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安全健康管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7 17:56:0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员工安全健康管理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员工安全健康管理论文

篇(1)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又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于这些挑战,企业一定要形成认识,通过合理的对策推动管理会计的发展。论文基于大数据时代的背景,首先针对管理会计的内涵展开分析,然后论述了目前管理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对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数据;管理会计;发展问题;解决对策

1引言

管理會计最初由成本会计和管理控制两部分组成,即管理控制功能在成本会计上的叠加。管理会计在会计上比较灵活,运用使用的会计方法比较新颖,并利用统计学、管理科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对企业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在考虑到会计的及时性和相关性特点的基础上,为财务会计、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随着理论和技术的发展,管理会计涵盖的内容越来越多。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参考,这也主要受益于数据处理技术的进步。

2大数据时代下管理会计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对大数据在管理会计的运用认识不充分

提到大数据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大家会很自然地将其归结为大企业的专利,许多中小企业认为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与自身关系不大,没有对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对大数据的正确认识。目前数据处理技术取得巨大进步,如何将其与管理会计融合,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知。很多企业管理者人还认为财务会计为主,管理会计作用可有可无。由于对大数据认知不足,大数据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效率较低,在中小企业的现象更加明显,这些企业无法充分利用大数据达到管理会计与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以上对于管理会计的忽视和对大数据运用的不充分直接制约了管理会计的发展。

2.2信息储存空间有限,分析方法欠缺

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企业信息收集加工的能力。在信息海量增长的今天,大量的数据需要存储和处理。数据是会计工作的重要信息。信息技术分析方面的短板致使企业自身难以保存太多的数据量,让数据分析变得困难。目前管理会计和数据处理没有取得很好的融合,或者没有很好地利用数据技术的强大处理能力,这也是让管理会计难以发挥帮助企业决策,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的原因。想要使信息化取得显著的进步,需要海量的资源分享平台作为前提条件。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其核心云计算刚刚起步,发展距离实际运用还有一定的距离,这必然会限制信息技术的发展。

2.3有关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作为一种管理技术,管理会计的发展也基于成熟的人才。这就要求管理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基于传统技能的数据处理和现代的分析技术能力。只有两者都具备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将管理会计带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目前,我国这类人才很少,培训需要一定的时间。实际情况是,许多管理和会计职位仅从财务会计转移到会计或直接兼职。这些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导致管理会计的效率低下和绩效低下,并且无法履行其应有的职能。还有一类员工,他们的工作时间长,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接受程度低,甚至更多会直接抵制新知识。这些因素都限制了管理会计的发展。

2.4管理会计信息管理存在风险

大数据技术一方面合通过网络搜集海量的信息,并将其分类汇总,这给传统管理会计带来巨大的挑战。但是网络收集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有待商榷,过度的寻求网络信息会不会侵犯企业的隐私信息也值得关注。企业的管理会计信息属于企业的核心秘密,高难度的数据处理、病毒、黑客攻击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管理会计工作的安全性,导致会计信息的丢失或泄漏。要想确保企业管理会计信息不被窃取,需要面临的困难重重。首先,企业的信息越来越多,保证所有信息的安全成本巨大;其次,移动智能产品的层出不穷让企业的信息接入端口和接入设备增加,难以对所有的接入设备进行控制;最后,外部获取信息的手段在不断改进。以上三点造成目前的现状就是企业信息安全性不高。

3大数据时代下解决管理会计发展问题的对策

3.1树立对大数据的正确认识

随着技术的进步,单一的传统财务会计无法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多样化的会计管理模式已成为许多业务会计改革的重点。管理会计服务于公司的管理,并集成了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功能,在公司的决策中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大数据技术为管理会计的转型提供了机会。一方面,其带来了思想上的变化,另一方面带来了管理技术上的创新。大数据与管理会计的结合应该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如果公司希望在复杂的经济浪潮中快速发展,则必须实时更新业务管理的概念并增强关注度。因此,经理层需要更新观念,发展创新观念,增进对行政会计理论的理解,制定有效的企业管理会计制度和公司章程[1]。

3.2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

信息化的发展限制了管理会计的发展,想要实现管理会计的发展就必须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不断涌现,用科学方法整理数据,从不同角度准确分析和判断企业管理信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建设具有较强数据共享能力的信息平台,在这些平台上把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生产信息、财务数据、人力数据等进行处理和共享[2]。企业需要哪些信息可以随时从平台获取,从而提高数据分析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优势。

3.3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加速转型

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是解决企业管理会计应用问题的关键。首先,轉变轻视管理会计作用的意识。如今,许多业务经理专注于在公司任职期间的短期利益,忽略发展管理会计和员工培训。这将导致公司财务管理混乱,阻碍管理会计的发展,并不可避免地给公司带来不可控制的风险和损失。其次,进行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培训,招募高级人才来培训公司会计人员,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技术水平。这样随着其业务技能水平的提高,将为公司带来先进的管理模型和概念,提出创新的想法,并增进对管理会计和大数据的正确理解。最后,采取有效的方法引进专业人才。通过外部招聘和内部培训,促进管理会计人才队伍的建设[3]。

3.4加强会计信息安全管理

会计管理方面的数据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为有效防范信息安全风险,企业应根据自身需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严格遵循实施[4]。首先,有能力的大中型企业可以开发保护信息安全的技术系统,并引进相关安全技术人员,不具备自身开发信息安全系统的中小企业,可从可靠的供应商购买安全的技术软件,并运用到信息安全防范中去;其次,企业应提高网络安全的防范意识,加强网络的安全监管力度,对管理会计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对存在风险的环节及时预警,这样可以尽早发现会计信息中的安全问题;第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建立健全关于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从法律的高度去约束泄漏和盗取企业信息的行为,对违反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的个人或者单位按照法律严惩。

大数据时代对社会的经济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理念、经营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等都受到了挑战。要积极面对和解决管理会计在大数据时代遇到的问题,转变观念,提高对管理会计的重视,保证信息的安全,促进管理会计的高质量发展,以进一步在新时代背景下增强管理会计为企业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浅谈如何实现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管理的共同发展论文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是党的优良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力量,而且还能引领员工思想状态和价值观的发展。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我们在以人性化和科学化管理的同时,更要密切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在企业管理中,政工工作开展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企业管理人员,要充分发挥政工工作的重要性,保障企业管理,为企业营造和谐氛围。

关键词:政工工作;企业管理;共同发展;研究对策

一、政工工作在企业管理中重要意义

政工工作不仅可以促使企业员工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在获得教育的前提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还可以提升企业凝聚力,更好的发展团队意识和进取精神,进而推进企业的整体发展。开展政工工作,为了提高企业员工精神的提升以及企业内部文明精神的提升,可以通过发展企业文化建设,系列的文化宣传和企业活动;加强员工之间在交流以及思想的统一,减少企业管理人员与员工的距离,以达到强化凝聚力,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开展政工工作,为了提升员工的工作激情以及积极性,挖掘企业的增长潜力,以达到提升竞争力。同时党员要在政工工作开展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通过支委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等形式,了解员工思想动态、帮助员工解决问题,将工作有序的推进。可以说政工工作的有效开展对实现企业长效发展是至关重要。

二、企业政工工作现状

(一)政工工作理念僵化

政工工作被忽视,政工人员的工作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很多企业由于政工工作的滞后导致员工的积极性没有得到调动,人力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部门之间关系没有理顺,员工缺乏正确的舆论导向,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没有形成健康、和谐的工作关系。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主动性差、随大流的思想,个人发展缺乏有效规划、动力不足。政工工作的不被重视,与部分企业落后的、僵化的工作理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二)政工人员素质不高

大部分企业的政工人员的自身专业素养不高,导致无法提升政工工作的质量,再加上政工人员本来就比较少;另外企业对政工工作的忽视,导致政工人员的培训力度不够,政工人员也因为一些客观的因素,在工作上趋于形式化,创新的力度也不够,严重的形式主义再加上专业知识的退化,导致政工工作在企业的成效显得微不足道。

(三)政工工作方式缺乏创新

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信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信息互动的方式也越来越媒体化,网络已改变了多数人阅读的习惯。而企业没能很好地利用网络平台,仍停留在以学习报刊、纸质文件等为主的宣传模式来开展工作,导致上令不达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政工人员到生产现场较少,与员工之间缺少沟通交流,不了解员工真实想法,因此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没有针对性,工作效率低,而且也难以有效激发员工参与的主动性。

(四)政工队伍建设不重视

企业忽视对员工思想的引导,导致企业内部出现小团体等不和谐的情况,甚至可能还存在一些比较自私的政工人员,对自身的小利益斤斤计较且不顾全大局,由此阻碍了政工工作的开展。另外,由于大部分企业缺乏政工工作的奖惩机制,从而导致政工人员的热情降低,从而导致政工工作的效率降低。

三、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管理共同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对政工的思想认识

要重视企业的政工管理工作,并对企业员工做到人性化且科學化的管理。在工作的过程中,员工作为企业的一线工作人员,不仅仅决定了企业的运行生产,还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发展,所以应当对企业员工积极的开展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并且重视政工工作的价值及其作用。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当起到领头的作用,积极主动的去接受政工教育,为企业的政工工作做好表率,结合自身的特点,创新工作方式,打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转变企业老旧的管理观念

管理人员应当尊重员工的个人意愿,并对于员工所提出的建议适当性的进行吸取,从而发挥员工的个人能力,使其能够更好的投入到企业的运作当中;员工通过参与培训,从而了解到自身的价值,充分提升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员工在充满热情的情绪下更加配合企业的管理,使其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动力,并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三)提升企业凝聚力

很多企業都只注重于业务的发展,从而忽略了政工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导致政工工作人员素质都普遍较低。政工工作对企业业务有着积极的因素,不仅促进了企业业务的发展,并且提升了员工的政治觉悟,从而提升了企业的凝聚力,这样不同部门的合作效率也会随之也提升。随着越来越多的政工人员能够具备高的工作素养,并且对企业内部的业务工作越来越熟悉,使员工能更快的融入到其中,并在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可以发挥自身的作用。

(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在实际开展政工工作的过程当中,应该积极的做好党员模范的带头作用,且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得政工工作在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中更好的开展,保障了政工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定期对政工工作积极配合的员工进行评选,针对这些优秀员工进行适当性的奖励机制,从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并促使其他员工对自身要求的加强。

(五)完善企业政工工作

篇(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对企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日益突出,但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问题严重,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关专家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全国12家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科技人才情况进行调查,结构显示,煤炭企业人才引进数量不足,但流失趋势较明显。近几年,12家企业每年引进的本科及以上人才分别为965,701,577,549 人,在逐年减少;而每年流失的本科及以上人才数分别为254,270,320,436 人,在逐年增加,人才流失问题日趋严重。因此,如何防范人才流失对于国有煤炭企业势在必行。

一、人才流失对国有煤炭企业的不良影响

1.增加企业的成本。当员工离开企业后,为了填补职位的空缺,企业必须重新进行招聘。新员工来到企业后,必须对新员工进行岗位胜任能力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培训,招聘新员工的费用以及对新员工的培训费用都将作为企业额外增加的成本,列入企业的成本损失。

2.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于新员工在对企业的了解和技能等很多方面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都与老员工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对他们的培训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企业的经济效益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3.影响企业的士气。员工之所以离开企业,是由于他们对企业存在严重的不满情绪,例如有的员工对薪酬待遇的不满,有的对企业的人文环境不满等。这种不良的情绪往往会在团队中蔓延,引起团队中其他成员的消极情绪,使很多缺乏工作稳定性和忠诚度的员工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纷纷跳槽。因此,员工流失率过高的现象对现有员工的士气有很大影响。

二、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

1.煤炭行业的特殊性。由于受地理位置、工作环境、薪酬待遇等方面的影响,导致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现象十分严重。第一,地域环境的影响。现代企业的员工不仅考虑自身的生存环境,而且十分注重下一代的培养和发展环境。而煤炭企业大多建在偏远地区,一般都远离省会级城市,在居住环境、医疗环境、教育环境等方面与大城市都有较大的差别,这些都会成为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二,工作环境的影响。煤炭开采业是高危行业,在开采过程中存在着瓦斯、煤尘、水、火、顶板等诸多不安全因素,人们对煤炭行业存在很多顾虑和担心。而且,煤炭企业的工作环境差,条件艰苦。这些都是导致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第三,薪酬待遇的影响。由于煤炭行业发展不景气,导致煤炭行业的薪酬水平较低,有的企业甚至不能保证工资的正常下发。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基本薪酬属于员工最基本的保障,如果基本薪酬得不到保障,就会导致员工的不满,最终的结果会导致企业的人才流失。

2.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不合理。国有煤炭企业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还很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论资排辈的现象严重。目前,很多国有煤炭企业在用人时仍然受传统的人事制度的影响,在任用、待遇、升迁等方面还是论资排辈,不考虑员工实际的工作业绩和能力,使企业很多人才不被重用。由于人才个人能力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职业前景也非常渺茫,导致很多人才纷纷离开企业另谋他就。(2)缺乏科学的考评体系。企业在对员工进行评价时,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考评体系,仍然停留在领导对员工的主观评价,因此,考评结果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不能反应出员工的真实绩效。这将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热情,最终会导致对企业丧失信心。(3)平均主义严重。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煤炭企业内部的平均主义现象十分严重。企业的一些优秀人才,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感受不到企业的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对企业的不满。

3.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国有煤炭企业认为,培训对于企业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因此,对培训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多煤炭企业不仅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甚至将人力资源部门也归入后勤或其他部门论文提纲怎么写。一些煤炭企业由于资金紧张,只对员工进行入职培训,缺乏对员工的中远期培训,一些效益不好的煤炭企业甚至取消了对员工的培训投入。培训投入的严重不足势必会影响培训工作的正常运行。企业的人才非常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如果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学习机会的话,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茫然感和失落感,在这种情况的驱动下,他们可能就会寻找其他的就业机会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4.忽视企业文化建设。国有煤炭企业由于受资金、管理水平等方面的限制,过多地看重企业的物质利益,忽视了在文化方面的建设。近期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作了“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只有 17.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上,80%以上的经营者都将此归之于市场营销能力、经营组织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研发能力等。很多煤炭企业的管理者认为,企业文化对于煤炭企业可有可无。有的煤炭企业虽然意识到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但不知企业文化应从何处入手,应交给哪个部门,具体应该从事哪些活动。很少有煤炭企业建立相应的企业文化部门,因此,煤炭企业的企业文化在很长时间处于缺失的状态。

三、防范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对策

1.加强对煤炭行业的重视。煤炭行业属于国家重要的资源产出行业,担负着开采煤矿资源的重任,因此,国家应加强对煤炭行业的重视程度。煤炭企业由于资金不足,致使员工的薪酬水平较低,企业的工作条件恶劣,人才流失的现象十分严重。为了保证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国家应增加对煤炭企业的资金投入,还可以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例如:为煤炭子弟考大学开设绿色通道等,帮助企业吸引和留住所需人才。煤炭企业应提高员工的薪酬水平,对于企业的不同人才的薪酬可以适当拉开档次,同时,要加强对企业工作环境的改善,以留住企业所需人才。

2.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国有煤炭企业为了摆脱人才流失严重的困境,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用人机制。企业应该根据员工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安排适合他的岗位,做到合理用人。同时,要制定一套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尽量使考核体系做到客观、可行。要依据对员工的考核结果,对其进行奖惩。而且,企业还应帮助员工设计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由于受个人价值观、家庭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一些员工想成为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另一些员工希望在专业上得到发展。如果员工的个人目标不能实现,感觉未来的发展前景渺茫,就会缺少工作的动力和热情。因此,国有煤炭企业可以帮助他们设计职业发展规划,通过培训和管理,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发展规划,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通过对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使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和组织的发展目标相一致,以利于煤炭企业目标的实现。

3.加强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为了避免人才的进一步流失,煤炭企业应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第一,煤炭企业应建立与培训相适应的组织结构,以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煤炭企业应建立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将培训工作视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建立独立的培训部门,以增强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第二,煤炭企业应建立与培训相适应的组织制度。建立良好的培训制度是促使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麦当劳非常注重对员工的培训,为了调动员工对培训的热情,将员工的培训与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有效结合起来。麦当劳在对新员工进行培训时,主要是学校麦当劳工作手册和现场观摩;如果想升为店长,必须在地区的培训中小学习;如果想升为区域经理,必须到全国的培训中心去学习;如果想升为大区经理,必须到美国的汉堡包大学去学习。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指经过企业领导者的倡导和全体员工的认同与实践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和灵魂,它具有凝聚、导向、激励等功能。我们可以利用企业文化把员工个人的追求和企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将分散的员工个体力量聚合成团队的整体力量;可以利用企业文化引导员工的言行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吻合;可以利用企业文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国有煤炭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企业文化部门来从事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应建设由管理者倡导的、全体员工认同参与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赵芬.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与对策.科教文汇,2008,(5).

[2]张彦鹏.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暨对策研究.中国商界,2008,(7).

篇(3)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之后,新世纪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曹妃甸地处环渤海中心地带,毗邻京津两大城市,重要的战略地位决定了曹妃甸在建设过程中要高标准严要求。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功能定位,注定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目前,曹妃甸工业区应尽快搭建一个完整的科研项目介入平台从而推动曹妃甸成为北方最先进的循环新型工业化基地。

1、曹妃甸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搭建

“科研项目介入平台”是针对曹妃甸工业区建设中科研项目合作情况的研究所提出的概念,它是指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在国家推进创新体系建设以及合作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以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目标,本着“平等互利、资源信息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等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的一种组织形态。

政府从微观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转变成宏观调控者,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是平台建立和成长阶段的第一推动力;企业是平台建设中的主导力量,实施创新的主体,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点,通过与建立高校和科研院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期合作形式项目管理论文,满足技术创新对于合作长期性、深入性的要求;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知识和创新的源泉,聚集了大量人才资源、学科资源和创新成果资源,具备优良的基础科学和前瞻性科研环境,对平台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1]。

根据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功能需要,可以将该平台分为六个模块,分别为文化模块、信息平台模块、智力支持模块、资本支持模块、中介服务平台模块、政府支持模块。该平台以文化模块为催化剂,信息平台为科研介入接口,通过智力

支持、资本支持和中介服务平台三大核心模块,在政府支持模块的辅助下高效的为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服务提供科研服务。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搭建功能模块图如图1

图1 科研项目介入平台功能模块图

文化模块的建立有利于营造园区和企业创新的良好文化环境,激发各创新主体的创新欲望,从而不断完善曹妃甸工业区平台文化建设;信息平台模块是指通过建立一个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信息交流中心,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及中介机构等主体广泛的在该平台进行有关技术创新的信息交流、引导、转化和传播;智力支持模块的功能是为曹妃甸企业进行科研项目引进高层次的科研人才,同时,加快曹妃甸及周边地区高校及科研机构高素质科研人员的步伐,并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为曹妃甸提供智力保证;资本支持模块则是建立以风险投资为主的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投资与融资体系,完善曹妃甸工业区的投融资环境,帮助曹妃甸内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成长;中介服务模块的形成,有利于知识、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的流通,具有加速整合的功能,是实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催化剂;政府支持模块在该平台中的功能主要是管理与监督,具体而言,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定期对该平台进行考核加强平台的管理,保证平台健康运行,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组合式的科研扶持政策, 加快企业的成长。

2、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运行机制研究

运行机制是指一个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原理过程和方式,它是制度框架内的组织和行为的规则和方式。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运行有着深刻的理论根源,同时无论是科研介入平台的整体运行还是各子模块的运行都有其固有的运行原理与过程。曹妃甸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六大模块,为了促进政企学合作,提高科研创新的能力和企业的竞争力。运行机制主要分三块内容:市场调节机制、创新机制、要素间的关联机制。

2.1、平台运行的外部环境调节机制

外部环境调节机制是指市场调节机制期刊网。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企业才会具有技术创新和结网的内在动力,进而才会自觉按照平台的要求项目管理论文,对自身行为加以完善,以便更好地参与系统的运转,最终各主体就会逐渐形成一些适应平台环境的特点。

对于曹妃甸工业区的企业而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但是,技术创新活动并不是集中在一个企业内部完成的复杂的技术系统,它必须通过大量企业之间长期的、无限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才能建立起来。因此,企业就迫切需要与其它行为主体结网。对于高校和科研机构而言,当曹妃甸工业区的市场机制不完善时,就会缺乏对科学与技术进步进行价值表征的价格信号,只有通过政府直接划拨科研经费由,这就导致了高校与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创新及研发的动力来源于政府指导下的技术推动,不利于提高高校及科研机构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而在较为完善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发展不完全依赖政府,而是积极走产业化的道路,更多地与企业进行科研交流合作。总之,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才能驱使高校与科研机构产生构建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动力。对于政府而言,市场机制的建立促使曹妃甸工业区成为具有相对独立利益的经济主体,这样,政府就会真正关注区域利益,关注工业区的经济发展,从而产生强烈的促进构建平台的要求,并且改善自身组织的一些行为,逐渐发育成平台环境所要求的政府。

通过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能够为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提供相互交流的界面,使创新平台的网络联系渠道得以不断开辟。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往往互不来往,交流难以在区域内形成网络,而市场机制给各行为主体跨越自身组织边界进行交流提供了机会。市场机制促进了资源在平台中的顺利流动,实现优化组合。在市场机制引导下,各行为主体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渠道,人才技术信息等各种资源高效流动。并且市场机制可以提供准确的信号项目管理论文,促使资源的流向带有趋利性,使网络中的资源趋于流向能产生创新集群的行为主体。

2.2、平台的创新机制

创新是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任务。该平台只有在各种创新机制的协调和影响下,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创新平台的创新过程受到创新机制的支配,其主要内容包括技术创新机制、制度创新机制和管理创新机制[2]。

(1)技术创新机制

技术创新是创新的主要形式,它是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及科研机构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以其创造性的构思和市场成功实现为基本特征的层次性技术经济活动的综合全过程,它由新设想的产生(获取)、研究与开发、中间试验、商业化生产、市场销售与扩散等一系列环节构成。而技术创新机制是指科研介入平台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决定创新者技术创新绩效的一整套机构和制度,也可以说是一个有关支持和促进技术创新的完整的体制。

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技术创新机制主要由创新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四个相互联结相互协调的部分组成。创新机构主要包括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和中介服务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包括高校图书馆、科技数据库、公共基础设施、孵化器等基本设施。创新资源指资金、人才、信息、知识、专利技术等。创新环境是政策与法规、管理体制、市场和服务的统称,是维系和促进创新的保障因素。技术创新机制通过对平台各部分的协调,有利于形成信息网络、建立大型科研设施、技术产业中试基地等硬环境,同时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新区创新文化等软环境,并通过协调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运行,影响各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从而最终实现创新。

(2)制度创新机制

制度创新机制是指制度主体通过建立新的制度构建,并通过该制度的运行能获得追加利益。制度创新机制在整个创新机制中居于基础和保证地位。技术创新作为技术与经济联结,为促进经济发展而进行的新技术应用与商业化活动,更离不开制度的约束。科研项目介入平台本身作为一种制度性的系统安排,其运行过程要受到制度创新机制的影响和支配期刊网。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知识创新,如果不和制度创新相结合协调运作,其结果不是有名无实就是事倍功半,所以需要建立一个所有制结构合理,产权明晰,权、责、利相匹配,分配制度完善,管理科学的制度创新机制,引导创新的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

(3)管理创新机制

管理创新强调创新是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中的基本活动,在管理领域,创新不只是一种职能,而是管理思维的变迁所形成的新模式。在科研介入平台中,管理创新机制对主体的创新行为和活动及整个项目介入平台的运行环境都会产生影响。从宏观角度而言项目管理论文,管理创新机制直接影响着政府管委会的行为,管委会在该机制的协调下,往往会精简机构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高效运行机构,从而为创新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从微观层面的企业而言,在管理创新机制的协调和促进下,新区内的高新技术和传统企业通过不断提升管理质量,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有利于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确立。

2.3、平台的要素关联机制

科研介入平台的各创新主体之间、创新要素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平台创新功能的发挥受各种关联机制的影响。具体说来,要素之间的关联机制主要包括产业聚集机制、政企学合作机制、风险投资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及创新服务机制。

(1)产业聚集机制

科研介入平台作为支持曹妃甸发展的重要环节,不仅能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加快社会发展,而且使区域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区域创新的源泉。成功的科研介入平台可以促使新企业不断地繁衍,区内企业之间频繁的相互作用可以减少交易费用,产生协同效应和集聚效益,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化和升级。从地区的产业联系来看,只有当孤立的企业间形成有机的集聚,企业间产生的物资流和信息流汇成网络时,科研介入平台的功能才能得以实现,而这些都是产业聚集机制起作用的结果。

(2)政企学合作机制

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运行需要在政企学合作机制的调节下进行的。政企学合作机制的发挥要求加强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和大学之间的联系,加强政府各部门间的协调。企业可以针对自身需求和条件,充分利用外部技术优势,弥补自身创新能力的不足,避免盲目投入和重复开发,降低创新风险。科研机构可以面向市场,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针对企业的技术需求,组织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总之,政企学合作机制的发挥可以将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有效推动创新活动的开展。

(3)风险投资机制

科研项目介入平台功能的发挥离不开风险投资机制的协调。在平台内部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和风险投资机制有利于坚持发挥政府投入的杠杆作用。利用科技项目经费对重点项目进行支持和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项目管理论文,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同时,通过拓宽资金渠道、发展资本构成多元化的创业公司,规范创业投资企业产权制度,有利于建立健全创业投资的市场准入机制。

(4)创新激励机制

各组织机构参与合作创新的积极性是曹妃甸科研介入平台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在平台建设和运行的过程中,还要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曹妃甸工业区及周边地区是精英人才的汇集地,在技术资金人才都具有超流动的特征。通过建立政策激励、产权激励、考核激励等创新激励机制,有助于企业将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发展前景紧紧地在联系在一起,发挥人才的创新潜能。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运行有利于形成风险分担受益共享的激励机制,风险共担受益共享的新型机制的建立,不仅让员工有充分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而且还为员工发挥其创新潜能提供制度保障[3]。

(5)创新服务机制

在创新服务机制的协调下,科研介入平台创新服务平台的运行能营造有利于园区创新活动的良好环境。曹妃甸工业园区作为我国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新兴工业化基地,必须按照市场法则,积极建立和完善各种服务系统和技术信息网络系统,包括孵化器、网络科技信息网络、科研协作网络、人才培训网络、融资协商网络、国际合作网络等,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通过创新服务机制的运行来有效推动和促进科研项目介入平台功能的发挥。

3、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运行保障措施

3.1、构建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介入平台规划

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发展,要紧紧围绕科研项目的需求发展方向而建设。平台管理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包括曹妃甸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全面实施,因此应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分步实施。

考虑到科研项目合作的复杂性、长期性及科研项目合作对于投资环境的优化和促进作用,科研项目平台的建设发展目标分三步走,逐步实现科研项目平台功能的最终完善期刊网。具体是:第一步,建设启动阶段,主要任务是,建设好科研信息服务中心的硬件设施,并在发展电子政务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职能部门信息系统和行业部门管理系统,并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为科研项目合作服务提供支撑平台;第二步项目管理论文,建设推进阶段,在正常运作科研平台的基础上,完善平台会员,引导更多有实力的高校及科研机构参与进来;完善中介服务,将涉及科研合作业务有关的中介机构,如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纳入进来,提高科研合作的服务质量,同时,要不断的对信息库进行更新,建立成综合性较强的科研项目平台;第三步初步完善阶段,在科研项目平台高效运作的基础上,提高该平台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与全国范围以及国外的知名高校,企业、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形成规范、开放、共享、安全的服务与管理体系,培养一批从事科技平台建设的专门人才队伍。

3.2、建立精简高效的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组织机构

建立科研项目介入平台委员会,有助于企业提高决策水平和效率,有利于广泛吸收各方面的专业力量成立专家咨询机构,从而加强曹妃甸企业对科技水平问题的集成研究。目前曹妃甸信息化程度不高,普遍存在企业间缺乏联系,缺乏市场信息或且力获取市场信息的问题导致因信息不充分或交易成本过高,而使企业难以把握市场情况。周边高校科研机构也难以通过有效的途径对曹妃甸内企业科研项目上服务提供足够的支持。如此一来,既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成为企业与政府之间联系与交流的障碍,影响了政府功能的正常发挥。减少企业与政府间的信息不对称,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水平的体现。

因此,政府必须制定相应计划并筹建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组织结构,专门负责为企业提供咨询信息和产学研服务,设立专项基金资助企业参加各种展览会和交易会,并建立专门场所并定期组织企业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并通过该平台对参与主体进行科学管理,提高科研合作的效率。以下是该委员会的组织机构。

图2科研项目介入平台委员会组织结构图

3.3、完善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法规制度建设

首先,必须加强科研介入平台的法规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法律环境。良好的法律环境能促使曹妃甸企业与周边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主体之间建立健康的合作关系项目管理论文,增强网络联系的稳定性,并且还能有效地保护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

其次,要完善知识产权与专利技术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知识管理水平。鼓励科研活动和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只有通过知识产权与专利技术的保护才能做到。为了推动企业的技术升级,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水平,增强其核心竞争能力,不仅要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而且要注意学习运用知识产权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力工具,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良好的条件。

最后,要完善科研项目监管制度。从科研的创新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来看,对任何专家的科研项目都应该是可以进行监理的,通过用社会化、程序化、科学化、专业化的管理方式,取代科研项目管理中目标无法量化、方法不科学、程序不规范、质量无保障、进度难控制和监督保障不到位等问题,摆脱传统管理的弊端。科研介入平台需要按照客观、透明、明确的评价标准,建立健全科研监管机制,由科研介入平台的主管部门聘请资深的专家组成监理专家组,对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目标、质量及经费使用状况进行全程监理,避免科研中的腐败,确保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权益,保持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的统一,实现平台运行的环境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参考文献

篇(4)

一、科学引导创一流

一流建设之初,我们紧紧围绕“一强三优”发展战略目标和“三抓一创”工作思路,积极实施“三新”农电发展战略,按照“两个转变”和“四化”建设要求,结合自身供电量小的特点,重新谋划和定位企业发展,将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发展型、和谐型”四型特色的“一强三优”供电企业作为南乐局的发展战略目标,将“固本强基,和合奋进,追求一流”作为企业的共同愿景,重新修订了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的系列规划,制定了“夯实基础,注重内涵,突出亮点,创新特色,全面提升”的总体思路,为一流建设的务实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一流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日常工作一流化,一流工作日常化”的原则,充分运用“学习、工作加研究”的方法,将一流建设的9项考核指标分解成涵盖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可靠性管理等22项内容的一流软课题,并成立攻关小组、拨付专项经费,将工作难题当作课题攻关,使工作难点变成工作亮点,做到了一流建设与日常工作结合、课题研究与工作创新结合、科学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目前共有10多项课题研究成果得到应用。通过狠抓农电基础建设和管理科技创新,确保了一流工作的内涵和外延齐头并进,协调发展,企业呈现出“各项工作亮点纷呈,一流建设成效显著”的良好局面。

在成功创建国家电网公司一流县供电企业后,面对荣耀带来的一些思想波动和自满现象,南乐局及时开展了“清醒有为”大讨论、建言献策“金点子”、公开承诺作表率、走出企业找差距、凝心聚力谋发展等一系列活动,征集合理化建议150余条、思想报告和公开承诺书260余份,进一步坚定了“淡忘过去,清醒现在,有为将来”的工作理念,明确了“以精益化管理考核建立一流常态机制”的工作思路,确保了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企业实现了售电量连年增加、连创历史新高,连续17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连续16年实现电费结零,连续5年保持行风评议第一。目前,南乐局“团队在形成、基础在夯实、管理在提升、效益在提高”,企业整体发展态势稳健良好。

二、文化引领新思路

 南乐局坚持以人为本,将“有为班子,满意班子,特色班子”作为领导班子团队愿景,重点突出“有为”二字,始终坚持文化引领思想,理念开拓思路,境界铸造内涵,以企业文化建设引领一流同业对标工作,使全局上下形成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步调上和拍、感情上和弦的创一流氛围,使企业始终保持着和合奋进的发展态势。

数十年的发展,南乐局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更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制定了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抓手,培育企业文化的重大战略决策,通过立制度、建文化、激励人等措施,全面提升企业管理,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通过举办愿景训练营,提炼出“固本强基,和合奋进,追求一流”的企业发展愿景,在统一思想和认识的基础上,本着“弃取有道,收放有度”的思想,将企业长期沉积的“和合”思想融入到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体系,在继承和发展中不断创新,进而培育出“人和心合,和衷共济”的和谐理念、“清醒有为”的工作理念、“同道为朋,和合制胜”的团队理念、“度电必争,不留遗憾”的营销理念、“借一堑,长一智”的风险理念、“以学育人,以制度人,以家聚人”的人本理念、“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才理念……初步建立起独具南乐电力特色的“和合”思想体系,并融入到企业文化“四统一”实践中,进一步增强了国家电网公司优秀企业文化的穿透力、影响力和震撼力。

南乐局秉承“以学育人,以制度人,以家聚人”的人本理念,确立了“将企业打造成一所持久学习力的学校、一支高效执行力的军队、一个超强凝聚力的家庭”的“三个一”战略目标,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抓手打造一所学校,以标准化体系建设为抓手打造一支军队,以和合家园建设为抓手打造一个家庭,不断培育“和合”思想,践行“四统一”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夯实了员工思想基础,促进了一流同业对标工作,提升了一流建设内涵,营造了“人心齐,合力足,干劲大,成效快”的一流建设氛围,达到了“基础管理两手抓,内涵外延齐打造,和心合力创一流,凝心聚力谋发展”的思想境界。

三、突出特色树标杆

  在创一流同业对标工作中,南乐局对企业自身优点和不足进行了系统思考和科学分析,结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打造特色,不断完善一流建设措施,丰富一流建设内容,提升一流建设内涵,为实现国网一流目标和建立一流常态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1.标准化建设夯基础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抓基础、上台阶,大力推进农电标准化建设”的要求,按照“横向协同,纵向贯通,整体协调,运转高效”的工作思路,我们以引入流程管理为导向,开展了标准化体系建设。对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共梳理出工作流程249个、管理标准171个、工作标准177个,初步建立起了企业基础资料体系、规章制度体系、标准管理体系和工作流程体系。在此基础上,修订了《岗位工作手册》,制定了《精益化管理考核细则》,从业绩分配、团队协作和个人贡献等方面实施精益化管理考核,形成了“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据可查”的管理机制。通过精益化考核,停电计划执行率由原来的60%上升到95%。开发使用的《战略绩效及流程管理系统》,实现了精益化管理考核的自动化、科学化、精细化。标准化体系建设在第五届中国电力企业管理论坛上进行了经验交流。

 2.责任意识保安全

引导员工牢固树立“相互关爱,共保平安”的安全理念,强化“安全生产,我的责任”意识,创新安全手段,培育安全文化。在加强安全常规管理的同时,自行创作的2首安全生产歌曲广为传唱,并附安全赠言制成电脑屏保,将安全责任意识根植员工心中。树立了安规考试100分合格的观念,建立健全16种应急预案,经常组织应急演练和反事故演习,保持了稳定的安全局面。连年保持省级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在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安全座谈会上做典型发言。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3.依法治企避风险

南乐局作为国家电网公司各类“违章”集中排查整治工作定点联系单位,牢固树立了“吃一堑、长一智”和“借一堑,长一智”的风险管理理念,将各类“违章”排查融入日常工作和员工行为,共排查出各类“违章”42项,目前已经全部整改。还从法律的角度编写了《南乐县电业局危险点分析与预控手册》,初步建立了以“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救济”为主要内容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受到了国家电网公司调研组的好评,在省公司专题培训班上作典型发言,在国家电网公司年中农电工作会上进行成果。

4.预算管理降成本

坚持“预算管理、合理授权、规范使用、节奖超罚”的原则,实行全员管理、全程控制、“管事管钱相分离”的监督约束机制,制定出台了预算管理办法、成本定额管理办法、成本核算员管理办法,将差旅费、办公费、招待费、维修费等17项费用全部纳入各部门定额预算管理范围,每个部门设立一名兼职成本核算员负责部门成本控制,掀起了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通过自己组建防腐队、修旧利用、实行车辆公里票、部门费用定额等形式,每年节约成本费用近百万元。

5.职业生涯育人才

按照“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才理念,依照《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岗位分类标准(Q/GDW246—2008)》,将员工岗位划分经营管理类、专业管理类、技术管理类、生产技能类、服务类共5类职系,结合实际设立36个职阶和126小类岗位,逐级为员工设定岗位成长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激励制度、评估机制和薪酬机制等,鼓励员工职位进阶、岗位成才,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了员工和企业和谐发展。

6.特色班组举亮点

在班组中率先引入6S管理理念,设置了统一的VI标识,增设了彰显个性特色的文化室、文体活动室、愿景墙和文化长廊等。目前,基层站所绿化亮丽、布局合理,生产区设备工具排列整齐、摆放有序,生活区环境优雅、温馨和谐,办公区窗明几净、规范整洁。在此基础上,为基层班组配备指导员,不断加强班组“三个建设”,培育班组文化,科学引导班组创先争优,使一批优秀标杆站所脱颖而出,有10余项班组课题研究成果应用到工作实践中。

四、交流经验谈体会

回顾创一流走过的艰辛历程,充分体会到:创一流的重要内涵在于它是永无止境的探索,不甘落后的拼搏,更高水平的追求,永不停息的超越;深刻认识到:从省一流向国一流攀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明显感触到:通过创一流同业对标,既锻炼了队伍,又打造了团队;既培育了文化,又凝聚了合力;既夯实了基础,又提升了管理。

结合创一流的亲身经历,有六点心得体会。

第一,切实可行是落实规划的前提。学习型企业创建过程就是企业员工自我超越、改善心智、建设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的修炼过程。一流建设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只有系统思考,科学谋划,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一流建设规划。只有讲究科学的方法,才能使一流建设规划逐步得到落实。

第二,坚强领导是落实规划的关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运动……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毛主席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所以,要抓好“领导”这一关键的环节。

第三,不断创新是落实规划的动力。创新是“努力超越、追求卓越”企业精神的核心,也是一流同业对标工作的核心。只有牢固树立了创新的观念,才能有强烈落实一流建设规划的动力,才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审时度势,不怕挫折,锐意创新,在新起点上不断追求更新更高的目标。

篇(5)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获得了较快进步,企业成为了社会经济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当代审计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更是企业经济活动中最为常见的活动之一。如今,会计审计工作是一个企业在市场中立足、持续经营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进一步分析会计审计工作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能够迅速推动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提升其经营效益。

一、国内企业会计审计现状及其意义

(一)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基本状况

伴随着国内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经营管控的专业性、综合性不断增强,会计审计对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现在不少企业的管理人员都未能实现合理管控,导致企业处于分离状态,内部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为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障各方权益,设立了会计审计体系。这一机制的建立的根本目的在于监督企业本身的经济行为、监管财务平时的工作状况,进而推动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尽管企业的经营规模继续扩大,同时企业对于会计审计工作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然而,目前各个企业的会计审计体制尚未成熟,和预期的会计审计目标相去甚远,再加上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所以现代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依旧出现了不少问题。

(二)强化会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提高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水平和力度,除了能够帮助健全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外,也可以推动企业内部管理能力的提升、经济效益的增加。强化会计审计,令相关人员依据有关制度行事,能够保障企业资金配置的合理性。经由会计审计工作的强化,提早发现企业中有关机制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不断健全内部控制机制,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现阶段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审计体系不够完善、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要想更好地推动企业进步,保障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力度,就必须要设立会计审计体制。会计审计机制的确立,有利于保障经营管理者及董事会成员积极履行职责、达到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目的。对此,企业需要设立严谨的内部审计体系,但是绝大多数企业内部审计和职业管控双管并立,导致审计机构的职责范围模糊。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监督工具之一,承载着监控企业决策合法、不损害社会和集体利益的职责,而审计体制同管理机制的失衡,导致内部审计机构缺失了应有的监管职能,双向性的服务体系令内部审计失去了有效性和独立性。

(二)会计审计独立性的缺失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具有极强的独立性,不同于其他审计。现在,国内大部分企业内部会计审计工作由决策者进行管控,而审计部门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处处受领导束缚,致使审计机构独立性丧失,也无法合理地审计企业的经济行为,不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在此种经营模式下,企业的审计工作难以正常运行,缺少一定的独立性。

(三)会计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

目前,国内企业的会计审计人员总体素质偏低。不少财务人员缺少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一些法律常识等,难以独立完成综合性较强的审计工作。因会计审计工作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每名员工密切相关,它的职能范围也很广,通常要求会计审计人员兼备多种知识储备。而现今的大部分会计审计人员还暂不具备这些能力。

(四)审计方式过于单一

目前,国内不少企业存在着会计审计方法过于陈旧、单一的问题,由于会计审计形式的转变和创新,其由常规的财务审计逐渐向责任审计等方面扩展,然而不少会计审计人员依旧停留在以往的作业模式当中,无法熟练运用相关经验,缺少风险意识等。

三、完善会计审计工作的建议

(一)健全内部审计体制

为了更好地体现审计工作的力量,企业应当继续健全内部审计体制。为此,首先必须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加强对其的重视程度,同时加强对经济行为的监管;其次,可以借助网络科技来搭建企业内部信息平台,令各项资金的配置情况更加明晰,便于企业的资金使用及管理;另外,国家必须加强对企业财务的监管力度,增强企业审计部和财务部的联系,保障监督机制的安全有效。

(二)提高会计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这一点是保障内部审计的重要举措。会计审计是监管企业经济行为的关键对策,更是企业内部制度的构成部分。所以说,审计部门必须具备独立性,才可更好地保障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丰富审计形式

人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所在。所以,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会计审计队伍,是保障企业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的基本因素。除了强化有关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外,还应当加强会计审计人员的知识培训,并组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考核。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审计的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审计方式是必不可少的。

四、结束语

综上,当前企业要想增加效益,就必须更加注重会计审计工作,继续深化内部审计制度的改革,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综合实力的增强提供有力保障。

审计论文范文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及其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

企业对内部审计具备充分认识和正确的运用,有助于企业的自身发展和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健全。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内部审计对企业发展的积极意义

前文已述,内部审计是我国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构成,还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和效率有着积极影响。而且,内部审计具有广泛性、独立性、综合性的特点,其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风险预防能力。具体而言,内部审计对企业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两处:第一,能够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方向;第二,能够制约企业的不合理之处。首先,通过有效的内部审计,企业能够及时发现内部管理及经营中的漏洞和问题,积极寻求改革方式方法,有助于企业的综合治理。比如,内部审计能够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资源配置情况进行检查,并提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资源使用方法,有助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内部控制措施方面,内部审计也能针对制度漏洞及时提出审计意见和补救措施,提高控制效果。其次,内部审计能够制约企业的不合理之处。主要指企业能够借助内部审计及时发现生产、管理、经营等方面的漏洞,从而提出改善建议;能够对企业的不合理之处起到一定的揭示和制约作用,将企业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此外,有效的内部审计能够确保企业管理者决策所用信息的可靠性,有效避免了因信息不实而导致的决策失误。

三、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有效性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水平与业务能力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内部审计实际是近年来才被企业所重视,尚不完善。不仅如此,负责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无论是专业水平还是业务能力都较为薄弱,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通常,在企业中,内部审计岗位往往变动不大,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环境、经营模式等各个方面都较为熟悉。这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有利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但是与此同时,却也容易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之中感情用事,从而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尤其是难以保证内部审计结果的权威性与严肃性。再者,内部审计不同于企业的其他岗位工作,对专业和技能的要求较强。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具备财务、审计、税法等专业知识,了解宏观经济政策,还要熟知企业销售、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与步骤。可以说,内部审计人员是高素质高专业性人才。然而现实中,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无论是专业水平还是个人素质均不高,难以满足企业审计工作的要求。甚至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非专科出身,而是调任委派,并不具备内部审计工作所需要的审计技巧和能力。审计效果难以保证。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与独立性较差,审计职能难以发挥实效

除了目前我国企业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之外,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与独立性也较差,审计职能难以发挥实效。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审计机构不独立。纵观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当前现状不难发现,在很多企业中,内部审计机构只是企业的一个内部管理部门,在关系上从属于企业。不仅如此,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的利益甚至要依赖于所审计的经济事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审计结果也有失客观与公正。第二,审计人员与审计行为不独立。从制度上来讲,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要严格依据客观事实,合法合规,不受其他部门和人员的影响,独立的做出合理公允的审计结论。审计人员应具有充分的独立权利和独立地位。然而现实中,由于审计部门从属于企业,部门与个人利益与所审计的经济业务紧密相关,导致审计人员与审计行为也难以真正独立。在审计过程中,审计行为难免不会受到管理者的影响。

(三)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合规性较差

除上述问题之外,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不够规范,存在“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现象。虽然近年来内部审计逐渐受到我国企业的重视,但是内部审计的实际执行效果并不佳。企业对内部审计的“引入”,似乎更是一种“跟风行为”。在很多企业中,管理者等相关人员都并未从根本上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有些管理者在概念上对内部审计有所误解,将内部审计简单等同于一种财务管理工作,无视内部审计的要求与程序。“有章不循”、“守制不严”现象较为普遍和严重。

四、现阶段我国企业应如何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侧重点应有所转移,“经营审计”是未来趋势

在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之下,现代企业产权机制愈发完善。在此背景下,我国企业应以市场经济为导向,要积极采取现代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内部审计作为我国企业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构成部门,其作用和功能也应逐渐转变和加强。内部审计的重点应向“经营审计”转移。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主要是财务审计,实际很少涉及内部管理和具体经济业务的各个环节。审计范围也过于狭窄。以上种种已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当前,在一个企业的发展中,经济、效率是重中之重。内部审计也应将其作为侧重点,并以此为依托针对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等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审计,及时挖掘企业内部管理和经营中的漏洞,探寻有效的改善措施,为企业的日后发展提供建设性参考意见。

(二)我国企业应积极加强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前文已述,目前,无论是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还是具体的审计工作,独立性都较差,导致审计职能难以发挥实效。对此,笔者建议,我国企业应从内部审计程序、审计制度、审计模式等角度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主要可从三方面着手:第一,企业应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形式”的独立性。实际上,内部审计可以看成企业的一种“自我审计”。作为企业的一个内部从属部门,内部审计机构与审计人员与企业是一种长期的雇佣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鉴于此,企业管理者应对审计机构赋予不同于其他部门的“权力”,审计机构直接对企业管理者负责。第二,企业应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精神”上的独立性。“精神”上的独立性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正直的道德品德、独立的精神状态。既能够独立进行审计工作,具备必须的职业操守和判断力;又能保证审计结果不受他人意志所影响。第三,企业应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法制”上的独立性。法制,既是保障也是约束。法制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和公正。我国企业应严格依据我国审计法等相关规定,结合企业自身状况,大力宣传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加强员工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三)我国企业应借助电子信息系统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科学性

目前,在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之下,电子信息技术逐渐被我国企业所运用。很多企业不仅利用“用友财务软件”进行财务工作,很多企业还引入了ERP等数据库管理模式。鉴于此,笔者建议我国企业在内部审计工作中也应重视对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运用。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量身定制”审计软件,可以将“自查”作为审计软件的主要功能。相较于人工,审计软件能快、更全面、也更彻底,其能通过“穿行测试”等手段,第一时间发现潜在问题并予以纠正,以达到完善企业内部管控的目的。此外,企业还可以利用现有财务、ERP等软件,及时搜集和过滤审计数据,并利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加工。通过对电子信息系统的运用,确保审计数据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四)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应注重工作中的沟通技巧

独立性一直都是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所强调的重点。既要求审计部门与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要保持应有的独立性,还要求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程序、确定审计范围时不受客观干扰,对企业能够提供指导。笔者认为,这种独立性的要求与内部审计人员工作中的沟通技巧紧密相关。唯有内部审计人员与各部门、各人员保持良好关系,妥善处理工作中的细节问题,方能方能使自己的工作被他人认可和支持,最优化的实现内部审计的效果。同时,也才能保证最后所出具的内部审计报告没有受到干扰与影响。五、结束语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点和关键环节,内部审计的效果直接影响着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无论是企业的内部管理,还是其发展、经营、决策等各个方面,内部审计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我国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制,转移其侧重点,向“经营审计”转移;积极加强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借助电子信息系统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内部审计人员应注重工作中的沟通技巧。唯有如此,方能确保内部审计结果的公允性和独立性,切实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审计论文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1.会计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文

2.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3.财务管理论文开题报告精选

篇(6)

问题一,薪酬福利是成本还是投资?

薪酬福利既是成本又是投资。管理者的观点见仁见智。认为薪酬福利是成本的管理者自然把薪酬福利当成一个头痛,并且尽量把工资定得低一点,尽量少加薪、不加薪。认为薪酬福利是投资的管理者,自然期望通过高工资、高福利、以及奖金、加薪激励员工,并期望从此项投资之中获得回报。两种观点反映出截然不同的管理理念,导致截然不同的管理效果。

据说,把一个人从胜任加愉快的现有岗位上挖过来通常需要提高其25%左右的薪水。你给的薪酬越高,越容易挖到别人的人才;你的人才薪酬越高,越不容易被人挖走。高薪是全球著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吸引和留住精英的杀手锏之一。效果如何,聪明的你自有判断。

问题二,金钱在马斯洛(AbrahamMaslow)的需要层次里属于高层次需要,还是低层次需要?

好多人羞于谈钱,似乎钱是低级的,至少不够高尚。其实,在正常情况下,金钱可以帮助人们实现任何层次的需要:生理的、安全的、归属的、尊重的、自我实现的。对于许多人,经济收入是衡量DavidMcClelland所谓成就动机的成就的标志。

对于金钱的追求虽然是一种外在动机(extrinsicmotivation),然而,除健康以外,在魅力上能够与金钱抗衡的也许只有好的上司和好的工作氛围了。

问题三,用FrederickHerzberg的术语来讲,金钱属于保健因素(hygienefactor)还是激励因素(motivatingfactor)?

薪酬、福利既可能是保健因素,又可能是激励因素。有人认为,没有人认为自己挣得足够多,其实不然。高出行业平均水平一倍的薪酬可能是多年的荣耀,也可能是三倍于平均水平的业绩。

加薪,在加薪的瞬间和之后的短时期内有可能成为激励因素。管理者担心,这种激励方式会导致成本的上升,逐年加下去,成本如何得了。而且,一旦员工形成对定期加薪的期望,激励因素则蜕变成保健因素。这个问题说来话长,薪酬设计专家会给有这种担心的管理者一个相对完善的解决方案。

不定期发放的奖金相对来说更能起到激励的作用,例如,为奖励某员工某个出色表现而由上级临时决定即刻发放的一次性奖金。问题是,大多数企业的制度达不到这样的灵活性。

问题四,以绩效定薪酬还是以资质定薪酬?

以绩效定薪酬,说起来合情合理,做起来几乎不可能。绩效是很难评估的,即使你理解平衡记分卡并且精于此道。难怪人力资源管理界形成了信奉与反对绩效评估的两大阵营。笃信绩效评估和所谓目标管理的人应该读一读W.EdwardsDeming的OutoftheCrisis。最近麦肯锡的一项研究发现,以眼前绩效定薪酬(payforresults或payforperformance)难以激励创新。对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言,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鼓励员工对企业的奉献精神。

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的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员工的绩效,更大程度上是由系统因素、而非个人因素决定。当然,以绩效定薪酬,特别是以绩效定浮动工资,对于销售岗位来说,可以规避企业的风险,并把风险转移到员工头上。

资质评估,即对工作相关个人特征的评估,远比绩效评估可行而且公正。以资质、技能以及其它个人属性参照市场行情确定基本薪酬水平的理念,正在为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所接受。

问题五,金钱激励还是非金钱激励?

MichaelLeBoeuf在他GettingResults:TheGreatestManagementPrincipleintheWorld一书中提到十种最有效的激励方式:金钱、认可、休假、员工股份制、最喜欢的工作、晋升、自由、个人发展、娱乐、奖品。他提出,金钱和认可是最有力的两种奖励。十种方式应该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笔者认为,我们国内企业管理在使用这些激励方式上存在通病如下:

1)在以金钱作为激励手段方面,我们的管理者表现出的惊人的吝啬和浪费。吝啬不用多说。这里的浪费指的是发了钱,起不到激励效果。例如,年终所有员工都加薪,这笔本该成为激励因素的花费成了保健因素。再例如,应该给某人加薪却拖了半年才讨论通过,既花了钱,又得罪了员工。许多管理者因怕引起其他员工的攀比而不敢奖励优秀员工。笔者对这些管理者的忠告是:管理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决定奖励什么人和得罪什么人。

2)我们的管理者对于认可要么过于慷慨,要么过于吝啬。认可缺乏针对性和区分度。

3)法定休假除外,休假这种有可能既节约成本又激励员工的激励手段几乎从来没有被使用过,原因不是制度不够灵活就是管理者头脑不够灵活。

4)员工股份制十分罕见,但比休假的使用频率似乎略高一些。

5)作为激励手段,最喜欢的工作与员工股份制一样很少被利用。让一个人做她最喜欢并且最胜任的工作,不仅是对她的奖励,而且提高工作效率。

篇(7)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建筑市场也有了迅猛地发展,现代化的大经济环境给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市场经济中,建筑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这种情况下,施工企业的利润空间大不如以前。在这个时候,加强建筑经济的管理,以及对资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资金建设作为建筑施工的重要内容,它的有效性直接关系着建筑企业的竞争力,关系着建筑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由此可见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完善;建筑经济管理;资金建设;有效性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企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新时代给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建筑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资金建设在建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加强和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促进建筑企业的稳定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建筑经济中的资金建设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只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最终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1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发展现状

1.1提前支付建设资金

建筑工程一般都是浩大的项目,涉及到的方面很多,具有很大的规模,而且所涉及到的建筑施工工期都很长,因此它所涉及到的资金和金额的数量都是很大的,面对巨大的资金问题,给建筑企业带来了很多困难,特别是在施工之前要提前支付相应的建设资金,这给建筑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施工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资金短缺、以及资金不足的状况,由此可见提高建筑企业管理建设资金的有效性是多么重要,可以直接减轻建筑企业资金压力。

1.2施工企业募集资金的能力很弱

建筑施工一般都需要很长的工期,因此为了保障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在建设施工的过程中,建筑企业要不断注入巨额资金,从而才能给建筑工程的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很多建筑企业在筹集资金方面的能力都很弱,因此就难免出现施工很多环节之间脱节的现象,并且很难保证建筑工程的按时完工,从而直接影响了建筑投入使用,影响了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我国很多的建筑企业由于受到了一些相关经济政策影的响,所以很难在短时间筹集到所需要的大量的建设资金,在这种情况下更不要说有效地管理建设资金了。

1.3资金管理模式落后

我国很多的建筑企业在实际的经营中都会受到来自内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建筑经济管理的模式已经十分落后了,因此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建筑企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模式阻碍了现代建筑企业的发展。管理模式的落后主要就是建筑企业的员工缺乏相应完善的培训,所以很多的建筑经济管理人员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建筑资金管理效率就十分低下,质量也不高,这就直接影响了其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会阻碍建筑企业的发展,建设资金管理不到位就要造成施工过程中过度浪费、重复建设等情况的发生,这样就会导致建筑施工效率的严重降低,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建筑企业的经济负担。

2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有效性策略

2.1建筑施工成本管理和控制

2.1.1建筑施工成本管理

要加强对建筑经济中的资金建设必须控制和管理建筑成本,建筑施工成本是指在分析施工企业的自身特点之后,然后将其用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表示出施工过程中所需要、所产生的资金消耗,这些资金消耗就是在这个项目中建筑企业所需要的成本,这些成本主要产生于所使用的施工设备、以及施工的材料、施工人员的薪资等直接费用,当然除了这些还包括其他的一些具有流动性的、定向性的资金,和储备资金,加强建筑施工成本的管理,其实就是合理控制资金,在最大限度上降低生产成本,使建筑企业可以从中获取最多的经济利益,从而达到管理建筑企业资金建设的目的。

2.1.2建筑施工成本控制

不仅要加强对建筑施工的成本的管理,同时还要在管理的基础上,加强控制,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加强对每一个施工环节的工作的检查、监督,从而在此基础上全面控制施工中的每一个项目,把握每一个项目中所涉及到的施工成本。此外,为了加强对成本的控制,还需要有相应的管理和控制系统来支撑,因此建筑企业要在施工之前建立健全成本控制系统,以至于在满足相应的规章制度的条件下,加强对各个施工环节的成本管理和控制。施工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有可能给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以及成本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了加强对施工成本的控制,必须加强对施工质量、施工进度、施工成本这四个方面着手,只有注重施工的质量,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返修、重建的情况,从而直接减少资金不必要的施工费用;而且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合理地安排施工进度,从而减少资金周转不灵的现象发生,从另外一种角度节约成本。建筑施工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原材料的量是很大的,采购材料所需要的费用也是一笔巨大的金额,因此在购买材料的过程中一定要购买物美价廉的产品,既保证了质量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材料的采购成本,这样可以保证施工的质量,最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避免重建的风险,从根本上降低成本的费用,减少不必要的花费;然后,在施工之前、之中、以及之后,各个部门之间都要加强联系与协调,还要加强对施工工人的安全管理,提高其成本节约的意识,从而在施工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有效地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同时也可以提高建筑施工中的安全质量,避免、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在施工之前以及施工的过程中,要积极地了解和掌握建筑工程的具体经济管理的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出一系列的科学成本控制规划,从而促进建筑企业实现最大化的利润。

2.2完善资金建设有效性的方法

为了加强建筑企业中建筑经济的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要切实地实地考察实际建筑施工的环境,从而给建筑经济管理的加强与完善,提供可靠的、精准的依据作为参考,由此可见,提高、完善资金建设的有效性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必须重视起来。

2.2.1制定合理科学的施工方案

对于施工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一个科学的方案可以给建筑施工以及建筑经济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众所周知,建筑施工所涉及的面很广,在建筑施工的时候,不仅要对建筑施工中的材料设备进行管理,还要对建筑施工中的一切人力资源、以及其它的物资方面进行管理,可见其工程量是非常大的,同时内容也是很复杂的,因此要想做到对施工现场进行有效的管理,就必须依靠科学的、合理的施工方案,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促进各个施工部门以及建筑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促进各个部门之间、每个施工人员之间的协调合作。因此,在施工之前,要切身地到将要施工的环境中去,进行实地考察,从而在不断地考察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实际施工环境和需要的,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施工方案,好的施工方案可以有效地对施工进行指导,对每一个施工环节进行合理的、节约的规划,这样不仅能够准确地把握每个施工环节的成本资金要求,还能保证每个环节的施工质量,为了使施工材料的合理与科学,必须组建专门的团队,同时,切实地到建筑市场,清楚地了解建筑材料设备等物资,通过市场调研,从而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建筑施工方案。

2.2.2提高建筑工作人员的成本风险意识

由于建筑施工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出现很多的问题,而施工人员是施工中的主体,也是导致问题发生的主要愿意,因此为了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有效性,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很重要的,通过培训与教育,要提高施工人员的成本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相关意识,从而促进施工人员充分地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意义,在施工之余,建筑企业要制定培训计划,从而定期地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在培训中真正深入地认识到建筑经济管理的科学性,从而完善施工资金建设的实效性。

2.3加强建筑施工中成本管理工作

成本管理工作是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管理的重要措施,它关系着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以及建筑企业的发展,是建筑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建筑企业必须加强管理建筑施工进度,加强对每一个施工环节的监督与检查,从而保证每一个环节都按照设计要求以及施工要求来进行完成,保证施工的质量,这样不仅保证了质量,还会准时竣工,甚至是缩短建筑工期,从而有效地为建筑企业节省建设成本,完善经济管理,提高建筑企业建筑施工的整体效率。

3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建筑行业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经济效益越来越低,而且再加上建筑经济中资金管理不到位,给建筑企业的发展形成了极大的阻碍,建筑资金的有效性管理,关乎建筑企业的发展,因此要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的有效性。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施工之前,必须切实地深入勘查施工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施工方案,保证建筑企业施工的每个环节都符合要求和标准,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重建等资金的浪费。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合理分配资金,促进资金的合理利用,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相关施工企业人员的资金控制意识,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还要加强培训和教育,加强安全性知识的普及,并且要严格地要求相关的施工人员按照施工要求来进行施工,务必要保证施工的质量,从而有效地避免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或者是质量不过关的建筑出现。只有加强对施工成本的管理与控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真正地完善建筑经济管理的资金建设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婷.探索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实效性[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1:37-38.

[2]王彦,曾晓燕.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实效性的探索[J].财经界(学术版),2014,6:98-99.

[3]肖兰英.如何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J].北方经贸,2014,7:232.

[4]付广冬.如何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时效性[J].现代商业,2013,26:181.

[5]邱学伦.完善建筑经济管理,重视建设资金时效[J].财经界(学术版),2015,8:73+75.

建筑经济管理论文范文二:绿色建筑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绿色建筑已经被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作为新建建筑的标准加以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经济已成为建筑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在分析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给出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对策,以期为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绿色建筑;问题;风险;对策分析;政策建议

引言

2013年,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方案中明确要求到2015年末我国新建建筑达标绿色建筑标准的比例超过20%,新建建筑至少完成10亿平方米绿色建筑,这标志着从国家层面对绿色建筑的重视,也预示着绿色建筑经济将是建筑经济今后发展的重点。1972年,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该概念主要体现在建筑物的材料、设计要符合节能的标准,在不同的国家绿色建筑也称环境工程建筑、生态建筑、节能建筑等。我国绿色建筑的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学者孙大明将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划分为浅绿、深绿和泛绿三个阶段,浅绿阶段主要是借鉴国外经验、消化吸收;深绿阶段是将绿色建筑具体应用到建筑当中,是时间阶段;泛绿阶段是绿色建筑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已经是衡量建筑的标准之一,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就处于该阶段的初期。

一、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复杂

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建筑条件差异性比较大,在全国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绿色建筑的行业标准,国家只能宏观上指导,微观上则由各地区先关部门管理,使跨区域合作变得不易。各种先进的技术产品也由于地区的差异导致很难推广,没有统一的标准。

(二)绿色建筑的成本高

虽然绿色建筑的理念深入人心,但是很少有人愿为此多付出成本。开发商开发绿色建筑产品需要应用新材料、新技术这都将导致建筑成本的大量增加,同时,绿色建筑的相关部门的认证也是成本增加的来源,多方面原因导致目前绿色建筑产品的成本比普通建筑的成本高出很多,绿色建筑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增加了绿色建筑的经济风险。

(三)政府的相关政策不到位

绿色建筑是应积极推广的建筑形式,是建筑未来的趋势,政府相关部分应给予充分重视,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然而目前政府部门对绿色建筑的意识明显不足,相关扶持政策大多停留在口头上,缺乏行动,相关的评价标准和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

二、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对策分析

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主要方面可以归纳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细化、完善绿色建筑项目的管理。绿色建筑的建造涉及到多方面,是一个复杂的项目管理问题,首先,提高绿色意识,转变施工模式,通过培训、宣传教育将绿色建筑的理念深入到每个项目参与方,提高其绿色意识,促进绿色建筑按要求完成;其次,鼓励使用新材料、新技术,绿色建筑的具体体现就是新的节能技术和节能材料的使用,应加大推广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力度,尤其是对绿色建筑的具体建造施工企业的培训和相关扶持,使其理解新材料和新技术,在施工中能够合理的使用;最后,鼓励建筑建造的工业化生产,建筑建造的趋势是工业化生产,即建筑所需的原材料都有工厂直接生产,到施工现场仅仅完成装配,这种全新的建筑建造方式给绿色建筑的建造节约了大量时间和成本,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另一方面,完善相关政府部门的政策,一是政府的各种关于绿色建筑的规章制度,如绿色建筑的设计标准,监管体制,参与方职责,地方政府职能等等;二是绿色建筑扶持政策的实施,绿色建筑经济是建筑经济发展的趋势,为了避免我国在绿色建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掉队,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扶植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就像推出工程量清单计价一样,政府可以强制性推行绿色建筑并提供相应扶植政策,鼓励企业向绿色建筑发展,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三、结语

我国建筑经济发展到今天遇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传统的高消耗型的建筑经济遇到了瓶颈,高效节能的绿色建筑将是建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契机。为此,本文提出了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存在的现实背景、成本和政策三方面的问题,并给出了细化、完善绿色建筑项目的管理和完善相关政府部门的政策两方面的建议。

参考文献:

[1]王景慧.影响绿色建筑项目成功的关键风险因素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李维良.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思考[J].科技资讯,2014,(10).

[3]陈慧娟.浅谈建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0,(7).

篇(8)

中图分类号:TQ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7-0346-01

一、当前煤炭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领导者缺乏对企业文化的正确认识。很多国有企业的领导者由于自身素质不高,对企业文化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1.1将企业文化等同于文体活动

认为所谓的企业文化,就是由工会组织员工进行文体娱乐活动,目的是为了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1.2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翻版

认为企业文化就是通过说服教育,来解决员工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宣传部门和思想教育部门的工作。

1.3将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设计相混淆。认为企业文化的主要任务就是设计好企业的形象,因此,将企业文化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对企业标识的设计、对厂房的建设等方面。

2、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创新性

每个企业的发展历程各不相同,各企业经营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也不同,因此,每个企业都存在着自身所独有的企业文化。IBM倡导顾客至上原则和顾客满意原则;惠普公司的价值观是:改革与创新,强调集体协作精神;麦当劳的经营理念是:品质、服务、卫生、清洁。正是由于这些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文化,才能使职工感觉到本企业的目的和追求,才能使别人感觉到企业所独有的价值和特色。很多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雷同现象严重,缺乏个性,不注重创新,不能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的变化而及时做出调整,使得企业文化不但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反而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障碍。因此,在当前的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能否突出企业个性,反映企业特色,直接决定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

3、缺乏关于企业文化的教育和培训

企业文化只有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和理解,只有得到员工的执行和落实,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和价值,因此,企业应该将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宗旨和内涵对员工进行详细解读。很多国有企业虽然有自己的价值观、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但并没有对员工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和教育。很多员工对本企业的企业文化概念模糊,在执行和落实时不能理解企业文化的真正含义,势必导致行为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致使企业文化不能落到实处,因此,需要将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对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和解读,尤其是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对企业文化进行适时调整时,及时调整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就更加必要。

4、企业文化受机制和体制束缚严重。由于受传统机制和体制的影响,国企内部存在一些不良现象:(1)论资排辈现象严重。很多国有企业在用人时仍然受传统的人事制度的影响,在任用、待遇、升迁等方面还是论资排辈,不考虑员工实际的工作业绩和能力企业管理论文,使企业很多人才不被重用。(2)在国有企业内部气氛紧张,缺少一种健康的、积极的文化。国有企业的领导很少和员工沟通,不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员工也很少在领导面前讲真话,他们经常会感觉到被冷落、不被重视。(3)企业内部“帮派”现象十分严重。当涉及到加薪、升迁等利益时,帮派之间会出现勾心斗角的现象,不是帮派内部的员工会受到排挤。在这样的环境中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最终的结果也是不言自明的。

二、完善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员工教育

要建设高档次、高品位的企业文化,必须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尊重人的尊严、关心人的需求,更加注意企业文化中人才的要素及其价值的开发与利用,并把重心放在激发员工的忠心和进取心上,坚持做到“员工第一”的原则。企业应本着“管理始于教育、终于教育”的原则,构筑全方位、全员化学习培训的终身教育体系,进行持续的员工培训,从改变领导、职工思想观念入手,进行学习型企业的创建活动,形成全员讲学习的良好氛围。

2、解放企业思想

树立现代企业理念并构建现代企业制度是如今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的一项历史性任务,国有煤炭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其中的一环,应当在思想上给予必要的重视。所以在如今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国有煤炭企业应当及时更想你观念,解放思想,不是仅仅单纯的追求的企业的经济效益,而是构建要综合环境生态保护和员工的生命安全相结合的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通过对矿区相关环境的保护以及对不可再生的煤炭资源的合理采掘,改善矿区的环境,构建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而员工的安全生产更是煤炭企业必须时时刻刻围绕其构建企业文化的核心所在。因为毕竟人才是发展的根本,退一步讲其也更加敏感地关乎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只有将安全生产作为企业文化中的核心内容,才能促进国有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

3、加强企业学习的氛围

学习本来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方法,将企业的发展和学习的氛围结合起来,不断增进和发展企业的学习能力以及适应能力,才能让企业文化建设更加的顺利。具体而言这样的学习能力就表现在,随着社会知识化和信息速度的加快,对企业的创新和调整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整体的学习劲头、员工的团队精神、领导的协调意识都有更高的要求,同时企业要高度契合市场需求变化的速度,就必须不断的通过学习先进的方法来改善自身的不足,而且随着市场运行越来越透明化,市场上的信息越来越多,市场化的范围都大大扩展了,市场选择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了,企业在面对市场的抉择时,以更加积极学习的姿态面对总不至于陷于被动。

4、注重领导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带头作用

在任何一个行业中,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都是十分重要,在煤炭行业更是值得特别提倡的。煤炭企业的领导要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理念,并且思想认知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要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这样才更能看出问题。同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作为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的推动者,把文化建设提到重要的地位上来;要不断地向下面的员工讲术企业文化的内涵,用领导的力量带动员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树立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信心。

5、处理好企业文化建设的价值和员工自身利益的关系

篇(9)

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在二战后,随着世界信息化浪潮得到了很快发展。我国旅游业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21世纪,旅游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旅游管理的一个方面,我国学术界对快速发展的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文通过检索较新的相关文献,对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作为旅游信息化的一部分,国内对其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学者们探讨了许多相关的概念,例如,刘文波等(2000)探讨了旅游网络化经营,曹军辉等(2001)探讨了信息化决策,傅细三(2009)探讨了旅游信息化,比较接近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探讨。刘晓虹等(2001)认为旅游业的信息化管理是旅游业领导部门统一组织和规划,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利用旅游信息资源,提高服务质量,加速旅游经济发展。此外,还有郑向敏(2002)对“旅游企业信息化”的探讨,等等。

二、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它是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众多学者探讨了旅游信息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田丹等(2000)、钱益春(2001)都认为旅游业的信息密集性决定了信息化发展道路。唐俊雅等(2002)认为旅游管理信息化是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

一些学者研究了旅游信息化中技术对经济活动的重要意义。吕宝水、王菊园(1999)分析了信息技术对铁路旅游的意义,杨丽(2002)说明了信息技术在旅游统计管理中的重要性。

在具体的地区案例研究中,一些学者分析了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说明了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例如,陆亦农等(2000)对新疆旅游业的探讨,廖真萍等(2001)对云南旅游信息网络的分析,等等。

三、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从现状来看,我国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存在着不足之处,理论界对此进行了探讨。

对于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总体情况,孙静(2003)认为中国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的主要问题是信息化模式单一,与经济发展不协调;胡云(2004)认为我国旅游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是:整体水平不高,东西部发展不均衡,技术应用不成体系,缺乏旅游信息化建设的人才;盘红华(2008)结合我国旅游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趋势,对旅游信息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张补宏等(2011)论述了旅游信息产业这一新业态的形成、发展及其在发展低碳旅游中的重要作用,旨在推动我国旅游新经济的发展和促进低碳旅游的健康发展。

在地区案例中,石长波等(2009)认为黑龙江在旅游信息化程度及经济、技术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建设目的地营销系统的充分条件;王杨帆(2009)概述了西安市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廖钟迪(2011)总结广西开展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旅游信息化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对于信息化网站的建设,杨春宇等(2002)认为我国旅游网站发展要解决搜索引擎、交易安全性、信用建立的问题;刘庆广等(2004)认为我国旅游网站存在总体发展水平低、信息更新缓慢、效益不高、信息库应用功能单一等问题。

四、发展对策研究

对于我国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如何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如何适应旅游的要求,众多学者从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对策。

对于我国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总体方面,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包括,彭滋霖等(2000),成剑英(2003),胡云(2004),孙静(2003)等。例如,胡云(2004)探讨了管理模式和思想要现代化,完善信息网建设,行业管理要规范等发展对策;孙静(2003)分析了要掌握旅游信息规律、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教育和培训等发展对策。

对于网络营销管理方面,赵云昌(2001)强调要以人为本,转变管理模式的发展策略;杨絮飞(2001)探讨旅游业网络营销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的组合策略;史灵歌(2004)认为中小旅游企业电子商务实应加强有关各方的协调与沟通,政府应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以电子政务促电子商务;王嘉(2006)认为在新经济时代,推动旅游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重点是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强化信息开发,保护网络营销。在具体案例上,林卫红(2000)对广州旅游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发展进行了探讨,要理顺体制,建立权威性的旅游综合信息网。

一些学者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探讨对策,张美英等(2003)认为旅游信息化发展应建立旅游信息数据库。胡磊、董莉莉(2004)分析了旅游信息服务系统的数字化对策。在地区实例中,罗怡(2001)认为应结合GIS和网络技术,来设计昆明市旅游信息系统,薛亮等(2002)分析了青海旅游资源信息系统的原则、结构、设计等。

五、研究简评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对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研究涉及的面是比较广泛的,当前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在我国目前的研究中,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相关概念众多,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该领域研究的多样化。

篇(10)

中图分类号:S2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4(c)-0000-00

一、前言

中国一直提倡和贯彻“三农政策”,将农民的需求和利益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而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历来是中国广大农民最关注、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安全饮水工程也是最基本的惠民工程,与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紧密相关。在此种前提之下,重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工作成为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它对我国的农村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做好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工作不仅能维护广大农民基本利益,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更是促进社会稳健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这种情况之下,加强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工作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

二、农村饮水安全情况现状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不仅农村数量繁多,而且每个农村的饮水安全问题也不尽相同,本文以陕西省志丹县、四川省平江县为例,简单介绍下中国农村饮水安全情况的现状。

首先说说陕西省志丹县的情况,它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西北部,地处白于山区,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梁峁密布,沟壑纵横,河谷深切,川面狭窄。全县总人口15.8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0.85万人。近年来,志丹县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投资累计超过了2.4亿元,直观表现为打深机井228眼,浅机井、土井5659眼,集雨水窖7722眼,基本解决了全县农民的饮水问题,饮水困难问题不再成为他们的心头之痛。

不仅陕西省志丹县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四川的平昌县同样致力于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解决。平昌县是典型的农业区县,农业人口约86万,达到总人口的80%;而该县地处四川盆地边缘,自然灾害频繁,且十年九旱,缺水状况严重。加强本地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工作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一大难关,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是当地政府当前工作的一大重心。

三、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农村饮水安全是广大农民最为关注的问题,因为它不仅与农民们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更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身体健康,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不仅是一项明文规定的措施,更是他们维护基本人身权利的一把钥匙。随着国家对农村和农民的重视,加强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推进和实施,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对稳定社会秩序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关于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仍旧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遗憾,随着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人们对于饮水安全的高度关注,对于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工作也被赋予了更大的期待和要求,在此前提之下,它存在的不足也被进一步放大,以下笔者简单阐述目前我国农村饮水安全管理所存在的部分问题。

第一,特殊县情导致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难度增大。农村与城市的显著区分之一就是住宅区之间的距离不同,与城市小区林立的情况不同,大多数农村地广人稀,一户人家与另一户人家之间可能相隔很远,居住分散,人口密度低给农民带来极大生活自由的同时,也给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带来不小的挑战。因为农民居住地分散的缘故,给彻底解决农村安全用水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大多数情况下政府只能采取分区域的方式进行管理,少不了顾此失彼的情况发生。

第二,特殊水情给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提出挑战。不论采取什么措施进行农村饮水安全管理的工作,首要问题就是有充足的水源。但是由于某些农村的气候特殊性和特殊水情,导致它本地极度缺水,这就给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第三,浪费水资源问题严重给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管理造成阻碍。即使有的农村因为气候适宜、地形恰当,使得它存在着较为充足的蓄水量,但是由于浪费水现象严重,造成水资源流失,从而引发供水矛盾,最终会给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管理造成阻碍。

第四,农村管护主体保护作用的缺失和不力同样给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带来威胁。众所周知,农村绝大部分的供水措施由当地农村村委会等进行管理和保护工作,但由于管理意识不强、资金来源不足、管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原因,经常会出现农村饮用水工程管护不力或者维修不到位等消极状况出现,这直接影响了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造成了资源浪费的遗憾情况,从而给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工作带来威胁。

第五,已建供水工程运行成本高造成有人用没人管的情况出现。现如今,许多供水工程由于供水量小,水费收缴费用远远小于运行成本,甚至好多地方根本不收取水费,因此,基于这种情况,造成人们对于水的浪费,对供水设施的不爱护,导致供水设施寿命缩减。

第六,应急机制不完善给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工作大打折扣。自然灾害和突发事故往往会给人们带来损失,面对突发事故的处理能力不强,应急机制不完善是农村饮水安全管理的另一重大缺陷。

第七,工程建设难度大和工程建设资金不足同样是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有的农村地势高、坡度起伏大,直接给相关工程建设带来极大的困难,上级下达的资金不足以工程建设用资金,地方又不能足额给予配套,因此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放弃对某些地区的供水工程的建设,或者建设标准低;此外,补助资金难以满足建设需求也给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工作带来消极影响。

任何问题的处理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同样也如此。虽然在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上存在着以上种种缺陷和不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没有解决的可能。相反,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才使得政府更加关注农村的饮水安全状况,并且不断为之努力,积极寻找着解决的措施和方法。

四、农村饮水安全管理的解决措施

有问题存在,就必然会有解决的方法出现。面对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困难,笔者总结和提炼了一些解决措施,虽然特殊水情和地势的客观问题难以解决,但是另外一些问题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缓解。

第一,引导和强化农村关于农村供水管理的力度。前文提到农村管护主体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才使得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工作陷入困境,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对症下药,引导农村加强农村供水管理力度和强度。比如说可以与各农村负责人签订安全供水管理责任书,确保责任到人,这样能避免某些行政人员逃避责任的做法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局面。同时政府每年可以预算一部分费用用以对各农村管水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增强个人素质,提升其业务能力。

第二,加强对农民用水情况的监管,严格控制水资源浪费的不良情况发生。农村内一方面可以派出专门人员负责对农民用水情况进行监管,对于恶意浪费水的人进行罚款处理,从而减少水资源浪费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加大对节约水资源的宣传,号召和鼓励全村人一起节约用水,从根源上缓解水资源的浪费现象。

第三,逐步完善农村应急供水机制。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首先,提高应急机制的针对性,其次,建立成熟的物资储备。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发生往往都是不可预计的,光靠临时的紧急运送供水抢险物资不仅风险较大而且具有滞后性,所达到的救援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需要在平常的时候就多多建立物资储备,未雨绸缪;最后,应该要配备水质检测专用设备,定期对农村饮用水进行检测,看各项指标是否达标,发现不达标的情况立即上报处理。

第四,加强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为了使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得到更好的发展,不仅需要加强对农村责任人的监管,更需要加强对用水工程的监管。一旦忽视了对于工程质量的监管,极有可能出现豆腐渣工程,让耗费巨大人力物力的工程成为垃圾,造成资源浪费。

第五,加大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源,只会让农村饮水安全管理成为一纸空谈,因此,政府需每年预算一些维修养护基金用于供水工程的维修与养护。

五、结语

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的问题,是责任,更是民生,这是国家无法逃避、必须重视并积极解决的关键问题,政府必须坚持不懈重点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这是广大农民对国家提出的基本需求,是国家和政府的义务所在,更是为促进社会稳健发展扫清障碍,为提升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而做出的有力举措。本文以加强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为主题,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分别是农村饮水安全管理的现状,其中以志丹县和平昌县为代表展开简要介绍;其次分析当前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存在的不足;最后针对性的提出农村饮水安全管理的解决措施,三管齐下,希望谨以此文能让更多人对农村饮水安全相关问题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更希望笔者提出的某些见解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从而为加强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工作贡献出微薄的力量。

六、参考文献

上一篇: 市场环境论文 下一篇: 工商治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