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7:55:5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德育教学管理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在师德的问题上,美国的学校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尊重学生”。这一要求的提出与现代社会美国学校的发展以及教育对儿童研究的重视并把研究的成果运用到教育上有密切的联系。19世纪后期,被称为“美国进步教育之父”的美国教育家帕克在“昆西教育改革运动”中,就提出了教育应当“使学校适应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应学校”的主张,在教育观念和师德内容上进行了大胆的变革。在他看来,儿童或者学生应当成为学校的中心,教师应当尊重儿童,关注儿童的需要、兴趣,促进儿童身心各方面的发展。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进步教育运动的进一步的发展,美国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直接参与了这一运动,并阐述了许多重要的思想。杜威认为,儿童应当成为“教育的起点”和“中心”,“教师在学校中并不是要给儿童强加某种概念,或形成某种习惯,而是作为集体的一个成员来选择对于儿童起作用的影响,并帮助儿童对这些影响作出适当的反应[1]。”20世纪以来,“尊重学生”的思想已经成为美国学校教育中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在现代美国学校教育中,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反对教师对学生进行粗暴的教育和管理。在美国学校教育中,有许多对教师行为的具体要求。如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对学生要和蔼,禁止教师对学生进行言语伤害和身体伤害等。如果有教师对学生管教过严的,甚至任何对教师的不满,都可能构成学生或家长对教师的诉讼。这使得教师时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在管理上切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美国学校被誉为儿童的“天堂”。
二是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能因为强调知识学习的重要而增加学生的负担,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在美国的学校教育中,教师十分注意活跃课堂的气氛,强调学生应当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课外,美国教师很少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在他们看来,如果学生在课后花许多时间来完成家庭作业,就有可能占用从事其他活动和游戏的时间,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是要求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学生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美国许多学校都有明确的校规来保证学生在校所应享受的权利。如美国俄亥俄州某学校的校规规定:学生在学校里“应当获得可能的最好的教育”;学生“作为一个个人而得到公平的对待”;学生“可以通过个人或者学校的代表组织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如果有违法纪律的问题,应被事先警告通知[2]。”……同样,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教师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喜爱某些学生,而厌恶另一些学生。
四是要求教师在道德行为和品质上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如美国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曾经针对教师的道德为提出一些要求。如教师应具有好奇心、耐心、诚实、正直、尊重多样性、重视文化差异等品质;教师应当具有推断能力、从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创造和冒险的能力、持一种实验性的和问题解决取向的能力等等。这个委员会认为,教师具有这些能力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3]。
总之,美国学校在师德问题上提出的关于教师“尊重学生”的基本要求,反映了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即“尊重学生”是教师进行教育和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充分尊重学生,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较好的氛围,才有利于教育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
教学与师德
一般来说,教师的职业总是与教学工作分不开。在教学中,教师如何传授知识,如何看待学生的学习,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等等,都与教师个人对教学的认知有密切的联系。在美国教师看来,教师对教学的认知、努力及其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师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在20世纪初期,美国教育家杜威就认为,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努力必须同儿童不依赖于教师而独立发展结合起来,否则,教师的努力就会变成外部的阴力,束缚儿童的发展。这样的教育不能称之为教育[4]。在当代,美国教育家认为,在教学上,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应当以真诚,无知和谦虚的态度帮助学生成为知识的积极追求者,使学生成为在学习上不依赖于别人的人。
美国教师的这种教学上强调“无知”的态度是继承西方教育传统的结果。古代希腊教育中的“苏格拉底方法”不仅提出了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想,也提出了教师在教学方面所应具有的品质和态度,即谦虚品质和真诚的“无知”态度。苏格拉底认为,教学过程不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与学生进行对话,共同探寻真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抱有一种真诚的“无知”态度,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帮助学生获取真理。在苏格拉底来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如果没有真诚的“无知”态度,即指教师在教学中只是提出问题,却不回答这些问题,从而把学习变成学生不断探索新知识的过程;同时,教师坚持“无知”态度,也可以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同等的地位。教师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炫耀者,也不是学生的训导者;教师是与学生一样的知识探求者。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在教学上促进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和推动力[5]。
在现代美国学校教育中,苏格拉底的这种“无知”态度和教学模式正为美国的教师所继承和发扬,它演化为一种教师追求“不知道”的教学模式。如在教学中,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有疑问时,一些教师便经常反问学生:“你自己是怎么想的?”有时候,教师面对学生的提问会直言相告:“我也不知道。”甚至转而向教室的其他学生询问:“你们谁知道这一问题?”结果在课堂上虽然教师没有回答问题,却使得学生们有了畅所欲言的机会[6]。
美国教师追求这种“不知道”的教学模式也反映在其他课程上。如在一些技能课上,美国教师不是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操作要领,也不是教学生一些理论和方法,而是介绍完工具及其他注意事项后,就让学生自己做。如果有学生还继续让教师介绍技巧和效果时,教师就会对学生说:“我不能告诉你,我知道的也有限,不如你自己试试看怎样才能制造出效果来。”如果再继续问,教师可能会抛出一个问题反问学生,或者列出几种可能性,但并不确切指出哪一种最好,而在于是让学生自己做出选择。在一些以知识为主的课上,美国教师也不只是讲课本,而是把课文内容分派给各个小组,小组的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一份任务,最后由每个小组各选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所读的内容。
可见,美国教师这种追求“不知道”教学模式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要求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独立地完成学习。在美国学校教育中,教师的这种做法是得到社会肯定的,如美国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曾经提出过评价成功教师的5项标准,其中第一条就是:一个好教师能告诉他的学生关于许多问题的答案。但是最好的教师能够不说话,而是帮助他的学生自己去思考出答案[7]。
应当指出,美国教师之所以追求这种“不知道”的教学模式,并不是他们不知道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需要和渴望,也并不是他们对教学和学生不负责,而是反映出他们对现代教育和教学的一种独特的理解。在美国教师看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虽然许多已知的知识已经代替了未知的知识,但仍有许多未知的东西在向已知挑战。仅仅给学生已知的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培养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已知和未知。教育应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与思考来充实自己的头脑,而不是依赖别人的头脑。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使学生善于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判断,并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否则学生学到的东西再多,也是别人的死的东西,不能够继续丰富与创新。
美国教师追求这种“不知道”的教学模式,也反映了现代科学精神对美国学校教育及教师行为的影响。美国现代物理学家费曼指出:科学家总是与疑难和不确定性打交道的。当一个科学家不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时,他就是不知道;当他有了大概的猜测时,他的答案也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即使他对自己的答案胸有成竹时,他也会级质疑留有余地。对科学家来说,承认自己的无知,使自己的结论留有被质疑的余地,是科学发展所必须的。在科学知识体系中,只有具有不同可信度的知识,而没有哪个理论具有绝对的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对于科学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了不确定性才有疑问,才会从新的角度寻找新的解决方法。科学发展的速度不仅仅是指一个人进行多少实验,获得了多少实验数据,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多少供人们检验的新思想和新观念[8]。
总之,美国学校教育中教师的师德是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密切联系的。在教学中,一个教师如何处理教学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基本上反映了教师希望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教育理念。从美国教育家关于师德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学校教育对“教书育人”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们虽然强调教师对教学和学生应当具有责任心,但并不是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一切学习行为全面负责。在他们看来,教师对学生提供细心周到的帮助,并不意味着这位教育就是一个好教师,相反,这种帮助可能会毁掉一个学生。
教师的人格与师德
美国许多教育家强调,教师不仅应当做好自己的工作,而且还要对自身人格有更高的追求。这种人格的追求不仅是品德的修养和思想的净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中的公正和正义的追求。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影响使学生也成为一个追求正义的人。美国学校教育中关于师德的这一思想与西方的教育传统有密切的联系。
在西方教育传统中,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对“德即知识”的阐述及其自身的所作所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苏格拉底来看,德行是关于善的知识。一个人知道什么是善的,必须会行善;如果一个人自称知道一件事情是好的但又不去实现,则是自相矛盾的,这说明,他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知道这件事的好处。苏格拉底强调“德即知识”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当一个人认识的真理和正义以后,就应当义无返顾地去追求,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在这方面,苏格拉底本人就是一个典范。当他被判以极型后,他有多次逃生的选择:他可以交付一笔赎金以换取生命,他的朋友也愿意代他交付赎金;他还可以把妻子和孩子带上法庭求情,用情感化陪审团;另外,在临型之前,朋友又为他安排逃走的道路。但他认为这些行为都是与法律相抵触的不正义的行为。他在知道什么是正义之后就不能再做不正义的事情。苏格拉底追求正义和真理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的这一行为成为西方师德教育中的重要范例之一。
在现代美国学校教育中,教师虽然不至于像苏格拉底那样为追求自己的信仰而献出生命,但为了追求教育的正义,也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在美国教育中就有这样一个案例:在一次自然课上,两个初中男生由于课题汇报的内容与任课女教师的观点不合而与她发生冲突。这位女教师很快将此事向学校进行了报告,并要求对他们实行“停学”的处分。这件事情引起了另一位男教师的关注,他决定介入此事,但他同时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从通常情况来看,学校的教育都应站在学校的立场上,为自己的同事说话;学校的领导也应站在教师一边,替自己的职员说话;这位男教育又是与学校签有合同的,他应当是为学校工作的;况且,在一般人看来,教师工作只是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这位男教师没有必要为了保护学生而丢掉自己的工作。因此,这两个学生开始并没有对这位男教师的参与抱有任何幻想,但是这位男教师在听了两个学生的陈述以后,经过思考,分别向校长助理和校长写了信,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位男教师认为,这两个学生虽然有些调皮,但他们绝不是坏孩子,他们是坦诚和学习努力的。最终,学校接受了这位男教师的建议,没有处分这两个学生。事情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同时也给两个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学生看来,这位男教师是一个不顾个人得失,主持正义的人,这样的教师才是真正教书育人的好教师[9]。
总之,从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现代社会里,任何一个人都是从属于一定的组织的,都是受一定角色制约的,教师也不例外。但上面的例子却说明,作为现代教育,不仅需要对一定组织负责,受一定角色制约,更重要的还有对组织中正义的追求。这种追求可能要暂时打破组织、角色对自我的约束,可能意味着失去许多东西,但正是这种使学生懂得了什么是正义,并激励学生勇敢地去追求正义。可以说,这位教师对正义的不懈追求及对学生的影响是积极的深远的。正像上面其中有的一个学生所说:“那个男教师不只是教社会研究课,他还教会了我一个男子汉能做什么[10]。”
通过上述分析和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学校教育中“师德”内涵的基本特征和追求。应当指出,美国学校教育中“师德”的这三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首先,“尊重学生”是进行教育的前提,没有对学生的尊重,一切所谓的教育都不能称之为教育;其次,“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的,教学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才可能有以学生独立性的培养;只为传授知识、而忽视学生独立性发展的教学只是一个低级的教学;第三,“培养学生对正义的追求”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的培养学生独立性方面的最高追求,它是建立社会和确保教育公正的需要。总之,这三个方面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为学生创造性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美国学校教育关于师德问题的观点对我们认识现代学校的师德建设是有一定意义的。教育是以培养人为主主要特色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人,而其中又以学生为重。学校教育必须对教师的言行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它是保证学生发展的基本条件。另外,只有具有独立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性的学生。因此,应当鼓励教师敢于向学校教育中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或规则挑战,当然这种挑战的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保护学生的健康发展。从我国教育改革的现实来看,强调教师对教育正义的追求是非常必须的,它是现代教育制度创新的需要,更是寻求社会公正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当教师去追求社会正义或教育正义时,其行为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是无限的和终生的。
参考文献:
[1]杜威,我的教育信条,引自《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王承绪等编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
[2]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131
[3]叶谰等著,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93
[4]杜威,我的教育信条,引自《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王承绪等编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5]赵敦华著,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56
[6]陈燕妮辑,出国遭遇,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185~188
[7]奥恩斯坦著,美国教育学基础,刘付忱等译.人教社,1984.326
学校领导建设的核心是对组织的建设,在新学期开始的时期,校长应该宣布管理学校领导小组,并且自觉担任组长,然后学校班子和骨干教师完善教师量化管理考核制度,班主任制度以及控流包学制度等。学校就像是一个生命一样,也是五脏俱全的,管理者采取了分块切割,责任落实到个人的管理方式,实行“谁分管的工作谁负责”、“谁的岗位谁负责”、“谁的班级谁负责”、“谁的课堂谁负责”“谁值班谁负责”的岗位责任制,校长将权利授予给小组的各个成员,放手让他们各自管理好自己分管的工作,激发了管理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自我成就感,增强了工作效率。优秀的管理体制,使每一位教学教师在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注意到自己的责任,增强语文课堂环境的生动效果,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2、实行量化考核制度,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制度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从教师的各个方面进行量化考评,并且把考评的结果作为评优评奖的先决条件。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各年级的语文教师应该定期在一起讨论如何能够更好的进行语文课堂教学,集思广益,凝神聚力,使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够倾心奉献,并且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从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学生语言交际的能力。并且讨论研究新的教学方式,取代传统的黑板粉笔加上讲解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通过新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形成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比较全面的技能。但是教师必须注意自身的素质,一定要抓好预习,掌握学情,还要精心设计课堂环境,创设好问题的情境,还需要经常调动学生都已经学习的知识复习的兴趣。教师把了解学生作为自己的一项战略任务,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深入的观察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与范围,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3、强化常规管理,进行德育常规管理与安全教育
在新学期的开始,学校的各个成员要立即贯彻常规的管理制度,并且对备课计划提出明确的要求,对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及教研组长进行检查评估,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通过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积极做好安全教育宣传的工作,以素质教育作为语文教学课堂的主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语文教学的效果。学校进行的德育常规管理落实到各个管理班级的教师身上,倡导学生进行自主管理,提高教师以及学生的责任意识,把班级当做自己的家庭。每位教师之间都存在着竞争,每个班级之间的竞争也络绎不绝,教师需要提高管理水平,增强课堂的教学水平。教师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强调重点、难点,并且讲深讲透,还要对知识进行压缩,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利用自己所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知识。通过强化常规管理,进行德育常规管理与安全教育存进语文教学的效果。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二
学生自主时间的增多,活动空间的扩大,确使相当一部分学生通过参加学科兴趣小组或课外技能兴趣小组的活动,发掘了自身的潜力,发展了自己的个性特长,提高了自身素质,初步实现了素质教育。然而,由于教育的滞后和不力,疏于管理或管理工作的漏洞等原因,有那么一些同学都在这些空档时间里,在校内,外却干起了违法乱纪、损害学校形象的行为。其主要表现:
第一、一些同学利用空档时间,到电子游戏机室打机,为了讨机币钱,他们干起了盗窃、抢夺、勒索、变相勒索、诈骗等非法侵占公、私财物的行为。例如:近年来,在一些中小学校里,由于一些学生利用空档时间经常到机室打机,迷上了电子游戏机,他们为了讨机币钱而诱发了盗窃、销脏自行车,勒索和变相勒索同学财物、甚至抢夺同学的财物等违法乱纪的行为。这类案件占学生在空档时间违法乱纪案件总数的26.9%(下简称为“这类案件约占百分之几”)。这类案件往往发生在寒暑假期间及寒假后的新学期,受害者通常敢怒不敢言,因而容易被学校忽视。
第二、一些同学在空档时间到录像室看了黄色录像后,经受不了刺激而诱发流氓行为。例如:某中学初二有位校足球兴趣小组的成员,在多个星期六晚上分别伙同不同的队友到录像室看了黄色录像后,由于受影响较深,除了回校后把“”上的关于的种种招法一一画在作业本里传给本班的其他队友和同学看外,还在课室走廊或在女同学必经的通道故意设置路障,趁机占女同学的“便宜”的流氓行为。这类案件约占21.7%。
第三、一些同学由于受不良影视作品的影响,受个体书摊销售的不健康和黄色书报的腐蚀,他们十分羡慕和欣赏作品中的主人翁谈情说爱的浪漫情调,诱发早恋,甚至由早恋发展到“私奔”。例如:某中学有两位美术兴趣小组的男、女同学,由于经常出入录像室和个体书摊摊,看了台湾某作家的恋爱小说和《龙虎炮》等不健康和黄色书刊,开始他俩相互暗恋,后来发展到早恋,当他俩的行为被老师和父母发现后,她竟经常以美术小组外出活动为由,欺骗班主任,躲开父母的监视,最后,他俩竟“私奔”近一周,同食同居。这类案件约占14.8%。
第四、有些兴趣小组的同学,经常先以兴趣小组活动为由向班主任请假,后又对兴趣小组辅导教师谎称班主任不同意其参加兴趣小组活动,长期游离于班集体和学校之中,伺机干侵占师生和学校财物和损害同学友情的违法乱纪行为。例如:某中学初一有位舞蹈队的同学,他经常以舞蹈队排练为由向班主任请假后,又以班主任不同意其参加舞蹈队为借口,欺骗班主任和舞蹈队辅导老师,钻空子,先以借同学自行车偷配锁匙为手段变卖同学的自行车,后发展到明目张胆以借同学的自行车直接变卖和拧学校的水龙头、偷捡学校的教学设备去卖的地步,既违法违纪,又损害了学校、同学利益,破坏了同学之间的友情。这类案件约占7.6%。
第五、有些同学由于空档时间多,精力过剩,好奇心又得不到正确的引导,胡思乱想,在不正当的好奇心驱驶下,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理,竟干起了“恶作剧”。例如:某学生为了满足其亲眼看到消防队叔叔怎样救火的好奇心,竟然两次纵火烧摩托车。这类案件约占3.8%。
此外,学生中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还诱发了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群殴,赌博、变相赌博等违法乱纪行为。
三
常言道:蚁穴虽小,足以毁千里之堤。那一些同学在空档时间里的所作所为,其负面影响也是较深刻的。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值得我们深思。针对学生在空档时间里的所作所为,我们应如何改革德育的教育内容,加强学生空档时间的管理,把问题降至最低点。依我之见:
一、改革德育教育内容,从培养学生的明是非观念、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和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着眼,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恰当的教学内容,才能使人留得住,听得进,才能引起人们的思索和共鸣。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教育内容给人一种“空而大”的感觉,可望而不可及,缺乏针对性,严重地影响了教育效果。学生空档时间的所作所为是在教师和同学的直接监督和约束力减弱,甚至消失的情况下,由学生面对现实被动地或主动地作出抉择的。为此,我们应从培养学生的明是非观念,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和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着眼,对他们施以如下的教育内容:
第一、公民意识教育.对学生进行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制教育,并与《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权利和义务、纪律和自由、道德、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和人生观等具体内容的教育,以使学生明确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行为应该做,哪些行为一定要做,哪些行为不能做,培养学生的明是非能力。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从而形成公德心和公民的责任心,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第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教育的永恒主题,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知我中华,培养爱国之情;爱我中华,树立报国之志;建我中华,实践效国之愿。学校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英雄人民事迹教育,祖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教育,学校、家乡的历史教育,集体主义精神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班级的热情,建起他们为班争光、为校争光的精神支柱,达到为了学校、班级的荣誉和利益,而努力遵纪守法,努力约束自己的行为,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的目的。
第三、心理素质教育
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挫折感、困惑感、失落感等教育,预防他们的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对他们进行生理知识和青春期心理知识教育及性知识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早恋的危害性等,使学生形成健康的道理心理品质及道德评价能力,克服或减少逆反和对抗心理,增强他们抵制不良思想影响和侵蚀的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增强自控能力。
第四、科学的学习态度教育
增强学习的自觉性。随着“普九”的实现和“普高”(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步伐的大步迈进,学生的起点素质势必呈下降趋势,如何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进呢?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名人名家的成功史,身边优秀学生的学习心得体会和学习方法的教育,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科学精神。只有学生有兴趣、有信心和决心读书,才能把他们过剩的精力引导到学习上,其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得到满足;只要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得到正确的引导,得到合理的满足,才能有效地预防他们“搞恶作剧”。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使教学内容更有效地施行,我们必须坚持动态和静态教育有机结合的形式,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地开展德育教育。
1.说理性教育方式。可以通过校会、班会、演讲会、辩论会、团队生活会、法制讲座等主渠道,采用灌输性教育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2.渗透性教育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小组的活动,校园文化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开启和诱导,让他们懂得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
3.养成性教育方式。学校可以把《守则》、《规范》的要求,作为德育量化管理的内容,通过实施班级德育量化管理,运用奖惩和德育考核加扣分的杠杆,调节学生的行为,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榜样性教育方式。教师通过经常性采用讲名人名家故事,组织踏名人名家成长的轨迹活动,召开身边先进人物经验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激励他们进取和拼搏。
二、改革和完善德育管理机制,强化管理,增强德育工作效应,以适应素质教育需要。
素质教育条件下,我们应坚持和发挥过去德育管理机制优势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学生在空档时间因管理而出现的问题,应采取如下措施,强化学生的管理。
第一、针对课外活动小组辅导教师与班主任在管理上的不够协调,学校应建立素质教育领导小组。这个小组应由政教的副校长为组长,教导处负责课外活动小组管理工作的副主任和校团委书记为副组长;课外活动辅导教师代表和班主任代表为组员。负责研究学生在空档时间,尤其在课外活动中的思想新动向,协调各方关系,及时制订和实施教育和防范措施,强化各个课外活动小组的管理(例如可采用“四有”措施,即有活动计划、有活动记录、有检查记录、有活动汇报和总结)。明确辅导教师的管理和育人责任,通过建立和实施严格的考勤和严明的奖惩制度等,尽最大限度地堵塞管理漏洞。
第二、建立一支流动的校风监察队。从管理的角度看,一些学生在空档时间的所作所为源于教师和同学的直接监督和约束力减弱,甚至消失。其所作所为又没及时被教师和同学发现诱发了饶幸心理,认为自己犯案手段高明,神不知鬼不觉,进而放纵自己。为此,学校务必要建立一支流动的校风监察队。这支队应由教师和学生联合组成,即学校在教师中挑选一些热心学校德育工作,有较强的教书育人责任感的教师加入这支队伍;学校还应在各班、各层次学生中挑选一批教师信得过的学生组成这支队伍。这支队伍应采用分合无常、定点与不定点、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活动形式,完成两种职责:1.及时发现、反映学生在校内、校外活动的新动向,报告学生的违法乱纪行为;2.及时制止和处理学生中的各种违法乱纪行为。多年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证明,这支队伍在遏制学生在校外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发挥了很大作用。
第三、依靠社会力量,加强社会文化管理,堵塞污染源。当前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场所主要有:1.电子游戏机室;2.录像和投影室;3.卡拉OK营业性舞厅;4.桌球室;5.个体书报摊。为此,学校必须:
第一、要研究掌握有关政策法规,运用政策法规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例如:多年的学校德育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电子游戏机室已是毒化学生身心,分散学生学习注意力,诱发青少年各种违法乱纪行为的场所。省教厅已明文规定:学校200米范围内不得开电子游戏机室。若我们研究掌握了这个《规定》,我们就会心中有数,才能运用它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第一、艺术类学生的思想及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远比其他文理科学生要活跃和开放。但是,在信念方面和社会责任感方面表现得较为匮乏。他们对国内新闻政治相比文理科类学生普遍表现有点漠然,他们虽然具有活跃的思维,却没有参与政治的兴趣;他们虽然关注自己所学的专业,却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娱乐新闻媒体和其他方面。同时,他们个人的心理毅力不够坚定,容易误入歧途。
第二、艺术类学生行为习惯较文理生偏低。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迟到现象、无辜早退、旷课、考试随意缺考、考试不诚信还有夜不归宿等方面。由于这些问题发生的长期性、普遍性,对从整体上扭转学习风气造成了不少困难。
第三、文化基础综合素质相对而言不高,他们在招生录取时的分数较文理科类的学生要低许多,高职类艺术专业的情况就更加明显。这是由于艺术类学生平时及考前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提高各自的专业特征成绩上,从而导致他们在文化课上所花费的时间相对较少。因此,提高艺术类学生在传统科目上的文化水平已经迫在眉睫。第四、个人特立独行,缺乏一定集体荣誉感。艺术类因其专业自身的特殊性,教学活动往往多以小组或个人为主,再加上生源地的区域差异及学生自身的基础知识差异性等因素,导致他们在艺术能力领悟的培养过程以及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多以自我为中心,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相对薄弱的状况。
二、艺术院校中可以在哪些方面加强
第一、专业课与思政品德类课程的有效融合文化素质是当今社会大学生的一项重要的道德与人格的修养。综合素质的修养直接关系到个人整体的素质修养与文化修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现阶段,在艺术类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文化课方面综合素质较低的状况。因此,我们应该在艺术类人才的培养计划中主动开设一些综合类的课程,以此提高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的学习。如:在艺术生的专业学习中增加普科类文化知识的专业讲座和人文地理知识的课程,在学习中适当开展一些形式和表现手法多样的艺术展演等。同时,学校还应开设一些有关职场交流、社会实践以及文艺等方面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上述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学习到一些教师无法讲解的知识。
第二、加强社会实践与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自己的艺术修养素质能力是现代社会和国家对艺术人才的综合要求。综合素质和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社会各行各业中,都需要能力全面、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艺术教育管理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学习方法的技巧,更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塑造,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艺术类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文化知识略显匮乏,如很多流行的软件与技术,在企业中可以随时更新使用到,但在学校里因不能实时与行业对接,则需经历一段相对滞后过程才逐步应用。这样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文化知识在结合实践深入到企业中去验证和磨合时,可能会面对不少疑惑。可见,艺术类院校在教学主观参与方面还需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应该如何去实现自我发展,从而将传统的被动接受式转化为主动询问式和共同探讨式的学习思考与实践探索模式。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它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巧用多媒体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用影视片段来辅助课堂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创建一个让学生积极思考的氛围,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达到语言所难以企及的效果,让学生如临其境,把他们引进课文的情景之中。
二、合理科学地安排作业设计
语文的作业练习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续。但是传统作业观是以作业本和试卷为主。显然,这种作业模式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改变传统语文作业观意义重大:(1)避免作业内容重复机械,富于鲜活性。(2)避免作业设计形式单一,富于多样性。作业本身是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操作的,但是传统作业多为文字形式出现,局限于书面答题,形式单一。
三、利用图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能力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综合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1)为学生精选可读性强的书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利用图书馆的课外阅读资源,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3)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培养个性化学生,注重学生独立意识的形成
个性化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授特定的知识,更在于传授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其次,要引导学生从事个性化的理性思考。
五、恰当使用激励教育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学院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一)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学院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包括:课程编排、课表调度、选课、教学档案管理等等。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了通过软件将学校所有的教学信息建立教学信息数系统。教学信息系统实时、精准收集教学信息,分析学生成绩,查询学生在校期间各科目学习成绩,通过教学信息系统可以直观了解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教学计划可随时根据教学信息系统反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调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有效性。
(二)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对于学校来说,学生就是发展的基础,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学生管理中从招生、教学、升学都会产生大量信息,学校管理信息中,学生信息量是最大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对:招收信息、学生基本信息、毕业去向信息、学习成绩信息等都进行了处理,大大提高了学校管理中对学生管理的效率。
(三)教职工管理中的应用
学校管理的另一个重心就是对教职工的管理,教职工是学校的基本组成部分,没有教师,学校无从谈起,保障学校的发展必须做好教职工管理。现代教育技术中的教职工信息系统,大大提高了教师信息管理效率和水平。此系统由基本档案信息系统和业务信息系统两部分组成。基本档案系统包含着教师本人基本情况及家庭情况等信息。业务信息系统中包含着任教时间、教学能力、科研成果等信息。教职工信息系统的分类、索引功能可精准调取教师信息。
(四)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传统学校财务管理都由人工进行统计和核对,但由于学校的特殊性,财务中不仅要涉及到学校自身财务、物资、开销等等,还要涉及到学费及其他各项费用,所以学校财务信息不仅量大并且既散又杂,人工处理十分容易出现错误,传统人工处理效率也十分不理想,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利用电子技术进行财务管理,不仅提高了财务管理水平和效率,更提高了财务管理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实现了学校资产、财务的有效管理,避免了人工核对中的财务风险问题。
(五)图书资料管理中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54-02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其管理工作的质量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以及未来的发展。将人文关怀渗透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有利于培养和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最终实现学生内在综合素质的加强与发展。因此,为了实现高校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有效解决目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缺失的问题,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将人文关怀教育理念逐渐渗透到学生管理中去。
1.人文关怀概述
人文关怀不仅仅是简单的对他人的关怀,更多的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与人的交往、尊严、个性、理想以及其他民利等众多方面都具有密切的联系。人文关怀的主体是人本身,主张在需求和利益等方面维护大众,从而实现以人文精神为内核的实践模式,最终保证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实现人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也就是说,人文关怀是实现人文精神的方式与途径。除此之外,人文关怀也逐渐发展成为社会文明的标杆。人文关怀在体现对人的尊重基础上,更加注重关注、探索和解答个人的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终实现人价值、尊严、自由等多方面的发展。
2.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
2.1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忽视了平等、民主,因此大大降低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注教师的主体意识,推行人文关怀,有利于建立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工作积极性,鼓励和激励教师更加专注于教学事业,从而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价值。
2.2培养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
从古至今,我国的学生教育管理都体现了一定的人文关怀。近年来高校学生管理所采用的学分制、选课制也是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渗透的体现。人文关怀的教学管理理念实现了对学生人格、生命价值、自我实现、自由权利的尊重和重视,从而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2.3提高高校制度管理效能
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渗透能够有效提高高校制度管理的效能。这就要求高校管理工作应当实现学生知识发展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除此之外,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管理的实施能够提高学生对学校管理的认同度,推动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
3.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人文关怀的缺失
首先,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过多的强调学生的群体性和整体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存在较多缺陷,“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接受情况,过分强调学生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价值、自我需求、思想意识的个性发展,造成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缺少针对性和时效性。其次,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仅仅强调了学生的精神性,忽视了学生发展的自然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过分依赖教师的外部传输,忽视了学生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和自由性的培养,最终导致高校管理工作中人文关怀程度较低。最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强调了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过分强调了学生的可塑性,极大地阻碍和限制了学生自我个性的自由发展,模糊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理念,使得学生对于教育管理工作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最终导致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难以开展。除此之外,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纪律性,强调学生的绝对服从,导致教学内容单调乏味,最终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教师缺少对人文关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没有注重服务意识的体现,大大忽视了学生的自由性。
4.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渗透
4.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和管理观念
第一,教师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当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为学生的利益考虑,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第二,加强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管理观念。以学生为主的管理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学生自身发展的尊重,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因此,教师在学生管理教育工作中应当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思想,从而实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发展。第三,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应当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念,坚持以人文教育为主,自觉实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同,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2建立健全渗透人文关怀的学生管理体系
为了有效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质量与水平,高校应当建立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渗透人文关怀的学生管理体系,从而实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实现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首先,建立管理制度时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人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在自由的教育环境才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应当充分保证学生的基本自由,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空间,在保证学生学好本职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提高和锻炼个人修养的发展。其次,重视学生的个人自控能力。大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时期,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具有更加自主自觉地思想。因此,学校在设置管理体系时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适时进行激励和指导,提高学生对管理制度的认同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自我控制效果。最后,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应当注重对学生正当权益的维护与保护。在实际学生管理过程中,学校应当以人文关怀为主,减少禁止性、命令式话语的出现,注重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给予学生平等合理的机会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从而实现对学生教育的人文主义关怀。
4.3提高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整体人文素质
一方面,高校应当设置更多的优惠条件,吸引和引进更多高水平的专业教师人才。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缺少专业对口的管理人员,因此无法有效满足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高校应当不断加快自身制度建设,设置更多的优惠条件来吸引专业管理人才,鼓励教师走出去,参加专业性的交流研讨会,实现高校间人文教育经验的交流,最终实现学生人文管理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应当不断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人文素质。学校在进行教师招聘时应当严格把关,制定合理科学的人文素养标准,开展一系列相应的岗前培训。学校还应当对学生管理人员进行完善的评价考核,从而激励管理人员主动进行专业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最终有效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人文关怀水平。
5.小结
综上所述,将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进行渗透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完善的人格,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加强人文关怀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渗透。
参考文献:
我们可以从历史和研究的角度看出,提问题的能力其实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重要,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因为提出的新问题,往往是能够在新的领域得出结果的,是创造活动的新起点。
一、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教育价值
(1)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促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生能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意识也更加明确,能迅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加强对数学技能的掌握。学生发现问题的源头在于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这有助于各项与创造力有关的活动的开展。
(3)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能够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同时又能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来解决问题后,学生的积极性会更加提高,会产生荣誉感和自豪感。
二、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有效途径
1.帮助消除心理障碍,使其敢于提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够,所以很多学生不敢提问,对提问产生畏惧感,有“三怕心理”:第一怕是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怕老师因为自己不守课堂纪律而责骂,或怕影响老师讲课程序;第二怕是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幼稚,问题不成熟、简单,怕招来同学的耻笑;第三怕是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意义,老师就会批评,同学也会讥笑。老师应该告诉学生这些是错误的思想,只要有问题就该提问,并且不管问题本身有多么的简单,老师一定会回答,还会鼓励其他同学向其学习。学生应该学会大胆提问。例如,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紧张,说话吞吞吐吐、含糊不清,老师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说明白,表达完整,或老师在适当的时机引导、补充。另外,教师要精心安排设计好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互动,要充分让学生说出自己真正的感受,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2.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数学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创设数学情境就是教师用辅助教具或工具,以及其他相关材料,使学生积极性提高,刺激他们的感官,提高兴趣和热情,启迪思维,激发其好奇心和发现欲,诱发质疑、猜想,唤醒其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诱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1)从数学内部创设数学情境。这个很好理解,就是所谓的数学层级方法的运用,针对本课时或本单元设计一些基础性的题目,巩固刚学的知识内容。比如充分关注五、六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和他们对学习的需求,给他们布置作业时,要注意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对数学的兴趣,进行分组合作,因为教材里的课后作业中有几个模块,尽量把几个不同特征的学生编排进一组,让他们分别去进行操作。组员中爱好学习的会选择准备“你知道吗”模块,而组员里善于思考的就会去进行思考题的操作,“思考题”模块能够满足部分学生多学一些、学深一些的需求。这样到了第二天,老师就让学生分组回答,大家虽然各自负责一个模块,但是肯定会有讨论的过程,在这样的互相探讨和老师的事后评点中能够凸显出教学的成效来。
(2)从数学外部创设数学情境。一是从现实生活中创设数学情境。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但又不同于生活。实际生活当中的数学知识比较具体、形象,但课堂上的数学知识抽象性极强。此时的小学生处于对抽象思维认识不清、理解不到位的时期,因而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重生活的实践,将知识进行充分的还原,这样可以让学生有个直观的认识,理解就比较简单了。二是可以在其他的学科中建立一些数学知识的维度,这些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一种整体构建,比如在自然科学的学习中去领会一些数学概念,也是有利于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的。
3.教授提问方法,使其善于提问
由于不同情况下问题的内容、性质各有特点,因而提问的方法和形式也应各有特色,只有恰到好处地提问,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反之,提问方法不当,不但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反而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厌烦。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还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
引言
在中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但有利人才的培养,还便于学校的发展建设。因此目前在许多中等职业院校中,开始对激励机制进行加强,而且有效的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当然,在学生教育培养的过程中,只对学生的进行激烈是不过的,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我们还要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的兴趣,下面我们就从激励机制在形成过程和运行过程中,与人本关怀相结合的主要内容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激励机制在形成过程中与人本关怀的结合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激励是教师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基础手段,这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合理有效的激烈,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的需要。因此,我们才采用激励机制的时候,一定要有良好的理论指导,而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通过激烈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中等职业院校中采用的激励机制,不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还是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一个运行系统,它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心理需要,来运用相应的手段,来对其学生的学习任务进行明确,并且将教学目标和个人的心理需求相结合,从而有效的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中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中,通过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其学生和教师进行全面的考核,从而将教育组织的共同目标作为教育管理的引导方向,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和教师一定的信心,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在激励机制形成的过程当中,人本关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主要是通过对教师的学生的心理要求进行全面的把握,建立起以人为本管理模式,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目前,我们将激励机制和人本关怀相结合的形成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把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要求
目前,大多数中等职业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都是采用的传统的课堂式教学的方法,只对学生进行教材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在进行被动的学习。而且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校也没有才有相关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教学质量达不到人们的要求,这样也不利于学生的培养。而且在中等职业院校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极为庞大的智慧群体,虽然他们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在心理需求中也有着一定的共性。因此在激励机制形成的过程中,我们要对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需要进行全面的把握,将其这两个智慧群体的共性和差异性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是教学管理模式中主要的内容,无论是在对学生还是教师进行管理的时候,学校都应该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其中人文关怀就是将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基础,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需要来进行管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在进行教学管理的时候,以人为本主要从而这几个方面表现。
一是塑造共同目标。共同目标是指组织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它既是学校奋斗的目标,也是组织成员努力的方向。在形成共同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征求组织全体成员的意见,要注重集中全体成员的智慧,以便确保共同目标的代表性和正确性。
二是设置激励措施。在设置激励措施的过程中,首先要认真调查分析,全面了解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各种心理需要,然后把这些心理需要的满足同高校教学管理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使搞好教学、努力学习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追求的目标。
三是监督执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的实施必定会损害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为了保证这种管理模式能够顺利实施,学校必须委派具有一定职位的领导,或采用委员会的组织形式,对管理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协调和监控,以确保它取得预期的好效果。
3.建立和完善多样化的激励措施
建立激励机制的目的是为了激化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动机,而动机通常是与人的心理需要联系在一起的。由于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需要既有共性又有层次性和差异性,这决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应该具有多样性。
4.建立科学的监控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的监控评价机制是推进激励机制人本化的有效保证。因为只有科学的监控评价机制才能对教师和学生的绩效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使激励措施真正起到调动和保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的效果。
二、激励机制在运行过程中与人本关怀的结合
激励机制在运行的过程中,要实现与人本关怀的结合,目前,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采用刚柔并举的运作方法
制度化的管理属于刚性管理的范畴,它可以使管理过程做到规范有序、有条不紊。激励机制采用制度化的刚性运作,它可以使监控、评估、奖惩做到有章可循,切实保证运作过程围绕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展开,它具有短期效果明显的特征。但是,刚性管理的最大不足是缺乏对组织成员进行人文关怀,容易导致组织成员内心世界的封闭和生活热情的缺乏,从而大大降低组织成员的生活质量,这给管理工作的持续运行带来了致命的障碍。
2.增强激励机制运行的透明度
透明度是高校教学管理激励机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透明度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激励效果的好坏。有透明度才能产生激励效果,如果是暗箱操作或者过于强调主观作用,不仅达不到激励的最终目的,还会大大挫伤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结果反而使激励机制成为管理工作的障碍。因此,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运行激励机制时,要增强运作的透明度,让广大教师和学生明了激励机制的整个运行过程,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对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绩效进行监控、评估和奖惩,从而实现激励教师和学生的目的。
3.确保激励标准的稳定性
奖励激励是一种诱人的直接物质利益分配,必然会涉及很多人员尤其是部分领导的利益关系。如果个别领导此时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便根据自己的绩效状况来修改激励标准,就会破坏激励标准的稳定性,从而使激励作用降低。因此,在实践高校教学管理激励机制的过程中,当已定的激励措施与领导的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领导要发扬高尚的风格,要以大局为重,宁可牺牲个人的利益也要保证激励标准的严肃性和稳定性,使激励机制产生正面的真实效果。
结束语
由此可见,中等职业院校在对学生和教师进行教学管理的时候,我们要将激励机制和人文关怀相结合,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有效的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目前,有许多中等职业院校已经开始采用这种方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在激励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这使得我国当前的教育事业发展比较缓慢,因此我们还要在实践中去部不断的探索和分析,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在激励机制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