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语言教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7 17:56: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幼儿园语言教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幼儿园语言教学论文

篇(1)

促进儿童的发展,应当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比较突出地存在着重知识、轻发展的倾向。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又强调整齐划一,忽视对儿童的区别对待。北京师范大学林嘉绥教授和她的研究小组,1991年抽样调查了1093名大班和学前班儿童的数学能力的发展情况。测试结果表明,对知识型问题,儿童一般都回答得较好,而对智力型问题,即涉及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能力发展的问题,则回答得不好。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注意和考虑的是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这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智力开发价值。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教师不应将注意力集中于“数学事实”的获得上,而应该重视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1992年4月在西安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幼儿园数学教育研讨会,其中心议题就是“幼儿园数学教育与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反映了我国幼教工作者对数学教育目的的认识有了质的变化。二是重视儿童的一般发展,即重视动作、技能、情感、态度和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不能局限在认知方面,更不能局限在数概念方面,还必须指向包括动作、技能、情感、态度和社会性等方面在内的一般发展目标。冯晓霞在《活动区的创设、利用及活动指导》(《幼儿教育》1994年7、8期合刊)一文中,所举的小班数学区活动的具体教育目标就是分别从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动作技能三方面提出的。这表明在数学教育中,幼教工作者正在积极探索如何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并提出了相应的较为明确和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

在以往的数学教育中,比较重视10以内数的认知、组成和加减运算的掌握。人们还未能从儿童数学概念形成的基础,即儿童学习数学需要一定的心理准备这一角度来考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因而数学教育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当代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儿童学习数学需要一定的心理准备,即儿童必须建立相应的逻辑观念。这些逻辑观念是:

1.通过一一对应,确定等量的逻辑观念。当人们将两组物体一对一摆放时,就可以确定它们是一样多,还是多一些、少一些。这是确定物体集合是否相等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来比较两个集合是否相等,不需要依靠对数的理解,相反,它是理解数的基础。

2.数目守恒的逻辑观念。守恒观念是儿童数学概念形成的必要条件。缺乏数目守恒观念的儿童,对数的认识,往往会受物体外形特征(如大小、空间排列形式等)的影响,而不能准确地把握物体的数量。儿童只有建立数目守恒的逻辑观念后,才能理解数目是一种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持续不变的等量,最终形成数的概念。

3.在一个系列中,排列顺序所依靠的逻辑观念。要排列物体的顺序,必须理解物体之间差量比较的传递性,如A比B长,B比C长,那么A也比C长,同时还应理解某一个物体在系列中的位置及其具有的双重性,这就是说,在系列中,任何一个物体的量都比前面物体大(小),比后面物体小(大)。儿童有了具体物体的排序观念后,就能够开始考虑抽象的数的顺序了。

4.类包含的逻辑观念。类是进行一切逻辑思维的基础,也是数概念形成的基础。作为数学基础知识的集合概念就是建立在类概念上的。数是用来表示特定事物的量的,而要确定某一特定的事物,就需要先进行分类。一个数是一类物体或一个集合的基数标记,分类活动不仅有同层次的,而且有不同层次的,这就需要以分类层级的逻辑观念为基础,这就是类包含的观念。这种类包含的观念也是数概念形成和进行加减运算的基础。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各地教师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作了必要的修改和增删,强调了对儿童进行前数概念的教育的必要性,重视了集合、排序、对应(匹配)和分类等方面的内容,注意了上述内容与数、量、形等内容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

(三)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式方法

教师考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时,以往习惯于仅以儿童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直观性,在活动中教师常常运用教具进行演示,并在此基础上讲解基本的数学概念。事实上,儿童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儿童要接受和转换教师讲解、演示中的信息,首先需要对这些信息有所体验,否则,就只能机械地记住一些数学用语。

近年来,幼教工作者开始注意和研究儿童是怎样思维、怎样学习数学的。人们认识到,儿童学习知识首先是通过行为把握,即用自己的手、脚来把握对象;接着是图形把握,即以印象的方式去把握对象;最后才是符号把握,即以语言或数量形式去把握对象。对儿童来说,学习数学按照这一顺序是最优的方式。儿童获得数学知识,不是从客体本身直接得到的,而是通过摆弄它们和在内心组织自己的动作得到的,是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关系的。

人们还认识到,数学概念表示的是一种关系,关系不存在于实际的物体之中,它是抽象的。例如,表示6只苹果数量的“6”,不是代表苹果的具体属性,而是表示这一堆苹果计数后的抽象符号。数学的抽象开始于对物体的动作,它要求身体活动和心理活动的协调。皮亚杰曾经说过:“数学首先是,也是最重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数学的抽象乃是操作性质的,它的发生、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一系列阶段,而其最初的来源又是一些十分具体的行动。”这说明数学的抽象依靠的是作用于物体的一系列动作的协调,同时在心理上建立相应的协调联系。例如,计数物体总数的活动就包含了三种性质的动作协调:一是加法性协调,即把动作合在一起,总数的获得就是把一点数物体的单个动作相加在一起;二是次序性协调,就是使动作连续产生,数物体的动作是连续产生的,而且按一定的次序进行,否则就会出现漏数和重数;三是对应性协调,即使两个不同的动作一一对应,如口念数词的动作和手点物体的动作一一对应。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一组物体的数目,是同时协调数种动作(不是单一动作)的结果。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操作的方法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它应是儿童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例如在南京,教师十分重视并强调,凡是要教给儿童的有关数学知识都应尽可能地转化为可以直接操作的活动,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体验到某一概念的内涵或运算的规律。在儿童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再要求儿童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这种做法重视对儿童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整理和概括,使儿童获得的知识系统化、符号化,以形成一定的体系。在整理和概括感性经验的过程中,儿童的智力将会有质的飞跃。

(四)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途径和组织形式

在改革的过程中,人们认识到,系统的、有目的的、专门的数学活动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必不可少的。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教育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它需要教师系统地、有目的地设计和安排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以引导儿童发展。在教师精心思考和组织的数学环境和数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儿童才能够学习与其发展相适应的有关经验,儿童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训练和发展,儿童的动作、技能、情感和社会性才可能获得相应的发展。与此同时,人们还认识到,将数学教育渗透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渗透在儿童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同样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任何事物都具有数量、形状、名称(语言)。例如,我们经常会问孩子: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的,它有多大等等。这些问题就涉及到形状、数量的知识。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中丰富多样的材料和情景,利用各种教育活动中蕴含的数学因素,帮助儿童积累数学的感性经验。

在以往的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教育的组织形式大多为全班性的集体教育。这种形式,教育目标整齐划一,全班儿童按照一个目标进行学习,却没有考虑各个儿童的发展水平,因此,不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儿童的认知需要,这往往造成一部分儿童“吃不饱”,一部分儿童“吃不了”,从而抑制和挫伤了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妨碍和影响了儿童的发展。在班级儿童人数较多的情况下,集体教育的形式仍是不可缺少的。采用这种形式,教师容易组织与领导活动,可以较好地完成教育任务。另外,全班儿童共同活动,可以使儿童感受到集体活动的愉快。当前正在探索在采用集体教育的形式时,如何区别对待、充分调动每个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便使每个儿童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为了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较好的发展,人们开始较多地采用小组和个别活动的形式。这些形式可以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提供相应的活动内容和材料。由于学习内容与儿童的发展水平相一致,因而有利于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好地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加强儿童之间的交往和相互学习,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但小组、个别活动形式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首先要很好地观察儿童的活动,并通过观察及时地对儿童的发展水平作出判断,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其次要根据各个儿童的发展水平设计活动、提供材料,并能同时指导和照顾不同小组的活动。因此,在儿童人数较多或教师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往往不易奏效。

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如何将集体、小组、个别这三种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种形式的优点和长处,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五)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包括认知、动作技能、情感社会性三个方面,这已是大家的共识。笔者认为,经过建国以来几十年的研究、实践,人们对数学知识方面的内容、要求已比较清楚,教师一般容易把握。而儿童思维能力、动作技能、情感和社会性这些方面的目标还比较笼统,至于阶段的、具体活动的目标该如何提,在多数情况下尚不够清楚,因而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把握和操作。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2.教师如何指导儿童学习数学。教师必须指导儿童的数学学习,这一点是肯定的。但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在同一内容的不同学习阶段,教师的指导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对幼儿园数学教育中一些重要的、关键性的内容,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儿童学习;教师的直接指导与间接指导应该如何结合等等,这些问题也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主要参考文献:

肖湘宁著:《幼儿数学活动教学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张慧和、肖湘宁:《对幼儿园早期数学教育改革中几个问题的认识》,《学前教育研究》1992年第2期。

周欣:《新皮亚杰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1992年第5期。

篇(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鼓舞和推动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孩子学习的巨大力量。早在西周时期,孔子就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见解。幼儿园孩子年龄小,无意注意、无意识记忆不占优势,他们的学习活动常受直接兴趣所支配,因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此更要重视兴趣的激发。在语言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形声结合、声画并茂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的创设各种情境,可以调动幼儿的学习情绪,激发求知欲,促使幼儿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现代化教育媒体具有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巨大的表现力,能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的现象、情景、过程,有效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开拓更广阔的视野。而幼儿的语言是在交流和表达中发展的,语言教学中激发幼儿的兴趣,提供适当的语言情境,使他们乐于交流、乐于表达,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借助现代教育媒体,在语言教学中灵活地运用和发挥教学技艺与方法,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运用多媒体为幼儿渲染宽松的语言情境,使其想说、敢说。

《纲要》明确要求“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在语言教学中,由于年龄的限制,有些幼儿语言组织有点困难,说出的话断断续续,再加上小伙伴的嘲笑,往往使这些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很少说话。而采用电教媒体给小朋友们创设一个语言环境,会使这些幼儿沉浸在所处环境中,忘记自己所谓的“毛病”,产生说话的欲望。比如在中班看图讲述教学《小动物音乐会》中,为了把静止、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无声的画面变为动态、热闹的场景,我利用计算机给小朋友们展示了一段动画片:远处是一个表演舞台, 场地大门上有一条横幅“动物音乐会”几个字依稀可见,动物们正在进行激烈的角逐, 场面非常热闹。音乐会结束了,一群动物兴奋地出来了,正巧遇上慢吞吞爬的小蜗牛,动物们叫:“小蜗牛,你怎么才来呀?音乐会都结束了。”小蜗牛说:“哎,我爬得太慢了,今天天没亮,我就出发了,可还是没看到精彩的表演。你们能把表演的情况说给我听吗?”这时,孩子们已置身在一个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中了,我不失时机地引导道:“小朋友们,我们来当这些小动物,把音乐会的情况说给小蜗牛听,好吗?”天真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要把看到的情境说给小蜗牛听,那些平时不说话的小朋友也跃跃欲试,有前面看到的情境的帮助,他们说的异常流利。这样,借助多媒体给小朋友们创设了一个语言环境,使他们在模拟的情境中产生强烈的说话欲望,变“要我说”为“我要说”,使教学气氛显得轻松愉快,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借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孩子创设语言学习情境;利用现代多媒体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等特点为孩子的发展思维创设空间;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设具有具体感性的立体信息的动态情景,直接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使其想说、敢说。再如《会动的房子》的教学课件用电脑播放后,幼儿立刻被深深的吸引住了,都在疑惑,房子怎么会动呢?老师故意留下悬念,让幼儿去想象,探索,随着逼真形象的音响和富于动态的情景,幼儿情不自禁地想说乐说,很快进入到活动中。整个活动结束,幼儿还兴致未尽,还强烈要求再看一遍。由此可见,幼儿活动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更重要的是,课件中动态的信息,因为更富有真实感而能唤起幼儿已有的经验,使幼儿不只是仅仅将它单纯地作为某一知识去理解,而是在积极运用已有的经验理解和把握它的同时,产生好奇和疑问,促使幼儿积极质疑。与此同时,教师用鼠标器控制画面,做到动、静交替,使幼儿通过交流、表达,更充实地把握了故事内容,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二、运用多媒体为幼儿提供真实的语言情境,使其喜欢说,并扩展语言经验。

幼儿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巧妙运用多媒体可以给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情境,可以使幼儿有效地操练、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 幼儿受个性和环境的影响,在语言表达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的性格外向,能说会道;有的沉默少语,胆怯害羞。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幼儿时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如果语言活动中教师没有丰富的素材,只有几张静态的图片等简单的教具,就不能很好地发展幼儿的语言。,因此,运用多媒体课件营造一个丰富热烈的动态语言环境,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在童话表演《小熊过桥》教学中,我们让幼儿在看、听动画片《小熊过桥》的故事中,让幼儿尽可能地获得语言信息。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为幼儿设计了相应配套的角色表演,让幼儿在动态的画面中,激起表演欲望,使幼儿在看、听动画片《小熊过桥》时,就跃跃欲试,情不自禁的模仿动画片中的小动物的音容表情与一举一动。接下来,我们专门组织幼儿进行表演游戏。从而使幼儿既巩固了故事中的角色对话,又加深了对故事的理解,使他们喜欢表演、乐于表演。

三、运用多媒体为幼儿呈现丰富的语言情境,使其活跃思维,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现代多媒体技术有进行定格放大、反复显示画面,同时提供视、听行相结合,把看、听、说统一起来的功能,而且能方便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学材料进行巧妙的编辑和组合,设置思考点,引导幼儿思维,从而在幼儿语言与思维的整合教育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让幼儿能创造性的运用语言。

如故事《小马过河》教学中,整个情节都围绕着小伙伴怎样帮助猫医生过河而展开。为了引发幼儿积极的思维和想象,我们制作了课件。课件中先呈现小马过不了河的情境,接下再显示小伙伴和小马对话的种种情境。这样制作的目的是为了制造悬念,让幼儿积极思维,想出许多帮助猫医生过河的办法。当幼儿猜测成功后,电脑及时给予音效鼓励。然后我们再回到前一幅画面,让幼儿进一步展开想象。这样不但增强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还调动了幼儿的思维,使幼儿的语言和思维达到完美整合。

确实,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多媒体技术以它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在语言教学中巧妙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幼儿的语言学习提供生动形象的画面,优真的意境,悦耳动听的音效,能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的现象、情景、过程,增强了语言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幼儿认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拓了幼儿的视野。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想象能力的发展。

运用多媒体教学,促进了幼儿创新思维,感知及能力的发展,优化了我们的创新教育,让每一位幼儿在自由的天堂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每一份心!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多媒体与网络将更好地被应用,可供孩子们飞翔的羽翼将更坚实、粗壮,可以引领孩子们更好地翱翔。

参考文献

篇(3)

一、运用启发童趣的语言,引发幼儿创编兴趣。

人类与生俱来潜伏着创造的动机,如同播有种子的土地一旦温度适宜、阳光充足、水分充沛,种子便会生根、开花结果。如何使创造的种子萌动,在幼儿文学创编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将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创编活动,示范讲解中教师对现有的知识应有开放的态度。

如:在仿编散文《美丽的秋天》时,引发幼儿创编的兴趣。如:秋天是金色的,把美丽的秋天叫做什么?金色的秋天枫叶说:“随着秋天到来,树上的叶子有的怎样了?”小柳叶说:“秋风把它送到了农村,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果园里看见了什么?”杨树叶说:“秋风把它送到了大草原,它看见了什么?”小柳叶说:“还有比这更美的呢!”在幼儿文学创编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和支持者。教师关注幼儿情绪,从中寻找创造的火花,教师适时的提醒鼓励能激起幼儿创编热情。

在幼儿文学创编教学活动中,教师生动富有情感、具有童趣启发性的语言对幼儿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是一根点燃创编的导火线,是创造融入幼儿行为的媒介,是创造不断优化的阶梯。

二、运用和蔼平等的语言、营造幼儿创编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自由,是促进创造的两个前提条件,幼儿年龄小、身体弱对老师情感上特别的依恋,对环境特别敏感,老师的情绪、语言、行为,直接影响幼儿情绪,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创造行为。因此教师在一日活动中和蔼可亲的态度,使用亲切、平等、幽默语言,能让幼儿在文学创编活动中轻松愉快,如沐春风,表达流畅自如。

如:在创编诗歌《山》活动时,为让幼儿理解诗中“花篮”、“金蓝”、“果蓝”、“银蓝”这些意义内涵非常丰富的词汇,我设计了四幅外轮廓是篮子的春、夏、秋、冬的图片,指导幼儿通过观察,将图片内容与季节特征对应和幼儿共同讨论:“为什么把春天的山比成银篮”?“为什么把夏天的山比成金篮”?“为什么把秋天的山比成果篮”?“为什么把冬天的山比成花篮”?其中“花”、“金”、“果”、“银”字分别描述的是什么?有的幼儿说:“指的是一朵花,一颗金子,一个水果……等”,在共同商讨下终于得出结论这些优美的词句向人们传达的是,春天是个百花盛开的季节,夏天是个阳光灿烂的季节,秋天是个瓜果飘香的季节,冬天是个瓜银装素裹的季节。在幼儿文学创编活动中,老师用宽泛之心,去容纳幼儿的不同意见和想法,并不留痕迹加以语言的有效指导。

三、运用形象具体的语言,阐明幼儿创编意图。

我在幼儿文学创编教育活动中根据教材特点,选择与幼儿生活相近相关的、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帮助幼儿理解创编意图,使幼儿的创编活动基于教材之上,又发散于世界无限空间之中。

如:《阳光》《美丽的秋天》《春雨》《会变的云》等,当幼儿对散文、诗歌中的人物创编出现踌躇不前时,我设计了游戏情景“大树妈妈,小树娃娃”的活动形式,我和幼儿一起讲讲做小树娃娃的快乐,假设自己做妈妈时的憧憬,边讲边引导幼儿将设想具体为生活情节,并启发他们边讲边用动作表现出来。

幼儿在文学创编活动中自发的运用语言表现自我、表述思想、宣泄情绪、想象和创造他们自己的世界。可以说幼儿在经意与不经意间进行着创编。幼儿在文学创编活动中教师具体、形象富有启发、鼓励性的语言可以向幼儿阐明创编的意图、营造创编氛围、激发创编信心、引发创编动机、点拨幼儿的创编困惑。

四、运用激励鼓励的语言,激发幼儿创编信心。

鼓励是用语言或文字来激发幼儿的情绪,让孩子们积极参与活动。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意愿和创造的能力。胆怯的孩子面对老师欲言又止,老师一声:“我知道你也会创编诗歌”。会让孩子心中的压力烟消云散,天资差异的存在,使有的孩子想创编,可结果却和别人一模一样,于是,老师像沙里淘金似的,找出不易为常人所发现的创造金点子,“真不容易,你的句子和小朋友都不同,很有创造性”。有的孩子天生爱创造,善于创造,然而他超出一般的奇特想象创造往往不受同伴老师接纳,有时甚至排斥,我会对他说:“你真棒!真会动脑筋”。这不但增强幼儿的创编反应,而且会影响到全体幼儿使他们也乐于表达。我给孩子经常性的鼓励是:下次你能讲的编的更好。事实上,失败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失败也是成功的基础,最重要的是老师能有包容的态度,并不失时机地把握机会,让幼儿从失败中获得创编经验和学习创编的机会。

《纲要》中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鼓励幼儿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教育幼儿使用礼貌语言与人交往,养成文明交往的习惯;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2004

[2]石磊.管旅华《从理念到行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行动指南》[M].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

[3]张凉《走进研究――为了儿童与教师的共同成长》[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4]在营造环境氛围中渗透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探索[J]中国育儿网

上一篇: 小学教育教师论文 下一篇: 建筑技术施工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