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音乐鉴赏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7 17:56:0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生音乐鉴赏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学生音乐鉴赏论文

篇(1)

当代高校教育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审美教育必不可缺。在综合类大学中,艺术公选课作为审美教育的主要载体成为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而音乐鉴赏课在所有艺术类公选课中最受学生欢迎。

高校音乐鉴赏公选课开设对象为非音乐专业的在校本科生,旨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增强音乐素养、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授课方法、课目设置多元化、加强课程改革对推动高校美育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普通高校音乐鉴赏课的现状分析

1.开设音乐鉴赏公选课符合当前高校培养综合素质大学生的教育要求。

伴随我国经济文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综合性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即使高精尖人才也需具有广博的人文素养,一专多能成为选择的标准。从学校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培养能够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才,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是高校发展的基础。但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软硬实力兼备,既有优秀的专业素养又可通过良好的人文素养彰显个人魅力的综合性人才则是高校谋求自身发展的重点。因此,音乐鉴赏课成为人文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

2.开设音乐鉴赏公选课符合当代大学生求知的基本需要。

学生渴望成才,渴望获得社会的认可,渴望自我展示的机会,对自身综合素质的要求亦随着社会的需求不断提升,对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音乐审美素养有主观愿望。这种愿望从追求个性张扬,正向积淀成熟魅力而迈进,这一发展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再满足本专业学科知识的默默学习,而是希望通过广泛涉猎人文艺术、体育等学科培养自身多才多艺的综合能力。“高雅音乐”在社会发展中也正由少数人的纯粹的“艺术”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平台,成为人们证明自己个人修养的标尺之一;大学生愿意通过音乐鉴赏课提高自己的音乐艺术修养。

3.目前音乐鉴赏课内容的基本设置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开设的音乐鉴赏课大多以名作赏析为主体,古今中外名曲兼容并包。按历史时期、地域特点、风格流派划分单元,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各单元的名作赏析均选择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并贯穿相关音乐常识、人文知识,将知识点融入具体作品并延伸到课外审美实践中。

存在问题:通过与学生日常的沟通交流和专题问卷调查,结合实际教学效果发现虽然课程内容的设置将音乐的发展重要阶段、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典型作品基本包括,符合“主流”及“传统”;学生对有关曲目都有耳闻,也能够认同这些名曲的欣赏意义;但缺少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拉美音乐、潮流人物等,与时代贴近不够,内容设置呆板,缺少“时尚”及“雅趣”。虽然学生喜爱的未必是高雅音乐的代表,但它们贴近生活、贴近心灵、贴近情感容易引起共鸣的特点,成为当代大学生喜爱的理由,自然也就成为音乐美育教育不可回避的内容。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明显反映出学生想要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想要了解音乐知识,但传统的内容专业性太强,不容易理解,而学生自身又对流行音乐缺少甄别能力,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4.目前音乐鉴赏课教学的基本方式及存在问题。

针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为了上好音乐鉴赏课,任课教师都会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多元化的视听展现,每一个专题都想办法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进行导入(如中国民歌赏析之前播放姜昆的相声《劳动号子》),力求课堂教学简洁直观。在赏析音乐作品过程中,浅音乐技法分析、重音乐人文交流,即尽可能地把每一首音乐作品作为散文、抒情诗赏析,使学生通过情感共鸣认识到音乐的美,实现心灵的升华。

存在问题:音乐作品本身虽然有其主题,有其表现的思想内涵,但它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抽象艺术。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指出:“如果你对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感情,那么你听到最美的音乐,也只是像听到耳边吹过的风,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所以,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应该是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欣赏方法,从官能欣赏、情感欣赏到理性欣赏的不断升华,然后感受一首音乐作品对自我的心灵冲击与灵魂净化。据问卷调查统计(以西安在校大学生为例):在高中上过正规音乐课的学生不足10%,在初中上过正规音乐课的学生不足50%,大多数学生没有乐理知识基础、不识谱,听觉上没有音高概念等。因此教师仅凭借课堂讲授、知识点的灌输只能完成知识和方法的引导。实际的音乐鉴赏课堂不同于音乐会,不同于CD播放,一是课堂上只欣赏片段,二是学生以前未必听过,感官刺激不足、情感体验无法得到共鸣,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所以赏析课其实是无赏浅析。也有些教师为了迎合学生而降低知识标准,在课堂上随意播放一些不经甄选的流行音乐、影视音乐或通俗的音乐剧等,如此种种均与陶冶情操、提高素养的音乐美育的初衷相去甚远。

二、对音乐鉴赏课进一步改进的设想

1.课程内容改进的设想。

首先,以往总是基于学生没有音乐基础等思想,对所有曲目的赏析过程都是浅尝辄止,学生不懂之处永远不懂。由于不懂之处太多教师讲授的部分也不易理解,最终收获甚微。其次,课程涉及曲目内容过多,仅一个学期就要学习古今中外各时期、各流派的代表曲目,内容庞杂,学生不易疏理。再次,为了吸引学生,引入过多逸闻趣事,影响学生对音乐本质的关注。故在以后的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设想做以下改进:第一,在音乐作品赏析之前深入浅出,以实例对照学习基础乐理知识。第二,曲目数量减缩,着重分析重点作品且分析透彻反复聆听,让学生在真正理解一首作品的基础上学会聆听音乐。第三,将音乐与文化、音乐与科学有机结合,并针对工科、理科、文科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2.课程教学方式改进的设想。

(1)加强课堂讨论环节。结合知识点,组织学生进行作品赏析及讨论。讨论学习是一种习惯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是习惯就需要培养。在以往的教学中虽然也设置这样的环节,但由于学生不习惯讨论或对作品一无所知、言之无物而很少有人参与,没有气氛此环节形同虚设,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无法调动。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技巧调动学生积极性,如设置预听环节、让学生课前准备交流资料等以保证课堂讨论环节的顺利实施。

(2)搭建网络教学交流平台。一是教师与学生网络教学沟通,二是学生专项课目的心得交流平台。网络交流学习可以使学生纵向延伸既有知识,横向拓宽未知领域;同时,教师可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进行解答,使学习更具实效性;再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一个人知识技能的提高更多地来自于同伴之间的获取,这一点教师望尘莫及。

(3)改进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在教学中设置学生自主学习环节,即由学生自己完成课堂讲授。有这样一节课:教师课前与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这堂课效果非常好,老师的导语一结束立即就有学生要求上讲台,上台的学生大多精心准备了PPT。有一位女生介绍的是巴赫的《G弦咏叹调》,她是在电影《七宗罪》中听到的这首旋律,非常喜欢,随后查找乐曲出处再截好视频,粘贴乐曲相关资料,最后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很多学生口才很好、讲述条理清晰,能充分展示大学生的风采,不时赢得在座听讲同学的掌声及喝彩。这正体现出教与学互动的实效性,历来教学互长,教与学的角色互换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成效。

三、对音乐鉴赏课的多元化课目设置的探讨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得出:音乐鉴赏课是以“学生所熟悉的”为媒介实施“教师所要讲授的”,最终使学生经历“深入了解自身所喜爱的”这样一个艺术实践过程。因此音乐鉴赏课应拓展延伸设置多元化的课目。可开设以音乐基础知识为主的“音乐入门”综合课,亦可开设针对学生兴趣的“欧美流行音乐”鉴赏课,还可开设时尚的“影视音乐赏析”课及崇尚传统的“戏曲音乐”鉴赏课、突显地方文化特色的“地方音乐志”,也可将“中外名曲赏析”分成“中国音乐作品赏析”及“西方音乐鉴赏”两门课程,等等。

音乐的美好可以带给更多的人以欢乐。正如古罗马美学家朗吉弩斯所说:“和谐的乐调不仅对于人是一种很自然的工具,能说服人,使人愉快,而且有一种惊人的力量,能表达强烈的情感。例如笛音就能把情感传给听众,使他们如醉如狂地欢欣鼓舞。”(《论崇高》)因此通过公共音乐鉴赏课程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美的听觉;以杰出音乐作品中对美好事物的赞颂、内心情感的表述引发学生精神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共鸣,从而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趣,最终达到普通高校产出“专业素质过硬”、“人文素质优异”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廖家骅.音乐审美教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8.

篇(2)

现如今,舞蹈艺术鉴赏教育已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舞蹈艺术鉴赏不再是各校“装点门面”的可有无的课程,它将会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校舞蹈艺术鉴赏教育的现状

当前全国的许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舞蹈鉴赏课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挖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有重要作用,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然而在实际过程中,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课程设置上不够重视

虽然大多数院校已将舞蹈鉴赏课程列入到选修课范畴中,但实际上却要求学生任选一门以上的艺术类选修课。而对于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分情况地要求学生选多门艺术类课程只能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效果微乎其微。这说明了高校对舞蹈鉴赏课程还不够重视,客观上也使学生在心理上视这类课程为可有可无。

(二)教学方法死板

在舞蹈艺术鉴赏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单一的传授式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学生兴趣不高

学校的舞蹈鉴赏选修课,到课的人往往一开始特别多,到后面越来越少,就是去的也是为了应付教师点名,这种现象十分普遍。说到底,还是学生对这个课程不够喜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解决课程困境的重要途径。

二、如何开展高校舞蹈艺术鉴赏教育

(一)改革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兴趣是学习的基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题材上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贴近学生、让学生容易理解的作品;在流行元素的选择上,应有选择性地介绍街舞、爵士舞和拉丁舞能对学生胃口的元素;也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舞蹈语汇。舞蹈鉴赏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在精不在多,在于理解不在于盲从。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投学生所好。

(二)注重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毕竟是有限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舞蹈艺术鉴赏教育要把培养学生自学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一方面,要丰富鉴赏的审美知识储备。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对其鉴赏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而应该从文化内涵上领略舞蹈艺术的美。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鉴赏方法。如藏族的《龙鼓舞》是青海省原始祭祀舞蹈,每年六月跳神会时祭祀神灵、驱灾避邪。离开这个一层文化内涵,便无从知道此舞蹈美在何处。

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对舞蹈意境想象的训练,掌握舞蹈的动律与构图。舞蹈构成有三个:动律、构图和舞情。情感是舞蹈的灵魂,动律和构图是为舞情而存在的。原始图腾崇拜的舞蹈所以不朽,是因为它的每一个节律都充满了极端狂热的,而又无比虔诚生命情调。因此,在对舞蹈意境展开想象和联想之前,要引导大学生对其中的情感进行反复体验。

(三)舞动肢体,结合实践领悟舞蹈魅力

与单纯鉴赏的传统模式相比,师生间进行互动显然能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尽管舞蹈艺术鉴赏是理论课,但是“动”是舞蹈的精髓。在讲到不同舞种的特点时,我们可以安排教一些简单手位及具有代表性的动作,把舞蹈知识与动作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舞蹈的魅力。

三、高校开展舞蹈艺术鉴赏教育的意义

(一)社会意义

1.传承民族文化,促进与世界的交流。舞蹈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舞蹈能充分展示人的生命与心灵之美,是无国界的语言。舞蹈鉴赏对民族文化传承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本土民间舞蹈的选择,能够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本土民间艺术的慧眼,保护本土民间艺术,形成关注本土民间舞蹈文化的良性氛围,从而促进本土民间舞蹈传承和发展。而了解外国舞蹈,又能感受到异国风情,增长见识,促进彼此的了解。

2.体现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文化型、创新型人才。当代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的人才,舞蹈艺术鉴赏教育属于美育范畴,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个体意义

1.培养审美能力,完善文化修养

人类的文化包括文字文化和非文字文化。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对非文字文化的学习,使专业知识丰富的大学生却成了新一代的文化弱者。君不见高校文艺演出时演员们激情飞扬,而台下的观众却一片麻木。这并不是他们不热爱艺术,而是他们缺乏必要的艺术鉴赏能力。而舞蹈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和美学、哲学思想等,是弥补大学生文化缺陷的最佳科目。

2.增强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斯佩里博士对人的大脑进行割裂研究发现,人的左脑负担抽象思维活动,右脑掌管形象思维活动。开发右脑可以提高智力水平。我国著名的艺术心理学研究者平心先生研究发现,热衷于舞蹈的大学生的智商明显比城市一般人口的智商高很多。

3.净化心灵,培养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情操

舞蹈通过优美的人体动作、造型和表情陶冶人的心灵,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是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以舞蹈《中国母亲》的欣赏为例。一开始,那形体的张力、那音乐的激愤,使同学们仿佛身临其境地重温起那个年代的国仇家恨的苦难。中国妈妈对侵略者恨入骨髓,却最终收养了敌人的婴孩,那种反复的矛盾和挣扎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音乐又低沉转为轻快,慈爱而勤劳的中国母亲终于辛辛苦苦地把日本的婴儿拉扯大了,她告诉孩子身世,含泪送她回去寻找亲身父母。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懂得博爱和宽容的力量。

4.促进内外美统一和举止得体

舞蹈是以人体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懂得舞蹈美的人处处都能体现姿态美。作为高层次的“文化型、创新型”人才,大学生应该是有更高的审美修养的,他们的气质、情感、涵养、风度、形貌、言谈举止的各个方面都应比一般人更得体。当教师用优秀的作品展示着美丽异域风情和古老的传说时,学生步入舞蹈艺术的世界,就明了了人体语言的美妙,促进了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篇(3)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8-0209-02

1 艺术实践参与――学唱环节设置

民歌课中利用好学唱环节对于大学生民歌的学习以至音乐素质的整体提高都有很大的益处。为了保证民歌学唱的效果,有必要加强与规范民歌实践学唱环节的教学设计。在这里,结合教学实际对实践环节进行设计,具体要求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1 在民歌课上适当插入简单的发声训练

笔者从问卷调查中了解到,在民歌学唱环节上。学生非常希望有一些基本的发声方法的指导与训练,从而能够更大胆地、更好地、带有感情地演唱民歌。良好正确的歌唱方法可以使歌唱更优美、更自如。然而,普通高校民歌课毕竟不是歌唱发声课,在有限的半年时间内即要让学生了解民歌的概况、又要确保学生学唱一定数量的民歌,再加上歌唱发声方法训练,势必有些喧宾夺主、轻重不分。普通高校民歌课学唱重点应放在尽量让学生有情感的歌唱。投入情感后的歌声自然具有打动人的魅力。而在学唱的过程中,针对学生歌唱存在的问题适时加以指导,并做出示范,让学生去感受并模仿,了解歌唱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如歌唱的气息运用及其训练方法,喉头的稳定,喉咙以至身体肌肉的放松,声音的位置走向,音色的要求,情感的表现等基本内容。每次时间掌握在5-10分钟之间。并通过半年的民歌鉴赏课教学,使学生达到从理论上了解歌唱的基本要求。这样既适应了学生的需求,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唱的效果,同时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活泼生动。

1.2 规定一定数量的必须学唱曲目。并进行检查

由于普通高校学生主要以学习文化课为主,音乐选修课主要是培养兴趣、提高综合素质。对他们既不能像专业音乐院校那样要求过于严格,又不能完全没有要求。掌握一定数量的民歌曲目应该是对当代大学生音乐素质的一个基本要求,作为学历层次较高的当代大学生如果对于自己国家优秀的民歌一无所知、不会演唱,会被别国的人耻笑。普通高校学生应学唱各地区汉族各类体裁、不同少数民族(5、6个典型少数民族)经典的民歌作品不少于30首,汉族民歌与少数民族民歌比例为3:1左右。从而达到对民歌概貌的最基本了解。

1.3 学唱环节进一步规范化

学唱环节应包含听老师示范演唱、视唱曲谱、唱歌词、听音响模仿演唱、再次跟琴唱。

1.4 要有学唱曲目的作业布置和课上检查环节

每次课民歌学唱完后,要抽查不同程度的学生演唱,以检查学唱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掌握到什么程度。然后要求学生课下进一步巩固学唱,并于下次上民歌课时再次抽查。尽量保证好的学唱效果。

1.5 多给学生创造单独演唱的机会

每次课或按一定的座次顺序轮流检查学生学唱情况,或任意抽查,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单独演唱的锻炼机会,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表现力。

2 学生参与的其它方式

(1)课下让学生搜集准备一些课上教学内容的相关背景资料,上课时由学生展示并讲解,师生之间展开讨论。

(2)定期(或两周、或一个月,可根据情况自行决定)举办学生民歌演唱会,由学生演唱指定的、或自选的一些民歌,使学生获得展示、锻炼的实践机会。

(3)专门组织学生进行民歌风格听辩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对民歌风格进行感性或理性的描述,加深学生对民歌风格的感受与把握。

(4)鼓励学生撰写简单的民歌鉴赏小论文,尝试依据某一地区或某一民族的民歌风格进行民歌,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

(5)有条件尽量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地道的民间歌手的演唱会,或到比较临近的农村进行一次民歌实地采风,使学生感受民歌的本真色彩和乡土气息,并写出感想。

民歌鉴赏教学中,把握好注重民歌情感体验、加强民歌与文化的关联、注重民歌风格的把握、重视学生的实践参与的四项原则,使学生从情感、风格、文化方面感受认识民歌,并通过艺术实践与参与的各个环节加深印象与体会。使学生获得情感、文化、风格3方面的深刻感受,从而较好地把握民歌的内涵及特点,获得民歌的正确审美,实现民歌鉴赏课教学的目的。

篇(4)

(一)音乐鉴赏课可以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

音乐欣赏具有净化灵魂、完善人格,培养人的真、善、美等品质的作用。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大学音乐教学不能单纯理解为教学生唱歌,而是应当向学生们传授基本的乐理知识,让学生学会用音乐的语言去学习和欣赏音乐,并培养学生主动追求美、欣赏美的能力。

(二)音乐鉴赏具有益智的功能

法国大文豪家雨果说:“开启人类智力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文学,一把是数学,一把是音乐。”前者已经被人们认识并加以实施。但音乐仍处在人们的逐步认识过程当中。作为选修课程的音乐鉴赏课其教学目标是通过音乐欣赏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音乐作品的背景、思想情感和精神,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鉴别美丑的能力,以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全面素质。欣赏的过程实质上是再创造的过程,它要求欣赏者通过大脑想象再创造,去塑造完整的音乐形象,而这种再创造的过程由欣赏者主观控制。因此,在音乐的世界里,作曲家属于创造,演唱(奏)者演绎,欣赏者则是“再现”。欣赏者综合已有的知识对音乐进行重组并加工,从而在大脑中形成音乐形象。这一过程能明显促进左右半脑的均衡发展,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动科学的发明创造,特别对培养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开启创新精神的钥匙。因此,科学地对学生进行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不但能增强学生的乐感,而且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大脑的功能全面发展。

(三)音乐鉴赏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

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音乐最擅长展示人的心灵世界,表现人们内在的最丰富和细腻的情感。它通过人们的听觉直接述说人的情感和心灵,影响人的精神。当我们向学生展示这些优秀作品的同时,也是通过音乐这个载体向学生传授知识、传承文化的过程,使学生通过音乐艺术的熏陶,接受文化的洗礼,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他们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美的音乐能促使人们完善人格、完善自我,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

(四)音乐鉴赏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古今中外的音乐珍品汗牛充栋,灿若群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仅仅依靠演奏和演唱音乐作品,不可能满足学生的多层次需求。音乐欣赏教学,则可以让学生通过有选择地欣赏人类音乐艺术瑰宝。全面了解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珍品。其次,音乐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文化艺术的结晶。音乐艺术诞生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中,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与地理、历史、文学、戏剧、舞蹈、社会生活各方面等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欣赏的过程中,必须具备多元的文化背景与多维的视角,能通过音乐所表达的内涵识别不同文化的音乐之美,欣赏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形态下的音乐特色,神游于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世界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全面提升人文素质的目的。

二、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的现状和课堂教学实践

(一)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迫切需求得不到满足

音乐天生就有一种亲和力,对于年轻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对音乐鉴赏的喜欢程度远远超过了其他年龄层次的人们。笔者所在的学校从2013级的学生进校开始就实行学分制。虽然面向大一、大二的全部学生开设了音乐鉴赏选修课,但由于师资的短缺,使得很多学生想选择这门课程但却选不上。

2.大学生对音乐鉴赏课没有明确的认识

大多数学生对于音乐鉴赏没有一个概念性的认识,他们注重的是音乐的娱乐功能。所以在选择音乐鉴赏上只对合乎自己口味的音乐有兴趣。这直接导致了很多学生对古典、民族音乐的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加之学生的基本音乐素质较差,所以没有得到学生们思想上的广泛重视。

3.师资和教材欠缺

高职院校现任教师队伍本身就严重不足,而音乐课教师更多的是兼职教师担任,超负荷的工作使得教师难以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教学科研当中去,更不用说师资素质的提升了。而教材情况更不容乐观,一般都没有专门固定的教材,授课内容也是教师根据自身的擅长点或经验或者是个人喜好来自主安排,这使得音乐鉴赏的教学效果得不到体现,质量得不到保证。

(二)课堂教学实践

笔者在申报学院“音乐鉴赏”这门选修课时,曾经担心学生对音乐鉴赏课不感兴趣, 有可能达不到学院规定的选修人数最低30人才能开班的规定。但结果却出人意料,共有120多名来自学校各专业的学生选修了这门课, 远远超出了笔者心中期盼的人数。更让人惊喜的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时常发现有一些因为人数限制未能选上的学生主动到教室旁听。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需求,对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技能提高的渴望。极大提高了我上好这门课程的信心,促使我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科学有序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方面下功夫,主要做了以下的尝试。

1.了解学生需求,突出重点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需求。开课前,针对学生实际,设计了调查问卷,共发出了100份问卷,回收问卷95份,有效问卷90份。通过分析问卷,发现学生对音乐课程的需求大体集中在乐理知识、音乐品鉴,学习舞蹈和文艺活动组织等几个方面。这对于我了解学生需求,有目的地组织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由浅人深、突出重点、有的放矢而不面面俱到, 起到了重要作用,着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一环。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优化教学方法

音乐是塑造美好心灵的艺术,音乐教学的效果应当以心灵的感悟效果为主,因此,在教学方法上笔者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方式,教学标准的确立上适当照顾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个体差异,在掌握音乐作品的标准上有所差异,既要区别于音乐专业的学生,也要区别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比如,乐理课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重点,应当安排36学时的教学。但针对教学对象是非音乐专业的选修课高职学生的现状,笔者大胆压缩了乐理课教学课时,只用4学时让学生了解概况,力图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 让学生掌握基础的乐理知识。而在歌曲演唱教学环节,则针对这些学生喜爱唱歌的特点,一是有针对性地选择合唱作品和独唱作品, 二是在讲解和欣赏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唱好这些作品,使他们在不断增强集体荣誉感的同时,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特点。又比如,针对学生们提出要欣赏时下流行的“街舞”并要求学习交谊舞的情况。笔者也采用了区别对待的策略,把街舞的重点放在介绍上,让学生观看播放舞蹈录像, 从旁讲解介绍,而把交谊舞的重点放在学习和实践上,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又给了学生实践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引导了学生的学习方向。

三、改进高职音乐鉴赏课的意见及措施

(一)教学理念上―更新观念,明确目标

近年来,开设音乐课程的高职院校逐年增加,但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理念跟不上快速发展的形势,应当改变传统教学的灌输式、一言堂的强制或僵化的教育,建立“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综合其他学科,传承多元化”的理念,最大限度的使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发挥出来。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提倡内容的多元化

音乐是多元文化的,它本身就综合了其他很多学科的知识。音乐鉴赏在教学内容上应该以世界各国多元化的音乐文化为主体,这对于学生们欣赏到多种风格的音乐,丰富自己的音乐感受力,扩大自己的音乐视野是极为重要的。目前,学校采用的音乐欣赏教材普遍存在着时代感不强、教学内容单一、知识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不强等方面的不足。为此,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一定的拓展和更新是很有必要的。对于高职院校的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来说, 首要的是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使学生懂得从文化理解的角度来进行音乐欣赏,共享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此外,也要适度注重对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结合本土民歌以及一些优秀的采用本土民族音乐特征创作的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熟悉和热爱本土民族音乐。同时,还应不断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增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体现传统与现代融合。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加大对于民族音乐的欣赏力度,以饱满的爱国热情指导学生们去欣赏和学习,真正将这些宝贵资源变为我们所特有的精神财富。

(三)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篇(5)

1前言

体育舞蹈起源于欧洲、拉丁美洲,它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参与的可能;既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又采用体育竞赛的形式;在西方国家被看作一种陶冶情操和锻炼体魄的极好形式,并被认为是真正的艺术。近些年来,体育舞蹈悄然兴起,这项集体育与舞蹈、体能锻炼和艺术修养为一体的国际体育运动项目不仅吸引了广大群众,更备受大学生的青睐。

2研究对象及方法

2.1研究对象

西北师范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中的学生。包括大学一、二、三年级2800名学生(见表1)0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调查对比法;逻辑分析法。发出问卷2800份,收回问卷2745份(回收率98%),有效问卷2637份(有效率96.1%)。

3结果与分析

3.1开设体育舞蹈课,对培养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和作用

3,1.1丰富知识

体育舞蹈包括现代舞和拉丁舞两大类,共十个舞种。现代

舞端庄挺拔,高贵典雅;拉丁舞热情奔放和充满异国风情。拉丁舞系中的伦巴,柔媚抒情;恰恰,灰谐花哨;桑巴,奔放热情:其各有风格、特点及区别。大学生学跳体育舞蹈大有益处.也可以培养其文学修养以及经常独立的观察、联想、分析的综合能力。

3.1.2培养气质和鉴赏能力

很多大学生不仅缺乏体育锻炼意识.而且缺乏身体姿势的掊养。他们很希望自己具备一定的艺术细胞融人举手投足之间.给他人一种美的感受(见表2)。通过体育舞蹈课可以培养高尚的情操,文明的礼节和优美的举止。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协调性,节奏感和表现力,也培养了良好的气质而且提高了学习者对音乐美、动作美、服饰美、姿态美等鉴赏能力。

表2对体育舞蹈的态度评价表概念:清晰模糊不知态度:喜欢一般厌烦人数226 1951 460 1477 1079 81比例%8.6 74 17.4 56 40.9 3.1

3.1_3锻炼了身体

体育舞蹈中的一举手,一抬脚,一转身,无不包括着身体锻炼的内容,每一个动作的完成必须需要身体各个器官的协调配合,一组动作的成功,往往需要数十次的反复练习,练习的过程无疑就是人体器官的锻炼过程。根据对其能量代谢指标的测试,发现华尔兹和探戈的能量代谢为7.57,高于网球7.30,与羽毛球8.0接近,最高心率女子197次/分;男子210次/分。实践表明,体育舞蹈能改善心血管功能,对加速新陈代谢有较大影响。

3.1.4是大学生社交的途径

大学的舞厅是学生社交、娱乐、休闲的主要场所之一,而交谊舞自然成为社交的主要途径。很多大学生跳舞很不规范,也缺乏美感,通过体育舞蹈课的训练,规范了动作,提高了技能,培养了乐感、姿态。有了优美的身体姿势和良好气质,无疑增添了大学生的信心,在众多的大学生社交场合可以尽情发挥。通过这一途径,大学生培养了开朗的性格,并开拓了思想,培养了社交能力。同样,也是对自我适应的一种锻炼。

3.2高校开展体育舞蹈课有良好的教学条件

3.2.1有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师资条件

高校的室内场馆,音响设备等,不仅可以用于教学,而且可以成为大学生展现自我风范、审度美的姿态,陶醉美的情操的场所。良好的设备伴随美妙和谐的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练习热情,活跃练习气氛,达到增加练习密度、缓解练习疲劳的效果。高校从事体操、艺术等教学的师资很多,都可以经再培训转教体育舞蹈,且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素质较高,业务水平较强,是可以很快适应教学的。

3.2.2有较好的管理机制

高校校园绝大部分是学生、老师和家属所生活的场所,外来人不多,可以说是文化殿堂的一方净土,这样就给管理部门营造了良好的管理环境。高校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拥有美好的姿态和文雅的举止,这无不体现出了高校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良好的育人环境,而高校对教学本身就有一整套系统的管理办法,这对学习是十分有利的。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在高校公体开设体育舞蹈课,不仅能推进学校体育向着终身化、娱乐化的方向发展,而且能促进学校体育和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自愿地参加体育锻炼,并掌握锻炼的方法,用以指导今后终身体育锻炼,以强健的体魄投入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

4.2建议

篇(6)

长期以来,音乐鉴赏作为普及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深受广大美育工作者及在校生的普遍青睐,多年来在学生的美育方面一直起着积极而有效的推动作用。那么如何针对普通学生特点,更有效地渗透音乐鉴赏教育理念,使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和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呢?根据大学生的音乐欣赏层次和阶段性的主要特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教会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体会来进行音乐欣赏

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所创作的钢琴独奏曲《献给爱丽斯》而言,其创作源泉来自于贝多芬自身的一段恋情,音乐家贝多芬将他与自己的学生——美丽少女马尔法之间纯洁、美好的爱情。以及其间所发生的矛盾、冲突和最终和好的爱情历程,写在了五线谱上,并通过音乐这种特有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但恰恰是这种生活当中最真实、最普遍、最美好的感情,却被音乐家变成了不朽的乐章:这就足以证明艺术来源于生活,一切艺术创作的源头都是都来自于生活。每一部音乐作品的诞生往往是生活和情感的一种体现、高度升华和凝结。

对于普通的学生,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处于青年时期,这一时期决定了他们具有思想敏锐、情感丰富等显著特点,如果在教授音乐鉴赏课的过程中,能教会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情感体会来欣赏音乐作品,将会使学生更容易领略和掌握音乐鉴赏的方法,并且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教会学生运用“通感”的方法进行音乐欣赏

“通感”是指性质和形式完全不同的两种事物所给人的相同的感受。在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曾有过这样的一段话:“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影子,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的“月光”与“影”同“梵婀玲”上奏着“名曲”看似毫无相似之处,可细细体味它们之间那种美妙、宁静、轻灵、飘渺、谐和的感觉是相同的。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教会学生运用这种“通感”。结合音乐主题,再结合自身的一种感受,进行音乐鉴赏将更有益于音乐欣赏课的授课效果。这就是音乐鉴赏当中的“通感”。即视觉与听觉之间的一种通感,如果将这种“通感”运用到音乐鉴赏的讲解过程当中,会使学生很容易从作品当中体会一种来自于身边的切身的感受,对于音乐欣赏课的讲解是非常有帮助的。

对于普通学生而言,他们的理解能力强、知觉丰富,如果在音乐鉴赏课当中适当地将“通感”的方法运用到其中,将会提高音乐赏析课的授课效果。

另外,我们还应当告诉学生音乐语言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接触的说话的语言,音乐语言所表达的喜怒哀乐,完全是利用音乐所特有的音的特征来表达的,当音乐所带给人的感受和人类内心对某件事物的切身的感受产生共鸣时,我们认为我们所说的“通感”产生了,有了这样的通感,我们就很容易与作曲家跨越时空产生共鸣,更好地理解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音乐鉴赏课也自然会达到一定好的效果。

三、在音乐欣赏讲授过程中应当运用的三个“过渡”

对于普通的学生,由于音乐基础相对薄弱,但理解能力强所以在对他们讲解音乐鉴赏课时,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由浅到深、逐步过渡,根据这一原则,笔者总结归纳出了三个过渡。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最易于欣赏和接受的莫过于声乐作品了。因为声乐作品结构简单,有歌词,并且歌词的内容,与旋律所要表达的情绪,基本上是相一致的,所以在教授音乐欣赏课时,应当首先由讲解声乐作品入手。不仅是因为声乐作品易于欣赏,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对有歌词的音乐的欣赏,了解音乐的表现、发展、和欣赏的规律,更准确地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含义,从而逐步过渡到器乐作品的欣赏。在讲解声乐作品时,首先应让学生了解作品词、曲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的含义。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旋律发展的特征,并锻炼学生在脱离掉歌词的基础上,依然能够欣赏歌曲的旋律,通过旋律进一步理解音乐。这样的过渡会使学生在进入到器乐作品欣赏部分时不致感到不知所云或无所适从。

2、由民间音乐欣赏过渡到西方音乐欣赏

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自己的语言。虽然人们常说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但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审美习性,音乐作为一种民族特有文化。有时会像血液一样融入到人的身体里,它甚至是根深蒂固,与生俱来的。比如说每每播放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民族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对于很多学生而言,都是耳熟能详的民族乐曲,如果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我们能首先将这些作品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介绍给学生,会使学生感觉亲切、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音乐作品欣赏,尤其是在讲解作品结构时。学生较之就更容易理解,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过渡到西方音乐,比如说《命运交响曲》、《蓝色多瑙河》、《仲夏月之梦》等等,这样会使学生对于音乐语言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从而能够进一步吸引学生的鉴赏兴趣。

篇(7)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需要大学生有丰富的知识,更需要他们具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舞蹈教育对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品德的形成与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能促进人格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感特征和理智特征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文化的同时,通过一些措施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很有必要的。

素质教育重视人才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人才个性的发展,重视人才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而艺术教育,尤其是舞蹈教育对培养高等院校综合型人才的素质教育能起重要作用,它能真正开启人的身体和灵魂,培养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一、舞蹈教育的重要性

舞蹈艺术是以人体为媒介、用人体动作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形象、直观的艺术形式。而舞蹈是一种人体美的无声语言,通过美的动作、美的姿态、美的造型来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能使人在欣赏美、享受美的同时,受到很好的思想教育,使人们在美的熏陶中感情得到提升。同时,在对舞蹈艺术的审美过程中,人们可以提高审美情趣陶冶道德情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说,舞蹈在使学生在舞蹈动作的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逐渐培养美的概念、美的标准,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并且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之拥有矫健的形体、高尚的心灵、非凡的气质。舞蹈艺术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等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

通过舞蹈教育所带来的身体律动教育、美学教育、表演意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情感和灵魂,可以培养他们的艺术气质、审美修养以及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此外,由于人们在学习和表演舞蹈的过程中,需要身、心、脑全方位的配合,如肢体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对艺术形象的反映,对空间意识适应等外化现象,使肢体动作语言化、情感化,人脑在这种运动中会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对于大学生来说,当他们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互渗透时,可以深入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二、如何使舞蹈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1.转变教学观念

如今,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功能,大多普通高校没有开设针对普通大学生的舞蹈教育。因此,必须首先转变教师与学生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在校大学生通过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可以提高他们的艺术品位和审美鉴赏能力,扩大知识面,深化人文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普通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本专业课较重,教师要让他们认识到,对他们进行艺术教育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其艺术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其人文修养和对文化的思考能力,让大学各个系科、不同专业的学生掌握美化自身形体的舞蹈方法和学会正确欣赏中外不同舞蹈作品,了解不同舞蹈形态特征,了解不同民族舞蹈形式的生态环境,进而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能力。

2.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

舞蹈课程的设置应以科学性、生动性、趣味性相结合为方针,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为目的,并尽量做到边教、边学、边实践。舞蹈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新的教法,比如利用电化,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电视教材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这种教学方式可重复再现的功能优势,为学生提供了模仿动作和对照练习的有利条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随意做几拍动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动觉,乃至全身心的投入。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舞蹈意识来加以美化,分析动作节奏的几种可行性,进行常规动作与反常规动作的体验,打破一般的思维定势,创造出不同的节奏型。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舞蹈比赛、舞蹈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更多地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其知识结构,如:“怎样欣赏舞蹈”“民间舞蹈发展历史”等。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发创办舞蹈社团,由他们自身去推广舞蹈,自己组织进行舞蹈成品或舞蹈片段的排演,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或组织到社区表演,让他们更深刻地感受舞蹈的作用和意义。这些活动既能推动校园文化的开展,又能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3.开设舞蹈鉴赏课

对于非专业性的大学生而言,教师设置的舞蹈课应偏重于赏析,即欣赏大量的舞蹈艺术作品,在学生欣赏与老师讲解的情况下对舞蹈艺术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讨。通过对中外舞蹈作品的欣赏和讲解,使学生在舞蹈的动作和情感中,产生一种“内模仿”,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在情绪的带动下去尝试舞蹈带来的身心愉悦,让学生体会到舞蹈艺术的特殊表达方式,舞蹈真实、率真及油然而生的情感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力,使学生产生共鸣和心灵的颤动。把舞蹈作品放在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来欣赏,把舞蹈的源流文化结合起来,让各方面内容融为一体,调动大学生头脑里的知识储存,激活丰富的想象,使舞蹈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

4.重视形体训练

气质是指一个人表现在心理活动、速度和灵活性方面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受个体生物组织制约,具有稳定性,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气质是可以经过教育而加以塑造的。在进行舞蹈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进行一定的形体塑造训练,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驼背、佝胸等),塑造学生昂首挺胸、充满自信、朝气挺拔的健康形象,通过舞蹈使学生的身形更加挺拔,身体的各个部分更加协调地发展。

结语

舞蹈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集体能、艺能、智能、气质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高等学校的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知识教育、智力教育和创造力教育,它更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因此,普通高等学校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艺术教育,使舞蹈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其应有的认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资料:

[1]林洪桐.表演艺术教程[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2]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篇(8)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于新社会的人才要求也提出了高的要求,教育部门也随之创新了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培育人才的教师来说,这是一次挑战,如何创新适合新时代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是目前教学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尤其是音乐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审美观念的认识和形成,因此,音乐教师应抓住机遇,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创建适合学生接受和学习的音乐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素质。

现在高校领导越来越重视和认同公共音乐教育,是因为公共音乐教育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公共音乐教育也是素质教育基础化的一大基础学科,是发展大众化音乐的必须开设的基本课程之一。[1]开设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操,并不是要让大家都成为一个音乐人,而是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一定的艺术情操,能够有美的音符去感受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开设这个课程,还是对课程节奏的一个调节,对学生状态的一个调节,在数理化学习疲惫的状态下,适当地进行音乐教育,是对心灵的放松,也是响应培养综合性人才的要求。从更高层面来讲,是完善人格的必然要求。

一、 音乐教育的内涵和作用

1内涵:顾名思义,音乐是一种艺术,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的内在思想感情,是反应现实生活的一种方式。它由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构成:节奏和旋律,又分为两大部分:声乐和器乐。音乐教师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乐理知识为音乐教育,它包括音乐的旋律、节拍、节奏、力度、音色、音程、和声、调式和曲式等,以及歌曲、器乐曲的演唱、演奏技能以及乐曲的欣赏分析的教学过程。[2]应约教育具备的特点是它具有十分丰富的人文内涵,不仅仅是开展音乐文化素质教育为目的,而是将人类跨越式的音乐文化精髓,通过各种不同的音乐学习形式的传授,以及良好的音乐环境的熏陶作用,使受教育者具备强烈的民族文化精神、、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艺术审美能力。

2作用: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音乐教育对人有着独特的功能。首先,音乐教育优点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也是其他教育方式难以替代音乐的作用。音乐是一种艺术,它是崇高而深刻的,它具有强烈的感人魅力,通过独特的声音表达思想、此种意境容易进入人的内心世界,激活人们内在的心理需求,实现结合作者、表演者及欣赏者的情感共鸣,音乐中所体现的思想观点、道德精神等在不知不觉中,让人们接受逐渐转化为人格精神的其中一部分。

其次,大学生的智力素质和文化素质在音乐教育的帮助下逐渐增加和提高。音乐教育需要创造教育、培养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新时展的重要学科。学科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需要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再次,音乐教育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品格,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音符的流动,产生不同形式的内容、不同形式的乐曲,给人在不同的情感下产生不同的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音乐教师主要的目标是如何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同时提高学生的感受美、鉴赏美,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品格和素质。

二、现时期高等教育公共音乐教育现状

在很多高校,对于公共音乐教育的问题并没有引起校领导的重视,也没用引起学生的重视,不是作为必修课程开设的,仅仅是一门选修课程,而更为严重的是即使是选修课程,到课率也是非常低的。学校并没有相应地机制去保证这么课程的实施,也没有单独的经费去落实这门课程。没有设立相应地管理机构与监督机构。使得这门课程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下发展的了。尽管,很多音乐选修课是根据音乐学院的专业教授和老师所代教的。导致大多数同学心甘情愿上课,从课堂上学习到一些音乐基础知识,但并不是有教授就行的,主要还是学生并没有相应地基础,对这门课程没有理论作为支撑,缺乏对音乐的理解,从而使这门课程的效率很低;其次就是学生很少参与有关音乐的活动,大学生普遍对高雅的音乐不感兴趣。[3]所以,高校并没有重视公共音乐教育的长期发展,这样一来,就不利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不利于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很多大学生对于音乐教育的兴趣和积极性不够高涨基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情况不如乐观,很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对音乐知识十分不够了解,所以在大学学习期间,教师需要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但是很多大学生面对社会的激烈的竞争压力,只重视了专业的学习,学习音乐不感兴趣,没有了动力和积极性。现在值得一个研究的问题就是大学生不懂得去欣赏音乐。

和一些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对音乐知识相对缺乏,绝大多数学生对五线谱这些基础知识不懂,不知道一些古典音乐、没有听过《命运》等一些舞曲;由于缺乏对学生的有效引导,一些大学生对音乐的品味不高,喜欢没有价值内涵的垃圾音乐,而忽视了对高雅音乐的欣赏,甚至无法区分什么是高雅的音乐什么是低俗的音乐,不是一名合格的当代大学生。

荀子这样说过:“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不乱。”对于荀子的这段话明显的指出了没有正确的引导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因此现在所涉及的问题是既然开设了这门课程,既然面对的是没有音乐理论基础的学生,那么久应该考虑怎么样去弥补他们的缺陷,怎么样使他们理解音乐,使他们能够适应这门课程的客观要求,使提高课堂效率。大学音乐教育离不开音乐的性质和方法,内容和形式,音乐的构成要素,题材和风格以历史、世界音乐知识等内容都是息息相关。这就从基本层面上要求高校音乐教师要有较深厚的功底,对音乐知识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研究。但目前高校的音乐教师缺乏,而且整体音乐素质也很低。另外,缺乏统一的教材。目前,许多高校都是模仿专业学生的教材,没有适合的学生教材和方法,对学生的音乐教育严重歪曲。

三、 加强高校音乐教育的必须进行一定的改革,否则难以适应这门课程的发展

在当今物欲横飞的世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操,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对大学费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一定的音乐系统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利益观都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对于这一改革,核心在于经费支持,并成立相应地机构,将这一课程的发展纳入到有规划、有方针的轨道中来,并对大学生自身基础进行一系列改革。

1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

大学培养的目的不是简单地注重学生会什么,不会什么,而是发展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自我辨知的技能,又具有很好的审美情操,为今后音乐人才的发展提供一个自我发展的舞台。对于音乐的鉴赏,不仅是音乐本身,更应该注重对音乐家的背景进行讲解,了解他们那个环境,他们的心情,他们的心理特征,他们的价值追求,掌握他们演绎的基本手法,还能够透过音乐联想到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时代背景,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哲学、地理、民族学、人类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这些知识将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对各个领域的了解,促进发展大学生的智力开发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进而陶冶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素质。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在音乐实践中,能够将音乐背后的时代背景、人物情怀在表演中表现出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方面是通过平时的教育,注重课程的设置,通过向学生传授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的考核,不应该单纯地注重理论或者实践的考核,应该把两者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或者对二者进行综合来考核,迫使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4](P57)

2完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制度和法规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制度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整体之一,也是完善机构建设的有力保证。学校要像发展体育事业那样发展音乐,要有学校音乐培养委员会,要有校领导亲自挂帅,要每年举行音乐鉴赏财政计划中,必须要有专项资金保证这一事业的发展。要制定相关机构,要在机构上、人事上落实到位,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要纳入到学校发展计划中来。对学生还可以制定学年学分,此制度在于为各种各样的选修课程奠定基础,从而约束学生行为。必须课和选修课相结合,拓展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不断的提高和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诱导学生主动去学习,达到提高学生音乐全面知识和综合素质的目的。重视公共音乐教学课程的规划,必须尊重学科发展规律,不得违背科学规律而行事。首先,教材的选择,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教材,应该切实结合学生的实际,结合老师的实际,结合学校的实际。其次,对于老师的配备,应该采取科学的原则,老师与学生的比例应该是多少,应该由哪些老师指导这门课程,多必须有科学的一句。最后,对于这课程的考核,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难度多大等等,都必须有理有据,否则只会打击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选课可逐渐向上的原则,先选基础类,后选鉴赏类,也可选音乐艺术实践类,如开设《合唱基础》《声乐基础》等课程,相互结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学生的音乐艺术实践锻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音乐教育的关键。教师可以在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创作歌曲,参与配乐朗诵、舞台设计等,发掘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组织学生成立校园合唱团、乐队、舞蹈队等,参与各种演出和演唱比赛;还可以组织文艺演出小分队参加每年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从而为广大学生提供和创造展示自身音乐艺术素养和才能的机会。总之,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巩固和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4优化音乐教学过程

现代音乐教育必须借助一定的手段,否则会显得单一化、枯燥化。比如如何利用多媒体,如何利用网络等手段进行音乐教学。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是逼迫学生学,是让学生有学习的欲望,让他们喜欢上这门课程。二是怎样提高课堂的效率,让学生能够通过课堂的学习确实学到有用的东西,并最终能够成为自己的知识并加以运用。[5]因此,新的教学方法不是单纯传授教学方式,也不是简单地运用新技术向学生传授各种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公共音乐课不仅是能够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更能培养学生的艺术探究的科学思维,研究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这个方法去鉴赏其他的音乐作品才是最成功的。运用现代化的手段,使学生感受到多媒体带来的乐趣,让课堂更加生动,给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提供一个声情并茂的、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营造色彩缤纷、声像同步的教学情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相结合感性认识,让学生能够欣赏美、感受美、理解美,把音乐课堂上升成一种审美能力的培养平台,有力的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5营造良好的校园音乐文化

校园文化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学生可以从音乐的知识经验中投身于校园文化建设服务,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多样丰富的校园文化又能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广泛兴趣,陶冶学生的自身的良好思想情操。所以,各高校科技结合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组织学生更多的参与各种健康的文艺活动,将高雅文化带进校园,为音乐环境教育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笔者认为,可以在学校举办一些校园歌手大赛、音乐会、音乐论坛等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种浓厚的校园音乐气氛。[6](P124-125)

四、结束语

音乐教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从学科分类的角度来讲,它所处的领域也很重要,对于学生审美倾向的培养,对于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发现自然美的培养都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教学改革对学生的自身发展祈祷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现象,随着人们对精神追求的不断发展,就需要音乐去弥补,需要音乐这门学科去完善教育发展的不足之处。作为高校工作者,特别是音乐教育工作者,更有责任有义务去宣传音乐教育开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在高校开设音乐公共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耀华.高师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徐易炎.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开发[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3]黄碧源.高等音乐教育之我见[J].广州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10,(3).

篇(9)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076-03

在世界向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已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主题。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标尺。它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随之脱颖而出。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手段, 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普及艺术教育, 提高国民素质的时代重任。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变化,带动了高校教育的改革,从贯彻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实施等一系列的举措,都表明了一个积极的信号,在当代中国, 国民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被列入非常紧迫的任务和工程。在这种形式下,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各类学校艺术教育在教学活动、师资队伍、科学研究、课外活动、设备器材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公共艺术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 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但不可否认的是,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仍然是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教育部要求普通高校应开设公共艺术课程,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高校对培养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视, 同时也推动了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但多年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使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艺术、人文修养匮乏,综合分析能力差,极大地制约着他们向高素质、高能力方向持续发展。导致造成这些后果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是能使他们的全面素质得以提高的公共艺术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还不够明确。二是公共艺术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三是公共艺术教育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四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结构单一,没有紧密结合和开发校内外艺术资源,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以及校外艺术活动自成一体,不能满足大学生不同需求。五是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内容随意,因人设课。

在2012年12月对我院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来看, 也不容乐观。高中没上过美术课和音乐课的占36.6%和33.9%,不识谱的占到了58.1%,可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还承担着“补课”的角色,即补充讲授义务教育阶段所缺失的艺术课程。相比之下,美国高校的艺术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高达50%,而在我国即使是在重点大学也只占30%。从而,我们可以看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开设还缺乏全局性。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公共艺术教育在现代高校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二、大学生公共艺术修养课的重要性

由于处于的时代不同,人们对于艺术教育方面的价值观和态度上也就存在着不同,最终对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过程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如:艺术教育家赫伯特・里德在他的《通过艺术的教育》中说到:“艺术教育可能是促进社会和谐与世界和平的一种重要力量。他坚信艺术中的创造性表现与一个健康的社会未来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学者张同道则将艺术教育的功能归纳为陶冶性情,培育美的心灵与艺术鉴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培育健全心理和人格。在众多的观念阐述中,以梁继林认为“艺术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修养,能促进大学生智力开发和创造力,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完善。在高校中出现大学生群体存在着艺术知识贫乏、文化修养残缺的状况。因此,艺术课程应当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见解具有代表性。

对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探讨,国内外有大量的学者进行了探索研究,目前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开发人的智力潜能

日本学者时富利彦就这样认为:美术、音乐,这些特定的艺术形式有利于情操的培养,原因在于这种艺术教育形式比其它的方式更能锻炼人的大脑前叶连合区。例如艺术作品在表现上具有多向空间感,如:古曲《十面埋伏》通过琵琶演奏出的民族性的音乐使人联想到两军对垒的古战场,其中模仿战马的嘶鸣旋律让人仿佛看到厮杀的战争场面,由紧张、急速的旋律想象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恐惧和灾难。正是在多项思维的作用下,人们在欣赏时有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思绪跌宕起伏,时不时的激发他们创作欲望, 从而产生创作的冲动,在这种情况下,多项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与完善,最终达到促进人类创作素质发展的目的。

2.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发展大学生非智力因素

众所周知,许多非智力因素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靠后天培养才形成的。像我们通常所说的表现欲、自信心、审美能力等等就可以抓住艺术教育自身的特点,将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方式来进行培养,这种方式对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记得学生在观赏罗中立《父亲》这幅作品时,用“备受震撼”、“心潮激荡”、“彻夜难眠”来形容他们的观后感,甚至有部分同学以文章的形式,来进行评论。学生的创新欲望在大脑一次次的“震撼”,心灵一次次“激荡”中被激活。这正表明艺术教育可以提升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3.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人的感性素质

感性素质的培养不能只通过知识的传授来获得,因为艺术教育才是培养感性素质行之有效的最佳途径。如:画家与普通观赏者在欣赏一幅作品时,前者是去体会作品视觉感性效果所带来的深刻感受力,后者则是探究绘画作品所表现的内容。音乐家与普通听众在倾听一首音乐作品时也存在着根本差别,音乐家享受的是作品音响结构听觉感性效果所带来的细致入微的体验感受,普通听众则追求的是作品是否悦耳动听。

4.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

教育家认为,艺术教育具有“辅德性”,可以起到以美启真、以美导善的作用。[1]如张择端的北宋风俗画作品《清明上河图》,画中所描绘的是当时社会实录: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生动的向世人展示了当时城市生活的面貌,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这也让学生从中看到一个民族文化史的宏大前景,有助于他们了解当时宋朝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等。这样的实例举不胜举,但不管怎样,它都能让学生在学习与探索过程中,对祖国民族的爱国之情有增无减。学生在欣赏名家的作品时,难免会不流露出对他们的人格、精神品质的敬仰!虽然这种艺术教育的育德功效是间接的、隐性的,但是这种间接的育德效果往往比直接的理性道德信条灌输更具说服力,更容易深入到大学生的内心。

5.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满足人精神方面的需要

艺术作为人类最主要的精神食粮, 能让人心情得到释放,精神得到享受, 可以使人的疲劳度降低到最低。在美育过程中,我们通过漫画、幽默、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等形式来调节人的情绪、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如:学生在欣赏作品或聆听音乐时,让大脑从紧张学习的逻辑思维活动中释放出来,放松其心情, 调节其精神,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6.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文化继承和发展

艺术教育不仅是单纯的知识技能的培训,更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随着国际多元化教育形势的发展和各国之间交流的不断深入, 教育体系改革的步伐也日趋加快。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艺术文化都被纳入到了教学内容,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例如,在《美术鉴赏》、《音乐鉴赏》等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们都有中外艺术方面的知识点介绍。学生通过学习, 即可了解多种世界艺术文化又可以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 从而进一步去认识世界,培养爱国情怀。作为人类文化传承载体之一的艺术, 吸收着多种文化营养, 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满足着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

三、公共艺术综合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针对我国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现状,本文将根据我院自身特点,来做一些探讨和总结。

1.课程建设是公共艺术教育步入规范化的关键

为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水平、推动公共艺术教育持续发展,加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不容忽视。而能否把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水平和课程实施水平全面提高,使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是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的关键。

1.1课程开设的依据与原则

国家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提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

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教育部制定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一2010年) 中明确指出:“ 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均在2005年前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并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分。”[3]这些充分说明了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制订课程教学大纲的依据。

高校公共艺术是普及性的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它涉及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艺术的熏陶,审美素质提升,拥有健全的人格。这就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开设的原则―坚持艺术教育的普及性和公平性。

再者,艺术欣赏也是一种审美欣赏。它主要是让学生在掌握不同的艺术表现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同时,能进一步运用它们去欣赏具体的艺术作品。这就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开设的另一原则――培养大学生的鉴赏能力。

1.2课程开设面广且结构合理

一是建立新的培养模式,我院十分注重艺术教育在文化素质殊地位,探索艺术教育在推进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课程培养模式的建立,一方面要改变音乐、美术教育等人文素质教育薄弱的状况。另一方面,认真研究面对非艺术专业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体系的建构及实施途径。

二是开设全校性的艺术选修课程, 2006年随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颁布和实施,公共艺术课程受到了学校领导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同年,成立了公共艺术教研室,将其纳入到教务处,并将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项日常普通工作,由这个专门机构进行统一计划、调控、管理。同时,我们把《美术鉴赏》、《音乐舞蹈鉴赏》、《书法》《影视鉴赏》等课都纳入到限定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中。这些课程普遍受到学生热烈欢迎,每个学期学生都爆满,甚至有同学为没选上此类课而懊恼。

1.3大力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精品课程建设

目前,我国艺术类专业课程的教材丰富多彩,但适合非艺术类大学生的艺术选修课教材却很少。我们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往往一门课程要涉及许多本教材的内容,既加大了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学生也没有直观的教科书,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以《美术鉴赏》这门课为例,我们采用了学院易镜荣教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主编的教材,该书揭示了美术规律、介绍美术知识、剖析美术作品、指导美术欣赏。其还借鉴徐庆平的“大美学”教育思想:纯艺术与实用艺术的结合,专业艺术与公共艺术的结合。试图改变以往“美术欣赏”从古代到近代却缺少现代美术作品的介绍、过分强调美术欣赏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做法,在书中以现代美术作品为主,不仅介绍了绘画作品的欣赏、画家生平极其艺术创作故事,还包括“工艺美术”、“艺术设计”、“建筑艺术”等作品的赏析。全书配有300多幅彩色图片(光盘),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资料性。该教材获江西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曾被其它院校作为教材多次印刷使用,该课程既是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省级课题,又是江西省高等学校优质课程,在文化素质教育中成绩突出。另外,《音乐舞蹈鉴赏》这门艺术素质教育课,被确定为院级优质课程正在建设当中。

1.4不断走向综合化的公共艺术课程

作为公共艺术课程, 它具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属性和特质, 即基础性、通识性和广博性。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 学科交跨、课程综合将成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综合’既有益于还原生活中事物相互关联的形态, 也有益于改变人格的片面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发展。”[4]综合课程是与学校传统的分科课程相区别而提出的,它是一种多学科( Multi-subject)课程组织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其基本形态主要分为系统化的综合课程、学科化的综合课程、模块化的综合课程等。[5]综合课程与传统的分科课程不同的是,它打破了艺术门类的局限, 而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关联性、统一性,这样不但能反映出公共艺术课程非专业性特点又能体现通识性的属性。

艺术课程不断走向综合,这是一种趋势所需。众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也为艺术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提供了的平台。在大专院校艺术课程的综合既为学生提供了合理的知识结构,又使学生的认识趋向整体化,让学生从认为没有联系的原理中发现它们之间所存在的微妙联系,改变原有的思维定势,能从一个角度考察向多维的、多角度的立体的思维方式发展。

2.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

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 其教学目的是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来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其高雅的审美品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得到相应的培养,从而促进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价值,与此同时我们应着重注意艺术教育在提高其价值的过程途径中如何体现。从而有助于学生的智商与情商全面发展, 达到育人的目的。根据上述要求,本人结合我院开展艺术教育所取得的经验来谈谈适合高校非艺术类大学生艺术教育教学的模式与方法:

2.1课程丰富,灵活多样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兴趣却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被动转为主动才会带来学习的动机。因此,我们从课程设置到课程实施的每一环节, 都必须建立在考虑学生自身特点,尊重学生个性之间差异的基础之上。那种有效的和成功的教育课程必须具备丰富性、灵活性的特征且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最终,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达到美育目的。

如从山人朱耷的“哭之”、“笑之”的题款来理解画家哭笑不得的痛苦心情及其冷傲的艺术个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欣赏绘画作品,来了解画家所要表现的内容及思想感情,以及讲述画家其艺术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等,使学生感受艺术作品背后的丰富内涵。刺激学生的兴趣,并积极主动的把自己的思维参与到教学中,生活与艺术之间这种难以割舍的亲缘关系,也自然地理解了。这样,不但可以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参与到课程内容中来, 主动用美的原则去判断、选择知识和信息,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2.2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共享资源

我校所开设的所有公共艺术类课程,全部采用自行研制开发的多媒体课件。就拿《音乐舞蹈鉴赏》这门课来说吧,我们根据音乐舞蹈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视听性等特点,教师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同时,使用多媒体电子课件演示教学内容,借助网络媒体技术和资源,恰当穿插老师演唱、演奏及表演,巧妙点评学生答题、才艺、演说,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于注重教学环节的互动性、基础理论的应用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手段的灵活性、网络资源的广泛性、教师讲演的艺术性、才艺点评的趣味性、习题引入的巧妙性、网站导航(课内知识与相关网址)的延伸性等别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因而《音乐舞蹈鉴赏》课总是特别火爆。

2.3利用课内、课外“双课堂”

艺术教育离不开课内、课外艺术教育活动这两个重要环节,两者之间,扬长避短,互为补充。学生通过课内艺术教育的学习,使其知识和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再通过课外艺术活动的开展,使课堂的学习得到有效延伸和补充, 这样既可反映教学的水平, 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充分展示艺术教育的特色,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因此,推进素质教育需要全方位、多元化的课堂, 需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并重。我院早在1996年开始就有了20多个各式各样的艺术社团, 这些社团在学校是最为活跃的, 我院借助这个平台, 给大学生提供了增长才干的机会, 使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得到了锻炼, 陶冶了情操。

2.4参与实践,美育体验

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是教师最大的过失”。对于高校公共艺术课的学生来说,参与对艺术品的体验是最重要的。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并不要求他们了解太多的绘画技能和演唱技巧,通过艺术欣赏课的教学使其学会一些艺术常识及学会如何欣赏,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都投入这个过程,无论他们是唱歌、画画,还是在对别人的创作作出反应。这样做,无非是使他们投入对审美意义的体验。

我们始终贯穿“终身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知识和技能,不断引导学生摸索和掌握艺术的思维方法。凡参加公共艺术课程学习后,初学者的艺术修养迅速得到提高,不仅能准确哼唱几首完整的歌曲,勾画几笔,而且对艺术方面学习的兴趣也大大增强,更能深刻地体会到艺术的乐和美,艺术成为了他们日常学习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对于某些艺术基础较好的学习者,我们还推荐他们进校艺术团,让其继续“深造”,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作用。而艺术团的成员,则通过艺术课程学习后,其知识和潜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不仅如此,每年一次的文化艺术节和各种比赛进一步营造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公共艺术教研室的大多数老师都担任了学生管弦乐团、电声乐团、戏剧社、声乐团、合唱团、舞蹈团、书画展、摄影展、歌咏比赛、书法大赛、寝室文化大赛的艺术指导,丰富多彩的学生艺术团活动成了公共艺术课程的第二大课堂,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 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

2.5更新教材,提高质量

美源于精神,受之于感官,它不仅具有表象的形式美,更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作为高等学校艺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既不能等同于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 也不能与中小学的艺术课程和专业艺术院校的课程相提并论, 要想通过公共艺术课程让学生亲身去感受这一切,就必须根据现代大学生的特点, 在选用的教材里筛选适合学生学习并容易掌握的内容,再者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选编添加不同的教材内容。我们要传授给他们的应该是最能代表人类优秀文化的艺术成果, 因为只有好的艺术作品, 才会丰富学生的情感,才会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教材的更新,质量的提高,迫在眉睫。要求我们的教材做相应的调整,尝试在内容方面去探索和研究,试图在以下方面来加以体现:

2.5.1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强调高校公共艺术的时代性。比如: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严肃音乐、高雅音乐的同时,也应该引入流行元素,作为教学内容,不应该忽略当代大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的现象。当代大学生接触流行音乐的机会较多,在流行音乐的旋律中,体现着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观。它所产生的吸引力也有助于增加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如何利用学生最熟悉的音乐素材,找到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切入点,显得十分必要。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们在《音乐舞蹈鉴赏》的授课过程中就会把流行音乐如周杰伦的《双节棍》、《我的地盘》引入课堂,把那些适宜学生年龄特点、身心特点、健康向上并具有一定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作品介绍给学生,并且把优劣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认识,以提高他们的审美及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强调时代性,与时俱进,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审美情趣、社会时尚,才能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当代大学素质培养和高校艺术教育才能和谐发展。

2.5.2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为根基,选择有鲜明民族特点,弘扬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这既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又能提高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例如,我们在公共艺术选修课“美术作品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中国画的教学内容中,就介绍了大量的工笔、写意、白描、泼墨等传统技法并通过美术欣赏课加深学生对传统美术的学习和理解。

2.5.3以民间艺术为补充教材,以开发地方艺术风格为特色。我院地处于“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的中国傩文化之乡―萍乡。这里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傩文化“三宝”圣地。我们把身边的艺术精华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例如,民间的风筝、剪纸、中国结、傩等手工艺的制作给学生们带来极大的学习热情。

2.5.4结合东西方的文论知识,从各个方面来阐述和鉴赏国内外优秀的作品,例如:我院的《影视鉴赏课》选择中国电影百年间的优秀影片,兼及国外优秀影片,来重点讲述现代阐述方法的运用,并通过结合中西方现代文论和古典文论的知识,多层次、多角度,更充分完善的鉴赏电影。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就如同一本好的教科书,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学生耳濡目染形成对美与丑、善与恶的正确认识,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2.6考核方式改革

目前, 由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缺少实践,在其目的和任务的认识上又存在偏差, 再加上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评估标准。在实际操作中,如用整齐划一的分数来衡量学生而忽略考察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中发生的变化是不切实际的。但我们用专业的标准或降低专业的标准来量化学生的学习结果也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应多激励和鼓励学生, 培养他们接触艺术的兴趣和能力,这样才有可能由被动变为主动,让学生热爱艺术。为此,我们在选修课考察考核方式上,一般采用开卷、交作品、讨论、交流、小论文的方式或以在报刊上登载文章的形式来代替考试,以此来提高学生对艺术课程的重视程度。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们创造性的思维, 也不违背我们开设公共艺术课的初衷。

2.7美术教育的深化与提高

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根据课程目标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与讨论,以及收集整理图文资料,学会撰写艺术评论及专题论文。如,鉴于课时有限,我们在学习“中国古代美术名家名作”一章时我们采用了研究性学习方法进行教学。具体方法是:

(1)老师布置研究课题;

(2)学生独立查找资料完成作业;

(3)老师概括、总结讲评本次课题要点。

研究性作业题目:按照历史顺序列表介绍我国古代著名画家画作。

要求学生:

(1) 自己设计表格,形式不限,但必须符合命题;

(2) 内容简明、概述正确;

(3) 必须手写完成,做在作业本上,下次上课之前必须交作业。

(第五章课外作业:)

课外阅读《中国美术史》等相关书籍,了解我国古代的工艺美术、建筑美术等成就。)

通过学生整个研究性的学习,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个性也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有的翻阅《中国美术史》等相关书籍,有的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高质量的完成了学习任务,致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养成一种好学和自学的习惯,并触类旁通,扩大知识面到其他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

总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外辅导、考核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能基本上形成一套完整的改革思路和做法。通过强调学生课外自学与教师课堂讲授相结合、基础理论与实际技能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艺术欣赏能力的目的,可以培养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综合思维能力,运用知识从事实践的能力,使其具备比较广博的文化历史知识和艺术素养。面对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重新认识公共艺术教育在现代高校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对于促进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蒋笛.以美导善―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隐性育德功能理论研究[J],综合艺术,2012.02,154-155.

[2]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2006年.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篇(10)

关键词 欣赏 审美价值 拉丁舞教学

一、前言

拉丁舞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健身娱乐价值的,是由体育、舞蹈、音乐、服饰为一体的一项时尚体育运动项目,通过人体肢体来塑造人们的形体美、动作美、和艺术美。拉丁舞中体现着美感及舞伴间的互动和人们对它的审美需要,势必会将拉丁舞的地位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从而成为一种时尚、高雅而受大众欢迎的体育运动项目。因此,在高校拉丁舞的教学与训练中,加强美感的培养,充分挖掘拉丁舞中的美育资源,这样不仅能满足大学生对舞蹈的热爱、对婀娜多姿的美态的吸引和对线条美的追求,而且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观点。所以,拉丁舞的发展在高校中显得尤为重要,而发展拉丁舞这门课程必须得加强教学方面。

二、欣赏在高校拉丁舞教学的应用

欣赏是拉丁舞在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在愉悦、欢快的音乐伴奏下、与舞伴尽情的舞蹈,有助于放松身心,从而形成与人际交往的意识,使个性和礼仪逐步得到改变,而且能对学生审美价值产生较大的影响,使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也为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在拉丁舞的教学过程中,欣赏是对学生的一种陶冶的方式,情感上的交流,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辨别事物的重要途径。

三、欣赏和审美价值在高校拉丁舞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

(一)激发大学生学习拉丁舞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兴趣是一种情绪的表现,人们在认识某种事物上或是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心理反应,是学习某运动的动力,它可以转化为一种内在的力量,也标志着对参与该项运动的积极性。强烈的动机是建立浓厚兴趣的基础之上的。体育运动的兴趣是长期在对体育运动实践中形成的,在对体育运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及对体育运动的满足感,能否对此项运动产生重复运动的欲望等。

(二)提高审美意识,丰富对拉丁舞的理论知识

拉丁舞是一项“美”的体育运动,它通过人体的各种肢体语言,来展示丰富多彩的形象。拉丁舞中体现的美感是人们对这项运动的认识,从人们的审美需要使其成为一种时尚、耀眼、高雅而受大众欢迎的体育运动项目。在拉丁舞的教学中不仅要讲授动作技术要领,而且还要培养大学生对舞蹈的审美意识、教会大学生欣赏拉丁舞蕴含的美。在欣赏的同时,大学生会对拉丁舞的发展演变、各舞种的风格、音乐特点,运动员在参赛时的作风和礼仪,精神面貌,拉丁舞的竞赛规则的演变,裁判员的执法与作风等等都有所了解,进而丰富了大学生学习拉丁舞的知识面。

(三)丰富教学形式变化,辅助教学

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需求将反复地讲解或播放相关的画面,甚至详细讲解到动作的每一个细节,反复地强调动作要领,使大学生在视觉上直接冲击,在大脑中对那个画面形成深刻的印象和记忆,也可进行分组练习进行欣赏,以便及时纠正错误的动作形成。

四、把欣赏和审美价值观渗透到教学中

(一)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欣赏审美主体性

对于欣赏者来讲,通过舞者优美动人的舞姿,欢快的音乐节奏,给人们带来了一场视觉上的盛宴。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审美主体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占主体地位,也是欣赏能力的提升和素质培养的主体地位。在拉丁舞的教学中虽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但它不能代替学生欣赏。以自己反复地练习来达到精神上和视觉上的提升。拉丁舞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的认识拉丁舞,引导学生体会和欣赏其中蕴含的审美因素,培养创造美和欣赏美、表现美的情趣,发展自己独特的美,养成良好的舞者风范。主要的方法表现在:(1)通过授课中表现动作美、形体美、表现美,启发学生对美的追求。(2)教师应以规范、得体的着装进行授课,让学生直接从视觉上获得美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审美与欣赏的能力。(3)在授课中加强舞者规范的礼仪动作训练。(4)将课堂上的行为规范融入到生活中。

(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

拉丁舞中讲究动作造型美、其动作要求美观、健身、朝气蓬勃,其舞伴间的眼神交流和与动作的配合是一致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和对表现美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美、欣赏美,感受拉丁舞动作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学生对美的感受力,评价和鉴赏性。发展学生心灵的健康美,行为的健康美、配合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不断的提高审美价值观的提高。

五、结论

拉丁舞中蕴含着诸多审美价值,拉丁舞集形体美、音乐美、服饰美、妆容美、礼仪美于一体的体育运动,突出了对身体美的塑造,培养欣赏和审美能力发展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审美能力的发展得充分的认识到拉丁舞教学的目的,把握拉丁舞审美能力的培养规律。有助于提高艺术欣赏和对审美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形体塑造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评价美的意识和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丽萍,黄帝全.高校体育舞蹈的价值观探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1-13.

[2] 姚莉.论体育舞蹈教学对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培养[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6):41-42.

上一篇: 影视心理学论文 下一篇: 世界经济概论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