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5:27:0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智慧农业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实践教学作为农业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高校的特色,是教育部门评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目前,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组织的综合或各类专项评估中,都把实践教学作为重要考核内容。老师个人职称评定、年终评先评估也要突出实践教学能力。正因如此,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加强了老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档案收集、管理和利用。以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来说,农业专业老师参加社会实践的档案纳入个人业务档案管理,与本人的科研成果、论文、教学等工作记载一起,进一步充实完善了老师的个人档案。
2.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通过我院和其它农业院校档案管理情况的调研,发现农业高职院校老师社会实践活动档案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老师建档主动性不高。前已述及,由于农业专业老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对象、方式和内容多样,老师在服务的过程中只注重工作任务的完成,而忽视了相关工作规划、过程和结果的档案收集和整理。还有少数老师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对自己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刻意保密。比如,有的老师在农业企业担任技术顾问,收取了一定的报酬,为了不让学校知道,便多年隐瞒自己实践活动的情况,尽管老师在社会上很有名气,其实践活动的档案却仍是空白。二是档案记载内容不完整。农业专业老师社会实践活动的档案是非常丰富的,包括老师与合作方的协议,服务规划、技术研究与推广指导过程,服务效果等,既有文字,又有照片、影视,甚至还有实物等。笔者调研的几所农业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人员都一致地反映,几乎没有一个农业专业老师的实践活动档案是完整的,老师提供的实践活动档案资料都非常有限。具体到每一位老师,每年的实践活动资料不齐全,每项活动的记录不连贯,提供的资料种类单一,主要是文字档案,缺少图片、影视、实物等直观档案材料。三是档案材料不严谨。目前,在农业高职院校老师的实践档案中,有的只在每年的年度考核表中寥寥数语,服务时限、服务内容无从查证;有的只有简单的一个表格记载了一些服务成效,给企业增加了多少效益,没有过程,说服力不大;有的只有老师自己的记录,没有合作对象的材料,真实性难以考核;有的只是老师在评职称时突击填写,失去了档案原始记录的根本性质。档案材料不严谨,对老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便很难真实地反映,对学校的实践教学情况的总结评比也难以准确定位和考核。四是缺乏统一管理和利用。目前,农业高职院校对建立老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档案还没有硬性规定,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缺少专门人员管理。比如,有的学校由教务处负责,每年年底由老师提供归档一次;有的由系部负责,每个学期归档一次;有的由专业教研室建立老师服务社会资料室,这些部门一般没有专门的档案室,档案随处放置,容易毁损。档案管理不规范、不科学。比如,有的学校老师实践活动档案没有编目、没有装订、没有入卷,更别说录入电脑,档案查阅、利用非常困难。
二、做好农业高职院校老师社会实践活动档案管理的对策
1.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提高老师建档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学校除了规定老师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外,还应制定老师实践活动档案管理相关制度,要求专业老师必须对个人实践活动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定期上交学校,建立老师个人完整的实践活动档案。对建档积极,档案完整的老师,由学校给予表彰奖励,并在评先评优和职称评定上给予倾斜。反之,对刻意隐瞒实践活动,不支持建档工作,也不建立实践活动档案的老师,由学校给予通报批评;对突击建立实践活动档案的,不予认可。
2.制定实践活动档案条目,增强档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每年由学校教务处牵头,联合科研处、实训处、校企合作处以及各系部,制定各专业老师当年参加社会实践计划,规定老师应该收集和整理资料名录,形成档案条目。每位老师要根据档案条目,将当年全部实践活动,每一项活动内容,尽可能多地收集整理各种档案载体,使实践活动档案有血有肉。这样既丰富了老师个人档案,又使学院实践活动档案更加系统完整。
[3]李广斌,王勇 西方区域规划发展变迁及对我国的启示 [期刊论文]规划师2007(06);
[4]童隆俊,陈铭 构建“智慧南京”提升城市功能――南京构建“智慧城市”的若干思考 [期刊论文]信息化建设 2010(05);
[5]朱敏 智慧城市的愿景路径及借鉴 [期刊论文]新经济导刊 2011(04);
[6]陈桂香 国外“智慧城市”建设概览 [期刊论文]中国安防 2011(10);
[7]吴建新 以智慧政府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发展的对策研究 [期刊论文] 中国信息界 2011(05);
学习乡村传统生态智慧,建设“美丽贵州”。技术至上带来了工业时代的物质繁荣,同时造成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物种消失、气候变化等等不可避免的人类生存危机,贵州乡村蕴含的“生态智慧”为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鲜活的经验。从江“稻—鱼—鸭”世界农业遗产,金沙“石头上植树”奇迹,黔东南林农混作,就地取材的木房子、石头房子和土夯房子等等,都是“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的完美体现,贵州乡村向世界展示了山区资源合理利用的传统生态技术经验。“美丽贵州”建设的核心是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因此,“道法自然”的村落生态智慧为实现“美丽贵州”建设目标提供了最好的生态技术方案。
[3] RS485总线型土壤温度及水分传感器说明书[DB/OL]..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来源
“智慧城市”的概念来源基于“智慧地球”理念的提出,“智慧地球”提倡全世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全方位的联系与深度互通,“智慧城市”以城镇化为起点,将数字信息化体现在城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智慧城市”为实现“智慧地球”创造了有利条件。当“智慧城市”成为现实,“智慧”成为一种符号贯穿于城市系统的每一个角落,由于信息交互设计方法的正确实施,居民通过“智慧”的途径,作出“智慧”的分析,得到“智慧”的成果。“智慧城市”与信息、数字化密切相关,但“智慧城市”不等同于“数字城市”、“信息城市”,“智慧城市”不单单是信息技术的体现,里面包含了生态化、人文化、人性化的诸多方面,作为城市的受用者——城市居民,是我们在建设智慧城市中应该首要考虑的,居民生活方式的智慧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
二、衡水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与条件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智慧城市的建设顺应了时代潮流,也体现了国家对城市发展的宏伟愿望。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衡水市紧跟时代步伐,在城市信息化建设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早在2011年就制订并出台了《衡水市电子政务2011—2015年发展规划》;2012年9月,衡水被确定为“智慧生活”首批20个启动城市之一;2013年7月19日衡水市政府与河北联通签署“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协议;2014年4月22日,由衡水市政务办、衡水市工信局和衡水联通共同筹备发起并经市民政局注册批准的“衡水市智慧城市推进协会”正式成立,并召开第一次研讨会。”
三、信息交互设计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方法
(一)建立智慧城市大架构,健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进行智慧城市的全局规划时,要明确以居民为中心,围绕健全居民生活方式的前提下,指出建设的关键性内容,并且将各个分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行整合,以全局性的视角实现信息与设施之间联系纽带——技术性,这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条件。以“4G、家庭光纤宽带覆盖力度、云平台、智能城市管理控制系统等信息工具”为智慧城市提供技术支撑。
(二)信息交互设计引领智慧城市良性发展
信息交互设计与多种学科相交叉,与“一种有意识的信息控制活动相关”,致力于将信息做合理的控制和安排,“它密切关注信息表述、处理、检索、识别、传达活动的全过程”,达到信息传达的有效、便捷和准确。4信息交互设计最重要的是以用户为中心,充分考虑使用交互产品或交互系统的人群需要,最终使得信息传达的更快,居民与城市对话更加顺畅。设计虽不可增加信息量,但设计可以使信息更有序和人性化,这在在一定程度上使信息的密度与强度增大,从而为信息交换创造最佳可能性。理查德.布坎南(RichardRuchanan)曾定义交互设计为:“通过产品的媒介作用来创造和支持人的行为”5该定义将“人的行为”确定为交互设计的核心要素,这就与工业社会区别开来。人对环境发生“动作”,环境给予人“回应”,这一连串的行为过程,产生了交互。
四、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信息交互设计的流程
信息交互设计涉及到智慧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包括:实体城市到虚拟城市;操作系统的外部形态到内部程序的信息交互设计;从物的设计到人与物、人与环境的信息交互设计等,建设智慧城市不以高科技承载的信息传递为目的,而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为己任,为居民提供适度、适宜、人性化、智慧化的信息交互方式。因此,合理的信息交互设计构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信息采集与网络传输
精确地、适时地掌握公共空间的信息成为智慧城中信息交互设计的第一步。对于信息的采集可以通过普通市民已经惯常使用的信息工具,如智能手机。也可以通过为采集信息而专门设计的智能设备,最终实现对自然的、人为的环境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信息采集的目的是要进行信息整合并进行传输,通过多种技术的通信网络进行互联互通,并且进行数据的深度整合与共享,达到高效且准确的信息资源。
(二)信息整合与信息交互
信息整合通过对信息的分析与处理形成智慧化的信息服务和信息管理。它主要由“公共综合应用平台、为政府服务的应用系统、为行业应用服务的系统以及为公众服务的信息平台等。”1在“智慧城市”的复杂系统中,信息的交互成效直接决定了城市的“幸福指数”、“智慧城市管理指数”、“智慧城市社会责任指数”城市居民通过信息的的交互实现了生活中人与物的对接与交流,它表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例如:医院、学校、街道等。
结语:
智慧城市将深刻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未来城市居民在信息交互设计下将会体验到更智慧化的信息交流模式,居民的城市生活体验将发生质的变化,居民不会因为信息科技而感到无所适从,信息交互设计与经济、人文等各个领域深度交融,“人、物、环境”将全面感知、互联互通,城市生活将变得“智能”、“绿色”、“和谐”。
参考文献:
随着科技发展和人们知识需求量增大,图书馆资源和服务逐渐趋向数字化和智能化。尤其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图书馆向纯数字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转化[1]。未来图书馆的数据资源丰富、结构复杂,需要通过云计算、数据聚类、相关分析等技术手段实现一站式搜索 [2]。目前,CNKI数字图书馆作为国际上技术领先的数字化学习平台,为读者提供跨库检索、学术趋势、学术研究热点等功能,实现了资源的高度整合和智能交互,满足了不同人群对知识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目前,智能机器人是国家产业创新发展重点项目和科研热点项目,本文利用CNKI数字图书馆的学术研究热点、学术趋势搜索、指数等检索功能实现“智能机器人”学术热点和学术趋势研究,让读者对其有个整体认识。
一、智能机器人
机器人是一种可编程和多功能的,用来完成搬运、安装、焊接、切割等不同任务的操作机,或是为了执行不同的任务而具有可改变和可编程动作的专门系统[3]。 智能机器人则是一个在感知、反应、思维方面全面模拟人的机器系统,融合了机械、电子、传感器、计算机、仿生学、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知识的复杂智能机械,可以代替人从事危险复杂的工作,例如在工业、农业、军事、航天、医疗等多个领域大显身手。目前,各国正加快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如美国再工业化和工业互联网战略、德国工业 4.0 战略、日本机器人新战略、韩国机器人强国战略等,机器人技术引领当今科技和产业发展态势。中国通过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 2025”发展目标、“十三五”规划,,将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纳入了国家科技创新的优先重点领域[4][5]。
二、 “智能机器人”和“智能控制”主题热点搜索
本文以“智能机器人”和“智能控制”为主题进行“学术研究热点”检索,检索结果显示了按照热度值排序的热点主题相关的主要知识点、主题学科名称、热度值、主要文献数、相关国家课题数、主要研究人员数和主要研究机构数。“智能机器人”相关知识点主要有移动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仿人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机器人导航、远程操作、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模糊控制等知识点。
智能化是机器人控制和产业创新发展的重点。关于“智能控制”的热点知识主要包括模糊控制、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学习控制、自适应控制、变结构控制、预测控制、专家系统、非线性系统等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代表着“智能机器人”主要研究方向。
三、“智能机器人”和“智能控制”主题学术趋势和研究发展
CNKI数字图书馆提供“学术趋势”检索功能,为科研工作者了解“智能机器人”发展趋势提供了非常好的工具。本文通过“学术趋势”功能检索“智能机器人”和“智能控制”主题的学术趋势,图中不仅提供学术关注度,还提供热门被引文章供读者深度研究。图2显示智能机器人和智能控制方面的从1997年至2015年论文收录量逐年增大,2015年收录量达1343篇。读者可以从图2中及时掌握每年学术热点论文,从中深入学习“智能机器人”的具体研究方法和科研理论,为理论创新寻找突破口。
另外,CNKI数字图书馆还具有“指数”功能,通过对“智能机器人”和“智能控制”主题进行检索,得到以下各项信息:
“学术关注度”和“媒体关注度”是我们进行科学研究时比较关注的两个方面。通过对关注度的分析发现最近三年科研工作者和媒体对智能机器人的关注度剧增,预示着国家加大了“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投入和研究力度。
“关注文献”和“研究进展”搜索功能为读者提供了当前“智能机器人”领域高被引论文、下载量比较大的论文以及最新相关论文,为科研工作者迅速把握“智能机器人”研究的内容和研究趋势提供帮助。
“学科分布”为读者提供“智能机器人”和“智能控制”在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情况和“相关词”的统计情况。通过分析可知,移动机器人、智能制造、人工智能、路径规划、机器视觉、图像处理、虚拟现实、语音识别、声源定位等是分布在不同学科领域的“智能机器人”相关词,也是“智能机器人”目前重要的学术研究方向;单片机、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智能家居、智能电网、物联网、RFID、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智能交通等是分布在不同学科领域的“智能控制”的相关词。因此,我们通过它们可以了解到跨学科智能机器人的研究动向。
“机构分布”显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多所研究机构是文献的主要提供单位,这为读者认识机器人研究机构提供参考。
结论
CNKI数字图书馆提供的“学术研究热点”、“学术趋势”和“指数”功能为我们展示了“智能机器人”和“智能控制”的研究热点和学术研究方向,为读者科研选题和科学研究提供学术参考。通过对“智能机器人”关键知识点的、经典科研论文和最新科研论文的深度分析,探索和挖掘智能机器人发展的技术空白点,发现最新研究方向。目前大学图书馆的资源整合和智能搜索功能还比较弱,需要进一步加强图书馆智能搜索引擎的构建和其他智能交互平台建设才能提高图书馆资源利用率和服务效能。
参考文献:
[1]陈臣. 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个性化智慧服务体系构建[J]. 情报资料工作,2013,06:75-79.
[2]王长全,艾. 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模式创新[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01:48-51.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02
一、智慧城市与智慧经济
智慧城市是由在人力和社会资本,以及在交通和信息通讯基础设置上的投资来推动可持续经济增长和高生活质量,并且通过参与式的管理对上述资源及自然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1]。
智慧城市经济体系需要重点考虑运用信息通信技术及时反馈城市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等所产生的各种需求,从而达到城市生产、消费、交换和资源配置机制的智慧化,由此,智慧城市经济体系包含城市产业体系、经济活动的智慧空间布局、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经济支撑体系。
智慧经济是指集知识、环境、科技、信息、文化、道德于一体的战略性经济、创新型经济。智慧经济有以下特征:①经济发展更依靠高级管理人才实现经济协调发展;②智慧型劳动者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③实现能源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处于和谐状态;④社会经济发展多元化,农业、工业、信息、知识、技术都在各自领域内对社会和谐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智慧经济讲究以人为本,以人类智慧驾驭财富,让资本服务人类、造福人类,实现经济规模更优化,人与自然更和谐。
二、智慧城市的智慧经济评价与智慧空间布局思考
智慧经济指标集中体现了城市整体经济的内涵特色和结构特征,是进行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实现整体经济优化升级的重要观察点。
1.从城市创新创业水平、经济产出能耗水平、互联网产业发展水平等评价智慧经济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国脉互联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组织开展的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提出智慧城市的智慧经济指标包括城市创新创业水平、经济产出能耗水平、互联网产业发展水平三项[2]。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源动力,而创业是经济活力的重要助推器。城市创新创业水平主要评估城市研发水平与创新能力;经济产出能耗水平指标主要来衡量城市节能水平及经济发展质量;城市互联网产业发展水平通过考察城市电商发展规模与信息产业产值来综合评估。
2015年报告显示,总体来看我国智慧经济发展不均衡,且差距较大,导致两极化较为明显。具体来看,我国整体创新创业方面还有所欠缺,对绿色环保意识还较弱,资源利用率不高,加之互联网、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对传统产业带动性不强,需加大经济转型力度,提升绿色新型产业发展水平。
2.从城市创新力、软件开发能力、数字内容产业、信息服务业水平、文化互动、文化体验、设计业水平等评价智慧经济
上海社科院信息化研究所开展了全球城市智慧建设的评估研究,提出城市智慧经济指标包括城市创新力、软件开发能力、数字内容产业、信息服务业水平、文化互动、文化体验、设计业水平[3]。前四个指标衡量数字技术的创新程度,后三个指标体现了文化内容的创意程度,两者构建了立体化的数字创意经济体系。文化互动考虑了一个城市在文化方面的区域辐射力和影响力,文化体验关注一个城市的政府、企业、市民共创造的设施、活动和网络关系。
报告提出,香港、北京、上海等亚洲城市智慧经济,有的产业基础强大,有的文化互动突出,具有明显的结构优势特征。
3.智慧空间布局
智慧空间是在遵循技术哲学逻辑下密切结合时代先进技术,并用来服务于城市空间营造的系统化空间模式,其兼顾顶层设计、城市尺度和近人尺度,以提升城市空间效率、优化社会经济运作和权衡人类多元诉求为宗旨,并通过高效、弹性的空间政策保障实施的动态空间策略[4]。智慧空间代表了更加紧密的时空联系、更加全面的要素流动。
城市空间的布局发展是一个涉及到地理、人文、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综合因素的问题。我国的城镇化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今天很多问题采用传统理论无法很好的解决,因此智慧城市建设需要结合我国的体制特点和城镇化特点,结合土地和金融制度的改革,在“空间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深化,才能更好地解决当前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三、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的智慧经济发展
1.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经济增长的多因素分析
胡军燕等[5]分析了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科技实力、经济基础及城市开放度的关系,探寻智慧城市经济增长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环境因素中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正向显著影响智慧城市经济增长,其它因素不显著;科技水平与经济基础对智慧城市经济增长影响不显著;城市开放度正向显著影响经济增长。
2.智慧经济与智慧城市建设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
(1)制定智慧经济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稳步推进智慧经济建设
针对当前智慧城市建设“过热”现象,需要谨防盲目地跟风,应该理性地结合当地实际,重构和完善顶层设计[6]。
(2)强调城市特色和比较优势,重点突破,示范先行
构建智慧经济体系时,首先需要最先完善最基础的或者是具备示范意义的智慧经济项建设,依托其代表性和特殊性进而形成特色经济[7]。具备高辨识度、可替代性低的经济体系,将为其整体经济智慧化转型构筑坚实的基础。追求经济体系智慧化升级,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探索新的具备优势的经济增长极,最终实现智慧经济高速、高效的建设。
3.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在于实干,以人为本
在技术已经不是问题的当下,建设智慧城市更多的是需要融合人的胆识和智慧,创新融资模式,吸引、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进入智慧城市建设行业,选择好突破口和抓手,真抓实干。
四、结论
1.智慧经济指标集中体现了城市整体经济的内涵特色和结构特征,是进行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实现整体经济优化升级的重要观察点。城市的智慧经济指标可以从城市创新创业水平、经济产出能耗水平、互联网产业发展水平三方面评价,也可以从城市创新力、软件开发能力、数字内容产业、信息服务业水平、文化互动、文化体验、设计业水平等方面开展评价。
2.智慧空间布局代表了更加紧密的时空联系、更加全面的要素流动。智慧城市建设需要结合我国的体制特点和城镇化特点,在多方面进行研究,才能更好地解决当前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3.智慧经济是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智慧城市建设将不断促进智慧产业发展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4.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在于实干,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颜慧超,等.全球智慧城市研究前沿与实践标杆[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3,4.
[2]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国脉互联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第五届(2015)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R].2015,11.
[3]陈桂龙.解读全球智慧城市[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6(3):30-37.
[4]吴健生,何东冉.基于ICT 视阈的智慧空间营造[J].规划师,2015(12):83-88.
前几年,台湾最早的农业生活刊物《乡间小路》改版,用插画的元素设计每期封面,在主题企划上,更是从吃入手带领民众认识农业:日常吃到的米是在哪里种的,有什么特色,是哪些农友种的。农夫们的面孔因此慢慢变得清晰,农业也不再脱离日常生活。
高雄美浓有一家由三位85后创办的“野上野下文化有限公司”。三个人,有的做插画,有的做设计,有的做企划,这个留“美”文创工作室将文创包装理念带入农村,为农产品说故事,为农会举办的应季农产品宣传活动做出好看的海报和文案。他们尝试从日常生活出发,凝视美浓这块土地上的人、事、物、景,透过《野上野下》手帖来发现这块土地上的生命力。除了手帖的采访与编辑,他们延伸了野上野下的内涵,在野上野下的过程中,以美浓的自然为材料,以美浓的产业、人物、景观为意象,加上纸张、陶土或棉布等天然素材,发展具有美浓野味的文创商品。
“上下游”由五位分别来自媒体专业、农业耕作、生产制造、编辑采访、网络科技、工艺创作等领域的人一起创办,这个关心农业以及友善土地议题的社会企业,集合新闻和市集两个平台,独立制作新闻(从食物出发,连结土地到餐桌),也开发小农商品(加工品),并选择其他农作良品、小刊物在网络贩卖。
有人以农产品开拓出文创品牌;有人为农产品搭建产销结合平台;也有人以独立刊物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在地风土的关怀。总之,认识乡土的平台越来越多。
譬如,沈岱桦她们创办的《风土痣》。
《风土痣》是一份形式新颖关心“土”事的刊物。创刊人之一沈岱桦,是《乡间小路》杂志改版时的编辑。传播系毕业的她,在硕士论文时问了一个问题——“台湾1990年代以降饮食文化论述的改变”,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她发现农业是让变化产生的根本。沈岱桦第一份工作是在农业出版社当编辑,此后都在农业采访的第一线,无论是撰写稿件、编辑书刊、策划展览,她所从事的工作都与台湾这片土地有关。
《风土痣》是沈岱桦和前同事插画师,也是美术设计师的王春子一起创办的。在前年11月推出的试刊号编者话里,她们写道:“有内心的关注,结合自己发声的方式,业余报刊《风土痣》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学生时代,教授会称这是志业,出了社会做事,发现自己关心的是土地之事,才懂志业是用在此刻。风土作为一种志业,除了倾心于记录作物的生长条件、人文气息、文化地景的风土志之外,更喜欢这是一种见微知著,由病症到病灶的‘痣’的观察。”而取“痣”非“志”,是希望保持幽默态度观察风土世界。“痣(mole)有标记之意,将风土地域的标记视为土地的痣,更何况有人说过痣的形成如同天线的功能,无形中会发出一股信念,也会接收一股磁波。作为一名有痣之士,能像天线宝宝一样发出信号,接收磁波,感知风土。”
这份以杂志逻辑编辑的报纸,每期只关注一个主题。试刊号出刊时时值冬季,台湾农家喜把盛产的东西用腌制的方式保存,有感于生活中有数不尽的食物透过腌渍发酵美味,“从最原始的一层盐巴,一层食物,彼此交叠覆盖,起初为了保命,日后竟成为各地风土的饮食文化”,《风土痣》从“腌渍”开始挖掘身边隐藏的风土智慧与生活故事。创刊号以生命的开始“种子”作为主题,9月推出时恰逢台湾农作第二季,也让许多并不了解农事的读者知晓,原来播种并不只在春天,金秋也同为播种的季节。解释主题企划的考虑时,岱桦说,“《风土痣》的‘风土’二字借自葡萄酒文化,做农业刊物时经常跑产地,发现台湾中部浊水溪流经的农田稻谷长得和其他地方的就是不一样,沐浴不同风向的太平洋的风,出产的蔬果即便种类相同选种也有差异。在讨论风土条件的时候,其实更重要的是人,就好像葡萄酒,不同的风土条件孕育不同的葡萄果实,可出来的口感也跟不同人的不同酿制方式有关。”
随着四季晴雨观察农渔业延伸出的食物、人物、职业、民艺等在地生产文化,再多一点关心环绕于日常生活的人事物,期望透过杂志让读者理解台湾不同地方的人的生活、地方智慧,也让来台湾旅行的人对台湾有更深的了解。这是她们想做的事。
海峡旅游:《风土痣》受到读者的肯定,你觉得和台湾人对乡村“关怀”的情绪是否有关?台湾人的“乡村关怀”是怎样的一种情绪?
沈岱桦:《风土痣》受到读者肯定,乡村关怀并不是最直接明显的关系。从“no.00”题目腌渍到“no.01种子”,再到“no.02火锅”,想和读者分享的并不是只有乡村。“00腌渍”因为冬日保存食物关系,带着读者一探农村妈妈的腌渍绝活。“01种子”是《风土痣》的创刊号,种子是从土里长出来的食物源头,也代表对刊物的期待与希望,于是从种子切入,介绍读者平日不会遇见的育种员,感受种子得来不易。
台湾一直有些人,对乡村带着关怀的情绪,有的人写诗,如吴晟;有的人唱歌,如林生祥(早期是交工乐队);有的人做社运,如蔡培慧(台湾农村阵线发言人);有人作刊物,如舒诗伟(青芽儿)等等。1999年台湾发生“921大地震”,把南投震垮了,南投是台湾唯一不靠海的乡镇,也是主要茶区,很多人投入赈灾行动、社区关怀;2009年的“八八风灾”,也震跨了南台湾高雄山区,如甲仙、桃源。很多人的家没了,当关注农村的朋友,社会运动团体进入当地帮助居民重建生活,最后村民还是必须回到这块土地上,也因此大家开始思考和环境共好这件事,可不可以不喷洒农药,可不可以不用除草剂,可不可以友善耕作。经过天灾,再加上人祸(如苗栗大埔事件),台湾人都深刻感受到土地的可贵。2011年“311”日本大地震也震醒了很多人:社会的发展不应该只看高科技与商业行为,对土地的珍惜是很重要的。这期间,台湾也流行单车旅行、岛内出走,以农产品为基石的文创品牌纷纷出现在市场上,认识乡土的媒介变多了。
海峡旅游:台湾有许多帮助农业的平台,比如大王菜铺子、主妇联盟、248农学市集、弯腰农夫市集等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些平台?
沈岱桦:出现这些平台的原因,综合来说,是希望农民的脸孔可以被认识,不再像是以往蔬果农作都是透过大盘商收购,恶性循环使得农民收入低薄。同时也让农民接近消费者,对自己耕作的蔬果更有一份责任,不仅要让消费者吃得健康,也顾及土地的友好。
你提到的这些平台,都是一些长期以来关注农村的朋友自发建立的。再往前追溯,农业开始被注意跟1990年后流行饮食写作有关,饮食作家,比如韩良露、叶怡兰等等,她们除了告诉大家什么东西好吃外,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让大家思考食物和土地关系的媒介,这些食物是被谁种的,在什么时候吃最好。饮食作家和饮食研究者透过媒体不断发声,美食记者也开始关注,食物不是只是从餐厅端出来的一道菜,而会溯源到谁养的鸭谁养的鱼,越来越多这样的报道成为民众认识农村的渠道。此外,台湾出版界近几年也出版了好多跟返乡种田、绿色食物、绿色建筑有关的出版物。
台湾社会回到思考怎么样跟土地共好,怎么去过更自然的生活,于是有人会把这些跟文创产业做结合,就有所谓的“农创”出现。应该说整个社会氛围到了就自然出现。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能够繁衍生存,得益于农业的发明。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考古学研究的进展使农业起源研究成为高层次理论探讨的一个热门课题。考古学、地理学、植物学、动物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许多学者参与其中,通过孢粉学、粪化石、民族植物学、植物硅酸体分析、人骨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分析,对了解我们的先人吃什么以及农业如何起源问题带来了希望。
一、农业起源是一种漫长的演化过程。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这片莽莽大地是块肥沃的田园。这里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千万年的故乡。众所周知,早在四五十万年前,在北京周口店一带就已经发现了猿人,叫“中国猿人”或“北京人”或“中国猿人北京种”。从古猿人到广东曲江县的“马坝人”(介乎于猿与智人间的过渡人类),再到内蒙古的黄河套地带的“河套人”(智人)及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真人),他们已经懂得制造和使用石器。他们用制造的石刀石锤,来与野兽像鹿、豹、熊、虎、土狼、野猪等搏斗,猎取食物。为了避免风雨等自然现象和野兽的侵害,群居于洞穴。古史称“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的洪荒时代。整个旧石器时代的经济是简单的狩猎采集经济,其特点是:(1)通过流动来保证资源供应;(2)通过分裂来缓解人口资源的压力;(3)领土占有意识较弱;(4)强化群体之间的食物分享。中石器时代,先人们在石器的制造、捕猎能力等方面的技术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是,随着猎物的不断减少,人口的不断增加,猎肉储存困难以及季节变化等因素,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只能靠野生植物冲饥,生存环境十分恶劣。久而久之,先人们就渐渐的尝试保护、种植可食植物,来弥补肉食之不足。然而开启了农作物种植之先河,这是一个比狩猎更艰辛、更漫长的过程。因此,中石器时代的“广谱革命”是因生态环境和资源变化的影响,食物资源的绝灭、消失和迁徙迫使人类探寻新的生存资源。广谱经济的特点是:
(1)通过强化采集来保证食物供应;(2)增加劳力投入;(3)强化领土意识;(4)减少群体之间的食物分享。人类借鉴动物觅食的习性和规律,采取定居和半定居的方式,通过严密组织、强化劳力投入、利用各种技术来开拓、利用和储藏食物。因此,中石器时代是利用经济向农业生产经济转变时期,是农业的发轫。究其原因,正如美国考古学家博赛洛普《农业发展的条件》(1965年出版)和美国考古学家科恩《史前期的粮食危机》(1977年出版)的论点:农业起源是对资源短缺和人口压力的一种反应。
二、农业起源的发展阶段。农业起源应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即农作物栽培的起源和原始农业的兴起。农作物栽培的起源是指野生植物经过人工筛选后成为栽培植物,该阶段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变化不大。原始农业的兴起是指农作物的种植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成为先人重要的生计从业活动,进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栽培作物起源先于原始农业的兴起。
三、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中心区之一。最早从理论高度阐释农业起源的苏联植物学家瓦维洛夫分辨出8个农业起源的中心,它们是:中国(136种植物)、印度(117种植物)、近东(83种植物)、委内瑞拉高地(49种植物)、安第斯山(46种植物)和苏丹—阿比西亚(38种植物)。中国的农业起源,一是以种植黍和粟两种小米为代表的北方旱作农业起源;二是以种植稻谷为代表的南方稻作农业起源。考古工作者通过碳十三与氮十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和植物浮选法等,对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和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的研究结果证实,中国栽培稻起源时间在公元前10000年前后。通过对内蒙赤峰西辽河上游地区兴隆沟遗址的研究,目前学术界认为,栽培粟的野生祖本可能是狗尾草或谷莠子,栽培黍的野生祖本可能是铺地黍或野糜子,这四种植物都是现今常见的田间野草。兴隆沟遗址可能是粟和黍的起源地,距今8000年左右。
总之,农业起源对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影响是使人口大规模的集聚,利用群体的智慧和力量来改造自然,促进社会结构向高层次演进。
摘 要:中国传统哲学以人的现实生活为起点,构建了以注重社会生活和精神享受为特色的人生哲学,从而与包括西方哲学在内的其他哲学形成了鲜明的区别,在人类哲学史上写下了灿烂的篇章。与此同时,中国哲学也形成了几个与众不同的甚至与一般哲学思想背道而驰的独特价值取向,即所谓“三重三轻”。第一,重人事活动轻物质利益,表现为高度重视政治、人伦等社会关系,轻视、排斥甚至否定经济、自然等物质关系。第二,重道德价值轻智慧作用,中国传统哲学在道德与智慧之间,推崇、抬高道德,贬低、排斥甚至否定智慧。第三,重情感直觉轻理性逻辑,中国传统哲学重视、偏爱人的情感、直觉,轻视甚至排斥理性思维、逻辑,这一价值取向,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突出表现。
关键词 :中国哲学;价值取向;“三重三轻”
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2-0254-02
收稿日期:2014-06-18
作者简介:李国祥(1960-),男,上海人,教授,从事与中国哲学研究。
中国传统哲学蕴涵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本质和精神,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和生存方式。它以人的现实生活为起点,构建了以注重社会生活和精神享受为特色的人生哲学,从而与包括西方哲学在内的其他哲学形成了鲜明的区别,在人类哲学史上写下了灿烂的篇章。正如张岱年指出:“可以说中国哲学家所思所议,三分之二都是人生问题的。世界上关于人生哲学的思想,实以中国为最富,其所触及的问题既多,其所达到的境界亦深。”[1]但与此同时,中国哲学也形成了几个与众不同的甚至与一般哲学思想背道而驰的独特价值取向,即所谓“三重三轻”,值得我们探讨。
一、重人事活动轻物质利益
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第一个价值取向,表现为高度重视政治、人伦等社会关系,轻视、排斥甚至否定经济、自然等物质关系。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治人为本,治物为末”。在古代中国,“治物”通常被认为是小人的事,“治人”才是君子的事。所谓“治物”,指处理具体事情、解决具体问题的活动,包括工农业生产、交通贸易、建筑施工、科技研究等活动;所谓“治人”,大体就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处理国家事务的“政治”活动。“治人”意味着对人和社会生活的控制,这种控制必须以政治权力和制度的确立与完善为前提,因而政治问题一直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家们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大都集哲学、政治、伦理与历史的反思于一身,他们都要求按照自己的哲学信念来生活,他们的行动构成他们的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的哲学要求他们身体力行,他们本人就是实现自己的哲学及政治伦理主张的工具。
儒家创始人孔子,既是哲学家、思想家,又是政治家、社会活动家,还是教育家、养生专家。他的学说以“礼”为出发点,而“礼”是一个揉政治与伦理为一体的传统概念。“礼治”、“德治”,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原则立场和基本观念。《论语》一书中,直接论“政”的,共有22处,而“政”字出现得更多,达到41次。孔子以维护政治传统和社会伦理的姿态出现,力图使自己的思想不带有个人的性质,使得他的主张容易被社会所普遍认同,尤其是被以正统自居的统治者所认同,由此成功地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进而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主流。
从表面上看,道家似乎是消极避世、远离政治的,其实并非如此,道家远离现实和政治的行为本身即包含了在思想上对现实和政治的一种独特看法。事实上,道家不仅关心政治,而且能从历史高度议政论政,提出了许多具体而独特的政治策略、计谋和手段,以致有人把道家学说称为“君人南面之术”。在《老子》一书中,直接议论如何治“国”的有21处,如何治“民”的,有33处,而论及“天下”的多达56处。由此可见,道家实际上也很重视政治活动,也有“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精神和远大抱负,只是在政治原则与实践方法上与儒家有很大的区别罢了。
中国哲学以政治和伦理为研究的起点,与西方哲学以自然科学为研究起点相比,层次并不低,从某种角度看,中国哲学研究的层次比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之后》之类著作的研究层次更高、更难。自然现象条理清楚、黑白分明,比较容易鉴别和把握;社会现象则不然,其复杂、治乱、安危、变更,并不总是一目了然的,需要认识者具有很强的认识、体悟、把握能力。因此,中国哲学家普遍认为,“治人”难于“治物”,“真正”的哲学,应该研究“人”本身,以“人”为主要研究对象:应该研究人的种种相互关系,应该探求最佳的“天下大治”方案,寻求“人和”模式,以“治人”为本,决不能陷入于“物”的研究之中,以至迷失方向、“玩物丧志”。中国哲学的这种思想,尽管有一定片面性,甚至给中国文化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其中也包含了一定的合理性,为人类哲学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的道路。中国古代哲学从总体上注重政治伦理活动,可以更好地替代西方工业文化在现实生活中仅仅依靠基督教劝善、协调关系的功能,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稳步发展。
二、重道德价值轻智慧作用
中国传统哲学在道德与智慧之间,推崇、抬高道德,贬低、排斥甚至否定智慧,其价值取向又与一般哲学不同。西方的“哲学”一词,源出希腊文philosophia,意即爱智慧。按黑格尔的说法,“哲学”一词的最早使用者是毕达哥拉斯,原意包含“爱”与“智慧”两方面的内容。显然,这种“哲学”的定义,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本质特点,不是“爱智慧”,而是重道德、轻智慧。中国哲学的最高目的据说是“成圣”,最高的哲人就是圣人。“圣”在汉字中最初有聪明智慧的涵义,所以《说文解字》释其本意为“通”。但经过哲学家们的解释、使用和发挥,其基本意义却变成“德”了,而与“智”相去甚远。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资治通鉴》上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2]。就圣人、愚人、君子、小人的定位可见,儒家是以德才结合为标准来定位人格的。由此可见,在古代中国,哲人、圣人,主要是一种道德的楷模、理想的人格,并不具有智慧的含义。先秦每一位大哲学家,都认为圣人与王者最好是同一个人,由圣人亲自担负“治国平天下”的职责,那就是最理想的政治。所以,每一位中国哲人所描绘的“理想国”,都有“哲学王”来领导。在孔子看来,如有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那就不是一般的仁人,而是“圣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哲学王”是知识型、理论型的,而中国的“哲王”、“圣王”则是道德表率型、实践型的,两者有着极其鲜明的区别。
许多中国哲学家不仅不爱智慧,反而有一种轻智慧、乃至贬智慧的倾向,这种倾向在道家哲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老庄的“理想国”,其实是一种“愚人国”。在这种理想国中,“圣王”要以身作则,带头愚化自己,同时也要以“愚化”作为治国治民的根本方法。他们的主要理由是:“智慧出,有大伪”(《老子》第十八章)。就是说,智慧与道德是根本对立的,智慧必然败坏道德,智慧的发展就意味着道德的退化。可以说,智慧与道德的矛盾与二律背反,始终深深地困扰着老子与庄子的天才的头脑,是他们思考“人”和整个道家思想体系的一个总的理论前提和基本原则。在《老子》一书中,论“智”仅7处,论“圣人”共32处,皆有明确的贬抑智慧、否定机巧的倾向。如:“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第十二章),“绝学无忧”(第二十章),“绝圣去智,民利百倍”(第十九章)。这就是说,“圣人”治理天下,要简化民众的头脑,填饱民众的肚子,强化民众的筋骨,永远使他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这样,即使是聪明人也不敢妄做主张。因此,“圣人”一定要“为天下浑其心”。
老子的这个思路被庄子所继承,在庄子那里,进一步把所谓“浑沌”当作一个表示人及人类最高境界的范畴。显而易见,在老庄的“理想国”中,谈不上开发“民智”,同时也谈不上开发“君智”,因为国君必须从我做起。在道家看来,连哲学家都应以愚为上。哲学家与众人的不同,就在于他有一颗“愚人之心”。即使别人都玲珑透剔,只有他一个人是昏昏的、闷闷的,因为他已经脱尘拔俗,达到了“道”的高度。而超越了一切聪明的“昏昏闷闷”的大智返愚者,应是国王的楷模,国王就应该是这样的人。这样一个超越了智慧、拒绝运用智慧的国家,才能成为得道之国、至治之国。
一般说来,中国的哲学家都不愿意做智叟。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觉察、体悟到,机巧、智慧在社会、人生中存在着消极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非常严重的。他们崇尚道德价值,有意用道德化的手段来抑制智慧化的追求。贬低智慧,必然贬低科学技术。儒家认为,“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所以它坚决反对“奇技巧”,即使对“小人”也不例外。道家走得更远,道家对科技进步持彻底否定态度。老庄认为,人类的科技成果不是人对这个世界的贡献,而是人类给客观世界带来的灾难,因而主张封存一切科技手段乃至文化成果,退回到原始的自然状态去。这种思维方式是非常片面和荒谬的,给中国哲学和科技发展带来严重不利的影响。
三、重情感直觉轻理性逻辑
重视、偏爱人的情感、直觉,轻视甚至排斥理性思维、逻辑,这一价值取向,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突出表现。因篇幅有限,兹不探讨。
总之,中国传统哲学不是将人的精神和情感客观化为彼岸的人格神即上帝,而是在主体自身求得解决,此即所谓“安身立命”之学。从孔子的“知天命”到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都主张返回自身,通过内心体验,勿需逻辑推演,就能找到“安身立命”之地。道家庄子所谓“天在内,人在外”,也说明天道内在于人而存在,“心斋”、“坐忘”就是内在体验的重要方法。佛教天台宗的“自性说”、禅宗的“明心见性”说,都说明佛性在自家心里,是自家本有的“无尽藏”,不需外求。在有限中实现无限,在暂时中探求永恒,在日常生活中体验情感的快乐,不需要什么深奥的理性分析与精确的逻辑论证。所以,早在1943年金岳霖先生就指出:“中国哲学的特点之一,是那种可以称为逻辑和认识论的不发达。”[4]诚哉斯言!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65.
[2]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