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制造技术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7 17:56: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航空制造技术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航空制造技术论文

篇(1)

研发活动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源泉,其效率的高低不仅决定着这些产业研发经费投入的使用效果,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未来的发展。对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大型企业而言,尤其如此。因此,研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的研发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研究方法

R&D绩效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主观评价法、文献计量法、投入评价法、多层面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因子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和数据包络分析(DEA)等[1]。本文主要采用DEA方法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研发效率,该方法在分析效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点。(1)DEA方法无需假定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仅仅依靠分析实际观测数据,采用局部逼近的方法构造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工商管理论文,就可以对生产单元进行相对有效件评价,具有较大的灵活性。(2)DEA不要求所有的被评价单元采用同一生产函数形式,故它满足“多元最优化准则”,每一个被评价单元皆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生产结构来达到效率最大化,而一般参数方法则追求“单一最优化”,相比之下非参数方法更符合实际情况。(3)对于无效单元,参数方法仅仅能说明无效程度即效率大小,而DEA方法不仅能计算出生产单元的相对效率,还可以指出无效的根源以及改进目标,给决策者提供较多的经济管理信息[2]。

DEA方法中的Malmquist指数法在用于分解全要素生产率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免费论文。首先,它不需要投入与产出变量的价格信息。一般来说,投入和产出的数据较易获得,而要素价格信息往往不够完善,该方法避免了价格的失真或不可获得导致的困难;其次,它可以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成生产效率的变动和技术的变动两个组成部分,这样就能够测算出效率和技术变动的情况工商管理论文,从而进一步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缘于生产前沿面的移动效应还是效率提高的追赶效应;此外,它不必事先假设生产函数,从而减少了模型假设误差的风险。

2.数据来源

按照数据选取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比性原则,选取了1995-2007年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五个高新技术行业大型企业的研发数据,以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R&D经费内部支出作为输入变量,以新产品销售收入、专利申请数作为输出变量,运用DEAP2.1软件对其研发效率进行了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8》[3]。

二、相对效率分析

DEA方法可以在按规模报酬可变以及规模报酬不变进行分析。因此,本文基于投入法中的规模可变的情况下,并通过多阶段的方法进行的相对效率分析。

1.以行业为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分析

(1)相对效率

从综合效率看,医药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三个行业的综合效率达到了DEA最优(见表1)。其中,除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之外的四个行业纯技术效率达到了最优;医药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的规模效率达到了最优;医药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表现为规模收益不变,航空航天器制造表现为规模收益递增,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表现为规模收益递减。

表1 行业相对效率分析

样本次序

综合效率

纯技术效率

规模效率

规模报酬

医药制造业

1.000

1.000

1.000

crs

航空航天器制造业

0.887

0.896

0.990

irs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1.000

1.000

1.000

crs

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

1.000

1.000

1.000

crs

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0.893

1.000

0.893

drs

平均值

0.956

0.979

0.977

注:irs, crs,drs,分别表示规模收益递增、不变、递减。

(2)投入冗余与产出不足

表2 行业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

行业

投入冗余

产出不足

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

R&D经费内部支出

新产品销售收入

专利申请数

医药制造业

航空航天器制造业

1434.639

56290.174

37.683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

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平均

1434.639

56290.174

37.683

从行业的角度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中除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外,都达到了DEA有效(见表2)工商管理论文,即不存在DEA改进的余地。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存在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在产出既定时,应增加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1434.639万元,或者在投入既定时,新产品销售收入增加56290.174万元,专利申请数增加38项,才能达到DEA有效。

2.以年份为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分析

从年份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研发相对效率有效年份为1995、1997、1998、2000、2004。根据DEA有效(C2R)既是规模有效也是技术有效的原理,对这五年目前的R&D投入来说,除非增加一种或多种新的投入,否则无法再增加产出量,或除非减少某些种类的产出,否则无法减少投入量。根据DEA理论的“投影”定理,可计算出使非DEA(C2 R)有效的各决策单元转变为DEA有效的目标改进值(表3)。1996年在保持现有产出水平的前提下,应减少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43361.809万元,同时减少R&D经费内部支出19206.876万元,或者增加新产品销售收入523012.716万元,增加专利申请数77项,才可使决策单元的R&D投入绩效转变为DEA有效。在出现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的年份中,新产品销售收入冗余占全部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最大的年份为1996年,投入冗余占到了12.96%,,其次是2002年,投入冗余占比为3.65%工商管理论文,其余年份均在1%左右。也就是说,1996和2002年应大幅削减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才有可能达到DEA有效。对于R&D经费内部支出的冗余占全部R&D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最大的年份为1996,占比为2.19%,其次为2002年,其余年份占比都相对来说较低免费论文。因此可以看出,在1996和2002年出现了大量的投入冗余,应大幅度削减这些年份的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和R&D内部经费支出。对于产出不足问题,1996年和2002年出现了明显的产出不足,尤其是新产品销售收入。

表3 年度相对效率分析及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

年份

综合

效率

纯技术效率

规模效率

规模报酬

投入冗余

产出不足

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

R&D经费

内部支出

新产品销售收入

专利申请数

1995

1.000

1.000

1.000

crs

1996

0.278

0.524

0.531

drs

43361.809

19206.876

523012.716

76.290

1997

1.000

1.000

1.000

crs

1998

1.000

1.000

1.000

crs

1999

0.886

0.938

0.945

irs

8019.430

121932.234

3.399

2000

1.000

1.000

1.000

crs

2001

0.569

0.678

0.839

drs

3526.611

3273.362

229501.027

52.333

2002

0.153

0.369

0.415

drs

53837.601

48457.798

749082.579

100.822

2003

0.699

1.000

0.699

drs

2004

1.000

1.000

1.000

crs

2005

0.633

0.663

0.955

irs

1327.376

184607.76

23.359

2006

0.567

0.805

0.704

drs

10776.720

10581.807

168204.741

31.543

2007

0.211

0.455

0.464

drs

42849.723

36542.523

574193.639

87.532

平均值

0.692

0.802

0.812

三、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因素分解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R&D效率malmquist指数的平均增长率为1.1%(见表4),这说明在13年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R&D效率有所提高,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率上升了2.6%,除此之外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均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从时间序列来分析,2000年malmquist指数增长幅度最大,平均增长率为73.8%,1998年下降幅度最大,为44.6%工商管理论文,这可能成为全国malmquist指数增长幅度不大的原因之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malmquist指数波动幅度较大。

表4 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因素分解

年份

效率变化

技术进步

纯技术效率

规模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

1996

0.941

1.248

0.960

0.980

1.175

1997

0.907

0.618

0.939

0.966

0.561

1998

1.218

0.455

1.134

1.074

0.554

1999

0.950

1.614

0.945

1.005

1.533

2000

0.953

1.823

1.052

0.906

1.738

2001

1.033

1.255

0.966

1.069

1.297

2002

0.966

1.339

0.955

1.011

1.293

2003

0.892

0.712

0.904

0.987

0.635

2004

1.116

1.495

1.148

0.973

1.669

2005

1.093

0.617

1.051

1.040

0.674

2006

1.001

1.209

0.993

1.008

1.211

2007

0.822

0.984

0.940

0.874

0.809

平均值

0.986

1.026

0.996

0.990

1.011

注: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技术进步变化指数×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规模效率变化指数。

我国高技术产业五大行业R&D活动的技术进步率平均增长了2.6%,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了1.1%,规模效率平均降低了1%,纯技术效率平均降低了0.4%。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五大行业R&D活动取得了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小幅提高,但企业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出现小幅下降趋势。五大高技术行业中,除了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R&D活动的技术进步率和全要素生产率降低外,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R&D活动的技术进步率和全要素生产率都取得了明显提高(见表5)。

表5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行业Malmquist指数

行业

效率

变化

技术

进步

纯技术效率

规模

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

医药制造业

1.000

0.972

1.000

1.000

0.972

航空航天器制造业

0.970

0.931

1.009

0.961

0.903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0.966

1.052

0.978

0.987

1.016

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

0.984

1.081

0.994

0.990

1.064

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1.009

1.103

1.000

1.009

1.113

平均

0.986

1.026

0.996

0.990

1.011

三、结论

采用相对效率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R&D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其中主要是技术进步的贡献[5],全要素生产率年度间波动幅度较大,反映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尤其是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甚至出现效率低下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李军.中国各地区R&D投入效率评估[D].重庆大学.2007

[2]师萍.科技投入制度与绩效评价[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马京奎,张为民.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篇(2)

《航空科学技术》主要刊登飞行器、航空动力、机载设备、先进制造、新材料、新工艺、试验与测试、科技管理等领域的综述和研究论文。凡是与航空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成果均欢迎来搞。

投稿要求

1.遵守国家保密规定和《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来稿时请提供科技论文/科技信息外投不审查证明,如发生侵权或泄密问题,责任由作者承担。2.投稿邮箱:.cn;联系电话:010-84936341。

3.稿件处理时间一般为一个月,如超出一个月未处理完毕,作者可打电话咨询责任编辑。

4.本刊所有在处理稿件不得同时投往其他刊物,如编辑部发现有一稿多投现象,则该稿件直接按退稿处理;本刊严禁一稿两发,如经发现,则取消该稿在本刊的发表资格。

5.来稿无论录用与否一律不退稿,请谅解。

写作要求

1.稿件要求论点明确、内容充实、数据可靠、条理清楚、文字简洁。

2.来搞应含中/英文标题、中/英文摘要(说明研究目的、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最终结论,重点是方法创新和成果结论。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对应,一般用主动语态。描述作者的工作时,用过去时,但对于研究目的和结论,则用现在时)、中/英文关键词(5~8个)。

3.引言应说明课题的背景,引述该领域的国内外同行已经取得的进展,以说明本文的选题意义和创新点所在。内容不应与摘要和结论雷同。最好不要插图列表。

4.量和单位的表述应符合国家规定。量符号及下标,应在第一次使用时给出定义。变量用白斜体表示,矩阵、向量用粗斜体表示。采用国际标准单位,不使用磅(bf)、英尺(ft)等英制单位。单位符号均采用正体。

5.图、表应提供中/英文图题、标题;图标的设计请考虑《航空科学技术》双栏排版的特点,一般不超过8cm宽。

篇(3)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用户要求产品的设计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用户对于产品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航空航天、汽车、轮船等行业中,柔性工装应用广泛。生产制造业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必须快速适应市场需求,并且对于这一需求给予快速的反应,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制造能力。

然而,控制系统在柔性工装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再加上用户对于设计多样化的要求,所以柔性工装控制系统的设计成为本文研究的重要对象。

2 柔性工装定义

首先,工装指的是一种工艺设备,为了保证零件在加工中的质量和效率而使用的一种设备。

那么,柔性工装则就是相对于定位夹紧等单一传统工装而言的技术。柔性工装系统结合了数字化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将软件和硬件相结合。所以柔性工装是对工装的一种升级与变化,因为柔性工装能够根据待装工作任意调整,从而实现产品装配质量与效率的统一。柔性工装与柔性装配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柔性装配技术包括:精确定位与测量、柔性工装、数据采集处理。然而柔性工装是柔性装配技术的中心环节即最重要的环节。

3 柔性工装技术发展概括

3.1 国外发展状况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英国的一家坦克制造厂就率先使用了柔性工装技术。并且他们在现代柔性工装技术中进行创新,使现代柔性工装的种类和工作原理更加的科学。

然而柔性工装技术开始应用机设计中是在20世纪末,那时飞机数字化装配技术兴起,并且随后在美欧等发达国家迅速发展。在1994年欧盟提出在飞机上面的柔性工装控制系统方面的研究设计,并得出研究柔性工装控制系统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数字化无型架装配(JAM)。美国Boeing777研制周期缩短,出错率也减少了,成本也降低了,这成为制造研究柔性工装设备在数字化和技术化方面的双重突破。

总之,柔性工装控制系统的设计在国外飞机制造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国外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也带来了美好的前景。

3.2 国内发展状况

近年来,我国飞机制造业及科研院校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对柔性工装控制系统的设计加以高度的重视,并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尤其是在航空业和企业中的装备技术和组织管理方面,必须要采取先进技术。飞机制造业运用CAD技术在飞机型架中的创造与设计,建立了柔性工装控制系统的参数设计。

比如,西北工业大学的吴建军、谷雨等,他们设计的柔性工装控制,就是利用模糊控制的方法,调节机械执行机构控制系统的参数,以此来减少误差,从而实现控制系统装配与定位的同步控制。再比如,西北工业大学的王仲奇、肖庆东,他们也对柔性工装控制系统进行了开发与设计,所得的成果就是“十字架支臂式”定位装置,并将这个定位装置进行了数字化装配定位系统平台的组建,这也是在柔性工装控制系统方面的一大突破。

4 柔性工装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

柔性工装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决定了这个柔性工装系统的运行质量与效率。柔性工装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可采用PLC并行控制策略,电机与驱动器相对应。这样可以保证同时对多柔性支撑装置进行调整,并且这个方案可以使调整的时间比较短。为了解决在这个方案中系统成本高,所占空间大等各种局限性,可以采用串行控制方案,在电机和驱动器之间增加切换控制电路,这样就可以让一个驱动器带动多个电机。这样就可以得出采用“上位机+控制器+执行单元”这种控制方式,是柔性工装控制系统的一种重要设计方案。

5 研究柔性工装控制系统的意义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也不断的发展,因此人们的机械制造产品需求也不断提高。为了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机械制造业必须提高自己的设计与创新。由机制造领域对柔性装配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飞机柔性装配技术成为机械制造的关键环节,因此为了飞机柔性装配的发展,研究柔性工装控制系统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6 总结

柔性装配在现在的机械制造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飞机柔性装配在各种新式飞机的研制中也是中心环节,把握好柔性装配技术,才能提高飞机装配的质量和效率,减短飞机研发的周期,降低成本,才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本文结合了飞机制造领域对于柔性装配的高要求进行分析,并且对柔性工装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并提出了柔性工装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为柔性装配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士华.大型空间可展开天线压电智能结构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2-4.

[2]梁志刚.星载可展开天线的结构设计与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5.

[3]陈昌伟.基机蒙皮加工的自适应立柱设计与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6.

[4]秦振琪,武大伟.基于数学化的飞机柔性装配设计研究[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报告,2010(03):18-20.

[5]俞吉长.面向白车身总成试新拼的柔性夹具设计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7.

[6]张旭.飞机大部件对接装配过程中的干涉检测技术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1-6.

篇(4)

主管单位:国家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主办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1-2129

国内刊号:32-1548/C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篇(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0-0145-02

引言

航空航天代表了科技和工业发展的最前沿,是促进国家科技发展、满足经济建设、增强国防安全和加快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加强航空航天类高校教育,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创新能力的航空航天类专业人才是服务我国战略发展的必然需求。航空航天类本科人才是高层次航空航天类人才的基础,培养适应国际竞争的航空航天类本科人才,是我国航空航天科技发展的关键。当前,以美、俄为代表的航空航天大国都建设了自己特色的航空航天专业院系,开展了多年的教学实践,具有丰富的经验。论文旨在通过材料的梳理,了解国外航空航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国际一流大学航空航天类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学生培养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从中总结经验,为国内航空航天类专业教学教改提供参考。

一、国外著名航空航天院系

(一)美国著名航空航天院系

美国是世界上航空航天类研究最发达、人才培养最成功的国家,其人才培养主要依赖其国内的大学。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类教学与科研由航空航天系负责,下设三个部门,分别是信息部、航空系统部、飞行器技术部。信息部分主要研究航天系统有关的信息获取、处理、传输技术,如卫星通信、高空侦察、空中通信、集成防御系统等,负责教授导航、制导、控制、通信、网络、实时软硬件系统等课程。航空系统部门主要研究航空航天高复杂性系统的设计、制造、操作方法,教授最优化方法、故障诊断、系统容错等课程,建有人机实验室、空间系统实验室、国际空运中心、操控台研究中心、复杂系统研究实验室等。飞行器技术部门负责计算方法、流体力学、推进技术、材料科学、结构技术等的研究和教学,建有宇航计算设计实验室、空气涡轮实验室、宇航微小结构协会、空间推进实验室、先进材料和结构技术实验室等。

斯坦福大学航空航天系隶属于工学院,承担航空专业的教学科研任务。该系的研究领域包括空气弹性变形及流体仿真、飞行器设计与控制、应用航空动力学、空气声学计算、流体动力学计算、动态系统计算、机器人控制、复杂材料与结构、湍流模拟、推进、高超声速流体、导航、控制系统辨识与优化、卫星工程、湍流与燃烧等。

(二)俄罗斯著名航空航天院系

俄罗斯也是航空航天强国,开设航空航天专业的主要学院有莫斯科国立航空学院、西伯利亚国立航空航天大学。莫斯科国立航空学院建于1930年,拥有12个学院,56个系,128个实验室,3个设计局,几个计算机中心,一个实验工厂,一套运动航空训练设施,一个莫斯科附近的飞机场,两个科研机构(应用力学和电气力学,低温研究)。该学院通常以数字编号代替学院名称,从一院到十二院分别为航空工程院、发动机院、控制系统院、信息与电力院、无线电电子学院、经济与管理院、航空航天院、机器人与智能系统院、应用数学和物理院、应用力学院、人文科学院、预科院。西伯利亚国立航空航天大学拥有空间研究及高技术学院和航天技术学院,设置了飞机制造系、航空发动机与能源装备系、飞行器管理系统系、航空导弹技术系、飞行器无线电技术系统系。

(三)欧洲著名航空航天院系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在其工学院设置了航空系,主要负责飞机设计制造方面的研究与人才培养,包括航空动力学与航空结构学两个研究方向。航空动力学方向包含流体基础、航空飞行器设计、控制、生物医学、环境与工业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航空结构学方向包括计算力学、冲击与损伤、复合材料等方面的研究。

法国国家高等航天航空学院已经有90多年的历史,它位于欧洲航天业发展的中心地带,致力于培养顶尖的技术工程师,在研制协和式客机的工程师当中,有许多就是从法国高等航天航空学院毕业的。学院下设5个系和一个研究中心,分别是空气动力学、能源、推进系、结构与材料力学系、光电子与信号系、语言文化艺术系、航空宇航中心。

二、国外著名航空航天院系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一)学位与专业设置

国外著名航空航天院系多数是本科四年,研究生二年,英国有本科3年,研究生1年。俄罗斯不同,如莫斯科国立航空学院预科1年、本科4年、硕士2年、博士3年。在学位设置上,各个院校有所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工学学士、航空航天工程学士、航空工学学士、航空航天工学学士、航空工程理科硕士、航空航天工程学士、航空与宇航工程学士、航空学理科硕士、航空与航天学理科硕士、机械与航天工程理科硕士。

(二)国外著名航空航天院系课程体系

麻省理工学院(MIT)航空与航天专业是美国同领域中最有名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理念和课程设置世界闻名。MIT航空与航天系设有两个本科专业方向:航空与航天科学工程专业和航空与航天信息科学工程专业,两个方向的课程设置都建立在航空航天基础(核心)课程上,下面分别以A和B代指这两个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全校统一要求课程和系课程构成。全校统一要求课程包括基础科学课程(6门)、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课程(8门)、科学与技术限选课程(2门)、实验课程(1门);系课程包括系核心必修课程、专业课程、试验与进展课程,其中系核心必修课程包括一体化工程I、II、III、IV,计算机和工程问题求解引论,自动控制原理、动力学、随机系统分析、微分方程;专业课程中专业A包括空气动力学、结构力学、推进系统引论、航天工程中的计算方法,专业B包括航天系统的评估与控制、数字系统实验室介绍、实时系统与软件、交互系统工程、人为因素工程、自主决策原理;试验与进展课程包括飞行器工程、空间系统工程、试验项目I、试验项目II、飞行器进展、空间系统进展I、空间系统进展II。

(三)学时学分要求

1.学分组成。课程学分组成考虑教学环节,如MIT飞行动力学课程,总学分12分,构成包括课堂3分、实验1分、预习和复习8分。另外还有无学分课程,课程必修但无学分,如普林斯顿没有学分制、强调上课门数,斯坦福大学基础课程要求5门航空航天基础课程,专业课程4选3。英国大学一般不设立学分制,所有学生都按部就班完成规定课程的学习。

2.学分要求。美国大部分学校有明确的毕业学分数要求。如MIT航空航天工程系根据培养计划设课程学分,又分成4类,分别是核心课(core)108、专业领域课(professio-

nal area)48、实验和综合应用(experiment and Capstone)30、非限制性选修课(unrestrictived elective)48,总学分大于234学分。但是在学分数量并不统一,差异很悬殊,如密歇根128学分、MIT大于234学分、宾州州立132学分。航空航天专业必修课比例很高,有的高达90%以上,如斯坦福、佐治亚理工、普渡。另外还有只要求课程而不要求学分的,如普林斯顿毕业要求共36门课。

3.学时要求。有些大学要求学时达到一定数量,如悉尼大学本科至少192学时,研究生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至少144学时。斯坦福大学研究生基础课程设置门数要求,其他按学时要求,数学(6个学时)、技术选修(12学时)、人文社科类选修(45学时)。

三、国外著名航空航天院系专业培养特色

归纳起来,国外著名航空航天院系在专业培养上具有如下特色。一是国外著名大学航空航天专业设置宽、窄各有特色。美英等专业设置以宽口径、大类培养为主,基本不针对特定航空航天器划分专业,学生专业方向只是体现在个别课程的选择上。俄罗斯、乌克兰等的专业划分细而精,如莫斯科国立航空学院几乎整个大学的院系专业就代表了航空航天器的各个不同部分,专业面向具体而明确。二是国外著名大学航空航天专业课程体系具有少而精且多样化特色。美英等课程每学期课程数量相对较少,但课业工作量不少。学生毕业所需学时学分也不少。美英等航空航天专业的课程必修多、选修少,完全学分制的作用并不明显,反映了航空航天专业的特殊性。课程学习课内外并重,还有较多实践环节、交流讨论、项目设计等。课程的环节丰富多样(如剑桥)。教授授课。三是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在通识教育上,在课程设置中有重视科技写作、科研道德规范、表达与交流、团队协作、人文素质培养和工程师就业指导。在专业教育上,强化多样化实践环节、注重专题课程和生产实习。四是注重综合素质和个性化培养。例如南安普敦大学设置有工程管理与相关法律的必修与选修课程,让学生学习在工程实践中如何领导团队、进行项目管理与风险评估、做出决策以及熟悉与之相关的法律知识。还会从工业部门请来客座教师来协助授课,并安排有相应的实践环节。针对个性化培养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具有较大的选择基数。

四、总结

航空航天类本科人才是高层次航空航天类人才的基础,是航空航天类研究生人才的后备军。论文主要对国际一流大学航空航天类专业学位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学时学分要求点等方面进行了梳理,总结了人才培养特色,为国内航空航天类专业建设和教学教改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田正雨,李桦.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类本科生课程体系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1).

篇(6)

 

1 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及其界定与测量

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是指采用新技术而形成的相同或相近高新技术企业群体,或者是围绕高新技术而生成的新兴的企业群体,其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是一种根本性创新。国内外文献研究创新较早,但将原始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结合起来分析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的文献很少,缺乏系统的研究。

我国的高新技术范围共11项,涉及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新材料及应用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现代农业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环境保护新技术、海洋工程技术、核应用技术及其他在传统产业改造中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在高新技术产业中要确定哪些是属于原创性的,有一定难度。笔者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和相关学者的研究主要认为有四大主要衡量指标: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研究开发的组织管理水平和成长性指标管理论文,并且占有的权重应分别是0.3、0.3、0.2和0.2.

其中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主要是指产业内企业拥有的专利、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植物新品种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不含商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主要是最近3年内科技成果转化的年平均数;研究开发的组织管理水平包括:(1)制定了研究开发项目立项报告;(2)建立了研发投入核算体系;(3)开展了产学研合作的研发活动;(4)设有研发机构并具备相应的设施和设备;(5)建立了研发人员的绩效考核奖励制度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成长性指标主要有总资产增长率和销售增长率,具体计算方法如下:总资产增长率=1/2(第二年总资产额÷第一年总资产额+第三年总资产额÷第二年总资产额)-1;销售增长率=1/2(第二年销售额÷第一年销售额+第三年销售额÷第二年销售额)-1。经过上述筛选,本文选择了医药、航空航天、通信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5个行业的样本。

2 原创性高技术产业成长影响因素模型

对原创性高技术产业成长演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的第一步是建立模型。本文认为原创性高技术产业成长主要受创新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的影响,据此将主导性高技术产业成长的评价模型表示如下:

Y=LαKβ

其中Y表示产业成长,L表示创新的人力资本投入,K表示投入的创新资本,α和β表示人力投入和资本投入对产业成长的影响。

对上式两边先取对数后求导,得出:

(dy/dt)/Y=α(dL/dt)/L+β(dK/dt)/K

α——人力投入的影响系数;

β——创新资本投入的影响系数;

三、原创新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1.数据来源及处理

实证分析的一项前提性基础工作就是数据的分析与整理。根据中国现有统计资料的情况,在己经公开出版的文献资料中,几乎没有完整的适合我们要求的数据资料。因此,现有的统计资料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模型所需要的数据只有通过适当的数据处理的方式才能获得。本文所取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和科技部网站。

(二)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的描述性统计数据

原创性高技术产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保持持续增长趋势,1995年一2009年高技术产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均基本处于上升趋势管理论文,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提升说明产业附加值、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业不断成长,见下表1。

表 1 原创新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单位:亿元)

 

年份

行业

1995

2000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医药

61.53

170.26

469.36

569.92

712.69

948.91

1248.32

航空航天

59.01

81.33

337.35

305.04

379.13

472.98

272.17

通信设备制造

350.18

1630.81

3852.04

4173.48

6013.02

6759.08

8232.77

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

36.64

537.00

2070.09

2963.11

2814.74

4227.74

2253.12

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

31.00

64.42

185.82

237.31

篇(7)

数控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中的一项核心技术,由数控机床组成的柔性化制造系统是改造传统机械加工装备产业、构建数字化企业的重要基础装备,它的发展一直备受制造业的关注,其设计、制造和应用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水平和竞争力。近年来,国内机床设备和技术的发展在市场需求旺盛的情况下,设备以满足市场和用户需求为主,在高性能加工的设备和技术上并没有进行很好的研究和技术储备,在市场趋于平稳的时期,我国的机床工业势必会更加缺乏竞争力。因此,国家将数控机床作为重点支持的产业项目,在发展规划中明确了发展高速、高精度数控加工设备作为主要的支持发展方向,将提升装备水平和核心技术放在重要的位置。

“机床是装备制造业的工作母机,实现装备制造业的现代化,取决于我国的机床发展水平。振兴装备制造业,首先要振兴机床工业,要大力发展国产数控机床”。振兴装备制造业,机床工业需先行,这是一条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拉动和国家产业政策的正确引导下,中国机床工业行业发展迅速,产销两旺,行业综合水平落后的面貌得到改变。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制造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支柱。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制造业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还比较明显。有人坦言:“无论今后科学技术怎样进步,发展先进的制造业将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制造业也将永远是人类社会的‘首席产业’。”在当今世界上,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和先进的制造技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最重要标志。制造业最重要的基础是装备制造业。现在我国已是制造业大国,但并不是制造业强国。目前我国的装备制造业水平有限,以至于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化机械生产的需要。而现代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体现在信息化制造方面,其中自动化、智能化制造则是装备制造业中的主导技术,这对于高速、高精度、低消耗的产品制造来说尤为重要。

数控机床是近展起来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型自动化机床,是高度机电一体化的产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产品的结构越来越合理,其性能精度和效率日趋提高,因此对加工机械产品零部件生产设备――机床也相应提出了高性能高精度与高自动化的要求。大批量的产品,如汽车拖拉机与家用电器的零件,以及航空航天、内燃机、军工、汽车、船舶等行业需要的重要加工设备,尤其是高刚性、高精度、高稳定性、高复合型的精密数控卧式铣镗床更是航天和军工企业急需的关键设备。

“十一五”期间,国家对装备制造业提出要求:变“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强国”,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开发高档数控机床,提升行业水平。自主开发高速精密卧式机床,研究其相关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并取得突破,对国家在高端装备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将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对高速数控机床的需求也越来越多。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作为重点领域将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国家将加强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部长冯飞预计,未来十年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十年,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可望达到20%以上。机床工业由于技术含量和工艺要求极高,属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行业壁垒很高,无论在国内还是全球范围,行业格局变化都比较缓慢。机床本属于机械行业,而机械行业与下游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密切相关。下游行业每年固定资产投资中,约60%用于购买机械产品。设备工器具购置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例保持在20%左右,并长期保持稳定。因此在机床行业下游产业中,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部分都是用来购买装备制造工具――机床。通过统计发现,机床下游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远快于全社会平均增速水平。数控机床的需求来自于下游的机械行业固定资产投资,2011年汽车及零部件、航空航天设备、高速列车、军工、电子信息、电力设备、船舶、工程机械、模具等高端装备业崛起,行业产能高速扩张,继续带动数控机床消费的高速增长。罗百辉表示,2011年高端装备自主创新势头将更为强劲,继续带动机械工业15%以上的增速。目前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化时期,这是超脱于经济短期波动、在近几十年里对中国经济产生巨大影响的因素,对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它与长期向好的中国宏观经济一样,成为机械工业近30年来持续快速发展的最好注解。所谓重化工业化时期,也就是工业化的中期,即从解决短缺为主的开放逐步向建设经济强国转变,煤炭、汽车、钢铁、房地产、建材、机械、电子、化工等一批以重工业为基础的高增长行业发展势头强劲,构成了对机床市场尤其是数控机床的巨大需求。中国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机床市场。数控机床已成为机床消费的主流。预计2015年数控机床消费将超过60亿美元,台数将超过10万台。数控系统的发展趋势是:①平台数字化。②运行高速化。③加工高精化。④功能复合化。⑤控制智能化。⑥伺服驱动高性能控制。中高档数控机床的比例会大幅增加,经济型数控机床的比例不会有太大变化,而非数控的普通机床的需求将会大幅度减少。

参考文献:

[1]张江华.TK7640数控铣镗床的运动误差分析及其补偿(硕士论文),2007.

[2]畅越星.数控落地铣镗床主轴箱动力学分析与结构设计研究(硕士论文),2007.

[3]李军华,数控机床主传动齿轮综合啮合刚度研究(硕士论文),2007.

[4]张利平主编.液压气动技术速查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5]姚银歌.大型数控落地铣镗床CAE与主轴箱优化设计研究及应用(硕士论文),2010.

篇(8)

[1]任志刚.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装备制造技术,2015(3):166-168.

[2]田涛,邓双城,杨朝岚.工业机器人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新技术新工艺,2015(3):92-94.

[3]陈韶辉.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31):81.

[4]黄兴,何文杰,符远翔.工业机器人精密减速器综述[J].机床与液压,2015,13(43):1-6.

[5]韩鹏,刘建龙,冯强.工业机器人关节减速机脂的研制及应用[J].石油商技,2015(6):25-29.收稿日期:2016-07-15。

工业机器人论文参考文献:

[1]陈佩云.我国工业机器人现状与发展[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13:1-6.

[2]李瑞峰.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发展战略[J].航空制造技术,2010(09):32-38.

[3]郭永涛,唐洪涛.职业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5.

[4]陈小艳,沈洁.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N].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

[5]刘彩琴.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6]牛祥永.高职“工业机器人安装与调试”课程开发和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4,3:86-90.

[7]杨薇,叶晖,胡威.仿真教学应用在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必要性[J].科技视界,2014,32:18.

工业机器人论文参考文献:

[1]梁一新,刘凯.促进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化的战略思考[J].现代产业经济,2013:28-33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5》

[3]陈韶飞.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

篇(9)

我国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背后潜伏着不可小觑的隐忧。“有星无芯”:“北斗”遨游太空占尽风光,但接收终端的导航芯片长期依赖国外进口。近年来虽然国内企业已经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但生产的芯片水平不尽如人意,这是卫星导航领域的院士们最为担忧的“心病”,也是“北斗”产业的“短板”。“有机无心”:航空发动机被喻为飞机的“心脏”,当中国的歼-15舰载机、歼-10战斗机、歼-20战斗机及近日首飞的歼-31战斗机蓝天展翅的时候,同样存在着“短板”――发动机是进口的。对这种制造业的“心病”,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有精准的概括:“在产业上,我们有规模,但缺乏实用;在产品上,我们有数量,但缺乏水平;在生产上,我们有速度,但缺乏效益;在技术上,我们有引进、仿制,但缺乏原创。”

诸多专家为中国飞机的“心脏”先天不足把脉,主要病象是:基础研究薄弱,技术储备不足,试验设施不健全;对发动机的研制规律认识不足;基本建设战线过长、摊子过大、力量过散、低水平重复;管理模式相对落后,缺乏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和稳定、权威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就笔者的经历而言,这正是中国机械工业的通病,诸如大自汽车、拖拉机、坦克的发动机,小至手机、手表、精密仪器等产品的核心部件,尽管这些年来投入相当可观,却始终不能成为产品的问鼎者,只因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而受制于人。当然也有创新的范例,“中星微”推出“星光工程”,结束中国“无芯”的历史。按照邓中翰博士的说法,也只是“瞄准市场空白,而不是填补技术空白;要做能够占领市场的产品,而非实验室产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谙熟中国中国航空制造业的专家看来,“研制高性能航空发动机比登月还难”! 航空技术行业严重缺乏对机械产品悟性深刻的设计师和技术工人。“悟性深刻”意谓需要有“灵魂”的创新人才。设计师需要有个“聪明的脑袋瓜子”,不仅会模仿,更重要的是“灵魂出窍”,玩出别开生面的花样。要允许设计师异想天开,特别是思想自由,天马行空。遗憾的是国内在培养人才方面还存在着欠缺。王石美国留学归来后,谈到旧金山和纽约的高度发展,原因在于这两座城市汇聚了“聪明的脑袋瓜子”。疾呼“国内的教育制度不改革,无法培养出精英的脑袋瓜子”。心灵手巧的高级技师同样重要。航空发动机的零部件数以万计,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其装配主要采用手工方式,装配精度和质量依赖于装配技师的操作经验和熟练程度。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对“中国制造”谁来制造的问题熟视无睹,为此吃了大亏。小学玩奥数,中学看分数,大学混文凭,读博重论文,培养的学生多是眼高手低不如“机器人”。中国的舆论阵地,即使是所谓的“国脸”“名嘴”们,玩的也多是“政治术语”、“游戏人生”,误导青年去争当“公务员”、做“明星梦”。

中国需要更多的“耐得住寂寞,经得住喧闹”的科技人才。倘若改变中国“缺心”、“少芯”的局面,关键是要挖掘有“灵魂”的人才。在培养尖端人才方面,力度、广度和深度都嫌不够,说到肯綮处,还是对人才的认知度不够。面临美欧日韩创新产品的层出不穷,如果我们还是走引进、仿制甚至“山寨”的老路,那只能是“填空补缺”、“望其项背”,很难“并驾齐驱”,也就更谈不上达到“独树一帜”登顶而“一览众山小”的佳境。

篇(10)

 

0 前言

航空绞车是飞机拖靶时缠绕钢索一个重要设备。但其运行不可靠、操作危险性大、工作效率低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训练的质量。传统钢索收放是靠人工操作,既费事费力,往往因为缠绕不规则容易损坏绞车,甚至伤及操作人员。为此我们经过多次试验和改进,设计出一种新型半自动化航空绞车,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缠绕钢索的危险性。

1 航空绞车技术改进方案

通过对老式航空绞车的技术分析以及使用中所出的故障问题反复研究,确定从降低缠绕速度、提高传动精度、加装离合装置、改进放索架、加装极限回绕装置等方面加以改进,以提其工作自动化性能。

(1)降低缠绕速度

由电动机—减速器传动:

V绞=V机/N减=1400/8=175(r/m)

V复=V绞/M=175/21.124=8.28(r/m)

改为电动机—皮带轮减速比—减速器传动:

V绞=V机×N减/N减=1400×0.378/8=64(r/m)

V复=V绞/M=64/21.124=3.04(r/m)

其中:V机为电动机速度,V绞为绞盘速度,V复为复螺杆速度,N皮为皮带轮减速比,N减为减速器减速比,M为齿轮传动比。

由此解决了以前缠绕速度过快、钢索受力大易跳动出现间隙、转动不平稳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保证了可操作性和工作可靠性,特别是避免了往复螺杆的损坏现象。

(2)提高传动精度

一方面加长往复螺杆长度,加大两端半径,保证了缠绕钢索两端到位。挫修往复螺杆导槽底面,加大加厚排索头,与往复螺杆结合由轴承连接改为自由连接。靠弹簧力,保证排索头与往复螺杆导槽根部的深度,接触面积增加,使传动更加平稳。科技论文。将往复螺杆采用全包的铜瓦相镶,校正了与上、下导向杆的平行度,提高了传动精度。另一方面,排索机构改为活动的拖板式,可以调整排索机构与绞盘的相对位置,消除排索机构与绞盘钢索的传动误差,与钢索结合的张紧部件采用导轮与撬板式,缠绕力可调,保证了缠绕力的恒定,从而提供传动精度。科技论文。

(3)加装离合器

在减速器输出与绞盘之间加装离合器,可随时脱开减速器与绞盘的连接。在往复螺杆与传动部件之间加装离合装置,可随时调整绞盘钢索与往复排索机构的相对位置。每离合一次,可使排索机构落后绞盘一圈(即5.26mm)。

(4)改进放索架

在放索架转轴两端加装了两个刹车装置,增加了缠绕中的阻尼作用,避免了因突然刹车而造成的钢索松驰现象。

(5)加装极限回绕装置

为保证极限的缠绕质量,钢索达到极限时,该装置利用杠杆原理的作用向极限位置回转,保证了钢索到位,提高了返回的质量。

(6)加装了起吊装置

绞盘的装卸利用起吊装置上的手动葫芦进行,吊起后旋转即可卸下。

(7)改变缠绕方法

由原来排索机构与绞盘同步运行,改为排索机构与绞盘保持一定落后量,在缠绕过程中利用离合装置始终保持一定的落后量,这样使绞盘缠绕出的钢索紧密、均匀,避免了钢索跳动出现间隙。

2 航空绞车改进的技术难题

根据上述基本方案进行改进,必将遇到一系列的技术难题。我们充分考虑了各方面影响,总结出了以下技术问题。

(1)钢索的弹性变形

钢索具有弹性变形,虽然钢索的直径为5.1mm,但缠绕到绞盘上后,其直径一般则为5.1-5.26mm,随着缠绕紧度和层次的变化,每层的缠绕速度也随之发生变化。由于各层的长度和缠绕速度的变化,各层的变形量也有所不同,加之钢索质量不等和粗细不均匀以及局部受力变形必将对缠绕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2)绞盘缠绕速度与排索机构的运动行程的不同步性

理论设计绞盘缠绕速度与排索机构的运动行程是同步的,但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在机械传动上是难以实现的。齿轮传动存在间隙,传动比不可能取整数,必须带来一定的传动误差,此类属于一种累积误差,即随着缠绕层次的增加,误差越来越大。其后果是滞后出现钢索堆积,排列均匀不能保证;超前出现间隙过大,紧密程度不能保证。这样外界稍有干扰或排索头运动到端部,则会出现纹路错乱或局部跳动等现象。

3航空绞车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法

由于缠绕的钢索使用环境较为特殊,对缠绕质量要求比较,即要求每层平整、又要求缠绕圈数固定,为此采取以下方法加以解决。科技论文。

(1)缠绕圈数的保证

纲索缠绕的圈数关键在于第一层缠绕要好,此层对上面各层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绞盘的滚筒外面固定了一个76圈的螺旋导槽筒,这样既保证了第一层圈数固定,又保证了其它各层具有相同缠绕圈数。

(2)缠绕紧度的保证

缠绕中采用排索机构始终落后于绞盘的方法。在设计上保证往复螺杆的速度为3.04r/m。这样在绞盘上所形成的螺距S;38~r/M:5.65mm。则理论圈数为71圈(400/5.65),而实际是76圈,在绞盘上的螺距为5.26mm(400/76)。由此可见,往复螺杆形成的螺距大于绞盘上的实际螺距,即排索机构钢索超前于绞盘,在缠绕中利用往复螺杆轴端离合装置随时调整排索机构保证一定落后量,每离合一个齿可以保持一圈螺距的落后量,从而保证了紧度。

(3)两端到位的保证

为保证两端到位,在运行到距端部120mm之前实施干扰,这样钢索到端部时与排索基本同步,两者同时到位,为保证两端到位时的质量,设置极限缠绕装置,钢索到极限后,杠杆作用由支架带钢索向极限运动一下,使钢索在极限时间增长,反复试验效果不明显而取样。为保证返回时仍有一定落后量,一方耐n长了往复螺杆导槽长度即由406mm增至410mm;另一方面加大了往复螺杆两头半径,使排索头在两端行程增加,返回时仍有2--3圈螺距的落后量,保证了缠绕紧度。

(3)返回质量的保证

返回时钢索要在端部重叠1.5圈后落下,缠绕速度快了,落下后跳动出现间隙,为此降低缠绕速度由原来减速器以175r/m的速度带动绞盘转动,以8.2r/m速度带动往复螺杆转动改为绞盘速度83r/m,往复螺杆3.94r/m的转速,较好的解决了返回时的缠绕质量问题。

4 结束语

航空绞车自动化改进后,经过近一年的部队使用证明,具有自动绕索功能,减少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尤其在断电或无电源情况下,可以在减速器外伸轴端套上摇把进行人工缠绕,若使用中出现故障需要退钢索时,只要将绞盘与减速器的离合器脱开,将钢索与张紧装置脱开,在放料盘上安上摇把,即可退掉所需钢索。

参考文献:

1.吴序堂,齿轮啮合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4

上一篇: 酒店设计论文 下一篇: 设计技巧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