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7:55:4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一直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当前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目前,就业人数的增加、就业矛盾的突出、就业难度的加大,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就导致了大学生出现了一些就业心理问题。本文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依赖心理
部分毕业生缺乏独立意识,意志薄弱,缺乏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认真考虑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单位或就适合什么样的就业岗位,寄希望通过家人帮助或其他社会关系实现就业,
表现出较强的就业依赖性。这种心态也是与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往往都是家庭条件比较好,自认为有门路,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然而面对竞争,他们无所适从,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往往消极、被动地等待。
(二)焦虑心理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心理十分普遍。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面对纷繁复杂的就业信息和渠道,面对还不大成熟和完善的就业机制,大学生在?国家需要、个人志愿、有限的就业岗位、多样的就业环境和个人选择等各种因素构成的职业选择中,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职业渴望,另一方面相当多的大学生面对未来焦虑不安。这种表现在一些冷门专业大学生、学习成绩不佳大学生、工科女大学生身上尤为突出。他们焦虑能否找到一个合适的就业单位,能否胜任工作。他们渴望尽早落实单位,幻想着无需经过周折就能找个称心如意的单位,然而在实际的求职过程中往往会事与愿违。这种焦虑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常常表现出心理紧张,无所适从,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毕业环节的完成[1]。一些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差,当个人的期望值与社会期待不太吻合时,就表现出恐惧、焦虑等负性心理。还有一些大学生面对签约与违约、就业与考研等矛盾时职业生涯规划论文,难以取舍,精神上负担沉重、紧张烦躁。
(三)自卑与自负
在求职过程中,有的毕业生因为就读学校不是名牌、所学专业不景气、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屡次受挫,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表现出自我评价过低,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往往缺乏自信心和勇气,不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点与长处,不敢竞争,从而严重影响了择业效果。与自卑心理相反,有些大学生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盲目自信。在这种心理作用的支配下,他们择业胃口吊得很高,往往把就业的目标仅仅锁定在大城市、国有企业,而对于那些市县单位、民营企业则不屑一顾,甚至对用人单位提不合理要求等,这类学生往往高不成低不就。
(四)从众与攀比
从众是大学生求职择业中常见的心理现象论文格式。有一些大学生由于思想发展不成熟和生活阅历的限制。缺乏个人主见,遇事随大流,表现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不是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而是人云亦云,盲目从众。千方百计挤热门,结果热门单位进不去,适合自己的单位也被别人捷足先登而失去了就业良机。攀比是大学生中存在的最为普遍的求职心理。有些大学毕业生往往拿自己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标准。部分毕业生,见到别的同学被挑中,自己落选,就感到脸上不光彩,心里蒙上一层阴影,滋生攀比心理和好高骛远的心态。
(五)盲目心理
求职的盲目心理也比较普遍。部分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就业政策等缺乏深刻全面的了解,无法确定自己的择业方向,因而在就业时产生了随波逐流的盲从心理。这类学生往往不虑及自身的能力、专业和条件,只追求时髦职业、大城市、机关事业单位,以至于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结果错过择业良机。一部分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毫无目的性,对他们未来所从事的工作感到迷茫,因此,他们往往会参加各类招聘会。凡是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岗位他们就会前去应聘,这样简历投出了很多,可往往大都没有消息。因为盲目,没有目标,见别人忙于找工作,而自己不忙。心里不踏实,存在着浮躁、不安、无名的苦恼;还有些大学生存在盲目求高的心理,他们只单向考虑自己的就业理想,要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工资、福利、住房、地理位置、工作环境,无不在其考虑之中,却忽视了如此完美的单位能否赏识接纳自己。由于不能给自己合理定位,最终导致择业受阻[2]。
另外,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求稳心理也是非常普遍。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多的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倾向于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作为首选。还有许多干部、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往往选择高校、科研单位,认为这些地方虽然收入不高,但安全稳定。大学生追求职业稳定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要避免毕业生在认知方式上陷入非理性状态,将职业稳定绝对化。还有部分学生期待第一份工作就能够达到理想状态,达到一劳永逸的目的。这样的工作不是说没人碰到职业生涯规划论文,但是碰到的几率是很低的。
二、应对措施
基于以上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必须从多方面着手。本文从社会教育、学校指导与教育以及毕业生的自我教育这三个方面介绍一些应对的措施。
(一)社会教育
一方面,正确的舆论引导对高校毕业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电视、网络等媒体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国家地方的就业政策,介绍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技巧、社会状况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就业。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有一定的影响。民主、积极的家庭教育有助于毕业生独立、有针对性地充分就业;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使部分大学生过于追求稳定的职业,从而失去一些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另外,还有少部分父母专制性强,使得大学生在择业中出现矛盾、难以决策等心理。因此,家庭成员和亲友除了给予毕业生的引导之外,还要充分考虑毕业生的实际情况,让毕业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和决定的环境氛围和机会。
(二)学校指导与教育
1.加强职业规划教育
在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指导学生求职和将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好职业规划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充分认知自我.找准自身发展目标;帮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定位,并努力运用科学的方法,不断挖掘自己的各种潜能,努力提升和锻炼自己;通过职业目标的引导,能够自觉按职业目标的要求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所以系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在大二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类的课程。这时大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渐渐的从躁动和兴奋中冷静下来,有些学生已经开始考虑将来的发展方向了。通过集中授课的形式,让大学生建立就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引导大学生根据自己的长处和兴趣,调整、完善自己的目标,并做积极准备,为日后的就业和发展储备相应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其次,在大三加强实践、创业教育。开设一些创业指导课程,通过举办创业讲座、创业大赛等载体,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利用国家相关优惠政策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另外,可以举办一些模拟招聘会,也可以请一些专业人士开展就业讲座。通过多种形式的就业训练让大学生提前体验求职过程,了解社会需求,让他们有的放矢地为今后的求职工作做好准备,增加就业成功率。
2.做好就业心理指导与教育
建立心理咨询、辅导机制,为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有不少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要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让大学生对自身素质和能力有客观的评价,并能加以合理调适。这样,才不会盲目自信和自卑,才能克服一些就业的心理问题论文格式。通过成功求职策略的训练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心态,是求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课。
3.建立高校实习就业基地、创业孵化基地
建立高校实习就业基地,组织学生到企业锻炼。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或教育实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就业与职业的实际状况,为今后的求职积累宝贵经验,同时还会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的价值标准。通过搭建专门的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基地,促进创业成果转化,帮助大学生获得更多创业经验。
4.就业技巧的指导
就业技巧的内容包括求职目标指导、获得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有针对性地制作求职信、简历等求职材料、学会面试的文明礼仪和语言技巧等。掌握就业技巧可以调整学生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帮助学生熟悉社会、熟悉职业状况,以及提高求职成功率。如果你忽视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必然会在竞争中吃亏。这方面,大学生可以找一些相关的书籍事先武装一下自己,也可向有关的专家、老师咨询请教。另外,良好的心态是应聘成功的关键职业生涯规划论文,它来自对自己实力的自信。
(三)毕业生自我教育
一方面,摆好心态,科学定位。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有些学生就业面试时到处碰壁,有的错过了应该抓住的好机会。这时需要毕业生保持乐观的心态,正视择业受挫的现实,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同时,应养成客观分析形势、正确评价自我的好习惯,学会认识自身优势,了解自身不足,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做到有的放矢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很看重的。用人单位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之外,还很看重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一般来说,在学校和社会上担任一定职务的人是用人单位所青睐的。参加社会实践,可以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等,而这些综合能力又都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应该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我。
三、小结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热点和难点。通过高校的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科学定位职业目标,培养坚强的意志,不断完善心理素质,有效地消除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规划好职业之路并为之努力奋斗,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加强学习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应该端正心态,根据形势,调整就业期望,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徐庆国,李祥印,刘强.当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初探[J].青少年研究,2003,3.
压力也称为“应激”“紧张”,是指个体的身心在感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如果个体长期处于一种高度的应激状态,就会对身心造成严重损害。
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着许多心理健康问题。一般认为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压力。因此,研究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至关重要。
笔者希望通过对2007年京、津、沪、鄂、粤、陕、苏、赣、宁、云、新11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分析,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情况,为大学生自身调适心理压力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法收集资料,问卷内容包括大学生的基本情况(性别、年级、专业、家庭所在地、政治面貌)和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等。全部问卷回收经过检查核实后进行问卷编码,然后输入计算机,利用SPSS12.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17186份,回收有效问卷15660份,有效回收率91.1%。被调查者中男生8515人,占54.4%;女生7145人,占45.6%;本科生占84%,研究生占8.8%,专科生占7.2%,其中学生党员占25.5%。
一、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
1.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调查发现,大学生心理压力主要包括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和就业压力等方面。有些研究把影响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因素进一步归结为竞争、经济条件、学习成绩、人际关系、独立生活能力、校园环境、家庭环境、专业方向等8个方面。本次调查针对“您在大学生活中感到最苦恼的问题”在问卷中列出“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对学习环境不满意”“对教学质量不满意”“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意”“找不到学习动力”“人际关系不和谐”及“其他”等12项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就业压力列第1位,占35.6%;其次是学习压力和找不到学习动力,分别占19.7%和13.8%;经济压力居第4位,占9.3%。这一结果与以往的调查结果有所不同,在2006年同样的问卷调查中,经济压力排在第2位,这也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国情有关。但就业压力一直处在第1位,可见,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压力是普遍存在的,就业压力同时带来学习压力和学习动力不足两种后果。
2.不同地域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大学生心理压力主要来源有一定的差异,农村大学生心理压力中经济压力所占的比例相对于城市大学生要大,农村大学生经济压力占15.3%,基本上是城市大学生经济压力(7.7%)的两倍;相对而言,农村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小于城市大学生,农村大学生学习压力占15.2%,远小于城市大学生学习压力(23.5%),这是由于农村大学生虽然经济条件不及城市大学生,但他们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因而学习压力小于城市大学生。
3.男女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的差异
调查结果还表明,男女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也有一定的差异,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占41.7%,比男大学生就业压力(30.9%)多出10个百分点,这是由长期以来人们在认知上形成的一些偏见导致的。
二、大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
虽然大学生心理压力种类繁多,表现也不尽相同,但究其根源,不外乎大学生身心发展、心理品质和思想素质等几种因素。
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也已确立,这些都极大地影响到我们的思想、观念、心理及行为。大学生作为较高知识层次的社会群体,常常是最先敏锐地感受到社会变革带来的冲击。但面对社会变革他们有时会迷惑不解、难以适从,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大学生便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同时,从大学生成长的角度看,大学生属于青年期,生理发育基本完成。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处在这一时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矛盾性最为突出,他们面临的最基本的矛盾是自我意识的矛盾,他们所设想的理想的“我”总是滞后于现实的“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交错出现,内心矛盾冲突尖锐、激烈,心理和行为中易出现不协调现象。
另外,从大学生所受到的教育来看,学校教育还没有重视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然而,在讲德育时,往往重视的是思想品质的培养,却忽视了性格、情绪的调整;在讲智育时,重视的是智商的高低,却忽视了能力的开发;在讲体育时,重视的是身体素质的提高,却忽视了心理素质的提高。所以,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引导,心理素质不理想。对于问卷中“您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评价”一项,统计结果表明,“心理素质很好”的占9.4%,“心理素质较好”和“心理素质一般”的分别占23.3%和45.8%,而高达21.5%的大学生认为“心理素质较差或很差”。对于较高知识层次的群体来说,这样的结
果令人担忧。
引言
心理压力感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突然的创伤性体验、慢性紧张(工作压力、家庭关系紧张)等导致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有关应激的大量研究表明,适度的身心紧张状态对有机体适应环境、应对问题是有利的。但如果紧张反应过于强烈持久,超过了机体自身的调节和控制能力,就可能导致心理和生理功能的紊乱而致病。
对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国外研究普遍认为主要包括了学业因素、社交因素、生活与经济因素、择业因素等几个方面。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研究发现,女生在就业危机、师生关系和考研压力方面心理压力感高于男生,男生在学业成绩上的心理压力感高于女生;车文博(2003)等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研究发现,女生在择业和学业因子上高于男生,男生在家庭、恋爱、身体健康适应和挫折压力高于女生。郭双(2010)等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特点研究的结果显示,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高于农村大学生;而也有研究显示,农村大学生在学业成绩压力和健康压力方面明显高于城镇大学生。
本研究属于一般性调查,相对于前人的研究来说,更为关注地方高校即将毕业的学生的心理压力感特点,其结果对于地方高校大四学生就业管理有指导作用,有针对性的帮助大四学生正确对待和调适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压力。
一、方法
1.被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红河学院和文山学院的大四学生350人进行测试。被试的年龄为22.7±0.54岁,无精神病史,均自愿参加此次调研。
2.研究工具
采用张林、车文博等人2003年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该量表包括两个维度:①个人自身压力,主要包括家庭压力、适应压力、健康压力、恋爱压力、自卑压力和挫折压力六个方面;②社会环境压力,主要包括人际压力、择业压力、情绪压力、学校环境压力和学业压力五个方面。采用5点计分,被试得分越高,表明其感受到的心理压力越大。量表两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分别为0.81、0.86;总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0.89,稳定性系数为0.59,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3.研究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云南省地方高校大四学生总体平均压力感得分为2.37。按压力程度从大到小排列,前五位依次是:择业压力、学校环境压力、情绪压力、学业压力和家庭压力。
以性别为分组变量,分析大学生被试在心理压力感总量表几个维度上的性别差异,从心理压力感总体来看,男生的心理压力感显著大于女生的心理压力感(p
以专业性质为分组变量,分析大学生被试在心理压力感总量表几个维度上的专业性质差异。从心理压力感总体来看,文史类学生的心理压力感明显大于理工类学生的心理压力感(p0.05);外界环境压力感方面,文史类学生的外界环境压力感明显大于理工类学生的外界环境压力感(p
以生源地为分组变量,分析大学生被试在心理压力感总量表几个维度上的生源地差异。从心理压力感总体来看,来自城镇的学生心理压力感明显大于农村学生的心理压力感(p0.05);外界环境压力感方面的专业性质差异也不显著(p>0.05),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家庭压力上,来自城镇的学生家庭压力明显大于农村学生的家庭压力(p
4.讨论
本研究对云南省高校大四学生心理压力感的特点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地方高校大四学生心理压力感平均得分为2.37,按问卷设计者对压力等级的划分,处于偏低水平,但与龚勋(2010)的研究结果比较来看,云南省地方高校大四学生心理压力感程度比湖南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感高出很多。这主要取决于研究对象不同,龚勋等人的研究是从湖南省大学生总体的心理压力情况进行分析,而本研究只关注大四学生的心理压力,大四学生面临择业与就业,所承受的心理负荷更重;另外,云南省多山地,可开发利用的资源有限,这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尤其在准备就业时凸显出来。从大四学生在各维度上的反应来看,按压力程度从大到小排列,前五位依次是:择业压力、学校环境压力、情绪压力、学业压力和家庭压力,就业所带来的影响是大四学生心理压力的关键因素,其次学校环境对于大四学生来说也不同于以往,原本学生的校园生活对于大四学生有着无形的压力。
云南省地方高校大四学生心理压力感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心理压力感明显地高于女生心理压力感,与龚勋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社会文化环境对不同性别的个体持有不同社会期望。社会文化环境要求男性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男性要面对来自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压力,在个人压力感方面男性大四学生明显更高。从研究结果来看,男性大四学生面临毕业时往往会把自己的职业与建立家庭联系起来,其自身又不具备相应地经济基础和心理承受力,体现在恋爱压力和自卑压力两方面,男性大四学生的压力感程度明显高于女性大四学生。女性大四学生则在家庭压力和人际压力两方面的体验程度明显高于男性大四学生,访谈调查发现,女性大四学生首先考虑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和帮助家人,同时对于自己适应社会工作环境感到焦虑,尤其对于人际环境的适应。
云南省地方高校大四学生心理压力感也存在生源地差异。来自于城镇的大四学生在心理压力感总体上的体验程度要高于来自于农村的学生,与郭双等(2007)的研究相一致,主要体现在家庭压力方面。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以往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其就业观念产生一定影响,具有一定自然资源可以自食其力,且父辈对其要求也相对较低,农村学生对于就业的行业范围也较窄。相反,来自城镇的学生面临更为严峻的环境压力,其家庭压力主要来源于父母的要求,而且相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更活络,但要承受的压力也就越多,导致在总体压力感上的体验程度明显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张林,车文博,黎兵.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编制理论及其信、效度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3(4).
[2] 郭双,王太海.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特点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4).
[3] 董振琳.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及其压力反应的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生毕业论文,2007(5).
[4] 郭双.大学生心理压力感与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关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生毕业论文,2007(5).
作者简介: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近年来许多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属心理健康正常者,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原国家教委曾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到20.23%;更有资料表明,"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面临着严重威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早日成才。因此,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2.1 现代大学生的特殊性
由于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加上父母过于溺爱,从而养成依赖性过强,自理能力差,强调以自我为中心,面对竞争、挫折、情感等方面的打击缺乏承受力。
2.2 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
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的多,要求大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渐走向社会化。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
2.3 未来就业问题产生的心理压力
随着教学体制改草、大学扩招及双向选择就业等,打破人们以往那种上了大学就如同进了保险箱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素质和能力竞争的人才市场,因而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已是个普遍问题,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剧增。
3.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3.1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的心理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体育不仅以其艰苦性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还在使身体健壮和意志坚强的同时,培育出一个愉悦、开朗、健康的心灵。
3.2 缓解和消除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
大学生身体活动过程的同时也是自身情绪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其中的表情、行为、意志等都可以真实地反映出来,因而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而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生活紧张,促进大学生的情绪由消极、残缺、扭曲向积极、健全、正常方向发展,从而可以化解大学生不良的思想情绪,使体育运动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需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促使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
3.3 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体育锻炼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参加体育锻炼,会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发展个体生活方式,这有利于消除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4.关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4.1 开设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体育课程应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还可以开设心理咨询门诊,从而预防和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4.2 结合体育运动的实际,加大高校体育教改力度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近年来许多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属心理健康正常者,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原国家教委曾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到20.23%;更有资料表明,"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面临着严重威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早日成才。因此,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2.1现代大学生的特殊性
由于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加上父母过于溺爱,从而养成依赖性过强,自理能力差,强调以自我为中心,面对竞争、挫折、情感等方面的打击缺乏承受力。
2.2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
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的多,要求大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渐走向社会化。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
2.3未来就业问题产生的心理压力
随着教学体制改草、大学扩招及双向选择就业等,打破人们以往那种上了大学就如同进了保险箱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素质和能力竞争的人才市场,因而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已是个普遍问题,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剧增。
3.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3.1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的心理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体育不仅以其艰苦性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还在使身体健壮和意志坚强的同时,培育出一个愉悦、开朗、健康的心灵。
3.2缓解和消除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
大学生身体活动过程的同时也是自身情绪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其中的表情、行为、意志等都可以真实地反映出来,因而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而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生活紧张,促进大学生的情绪由消极、残缺、扭曲向积极、健全、正常方向发展,从而可以化解大学生不良的思想情绪,使体育运动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需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促使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
3.3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体育锻炼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参加体育锻炼,会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发展个体生活方式,这有利于消除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4.关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4.1开设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体育课程应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还可以开设心理咨询门诊,从而预防和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据文献报导,在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中,因心理应激而引发的案例并不少见,且呈上升趋势[1]。因此,进行大学生应激问题研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不仅有助于缓解当前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压力,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发展适应性,使之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然而,在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以及不同地域和经济环境下,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应激问题纷繁复杂。为了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应激源和应对方式,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对策来帮助他们维护自身健康笔者进行了本次调查。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两所医学院校抽取1~5年级10个班学生为调查对象,剔除资料不完整者,实际样本348人,男生150人,女生198人;城市92人,农村134人,城镇122人。平均年龄为(22.36±0.14)岁。
1.2方法
应激源和应激反应评定采用Gadzella编制,王欣等修订的学生生活应激问卷(SLSI)[2]。该量表共51题,分应激源和应激反应2个维度。应激源由5个因子组成,即挫折(7题)、冲突(3题)、压力(4题)、变化(3题)、自我强化(6题);应激反应由4个因子组成,即生理反应(12题)、行为反应(8题)、情绪反应(4题)、认知反应(2题)。每题有5个分数等级,由被试者根据自己近3个月的情况进行选择。应对方式评定采用姜乾金编制的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2],该问卷由20个条目组成,分消极应对方式NC(10题)和积极应对方式PC(10题)2个维度。被试者对20个问题分别做出1~5级选择回答,分数越高,预示程度越强。测试以团体方式进行,使用统一指导语。为保证测试的客观性,问卷不记名,当场回收。
1.3统计学分析
全部资料使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医科大学生应激事件和应激反应程度及应对方式特点
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应激事件序位分别为自我强化、压力、变化、挫折、冲突;应激反应为情绪反应、认知反应、行为反应、生理反应。女生的应激事件、男生的应激反应与样本规律一致;而女生应激反应顺位为认知反应、情绪反应、生理反应和行为反应。
2.2男女学生应激事件、应激反应及应对方式比较
在应激事件中,男生自我强化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应激反应中,行为因子得分男生高于女生,认知反应因子得分女生明显高于男生,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应对方式与应激反应的关系
医科大学生积极应对方式与各应激反应因子均呈负相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采用积极应对方式有利于降低不良反应应激反应;而消极应对方式与各应激反应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且生理反应、情绪反应、行为反应达中度相关,表明消极应对方式越强烈,不良应激反应程度越高。见表2。
3讨论
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有着特殊的心理活动特征。该地区大学生心理应激问题主要来自自我强化、各方面压力以及外界突然的变化等,男、女大学生具有相同规律,提示大学生心理应激问题是由其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形成。大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性格,喜欢展示自我、实现自我,表现出完美主义特征。当主观愿望与现实不一致时,大多数学生会强化自我、努力进取。适度强化有利于自我潜能的发挥,而过渡强化则会带来较重的心理压力和负性情绪,导致心态失衡。此外,对前途的迷茫、经济拮据及亲人的巨大期望过高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大学生社会生活阅历浅薄,学习生活内容单一,对突然变故缺乏合理应对能力,易遭致心理恐慌和焦虑。统计结果还显示,男生自我强化程度明显高于女生,这符合性别之间心理活动的特征。无论机体发生何种应激问题,都会导致作为一个整体而再现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分析显示,大学生在应对应激事件时,主要表现出情绪反应、认知反应和行为反应,且男生的行为反应程度强于女生,而女生认知反应程度强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情绪反应是大学生应激反应的突出表现;男生应激反应多于外显,而女生应激反应常以内隐方式表达出来。
应对方式是应激源与应激反应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因而与人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3]。从结果统计来看,大学生积极应对方式得分明显高于消极应对方式,表明医科大学生在面临应激生活事件时多能理智地针对问题,积极主动应对,与一些国内研究结果一致[4,5]。但是结果也提示,仍有部分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倾向于消极。同时采用积极应对策略可使个体身心在应对应激事件时趋于平稳,反之亦然。鉴于目前大学生面临的应激问题及应对方式,笔者认为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增强心理健康的自我意识,加强健康个性的塑造;②不断培养大学生适应环境及情绪自我调节的能力;③正确引导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④制定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干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郭秀华,石英.浅谈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J].沈阳医学院学报,2004,6(2):108-109
[2]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特刊):52-54.
一、研究背景
大学生被称为“生活在象牙塔”的人群,但近几年心理不健康大学生的人数呈上升趋势。第一次全国抽样调查显示,“目前23%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障碍或心理异常表现,其中一些人因悲观、失望、沮丧、烦恼、焦虑、紧张、抑郁、孤独、恐惧、敌对等各种负面心理情绪和行为紊乱而导致心理极度失调,有的甚至发生出走、自杀、凶杀等事故。”
通过实证调查分析的方式,对音乐与舞蹈类大学生日常心理压力感受进行探究,有助于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二、研究现状
关于压力来源,国内外都有很多的论述,菲利普·津巴多认为,“重大生活事件,灾难性的和创伤性事件,慢性应激源以及一些日常挫折都是压力的来源。”范瑞泉,陈维清通过对广州地区某大学在校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特征的研究,从心理压力源得分情况及各条目得分的排序情况得出“自我发展和择业压力、学习压力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压力源。”近年来,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很多,其中大学生心理压力源的研究是一个热门的分支。对心理压力源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程度、类型、特点、应对方式,不同年级学生对心理压力感受的对比等方面。也有部分人研究不同类型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特点。如刘欣等人的研究观点“不同类型学校,专业的大学生心理状况存在差异。”目前大量研究集中在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军事类院校,结果表明这些类型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均低于综合性高校。
在文献梳理中发现,以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源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很少,且主要是对比艺术院校大学生与综合性大学学生的不同,对艺术院校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探讨较少,更是缺乏实证调查研究。
三、问卷设计
以李虹的研究为代表,国内大学生心理压力源的调查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维度: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就业(发展)、家庭、恋爱情感。音乐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其他院校学生具有共性特征,因此这些共有的维度也同样适用于音乐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源问卷设计,但同时因为专业特点、学习模式等方面的差异,音乐院校学生群体也有自身的特性。因此在设计调查问卷时,笔者也考虑到音乐生的心理特点。
音乐艺术院校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调查问卷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人资料,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等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不同种类的压力源调查,是问卷的主要部分,共有10个维度。前六个维度是共性维度,包括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就业(发展)、家庭、恋爱情感;第七个维度是“外表压力”,考虑音乐生更注重自己的外表条件而设置;第八个维度是“经济、生活压力”,针对近期校园贷款现象泛滥而设置;第九个维度是“环境压力维度”,针对社会环境影响力而设置的;第十个维度是“总体压力水平”,是音乐生总体压力感受的自评自测。问卷的第三部分是压力感受与应对方式。
四、实证分析
(一)样本说明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487份有效问卷,问卷调查对象为星海音乐学院本科四个年级学生。本次问卷调查的样本数量大,覆盖全校11个院系,取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信度分析
本问卷的信度分析采用Alpha值,从表1压力源信度系数表可以看出,所有的系数都超过了0.80,达到了非常理想的要求。其中,学习压力、外表压力、总体信度等几个方面的信度系统更是超过了0.90。从信度系统的结果来看,问卷的信度达到了要求,可信度较高,可以进行分析。
(三)音乐院校大学生压力的总体分析
音乐艺术院校大学生最主要的压力是学习压力,然后依次是发展、环境、体质、经济、人际、家庭、外表、情感压力。
整体来说,音乐艺术院校大学生对不同的压力源感知有大有小。对样本进行分析,不同学生对同种压力源的感受也有不同。在体质和发展这两个压力的方差较大,这说明,大学生对于体质和发展两个方面的压力感受大小最不一致;而人际方面压力的方差最小,只有0.58,说明音乐院校大学生的人际压力感受最为相似。
(四)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压力分析
音乐院校男女生比例普遍是女多男少,了解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压力源特点,方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
体质压力、外表压力、发展压力、环境压力的显着性水平分别为0.802、0.564、0.101、0.885,均大于0.05,这表明,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在体质压力、外表压力、发展压力、环境压力并没有存在显着的差异;而学习压力、人际压力、经济压力、家庭压力、情感压力的显着性水平分别为0.001、0.003、0.015、0.022、0.016,均小于0.05,这表明,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在学习压力、人际压力、经济压力、家庭压力、情感压力方面存在显着的差异。而在进一步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环境压力的显着性水平系数最大,为0.885,即男女大学生在环境方面的压力是最为一致的;而学习压力的显着性水平系数最小,为0.001,即男女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压力差异最大。
(五)不同年级大学生压力分析
从以上的数据分析中,可以发现,与大一大二大三年级相比,大四学生各方面的压力水平都是最低的。在感受强度最高的前三种压力中,大一、大二、大三年级非常的一致,依次是学习压力、发展压力、环境压力。而对于大四学生而言,则是发展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
(六)不同院系大学生压力分析
从院系来看,在学习、体质、外表、环境四方面的压力中,不同院系学生存在显着的差异,对于其它方面的压力,不同院系的大学生不存在显着的差异。从表2中可以看出,不同院系的学生在学习、体质、外表、环境四方面压力的显着性水平分别为0.000、0.001、0.012、0.025,均小于0.05,表明不同院系的学生在学习、体质、外表、环境四方面压力存在显着的差异。而其它方面压力的显着性水平均大于0.05,不同院系的学生在人际、经济、家庭、发展和情感这些方面的压力没明显的差别。
以学习压力分析为例,不同院系学生的学习压力感受不同。其中,学习压力均值最高的依次是现代音乐系、作曲系和艺术管理系。此外,样本中,钢琴系和现代音乐系两个院系学生的学习压力差异性最大。现代音乐系的学生学习压力最大,而钢琴系的学生学习压力最小。
五、结论
(一)压力大小顺序
音乐艺术院校大学生最主要的压力是学习压力,其次是发展压力,而感情压力最小。
(二)性别与压力关系
不同性别音乐艺术大学生的体质压力、外表压力、发展压力、环境压力的差异并不显着,而学习压力、人际压力、经济压力、家庭压力、情感压力存在显着的差异;音乐艺术院校女生在学习、人际这两方面的压力较男生的大一些,而音乐艺术院校男生在经济、家庭、情感这三个方面的压力较女生大一些。
(三)家庭背景与压力关系
在音乐艺术院校中,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的学习、人际、体质、外表、经济、家庭、发展、环境、情感均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即家庭出身并不对学生压力造成影响。
(四)年级与压力关系
在音乐艺术院校的不同年级大学生中,学习、人际、体质、家庭、环境、情感等几方面的压力呈现出显着差异的特征,而经济、发展等几方面的压力并无显着的差异;与其他年级相比,大四学生各方面的压力水平都是最低的,对于大一大二大三学生来说,排在前三位的压力依次是学习压力、发展压力、环境压力。
(五)院系与压力关系
从音乐艺术院校不同院系来看,大学生在学习、体质、外表、环境四方面的压力存在显着的差异。其中,现代音乐系的学生学习压力最大。而不同院系的大学生在其它方面的压力不存在显着的差异。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020-02
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已从1996年的59398人扩大到2011年的560168人,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扩招人数已成几十倍增长。随着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加之现在就业形势的紧张,硕士研究生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硕士三年级学生,一方面面临撰写毕业论文的压力,另一方面面临就业的压力。
笔者针对这个群体的状况,对硕士三年级学生的学业压力状况进行调查。以期找出影响硕士三年级学生学业压力的主要因素,进而找出应对策略来缓解该群体的压力状况。
一 问卷的编制
本研究采用自编调查问卷,问卷参考了《大学生学业压力研究》《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研究生心理压力的调查研究》等文献,又结合笔者自身的经验,编制了《硕士三年级学生学业压力调查问卷》。
问卷涉及5个因子:学习负担、学习环境、他人期望、个人发展或就业前景、学习动力。共有20个单选题目,每个题目有5个选项,程度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
预测问卷的信度采用克伦巴赫ɑ系数,该问卷信度为0.869,可信度较高。
二 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一所高校的100名硕士三年级学生的学业压力状况进行调查。其中男生38人,女生62人;理工科64人,文科36人。
本研究采用自编调查问卷《硕士三年级学生学业压力调查问卷》对上述研究对象进行调查。
三 研究结果
下表为100名受试者填写硕士三年级学生学业压力问卷的平均分与标准差:
将上述数据整理成图表,见图1。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平均分得分排名前5名的题目为:第七题、第二题、第十四题、第二十题、第十二题。这几道题目内容分别为:第七题“朋友们一直对我寄予厚望,我不希望让大家失望。”第二题“我担心自己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与找工作时间冲突。”第十四题“我担心自己本专业所学的知识,不能在未来个人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第二十题“我认为学习是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第十二题“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对我来说有些困难。”从这几道题的类型来看,硕士三年级学生对自己的个人发展或就业前景方面较担心。
图2中显示,压力感很大的学生占6%,压力感较大的学生占38%,压力感适中的学生占32%,压力感较小的学生占24%。由此结果可以看出,较多数硕士三年级学生的学业压力感适中,不过仍有42%的硕士三年级学生存在较大的学业压力。
由图3可以看出,男生的学业压力的平均分比女生稍高一些,但结果不明显。文科学生的学业压力问卷平均分远高于理工科学生的平均分。
四 结论与建议
从上述的研究结果来看,硕士三年级学生的总体压力状况适中,不过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学业压力。硕士三年级学生处于人生的转折阶段,有些同学准备出国深造、有些准备直接就业,这个阶段又正值撰写毕业论文、找工作、申请国外学校的时间,多件事情交织在一起,增加了该群体的学业负担。
因此,问卷中的个人发展或就业前景这个因子的得分较高。
从男女生对比结果来看,男女生在学业压力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男生的学业压力稍高于女生。这个结果可能是由于男生在这个阶段面临的挑战更多。家庭因素、他人期望及硕士三年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都迫使这个群体的压力更大一些。虽然硕士研究生经历了大学阶段的锻炼,要比大学本科生更独立、思想更成熟,但由于年龄阶段已在25~30岁之间,涉及要建立家庭、成就事业,加之撰写硕士毕业论文的深度加大,使得其在学习之余,不得不受一些社会环境的影响。
从文理科对比结果上看,文科学生的学业压力远远高于理工科学生的学业压力。这一点可能是由于学科性质所致。理工科学生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相关联,且理工科学生的毕业论文多数涉及实验、编程等,这些内容在其研一、研二阶段都有所涉及,数据会在论文中占相当的比重,同比之下文字方面的压力就会减轻很多。文科学生的毕业论文极少涉及实验处理,文字叙述性较强,且文献综述涉及古今中外的内容,因此阅读量较大,相对的学业负担会重一些,致使文科学生的毕业论文压力要大于理工科学生。
对于硕士三年级学生的学业压力笔者有以下建议:
1.对于硕士三年级学生
首先,要树立积极的价值观,正确看待三年级学业压力这个事实,勇敢面对,不要逃避。要了解每个硕士三年级的学生都要经历这段时间的忙碌,因此要正确看待三年级学业负担较重的现实。另外,体育锻炼可以缓解压力,加强体育锻炼可加速体内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而且可以培养我们的意志力、耐力,对于强身健体、发泄压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其次,加强朋辈交流。多交流、多沟通,有利于我们发现自己的问题,平时认为困惑的问题,在和他人交流之间可以获得灵感。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多和他人交流有利于我们多角度地分析事物,不至于因自己看问题偏激而将问题扩大化。再次,寻找适合自己的有效缓解压力的方式。每个人缓解压力的方式和途径不同,每个人适用的缓解方法也不同。因此我们要多尝试,找出适合自己的减压方法,如听音乐、看电影、旅游、运动等等。
2.对于高校
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出国留学指导的工作,尽早让学生们了解、明确自己将来的方向,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在毕业季的盲目性。此外,可以请往届优秀的经验丰富的学姐学长为毕业生做讲座交流,使大家充分了解往届毕业生的压力及应对状况。此外,我建议有针对性地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
3.对于社会
加强社会的支持度。首先家长要多和学生沟通,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此外,社会媒体可以加强舆论导向,减缓学生的压力。
参考文献
1.社会发展,竞争加剧,给大学生的学业带来严峻的考验
例如,毕业证与各类等级证书挂钩;专业课管理、考查制度过于严格;毕业前各项论文、作业增加等,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压力。
2.人际关系和恋爱不顺利
走进大学校门,每个学生都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熟悉自己的同学圈,这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考验。也许一件事做错了,或者一句话说错了,致使自己在新的交际圈中不受欢迎,这也可能导致学生产生较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还有一方面是恋爱带来的挫折。很多人说大学是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学生们有充分的自主权,情窦初开的学生互相爱慕走进甜蜜的爱情。爱情虽然甜蜜,可在面临多重考验的时候,这些不谙世事的大学生却不懂如何处理,这也是学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一方面。
3.高考后,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分数报考大学,选择适专业
一部分学生步入校园后才知道,原来自己选择的专业根本不适合自己。有的学校给予学生转专业的机会,可是新的专业带给学生的也是一个未知的前景。专业选择不当,导致有些大学生在学业上得过且过,不积极主动。
4.大学毕业前夕,所有学生必须面临求职压力
现在年轻人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毛病,想去的单位进不去,很多学生在一个死循环中纠结,因此出现了很多大学生毕业就待业的情况。出了校门不工作,时间久了来自家长、亲戚、朋友的压力增大,学生心理自然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
很多人会质疑,什么样的心态才算是健康的心理,其是这个问题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描述。但是人们普遍认为,所谓的心理健康就是每天都能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遇到困难积极面对;不会因为寻求刺激去做不符合大学生身份的事;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总之就是使自己的生活充满希望。
如何让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以下几点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1.逐步改善教学方法,不用考核逼迫学生学习
学生学习缺乏一定的自觉性,有些考核也是学校无奈之下做出的,但是这些方法有利也有弊。因此,改变教学模式,利用学生喜欢的方法吸引他们自主学习,这样在减轻学生压力的同时,教学效果也会有很大提高。
2.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恋爱问题,是高校教育中经常缺失的内容
针新生多开展课外活动,引导其快速融入集体生活,指导他们学会面对困境。我国的传统教育在恋爱方面有所规避,学校可以参考国外的教育体系,增加选修课程,让学生们懂得如何面对恋爱中的难题。
3.对于专业选择不理想的学生,辅导员要主动与之沟通
在学生转换专业之前,专业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每个专业的长处和短处,尽量挖掘专业乐趣引导、吸引学生,以便他们做出更加适合自己的选择。学生每天学的是自己选择的、喜欢的专业,心理会逐渐变得积极向上。
一、心理健康与亚健康的界定
心理健康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精神病学家斯惠特提出的。它是指人的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和谐、协调,体现在理想境界、智能发展、情绪、情操、意志、性格、人际关系等方面。
“亚健康”是近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指身心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等称谓,是机体在内外环境的不良刺激下引起心理、生理发生异常变化,但尚未达到明显病理性反应的程度的一种状态。
据一项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人生目标茫然,学习目标不明确,生活目标随波逐流,自卑与自负两极振荡,恐惧失败,对自我发展的心理预期也会变得不确定,内在潜能不能够充分发掘。
二、高职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表现
(一)在环境变化后产生心理焦虑。主要表现为在生活的环境发生变化后不能很快地适应,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与外界接触,产生焦虑的心理现象.在大学生中容易出现这种心理状态的是大一新生,他们完成了从中学到大学的人生转折,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周围的生活场景也变得完全陌生,和同学都要从新朋友做起,因此心理会发生很多的变化, 也就导致了大学生对于环境的变化不能适应。
(二)在人际交往中偏执易怒。大学生缺乏社会生活的经验和与人交往的阅历, 因为自小到大受到的教育都是与陌生人保持距离,因此难免经常对一些事无端生疑、猜忌;或无中生有的把一些无关联的事联系在一起怀疑;或者经常不顾事实和现状,凭自己情感任性行事,一旦没有达到自己目标或一再受挫,表现为极易生气发火,情绪非常不稳定,自控力差,并且严重者出现一些不计后果的行为。
(三)缺乏学习的激情。大学生完成了从中学到大学的人生转变,中学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大学的主动学习, 许多大学生不能适应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感觉人生目标茫然,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价值是什么,因而,在学校中无所适从,像无头苍蝇一样,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自律性比较差,不能进行自主地学习,因此在学习内容、学习难度和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变化都会引起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生变化, 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因素之一。无目标感是指缺乏成就意识,因而导致人生缺乏导航系统、无方向感。许多女大学生生活随波逐流,常有无意义感、无力感伴随。
三、高职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 紧张的就业环境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大学生一边在努力的学好专业知识,完善自身的技能,一边积极寻求工作机会,使大学生遭受严重的心理负担。而普遍存在就业时 “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更容易产生自卑等心理亚健康的现象。
(二)学校原因。大学生来到新的校园环境,远离熟悉的父母、师生和朋友,开始独立自主的生活, 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只能自己解决。稍遇困难就会引发失眠、食欲不振、焦躁等亚健康的症状。
(三)家庭因素。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现在的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父母的宠爱,生活条件也比较优越,因此心理成熟时间会相对较晚,容易产生孤僻的性格。另外,我国部分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对于子女的大学学费和生活费用提供存在一定的难度,有的家庭贫困的学生心理自卑,怕别人讥讽,因此会造成不良的心理反应,出现心理亚健康的问题。
(四)个人原因。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导致考试出现“红灯”,于是产生较强的失落感、挫折感。另一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和集体生活中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于是采用自私、冷漠的态度对待别人和集体,其智力上的成熟与心理上的幼稚形成很大的反差,内心又经常处于矛盾心理之中,常常是在内心焦虑中度过。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对心理亚健康最有效的办法是调动个体自身的积极性。提高其心理免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把握自己的心理状态,激发其自我调控的潜能,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基本方法。
(二)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互助机制。同学和朋友是大学生首选的倾诉对象,他们也可以起到心理疏导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自发的、随意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培训,在大学牛群体中建立心理健康互助机制,以此来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的状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鼓励学生通过正常方式宣泄情绪。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常常通过不良情绪表现出来,宣泄是在大学牛调控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之一。健康的宣泄方式可以使不良情绪得到宣泄,而不健康的方式则可能引发更深层次的不良情绪。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各种健康的活动。让学生的情绪通过健康的方式得到宣泄。
(四)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心理危机是心理亚健康状态的极端表现,表现为个体应对问题时感到无能为力,心理失去平衡等。出现心理危机的大学生若不能得到及时地干预,就可能出现自杀、伤害他人等极端反应。因此要建立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情况进行监控,及时干预可以有效地降低心理危机向心理疾病转化的风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