睡不着,他干脆爬起来看书。突然间,书中一行毫不起眼的字跳了出来,“禅惠法师龙行茶技。”他还在书中看到了自己以前的眉批:“茶技?中国自古禅茶一体,莫非僧人除了武术还有茶技?”从书中的只言片语中,成先勤仿佛看到了一线商机,他根据古籍记载,整理出了一套简单的茶技招式。但他需要有人来印证这套古已有之的茶技是否可以表演,自己年龄大了,手脚不灵活,要翻转腾挪,自然不行。
就在他寻寻觅觅表演人选时,那天从他身旁走过的手持长嘴铜壶的茶博士又走进了他的视线,原来他居然是成先勤儿子成波的朋友,叫何正鸿。于是,成波把何正鸿带到了成先勤面前,请他演练长嘴铜壶茶技。
“成叔叔,我只会掺茶,不会什么表演。”的确,“耍”长嘴铜壶的何正鸿除了腕关节略有变化外,并不会什么茶技。何正鸿告诉成先勤,茶馆里用长嘴壶掺茶,是满足茶博士远距离加水的需要,既可避免茶客多时加水不便的困难,也可给茶客摆龙门阵提供一个隐私的空间,似乎告诉客人,“我远远地给你加水,你摆什么龙门阵,我可没有听见。”
“那我有一套茶技教你,是表演性质的。你愿不愿意学?”成先勤试探性地问。何正鸿是从达州到成都打工的,技多不压人,多一手吃饭的本事,就多一分闯荡江湖的底气。有这等好事,何乐而不为?因此何正鸿毫不犹豫,立即拜成先勤为师。
随后,在成都望江公园的一个角落,每天都有一老一小两个人,手持三尺铜茶壶在那里比划、演练。他们就是成先勤、何正鸿。
“龙行”“凤舞”
蒙顶山茶技大放光彩
2000年9月,成先勤毅然甩掉收不回来的几十万欠债,从成都回到了名山县蒙顶山。此时,蒙顶山作为四川省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已度过了“蜜月期”,旅游开始滑坡,毕竟蒙顶山太小了,可圈可点的景区并不多。但蒙顶山有其他景区所没有的,那就是独树一帜的茶文化。
国庆节刚过,在蒙顶山的瑟瑟秋风中,蒙山茶艺馆在风中亮出了自己的旗帜,馆主正是成先勤。开茶馆,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的是茶龙门阵;茶艺馆,舞起三尺壶,剑挑天下客,耍的是茶技茶艺。
“老成,你就认命了吧。蒙顶山旅游火红的时候,你跑到成都卖茶叶。现在走下坡路了,你跑过来搞旅游,怕是走错路了。蒙山茶场就要改制了,你赶快回去领你一个月几百块钱的工资,虽然胀不死你,但也不会饿死你。”友人看见成先勤已是60来岁的人了,当过茶场厂长、茶P老板,如今“沦落”到玩铜壶的地步,替他有些婉惜。
成先勤一笑而过。他知道,蒙顶山作为一个风景名胜区,远不是峨眉山、青城山的对手,毕竟景区太小,但作为茶文化故里,蒙顶山别有洞天,随手在地上抓一把泥土,都能感受到茶文化的气息。蒙顶山要重振雄风,蒙顶山茶文化要走向世界,需要一种表演技艺来开路,在他眼里,最好的就是手中的这把三尺铜壶。
成先勤讲茶文化课,何正鸿教学员演练三尺铜壶。蒙顶山风景管理处的职工也跟着练了起来。2001年底,雅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孙前到蒙顶山检查工作,他被蒙顶山风景管理处职工表演的茶技吸引住了。名山县旅游局局长马昭云告诉他:“这是蒙顶山失传已久的茶技。”孙前指示市、县旅游局要花大力气,把这一茶技发扬光大,真正让蒙顶山派茶技“龙行天下”。随后,孙前还参与了整理发掘。随着发掘整理的招式越来越多,他要求要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并为其命名为蒙顶山派“龙行十八式”、“中国禅茶”茶技,通过了国家工商总局的注册登记。
蒙顶山派茶技“龙行十八式”横空出世,立即震惊世人。2002年4月,蒙顶山派茶技“龙行十八式”表演人员随雅安市政府代表团参加南京旅交会,首次出川,在南京表演就一炮打响。《人民日报》(海外版)、《美国侨报》大篇幅进行报道。随后,国内外媒体纷纷到蒙顶山采访,更是把蒙顶山派茶技“龙行十八式”推向了海内外。不久,何正鸿应邀到新加坡巡回表演,蒙顶山茶技跨出了国门。成先勤舒了一口气。
“成老师,我也要学蒙顶山茶技。”2001年12月,一个秀秀气气的女子慕名跑到蒙顶山,执意要跟成先勤学茶技。她是成都人,名叫李莉。她在成都偶然看到了蒙顶山茶技表演,一把六尺多长的长嘴壶,在“茶博士”手中转得滴溜转,斟茶倒水滴水不漏。看呆了眼的她追到了名山,投到了有“茶痴”成先勤门下。
李莉开始了正式训练,两三千克重的长嘴铜茶壶,每天要上下左右翻转几千次,稍不小心,尖尖的壶嘴把她的腰眼戳出了血。一天累下来,趴在床上不能动弹。然而,要强的李莉坚持了下来。
草长莺飞,经过两年多的训练,李莉掌握了女子碎步茶―――凤舞十八式的全套招式,女子柔韧的身姿和优美的舞台动作揉入到茶艺中。从此,广州、南京、成都等地的茶艺表演中,有了李莉的身影,引来了央视新闻频道、《人民日报》海外版和成都众多媒体的报道,美国、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的茶艺界向李莉发出了邀请,请她到国外表演。
成先勤又整理出了一套名为“凤舞十八式”的女子茶技表演,由李莉领衔成立了中国第一支女子茶技表演队。女子茶技队甫一亮相,就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女子茶技队奔走神州大地四处表演。随后还跨出国门,韩国、美国、奥地利等国发出邀请,请求女子茶技队出境表演。后来,李莉和成波还在表演中创立了一套“龙凤合璧”的男女双人茶技表演,男子的刚健有力,女子的柔顺娇美得到了完美体现。
当代名家,茶帖最多的可能是赵朴初,他生前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喜欢诗词同时享有书名,而今天下名寺常能看到他题的匾额与诗词,70年代末我就读过他的《片石集》,可是直到近些日子我才了解他在60年代中苏论战中的《哭三尼》散曲是钦定钦题并指定在人民日报发表用于与苏联斗法,并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转播,迅即在全国流传,遂令赵朴初一夜成名。如此说来,朴老与其说是出世高人。不如说是入世高手,他的佛教造诣我不敢评价,因为只读过他一小册《佛教常识问答》,而他的代圣立言的才能,据我拙见,却达到了独步一时的高度。他可能是继柳亚子、郭沫若之后,最器重的政治诗人。他的茶诗很多,墨迹收集成书,颇有几种行市。
关键词:
中国茶文化;英美茶文化;比较
茶已不再是一种商品而是一种文化,是代表国家特征的标志。茶在中国体现的意境和在欧美国家体现的意境是截然不同的。在中国,茶如君子之交,淡薄静雅,而在英国,茶就是一种优雅的姿态,展现了绅士的风度。本文通过对茶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发展和“茶”在英语中的表现探讨了中国与西方国家不一样的茶文化,这对研究中外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1茶在西方国家的发展
唐朝时茶已经成为了一种风靡全球的风雅之物,当时对外贸易相当活跃,不少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并记录了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再传回欧洲大陆,引起强烈的反响。中国的茶西行经过广州、福建等沿海城市再到马来半岛、印度半岛最终到达欧洲大陆。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在其《马可﹒波罗游记》中详细记载了中国的茶叶,三百多年后的葡萄牙传教士撰写了一部专门介绍中国茶叶的书并刊登出版。从此,中国的茶走上欧洲发展道路,让无数欧洲人了解茶并喜欢上茶。最初引入茶进人们视野的是葡萄牙人但真正推广的却是荷兰人。葡萄牙人通过马可﹒波罗的游记对东方茶叶好奇无比,借助当时海上霸权的地位和发达的海路运输技术,入侵中国,获得中国最早的贸易权,得到大量的茶叶并运回国,引起上流贵族的关注和好奇。但是因为葡萄牙人注重国内自身消费而没有国际贸易的意识,所以并没有将茶全面推广,真正实现茶叶推广的是后来居上并击败葡萄牙的海上马车夫—荷兰。荷兰通过大量的贸易将茶带进欧洲市场,带入欧洲人的生活中,并使其成为时尚的象征。除了进口各种茶叶之外,还将配套的茶具也以商品的形式在市场上销售。虽然荷兰将茶有效地传播到欧洲各地,但是并没有形成全面饮茶的气候,只有少部分地区已经接受茶这个新的事物。到了18世纪,强大的日不落帝国英国替代了荷兰海上贸易的地位,也将茶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使茶走进英国贵族的日常生活中,发展成为一种英国茶礼仪,最终走进了英国百姓家庭。英国人自此以后钟爱喝茶,尤其是红茶,更是将茶作为贵重物品招待客人,也会在聚会时品尝享用红茶的香甜。至此,茶的发展并没有止步,而是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传入了美国,在传统茶的基础上改造成风靡全球的美国冰茶。茶在不同国家得到不同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与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茶文化迥然不同,不仅仅因为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同而不同,还因为受所处时期的主流文化的影响不同使得茶文化在各国有了新的发展。
2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茶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了灿烂的茶文化。茶文化不是只指如何泡茶、饮茶、品茶或是表演茶艺这些外在的表象,而是在泡茶品茶的过程所感悟的人生哲理。著名的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用简洁而形象的语言详尽地描述了茶的制作工艺和他所要表达的治国为人的思想。由于茶的历史悠长,受到不同时期的影响,形成了复杂而丰富的茶文化,其中所受影响较大的要数唐朝时期的儒释道思想文化了。
2.1儒家的“中庸”思想
“中庸”一直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思想,中庸一直不偏不倚,折中的处事态度。朱熹曰“: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很多学者认为中庸思想就是软弱、妥协,这是进入了误区。中庸的思想讲究的是和平、真善美、宁静致远的意境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不争取。儒家思想还要求人修身平天下,茶经中茶性就充分体现了这个观点。茶的妙处在于修身养性,平静心态,追求淡雅的生活。古代君子通过饮茶彰显为人处事之道,无处不在地体现了儒家的“仁”思想。
2.2道家的“顺其自然”“、精“”俭”的理论
道家理念在《茶经》中表现的淋漓尽致。陆羽深受道家理论的影响,追求“精“”俭”,认为茶学的灵魂之一就是崇尚自然、崇尚简朴、崇尚真善美的美学理念,意在天人合一的和谐。最为典型的就是在茶经中出现的茶用具代表青盖碗。盖碗是一种特别能体现道家思想的茶用具,其冲泡的每个程序如净手、出具、开盖、摇香等等都包含了道家的内涵,讲究尊道贵德、重人贵生、天人合一,极其看重茶道礼仪。
2.3佛家的“悟”学说
评价陆羽的宗教倾向时,不能单一的归纳为儒释道其中一家,他不属于任何一派,因为他的思想融合了三教的精华,是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因此他所著作的《茶经》必然倾注了他的人生理念,其中之一就是依佛。佛家注重悟性,而茶也在于一个子“悟”,所以茶有助于僧侣在坐禅修行时提神醒脑,被视为一种修身的过程。
3东西方两种茶文化的比较
中国的茶文化和英美的茶文化属于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起源于中国,流传到欧美,再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和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带有独特风格的茶文化。这两种文化必然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我们就从其经济、地理和文化等几方面具体分析两种文化的特点:
3.1中国是东方大国,坐落在世界的东方,欧美相比中国的地理位置而言就是西方。
中国的茶一路西行来到欧洲大陆再到美洲大陆,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糅合,形成了颇有地方特色的两种茶文化。中国地大物博,因为土壤和阳光的条件不一样,生产的茶叶品种也不同,有红茶、绿茶等,中国人根据地理位置和饮茶习惯的不同会品尝不同的茶叶感受不一样的滋味;英国地处地中海,本身不适宜生产茶叶,又因常年受地中海气候的影响,所以偏爱浓厚而甘甜的红茶,最著名的英国茶文化当属下午茶(afternoontea)了。东西两大国的地理位置的不同,使得两国的饮茶种类也就不同。
3.2中国古代的经济体制是封建小农经济,在满足温饱的条件下,人们就开始考虑精神上的提高。
在封建社会的影响下,茶成了一种风雅之事,也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茶由一种商品逐步发展成茶学、茶道最后融合为茶文化。在这种稳定的小农经济里,饮茶是一种悠闲的生活方式,需要人心如止水、心平气和,慢慢品尝,感受茶的宁静和芬香。而英国的茶相比中国的宁静,带有实用性和工业化的特点。英国人一天最重的一餐是晚餐,中午的饮食就会相对简单许多,而又因两餐间的时间相隔很久,由此就有了下午茶这种形式。下午茶不仅是喝茶还有糕点水果之类的甜品。英国的茶文化讲究的是茶具好看、贵气,茶味甘甜浓厚,在聚会中衬托出贵妇们优雅的气质和优越的社会地位,这种讲求实用性的饮茶方式恰恰体现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现代化的特点。尤其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实用性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速溶茶就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英美这样的发达的工业国家随着技术的革新,也将茶叶的外形和用法随时代变化而变化。除了形式上的不同,还有对茶的认识的不同。在中国,茶是食品,是吃食,而在英国,最初茶是作为药在宣传的,他们认为茶具有很多医药作用,如消热解毒等等。
3.3茶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与儒道佛三派的思想相融合,形成了天人合一、和谐供出的精神,也要求饮茶之人修身养性,提高修为。
这种种要求展现了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讲究淡薄、豁达、内敛的品质。可以说,中国的茶道反映的是一种无处遁形、不可言传的品性、情怀和美感。它散发的气息实则为君子礼节,体现了“君子之交淡若水”的高尚节操。而英国的茶文化更多体现的是贵族的礼节和仪态,在其中展现了英国绅士的风采。
由此可见,中国的茶文化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文化特点,讲究“天人合一、修身养性、崇尚自然、崇尚简朴、顺其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追求个人品行的培养;而英国茶文化则体现了贵族们的高贵优雅,是人的社会身份的标志,伴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体现出其务实性和现代性。中国人看重茶文化是因为它的精神内涵,把它当做精神和情感的寄托,而英美等国饮茶看重的是其功效和性能,仅把它作为商品和身份的标志。
作者:段瑞芳 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淑萍,跨文化视野下的中英茶文化比较[J],农业考古,2013:313-315
[2]吴琳,中英茶文化比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8):176
[3]黎小萍,简说中国茶文化[J],茶叶机械杂志,2001(4):34
[4]张稚秀、孙云,西方茶文化溯源[J],农业考古,2004(2):327-333
[5]毕文静,浅析中英茶文化内涵的差异[J],大众文艺,2012(4):128-129
[6]秦茂莉,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在语言运用方面的比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S3):80-83
[7]张进军,中英茶文化比较及对中国茶文化传播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4(8):175-176
[8]张加明,中华茶文化与人学生人文修养[J],农业考古,2011(5):69-72,102
[9]寇丹,据于道,依于佛,尊于儒—关于《茶经》的文化内涵[J],1999(04):209-210
[10]兰冰,浅议西方茶文化及英语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1):118-211
[11]贾雯,英国茶文化及其影响[J],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