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5:27:1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护士职业防护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2生物危险因素:对于物理性伤害的发生,其危害往往不仅仅局限于刺伤或割伤,由于手术过程中所用的器械,大都需要接触患者并长期暴露于手术室环境,多会增加接触血液致病菌的感染几率,如艾滋病、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等,目前,这类伤害是职业危害中的主要因素。有研究指出,在出现刺伤时,仅仅只需要4μL带有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即可导致受伤者感染HBV[5]。
1.3化学危险因素:由于手术需要无菌环境,往往环境较为封闭,而手术过程中又需要大量麻醉剂和化学消毒剂的使用,由于麻醉剂和化学消毒剂的挥发,使得因手术室环境中存在浓度相对较高的麻醉废气和化学试剂。现有研究表明,长期吸入挥发性的物会损害人体的生殖系统,使护理人员易发流产、胎儿畸形甚至出现不孕不育。同时,化学消毒剂的存在,如戊二醛、环氧乙烷、过氧乙酸、臭氧等等以及因电锯、电钻等器械使用时生成的焦烟,对于人体皮肤、口腔黏膜、上呼吸道黏膜等具有刺激作用,长时间会导致鼻咽炎、结膜炎以及皮肤疾病等,甚至致癌[6]。此外,某些肿瘤患者治疗时采用的相关化疗药物,也会对护理人员产生影响,引起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
2护理职业危害的防护
2.1心理因素的防护[7]:由于手术室护理工作量和工作压力较大,医院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度,充分利用护理资源,从而使护理人员得到充足的休息时间,缓解其身心的疲劳。另一方面,对于护理人员自身而言,要进一步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多进行自我调节,缓解焦虑抑郁的情绪,多参加活动,娱乐身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护理人员要加强业务锻炼,提供工作技能,要从日常的护理工作不断学习,找出自身的问题并解决。做好患者的术前访视,了解患者的手术种类、手术时间等信息,认真准备手术所用的相关器械和药物等,熟悉手术的相关知识以及手术医生的习惯,以便在手术过程中,熟练配合,有条不紊,得到手术医生的认可。这样,通过自身能力的提升,熟练解决护理工作中的问题,多做运动,缓解工作的紧张情绪,能够有效地改善工作角色与生活角色的冲突,避免工作应激发生,从而改善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2.2物理危害因素的防护:对于常见的紫外线、X线的辐射、噪音污染等物理性因素的防护,主要包括以下几点[8]:①减少辐射来源,做好辐射防护。可单独设置专用的手术间进行透视或摄片,减少护理人员与辐射源的接触,同时可使用铅制防护服,避免护理人员直接暴露在辐射源下;同时合理调度,对于此类手术实行轮岗,避免同一人员反复进行,造成长期蓄积。再者,对于孕产期和哺乳期的护理人员禁止参与此类手术,以免影响胎儿发育,造成流产等不良后果;②尽量减少噪音来源,对于术中器械带来的噪音是无法避免的,但可以尽量降低各类仪器设备的音量;对于护理人员而言,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大声讲话、同时走路、开关门等动作要轻,避免器械坠地与碰撞声。
2.3生理危害防护:由于手术时间较长,或者突发事件的发生等因素,护理人员的日常生活的规律性被打破,饮食不合理、不规律经常发生,容易导致胃肠道的病变甚至发生低血糖的风险[9]。因此,对于手术室护理人员来说,宜进食一些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以提供足够多的能量,同时可以自备一些巧克力、饼干等零食充饥。同时对于时间较长的手术,可以通过更换班次,轮流休息,从而保证护理人员充足的精力。同时,对于长时间站立引发的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等情况,护理人员在手术间歇可适当地转动颈部或者扭动腰部、伸腿等动作缓解肌肉紧张,促进其血液循环,避免造成颈部、腰部等肌肉劳损。在使用手术刀、电钻、电锯等器械时要谨慎操作,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2.4生物因素的防护:鉴于该类危害的严重性和临床多发性,对于生物因素的防护也成为重点。这就要求在行手术前需要对相关的信息进行采集整理,预先做好准备,以备应急使用。具体要求如下[10]:①对患者进行检查,及时发现患者可能感染的病原菌,了解病原菌的传染途径、致病性等相关知识,同时病原菌检查阳性的患者手术时,需要做好防护准备,穿好防护服等,从而避免手术器械对护理人员带来的物理性伤害,有效地减少病原菌侵入人体的几率;②实施规范化操作,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手术器械的操作规范进行手术器械的使用,如勤洗手并佩戴手套、装卸刀片要规范、采用托盘进行刀具等的传递。同时,护理人员需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手术过程中要专心谨慎,注意力集中,掌握手术进程,适应手术节奏,防止因紧张而发生失误;③手术过程中出现外伤的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对伤口周围进行挤压,以排除其内血液,并冲洗伤口,使用0.5%碘伏消毒处理,及时评估风险发生的情况,并跟踪监测,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④定时对手术室进行消毒,确保手术室的洁净;对于手术后的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
2.5化学危害因素的防护:对于手术室化学危险因素的防护,主要是注意手术室的通风状况,同时,加强护理人员对于空气污染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促进护理人员对空气污染危害的认识。尽量减少麻醉剂和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同时在操作时须佩戴防护装置。对于麻醉机要定时维修和维护,管道出口处增加过滤装置,以过滤除掉挥发性的麻醉剂和化学消毒剂,减少手术室环境中挥发性的麻醉剂和化学消毒剂的浓度。
助产士的每一项工作均关系到母婴安全,而产程中风险又是不可预见的,责任的重大常使助产士处于一种高度的紧张状态中,同时随着产科服务模式的改变,患者对助产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致使其要不断的更新专业知识,更增加了其紧迫感。这些因素都会使助产士产生疲惫感,影响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防护措施:助产士要注重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应急能力,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之下,应保持自身心神健康、掌握一些缓解压力的方法、培养良好的个人兴趣和爱好、多与朋友沟通适当宣泄不良情绪。主管部门要关心助产士的身心健康,多组织郊游等户外活动,从而使助产士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体魄,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日常工作中去。
2饮食作息因素
助产士夜班工作紧张而繁重(夜间迷走神经兴奋常致使产妇多在夜间临产或分娩及夜间工作人员少),三班倒扰乱了助产士生物钟节律,分娩过程的连续性常致使助产士不能按时进食或8小时就根本无进食时间,长期超负荷工作,脑、体并用的劳动等,造成助产士心力、体力同时过度透支。有研究表明长期值夜班的女性患皮肤癌和乳腺癌的机率比普通女性高,这与夜间灯光会使褪黑素分泌减少有关,助产士长期倒班,成为乳腺癌的高危人群。防护措施:加强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助产人员的配备要充足,合理的利用人力资源,避免超负荷工作,保证助产士的睡眠、饮食及体力。
3工作性质因素
在分娩的过程中需要长时间的站立低头操作,长此以往会导致颈椎病、胃下垂及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建议在操作不太紧张的情况下适当的做一些保健运动,例如做颈部摇摆动作并变换一些姿势,使颈部肌肉得到放松、休息,从而防止颈椎病的发生。站立时应保持双脚与肩同宽,不定时的双替放松,有利于促进双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必要时穿高筒弹力袜软底鞋,有利于防止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的形成。
4感染因素
分娩过程自始至终都在于血液与体液接触,HAV、HBV、HCV、HIV等传染病威胁着助产士的健康。防护措施:应经常对助产士进行院内感染知识及防护知识培训,严格执行标准预防,从心理上要把每一位病人都看作传染病人,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为了避免传染病的血液传播,保持皮肤的完整、无破损至关重要。特别是对急入产房未来及检测肝功及乙肝五项指标产妇,更要从思想上重视。台上各种操作要规范,切不可图简便。对有可能发生体液、血液飞溅和粘膜暴露等危险时,应使用防护具。行肛查、内诊、人工破膜等,接触孕产妇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羊水时均应配戴口罩、乳胶手套。安全使用锐器,缝合会阴组织时避免手被针刺伤,如被刺伤立即脱掉手套,从伤口近心端至远心端挤压出血液,用流动水清洗伤口,冲洗后用75%乙醇或0.5%碘伏消毒并包扎伤口,换新的无菌手套且必须是双层的。据调查研究表明,针刺入手套,通过有弹性的两层手套再刺入皮肤其感染率仅为0.20%-0.25%,故戴两层手套能有效防止感染和降低感染率。72h内作HIV、HBV等检查,当怀疑暴露于HBV感染血液、体液时,尽快注射抗乙肝病毒高价抗体和乙肝疫苗;当怀疑暴露于HIV感染血液、体液时,尽快检测HIV抗体,并做后期复查[1]。术中血液不慎溅入眼内应立即用盐水棉签擦洗干净,并滴氯霉素眼药水加以保护。
5环境因素
产房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相对密闭,存在着各种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化学因素,物品的消毒都要用到碘酒、酒精、甲醛、戊二醛等挥发性化学消毒剂,这些对人的皮肤、神经系统、胃肠道、呼吸道都存在着不良影响,易引起哮喘、职业性皮炎、机体免疫力下降。现在大多数医院采用灭菌王刷手,其有效成分为双氯苯双胍乙烷,含氯剂对人体有致畸、致癌作用[2],因此在术毕应及时有效彻底清洗双手及双臂,防止氯离子的继续吸收。分娩阵痛采用的笑气,为吸入性麻醉剂,长期接触可能造成肝肾病以及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较高浓度还可致自发性流产。因此要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掌握其使用方法、浓度、时间,并严格规范操作,进行消毒操作时,穿戴不渗透的个人保护装备。戊二醛应存放于有盖的容器内,室内应有良好的通风设备,减少与有害气体的接触[3]。
总之,各级管理人员及助产士自身,要了解职业暴露的影响因素,意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有效降低职业危害,以促进健康,提高工作质量。在安排工作时对孕妇、乳母及月经期助产人员尽量给与照顾,避免其接触化学消毒剂等有害物质,安排其他工作。最大限度的提高助产士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以下图为例,测量控制点的布局主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本工程总占地面积约3.36万平方米,工程基坑南北宽126m,东西长238m,基坑深度11.650m,承台和集水坑、电梯井位置开挖深度在12.35~16.10m。整个工程共5座塔楼及裙楼。
2、本工程甲方给定的水准点位于南海路与宏达街交叉口,高程4.162米。在发达街上给定两个基准点,详见附图1。
3、根据实际情况,本工程引测水准点6个,基准点16个。
二、测量控制点的保护1、甲方给定的基准点附近,禁止堆放材料,并派专人看管,定期对基准点进行复核。
2、引测的控制桩必须用混凝土保护,需要时用钢管进行围护,并用红油漆作好测量标记。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全院护士216名,年龄18~52岁,平均年龄31.6岁。科室分布:儿科27名,内科32名,急诊科27名,换药室2名,妇科15名,产房12名,手术室24名,ICU 13名,外科29名,中医科11名,供应室6名,神经外科15名,其他3名。工作年限:1~3年67名,3~5年48名,5~10年41名,10~15年39名,15年以上21名。
1.2 方法 采用《中美护士针刺伤相关研究对比分析》问卷内容设计调查表,被调查者多项或单项选择,不记名形式填写调查表,共发放调查问卷216份,收回有效问卷209份,有效回收率96.75%。
1.3 统计方法 数据录入计算机,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针刺伤发生率调查结果 发生针刺伤147例,发生率70.3%。其中1~3年61例,占41.5%;3~5年40例,占27.2%;5~10年29例,占19.7%;10~15年11例,占7.5%;15年以上6例,占4%。见表1.
3 讨论
3.1护士针刺伤发生现状 本调查显示我院护士针刺伤发生率极高,占调查人数的70.3%。多发生于低年资护士,参加工作时间1~3年的发生针刺伤61例,占41.5%。防护意识薄弱,抽血或注射不戴手套的37例,占25.1%。具体受伤环节以回套针帽多见,回套针帽时发生39例,占26.5%。这与刘杰等[2]研究相符。自我防护意识淡漠。
3.2 锐器伤防护相关情况 本调查显示,发生过针刺伤的护士在受伤前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占41.4%,我国是HBV的高发区,而且HIV又处于快速增长期,医务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环境,锐器伤造成的血源传播性疾病的危害应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3]。护士发生针刺伤后,在上报方面知之甚少,并且上报后也得不到相关的服务。
3.3 护理工作中的防护措施
3.3.1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提高护士的自我防防护水平需要护士不断学习,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避免操作中手忙脚乱,减少意外损伤;掌握专业知识和流行病学知识,有助于护士主动采取有效地防护措施。掌握针刺伤的处理措施及报告制度,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3.2 执行安全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是降低针刺伤发生率、确保护士职业安全的重要环节[4]。穿刺、注射、抽血时戴手套,正确处理使用过的针头,改掉回套针帽及拔出针头等不良习惯。
3.3.3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加强职业防护管理。护理工作量的大小与针刺伤的发生频率呈正相关[5]。医院各病区科室根据实际工作量,给与相应的编制,科学排班。针刺伤后,尽量挤出伤口血液,用流动水冲洗,然后用碘伏或酒精消毒后包扎伤口。并按“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做好登记、报告、评估暴露级别、进行血清学检查和追踪检查,必要时应用安全有效地生物制剂,以避免或减轻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随访并存档。
参考文献:
[1] 刘立. 最新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及职业暴露与防护实用指南. 北京: 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 2006, 993.
[2] 刘杰,张素香.护士针刺伤调查情况与分析[J].人民军医.2012,313医院医学论文专刊.71.
目前,艾滋病仍是全球热点的健康问题,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疫情J。2005年最新评估显示,中国现有HIV感染和AIDS患者约65万人。对此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随着减少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共同抗击AIDS口号的提出以及艾滋病抗病毒药物的免费使用,近年来本院艾滋病患者的住院例数明显上升,针对如何控制艾滋病患者的病情发展、如何降低艾滋病患者的死亡率、如何护理艾滋病患者,本院在积极号召做好职业防护、采取抗病毒、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对症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强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观察,强调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并针对其心理特点实施相对应的护理对策和人性化的关怀,在稳定患者的情绪、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统计本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艾滋病患者54例为实验组,其中男43例,女11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56岁,平均(31.54-7.5)岁;感染途径:母婴垂直传播感染者4例,父婴垂直传播1例,血液传播l8例,性接触传播7例,感染途径无记录者24例。在积极完善职业防护的基础上,积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和人性化的护理服务,36例患者好转,18例死亡,死亡率为33.33%;对照组为本院2001年12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艾滋病患者29例,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好转l2例,死亡17例,死亡率为58.62%。
2心理特点分析
艾滋病患者从疑似到初筛到再次确诊,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纳为五期。
2.1恐惧否认期由于对疾病的恐惧,此期患者一般都不愿意轻易相信、承认自己所患疾病的事实,企图幻想着是化验错误,并对前去做治疗的护士旁侧敲击甚至试图偷看病历而获得再次证实。
2.2愤怒绝望期随着不适症状的逐渐加重和诊断结论的逐渐被证实,患者常表现为挑剔、烦躁、愤世嫉俗、摔东西、骂人、悲观失望、自暴自弃,自行拔除输液针头拒绝治疗,大喊大叫,有的甚至用头撞墙,行为反复异常。
2.3妥协焦虑期此期患者情绪渐趋平静开始变得礼貌、友善,重新开始诉说自己的不适症状并愿意配合治疗,眼睛里经常显现出焦灼的目光,渴望多途径得到更多的有关疾病的相关信息,渴望医务人员的关心、帮助和交谈,渴望延续生命。
2.4抑郁失望期由于疾病的进展,患者亲眼看到和亲身感受到机体的一步步衰竭,经常独自流泪,极度伤感,睡眠障碍,渴望亲人陪伴,朋友探视,感激医护人员尊重、关爱的目光。2.5沉默接受期面对13益迅速衰竭的身体,承受着难以忍受的病痛,祈求早31得到解脱。常表现为沉默、不愿面对任何人,喜欢独处,甚至瞒着医生和护士重新注射以解除躯体上和心理上的病痛,获得短暂的舒适。
3护理对策
3.1做好心理护理即针对艾滋病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给予个性化的心里安抚。护理者要严格按照分级护理制度巡视患者,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尊重患者的意愿,维护患者的自尊,允许患者自由表达恐惧、悲伤、悔恨等,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及时提供帮助,一句贴切的问候、一个关爱的眼神,必要时紧紧握住患者的手给予安慰和鼓励,让患者处处感受到护士的关怀,减轻痛苦,重新鼓起生存的勇气。对于患者出现的一切非理性行为,护士要用一颗宽容博爱的心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包容,不要回避,更不能和患者发生冲突,让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尽情的发泄的同时,护理者要认真全面的观察患者,评估患者存在的相关问题,及时制定针对性的、个性化的的护理对策,迅速安抚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心情愉悦的接受治疗和护理,减少不良心理反应的发生。
3.2给予舒适护理护理者要尽力为患者提供安静、整洁、温馨的住院环境,在与患者的交流中要做到态度亲切和蔼、仪表端庄、目光真诚自然,注意观察患者的性格、喜好及生活态度,针对患者的个性特点和需要提供富有个性化的、家庭式的病房室内环境,满足患者心理和视觉上的需求;还可以定期组织科室里的患者进行扑克、象棋、跳棋等比赛,丰富住院生活,消除因社会环境和对疾病的恐惧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从而达到身心轻松、愉悦、舒适。
3.3积极开展健康知识的宣教,坚定患者与疾病抗争的信心。护士可以选择合适的称呼开始与患者的有效沟通,告知患者每次治疗护理操作的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邀请患者参与每天的治疗护理安排,与患者讨论感兴趣的话题,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想法,满足患者自尊和身心方面的需要,告知单纯发泄负性情绪不利于患者的精神健康,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应对方式,减少使用不良的应对方式,使患者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人生,从而提高生命质量。
3.4重视亲情护理,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在临床护理中发现有的家属在获知患者的病情后表现为愤怒、冷漠、不愿理睬患者,更不愿照顾患者,甚至打骂、羞辱患者。因此护士首先要理解家属的心情,积极主动的与家属沟通,有选择的向家属宣教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等相关知识,安抚、稳定家属的情绪,取得家属的配合,尽力为患者提供帮助,陪伴照顾患者,满足患者内心对亲情的需求,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尽可能的延长患者的生命,尽最大努力帮助患者好转出院抑或在平静、安详、满足、拥有自我尊严中离去。
3.5加强护士的职业防护培训,全面提高护士素质。护士长要定期组织护士进行职业防护的培训和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学习,树立正确的职业防护意识,提高职业防护技能,做到正确认识艾滋病,消除个别护士对艾滋病患者的恐惧、拒绝、冷漠和歧视,强调关怀、支持、尊重、关爱、接纳艾滋病患者,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是医护人员的职责j。让每一位护士都心知肚明,护理艾滋病患者,不仅要具有勇敢的奉献精神,沉着稳重而不失机智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更要有一颗仁厚的爱心,不歧视、不厌恶、懂得怎么做永远比做什么更为重要的意义,真正的把艾滋病患者的疾苦放在心上,用心去关爱每一位艾滋病患者,让他们感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从而放下思想包袱,轻松的、愉快的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提高疾病的好转率。
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日益蓬勃发展,血液净化技术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作为特殊岗位的护士,其独特的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决定了血液透析护士经常暴露在各种各样的危险之中,职业安全已成为广大血液净化工作者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针对血液透析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和如何作好防护对策介绍如下:
1 职业性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机械性损伤因素 血透室护士主要的机械性损伤因素是锐利器械损伤和不良的工作环境。锐利器械损伤是血透室护士最常见的职业事故,主要指针刺伤,其危害不仅限于针刺损伤的本身,还可以传播疾病发生感染如乙肝、丙感等,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护士每天要给患者进行动静脉内瘘的穿刺和注射药物,留取标本、利器回收等操作,发生针刺伤的几率很高。玻璃扎伤常常因为玻璃接头或掰安瓿时遇到质量问题而被扎伤。钝器伤则发生在固定滤器时和复用滤器时疏忽而误伤到手[1]。手在刺破的情况下,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和设备而被传播疾病,最常见最可怕的是乙肝、丙肝和爱滋病,它们通过血液传播的效率很高,一次即可感染[2]。
1.2 物理性损伤因素 大量的搬运透析粉和透析液使护士发生腰肌劳损和脊背损伤的几率很大,我院透析室10名工作人员中有5名人员有不同程度的腰肌劳损,占总工作人员的50%,不对称的工作姿势也会造成骨骼的损伤,在给患者穿刺过程中需要弯腰,遇到穿刺不顺利的情况,往往一个姿势保持较长时间;透析结束拔除动静脉内瘘针穿刺点局部压迫止血也需弯腰操作。水处理及透析设备和抢救设备的频繁使用,使透析室护士在透析过程中受到噪音的危害和触电危险的可能。在整个患者透析过程中,护士需要随时观察机器运转情况,患者的透析反应,应对机器的报警,处理发生的各种各样问题,长时间站立使下肢静脉回流不畅造成下肢静脉曲张。
1.3 化学性损伤因素 透析室护士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化学消毒剂,如过氧乙酸,甲醛,伦那灵和各种透析机清洗液,消毒液,椐报道甲醛浓度过高接触者可有食欲不振、头疼、心悸等不适[3],并可刺激呼吸道黏膜、眼结膜,出现流泪,眼睛干燥,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过氧乙酸也可以通过呼吸道黏膜的接触对人体造成直接伤害。
1.4 生物性损伤因素 我国是肝炎大国,乙型肝炎的感染率很高,而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报道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也是血液传播。血液透析室工作人员一旦被患有乙肝或丙肝的病人使用过的穿刺针将手刺破,则感染乙肝丙肝的几率很高。在日常生活中也难免使皮肤受损,大多透析室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即使皮肤完整性受损仍要坚持工作,这样也大大增加了经皮肤感染病毒的几率。不停的接触来自各种原因被血液污染的物品和物品表面,很容易通过血液交叉感染,使血液透析室工作人员成为易受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
1.5 心理性损伤因素 血液透析是一个特殊的工作岗位,患者每次治疗在4.5~5小时之间,血液体外循环随时有可能出现问题,随时要分析判断机器报警及各种检测系统是否正常,患者不适的原因及故障排除,思想必须高度集中,这样思想长期处在紧张之中,使人体的生物钟受到干扰,发生职业应激。这些职业应激的影响不低于物理化学因素,可导致消化道溃疡等疾病的发生
2 防护对策
2.1 血液净化室的护士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明确只有有效的保护自己才能更有效的保护病人。首先要有较强的防护意识,加强职业教育,减少职业暴露,要转变观念,不怕脏不怕累的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护理的要求,血液净化室要制定完整规范的控制感染防护制度,在做好工作的同时,做好个人防护。
2 加强管理降低损伤几率,新护士进入透析室工作要进行健康检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要注射疫苗并建立健康档案,在工作中不慎被利器刺伤应严格按照医院感染职业暴露的防范要求去做,并作好检查跟踪工作。要严格控制感染区、非感染区物品的流动。透析结束后拔除的动静脉穿刺针要按标准手法操作,避免被针刺伤。透析液和透析粉的搬运尽量使用低平车,减少工作人员的搬运,从而减少肌肉和脊柱的损伤几率。上下机后要用含氯制剂清洗透析机表面,被血液污染的表面要进行特殊处理。戴手套操作后不能触摸办公室物品及电话桌椅等。透析病历夹要定期消毒,避免污染。设立工作人员与患者入室的双通道等。
2.3 提高专业技能,减轻心理压力。提高专业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工作压力,如较好的穿刺水平,缩短穿刺弯腰时间;良好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从容面对机器发生的各种故障、报警及透析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各样问题。
2.4 端正心态增强体质,加强文化修养,保持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心胸开阔,提高心理素质,加强心理承受压力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服务观。坚持户外锻炼,多做有氧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抵制各种损伤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郝晶.血液透析护士的职业损伤因素【J】,护理管理,2006,20(7)
实习护生培训是指在完成护理专业院校基础教育后所接受的护理专业化培训, 使实习护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得到全面深入提高的教育和实践过程[1]。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以丰富的教学资源为依托,围绕护理岗位的要求,研究构建了以护理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实习护生岗位职业化培训体系,以适应现代护理模式对护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对实习护生进行职业化培训。对象112 人,均为女性,年龄20~25岁,中职生52 人,高职生15 人,本科生45人。培训时间均为一年。
2 方法
对所有入选对象开展以护理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实习护生职业化培训,现介绍如下。
2.1 系统化岗前培训
2.1.1 岗前医院概况介绍 上岗前由人事处、医务处、护理部等职能科室人员介绍医院基本概况、科室设置,医院的理念、发展前景,护士行为规范,岗位纪律及工作制度,基本操作护理质量标准等,使实习护生尽快熟悉职业化环境,较快地进入角色。
2.1.2 岗前专题教育讲座 岗前培训期间,举办专题教育讲座。讲座内容主要有护理服务文化新理念、护士服务礼仪规范、护患沟通技巧、护士职业化风险意识及防护能力等。
2.2 轮岗培训 对实习护生,我们安排每3 个月轮转一个科室,一年内轮转内、外、妇、儿各科。在轮岗期间,实行一对一的临床带教模式。带教老师首先让其熟悉科室环境及各类物品的放置,讲解各种规章制度、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护理质量标准等,并培养他们与其他医护人员之间的合作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使其循序渐进地适应护士角色的转变。本培训体系通过岗前技能训练和系统化轮岗培训,在知识与具体工作要素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2]。
2.3 特色带教队伍建设 带教老师是执行培训任务的“细胞”,选好带教老师是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3]。带教老师竞聘上岗,提高教学质量。带教老师若缺乏严格规范的培训,非但自己不能以身作则,还常把不规范的操作教给实习护生,埋下安全隐患。本院从2007年开始,实行带教老师竞聘持证上岗,优化了师资力量,保证了教学质量。
2.4 考核评价 利用护理部制定的轮转实习护生手册,评价实习护生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的操作能力。另外,各科室需自行拟定理论知识考题,完成对实习护生的出科理论测试。
3 结果
通过系统化培训,我院实习护生在进入临床后,很快适应了护士角色,护理职业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100%实习护生认为我院的特色培训对提高护理职业能力有帮助;培训效果和实习护士的工作表现受到护理部领导、护士长、临床带教老师及护理对象的肯定。
4 讨论
实习护生岗位培训是培养实习护生职业能力的关键时期。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实习护生职业化培训体系的构建,较好地体现了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提高护生护理从业能力及综合素质。希望今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医院的锐气伤害是指工作中被针头、手术器械、玻璃制品、医疗仪器设备、医疗废弃物及其他锐利物品刺伤和割伤而被病原微生物感染风险的意外事件。手术室人员的锐器伤可导致血源性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潜在风险并造成工作人员不同的心理压力。发生锐器伤时,只需0. 04 ml带有HI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IVE。有调查显示,全国有80%的护士曾受过针刺伤,抽查100名手术室护士锐器伤发生率为%%,其中缝针刺伤95 %、刀剪刺伤24 %、注射或整理器械时等刺伤78%。所以手术室护士必须提高防护意识、加强管理、减少锐器伤及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笔者分析了近年来手术室人员锐器伤的主要原因,以及采取必要的控制策略,减少锐器伤所致的感染。
1手术室发生锐器伤的主要危险因素
1.1手术室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护理人员接触各种病原体的概率比较高,同时手术治疗过程中与锐利器械接触比较多,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的机会也比较多,一旦发生锐器伤极易感染血源性疾病,除了这类疾病的阴影之外,手术室的护理人员还面临着心理疾病的困扰。尤其是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传染的锐器伤或划伤,多数受伤者都会产生中度或重度的焦虑及悲伤情绪,而对患者的不确定性也会加重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更加重了感染的概率。
1.2工作人员对职业防护认识不足①与工作繁忙、紧张有关:针头刺伤是手术室常见的锐器伤,常见于缝针传递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尤其是低年资工作人员,防范意识不强,更易发生锐器伤。②不良习惯导致的锐器伤:部分工作人员将经常性使用的锐器随意放置,如剪刀、刀片等或直接用手装卸刀片、弯曲缝针等,导致的锐器伤,并可导致感染病原微生物。③锐利废弃物不按规范处理:如各种针管、刀片、输液器的头皮针、静脉留置针未按规定处理,导致自身或他人伤害。
1.3缺乏专业培训缺少专业技术知识以及锐器伤后的紧急处理知识是导致护理人员受伤受感染的一大原因。这一问题在新进手术室人员和实习护士中比较突出。
1.4手术器械的安全性手术器械的安全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由于器械长期频繁使用,其弹性降低。如持针器的弹性降低后,在缝合过程中,缝针极易发生转向,从而刺伤手术操作者等情况也是造成锐器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1.5锐器伤后是否引起感染其与缝针、刀片、剪刀等锐器的种类及医务人员是否有防护措施和患者血液中的病毒量的多少有关,一般接触急性期或晚期患者危险性倍增。
2手术室锐器伤的预防
2. 1加强职业安全意识医院感染部门制定相应的计划,组织学习医院感染知识的常规培训,加强职业安全和防护知识,加强宣教如标准预防、医院感染现状、引起锐器伤的危险因素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如何正确合理使用防护用品,正确了解手术室锐器伤的危害性,改变不良的个人操作习惯,牢固树立职业安全理念。尤其是对新进的手术室人员科室必须进行上岗前的科内专业性培训,告知他们工作中的潜在危险,进行必要的岗前安全教育。让他们在进人手术室前有一个清晰明确的预防锐器伤的概念,树立标准预防意识。
2. 2加强防护措施手术室工作人员是经血传播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可能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和仪器都应视为有传染性,科室应制定出相应的防护措施,严格执行保护措施。凡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污物的各项操作,在操作前必须戴手套。戴医用乳胶手套是手术室工作人员最直接有效的保护措施。当针头造成意外损伤后,乳胶手套还可以起到一种阻挡、封闭作用,减少进入伤口的血量,乳胶手套尽管不能避免针头造成的机械损伤,但可以降低感染的可能。洗器械时要戴手套、袖套、防水围裙及防护眼镜等做好防护。
2. 2. 1按规范操作不规范的操作习惯是导致临床护士锐器损伤发生率高的主要原因。为此手术室必须制定预防锐器伤的护理操作标准。包括统一器械台的摆放位置;各种锐器如刀片、剪刀等应放在固定的位置;防止用裸手册安瓶,应戴防护手套或纱布进行操作,注意安PCL的玻璃硬度,用力要均匀适当,以防刺伤;禁止将针、手术刀等锐器物徒手传递;在给患儿等不合作患者静脉穿刺时,应取得其他同事的帮助,预防患儿突发动作而发生锐器伤。
3手术室锐器伤处理
3. 1及时正确处理工作中发生锐器伤后现场急救处理非常重要,一旦发生锐器伤后,应持镇静,要积极正确处理。若被血液污染的针头或仪器等锐器刺伤,对伤口旁进行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禁止对伤口的局部按压。用肥皂水和清水反复冲洗伤口(边冲边挤),然后用胺尔碘消毒,并包扎伤口。
【中图分类号】R512.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174-02
艾滋病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防疫人员、公安及其他监管人员,在诊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相关工作中,意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HIV)的血液、体液等污染了破损皮肤,或被含有病毒的针头刺破皮肤。2010年,我区发生一起艾滋病职业暴露事件,现将本事件调查分析及护理情况总结如下:
1病例摘要
2010年6月18日,某派出所抓获了有吸毒贩毒史,自诉患有艾滋病的3名盗窃团伙,由于犯罪的特殊性,曾请求某区疾控中心派相关医护人员至派出所,对3名罪犯采集血标本进行HIV抗体检测。当扬州市疾病预防中心艾滋病实验室初步检测为HIV抗体阳性时,要求再次为这3名罪犯采集血标本送江苏省艾滋病确证实验室进一步确证,区疾控中心指派护士李娟(化名)和一名采血人员前往派出所为其采样。采血人员在采样的过程中,因操作不当,将被污染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血液的针头刺伤了该护士的右手无名指背部,造成艾滋病职业暴露。
2护理评估
护士李娟(化名),女,40岁,从事护理工作20年,在艾滋病防治管理护理岗位5年,未出现过医疗差错。发生职业暴露前,身体状况良好,心里健康。采血前器材准备充分,防护措施齐全,两位操作人员均佩戴一次性口罩、帽子和手套,由于艾滋感染者长期吸毒,静脉条件较差,首次采血失败更换静脉时,注射器针头未及时取下,被不慎刺伤,发生职业暴露。
发生职业暴露后,经上级疾控中心艾防科疫情网络核查,该罪犯为新疆籍艾滋病感染者。该护士心情焦急、恐慌,哭泣,情绪及不稳定。最终经专家评估确定暴露源为一级,认定此次事件为轻度职业暴露。
3护理目标
3.1减轻暴露者恐惧紧张心理,心里压力缓解。
3.2正确疏导暴露者心里压力,保持情绪稳定。
3.3暴露者掌握职业防护的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4保持良好的工作、生活状态,积极配合完成监测和随访。
4护理措施
4.1伤口处理: 职业暴露后,对暴露者的局部进行紧急处理,首先彻底冲洗被污染处的皮肤和伤口,并迅速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冲洗,然后用0.5%的 碘伏和75%的酒精进行消毒。
4.2事件报告:该护士立即将发生的事件进行电话汇报,科室负责人对该护士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包括暴露情况、暴露过程、病人所污染的物品及环境等均作了详细记录,及时将调查结果上报单位领导和市疾控中心。
4.3风险评估:为暴露者提供了专家咨询,确定暴露级别和风险评估,决定是否采取抗逆转录病毒预防性治疗。专家对局部创伤程度进行了评估,又观察该感染者除了HIV抗体阳性外,无艾滋病临床症状,确定暴露源为一级,认定该事件为轻度职业暴露。暴露者发现伤口及时,创伤程度轻,又作了彻底洗手,可不必预防性服药[2]。在6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各作HIV抗体检测一次,同时进行了临床观察和随访。但当事人处于谨慎,24小时内采用基本预防用药治疗方案。
4.4咨询服务:职业暴露后,护士李某非常紧张,极度恐慌,心理压力很大.市疾控中心有关专家为其提供了咨询服务,帮助她稳定情绪,告知并不是所有暴露都会感染HIV,针刺的伤口接触污染血液而 感染HIV的概率为0.3%,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血液和体液而感染HIV的概率为0.1%,皮肤暴露感染HIV的概率为0.1%[3]。
4.5心理疏导:为将暴露者心理损伤降到最低限度,中心领导和科室负责人多次主动找暴露者交流谈心,耐心倾听暴露者的心里想法,让暴露者多听音乐,跳健美操等缓解心里压力,为其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同时联系暴露者家人,认真解释取得家人的理解,联合家庭共同关心帮助暴露者,消除悲观情绪。树立生活、工作信心,保持乐观的心态。
4.6完善制度:发生职业暴露事件后,中心领导高度重视艾滋病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召开了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会议,加强对HIV、肝炎、梅毒等经血液传播性疾病的管理,完善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制度,制定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范措施,规范诊疗和护理操作流程。
5护理评价
该护士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立即采取了规范的消毒和28天的预防性服药治疗,服药期间未出现严重肝肾功能损害,也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同时及时为其提供了相应的心理咨询,暴露者通过正确心里疏导,缓解了心里压力,消除恐惧心里和抑郁情绪,积极配合完成了定期监测和随访,通过一年半的临床观察,4次HIV抗体检测均为阴性,目前暴露者被感染的可能性已被排除。
6讨论
6.1职业暴露的原因分析
6.1.1工作人员自我安全防护意识淡漠是导致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医护人员对艾滋病职业暴露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4],职业暴露是由于操作过程、整理用物过程中疏忽大意或没有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原则而造成的。
6.1.2不规范的操作习惯是导致职业暴露又一个因素,针刺伤是医护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暴露[5],多数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均因为医护人员不正确习惯动作,被用过的的针头刺伤而造成传播。如乙肝、艾滋病等。最容易发生在针头使用后针头复帽,摆弄针头,取下针头,针头丢弃等流程中。
6.1.3由于医务人员工作的特殊性,直接接触携带各种病原微生物的血液、体液、分泌液、排泄物等频率较高,这也是发生职业感染的危险因素。
6.2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6.2.1加强对医务人员健康教育和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培训,强化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意识,增强职业暴露防护的自律性。各类医务人员要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加强艾滋病传播途径及自我防护宣传教育和相关知识技能培训,保持正确态度,既不能恐惧也不能轻视。
6.2.2制定医疗护理操作流程,完善安全防护制度,加强自我防护,严格遵守标准性预防措施。制定一套完善、科学的操作程序和制度,如洗手、消毒、戴手套、带口罩、眼罩、标本污染性废物的处理、针头、手术锐器物品等处理工作程序。医务人员在诊疗操作时,必须认真执行操作程序和各种消毒制度,特别是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必须采取保护措施,利用防护用品和设备,减少危险行为的发生,最大限度的保护自身安全。
6.3.3加强管理和督查,确保防护措施及各项制度落实到位。单位配备相应的职业防护用具,为诊疗护理活动提供有力保障。如隔离衣,防护眼镜、手套、一次性毁型器等。建立职业防护各项制度职责,将督查医护人员规范操作和个人防护纳入年度考核项目。
目前,我国艾滋病正处于高发病期,传播趋势已从高危人群转向一般人群,医护人员直接或间接地与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接触的机会很多,故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危险的机会增加。因此职业暴露的防治对于每个医务人员来说都是当务之急,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充分认清其危害性及可能造成职业暴露的环节,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妥善保护好自己,尽可能减少针艾滋病暴露的发生。职业暴露后,要加强对暴露者的心里护理、情感支持和人文关怀,减轻心里压力。
参考文献
[1]曾维,周洁,黄慧萍,石向辉.2名护士艾滋病职业暴露后心理压力的质性研究及对策[J].护理研究,2011年25卷 第06期
[2]程峰,孙乔,杨凭.艾滋病职业暴露预防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067-01
1手术室护士锐器致伤情况
1.1 手术室护士锐器致伤主要种类 手术室中导致受伤的锐器主要有缝合针,手术刀片,剪,各种穿刺针,手术钳,安剖玻璃片等受伤方式。手术室护士产锐器致伤的主要时间为手术中。产生主要原因为手术中要求护士必须节奏快,步调和主治医生完全一致,不能有半秒差错,而且手术中操作时间有时过于漫长,从而会导致手术室护理人员操作时因疲乏而分心,致使受伤的几率加大。
2 锐器致伤产生的相关因素
2.1 工作环境及护理工作量 繁忙的工作环境及超强度的护理工作量极易导致锐器伤。手术室连台大手术及复杂手术中、多个危重病人抢救护理等,心情急躁或紧张时、工作较忙及抢救病人较紧急时发生锐器伤的频率较高,较大的手术,锐器损伤的发生率较高,这提示工作负荷过重及工作紧张可能也是导致锐器伤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1]。
2.2 护龄 工作1年或不到一年的发生锐器上述占总数的21.9%~35.0%,说明锐器伤与护龄有关。与年轻护士工作经验不足,操作不熟练,不规范,防护意识不够等有关。
2.3 与锐器相关的操作环节 护理工作繁忙而复杂,每次治疗与护理操作环节较多,本次调查中不及时正确处理锐器,处置用后的锐器是造成手术室护士锐器致伤的一个中要环节,其次是传递锐器时,配合医生操作时,接触不适当放置的锐器物,静脉加药时等。手术室护士对锐器的准备,使用,传递,处理等各个环节操作不规范,防护措施不当,均有发生锐器致伤的可能,手术室护士在传递手术刀片,缝合针等锐器是操作不规范,术中和医生配合不熟练,医生将用后的刀片,缝合针的锐器随意放置,用后的针头随意乱扔,无人管理,徒手折安掊,取刀片,徒手对各类穿刺针进行毁形,整理锐器时不注意防护,工作忙乱是仓促处理锐器,锐器的清洗及处理未分类进行等诸多环节,均可导致手术室护士的锐器伤。
2.4 缺乏标准预防知识 标准预防是由美国CDC颁布的一项预防血液性传播疾病的指导,在这个概念下,病人的血液体液都被视为传染源,护士对标准预防内容缺乏依从性事发生针刺伤的一个危险因素。有调查显示[2] :39.7%的护士对标准防护不很熟悉,甚至从未听过;高达69.9%的护士在注射.输液操作时不戴手套[3] ,认为操作不便,没有必要,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另外医院没有要求戴手套的占37.6%[2]。这一结果暴露了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不强,造成针刺伤的发生率相对增加。
3自我防护情况
3.1 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之一,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达60%.有资料显示被污染针头刺伤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几率为6%~30%,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几率为1.8%,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几率为0.3%,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几率明显高于其他病毒的感染几率[4]。为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手术室护士面临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危险。
3.2 手的保护 调查中发现,手术室护士锐器致伤的主要部位是手。手术室护士用手接触被血液污染的器械,针头等锐器时,如静脉穿刺抽血,输液,处理针头时均未戴手套,可见手术室护士的防护意识有待提高。
3.3 自我防护意识和知识缺乏 一部分医务人员对锐器伤的防护知识知之其少,防护行为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上的原因很复杂,如手术过程中被手术刀,缝针,穿刺针刺伤皮肤,掰安掊时划破手指,抽药后刺伤手指等,且受心理压力,职业紧张,工作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1]。对危害因素的理解和防护问题只有50%的正确率,而防护知识的来源有58%来自书本,38%来自经验,只有4%来自社会宣教[5] 。
4 应对措施
4.1 加强操作技能培训 加强手术室护士特别是年轻护士的基本功训练,使其熟练操作程序,规范操作行为。对手术室护士操作技能定期进行考核。使其做到术中配合熟练,用物八方合理,传递锐器操作规范,对各项锐器的使用做到熟练,安全。
4.2 掌握不同锐器的使用哪个方法 1)不用手将锐器传来递去,手术中传递手术刀,缝针等锐器可用合适的容器(如弯盘)盛装传递;2)在给已确诊或可以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病原进行静脉穿刺和注射时应戴手套;3)不能将用过的锐器随意放置或无人管理;4)对用过的锐器应尽快处置;清洗锐器应分类进行;5)把注射器与针头的处理作为一个单独的处理步骤;6)应分类放置用后的锐器和其他垃圾,不能将使用过的锐器扔进医疗垃圾袋内;7)折安掊时,用纱布包裹后折断或用折安掊起折断,避免用手接触;8)取刀片时不要用手,最好用设当的器械协助。
4.3 建立安全操作规章制度 使用安全医疗器具 如锐利器具的安全处理,所有污染器具的严格消毒,正确的洗手,口罩,乳胶手套,隔离衣等防护设施的使用,废弃物的安全处理等。现在国际上提出使用安全医疗器具可以阻止锐器伤害的放生,被用来降低使用锐器时所造成针头扎伤或其他锐器伤的危险[6]。
4.4 锐器致伤后的处理
4.4.1 发生锐器致伤后应按正确的方法处理[7]立即挤压伤口,使伤口处血液流出,然后用流水清冲伤口,最后用碘酊消毒后密闭敷料包裹伤口。若有疑似感染病毒,则须处理伤口后报告相关部门责任人,填写“锐器伤后登记表”,请部门负责人签字后送感染科。
4.4.2 后期处理 ①误伤者2d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②感染HBV的针刺伤者,应在24h内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治疗;③对于感染HCV的受伤者,目前尚无有效的补救预防措施,只能加强伤口的处理,定期随访;④确认感染HIV阳性,应及时向HIV职业暴露安全药品储备点报告,进行风险评估,在医师指导下运用抗病毒制剂或三种药物联合治疗,将感染率从0.30%降至0.06%,暴露后6w,12w,6个月,12个月定期检定HIV抗体[8]。
4.4.3 锐器致伤预防性治疗方案 1)对乙型肝炎感染患者(指未接种过疫苗者,接种过疫苗但对疫苗无反应者或抗体效价已降至很低时)受到乙型肝炎病毒(HBV)污染的锐器上后可接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或乙型肝炎疫苗注射,有效率可达75%[8];2)艾滋病暴露的预防心治疗,对于受到艾滋病阳性患者血液污染的锐器伤后,应在伤后几小时内立即使用齐多夫定(叠氮胸苷),氮它并不能预防感染的发生;3)丙型肝炎病毒暴露后的预防性治疗,目前无有效的事后预防措施,只能强调局部伤口的处理,定期随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5 小结
针刺锐器伤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遇到的情况,也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损害。因此,在工作中无论面对的病人是否患有传染性疾病,护士均应清楚地意识到自己面临潜在的危险,在护理操作中注意没一个细节,加强防护,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有锐器损伤所引起的血源性疾病感染,把职业风险降到最低。提高防护意识,对减少杜绝针刺锐器伤,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性感染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晓丽。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现况调查与对策 [J]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8):730―731.
[2] 毛秀英,吴欣娟,于丽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
[3] 吴安华,任南,吕一欣,等.护士面临针刺伤的危害及其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7):525-527.
[4] 陆连方,孙慧娟,杨过真。针刺伤所致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病的预防。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1):506.
[5] 李玉芝,手术室护士职业有害因素及防护,国外医学护理学期,2005,5(24);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