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5:27: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林业大学本科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2-0032-03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当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相互交融的最高成就之一。“核心竞争力”一词最先于1990年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他们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在某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进一步分析,核心竞争力可以表述为是企业长期形成的独特并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之中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是使企业长期在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动权的核心能力。
那么,什么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呢?根据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解,笔者认为:学校核心竞争力应该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蕴涵于学校组织内质之中的,难于被其他学校模仿之独特的,能够支撑学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种基础性能力或竞争优势,是能够使学校在长期的竞争中稳操主动权的基本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民办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有的民办大学蒸蒸日上,入学门槛越来越高,如南京大学的金陵学院、东南大学的成贤学院,录取分数线与江苏省的本二持平,有些热门专业甚至超过本二并接近本一分数线,而有的民办大学却举步维艰,每年招生都异常吃力甚至需要该校老师到处游说也不一定能完成招生指标,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民办大学的发展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不平衡。再加上任何一种行业竞争永远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所以,民办大学如何加强核心竞争力以及如何长期地保持核心竞争力,就成了所有民办大学必须要面对的生死攸关的严肃课题。民办大学除了常规的经济实力比拼以外(硬件设施不是本文探讨的课题,因为笔者坚信所有硬件设施都是可以通过相关的途径进行改善的)更重要的是他的办学理念是否适应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机制。本文以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为例,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民办大学如何加强核心竞争力。
一、学者: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在其对外的宣传资料中有如下表述:
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是1999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按照新机制新模式创办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学院座落在风景秀丽的紫金山麓、碧波荡漾的玄武湖畔的南京林业大学校区内,学院教学设施齐全,生活环境优良。南方学院自1999年建院以来,秉承百年老校――南京林业大学优良的办学传统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依托南京林业大学优质的教学资源,独立组织教学,是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南方学院的学生与南京林业大学其它学院的学生共享学校的图书资料、实验设施、体育场馆、学生公寓等教学生活资源。
这里的“依托南京林业大学优质的教学资源”,对打算报考南方学院的学生无疑具有非常大的诱惑力。南京林业大学有很多一流的树木学、林产化工、制浆造纸、园林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木材科学与技术、竹类研究、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著名学者,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外聘院士6名,博士生导师128名。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作为一所民办大学要想加强核心竞争力,必须要拥有自己的学者团队,如南方学院可以共享南京林业大学的学者团队,对于很多公有民办二级学院来说,这无疑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好办法,并在当今的教育市场中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但如果是没有母体学校可以依托的民办大学,那么也可以采取横向联合办学的模式,和一些名牌大学的强势学科取得联系,指派自己学校的专职教师前去进修,奖励自己的专职教师报考著名学者的硕士或博士,并进而参与本学科的科研工作,这样就可以采用“借鸡下蛋”的策略培养属于自己的学者团队。南京的三江学院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大学,该校的很多强势学科都是引进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名牌大学退休的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采用“传、帮、带”的模式渐渐地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老、中、青搭配合理的学者团队,而且三江学院还从广大的“海归”派中择优录取了很多教学骨干力量,他们的到来又为三江学院输入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目前三江学院教师岗位进入的门槛是博士学历,已经和很多公办大学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江苏每年的“专转本”统一考试,三江学院已经成了很多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求学之地。
加强民办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学者是根本基础,没有高水平质量的学者,就没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校,而一个没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校则根本谈不上什么核心竞争力。学者是学校的最基本的资源,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根本。尊重学者的劳动,尊重学者的创造,尊重学者的知识、人格、人品,将成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前提。而学者为人、为学的风范、崇高的师德和思想境界,就成为能否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二、学科: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载体
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所依托的母体学校南京林业大学的优势学科有:
南京林业大学现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5个博士点、40个硕士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整体授予权和副教授、教授任职资格的评审权,并具有农业推广硕士、林业工程硕士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生态学、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和林木遗传育种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中之重”学科和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对于很多公有民办二级学院来说,母体学校的学科优势是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强大支撑,如依托母体学校徐州医学院的民办华方学院的麻醉学也是非常强势的学科,每年报考华方学院麻醉学专业的学生真是趋之若骛。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考生避开一些本二专业而选择民办本科热门专业的原因。对南方学院的学生来说,他们既享有与南京林业大学学生同样的教学资源,也同样享有保送读研究生的权利,如果选择走考研之路,也与南京林业大学的本科学生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录取分数线没有任何差异,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和付出。但是对于没有母体学校依托的专门意义上的民办大学来说,一方面从学校生存的角度来说,需要设置一些与就业市场密切相关的专业甚至是一些高职类的就业热门专业,但同时也不能忽略优势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建设,尤其是民办本科院校,否则就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百年树人”大计,就会陷入鼠目寸光的办学怪圈。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家长的意愿也是希望孩子能够继续深造,而且大多也能供得起,哪怕是省吃俭用。所以从民办大学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没有属于自己的优势学科而空谈核心竞争力也只是画饼充饥和水中捞月。前文所提到的三江学院就已经拥有了一些优势学科并在新兴学科的建设上也闯出了一条新路子,而且有些专业还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
加强民办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学科是必然载体。学者的声望和影响总是以一定的学科为基础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集中体现在学校优势学科发展的水平和数量上,同样也体现在学科优势的发展势头上。学科优势作为学科发展的亮点,不仅是优势学科产生的前驱,而且可能是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形成的先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是学校发展的明智选择。
三、学术: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所依托的母体学校南京林业大学的学术优势有:
学校设有22个研究所、中心,拥有19个江苏省或国家林业局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重点开发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每年开展课题研究400多项,共承担各类科研开发项目2000余项,其中包括“973”、“863”在内的国家攻关和部省重点项目60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0项。通过鉴定的科研成果及批准专利450项,有260项获国家、部省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1项;国家发明一、三、四等奖各一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部、省级奖励220项,中国专利创造发明金奖一项。学校主办有《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人文社科版)》、《林业科技开发》、《室内设计与装修》和《林业节能》等学术刊物,其中《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已成为中国核心期刊。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的50多所学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关系。
前北京大学校长先生曾经说过:“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任何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该校的学术水平的高低。大学,为什么要研究高深学问呢?笔者以为应该从三个层面来进行理解:一是大学的性质,研究高深学问者,不应为升官发财,应为国家、人民而学习。大学竞争的目的与企业不一样,作为一种非赢利性组织,大学所追求的不是私人利益,而是社会公共利益,其产品也不是物质性的,而是知识性的,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其过程主要不是材料消耗性的,而是具有很强的主体性,是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的学习过程。二是时代、社会之需,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高科技发展的时代,无高深学问,无法适应当今时代、当今社会。三是个人的角度,学则利国利民,利人利己,不学则误国误民,误人误己。
南方学院依托母体学校南京林业大学的学术优势,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中拥有了自己的竞争优势,但是南方学院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也应该培养自己的学术骨干,开发自己的科研项目,因此南方学院的领导阶层一方面积极鼓励自己的专职教师申报科研项目,同时也制定了科研奖励机制,力争在依托母体学校南京林业大学的学术优势的基础上,拥有自己的学术团队。
加强民办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学术是重要标志。从现代高等教育的观念来看,学术成果在形式上除了包括著作、论文外,也包括科研发明、技术成果、经济社会发展咨询报告等等。尊重学术就是尊重知识,就是尊重学者。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弘扬创新的学术风尚,形成科学的学术评价体制和机制,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加强民办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四、学风: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
学风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二是指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有时也特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
考量一所大学的学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是校园氛围,包括校园的建筑、景点、绿化等物质文化,这些对师生都能起到耳濡目染的教化作用。
二是学生管理,包括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制度文化。这些能对学生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
三是教育载体,学风的形成总是通过一定形式的活动载体实施教育而逐步形成的,这些活动包括学校的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特别是以素质教育和“三创”教育为核心的科技活动、社会活动等,也包括学术风气、文化氛围等精神文化。这些对师生能起到陶冶心灵的作用。
很多百年老校都有属于自己特色的学风,对于有母体学校可以依托的民办大学来说,母体学校的学风会深深浸染自己的校园,比如南方学院所依托的母体学校南京林业大学就是一所百年老校,校园环境优美,教师严谨治学,学生努力进取,以致于考取了南方学院的学生都觉得自己很幸运。而对于没有母体学校可以依托的民办大学来说,则要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建设属于自己学校的学风。比如平时就应该注重对教师风范的要求。教师风范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知识水平、文化水准、精神面貌等的综合表现,是教师的德与才的统一。教师风范是教师队伍素质的核心,是学校品牌和校风的象征。教师的教风不仅表现在课堂教学及各项教学活动中,也表现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还表现在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等方面。在当前形势下,教师抵制学术腐败也是教师风范的表现形式之一。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学习风气的培养。学生学习风气包括学生遵守校纪校规的情况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与效果以及校园课外丰富活跃的科学文化活动等等。学习风气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学习作风和精神风貌,是在长期教育和建设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一种风尚。此外考风也是学风的重要表现形式,是考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风气。考风在近年来有恶化的趋势,因此要看学校为端正考风而制定的规章制度、政策、措施、执行效果。总之,良好学风的建立和形成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治理。
加强民办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学风是必要保证。有没有良好的学风,有没有历史积淀的富有特色的学风,是一个学校能否跻身名校――中国名校或世界名校之根本。学风是学者风范的写真,也是学科和学术水平的体现。这几年来,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质疑,很多就是针对学风出现某些的反应。学校的学风,实在是社会衡量教育质量和民办大学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准绳。
五、学生: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对象
任何一所大学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培养能够造福社会乃至全人类的优秀人才,因此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整体素质。民办大学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扭转社会上对民办大学生的很多不利看法。南方学院针对自身学校学生的特点,专门制定了“南方学院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内容如下:
1.培养大学生树立热爱祖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满足自豪感和正确认识历史、现在与未来的历史眼光;
2.引导大学生面向世界,了解和借鉴世界各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正确理解人类的创造力在哲学、文学和自然科学等不同领域的体现并找出他们之间的联系;
3.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具有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价值判断力,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确立体现时代要求的人文精神和为社会服务的思想;
4.培养大学生形成文明的行为举止和健康的审美观点,使他们表现出深厚的文化教养和高尚的艺术情趣;
5.培养大学生掌握服务农(林)业、农村、农民的专业本领,树立为农林业服务的思想。
除了制定“南方学院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南方学院还针对自己学生的特点提出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
1.在语言文学方面:要能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会讲普通话,有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写作能力;了解古今中外的主要名家、名著、名作和文学发展概貌;有鉴别当代文学思潮的能力。
2.在历史方面:具有正确的历史观,能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做出正确的评析;熟悉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的发展进程及主要的历史事件;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了解外国历史的基本常识。
3.在哲学方面,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了解中外哲学基本知识;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有辩证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有为国家奉献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远大的理想。
4.在艺术方面: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基本的动手和表演能力、一定的艺术鉴赏力;懂得乐理;能欣赏古今中外经典艺术作品。
5.在自然科学方面:应了解与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及当代科学发展趋势;能较为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和现代办公技术;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具备一定的专业特长和较强的实践创新技能。
6.在社会科学方面:具有较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包括必要的经济知识、心理学知识、法律知识以及有关当代世界政治与文化格局的知识。
毕业论文写作是高等院校本科生培养计划的重要环节,也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与工科院校的其他专业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学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毕业,更是对四年来所学知识的全面总结,也是对学生写作能力高低的检验。笔者通过抽样,对近年所指导、评阅的汉语言文学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调查研究发现, 从论题的选择、观点的提出, 到论据的运用、文字的表述, 问题多多, 不一而足。在毕业论文写作水平不断下降的今天,研究这个课题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南京林业大学2003——2008届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情况,针对毕业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选题缺乏创新,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
与大多数高校相同,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专业的选题也是由教师根据自己所教科目和研究方向,向学生提供选题的范围,然后教研室根据学号随机平均分配给指导教师。学生的选题主要侧重在新闻、公关、秘书、语言、文学、广告、文化等方面。2003——2008届论文共396篇,其中新闻类选题25篇,占6.3%;文化类选题23篇,占5.8%;广告类选题12篇,占3%;秘书类选题70篇,占18%;语言类选题38篇,占9.5%;文学类选题220篇,占56%;其他8篇,占1.4%。论文选题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结合秘书专业实际的很少。有的选题大而空,比如《周国平散文研究》、《浅析海岩小说的创作》、《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关于中国民营企业道德伦理的探讨》、《当代秘书素质要论》、《秘书美学浅谈》等,对于本科生来说,这些问题很难在8000字左右的文章中论述全面而深刻。有的选题虽有新意,比如《中国饮食类广告的文化内涵及其表现》、《秘书学研究现象新探》、《论秘书工作的管理效应》、《公共关系在企业秘书中的运用》等,但由于时间紧迫、资料查找困难、缺乏实践感性认识、投入写作精力不足等原因,泛泛而谈,缺乏说服力,影响了论文的写作质量。
2. 投入精力不足,抄袭现象严重
从六届学生的写作情况来看,因为选题陈旧,缺乏创新性,加上精力投入不足,每一届都有相当部分的学生的初稿抄袭已有的论文,而且屡禁不止。原文照抄的学生较少,大多学生将别人已发表的成果进行剪切粘贴、注水,拼凑为不少于8000字的论文。这些论文在指导老师的严格把关下大部分都被退回重写,如《浅论现当代文学创作中语言的突破创新与规范化》、《论李白诗歌中的送别情感》、《论中美文化下的姚木兰与郝思嘉》、《对解梦文化的思考》、《浅谈文学美与服饰美》、《试论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等。
3.论文写作格式不规范
规范的论文格式也是合格的毕业论文的要求,论文的标题、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注释、文献综述、致谢等的撰写都要符合规范。比如《浅论古典诗词与阳羡茶文化》,这个标题有歧义,实际上作者主要论述的是阳羡茶文化在古诗词中的表现,标题可改为《从古典诗词透析阳羡茶文化》;英文摘要中语法、拼写错误很多;中文摘要中“本文”、“笔者”、“我”比比皆是,摘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残缺不全;有的正文通篇都用第一人称“我认为”,有的地方论述缺乏逻辑性与严密性,层次紊乱;错别字、病句较多;标点符号使用错误;注释不规范;小标题的序号标注欠规范、口语化严重;文献综述只是已有成果的综合,缺少评述等等。
4.口头表达能力欠缺
答辩主要是为了检验学生对论文的熟悉程度,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每届的答辩中,总有一些学生论文写得不错,但表达能力欠佳,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成绩。有的照本宣科;有的回答问题的时候抓不住重点,不能做到言简意赅;有的甚至因紧张而憋得满脸通红说不出话等等。这些对于文秘专业的同学来说,都是表达能力欠缺的表现。
转贴于
二、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
1.传统的选题方式缺乏科学性
传统的选题方式剥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他们将毕业论文写作等同于被动完成作业。另一方面,这种选题方式经常会使指导老师感到力不从心。比如研究外国文学的老师可能对武侠小说了解不是很深,研究文学的老师可能在语言学论文的指导方面也有困难,研究广告的老师对公关、秘书等领域也不一定有深入研究等等。
2.学生重视不够
从近几年来的写作实际来看,大部分文秘专业的学生不将毕业论文的写作当成毕业前的一个重要学习环节,他们不以为然,觉得写得好与不好都能毕业。有的学生甚至在写论文前没有进过图书馆,没有查阅过期刊;有的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主动与指导老师联系;有的学生在交稿前几天才匆匆忙忙赶论文;有的学生认为答辩就是走过场,念念提要和目录,随便回答几句就行了。
3.就业、考研、考公务员与写作论文冲突
因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安排在大四,与学生实习、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在时间上发生冲突,部分文秘专业的学生将毕业论文看作就业、考研、实习的绊脚石,产生抵触的情绪。比如有的指导老师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催交论文时,有的学生竟然拒绝:“老师,我在外地,两周后才会学校。到时再说吧。”更有甚者给老师发短信:“我最讨厌做的就是这件事。”
4.语言表达的基本功不扎实
毕业论文的写作在人称、标题、摘要、关键词、标点、文献综述、序号标注、注释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缺少理论知识的指导和写作实践能力低。答辩过程中的结结巴巴一方面说明学生对论文研究与写作的过程不熟悉,另一方面说明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不高。
5.缺乏严厉有效的论文质量监控机制
对于不按时完成毕业论文或有严重抄袭现象的学生,学校应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处罚教育,否则会导致不良风气的盛行。事实上,很多学校考虑到学生的就业率和学生的前途,对学生采取过分宽容的态度。
三、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1.改革选题方式,将写作时间安排在大三
选题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将兴趣与专业相结合,尽量与指导教师的科研方向结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选题,教研室再根据学生选题方向确定指导老师。要选择可行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题目,尤其要结合文秘专业的实践。本科毕业论文之所以成为大学毕业生的负担,主要原因是毕业论文写作时间的安排不尽合理。多数学校都把毕业论文选题安排在大四第一个学期期末,把中期检查放在大四第二个学期也就是四月中旬左右,把答辩时间安排在五月底或六月初,而这一段时间正是毕业生实习或急于找工作的时间。面临当前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根本无暇顾及毕业论文; 就算考上研究生的学生也正忙于复试, 根本没有太多的精力写毕业论文。为避免写作时间与就业、实习、考研相冲突,将论文写作在大三即第五学期布置,在第六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任务书和计划书和论文初稿,大四主要完成论文的修改。这样错开时间就能避免写论文和找工作在时间上的直接冲突。毕竟大四第一个学期初的招聘会还比较少,毕业生还没有完全开始找工作,如果指导教师严格要求的话,毕业论文应该能够发挥它在锻炼学生能力方面应有的作用。 2.开设专门的论文写作课
文秘专业开设的写作课程主要有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新闻写作、广告文案写作,平均只有32课时。建议在大二增设毕业论文写作课与实习课,学时32,理论和实践各16学时,在学生理解论文写作理论的基础上锻炼学生论文写作实践能力,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训练,切实提高论文书面表达能力。在写作实践课上,可以通过演讲、主持、辩论、模拟答辩、模拟法庭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面试、答辩中能够从容面对,游刃有余。
3.完善论文质量监控机制
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使他们明白为人为文都要诚实,这是道德的底线。让学生知道论文的剽窃与考试作弊一样会受到严重的处罚,并与学士学位的授予挂钩。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指导老师和学校教务部门要严格把好选题关、论文写作进度关、内容关、格式关,让学生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论文完稿后可以借鉴南京其他高校的做法,利用图书馆论文过滤系统,如抄袭超过40%,论文即为不合格。尤其对初评为校优秀的论文,也应进行过滤,抄袭不能超过10%。对答辩中表现极差的学生要求二次答辩,如仍不合格,推迟毕业。
4.端正师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在毕业论文工作开展前,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端正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毕业论文写作是大学本科阶段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毕业前学习的最后一关,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不少毕业生参加工作后接受实际工作,面临具体写作任务时,往往手足无措;甚至有些学生以高分考取研究生,撰写硕士学位论文时,连内容摘要、关键词、文献综述等都不会写,更谈不上内容的创新了,这些情况都与其大学阶段缺乏科学系统和实际的写作训练、忽视毕业论文写作环节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要让教师明确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是自己的重要职责,另一方面从富有创造性的学生身上,教师也能学到一些知识和技能,教学相长。
写作能力的高低对文秘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目前高校毕业论文整体水平下降的趋势下,结合各校专业实际,寻求解决的措施和有效的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构建完善的支撑平台1.提高导师的创新能力,建设具备创新思维的导师队伍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和管理队伍,是发挥本科生导师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的重要保障。首先,学院优化教师配置,为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提供重要的人员保障。学院目前有专职教师2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且均具有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的博士学位。学院还聘请了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国际水文学会主席、英国自然保护联合委员会主席等国外专家为学院的客座教授,在学院举办的自然大讲堂上做讲座,将最新的科技前沿知识、关键技术带进课堂,共同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其次,学院建立了导师培训和交流机制。鼓励导师参加学校、学院举办的培训,加强导师之间的交流,让各位导师吸取经验,扬长避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学院为推进教学与科研,积极鼓励导师深入企业、科研单位和重大工程实践一线,了解和掌握最新科研动态、科研成果和学术前沿知识,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第三,学院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工作。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了“野生动物管理学”“保护经济学”“自然保护区规划”“湿地学”等7门课程为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学院鼓励教师在这些专业核心课程上推进研究性教学,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科学研究的教学模式,结合科研训练系列项目,使学生真正达到参与、合作、探究、实践的目的。2.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构建本科生科研训练平台首先,学院积极引导并组织学生参与科研训练项目,主要包括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暑期社会实践等,由导师对项目申请、资金的配套、检查与验收直接负责,让学生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从方法、能力到个性特长等方面强调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其次,学院建立“本科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学院自筹资金达10余万元,鼓励本科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选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几年来,该基金先后资助本科生科研项目10多项。这些项目的实施,激发了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和热情,有越来越多的学生留院读研。第三,学院还建立了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学生通过科研训练发表科研论文、申报专利,并将此作为对学生进行奖励的参考依据之一,导师也将因此在年终考核和职务晋升中获得加分。3.加强专业实践教学,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重要渠道,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习与认知能力,特别是提高创新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升了实践教学的比重。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认知类实习—专业基础类实习—专业综合类实习—创新研究类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系列实践环节,这一系列实践环节贯穿学生的4年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更加注重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学校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学院已经初步建立了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湿地生态过程等3个实验室,学院还利用导师人脉资源、野外工作基地资源等优势,在内蒙古达赉湖、福建武夷山、山东黄河三角洲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教学科研实习基地,用于学生实验实习,加强实践教学与科研的结合,让学生尽早接触科研项目和实验室的工作,提高学生的科研和独立工作的能力。4.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为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提供国际平台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在管理体制上进行创新,成立了包括国家有关部委、部分地方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或机构及有关专家在内的学院董事会。利用这一平台,学院同国外大学、联合国相关机构、国际非政府环保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联合培养、培训以及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例如,有学生曾在导师的指导下到美国、德国、荷兰参加国际会议、夏令营等活动,另有学生受邀参加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这些经验不仅拓宽了这些学生本人及其同学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还增强了学院同国外各大高校、机构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院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三)加强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实施国内部分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少完善的制度保障[2-5]。因此,要保障本科生导师制高效运行,发挥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需要构建完善的配套制度。1.成立本科生导师制实施领导小组学院成立了由院长、党总支书记、党总支副书记以及各教研室主任组成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导师制的实施和管理工作。内容包括学院本科生导师的日常管理、协调、调整和考核工作,委派辅导员做好学生的分组工作,并协助导师做好日常管理工作。2.规范本科生导师的选派方法学院明确规定,本科生导师一般由各教研室提名,并报主管教学副院长审批,由本科生导师制实施领导小组选派。在新生入学前两周,领导小组及学院团总支根据当年的具体情况给学生指派导师,每位导师按着3~6名学生的标准配备。原则上本科生导师一聘4年,每年可以依据工作需要和学生专业兴趣进行微调。3.明确本科生导师的职责学院明确本科生导师具有“五导”职责,即思想引导、学习指导、心理疏导、生活辅导和成才向导,全方位对本科生进行指导,端正学生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及时疏通学生心理和生活困扰,引导学生顺利走向社会。4.规范本科生导师考核办法学院明确了本科生导师的考核办法,主要包括:①考核频率。本科生导师工作考核每学年进行一次,由学院导师制实施领导小组负责。②考核内容及考核结构。考核内容主要根据导师上交的《自然保护区学院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情况反馈表》《导师工作总结》,学生上交的《自然保护区学院“导师制”学生培养学期情况表》从导师指导学生的工作态度、是否按时对学生进行集中指导和个别指导、指导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被指导学生的学业情况和学生对导师的评价等方面综合评价导师履行职责的情况。考核结构则包括导师自评(30%)、学生评议(50%)和学院评价(20%)。③奖励与惩罚措施。考核结果分为优秀(≥85分)、合格(60(含)~85分)及不合格(<60分)3个等次,并计入教师年度考核档案。考核不合格者,将取消其导师资格,建议取消当年职务职称晋升资格。考核优秀者将由导师制实施领导小组评定为“自然保护区学院优秀本科生导师”,颁发证书和500元奖金,并将在年度考核、职称晋升、岗位聘任、进修提高、先进评选等方面优先考虑。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成效
(一)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明显提升从2006年以来,全院本科生均有机会参与科研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学院共获批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1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北京市级项目1项、校级项目13项,并已完成5篇本科毕业论文、12篇调查论文,发表SCI论文2篇、中文期刊论文5篇,4篇被《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论文集》收录。学生科研兴趣项目组1成员曾获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承办的国际学生保护科学大会“4分钟快速演讲”奖,是大会唯一获奖的本科生,也是唯一获奖的中国学生。学生科研兴趣项目组成员还荣获“2010年北京中国青年鸟类学家研讨会”优秀报告奖1项。此外,学院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还申请并获批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共14个,其中市级项目5个、校级重点项目5个、校级项目4个,获得优秀暑期实践论文共10篇,受益人数达69人。
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消极拖延是延迟开始或完成一项任务的行为趋势,通常是消极和适应不良的。研究发现约30%到45%的大学生在写学期论文、备考和完成周阅读作业上存在拖延;研究生群体中,约有70%以上的个体存在学业拖延行为,有15%的个体经常承受着拖延所带来的困扰。学生中,拖延行为发生比例约占学生日常生活事件的三分之一,并且这种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了解消极拖延行为的现状对于探讨消极拖延行为的成因是很有必要的。
关于拖延行为的成因,相关研究中表明消极拖延行为受到人格特征、任务特征、角色冲突、动机、情绪父母教养方式和外部环境变量的影响:例如研究显示人格特征影响拖延行为,大五人格中的尽责性与学习拖延呈显著负相关;Senecal等指出,大学生的人际角色和学习者角色之间有时会发生冲突,从而导致学习拖延产生。从动机的角度来看,惧怕失败和追求完美可以成为逃避工作的动机,甚至灰心沮丧是比焦虑更为重要的拖延动机,有研究结果表明学业拖延主要是由惧怕失败以及任务难度引起的。从情绪的角度来看,研究发现焦虑、抑郁、担心情绪与拖延行为有着显著相关。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的拖延行为,此外,研究还发现拖延与淡漠的家庭关系和充满冲突的社会关系有关。在此基础上,目前的研究者也主要从认知、情绪、动机和行为等角度来阐述消极拖延行为的干预方法。
目前研究中有许多关于拖延的描述性结果,使得我们日益注意到消极拖延行为的严重程度,但是目前缺少关于消极拖延原因的测量工具,所以很有必要结合目前的理论及实证研究编制一份测量本土化的消极拖延行为成因量表,以期为大学生的消极拖延行为成因测量提供有效工具。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为初步考察自编问卷的结构和检验每一项目的质量,先进行了初步预测。初测样本在北京林业大学选取,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21份,有效率88.4%。其中包括69名男生,147名女生,5名不详。正式问卷主要在北京林业大学四个年级中随机选取,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8份,有效率92.67%。其中包括76名男生195名女生,7名学生未报告。
(二)量表的形成
1. 初始量表的形成。采用自编问卷,随机抽取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120名,调查大学生自己认为产生拖延的原因。开放式问答,要求每人至少写出三条自己平时拖延的原因。然后由实验人员对条目进行评定,分类。回收的109份问卷中,共收集有效词条320个,无效词条18个(因表意不清楚,有歧义而被删除)。由研究人员按照条目表达的内容进行归类,将320个条目归为23个大类,例如懒惰、角色冲突、难度、动机、重要性、外界诱惑、忘记、控制等等。根据词条收集结果,选取了能够涵盖每个大类所表达含义的句子作为量表题目,共形成39道题,采用5点量表,进行初测。
2. 正式量表的形成。根据初始问卷的施测的结果进行信、效度分析。根据心理测量学的一般原则,在样本中取问卷总分最高和最低各27%作为高分组和低分组。通过项目分析删除高分组和低分组被试得分差异不显著的2道题目。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删除因素负荷小于0.40的14道题,形成正式量表。正式量表共6个维度,根据各维度下题目的含义,将其分别命名为自我管理、消极认知、消极情绪、任务知觉、角色冲突、外界干扰。
(三)工具
选用一般拖延量表(GPS)作为消极拖延行为成因的外部校标。Lay 于1986 年编制的一般拖延量表,2010年楚翘等人已将其翻译为中文。量表包含20 个条目,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采用1~ 5的5 级计分,10 个条目为反向计分,全部条目得分相加得到总分,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研究测得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16,说明此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四)统计方法
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因子旋转采用最大正交旋转,统计工具为SPSS17.0,并根据因素分析结果进行理论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采用的统计工具为Amos17.0。
二、结果
(一)信度
本研究通过对同质性信度(α系数和分半信度)的考察来考察问卷信度。结果表明各分量表的α系数在0.458~0.804之间,全量表α系数为0.849;各分量表分半信度在0.447―0.766之间,全量表分半信度为0.683。以上数据说明,本量表内部具有较高的同质性,测量的是同一个公共实体,每个分量表内部也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具有构想上的一致性。
(二)效度
1. 结构效度。将经过以上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保留下来的27个项目组成正式问卷,在大学生中进行施测。对施测结果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大学生消极拖延行为成因量表以自我管理、消极认知、消极情绪、任务知觉、角色冲突、外界干扰6个因子为其基本结构,用AMOS17.0软件对本量表的六维度及二十七个因素结构模型进行了一阶验证性因素分析,各个潜变量之间设定为两两相关,观察变量的残差之间设定为相互独立。运用协方差结构模型中的测量模型,验证测验的理论构想。样本278人,方法为最大似然法(Maxinum Likelihood),矩阵为协方差矩阵。原理论模型的拟合度指数见表1。
由表1可知,χ2=656.615,df = 313,χ2/df=2.098
表1 大学生消极拖延行为成因量表模型拟合指数(n = 278)
拟合指数 χ2 df χ2/df GFI AGFI RMR CFI IFI RMSEA
数值 656.615 313 2.098 0.852 0.821 0.807 0.822 0.825 0.063
2. 校标效度。采用关联校标验证量表的外部效度,校标为一般拖延量表(GPS)。表2列出了大学生消极拖延行为成因量表及分量表的效度系数,即与校标的皮尔逊相关。
表2 大学生消极拖延行为成因量表及分量表的效度系数
校标 自我
管理 消极
认知 消极
情绪 任务
知觉 角色
冲突 外界
干扰 成因
总分
GPS .460** .240** .118** -.017 .021 .128* .329**
注:**显著性水平p
从表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消极拖延行为成因总表与GPS有0.329的显著正相关(n=278),与自我管理、消极认知、情绪影响、外界干扰四个分量表也有显著的低到中度正相关,外部效度令人满意。
三、讨论
大学生消极拖延行为成因量表采用本土化思路编制而成,量表共27道题目,研究得出了消极拖延行为成因的6因素结构模型,即自我管理、消极认知、消极情绪、任务知觉、角色冲突和外界干扰。结果显示,大学生消极拖延行为成因的6因素结构清晰,项目的因素负荷均大于0.40,总方差的解释率为48.53%,每一个因素项目含义清楚、可解释性强,表明问卷结构效度较好。量表在北京林业大学278名大学生中进行施测,内部一致性为0.849。消极拖延行为成因总分和GPS(一般拖延量表)的相关为0.329。作为校标,一个中等程度的相关是较为理想的,太低则聚合效度不好,太高则区分效度不高。可见,大学生消极拖延行为成因量表用于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的效度令人满意。而且,对于初测问卷和正式施测问卷,量表都显示了较好的信效度。因此,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消极拖延行为成因量表测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稳定性,适合于测量大学生的消极拖延行为的成因状况。
量表可用于本土文化下有关大学生消极拖延行为成因等方面的而研究,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管理等方面。拖延的状况以影响已备受关注,很多学生由于拖延而会有各种心理困扰,所以目前在心理咨询中也有关注。本研究中发现自我管理解释总方差的比例占到了12.71%,在所有因素中排在第一位。这提示我们学会计划、加强监督性、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提高自控力、提高时间观念可能是帮助一个存在消极拖延行为的大学生克服拖延的最有效的办法。量表中有消极认知、消极情绪及任务知觉维度,这也启示我们消极拖延行为可能与我们的心理状况是相互作用的,所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可能是有效克服消极拖延行为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倪士光,张平,赵国亮等.压力在大学生消极拖延与生理健康中的中介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2(006):682-683.
[2] 胡春宝.硕士研究生学业拖延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 Pychyl T A, Lee J M, Thibodeau R, et al. Five days of emotion: An experience sampling study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 procrastination[J].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 Personality,2000.
[4] Schouwenburg H C, Lay C H, Pychyl T A, et al. Counseling the procrastinator in academic settings[M].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6.
[5] Senécal C, Julien E, Guay F. Role conflict and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A selfdetermination perspective[J].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3(1):135-145.
1.前言
体育课学生成绩的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是体育课程改革最大的难点,也是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关键环节。调研显示,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成绩考核与评价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某些不足,离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尚有一定的距离。笔者结合实验研究,对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考核与评价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江苏省某高校2005级10个选项班中随机抽取400名学生。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高校体育改革的论文、论著40余篇。
2.2.2问卷调查法。
2.2.3数理统计法。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考核评价结果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和差异性显著检验。
2.2.4教学实验法。
运用重新构建的大学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每位学生进行实验前评价,计算出综合评价得分,并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基础水平进行了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基础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表1),可视为同一水平。同时,又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基础成绩进行了正态分布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D值为0.2794,偏度为-0.3062(P>0.05),峰度为-0.5910(P>0.05);对照组D值为0.2794,偏度为-0.2468(P>0.05),峰度为-0.7630(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基础成绩均成正分布态,说明数据可靠,符合统计学的要求。
3.结果分析与讨论
3.1影响考核评价体质量的主要因素(表2)
3.2体育课成绩考核评价方法的理论构建
3.2.1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过程性评价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教和学的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使学生及时获悉自己在体育知识、技能、体能、意志品质和其它方面所处的状态,这样可及时提高教、学双方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效率。
3.2.2重视个体差异,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方法对于学生所完成的运动负荷、掌握动作的数量、完成动作的质量及素质达标等“显性”内容进行评判,能够客观与准确地反映学生在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情况。但对于如学习态度、锻炼习惯、意志品质、自信和自尊、合作意识等“隐性”内容很难从量化指标中得到反映。如果忽视这些“隐性”因素,评价结果就会产生明显的片面性,这样的评价方式显然有悖于现代体育教育理念。
3.2.3让学生成为考核评价的主体。
学生的相互评价、自评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教师可能因为对学生存在某种偏见而导致评价上的缺陷,有助于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更加公正、公平和客观的评价,也能够使教师获得平时一般性观察难以获得的信息,提高评价能力。
3.3体育课成绩考核评价方法的运做
3.3.1体育课成绩考核评价内容、比例。
体育选项课成绩考核评价内容包括:两项专项技术考核,占40%;身体素质考核(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占30%;平时表现(学习认真程度;练习积极主动性;进步幅度;合作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出勤率),占20%;理论知识考核(健身常识、专项技术知识),占10%。考核方式采用教师考评、学生自评与互评的综合评定方法。
3.3.2教学实验分析。
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后,对实验组、对照组每一位学生进行了成绩考核评价。实验组运用重新构建的学生体育课成绩考核评价方法,对照组运用原有的考核评价方法进行教学效果评价(表3)。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教学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考核评价成绩进行了正态分布检验,实验组D值为0.2875,偏度为0.4351(P<0.05),峰度为-0.8997(P<0.05);对照组D值为0.2865,偏度为-0.2638(P>0.05),峰度为-0.3859(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学评价成绩均成正分布态。
4.结论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成绩的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应具有人性化,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基本目标要求,体现出科学性;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教、考、终身体育相脱节的矛盾,让高校体育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的乐园。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5-0055-02
对高等院校工程类“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进行研究,必须深刻理解“卓越计划”的内涵,领会“卓越计划”要求高等院校培养何种人才,然后由此出发确定为保证“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高等院校在现有的师资条件基础上,如何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满足“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要对高等院校工程类“双师型”教师做出基本界定,进而根据高等院校工程类“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对高等院校现有的专任教师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
一、工程类“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从大量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在职业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许多教育学者针对高职院校如何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评定机制以及可持续性等等进行了研究,从研究结果来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对高等院校工程类“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的极少,也没有明确的定义。参阅现有的文献资料,结合高等院校的教学实际,课题组成员对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做了基本界定。所谓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是指具备基本的大学本科教育工作素质,精通特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并具备专业实践能力,能胜任教育和培训教育任务的高等教学机构的教育者[1]。
二、工程类“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为了满足“卓越计划”的要求,高等院校工程类“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
(一)师德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还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教师教育学生,不仅通过言传,还要通过身教;不仅要运用丰富的学时教人,更要用自己的品格示人,以良好的道德行为去影响、启迪学生的心灵[2]。教师不仅要做学生的师长、朋友,还要做学生的家长,从各方面关心和帮助学生学习和成长。
(二)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是对“双师型”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要求高等院校工程类“双师型”教师应具有现代教学理念,熟练掌握高等教育规律,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在课堂讲授时,理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容量适度,针对性、应用性、先进性较强;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灵活运用,讲授内容重点、难点处理突出,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效果较好。同时,能够将实际的应用实例引入理论教学,将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而且学生反映和评价好,学期的讲课水平三级测评在90分以上。要不定期参加各种教育、教学方法培训和进修,做到各项教学材料完备、质量高。
(三)实践技能
实践技能是对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特定要求。高等院校工程类“双师型”教师不仅要具有雄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求专业生产实践能力较强、熟练程度较高,能独立指导学生实践和操作本专业相关的先进仪器设备。要求有进入相关企业进行顶岗生产,指导学生实验、实习的经历,时间至少在半年以上。要求以主要参加者参加过多项科研和教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具有能够独立主持科研项目的研究能力,特别是与企业联手的产学研相结合项目,科研成果要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对本专业或学科的发展前沿有一定理解和研究,能够很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并达到一定效果。指导的研究生、本科生毕业论文要与实践紧密结合,既能锻炼学生又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工程类“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路径
高等院校培养的工程类专业学生是面向企业一线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3]。要培养这样的学生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题组成员通过对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的专任教师进行调查,认为高等院校工程类“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可以从教师的来源入手,针对不同来源的教师存在的优势和劣势,按照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要求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以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
(一)对来源于高校的教师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来源于高校的教师,绝大多数是刚刚从高校毕业的青年教师,目前这些新毕业的专职教师几乎全部都是博士研究生,而且其中大多数青年教师都是从小学到博士毕业一直未走出校园。这部分人有较好的理论知识和能力,也有自己主持的科研项目,对学科发展方向和前沿以及最新理论的应用有自己的一些见解和一定的优势。这些青年教师即使亲自指导学生实习和实验,但去工厂和企业参加实践的机会却很少,实际动手的机会就更少,而且学生多数的实习和实验都是演示性的,创造性的很少。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偏差,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更差些。结合这部分教师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如下的培养方案。
1.这些新毕业的青年教师一直在做学生,即使研究生期间帮助导师辅导本科生,但机会也不是很多,对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还不明确。因此,需要聘请教育专家为他们“讲”、“演”新的高教理念和教法,使他们对教育理论、教学法有深刻的体会,学做“先生”与“师傅”[4]。同时,还要让他们经常参加各种教学法的研究活动;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名师和教授助课至少一个学年以上;还要积极参加各种实验和实习环节,为今后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2.对这些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可以安排在实验室工作半年以上,并与实验室的教师交流经验,在指导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可以将他们派到相关企业一线直接参与企业生产,在相应的技术与管理岗位顶岗工作,做“徒弟”实践锻炼;学校可以与合作企业联系,选派优秀的新教师接触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并在经验丰富的“专家”型教师指导下直接获得专业技术,争做专业“能手”与“专家”[5]。
3.青年教师还需要积极参加学校、企业的各类教育和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参加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摸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逐渐提升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以后自己主持项目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对来源于工厂、企业的教师应注重教学、理论能力的培养
来源于工厂、企业的教师,绝大多数是经过继续深造以后留在学校任教的老师。这部分人大多数是中年人,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能够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授课过程中,能用各种不同的实例验证同一个基础理论,如果加上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也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虽然经过一定程度的继续深造,但与一直在高校研究前沿理论的教师相比,理论研究方面还是有些偏差,特别是专业方向的把握、专业最新理论的发展和应用,以及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创新能力等等。结合这部分教师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如下的培养方案。
1.需要深入学习高等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要经常参加各种教学法的研究活动;必须走进教学名师等的课堂听课,经常与有经验的教师探讨教学过程;参加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和学习会议;各项教学工作和材料都必须力求规范。
2.支持、鼓励这部分教师积极申请各类科研项目,特别是产学研相结合的项目。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接受培养和锻炼,逐步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准,逐步成为具有“双教能力”的骨干力量。同时,还要指导各类研究生,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3.必须到实验室工作一段时间,主要目的是通过指导学生实验,找到工厂实际操作和学校实践教学之间的差别,找到如何将实际问题与课本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方法,找到如何让学生既提高动手能力又能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等等。
(三)对来源于研究所的教师应注重教学、推广能力的培养
来源于研究所的教师,基本都是大学毕业后到研究所工作,然后又调到高校任教的教师。这部分人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能力,而且在研究所工作有更多的机会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将应用实例引入课堂,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理论,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其他问题,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本专业的发展的信心。但是,研究所对专业前沿理论的研究相对高校还是偏少,且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只能满足最基本的教学活动。结合这部分教师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如下的培养方案。
1.要经常参加各种教学法的研究活动,经常去听一些教学名师等的课堂教学,经常与有经验的教师探讨教学过程;参加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和学习会议。
2.对这部分教师来说,其目标应为“专家型”教师。可以为他们创建“特色研究所”,提供良好的科学研究环境,能够带着课题走进实验室,在科研实践中提升自我,逐渐成为本学科领域的专家。与此同时,应该多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实训项目,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素质,还可以为自己相应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3.学校应该利用多种渠道为有能力的教师打开对
外服务的窗口,承接专业技术服务,让教师的研究成果尽可能多得以推广和转化应用,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真正为教学和社会服务。
高校工程类“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确定。此外,高等院校工程类“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手段、评定机制和可持续性也会直接影响“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因而对这三个方面也需要进行深入和详细的研究。
参考文献:
[1][3][4][5]陈萌等.本科院校工程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与评价分析[J].职业技术,2012,(5).
[2]焦伟红.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教师评价[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简约风格以简洁明快的表现手法满足了人们对空间以及环境的本能的、感性的以及理性的需求。现代社会的高节奏、高频率、满负荷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感到无可接受的地步。人们在日趋繁忙的生活中,希望得到一种放松、简洁、纯净的视觉享受。人们渴望艺术品追求简单自然的心理日趋严重。简约风格以及现代而又唯美的品质在园林设计工作者心目中生根发芽,它悄然的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简约风格表达了一些永恒的价值观。它不仅延伸了西方的现代主义,也是涵盖了东方的禅学思想和美学观念,表达了一种理想主义的艺术追求。
1、简约风格设计的实质
简约风格的设计实质,是一种对事物本质的追求,强调自由感。他用所包含的空间和形式用来表现它们本来的面貌。主要去除多余的东西,追求“简约”这种道德和美学的法则。从而在精神和视觉上达到平和与卓越。正如意大利画家弗拉·安吉利科(FraAngelico)曾说过:“真正的财富包括怎样用很少的东西来获得快乐。”简洁、纯净的简约风格发展到现代,早已远离了刻薄、苍白的抽象主义。今天的简约风格多了环保意识,更富于温情。将自然色彩运用其中,用来营造气氛。经济高速发达的今天,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不断的改善。现代人赋予简约设计风格更多的更新的形式和理念。简约风格自在园林设计中运用以来,不断克服形式主义和在设计意图方面的乏味和保守,力求在形式和空间上有所突破。因此形成了一套新的设计方法和思路。
2、简约风格在园林中的表现
2.1简约的空间构成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老子曾经说过:“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在老子看来,一个有形的现实具体之物都是由这个“无”产生的,“有”和“无”共同构成了世界,互相为用。园林设计中的空旷也从心理学角度推崇了老子这种对“空”的理解。空间可以由墙形成,也可以由空间中放置的元素形成。这些元素无论是岩石、植物、庭院,还是小桥、灯塔等元素,其实质都是强调了设计中的亚空间的创造。空间将我们从自身的思想上逃脱,从而进入更高的精神层面。就像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省略号,长笛乐中意味深长地停顿,水墨画中未画的地方,舞者滑动舞姿中间静制的停顿——园林中的空间不是未填入元素而留下的空白,它包含更多的内涵和意蕴。当代园林的简约风格更加注重强调园林的实际使用功能,并不是一个静态的艺术空间。简约风格园林设计中的空间理念主要是为人们提供更多活动场所,不是像过去那样强调形式结构。丰富的现代生活和思想赋予园林空间更多的结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的功能用途。现代设计师在园林设计中更多注重空间的秩序性和简约性。以至于现在的园林空间常常表现出建筑空间的特点,这样的园林空间不仅结构优美,内涵丰富,同时也满足了现代人对城市生活简单、高效的要求。
2.2水景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园林设计的灵魂所在。水以其拥有的神秘力量激发人们无尽的想象,人们赋予它无尽的丰富的情感和意境。有水的空间才有灵气,园林空间中有了水这个元素,这个作品才拥有生命的活力。在园林设计中,水景设计同样丰富多彩,将水的形与色、动与静、秩序与自由、限定与引导、分割与统一等特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2.3植物
植物是园林设计中最普遍的因素,丰富变化的园林设计理念通过植物的千姿百态得以表现。植物的数目种类繁多,形态也千变万化,通过不同的手法和变现形式,来展现不同设计师对自然和情感的理解。现代简约风格的园林设计不再将植物列为传统的装饰背景,而是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用其表达特定的思想含义。优秀的园林设计作品都是将植物运用到最好,最能发挥植物自身特色。植物在园林设计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2.4色彩与几何构图
色彩是艺术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元素。设计师用它来变现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空间氛围。良好的色彩运用能表现不同的空间性格和不同的空间氛围。色彩是园林设计中最后一个环节。色彩的选择要根据空间的需要和所表达的意境来选择。色彩的选择不仅与自身要表达的作品有关,还与周围事物的环境和光线有关,也与自然环境和周围的环境。现代园林设计中的简约,并不是主要追求色彩的单一性和纯粹性,而是提倡大胆的色彩运用,用色彩来创造氛围和表达情感。设计师们虽然在色彩的选择上做了大胆的尝试,但是对材料的选择却是小心谨慎的。简约风格的园林设计继承了一贯以来用材料本身来表达自身价值的创作理念。这种理念是简约风格进去了一个多风格、多角度、温情、感性的新阶段。简约风格的园林作品中包含着简单和清晰的逻辑关系,这些内容往往通过材料的性质来表达。通过材料的质感、色彩、肌理等细节来表现景观的装饰性和丰富性。同时也注重自然元素和时间对园林设计的影响。简约风格的设计在注重结构的精确简洁的同时,也在不断采用新技术来保持自然资料的原始形态,从心里和视觉上尽可能的接近材料的本质。简约风格园林在构图上追求简洁的均衡构图,反对传统的严格对称和复杂的装饰。无论是采用简单的几何形体,还是自然线形进行构图,都充分的体现了简单明快的现代风格。
3、中国现代园林设计中的简约风格
近年来,中国的园林景观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面对开放度越来越高的中国市场,尤其是境外设计师的激烈竞争,中国的园林设计师如何提高行业的门槛,并确立自身在行业发展中的地位,并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每一个中国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必须认真面对的重大课题。虽然简约风格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渊源,但大部分的设计师并没有深入理解和系统把握东西方园林文化中简约风格的精髓,没有理解园林设计中简约风格的精髓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其意境与内涵,。研究现代园林设计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的设计理念,对推动中国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因此,简约风格的发展历程与设计理念,对我们有着巨大的启示意义。
4、结语
优秀的设计作品来源于丰厚的理论知识和积极的实践经验。设计作品不能凭空想象。而是从一定环境中生长出来的。良好的设计作品与本土文化的研究密切相关。许多严谨的设计师,都在强调对中国现代园林景观的本土化研究,都在探索营建具有“地域性”文化特征的园林景观之路。很多园林设计师都逐渐意识到
园林师的作用就像园丁一样,要充分了解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精心选育适合这片“水土”的种子,并加以精耕细作、悉心呵护,使其健康成长,开出绚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徐修玲,谈室内设计中的简约主义风格[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周晨毅,园林设计中简约风格的研究[学位论文],2007年 南京林业大学
[3]黎浩,简约主义——现代设计的风格倾向[J],高教论坛,2004年10月,第5期
中图分类号: U416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力度的加大,同时伴随全球对环保意识的增强,绿化已经成为了高速公路工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与人们对环境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相比,我国高速公路的绿化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施工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比较常见问题,针对每个问题分析相应的防治措施,论述如下:
一、绿化用地整理不到位
杂草多土质差,栽植后就会出现苗木生长缓慢且成活率较低的现象。形成原因往往是建筑垃圾未清理干净、杂草未完全拔掉、或是种植土厚度不够。
防治措施:规范整理绿化用地。建筑垃圾必须清理干净,杂草完全拔除,确保种植土适合植物生长,种植土厚度要达标。一般地被植物根域层的最低厚度为15cm;小灌木为30cm;大灌木为45cm;浅根性乔木深度为60cm;深根性乔木为90cm。并且注意保持好种植土的排水性和透水性,必要时可设置暗渠等排水设施。
二、边坡排水沟排水不畅
如果每逢下雨时沟内积水,下大雨时雨水会沿公路路面横流,出现这种情况就说明边沟排水情况不畅。边沟沟底纵坡设置过长、纵坡坡度过小、沟底不平顺,边沟堵塞严重都可能是造成此类情况的原因。
防护措施:按实际排水需要设置边沟纵坡长度和坡度; 及时清理边沟中的杂物,保持边沟排水通畅;边沟沟底要砌筑平顺,防治局部凹凸不平。
三、喷播草籽植被地段出现秃顶现象
有些高速路段草籽播种发芽后长势不好、疏密不均匀,甚至有成片土皮暴露在外,形成秃顶现象。此类现象形成主要是因为坡面较陡,部分漏洒草籽或草籽被雨水冲走;草籽质量差,发芽率低;坡面土质不适合草籽生长;播草籽后养护不及时,没及时进行补种。
防治措施:按施工规范施工,采用机械播撒,防治漏洒,喷播时混合料须拌合均匀,选择适地适生的草种;土壤面层换填一层适合草籽生长的种植土层;坡面有渗水的地方适当设置导水管(软式透水管)引排地下水至坡外;及时进行养护和管护。大雨过后要及时补种被冲走区域,注意坡面湿度,直至植草成坪。在种植地被植物和乔灌木时,注意成片成丛种植,没有种植的坡面尽量不要人为破坏坡面草坪。
四、苗木叶片发黄或打蔫,出现枯死现象
苗木栽植不久后叶子卷曲,叶片叶柄下垂,出现萎蔫现象,植株幼叶开始枯焦。这种情况形成的原因:施工单位多,交叉施工严重、苗木到场后没有及时栽种到位,造成苗木脱水;栽植时节日照太强,气候干燥,浇水不足,造成植株缺水所致;反季节栽种;起挖运输苗木不规范造成植物裸根;土质不良等原因都可能造成苗木大量死亡。
防治措施:作好协调工作,确保将到场苗木第一时间栽种到位。注意选择适生树种,规范运输和栽植,及时进行养护,对土质较差的坑穴提前进行换土。栽植后浇足定根水,固定好苗木应在24小时内浇上第一遍透水,如发现树杆四周泥土下沉或干裂,应加土踩实封坑。封坑后,新植苗木再浇够2-3遍透水,才能确保成活率。
五、乔木坑穴积水
树坑积水会导致苗木根系腐烂而死亡。形成原因大多是因为夏季雨水较多,若树坑排水不畅,树木易遭涝害。
防治措施:对施工当时发现排水不良的坑穴,在穴底铺10-15cm砂砾或铺设渗水管、盲沟;对施工后才发现排水不良的种植穴,及时排水是挽救受涝树木的首要之举。因为树木长期处于浸水状态,土壤中含水量过高,缺少氧气,树木根系不能进行正常呼吸,必然导致根系腐烂而死亡。排水的顺序要根据树木栽植的环境来确定。注意栽植在低洼处的应先排,地势较高的可以晚些。栽植在黏土或粘壤土中的树木应先排水,栽植在素砂土或砂壤土中的也可较晚些进行。排水时对受涝程度不太严重的树木可人工排水,大面积受涝或受涝较重则应用水泵或挖排水沟等方法排水。并注意排水后加大修剪量,因为受涝树木根系已经受损,影响了对水分的吸收,而此时地上部分的蒸腾并未停止,修剪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树体水分的消耗。修剪以疏枝、疏叶或短截为主,可视受涝后的情况确定修剪量。
七、乔木移栽后抗风吹能力差
乔木移栽后易被风刮倒,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树坑深度不够或者是乔木栽植后没有及时支撑。
防治措施:挖树坑时必须按照标准执行,坑穴的挖掘以放线定出的灰点为中心沿四周向下挖穴,穴之大小依土球规格及根系情况而定。穴的直径应比土球大20cm左右,穴的深度一般比土球深15cm左右。树穴必须垂直下挖,上下口径统一。大型乔木栽植后,必须立即支撑。支撑可用人字形、三角形或单柱支撑,支撑要牢固。支撑下埋深度可按树种规格和土质而定,支撑物基部应埋入地下不少于30cm,支撑物严禁打穿土球或损伤根系。支撑的高度应按植株高度定,一般应支撑在株高1/2以上。支撑与树木扎缚处可用软质物衬垫,不可磨损树干,扎缚后树干必须保持正直,并且注意斜立的单干支撑设在迎风面。高度在5m以下需支撑的树木,可采用定杆支撑,5m以上的树木宜结合使用定杆支撑和牵引固定。
八、苗木抗寒性差
高速公路绿化苗木在冬季死亡率大,春季发芽率低。是因为冬季路面散热快,公路路基温度下降,低于附近土壤的同期温度。公路两边地形开阔,空气对流快,高速行驶的车辆带动风速,引起树木的剧烈摇摆,导致其根系受到损伤,并加快树木的水分损耗,降低树木御冻抗寒的能力。
防治措施:做好冬灌工作保证植物安全越冬和来年萌芽。合理的冬灌既能保证植物地上部分吸收充足的水分,又能保护地下根系抵抗干燥多风的冬季。一般地温高于5°C时,植物根系吸收水分,低于5°C时则不能吸水。所以,在地温低于5°C前浇一次透水。地温低于0°C,土壤会因含水而结冰,这时也要浇一次水以保持根系不被风抽干。同时加强防冻保温措施,如培土、盖地膜、树干涂白等。春季对苗木管理时,切忌防寒材料过早或突然完全撤除,要采取逐渐过渡的办法,防治苗木不适应和倒春寒的危害。春季管理还应注意使植物地上部分生长与根系发育的同步进行。采取的办法是适时浇返青水和增施有机肥,利用有机肥使局部低温升高尤为重要,是春季苗木管理的关键。
高速公路是现代经济迅速发展的产物,随着人们保护环境、美化环境意识的加强,绿化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多层次多功能的高速公路景观绿化模式,将成为现代高速公路发展的必然趋势。成功的高速公路绿化工程对行车安全、环境美化和生态保护都会带来实效,但首先要保证绿化工程的顺利进行,希望经过我们每一位高速公路工作者们不断的探索和钻研,能让高速公路绿化工程的综合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参考文献:
陈艳梅.浅谈高速公路绿化.《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23期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通常由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或环节、实现条件以及教学评价等因素构成。目前多数高校将“会计学毕业论文”作为课程体系中工作技能教育层面中的一门必修课(4学分),与会计专业其他课程相比较,该课程近年来在教学方面的改革显得不足,尤其是缺乏合理的教学模式,教学环节随意性较大,使得该门课程应具备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理论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作用受到质疑。
(一)教学理念不明确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新理念,越来越多的课程教学中开始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但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通常是采用课下指导的方式,并且通常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忙于就业联系工作,教师难于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到位,谈不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由于无暇顾及论文,常采取临时突击应付了事的态度,使得论文写作成了一种形式,更谈不上在论文写作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得该课程由于教学理念不明确导致师生关系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二)教学环节不规范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即教学环节,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与环节通常包括:选题、搜集整理资料及技术准备、制定进度计划、撰写开题报告和论文提纲、交流讨论、撰写论文初稿、思考讨论后的修改及定稿、进入论文答辩,并且在这些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贯穿其中。但由于该课程的教学环节通常采取课下指导的形式,再加上课程安排缺乏科学性,师生沟通交流讨论的时间难以保证,使得某些教学环节被忽略或者越过,各环节的任务无法有质量地完成,最终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教学大纲缺失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纲领性文件,对课程性质、目标、内容、课程进度、文献及参考书目、学生作业及评分标准等做出规定,是实现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多数高校会计学毕业论文作为课程体系最后一门课程缺少教学大纲,指导教师不能及时地根据学科发展、课程改革以及社会需要调整选题,不能合理根据预定的进度安排文献查阅整理、提纲拟定、论文撰写等指导以及与学生在各环节的交流讨论,不能有效地查看学生的完成进度及对学生各环节的表现做出评价,学生不了解该课程的具体要求,不能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安排好论文写作,只是一味地在指导教师的催促下被动地完成任务。
(四)教学评价标准不尽合理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中所特有的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目前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小组各自给出成绩,最后按比例给出最终综合成绩。尽管从选题、调研、搜集资料、论文撰写、修改到定稿、参加答辩,每一环节和过程都制定有相应的规定和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考虑到学生如果毕业论文成绩不合格就无法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书,不得不降低评定标准。在答辩资格取得和控制方面通常没有具体的要求和标准,使得部分学生在论文写作时缺少压力和动力。同时也缺少对指导教师的考评办法,没有从努力程度、优秀论文等方面进行评价,也使得指导教师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会计学毕业论文应设置为专门的研讨课
研讨课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起源于18世纪德国哥廷根大学,现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文科教学中被广泛采用。近年来,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始尝试研讨课教学模式,并开展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如开设新生研讨课,帮助学生完成进入社会生活和学术生活的过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专业兴趣;一些专业老师也在自己的课程教学中,将研讨课教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由于会计学毕业论文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没有专门的主讲教师,而是将学生分配给每一位指导教师,每一位指导教师都担任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但都没有将其视为一门需要独立完成的课程,忽视该门课程的质量和效果,缺乏探索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主动性,使得该门课程长期处于教学改革的边缘境地。尽管针对近年来毕业论文质量下滑进行了原因和对策分析,但至今尚未真正从教学模式的改革上进行探讨。研讨课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与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有着很大程度的融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二者在教学理念上的契合研讨课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需求、能力、兴趣和学习风格,强调学生活动的目标、学生的动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的作用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推动者,这种教学理念符合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要求。会计学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的习作性的学术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科学性和创新性,这就要求师生之间需要经常互动研究和讨论,教师应当发挥好指导作用,做好选题、文献搜集整理、观点梳理、实地调研考察、论文写作方法等的指导,这种指导应当是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要求。而研讨课教学模式则具有固定的时间、具体确定的教学环节和要求,它不同于一般松散的学术讨论,更不同于随意性的课下辅导,这些具体而明确的规范,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作为一种课程类型稳定下来并形成制度,对教师指导学生的方式和学生形成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能够真正地体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二)二者在教学内容上都具有拓展性的特点课程是否适合设置为专门的研讨课课程,一般应考虑以下条件:适应一年级新生的知识背景,以入门级课程为主;以专题为教学内容的主要组织载体,不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研讨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在于帮助学生在一般原理的启发下理解具体的事物,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方式,是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运用和拓展。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会计学毕业论文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它需要指导教师关注实际问题,具有选择和确定恰当问题的能力,即论文的选题。会计学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可以有不同的渠道:指导教师对会计专业或与专业关系密切的跨学科的研究热点、前沿问题有一个基本的把握,或者将自己的在研课题分解成若干问题,或者将会计实务中出现的新问题等,确定为可供学生选择的论题;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课堂的专业课学习中发现的理论问题,或者是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论题。在选题阶段,一般指导教师不宜直接给学生指定论文题目,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发现、归纳、整理自己的研究点,这一过程是学生对前期专业课程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指导教师将这些论题整理成大致的研究领域或方向写进教学大纲供学生选择,这样一方面学生在选题时有一定的空间,挖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结合学生的专业兴趣确定恰当的论文题目,另一方面也方便指导教师根据学科理论动态以及会计实务的新变化,随时调整论题。
(三)二者在教学流程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研讨课教学模式具有完整而规范的实施流程,主要包括确定研讨主题、查阅文献资料、主题报告宣讲及课堂讨论交流、修改报告论文等,其灵活性和适应性较强,可以结合不同课程的要求加以运用。与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相比较,二者有许多相同的环节,可以尝试将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规范流程科学地运用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发挥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问题、合作研究、提高创新能力等功能,最终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在将研讨课教学模式应用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会计学毕业论文实践性要求较高,要求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需要灵活地安排试验、参观、调查等教学活动,或聘请实务界人士进行座谈,让学生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以往的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大都是在课下时间完成,使得论文指导工作随意性较强,论文质量难以保证。根据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要求,可以将一部分论文指导工作安排在课堂时间来进行,如把实习调研、选题、文献查阅搜集整理方法、开题报告和拟定提纲、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通过不同的专题讲座形式来集中指导,既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减少逐个学生指导的随意性,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主题报告宣讲、课堂讨论交流方式来进行,这样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广泛交流合作,不断产生新的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真正实现教学和研究的融合,促进教学相长。
三、会计学毕业论文应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在将会计学毕业论文设置为一门专门的研讨课时,要注意与其他课程教学中采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要求不同,在具体实施中要结合自身的教学规律和特征。
(一)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调整现有的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学期和时间上的安排,将其时间跨度安排在第七、八两个学期。在第七学期分配指导教师后,指导教师便可根据研讨课的教学模式合理安排教学活动。首先,指导教师将选题、文献查阅搜集整理方法、开题报告和拟定提纲、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通过不同的专题讲座的形式在课堂上集中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既是讲授者,又是指导者和主持人,并负责解答学生的提问,或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了解毕业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应达到的要求。其次,学生确定好选题后,安排每个学生就其选题所作的资料搜集、观点梳理、文章结构等论文前期准备工作以主题宣讲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应作为参与者、讨论者、提问者展开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在这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中,不断地得到新的启发,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在第八学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安排并完成论文的写作,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修改定稿等,可以和指导老师单独沟通交流。这样不但可以解决以往论文指导和写作的仓促,也避免了与就业联系工作时间冲突,更重要的是在研讨课教学模式下,会计学毕业论文课程更加规范,从而使毕业论文质量有了根本的保证。
(二)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对规范指导课程教学、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根据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特征,在编制教学大纲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会计学毕业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应包括两部分,一是指导教师汇总的选题,学生可以在选题范围内确定论题;二是指导教师就各项指导内容安排专题讲座。(2)研讨课教学方法的说明。描述将研讨课教学模式融入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的流程和环节,让学生了解和熟悉这一过程,明确教师和学生彼此的权利和责任。(3)课程跨度时间较长。毕业论文的准备与写作有一个过程,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教学大纲中要明确规定在各个时间段内需完成的任务,具体包括:在第七学期的课堂指导中,指导教师所进行的每次专题讲座的名称和进度,根据需要安排的参观调查、专家座谈的大概内容和进度,以及每个学生的主题宣讲进度;在第八学期,学生需要完成初稿、修改、定稿、答辩。(4)课程评价的过程性。由于研讨课教学模式的引入,使毕业论文的评定结构发生相应变化,除了包括以往论文写作质量和答辩表现两部分成绩外,还加入了根据资料准备、课堂主题展示及观点陈述、课堂讨论、开题报告的完成等环节的诸多表现情况给予学生成绩评定。同时,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年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适当地进行调整,并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执行。
(三)需要其他课程教学的合理配合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是会计专业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富有创造力地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获得不能单靠这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来实现,而是需要本科阶段一系列的课程教学配合来共同实现。这就要求其他课程教学中也应进行多种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践,而研讨课教学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具体做法:一是在一些知识体系完整而系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将适合研讨的内容由教师确定合适问题,引入研讨课的教学模式;二是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不同阶段递进式地设置若干专门的研讨课课程,如一年级的“会计学科概览”、二三年级的工作技能教育层面的某些模块课程选修课、四年级的“会计专题”等,让学生在这些不同的课程中,多次经历发现问题、研究收集、归纳整理、主题发言、交流讨论、书写报告及论文等过程,不仅能够体验到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逐渐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能够在最后的毕业论文环节得到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需要强调的是,会计毕业论文还需要与“毕业实习”环节紧密配合,学生可以通过毕业实习熟悉企业情况,搜集论文数据,实现毕业论文与社会实践的链接,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给学生配备一名实践导师,由校外单位或学校实习基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人员担任,帮助学生解决在实习和论文写作期间遇到的一些实务问题,以弥补理论指导教师在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
[本文系2013年度中国海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引入研讨课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于卫兵:《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探讨》,《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第9期。
[2]宋光辉:《开设新生研讨课“教育与经济”的三点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第4期。
[3]马启民:《“Seminar”教学范式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对中国大学文科教学的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4]唐轶:《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2期。
1. 引言
对造价的风险控制是各施工单位在进行项目建设应当重点关注的内容,工程造价确定和控制过程要以项目风险管理方案为指导,将风险管理落实到造价过程的项目建设阶段,并且综合运用组织、计划、控制、协调等手段进行风险辨识、利用造价风险评价法进行评估、分析以及控制等管理。现将对施工单位对工程造价的风险控制进行详细探讨。
2. 工程造价风险因素及特点
施工单位在进行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造价风险是指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导致实际结果偏离预期结果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其主要含义包括:(1)损失机会和损失可能性;(2)损失不确定性;(3)实际与预期结果的离差;(4)实际结果偏离预期结果的概率。由此可以看出,风险的基本含义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人类开展各种活动时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风险大小既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概率)成正比,也与损失的严重性成正比。工程项目的实施和期间的造价管理都具有分阶段、多次计价的特点,在不同的阶段,造价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侧重点不尽相同。在工程策划阶段需要编制投资估算,在工程准备阶段需要编制工程概算和预算,在工程实施阶段需要编制标底(如果有)和工程实施费用的控制,在完工后阶段需要竣工决算审查。
2.1 工程造价风险因素
而施工阶段作为施工单位的造价风险的直接关联阶段,要进行工程造价风险控制,必须首先对造成工程造价风险的风险事件进行识别,而识别工程造价风险的第一步便是找出风险可能存在之处及产生的原因。影响工程造价的相关风险因素有很多,其中质量、工期是主要因素,随着对合同管理的重视,索赔与理赔也逐渐成为影响工程造价的重要因素。
结合工程项目造价的构成要素,从直接或间接、宏观或微观的角度分析影响工程项目造价的因素。其中较为直接的造价风险影响因素有:工程量变化、材料用量、材料价格、人工费调整、施工条件变化等。
2.2 工程造价风险分析
工程项目建设过程是一个周期长,投资多,技术要求高,系统复杂的生产消费过程,在该过程中,未确定因素、随机因素和模糊因素大量存在,并不断变化,由此而带来的造价风险将直接威胁施工单位。从施工单位角度来说,其工程建设的造价风险有以下特点:风险存在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全程性;风险影响常常不是局部的某一段时间或某一个方面的,而是全局的;不同的主体对同样风险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工程项目的风险一般是很大的,其变化是复杂的。
对工程造价风险识别及其评估是施工单位进行造价风险控制的前提基础。对造价的风险识别就是要在风险发生之前,对工程项目实施中各阶段存在的风险及产生的原因做出判断。同样对一于工程造价风险的识别就是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对影响工程造价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判别,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对工程造价的风险控制。当前风险管理实践中,己经有一些成熟的风险的识别方法,但是对于工程造价的风险识别方法还没有系统全面的论述和实践。因此,现在的造价管理中对风险的管理很薄弱,风险管理者不能够全面、提前识别项目管理以及项目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从而使得风险因素失控,导致项目管理的失败或工程造价的超支等不良后果。研究建立一种有效的风险识别方法,用以有效的识别各种可能的风险因素,为施工单位对于工程造价风险的控制奠定基础。而对工程造价风险分析评估是指应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用定性、定量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处理不确定性的过程,其目的是评价风险的可能影响。通过对工程造价风险进行评估基础上,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造价所存在的风险进行量化,确定这些风险可能的影响程度,客观的予以衡量,以便于进一步对风险进行评价决策。辨识风险仅能从宏观上了解和识别风险,若要了解风险的准确情况和确切的根源,尚须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分析。
由于工程造价风险具有普遍性和全程性,因此施工单位对造价风险处理也应体现在工程施工阶段其的全过程,对工程造价风险的处理主要通过对工程项目风险事件的控制来实现的。由于工程造价的风险来源于具体活动的风险事件,因此对于工程造价的风险处理也应转化为对工程造价的风险事件的控制和处理,而不是直接的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
3. 施工单位对工程造价风险控制
通过以上对施工单位造价风险的分析,施工单位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实现过程是在一个相对存在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外部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施工单位在工程建设项目造价管理中必须考虑风险对于造价的影响,必须在对确定性造价管理的同时,开展对不确定性造价的管理,即对工程造价进行风险控制。
(1)加强建筑设备材料的采购管理。由于建设工程施工期间较长,材料价格一般都会或多或少的发生变化。对于施工承包商而言,材料价格变化也不可避免,只有通过合同措施来减少风险。 因此加强材料设备的采购管理,在工程造价的控制工作中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材料设备的采购应遵循“货比三家,质优价廉”的方针,同时还应讲究技巧,在实际采购中采用“谁供货、谁铺装”的方式,可以大大降低材料的损耗。如果供货和铺装分离,势必造成损耗的加大,材料费用的提高。加强材料、设备的采购供应,控制材料价格,合理组织材料进场。经济合理地选用材料对降低工程造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立一个四通八达的信息网,随时掌握市场行情。要做到经济合理选用材料,在满足材料合格的前提下,争取在材料价格波动的低谷时期购进材料。此外,材料进场要组织合理,既要避免由于采购过多造成资金积压和材料过保质期而无法使用的现象,又要防止采购过少,造成供应短缺,停工待料。
(2)施工中采用新工艺和技术,降低成本。工程项目在实施前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技术节约措施,在项目中采用先进的工艺以及各种经济代用品,事前要周密策划,反复验证,做到心中有数,施工工艺和技术一经确定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同时要严格把关检查,保证顺利实施,促成工程成本降低。
(3)严格控制质量。工程实践表明,质量控制实际上与造价风险控制是相辅相成的,质量好的可以节约返工造成的资源浪费,而且对后期的维护费用影响也较小;质量不好就会造成大量的返工,在很大程度上必然影响工程的施工成本和工期。因此就要认真分析其原因,从施工的各个环节来落实施工质量。
(4)对自然灾害和天气变化及地下不可见地质条件的风险控制措施。对于自然灾害和天气变化及地下不可见地质条件的风险,一般而言,可以通过有效控制措施使其造成的影响减至最低。
4. 结语
建设项目造价风险的不确定性分为观和客观两种,客观的风险识别与度量可以根据大量试验,用统计的方法进行计算,这种方法所得数值是客观存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观的风险度量是在无历史数据和资料可参考,无法用试验或统计的方法来验证其正确性的情况下,只有请有关专家对事件的概率及损失做出一个合理的估计。通过工程实践表明,对工程造价风险的常常采用主观估计与客观估计相结合的办法进行风险识别及度量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建设项目造价风险事件大多数是可以控制的,通过采取合理方法实施造价风险的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 郭颖.公路工程造价全风险管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