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济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7 17:55:5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文化经济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文化经济论文

篇(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网络的兴起,文化的力量日益凸显,经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全球化进程的最终决定力量将是文化。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文化对经济已不单纯是影响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决定作用,文化经济时代已临近家门。

一、经济文化一体化是挡不住的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尤其是世纪之交,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因特网的普及,文化与经济共生互动,经济和文化的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经济日益文化化,文化日益经济化。

伴随着经济文化化,文化不断地向经济活动渗透,给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文化决定着资源的开发、组合,决定着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速度,检验着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合理性,推动着先进价值体系的形成,协调着市场和环境的结合与互动,以及人才素质的提高。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来说,文化的内在驱动力比经济力、政治力具有更强大的牵引力。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已成为影响地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经济活动中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物质生产中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效益就越好;文化发展中吸收的经济成分越多,科技含量越高,文化的覆盖面越广,影响力就越大,渗透力就越强。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含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产品的被接受程度和价格的高低。美国、西欧、日本等国,经济发展中观念的、科技的、信息的,乃至心理的等文化要素大量进入,使其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经济中的文化因素已日益跃居重要地位。服务、知识、信息等第三产业成了经济的重心。与之相呼应的是,脑力劳动者的数量迅速增加。到1970年,美国“白领”职工与“蓝领”工人的就业结构比已为5∶4,到1980年,美国第一产业即农业和矿业中的从业人员仅占总比例的2.9%,第二产业即各种制造业降到31.6%,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百分比已上升到65.5%。而在第一、第二产业中的科技管理人员也超过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员[1](P3)。

伴随着文化经济化,文化日益进入市场,进入产业,其经济功能不断增强,对企业的兴衰、产品的销售及品牌的流行起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并且文化本身也成为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文化还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商品属性日渐显现,从而增加了文化的造血功能,使文化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这一点在西方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尤其明显。西方国家发展过程中,以音乐磁带、激光唱盘、MTV、电影、电视、录像、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拳王争霸赛、世界杯足球赛为代表的娱乐文化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中的新兴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等高科技及其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宣告知识经济、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如今,新经济已占据美国GDP的70%,加拿大GDP的60%。迪斯尼公司产业规模及赢利均进入世界前十强,好莱坞电影《泰坦尼克号》创下全球18亿美元的票房收入等等,都充分证明了文化的经济价值[1](P18)。文化产业被视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经济文化的一体化推动了文化经济的兴起。文化与经济互动,将构成新时代全新的生产形态和发展模式。打造文化经济,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在经济活动中更多地注入文化内涵,提升产业层次、产品档次,增强竞争力,逐步转变广大人民群众转变生活方式,注重物质消费产品的文化内涵,追求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合理选择。从改革开放的历程来看,改革开放初期靠政策优势,20世纪八九十年代靠环境优势,21世纪靠的是文化优势。知识、智慧、价值观念、精神动力,以及文化所创造的人文环境,文化发展所形成的巨大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源,最终将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竞争力。21世纪,各地区经济的赛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

目前,很多学者把世纪之交产生的与文化高度融合的经济形态称为“知识经济”。笔者认为,不如称为“文化经济”更合适。文化经济比知识经济概括性更强、涵盖面更广。文化,根据其与行为的关系不同,可分为知识、观念和技术。人的行为,首先要明白根据什么干,其次要明白干什么,最后还要明白怎样干。知识,解决的是根据什么干的问题,它是反映和解释事物的,使人知道周围事物及人自身的状况。观念,解决的是干什么的问题,使人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事和想要什么东西。技术,解决的是怎样干的问题,使人知道怎样干成要干的事和怎样获得想要的东西。文化中,哲学、宗教、道德、法律及政策等属于观念文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等属于知识文化,而各种工程技术、技艺、技巧等,则属于技术文化。知识、观念和技术,皆为人的行为所必需,缺一不可。缺乏知识,人就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外界信息,不能认清自身,不能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使人不能知己知彼而进退失宜。观念错误,就不能正确的选择行为方向,即便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技术,也不能持久、持续地利人利己。技术低下,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陷于妄想和空谈,不能实现既定目标。在知识、观念和技术三者之中,观念是目的,知识和技术是手段,是为观念服务的。三类文化,应相互协调,平衡发展,不能畸轻畸重,厚此薄彼[1](P46)。由此可见,“知识”只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包括知识,但又不仅仅是知识。“知识经济”的提法有些偏狭,也不太确切。“文化经济”的提法比“知识经济”全面、确切。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使用和分配基础上的经济,核心是突出知识、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价值;而“文化经济”则是对知识经济内涵的扩展和深化。

二、“文化经济”的涵义、内容及特征

在我国,“文化经济”这个范畴,首见于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2002年5月13日发表的题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进一步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讲话。张德江在讲话中首先精辟地概括了新世纪经济的显著特征:“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源动力,在新世纪对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联系更加密切,文化和经济出现加快融合乃至一体化的趋势。经济活动中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物质生产中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效益就越好;文化发展中吸收的经济成分越多,科技含量越高,文化的覆盖面就越广,影响力就越大,渗透力就越强。”然后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新世纪的经济,就是‘文化经济’。”

文化经济,是文化与经济高度融合的产物,文化含量十分丰富。概括地讲,文化经济就是建立在人文精神和知识、技术高度发展基础上的新型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之后的又一种经济形式。文化经济的出现,深刻反映了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彼此渗透、相互促进的现象,揭示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动向。文化经济是对知识经济的提升,其内容不仅有科学、技术等智力因素,还有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精神因素。“文化经济”的要点是:(1)精神生产上升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导性系统。(2)文化与经济日益融合。文化已深深融入经济之中,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和物质产品都包含着文化因素和文化内涵,而且经济借助文化的力量急剧扩张,成为当代社会生产力的原发性因素和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量。(3)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文化以其人文格调和高科技含量,对社会全面发展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越来越强。文化的精神要素和技术要素高度统一,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高度统一,形式不断创新,内容更加丰富,人类的存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已表现为一种文化精神。(4)文化产业作为精神生产的当代形态,将成为未来产业结构发展中的主导力量。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日益具有经济功能和市场效益,范围不断拓展,包括了教育产业、智力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媒体产业、艺术产业、健康产业、体育产业、休闲产业等诸多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加速了原来在知识、技术之外的文化要素作为生产力要素进入社会生产领域的过程,其势头迅猛,潜力巨大,必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引发新的产业群,对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5)文化在政治运行和治理中的作用也日渐突出。政治运行越来越多地通过文化的形式来表现。政治理念融入大众文化之中,政治内容通过文化形式生动表达[2]。

文化经济作为新世纪的战略构想,是对当今时代越来越突出的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彼此渗透、相互促进现象的深刻反映,它从本质、地位、功能和作用等方面准确揭示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动向,即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依存及一体化。它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征:

一是经济发展以文化内容为主导。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等阶段,文化经济的迅猛崛起,标志着人类社会新阶段的来临。在人类文明不同发展阶段,起核心作用的生产力要素是不一样的:农业经济阶段是自然力,工业经济阶段是资本和大机器,文化经济阶段则是人文精神和知识、技术的有机结合。因此,文化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甚至知识经济不同的新型经济,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代表了一个全新的文明发展阶段。此即,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人们越来越重视产品的文化属性和文化个性,精神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使得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以文化内容为主导的经济形态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流,人类社会发展正步入一个文化经济时代。

二是社会生产方式以人文精神为主导。如果说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核心是突出知识、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价值的话;那么,文化经济则是对知识经济内涵的扩大和深化。文化经济内在包含了知识经济,并在经济系统中充满了文化因素。其内容构成不仅有科学、技术等智力因素,还有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文化艺术、娱乐休闲等精神因素,不仅包含科学精神,还体现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尤其突出了人文精神、观念文化作为生产力要素的价值。这就使:以人为本的人文价值观逐渐渗透到经济发展领域;精神、智力因素与自然资源、经济资本一样成为生产力中的组成要素;信用文化、经济伦理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效能越来越突出;文化附加值成为物质产品价值中的重要部分;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的人力资本对经济竞争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影响[3]。

三、如何发展文化经济?

文化经济是一种文化和经济融为一体的经济。因此,发展文化经济的基本思路就是全力推进经济文化一体化。为此,要努力实现从“以物质生产为主导”向“以精神生产为主导”的战略转移,着力把握以下两个要点:

1、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推进“经济文化化”

要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生存发展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中西部的经济基础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承接东部先进地区的产业转移,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发展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总量不大、质量不高和水平偏低的问题;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经济的国际合作力度,加强省际、市际、县际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内源型经济和外源型经济全面协调发展,从而形成大开放的战略新格局。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经济“文化化”,总的来说,要在经济活动中更多地注入文化内涵,提升产业层次、产品档次,增强竞争力,逐步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转变生活方式,注重物质消费产品的文化内涵,追求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为此,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1)牢固确立高新技术为主导的思想观念,突出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工业化水平,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2)把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依靠专门科技人才和高智力资源上来,走集约化的新路子。(3)加强新型工业化资源的科学规划、协调整合和综合利用,科学统筹生产力布局。(4)努力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发展之路,严格控制工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建立科学有效的调控机制,使工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率最大,污染最小。

2、以发展文化产业为枢纽,推进“文化经济化”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由于其生产规模大,市场运作灵活,具有不断再生和扩张的功能。以发展文化产业为枢纽,推进“文化经济化”是合理选择。为此,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1)国家在保持对文化事业和文化公益事业投入不断加大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文化事业和文化公益事业长期积累的资源,从人才和物质技术基础等方面培育和支持文化产业的成长。(2)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带动和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公益事业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为文化事业和文化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外在的压力和内在的动力;另一方面,用产业化方式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公益事业,盘活其存量,增加其增量。此外,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为文化事业和文化公益事业提业化运作示范,提供物质和智力支持,使文化产业在某种程度上兼具事业性和公益性。(3)确立文化产业在整个文化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把文化和经济这两个长期分离而相对独立的领域高度融合起来,建造全国文化经济的强大体系。(4)对文化产业进行合理规划和战略调整。首先,确立“精神产业”战略新理念。认真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和有效机制,在全社会倡导精神产业的战略新理念。大力推进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努力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其次,规划和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的支柱产业门类。根据我国的实际,应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教育产业、智力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媒体产业、艺术产业、休闲产业等产业,并加大文化产业向其他产业的扩张和渗透力,建立起完整系统的文化产业体系。再次,科学规划和调整全国文化产业的生产力布局。根据我国精神生产力地区发展不平衡性和发展的多层次性,按照开展竞争和“适度垄断”的原则,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和产品布局。在东部发达地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产业带,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企业集团,发展优势明显的文化支柱产业。在中西部和山区要集合力量嫁接国内外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发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一批文化名牌产品、文化企业集团和文化支柱产业,借以形成特色鲜明、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文化产业门类[4]。

[参考文献]

[1]杨英法.文化图强正相宜——兼论邯郸市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径[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篇(2)

从宗教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宗教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宗教都有明显的不同。和其他民族的宗教对自身文化的影响相比较的话,中国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就显得有些无足轻重了。这当然反映出宗教在中国人心中的所占的地位,同时也看出我们的确是宗教意识不甚浓厚的民族。正像钱穆先生说过:“宗教为西方文化体系重要一项目。中国文化中,则不自产宗教。凡属宗教,皆外来,并仅占次要地位。其与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亦均各有其不相融洽处。”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存在许多原始。仅以新疆为例,像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发现的表现人们对日月崇拜的彩绘岩画,古代塔什干人自称“汉日天种”(太阳的后代)。新疆许多古代民族都以狼为部落的图腾,高车、乌孙人都称自己是狼的后代。新疆古代和田人举国敬鼠,这在丹丹乌里克遗址中发现的画板中得到了验证。著名的新疆昌吉呼图壁康家石门子的生殖崇拜岩画,又反映出当时的人们生殖崇拜的盛况。意识形态方面的落后,直接影响到部分少数民族成员极容易将为数不多的财富积累轻易耗尽,而他们自身的落后宗教习俗和迷信观念,又严重束缚了思想,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最后的结果就是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强大的阻碍屏障。

2.民族语言在经济交往中的劣势

作为祖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语言在我国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很多少数民族都是使用超过一种以上的语言,可是,满族与回族仍然使用汉语。改革开放的进行也逐渐证明了经济交往受到民族语言的影响是逐渐增大的。科技文化知识的传播同样会受到语言差异的影响,汉族的知识分子不能够使用少数民族的语言,因此,不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播到这些地方,进而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交流。另外,商品经济的盛行也使得信息交换与信息调节的作用更加明显,少数民族对信息的收集与获得能力同样因为语言障碍而受到影响。少数民族不能够及时获得市场信息,进而使得他们无法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3.民族传统观念中落后的因素会直接对民族经济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一些少数民族群众中传承下来的一些消极落后的民族文化在今天会对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行为观等意识形态领域里的观念产生落后的消极的影响,从而阻碍民族经济的发展。在我国西北、西南的偏僻农村里,一些少数民族群众由于受到本民族落后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子女接受文化教育、先进的科学技术持反对态度。女孩子在14—15岁左右就被要求出嫁,不能够读书;男孩子则就外出务工。这在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严重的影响了生产力的质量,忽视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理论。同样,由于受落后的民族传统观念的影响,西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群众思想保守,仍然存在“多生孩子才会富”的想法,在新疆的南疆许多地区,一个少数民族家庭中会有三个甚至更多的孩子,这不仅严重影响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也从思想意识、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传播、社会经济资源分配等多个方面严重的阻碍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协调发展

是实现共同繁荣的必然选择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本民族文化传承之间相互推进、相互渗透。这种互动关系是可以进行调试的,在调试的过程中通过引导达到动态平衡。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然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却比较落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又面临着诸多挑战。

1.坚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大观念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中,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比较大的重视,民族文化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抑制,这主要是由于国家对经济发展的要求,地方政府也比较看重经济发展的原因,这却导致少数民族的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忽略,反过来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所以,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当地经济的发展,还要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将原来的经济发展理念进行调整,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这一切都要求从领导到群众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2.要有选择的开发民族文化资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要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作用对不能适应时展的内容要辨证地进行分析、挖掘、整理并加以保护。对民族文化中可以适应并正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因素,要在政策引导下,通过市场的评价来生成基于传统又有所创新的新的文化。近年来中国西部大开发,各少数民族成员在市场竞争中的参与程度得到了明显的诸多,相互之间的交流与交往也逐渐得到加强,同时,各民族也进入了相互交流与学习的大时代,谁都无法回避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传统文化如何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今后的时代将是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迅速发展的时代,少数民族必须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文化内涵与外在表现形式,随时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要结合世界发展的步伐来发展我国的经济。另外,强化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各个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少数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3.通过教育机构与教育投资的增多

来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效率与文化素养得到显著的提高,使少数民族人民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我国政府这些年来已经逐渐加大在少数民族开展双语教育,双语教育要结合各个省份与当地居民的具体特点来实施,要具有差异性,不能够让所有的居民都学习相同的语言,要有侧重点。但应注意,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的自愿选择。要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当代学校教育课堂中,才能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传播文化是教育的一种重要功能,通过少数民族的学校教育,能够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发展。学校教育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的培养来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少数民族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增强主要体现在教师逐渐认同本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培养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培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学校教育的发展,在结合学生兴趣与当地特色的基础上,要重视学生当地的民族文化传统。为了更好地传播民族传统文化,要尽量综合使用社会、家庭和学校的作用。

4.充分利用民族区域优势

资源优势是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增长中心。就拿新疆来说,是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新疆地区地广人稀,幅员辽阔,有资源和地缘两大优势。新疆具有特殊的水土光热资源,因此新疆是瓜果之乡,同时又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新疆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最有代表性的有石油、煤炭和有色金属三种,新疆古迹遍地,民族众多,十三个主体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各异,原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占了全国旅游资源类型的83%。科学合理的利用好这些优势不仅课题大力发扬民族文化,让全国乃至世界各族人民了解民族文化,同时又带动了新疆的地方经济发展。

5.通过政府投入的加大来对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的进行完善

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充足的自然资源,但是,由于交通并不便利,因此资源并不能够被充分地开发,少数民族的优势并不能够在经济的发展中体现出来。要想改善这种现状,只有从政府层面着手,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优化少数民族地区投资环境。为了提高少数民族的积累能力,要尽量丰富少数民族地区的资金的收拢渠道,采用内联外引的道路,通过非农产业经济效益的开发来实现集约型发展。充分认知文化资源经济功能和市场价值;深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打造地区文化品牌;借力科技和创意,努力推进民族文化的产业融合和产品创新;并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保护和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和各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进而使少数民族的经济获得比较快的发展,而且还要保证当地经济的发展是高质量的。只有实现在保护当地文化的同时,促进经济的最大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最高境界,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所蕴藏的精神潜力和经济潜力才能真正充分发挥出来,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域优势、资源优势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少数民族地区和各少数民族群众才能真正缩小与其他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并最终实现全国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

篇(3)

二、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经济文化区

(一)地域优势1.交通便利。柳位高跷流传于河南省卫辉市庞寨乡东柳位村及其周边地区。这里南临黄河,北依太行,自然条件优越,处于交通要塞,素有“南通十省,北拱神京”之誉。东柳位村位于卫辉市的东端,地处卫辉、浚县、延津三县交界。东与浚县的新镇接壤,南依黄河故道白天鹅自然保护区,北邻长虹渠横贯东西。新濮公路临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2.景点集聚。东柳位村附近旅游资源丰富,包含众多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自然风光有:华北平原最大的一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黄河故道白天鹅保护区;如诗如画的高原村落柳树岭景区等。

(二)政府支持柳位高跷已经于2010年列入新乡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卫辉市委、市政府和庞寨乡党委、政府及当地群众对柳位高跷的利用和保护工作高度重视。近年来,由宣传部、文化局、广电局、群艺馆等有关部门组织的文艺汇演,正在逐步扩大柳位高跷的影响力。

(三)劳动力优势河南是农业大省,劳动力人口较多。东柳位村的经济来源也以农业和务工收入为主,适龄劳动力充足。结合中原地区的发展态势,劳动力成本较低,这对于建设旅游经济文化区提供了很好的人力支持。此外,经济文化区的建设可以解决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从而增加当地人的经济收入,将劳动力留在“家门口”对于柳位高跷的传承同样有益处。

(四)蓝图构想旅游经济文化区将以民间庙会为中心,以农家乐和旅游景点为依托,向周边地区辐射。依据游客来访数量合理安排演出及各类活动。民间庙会将采用中国民间最原始的方式,以柳位高跷、旱船、竹马、扇子舞、打花棍、手工艺品等具有本土特色的民间艺术为主要的演出活动。如若仅以庙会作为旅游品牌的话,那它对游客的吸引力是远远不够的。东柳位村以农业为主,有利于发展农家乐,可以建设成集种植、采摘、烹饪、住宿、观光为一体的农家庄园。在农家庄园开设高跷等民间艺术的体验活动,为游客打造适合的道具,并由专人指导,让游客可以体验踩高跷的乐趣;开设手工课堂,以简单的方式教授游客制作剪纸、布贴画、虎头鞋等民间手工艺品。卫辉市紧依太行山,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位置相聚且近,每个景区只需一天即可游玩。因此以民间艺术为中心,以农家乐为承载点,以自然景观为依托,打造旅游经济文化区将会对当地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篇(4)

二、民商法律文化制约和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就社会制度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形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某种程度而言是一种法治性质的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法脱离法治而存在和发展,它需要在法律的基础上来形成和发展,换一种说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民商法律法规的规范。只有民商法律制度能够有效运转,法律秩序能够不断有序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有效地运转。法制化的重要途径就是培育法律文化,在如今这种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刻,为了法律不被一些不法分子加以利用,需要有效避免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消极面。只有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化,培育与之相适应的法治文化,才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就是法律文化,它是思想观念、理想人格、行为趋向、情感倾向等方面在法律生活中的群体化中加以体现。人们对法律的情感和需求的观念模式的沉淀的过程就是法律文化。实际上,只有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情感对法律有自觉的需求时,人们才会自觉地选择和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民商法律文化也才能真正得以实现。总结说来,文化的支持推动了法律的运行,文化深藏于法律的生命之中。

三、市场经济呼唤民商法律的培育

国家单方面并不能决定法律运行等行为,包括个人、社会、组织和国家机构在内的整个社会在生活的时候需要按照各自对法律的理解和态度进行。由此观之,国家意志不能决定法律的实现,宏观上来看,这也是文化的具体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文化的支持,这种经济体制才能得以实现。就是说,如果没有法律文化与之进行相适应的支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生活的运行必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制约。总体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律文化相适应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活秩序就能维护法律文化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就能保证正常、健康和迅速,而两者一旦不相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因为民商法律发展的不完善而受到严重的影响。这又与题目相呼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民商法律的培育。考虑到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民商法律和文化的培育已经是必不可少的。

篇(5)

一是经济发展以文化内容为主导。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等阶段,文化经济的迅猛崛起,标志着人类社会新阶段的来临。在人类文明不同发展阶段,起核心作用的生产力要素是不一样的:农业经济阶段是自然力,工业经济阶段是资本和大机器,文化经济阶段则是人文精神和知识、技术的有机结合。因此,文化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甚至知识经济不同的新型经济,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代表了一个全新的文明发展阶段。此即,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人们越来越重视产品的文化属性和文化个性,精神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使得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以文化内容为主导的经济形态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流,人类社会发展正步入一个文化经济时代。

二是社会生产方式以人文精神为主导。如果说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核心是突出知识、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价值的话;那么,文化经济则是对知识经济内涵的扩大和深化。文化经济内在包含了知识经济,并在经济系统中充满了文化因素。其内容构成不仅有科学、技术等智力因素,还有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文化艺术、娱乐休闲等精神因素,不仅包含科学精神,还体现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尤其突出了人文精神、观念文化作为生产力要素的价值。这就使:以人为本的人文价值观逐渐渗透到经济发展领域;精神、智力因素与自然资源、经济资本一样成为生产力中的组成要素;信用文化、经济伦理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效能越来越突出;文化附加值成为物质产品价值中的重要部分;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的人力资本对经济竞争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影响[3]。

三、如何发展文化经济?

文化经济是一种文化和经济融为一体的经济。因此,发展文化经济的基本思路就是全力推进经济文化一体化。为此,要努力实现从“以物质生产为主导”向“以精神生产为主导”的战略转移,着力把握以下两个要点:

1、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推进“经济文化化”

要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生存发展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中西部的经济基础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承接东部先进地区的产业转移,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发展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总量不大、质量不高和水平偏低的问题;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经济的国际合作力度,加强省际、市际、县际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内源型经济和外源型经济全面协调发展,从而形成大开放的战略新格局。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经济“文化化”,总的来说,要在经济活动中更多地注入文化内涵,提升产业层次、产品档次,增强竞争力,逐步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转变生活方式,注重物质消费产品的文化内涵,追求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为此,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1)牢固确立高新技术为主导的思想观念,突出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工业化水平,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2)把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依靠专门科技人才和高智力资源上来,走集约化的新路子。(3)加强新型工业化资源的科学规划、协调整合和综合利用,科学统筹生产力布局。(4)努力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发展之路,严格控制工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建立科学有效的调控机制,使工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率最大,污染最小。

2、以发展文化产业为枢纽,推进“文化经济化”

篇(6)

(一)制定《君子约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只有自我约束的成长才会不走弯路,不仅印证了向上的奋进,还呼应了班级口号:一步两步三步步步高升,一天两天三天天天向上。“你我约定”最大的亮点是摈弃了生硬教条的加减分考核,以优美、含蓄、柔软的美言美句,温和的学生以导示: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们要时刻想起:今天我做到了吗?每个孩子都有一种思想:学社是我家,美好靠大家。我的未来不是梦,创造辉煌靠行动。

(二)拟定班级文化名班级精神要内化到学生的心里真正起到导向作用

拟定班级文化名是基础。我班班级文化名是“六三学社”。意思是:“六”是指我们将在2016年初中毕业,契合我班的共同愿景;“三”是本班名;“学”是我们在诚善中学增长知识、见识、学识;“社”是指引领学生明白“在校学习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不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关注社会、融入社会、影响社会,让自己成长、成才、成人。

(三)设计班徽班徽构思、创作蕴含了班级成员的精神风貌

体现了班级精神的文化内涵和追求方向,如我们班级设计的奔跑图案的班徽。具体形象意义:一个奔跑的“六”,一个追逐的“六”。“六”的头上为太阳,象征着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梦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三笔构建的潇洒和飘逸身体,呈现我们是奔跑与永不放弃的三班,表达我们将坚持不懈的追逐梦想,追逐希望。整体一个“六”和一个“三”,一个追逐太阳的人,表现出我们2016级3班的无畏与坚强。具体文化寓意:美丽之徽是我们的内心表白,黄色着底绿色着干,头顶骄阳,追逐光明与希望,它将印证:“想”壮志凌云,“干”脚踏实地。它将跑向:青春的赛场,梦想的国度。奔跑的“六”,潇洒的“六”,做最真的我,做最真的你。成长伴随梦想,六三学社中49位同学的梦想已经汇聚在此,只有那些永不放弃,努力拼搏的人,才会与梦想前行。耀眼的红色,如火焰在燃烧,如血液在流淌,如太阳在散发光芒。预示着六三学社的每个成员带着理想在奔跑。

(四)自选班服服装是一种语言和符号

班服代表一个班级文化价值取向与班级努力方向。班服的选定必须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身份特点。既要照顾当代学生的发展需求,又要力求体现学校办学理念。我班自选班服事宜全由六三学社家委会亲手操办,自选班服经历征求意见、发动宣传、投票、合计、选材、定款式、量尺寸等环节,最终确定以学院风为主的五件套。男生五件套包括白衬衣、黄背心、藏青色外衣、卡其色外裤、黑浅红相间的领带。女生五件套包括白衬衣、黄背心、藏青色外衣、卡其色褶裙、浅黑红相间领结。这套班服整体给人以时尚、个性、向上、朝气的青春美。

(五)建立班级QQ群QQ群是班级学生交流学习、展示自我的平台

以班级文化名作为QQ群名:六三学社。并将班训“天道酬勤,宁静致远”在公告栏内,让大家勤于学习、勤于生活。意思是,老天总会眷顾给勤劳的人,有付出才会有收获;每临大事,必有静气,要心静和神静,只有静下心来,才会在学习和生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真正做到致远;其实“致”与“志向高远”的“志”为谐音,比喻我们六三学社的全体成员都具有远大的抱负和高远的志向。学生通过这个平台交流学习、分享信息、凝聚友谊、传达祝福、展示自我等。

(六)改编班歌我班班歌由学生共同选定为《我的未来不是梦》

学生由不会唱这首歌到记背唱这首歌。最后还在歌曲副歌结束部分加入班级和学生真实心声:我的未来不是梦,奋斗拼搏靠行动。总之,班级形象是班级整体素质与文明程度的总和表现,也是班级文化最直接的外在体现方式。班主任应该组织学生围绕班级精神开展活动,通过经常唱班歌,铭记班徽,学习班级文化、穿校服,使班级精神深刻的烙印于师生心中,内化为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对于初中生而言,树立良好的班级形象,有助于学生形成集体自豪感,进而产生愿意融入集体的意愿和主动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班集体的建设当中。

二、培养注重班级舆论引导

(一)德育引领

声音一致班级文化的引领功能,实质是对进入班级的各种精神层面的观念、思想进行整合的过程。具体来说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价值观都可以启动班级价值观的形成。我班与学校、德育处呼声保持高度一致。遵从学校德育处对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要求与任务,及时按质按量完成学校交办任务。从不私自乱定小团伙、乱发与学校不一致的声音。这样的德育引领模式既可以让学生与班级发出的声音高度一致,并站在一定高度形成共同价值观。

(二)表彰先进

树立榜样学生对班级发展和学校建设起到贡献或者综合表现能力有进步的学生,教师不要吝啬表彰技巧,及时对学生进行表彰,不仅有利于激励学生,还可以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教师采用言语鼓励与姿态语鼓励相结合;采用精神表扬与物质鼓励相结合;采用教师颁奖与家长、学生、社会有识之士颁奖相结合;采用新媒体颁奖与传统媒体颁奖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充分肯定学生。对学生表彰的方式要多样、语气要真诚,不要有虚假或应付性的感觉。表彰反馈的语言应简洁,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感染力。

(三)建立生生评价体系建立生生评价体系

既可以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又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不管哪种体系,都要遵从班级主流精神,即指那些被绝大多数学生认可的,对师生们的思想、心理与行为起支配作用的班级精神。六三学社生生评价体系内容包含报恩、惜时、读书、锻炼、自主、环保、尊师、素养、友爱、责任等十大版块,由评价团队对被评价人提出建议,针对被评价人的不足,提出改进方向。

三、营造和谐聚心的人际关系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

孔子云:“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韩愈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个班级的制度文化的形成,要经过“树立——服从——同化——内化”过程,师生之间的关系形成也会经历这样的过程:认识——磨合——冲击——影响——和谐。新时期教师应该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聆听者、倾诉者等综合型角色,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唤醒学生、解放自己、给学生展示自我提供舞台与平台,建立健康、聚心、和谐的相互尊重、相互吸引、相互成长的师生关系。

(二)友爱的生生关系

初中生在这一年龄段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危机是生活的无目的、无方向性。尤其是在初二这一学年,接受来自外界和自身的刺激时,会有相应的反应:顺从或反对。从学习实践来看:反应以反对居多,而且具有持续性和反复性。我校大多数孩子都是留守儿童或者离异家庭子女,他们对外界、他人的认知多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封闭或者自我张扬较为多见。我班通过班级精神文化的引领,即和同学交谈耐心倾听,与同学交往热情大方、谦虚谨慎,多角度欣赏同学,主动关心和帮助同学,打造一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生生关系。

(三)双赢的家校关系

加强与家长联系,通过《诚善之桥》、校信通、电访、家访、家长会等多种形式,有效地与家长沟通、交流,研究教育学生的意见、措施,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子女的健康成长创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了提升教育合力,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和沟通,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实现班级建设发展新跨越,在家长自愿与支持下,我班家委会由五名成员组成。让家长参与班级建设与发展、管理中来,请家长为班级发展建言献策。例如,为了高质量完成我班班级文化建设,家委会派出家长代表何雨琦妈妈、杨欣怡爸爸到朝天门批发市场、小什字商贸城、溉澜溪等地,不顾高达40度的高温,给我们买来班级文化建设所需材料;如为了让家长更好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我班邀请了谢安妮妈妈、张晓敏爸爸等10位家长走进课堂,参加“班级开放日”活动;如家委会建言开展的“亲子共读名著”活动,不仅让学生走进经典,远离低俗,让家长为孩子做好读书带头榜样作用;如家委会成员根据家长反应的学生不良姿态导致视力下降的现象,马上请学生彭梁欢妈妈给家长朋友和全班学生做了关于《远离近视健康成长》的报告,取得家长们的一致好评;又如,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和学生未来发展需求,邬玉凤爸爸给全班同学做了一场《关注社会快乐学习》的讲座,让孩子们明白不仅要认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关注社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与社会接轨的健全人;再如,结合我班发展实际,孩子们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李霞爸爸、胡黎亮爸爸、罗允琪妈妈、陈秋灵爸爸等家长共同做了《习惯决定命运》、《找准方法缩小差距》、《认识自己做最棒的自己》等报告,让学生们受益匪浅;为了配合学校“诚善善为”课程改革成果汇报活动,谢安妮爸爸、王显燕妈妈、尹康平爸爸、邬玉凤爸爸、刘雨露妈妈、胡瑶妈妈、何玉琦爸爸就“孩子在六三学社成长”主题拍摄了微视频,为此次活动丰富了内容,提升了素养。

篇(7)

二、借景在空间互动中的作用

借景是空间流动的重要表现手法,狭义地说就是视线穿透了立足点所在的空间,而看见了这个空间外面的景物。借景的手法在中国造园的历史上由来已久,秦汉时期已有筑高台以瞻远景的做法,“如果说借景的初意是把园外之景纳入园内娱游观赏活动当中,那么南北朝时代谢灵运的‘罗曾崖于户里,列镜澜于窗前’的思想以开借景学说的先河”。计成在《园冶》中对借景的意义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展,提出了“借景”这个专业名词,并认为“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计成把借景分为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因时而借。计成的“借景”论打破了前人只有借园外之景为园内游赏的狭义思维,认为景境不分内外远近,而且得景有时空声色的不同,并认为人是造园得景的主体。借景是从人与景境之间的整体的动态关系,由实践升华而具有传统园林文化特色的造园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帝京景物略》中所记英国公新园是座别开生面的园林,它不在园内造景,几乎全靠借外景而造园。其中,对其借景有如下阐述:“园亭对者,桥也。过桥人种种,入我望中,与我分望。南海子而外,望云气五色,长周护者,万岁山也,左之而绿云者,园林也。东过而春夏烟绿,秋冬云黄者,稻田也。北过烟树,亿万家甍,烟缕上而白云横。西接西山,层层弯弯,晓青暮紫,近如可攀。”“过桥人种种,入我望中,与我分望”,道出借景的辩证关系。文中写园主人同桥上行人视线的互动,道出相互因借的道理,揭示出空间是相互流动的。“过桥人种种”也揭示出人的生活可借景入内成为可以观赏的景观。相互借景在现代广场中也是同样存在的。广场空间不同于私家园林,广场是个公共开放的空间,没有院墙阻隔四周,广场四周道路环绕,交通便利,广场内向四周借景都非常便利。“观赏周围世界”作为广场的基本功能之一,是说广场本身是一个借周围世界的景致为我所赏的空间。因为借景是相互的,在广场借得周围景物的同时周围的人们也借广场之景。行于环绕广场道路上的人同样会观望广场中的景致,文化空间中的景观也会在人们观望广场中景色的同时影响到广场外的人们。现代城市高楼耸立,广场周围亦是如此,广场借周围的建筑为景,可增加园内空间层次感,也可以使广场同周围的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说置身在广场内时是以感受广场立面效果为主要目的,那么在广场周围的高楼上就可观得广场的鸟瞰效果,广场在平面上的精心设计和布局也可以为人们所欣赏。

三、对景与空间互动

对景是园中两景或多景相互因借的常用手法。位于园林轴线和风景线端点的景观叫做对景。对景可使景物相互观望,丰富园林景色。苏州留园中的石林小院,院北是揖峰轩,院南是石林小屋(半亭),两者相对,园中有数立峰,相互对视,景时隐时现,含蓄相对。对景在古典园林中多用于建筑相对,特别是能观景的建筑;但在现代广场的建设中建筑对景的出现是很少的,主要以静观或景区的相对为主。

篇(8)

1.目前师生与生生关系关于师生、生生关系的调查,我们设计了三道题:“除了室友,你经常与班里其他同学交流吗?”有36%答“经常”,有28%答“有时”,还有24%答“很少”,这说明学生之间的交流偏少;关于“同学之间关系现状”的调查,有46%认为很融洽,有20%感觉关系一般,有23%认为关系不太好,有11%根本对班级同学漠不关心,这种现状不容乐观;关于“你与班主任关系”的调查,有30%选“尊敬”,有33%选“喜欢”,有29%选“一般”,显然师生、生生关系不和谐、不融洽的现象比较突出。

2.班干部选拔与培养情况这里设计了两道题:“你班中的班干部产生方式是哪一种?”有35%班级采用竞选制,有50%班级仍是班主任任命;“你的班级由谁管理?”有46%由班干部管理,有33%由班主任管理,只有21%由学生自己管理,看来还有不少班主任不愿放手。

3.班风与学风情况班风、学风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设计了6道题:“你认为自己班级的班风属于下列哪一种?”有24%认为班级充满了和谐与竞争向上的氛围,有34%认为“团结友爱”,有32%认为“安静、有秩序”,有10%认为“人心涣散”;“你对你们班目前的学风评价”,有33%答“很好”,有36%答“较好”,有约1/3认为一般;“你班团组织工作状况如何?”认为“能团结协作、基本协作、不能协作”的各占1/3;“你认为班级自习纪律现状如何?”答案中本班级均“有管理者”,但选“能很好管理”的只是1/3多一点,有38%认为班干管理者能力不强、管理无法,有26%认为管理混乱;“关于班级卫生状况”,30%答“很好”,36%答一般,24%答“保洁不好”;关于“班级对你学习的影响”,有31%反映管理过严,有24%反映学业负担重,有25%反映班风、学风对自己有影响。

4.团队精神与集体舆论关于团队精神与集体舆论调查,我们设计了三道题:“你认为一个班级最重要的是什么?”有34%答“归属感”,看来不少学生已经把班级看作自己的“家”,有33%答“学习氛围”,这是学习型学生的答案;“你所在班级凝聚力如何?”有44%答“一般”,只有28%认为很好,更有24%认为“很差”,看来班级凝聚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你对本班级的热爱程度如何?”有26%答“很热爱”,有35%认为无所谓,看来班级精神远没有形成。

5.团队精神与集体舆论对于学生责任感与诚信意识调查,我们设计了六道题:“你觉得个人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是哪一种?”有45%认为是“积极作用”,还有32%认为“没什么作用”,有23%认为起消极作用;关于“建设一个优秀的班级文化主要途径”,有41%认为要靠全班同学的力量自主实施,有25%认为那是班干部的事,有34%认为要加以强制实施,班主任应加强优秀班级文化的传播;关于“你所在班级的获奖情况”,调查的三个班,有一个班不曾获过任何荣誉;谈到“班级的未来”,充满希望的占56%,还有30%表示有些希望;“你对你的班级或对你分管的工作是否有强烈的责任感?”有56%“非常有”,有42%“有一点”;“你给班级或他人承诺的事是否一定尽力办到?”有79%表示一定办到,有21%表示尽力办。通过这六道题可以看出,学生责任感与诚信意识较为薄弱。

6.团队精神与集体舆论关于教育活动开展情况调查设计了四道题:关于“班级开展文体活动的次数及学生的态度”,有1/3班级经常组织活动,但参加的人数少,只有25%热情高涨,偶尔组织的情况高达42%;在调查“部分学生不参加集体活动理由”时,选“活动质量不高,同学们不愿意参与”的占29%,说明学生中的三种意识几乎都是1/3左右,应该提高活动质量;关于“一个班级是否应积极开展活动”时,有68%同意,可见已达广泛共识;关于“班级活动开展方式”时,有34%认为老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只有1/4认为学生担任主角,还有28%认为“老师在唱独角戏”。看来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落实起来,老师还有诸多不放心。

7.简答题情况分析本次调查设计一道简答题:如果你想对班主任、班干部、班级管理提些意见或建议,请写出来。对班主任的建议大致有:要理解我们,我们已长大;不要体罚,要相互尊重;多举办一些活动;教室办一个图书角;等等。对班干部的建议有:多数挺满意的;有责任心,但方法要改变;学习委员不称职等。对班级管理的建议有:举办一次艺术节,经常调位有利于眼睛健康,班貌布置应当定期更换,黑板报最好按小组出版……可以看出,许多学生很认真,体现了对班级的关心。

二、结论与建议

1.构建民主、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师生与生生关系调查显示,多数班主任已经与学生初步构建了平等、民主与相互尊重的关系,但也有部分班主任放不下架子,高高在上,与学生存在明显的代沟,这势必影响师生关系,进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建立真正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做好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篇(9)

园林景观设计的基础就是地形,这也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必要条件。不同的地形就会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充分利用地形的优势,不断挖掘自然美景为园林景观设计所用。地形的规划对景点的布置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景观设计必须根据地形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1.2地形与环境相协调

园林中的地形是具有连续性的,园林中的各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彼此不可能孤立存在。在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地形与环境的协调性,可以有效达到自然过渡的效果。

2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文化不仅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产物,同时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利用文化既可以彰显文化的历史价值,同时还能使得文化景观设计更富有内涵。

2.1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得到传承

随着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园林景观设计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文化元素,通过园林景观将我国优秀的文化展现给大家,让大家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使得文化在园林景观中得到发扬和传承。

2.2文化在园林景观中得到升华

不同的城市都会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独特的园林景观反应了社会生活和城市的人文坏境,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见证。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利用文化元素,可以真实地反应人们生活状态,并且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将文化升华,使园林景观更加具有价值。

2.3园林景观与文化互融

在园林景观设计当中,文化不仅可以得到有效传承,还可以与不同地段的文化在社会交融中互相融合,将文化应用到当地的园林景观中去,展现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视觉享受。景观文化的展现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从小环境融合到大环境中去。

2.4园林景观设计与文化结合更有艺术感和价值

我国文化多种多样、历史悠久,有着地域性、传统性和文化性,同时还有着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鉴赏价值,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通过共享文化,行动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种行为在对方看来是适宜的,可以引起积极回应的,并倾向于选择有效的行动。将文化应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去,人们在对设计出来的园林景观进行文化鉴赏的同时,也是对园林景观艺术的肯定,从而提高园林景观的艺术感和价值。

篇(10)

一、当前行业计划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近年来,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下行的压力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经济发展面临不少挑战。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卷烟市场容量趋于饱和、市场消费需求较为疲软、控烟组合政策连续出台等影响,今年以来,行业发展面临着部分地区销量下滑、增长乏力,烟叶库存持续处于高位,卷烟市场价格出现波动的情况,行业经济平稳运行仍面临较大压力,计划管理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和挑战。一是行业卷烟销量增量乏力,卷烟库存高位运行。卷烟销量方面:受卷烟销售市场大环境疲软的影响,今年上半年行业有4个月卷烟销量同比下降,全国有11个省级商业公司卷烟销量同比下降,其中6个省份同比下降1万箱以上,3个省份同比下降4万箱以上,全国28个省份销量增幅均低于去年同期。三季度,行业卷烟增量乏力的态势持续,1—9月,全国累计生产内销卷烟3965.75万箱,同比增加10万箱,增长0.25%,增幅同比降低0.83个百分点。结合1—9月全国卷烟总销量同比仅增加10万箱的实际,后三月要净增90万箱难度已非常大。根据各省上报的市场需求预测,全年卷烟预测销量为5052万箱,与年初制定的5100万箱目标有较大差距。卷烟库存方面:今年以来,全国卷烟库存持续偏高。9月末,全国卷烟含在途量工商库存达到465.1万箱,同比增加107.45万箱,增长31.52%,处于历史高位。其中工业库存从年初的140.7万箱持续上升到9月末的207.61万箱,卷烟商业库存虽然从年初的325.6万箱下降到257.5万箱,但仍同比增长3.32%。今年以来卷烟库存呈现工业库存逐月增加,商业库存逐月减少的趋势,但各月工业和商业库存基本都高于同期;库存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工业库存增加,9月末有17家省级中烟公司工业库存增加,从一个侧面反映是市场动销较慢的事实。卷烟社会库存也严重偏高,总体仍处于高位运行状态。中国卷烟销售公司对6月末社会库存的估算数为173万箱,国家局发展计划司估算数为197万箱,机构调研的估算数更是高达300万箱。由此反映出今年卷烟社会销量不增反降。二是重点卷烟品牌增幅回落,部分品牌价格出现波动。受行业销量增幅回落和库存较大的影响,行业重点品牌增幅也出现了回落现象。1—9月,行业28个重点品牌累计销售3307.37万箱,同比增加44.67万箱,增长1.37%,增速同比下降3.8百分点。卷烟市场价格方面,根据第三方咨询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1—9月,卷烟零售条价指数价格有8个月低于100,8个月同比下降,包价指数也有6个月同比下降,表明今年以来部分卷烟品牌市场价格不够坚挺,出现了降价销售的情况,价格出现了波动。三是烟叶库存处于历史高位,调控压力加大。6月末全国工商片烟库存总量已高达8950万担,库存达到36个月,库存总量比烟叶严重过剩的1997年还翻了一番。今年多数产区风调雨顺,气候条件喜人,烟农、政府种烟积极性高涨,预计烟叶产量将是丰收之年,这为今后三年降低库存总量、严控生产规模带来很大的压力。

二、对做好我区计划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今年以来,在行业经济运行总体不够理想的情况下,我区继续保持了持续协调稳定健康的发展势头,1—9月,全区累计实现卷烟销量125.27万箱,同比增加2.43万箱,增长1.98%,实现税利61.45亿元,同比增加7.78亿元,增长14.49%,各项指标稳步提升,多项指标在行业排位前移。但也同样存在销量增幅回落、库存高位运行、部分卷烟价格出现波动的问题,要实现年度计划目标还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针对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应该根据“113”工作指导方针的具体要求,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积极促进销量增长,确保销售总量目标的实现。要加强宏观经济形势对行业发展影响的研究,加强行业新一轮改革发展战略的研究,系统研究分析社会消费、居民收入和消费价格等宏观经济指标,准确预测宏观经济对卷烟销量、结构、品牌等的影响,把促销量作为当前卷烟销售工作的重中之重,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切实加强市场分析预测,深挖市场潜力,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增加适销对路货源,更为精准地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个性化偏好,最大限度满足市场需求,不失时机地扩大卷烟销量,确保完成全年销量目标。二是坚守烟叶生产“两条红线”,突出抓好特色优质。各产烟单位要严控烟叶种植面积,严格烟叶收购纪律,确保种植面积不超标、收购总量不突破国家局下达的收购计划这“两条红线”。着力提高特色优质烟叶发展水平是国家局工作会议提出的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是提高烟农收益,稳定烟农队伍,满足工业对上等烟比例日益提高的客观要求,更是直接关系着广西烟叶的生存和成败,广西作为后发展的烟叶产区,要在突出抓好特色优质上下功夫,要强力落实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进管理模式和组织方式创新,迅速提升特色优质烟叶生产水平,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三是加强调控,确保卷烟市场价格稳定。要按“总量控制、稍紧平衡”的调控原则,严密监控卷烟购销存、价格和存销比情况,把握好卷烟销量、效益完成进度。要坚持把价格作为调控的第一信号,把价格稳定作为调控的第一目标,对价格出现明显波动的要果断紧缩投放,对价格出现倒挂苗头的要暂停投放。要把存销比作为调控的辅助工具,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消化社会库存,不断挤掉卷烟营销中的泡沫和水分,坚定不移地把市场状态调整到位,确保市场供求平衡、节奏均衡、库存合理、价格坚挺。

作者:苏雷

上一篇: 大学生诚实守信论文 下一篇: 中职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