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6 15:27:0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

篇(1)

当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年龄结构跨度较大,但其主体是80后群体,这个群体指的是1980年以后、1990年以前出生的人群。中国经济社会发生巨大转型和快速发展是80后辅导员的成长背景,他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方面,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80后的辅导员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一出生就是每个家庭的中心,在各方面都备受家庭的精心关怀与呵护,长期的“被中心”家庭培养模式,使得他们自幼就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同时,他们独立能力较强,对他人的依赖较少,可以独立开展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80后的辅导员在大学受教育期间,国家实行缴费制度,毕业生流向不再包分配,而是实行市场化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政策,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社会背景强化了80后辅导员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同时,80后辅导员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的选择上更加多样化,传统的师德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80后辅导员的师德建设需求。

(二)90后大学生是辅导员工作的客体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客体,即当代高校在校生,他们是辅导员工作的服务对象,这个大学生群体都是90后,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首先,90后大学生成长于一个信息开放的时代,从网络上学习和接收了大量知识和信息,接收的新事物、新思想比较多,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相比以往的大学生接收能力比较强,同时他们勇于尝试,喜欢冒险,思维比较活跃,学习知识的速度快,创新能力强,解决同一个事情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喜欢另辟蹊径,不满足于现状。其次,90后大学生独立意识强,但独立能力不足。他们具有强烈的个人独立意识,注重个人隐私,不愿被人影响。90后大学生与他人互动合作的能力不够强,不善于主动与同学、老师沟通一些小矛盾,很多人不太乐意敞开自己的心扉,不乐意交流,这就导致90后大学生情感上的依赖与不善交流的矛盾,很多问题的堆积最终导致较多的心理问题。

二、当代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现状及师德失范的原因探析

(一)当代高校辅导员师德现状

高校辅导员正是以“立德树人,培育精英”为神圣使命和职责的特殊教师队伍,与教学岗位的教师相比,高校辅导员与学生距离最近,参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更加频繁,在关心大学生发展、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方面的作用更加直接和具体。目前,80后辅导员队伍的主流积极向上、认真负责,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辅导员师德建设方面的不足也不容忽视。如少部分辅导员放松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长此以往,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很难站到一定的高度,不能在理论上融会贯通以指导实际问题的妥善解决,对于时事热点与难点问题时时出现困惑与不解。其次,个别学校忽视专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致使辅导员配置不能满足基本的师生比要求,将少兵多,工作任务重,工作类别多,上面一根针,下面千条线,使辅导员工作的内容繁杂,辅导员岗位的职责模糊。

(二)当代高校辅导员师德失范的原因探析

1.价值观、人生观的冲突是辅导员师德失范的社会根源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开放、发展经济是当前的主要任务,但伴随的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对80后高校辅导员价值观念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风险精神缺失了,提的个人要求多了,职业倦怠现象凸显了。2.辅导员职业发展方向不明朗是80后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实际工作内容有序繁杂,事务性内容占主要,工作的重心偏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多数高校辅导员未受过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即非思想政治教育者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使80后高校辅导员朝向职业化高校辅导员的道路发展比较困难,也就很难要求他们把辅导员工作当作终身的事业来做。80后高校辅导员对自己身份地位的不明确和发展方向的不明朗产生了焦虑,从而在工作中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个因素也成为制约辅导员师德的瓶颈。3.僵化不变的评价和管理制度是80后高校辅导员师德失范的体制因素高校师德建设提及了很多年,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出台了有关的德育规范,但是没有实际可操作性,并且内容上陈旧,更多的要求是思想及境界的高尚性。各高校都有相应的管理和评价考核制度,但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对高校师德起到了一定的约束效果。

三、当代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对策

(一)强化高校辅导员职业培训环节的职业道德教育,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高校辅导员如果能够转变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和态度,把辅导员工作当作一份事业来做,而非仅仅一个职业,就可以提高其职业认同感,在工作中获得充足的职业幸福感。部分高校培训中强调较多的是辅导员职业对于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性,而没有从根本上去引导和激发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价值感。情感的认同只有通过人与人的内在情感沟通才具有坚实的基础和永恒的活力,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内心认同自身的职业后,辅导员能够在自己的工作中严格自律。他律为辅、自律为主,辅导员即使再忙碌和劳累,也能感受到付出所取得的价值,忙并快乐,累并快乐。

(二)明确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向思想政治教育主线靠拢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的具体职责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反观我们当前的实际情况,高校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主要内容不再是思想政治教育,代之以具体繁杂的日常事务。各高校要对辅导员合理定位,把辅导员从琐碎的日常事务中分离,这样,辅导员才能回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主线上来。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性质有了准确定位,工作内容有了主线,就有足够精力深入开展日常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充分的时间上好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才能真正在管理与教学工作的相辅相成中把教书育人落到实处。

(三)完善高校辅导员的考评机制,关心辅导员的个人发展

篇(2)

(一)辅导员岗位能力素质不够全面

球、联动中国的重要新媒体平台迅速成长壮大,纷繁多样的信息内容借助这些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扩大其自身的影响力,信息内容的多元化加剧了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新媒体时代开放的传播平台和平等的话语体系,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成冲击,对辅导员岗位能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大学生正处在社会化关键阶段,心理、思想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新媒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部分辅导员缺乏与时俱进的知识结构、教育理念和创新思维,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的理论基础和职业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二)辅导员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近年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虽然出台了不少有关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面的文件。但在高校贯彻落实中,缺乏针对辅导员群体的具体制度和措施,没有针对新媒体时代辅导员岗位特点建立行之有效的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辅导员实际工作主要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学生事务管理展开,新媒体是工作开展的重要载体,但由于工作内容灵活性较强、工作过程较隐性等特点,高校对辅导员职业道德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建设滞后,工作机制不完善。在日常管理中,重辅导员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的提升,针对职业道德的过程管理较少。在岗位考核中,缺乏科学的量化指标来评价辅导员职业道德状况。从而使日常管理和岗位考核等手段没有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未能对辅导员职业道德状况作出客观公平的考核评价。

(三)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不够明确

尽管国家颁布了支持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明确规定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一些优秀人才从事辅导员事业。但是一些高校辅导员选拔标准不够明确,辅导员入职后培训体系不够健全,造成辅导员岗位的人岗匹配度不高,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对于辅导员的客观要求。部分高校对辅导员工作配套支持政策不足,对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与辅导员晋升、职称评聘、进修深造等关系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重视程度不够,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发展的政策往往得不到真正落实。客观上造成了辅导员职业地位和职业公信力不高,广大师生对辅导员工作的职业认同不强。辅导员找不到向纵深发展的职业路径,积极性受到挫伤,职业认同感降低,缺乏提升职业道德的动力。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举措

(一)进一步严格辅导员准入标准

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建立在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基础上,否则,职业道德就无从谈起。因此,把好准入关是加强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活跃,需求日趋多元,新媒体颠覆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各类新媒体平台上思想碰撞日趋频繁,文化交锋日益明显,在不知不觉中对大学生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三年一个小代沟,五年一个大代沟”。辅导员必须具备新知识、新技能,拥有开阔的眼界视野、复合的知识结构,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才能创新工作方式,与学生无代沟地沟通交流,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引导学生的思想成长。要通过明确严格的辅导员准入标准,选拔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运用新媒体开展工作能力的辅导员,进而提高辅导员职业道德水平。

(二)进一步完善辅导员培训体系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提出,要抓住辅导员职业道德培养重要环节,教育引导辅导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涉及教育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知识的运用,因此对于严格标准选拔出的辅导员仍需要通过培训来不断完善他们的知识体系,提升岗位工作技能,加快职业道德的养成。职业道德建设也是一个道德的自我提升、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必须通过辅导员对职业道德修养的不断提升,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人范,承担起育人职责。要完善现有的辅导员培训体系,与新媒体时代相适应。在具体落实上将职业道德摆到突出位置,贯穿辅导员培训的各个环节。将辅导员自我学习与组织培训相结合,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业务知识进修和专业知识培训相结合,不断提高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篇(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4-0016-02

自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提出“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以来,如何在新形势下有效地进行辅导员队伍建设,成为有关辅导员工作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辅导员的职业定位问题则直接关系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走向。

一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自我认同

辅导员的职业定位问题是辅导员在开展教育工作时的角色扮演,以及随之而来的自我认同的问题。明确的职业定位不仅有助于辅导员在工作中更好地明确自身的职责范围,而且对辅导员形成清晰稳定的自我认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具体的实践中,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往往出现错位。辅导员究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行政管理人员,抑或是服务工作人员呢?按照现有的分析,看起来辅导员的工作似乎与这些角色职责既有交集,又不相一致。这种互相交叠重合的状况,实际上说明了高校内部分工体制的不明确性。这种状况的存在,成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障碍。一方面,辅导员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都不可或缺,在日常事务、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辅导员都是实际的施行者和工作者;另一方面,辅导员工作角色定位的模糊状况,恰恰呼唤着一种专业化建设的需求。这两方面的内容,又和辅导员的自我认同息息相关。为了更加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因此必须回顾一下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历史背景。

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或者说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提出,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从1953年在清华大学中出现辅导员这一职业以来,辅导员开始逐渐成为高校教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开始,辅导员是以进行政治思想工作的角色来定位的。但出于岗位的流动性和临时性的考虑,对于辅导员的培养又逐渐走上了“双肩挑”的建设道路。按照相关的统计和分析,1953~2010年,教育部针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颁布的文件,体现了对辅导员角色的要求经历了一个从兼职,到以兼职为主的专兼结合,再到以专职为主的专兼结合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说明,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与对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质的认同紧密相关。显然,辅导员从临时的岗位性质向职业性的发展转变,也就提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稳定性、专门性、长期性甚或终身性的要求。同时,正由于其职业性,辅导员职业角色的长期发展也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如果不具有相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势必会造成辅导员对自身认同的困惑。这种境况对于高校工作长期稳定的持续发展并不是一件好事。

因此,可以看到,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趋于职业化和专业化,并且形成一种清晰的自我认同,这应该是辅导员职业未来的发展走向。辅导员角色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及由此而来的相应的发展潜力和社会认同,是辅导员职业化的本质要求。这一要求势必会对目前辅导员角色的模糊定位,以及发展前途的不明朗形成强烈的冲击。那么,要想对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趋向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就必须避免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泛泛而谈,而应讨论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在高校内部的可行性和出路问题。

二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未来定位:专业化和职业化

出于辅导员角色定位的模糊性,对其进行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定位势在必行。如上所述,职业化往往伴随着对长期性、稳定性和社会认同性的要求,而专业化则伴随着知识性、专业性等要求。对于高校的环境而言,知识性和专业性是获得广泛认同的基本前提。辅导员成为社会公认的职业也仰仗于专业和学科的背后支撑。因此,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可以有效地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应,如与学生关系的处理,对日常事务的掌控,以及辅导员自身素质和整体素质的提高等。同时,这也有利于构建一个发展的前景,让辅导员不至于对自己的角色和未来发展感到迷茫。

1.从职业化而言,辅导员的未来走向大致有三种:教师岗位、管理岗位、介于教师与管理干部之间的职业辅导员岗位

首先,按照教师岗位的发展,辅导员需要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思想教育、教学和科研上。一方面,这会遇到学历瓶颈和相应政策的限制,如高校在聘教师的要求是博士研究生,而目前从事辅导员职业的一般是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不少高校对辅导员转岗也有相应的时间和条件限制。如果没有相应的倾斜政策使得辅导员可以攻读相关学位或进修,辅导员向教师岗位的转换仍然困难重重。另一方面,按照相关文件的规定,辅导员可以走专家化的道路,即思想教育、心理健康管理、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家,但这同样要面临相关的知识和制度保障的问题。

篇(4)

G711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高职院校的作用逐渐被凸显出来,作为我国高等院校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但是随着教育资源的缺乏,我国高职院校在面对社会大量的需求时,相关配套设施和体制建设方面存在较大的缺失。尤其在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学生辅导员工作内容较多,涉及学生的方方面面,对于学生辅导员的个人素质和能力都是较大的考验,且管理上存在缺失,未能有效运用工作机制,使得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专业素质能力差异较大,不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因此,必须要从队伍建设角度入手,通过合理配置资源,优化队伍发展结构,同时明确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内容,才能发挥出一线工作者的作用,才能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和指导。

一、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岗位职责不够明确

岗位职责不够明确是当下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的高职院校对于学生辅导员未设立单独的岗位,凡是从事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都被称作学生辅导员,造成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队伍管理范围不确定。另外,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往往身兼数职,既负责学生的日常工作,同时也要跟进学院的日常工作,这样的情况导致学生辅导员有的挂职在学生处,有的在各系办公室中,使得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管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1]。除此之外,师资力量不足也是导致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工作较为繁琐的原因,学生规模不断扩大,而专业的学生辅导员数量较少,人员不足使得一个学生辅导员往往要带多个班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管理的效果。

(二)队伍发展层次较低

目前学院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力度还有待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工作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活区别于高中集中化的管理,要求了学生在半开放的环境里不断强化个人生活与学习的能力,从而为将来踏入社会做好准备[2]。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队伍结构存在不合理的情况,主要是由于部分的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专业性不强,对于学生工作的开展缺乏相关的经验,尤其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缺乏正确的知道方法使得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工作效率低下,作用被限制。另外,在学历和职称方面,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相较于专业教师有很大的差距,专业知识水平有限使得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未能发挥出岗位的作用,降低了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层次。

(三)队伍人员流动性强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采用的是聘用制度,现行的辅导员制度也使得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较强,采用聘任制度,能够便于实际的管理和考核,但是福利待遇上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存在差距,且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入行门槛较低,多数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都希望以学生辅导员这一岗位作为跳板,能够从事于行政管理等工作。因此,人员流动性强,使得管理工作难以开展[3]。另外,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工作任务重,较为繁琐,使得辅导员在实际的工作中压力较大,心态失衡,辞职或转任的情况较多。而学院为了保证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数量,不得不放低选拔标准,新上任的辅导员经验不足,能力存在欠缺,导致实际的工作效果不理想,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和管理。

(四)人员素质差异较大

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这一岗位对于个人能力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为学生提供生活上的指导,同时在思想方面、心理方面以及学习方面都要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但是在实际的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管理过程中,人员素质差异性较大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方面,学院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培训力度还不够,岗位人手不足,且未有大量的时间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能力进行系统性的培训,多数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仓促上岗,未能发挥出工作的作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对于岗位的认识不清,工作缺乏主动性,不愿意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工作精神缺乏也使得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能力表现具有差异化,对于学生的工作开展效果不佳[4]。

二、强化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科学设岗,合理配置

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是教师队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必须要加强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管理的重视力度,要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投入更大的人力和资源。因此,要注重科学设岗,首先要明确工作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实现规范化管理;其次,要注重人员的合理配置,保证一个班级配有一名专业的学生辅导员,减p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工作任务量,从而人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最后,要注重合理配置资源,学院的招生数量越来越多,学院领导必须要着眼于学院发展的实际情况,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将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进行细化,分为专职辅导员和生活辅导员,设立在学工处和学院各系办公室,从而方便于对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的管理[5]。

(二)提高标准,优化结构

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在实际的学生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整体的发展层次,学院必须要提高招聘的标准,要严格制定选拔制度,要贯彻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从党员教师和干部中聘选高素质的人才,或者从任职教师中聘选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利用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专业能力,从而达到优化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人员结构的目的[6]。另外,学院要注重加强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培训工作,通过提供系统性的学习机会,强化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个人能力,从而帮助学生辅导员更好的开展工作。

(三)科学管理,注重发展

科学管理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是保证每一名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发挥工作职能的前提,因此,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岗位性质,明确其岗位目标,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使得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在实际的工作中能够有明确的工作目标,有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另外,要注重增强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岗位待遇,以激励政策充分调动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积极性,从而实现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的不断壮大。

(四)强化职业定向,提高整体实力

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岗位的流动性较强是影响管理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为了顺应当下的教育形势,我认为必须要强化职业定向,要将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视为一个专业性的岗位,同样具有科研价值和实践意义,要多采用专职专聘的形式,注重发挥出岗位的优势,要强化辅导员的个人素质,要让辅导员正确且全面认识辅导员岗位,注重岗位精神的培养,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从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实力。

三、结语

四、综上所述,新形势下,社会对于高职院校所报以的期望越来越大,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展学生工作,必须要强化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管理效果,要正确对待辅导员岗位,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将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同时注重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完善的培训制度,从而发挥出岗位的职责,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柏雨竺.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基于教育部24号令提出的辅导员八项主要工作职责[J].学理论,2013,02(02):300-301.

[2]胡亮华,陆虎.高职院校辅导员“内提-外促-互学”三位一体培养机制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5(01):82-85.

[3]王周锁,周广阔,吴,杨杰.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与服务方法探究――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五知”工作为例[J].船舶职业教育,2014,08(05):72-75.

篇(5)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问题对策

Key word: University instructorTroop Present situationQuestion Countermeasure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迅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1.1 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

1.1.1人员配备不足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学生的质量、素质有所下降,进而出现了高校教学资源紧缺、辅导员人手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利等现象。辅导员带的学生越多,事务性工作就相对越多,就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做大量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此外,由于学分制和后勤社会化的逐步实施,辅导员工作的职能也将发生细微的变化并有所延伸。学校机构精简后,几乎所有行政后勤机关都不直接对学生服务,各类烦琐事务统统压在辅导员身上。

1.1.2年龄结构不合理

从辅导员的年龄结构上看,绝大多数高校的辅导员是从应届毕业生中选拔的,年龄普遍偏小,缺乏人生经历和工作经验。从辅导员的专业结构上看,许多辅导员基本上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缺乏系统的理论功底,工作主要靠过去当学生干部的经验开展。

1.2辅导员工作性质不确定,工作对象变化大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辅导员的所带班级和人数也在增加,针对目前大学生自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学生特点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辅导员工作中日常事务处理成了主要内容。高校辅导员要关注大学生方方面面,这使得辅导员的工作难以定位。为了做好学生综合测评、学生党建、宣传活动等工作,辅导员不得不在校内各部门之间奔波。无力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态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了,常常是发生问题以后再考虑补救措施。此外,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使得学校教育的权威影响力在减小。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应采取的对策

2.1辅导员队伍结构的合理化

重视辅导员的合理配备,优化辅导员队伍的结构。选拔、具有一定业务专业知识和组织管理能力的人员担任高校辅导员工作,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础。从优秀的党员教师干部中选拔一些人担任兼职辅导员。辅导员专兼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它学科教师的互补,有利于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改善。

2.2明确岗位职责,加强队伍管理

对于辅导员的岗位职责问题,迄今仍没有统一的界定。这种现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导致辅导员队伍不够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抓紧制定和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改变辅导员只是管理员或服务员或救火队员的现状。对于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我认为应该在围绕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强调辅导员在大学生个人成长与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和示范作用。辅导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功能应注重“导”的作用。

2.3辅导员的发展机制与保障

篇(6)

2高校师风师德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

师风师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即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对政治的了解与关心,对职业的投入与热爱,同事与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良好得体的语言与着装,自律及要求等等。高校青年教师思维灵活,工作弹性大,大多数工作态度端正,充满着正面力量,高校需要这些青年教师夯实高校的建设,而与此同时,在社会经济过热的浪潮中,青年教师还需要道德沉淀与文化素质修养,以把这支队伍建设成为具有职业道德,作风严谨,蓬勃向上的一支队伍。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笔者通过走访调查与五年来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的经验,总结出青年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的几点问题。

2.1一线教师学术作风不够严谨教学工作不够认真

一线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核心与精髓,是学生们答疑解惑,模仿尊敬的对象。而近年来青年一线教师人数过多,岗位认定与职称评定的竞争愈加激烈,导致青年教师们将精力大半投入到积累论文的数量,参与课题的数量以及奖项评选中。科研工作者普遍了解,论文的产出需要做实验,实验数据是大量的试验以及调研产生的,只有严谨的科研才会产出对本学科有积极贡献于社会意义的论文,青年教师有教学的压力以及家庭的压力,因此对于论文产出喜欢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许多论文的产出仅仅是为了凑数,这样论文的质量可想而知,更不用提对本学科做出贡献。抄袭现象屡禁不止,且大都发生在青年教师当中。课题的报送面临的压力更大,不但要求青年教师拿出切实的研究成果,还需要与申请部门协调关系。青年教师在工作中面临如此强大的压力,导致很小部分精力放在学生身上。许多教师听到下课铃直接信步走出教室,不与学生交流,不解答学生课堂上的问题,对学生有问题的邮件匆匆一瞥,做不出合理与学术的解释,许多教师一学期过后还叫不出三个以上学生的姓名,令学生及其不满,与师风师德建设严重相背离。与此同时经济过热又导致青年教师们普遍认为自己收入过低,想方设法为自己再招揽一份兼职。在各个城市的私人培训机构,经常可见到高校教师在为中小学生们补课的身影。长此以往,青年教师教学的精力越来越少,会严重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以影响日后的学习。最后,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些许问题。多数青年教师缺乏科研经验使得课堂上理论内容较多而缺乏动手实验,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发挥。一些青年教师不够为人师表,课堂上有时满腹牢骚,将许多时间花在批判社会现状上,不给学生们正面力量,迟到早退的教学事故时有发生,从而导致自己忘记什么是“为人师表”,学生们忘记什么是“传道授业解惑”。

2.2青年辅导员的思想道德建设有待提高

目前,各个高校的辅导员大多都是青年教师,青年学生辅导员可以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经常可见学生与辅导员关于生活学习的问题促膝长谈,辅导员的确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与情感的依赖对象。但是辅导员队伍的过于年轻化产生了许多道德建设的问题。笔者通过对辅导员的调查发现现状堪忧。辅导员队伍中许多都是研究生刚毕业的学生,在道德上不太善于掌控自己,对学生奖惩不一,有的有严重的情感偏向,在大是大非面前显得犹豫躲闪。许多辅导员决定着奖学金等级,优秀学生的称号,学生党员的名额,这就使辅导员们有情感偏向,归根到底是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其次,学生经常遇到生活学习上的问题乐于与辅导员探讨,有些辅导员在道德建设方面不够成熟,很少给出中肯切实的意见,这使学生有时感到困惑,不知遇到问题该与谁去讨论,及其容易走极端,说到底这是师德建设的问题。

2.3教辅青年工作者思想意识不够成熟

高教的教学机关与教学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高校机关是高校运转的命脉。青年教师不断地涌向机关也给教辅工作带来了许多问题。青年教辅人员由于社会经验少,对本校的运转缺乏了解,经常在工作中出现纰漏,态度冷淡,知识贫乏是青年教辅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是这些青年教室们思想意识不够成熟,师风师德建设有待提高与完善。

3完善师风师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笔者参考了不少讨论此论题的文章,大多数作者对师风师德建设的提出建议非常有限,且主要目标放在强化学习教育,规范教师行范,设立严格的奖惩机制上。而笔者认为,师风师德建设欠缺的主要原因在于青年教师科研与教学的工作压力过大而导致的,笔者决定另辟蹊径,提出几点完善师风师德教育的建议。

3.1缓解教学与科研的压力以抵制学术不严谨作风

针对科研与教学的两座大山,笔者听取了沈阳药科大学外语教研室吴秀萍教授的评论“没有做过科研的教学工作者只能在讲台上重复别人的东西,不可能将创新能力与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笔者深有同感,抵制学术不严谨的作风,应把第一步放在缓解教学与科研的压力,理顺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中去。笔者认为,青年教师进入高校工作,应首先承担着一部分科研任务,学校应给与适量的经费让青年教师搞学术研究,并对青年教师的产出论文产出质量有严格的审订,只有发表出对本学科本专业有教学意义,社会贡献的论文,才有可能让这些青年教师在职称评定中有资格参与副教授的评选。而将更多的教学任务给予教授与副教授,因为学生更喜欢听有着科研经验,创新经历与学术积累的教授们上课,这样学生更有积累,更有启发,个高校产出的本科生更加有质量。只有学术严谨,才会更好的完善师风师德。

3.2拓宽青年教师视野成熟青年教师的思想意识

笔者指出,许多高校青年教师思想不够成熟,没有文化沉淀,这导致了这些教师视野狭窄,不能更好的进行科研与教学,笔者认为,刚入校的青年教师应该至少学习一门与本专业无关的科目,做出课堂笔记与评价报告,以达到拓宽视野,充实思想的目的。同时教师在完成教学的同时应结合专业特点,多下基层锻炼,例如在高铁建设现场试验,在其他高校实验室得出科研数据。此外,青年的教师申请的课题报告应由评审团反复讨论与不断修改,因为只有这样,青年教师才会对自己本专业的知识不断的进行深入,创新;对其他专业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以完善自己的思维,拓宽自己的视野。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才会使师风师德建设进一步完善。

3.3营造浓厚的师风师德建设氛围

强化管理与严格考核许多青年教师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大多数是上班,下课,回家。教师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对学校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的大事件缺乏了解,针对授课教师这一特点,笔者认为,教辅机关应该在学校营造浓厚的师风师德建设的氛围,积极倡导“德育为主,教育文本,教学育人”,定期将一线教师聚集起来,使教师们有更多的机会交流,使这些会议成为青年教师表达意见,提出观点的有效渠道。同时,学校也应该强化管理和完善考核机制,多多听取学生们对教师的评价,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作为主要的评选依据,使得培养良好的师德师风成为青年教师的自觉行为。

篇(7)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61-02

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辅导员职业道德是实施教育影响的前提,在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有重要意义。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人民教师的摇篮,培养的人才不但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以高尚的精神塑造学生。高师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决定着我国21世纪的人才规格。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师德特别是辅导员的师德建设在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高师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意义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曾说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辅导员作为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师德内涵既有一般教师的共性:即包括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献身教育等基本内容;又具有其特殊性:政治的敏感性、行为的表率性、工作的时效性、对象的复杂性。辅导员师德建设在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辅导员是大学生德育素质培养的催化剂

辅导员长期工作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第一线,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核心力量。作为辅导员,首先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辅导员所面对的培养对象是一群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的青年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塑造。辅导员不仅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他们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积极的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说,辅导员是学生德育素质培养的催化剂。

(二)辅导员的人格素质有榜样的力量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辅导员是与学生相处时间最长的老师。学生在辅导员身边学习和工作的同时,从他们身上学到为人处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辅导员要用优秀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因此,作为一名辅导员,自身的人格与素质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辅导员是推动学校和谐发展的有力保障

高校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就需要一个相对和谐的发展环境,需要校园内外老师与学生的和谐相处。作为为学生服务工作的辅导员来说,与学生的和谐相处,有利于学校的和谐健康发展。[1]辅导员作为为学生服务的角色,要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尽职尽责,全身心的去爱护每一个学生。所以就要求广大的辅导员在学生遇到思想或者生活上困惑时及时的帮助引导,在他们取得可喜的成绩时给予他们赞许和鼓励。辅导员的工作是拉近师生距离,培养师生关系的工作,所以说辅导员是高校和谐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高校辅导员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中个别不和谐的因素作祟,一些消极思想影响着我们的师德师风建设。特别是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在部分高师院校的边缘化,导致了我们现阶段的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立场不坚定,缺乏原则性

很多辅导员碍于情面,学生出现问题时不严格负责,对学生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没有真正认识到作为辅导员,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上,除了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还必须有恒心有毅力,要铁面无私,甚至厚着脸皮去开展工作。部分辅导员在工作中,忘记了要树立起教师的严肃形象,为学生的发展做长远的打算,维护学校的声誉和形象,没有尽职尽责完成辅导员的工作任务。

(二)缺乏责任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

高校的辅导员要对学生的各方面发展做综合考虑和协调引导,正确处理学生在各个阶段的思想矛盾。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个别辅导员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没有及时的给予帮助,反而是推脱干系,拒学生于千里之外。虽然是个别现象,但是却反映出很严重的现实问题,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不仅促生了辅导员推卸责任的现象,也使得那些对工作认真负责、关爱学生成长的教学工作者们为之汗颜。对辅导员的和谐发展是不利的。

(三)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低,缺乏系统指导

高校起初辅导员的聘任对象一般侧重在任用985、211院校的优秀毕业生,所学专业不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旨在选拔吸纳优秀人才及时满足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需要。这一群体大多在岗前培训中才接触到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同时队伍较为年轻化,高校培训缺乏系统性,因此辅导员入职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工作的开展。同时辅导员工作流动性强,职业化程度低,在一定程度上也使这一职业缺乏根基。

(四)工作压力疏导不及时,缺乏工作热情持久度

篇(8)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形象管理 辅导员威信

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途径诸多,而处在学生管理工作第一线的高校辅导员的形象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关注形象管理的辅导员更易受到学生的喜爱,促进教育效果的改善,从而提升辅导员个人从业竞争力。

一、高校辅导员形象管理的内涵

形象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他人或事物由其内在特点所决定的外在表现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其本质是人与人、人与物关系的反映。[1]良好的形象往往是个人和组织成功的关键。辅导员形象是指辅导员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在公众心目中的总体印象和评价,是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与反映。本文认为,辅导员形象管理的内涵就是对高校辅导员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要素进行开发和管理,全面提升个人软实力和竞争力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高校辅导员形象管理策略

1.坚定信念,提升政治理论水平

政治素质是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也是最核心的素质[3]。高校辅导员要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加强学习和弥补政治理论知识等,借助大众媒体关注时事;积极参与政治理论学习和党员教职工学习;在党员“创先争优”活动中,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开拓创新、奉献岗位,切实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党性认识;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对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注意言论的导向性和科学性,避免随意性。

2.纵向发展,改善专业能力: 由“杂家”走向“专家”

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的一员,普遍缺乏群体认同感,一方面是因为这支队伍并不强大,另一方面辅导员没有在大众心理形成鲜明的形象特征,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专业形象。以生为本,提升专业技能,增强自我认同感,走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之路。这是提升高校辅导员专业形象和改变辅导员现状的关键。

高校辅导员要结合自身实际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加强学习学生教育管理的相关专业知识,并在学生管理实践中“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书育人的本领。同时围绕学生管理和教育的一个或多个专题领域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撰写论文,形成自己的研究特长,成为思想教育专家、成才规划专家、心理咨询专家、就业指导专家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由“杂家”走向“专家”。

3.完善人格,提升品德修养、师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十分强调以身立教, 为人师表。辅导员要多方联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辅导员要具有高尚的道德,热爱教育(学生)、献身教育的敬业精神,要自尊、自重、自爱、自强,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积极参加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活动,参与“践行师德创先争优,办人民满意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学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增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能力水平,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学术道德,积极参与学风建设;学会“慎独”,通过自律和他律来提高个人修养和专业素养,培养和增强个人的人格魅力。

4.坚持学习,增强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校辅导员要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处理好工作、学习与科研创新的关系,结合工作实际来思考学生管理工作。在工作中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工作和及时总结经验;发现和探讨学生管理工作的新问题、新方法;积极参与学生管理教育课题的研究和学校相关部门举办的辅导员业务学习、沙龙,加强交流工作中的经验和心得,这不仅是高校辅导员增强科研、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障。

5.尊重关心学生,行为示范表率

高校辅导员通过规范和管理自身的行为有助于提升自身形象。辅导员要在开展工作中,坚持以生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树立“手心手背都是肉”的教育观念,摆脱“马太效应”的误区,在评奖评优和机会面前人人平等;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都应该充分信任,并充满期待,以期实现“罗森塔尔效应”;辅导员要采取“亲民行动”,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亲和力,为学生排忧解难;指导学生制定学习学业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其养成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同时,注意培养和锻炼辅导员自身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心理疏导能力、生涯规划指导能力等,更有效地服务广大学生。

6.整洁仪容仪表,美化外在形象

由于学生的“向师性”,他们经常关注自己的老师。细节决定成败。辅导员要做到仪容修饰美,要注意修饰仪容。生活中人们的仪表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礼仪素养,是人们交往中的“第一形象”,往往形成光环效应,这在实际生活显得非常重要。成功的仪表修饰一般应遵循适体性原则,时间(time)、地点(place)、场合(Occasion)原则,整体性原则和适度性原则。值得一提的是,高校辅导员在整洁外在形象时,要结合教师特点和职业角色来设计和修饰、把握分寸、自然适度,避免随意性、夸大化和奇特性,从而形成美观大方、整洁健康、活力阳光的教师形象。

三、结束语

高校辅导员通过形象管理,有利于提升自身软实力、职业胜任力(竞争力)和辅导员整体素质,有利于改善高校辅导员的总体形象,进而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效能。文章对高校辅导员形象管理的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篇(9)

二、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学校方面。目前虽然学风建设引起了各高职院校的足够重视,但是很多措施只停留在制度的层面上,没有真正的付诸实施。从1999年开始,全国高校不断扩招,给学风建设带来巨大压力。许多学校合并成为高职院校或本科院校,这些高校的建校时间较短,招生压力较大,一般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招生就业等学院的发展定位等方面,学风建设问题还没有放在高校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2、教师方面。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考核上更看重科研,反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使一些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到做研究发论文上,而把最本职的工作课堂教学放到了次要地位。教师对学风的重视程度不够,自身要求不高,长期下来,学生的不良学风一直没有得到改善。此外,有些教师只管教不管学,对于学生的课堂纪律和学生的出勤率都视而不见,更有甚者认为课堂纪律是辅导员的事,而辅导员则认为课堂是任课教师的课堂,辅导员的参与会影响任课教师上课,这样的想法使课堂纪律成为一个皮球,在教师与辅导员之间推来推去。

3、学生方面。高职院校的多数学生在考上大学之前就已经失去了学习动力,高考失利来到高职学校,破罐破摔,自甘堕落。学生学习功利性较强,对专业课、实训课的学习兴趣较高,能认真对待,对公共课、基础学科等理论课不够重视,更有甚者为了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参加多个协会和社团,最后导致学业荒废,本末倒置。

4、社会方面。社会不良风气对高校学风造成不良的影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诚信不足等不良风气流行甚广,从而引发了部分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使部分学生有了“读书无用论”的想法,一部分学生在课上、课下、考场上,都带上了强烈的功利实用和投机取巧色彩。由于大学生对当今社会没有深刻的见解和认识,不能够清晰地辨别来自社会的各种信息,使一部分学生心浮气躁,不能静心学习,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目的和态度。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对策

1、发挥辅导员思想教育的积极作用。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关系最密切的人,同时也是大学生的朋友,在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中应该起到重要作用。辅导员在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中应起到榜样作用,以自身人格魅力和负责的态度去感化帮助学生。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教育应以引导、说服方式为主,避免强势的批评和粗暴的训斥,换位思考,以家长的身份或兄弟姐妹的亲情去关爱关心学生。

2、做好监督管理,规范任课教师行为。学风建设与师德师风建设相辅相成,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陶行知先生有句教育名言“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表的地步。”学校加强师风师德建设,主要措施有:

(1)在不同时期召开形势多样的学生座谈会,及时听取并及反映学生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篇(10)

进入21世纪,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招生规模的扩大,学分制的实施,高校后勤的社会化,以及信息社会的到来,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创新工作方法,提高育人质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考和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实践表明,构建高校全员育人体系为这个课题提供了一个方向,它是对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延的拓展,也是构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的尝试。

一、高校全员育人的内涵

从宏观上来讲,全员育人的“全员”是指全社会的成员,即全体社会成员都有育人意识,为育人创造良好的环境。

高校全员育人是指全校各系统、各职能部门、各单位和全体教职员工都履行育人的义务和责任,各成员根据各自不同的岗位特点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专兼结合,团结在“育人”这个中心周围,形成目标一致、运转协调的有机整体,增强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高校全员育人意识的现状分析

育人目标是高校各方面工作的指向性目标,其实现主体是高校全体教职工。然而,有的高校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项职能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在人才培养中又将其分解为教学和育人两部分。这使得育人工作具体规定为某一部分教师的事情。

1.专业教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教师在授业解惑的同时更多地肩负着育人的首要职责。然而很多专业教师认为只要把课上好,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了,育人是党政干部、班主任、辅导员等思政教师的事,人为地将“教学”和“育人”分开。有的教师将学生上课迟到、没有感恩意识、考试违纪等现象归咎于思政工作人员没有教育好学生,希望相关教师加强管理和引导。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高校“两课”教师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支撑,也是主要力量。但是因为很难用可测性的指标来衡量德育,“两课”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偏向理论研究而轻视道德实践,重视知识传递而忽视了道德教化。首先,高校的思想政治课一般都是“大”课,上百名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室里,教师在课堂上无法较好地开展育人工作,往往疲于完成教学任务;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学术研究以及课程实践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这也使得他们教书育人缺少针对性。

3.高校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主力军,与广大学生关系密切,在学生教育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工作中很少有非常专业、职业化的学习,或者因为工作的多重角色整体忙于完成各项事务性工作,很多辅导员忽视了自身在高校育人方面的工作职责,他们通常只在学生出现特殊情况时采取紧急措施,对学生进行开导、劝慰。

4.行政管理人员。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一言一行对在校大学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然而很多时候他们比较容易忘记与自己打交道的是学生,而把学生当做被管理的对象,进而容易忽视自己在管理过程中的育人职责,简单地根据规定办事,没有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成长需求。

三、实现高校全员育人的举措

1.加强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化“育人”意识。

利用现代各种科技手段,将“育人为本”的理念扩展到校园网、飞信、QQ群及微博等新媒体中,增强高校教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展师德标兵评选、先进教师评选等活动,提高他们的奋进意识;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定期了解广大教职工的思想动态,重视他们关于教书育人的建议和意见,为学校的相关决策提供依据;选拔部分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或兼职辅导员,使得他们在具体的工作中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将育人意识深入人心。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学校每年组织刚入校工作的青年教师先到二级学院担任一年的兼职辅导员,选拔一批深受学生欢迎的专业教师担任学生班主任,且学校团委在各二级学院聘请一批教学、科研水平较好的年青教师担任二级学院团委副书记,这些举措充分整合了专业教师的育人作用,并以实际的岗位职责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育人作用。同时,学校团委学生会每隔一年在全校组织评选“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所有相关工作均由学生自己完成,在历年的评选中,有的教师两届甚至连续三届入选,这对所有的教师来说是一份至高无上的荣誉,当然也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2.完善高校教职工现有考核评价体系,营造“育人”氛围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教职工考核评价体系,仍实行年度考核制度,即填写考核表,其中主要包括政治思想表现、教学工作、科研工作以及获奖情况、进修学习等内容,往往流于形式。为了激励教职工提高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加强师德建设,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在新形势下对教职工考核评价体系作科学合理的改革:在评价教学工作时,除了教学数量、教学质量外,还要把教师的职业道德作为重要标准;在评价科研工作时,不仅要看论文和出版社的级别、课题级别的高低等指标,还要看教职工是否指导学生参加或独立撰写论文、著作,以及申报学术课题;在评价行政工作时,不仅要看完成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还要看学生的满意度。

3.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增强“育人”效果。

创造条件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积极探索德育规律,借鉴世界名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经验,加强课程建设;组织高水平专家编写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教案,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学生头脑;定期备课会,更新课程教师教学观念,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提炼和精简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并消化课堂教学内容;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实行小班化教学,从而更多地兼顾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地开展育人工作。同时,精心设置课程实践环节,推出系列具有学科特色、辐射面广的实践活动,倡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发挥自身特长,近距离接触社会,多做贡献,增长才干。

4.促进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团结协作,形成“育人“合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教书育人”以外,高校还要确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构建全员育人的体系,才能形成育人合力,达到高校预设的教育目标。高校的管理部门和后勤服务部门应在学校的宏观把握和整体设计下,改进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同时各个职能部门可以定期交流、商讨工作过程中的难题,努力做到在对待学生教育的问题上达成共识,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进而提高学生的满意度;高校可以定期在各个职能部门间组团到兄弟院校交流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优化工作流程,提升总体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5.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提高“育人”质量。

辅导员是高校思政队伍的骨干分子,在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有一支理想坚定、甘于奉献、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辅导员队伍。因此,高校应当注重提高辅导员的整体素质,进而为他们的育人工作奠定更好的基础。首先,高校要充分重视辅导员的育人作用,创造条件提高辅导员的地位,从选聘、职称、学历等方面都应考虑其特殊性,制定优惠政策,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其次,高校要进一步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突出其育人优势,即理清辅导员的工作脉络,确保其有时间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和帮助学生;再次,高校要积极支持辅导员走出去、引进来,参加各种专业化和职业化的业务学习和经验交流;最后,高校可以打造一批明星辅导员,他们因优秀的工作作风、工作方法、工作水平等而受广大学生欢迎,通过他们将辅导员和学生的关系很自然地拉近,最终促进师生间的良好沟通。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作,仅靠某个部门、某个单位的力量,显然不能实现,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迫切需要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党政群齐抓共管,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结合起来,形成“人人皆教育之人,处处皆教育之地”的育人氛围。

参考文献:

[1]宋艳波.加强全员德育意识推进全方位育人――浅议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6.

[2]程亚萍.论高校全员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构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

[3]周晓光.独立学院全员育人机制的构建[J].青年文学家,2009.6.

上一篇: 智慧农业论文 下一篇: 教育学位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