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5:27:2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人文素质教育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场大规模的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唤起了人们在人文领域的深层次反思与自省,当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去审视现实与未来的时候,便更加深刻地体察到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以及科学思想方法与思维方式的重要。
一、人文素质及人文素质教育
1.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因素,包括对人的立身处世的现实规范,也包括对人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理论升华。主要内容是:(1)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指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道德知识等等。(2)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是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3)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4)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方法,是人类共同信奉的那些真理性的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人文精神不仅渗透在国民的各种素质之中,而且表现在每个国民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之中,是国民素质的灵魂,也是人文素质的核心要素。一个民族、国家的人文素质越高,就越具有人文精神,就越能使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
2.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备的综合品质及其达到的某种程度,即要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如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优良人文精神为使命的教育类型,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如果说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在特定专业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职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在特定职业中的实用理论、实用知识和实用技能。人文素质教育不是专业教育,而是专门教育,不是职业教育,而是职责教育,不是成人教育,而是成才教育,它并不传授属于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哲学、法学等专业以及所属职业和行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专门培养各类专业学生深刻理解特定专业、职业、行业的社会意义,正确把握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对他人的发展、群体的合作、社会的进步的实际价值,以践行效奉国家、惠及社会、善利他人的做人职责。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逻辑起点
1.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人文素质教育不是专业教育,而是专门教育;不是职业教育,而是职责教育;不是成人教育,而是成才教育。它专门培养各类专业学生深刻理解特定专业、职业、行业的社会意义,正确把握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对他人的发展、群体的合作、社会的进步的实际价值,以践行效奉国家、惠及社会、善利他人的做人职责。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应该说是喜忧参半,任重道远。
(1)从学生的现状来看,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亟待改善和加强。高职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素质、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诸方面,都与本科生有一定的距离,心理状况也普遍存着一种自卑感和压抑感。
(2)从教师水平来看,人文素质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一是人文素养先天不足,二是思想上缺乏足够的认识,三是教学手段程序化,缺少新意。
(3)从课程设置来看,仍然延续了现行本科、专科院校的老套子、老办法,缺少适合自身特点的改革与创新。或者简单地把职业教育等同于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着重教学上的实践性和现实性,而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
(4)从教育手段来看,没有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出发去建立人文素质教育的综合教育系统,而只是列为学生管理和党务部门的一项工作职责。人文素质教育只停留在一般的会议、文化活动、课堂教育、专家讲座、参观学习等形式上。
(5)从考核评价机制来看,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的考核与评估,多以专业教学、实训考核为主,学校的教学督导部门也很少有这方面的要求和标准。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与结果,往往只被一些时尚性的“精神文明”方面的评比所代替。
2.人文素质教育的逻辑起点。自1995年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正是在这些法律法规的支撑下,以及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的职业教育才走上了法制轨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劳动者的素质,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当今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必须用更加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更加宽广的世界视野,深刻认识和把握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根本趋势,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尽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在我国的职教发展中起到了极大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然而,那些拘于历史性的规范和过于现实性、直观性的描述,缺少了更多的人文内涵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性思考,用这些规范和理念去支撑和推动职业教育、高职院校的继续发展是有一定困难和局限性的。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另一方面要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站在了历史的新高度,立足于长远的目标,从根本上彰显人是发展的主体,突出了人的全面发展,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目的,离开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发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这就完全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既为我们高职院校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所以,科学发展观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我国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新的逻辑起点。
三、人文素质教育的反思与探讨
1.寻求法律制度支持。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是与普通高等教育并驾并齐驱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属于在教育性质与培养目标与其他高等教育相区别的正规教育。而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所能体现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只是从属于高等教育的教育,这种秉承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实行职业教育的教育是很难找到它自身精神内涵的。应该说这是一种法律上的缺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领导者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2.加强人文课程建设。课程教育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高职院校要把人文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在课程建设方面,首先要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以专业课教学为载体,有机地贯彻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其次是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或是开设第二课堂,推动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
3.提高教师人文素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主要是转变观念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院校各级领导和教师要充分理解科学发展观下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从更高的视野、更宽的角度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并在此基础上扎扎实实地建立起一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人文素质教育有目标、有措施、有人管,有实效。
4.营造文化氛围。“推行全面素质教育,要将人文、科技、审美等文明成果和外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于大学生的身心,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风、学风、规章制度建设、校园的整体规划以及课外活动,不仅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外在力量,同时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力争把人文教育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用积极向上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感染影响教育对象,使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氛围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水平。
5.建立评估体系。高职教育主管部门要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高职教学工作的评价范畴,作为全面衡量其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各级领导要主动地完善评价体系,构建具有人文素质导向作用的评估标准,进而调动广大教师开展人文教育和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积极性。从制度上促使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人文素质的学习和提高,促使学生自觉地把人文教育变成自我教育和自觉行动。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大战略性转变,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必须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在这方面我们高职院校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义务。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起点出发,建构适合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体制和体系,将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水平,推动高职院校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当前,各个高校都进一步扩大共选课程设置,从而进一步加快了文理渗透的快速发展。在实施此对策之后,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当今时代,受我国体制改革和全球化的共同影响,从而使得我国教育体制发生了巨大改变,因此,其古代文学教育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由于大环境的不断变化,当前教育工作者与教育研究者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需要将古代文学教育有一个正确的定位。然而,在古代文学教育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古代文学边缘化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古代文学教育为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主要形式,而且又是现代文化教育当中所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所以,改革的核心思想为开展素质教育。
2.把现有德育教育和古代文学特点相结合
结合古代文学内容与特点,在当前思想道德教育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从而培养他们高尚、正直的人格。然而,由于古代文学内容十分丰富,而且题材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古代文学教育过程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对学生思想树立起到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除此之外,在古代文学教育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有多方面的优势,它不仅有丰富的内容,而且形象也十分的鲜明,同时有着强烈的情感。为最终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我们要结合文学作品内容去寻找潜藏在文字之后的信息,充分去感受人们鲜活精神跋涉。由此看来,我们古代文学的价值不只是完全局限到教材当中,而是要将其看作是一个流动式的教学课堂。
3.培养现代化教学思想
在当前以及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具有顽强生命力,并且这也成为教书育人的核心内容与有效方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应该将爱国主义精神、各种传统美德、中心思想等作为重点内容。并且使教育工作和我国现展步伐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做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追求时髦,而这是由古代文学丰富性予以决定的。因此,我们要培养现代化的教学思想。
4.认真做好科研工作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尽管涉及到教师的科研成果并不多见,但是,他们的这些科研成果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调动全局,因此,进行科研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加快教学的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要把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化发展紧密相结合。特别是在古代文学教育过程中,追求美学律动,点评古代文学与现代作家创作二者的关联。这样一来,不仅有深度,而且也有一定的广度。
2中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目标
为进一步提高医学教学质量,规范医学教育管理,教育部、原卫生部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根据我国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参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制订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方案[教高〔2008〕9号](以下简称《标准》)。改革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为标准,转变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包含七个领域,其中第一条就是“医学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并认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1]是医疗实践的核心。
2.1《标准》要求医学院校必须依据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计划
医学院校应积极开展纵向或横向综合的课程改革,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必须依据国家医药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及医学科学发展,不断进行教学、科研和医疗服务的改革,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课程计划必须体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和发展个性的原则,课程设置应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者之间的比例可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而确定。
2.2《标准》对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做了明确的规定
[2]①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和医学伦理学课程(包括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医学伦理学、卫生经济学、社会医学、医学社会学、卫生事业管理等学科),以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②医学教育面对国际趋势、国内环境和社会的期待,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包括文学艺术类、医学史等学科)的目标和内容作出了规定:为卫生保健机构培养能够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
2.3《标准》对本科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基本要求
医学院校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贯彻《标准》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就要转变人文教育的理念和意识,加强对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增加人文课程学时比重,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通过课程教育、评价考核和教师的引导,强调人文素养对医学的重要性,促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以此达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目标。
3构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3.1整合人文学科课程体系结构
我国医学院校目前都存在一个共性问题:人文类课程设置门类较少,课时安排比重整体偏少,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3]以学科为中心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会受医学专业课程课时数的限制,医学人文素质课程教育的课时难免会受影响。解决人文素质教育课时不足的一个途径是在公共课程和基础医学课程阶段,注重早期临床人文素质教育,增设临床医学人文类课程,让医学生较早接受临床医学人文教育,增强其作为一名医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现代医学教育培养方案要求重新审视教学体系结构,设计人文素养模块化教学体系,适当调整课程学时,构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板块,形成一个系统性、实用化、多角度的立体教学体系。[4]必修课板块设置思想政治课、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和医学专业课四大模块;选修课板块设置限定性选修课和非限定性选修课两个模块。为了实现必修课与选修课两大板块之间交融设置课程的立体教学体系,可以增加非限定性选修课的学科课程比例。
3.2加强人文学科课程内容融合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要注重与专业课程内容的交融教学,人文教育要结合不同学习阶段,开展侧重点不同的特点教学。在医学基础课程教学阶段,讲授医学人文素质课程基础的同时,以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分析医学领域的社会现实问题,让医学生积极开展课内讨论和课外社会调查的学习模式,减少纯理论式的灌输式教学。如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可以开展课堂情景教学,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引导医学生学习如何处理医患关系,如何处理医患纠纷,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提高其对医学伦理学、医学相关法规和医院各种制度的认识。在临床专业课程教学阶段,充分利用医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组织医学生到社区开展健康咨询或体检等公益实践活动,鼓励医学生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医学专业知识学习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将医学职业态度和对待生命的态度,融合到医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探索医学课程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整合,即在医学课程中加入人文素质课程的内容,融医学与人文为一体的系统整合式课程体系。
3.3构建人文社科学位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模式,可以激发医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学分制管理为导向,创建医学与人文学科的双学位管理制度,以鼓励医学生多选修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学分达到一定的要求,可以通过颁发双学位的形式,促使医学生主动学习、健康发展,弥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体系不合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课时少的不足,体现科学管理与医学生自我发展理念的结合。学分制管理,要贯彻“前期趋同,科学管理;后期分化,同步进行”的原则。对于高年级的医学生,可以按照以前的教育模式进行,选修的人文学科学分,可以积累到毕业后有效计算,实行科学化的长效管理,等积累够规定要求学分后,学校补发双学位毕业证,实行终身制的积累记分制度。对低年级医学生,实行与高年级医学生同步进行改革的分化教学,鼓励医学生系统性地学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充分选修限定性与非限定性课程,利用晚间或周末上课,有效积累学分。
3.4建立人文学科实践教学环节
医学人文素质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培养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教学检验学校教育的成败。学生只有通过人文素质实践教学环节,才能理解患者对“卓越医生”医德医术的渴望,对躯体与精神健康的期盼,对看病难、医疗费用趋涨的无奈,体会到医生与患者和谐相处和交流对治疗的重要作用。医学人文素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要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不能与医学临床实习混为一谈,要以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拓展为核心,以加强医学生科学思维、社会体验调研及创新精神的培养为目的,促进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内化与升华。[5]以儿童福利院、养老院、居民社区和环境监测站等作为医学人文素质实践教学基地,让医学生深刻感受医学人文与社会的关联性,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3.5完善人文素质考核评价体系
应用考试方式对医学人文课程进行考核评价,检验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提高的程度,缺乏全面反映医学生真实人文修养水平的科学性,反而会给医学生一个错误的学习导向,使医学生投入较大的精力关注于人文课程知识的记忆和应付考核,丢掉了人文素质教育问题本质性的学习与思考。因此,改革人文素质教育的考核评价方式,是加强与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倡人文课程采用形成性的考核评价,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考核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较强的现实性及相对的科学性。[6]例如,在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学习中,通过教师授课、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社会调查等多方面、全方位的考核,考查医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是否能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否能真正做到关爱生命和理解患者的疾苦,给医学生一个综合的人文素质考核评价,比考试考核得到的医学生医学人文课程的成绩,对判断医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理解程度,有更大的可信性。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进一步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形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出现全新的转型,从过分注重专业技能职业人的培养到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现代护理是围绕着“人”开展工作的,高素质的护士在关注患者疾病、减轻病人痛苦的基础上,必须树立尊重人,关爱人的理念,必须具有以人为本的精神。
(二)当前护理工作的内在要求
专业技术训练和人文素质培养是护理工作的两翼,二者缺一不可。没有技术,护理就没有躯干;没有人文,护理就没有灵魂。优质的护理服务不仅仅是提供精湛的护理技术,还必须要让患者在整个就医过程中时时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体验到专业的护理。因此优质护理需要人文精神与专业发展交汇并进。当前护理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突出护理、加强人文。塑造健康的社会人,提升完美职业人,把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人文贯穿护理教育的全过程,为护理人导航。
(三)建立和谐护患关系的需要
近年来,医患、护患之间关系紧张整体呈上升趋势,医疗纠纷事件明显增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部分医生和护士素质低下、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患者应有的尊重和人文关怀,态度冷漠,语言生硬。构建和谐护患关系,迫切需要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四)相关政策制度的要求
《护士条例》中明确规定“护士应当尊重、关心、爱护患者”;《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关于护理教育方面也强调,要“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心理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比重,增强人文关怀意识”。这些文件精神为护理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
为深入了解高职护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提供客观依据,课题组采用自编“高职护生人文素质调查问卷”,从护理职业的认同度、人文精神的理解度、人文课程开设满意度、社会实践参与度等四个方面对山东省内不同区域的三所高职学院校的360名护理专业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收回问卷354份,有效问卷351份。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愿意从事护理工作的学生有33.2%,职业认同度不高;护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度较高,有67.3%的学生认为应在护理工作中体现人文关怀;护生对学校人文课程开设的满意度普遍较低,仅有29.1%的学生表示满意,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人文素质课程的学生占81%;护生对教师教学中人文素质的满意度较低,仅有47.4%的学生对教师的人文素质和教学能力很满意;有95%的同学愿意也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护理专业的社会实践,参与度高。
三、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
针对高职护理人文素质的现状,课题组教师经过在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医学技术系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形成独具特色的“1345”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即一个目标、三大课堂、四项任务、五大平台。就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为目标,发挥好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和社会课堂的作用,完成把学生培养为高素质的“职业人”“社会人”“文化人”和“生命人”四大任务,全力打造课程平台、师资平台、管理平台、基地平台、考核评价平台的建设。
(一)转变观念,准确定位高职护生的培养目标
近年来,医疗服务业对护理工作的需求不断升级,不仅对护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护理人文关怀更加重视。为此,课程组通过对护理岗位第一线和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确定我院护理专业培养的是服务鲁南地区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就业岗位主要有:临床护理岗位(群)、社区护理岗位(群)和康复保健护理岗位(群)。
(二)把握三大课堂,改革教学方法和途径
为了促进学生实现从“听”到“信”到“行”的转变,护理人文课题组在两年内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初步形成了“一、二、三课堂有机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第一课堂即常规的课堂教学,帮助护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推进护理人文各门课程的教学改革,除必要的理论讲授之外,灵活运用小组合作、案例讨论、角色扮演、师生互动、情境模拟等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演绎、领悟、贯通、实践。同时各课程借助多媒体的优势,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课程内容体系有机整合,有力扩充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使教学过程不断形象化、生动化、完善化,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了教学的效果。第二课堂即学生的人文实践课,实践活动覆盖面广,由校内到校外、从学习到工作,让学生通过活动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思想上的震撼和行动上的改变。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流的“第三课堂”。根据学生的这一实际需求,课题组以护理人文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联合课程网站为平台,为学生提供了网络学习环境和网络互动空间,通过网络互动,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进一步增强了护理人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整合优化,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护理专业与人的生命质量密切相关,注重的是关爱和照顾,这是与其他专业所不同的。影响病人身体康复进程的,除了娴熟的护理技术,还有人文关怀。而当前的护理教学更多的重视技术的训练,忽略了护理人文素质的培养。为此,课程组深入到护理岗位第一线,认真调研了鲁南地区医疗服务单位对护理人员的岗位素质和能力需求,对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素质情况进行专项调查,并与护理行业专家、骨干共同交流,多方面了解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实际情况。护理人际沟通、护理礼仪、护理心理学等拓展学习领域的知识所占比例低,使得许多护士在为病人提供护理服务时力不从心。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培养优秀的护理工作者,课程组从护理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实践育人为切入点,打造“忠诚的理想信念、优秀的道德品质、融洽的沟通交流、良好的气质形象、健康的心态表现==和谐护理职业人”的全新课程理念。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主体,以《护理心理》、《护理礼仪》、《护理人际沟通》为三翼,建立护理人文课程体系。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作为解决学生思想的总开关,通过整合优化课程内容,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提供了支撑,为学生从护生过渡到职业护理人奠定了坚实的人文素养基础,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递进式培养。
(四)加强培训,建设专业和人文两栖的师资队伍
提高护生的人文素质,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对专业教师要加强人文知识的培训,护理专业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有一定的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知识,并能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人文社科教师与辅导员的教育背景较复杂,包括历史、哲学、医学、生物等十几个专业。除部分人员接受过继续教育外,绝大多数缺乏医文渗透的知识结构,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得并不彻底,因此,学校应为这支队伍创造条件,投入专项经费,让他们学习相关的医学、人文社科知识,优化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对人才的培养要求。
(五)主导联动,探索常态下人文素质教育管理的新模式
护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到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管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校企合作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需要各方面密切配合,共同努力。课题组实施建设以来,建立了系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教务科、护理教研室、公共课教研室、系学生科为主导,院、系其他部门配合的管理模式,经过两年多的顺畅运行,说明这种主导联动式管理模式,是符合我院实际的,为我院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构建了一个良性的运行机制。
二、加强当前工科大学礼仪教育的对策
(一)学校层面
1.深刻进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重视人文课程的设置。开展规范性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启智慧大门,而且能够让学生的精神更高尚,形象更完美。而长期以来,高校人文课程被忽视,这是高等教育的遗憾,因此,在基于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中,学校应着力抓好人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构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2.应将大学生礼仪课程设置为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目前被调查大学,礼仪课程属于选修课程体系,呈现学生教师不重视的局面,通过对学校春季选课情况的结果调查,发现《大学生礼仪》相关课程都未能饱和,饱和度甚至不到40%,可见学生对此课程的不重视,所以,建议学校在教学改革中,将此课程列为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必修课,这是学生重视该课程的充分条件。3.选聘专业或有经验的教师,加强教师的培训与交流力度。俗话说:术业有专攻,学校礼仪课程的有效推动需要配备一支专业教师队伍,教师专业素质方面具有优势是根本保障。
【关键词】图书馆大学生素质教育服务育人
一、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肩负着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重任,而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就是教育职能的情报职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也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责,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图书馆是除教室以外的“第二课堂”。
1.图书馆为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图书馆拥有极其丰富多样的图书及馆藏文献资料这个显著的特点和优势,向学生宣传、展示、传递科学文化知识,提供文献服务;对大学生的文化、思想、道德等方面的修养进行全方位教育;为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品德的熔炼,情操的熏陶,学问的拓展等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也是其他任何课堂都无法拟的。
2.图书馆是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堂
图书馆作为大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场所,本身就是最好的潜在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文化阵地,图书馆以其丰富的馆藏为基础而开展的各种文献信息服务活动,均和育人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都渗透着育人的内容,产生着育人的效应。图书馆的教育不受时空与内容的限制。大学生通过不断地利用图书馆,可以随时随地接受教育。因而图书馆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
图书馆高雅的文化环境和文明的服务,还对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素质起着春风化雨的作用与效果,使他们在无意识地领悟人生的真谛,约束自己的行为,发挥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终生受益无穷。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无形的教育比有形教育更容易接受,这种配合教育有时比课堂教育更有效。我们要抓住这个有利条件,将大学生素质教育贯彻到各项服务育人的活动中去。
3.图书馆为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多种文献服务
确切地说,每个图书馆都是一个巨大的“信息源”。数以百万计的馆藏能否为读者充分利用是目前高校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为使馆藏文献这个“信息源”充分发挥作用和效益,为教学科研、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优质高效的文献服务。各高校争先开展导读服务,扩大服务范围,依托文献资源、设施和师资的优势,开发利用具有社会主义高教特色的导向性网络体系,利用微机检索达到资源共享,并增设特色服务项目。我国的图书馆借阅率利用率不及日本的1/10,美国的1/20。我们要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加大力度挖掘馆藏,杜绝资源浪费现象。同时也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及专业学习提供极大的方便。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做好服务育人的改革方法与建议
1.树立大教育观,强化育人观念
爱因斯坦曾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长期以来,我国部分高校在办学思想上过分强调培养专门人才,而忽略全面素质教育,没有立足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没有把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教育统一起来。现在,我们必须树立以“育人为中心”的大教育观,加强大学生的通识教育,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加强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埃德加•富尔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里把“会学习”提到了中心位置。作为高校不但要向学生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向学生传授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图书馆作为教学科研的服务机构,应全力以赴配合学校挑起服务育人的重任,馆领导应及时了解素质教育的思路,结合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找出一条适合本馆的工作方法。
2.开展导读活动
导读是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阅读指导可以帮助读者节省时间多读书,有选择有目的的读好书,从而促进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导读内容上,应改变以往偏重专业书籍、文艺书藉的导读倾向,增加德育、美学、马列著作、名人传记、爱国书籍等应成为今后导读的重点推荐书目。在导读形式上,要利用校报、专题讲座及书评书介等,融入乐于接受的现代化教育媒体。方法上,要灵活多样,准确地把握大学生思想状况与需求,可以不定期开展读书会和馆员读者联谊会等。为丰富校园文化,图书馆可充分利用馆藏,积极投身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3.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良好读书氛围
高校图书馆的育人环境是图书馆工作人员有意识有目的建造的一种文化传递场所。大学生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受到影响和教育,这种环境中所蕴涵的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对大学生有着潜在的陶冶作用,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无意识”地接受教育的熏陶。因此用心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应是图书馆坚持不懈的追求。
图书馆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物质环境的建设,它是图书馆的外在标志。要在显要位置悬挂标语口号,伟人、科学家画像及名人名言,开辟橱窗栏、政绩公开栏等,这些人文景点会产生一种文化浸润的效应。馆前馆后种植草坪、花坛,层层叠叠绿萌垂吊,为图书馆平添了一份幽雅与宁静,使读者置身其中感到一种美的享受。二是人文环境的建设,这是高校育人环境的重点。主要是指人际环境,它体现于馆员的精神面貌上。图书馆要搞好服务育人,必须高度重视馆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列宁曾说过“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的灵魂”,可见馆员形象是多么重要。一方面,要制定馆员道德规范,文明用语、服务忌语等加强馆员自身修养。在树立职业道德的同时,时刻不忘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馆员的人格、形象、语言,仪表、行为对大学生是一种无形而有力的影响。另一方面,全面提高馆员的文化业务素质,熟悉馆藏,掌握现代化技术手段,还应懂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为读者当好参谋。要求馆员树立“读者至上”的思想,以热情的态度及渊博的知识接待每一位读者。坚持把读者服务工作与培养世纪人才的大目标统一起来,并贯穿于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中,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机制和文明氛围。
参考文献:
二、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审美价值一直存在健美操运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健美操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价值,进而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大学生是富有朝气的群体,他们向往完美,而健美擦所表现出来的充沛体力、高超的技术以及流畅的编排都体现出了健美操的内在美,因此通过健美操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高校健美操教学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重视健美操教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需要高校为其提供必要的发展平台。高校健美操运动具有大众化和娱乐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因此通过健美操运动可以恩好的实现人文素质教育。首先高校要增加健美操课时,通过增加健美操课时,提高学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周期,同时高校也要丰富健美操的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健美操;其次高校要增加对健美操运动的支持力度,构建健美操训练的场地与设备,积极引进先进的健美操人才,完善高校的健美操教学体系。
(二)构建符合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健美操对学生的约束比较强,不利于学生发挥独立自主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健美操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健美操的动作要领,而是通过健美操教学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和良好的情操。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选择有利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一是要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健美操课程要突出健美操的健身性、文化性以及审美性的内涵,把全面发展教学理念融入到健美操的全过程:二是选择科学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健美操教学时要突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通过学生自主编排健美操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水平
健美操教学水平的高低与教师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的业务能力是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只有教师具备人文素质意识才能保证他们在进行健美操教学时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其中,提升教师人文素质水平的途径:一是提升健美操教师的专业水平,高校要加强对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的教育培训;二是提高教师对健美操教学的认识。健美操教学不仅是把其看做体育锻炼,而是应该将其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三是教师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要积极主动。教师在进行健美操教学时要关心同学、尊重同学,以自己的人文素质影响与带动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二、专业课堂中人文内容的挖掘
以软件专业核心课程《动态网页设计》为例,这是专业技术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掌握技术,可能以此为基础在相关岗位就业(如网站设计员)。但是如果学生仅仅是掌握了技术,而缺乏人文素质(如沟通、创新等),其业务成长必然会受限制。因此,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可以且必须充分渗透人文素质的教育。首先,课堂教学之初,教师在向学生介绍课程背景时,可以谈到技术背后那些IT工程师是如何默默无闻、辛勤付出,从而使学生能从他们身上学习优秀的品质。其次,该课程是以项目化的形式进行讲解,整个课程就是一个软件项目,在项目的实施中讲授知识和技术。因此,其教学过程是按照软件项目开发过程进行。软件开发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软件需求分析、软件系统架构设计、软件详细设计、软件编码、软件测试、软件部署与维护,在每个阶段的讲授中都可以渗透人文素质的教育。
1.软件需求分析
在项目的这个阶段,可以通过模拟需求分析工程师和用户双方,需求分析工程师在交流中明确用户的需求,培养了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需求分析工程师站在用户角度,深入分析用户的功能需求,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学会换位思考。
2.软件系统架构阶段和系统详细设计
软件系统的架构应该是软件架构师完成;系统详细设计是由系统设计师完成,根据软件架构师的《软件架构设计说明书》编制《软件详细设计说明书》。作为高职院校的大专生,这两部分在将来的工作中不会涉及太多。因此,这两部分只作简单讲解。在讲解中,使学生明白架构以及详细设计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糟糕的架构则使软件开发后续过程几乎寸步难行;好的软件详细设计使得软件开发过程变得更容易。从而让学生知道万丈高楼平地起,培养他们踏实做事、老实做人的优秀品质。二是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进而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处理好和他人合作的关系。
3.软件编码
这是高职学生重点需要学习的部分,通过编码初步完成软件项目。此过程中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团队,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完成项目,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而人文素质的教育在这阶段也是得到充分渗透,在代码编写中,培养学生逻辑、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耐心、细心等优秀品质。在小组团队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处理好和他人合作的关系。
4.软件测试
二、调整教学内容
这是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培养的关键。文学是民族文化的魂魄,中国古代文学披露的是华夏民族的精气神、炎黄子孙的奋斗史、华夏江山的正气歌,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财富。古代文学教学内容要彰显人文素质的精华。既要固守文化传承,使古代文学的精华得以继承和发扬,培养深厚的人文底蕴,还要强化古代文学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古代文人提出众多创新思想:“守旧无功”“质疑问难”“濯去旧见以来新意”“不泥古”等。古代文学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精神上的根基和文化价值取向,古代文学把创新作为新型人文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与时俱进。更要关注情商教育,培养现代人文精神。提升思想境界,发展健康个性,塑造健全人格,使之成为学生面对社会压力、人生挫折的动力源泉。
三、建设师资队伍
教师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导,师者深厚的人文素质储备,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师者应具有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蕴,融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审美、天文、地理等各领域为一炉,以敏锐深邃的时代感受,形成对生命、对生活、对社会的独特体悟。教师的人文素养,便是教之内功、师之根本。师资队伍建设,要注意师资来源,应尽量从本校现有的授课教师中挑选,个别的可外聘;师资培训,可采取校内、校外两种方式。从事必修课和专业课讲授的教师可参加校外举办的高级培训班或培训中心的学习。一般的授课教师要参加校内普通培训班的学习,以了解人文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等知识,提高全体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教育水平。
四、营造文化氛围
重视社会实践环节,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空间。校园环境的文化氛围,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培养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开展多元文化活动,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塑造,个性得到发展,精神得到升华。如请专家学者作系列人文讲座或学术报告,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以校报、校园网和广播站为载体,开设人文教育专栏,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空间;建立人文社团,如新闻、文学、楹联、艺术等协会或社团;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包括开展古典名著读书报告会、经典诵读和演讲比赛等活动。老师还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空间来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学生从中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美化心灵、娱乐身心,是培养学生人文底蕴、塑造学生人文情怀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往往注重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或是应试技巧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的“百科知识”、“社会文化”、“哲理”和“智慧”的渗透。这导致了部分学生虽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人文素质却令人堪忧。这种现象不仅削弱了学校育人的终极目标,而且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也难以达到社会的需求。大学英语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理应担当其重任。因此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在“教书”的同时,也应做好“育人”的工作。
一、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人文”的解释是:(1)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2)指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人文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教育,通过人文知识和人文教育的熏陶,能够使人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全面发展,并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1.更新教育观念的需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已经不是一般的教学问题,而是影响我国对外开放方针的更好实施和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李岚清语)革新教育观念,教育改革首当其冲。但长期以来,社会上已经形成重分数轻技能、重智育轻德育、重科技轻人文、重理论轻实践的风气。大学所培养的人才应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能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即德才兼备的人才。在学校教育中,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才能确立科学和人文相统一的哲学观。
2.人文素质形成规律的需要。素质的形成是一个文化积累和沉淀的过程,更是一个复杂、缓慢的内化过程。内化的形成是认识、感受、体验的过程,是再创造的过程,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不是单靠德育课和政治理论课所能完成的,也不是某一阶段或某一层面的任务,需要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始终。大学英语是一门基础课,课时多、周期长(一般为2年),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接受、内化和形成。
二、如何在英语课堂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也应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大学英语是一门跨文化的人文学科,其取材广泛、题材新颖、寓意深刻。学生通过语言、文化的学习,更能适时适度的渗透德育、智育和美育的培养。在进行对语言自身的学习外,更是把对真、善、美的追求放在了首位,使正处于人生转型时期的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表达工具,并富有人文性和教育性。在全面推进素质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英语教学不应当仅停留在语言教学,还应当包括文化教学。北大英语系博导胡文仲(1994)在对中国学生常犯的与语言有关的“文化错误”所做的调查中认为:“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加严重,因为前者容易造成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感情上的不愉快。”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国外的交流日趋增多。除学习语言自身外,更应了解符合目的语国家文化规约的地道表达方式,以及准确得体的运用语言来进行交际。语言交际不是凭空想象,它必须发生在特定的场合背景下。教师应将学生置于有语境的交际环境里。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可结合语言点加大背景知识的介绍,增加课堂的活动。如设定某个特定的场合(如商场、饭店、银行等),让学生进行角色交谈,教师可就其出现的“文化错误”予以指正。如在中国普遍会将“上哪儿去呀?”作为朋友相遇时的问候语,而在美国,这是一个有关私事和隐私的问题,是不为人所接受的。或就某个话题进行讨论后做出比较,如:一位在中国工作的美国教师,在与同事外出游玩口渴时,给自己买了一瓶饮料,而未给其他的同事购买,这在美国是一种很正常的文化现象,而中国人会认为这是自私的行为。“交际能力不仅有赖于语言能力,还依靠文化能力。如果没有文化方面的知识,如果不了解文化上的可接受性和不可接受性,那交际很可能就会发生障碍甚至失败。”(戴中明2001)大学英语课堂为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的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社会礼仪、衣食住行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自身修养。当然,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了解和接纳异族文化时,应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这样才能做到融会贯通,洋为中用。
2.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修养。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从社会功用来说,德育主要是着眼于调整和规范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它要建立和维护一套社会伦理,社会秩序,社会规范;避免在社会中出现人与人关系的失序,失范,失礼。”(叶朗1996)英语教材所富有的广泛性的取材和教育性的内容,使英语课堂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如通过“I can’t accept not trying”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悟出要勇于尝试,朝着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奋进,永不言败的精神;在“I like animals”一文中,学生更能深刻地体会到动物在维护生态平衡中的积极意义。在英语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时,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使枯燥的说教变得直观、生动、易于接受。如讲授“Thanks,mom,for all you have done”,笔者在讲授背景知识时插播了一首flash版的英文歌曲,其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形象的动画,演绎了一位母亲抚养孩子的过程,使学生受到了强烈的心灵震撼,感受到了血浓于水的真情,并树立了关爱家人,珍爱生命的信念。大学英语课本中还包含有许多蕴含人文素质及人生哲理的词汇短句,如Attitude Is Everything(态度决定一切);Honest Is The Best Policy(诚实是上策)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教师产生了很大的依赖性,有的学生还缺乏自控能力,不能积极主动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着力培养学生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让学生通过课堂活动的参与,不但能接受语言知识,也能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必须积极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兼顾课堂的文化活动,注重参与,在对书本知识的学习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 戴中明.浅谈大学英语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外语
界,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