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思想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7 17:56:1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军事思想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军事思想论文

篇(1)

在中央党校,作为组织员、教师的同利军非常有人缘。不忙时,他喜欢关上门,一个人埋首书斋,徜徉在历史的巨幅长卷中,感受上下五千年的浩瀚,乃至世界历史的蓝图。他所著的《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军事思想研究》一书,一经推出,便获得了业内学术界的震惊和首肯。这时,他是著名的历史学研究者,中国社科院民族历史学博士。

是史学家还是老师?哪个身份认同更多一些?同利军似乎不会为这个问题所累。作为司马迁的后人,学史写史似乎是听从内心的召唤。司马迁的故居韩城市嵬东乡徐村也是同利军的心灵家园,虽然未曾去过,但是他一直在关注着徐村。“徐村不大,但书香之风一直传承下来了,徐村如今出了很多大学生。现在,这里还保持着每年祭祀司马迁的风俗,”同利军说起故乡,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他拿起一张《渭南日报》,上面赫然刊登着族人在司马迁墓前合影的照片,担心别人不明白为何司马迁后人有的不姓司马,他拿着报纸解释说:“当初,司马迁因为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说了一句公道话,遭遇宫刑,后来他忍辱写完《史记》,其后,隐姓埋名,为了避免后代忘记自己是司马子孙,将司马二字分开,他们约定,一族领司,加一竖改为同姓,迁居合阳新堡;一族用马,加两点改为冯姓,居住韩城徐村。如今,姓同的基本为司马迁的后人,姓冯的有一部分是,因为此前也有一些人姓冯。”

无疑,同利军对家乡是深怀感情的,在叙述完司马姓氏的变迁之后,又讲述了一件事情:“那年我路过老家(合阳县新堡),领略到家乡改革开放以后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看到了令人心痛的一景,一边是牲畜在泥塘里洗澡,一边人们在泥塘边洗衣、挑水……。为此,我找到有关领导,希望他们尽快解决此事,后来了解到情况非常复杂,不像原先预想的那样简单,但是,我从始至终未放弃,无论公事私事,只要家乡领导参加,我就要找他们谈及此事,终于在2006年的有一天,阎超英(时任渭南市委副书记,现任省对台办主任)同志来京开会,我又向他讲到此事,他听到后二话没说,当即与县委书记通话并督促要加快速度办妥此事。随即,在县委王民庆书记亲自过问下,县水利局马上派专人妥善解决了此事,很快,全村的百姓就使用着通往各家各户的自来水。”也许,同利军身上仍然传承着先人的风骨和原则。

“在理想与金钱利禄之前,我选择前者”

“1969年3月16日晚(中苏珍宝岛冲突的不久),我偷偷地从家溜出来,也就是现在叛逆孩子流行的‘离家出走’,为的就是像父辈一样(同利军的父亲同烈,当年为了抗击日寇的侵略,带着学费偷偷离家出走,奔赴延安抗大参加革命)能够上前线参军保家卫国,勇立战功。”同利军回忆起少年时的经历,人到中年的他呵呵直笑:“我怀揣报纸到了火车站,想要爬上火车到黑龙江去当兵时,被站里的铁路工作人员发现了,我谎称是迷了路,一番盘诘后,知道我是军队院子里的,那时拥军优属非常盛行,他们很客气地送我回家,我怕挨打,途中借机摆脱了工人师傅,悄悄跑回家中。”少年参军梦就这样无疾而终。

此后,他的人生经历如同来回盘旋的曲线,没有其他学者那种一路坦途,反而有很多岔路。八十年代是他求学的黄金时间,他所在的学校是电大,虽不是名牌大学,他所写的论文《试论解决农副产品购销倒挂的途径》,获得专家们的一致认可,并参加了1986年石家庄市电大优秀论文答辩,那是他在电视上第一次公开亮相。他原本在河北石家庄的一家国有企业上班,由于不甘心一生就这样碌碌无为,他选择报考南开大学的研究生,专业是国际贸易,继续在经济专业深造。貌似他距离心中所爱――历史学愈来愈远,他却在毕业后做了异样的选择:报考史学博士研究生。

很多选择在旁观者眼中是突兀,但对实实在在的亲历者而言,总有一条可以寻觅的轨迹。在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八十年代在石家庄参加工作的同利军荣立一等功的事情。

那是1983年1月29日的下午,同利军与两位好友在石家庄市长安公园合影留念,忽然听到人们在呼喊救人,他跑过去看到一个孩子落入冰窟中,在三九寒冬的北方,同利军纵身而下,跳入冰水中,单掌破冰近二十米,独自将在冰窟中的孩子救上岸来,《河北日报》、《石家庄日报》都报道了这一事迹;因为这一英雄举动,同利军荣立一等功。如今,这个被同利军从冰窟中救起的孩子依然会每年春节来看望他。

同利军说起这个故事时,语气是淡淡的,但是你仍然能从他貌似平静的外表下窥探到他内心的激动。“如果必须在信念与金钱利禄面前要做出选择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同利军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其实,他曾救过很多人的命,也帮助过很多人,这只不过是一个缩影罢了。

或许,在同利军的心中,埋藏着英雄的梦,奔腾着建功立业的野心。或许,身带司马迁后人的标签,给了他心中某种驱动力,静默中,他有时会问自己,我如此生活,会不会愧对我的先人?是那样一座巍峨的高山矗立在他心中,也是他骨子里无法磨灭的不甘心。在人生的腾挪旋转之间,紧紧握住内心那股激流,他一次又一次地选择了突破,一次又一次地享受腾飞的喜悦。

另辟蹊径研究历史

“感谢我的导师任一飞、史金波研究员对我的悉心指教。也感谢刘继贤老师对我的精心点拨。还有卢勋、罗贤佑、林永匡、于汝波、吴如嵩、皮明勇等研究员的不吝赐教,才有我的今天。”同利军由衷地说,翻开他的专著《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军事思想研究》后记部分,依然可以发现这句话,他感谢的人很多,而且语出真诚――这是一个心中充满感恩的人。

“我常常问自己,为什么写史?”同利军在电脑前认真地剖析自己,然后,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复,“首先,是对人民和民族的责任;其次,是对历史的责任;还有,是对先人的责任。”

背着这些重负,他开始在史学路上一路攀援,他首先纵观当下历史研究中的盲点,锁定了军事历史,继而,又细化为少数民族的军事思想历史。“史学家的职责是全面、完整、如实、准确地记录历史,在元、清以前,历代少数民族的军事历史主要的载体是历史文物,遗址、民俗等方式存在或者表现,而且基本上是用汉字表述,除了清朝的《满文老档》等很少的文献用少数民族文字记载以外,这就给研究少数民族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带来了很大难度,这也是研究

少数民族军事思想的人较少的原因。”鉴于此,他选择了少数民族军事思想这一研究主线开始深究。毫无疑问,他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因为可参阅资料较少,因此难度加大,但险境出奇峰,人烟稀少处风景更为奇佳!

正因为他早年经历的庞杂曲折,也给了他和其他史学研究者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历史。也正是由于有着经济学和法学基础,他能够用一种独特的,其他史学家难以想象的思路和思维模式,通过经济类型分析来研究少数民族军事思想的发展规律的历史。因此,一部《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军事思想研究》横空出世,给史学界带来了清新,打开了史学界另外一片模糊的天空,在这部著作中,他在学术上有很多创新和突破,首先,这是第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军事思想通史的专著(自秦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至之前),以往国内外学者和研究人士都是研究断代史为主,而他打通了各个断代史之间的任督二脉,将少数民族军事思想历史做了通史研究(这可能是有些专家终生奋斗才能取得的成果)。其次,他指出了少数民族军事思想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以及经济根源。随即,他又提出并阐述了极具学术价值的民族亲和力、民族兼容性的观点。最后,他论述了古代民族战争留给我们的启示,其中有些观点,如“民族平等是国家稳定的基石,文武双修是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国内部各民族正常的经济交流是民族和睦的重要条件”等对现实的工作很具有参考价值。

“历史是有规律可寻的,因此我基本采用归纳和演绎推理的方法来证明历史规律。少数民族军事思想在元、清以前几乎没有少数民族文字记载,对少数民族的历史主要靠文物,遗址和汉字,因此,运用数学研究中的定量、定性分析来研究历史非常有效”,同利军说。他的著作和文章中的观点只是研究的结果,而不是过程。

篇(2)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ilitary Theory

Course in the Armed Police Joint Training Colleges

ZHANG Hanyuan

(Department of Militar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 Police Academy, Chengdu, Sichuan 610213)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ilitary course in the armed police joint training courses, must be clear of course construction of military theory basic ideas, teaching content optimization military doctrine, military theory to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and approaches to strengthen the military academic theory, curriculum reform military theory assessment methods, to carry out military practical innovation theory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Key words armed police college; military theory; course construction

1 明确军事理论课程建设基本思路

武警合训院校军事理论课程是合训学员必修的军事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员了解军事理论的产生、发展和主要内容,理解军事理论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培养学员对军事问题的准确理解力和分析能力,掌握无产阶级科学的战争观与方法论,提高军事理论素养,为将来当一名合格警官打下扎实军事理论基础。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必须要有明确的课程教学建设思路。我们确定的思路是:军事理论课程建设必须服从服务于新时期军事战略和强军目标,服务于建设现代武警的需要,满足培养对象未来任职能力素质要求,努力掌握合训学员成长的教育规律,探索实践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路子,按照关于军事教育训练必须贴近实战化的要求指示,进一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质量。

2 优化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内容

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所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从时间上看,从古代军事理论一直到现代军事理论;从空间上看,既有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军事理论,又有西方军事理论。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如何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打牢学员的军事理论基础,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难题。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军事理论导论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论证,系统的整合。我们首先把军事理论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古代军事理论。重点讲授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第二个模块是近现代军事理论;重点讲授西方近现代军事思想;第三个模块是军事理论,重点讲授军事思想和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与发展的最新成果。其次,把每个教学模块的内容优化为几个教学专题,每个专题有针对性地解决一种军事思想和主要观点;最后,把每个教学专题具体优化为几次课,每一次课突出讲授和解决一两个主要知识点。这样,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解与整合优化,实现对军事理论课程内容的整体优化。由于军事理论课教学时间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十分突出,而军事理论的许多内容对合训学员来说并不深奥难懂,相当一部分内容学员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掌握。因此,教员在具体教学安排上,不应再延续“面面俱到”式的理论教学模式,每堂课,每个教学内容,教员要把主要精力和教学重点放在“突出要点难点解析”上,放在“授人以渔”上,从而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达成最佳教学效果。

3 改进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方法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实现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的高低。我们要从调动教员教的积极与学员学的积极性两方面入手,逐步增大教学手段的科技含量,要加紧建设军事理论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积极论证推进军事理论专修室建设。军事理论专修室可提供与军事理论教学相关的模型、挂图、沙盘、数字地图、武器装备数据库和战例库等,主要为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提供可查询、可点播、可互动、可进行模拟对抗演练的军事理论学习环境。在教学方法上,力争从以教员为中心的“知识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中走出来,大力推进以学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研究式教学等“思维引导”式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员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军事理论教学要向学员传授军事理论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员去主动理解和探讨新的军事思想,鼓励学员探索未来军事斗争中的前沿理论和先进思想。要根据军事教育实战化的要求,大力加强战例教学,要优选部分战例让学员自主学习。要加大师生互动的力度,努力培养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加强军事理论学术研究

在军事理论教学中,要围绕课程教学难点、疑点、重点,加强学术研究。这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和推进课程教学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一方面可推进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提高军事理论教员学术研究的积极性,提高军事理论教员的学术研究水平和能力。当前,合训院校军事理论教员群体存在着对理论教学的学术研究认识不高,自觉性差,学术研究能力弱,学术研究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因此,要不断提高军事理论教员对课程教学学术研究的认识,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学术研究活动,建立学术上的互助对子,以老带新,激励教员积极参加军内外各项学术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努力争取在军事理论学术研究上取得突破。

5 改革军事理论课程考核方法

改革课程考核方法是加强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中,考试既应注重全面考核学员的知识,更应该注重激发学员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以往的军事理论课程考试,往往重死记硬背轻融会贯通,重简单重复轻创造学习,重标准答案轻独到见解。考试改革应适应加强学员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变单纯“知识问答”工兵闭卷考试为多元的“开放考评”。考试内容既要有基础知识的闭卷考试,又要有围绕教学内容撰写的课程论文;既要把最终的考试和论文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又要把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思考、勇于发表创新观点的平时学习态度作为考评的组成部分;还可以组织专题辨论会进行现场考评,以论辨双方的表现作为成绩依据。这种多元的考试评价方式是从多层面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使军事理论课程考核不再成为学员死记硬背的负担,而成为激发学员学习军事理论的动力。

6 开展军事理论课外创新实践活动

在课外开展军事理论创新实践活动,是对军事理论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和补充,可以加深学员对军事理论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开阔学员的知识面和军事视野,激发学员学习军事理论的兴趣,有效地发展学员的军事思维和军事创新能力。其主要有以下两类途径和方法:一是建立课外军事理论研究俱乐部和各种军事兴趣小组,根据学员爱好,组织各类军事兴趣活动。如组织军事理论名著读书活动,进行现实军事问题研讨,组织参观军事博物馆和部队训练演习,组织军事学术讨论会,组织军事模拟对抗和兵棋对抗,组织学员军事讲坛等等。二是建立军事理论网站,构建军事理论网络学习环境,充分利用校园网平台,由教员引导与学员参与相结合来建设军事理论网站。网站主要和指导军事创新课题,军事创新活动信息,交流军事理论学习体会,建设军事理论网络课程,开展军事学术征文,让学员在机房、宿舍、教室等任意网络终端都能查询了解军事理论的相关知识,并能够以文本、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现出来。使网络学习与课堂学习紧密结合。

篇(3)

    [ 论文 关键词]行政伦理思想;儒道墨法; 历史 发端;理论内核

    [论文摘要]

    20世纪70年代,行政伦理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在西方才得以诞生,但行政伦理思想在

    3.墨子:墨家行政伦理思想的发端。墨家的行政伦理思想,由战国初期墨翟创立,代表着小私有劳动者和平民的利益,曾盛行一时,拥有与儒家并称“显学”的光环。墨子先学习儒家之学,而后创立墨家,以“兼爱”为核心,建立了涵盖 政治 、 经济 、伦理与 哲学 四位一体的思想体系,其中包含着一系列诸如“非攻”、“尚同”、“尚贤”、“贵义”、“贵利”等具有行政军事思想、行政组织思想和行政人事思想的诸多内容。墨家的思想蕴含着大量的传统行政伦理的原则与规范,如在人事管理上,墨家宣扬“以尚贤为政”的举贤观念,明确“以德就列”的用人标准,规定了“自上而下”的选拔方法和“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的录用程序。经“巨子掌权”、“相谓别墨”、“墨离为三”等三个时期的分化,“墨家后学”继承与 发展 了墨子的学说,并在认识论、逻辑学、 自然 科学 等领域也颇有建树。由于阶级斗争加剧,小生产者阶层的分化瓦解,以及墨学自身空想性与脱离现实的不足性,墨学逐渐退出了 历史 舞台,以致“其学几绝,其书仅有”。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墨家诸多思想精华被整合到儒家、法家等学派之中,彰显其不朽的思想价值。“虽然,墨学的繁衍传承没有像其他诸子学说那样的款款绵延,但是,这并不妨碍其时代价值的展现,其‘墨子精神’依然在不同时代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无论何时,墨学总有许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探究,也总能发掘出许多新的理论点”。所以,先秦墨家思想必然成为追溯

篇(4)

长城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载体,它涵盖的面非常广,把整个文化载体当中丰富的内涵,通过具体的活动都展现出来,这无疑对增进海峡两岸之间,对中华文化理解,特别是对台湾年轻人一代弘扬中华文化传统,都很有意义。当前,岛内势力非常嚣张,特别是岛内推行“文化”、“去中国化”,通过修改教科书,歪曲历史,割断两岸之间这种不仅是血缘,特别是文化上的、精神上的纽带。

前段时间,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的会上,有一位叫朱宏(音译)的台湾师范大学副教授,他提供的论文就是《海峡两岸历史教科书的比较》,其中,比较当中,就有怎么样介绍长城。现在台湾新修改的教科书当中,在介绍长城时,基本上淡化历史所含的信息,只是从建筑方面来讲到的。这本身就反映出,我们的活动对台湾岛内宣传中华文化的意义,应该是潜移默化,通过非常生动和具体的事例来引导,来教育台湾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

从文化上来讲,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讲,我们都是年青一代,是后来人。

从中国传统的古文字学来看长城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实际上长城的概念是到了秦以后才出现的。城防以前就有,城的雏形在商代就有,它最早基本上是一种疆界的划分。真正长城雏形的概念,一个字就是“疆”。从象形来讲,疆字里的“田”就是被夯实的土块,中间那两横是板,或者就象我们汉长城看到的那种用芦苇或木块垫起来,一层一层。板筑是中国最传统的筑城方式。70年代农村打墙时,还用这种最古老的方法,两个门板,一层一层地夯实,放上芦阶节,一层一层,那么这个疆,也就是中国最早、最传统的墙。疆、墙一声,从文字学来讲,也是一音之转。那些与疆相关的概念包括田地的田、城垣的垣,都是板筑的形式。所以,板,后来又称为版图。版图的意思就是以墙为界,你所控制的范围和地域。可以说,从我们先辈在文字中创造的东西就可以看出我们最早长城建设当中的文化意涵。甚至包括边关的边,繁写的“边”也指敌楼很高,下面是土方,还可以绵延不绝。古老的长城,西方翻译成“GREETWALL”,非常准确的翻译。长城最早就是墙,后来变成疆界,界的意思是上面夯实的土,下面用木头搭建的一种结构。所以,现在我们边界的界也是与夯土建墙直接相关的。

许多学者认为,长城建了以后它基本是一种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分界,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分界。说生产方式的分界也好,说生活方式的分界也好,说种族划分也好,总而言之,它是一种文明生存状态的隔阂,这既是一种隔阂也是一种融合。从战国时代,这种边界方式在中国各地都有,包括战国当中在中国的内陆,也都存在这种防御式的边界,到了秦,就具有了很大的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因为,秦作为一种统一,“书同文、车同轨”,修长城也要把整个的疆域统合起来。到了汉,围绕河西走廊基本上是维持汉代的交通线。交通线是为了维持飞地,哪一块飞地?就是沙洲,是敦煌。敦煌又是控制整个西域的一个汉人聚居的地方。它北边有匈奴,南边有北狄,处在夹缝中。河西的长城是沿着河西走廊修筑的,是一条军事交通孔道,一条补给线,同时它也是敦煌的交通线,长城维系了丝绸之路。这一段的长城,我们感觉与明长城有很大的区别,实际上一个意义——拦马墙,因为游牧民族在军事上最厉害的是马。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车战的方式已经抛弃,学用一人一骑这种战术。这种战术突击能力非常之强,而游牧民族主要靠骑兵征服农耕民族。修长城,无疑是这样,你人可以过来,但马过不来,马过不来,你战斗力就没有,你打不过汉人的步兵。河西走廊这段汉代长城起到了一个拦马墙的作用。明代长城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它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它是一个文化载体,它周边的人文设施,包括民俗、宗教、人文的各个方面,很多很多。

还有一点,清朝的长城政策实际上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清是“修一座庙,胜养10万兵”。所以,承德是清朝浓缩的一个长城,它是精神上的长城,是把中华民族多民族融合在一起的一个长城。我认为清朝的民族政策是最成功的,是和长城的思想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长城防御思想的一个积极体现——通过民族的融合。

到了今天,我们去研究长城,就是要发挥这种精神。长城是中华文化连绵不绝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不屈不饶的象征;又是中华民族团结融合共同发展的象征。还是中华民族改天换地创造能力的象征。我想,这些都是长城的文化意义。当然,它还有更深的文化内涵,从考古,从文化,从历史,包括农耕和游牧之间的区别,包括地理、军事,包括交通这些方面。围绕长城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开发的,包括民俗民居,兵营文化,当地的集市,当地的,关公信仰(古代军人都信关公)。此外,长城的军事布防还有一线、二线梯次配置。实际上,古代军事思想与现代的军事思想是一样的,虽然冷兵器、热兵器不同。这些方面都应该充分挖掘。

总而言之,长城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多向性的载体,而不是单一的。台湾青少年一代,他们大多数人都是从教科书上读到长城的。怎么把中国文化、中国历史,变成活生生的,再把这段历史衔接到现在,最后,融通在他们的思想中,使中华文明能够承传。

篇(5)

论文摘要:教学内容的创新应体现先进性和针对性,有利于学科专业建设,不断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

教学内容的创新是推进现代化教学的核心,是先进文化在教学领域最直接的体现。军队院校只有始终抓住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这个主题,实现教学内容整体优化,才能把现代化教学引向深入。

一、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近年来,院校教学内容改革有了较大进展,但是内容体系单一、知识结构陈旧、教材建设滞后等问题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学内容低层次循环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要按照现代化教学工程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加大教学内容创新的力度。一是要加大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员的教学工具,学员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介。二是要加强基础教育,提倡双语教学,打牢学员的科学文化基础;要加强新理论、新技术、新战法、新装备教学,解决好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先进性问题。三是要不断充实信息化战争理论的教学内容,提高军事人才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能力。按照信息作战人才培养目标,深入研究各层次各类人才应具备的信息作战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充分论证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内容体系,使信息化战争理论在各层次的课程内容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四是要加快教材更新。强化教材质量监控和编选协作机制,树立精品意识,逐步建立全军院校教材信息数据库。

二、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是现实军事斗争准备需要的特征之一,也是努力提升战斗力的关键,其目的是使学员获得与岗位任职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课程建设必须围绕不同层次的任职岗位,突出岗位任职特点,注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突出培养目标的针对性,以满足军事斗争准备对多种军事人才的需求。为此,一是要跟踪科技发展前沿,贴近部队建设实际,适应军事斗争准备需要,把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实现打得赢、不变质的目标贯穿到教学内容体系中去。二是要用现代的观点精选传统内容,及时充实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最新成就的重要内容,以适应新军革的需要。三是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紧贴部队作战任务,紧贴武器装备发展,紧贴科技练兵实际,紧贴任职岗位需要,以满足第一任职需求和提高部队战斗力为根本目的,把使命任务分解、转化为教学内容,形成不同的教学训练课题或训练问题,更好地为军事斗争准备服务。

三、坚持学科专业发展的和谐性

加强军队院校学科专业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教学内容的创新,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建设一批有特色的课程,从而推动军队院校学科专业建设健康发展。一是要准确把握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特点,深入研究新型军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按照系统设计的思想,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二是要紧紧抓住优化课程体系这个重点,打破学科特别是课程间的壁垒,对现行课程体系实施结构性优化重组,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创新,增加反映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综合性课程,设置介绍知识结构、传授宏观思想、培养思维品质的概论性课程,实现科技教育、人文教育、军事教育的有机融合。三是要根据武器装备的发展不断创新,针对培训对象的不同而不断变化,构建层次上深化、体系上完备,全面、系统、开放、灵活、进出有序、机制完善的动态课程体系。

四、促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教学内容的创新,能带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牵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当前军校教育将原先单一的任职教育、学术性教育,发展为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就必须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例如,生长军官的教育,应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辅之以创新性学习。

中高级培训或研究生教育,则应侧重于创新性学习,辅之以接受性学习,主要是推进受教育者知识的创新、拓展和深化,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因此,要根据学员的学习实际,因人而异地确定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课程设置与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衔接,以教学内容的创新带动教学方法的改革。一是把培养学员运用知识的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教员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以扩大学员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能力为主导。二是给学员主动权。多提供一些自学和讨论问题的机会,引导学员独立地进行综合、分析活动;帮助学员用创新的精神学习知识,使其敢于、善于提出新的思想和见解。三是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活动,不断活跃学术研究气氛,增强学员探索求新的欲望。四是在教学中,要不断研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并结合实际,开拓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书本知识。

篇(6)

1988年10月25日,在淮河流域四省治淮宣传工作会议上,李宗新先生首次提出应大力开展水文化研究。①历经近30年的发展,在水文化理论、水文化建设、水文化教育、水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运用计量分析和统计学知识,对检索到的水文化论文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一、水文化研究的学科分类与发展轨迹

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专业设置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三个层次来设置。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设有13个学科门类,110个学科大类。水文化归属哪一个学科?经检索发现,文学、工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文献比较集中,教育学、理学、法学、历史学居中分布,管理学、艺术学、哲学分布的较少,农学、医学、军事学没有相关文献,文化及水电工程是关注最多学科。在上述学科门类中,排本学科门类首位的是:文学是中国文学33篇,工学是水利水电工程239篇,经济学是工业经济119篇,教育学是高等教育19篇,理学是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25篇,法学是民族学13篇,历史学是考古10篇,管理学是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10篇,艺术学是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8篇,哲学是中国哲学6篇。除上述研究领域文献较多外,还鲜见于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林学、中药学、医学技术、军事思想及军事历史、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等学科。由此可知,水文化研究内容广泛,不仅有文史哲人文学科内容,而且还有理工类自然学科,同时还有经管法等社会学科的内容,属于新兴的文理交叉学科。我国水文化研究历经开展宣传研究(1989—2003年)、服务水利实践(2004—2006年)、政府倡导推动(2007—2010年)和规划专项建设(2011—2014年)阶段,基本上与年度发表文章数量趋势相吻合(见表1)。特别是2011年水利部《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来,《基于人水和谐理念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研究》和《中国水文化发展前沿问题研究》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点)课题相继立项,国内学者的水文化研究主要聚集在水文化理论、水文化遗产、水文化资源、水工程文化、地域水文化、水文化教育传播等方面。从表1可知,1989—2001年,水文化研究的论文较少,年均不足6篇,低于年均篇数的年度为1989年、1992年、1998年、1999年、2000年,尤其是1993年和2001年分别为0篇,这说明水文化研究处于萌芽阶段。2002—2006年,论文数量呈平稳缓慢增长态势,平均每年约20篇,这说明我国水文化研究正处于稳步发展阶段。进入2007年后,论文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到2008年、2010年达高峰期,随后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水文化研究正趋向稳定和成熟。从2011年开始,论文数量呈现直线上升趋势,年均为86篇。2011—2016年篇数占所有论文的53.4%,说明此阶段是我国水文化研究领域的探索和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1989—2003年,没有研究生以水文化选题作为学位论文。2004—2016年,学位论文共39篇(博士学位论文2篇,硕士学位论文37篇),学位论文数占所有论文的4.06%,说明我国水文化研究在基础理论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在学位论文中,最早的博士学位论文是2004年艾菊红的《傣族水文化研究》②,最早的硕士学位论文是2005年刘虹弦的《水脉相连气韵横生———水文化在现代城市形象中浸润和延续》。在水文化文献中,主要来自《治淮》《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水利发展研究》《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中国水利》《江苏水利》《水利天地》《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涉水行业主管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主办的期刊。在水文化研究中,涉水行业高等院校期刊如《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昌工程学院学报》等成为主要学术交流阵地。尤其是《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自1985年创刊就设有“水文化研究”专栏,成为全国期刊界历史最长、影响最大、声誉最高的特色栏目。此外,《北京水务》《中国三峡建设》《山西水利》和《城乡建设》这四种期刊数量也位居前列,说明水文化研究与水利建设也紧密相连。

二、水文化研究的热点、焦点与团队分布

文献分析表明,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还没有刊发与水文化相关的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教育、历史类文章,中文核心期刊刊发水文化研究文章更少。在水文化研究论文中,被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期刊论文较少,《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或收录论文屈指可数。这说明,水文化研究期刊层次和期刊学术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通过对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分析,可以很好地体现一门学科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焦点。水文化研究出现频率极高且排在前列的关键词有“水文化”“水”“文化”“水文化遗产”“人水和谐”和“水文化建设”。这说明,以上述词语为关键词的文献相对比较集中,是水文化研究关注的重点和焦点之一。同时,频率在4次以上的关键词主要有“建设”“水利风景区”“保护”“内涵”“水文化教育”“水景观/开发/保护利用”“教育/水资源/水利院校/城市发展/发展”“水利/可持续发展/研究”“传承/生态文明/水文化传播/和谐/水利工程/水环境”和“水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由此可见,水文化研究的范围和领域更加广泛,如水生态文明、水文化传承创新、水教育传播、人水和谐等成为水文化研究新态势。通过分析研究机构,可以了解我国水文化研究团队和研究基地分布格局。水文化研究发文排在前3位的全部来自高等院校,分别是河海大学、南昌工程学院和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其中,河海大学38篇,发表文献最多,占总数的3.94%;南昌工程学院和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发文章分别占总数的2.07%、1.87%,这与河海大学水文化研究所、南昌工程学院水文化研究中心和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水文化研究中心都是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密不可分。上述研究基地已经成为水文化研究、水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高地。

篇(7)

依托全民高等教育培养新型军事人才,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国防生教育培养工作正处于探索和实践中。要切实做好国防生教育培养工作,就必须认真分析研究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利用地方高校的资源优势,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借鉴军校培养的优长,形成鲜明的培养特色,明确培养目标和在校期间的主要工作任务,积极拓展途径、创新形式内容,提高培养质量。

一、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工作思路

党和国家把培养国防生的任务交给地方高校,是对高校高度的政治信任和政治重托,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高校应尽最大的努力,投入最好的条件,把最优秀的学生培养输送给部队。要把国防生培养工作做得扎实有效,首先必须明确“为什么要培养国防生,培养什么样的国防生和怎样培养国防生”的问题。国防生是介于军校生与地方普通大学生之间的特殊群体,应该集两者之长,避两者之短。要着眼于部队对新型军事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实际,科学确定工作思路。

由于国防生毕业后还有统一集训过程,所以在校期间,国防生培养工作要做到“两高三强一基本”,即培养“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开拓创新意识、较强的作风纪律观念和基本的军事素质”。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是首要任务,此项工作与普通生同步进行。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要重点加强养成教育。工作中应坚持“四个结合”,即分散教学与集中管理相结合、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纪律约束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服从命令与开拓创新相结合。坚持以部队需要为导向,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国防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理念,做到一切工作为国防生成长成才服务、一切工作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努力把国防生培养成为基础实、口径宽、素质高、能力全,德才兼备、军政兼优的新型军事人才。加快由后备军官向现役军官的转变,缩短工作后的适应期,尽快适应岗位、尽早发挥作用。

二、成立专门机构强化教育管理

在一所学校内,国防生分布在若干个学院、多个专业,具有国防生特色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难度大,国防生自身的后备军官意识和责任感也不强。有了专门机构和人员,就能使国防生感受到有学校为他们的前途负责,有老师关心他们成长、教育他们成才。国防生就有了“家”的归属感,后备军官意识就会明显增强,就会自觉加强修养,锻炼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1.成立专门工作机构

要使国防生教育培养工作扎实有效并且不断创新,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十分必要。签约高校应结合学校实际,成立后备军官学院或国防生管理学院等专门的国防生教育管理机构,投入专项经费,加强国防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有机构和没机构不一样,专职和兼职不一样。有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就能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开展军政训练,有利于国防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2.配备专职工作人员

选用素质高、能力强并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员从事国防生教育培养工作。有了专职工作队伍,才能潜心研究、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同时注重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

老师的素质、形象、作风以及工作方式、方法,对学生具有导向和示范作用。要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老师首先必须加强修养,为人师表,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作为教师培训的一种特殊形式,每年选派相关人员到部队“当兵锻炼”,并就“国防生在校期间应加强哪些素质和能力培养”等问题与官兵座谈交流。通过“当兵锻炼”,提高军事素质,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国防生养成教育工作更加接近部队需要。

三、丰富形式内容加强教育引导

不断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使国防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从思想上强化意识,在行动上加强养成。

1.以课外教育活动为载体

课外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竞技性,学生普遍欢迎、踊跃参加。坚持“立足校园、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1)立足校园就是利用校报、校园网、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国防生订阅《解放军报》、《当代军事文摘》等报刊杂志,使国防生掌握有关信息,加深对部队的了解;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为国防生展示才艺、张扬个性、锻炼能力提供广阔舞台,使国防生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和熏陶,把国防生的注意力引导到积极健康的方向上来,提高综合素质。

(2)走出去就是组织国防生到部队慰问演出,增进军民友谊;到部队体验生活,强化作风纪律;参观烈士馆、博物馆、革命遗址等,继承革命传统;举办军事夏令营,提高野外生存能力;到农村、厂矿开展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学知识、长才干、做贡献;参加全国和省级比赛,为学校争光。

(3)请进来就是邀请部队及各界知名人士来校指导工作,举办形势政策讲座、先进事迹报告,参加大型教育活动等。使国防生了解更多的国防知识,激发报国热情。

2.积极开展先进典型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针对青年学生崇尚英雄的心理特点,重视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在国防生中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尤其学习地方普通大学生和国防生毕业扎根军营建功立业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还应注意在国防生中发现典型、宣传典型,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来引导和带动国防生奋发向上。

3.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实践锻炼能力,实践塑造品格。组织国防生开展志愿者活动,义务植树,义务清扫校园,为老师的办公室擦玻璃,到敬老院义务服务等;还可选定帮扶对象,开展接力式的扶贫帮困活动;国防生到幼儿园为孩子们讲英雄故事,在娃娃中开展国防教育;到小学校做课外辅导员,辅导小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科技活动。通过道德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国防生自身的爱心,使国防生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受到教育,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四、健全学生组织强化自我教育

学生组织是联系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在国防生教育培养工作中应着眼于毕业后到部队任职的需要,重视发挥学生组织作用,强化学生组织在日常养成等方面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功能。

1.党团组织

成立国防生党支部、党小组和团总支、团支部,发挥党团组织作用,做好非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工作,定期召开党员组织生活会和主题团活,增强党性观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学生会

在国防生中成立学生会,加强学生会建设,使之成为“学生权益的维护者、学校建设的支持者、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校园文明的倡导者”。针对国防生“一多四少”(经济困难的较多,思维活跃的较少、敢于创新的较少、善于沟通交往的较少、有特长才艺的较少)的实际特点,由学生会每年春季举办一届“春风行动”,开展普及性强的军事、体育、学习、文艺等系列活动。使国防生借“春风行动”之风,展蓬勃之朝气,展示才艺、增强自信、锻炼能力、沟通感情、增进友谊、增强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提高综合素质。

3.国防生讲坛

成立国防生“励剑”讲坛,举办讲座、报告。讲坛的任务是举办“国防知识讲座、学习经验交流、先进事迹报告、热点问题分析”;讲坛的宗旨是“普及国防基本知识、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倡导科学人文精神、活跃学术文化气氛”;通过“砺剑”讲坛的积极工作,在国防生中弘扬“砺剑精神”,即“立志报国的坚定信念、甘于奉献的优秀品格、刻苦钻研的进取精神、瞄准打赢的战斗意志”。

4.国旗护卫队

挑选政治信念坚定、军事技能过硬、作风纪律优良、身体心理健康的国防生组成国旗护卫队。队员们自我要求严格、训练刻苦、作风顽强,能够为国防生乃至全校学生树立很好的榜样。国旗护卫队每周一和重要节日举行升旗仪式,参加大型活动,也是全校师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

5.社团组织

学生社团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支十分活跃的重要力量,应成立军事爱好者协会、朗诵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国防生社团组织,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开展教育活动,同时也使组织者、参与者得到锻炼提高。

6.模拟连队

建立模拟连、排、班。连队与党团组织、学生会及社团之间密切配合,抓思想、抓学习、抓生活、抓训练、抓作风、抓纪律。

五、开展军政训练锤炼意志作风

通过军政训练,提高国防生的军事素质,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组织纪律观念、雷厉风行的作风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工作中坚持 “以人为本、严格要求、科学施训”,既要达到训练要求,又要给国防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时间参与校园文化活动,锻炼能力,提高素质。

1.开设军政理论课

理论教学课堂是国防生掌握科学理论、了解国防知识、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利用双休日按年级为国防生开设《综合训练》、《基层文化工作》、《军事思想》、《军事法概论》、《人民军队导论》、《国防建设》、《战争简史》等课程,并且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给予相应学分。结合军事课特点,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程的生动性和吸引力。使国防生了解掌握军事知识,坚定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明确军队的使命和军人职责,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坚定献身国防的理想信念。

2.组织日常军政训练

军政训练是强化作风纪律的有效途径。国防生入学后,参加新生军事训练,在训练内容、强度和要求等方面要高于普通学生;要结合国防生成长成才需要,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和内容,每个星期天和第二、三个暑期组织以条令条例为主要内容的军政训练。

3.开展暑期军事实践

深入部队,走进军营,磨练意志,强化作风。利用暑期组织一年级国防生到国防生军事实践基地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军政集训,主要内容有队列动作与指挥、战术、政治教育、条令条例教育、实弹射击、参观学习等;每年暑期,组织部分优秀国防生组成军事实践小分队到部队体验生活,与士兵同吃住、同训练、同劳动,学习部队的好传统好作风。通过军事实践,使国防生更加直观感受军营、体验军营,强化军人意识,提高军事素质。

六、完善制度措施规范点滴养成

制度是保障,制度管根本。注重制度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国防生的日常养成,用制度规范行为,用制度激励上进。

1.定期开展国防生思想调查

每学期初进行一次国防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状况调查,分析国防生思想形势,把握国防生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从而使国防生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2.实行准军事化管理

结合学校实际,对国防生实行分散教学、集中居住、统一管理的日常教育管理模式,把军校管理的长处和地方高校的管理模式融为一体。严格执行早操和晚点名制度、请假销假制度、军政训练制度、作风纪律检查制度,以及军容风纪、言行举止等方面的有关规定。开展经常性的检查和定期考核评比。以此来提高国防生的军人素质,树立良好形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作风。

3.建立考核奖惩制度

对国防生个人实行“星级管理”。根据日常记载,每学期进行一次考核,每学年进行一次评定,毕业时进行最后评定。考核分为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军事素质四个方面,分别评定星级,等级有五星、四星、三星、两星、一星。依据所获星级每年评选表彰“文化学习标兵”、“军事训练标兵”、“作风纪律标兵”、“思想品德标兵”,评选年度优秀国防生,以此来鼓励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对国防生集体实行“红旗评比”制度,每学年评选表彰“红旗连”、“红旗排”、“红旗班”,以此来培养国防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增强集体荣誉感。

4.实施“一助一”工程

“一助一”工程分为“助思想、助经济、助训练、助学习”四个方面。针对思想不够进步的国防生,安排思想进步的国防生与之结成对子,帮助其改正错误、提高觉悟;针对经济上特别困难的国防生,号召经济条件优越的国防生与之结成对子,每月资助一部分钱或物,帮助其度过难关、完成学业;针对军事训练成绩不合格的国防生,安排训练能手与之结成对子,帮助其达到训练目标;针对学习劲头不足、成绩较差的国防生,安排热爱学习、成绩优秀的国防生与之结成对子,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定期对结对双方履约情况进行考核,给予奖惩。通过“一助一”工程,使受助方得到提高,使援助方真正体会到“助人为乐”的含义,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培养乐于奉献精神。

篇(8)

为贯彻《国防法》、《兵役法》、《国防教育法》和《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意见的通知》([2001]48号)文件的重要精神,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于2002年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并于2006年作了进一步的修订,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军事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明确规定“军事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1][2],之后国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提上了日程。但是,就目前国内普通高校整体的发展水平而言,国防教育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大纲》制定之初,国内除少数普通高校开展过或一直进行着国防教育或类似的课程教学外,对于多数高校而言,国防教育是一门全新的课程,课程建设层次较低,这严重地制约着国防教育的发展。因此,如何促进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发展,成为摆在相关从业者面前的一个难题。而在诸多的探索中,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无疑是各方的首选。借鉴他人成功经验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其中有一种方式却被多方所忽视,那就是及时地提炼、应用已有的科研成果,服务于课程建设,从而指导国防教育科学的发展。那么,在国防教育学科建设中,科学研究成果的积累和应用该如何进行呢?

一、各院校国防教学单位及相关教学人员应明确科研的目的

在实际的工作中,有很多国防教育教学单位和个人对科学研究的目的模糊、不明确,不少从业人员将其简单地归结为完成相关任务,或构建职称晋升的阶梯,即完任务、凑数量;为科研而科研,不从深层次考虑为什么科研,科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这些情况从根本上讲是无助于该学科发展的,在此前提下的科研结果大多是没有什么实质内容的。因此,引导国防教育相关单位和个人明确科研的目的,应成为推进科学研究成果的积累和应用的第一步骤。

那么,各学科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什么呢?答案是解决问题,即为该学科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的方案。科研的落脚点是什么,就是要最终服务于生产、教学等相关实践,指导后者科学、有序地深入发展。如果科研成果转化不成现实的生产力,那么这样的科研就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是苍白的、没有意义的,对于国防教育亦是如此。有了这一明确的认识,国防教育者应从一开始就应当营造一种解决学科实际问题的科研氛围,即一种务实的科研大环境。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学科科研成果,各单位或个人应定期总结,梳理出精华,运用到国防教育中去,不断提高国防教育理论水平,这才是科研的真正意义所在。

二、多渠道收集该领域的科研成果

在明确了科研的目的后,就应迈出积累、应用科研成果的实际步骤,第一步就需要汇总某一时段的成果。首先,需要解决收集渠道的问题。关于成果收集渠道,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收集渠道,即要求教学单位组织人力走访兄弟院校的国防教学单位,通过学习、交流的方式现场收集对方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产生的已形成文字和未形成文字的经验、教训;另一种是间接地收集渠道,这就要求各单位和个人定期通过各种期刊、网络、图书馆等信息平台收集国防教育的相关论文、专业书籍等。第一个渠道在收集相关科研成果时,需要付出较多的精力、经费和时间,但是收集到的信息系统、直接、直观,操控性强,同时双方还可以就一些共同的问题进行探讨,这是后者所无法比拟的。而第二个渠道与第一个渠道相比较,最大的优势就是信息容量大,涉及面较宽,可以网络全国该领域的科研成果,但是不直观、不系统,操控性差,需要专人进行专门的梳理。可见,这两个渠道收集到的信息各有所长,结合使用应是最佳选择。其次,关于收集科研内容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成文的信息,如论文、书籍、网页等,又可是不成文的,如交流谈话,后者需要汇总成文字性的信息。总之,应多渠道地收集各种形式的科研成果,并将它们汇总。

三、对收集到的科研成果要及时的梳理、归类

在解决了科研成果收集的渠道和内容形式的问题后,紧接着就需要进行第二个步骤,即将收集、汇总的资料按需要进行梳理、分类,而归类的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在此列举两种方式。按照国防教育的内容,可以将其大致分为军事理论教学理论研究、军事技能训练研究和其他三大门类,然后在某一门类内就具体问题再细化分类,尽可能做到详细。照此,军事理论教学理论研究又可以分为中国国防研究、军事思想研究、世界军事研究、军事高技术研究和信息化战争研究等;军事技能训练研究可以分为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和综合训练等的研究;其他门类则可以收容除此之外的科研成果。而按照课程建设内容分类,则可以分为教学内容研究、师资队伍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材建设研究和科研研究等五类。这两种归类方式各有侧重,但就促进目前学科发展,推进基层单位全方位建设而言,后一种归类方式较为适应当前的需要。最后,梳理、归类的科研成果信息最好分阶段以档案的形式保管,这样既有助于管理,又有益于及时查阅。

四、分析、甄别、提炼研究成果的内容

在对已有科研成果收集、梳理和归类完毕后,就应进行第三步,即分析、甄别、提炼研究成果的内容。这一环节十分关键,直接关系到应用的结果。只有有价值的、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科研成果才能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其作用,反之则无益于学科建设。那么,这一关键步骤应如何进行呢?

首先,需要基层单位集体或个人认真、反复阅读这些梳理出来的科研成果,仔细分析相关内容,对其先有个整体的把握。其次,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从中挑出对己现在有用的内容,并将其加以提炼以备下一步的应用。在这儿需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才是有用的成果呢?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呢?判断标准即是否适合自身发展,能否促进学科建设。具体来讲,应分析、对比一下被借鉴方和己方问题出现的背景,有没有共同之处,前者提出的解决方案在自家有没有适用的土壤,会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如大致相同、土壤适中则可视为有用的成果,反之则应弃之。当然,最后的判定还是应由实践来做出。最后,对于根本不符合自身应用情况,或者内容偏颇者,则将其暂时归档,如果有可能的话,则以其为切入点,经过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汇总成文予以发表;而对于一时还无法应用的,则要认真归档备案,以备以后提取。

五、在实践中应用、检验相关科研成果内容

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最终进入了实质阶段,即相关科研成果的应用。如何完成这一步,这就需要经过如下步骤:

首先,科研成果的应用建立在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要应用的内容便是先前经过甄别、提炼后的东西,并且相应的成果内容要针对相应的实际需要,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做到有的放矢。

其次,对于甄别、提炼出来后的科研成果要及时的应用,不能拖沓,以期最快地服务于国防教育学科的发展。

再次,相关工作者要研究出一套相应的成果应用方式和方法。方式与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关系到成果应用的成败与实际效果的发挥。这需要操作者认真准备,细致地工作,研究出一套可行的办法,并且在实践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已有方式、方法的基础上灵活应用,根据实际进行调整,实现科研成果的顺利应用。

再其次,经常检查应用后成果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的效果,这是一个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科研成果的应用有许多隐形东西,存在一个适应性问题,而这往往在应用前是看不出来的,它们会随着具体的实践而显现出来。这就需要操作者时时跟踪,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成果的再应用做好准备。

最后,科研成果的积累、应用要制度化,形成一种长效机制,这对于当前处于起步阶段、略显稚嫩的国防教育学科而言显得尤为必要。长期坚持对已有科研成果的积累、应用,同时也能激发更多的、刚刚进入该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不断地推进各地国防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篇(9)

欧美学者的墨学研究近年来成果很多,本文就近现代海外的墨学研究进行简略介绍与述评,希望可以从中寻找到新的研究角度。首先,本文从《墨子》的英译问题出发,了解欧美学者在进行墨学研究时所了解的文本语境。其次,重点论述著名汉学家葛瑞汉还有中国思想史专家史华兹的墨学研究成果。再者,对近年来欧美学界对墨学的研究进行分类,以期找到新的研究角度。最后,对欧美学界的墨子研究进行简述,并对以后墨学研究的前景进行预测。

一、关于《墨子》的英译问题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英美学界对于中国经典的诠释和研究与日俱增。并且陆续有许多专门讨论中国经典的新书及论文集问世,而且研究的质量亦在持续进步中。相对于孔孟的儒学派和老庄的道学而言,关于墨子或者说墨家的研究就显得冷门一些。到目前为止,有关《墨子》的英译主要版本如表所示:

综上,欧美学界对《墨子》的论著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介绍中国哲学思想史,论述墨子生平及其思想时,对《墨子》的主要内容进行翻译解释,如《剑桥中国古代史》等。第二类是关于《墨子》部分思想尤其是对《墨经》的翻译和研究,如《中国哲学文献选编》等。第三类是对《墨子》原文的翻译,如《英译墨子全书》等。

综合来看,从21世纪起,西方的研究慢慢从大的先秦思想史转移到个案研究。在2006年汪榕培、王宏的《墨子》全译本之后,欧美学界对墨子及其学说又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催生出了另外芍中碌娜译本。自此欧美学界对墨子的研究上升到了另一次层次。他们不仅仅集中对《墨子》的伦理道德进行研究,还从宏观上对墨学进行观察。但这也反映了另外一个问题:《墨子》的英译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字面意思的阐释上。如艾乔恩的《墨子全译》一书,语言通俗易懂,但仅仅是对字面意思的翻译,很难达到学术的高度。

二、欧美学界对墨子的主要研究

1.葛瑞汉(Angus Charles Graham)

作为较早对中国先秦哲学思想进行研究的西方汉学家,葛瑞汉对墨子及墨家学派有深入的研究,可以说是西方墨学研究的代表。

葛瑞汉有关墨学研究的论文有:《〈墨子・小取〉的逻辑》(1964年)、《墨子论辩的语法》(1971年)、《后期墨家论〈墨子・大取〉中的伦理学和逻辑学》(1972年)、《对墨家光学方面的系统研究》(1973年)、《〈墨经〉的结构》(1978年)、《〈墨子〉核心篇章中反映的早期墨家分派》(1985年)、《自私的权利―杨朱学派、后期墨家》(1985年)等等。主要专著有《后期墨家的逻辑、伦理和科学》、《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等。

首先在墨子及墨家的认识上,葛瑞汉认为墨家实属士阶层。国内研究一般认为,墨子即墨翟,但“墨”准确地说并不就是他的姓,很可能与其工匠职业有关。葛瑞汉认为,墨家实际上已经是当时的士阶层了。因为墨子及其弟子是具备军事才能的能工巧匠,他们大多接受过教育以及技能的训练,并且引起了统治者的重视并给予任用。因而他说“我们不妨把墨家看做近于或属于士阶层的新贵,他们带来了有别于儒家人物大多从属的旧的世袭的士阶层的新气象。”[1]

其次在墨家学说的认识上,葛瑞汉将墨家学派归作道德功利主义者。他认为墨家中的“利”是墨家判断所有传统道德的检验标准。葛瑞汉在《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的序别指出,“墨家自身是道德主义者,他们用功利原则来判断所有问题,他们从诡辩论者获得的是一种逻辑十分复杂的功利主义的工具。”并且认为墨家的辩论是中国最早的理性论辩的开端。很多学者对这一看法持有异议,本文在后面的论述中将有指出。葛瑞汉在早期作品《后期墨学的逻辑、伦理和科学》中把墨学抬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引起西方汉学家对墨学的大力关注。他在《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中明确指出:“中国的理性论辩发端于孔子的第一位论敌墨翟,并在对立的学派的冲突中以诡辩的形式发展。”[2]该书是葛瑞汉全面系统阐述包括墨子思想哲学在内的中国先秦哲学思想的一部专著。也是他墨学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品。

最后在墨学后期的分派上,葛瑞汉持“分三家”的观点。分别是纯粹派、妥协派和保守派,并详细讨论了三派的争论内容,如“三表法”等。他在《后期墨家的伦理、逻辑和科学》中认为后期的墨家世界图像是“由一种具体而又特殊的物体所组成的宇宙,每一个都带有相互渗透的性质,物体都处于随时间变化的空间中,通过必然关系而相互关联在一起,而这些必然关系和它们的名称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类似的。”

2.史华兹 (Benjamin I.Schwartz)

史华兹作为中国思想史研究的著名汉学家,《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是他的中国思想史研究中的一部顶峰之作。他在该书的第四章专门对墨子及墨学的相关问题给予了集中讨论。

史华兹认为墨家学派是一种具有宗教性的学派。他认为,墨子的宗教纯粹与他对人类的关怀有关。墨家学派的成员以爱为己任,“(他们)很容易在这项知识事业自身蕴含的逻辑中进入忘我的境地,尽管他们的大师坚持的是功利主义的教义。”[3]史华兹认为墨子学派是领属于精英阶层的,他们是“精英性质的先锋队”。其次,他还对儒墨对待宗教性观念(天命、鬼神等),对待人类终极的利益和幸福(仁、爱、礼、乐等),对待社会所需人才即贤人的不同作了详细的比较。在儒墨对待创新的问题上,史华兹指出儒家更多的是述而不作,而反观墨家,则是鼓励创新。很多学者对墨家的军事技能上的创新是给予高度赞扬的,如葛瑞汉在《后期墨家的逻辑、伦理和科学》中就说:“墨家让所有的传统道德都受社会功利性的检验,而且公开地捍卫技术创新。”但史华兹认为,墨家只能算是实用主义的创新,即在工艺上、技能上、军事技术上、论辩方法上进行创新。而对于社会真理,墨家则仍然是一个传述者,或者说,墨家仍然期待自己作为一个传述者。因为墨子非常尊崇上古三代的圣贤君王的,因而他有很多诉诸于古的做法。譬如其“兼爱”、“非攻”、“尚同”实际上都是向更加朴素、更无修饰的文明的靠拢。最后,他还对墨家命运的衰亡原因进行探讨,认为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儒家找到了接近政府的途径,而墨家则“极端地偏离了精英文化中的某些根深蒂固而又广泛认同的取向”[4]。

3.其他汉学家的研究

对于其他汉学家的研究,主要从其研究的具体方面出发。

关于文本研究方面,大多西方学者从翻译学和跨语言学角度出发,如早期从事语言研究的专家何莫邪(C.Harbsmeier)以及近年的约翰诺布洛克(John Knoblock)以及王安国(Jeffrey K.Riegel)就从翻译学的角度对《墨子》中的政治伦理的书写进行深入研究[5]。艾乔恩则从翻译角度对《墨子・大取》和《墨子・小取》进行剖析[6]。Erik W.Maeder从《墨子・十论》出发,他首先承认前辈学者对《墨子・十论》是早期墨家三个各自独立发展的学派存留下来的文字结集这种看法,然后再进一步利用在同一著作中引人注目的相互独立的文字共存的事实来描述这些学派的形成过程。在对《十论》中某些文句的重复出现考查时,Maeder指出《十论》很可能不是墨子本人的原著。他还推论这三个明显不同的文本是在《墨子》成书晚期,也就是大约在秦汉之际,未加鉴别地收入进来的。[7]戴卡琳等也认为《墨子》这本书是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和门徒编撰而成。因此,在进行《墨子》文本研究时不能预设《墨子》具有一种一贯的、统一的思想主张,因为该书本身就是跨时空的累积型作品。

关于墨子的利己主义思想的研究不乏人在,如华霭仁(Irene Bloom)曾对墨子和孟子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墨子所谓的心性是从客观层面来实现的,即为了解决伦理道德的秩序问题提出“兼爱”,用以作为人类实现终极利益的保障。在比较过程中,华霭仁认为墨学中的利己主义思想是自私的表现,这归因于其对墨子的了解不够深入,是其墨子研究中的不足。此外,随着对先秦思想史的深入研究,有不少学者就墨子是否是一个功利主义者这一点上,提出了质疑。特别是近年来多有学者参与讨论,Kristopher Duda、Daniel M.Johnson 等学者都曾写过文章论述过这个问题。Kristopher Duda对墨子是利己主义者给予肯定。在其论文《关于墨子的道德基准的再思考》指出墨子是一个坚定的功利主义者。

在墨学后继复兴的问题上进行阐述。西方学者在研究墨学的时候多对其渊源承继作出论述,特别是在对墨家的后继及其影响方面给予关注。如Dan Robins就写了一系列的关于后期墨家研究的论文,譬如《后期墨学及其逻》《姓氏、科瑞恩以及后期墨学者》等等。Dan的研究角度新颖,是近年来墨学研究中的佼佼者。如在《姓氏、科瑞恩以及后期墨学者》一文中,他就从语言的借用和语言的稳定性出发对后期墨学者进行进一步的推讨[8]。还有从墨家道德影响出发的,如Owen Flanagan。而美国汉学家郝大维(David L.Hall)和安乐哲(Roger T.Ames)则从整个大中国的思想史出发,他们指出“即使像墨家这样一些准理性主义者,虽然曾经向着与西方相似的逻辑试验的方向努力过。然而他们的影响在汉朝以后就消失了,儒学的最终胜利实际上将这个哲学从传统中排除出去了。16世纪时对后期墨家的再发现并不能为这种形式的理性主义取得重要的立足点提供机会。事实上,只是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那时只是为了对西方的挑战作出回应,墨家才被再一次加以比较认真的研究。”[9]这样的说法有武断之嫌。同样是在墨学后继的问题上,戴卡琳(Carine Defoort)则着重探讨了墨家“十论”主要内涵以及从韩愈、王阳明身上找到墨家的精神并进行一系列的论述,并且认为晚清时期孙诒让的《墨子间诂》就是对墨学的一种重建,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当然,国外对墨子的研究还有在军事思想、《墨子》的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研究,兹不赘述。

三、 总结

近十多年来,欧美学界的中国思想史研究产生了大量的成果。其研究视野的开阔,思考问题的多角度,值得当下学者借鉴。其研究中的不足亦值得反思。对欧美学者在墨学研究的成就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首先,拓展了文本研究的角度。学界多认为西方汉学的研究多集中在思想内容上。事实上,对墨学文献的文本训诂、章句的校勘正是近年来许多欧美学者着力所在。他们从古代汉语的文法分析,术语的运用,语言结构的分析着手,对墨家进行更为全面的研究。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形式校勘和版本校勘表明他们对文献的极大重视,这也值得国内学者反思。当下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时候往往会忽视文本的作用而强调现有研究成果的搜集整理,倒置本末。通过对文本的考究,可以更深入地把握作品的深意、作家的创作动机,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其创作的思想文化背景。

其次,深化了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国内学者在对墨家进行研究时也有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研究的,如结合西方传统的逻辑学和古印度的因明学进行比较研究。而欧美研究者则从外国文化、文学整体出发,对墨学进行深入探查,并将墨学置于整个中国大思想史上进行研究。这种作法值得我们借鉴的。

最后,丰富了文学研究的路径。欧美学界对墨学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文学、思想层面的研究,他们会从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因此,欧美学界的研究在交叉学科的研究上就形成了特色。这种研究大视野是我们研究所缺乏的,我们往往从小处、从微观着手,不善于从宏观、从整个文化生态着手进行研究。

当然,欧美学界对墨学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在文化语境上。西方学者缺少对中国实际文化的深入了解,因此,他们在对墨学进行研究的时候往往会对中国文化有所曲解。他们运用西方的学科理论去解释中国传统的理念,这固然是融贯中西文化的有益之举,但是如果忽略了一定的文化语境就会造成生搬硬套的后果。再者,在以《墨子》《墨辨》为文本进行墨学研究时,欧美学者的研究呈现出以偏概全的现象。这是因为他们在进行具体研究的时候没有结合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参考别家的论著导致。先秦学派文献往往呈现出交叉错杂的倾向亦值得注意。

思想文化的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研究的本身就意味着问题的存在。对墨学的研究,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的研究都应考据批评,严谨深刻,才能不断走向深入,取得突破。

参考文献:

[1]葛瑞汉,著.张海晏,译.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44-45.

[2]葛瑞汉,著.张海晏,译.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42-43.

[3]史华兹,著.程钢,译.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183-184.

[4]史华兹,著.程钢,译.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193-194.

[5] John Knoblock、Jeffrey Riegel .Mozi.A Study and Translation of the Ethical and Political Writings.[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2013.

[6] Ian Johnston .Choosing the Greater and Choosing The Lesser: A Transl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Daqu and Xiaoqu Chapters of the Mozi[J].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2002,Vol.27 (4).

篇(10)

一 墨子文化概述

在奴隶社会渐渐瓦解,帝制社会逐渐形成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发展达到了巅峰的状态,奠定了中国数千年来的思想文化基石,弘扬了中国在思想创新基础上的自由精神。墨子的文化思想是先秦百家中“显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墨子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学说包括经济、政治、伦理、哲学、科学、教育、军事、修身多方面的思想。他的哲学观点有节葬节用、尚贤尚同、平等爱人、尊天非命、别开生面,述而上作、以教行义,全面发展、扶弱抑强,备御救守等。墨子无论是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全面性、理论上所达到的水平,还是在同生产实际与战争实际联系的紧密性上,均走在当时世界的前沿。

二 在旅游产品设计中融入墨子文化元素的重要性

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文化历史的文化大国。文化元素在设计方面已经快速的蓬勃发展开来,大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小到平面宣传产品创意,文化元素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所推崇、迷恋。设计作品中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让现在很多拥有丰富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的设计作品倍受青睐。同时,只有文化元素的渗入,才能让设计作品拥有自身精神层面的价值,设计只有扎根在民族文化这片沃土中才能真正的孕育成长发展。

文化元素对产品的设计有着深刻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如果将文化元素融入到产品的设计中,不仅能够反映地区丰富的文化特色达到迅速有效地宣传效果,还能够给旅游产品设计带来一丝清新气息。

墨子学说虽然在先秦时期得到了鼎盛的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汉晋至清朝中叶时期渐渐衰微乃至淹没,直至清朝中叶至今的百年时间内才渐渐的为人所知,并不像其他学说所熟知,其影响力也有局限性。这也给墨子故居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得影响,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该怎样让墨学重塑辉煌”。因此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中我们要加大力度,让其产品充分的融入墨子文化元素,凸显出墨子故居旅游产品的独特魅力,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从而迅速有效地向游客传达个性化的信息。

三 融入墨子文化元素的旅游产品创意设计探讨

墨子文化产业开发项目是以挖掘墨子文化为主线,以规划墨子故居旅游文化产业为载体,是集公益性与盈利性于一体的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在景区的旅游项目上主要打造文化体验游、休闲饮食游、生态游三种旅游产品。

(一)墨子文化元素在文化体验类旅游产品中的体现

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文化差异,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大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为追求其文化的差异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墨子文化表现在精神层面,它是体现在政治、哲学、科学、文化等方面的思想。在发展文化旅游的地区,曲阜的孔庙、邹城孟子都是较为完善的。文化体验旅游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发展趋势,针对墨子文化体验类产品,要建立起一系列整体的运营模式。

首先,墨子故居作为墨子文化元素之一,以墨子故居建筑为主体,提炼墨子文化设计元素装饰符号,烘托出墨子的文化思想内涵,通过带领游客参观墨子故居可以直观地感受墨子的生活状况以及墨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加上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游客会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墨子故居的深厚文化底蕴。故居的内部展示空间要根据不同功能空间视觉需求,将艺术复原的墨子形象、历史场景、物品、哲学经典名言等,通过装饰形态和设计语言,表现于各室内展示空间中,使游客在文化体验游中,能够体会到墨子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哲学思想。

其次,运用墨子理论学说和墨子科技成就以及墨子故事等文化内容元素为主题,举办各类墨子文化展览,以各种直观展示形象表现墨子文化;举行地方特色戏曲表演、墨子讲堂等附属宣传活动,并将“墨子救宋”、“快马寓人”等墨子故事用地方特色戏曲表演的方式加以演绎,在宣传墨子文化的同时烘托出景区浓重的文化氛围;定期举行“国际墨子文化节”和“祭墨大典”等大型综合性活动,在活动中进行科学技术探讨、文化旅游推介、特色产品展示,旨在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弘扬墨子文化,实现打造墨子文化品牌的重大突破,让墨子走向世界,走向大众。

再次,深入挖掘墨子文化,提炼墨子文化精髓,将其文化元素运用到墨子故居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中。旅游纪念品是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对旅游行业的经济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墨子旅游纪念品,不仅能够让游客感受到墨子的文化气息,而且有利于墨子文化的对外宣传。记录墨子著作的竹简、手抄卷线装书籍、带有墨子文化气息的各种摆件挂饰都是景区必不可少的旅游产品。例如:墨子通过研究声音传导规律发现,埋置在地下的罂(口小肚大的瓮)有放大声音的作用。于是触发灵感,采用“置罂法”侦听地方“穴攻”(通过挖地道进攻)动态,并采用大型风箱“烟熏火攻”退敌的防御战术。采用“置罂法”设计的木鱼石茶具,让墨子军事思想方面的文化元素在旅游产品中得以运用,浓缩了墨子军事防御理论的精华,从而表达了深刻的墨子文化特点和气息。

(二)墨子文化元素在休闲饮食类旅游产品中的体现

墨子文化元素在休闲饮食类旅游产品中的创意体现主要表现为把墨子地域文化和提炼的墨子文化元素符号合理运用到休闲饮食空间中去。在素有“烹饪王国”之称的中国,美食旅游可以大大的提高旅游地区的经济效益。“食”作为旅游活动六大要素之一,在旅游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在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不仅仅是能够消除饥饿感,而逐步上升到高品质,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为了更深入的将墨子文化元素运用到休闲饮食空间中,在其空间的创新设计中要重点突出墨子文化元素符号。在休闲美食类旅游产品中主要以墨子文化一条街为主,结合当地特色小吃,完善墨子文化旅游体系,提升墨子文化旅游价值。例如:可以在景区周边设有高中低档酒店、农家乐等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等场所。建立以墨子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文化客栈,其设计理念以墨子文化为基础,从客栈的建筑风格、餐饮居住空间的设计,到服务人员的衣着装饰、就餐所用的器皿用具都采用春秋战国时期的古风古色,展现“墨子文化”餐饮住宿的使用价值和精神价值,让游客们在休闲饮食中深刻品味到浓厚的墨子文化气息,将墨子文化在空间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3)墨子文化元素在生态体验类旅游产品中的体现

墨子故居坐落于滕州市墨子国家级森林公园内,这里风景优美,森林植被丰富,有仙人海、石海等地貌景观资源,是天然的深林氧吧,还有独特的卡斯特地形群,在这里发展生态体验游能够让游客欣赏到自然景观的美态,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墨子文化元素在生态体验类旅游产品的创新设计主要体现为将墨子的养生观念贯穿到修身养生的服务领域之中。墨子不仅仅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他还是一个养生专家。在《墨攻》中,墨子提到:“居处之不安、食饮之不时,百姓蹈疾而死,不可胜数,”据此,我们可以知道人体健康的好坏与其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认为修身养生是行事处世的根本,倡导“尊五行而生,逆五行而损”的观点。针对墨子所提出的这个修身养生的观点,提炼其中的养生要素,将其养生思想转化为系统的养生体系。在景区周边设置养生堂,养生堂建筑内外的设计都融入墨子文化设计元素符号,在此还有相关人员为游客讲解墨子养生观的知识,并提供针灸、拔罐、熏蒸、足浴等一系列的养生服务及墨子养生产品。

上一篇: 保健服务论文 下一篇: 消费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