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7 17:56:3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巴蜀文化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巴蜀文化论文

篇(1)

2日常管理

2.1移栽及整形

扦插苗2个月即可上盆,栽培基质泥炭∶蛭石∶珍珠岩∶松针为6.0∶2.0∶1.5∶0.5,观赏花盆的规格为直径19~25cm。幼苗移栽后适当遮荫,叶面喷水,以利缓苗。待新叶长出,进行摘心促进分枝,及时疏除过密、重叠枝,留3~5个枝,以获得良好的株型。盆栽植株在春季萌芽后注意充分浇水,保证叶片不凋萎。6~7月花期,肥水要充足,每15d施肥1次或用卉友21-7-7酸肥。盛夏光照过强时,适当遮荫,可延长观花期。花后摘除花茎,促使产生新枝。花色受土壤酸碱度影响,酸性土花呈蓝色,碱性土花为红色。每年春季换盆1次。适当修剪,保持株型优美。

2.2温度与光照管理

生长适温15~27℃。在炎热夏季,通过遮荫、加强通风、叶面喷水等措施进行降温。炎热夏季,用75%遮荫网进行遮荫,并通过它的起落来调节光照。晴天,上午10时拉上遮荫网,下午4时拉开遮荫网;阴雨天全部拉开遮荫网。

2.3肥水管理

生长期间每10~15d施1次腐熟的矾肥水,每15d叶面喷施1次0.1%的尿素或0.1%~0.2%的硫酸亚铁溶液。花芽分化期间,适当增喷磷、钾肥。当花芽分化初见花时,可喷施10~40mg/kg赤霉素1~2次。休眼期间停止施肥。浇水不宜过多,以经常保持土壤湿润为宜。夏季干热时,可向叶面喷水,降低水分蒸腾速率。冬季浇水以见干见湿为原则,休眼期间控制水,维持半干状态。现蕾前后需水量显著增加,应每天浇水1~2次。

3主要病虫害防治

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病斑圆形至多角形,褐色或暗灰色,边缘紫褐色或近于黑褐色。发病初期喷洒6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波尔多液(1∶1∶200),每隔7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锈病主要危害叶片,叶面出现较大的浅黄色至锈褐色孢子堆,病叶干枯和破碎,发病季节喷洒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防治。立枯病主要危害叶片、茎部,近地面叶片产生水渍状黄褐斑,并蔓延到茎部,导致叶片干枯,茎杆变黑腐烂。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防治。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可侵染茎。叶面表现1层浅灰色霉层,以后逐渐成浅褐色。发病期间喷洒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7d喷1次,连续喷2~3次。介壳虫主要危害幼嫩的茎叶,致使叶色发黄,枝干干枯。少量发生时,用软刷轻轻刷除,再用水冲洗干净。用药剂防治时,最好在若虫孵化期喷施80%敌敌畏10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进行防治。促成栽培

八仙花为短日照植物,每天所需黑暗时间达10h以上,夜温11~18℃时,35~42d才能形成花芽。八仙花盆土要保持湿润,但浇水不宜过多,雨季特别要注意排水,防止受涝引起烂根。冬季室内盆栽八仙花以稍干燥为好,过于潮湿则叶片易腐烂。花芽分化后逐渐减少浇水,促进枝条生长。摘去叶片移入冷室(5~7℃),控制浇水施肥,维持半干状态,促进其充分休眼,经42~56d方可进行栽培。一般从促花开始到成品花上市需要9~12周。促成栽培初期温度不能太高,一般先加温至13~15℃,以后逐渐提高到20℃左右,此期要求光照充足、土壤湿润、空气湿度较高。当可见花芽和花序伸长时,将温度降至16℃左右,降低空气湿度,20d左右即能开花。土壤以疏松、肥沃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好。但土壤pH值的变化,使八仙花的花色变化较大。为了加深蓝色,可在花蕾形成期施用硫酸铝;为保持粉红色,可在土壤中施用石灰。花期要保持水分充足,光照充分。八仙花花多硕大,为避免开花时倒伏,可立架绑缚。

论文关键词:八仙花;种苗繁育;日常管理;病虫害防治

篇(2)

我们如此关注好莱坞电影与国产影片之争,不仅是从产业角度上的金钱和利益,不仅是美国佬在中国老百姓的口袋中卷走多少钱以及中国电影人能不能赚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能否崛起,以及美国“文化霸权”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文化霸权在雷蒙德?威廉斯在《关键词》中指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政治支配或控制,葛兰西用来描述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支配关系。这种支配或统治并不限于直接的政治控制,而是试图成为包括特定的观看世界、人类特性及关系的更普遍性的支配。由此,领导权不仅表达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且渗透进了大众的意识之中,被大众接受为“正常现实”或“常识”。

美国作为一个文化产业大国,已形成巨大的文化产业链、文化市场和文化消费群体。好莱坞电影就是美国文化的宣传载体,伴随电影而来的美国文化很容易给国人造成对个人英雄主义,自由和人权的等等被夸大的、不实的意识形态体系,好莱坞占领中国电影市场可以说是美国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大获全胜的表现。

首先,电影镜头中的美国,往往被演绎为现代片中繁华都市的奢靡生活、西部片中广袤平原的自由驰骋、歌舞片中明亮舞台的尽情高歌……好莱坞电影为观众营造出一个所谓自由、平等、民主的启蒙理念的国度。其次,人们所看到的并不是真正的、全面的美国,但依然会对镜头里的“理想国”产生向往,并有了态度层面上的改变,认为美国文化就代表着现代和进步,并逐渐养成了美国电影里所涉及的美国价值观。最后,人们开始在行为上向着美国文化靠近,并在模仿中逐渐舍弃了自身的民族文化,美国文化开始在全球扩张,提升自己的文化软实力和话语权,从而,美国化成为全球化和一体化,美国成为世界的裁判。

二、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

好莱坞显然已意识到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默默将目标对准了中国。抢占中国市场的策略之一就是在影片中大量融入中国元素,提高在中国观众中的亲近感和接受度。

1.中国故事:花木兰

1998年,一部迪斯尼的动画片《花木兰》引起轰动,但这是好莱坞影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在看中国元素。花木兰在中国原是孝道、爱国、有勇有谋的象征,但在好莱坞制作的动画片中,花木兰成了活泼可爱的少女,对爱情有着渴望。《花木兰》的成功,不仅让中国影人反思,同时也让好莱坞影人尝到了甜头。

2.中国场景:碟中谍

由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碟中谍,至今已有四部。2006年上映的《碟中谍3》更是捧红了中国的一个旅游景区――西塘古镇。作为外景拍摄地的嘉善西塘古镇、上海陆家嘴金茂大厦,延安东路隧道和淮海路多次出现在影片中,我们在好莱坞的电影中也能见到自己身边的熟悉环境。《阿凡达》里的“哈利路亚山”也取景于张家界,越来越多的中国场景开始在好莱坞电影里出现。

3.中国标志:功夫熊猫

2008年,一只名叫阿宝的熊猫走进人们视野,梦工厂制作的《功夫熊猫》是一部以中国古代为背景,以中国功夫为主题,以中国国宝熊猫为主人公的美国动作喜剧电影,其景观、布景、服装以至食物均充满中国元素。继续出品《功夫熊猫:盖世五侠的秘密》、《功夫熊猫2》等,以及功夫熊猫的小游戏,少儿图书等延伸产品也大获成功。

4.中国演员:从李小龙开始

华人演员出现在好莱坞电影里更是非常常见,从最开始勇闯好莱坞的李小龙,成龙,李连杰,到以后的闯好莱坞女星巩俐、杨紫琼、章子怡,到现在的范冰冰、李冰冰、周迅等人,只要是个明星都可以进入好莱坞,跻身国际大牌行列。

我们的文化被美国用来赚我们的钱,这实在是可笑之至。中国文化被好莱坞玩弄于股掌之间,而中国却苦于没有好题材。在国产电影尽是脑残和中日战争的时候,我们或许应该看到好莱坞是如何从中国文化中开辟的光明之路。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

三、国产电影的救赎

冯小刚说,“现在大家都在抱怨好莱坞挤压国产片空间,但我们要找自己的问题。你没有观众,是因为你的电影不好看。”核心问题不是审查,而是中国电影确实很少出现精品,因此在强势美国文化占领国际话语权的背景之下,好莱坞电影成为代表“精彩”的品牌,国产电影只能苟延残喘。太死守民族本土主义就会阻碍传播交流范围,传而不通;如果抛弃民族本土主义就会只剩下大众通识的元素,影片则失去文化的稀缺性。因此,我认为国产电影应该从一下两个方面进行救赎。

篇(3)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把“八荣八耻”的价值取向贯穿于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全过程,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先进文化,应该是积极向上、代表社会发展方向、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文化。文学创作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要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文艺作品的认识、教育、审美、娱乐功能,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要充分发挥文艺批评的作用,大力推介符合“八荣八耻”标准,具有较高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优秀作品,旗帜鲜明地批评各种不辨荣耻甚至以耻为荣的不良作品,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创作方向。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把“八荣八耻”的要求体现在文化阵地建设和城乡基层文化活动中。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社区文化机构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广大群众享受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和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阵地。对这些阵地要积极建设、充分利用。要深入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以通俗文学、流行音乐、电视文艺、网络文化为代表的大众文化的迅速崛起,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文化糟粕。原创网站:

篇(4)

李氯舜醋鞯娜部以成都为背景反映的长篇历史画卷小说,是对成都世间人情的绝妙评说。他浓墨重彩地绘制出了一幅幅富有成都地方特色的风俗画,对过去成都特有的生活情状、饮食起居、婚丧嫁娶、地方特产等做了历史而又生动的描绘。他以四川方言道四川事、写四川人,体现了他浓浓的巴蜀情结。

李氯司哂凶跃醯那域文化追求,他把市民阶层文化作为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灵魂的栖息地,把自我融入了巴蜀文化,在巴蜀民间天地中寄托自己的现代追求并发现了民间精神价值所在。

一、表现:叙事视角和叙事形式

李氯诵∷稻哂信ㄓ舻陌褪裨衔叮主要表现在叙事视角和叙事形式。在叙事视角方面,李氯瞬捎萌知全能的视角,着眼于典型场景的刻画和传统风俗的描摹。在叙事形式方面,受史传风格影响,李氯瞬捎么ㄎ缎鹗拢展现出不同于宏大叙事的日常生活叙事,关注历史隐秘河流中普通人生活、生存和生命的基本存在方式,昭示历史的人性意蕴和丰厚内涵。

茶馆作为精神文化的载体和社会生活文化心理的缩影,折射出四川的世态人情,为瞥见巴蜀文化提供了切入点。李氯说牟韫莞裢馔赋鲆还擅袼咨彩,是四川乡土风俗画卷上浓墨重彩的一环。李氯嗽凇洞蟛ā防铮将时期丰富复杂的历史画卷置于一个个的茶楼中,从茶客热烈的漫无边际的交谈中可以获取历史的大波[1]。茶馆除了散发出民俗意味之外还分三六九等,李氯嗽凇侗缬昵啊肪椭赋銎胀ㄆ矫窈凸倩律鹗砍鋈氲牟韫蒎囊欤这些大小茶铺按照社会地位、人事关系接纳各自的主顾,这些对权力划分,隐藏的是民众在文化性格上的软弱和惰性。李氯税颜飧鑫幕空间放置在文化视野中考察批判是水到渠成之事。可见,李氯瞬唤鼋茶馆作为人物活动和命运的背景,还把茶馆本身就作为了独立自足的批判对象,集中体现了特定时期的精神风貌,展示了茶馆作为独具特色的巴蜀生活形态的群体悲剧性,别具一种深厚的韵味。正如他在谈到《大波》的创作时这样说到:“必须尽力写出时代的全貌,别人也才能由你的笔,了解到当时历史的真实。”[2]的确,李氯司桶逊缢壮【白魑时代全貌的有机组成部分来予以描写。他作品中更是对颇具四川风味的婚嫁丧礼做了非常详细的描绘。以婚俗为例,在李氯说娜部曲中就写了不少人物的婚礼,如蔡傻子与邓幺姑、蔡大嫂改嫁给顾天成的仪式[3]等。李氯诵吹缴鲜龅幕槔袷保繁简得当,虚实结合,既不重复又互相补充,色调有浓有淡,读来很有兴味,显示出从细微处见时代风貌的深刻,折射出源远流长的社会民俗。

另一方面,史传传统和川味叙事也不容忽视。陈平原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分析“中国现代作家的现代叙事文学品格体现了诗骚传统和史传传统的相互融合”[4]。在李氯说拇ㄎ缎鹗轮校史传传统的影响尤为强大。四川治史之风源远流长,尤其是地方志的撰写,经过文化的代代传承、层层积淀,在四川形成了方志意识,较之鲁迅将绍兴作为中国社会的缩影,沈从文将湘西视为人性的净地,李氯烁钟情于突出地方性,即对四川独特乡风民俗的描摹,对家乡特别情况的开掘。如果说鲁迅、萧红等是将故乡的区域资源上升到对整个中国的概括,那么李氯司褪墙对中国社会的认识转化为对本乡本土特别情况的关注和思考。

在四川,摆龙门阵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民俗叙事习俗对李氯擞猩钤兜挠跋臁A门阵散点辐射式的叙事样式常常被运用到李氯说淖髌分校它们既是故事的补充又使得故事结构松散灵活,听起来津津有味、韵味无穷。李氯嗽凇端浪微澜》中重大的历史事件,比如说、、光绪皇帝出逃等,差不多都是通过书中各种角色用摆龙门阵的方式这种聊天的方式摆出来的,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就消去了原有的重大严肃感。或许正是有了龙门阵文化塑造出来的这种有条不紊逆来顺受的处事风格、悠然闲适的散漫心理,历史的风云充其量才只能在这潭死水中荡起微澜,风过之后迅速沦为无聊的谈资。可见这种川味叙事不仅生动再现了四川民众独具特色的生活姿态,还巧妙地将作家的表达意图和这种叙事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文学表达的深沉性。在川味叙事的过程中,李氯顺3;崾褂靡恍┧拇ǚ窖裕对四川文学传统模式的一次创造性转化,与整个现代中国文人学者发掘民间文化、大众文化的过程是一致的,表现出言近旨远、韵味无穷的审美效果。此外较之于北京方言的谦恭雅正,四川方言显得粗直野性,显示出西僻之乡与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地域文化风格差异。

由此可见李氯说男鹗铝⒊〔皇侵识分子审视历史的精英叙事,而是处于地域民间叙事的平民视角。少有宏大叙事和英雄人物,对人的欲望的大胆书写,真实描绘生活场景,更多地展现出社会底层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的本真和生命的原来面貌。精英文化或主流文化出于启蒙和拯救建设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的需要,对日常生活关注有限。而李氯送ü茶馆、川菜、街道展现出饮食男女、衣食住行等,勾勒出不同于宏大叙事的日常生活叙事。他的这种启蒙并不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去谴责他们的愚昧与落后,而是以一种回归民间的情怀去肯定日常民间世界的生命力。

二、探源:巴蜀文化和时代思潮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李氯说男鹗率咏呛托鹗滦问秸凵涑龆捞氐奈幕语境和世态人情,反映出他作为创作主体的文化反思和独特的批判视角,进而呈现出李氯松矸萑贤和文化选择的焦虑。对社会黑暗现实、国民劣根性的清醒认识和幽默的批判是他对民族文化中保守滞后一面的否定和反思,而对民风民俗的刻画描摹又寄托了他对传统文化的保留。这种矛盾源于他对传统的渴望和对现代性的追求所形成的张力。可见,李氯俗髌返陌褪裎幕印记与李氯顺沙さ奈幕背景息息相关,巴蜀文化和时代思潮使李氯说奈幕取向趋于复杂化。

无论是蕴含地域文化的人物形象系列,富含地域文明的风俗场景,还是独具地域特征的艺术表现都展现出了巴蜀地域文化对于他自身创作的影响。巴蜀地处西南,兼有南方文化的绚丽多情和西部文化的雄健坚韧,作为盆地它既阔大又封闭,封闭带来了保守,阔大赋予了它生机勃勃的蛮性和野性,因此偏于西南一隅的巴蜀文化基于这种独特的地理、社会、人文因素呈现出典型的内倾性乡土文化的特色。封闭的自然环境不仅阻隔了封建正统文化的影响和渗入,也使川人较少受到各种新思想、新文化的冲击,具有生命本真的活力。随着一天天长大,李氯吮憬邮芰苏庵值赜蛭幕的塑造,在他的文化心理结构上积淀着巴蜀文化的集体无意识,保留着巴蜀文化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李氯说淖髌分芯蜕动地再现了人物保守与叛逆、豪爽与狡黠、蛮野与卑琐的生命特色,表现了在内陆省份闭塞的宗法制社会的关注,对民族现代化进程的忧虑。巴蜀一域由于封闭的地理环境,尤其重视对本土文化的修撰和整理,不但有现存最早讲求体例的被誉为“方志之祖”的《华阳国志》,而且两千年来未曾间断,构成了区域视角的治史传统,构成了对地方风土的关注。这种巴蜀人文传统的无意识积淀在李氯松砩嫌凶琶飨缘奶逑郑巴蜀文化的史传传统形成了李氯诵∷档摹敖代《华阳国志》”[5]的特征。如果说巴蜀民间地域文化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影响着李氯恕懊窦淅史观”形成的话,那么平民化的生活经历与民间精神的熏染对李氯苏庵止勰畹男纬捎薪衔直接的影响。他出身于巴蜀民间的一个普通市民家庭,贫困的生活环境使他和大众社会水融,使李氯嗽谛∷抵心芄槐冉险媸档乇泶锍雒窦渖缁嵘活的面貌和下层人民的情绪世界。他真实地再现了巴蜀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出对日常琐碎之事的独特发现与咀嚼,表现出人的生命力和对原始的裸的开掘。

巴蜀地域文化的积淀也体现在李氯嗽谖鞣轿幕的选择与吸收上。作为出川求学的现代作家,巴蜀底层体验的既有视野内在积淀和留学经历给李氯舜来了透视理解社会历史的新眼光,使他形成了观察社会、描写历史的平民视角,在面对众多西方文学思潮时,选择了在当时法国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的文学观。在写实主义的思潮下,方志式的实录、龙门阵式的叙事都从求真写实的取向上牵引着李氯说拇醋魉嘉、叙事形式,形成了对巴蜀文化的继承和创化。事实上,西方文化的接受并没有影响他对巴蜀文化的认同,西方文化只是给他提供了一个重新观照巴蜀文化的参照系,使他能够弘扬其优秀的成果。因此,尽管在的影响下,他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并对巴蜀文化持一种批判反省的态度,但是巴蜀文化早已融进了他的血液成为他自身的一部分,他不可能与巴蜀文化决裂。在积累了众多自然风物、人情世态等方面的感性经验后,李氯艘匀国性的或世界性的眼光反观地域性,无论文学叙述的视角、社会生活的提取还是民俗风光的展现、方言土语的着色都实现了以更为广阔视野对四川进行深度的历史反思和区域书写。这种眼光保持着知识分子应有的现代品质,与之富有活力、生机勃勃的文化因素联系在一起,使李氯司神价值立场变得更富有现实意义。

李氯死史小说的地域民间立场是鲜明的。李氯嗽诤艽蟪潭壬隙懒⒂谥髁饕馐痘坝铮保持了个人的独立性,保持了较为开阔的艺术眼界和非凡的创造力,正是由于深深地植根于本土地域文化,并能有机地吸收外来文化,坚持着自我的文学创作品格,李氯瞬旁谏鲜兰30年代的众声喧哗中独树一帜,形成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意义:可以解决李氯讼窒蟮氖樾蠢Ь

至今为止,关于李氯说难芯孔ㄖ只有李士文于1986年出版的《李氯说纳平和创作》,其评价主要的贡献在于他从微观角度,对其生平事迹和思想脉络,文学史意义,代表作及艺术特色等方面作了探究。此后论文集《李氯俗髌返乃枷牒鸵帐酢贰《李氯诵∷档氖肥追求》、《李氯搜芯俊1996年、《李氯说娜似酚胛钠贰贰《李氯搜芯浚2007》、《2011李氯搜芯俊返鹊南嗉坛霭妫各种相关论文和出版物的不断涌现,意味着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文化语境的重构、研究方法的更新,学界对李氯俗髌返难芯扛是进一步拓展,对李氯说募壑悼始重新认同和思辨,但是李氯巳匀幻挥谢竦糜胫成就相对应的文学是地位。

杨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将李氯硕ㄎ挥谒拇ㄏ缤磷骷胰旱拇表人物,认为李氯耸浅啥计皆的大河小说作家,肯定其在白话小说、近代史长篇小说、方志小说方面的艺术成就;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将李氯硕ㄎ晃三十年代独立作家,认为他艺术上保持很大独立性,其小说是史诗性质和世态描写的高度结合;程光炜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将李氯硕ㄎ晃现代长篇历史小说家,从大河小说的创作体式、地方风俗史、法国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进行研究;丁帆的《中国乡土小说史》将李氯硕ㄎ晃川味乡土小说的领军者,强调了他风俗画的艺术特色;朱栋霖、朱晓进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将李氯硕ㄎ晃成熟的长篇小说家,认为李氯说拇醋鹘岷狭酥泄古典小说和法国写实主义小说,博采古今融汇中西。

通过参照重写文学史以来内地的各种文学史版本,梳理文学史对于李氯说牟煌命名可以看出,对李氯舜醋鞯奈难史定位表明对一个作家的文学史认同纠缠着不同的评论,显示出文学话语权的争夺和不同的文化语境的文学趣味。同时,可以看出文学史叙述试图摆脱主流文学集体特征叙述的变化。然而,文学史叙述在处于边缘地位的李氯舜醋魃匣故窃诩榷ǖ募父龇矫嬲箍。文学史对于李氯说亩ㄎ恢饕在历史小说家和四川乡土作家两方面,并且定位侧重于长篇历史小说家,而李氯俗魑四川地域作家的身份居于次位。书写视角主要集中在长篇小说的史诗性质、风土人情、借鉴法国写实主义小说,而书写重心落在史诗性质上。由此可见文学史对于李氯说暮旯鄱ㄎ辉谀持殖潭壬舷拗屏宋难史的书写视角。风俗画的艺术特征没有得到重视,川西风俗世界没有被当作独特的地域文化对待,也因此没能显示出同萧红黑土地世界,沈从文湘西边城世界,老舍北京小市民世界对等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将李氯硕ㄎ晃长篇历史小说家,看似予以很高的定位,实则让李氯嗽谖难史中无法安放。文学史对于三十年代小说书写,主要是突出作家论结合流派论的书写模式构成。文学史对侧重于李氯思扔械南执长篇历史小说家的定位,忽视川西风俗世界的重要价值,使得李氯四岩怎疑硗怀鲎骷业男辛校很难获得同巴金、老舍、沈从文对等的长篇小说家的地位。他早年留学法兰西,归国后一直偏居于远离话语权力中心的四川,而乡土小说家的身份定位又流于人生派、京派同质。并且,李氯嗣挥胁渭庸声势浩大的文学社团,没有进入文学的权力中心,也很难划归为左翼京派、海派,在严家炎的《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中,也仅是将其作为受到社会剖析派影响的作家提及。然而,李氯诵∷瞪⒎⒆哦捞氐牡赜蛭幕气息。地域生态风貌、民俗风土人情、众文化心理、个体个性品质形成一个具有巴蜀文化风格的文化空间。李氯私这个空间对全体读者开放,使读者从中品读出在地域文化的影响下个体、群体乃至整个民族的文化意识品格,更加深刻地认识近代历史和四川地域。可以说这是李氯说男∷稻哂杏篮阋帐貅攘Φ墓丶所在。

因此,关注李氯诵∷邓蕴含的巴蜀文化可以解决李氯嗽谖难史书写中的困境,给予他客观公正的评定。还可以将李氯恕⑸惩 艾芜、周文等以区域作家群的角度予以研究,使李氯诵∷档牡赜蚍缢滓蛩匾起更多的注意,扩大阐释空间,丰富现代乡土文学内涵。并且以文学流派的角度,可以借助群体方式增加李氯说挠跋欤将其视为领军人物,凸显他在文学史上重要的大师地位和文学成就。

参考文献:

[1]李氯.大波.李氯搜〖(第二卷中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107.

[2]李氯.大波.李氯搜〖(第二卷中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953.

篇(5)

 

茶与可可、咖啡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在这三大饮料中,只有茶的故乡在中国。种茶、制茶和饮茶都起源于中国。但茶叶在中国成为一种普遍的饮料,并进而走向世界却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岁月。

中国对茶的饮用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神农氏时代。相传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先祖神农氏创立了医学。为了帮助人们战胜疾病,他通过遍尝百草来识别和了解药性,寻找治病的药草。有的草会含有毒性。据说有一日他尝了72种毒草,中毒72次。但是他都通过饮用一种神奇的药草而化险为夷。这种神草名叫“荼”。“荼”就是后来的茶。茶在古代还被称为“茗”,“皋芦木”。从这个传说看,中国人开始认识茶树及其药用功能已经有5000余年的历史了。

从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我国先民发现茶也有二、三千年的历史了。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中就有了“采荼薪樗”的诗句了。意思是说农夫们采摘茶叶,砍柴为薪。世界上饮茶,种茶起源于中国,那么中国的茶树栽培和饮用又起源于那里呢?研究表明,它起源于巴蜀地区人文历史论文,即今天的四川一带。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认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东晋《华阳国志·巴志》上记载:“就丹、漆、荼、蜜……皆纳贡之。”意思是说古代四川向中原地区交纳,丹药,油漆、茶叶、蜂蜜等当地特产。从地名学来看,蜀国在古代又称为葭萌郡。葭萌是古蜀人对茶叶的一种称谓。因此葭萌郡的意思是茶郡之意,即生产茶的地方论文服务。历史记载,西汉时巴蜀一带便已经饮茶成风。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茶具出售。茶具的市场化正是茶饮普及化的表现,也是茶饮民间化、群众化的结果。

三国两晋时期,饮茶之风在中国的范围日渐扩大。特别是当时的文人更是把以茶待客作为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正是由于文人们的参与,中国的茶饮很快发展演变成茶艺,并进而形成独特的中国茶文化。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盛行,和尚坐禅破睡,饮茶发挥了独特的功效。因此各地的寺院开始大量种茶和饮茶。饮茶之风也就随之盛行开来,当时的人们称“茶佛一味”。唐朝时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顶峰,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也推动了茶饮之风在世界范围的流行和传播。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并且也是最重要的一部有关茶饮的学术专著,陆羽的《茶经》就在这一时期问世。为了纪念陆羽在推动中国茶文化方面的独特贡献,人们把“茶神”的桂冠送给了他,并将他供奉在官府的茶叶库和民间的茶肆之中。自唐以后,茶饮之风不但在中国大行其道,并成了人们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而且随着各国商人,使者纷纷前来唐朝进行商贸和文化交流,而将茶饮之风也带到了世界各地。中国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确切讲来应该称为“丝茶之路”,因为茶叶也是当时商贸交流的重要商品。中国的近邻日本茶道之风更是盛行。据说唐朝时日本高僧最澄来中国求佛,回国时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进行种植并获得成功人文历史论文,从此日本人也开始有了饮茶的习惯,并将中国的茶艺技术发扬光大,形成了在今天仍然风靡全日本的具有大和民族特点的日本茶道文化。

篇(6)

《成都文类》所录诗文对汉至南宋淳熙间成都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作了较为完整的记载,历来备受关注。但因版本流传散佚,关于《成都文类》的研究,起步较迟,检索各种相关文献资料,涉及《成都文类》的研究论文仅18篇,无专著。本文认真梳理了相关研究成果,试图对《成都文类》的研究作简单梳理。

一、《成都文类》误收、漏收诗文情况的研究

关于《成都文类》误收、漏收诗文情况的研究是现今学界对其研究的重点,共计5篇,简述如下:

对《成都文类》漏收情况进行研究的,主要是魏红翎《魏晋南北朝巴蜀文学研究》一文。文中对巴蜀文学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通过梳理《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对《成都文类》《全蜀艺文志》中收录的魏晋南北朝巴蜀文学的作品进行了纠偏和补遗,并且分别对其进行了阐释。这一研究成果给学界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巴蜀文学提供了文献支撑,极具文献价值。

《成都文类》误收情况的研究,主要有房锐《雍陶寓居云南说辨析》;赵晓兰《花蕊夫人考辨》;赵晓兰、佟博《所载庾阐考辨》;魏红翎《误收之魏晋南北朝作品考辨》。其中房锐通过将王安石编《唐百家诗选・卷一七》所录雍陶诗与《成都文类》卷十四收录的雍陶诗进行比较,认为王安石编《唐百家诗选》较晚出的《成都文类》完备,从而指出《成都文类》此处所载有所挂漏。[1]赵文认为《成都文类》所录《宫词》题记似杂取各家之说而成,且辨花蕊夫人为徐匡璋女、后蜀孟昶妃。[2]另外赵晓兰、佟博在还认为《成都文类》卷四七《为郗鉴作檄李势文》之篇题有误,“为郗鉴作”当作“为庾翼(稚恭)作”,原题或因编纂者连文而致误。[3]

《四库全书总目》评价《成都文类》云:“所载不免挂漏,然创始者难工。”[4]以上四篇均对《成都文类》所录诗文内容及作者进行了辨析,指出《成都文类》误收的情况,并作了相应的辨证,对学界更为清晰地认识《成都文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对袁说友的研究,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成都文类》所录诗文内容具有很大的帮助。此类论文主要有罗超华《论袁说友在蜀中的诗歌创作》、李小丽《袁说友易学思想初探》。其中罗超华认为袁说友的蜀中诗歌真实地记录了其在蜀地的生活状况,其诗歌语言朴实直白,刻画意象丰富。[5]对袁说友蜀中诗歌的研究,如其唱和、悯农诸诗,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袁说友在蜀中的生活及思想状况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李小丽则指出袁说友以《周易》为本,思考现实的问题和南宋王朝的命运,重视总结历代王朝兴亡成败的规律,以利当世。[6]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袁说友始终秉持着为政治服务的变易思想,该文研究成果为我们研究袁说友组织编辑《成都文类》的缘由及选文标准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三、《成都文类》中杜诗及杜甫草堂的研究

杜甫漂泊蜀中近十年,其此阶段创作作品占现存杜诗的一半以上,而《成都文类》中收录杜诗近200首。对《成都文类》中的杜诗及草堂研究,主要有赵晓兰、佟博《中的杜诗》,赵晓兰《子美集开诗世界――试论中杜甫草堂诗的词体特质》,赵晓兰、佟博《中的杜甫草堂》。

赵晓兰、佟博二人指出,《全蜀艺文志》与现存吴枚庵藏明刻本《成都文类》中选录的杜诗有异文出现,究其因乃《全蜀艺文志》曾从《九家集注杜诗》等书搜采,加之其使用的《成都文类》版本与吴枚庵藏本不同。[7]另外,赵认为《成都文类》收录的杜甫草堂诗多为实写,且具词体特质,给后世词坛及南宋咏物词以深刻影响。[8]此外,赵、佟二人在《中的杜甫草堂》一文中认为《成都文类》中杜甫的草堂诗是杜甫草堂的营建史,也是杜甫客居草堂的生活实录。[9]以上三篇论文,给学界研究杜甫在成都居留期间的生活、思想等方面提供了的宝贵的资料和更为广阔的空间。

四、《成都文类》中收录有关司马相如诗文的研究

关于《成都文类》中司马相如的研究,仅赵晓兰《中的司马相如》一文。赵晓兰指出,《成都文类》收录与司马相如有关诗文约三十篇,其中包括司马相如著作、汉宋间历代评议司马相如或凭吊其传说的遗迹之作、历代提及的司马相如之作三部分。另外赵晓兰认为司马相如建节往使、略定西夷,对中华文明作出了历史性贡献。[10]上述所论较为完整、清晰地展示了汉至宋淳熙年间文人们对司马相如的认识及其对西南地区的历史性贡献。

司马相如作为蜀中第一位大才子,对众多蜀人及入蜀文人有着极大的影响。《成都文类》中所录关于司马相如的诗文高达四十首,内容十分丰富。而上述所论及汉宋间历代文人对司马相如的评价部分,似乎只是例举了《成都文类》中的部分诗文,对其进行了罗列总结,并未对其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如关于司马相如于驷马桥入朝之事,在《成都文类》中便有范镇《升迁》、京镗《驷马桥记》、宋祁《司马相如琴台》、京镗《水调歌头并序》诸篇诗文提及。关于司马相如于驷马桥入朝之事,《史记》卷一百一十七载:“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11]又《华阳国志》卷二载:“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市门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12]笔者认为,题柱驷马桥之事,广被文人们所提及,应当值得我们重视。

五、《成都文类》对后世影响的研究

《成都文类》的出现,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永《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东塘集提要》云:“深有表彰文献之功”[4]。关于《成都文类》对后世影响的研究有以下成果:

第一,利用《成都文类》所载诗文考察某地理位置。如易立在《衡山镇、均窑镇与琉璃厂窑》一文,以《成都文类》所载田《丞相张公祠堂铭》、何麒《外大父丞相初登科为雒县主簿经摄窑镇税官》二文为引线,通过考查华阳县的辖境、中晚唐以后成都经济重心的东移、琉璃厂大量窑厂、窑迹的遗存以及当地土层结构,认为衡山镇、均窑镇的地理位置,乃成都市东南部府河东岸的琉璃厂可能性为大。[13]第二,利用《成都文类》所录诗文辑佚。如吴宗海《中的佚诗》一文辑佚田望《暑雪轩》《和合江亭》、房伟《访古》、杨甲《合江泛舟》等诗[14]。对学界进一步研究《全宋诗》有指导意义。第三,对《成都文类》的总体评价。如毕庶春《广L博采 精校存真――读赵晓兰教授的整理本》从赵晓兰教授整理的《成都文类》的《序言》《后记》《附记》指出了该书保存了古本风貌,具有巨大的文献价值、学术价值。[15]吴洪泽《的编纂得失与整理价值》一文在评价《成都文类》时引傅增湘先生语“蜀文总集,今所传者莫先于扈仲荣等所编之《成都文类》,其书最称罕秘。”[16]

上述所论清晰地展现了《成都文类》对后世的影响,或用其所录诗文确定具体的地理位置,或以其所录诗文订补后世文集、诗集,如《全宋诗》的订补。然以上相关研究均存在些许的不足,并未广泛地研究《成都文类》对后世诗集、文集的编辑的影响。另外,后世各种诗集文集单行本中未见诗文,仅见于《成都文类》的研究似乎也被学界所忽视。此外,王文才《成都城坊考》(下)、詹子林《宋朝成都文化地理专题研究》二文对《成都文类》所录田况《成都邀乐》等诗涉成都地区游宴情况及风俗进行了探讨。

总之,学界对袁说友《成都文类》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这不仅体现在对《成都文类》漏收、误收情况的研究;同时还体现在对其编辑者袁说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的研究等方面,这与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思想、伦理观念、价值判断等多种因素有关。对于《成都文类》的研究,大致就是这样的情况,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是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成都文类》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对《成都文类》的研究,或因版本流传、散佚,学界起步较晚,但是对该书的研究是我们研究巴蜀文学与文化不容忽视的课题,如《成都文类》所录诗文中有关蜀中教育的诗文,可以为我们清晰地展示汉至南宋淳熙年间蜀中文化的发展脉络。又如《成都文类》共五十卷,其中所录“记”便高达22卷,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再如《成都文类》涉及蜀中山川、风土、人情的诗文,可补史之缺对我们了解汉至南宋淳熙年间蜀中民俗民情,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此外,《成都文类》中所录涉及成都历代沿革的诗文同样值得我们重视。

注释:

[1]房锐:《雍陶寓居云南说辨析》,社会科学家,2005年,第4期。

[2]赵晓兰:《花蕊夫人考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3]赵晓兰,佟博:《所载庾阐考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4]永:《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374页。

[5]罗超华:《论袁说友在蜀中的诗歌创作》,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7期。

[6]李小丽:《袁说友易学思想初探》,黑龙江史志,2010年,第13期。

[7]赵晓兰,佟博:《与中的杜诗》,杜甫研究学刊,2012年,第2期。

[8]赵晓兰:《子美集开诗世界――试论中杜甫草堂诗的词体特质》,杜甫研究学刊,2006年,第1期。

[9]赵晓兰,佟博:《中的杜甫草堂》,杜甫研究学刊,2001年,第3期。

[10]赵晓兰:《中的司马相如》,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1]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一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002页。

[12]常璩著,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52页。

[13]易立:《衡山镇、均窑镇与琉璃厂窑》,边疆考古研究,2013年,第00期。

[14]吴宗海:《中的佚诗》,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1期。

篇(7)

巴蜀书法奇才蔡永成

他热爱书法艺术,书法作品笔触细腻、点划灵动、体态娴雅、率真洒脱,字字美妙绝伦,每笔每线都似乎在跳跃飞动,整幅作品丰姿俊美,令人叫绝。 2003年,蔡永成来到成都市送仙桥艺术城作画,成为在该艺术品市场上作画时间最长的书法家。近十年的磨砺,加上他特有巴蜀人的那份勤奋、直爽、豪迈天性,使他逐渐成为成都市、乃至全

国都有一定影响力的中青年书法家。

蔡永成现为宕渠书画院特聘书法家、北京市九州书画院特聘书法家、当代文人画研究院书法师。作品曾多次应邀参加全国书画大展,并分别获金奖、银奖、铜奖等奖项。 品鉴书法

欣赏蔡永成先生的作品让人赏心悦目,这是多位书法界人士的共识。

作为当代着名书法家蔡永成对书法有何独到见解呢?谈起书法他侃侃而谈:“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所以一幅好的书法,其内涵远远大于作为文字的记录功能这样简单的范畴。”

经过几十年的磨砺和对书法创作的热爱,他对书法艺术的感悟是:多读,读古人**之作,深

领古人的点画使转,形体布置;多写,按古人的面,通过不断揣摩,去“糟”汇“精”转换成自已的体象;多学,学知识,学文化,用理性解读,终识线条,达成和谐。

多年书法创作中,蔡永成先生对南朝书法家王僧虔非常推崇:“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比于古人。”他从传统学习入手,历经数十年,从临摹到自成风格,他的作品强调以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蔡永成认为神采本身是指人面部的神气和光采,书法中的神采是指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的统称。

“追求神采,抒写性灵始终是书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书法中神采的获得,一方面依赖于创作技巧的精熟,这是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只有创作时心态恬淡自如,创作的时候心手双畅,物我两忘,才能写出真情至性,融进自已知识修养和审美趣味的好作品。”蔡永成说。

篇(8)

特殊的自然环境赋予巴蜀地区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决定其开发的巨大潜力。在众多的文化载体中,巴蜀酒文化可谓是一枝独秀,负载着久远的历史与厚重的价值。明清以来,随着商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巴蜀地区以川酒为代表的酿造业得到了飞速发展,随着满长岁月的累积,酿造业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对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川酒与地方经济、文化的互动

川酒大都分布在四川东部盆地以内,其外圈“西起广元、江油、灌县、邛崃一线,向南经过乐山、犍为、宜宾、泸州、合江,向东延伸至重庆、涪陵、万县和云阳;内圈西起绵阳、德阳、广汉、成都、彭山、眉山,南过荣县、自贡、富顺,东连合川、广安、渠县乃至达县” ,呈U字形分布。川酒文化千年传承,形成了许多独特遗产,极大的丰富了酒文化内涵。

1.川酒与诗词歌赋

酒与诗向来联系紧密,诗人们将自己的思想行为、生活感情、政治抱负等融入到酒文化之中,饮酒也由一种日常生活变为了一种具有多层意蕴的复合意向与文化符号。它所积累的情感与文化心理,成为一种民众认同的象征主义文化载体。在《华阳国志》中写到:“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养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养母。”由此可见,远在巴蜀时期以酒为载体的诗词文化现象就已经出现。这些诗词也正因为川酒的独特韵味而获得了丰富的内涵,赢来了一次次文学艺术的创造巅峰。

2.川酒的文化继承

课题组成员相继考察了五粮液、文君酒厂、水井坊、沱牌四个酒文化建设基地。以五粮液为例,中华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五粮液是儒家中庸文化典型代表和集大成者, “不偏之, 谓中, 不易之谓庸”, 五粮液酒具有的“香气悠久, 味醇厚, 入口甘美, 入喉净爽, 各味谐调,恰到好处, 酒味全面”的卓越品质, 体现儒家思想和谐理念。五粮液和中国文化和儒家文化一脉相承, 体现了中庸和谐的集杂成醇文化理念, 达到了色、香、味俱全的佳境, 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庸和谐”的完美境界。

3.川酒与经济开发

酒文化与酒文化资源之间是一种相生关系,酒文化产业集生产示范、科学普及、旅游观光为一体,能够展示独有的地方特色,这些酒文化风情构成了独特资源,是四川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它们展现了巴蜀酿造特有的文化底蕴,再现了不同民族的人类文化传统符号,对吸引外来游客、传承民族文化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此酒文化背景下,四川的民俗产业应运而生,“通过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到当地的民俗风情、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审美情趣,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川酒开发的问题及建议

一般认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连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就是以系统观点出发,抓住系统与要素,系统与环境,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综合的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处理问题的学说,其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目的性、稳定性、突变性、组织性和相似性等特征。” 系统论反映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被广泛的应用于现代社会问题研究中。

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我们认为川酒文化的开发关键在于用系统论的方法处理好产业、资源两者的关系。

首先,应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针对四川酒文化的发展战略,建立科学的论证、备案、与审批制度,以保护各类酒文化资源,提高其资源开发效率。

其次,运用点线面一体的开发思路,避免粗放式经营,四川酒文化资源具有很强的历史传承性。若采取传统的零散无序的粗放式经营开发模式,便会降低酒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因此在四川酒文化开发过程,应运用点线面一体的开发思路。

四川酒文化资源是物质与非物质资源的综合体,因而,要使其得到科学的发展必须建设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能将历史与文化角度将四川酒文化资源做到有机结合。对四川酒文化进行系统开发,不仅仅是建设资源所在地经济、文化事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引领着我们对地域文化未来道路做出思考与选择。更应建立内部发展机制――对特殊资源的系统开发是一条有效途径。

1..杜亚然、覃曼、冯铁辛.重庆山区特色资源开发状况的调查报告.科技致富向导.2010.13.

2.石岩.中西部欠发达区域特色资源产业化模式研究――基于产业生态学视角.博士学位论文.江西财经大学.2009..

3.康.基于酒文化的四川省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安徽农业科学.2010.13.

篇(9)

64岁的王海阔身着藏青棉衫,脚蹬黑布鞋,从楼层巷道里走过时悄无声息。

间或对面有人过来看到他,总会喊一声:“王老师好。”院里没人不认得这位重庆文物修复发展史的见证人和参与者。

王海阔看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窥门:拔剑四顾心茫然

1981年8月的一个清晨,知了的聒噪早早开张。

趁着气温还没上去,王海阔骑了哥哥的嘉陵摩托车,一路疾驰。

穿过逼仄的盘山小道,摩托车在重庆市中区(现渝中区)枇杷山正街72号前停下来。

高大的建筑院落门前赫然挂着一块牌匾――“重庆市博物馆”(现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青年的新潮和博物馆里的沉静格格不入。

“这将是我开启新事业的地方。”28岁的王海阔带着满脸自信,在博物馆工作人员异样眼光的注视下,昂首迈进了博物馆的大门。

要说专业,王海阔的确不是科班出身,他是以工人身份进入重庆市博物馆的。

但王海阔很有底气,毕竟他此前在重庆市北碚玻璃模具厂当了九年模具雕刻钳工,甚至还带出了几个徒弟。

“青铜器再神秘,也属于金属大类,做活离不开钳工的錾、锉、锯、磨等功夫,只不过我原来做的是铸铁模具而已。”王海阔心想。

报到完毕,王海阔有些志得意满地来到陈列部的文物修复室。推门一看,里面只有两个人。

“我们这儿终于又进人了。”比王海阔小四岁的姚志新,显然很欢迎他的到来。师父蔡长信有些不苟言笑,他放下手头修复的器物,给王海阔讲起了文物修复工作的性质和要求。

王海阔敏锐地察觉到,这可能是个不太受重视的冷清之地。

王海阔从工厂带来一个习惯,每做一件东西,就记录在专门的小本子上。

不过,到博物馆三个月了,他新买的小本子上却记得很少。

想想,被陈列部叫去帮忙搬文物布展的次数倒是比修复文物的次数还多。

“什么时候能做点有分量的东西?”收起小本子,王海阔有些沮丧。

其时,重庆并没有多少重大的文物发现。不想干等,王海阔觉得自己也许还能做些什么。

明志:长风破浪会有时

1982年初,王海阔成了博物馆图书室的常客。

“又来看书啊?”图书管理员亲切地跟他打招呼。

“您早,我想问一下这本书有么?”王海阔指着书单上的书名问道。

“有,就在那个架子的第二排。”管理员查了查书卡,用手指去……

“哎,还是不行。”王海阔合上书,心里犯起了嘀咕,“咱们这个行当的书真少。”

这不是王海阔第一次失望。

之前他到处请教别人,好不容易搜集了一些跟文物修复相关的书,但却发现这些书里只有一些零散的文物修复知识。

想当初,自己离开工厂时随身带走的那本售价八毛五分钱的《钳工》,系统地梳理出了钳工所需的知R技能,怎么文物修复技术反而没有专门成体系的指导教材呢?

王海阔暗暗立志,将来一定要通过自己的文物修复实践,写一本像《钳工》那样的关于文物修复的专业教材。

1982年11月,重庆市交电公司在市中区(现渝中区)临江支路进行基建施工时,现场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青铜器。

残破的青铜器碎片被送进重庆市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室。

王海阔眼睛都看直了,心里很是兴奋,这不正是自己一直等的那阵东风么?

这批从西汉墓群出土的青铜器,因为气候土壤等原因,锈蚀破损严重,没了铜胎,无法以传统的锡焊法完成修复,只能通过创新修复技术来修复。

此前,师父蔡长信也看中了四川美术学院用来复制泥塑版本《收租院》的玻璃钢成型技术,便想到将其应用到文物修复中。

面对破烂成渣一样的青铜器碎片,师徒三人却像看到了宝贝。

不久后,这批青铜器修复完成。

王海阔将应用新材料技术修复文物的过程作了总结,并撰写文章,投稿到《考古与文物》杂志。

“写这有啥用?”小姚不太理解。

“这么好的技术,不应该只有我们知道。文章虽小,万一能为今后文物修复技术学科的形成添砖加瓦,那多好。”王海阔说。

因为当时的文物专业期刊没有为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开设专栏,王海阔的文章足足排了三年的队。

1986年,《应用玻璃钢修复文物》一文终于发表了。

成名:一日看尽长安花

“看嘛,文物修复那群人做事拖延,一天都在耍。”

1987年,王海阔无意间听到这样的非议,心中有些愤懑。

怎么反击?王海阔想起了王川平馆长说的一件事――巴蜀金银错犀牛带钩因展厅陈列安全条件受限,无法展现给观众。

于是,王海阔主动找到馆长:“馆长,巴蜀金银错犀牛带钩交给我来复制吧。”

巴蜀金银错犀牛带钩是国家一级文物,造型纹饰极其精美,几乎代表了战国时期巴蜀青铜器的最高技艺。

“业内很少有人能做这么精细的金属錾刻,这点我在行。”王海阔“大言不惭”。

话是这么说,毕竟是极其珍贵的文物,复制过程中容不得半点闪失。

王海阔翻看了许多文献资料,尽量还原出这件文物最初的制作过程,最终提交方案,决定采用失蜡法、镂刻、镶嵌等传统制作工艺,对文物进行原汁原味的复制。

复制方案获国家文物局审批通过后,王海阔立马开始操作,他给自己预定的复制时间是一年。他不担心自己的手艺,但对外部条件有些担忧。

铜坯得找工厂浇铸完成,该器最薄的地方不到两毫米,不采用精密铸造无法成型。

四川仪表十厂精密铸造技术过硬,也愿意接活,这让王海阔安下了心。

王海阔兴趣浓厚,投入了大量精力,一套工艺下来,几可乱真的复制件竟然比预期提前半年完成了。

“这算是我一生中最出彩的东西了。”王海阔摸摸复制件,有些爱不释手。

相较于工厂的批量流水生产,文物修复全过程是以独立的工作方式完成,这种成就感让王海阔很是沉醉。

鞒校合欣创沟霰滔上

2017年4月,在陶瓷器修复室,90后龙杰戴着类似防毒面具的口罩,撸高了袖子,弓着腰埋着头,拿着蘸了釉的小刷子,不停地刷在一张不到半个巴掌大的滤网上,釉料透过极其细密的滤网,均匀地涂在一件刚补了形的陶器边沿。

“小龙是我院文物修复师承制培训的第二批学生了,他以前在四川艺术职业学校学的就是文物修复专业。”王海阔在旁边介绍说。

2005年,重庆市文物考古所(现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从重庆市博物馆独立出来,王海阔即将成为文化遗产研究院第一个退休的人。

但他怕院里文物修复后继无人,技术断代,就找到领导,请求开展师承制培训,公开招收徒弟。

院长听了很高兴,并决定立即实行。

第一批学生来源很杂,比如孙少伟,就是王海阔从三峡考古的工地上寻来的。

孙少伟那年三十出头,是工地上使洛阳铲探寻墓葬遗迹的一把好手,一次协助王海阔做室内文物修复工作时,被王海阔一眼看上:“你小子挺有天赋,跟我回去学文物修复吧。”

孙少伟却很为难,自己老大不小了,何必转行。

“你现在在工地上是技工骨干,今后考古专业的大学生多了,就不一定了。还是跟我回去学门硬手艺吧……”

后来,孙少伟眼看着文物保护修复事业发展,心中很是庆幸自己遇到了伯乐,改变了命运。而王海阔的慧眼还不止于此。

“多亏王老师不拘一格育人才,现在我们青铜、铁器、陶瓷都能做,但又各有擅长。”精通铁器修复的女修复师小吕笑道。

“不要打马虎眼,我跟你们说的技术论文写了没有?”王海阔问。

每隔一段时间,王海阔都要督促弟子们写论文,进行理论总结,以提升他们的业务综合技术能力。

篇(10)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120-01

音色是一种感官属性,使听者可以根据它判断出两个具有相同的响度和音高的音是不相似的。它受到所含泛音数量及泛音强度的影响。音色是评判钢琴音响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对获得较好的演奏效果至关重要。由于音乐厅反射、衍射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会导致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音色发生变化,影响演出效果。因此,本文主要聚焦于钢琴音色在音乐厅台上与台下的区别。演奏者可以根据此差别调整自己的演奏方法,进而对演出效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音乐厅音响变化分析

由于声反射、衍射的存在使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产生变化,这造成乐音的谐音多少与强弱关系发生改变。音色的异同主要与谐音的数量及强度有关,因而音色也会发生改变。

二、钢琴音色在音乐厅台上与台下特征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设计

本文以《巴蜀音画》中“晨歌”一曲为音乐片段进行采样分析。实验地点在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小演奏厅,实验钢琴为门德尔松平台琴,笔者将两支录音笔一支放在钢琴谱架右侧的平板上,一支放在台下正中第二排同时录音采样,以此观察钢琴音色台上与台下的频谱特征,并比较其区别。

(二)实验样本采集

对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钢琴表演专业的1名硕士研究生进行钢琴音响采样。采样内容为《巴蜀音画》中“晨歌”一曲主题句中右手单音c2五遍。实验仪器采用SONYICD_SX713录音笔、Sonic visualiser-1.9-win32和Audacityportable2.0.0.0音频分析软件。

(三)台上、台下主题句音频中右手c2音的基频与谐波数据分析(代表基频1,代表谐波2)

图1台上右手c2 图2台下右手c2

(四)分析结果

1.台上音色饱满,台下单薄:台上c2音,泛音呈等比变化,与基音形成较多和谐的分谐波,该类音饱满和谐。台下与台上情况相反。

2.台下清晰度低于台上:从谐波图看,台上c2音基音强于所有泛音,该类音纯洁明晰,而台下c2音第一泛音强于基音,此类音纯洁度差。该结果与台下相比于台上听觉感受朦胧相符。

三、演奏方法的调整建议

由实验结果可知,台上音色较之于台下更饱满清晰,为使基音强于泛音,提高清晰度,需音头突出。因而演奏者可多采用指尖触键的方式。正如但昭义[1]曾说:“手指清晰发音关键在于触键有一个清晰的点,需保持指尖的集中。”耶鲁大学音乐系教授鲍利斯・贝尔曼也说:“其实声音的不同取决于是手指肉垫部分触键还是指尖触键。”[2]笔者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演奏调整方法在演奏者身体状态良好、其他演出设施(如灯光、钢琴等)正常的情况下效果最佳,如果其他条件不满足,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晨歌一曲钢琴音色在西南大学小演奏厅台上与台下的差异研究证实了音乐厅台上音色比台下饱满清晰。笔者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演奏方法调整建议,即多采用指尖触键的弹奏方式以增加清晰度。希望这能对演奏者改善演出效果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但昭义.但昭义钢琴教育文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126,38.

[2]鲍利斯・贝尔曼.钢琴大师教学笔记[M].汤蓓华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2012.23,24.

作者简介:

上一篇: 论文职业教育 下一篇: 汉语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