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6 15:27:0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医学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医学教育

篇(1)

主管单位:天津市卫生局

主办单位:天津市职工医学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4-6763

国内刊号:12-1206/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7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篇(2)

在20世纪50年代末,一些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的现象,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逐渐成为这些国家及地区的主要疾病。慢性病患者的增多,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压力,急切需要政府、社会做出相应的应变措施,全科医学应运而生。全科医学主要面向社区与家庭,是融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及人文社会学等的一门综合性医学学科[1]。全科医学不仅是疾病诊治的研究,还是对疾病的病因预防、康复保健、人文关怀等一系列的研究。随着医学文化体系及医学模式的进一步发生转变,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成为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该模式不仅认识到病人因素,还考虑到病人的环境因素以及由社会因素带来的对疾病的影响。全科医学于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入国内,犹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大高等医学院校及三甲综合医院起步与发展[3]。由于我国人口数量众多,全国各地的基层医院对全科医生需求越来越大,出现了全科医生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全科医学经过几十年的摸索与发展,我国培养全科医生的主要模式为“5+3”,即5年的临床医学教育+3年的全科规范化培训,还有基础医疗卫生人员通过全科医学转岗培训后获得全科医生的执业资格等培养模式[4]。想要培养出一名优秀的全科医生,全科医学的教育体系尤为重要。我们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教学的经验,总结全科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教育之间的区别,提出不同的看法,为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建言献策。

一、全科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教育的区别

(一)教学的目的和对象不同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我们要清楚以下几个问题:我们的教学对象是谁,我们面对的学生基础水平怎么样,我们将培养出什么类型的学生等。临床医学专业性强、临床医学教育实用性强,因为我们培养的对象是临床医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二级或三级的医院工作,这些医院的病人大多数从基层医院转诊而来,他们的病情有的危重,有的疑难,这要求临床医生的临床理论知识扎实深厚,学以致用,从容处理这些疑难危重病人。而全科医学的教学主要面对的人群是全科医学生,无论是“5+3”教育模式,还是全科医学转岗培训方式,完成结业后服务的对象是社区和家庭,主要的工作任务是预防保健、疾病防治等,治疗的疾病多为一些常见病与慢性病。全科医学生要求掌握临床知识的广度,不要求其深度,整体上看全科医学生对临床医学知识的掌握度要求更高,对于一个全科医学教师来说,要求掌握临床医学知识更全、具备的教学能力更强,全科医学教师不仅要带动学生掌握医学专业知识,还要帮助学员掌握分析疾病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影响疾病的环境社会因素,才能全面地处置病人、合理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教学内容和方式的不同

临床医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将临床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包括内外妇儿等各门学科的知识点。临床医学教学方式主要通过面授。临床医学教学首先通过理论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各个学科的纵向知识,然后是学生进入临床科室见习、实习,进行临床医学实践。全科医学教学与临床医学教学的主要区别在于教学内容上的不同。全科医生培养一般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为全科医学理论学习,主要内容为全科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肿瘤学、计算机基础等;第二阶段为内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皮肤科学、康复医学等临床专业理论学习;第三阶段为社区实践[5]。全科医学的教学方式也不同,虽然全科医学教学理念由临床医学教学发展而来,全科医学教学大多通过面授方式讲解理论知识,但是全科医学教学发展至今已数十年的历程,目前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如以病例导向讨论学习、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翻转课堂学习法、全景式教学、慕课形式教学、社区学习等[6-9]。这些新颖的教学方式不仅减少了教师的备课时间,还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课前预习理论知识、课间激烈讨论或者是辩论,最后通过老师的总结方式加深和强化学生的记忆,学生会快速轻松适应这种教学方式,这样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

全科医学教育的根本在于全科医学教学,教学的进步才有医学教育的发展。然而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比如国家政策倾斜、政府宣传,学校、教师对全科医学的重视力度,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认识等。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与不足具体有以下方面。

(一)国家的政策支持

国家一直重视全科医学的建设,目前全科医学建设有长足的进步,但是一些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力度,比如教学基地以旧改新、设备设施陈旧以及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全科医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全科医学发展初期没有更好的落脚点,全科培训基地选址偏僻,教学设施陈旧。在全科医学发展初期,人们的普遍认识是全科医学带来的经济效益不高,从而全科医学的发展在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及医院未得到充分的重视。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国家出面,国家加大资金的投入用于基础建设,并予以政策性倾斜,降低报考全科医学的考生录取门槛、毕业后定向工作等;需要政府对全科医学科的大力宣传,要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全科医学前期建设投入是巨大的,全科医学对人类生命健康、社会进步将起到重大的作用。

(二)高校对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

部分高等医学院校比较重视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培养与投入,全科医学教育相对薄弱。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讲授方式仍然是全科医学教学的主流。以板书、幻灯片形式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样会存在诸多弊端,如学生不能抓住学习的重点、注意力不集中、课后容易遗忘知识点等情况。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理论课教师大多为中级以上临床医师经过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合格后上岗教学,教学过程或多或少采用临床医学教学思维上课,缺乏全科医学的全局观与大局观,影响全科医学的教学质量。全科医学教学的发展需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引入新的教学方式才可能使全科医学教育突飞猛进地发展。

(三)全科医学生的认识

全科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科认识不足,对全科医学的学习价值观理解不深刻,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没有很好的规划。有研究发现,定向全科医学生职业成熟度较低者所占比例占62%、成熟度较高者仅约13.0%[10]。由此看出,一门学科教育不仅要有对学生理论技能的培训,还要有思想政治的培养。全科医学的思想教育对一名全科医生尤为重要。全科医学生要转变传统的临床医学思维观念,学生需要热爱和充分理解全科医学这门学科,全科医学更多是服务于社区与基层,走家串户、建立健康档案,看似每天做的平凡的事情,实际是保障人类健康的伟大事业。

三、全科医学教育的未来发展与需要

(一)对全科医学教育事业的重视

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首先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教育事业的基础,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根据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建设多层级的全科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包括三级医院、县级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2010年6月国家印发了《关于发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计划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医学人才。2011年7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全科医生”的发展目标。经过正规系统培训以及定向性培养安排,目前全科医学教育初见成效。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根本,学科发展需要注重全科医学教育的师资培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新的学科发展之初,教师的作用尤其重要。全科医学师资的综合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全科医生的根本保障。目前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主要来源于高校全科医学基础课教师、临床教师和全科教学基地教师。作为独立单位的教师,在承担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中有着各自的优缺点。一些教师从未接受过系统、全面的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且缺乏全科医学理念,不能很好地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全科医学思维。我们需要通过制订优惠政策、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引进全科医学人才等措施来加强对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建设。肿瘤学、计算机基础等;第二阶段为内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皮肤科学、康复医学等临床专业理论学习;第三阶段为社区实践[5]。全科医学的教学方式也不同,虽然全科医学教学理念由临床医学教学发展而来,全科医学教学大多通过面授方式讲解理论知识,但是全科医学教学发展至今已数十年的历程,目前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如以病例导向讨论学习、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翻转课堂学习法、全景式教学、慕课形式教学、社区学习等[6-9]。这些新颖的教学方式不仅减少了教师的备课时间,还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课前预习理论知识、课间激烈讨论或者是辩论,最后通过老师的总结方式加深和强化学生的记忆,学生会快速轻松适应这种教学方式,这样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

全科医学教育的根本在于全科医学教学,教学的进步才有医学教育的发展。然而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比如国家政策倾斜、政府宣传,学校、教师对全科医学的重视力度,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认识等。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与不足具体有以下方面。

(一)国家的政策支持

国家一直重视全科医学的建设,目前全科医学建设有长足的进步,但是一些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力度,比如教学基地以旧改新、设备设施陈旧以及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全科医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全科医学发展初期没有更好的落脚点,全科培训基地选址偏僻,教学设施陈旧。在全科医学发展初期,人们的普遍认识是全科医学带来的经济效益不高,从而全科医学的发展在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及医院未得到充分的重视。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国家出面,国家加大资金的投入用于基础建设,并予以政策性倾斜,降低报考全科医学的考生录取门槛、毕业后定向工作等;需要政府对全科医学科的大力宣传,要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全科医学前期建设投入是巨大的,全科医学对人类生命健康、社会进步将起到重大的作用。

(二)高校对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

部分高等医学院校比较重视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培养与投入,全科医学教育相对薄弱。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讲授方式仍然是全科医学教学的主流。以板书、幻灯片形式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样会存在诸多弊端,如学生不能抓住学习的重点、注意力不集中、课后容易遗忘知识点等情况。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理论课教师大多为中级以上临床医师经过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合格后上岗教学,教学过程或多或少采用临床医学教学思维上课,缺乏全科医学的全局观与大局观,影响全科医学的教学质量。全科医学教学的发展需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引入新的教学方式才可能使全科医学教育突飞猛进地发展。

(三)全科医学生的认识

全科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科认识不足,对全科医学的学习价值观理解不深刻,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没有很好的规划。有研究发现,定向全科医学生职业成熟度较低者所占比例占62%、成熟度较高者仅约13.0%[10]。由此看出,一门学科教育不仅要有对学生理论技能的培训,还要有思想政治的培养。全科医学的思想教育对一名全科医生尤为重要。全科医学生要转变传统的临床医学思维观念,学生需要热爱和充分理解全科医学这门学科,全科医学更多是服务于社区与基层,走家串户、建立健康档案,看似每天做的平凡的事情,实际是保障人类健康的伟大事业。

三、全科医学教育的未来发展与需要

(一)对全科医学教育事业的重视

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首先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教育事业的基础,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根据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建设多层级的全科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包括三级医院、县级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2010年6月国家印发了《关于发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计划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医学人才。2011年7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全科医生”的发展目标。经过正规系统培训以及定向性培养安排,目前全科医学教育初见成效。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根本,学科发展需要注重全科医学教育的师资培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新的学科发展之初,教师的作用尤其重要。全科医学师资的综合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全科医生的根本保障。目前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主要来源于高校全科医学基础课教师、临床教师和全科教学基地教师。作为独立单位的教师,在承担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中有着各自的优缺点。一些教师从未接受过系统、全面的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且缺乏全科医学理念,不能很好地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全科医学思维。我们需要通过制订优惠政策、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引进全科医学人才等措施来加强对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争.浅谈全科医学概论教学的体会[J].青年时代,2016(21):173.

[2]汤志萍,黄婉霞,王富云.现代医学模式对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J].中外医学研究,2014(32):153-155.

[3]徐静,周亚夫,葛运运,等.国外全科医学教育和全科医生培训情况分析及启示[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7):3155-3158.

[4]王良君.关于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9):5-6.

[5]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我国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成果报告[J].大学(学术版),2012(4):84-89.

[6]齐殿君,张联红,王爽,等.“以病例为中心、问题为基础、社区为导向”全科医学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4):418-420,424.

[7]陈英,赵磊.翻转课堂教学法在全科医学基本方法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9(18):195-197.

[8]杨琳琳,谢军,王大明,等.全景式教学在全科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20,19(7):847-851.

篇(3)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领导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不断提高对继续医学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发展继续医学教育事业,完善教育制度,健全教育体系作为加强卫生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医疗卫生工作水平、实现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和根本保证。要把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规划目标的完成情况纳入干部考核和单位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切实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把开展继续医学教育作为提高单位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把促进全员学习、建设学习型单位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落实管理职能部门和负责人,完善相关制度措施,保证必要的工作条件,改进管理方法和手段,不断增强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自觉性;要制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切实落实继续医学教育经费,为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扩大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覆盖面,提高继续医学教育对象的学分达标率。

二、严格管理,保证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三)认真落实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继教委)《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与管理办法》,结合实际不断完善继续医学教育相关制度与配套政策。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学分授予环节的管理,适时制订适合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标准,保证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质量与效果;要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全国继教委和省级继教委每年抽样检查的项目数量不低于其审批数量的10%,抽样检查情况将作为评估各地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四)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医疗卫生机构要认真落实卫生部和人事部《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把继续医学教育合格作为卫生技术人员聘任、技术职务晋升和执业再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各级继教委对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开展较好、质量较高、效果明显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和项目负责人采取警告、内部批评、通报批评、取消项目举办资格等措施给予处罚。

(五)加强对社团组织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管理。全国性社团组织只可举办国家级和省级Ⅰ类学分项目,国家级项目要报全国继教委审批;全国性社团组织举办的省级I类学分项目归口到中华医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华口腔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院协会管理。上述6个社团组织应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并报全国继教委备案。全国继教委于每年1月和7月公布评审结果,供卫生技术人员选择参加。

(六)规范专业性杂志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管理。经省级及以上继教委批准的专业性杂志可授予继续医学教育Ⅱ类学分,不得授予Ⅰ类学分(每年所授学分数不得超过5学分)。

(七)加强对异地举办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管理。充分发挥省级继教委和学科专家组的作用,加强对异地举办项目的监督检查,保证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益。异地举办项目的单位,包括国家级项目、全国继教委公布的社团组织举办的项目,以及其他跨省(区、市)举办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应在项目举办2周前向举办地省级继教委办公室报送备案材料,接受当地继教部门的监督检查。

(八)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全国继教委和省级继教委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人员法规、政策和管理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各级继教委要注重组织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加强国内外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交流与合作。

(九)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负责人的培训。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承办单位应对各项目的负责人进行专题培训,使其了解和熟悉国家有关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活动和学分授予的管理规定,明确项目负责人的职责,规范项目管理,提高项目举办水平,保证活动的质量与效果。

(十)加强对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的管理。要进一步完善远程继续医学教育机构和项目的申报、审批办法。经批准开展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的机构应每年将接受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单位名单及受训人数报全国继教委和省级继教委备案,接受继教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远程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授予Ⅰ类学分的,应由举办项目的远程教育机构提供学员参加学习的有关材料,经学员所在地的省级继教委核准后发放相应的学分证书。

(十一)积极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进一步完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网上申报、评审和执行情况信息反馈系统。加快推进继续医学教育网络化管理系统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信息反馈体系,实时了解和掌握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活动的开展情况和继续医学教育对象的学分完成情况,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全国继教委在国家级系统中尽快开发适合省级继续医学教育管理部门使用的管理软件,供各地选用。各地要采取有力措施,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网络资源,构建多功能、高效率、方便适用的信息管理与传输体系。

三、围绕卫生工作重点,大力推进继续医学教育工作

(十二)探索东部支援西部、城市支援农村的继续医学教育途径和方式,积极推广适合农村基层应用的适宜技术。东部发达省份要充分发挥继续医学教育资源优势,帮助教育资源欠缺的地区发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采取举办培训班、支援师资和教材、送项目到西部等方式,丰富西部的继续医学教育资源,为西部卫生技术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十三)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技术骨干培训机制和制度。通过举办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和业务进修班,定期选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骨干脱产进修,组织适宜技术推广等形式,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业务骨干。

(十四)积极开展面向农村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按照卫生部《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暂行规定》和《乡村医生在岗培训基本要求》,加强对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和乡村医生的培训,并参照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制度要求进行管理,健全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在职培训和乡村医生在岗培训制度。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认真组织实施“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培训项目,“*”期间对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轮训一遍,对乡镇卫生院院长进行管理知识培训,对乡村医生进行专业技能和全科医学知识培训。

(*)积极开展全科医学继续教育活动。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和人事部等5部委《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为经过岗位培训的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师提供具有全科医学特点、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提高社区卫生人员的整体素质。在大中城市全面启动全科医学继续教育,适时推出一批高水平的全科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卫生应急、卫生监督等卫生人才的继续教育工作,增加护理、药学、检验等医学相关技术专业的继续教育项目。充分利用各种继续医学教育资源,使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与医疗卫生各项重点工作紧密配合,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将各种符合卫生技术人员实际需要的高质量的培训项目和培训活动纳入继续医学教育制度进行管理。

(*)认真开展面向全体卫生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大力推广临床诊疗规范、适宜医疗技术、合理用药指导原则,广泛开展重大传染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以及医德医风、医学伦理、卫生法律法规、医药购销领域防控商业贿赂相关政策等方面知识的全员培训,促进卫生技术人员及时更新知识,增强能力,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十八)积极开展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丰富继续医学教育资源,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的可及性,扩大继续教育的覆盖面,使更多的卫生技术人员能够方便地学习医学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同时,规范远程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适用范围和学分授予标准,推动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十九)加强现代远程医学教育的视听教材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社会团体、高等医学院校、医疗卫生机构和相关网站的积极性,组织制作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视听教材。要注意发挥各类机构和人员的优势与特长,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全国继教委要研究论证远程教育的课件目录,指导视听教材的建设;建立优秀课件评审制度,选择内容适宜、教学效果好的课件进行推广。

四、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和规范继续医学教育经费管理

篇(4)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领域也获得了突飞猛长的进步,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的出现、发展和完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超常规发展,医学知识日新月异,人们对疾病有了全新的认识,临床诊治和预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类疾病谱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有的教科书和教学大纲已很难跟上现代医学的发展,因此必须紧密结合医学发展的动态来积极开展临床医学教育。以妇产科疾病的教学为例,妇科腹腔镜是融现代妇科手术和内镜诊治技术为一体的微创伤妇科诊治技术,也是当今妇科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妇科腹腔镜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使传统的妇科诊断与治疗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妇科诊疗的面貌,为新世纪妇科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光明前景。同时新技术的发展非一蹴而就,而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妇科腹腔镜技术也正是在发展中完善,完善中发展!这就要求临床教师必须根据这些变化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学时安排以满足这些变化,学习内容和临床实际的脱节不能满足现代临床医学教育的目的和宗旨。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的沟通途径也变得十分畅通和便利,互联网的出现和不断完善,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非常快速和直接,也为总结和分析医学发展的动态提供了更多更全面的第一手资料,现有的教科书很难全面反映医学发展的实际情况,这给现代医学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它要求临床医学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及时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则要被现代医学所淘汰。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医疗市场也较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病人就医有了很大的选择性,对医院和医生乃至诊治方案的选择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同时人们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因此医院和临床医生在日常医疗和教学活动中必须尊重病人的选择权、知情权、隐私权等有关权利,这给临床医学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医疗和临床教学的关系,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医疗纠纷甚至是法律纠纷,也使医院在医疗市场的竞争中产生不利因素,反之,如果处理得当,不仅有利于医学教育,也有利于提高医院和医生自身的声誉,而在医疗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也还不完善,滞后于目前医疗形势的改变,如何确保临床医学教学的正确和合理、合法地开展,不仅是临床教师所必须关心的问题,而且涉及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和完善。因此既往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已不符合当前医疗市场的变化,作为临床教师,应提高法律意识,正确处理好医疗和教育的关系,取得病人和家属的配合来积极开展临床医学教育,为培养新一代临床医生和拓展医疗市场而积极努力。

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也给临床医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的临床课程将在临床医学院内实习时同步进行,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在医院度过,学生将有更多时间与病人接触,这有利于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如何利用学生在医院的时间培养学生正确和基本熟练的临床思维和处理能力,也给临床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旧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按病种讲完课或带完见习后便完成任务这种情况将一去不复返。学生在医院内与病人接触,随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包括医学、心理学和社会问题,甚至语言问题,这都要求临床教师花许多时间来解释和教导。单一按病种来讲习对学习临床课程是最基本的,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学生的临床能力无从谈起,但对一个合格的临床医生来讲,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平时的讲课和学生见习、实习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自学和接受能力,把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作为教学重点,并把它灌输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而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原理和病理解剖等基础内容可简单地讲解或由学生自学,这样有利于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在临床教学活动中可以以临床症状为主线多讲解,在此基础上再深入讲解具体疾病各自的特点和处理要点。另一方面,在以前的教学模式下,往往对学生的临床基本功重视不够或无法给予更多的教导,而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见习、实习过程中,我们认为临床带教老师要用一定的时间来训练学生的临床基本功,如采集病史(包括内容和技巧)、体格检查和临床基本操作等,并作严格要求,因为扎实的临床基本功是一名优秀临床医生的基础。另外,要做好一名优秀医生,必须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与病人之间的接触、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了解病情同样也是缺不可少的,在这方面也要求带教老师予以重视。因为一名医学生或年轻医生,在这一点上往往欠缺和难以领悟,需要在临床医疗活动中不断充实、完善。

二、临床教师自身综合素质要进一步提高

为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和效率,我院已多次开设青年教师授课大奖赛,并对刚毕业的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使临床老师的授课能力得到了提高。要作好一名优秀的临床教师,不仅要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医生,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包括临床诊断和处理能力,单纯地提高授课效率是远远不够。首先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不能敷衍了事。对于一名临床医生,要带教

一、二名学生并不是一件难事,难就难在认真和带好二方面,没有一定的责任心,不认真带教是很难培养出优秀医生的。一名好医生不等于是一名好老师,要做好一名临床教师,除做好自己医疗和科研的工作外,还必须负起责任,认真培养下一代医生,才能使我国临床医学不断发展和进步。其次,带教老师必须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因为医学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人们获取医学知识途径既多又直接(包括医学知识讲座、书籍杂志、通信、互联网等形式),这要求任何一名临床医生都必须不断学习和钻研,这样才能在医学界立于不败之地,对临床教师而言尤其重要,只有自己不断进取,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一名好的临床老师首先须是一名好医生。

篇(5)

关键词:

医学教育;医学院校;中美比较;诊断;治疗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大众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和期望不断提高,社会对医学教育的探讨也倍受重视和关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医学教育经验,培养具备高质量、高素质的医学生,有利于我国医疗质量的整体提升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美国高等医学教育是西方医学教育的代表,近两年,笔者通过走访留学生、查阅文献,并先后赴美国哈佛医学院、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等医学院校进行交流访学,对美国的医学教育体系有了深入认识。本文通过比较研究中美两国高等医学教育在建制、教育体系构成、医学生培养环节以及医学人文品质等方面的差异,以期对我国的医学教育有所借鉴和启示。

1中美医学教育的比较与分析

1.1中美医学院校的体制存在差别

中美医学院校在建设、筹资和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据不完全统计,美国现有医学院127所,其中州立76所,私立51所,而我国医学院校均由政府建设。美国医学院校经费来源主要包括有偿服务、研究经费、政府拨款和校友捐赠等,筹资能力较强,而政府拨款则是我国医学院校较为主要且单一的经费来源。美国医学院校的质量评估主要由非政府的第三方组织高等医学教育联络委员会进行,联邦和州政府通过教育拨款和科研资助等形式对各医学院校略加影响,我国医学院校由政府统一领导,全国实行基本一致的学制和课程[1]。从上述方面可以看出,中美医学院校在办学性质和宗旨上存在本质差异。美国医学院校实行“精英教育”,旨在提高医学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院校具有很大的自,可以自主调整办学方向,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因此具有鲜明的特色和较强的灵活性。我国医学院校推行“大众化”教育,旨在在较短周期内培养能满足于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的医药卫生工作者,但受制于院校隶属关系的差别,或由于区域间的政策差异造成的资源分配不均衡,较容易导致不同医学院校间办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出现差异。值得指出的是,这一差异从根本上是由中美两国社会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适应了本国国情。

1.2中美医学教育体系存在差别

美国高等医学教育体系较为完整性,通常由“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部分组成。其医学教育起点较高,报考考生须完成4年大学本科学习且修过医学预科教育课程,通过医学院入学考试后才能就读。美国医学院校教学大纲为4年制,成绩合格者授予医学博士(medicaldoctor,M.D.)学位。M.D.的学习课程与医师执照考试挂勾,学生在前2年学习医学基础课,结束后要参加执照考试的第一部分,后2年进入教学医院,临床课程、见习和实习结合在一起,结束后参加执照考试的第二部分,合格后才具有申请住院医生的资格。M.D.毕业后须经过年限不等的培训(包括住院医师培训和专科医师培训等),完成执照考试的第三部分后方可获得行医执照。美国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法律规定医生须接受知识更新教育和考核,合格后才能获准更新执照[2]。相比之下,历史原因造成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院校医学教育”的学制和培养模式较为复杂,主要有五年制临床本科、八年制本硕博一贯制、三年制临床型或科研型硕士、三年科研型博士等。“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较为薄弱松散,我国的医学本科生毕业后工作1年以上即可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硕士、博士在读期间只要有单位挂靠,也可以申请考试,通过后即可在医疗机构从事医疗工作。医学教育体系所导致医学生专业素质的差别较为明显。美国医学院校的培养模式要求所有具备行医执照的医生都有在大型教学医院的从业经历,保证了医生都具备较为扎实的临床功底和较为一致的专业水准。对基础科研感兴趣的医学生在校期间还可申请攻读生物医学哲学博士学位(philosophiaedoc-tor,Ph.D.),毕业获得M.D.和Ph.D.的双学位。双学位博士除了临床知识学习和实习以外,还需要在实验室接受长时间的基础科研训练,发表一定质量的科研论文后才能获得学位[3]。相比而言,我国医学院校培养的本科毕业生现阶段通常难以满足社会实际需求,且不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水平差别较大。在研究生层面,由于我国医学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学术型研究生阶段进行科研的同时,往往不能兼顾临床技能的训练,毕业后存在到了临床“不会看病”的问题,而专业型研究生虽然临床技能娴熟,但由于缺乏基本的科研培训,创新能力难以提升。

1.3中美医学教育实施的各环节存在差异

首先,中美医学院校的生源存在差异。如前文所述,美国医学院学生的入学条件严苛,只有成绩拔尖、素质全面的本科毕业生才能通过,相当于研究生教育。从医学生的角度来讲,他们在学医前就接受了高等教育知识体系的训练,并选修了医学相关课程,保证了在进入医学院后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可以说,在美国上医学院绝非一时冲动的想法,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学生的稳定性和成熟度也更好。相比而言,我国的医学院校直接招收高中毕业生,由于每年招生数量较多,竞争不太激烈。尤其在近年,医学院校报考人数还有逐年下滑的趋势。对于我国的医学生来说,多数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对于未来职业的认识度和责任感并无感性认识,以致在今后求学时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失去耐心和热情。其次,中美医学院校的教学资源和手段存在差别。在课程设置上,美国医学教育将基础课程进行学科间交叉整合并集中安排授课,不仅能减轻学生负担,更能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客观、整体地学习和思考,知识体系搭建得更为牢固。美国医学教育还注重基础与临床学科间的联系,在基础学科教学中密切联系临床,在临床见习、实习中继续强化基础学科知识。临床实习时,科目设置除“内、外、妇、儿”等常规科目外,还设置了急诊医学、老年医学和家庭社会医学等科目,体现了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4]。在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中,基本框架仍然遵循着基础、临床、实习的“三部曲”,三个阶段过分明确和独立,加之学科界限明显,把完整的人体和生命现象人为地割裂,医学生在学习过程感觉较为枯燥,也难以对医学体系形成综合、整体的认识。再者,中美医学院校的教学目标设定存在差异。美国医学高等教育一方面强调培养在高校或医院中兼具基础性与临床性的专门医学人才,另一方面强调培养科研机构的研究者和传播知识的医教人员,目标设定较为清晰,能够充分满足社会的需求[5]。我国医学生培养的目标较为模糊,按教学目标要求,本科毕业的医学生应该具备较为基本的临床技能,但实际情况却无法满足医院需求,促使毕业生纷纷考研。而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学业培养本科化,课程设置专业化,过于强调专业性的学习训练,导致研究生知识结构单一,综合能力不足。部分医院的专业培养并未能融入临床实践,甚至有些学生仅会做课题写文章而与临床脱节较严重,导致临床能力较差。此外,中美医学院校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存在差异。美国医学院较早开展标准化病人和计算机模拟系统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我国医学院校,受制于发展水平和经费投入等客观条件限制,教学手段相对落后。美国医学院校中已普及“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PBL)”和“以社区为基础的学习方法(CBL)”等教育方法。这些教学方法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也有所裨益[6]。我国的医学院校现阶段仍然维持传统学科型的教学模式,注重课堂理论知识灌输和基础知识的掌握,使得我国培养的医学生多是会考试的学生,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最后,中美医学院校在学业考核方面存在差异。美国每个医学院都自主建立了考核体系,除了对读写综合能力、与病人交流能力和标准化病人的评估,还需要评估学生对医学道德、医疗法规以及循证医学等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此外,还要评估学生对待病人的耐心程度和紧急状态下对病人处置等能力[7]。我国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考评通常是考多评少,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考核为主,考核方法也较单一。此外,对医疗法规、医德人文等方面则较少考评,使得医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不得不对这部分内容重新补课。

1.4中美社会医学人文品质的差异

中美两国教育体系的差异,以及两国文化经济等国情方面的不同,直接反映在两国医学生在能力、个性、气质等方面。美国医学生交流能力强,无论是同患者交流和与同事交往,都能够从容应对、侃侃而谈。讨论问题时,美国医学生常能提出不同见解,能够有理有据的进行辩论。在课题研究进展汇报时,即便是进展不多或者不顺利,往往也能娓娓道来。我国的医学生大多生涩腼腆,交流和沟通能力有所欠缺,和病人接触时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专业性和信任感。在学术场合,我国医学生提问和发言也不够积极,反映出学生在校时这方面能力较少接受训练。美国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意愿强烈。在美国院校的实验室,假期经常可以见到高中生来见习实验技术并参与学术活动。由于学生较早接触科研活动,创新的理念也较为超前,使得他们与我国的同龄学生相比思维更活跃,求知欲和创新欲也更强。我国医学生通常接触科研较晚,往往在研究生阶段才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不少医学生把临床和科研对立起来,对科研活动疲于应付,实用主义明显,创新的动力和后劲都明显不足。美国医学生职业远景明晰,加之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入职后享有的丰厚薪酬和崇高的社会地位都使得医学生精益求精、发奋学习,而我国的医学生临近毕业时往往境况较为窘迫,为寻找工作或升学等大费周折,养家糊口颇有压力,难以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学习业务中去。

2美国医学教育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中美医学教育的比较,不难发现中美历史、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两国医学高等教育发展的差距与差异。美国的医学教育体系和模式中不乏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方面。

2.1改革医学院校体制,完善医学教育结构

在当前市场经济和改革深化的机遇下,我国的医学教育改革模式应当体现出向“政府宏观管理,优化资源配置,鼓励自主办学”的新体制模式转变,从宏观上推动医学院校质量提升,突显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在医学教育体系结构不均衡、不完善,一使得医学院校在有限的时间内负担了过重的教育任务,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高等医学教育体制,在加强和规范医学院校教育;二是在缺乏完善的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情况下,使得医务人员过早地专业化、专科化,因此必须着力加强和完善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制度建设。

2.2明确医学教育目标,优化医学生培养模式

医学教育是终身教育,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实际上是短时期内的高度专业化教育,虽在较短时期内缓解了医疗资源短缺的状况,但却影响了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和对医学生兴趣潜能的培养。因此,我们亟需探索和设定适应我国国情的医学教育目标,适当简化医学生的培养模式,并提高医学生相关待遇。我们可以参照美国的医学生培养模式,明确不同年制、不同学制医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让医学生能根据自身兴趣进行职业规划,选择不同的职业道路。

2.3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医学生综合能力

在医学教学中,我们应当秉承提升医学生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理念。应当加强医学生临床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培养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应当鼓励医学生尽早接触临床,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感性环境。应当及时升级教学硬件,引进标准化病人和计算机模拟系统等方式进行教学、训练和考核。应当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推广新型教学方法,培养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当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及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建设,培养医学生的社会医学能力,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3结语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学教育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可喜的是,近年来全国医学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医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相信在汲取、总结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后,我们能够探索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的医学教育体系,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凌保东.中美高等医学教育比较及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7):33-35.

[2]吴春丽,RichardS.BaeMD.美国医学教育体系运行简述[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4):676-680.

[3]朱洪英.美国医学教育的特点与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4):2207-2208.

[4]丑赛,赵峻,杨萍.浅谈美国医学教育的临床教学反馈[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5,35(10):1440-1442.

[5]周蓝波,周国平.美国医学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5,35(3):470-473.

篇(6)

1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在职人员的知识更新与补充。拓展创新能力,完善知识结构,建立自身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重要举措,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领导重视是搞好继续医学教育的关键。应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亲自抓,业务科室具体承担的工作机制,健全组织机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为此,安庆市卫生局、人事局成立了以杨金奎局长为主任、卞宜心副局长、人事局纪检组长汪久芳为副主任、相关业务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市继续医学教育的领导、协调、组织管理和质量监控工作。同时还成立了以卞宜心副局长为主任的安庆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项目评审委员会,负责全市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评审的领导工作。

2加强管理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涉及面广,工作任务重,要高效、有序地开展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并针对具体实际,按上级的有关文件,制订详细的规章制度和实施方案。市继教办制订了《安庆市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认可办法》、《安庆市继续医学教育实施意见》、《关于开展全市继续医学教育评估工作的通知》等文件。

3精心组织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实施

3.1抓好项目申报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积极申报项目,促进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开展,为此市卫生局根据《安徽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试行办法》制定了《安庆市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认可办法》和《安庆市继续医学教育实施意见》,上报的项目必须以现代医学技术发展中的新理论、新知识和新办法为主要内容,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先进性、针对性,申报时应填写相关表格。组织专家认真编写教材或讲义,在申报过程中,责任科室应组织有关专家从教材的内容,根据项目确定的授课时间以及教材质量上入手,严格把关,保证申报材料的质量,以使申报材料得到评审专家的认可。

3.2项目的实施

3.2.1统筹安排、有计划实施项目自项目批准通知下达后,应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精心组织项目的实施,做到全面掌握、顾及全局、统筹安排、落实到人;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教材,妥善安排讲课人员、场所。

3.2.2力求规范、提高效率办班前20天项目负责人必须对教材内容不足的项目及时提出补充内容,杜绝应付。为了保证应有授课时数和质量,防止压缩课时和删繁从简,尽量利用双休日时间进行考核和安排观摩学习,以解决工学矛盾,为了提高讲课效率,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讲课方式如:幻灯、投影、多媒体和现场操作演示等。

3.2.3严肃课堂纪律学员报到以及在会议开幕式上,项目组织者应将注意事项和上课纪律告知每位学员。上课前签到、管理人员在生活上关心学员,老师们在学习上要指导学员,随时解答学员提出的问题,项目结束前举行考试,根据上课情况,考试成绩授予学分,对所有学员应照章办事,一视同仁,为提高授课人员的责任心和授课质量,项目举办结束时学员应对授课老师做出评价。

3.2.4征求意见、总结经验在每期办班过程中通过口头和书面的方法,征求学员的反馈意见。针对学员的反映和意见,作出办班总结,对今后办班及时间安排、后勤保障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加以改进,从而使学习班越办越好。

4加强学分证的登记管理工作

4.1加强宣传、人人知晓

2004年以前我省的继续医学教育采取的是考试制度。因此,这项工作是一项全新工作,在转轨阶段,需要组织者做好宣传,市卫生局于2005年12月24~25日举办了全市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班。通过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干部将卫生部、卫生厅和市卫生局的有关文件精神宣传到每个医务工作者,让每个医务工作者熟悉各项政策和制度。

4.2建立学分登记档案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189-02

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文化全球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国际化逐步成为当今世界高等医学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医学教育的改革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其中教育模式就是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集中表现形式。它规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明确人才培养的方法,包括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手段与考核、评价等,而医学教育即是教育模式下的一个分支。

一、美国医学教育的特点

在西方,美国的医学教育可以说很具有典型性,有着自身特色的教育模式。美国医学院校有独立录取学生的资格,一般学习时间为四年。培训的经费大部分来源于政府和有关医院的收入以及其他机构的捐助,少部分来源于学生的学费。学生毕业后要进行大概5年的医师培训。美国的学生可以早早地接触病人,培养医学生与患者交流的能力。许多医学类高校在大学的第一年就会让学生了解、接触病人,锻炼与病人交流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理解病人、帮助病人的思维。而且,不同学年的学生与病人交流的内容是不同的,由浅入深,从简单到详细地了解病史,制订正确的治疗方案。等到毕业时,每位学生可以自如地应对各种病人,顺利地完成采集、指导、检查和治疗等各项内容,为进入医师阶段打下良好基础。

美国在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方面,采用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手法,增加学生对各个方面知识的掌握水平。此外,标准化病人在美国的教学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使学生可以深刻地了解病人的病情。所谓标准化病人,就是学生在实践学习时可以把经过培训的正常人或者患有慢性病的病人当作模拟对象。除此之外,美国还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处理各种危急事件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医学生在危急时刻可以临危不乱地处理大小事件。

在教学方法上,美国医学院的教师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往往会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指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由学生主动地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进行交流总结。这样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德国医学教育的特点

德国的医学教育有着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在德国,本科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结业时间,6~10年不等。如今,在课程改革中,德国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以及严谨教学态度的培训,培养过世界上许多的医学精英人才。德国的医学教育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毕业前,学校会安排一年的实习时间,实习合格后才能毕业。实习内容十分全面,包括内科和外科以及自主选择的科目。

德国的医学专业实行定额报名,高中毕业生需要参加医学生的入学考试。医学院学制为期6年,分为4个教学阶段,共参加4次全国统一考试。在教学中,实行教、考分离,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制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即能把学生的各项应对能力培养出来。毕业后是否成为临床医师,不重视是否获得学位,而是通过两个阶段的国家医师考试,拿到毕业证书之后再进行两年的临床培训,获得实习证明的人才可以申请开业许可证,最后才能成为合格医生,真正地给病人进行治疗。

三、国内医学教育的特点

我国根据高考成绩和填报志愿的不同,各个医学生就读的学年有所不同,有三年制高职专科、五年制本科、七年制本硕连读或者八年制本博连读。大专文凭的学生可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本科学习后可获得学士学位。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获得者可以继续学习,通过考试后,即可取得更高一级学位的医学研究生。

目前,我国的医学专业学习年限长短不一。所以,对于短学制来说,由于时间有限,导致学生对人文社会、政治等素质类等学科的学习较少,使学生的发展空间被限制,即使通过更高一级的考试,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原有的学历水平。

在我国的教育过程中,本科生由于专业思想不明确、自身定位不准、压力较多及受到临床带教教师的影响等,容易在实习期间出现不良情绪,影响实习效果,导致实习效果不好,不能达到实习的目的。临床实习生缺乏法律方面的知识,导致医疗纠纷事件发生频繁。毕业后,从业岗位类似,导致社会不公现象增加。

四、毕业后的医学教育

国外有一套完整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而且医院为年轻的住院医师设置相应的教学课程。由于国外时间相对宽松,有自由的空间,使得住院医师可以随意安排自己的时间,每周有固定的时间进行大查房,由培训中的住院医师轮流完成,确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锻炼机会。

例如,美国医学教育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在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它们是连续的。住院医师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根据不同的专业,其培训时间有很大的区别,培训时间长的话,会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丰富,有明显的专业优势,确保医生这一行业拥有较高的质量。

对比我国,虽然也有不少医院相应地开展了住院医师培训制度,但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如培训模式单一等。

五、总结和启示

随着医学教育模式的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这就要求我国的医学教育成果必须达到国际医学教育的最低标准。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方面,应积极汲取其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更加合理化。基于已掌握的医学基础知识,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医学教育中,国外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方法,结合自身的医疗体系和工作环境,使医学生尽早地进入临床,提供丰富有力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机会,符合医学生的培养要求。目前,我国也有多所高等医学院校在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大力提倡、支持新入学的医学生较早地接触临床,保障学生早早锻炼,熟能生巧,为他们今后的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方面,作为学校要做好支持工作,利用图书馆以及媒体等各种现有的教育资源,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终身受益。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要打破传统的教学发方式,不能一味地对基础知识进行讲解而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刚进入学校学习的初期就接触病人,对医疗程序的早期接触可以增强学生与病人的沟通能力以及医学生的责任感;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实践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熟练操作,避免出现医疗事故。在扎实掌握医学知识的同时,教师也应注重对学生行医道德的培养,包括对患者权利的维护以及对病人的关爱和无私奉献精神。

弘扬思想,教育为先。仅注重临床实践和医学教育是不够的,应当从改革基础医学教育开始。我们必须结合我国医疗体系的实际情况,创新出具有我国特色的医学教育制度体系,在借鉴前人教育的方法上结合国外的教育手段,弥补自身教育的不足,开展一条属于自己发展医学教育的道路,为医学事业更好、更快、更完善地发展,铺出一条笔直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郑少燕,杨棉华,杨苗等.国际化医学教育改革的尝试[J].中国高等教育,2011,(11):5-6.

[2]陈小红.日、韩、澳、新、法、英、美各国高校入学制度比较[J].民办教育研究,2005,(6):99-102.

[3]黄子杰,吴胤歆.国外医学教育模式比较与我国医学教育学制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4):573-573.

[4]王国斌.浅谈中医师徒教育模式[J].吉林中医药,2009,29(1):18-19.

[5]廖晓羽,林慧光.清代医学教育形式举要[J].中医药文化,2011,(3):34-35.

[6]侯海曼.浅谈美国基于医院的医学教育及中美差异[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2012,2(1):47-49.

篇(8)

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社会,“人人享有受教育权利”的理念不仅被广泛认同,而且逐渐变为现实。但是,由于临床医疗工作的要求明显高于其他工作,医学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进入实践后必须对人的健康和生命负责,医学教育注定是一个精英教育。因此,成人医学教育是在已经接受过医学相关专业培训之上的一种继续教育,它的全民化是在一个有限范围内的最大化。

1.2关于教育职能

成人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为人的持续发展、差异发展、终身发展提供服务[1]。时代的发展要求成人医学高等教育不能仅局限于补偿学历教育,还要开展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拓宽其外延,充实其内涵,面向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个市场,增添新的职能。一方面满足一线临床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学习和第二学位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广泛采用而进行的技能提高培训教育。

1.3关于教育理念

1.3.1终身化学习理念医学教育是教育界最早实现终身化教育的学科,这是因为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社会快速的变迁、经济结构的改变、医学知识的迅速膨胀,一“学”永逸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加之医学教育服务对象和服务任务的特殊性,决定了成人医学教育终身化的特征。

1.3.2实践第一的理念医学是一门实践经验学科,成人医学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更多的是在实践和应用过程中,实践的过程就是医疗服务的过程;同时医学理论和知识的产生,正是基于不断的实践和实践总结的升华;现代医学已经由经验性学科向着实验性学科逐步发展,其特点就在于医学教育中超过一半的课程都是在实验和实践中进行[2]。因此,对于成人医学教育过程,实践是第一位的。

1.3.3国际化理念医学教育有着很强的国际同一性,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更加要求成人医学教育不但能够“走进来”,向先进国家学习医学知识和医学教育经验;还要让国医、民族医“走出去”,产生社会影响,得到国际认同。

1.4关于教育内容

1.4.1注重实用性学习者掌握再多的知识,最终要落实在一个“用”字上,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成人医学教育培养的是临床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越来越重视实用性,这也是其生命力所在。

1.4.2重视职业道德等人文综合素质培养“博学至德,明德至善”。医学生走出课堂所从事的健康服务业,其服务对象和服务过程具有特殊性;当前国内医患关系紧张,医护人员职业道德滑坡,缺乏服务意识。这些都决定了对成人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思想修养教育、人文素质培养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1.5关于教育技术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不受时空限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为不同的受教育者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有利于扩大教育覆盖面。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技术,不但可以将医学中很多抽象概念和微观机制具体化形象化,还能进行临床操作实体演示,具有传统教育技术无可比拟的优势[3]。因此,信息化、网络化、多媒体化等现代化教育技术必然成为成人医学教育的有效武器。

1.6关于教育成本

据统计,成人教育的经费投入只是普通教育的1/5,且人才培养过程周期短、学用结合,能产生直接的效益;但是成人医学教育中超过一半的课程是在实验和实践中进行,其相应的投入非常大,故而成人医学教育在教育成本上明显有别于成人教育的其他学科[2]。

2成人医学教育对象特点

2.1成人医学生的学习优势

2.1.1独立完善的自我意识成人医学生个体认知能力比较成熟、智力有充分的发展,善于利用各种机会来进行学习,具有极强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他们能准确地判断学习的价值以及对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价值;也善于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来同化和吸收新的知识和技能;可以有目的地确定与自身的实际状况相吻合的学习目标、专业以及内容;能积极灵活地制定教学计划并自觉地付诸实施。在学习中他们通常能用批判思维和审视的眼光来看待教师的观点和书本上的观点,有较强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2.1.2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储备成为有效的学习资源成人医学生大都经过了中专和专科阶段的学习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自学能力。积累下的宝贵经验使其理解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强,能够很快掌握学习内容。

2.1.3学以致用成人医学生的学习目的很明确:“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的希望补充新知识,有的需要补充知识断层提高层次,有的希望学习新技能或者强化原有技能。明确的目标能够促使其在学习当中表现出高效的行动。

2.1.4以问题为中心的情景学习者成人医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由于成人学生在职性的特点,他们在接受教育时总是带着问题而来,学习每一门课、完成每一阶段的学习后,都希望解决一些问题,有明显的收获。同时在学习中不断地形成各种情境推理,借此对个人经验发生质疑,对自己的实践进行阐释。通过不断的循环往复,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成人医学生的学习障碍

2.2.1学习时间少成人医学生承担一定的社会和家庭责任,具有多维社会角色,可支配的时间较少。他们为完成学业付出的精力和体力远远超过普通在校学生,这些现实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学习有效性,从而影响其学习效果。

2.2.2定势思维多年的实践工作,使得成人医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形成了某些模式化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固定程序。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思维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提高效率。但是,临床工作中一些不合理的思维判断、不规范操作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下来,造成知识和经验的负迁移,在教学中产生重大影响,短时间内难以修正。

2.2.3学习主动性不够一方面,成人医学生的生源渠道众多,从事的专业不同、当前所学对日后工作的意义不同,学习的目的和动机存在多元化现象,学习的积极性各不相同。另一方面,教育手段、教育方式的落后,教学内容的部分重复、招生规模扩大导致教师教学任务过重、教学热情降低等挫伤学生的求知热情;加之社会的不公平竞争、歧视带来的就业压力给成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的消极影响;特别是部分学生是迫于晋升职称的需要抱着混文凭的态度来校学习。凡此种种,直接导致成人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足,混文凭的思想浓厚。

2.2.4学生个体差异大成人医学生来自不同的工作单位和不同的工作岗位,经验背景不同,实践差距很大;他们的专业基础不同,知识层次、结构层次不齐;年龄跨度大,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记忆能力各有不同。这种现状导致不同学生对同一学习内容的主观感受和难易程度不同,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2.2.5实践能力强,理论知识薄弱成人医学生通常接受系统教育的时间不够,离开学校时间较长,以前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也有所淡忘。但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学中要扬长避短,突出“三基”,加强系统化的理论教育。

篇(9)

我国康复医学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较之国外,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远远不足,为了尽快适应社会,推动我国的康复医学教育的发展,加强康复医学教育势在必行。

一、康复医学教育的必要性

1.康复医学的概念

康复医学是医学学科的一个新分支,主要涉及利用物理因子的方法诊断、治疗和预防残疾和疾病,研究使伤病残患者在体格上、精神上等得到全面康复,帮助他们恢复生活能力、工作能力以重新回归到社会当中。

2.康复医学的发展迫在眉睫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疾病的结构发生了改变,逐渐变化为以“慢性化、障碍化、老龄化”为主体的情况。据统计,2013年我国残疾人约有8500万,而60岁及以上人口为1亿70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9.3%,2050年将达到38.6%。因此为了提高残疾人、老年人和陧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其对家庭和社会造成的负担,康复医学的发展迫在眉睫。

3.我国康复医学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目前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远远跟不上实际的需求,因为康复人才的短缺,导致许多患者难以达到预期康复效果。例如,部分医院对神经科的患者不能及时进行康复治疗,导致不可逆的损伤,致使后期康复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另外我国现有的康复工作人员,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专业化水平不足。在我国,康复医学教育依然存在师资力量和办学规模、资金投入和办学规模、教学基地和办学规模等不相适应的问题。

二、加强康复医学教育的几点建议

1.提高专业办学层次,加快康复医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我国康复医学专业的老师数量不足,所以许多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老师是从其他临床科室或教研组调过来的。他们中间有一部分可能只是经过一个短期的康复医学培训或者进修,缺乏对康复医学知识全面、系统地掌握,所以必须加速开展康复医学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另外,也需要从高等医学院校康复专业应届毕业生中挑选一些优质人才来充实教师队伍。

2.增强医学生的康复医学教育

我国康复医学教育发展滞后,专业人才严重缺乏,调查表明,经正规院校培养出来的康复人才不足干人,而且学历层次主要集中在中专、大专,以及少量的本科,研究生以上学历少之又少。因此,应该加紧康复医学专业人才的定点培养。各高等医学院校应开设康复医学专业,培养康复医士或康复治疗师;各中等学校或职业技术学校应开设康复治疗专业或康复技术专业,培养各种康复治疗士或治疗技士。此外,还应该在各医学院校的其他专业开设康复医学课程,让广大医学生接受康复医学教育,增强康复意识,为工作后开展康复医疗工作奠定基础。

3.加强康复医学的临床实践

篇(10)

二、教育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医科院校以传授医学知识为主,轻视数学、物理、化学、统学计、计算机学等学科的教育。而且学科的教学比较分散,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联系,教学安排欠缺整体性。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医学生通常能较好地掌握各个知识点,但对各知识点的结合认识往往不够充分。再者,由于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知识面相对狭窄,他们对现有知识的扩展能力,对新知识的获取能力,对工作的科学总结能力,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创新意识不强。

三、医学生源良荞不齐

近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为适应高速发展的需要,国家教委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而且为了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就医难的问题,国家向医学教育投人大量资金,医学院校不断扩招,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医疗卫生人员。目前,我国医生数量已达每千人口1.65人,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基本满足社会需求。不过,同时又带来一个问题。医学院校扩招,招生要求自然有所降低,因此,很难保障生源质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卫生人员的整体水平。

针对以上几点,我在此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医学教育相对精英化

21世纪,我国医学人才结构和人才需求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随着我国全面进人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医药卫生质量需求迅速提高,社会更加关注医生的层次、素质和水平,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正进人“更加注重结构和质量的时代”。也就是说,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比,高等医学教育要相对精英化。为了达到这一要求,首先要确保高质量的医学生源。扎实的文理科基础知识是更快、更有效掌握医学及医学相关知识的基础。其次,对医学生要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度,在教育过程中始终保障医学生队伍的高素质,保证优秀的医科毕业生走向社会,逐步提高医学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为正在走向富裕的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同时增强我国医学研究的国际竞争力,从整体上超越世界先进水平。

二、建设综合性大学中的医学院

上一篇: 维护管理论文 下一篇: 金融监管体制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