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6 15:27:4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心力衰竭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心力衰竭论文

篇(1)

慢性心力衰竭(CHF)通常指临床所称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CHF是一种心室泵血能力下降,心排血量降低,不能满足肌体代谢需要的疾病[1]。其发病率、死亡率、病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和生活质量。现已明确心室重构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发病机制,目前中西医药物治疗CHF研究的热点是心室重构。如何逆转、延缓心室重构是目前CHF治疗的主要目标,但仅处于初始阶段。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的迅猛进展,大量生物信息的不断涌现,确定心血管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已经成为一种迫切需求,目前正在不断地从定义到方法学上进行规范化。[2]寻求相应的疗效佳、副作用少的防治药物,指导心衰治疗,一直是新药研究的方向。

1中医古代文献整理

古老的中医文献对心衰的描述早有记载。《素问·逆调论》云“若心气虚衰,可见喘息持续不已”,“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指出了阳气虚衰,水气射肺的征象。《素问·脉要精微论》云“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指出脉诊提示心衰以气虚、瘀血为病因。汉代张仲景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与心衰有关的“支饮”与“心水”两个疾病的概念,如《金匮要略·痰饮篇》云“膈间之饮,其人喘闷、心下痞坚,面色黎黑”,《金匮要略·水气篇》云“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悸,其人阴肿”,指出阳虚水泛之征,并在伤寒论中创造性的提出真武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至今仍是治疗心衰的主要方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云“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指出心衰病因是气虚痰饮。《伤寒明理论》指出心悸之由,“一者气虚,二者痰饮”。宋代赵佶《圣济总录·心脏门》中首提“心衰”病名,“心衰则健忘,心热则多汗,不足则胸腹协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体强”,《医参》中记载“主脉,爪甲不华,则心衰矣”以及《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则喘”,指出了心衰的临床表现甚至病情猝然加重的可能。据中医理论“心主血脉”、“诸气皆属于肺”、“脾主运化”、“肾者水脏,主津液”,中医认为心衰的发生主要在于脏腑的虚损,病位在心,并与肺、脾、肾的功能紊乱有关,与气、血、水关系密切,[3]归属于心悸、咳喘、水肿、积聚等范畴。病理特点是本虚标实,心阳(气)虚为本,水停血瘀为标。病机认为是气虚血瘀、阳虚水泛、阴虚生热、聚湿成痰,从而出现心悸、短气、喘息动则尤甚、不能平卧、少寐、尿少浮肿、腹胀纳少、舌质淡或暗,苔薄白或黄腻。尽管近年来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基本趋于一致,但仍各有侧重。[4]。

2临床应用概况

辨证论治始终是中医诊疗特色,尽管目前辨证各有千秋。辨证分型[5,6]主要有:①心肺气虚——益气养心——养心汤,生脉散,归脾汤加减。代表医家史载祥,许心如,成启予等。②气阴两虚——益气养阴——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代表医家:顾景琰等。③阳虚水泛——温阳利水——真武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加减。代表医家:陈鼎祺,邓铁涛,韩子江,廖家桢,马连珍,刑月朋,赵锡武,秦伯末等。④血瘀水阻——活血利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血府逐瘀汤加减。代表医家:汤益明,李介鸣,刘家骏等;⑤阳气虚脱——回阳救逆——参附龙牡汤,四逆汤加减。代表医家:柯雪帆,周次清,任继学等。同时还有张铭熙温阳利水活血方(炙附子10g,干姜10g,白术15g,猪苓15g,茯苓20g,葶苈子15g,川芎10g,延胡索15g,水蛭6g,炙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服,15天为1疗程,两组共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论:温阳利水活血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明显减轻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曲营等运用生脉散为主方加味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效果显著。李雪瑞,董飞侠以强心合剂基本方:红参6g(另炖),黄芪30g,熟附子10g(先煎),麦冬12g,五味子10g,葶苈子12g(包煎),北五加皮10g,泽泻15g,丹参30g,川芎12g,赤芍12g,炙甘草10g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治疗CHF疗效满意。[7]赵金钟用强心合剂红参6g,麦冬15g,五味子10g,附子10g,北五加皮6g,葶苈子30g,车前子20g,茯苓12g,白术10g,丹参20g加减益气活血利水治疗CHF疗效满意。[8]陈晓虎,丁以艳,唐蜀华,蒋萌,洪建军强心合剂由黄芪、附子、丹参、葶苈子等药物组成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佐以养阴的冶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取得一定的疗效。[9,10]几千年来,运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心衰的效果显著,于是许多学者进行了关于中药改善心功能机理的研究:①一是心气虚与心功能的研究。中医学认为“心主身之血脉”,心气是推动血脉运行的动力,与现代医学所说的心脏泵血功能一致。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心气虚患者的左心功能异常。用超声心动图对心气虚患者的左心功能研究发现,心气虚者的每搏输出量,每分排血量减少,射血分值,射血指数,左室心轴缩短百分率均值减少,与其他虚症比较,有高度显著性。②二是治疗研究。单味药的研究:葶苈子,附子,罗布麻根,福寿草,北五加皮等有类强心甙作用,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附子,黄芪,丹参,红花,当归,川芎,赤勺,回心草等可扩张血管,减轻心脏后负荷;黄芪,茯苓,猪苓,车前子,白术,泽泻,玉米须,益母草等具有利尿,降低心脏前负荷的作用。复方研究:生脉散经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本方具有升压,强心及改善外周循环的作用,可使心脏收缩力增强和冠状动脉循环改善[11]。抗心衰I号:葶苈子30~50g,丹参15g,枳实15g。心衰合剂:葶苈子,桑白皮,车前子,生黄芪,太子参,丹参各30g,泽泻15g,麦冬15g,五味子10g,全当归10g。中成药研究:北五加片20mg,3d后改维持量10~20mg/d。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均可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供血,临床研究可改善心功能。

3研究现状及思考

一个世纪以来,对CHF机制的认识经历了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12,13]:上世纪40~60年代为心肾学说,认为心衰是心脏受损后搏出量或回心血量降低,即后向性和前向性衰竭学说,主要症状是水肿,首选药物为洋地黄类和利尿剂;上世纪70~80年代为血流动力学说,即前、后负荷学说,认为外周阻力增加是主要成因,故强调在强心、利尿的基础上使用血管扩张剂,以改善呼吸和四肢乏力;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心室重塑学说,认为CHF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塑(VentricularRemodelling)。心室重塑是由一系列复杂分子和细胞机制导致心肌结构、功能和表型的变化,是神经激素-细胞因子系统长期、慢性激活的结果。该系统包括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主要是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升高;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表现为血管紧张素II(AgII)和醛固酮(ALD)水平升高;致炎性细胞因子系统,表现为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介素(IL-6、IL-10、IL-18),以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升高;此外,抗利尿激素、钠尿肽类[主要是心钠素(ANP)、脑钠素(BNP)和C钠素(CNP)]以及内皮素(ET)等水平也显著升高。CHF病理生理的研究成果带来了药物治疗策略的根本转变。随着现代医学飞速发展,西医治疗CHF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给中医药治疗CHF提出了挑战与机遇。洋地黄、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是目前CHF患者常规治疗使用的4类药物,这些药物的作用已经在大规模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使用中的主要问题是能否充分使用。王振涛等对wistar心衰模型大鼠注射活血注射液(由党参、黄芪1∶1组成),用放射免疫法测得模型组心肌局部RA、AngⅡ明显高于假手术组;活血、益气注射液可以降低心肌局部RA、AngⅡ活性,其作用是由于对心肌局部RA、AngⅡ的内分泌和旁分泌有明显抑制作用。提示活血、益气中药是通过调节内分泌系统活性而治疗心衰的机理。蔡辉等对实验性心衰模型大鼠采用放射性免疫法测得中药鹿角方口服液(由鹿角、补骨脂、羊藿、女贞子、沉香等组成)能使心肌Ang1I及血浆Ang1I水平较模型组下降,并与剂量呈正相关。说明中药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调节作用已越来越被证实。张道亮研究显示保心合剂能调控心衰时大鼠神经内分泌水平,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徐伟建等选用Wistar大鼠,采用缩窄腹主动脉法制作心衰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保心合剂高/中/低剂量组、西药组、伪手术组,给药4周;用放免法观察保心合剂对心衰大鼠AngII、IL-6的影响。结果中药高、中剂量组及西药组与模型组AngII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模型组与中药低剂量组无差异。刘革命等选择37例CHF患者给予康达心口服液治疗,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浆中的PRA、AngII、ALD含量,同时设27例正常人为对照组。结果:CHF组与对照组比较:PRA、AngII、ALD均有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1)。CHF患者在康达心口服液治疗前后其血浆PRA、AngⅡ、ALD有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CHF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增高,康达心口服液对CHF患者RAAS有抑制作用。邹国辉,刘中勇等中药强心合剂(制附片10g,炙黄芪20g,桂枝10g,葶苈子20g,丹参20g,白芍20g,茯苓20g,泽兰10g,益母草15g,桃仁10g,北山楂20g,炙甘草6g)明显改善患者左心室的舒缩功能,延缓心室重构并且降低血浆BNP水平.是一种治疗CHF安全有效的中药制剂。

综上所述,回顾慢性心力衰竭辨证治疗研究历史,得到的最重要启示是中医药多途径、多靶向、副作用小的特点治疗CHF疗效确切,但缺乏严格的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和科研评价。21世纪心衰的发生率还将上升,对于心衰辨证治疗的标准化客观化和规范化的统一,超微层面的作用机理以及基因水平的研究,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需要我们从更广更深的领域进行不懈地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刘新民,伍汉文.心力衰竭心血管疾病鉴别诊断与治疗学(第一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2.

[2]胡大一,马长生.心血管疾病生物标志物心脏病学实践(第六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77-488.

[3]霍根红.谈气、血、水相关理论与心力衰竭[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5,10(4):8-9.

[4]张于彬,郑宗铐.充血性心力衰竭(第二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531.

[5]史大卓,李立志.慢性心功能不全疾病篇心脑血管病(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37-387.

[6]沈绍功,王承德,韩学杰等.中医心病治法大全(第一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15-119.

[7]李雪瑞,董飞侠.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60例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1994,4(2):78-80.

[8]赵金钟.强心合剂治疗慢性难治性心力衰竭[J].天津中医学刊,2000,4,(17),2.

[9]陈晓虎,丁以艳.强心合剂对大鼠充血性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及心钠素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17).

[10]陈晓虎,唐蜀华,成启予,等.强心台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30例临床观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3,9(2):15.

[1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2002(30):7-23.

篇(2)

所选68例心衰患者均为我院心血管内科、西医内科的门诊及住院病人。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64.5±9.8)岁;对照组33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龄(63.7±9.6)岁;两组在人口学特征、病情、病程,以及治疗前一般体检项目如心率、血压、NYHA心功能分级、心电图、实验室指标及中医舌象、脉象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参照陈灏珠主译(美)《临床心脏病学》中有关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制定[1]。心功能分级标准: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修订的心脏病心功能分级标准制定[2]。

1.3纳入病例标准

符合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心功能分级在Ⅱ~Ⅲ级(NYHA),原发病为冠心病,病情相对稳定。

1.4排除病例标准

急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Ⅰ级或Ⅳ级者;非冠心病引起的心衰,伴有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动过缓(<60次/min)、传导阻滞、急性心梗的患者,心衰合并未控制的感染;合并严重的肺、肝、肾功能障碍,内分泌系统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血压≥180/110mmHg或未控制好的高血压,需加用相关药物者;因洋地黄中毒所导致的心衰症状加重者。

1.5治疗方法

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均给予低盐饮食,卧床休息,必要时吸氧,双氢克尿噻20mg,1次/d,对照组口服倍他乐克12.5mg,2次/d,治疗组口服益阴助阳、益气解毒、活血利水之中药益心合剂,(处方组成:赤小豆15g,红参6g,薤白6g,桂枝9g,川芎9g,黄芪15g,炙甘草9g,白芍20g,黄精20g,葶苈子20g,葛根15g,茯苓20g,全当归12g,远志12g,百合20g),水煎取汁400ml,分两次温服,1剂/d,两组3个月为1个疗程。

1.6观察指标

1.6.1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两组病人治疗前后LVEF,CO,FS,E/A等心功能指标的变化。

1.6.2参照200205第1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症状分级量化表,将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严重程度记分。①心悸:休息时无症状,轻微活动即会引起心悸,不能进行日常活动记6分;正常活动时明显心悸,休息后可缓解,可勉强坚持日常活动记4分;正常活动时稍感心悸,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记2分;无心悸记0分。②气短:平素不活动亦感气短喘促记6分;稍活动后气短记4分;一般活动后气短记2分;无气短记0分。③疲倦乏力:精神气力严重疲乏,难以坚持日常活动记6分;精神疲乏、全身无力、勉强坚持日常活动记4分;精神不振、气力较差、仍可坚持日常工作及活动记2分;无疲倦乏力记0分。④四肢浮肿:指陷性浮肿++以上记6分;指陷性浮肿+~++记4分;晨起晚间轻微浮肿记2分;无浮肿记0分。⑤自汗:平素即自汗,动则汗如水渍状记6分;不活动皮肤微潮,稍动则更甚记4分;活动后微汗出,略有湿衣记2分;无自汗记0分。⑥尿少:尿量明显减少,24h尿量100ml以下记6分;尿量减少,24h尿量400ml以下记4分;尿量稍减少,24h尿量1000ml以上记2分;无尿量减少记0分。

1.6.3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1.7疗效标准

心功能疗效判定标准:参照2002年5月第1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定。心功能达到Ⅰ级或心功能提高2级为显效;心功能提高1级,但不足2级为有效;心功能分级无变化为无效;心功能恶化1级或1级以上为恶化。

1.8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wilcoxon秩和检验。

2结果

2.1两组心功能NYHA分级疗效比较结果见表1。表1两组心功能NYHA分级疗效比较(略)

2.2两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指标比较结果见表2。表2两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指标比较(略)

2.3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变化结果见表3。表3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变化(略)

2.4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见表4。表4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略)

2.5安全性评价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为5例,4例表现为心动过缓(<60次/min),1例表现为血压过低(收缩压<90mmHg或/和舒张压<60mmHg)。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均无异常。

3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急性心梗后及早再灌注干预存活患者的增加,使心衰人数迅速增加。美国65岁以上人群中心衰患者占6%~10%[4]。国内调查显示,心衰患者占同期内科住院患者的3.8%[5],心衰的防治面临严峻挑战。2001年欧美相继公布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指南,制定了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为基石的规范治疗策略,但药物的不良反应常常限制了药物的使用,患者又不能仅仅根据症状判断治疗效果,使“有效药物”和“有效剂量”难以推广[6]。如何提高心衰治疗的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因此,我们探索以中医中药的方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中医目前治疗心衰的方法主要有“温阳、活血、利水”,这与西医传统的“强心、利尿、扩血管”的方法可谓异途同归。大量事实证明,旧的治疗原则虽然能够暂时改善患者的症状,但是对患者的生存率却没有意义,有的治疗反而会增加患者的死亡率[7]。心衰治疗不应仅仅局限于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和缓解症状,还应兼顾到对神经内分泌激活的干预和对心室重塑的干预[8]。回顾我们的中医文献,由于局限于传统的病因病机的认识,所以治疗方法除温阳、活血、利水外,还有泻肺、养阴、益气等方法,虽然研究结果也证明有改善心肌收缩力,改善症状等作用,但并没有带来突破性进展。而且,目前关于中药治疗心力衰竭的报道,大部分是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即对照组为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中药治疗,因此不易观察中药的单独疗效。随着现代医学对心衰病理、生理认识和医疗观念的改变,不能不对中医治疗心衰的一些观念和措施做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我们经过长期临床观察,结合现代医学对心衰病理、生理认识和医疗观念的发展趋势,认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程较长,迁延不愈,常阳损及阴,阴损及阳,致阴阳两虚,病情复杂,发病机理可见气虚、阳虚、阴虚、血淤、毒邪等表现。在此基础上,拟定心衰治疗以益阴助阳、益气解毒、活血利水为大法,组方用于临床,已取得良好疗效。方中红参大补元气;黄芪、茯苓益气利水;桂枝、薤白温经通阳,助一身之阳;黄精、百合、白芍、远志滋阴养心;川芎、葛根、全当归活血通脉;葶苈子、赤小豆利水解毒;甘草调和诸药。益阴助阳、益气解毒、活血利水的治疗方法体现了现代医学治疗心衰的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缓解症状、干预神经内分泌激活和心室重塑的新观念和发展趋势。

观察结果表明,益心合剂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确切,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显著改善心功能指标及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益心合剂治疗心衰明显减少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更有利于患者的接受。由于本观察例数有限,资料尚不完善,故对益心合剂的疗效需要做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灏珠(美).临床心脏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233.

[2]张子彬,TsungO.Cheng,张玉传.充血性心力衰竭[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2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7.

[4]PackerM,CohnJN,AbrahamWT,etal.Consensusrecommendationsforthemanagementofchronicheartfailure[J].AmJCardiol,1999,83(2A):13.

[5]秦爱琼,鹿庆华,蒋卫东,等.单中心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状况调查[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3):203.

[6]胡大一,吴彦.规范心力衰竭治疗加强患者管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6):495.

[7]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72.

篇(3)

从2001年~2009年本院共收治了7例低血糖合并左心力衰竭,男3例,女4例,年龄64~75岁;本组的7例患者均有糖尿病史8~20年;为5例口服降糖药物所致,注射胰岛素所致1例,注射并口服降糖药所致1例。合并高血压性心脏病3例,冠心病有3例,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1例,其中合并糖尿病肾病4例。

1.2症状及体征

本组的7例患者在临床上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及端坐呼吸等病症。7例患者中3例表现为烦躁不安,3例表现为意识朦胧,1例患者昏迷;7例患者的血压均有增高,3.37~2.95/2.08~1.65mmHg,5例患者的心率明显变快,105~142次/min,2例患者心率增快不明显80~92次/min,肺部听诊有干、湿啰音。

1.3辅助检查

6例患者便携血糖仪测毛细血管葡萄糖浓度(毛糖)均低于3.0mmol/L,同时抽静脉血实验室检查血浆葡萄糖浓度(血糖)在(1.5±0.6)mmol/L,另外1例患者主要是在抗心力衰竭治疗疗效不明显之后才检测毛糖。白细胞(15.3±5.0)×109/L,血钾(4.5±0.9)mmol/L,尿素氮(17.7±9.8)mmol/L,肌酐(266±132)μmol/L,心电图均显示心肌劳损、左心室肥厚。

1.4治疗和转归

本组的7例患者,当确诊为低血糖诱发急性左心力衰竭,嘱给患者半坐卧位,高流量鼻管给氧,立即给患者静脉滴注50%的葡萄糖溶液60~80ml,静脉推注20mg的呋塞米、0.2~0.4的毛花甙丙,10~20mg的地塞米松等药物,并静脉滴注5%或者是10%的500ml葡萄糖溶液维持,硝酸甘油微泵减轻心脏负荷。同时积极控制感染,补充能量,维护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2结果

篇(4)

1.3观察指标

观察50例患者抢救过后的生命体征变化,包括心率、血压,同时复查患者抢救结束后的相关临床指标[3],并监测动脉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pO2)。

1.4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用药后的15~30min内,各项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减轻,各项临床指标恢复正常或略有异常;有效--患者用药后的15~30min内,各项临床症状有所减轻,各项临床指标明显好准;无效--患者用药后的15~30min内,各项临床症状及临床指标无显著变化或加重;死亡--患者在用药后的1h内,抢救无效死亡;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3]。

1.5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4.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50例患者经抢救后的疗效情况

50例患者中经抢救后显效43例(86.0%),有效6例(12.0%),无效1例(2.0%),死亡0例(0.0%),总有效率98.0%。

2.250例患者抢救前后的生命体征变化

150例患者抢救前后的生命体征变化(X±s;次/min;mmHg)时间例数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抢救前50167.5±58.2166.9±28.6100.2±15.6抢救后50120.1±13.7124.9±11.075.7±12.0t值5.60579.69198.8023P值0.00000.00000.0000

2.350例患者抢救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比较

250例患者抢救前后血流动力学障碍情况及动脉血气分析比较(X±s;mmHg;%)时间例数Pa02PaC02SpO2抢救前5050.5±5.552.2±4.879.3±4.1抢救后5088.3±4.836.8±6.296.7±2.1t值36.614613.888026.7092P值0.00000.00000.0000

3.结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习惯发生明显的变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随之日益上升。在临床急诊中最常见的心脏疾病是急性心力衰竭,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其中最为常见的为左心衰竭,大部分左心衰竭患者均为本身合并心脏疾病的患者。一旦发生左心衰竭,左心室的心排出量就会下降,造成左心排出受阻,肺静脉以及毛细血管的压力随之升高,而血管会释放大量渗出液到肺泡与肺间质中[4],造成患者气体交换受阻,影响心排出血量,最终导致组织器官的缺氧缺血。

篇(5)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2月在丰台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所有病例均根据临床表现、胸片和超声心动图确诊。其中男61例,女55例,年龄52~77岁,平均(64.7±12.8)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6例,高中及中专39例,初中及中技37例,小学及以下24例;心功能分级:Ⅱ级35例,Ⅲ级60例,Ⅳ级21例;均无认知障碍和沟通障碍。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心功能分级及入院时对心力衰竭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患者入院时,用自制的心力衰竭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调查表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在实验组的调查问卷中增加:①您现在的主要健康问题(呼吸困难、无力、水肿、活动受限)和希望得到的改变(内容自填);②您喜欢的健康教育方法(医务人员一对一指导、专家讲座、宣传栏);③您易于接受的健康教育方式(自己阅读学习材料、医务人员口头讲述);④您希望学习的健康教育内容(疾病的病因和诱因、临床表现、常用治疗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就医指征、急性发作时的应对策略、症状的观察、体重和尿量的测量方法、自我测量血压和脉搏的方法、饮食管理与钠盐的摄入、作息安排),让患者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划勾。

1.2.2对照组健康教育由责任护士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入院时做入院介绍,随后陆续对疾病的相关知识、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等内容做相应介绍,对服药的注意事项、饮食管理与限盐、活动与休息等给予指导,出院时做出院指导。

1.2.3实验组健康教育责任护士对问卷结果进行评估,在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按照合作生产的模式,与患者交流、沟通,了解患者的身心状况、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判断患者存在的主要护理问题及问题相关因素,确定患者所需的健康知识和帮助。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学习兴趣、接受能力与病生理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知识传播方式,给予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和技能培训。比如,对年老、视力不好的患者,健康教育以口头讲述为主;对因视力不好无法看清体重计和量杯刻度、不能进行体重和尿量监测的患者,鼓励患者家属为患者提供帮助;对听力下降的患者,则以图画加文字的形式让患者理解健康教育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患者每学习一项内容之后,都及时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估患者的学习效果。对患者掌握有困难的地方,给予重复和强调,并询问患者理解不了、记不住的原因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能让他比较容易地学懂学会。听取患者的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保障患者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避免使用“你听明白了吗?”“你还有什么不懂要问的吗?”这样的问题来提问患者,以免损伤患者的自尊心和学习热情。可以试着用“这个问题我还有哪儿讲得不明白?”来鼓励和启发患者说出自己的学习要求。

1.3效果评价

①用自制的心力衰竭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调查表考核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和出院时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心力衰竭的病因和诱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常用治疗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就医指征,呼吸困难时应取的,水肿的观察和体重、尿量的测量方法,自我测量血压、脉搏的方法,钠盐的摄入管理,作息安排。对每项问题的回答可选知道,部分知道和不知道。选答知道或部分知道为考核达标,选择不知道为考核不达标。②用自制的住院患者依从性观察表对患者住院期间的遵医行为进行评价,内容包括(按时服药、合理饮食、合理作息、体重和尿量的观察),评价标准为主动配合和督促后能配合的为依从性好,督促后也不能配合的为依从性差。③患者出院时,利用护理部下发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各项的选答结果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满意度=满意+较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自身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掌握知识达标情况比较健康教育干预前,实验组达标率(44.8%)与对照组(48.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P>0.05);干预后,实验组达标率(93.1%)与对照组(67.2%)及干预前实验组(44.8%)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2.20,P<0.01;χ2=31.58,P<0.01);对照组干预后达标率(67.2%)与干预前(48.3%)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4.28,P<0.05)。

2.2两组遵医行为情况比较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在按时服药、合理饮食、合理作息、体重和尿量观察方面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

2.3两组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实验组满意度(100.0%)与对照组(77.6%)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6.64,P<0.01)。

3讨论

3.1在护理工作中应用市场模式是一种新尝试合作生产是市场学中的概念,是指商家在经销活动中遵循顾客至上的理念,把使用其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当成合作伙伴,鼓励消费者不断说出自己的需要、爱好、感受和目标,以促进产品质量的改进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为了让消费者方便快捷地获得产品或服务,同时也能降低经营成本,消费者会被鼓励在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传递过程中承担更多的责任,比如在自动售货机上购物、在网上订购机票和酒店等,就是让消费者主动参与、共谋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与交付的例子。合作生产在市场中已被验证是一种让消费者和商家都能获益的、双赢的成功经营模式[8-9]。借鉴市场合作生产的经验,把顾客至上引申为以患者为中心,把改善患者的健康状态当成是一件产品,把患者当成合作伙伴,鼓励患者主动参与疾病的管理,是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健康教育和满意的护理服务的新尝试。

3.2合作生产更能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心力衰竭属于缓慢进展型疾病,病程较长,容易使患者产生较重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增加依从性对提高治疗效果非常重要[10]。但是,就像传统的经销方式是,“我有什么就向顾客提供什么,而不太考虑顾客需要什么,什么更适合顾客”一样[11]。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也是从护士到患者的单向交流[12],形式多为护士告诉患者怎么做,护士教患者怎么做,护士让患者怎么做,一切工作都按标准化进行。患者的需求和护士向他们提供的帮助之间往往存在差距,这就让患者很难对护士的工作产生认可和依从,影响健康教育的效果[13]。本研究借鉴市场合作生产的模式,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14],实施患者参与、护患合作的健康教育方式,结果显示,患者在掌握心力衰竭的相关知识、提高遵医行为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方面,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虽然对照组掌握相关知识的达标率也有提高,但远不如实验组明显,表明合作生产的健康教育方式较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更有效。在实现了护士和患者之间双向交流的基础上,合作生产更多考虑患者的个性化需求,更能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15]。

篇(6)

冠心病心力衰竭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脏病的终末阶段,病情常迅速恶化,预后极差,严重损害了广大病人的身心健康。现代治疗重点在于防止和延缓CHF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同时降低病死率。慢性心力衰竭按常规治疗,多数能达到治疗目的。但本病多数为老年人,因老年人心肌缺血缺氧,肝肾血流量减少,对洋地黄药物反应性和耐受性差,利尿剂容易引起电解质紊乱,血管扩张剂容易引起低血压等,很难达到理想效果。我科采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生脉注射液与西药配合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取得一定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72例冠心病患者,其诊断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和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7例,男23例,女14例,年龄55~75岁,平均65岁。对照组35例,与观察组情况基本相似,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常规给予休息,限钠,强心,小剂量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及硝酸酯类;治疗组除上述药物外,加用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液150ml(或生理盐水)中静滴,生脉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液100ml(或生理盐水)中静滴,每天1次,治疗10~14天。

1.3疗效标准疗程结束后,心绞痛消失,心电图ST段缺血性改变消失,心功能纠正至1级,各项检查基本恢复正常为显效;心绞痛明显减轻,心电图ST段缺血改善>1mm,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而未达到1级,各项检查明显改善为有效;心绞痛无改善或加重,心电图无变化,心功能无明显变化,加重或死亡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表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

2.2不良反应治疗组在静脉滴注过程中出现3例头痛头昏,2例腹部不适,减慢滴速后症状消失,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水电解质及血糖无改变。

3讨论

银杏达莫注射液系由银杏提取物(银杏黄铜、银杏萜内酯)和双嘧达莫组成。银杏叶提取物对缺血心肌有保护作用。动物实验发现银杏提取物对动脉有轻度扩张作用,并可减少红细胞聚集,抗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粘度,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细胞壁弹性,从而改善缺血组织的灌注,即银杏达莫具有确切的扩张冠状动脉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生脉注射液由红参、麦冬、五味子三味中药组成,其富含人参皂苷、糖、多糖、有机酸、微量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这些有效成分能增强机体器官活动能力,调节和促进新陈代谢[1]。现代药理实验证明,生脉注射液能抑制细胞膜Na+-K+-ATP酶的活性,使Ca2+内流增加,提高心肌收缩力,有类强心苷作用,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细胞代谢,降低心肌耗氧量,且有明显抗氧自由基作用,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防止心肌缺血和再灌注心肌损伤[2]。故两药联合可以增强其扩张冠状动脉和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的作用。所以采用生脉注射液和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与西药配合有协同的作用,可弥补其不足,增加疗效,建议推广使用。

篇(7)

ObservingtheEffectofMetoprololCaptoprilCombinedNitroglcerinon23CasesChronicCongestiveHeartFailure

Abstract:Objective:Toevaluatetheeffectofcaptoprol,metoprololcombinednitroglcerinonchroniccongestiveheartfailure(CHF).Method:AllcaseswithCHFweredividedintocontrolgroup(20cases)andtreatmentgroup(23cases).Thecontrolgroupweregivenroutivetreatmentsuchasusingdigitalis,diuretic,nitroglcerinandcaptoprilforonemonth.Whileinthetreatmentgrouponthebasisofroutinetherapyweregivenmetoprololadditionalforonemonth.Result:Thecaseswithobviouseffect,effective,inefficacyintreatmentgroupandcontrolgroupwas9cases,6cases;12cases,9cases;2cases,5cases,respectively.There''''snoserioussideeffectinbothgroups,whilethere''''ssignificantdifferenceoftotaleffectiveratebetweenthem(P<0.05).Conclusion:It''''sgoodandsafetotreatCHFwithsmalldosageofmetoprolol,captoprilcombinednitroglcerin,andit''''sworthspreadinginprimaryhospital.

Keywords:Chroniccongestiveheartfailure;Metoprolol;Captopril;Nitroglcerin;Heartfunction

CHF是大多数心血管病的最终归宿,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1]。我院应用小剂量美托洛尔联用卡托普利、硝酸甘油治疗CHF取得了较多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1年1月至2006年10月我院内科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选择心功能Ⅱ级~Ⅲ级(非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例)43例CHF患者,随机被分为对照组20例、治疗组23例。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32~74岁,中位年龄58岁,平均病程6.2年,冠心病7例,高血压性心脏病5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风湿性心脏病3例,老年退行性瓣膜病2例,心功能Ⅱ级8例,Ⅲ级12例。治疗组男15例,女8例,年龄30~75岁,中位年龄60岁,平均病程6.6年,冠心病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6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老年退行性瓣膜病2例,心功能Ⅱ级10例,Ⅲ级13例。两组的性别、中位年龄、心功能情况、原发病无显著性差别,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半卧位休息,限盐饮食,低流量吸气,积极治疗原发病、并发症,控制补液量及液速,使用小剂量洋地黄、利尿剂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口服卡托普利6.25~12.5mg,3次/d;静滴硝酸甘油,一般剂量从0.1μg/kg·min逐渐递增至2μg/kg·min,6h滴完,每日一次,一般疗程7d后改口服硝酸异山梨醇酯10mg,每日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美托洛尔6.25mg~12.5mg,每日2次,观察1个月。

1.3观察指标:用药前后观察以下指标:①根据胸闷、心悸、乏力、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判断心功能改善情况,②测定血压、心率、心电图,③血钾、肝、肾功能。

1.4疗效评定及统计学方法:显效:症状、体征明显缓解,心功能改善2级;有效:症状、体征减轻,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心功能不变。

1.5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治疗前后差异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见表1、表2。

表1两组疗效比较(略)

两组比较,P<0.05

表2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变化(略)

治疗前后自身比较:*P<0.05,**P<0.01,#P<0.01

2.2不良反应:治疗组轻度咳嗽3例,心动过缓1例,头痛1例;对照组轻度咳嗽3例,头痛1例,胃部不适1例。均不影响治疗。

3讨论

由于传统观念β1受体阻滞剂具有负性肌力作用,在心衰病人是应避免服用的[1,2]。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已有不少关于β1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衰的报道[3],有研究认为[4]:神经内分泌拮抗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联用将成为治疗慢性心衰的重要方法。心衰代偿机制中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血中儿茶酚胺物质的增多,均能使心肌耗氧量增加,促使心肌细胞凋亡,对于有能源危机的衰竭的心肌是不利的[2]。然而美托洛尔能减轻儿茶酚胺对心脏的有害作用,使迷走神经张力增强,心率减慢,有利于能量代谢平衡,β受体上调及其功能恢复[5]。卡托普利不仅表现在作用于全身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使循环中显著升高的肾素活性物质受抑制,降低血管紧张素水平,抑制组织中ACEI活性,从而达到减轻心衰病人心脏的前后负荷,减慢心率,还表现在局部的RAS系统受抑制,使血管扩张,有助于改善心肌代谢及血管的重构,使心衰减轻或延缓它的过程[2]。硝酸甘油(NTG)经一系列代谢而与血管平滑肌上的特异性硝酸酯受体的硫基(SH)结合,从而使血管扩张,其扩张血管作用很大程度上与其剂量具有密切关系,小剂量扩张静脉,大剂量扩张动脉[6]。我们在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时主要采用小剂量,范围为0.1μg~2μg/kg·min,扩张静脉、降低心脏前负荷及耗氧量,从而改善心肌代谢[4]。

同时为避免NTG耐药的产生,我们根据硫基耗竭学说,血管对多种缩血管活性物质敏感性增高学说等[7]。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采取了:间歇给药、同时与能提供硫基供体的ACEI制剂进行联合用药。卡托普利具备了提供硫基供体而增强NTG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长期疗效,也能改善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时神经内分泌的变化,抑制外周循环血容量的扩张,从而防止NTG耐药的早期发生[8]。卡托普利、美托洛尔均有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减慢心率,从而改善了NTG造成心动过速的不良现象。因此三者联合治疗CHF较合理、安全、有效,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6-175.

[2]陈敏章.中华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844-1867.

[3]越玉兰.小剂量比索洛尔治凼慢性心力衰竭85例疗效面察[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9,15(9):420.

[4]黄振文,崔天祥,主编.实用临床心脏病[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491.

[5]陈国伟,郑宗锷.现代心脏内科学[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623.

篇(8)

一、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应用改良鼻塞CPAP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36例,男26例,女10例,均为出生30分钟~21天的新生儿,其中早产儿28例,足月儿8例,体重1000~1500g5例,~2500g24例,>2500g7例,均符合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

1.2方法利用呼吸机根据胎龄、体重选用合适的硅橡胶鼻塞经双鼻孔正压给氧,空气和氧气经过空氧混合仪混合,经过流量仪和加温湿化器,通过连接管道输送给患儿。呼出管道插入水封瓶内,其插入液平面的深度即为所需的压力(cmH2O)、气流量为4~5L/min,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调节加温湿化器,使吸入气体温度达到35℃~36℃,湿度达到饱和。根据原发病不同,肺部病变的轻重程度及血气的变化调节FiO2和压力。应用时间48~168小时,平均70±4小时。

1.3结果本组36例患儿因病情过重经气管插管后直接使用呼吸机治疗4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2例,其余28例全部治愈,总治愈率为77.8%。

二、护理

2.1保持正压的持续性有效而持续的压力是治疗成功的关键。首先应避免患儿哭闹及鼻塞脱出,使患儿安静以保证气道密闭,保持有效压力。可根据医嘱使用镇静剂,各项护理操作集中进行,减少一切不必要的操作,同时加强鼻塞的固定,可用3m弹性敷料,松紧要适宜,防止过紧压迫鼻中隔处引起局部皮肤坏死,过松则导致鼻塞脱出。

2.2加强呼吸道的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尽量保持颈部轻度仰伸位,每2小时翻身、拍背1次,拍背时由外侧向內侧,由上而下。在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下吸痰,动作要轻柔、敏捷,同时观察痰液的颜色、性质及量。若痰液较少可适当减少吸痰次数;痰液多而粘稠时报告医师,根据医嘱加用抗生素雾化吸入并增加翻身、拍背、吸痰次数,以达到彻底吸痰的目的。

2.3加强病情的观察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有无紫绀、呼气性、吸气性三凹征,患儿哭声、反应、血气分析等情况,发现异常时报告医师并根据病情随时调节压力及吸入氧浓度。若调整后症状无好转,发绀加重,频繁出现呼吸暂停应及时行气管插管后改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2.4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使用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测,密切观察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血压变化。根据血氧饱和度调节吸入氧浓度及压力,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85%~95%,<85%时逐渐加大氧流量。在氧流量达6~7L/min时,SPO2仍<85%,经血气分析检查提示低氧高碳酸血症时,逐渐增加水封瓶液面下管道的深度,但不超过10cmH2O。

2.5加强管道的管理硅橡胶管进入水封瓶处要固定好,不能随意移动,不可进入过深,更不能堵塞鼻塞后段硅橡胶管,造成气道压力升高,甚至造成气胸,压力一般维持在6~8cmH2O。贮水器内的水应及时倾倒以免进入鼻腔,发生水中毒及酸碱平衡失调。水封瓶、湿化器内的灭菌注射用水每日更换,CPAP管道及鼻塞每天更换消毒。

2.6保证营养及热量的供给按医嘱给予全静脉营养治疗,选择较粗的颈外、肘部、手足背等处静脉进行留置针留置,使用输液泵控制补液速度。在输液过程中防止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皮肤坏死,同时密切监测血糖情况,维持血糖在2.2~7.0mmol/L范围内。

2.7保暖及基础护理早产儿及体温不稳定的足月儿可置于远红外抢救辐射床上,先将远红外辐射床温调至适宜温度,把体温探头固定于患儿腹部,探头金属面贴紧皮肤,根据皮肤温度调节辐射热量。同时加强各项基础护理,尤其重视加强口腔护理,每日用4%苏打水清洁口腔两次,防止致病菌繁殖。

2.8并发症的防治我们选用的鼻塞为硅橡胶管所制,质地柔软,根据患儿体重及鼻孔大小选用合适的鼻塞,一般不会发生损伤。腹胀在CPAP使用中较为常见,在进行CPAP治疗时应常规置胃管行胃肠减压,最好不要经口喂食,以免引起吸入性肺炎,同时应控制FiO2避免氧中毒。

三、讨论

呼吸衰竭的特征是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及时有效地改善气体交换,增加氧供,缓解低氧血症是逆转病情的主要手段。本组36例均在普通氧疗方法不能加以改善后应用改良鼻塞CPAP,与简易CPAP相比多了空气压缩机的氧气调节装置,减少了吸入高氧的时间,降低了因吸入纯氧导致新生儿氧中毒、慢性肺支气管纤维化、早产儿视网膜症的发生。连接的加温湿化装置可使吸入气体经加温湿化处理后提供适宜的温湿度,可减少呼吸道水分的丢失及每日输液量,从而减轻心脏负荷;适当的湿度可保护呼吸道黏膜及纤毛运动,有利于痰液的排出,维持呼吸道畅通。与单纯使用呼吸机相比,避免了气管插管,保护了气道完整及气道防御机制,增加了患儿的舒适感,改善肺泡气体交换而减慢心率,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总之,改良鼻塞CPAP为新生儿呼衰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衰竭;护理;重症监护

NursingComprehensionaboutIntonsiveCareofNeonatalRespifatoryFailure

Abstract:ObjectiveInordertodrawaconclusionaboutnursingexperienceinintensivecareofneonatalrespiratoryfailure.Methods40casesofneonatalrespiratoryfailurewereacceptedinourICUdepartment,allwereexperiencedbygeneralandSymptomaticnursing,monitoredABGandusedbreathingmachineeffectivelycurativeeffectwasexcellent.Results22casesusedIMV,6casesusedHFOV,12casesusedPPAV,2neonatediedofgiveup,Otherswereacceptable.ConclusionIntensivecareofneonatalrespiratoryfailureshouldhaveappropriategeneralandSymptomaticnursing,monitorABGandusebreathingmachineeffectively.

Keywords:Neonate;RespiratoryFailure;Nttrsing;Intensivecare

由于新生儿的解剖及生理特征,呼吸衰竭(NRF)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将我院ICU室自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收治的40例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重症监护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新生儿呼吸衰竭40例,最小者出生3d,最大22d,男27例,女13例,平均监护治疗14.75d,治愈38例,死亡2例。其中吸入综合征17例,肺出血11例,肺炎合并NRF7例,肺透明膜病变5例;40例NRF中合并心衰、中毒性脑病7例,伴DIC4例。均由新生儿科或产科直接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监护治疗。

2一般护理

2.1环境

患儿均安置在新生儿ICU病房,各种抢救设备齐全,每日用500mg/L“84”消毒液湿拖地面2次,紫外线照射2次/d,通风2次/d,每周空气培养1次,疑有传染病者尽早隔离。

2.2安静休息

让患儿充分休息,既可减少耗氧量,又能减轻心脏负担。治疗护理应尽量集中进行,可适当使用镇静剂。

2.3眼睛、口腔、臀部的护理

眼部可用氯霉素眼水滴眼,3次/d,用油纱布敷盖;口腔抵抗力低下,可致鹅口疮,将制霉菌素片压成碎末状涂抹3次/d;保持臀部清洁干燥,轻轻按摩背部,每次便后涂油保护,一旦发生红臀可用红外线灯照射2次/d。

2.4加强喂养

因硅胶管管细不堵塞整个鼻腔,对呼吸影响不大,替代胃管效果理想,特殊者可用经口下鼻饲管喂养,以供给机体足够的热能,增加抵抗力。

2.5严格控制液体速度,记录出入量

新生儿输液时,尤其在心衰及多脏器衰竭时,严格限制输液量,一般不用含钠液,可用输液泵维持液体速度5滴/min以内,观察大小便是否正常,详细记录出入量,注意的变化。

2.6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神志,监测动脉血气变化

随时监测体温、脉搏、呼吸、神志,至少4次/d~8次/d。监测动脉血气,动脉穿刺定位要准确,取桡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为进针点,严格消毒后操作者用拇指、食指分别暴露固定好穿刺点皮肤,进针时针体斜面向上与皮肤呈15°,见回血后固定针头位置抽取足量血标本后快速拔出针头并用棉棒或灭菌纱块按压穿刺点10min,取下纱块观察皮肤有无特殊变化。

3症状护理

3.1保持气道通畅

让患儿头颈尽量后仰,使气道伸直。由于痰液堵塞鼻腔及口腔,需勤吸痰。新生儿尤其早产儿鼻腔狭窄,我们用硅胶管吸痰效果较好。新生儿吸痰时负压不宜过大,吸痰动作轻柔,每次持续时间不能超过15s,吸痰时轻拍背部以将痰液吸出。吸痰管及容器用后消毒。

3.2吸氧及呼吸机辅助呼吸

吸氧的目的是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改善换气功能。多用面罩、氧帽法给氧,流量可根据患儿的呼NRF度调节。对肺出血、肺透明膜病变新生儿可适当运用呼吸机辅助正压通气,在使用正压通气的过程中,气胸出现的几率为20%~40%[1]。因此,应及时监测动脉血气变化,根据肺顺应性的变化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遵医嘱及时使用镇静剂或肌松剂,减少人机对抗,吸痰过程中使用抱球呼吸,避免压力过高导致气胸的发生。观察患儿有无烦躁,突发青紫,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下降,胸廓不对称,不随呼吸机节律活动,呼吸音降低,心音遥远或移位等气胸症状出现,如有及时通知医师[2]。

3.3超声雾化吸入

雾化吸入可稀释痰液,促进炎症吸收。雾化吸入多用于痰多、粘稠不易排出者,药物为庆大霉素、α糜蛋白酶、地塞米松,2次/d。雾化后吸痰,用过的面罩及管道用15%过氧乙酸液浸泡后清洁消毒。

4讨论

NICU护理要求护士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基本功和高度的责任心,以便能及时预防、早期发现、早期处理各种危重病例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儿的痛苦及增多的医疗费用。

NRF是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障碍导致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以换气障碍为主,血气检查一般示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氧饱和度降低,伴有严重的酸中毒。患儿多以青紫、三凹征、明显呼吸暂停为主要表现。改善通气功能是抢救的重要环节。血气分析是重要的监测指标,动脉穿刺在刚出生的婴儿尤其棘手,常因穿刺困难而影响治疗[3]。本组40例患儿采用桡动脉或股动脉穿刺采血标本,成功率高达97.7%,深受护理人员与家长的欢迎。做好健康宣教工作,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制度,治疗室每天定期消毒擦拭并做好细菌监测。操作人员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和婴儿护理观察,熟悉抽血的方法及部位选择。执行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新生儿反应,穿刺部位按压不少于10min是防止出血和感染的关键。要做到动作轻巧准确到位,安全有效,本组40例未发生穿刺部位感染。

吸氧及呼吸机辅助呼吸是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多用面罩、氧帽法给氧,流量可根据患儿的呼衰程度调节,22例使用间歇指令通气(IMV),另6例经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对18例肺出血,肺透明膜病变新生儿12例运用呼吸机辅助正压通气(PPAV),8例经科学有效的护理后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出现气胸4例。4例气胸中2例在胸腔闭式引流下继续使用IMV平均47h后气胸消失;另2例因为合并DIC自动停止治疗而死亡。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R541.6 R25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11)08-0897-03

Preliminary Study on Syndrome Factors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CM Syndromes in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Liang Yunyu,Zou Xu,Pan Guangming // Guangdo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120)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ain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syndromes in patients (pts) with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Methods The information of 217 patients was collected by Chinese medicine questionnaire.The information database of TCM of CHF was set up.The syndrome factors were analysis by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Results The syndrome factors of TCM syndromes in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F were Qi deficiency,yang deficiency,phlegm syndrome and stagnation of blood.The disease location factors was related to heart,spleen,lung,kidney,liver.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syndromes factors were combined to different location factors.Conclus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CM syndromes in pts with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F were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five viscera and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phlegm and blood.

Key words:chronic heart failure;syndrome factor;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five viscera;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phlegm and blood

本研究在调研五脏相关学说前期文献的基础上[1-3],建立慢性心力衰竭五脏相关理论框架,并开展大样本临床证候调查,本研究拟以慢性心力衰竭为切入点,通过对其急性发作期中医四诊信息的观察,引入证候要素这一概念,来阐明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期证候要素分布特点,从而充实慢性心力衰竭五脏相关理论的内涵,补充和完善前期建立的理论框架,印证五脏相关学说。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病例来源于广东省中医院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收集2006年8月―2007年2月217例患者资料。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采用《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Framingham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心功能分级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3年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证候诊断标准: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1.2.2 纳入标准 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且急性症状加重;意识清醒,能够配合采集临床资料者。

1.2.3 排除标准 合并有肺、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患者;拒绝合作或因患有精神疾患等无法合作者。

1.3 研究方法

1.3.1 调查表设计 对国家行业标准、规范教材、专著、期刊论文、古籍等文献中有关慢性心力衰竭的证候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归纳,通过检索文献,根据研究目的和文献调研结果设计《慢性心力衰竭证候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信息采集表》,经临床预调查,对初表进行修订后形成正式的调查表。

1.3.2 临床调查 统一培训各分中心研究者后,采取前瞻性调查方式进行了信息采集,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候、辅助检查结果等信息进行临床信息调研。

1.4 资料分析、处理 建立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信息数据库,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急性发作期症状用频数来进行描述,运用SPSS13.0对症状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217例患者中男109例,女108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96岁,年龄分布以 70岁~79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大,占总例数的39.2%;其次为>80岁年龄组,占22.6%。收缩性心力衰竭200例(92.2%),舒张性心力衰竭11例(5.1%)。心功能Ⅱ级45例(20.7%),Ⅲ级115例(53.0%),Ⅳ级54例(24.9%)。就原发病而言,患者中以冠心病组患者最多,占50.7%,其次为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组,占24.9%,其余疾病组分布较平均。

2.2 慢性心力衰竭症状的分布情况 根据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期症状出现频率,频率出现最多的前十五项症状依次为气喘(包括稍有喘促、动则喘甚、张口抬肩)、精神疲乏、倦怠乏力、舌质暗、纳食减少、胸闷、舌苔白、气短息弱、食欲减退、失眠、舌质淡、水肿(包括颜面部、双下肢等不同部位的水肿)、舌苔腻、咳嗽有痰、心悸。

2.3 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期症状的因子分析 本研究先通过因子分析将慢性心力衰竭的症状进行“降维”处理。分析前先对本资料进行Bartlett球形检验,KMO检验统计量0.530 2>0.5,因子分析结果可以接受。

慢性心力衰竭症状的因子分析选用主成分提取法(Principal components),通过对因子负荷矩阵分析后发现,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18个,前18个因子累积贡献率为68.422%,由此简化为29个症状,将上述18个因子所得的29个症状根据专业知识结合中医理论分为两组,详见表1。从中可以发现,第一组是慢性心力衰竭所导致的特异性症状,这一类症状是与疾病的诊断有关联;第二组是慢性心力衰竭过程中伴发的症状,这一类症状对证候的判断有贡献。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表1 心力衰竭症状的聚类分析

2.4 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期症状的聚类分析 本研究利用聚类分析“物以类聚”的原理,对上述因子分析提取出的症状进行归类,就可以推断出心力衰竭发病时的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将上述两组症状分别进行聚类分析。

2.5 心力衰竭证候要素在心功能不同时期的分布(见表2)

表2 心力衰竭中医证候分布与心功能的关系

3 讨 论

3.1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性要素 本研究结果提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性证候要素实证以痰证、瘀证为主,虚证以气虚、阳虚、阴虚为主。可见,本研究的结果符合邓铁涛教授提出的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特点[4],病性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阳虚为主,标实以瘀血、水饮、痰浊居多。本虚(心气阳亏虚)是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的关键,是慢性心力衰竭发作的始动因素,并贯穿慢性心力衰竭的整个病理过程的始终,且是慢性心力衰竭时导致水液代谢障碍的主要原因。标实乃因本虚所致,标实为慢性心力衰竭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兼证。

3.2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位证素 病位证素与病性、其他病位间的联系规律,是正确辨别出证候位置的基础[5]。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的本脏在心,病位证素“心”,但五脏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在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肺、脾、肾、肝都与心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尤以脾相关多见,因心属火,脾属土,心脾乃母子关系,其相互关系主要体现在气血化生运行上。心气的推动和脾气的统摄其本质是人体阳气在血液运行方面发挥作用的具体表现,心火之热以温脾,而助脾运化,脾阳脾气又可助心主血脉之功能。

3.3 慢性心力衰竭证候要素的演变规律 就病性而言,“气喘、倦怠乏力、纳食减少”三种主要症状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权重是一致的,是贯穿心力衰竭发展的全过程;对照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上述三种证候可分属于“气虚证”与“脾气虚证”的主证;头晕、心悸、失眠多属于阴虚之象,在心功能Ⅱ级患者中权重较大;水肿、尿少属于阳虚证的主证,在心功能Ⅳ级患者症状中占主要权重;咳嗽有痰、头晕、苔腻、脉弦滑等痰证主要症状在心功能Ⅲ级表现明显;胸闷、颈部青筋暴露、舌质暗、舌底脉络迂曲青紫、脉弦等血瘀症状在心功能各级分布呈递增趋势。

就病位而言,心力衰竭发生的病位在心,五脏相关,心脾两脏的相关症状在不同心功能分级中的权重均较大。心功能Ⅱ级患者中肺系症状分布较多;在心功能Ⅲ级、Ⅳ级患者中,脾系症状相对明显;发展至后期,由心及肾,表现心肾亏虚。

心力衰竭的发病以心脾气(阳)虚为本,由气及阳,并贯穿病程的始终。急性期以瘀血痰浊水饮为标:①在心功能代偿期和慢性心力衰竭早期(心功能Ⅱ级),心气不足,无以推动而致血行不畅,气机不宣,血停成瘀,最终致心血瘀阻,出现咯粉红色泡沫痰,夜间阵发呼吸困难,面唇舌紫暗等。在此,心、肺、脾相关,因虚致瘀。②随着心力衰竭的病情的发展(心功能Ⅲ级),由气及血,心血不足影响了脾的运化功能,脾不健运,痰浊内生,反过来蒙蔽心窍,可能出现心悸,纳差,腹胀、腹部静脉紫暗粗张、舌苔腻、脉弦滑等。至此,心、肺、肝、脾相关,痰浊证候要素表现明显,表现为气虚痰瘀或气阴两虚,痰瘀互阻。③慢性心力衰竭后期(心功能Ⅳ级),心阳虚衰,不能下煦肾阳,由气及阳,由心及肾,至此,心、肺、脾肾脏气亏虚,并痰瘀互结;肾之阳气亏虚,不能制约水道,以致上凌于心。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位在心,气虚、阳虚、血瘀、水停是贯穿心力衰竭全过程的基本病性因素;在不同的时期,为此四类证候要素的轻重不同的组合;“以心为本,五脏相关”,其反映的是心力衰竭过程中病位因素,用五脏相关学说指导临床,能全面认识、把握慢性心力衰竭。

参考文献:

[1] 陈达理.从五行学说到五脏相关理论[J].中医杂志,2008,49(10):939-941.

[2] 邓铁涛.略论五脏相关取代五行学说[J].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88,5(2):65.

[3] 邓铁涛,郑洪.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研究―从五行到五脏相关[J].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9.

[4] 邹旭,吴焕林.邓铁涛教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选粹[J].中医药学刊,2004,22(4):590.

[5] 朱文锋,李灿东,甘慧娟.病位证素的特征[J].福建中医药,2005,36(44):1-4.

上一篇: 公共财政论文 下一篇: 网教毕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