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7:56:3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农学中有很多知识仅用嘴说是说不清的,而用多媒体展示就一清二楚。我在上课前喜欢制作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到作物病虫害时,很多病害、虫害通过口头讲授很抽象,学生很难了解其基本特征,如果利用课件展示虫害、病害等相关特征和危害作物的症状表现,则使学生很容易接受。然后,学生通过田间观察,能清楚地辨别出哪些是病虫的危害,从而能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能让很难用语言表达的问题、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的问题在轻松愉快中接受,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把理论知识实际化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而且便于学生接受新知识理解新知识。例如,在讲解“无氧呼吸”一课时,如果单单讲无氧呼吸的定义,这样会让学生很难理解并且不易记牢。我们要借助实例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无氧呼吸。如,我们在跑步的时候会感觉到腰酸背痛。这是为什么呢?正是因为我们跑步的时候出现氧气供应不足,这个时候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的无氧呼吸,在无氧呼吸的情况下组织里产生乳酸,所以会使人感到腰酸背痛。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实例。例如,泡菜、制酒、乳酸发酵等等。最后我们结合实例去学习什么是无氧呼吸的定义会变得非常简单。
(三)用故事引领主题
调节课堂气氛最常见的方法是讲故事,因为学生对故事都非常感兴趣,通过故事的讲解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带着饱满的学习情绪进入课堂。例如,在讲解关于遗传知识一课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这是为什么呢?好多人都想不通这件事情。这位女明星是为了让他们的后代更加聪明和漂亮,拥有爱因斯坦的智慧和女明星的美貌。然后我问学生这位女明星的愿望会实现吗?这个时候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一下子被带动了起来,学生纷纷议论起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大大地提高我们的课堂学习效率
一、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功能对等理论是美国语言学家和翻译家尤金・奈达在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初探》中提出来的,他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两个翻译概念。
奈达的对等功能强调的是相对意义的对等,翻译的本质还是对文本信息内涵的传递,通过相对的对等,可以避免翻译过程中一些过分关注原文而造成译文难以理解的缺陷。
二、农学类论文界定及其特点
(一)农学专业的定义
农学专业是研究作物生产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采取恰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专业。
(二)农学类论文英译的文本特色
与其他英语类型相比,农学类翻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客观性、精准性、简明性。
1. 客观简明的阐述。
要尊重原文的客观性,译文要尽量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客观观点,符合所涉及的科学技术及其科学领域的专业行文表达;译者必须要全面理解原文的表述内容,包括原文词汇、语法、逻辑关系和科学相关内容的理解。
2. 言简意赅的措辞。
科技英语中频频出现大量的专业术语,其词意比较稳定和单一,在表达上需要简练的措辞;译文要简短精练,一目了然,文理通顺,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译文简洁明晰,应是专业英语翻译的理想呈现。
三、常见错误类别
本文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库中随机抽取了20篇农学类期刊论文,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对该类论文的标题、关键词和摘要进行了英译分析,发现概论论文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错误。
(一)标题的翻译
论文的标题是整篇文章的浓缩和缩影,根据论文的标题,读者能直接知晓论文大旨。本研究显示这些篇论文标题的英译存在以下问题。
1. 选词错误。
农学类论文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客观性以及科学性,在选择用词上要求作者区分出普通词和专业词,尤其是英译成英文标题的对应表述。其中,容易忽略的还有缩写的规范性错误,对于专有名词的惯用拼写,还要考虑“同拼异指”的现象,即同一缩写对应指代两个不同的专业用语。
例1:原文:转抗虫基因棉花和玉米花粉对家蚕生长发育影响的评价。
译文:Evaluation of Impact of Pollen Grains of BT,BT/CPTI Transgenic Cotton and BT Corn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ulberry Silkworm,Bombyx mori Linnaeus.
分析:该论文标题英译的结构是合理的,其中对于专有名词的英译采用的是专业术语直接表述的形式,对于相关专业读者的理解是没有偏差的。这也突出了农学类论文专业性、科学性的特征。
2. 句式结构错误。
标题通常以短语或短语词组的形式拟定,多采用并列结构和偏正结构的形式。并列结构即阐述并列关系,偏正结构通常采用中心词前置、中心词后置等。由于中英表达的思维惯式的差异,在标题英译的过程中,需要{整对应语序,达到表达意义上的对应。作者应根据原论文的侧重点来选择相对应的标题组成结构。
例2:原文:非洲农业产量对气候变化响应与适应研究进展。
译文:Climate Chang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Africa: A Review of Impacts and Adaptations.
分析:该论文的中文标题结构是偏正结构,即农业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但英译标题采用的是并列关系,即非洲的气候变化和农业产量,缺失了两者之间的关联效应。在英译这类标题时,应将研究的类型前置,以偏正结构或包含结构采用后置说明的表达形式。
3. 曲解原义。
标题英译过程中,容易出现曲解原义、词不达意的问题。逐词逐句英译,刻板英译是造成这一错误的主要原因。只根据中文标题的字面意义,并未对论文的深意进行深层理解、分析,虽字、词、句英译都一一对应,但表达意义相差甚远。
例3:原文: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肥料问题。
译文:Fertilizer use and food security in China.
分析:不难看出,该标题的英译和原标题所表述的研究侧重点不一致。究其原因在于,作者未找准该论文的研究问题中心,理解有偏差,以致译文中并未体现出“保障”之义,使得读者在读题时容易产生误解,有曲解原义之嫌。
(二)关键词的翻译
关键词是论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文章的检索。根据关键词能够更直接、更精准地检索,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实效性和精准性。在选取关键词时,应少而精,精而准。本研究发现论文的关键词翻译存在用词不当、书写格式不规范两个典型问题。
1. 用词不当。
关键词的个数直接限制了用词的精准度和规范性。这里所指的精准性是其概括性以及实效性,简而言之,少而精,精而准。关键词应多用实词,以名词或名词词组为主,少用动词或动宾结构。
例4:原文:土壤功能性状。
译文:soil functionalities.
分析:该原文关键词由三个名词构成,分别是“土壤”“功能”“性状”,作者缺失了“性状”的翻译。在农学类论文关键词中,绝大多数是专有名词,而“功能性状”这一词,在农学类英文词汇表述中有“functional traits”专业名词。因此,对于专业名词,要选取相对应的惯用词汇,以免造成读者的陌生化。
2. 书写格式。
关键词的英译书写格式,应按顺序与原中文关键词一一对应,且各英文关键词用分号隔开,除最后一个关键词后无需注标点符号;英文关键词须首字母大写,专有名词或名词词组各实词均大写首字母,关键词中出现的介词、连词等虚词不大写首字母。
例5:原文:水稻;高产;株型;栽培;技术。
英译:rice; high yield; plant type; cultivation; technology.
分析:该篇论文的关键词英译,首字母均没有大写,不符合论文的书写格式。
(三)摘要的翻译
论文摘要是对正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它应该简洁明了,含义明确,表达清楚,不仅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原文的主要内容,而且也为科技情报人员编制摘要型索引提供依据。本次研究发现了以下摘要音译错误。
1. 时态错误。
摘要部分的英译,通常以现在时和过去时为主,少用现在完成时和过去完成时等。农学类论文音译时,应该注重各时态的表现功能。
例6:原文:【目的】建立一种……的高精度非线性多维时间序列预测方法。【方法】耦合支持向量机回归(SVR)和带受控项的自回归模型(CAR),……【结果】3个农业科学实例验证表明,……【结论】SVR―CAR是一种……序列分析方法,……有广泛应用前景。
译文:[Objective] To construct a nove1 nonlinear multidimensional time series approach ... [Method] Integrated controlled autoregressive (CAR)into support vector machine regression(SVR), ... [Result] The prediction results of the agricultural sample set showed that ... [Conclusion] As a novel nonlinear multidimensional time series analysis approach integrated CAR into SVR,... SVR-CAR,Can be widely used in the prediction area of agriculture,ecology an d economics.
分析:该论文摘要部分,采取的是分点阐述的方式,清晰明了,分为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个方面,并且在阐述目的和结论部分时用一般时,阐述方法和研究结果部分用过去时。条理清晰,表达时态与方式正确无误,为正确的论文摘要撰写范例。
2. 语法结构错误。
中英两种语言本身就具有其语法、句法结构,因此在摘要英译过程中要适当地调整句式结构。例如,中英文中的主谓宾位置大w相同,除开起强调作用的偏正、倒装结构,而定状补的句法结构则大相径庭。为了言简意赅地表达出实意,需适当地调整句式结构。
例7:原文:提高气候变化对非洲作物产量影响的理解,揭示非洲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是及时、正确和有效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
译文:We need 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Africa, and to know the responses of climate change to African agriculture. These are critical keys to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for agriculture in time.
分析:该句摘要的英译在翻译表述上没有问题,但没有考虑中英两种语言表达的习惯差异。汉语表达上,习惯把关键词、关键点后置,而英文中则习惯中心词前置。因此,在英译摘要的过程中要适当地调整句式结构,以适应英文表述习惯。
四、结束语
本文对相对典型的20篇农学类论文的标题、关键词和摘要进行了相对应的错误分析,并总结归纳出了农学类论文英译中常见的错误类型,结合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其论文的英译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提高农学类论文汉译英的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一、前言
明治10年代至20年代,在日本农业史上曾被称作是“老农时代”。这是因为在这一时期,中村直三、奈良专二和林远里等老农在日本农业改良方面非常活跃。明治初年政府开始推行的劝农政策(西洋式大农业经营的引进)以失败告终,传统农法的改良得到提倡,这给他们的活跃提供了舞台。船津传次也是活跃于这个时代的老农之一,但他的经历却极为特殊。
1832(天保3)年11月1日,船津传次平出生于上野国势多郡原之乡(现群马县势多郡富士见村原之乡)。在父亲为村内农民子弟开办的寺子屋[1]接受了“阅读、书写、珠算”等基础教育,接着又在蓝泽蓼园开办的私塾学习了汉籍的素读和俳谐[2]等。后来,他在思想上受到了来自中国古典著述和日本书籍的影响。1849(嘉永2)年开始学习和算,3年后得到关流的真传。和算的学习诱使传次平进入了合理性思维的世界。1857(安政4)年父亲去世,他继承了家业。父亲开办的寺子屋也由他接管,用于近乡村民子弟的教育。1858(安政5)年被选为名主服务了3年,1867(庆应3)年再次当选名主,1879年(明治)兼任乡里的总管和劝农官。[4][5]
船津家里的耕地面积(1867年)是水田1反9畝,旱地8反7畝[6][7],在村子里属于中等规模。传次平很早就从事农业,接受父亲严格的指导。他在农业改良上非常热心,动了很多脑筋,进行了很多发明。例如在养蚕上发明了桑田簾伏法,在稻作上研究过水田土地改良的“底破法”。作为老农,他渐渐在附近乡里出了名。
1877(明治10)年,被内务卿大久保利通作为人才发现了的船津传次平来到了首都,成为内务省的科员。第二年3月,开始在驹场农业学校工作,负责本国农场的管理与本国农事的讲义。在这里船津与外国教师交流,向酒匂常明和横井时敬等日后成为日本代表性农学家的学生们教授稻作和养蚕。[8][9]
1885(明治18)年8月,船津担任甲部普通农事巡回教师。翌年3月,正式调动到农商省农务局树艺课,为推动日本农业改良而在各地巡回作讲演和指导。1893(明治26)年担任西原农事试验场的技手[10],三年后升任技师[11]。作为民间出身者,他的晋升是个特例。1898(明治31)年3月,以罹病为由辞职,同年6月15日去世,享年66岁。[12]
正如上面所述,老农船津传次平的经历是非常独特的。老农中的许多人是在野度过其一生的。与此相对,船津被发现后则步入仕途。另外,拘泥于传统农法而排斥西洋农学的老农很多,而他对西洋农学则持友好的态度。他站在了传统农法和西洋农学的结合点上。
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有二。一是考察日本近代农学形成过程中,老农船津传次平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一是考察老农船津传次平对西洋农学持什么样的态度。
二、驹场农业学校与船津传次平
致力于实现日本农业现代化的明治政府,作为施政的一环,1872(明治5)年10月在内藤新宿设置试验场。1887(明治10)年1月,在这里开设农事修学场,2月开始授课。该校于当年12月迁移到驹场,成立驹场农业学校。1886(明治19)年与东京山林学校合并成立东京农林学校,1890(明治23)年演变为帝国大学农科大学,是现在东京大学农学部的前身。[13]
驹场农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士族子弟,一点农业经验也没有。教师全是英国人,对日本农业也是毫无了解,只是教授以英国农业为主的讲义。关于日本学生首先必须要学习的稻作,他们不能教授任何东西。接替英国教师的德国教师也是一样。酒匂常明和横井时敬等所学到的稻作知识是由船津传次平传授的。[14]酒匂从该校毕业后,仍极大地得到船津的帮助,常常农业上有什么疑问就去请教船津。他是“在实业上将老农船津传次平”作为“师友”来仰赖的。[15]
1887(明治20)年10月,东京农林学校教授酒匂常明出版了《改良日本米作法》。这是由日本农学家撰写的最早的农业书籍。翌年1月再版。酒匂在其自序中向船津传次平表达了谢意,他说:“我希望此书能得到社会的好评。只所以做到这一点,是因为通过经询他的意见,听他的话,自己变得有实力了。”[16]晚年,酒匂表明,在撰著《改良日本米作法》时,船津掌握的经验知识给了他很大的帮助。[17][18]
关于稻作技术,如果把明治10年代的船津传次平的学说和酒匂常明的《改良日本米作法》(明治20)年中的学说按不同技术分别进行比较的话,就会发现正如酒匂自己所认为的那样,《改良日本米作法》利用了许多船津的知识。即使说是完全照搬了船津所讲解的知识,也不算过分。只是在施肥技术方面,施肥方法自身虽然非常酷似,但在从分析化学的角度来说明肥料这一点上,是与船津大相径庭的。在酒匂的说明中,“氮”、“磷酸”、“碳酸钾”等专业用语频出,釆用的是从其成分来说明各种肥料有效性的方法。这是从德国教师OscarKellner和MaxFesca教授学习到的方法。[19]
三、西洋农学与船津传次平
船津传次平的自然观在日本人中是非常特异的。它是这样一种自然观,比起把自然看成是与人和谐的这种东洋式的自然观来说,它更是大大接近于将自然看成是可以克服的对象的这种西洋自然观。《中庸》中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这样有名的文言。“率性”一般训为“性にしたがう”,但江户中期的思想家太宰春台训为“性にひきいる”,船津接受太宰的观点,更独自将“性にひきいる”解释成“将动植物的品性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转化”,认为人类理当将自然改造得更合适。[20]这与老农林远里(1831~1906)等主张绝对地看待自然,农业也必须顺从“天理”的观点正相反。[21]
具有西洋自然观的船津在驹场农业学校可以融洽地同英国教师、德国教师,还有学生交流。他不仅教他们日本农业,反过来也不忘记向他们学习。受影响最大的是对肥料的看法。他正确地掌握了日本传统肥料所具有的性质。通过经验他了解到了什么时候施什么肥料叶片就会茂盛,或果实就会丰硕。但是,那些肥料中的什么成分是有效的,他不知道。可以明快地解荅这种疑问的是西洋传来的分析化学。他在驹场农业学校工作时汲取了那方面的知识。明治20年代,他在地方的讲演中能够传达分析化学的知识了。例如在1888年举行的讲演中,他向农民解释说:氮“富于使茎叶茂盛的养分”,磷“富于组织茎家的养分”,碳酸钾多含组织根茎力表皮的养分。[22]1895(明治28)年在新泻县进行的演讲中说:“作物施用有机物多的肥料则叶茎长得茂盛,(中略)这是因为它们是多含氮的肥料”。另外,船津在讲演中又是引用在驹场农业学校和东京农林学校进行的实验结果,又是使用“遗传”、“细菌”等专业术语。[23]但是,他自身没有做过与分析化学和遗传有关的实验。也许不如说是不会做。这些实验已经远远地超出了他的能力。如果说到他做过的实验,仅限于像种籾选种法的比较试验(盐水选与水选)这类简单的实验。[24]
四、结语
老农船津次平通过向农学家传授经验性知识而在日本近代农学的形成过程中做出了贡献。同时,他也通过驹场农业学校时代的外国教师同僚和该校毕业的农学家而学到了西洋农学的知识。在讲演等说明农业技术时使用了那种知识的一部分。
但是,即使是对西洋农学怀有好感的船津,也強烈反对在日本导入西洋式的大农业经营。他认为在日本这样土地狭小又不规则的地方导入西洋式的大农具是不可能的,而且,粗放型的经营也不可能生产出养活日本人口的足够食粮。他主张唯有集约式的小农经营才是最适合的。[25][26]
如果详细地分析一下大量留下来的讲演记录,就会知道他对西洋农学的见识与他对农业技术的改良并没有什么联系。[27]西洋农学只停留在是一种知识上,没有变成技术改良的方法。他所论述的农业技术是由经验的积累而形成的。西洋农学只不过是扮演了说明那种技术的角色。他最重视经验,反过来说,也強烈地批判“学者的论述”。[28]在坚持依据自身经验这一点上,也许可以说他是典型的老农。(译者:韩健平)
注释
[1]“寺子屋”是一种私塾——译者注。
[2]“素读”指不去理解意思只照字面朗读。“俳谐”指俳句——译者注。
[3]“名主”江户时代作为村和镇子里的头头处理政务的人——译者注。
[4]上野教育会『船津传次平翁传,1907年,国立国会図书馆所蔵
[5]「船津传次平翁传、年代不明、船津传洋平家所蔵
[6]“反”和“亩”是土地面积单位。“1反”是,300歩,约9·917公亩。“1亩”是30歩,约1公亩——译者注。
[7]岡光夫:『日本农业技术史,ミネル書房,1988,303頁。
[8]『船津传次平翁传
[9]『船津传次平翁传
[10]“技手”是技师手下的技术员——译者注。
[11]「船津传次平自筆履历书,年代不明,船津传洋平家所蔵
[12]『船津传次平翁传
[13]安藤円秀:『农学事始め,东京大学出版社,1964,267~283頁。
[14]飯沼二郎:『农业革命の研究,农山漁村文化協会,1985年,641~776頁。
[15]酒匂常明:『改良米作法,再版,有邻堂,1888年,国立公文书所蔵
[16]同上
[17]『船津伝次平翁伝
[18]「船津伝次平翁伝
[19]内田和義「农学者酒匂常明と老农船津传次平」『2001年度日本农业经济学会文集,2001。
酒匂1888(明治21)年出版科学肥料书『日本肥料全书(有邻堂),1894年出版了全面改写的增订版。
[20]船津讲述过下面一段话。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将“率”字训为“シタガウ”,这是朱子学一方的观点。在太宰学一方那里,写作“率者将也”,读成“ヒキイル”。我赞同将“性”读成“ヒキイル”的观点。当训成顺从性的时候,就变成说也要顺从动植物的性。(中略)训成“率イル”,即是说使动植物的品性变得有利于人类。(『普通农事改良讲话笔记,新田见太忠太编集兼发行,1896年,国立国会图书馆所蔵)
[21]内田和义:『老农の富国论,农山漁村文化協会,1991年,57~101頁。
[22]『农工商临时杂报,第十二回,京都府劝业课,1888年,国立公文书馆所蔵
[23]『普通农事改良讲话笔记
[24]『巡回教师农话笔记,长野县农商课,1889年,国立公文书馆所蔵
[25]『日本农业技术史,306~308頁。
[26]船津传次平訂:『稲作小言,秀明堂,1892年。
[27]「農学者酒匂常明と老农船津传次平」
[28]例如,船津在下面这段话中这样来反对学者的学说。近来青年学者的学说中有这样的观点:品质差等的东西收成高,优等的东西收成少,这是植物界的一般通则。这是错误的观点。品质优等,收成也高的东西很多。至于差等的东西是不少的,可以播种柿子和梅子的核来看看。不仅收成少品质下等,而且树的生长也不好。因此,最重要的是在可成上品者里选育出收成高的东西。
AcceptanceofWesternAgriculturalSciencein19thCenturyJapan
InCaseofFunatsuDenjibei,SkilledFarmer
AbstractAlthoughFunatsuDenjibeihadbeentrainedasafarmer,heworkedattheKomabaAgriculturalSchoolwherehemanagedthefarmandlecturedstudentsontraditionalagriculturaltechniques.AlloftheotherteachersattheKomabaAgriculturalSchoolwereforeignersandlecturedtostudentsonWesternagriculturalscience.FunatsuDenjibeikeptcompanywithforeignteachers,andthereforehewasatthejunctionpointofWesternagriculturalscienceandtraditionalagriculturaltechniques.
1.1材料
试验用剑麻(Agavesisalana)幼苗均为龙舌兰H.11648品种吸芽,大小为(0.35±0.05)kg,2012年8月中旬于广西山圩农场高产剑麻园采集。供试土壤为沙壤土,有机质含量9.20g/kg,pH4.7,碱解氮24.77mg/kg,速效磷11.18mg/kg,速效钾42.04mg/kg。市售黑色环保塑料袋及盆口径为23cm,高30cm的塑料盆。供试肥料为尿素(含N46%),过磷酸钙(含P2O516%),氯化钾(含K2O60%),均为市售化肥。
1.2方法
1.2.1测定项目与方法
试验于海南儋州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植所基地大棚进行。选取长势正常一致的剑麻幼苗进行盆栽试验。每盆装土5kg,每盆1株。2012年8月31日种下,每隔10d浇1次水,每次200mL。以当地生产施磷水平为中磷水平,设置不施磷、低磷、中磷、高磷4个处理,4次重复,分别施用过磷酸钙(以P2O5计)0、0.16、0.21、0.26g。氮钾肥施用量一致,每盆施用尿素(以N计)0.45g,氯化钾(以K2O计)0.70g。2012年10月15日,于盆中挖两小沟,将过磷酸钙、尿素和氯化钾一次性施入,覆土,施肥后正常管理。试验期间观察记录剑麻植株的生长情况,于2013年6月13日采集植株,测量地上部以及根系相关指标:株鲜重、株干重、叶片数、株高、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片厚度以及根数、根长、根粗、根鲜重,根干重,并测定剑麻植株地上部和根系N、P、K含量。测定方法[9]:样品经过H2SO4-H2O2消化后,N用奈氏比色法测定,P用钼锑抗比色法,K用火焰光度法。
1.2.2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的表示方法
有关肥料效率的计算公式如下[10-11]:植株磷素积累量=冠含磷量×冠干重+根含磷量×根干重;磷肥回收率=(施磷处理植株磷素积累量-不施磷处理植株磷素积累量)/施磷量×100%;磷肥农学利用率=(施磷处理鲜叶产量-不施磷处理鲜叶产量)/施磷量×100%;磷肥偏生产力=施磷处理鲜叶产量/施磷量;磷肥生理利用率=(施磷处理鲜叶产量-不施磷处理鲜叶产量)/(施磷处理植株磷素积累量-不施磷处理植株磷素积累量)×100%;
1.3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Excel2003、SAS9.0软件统计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并作显著性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磷水平对剑麻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从表1可见,施磷处理剑麻株高、叶片长度和叶片厚度都显著高于不施磷处理,但施磷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根粗则随着施磷水平的增加显著减小,但低磷和中磷处理差异不显著,高磷处理根粗显著小于不施磷对照。而不同处理叶片数、叶片宽度、根条数和最长根差异不显著,其中,叶片宽度和根数在中、高磷条件下呈增加趋势,低磷处理P1最长根最大。除根粗外,施磷处理各项指标平均都高于对照,其中,叶片厚度、叶片长度和最长根增加较明显。可见,在幼苗期,磷对剑麻株高、叶片长度、叶片厚度和根粗影响较明显,而对剑麻叶片数、叶片宽度、根条数影响不大。施磷处理平均株高、叶片长度、叶片厚度和最长根增加较明显,分别比不施磷处理P0增加8.8%、12.3%、27.07%、10.8%,而施磷处理根粗平均比不施磷处理P0减小20.97%。
2.2不同磷水平对剑麻生物量的影响
生物量是衡量植物生产力的重要指标,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密切相关,植物不同器官生物量的大小表明了光合产物分配的多少[12]。从表2可见,施磷处理剑麻地上部鲜重和干重都比不施磷处理高,总体上随着施磷水平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中地上部鲜重中磷处理P2最大,为644.7g,比处理P0增加39.6%,显著高于处理P0,而低磷处理P1和高磷处理P3与处理P0差异不显著。地上部干重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根鲜重高磷处理P3最大,低磷处理P1最小,而根干重中磷P2处理最大,高磷处理P3次之,低磷处理P1和处理P0相差不大,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施磷处理剑麻平均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根鲜重和根干重分别比不施磷处理增加27.1%、28.10%、2.7%和9.19%。不同处理剑麻地上部水量、根含水量和根冠比差异不明显。可见,施用磷肥可提高剑麻地上部生物量,中磷处理P2施肥水平条件下,剑麻地上部生物量最大,而高磷水平处理P3剑麻地上部生物量反而有所下降。本试验条件下,不同磷水平处理对剑麻地上部含水量、根含水量和根冠比影响不大。
2.3不同磷水平对剑麻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肥料回收率反映了作物对施入土壤中肥料养分的回收效率,反映作物对化肥养分的吸收状况。而肥料农学利用率是指单位施肥量所增加的作物经济产量,评价肥料增产效应较为准确的指标。偏生产力是指单位投入的肥料氮所能生产的作物产量。生理利用率则指作物地上部每吸收单位肥料中养分所获得经济产量的增加量,说明植物体内养分的利用效率[11]。从表3可见,剑麻磷肥回收率和农学利用率中磷处理P2最大,分别为10.53%、871.59kg/kg,从低磷水平到中磷水平呈增加趋势。但高磷处理P3磷肥回收率和农学利用率比处理P2小,说明随着施磷水平的增加剑麻磷肥回收率和农学利用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剑麻偏生产力则随着施磷水平的增加呈递减趋势,生理利用率随着施磷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在中磷水平条件下,肥料中磷素的回收效率最高,对磷肥的吸收利用效果最佳。中磷水平条件下,单位投入的磷肥对剑麻的增产效果最好,是生产中的最佳施磷水平。
2.4不同磷水平对剑麻地上部和根系养分含量的影响
养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磷水平对剑麻地上部和根系养分含量有一定影响(表4)。施磷处理剑麻地上部和根系全磷含量都比不施磷处理P0高。其中,处理P1地上部含磷量最大,显著高于处理P0,处理P2次之。但除处理P1外,其余施磷处理与不施磷处理P0差异不显著,施磷处理间差异也不显著。根系含磷量总体上随着施磷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处理P3最大。但除处理P3外,其余施磷处理与不施磷处理P0差异也不显著,施磷处理间差异也不显著。施磷处理地上部全氮含量都大于不施磷处理P0,总体上随着施磷水平的增加呈升高趋势。但除处理P3外,其余施磷处理与不施磷处理P0差异不显著,施磷处理间差异也不显著。而根系含氮量各处理间差异不明显。地上部含钾量各处理间差异不明显,而根系含钾量总体上随着施磷水平的增加呈升高趋势。施磷处理剑麻地上部平均全氮、全磷含量比不施磷处理分别增加26.41%、35.40%,而根全磷、全钾含量分别增加70.00%、67.00%,根全氮含量则减小3.76%。
2.5不同磷水平对剑麻N、P、K素积累量的影响
不同磷水平对剑麻磷素积累量有一定影响。剑麻植株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总体上随着施磷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而根系吸氮量变化不明显。高磷水平处理P3整株氮素积累量为834.95mg/株,比不施磷处理P0增加51.66%。而地上部磷素积累量总体上随着施磷水平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根系吸磷量则随着施磷水平的增加呈升高趋势。整株磷素积累量中磷水平处理P2最大,为73.46mg/株,比处理P0增加40.69%。地上部钾素积累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根系吸钾量变化不明显。其中,处理P2钾素积累量最大,为1422.35mg/株,比处理P0增加14.30%(见图1~3)。
2.6不同磷水平对剑麻N、P、K平衡的影响
养分间的比值反映了各营养元素的养分平衡状况,是营养诊断的一个重要指标[11]。由图4可见,随着施磷水平增加,剑麻地上部养分比例K/P呈下降趋势,由不施磷处理P0的25.21下降到高磷水平P3的21.06。而N/K呈升高趋势,由不施磷处理P0的0.41升高到高磷水平P3的0.56,但增加幅度较小。N/P中磷处理P1最小,为8.71,高磷处理P3最大,为11.84,施磷处理总体上随着磷水平的增加呈升高趋势。可见,磷营养元素的缺乏,剑麻植株的氮磷和钾磷营养平衡也随之变化。
3讨论与结论
3.1不同磷水平对剑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本试验参考剑麻生产用肥量,研究不同磷肥用量对剑麻生长的影响。从试验结果可见,施用磷肥后,剑麻株高、叶片长度和叶片厚度等农艺性状指标有所提高,生物量增加,增产效果明显。其中,中磷处理P2地上部鲜重比不施磷处理P0增加39.6%。但磷肥并非施用越多越好,过多的磷反而对剑麻生长产生抑制作用。本试验中,高磷水平条件下剑麻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和叶片厚度与中磷水平条件下差异不大,而高磷水平下剑麻冠鲜重和冠干重反而比中磷水平下少,这与李海霞等[12]、沈乂畅等[13]、齐敏兴等[14]在研究红松幼苗、醉鱼草、紫花苜蓿的结果一致。一般来说,矿质养分的供应除了影响植物生物量的大小,还与生物量的分配有关,矿质养分受限时,光合物质的分配有利于地下生长[15]。尤其是作物根系形态、主根长度、根毛密度和侧根数量与植物对土壤磷的利用效率密切相关,磷胁迫下,植物通过增加根冠比、增加根毛的长度、密度和侧根的数量等来提高对土壤中磷的吸收能力[16]。但本试验中,不施磷处理P0根鲜重和根干重并没有明显增大,反而稍低于施磷处理,不同磷水平处理根冠比差异不明显,说明低磷水平条件对剑麻根系也有不利影响,这与樊卫国等[17]在纽荷尔脐橙幼树上的研究结果一致。叶片数量是剑麻产量构成的重要指标,但本试验周期内,不同处理剑麻长叶量差异不明显,而影响剑麻长叶量的因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不同处理剑麻叶宽、最长根长、根数等差异也不明显。可见,本试验不同施磷水平条件下剑麻各项生物学性状指标和生物量总体上差异不明显,可能与以下三方面因素有关:(1)试验设置肥料梯度相差不够大,导致不同处理剑麻生长差异不明显,各项农艺性状指标没有达到差异显著水平;(2)剑麻为多年生经济作物,生命周期达6~7a,割叶生产期为4~5[18],本试验周期相对较短,肥料效应还未能完全体现,造成不同处理某些试验指标差异不显著;(3)试验用剑麻幼苗虽已经挑选,但仍无法达到完全一致,随机选取种植后,各处理剑麻幼苗长势和重量已经有所差异,这对试验结果及结果分析造成较大误差。
3.2不同磷水平对剑麻养分含量及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有其特殊性,可能会面对烈日炎炎、满身泥水,因此会有同学对这一行业忘而却步,特别是现在的一些独身子女,吃苦精神不够,专业思想不牢,甚至对农业有排斥的心态。这种专业思想不牢固会造成学生对毕业实习与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参与积极性不高,不能以严谨的态度与科学的作风来对待。另外,有的同学可能认为毕业实习就是干活,甚至有的同学觉得自己的文学功底很好,写作没有问题,不需要锻炼,这些都是误区。毕业实习的科研工作肯定会有一定的工作量,农学类专业还会需要田间操作,可能会有比较苦、比较累,但要认清正是在这些实践工作中得到锻炼与提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的写作与平时的散文等写作存在较大区别,更需要逻辑思维和科学严谨的试验依据,是需要一个系统的锻炼过程的。对于这些要有清楚的认知,才能得到很好的实习锻炼效果。
2.客观上的问题
(1)考研热给毕业实习带来了一定的难题由于就业观念趋向的变化和大学生扩招带来就业压力增大的影响,报考研究生的同学越来越多,这些同学在大三到大四这段时间里一心投入在考研的学习冲刺上,争分夺秒,忽视了毕业实习工作。导致毕业实习投入的精力不够,花的时间较少,严重影响了毕业实习质量和毕业论文的质量。(2)就业压力带来的影响本科生的毕业实习多数集中在最后一学期,这半年里是毕业实习的关键时期,也是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关键时期。现在就业压力较大,特别是农科类大学生就业压力尤其突出,而且现在的就业是双向选择,都需要一个考察选择的过程。所以很多同学在四年级就开始到有就业意向的单位实习,严格按照单位的作息制度上下班,而且为了更好的展现自己,一般不会请假。这就使同学没有时间参加毕业论文的试验研究工作。(3)毕业论文内容、效果上存在一定偏差现在的本科生毕业论文都是以做老师的科研课题为主,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很多同学的论的太尖、太深、面太窄,这对于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工作有较好的作用。但是目前大多数本科生同学毕业后是面向基层,或是到企业上班,真正从事科研工作的比例并不是很大。这些太尖、太深、面太窄的研究内容毕业后用的较少,甚至根本用不上。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一般作物是一年一个周期,现在的多数同学毕业实习和论文试验工作只能是作物生长的某个阶段,不能跨整个生长季节,这使实习效果受到一定影响。对于本科生的毕业实习最好是能经历整个作物生长周期,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一次全面的、系统的实践。
二、提升农学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1.巩固专业思想,提高对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与参与积极性
专业思想的培养与巩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一是学科的发展前景与重要性;二是干一行爱一行的思想与意志;三是人生职业规划的引导;四是教师和班主任队伍与学生的沟通与谈心。学校要求班主任老师与学生谈心时,把“学农爱农、立志务农”的专业思想教育作为谈心的重要主题。通过专业思想教育,大大增强学生学农爱农务农的信心与决心。
2.研究如何更好地处理考研同学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写作问题
总体原则是采取把毕业论文课题内容与考研方向结合起来的方式,如果导师的研究内容与学生考研方向差异较大,可以考虑转导师,转到研究内容与考研内容相近的导师。尽量探索一条两全齐美的办法。另外,毕业实习对考研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参加与考研学科相近内容的毕业实习,可以增加对研领域的深入了解,增强本领域知识的系统性,对考研题目的答题有一定的帮助,因为现在的考研试题一般为综合性较强的题目,需要应试同学对学科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3.研究如何对待提前到就业单位上班的问题
针对当前就业压力大的形势,对于毕业生提前到就业单位边实习边进行双方选择的问题不能一律禁止,对待这个问题的原则是要从方法上着手,尝试在就业单位设立导师,探索一条学校导师与就业单位导师联合共同指导模式,即要求有就业意向的单位安排一位指导教师,与校方的指导老师共同拟定与工作内容相关的毕业论文题目,由双方导师共同指导实施。特别是加强就业单位导师与学校导师的对接模式,论文选题的思路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与创新,共同联手来提高农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实习效果与毕业论文质量。
4.鼓励和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应用性内容研究
选题内容向应用理论或应用技术研究转型,探索拓宽知识面、增加系统性的选题思路,避免太深、面太窄、实践应用性不强的的选题内容,提高学生毕业后应对实际工作的能力。在这方面,本研究团队在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上也做了新的尝试,以应用研究为主,注重设计系统性强、内容涉及面较宽的题目。通过尝试,感觉学生在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有了较大的提高。现在已把相关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把这些想法与创新的方法进行总结集成,使其系统化、规范化,并在本科生实习中进行新一轮的实践。另外,考虑到作物生长的周期性问题,已尝试从三年级升四年级的暑假期间开始安排学生利用暑假期间提前进行毕业论文的内容实施,在第七学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和周末参与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这样同学在毕业实习中可经历作物的全生长周期,使实习内容做到系统化。
1、毕业论文教学计划安排未体现农业生产特点,研究时间不能保证
按照现行的教学计划,农学专业往往论文和实习结合,安排在第6学期和第7学期之间,而其他专业往往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以河南当地农业生产情况为例,小麦一般在10月份种植,来年6月份收割;紧接着是玉米种植,并在10月收割。周年生产,一年两熟。而学生的实习被集中在一段时间进行,时间安排上跟不上农事进程,也覆盖不了哪怕一季作物的全生长期。由于需要集中时间实习,另一方面也导致其他时间的理论学习时间安排很紧凑。在平时,同学们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参加到老师的实验中去。因此,目前的教学计划,难以让同学们有充分的时间对作物整个生长期进行实习和观察,更遑论周年的观察和研究了。由于时间上不能保证,即使有同学愿意提前参加到老师的科研中,以备以后写毕业论文,也很难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承担实验任务,所得到的数据质量也不高,毕业论文的质量自然容易大打折扣。
2、生产、科研与教学脱节,经费缺乏
作为地方院校,农学专业的老师课题申请竞争很激烈,不少老师基本没有课题经费支撑研究。因此,对于农业生产,往往也离得比较远。即使有部分老师有些小课题,也只能是小打小闹,脱离生产。另一方面,学校扩招,教学经费却并未相应调整。由于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往往是由老师命题作文,出现与生产脱节,炒冷饭的现象也不少。由于研究命题本身缺乏鲜活,也难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3、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存在缺陷,难以起到导向作用
尽管目前已经建立了毕业论文的监督与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其可操作性仍然不强。对毕业论文的评价,往往对格式、形式过于重视,对成绩分布、材料是否齐全较多关注,而对于实习过程监管、论文学术水平的评价等实质性的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监控手段。老师们往往因为不忍心影响学生毕业,也存在放水的问题。由于这些原因,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并未真正起到导向作用。而同学们也往往因此而存侥幸心理,做论文时不好好做,写论文时东抄西抄,甚至有造假的情况。
4、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些同学学习态度松懈,未能认真对待毕业论文工作。认为大四找工作忙,学校不会怎么样。而学校也因为近年就业压力大,而存在放松监管的情况。这更助长了学生们学习态度上的松懈。
知识面狭窄,求知欲不足,难以应付综合性的作业。现有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养成了学生被动受学的习惯。不少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习惯于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的学习模式,平时很少浏览专业期刊,知识面狭窄,对行业缺乏基本的了解。这样的情况,是很难想象能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能够写出新意和深度的。
综合素质不强,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弱。一些同学缺乏基本的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思维混乱,语言表达功底差。写出来的文章,不知所云。语病连篇。大学院系往往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使同学们失去了提高的机会。英语过级的强制要求,使得很多同学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背记英语单词上面。
二、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途径
要提高毕业论文的教学效果和论文质量,根本还在于学生,毕竟论文是要学生自己写出来的。而各种制度和教学计划,都应该围绕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如何杜绝学生的侥幸心理进行设计和管理。为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实现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提高。
1、鼓励紧贴农业生产实际的选题
农学类本科生的培养,主要目的为服务于农业生产。如果学生学习时就脱离实际,毕业后即使参加农业方面的工作,也很难短时期内适应过来。当前不少农学类本科生毕业后,往往在农资行业工作。这类岗位酒需要扎实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因此,如果在毕业论文选题时,就贴近生产实际,将有利于毕业生的能力培养。
2、根据农业特点,对教学计划作出相应调整
农业生产周期长,难以重复。因此,在毕业论文工作中,要求在实习实践,论文工作时间安排上作出调整。如刘世亮等提出的全程实习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毕业论文时间难保证问题。但是,要实现全程实习教学,必须要在课程设置上作出较大的调整,严格控制学生理论课学习负担,以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老师的科研工作。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取消专门的实习时间,通过教学时间表的调整,让学生自由安排时间,达到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的目的。
三、评价指标要作导向性的调整设计
在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中,应该减轻对形式审查的重视,而把更多的注意放到学术价值评价上,同时,应该把是否联系实际,以及论文工作的过程纳入考核的内容。这样,真正从评价指标的导向上,让学生和指导老师对毕业论文重视起来,并主动地把毕业论文工作于农业生产实际相联系。院校各级管理部门应该严格把关,真正做到鼓励先进,鞭策落后。这样,从制度上杜绝学生侥幸心理。
四、鼓励学生尽早参加老师的科研活动
大学生在进校后,应尽早完成专业教育,并在第二学期开始,鼓励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去,在具体的科研中,认识农业生产,拓宽视野。学生们只有到具体的生产实际中去体验,才有可能逐步培养专业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毕业论文将从哪里出来。
二、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因材施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学生中的个别差异,不能把学生看做一个整体,而是应该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指在知道学生之间存在差异的基础上,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思想意识,为学生的学习及发展提供条件。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学习程度相似的学生归为一类,根据不同的差异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分层教学。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优先关注,在每次进步时都对学生予以鼓励,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找到自信,从而提高学习成绩。通过这种方法,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区别对待,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学生的性格差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通过展开兴趣教学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
在小班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具体的教学模式更形象化、信息化。将数学教学中的一些数学图形、文字、符号形象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感官上体会到数学学习中的乐趣所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兴趣教学的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独立学习,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思维流畅性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一、农学类本科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重要性
1.毕业论文研究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测试训练,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锤炼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高是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的大学生经过几年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具有了良好的理论知识,也有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但是这些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差距,未能得到实际工作的训练,缺乏解决问题的胆略和经验,找不到将基础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切入点。面对实际问题,感觉很茫然,无从下手。
大学生毕业实习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好平台和必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老师指点、自己调研与思索,制定出可行的方案。毕业实习包括多个环节,有开题报告、任务计划书、试验的设计与试验操作、试验结果分析、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这些内容环环相扣,形成一个完成的系统,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检验和训练,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重要作用。
2.毕业论文试验与论文写作可培养学生的严谨治学态度与作风
科研试验需要系统严谨的设计,试验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问题与偏差,这都需要学生以严谨的科研态度对待,不得有半点马虎,这对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做事风格有重要作用。
论文写作过程中,需要千锤百炼,多一次修改就多一次认识,多一次修改就前进一步。修改培养学生严格地认真思考,反复推敲,使论文进一步趋于成熟和完美。修改论文是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学风的需要。
3.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写作是学生从学习到工作的一些个过渡时期,是学生的角色转变、心理转变的一个过渡时期
毕业论文(设计)是老师指导下的系统工作与锻炼,是大学生上岗前一次综合训练,对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及综合能力提升起着重要作用,对大学生成长及适应社会需要有着深刻影响。有时候学生刚走上工作,面对实际问题,感觉很茫然,无从下手,究其原因是实践太少,对生产和科研都感到很神秘,甚至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毕业实习正是学生角色转变的关键时期,是心理逐步转变的过渡时期,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神秘感和恐惧心理慢慢消除,增强独立处理问题的胆略和经验。
4.毕业实习可以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毕业实习的试验研究工作往往不是一个人独立进行,一般是几个同学共同协作,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试验操作、结果分析总结和论文撰写,在此过程需要很多的沟通与协作,这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有很好作用。
二、近年来农学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实习存在的诸多问题
1.主观上的问题
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有其特殊性,可能会面对烈日炎炎、满身泥水,因此会有同学对这一行业忘而却步,特别是现在的一些独身子女,吃苦精神不够,专业思想不牢,甚至对农业有排斥的心态。这种专业思想不牢固会造成学生对毕业实习与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参与积极性不高,不能以严谨的态度与科学的作风来对待。
另外,有的同学可能认为毕业实习就是干活,甚至有的同学觉得自己的文学功底很好,写作没有问题,不需要锻炼,这些都是误区。毕业实习的科研工作肯定会有一定的工作量,农学类专业还会需要田间操作,可能会有比较苦、比较累,但要认清正是在这些实践工作中得到锻炼与提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的写作与平时的散文等写作存在较大区别,更需要逻辑思维和科学严谨的试验依据,是需要一个系统的锻炼过程的。对于这些要有清楚的认知,才能得到很好的实习锻炼效果。
2.客观上的问题
(1)考研热给毕业实习带来了一定的难题
由于就业观念趋向的变化和大学生扩招带来就业压力增大的影响,报考研究生的同学越来越多,这些同学在大三到大四这段时间里一心投入在考研的学习冲刺上,争分夺秒,忽视了毕业实习工作。导致毕业实习投入的精力不够,花的时间较少,严重影响了毕业实习质量和毕业论文的质量。
(2)就业压力带来的影响
本科生的毕业实习多数集中在最后一学期,这半年里是毕业实习的关键时期,也是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关键时期。现在就业压力较大,特别是农科类大学生就业压力尤其突出,而且现在的就业是双向选择,都需要一个考察选择的过程。所以很多同学在四年级就开始到有就业意向的单位实习,严格按照单位的作息制度上下班,而且为了更好的展现自己,一般不会请假。这就使同学没有时间参加毕业论文的试验研究工作。
(3)毕业论文内容、效果上存在一定偏差
现在的本科生毕业论文都是以做老师的科研课题为主,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很多同学的论的太尖、太深、面太窄,这对于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工作有较好的作用。但是目前大多数本科生同学毕业后是面向基层,或是到企业上班,真正从事科研工作的比例并不是很大。这些太尖、太深、面太窄的研究内容毕业后用的较少,甚至根本用不上。
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一般作物是一年一个周期,现在的多数同学毕业实习和论文试验工作只能是作物生长的某个阶段,不能跨整个生长季节,这使实习效果受到一定影响。对于本科生的毕业实习最好是能经历整个作物生长周期,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一次全面的、系统的实践。
三、提升农学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1.巩固专业思想,提高对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与参与积极性
专业思想的培养与巩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一是学科的发展前景与重要性;二是干一行爱一行的思想与意志;三是人生职业规划的引导;四是教师和班主任队伍与学生的沟通与谈心。学校要求班主任老师与学生谈心时,把“学农爱农、立志务农”的专业思想教育作为谈心的重要主题。通过专业思想教育,大大增强学生学农爱农务农的信心与决心。
2.研究如何更好地处理考研同学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写作问题
总体原则是采取把毕业论文课题内容与考研方向结合起来的方式,如果导师的研究内容与学生考研方向差异较大,可以考虑转导师,转到研究内容与考研内容相近的导师。尽量探索一条两全齐美的办法。另外,毕业实习对考研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参加与考研学科相近内容的毕业实习,可以增加对研领域的深入了解,增强本领域知识的系统性,对考研题目的答题有一定的帮助,因为现在的考研试题一般为综合性较强的题目,需要应试同学对学科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3.研究如何对待提前到就业单位上班的问题
针对当前就业压力大的形势,对于毕业生提前到就业单位边实习边进行双方选择的问题不能一律禁止,对待这个问题的原则是要从方法上着手,尝试在就业单位设立导师,探索一条学校导师与就业单位导师联合共同指导模式,即要求有就业意向的单位安排一位指导教师,与校方的指导老师共同拟定与工作内容相关的毕业论文题目,由双方导师共同指导实施。特别是加强就业单位导师与学校导师的对接模式,论文选题的思路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与创新,共同联手来提高农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实习效果与毕业论文质量。
4.鼓励和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应用性内容研究
选题内容向应用理论或应用技术研究转型,探索拓宽知识面、增加系统性的选题思路,避免太深、面太窄、实践应用性不强的的选题内容,提高学生毕业后应对实际工作的能力。
在这方面,本研究团队在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上也做了新的尝试,以应用研究为主,注重设计系统性强、内容涉及面较宽的题目。通过尝试,感觉学生在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有了较大的提高。现在已把相关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把这些想法与创新的方法进行总结集成,使其系统化、规范化,并在本科生实习中进行新一轮的实践。
另外,考虑到作物生长的周期性问题,已尝试从三年级升四年级的暑假期间开始安排学生利用暑假期间提前进行毕业论文的内容实施,在第七学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和周末参与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这样同学在毕业实习中可经历作物的全生长周期,使实习内容做到系统化。
5.加强毕业生实习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建立一套以学生评价为主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评价体系
要做好毕业论文质量的把关,重要的做好毕业论文试验研究过程的监控与管理,使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切实学到知识、学到技能、学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要求学生写好开题报告、任务书、毕业论文等内容以外,增加实习过程的详细记录、心得体会(经验与问题分析),并成立毕业实习督导小组,对毕业实习过程的主要环节进行跟踪检查指导。
现在各个院校基本上都有毕业论文的监控与评价体系,但过去的这些评价方法主要是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各种材料是否齐全等形式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不利于进一步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质量。本研究小组正在探索一套以学生评价为主的体系,通过学生对整个实习过程的所做所学的效果、毕业论文的发表情况与应用情况、毕业后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突出实习内容的应用性和学生主体地位,对持续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必荣.本科毕业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07,(24).
[2]韩玉志.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0,(9).
[3]蔺万煌,王华,魏宝阳,苏益.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2).
二、农村初中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农村初中,学生、教师以及学校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对于初中美术教育重视不足,一直将初中美术作为副科,不仅分配给美术课程的课时不多,而且必要的基本教育教学设备也不齐全,造成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水平一直得不到提高。
2.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教学方法落后
当前,在农村初中美术教学的教学方法上,对于美术教育的功能以及美术教育教学任务认识不清,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是以绘画作为教学目的,通过对一些艺术作品进行简单的临摹来追求技法训练。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与创新能力,对于农村初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创造是十分不利的。
3.师资紧张,设施缺乏
在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教学上由于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农村初中美术教学设备缺乏,而学生家长为学生购买颜料、水彩以及其他美术工具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所需要的基本环境条件较差,教师也难以根据课程需要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这些都是制约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水平提高的硬伤。
二、初中美术教育教学开展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在农村初中美术教学上,应该将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出能够独立思考与创造的空间,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对于初中美术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2.创新原则
对于农村初中美术教学,必须强调创新,可以根据故事情景、生活现实、虚幻内容或者是自由发挥等几种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能力。
3.启发性原则
在农村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还未步入成年,因此视野范围相对较窄,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学生自主探索能力,探索对于艺术的认识,对于各种美术表现形式的认识,重点在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能力。
4.因地制宜的原则
由于农村初中教学资源有限,因此在农村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身边的各项资源,因地制宜的开展农村初中美术教学,注重利用当地的民间艺术资源,丰富美术教育活动,体现出农村初中美术教学的特色。
三、提高初中美术教学的可行措施研究
1.提高农村初中美术教育作用,增强师资以及硬件设施投入
国家一直提出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教育上更应该如此。首先,农村初中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在政策上应该向弱势的农村倾斜,重视美术教育,可以增加专业的初中美术教育教师,也可以通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初中美术教育老师的能力水平。其次,对于农村初中,应该增加各种教学硬件设施,逐步改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不合理的现象,通过齐全的软硬件设施,尤其是多媒体教学设施,提高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水平。再次,相关主管部门应该强化对于初中美术教育教学的监督检查,重点掌握各初中学校的美术教育方面的课程是否齐全,美术专业的教师是否配齐,并对学生在美术教育方面的学习成效进行定期的摸底检查,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初中美术教育的学习效果。
2.激发学生对于初中美术学习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应该深入的了解学生,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按照不同学生在接受能力上的差异性,制定有针对性的美术教学方案,重点是要允许学生按照兴趣的不同方向来学习美术课程。其次,在美术教学课堂活动开展过程中注意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结合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来创设生动灵活的美术教育课堂气氛,同时借助不同的初中美术教材,采取独特的美术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再次,由于美术教育是一项创造性与思维性很强的功课,因此对于初中美术教育教师应该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应该多鼓励,以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在农村初中美术教育中应该注意结合实际,适当的融入乡土艺术
在美术教育新课标中也明确地提出了,要尽可能结合自然环境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资源来开展美术教学。广大的乡土地区能够为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这些天然的素材为初中美术教育提供了较好的创作材料。因此,在农村初中美术教育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初中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积极地从身边寻找各种美术素材。同时,在农村初中美术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各种乡土艺术的融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美术教育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够降低农村初中美术教育学习的成本,拓宽农村初中美术教育学习的资源,真正的做到就地取材。通过这种形式,逐步的让学生体验到地方的艺术特色,逐渐培养学生对于乡土艺术的喜爱,这对于传承我国不同区域的乡土文化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农村初中美术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
农村初中美术教师对于美术教育课堂质量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提高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水平,必须依靠提升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教师的素质与创造能力。首先,在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教师的引进上,应该尽量在优秀的美术专业院校毕业生中择优选择,特别是有志投身于农村美术教育建设的优秀人才。其次,应该通过培训交流或者是学习等多种途径,尽可能的提高农村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强调课堂互动,提高听说能力
现在的学生普遍听说能力比较弱,近几年高考中英语听力的比重也逐渐加大,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也要逐渐加强。语言环境对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尤其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用英语授课,用英语与学生进行问答,实现英语互动。而有的学生由于性格比较内敛,或者是知识掌握不牢、发音不标准等原因,存在心理障碍,不敢开口说英语。这时教师应当针对这种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利用组织小组讨论、同桌对话等方式,把学生个体放到群体中去进行英语说话练习,借助群体的力量来带动其说英语,在融洽的气氛逐步培养学生的开口意识,在聆听他人的同时也学会表达自己,提高英语听说能力。此外,在新课的导入阶段或是早自习时间,教师都应该进行准确的带读或听光盘录音,让学生模仿发音、反复练习,以达到语音纯正之效;灵活运用教材插图、教学挂图或自制的卡片作为对话练习的提示,让学生“看图说话”,逐渐脱离“认字说话”,达到口脑同步的效果。
三、开展课外活动,营造英语氛围
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来培养学生的英语知识应用能力是远远不够,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英语、用英语的兴趣,是补充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辅助手段。因此,英语教师要经常组织多种课外活动,营造英语氛围,让英语教学回归生活,实现其英语交际能力的内化。以下主要介绍三种可行性较强的活动:
(一)课前演讲
教师在新的单元开始前给学生个人布置任务,让他们课后通过看书、上网等方式查找资料准备一个3分钟以内的演讲,用以锻炼他们的整理和表达能力。所演讲的话题是与本单元所学知识相关的外国文化,如《GreenWorld》可布置的话题就有各国的环境污染情况、环境治理措施、各国的珍稀动植物,等等。在查找资料准备演讲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认识,在锻炼表达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是学生培养英语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二)角色扮演
任何语言的使用都离不开语境,只有当人处于某种场景之中,交流才会发生。而在交流时,不仅要求言语合乎语法、还要根据谈话的对象、场合有所变通,表情和肢体反应也要恰如其分,这对于农村学生来讲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所以教师主要还是以参与为重,标准可稍微放宽,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编写对话,并与同桌之间进行角色扮演练习,重点在于鼓励学生更多地去创造、去使用,能够在具体角色之和情境之中体验到英语的价值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