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7:56:4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网红经济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以下为求学网为您编辑的:“中国经济论文论网络游戏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宏观影响”,敬请关注!!
中国经济论文论网络游戏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宏观影响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论网络游戏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宏观影响”,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摘要:总之,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注重经济信息的有效管理,并实现各部门、各机构的信息共享和流通,才能真正满足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各种需求,最终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信息管理;国民经济建设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加剧,对经济信息的利用情况和管理水平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的满足各种类型的客户的需求,以在充分利用各种先进信息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促进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一、经济信息管理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关联性
根据经济信息的相关特点和国民经济的建设情况来看,经济信息的使用对象主要有团体用户和个体用户两种,在与经济建设相关联的情况下,必须对经济信息的个体使用者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对经济信息的对象进行划分。例如:将职业作为划分标准,经济信息的使用对象主要包括专家、经济学学者等,在充分发挥团体部门各种职能作用的情况下,将国家经济建设作为重要支持,以在推动经济建设的刚从恒指,促进经济信息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最终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经济信息种类比较多、管理手段多种多样,在不断推进经济建设的情况下,管理机构和管理模式的选用也需要相对应的类型,才能更好的推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上述机构主要可以分为公共信息服务部门、商业性经济信息机构两种,而商业性经济信息机构比较看重盈利,公共信息服务部门主要是在于公众服务,如图书馆、档案馆等。因此,根据相关学者和研究人员的研究资料可知,在某些情况下,商业性经济信息机构也可以看作是公共信息服务部门。通常情况下,上述两种类型的机构可以比较广泛的搜集和储存各种信息,并通过编目、分类、机读目录和题录等形式来管理经济信息,以满足各行业的发展需求。由此可见,上述两种机构是非常重要的经济信息传播媒介,可以对各种信息进行整理、收集、传递等,从而发挥经济信息在经济建设中的推动作用。
二、提升经济管理水平和加强国民经济建设的措施
1.注重全民信息意识的不断增强
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民众的经济信息意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国民经济实力、文化素质等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因此,注重全面信息意识的不断增强,有效提升全民文化素质,并真正落实全民信息意识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实现经济信息有限管理。与此同时,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信息服务行业相关工作人员的信息意识教育,不断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才能在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新兴媒介的情况下,充分展示出经济信息的重要性,最终帮助民众合理运用各种经济信息,从而达到增强全面经济信息意识的目的。
2.注重法律机制的有效完善
在不断加强经济信息管理的过程中,注重法律机制的有效完善,是解决信息立法问题的重要保障,以推动经济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真正优化经济信息产业的发展环境。因此,在经济不断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中,法律机制的不断完善,可以在充分利用现有信息产业法的情况下,实现全国信息产业机构的统筹规划,并推动法律机制的规范化、统一化发展,从而有效解决信息垄断、信息封锁等方面的问题,以真正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经济信息管理有序化发展。
3.不断推进行政界线集中化管理
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各种经济信息的有效分配和共享,是经济信息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在推动国民经济建设上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国民经济建设的真正实现,与经济信息管理有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在有效实施各种经济信息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实践过程中,打破行政界线采取集中化管理模式,通过各种机构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才能真正实现各种经济信息的分类和职能划分,最终促进各部门联系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在同一个机构、同一个部门实现经济信息的有效共享,并促进各部门的协调和联系,增强不同机制之间的信任和互动,才能真正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最终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和国民经济服务水平。
三、结束语
总之,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注重经济信息的有效管理,并实现各部门、各机构的信息共享和流通,才能真正满足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各种需求,最终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经济管理水平,加强国民经济建设,才能真正实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国民投资率的福利经济学分析李稻葵;徐欣;江红平;经济研究2012-09-20
2、农民工低工资率与国民福利损失的经济学分析对经典劳动供给理论的拓展聂丹;财经研究2007-10-03
有关国民经济论文范文二:互联网金融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摘要:综上,借助互联网经济带来的契机,我国经济的发展必须重点依托互联网技术,努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深入释放市场活力、全面提高企业生产经营能力,实现中国经济的再次腾飞。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国民经济
一、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国民经济的主要影响
(一)衍生出依托互联网的新经济形态
由于互联网自身具备的高效便捷的通信能力和快速准确的运算能力,产生了一批依托互联网庞大的消费群体而形成的全新的经济形态,这一类经济形态被称为互联网经济。狭义的互联网经济主要由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即时通讯、网络游戏四大核心产业构成。其中以电子商务产业中的阿里巴巴集团发展态势最为迅猛,其创立初时资产总规模仅为1亿元人民币,此后依靠电子商务迅速扩张,2014年在美国上市时净资产总额估值已超2300亿美元。
(二)传统产业的营销模式得到了革新
美国著名学者波拉特早在1977年就准确的预见传统产业在遭遇互联网经济所产生的变革,并创造性的将社会产业部门划分为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果不其然,当下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使得信息服务业迅速与其他传统产业实现融合和渗透,传统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间的边界已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也是互联网经济另一个重要特征信息高度渗透性。以汽车电子产业、光学电子产业为例,两大产业充分融合了信息服务和基础制造,实难再以单一的产业结构学说来进行清晰划分。
二、国民经济立足于互联网金融下的发展前景
创新不仅是技术成长的动力,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过去,为了提高国家的技术水平,我们采取的是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但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当前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没有自主创新为支撑,即使用市场也换不到核心技术,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也难提高。须知,单纯地依靠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和技术移植绝不会成长为一个有强大竞争力的国家。所以,借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态势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共同促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一)将重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互联网经济带领我国走进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先导、以农业为基础、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为重点的全面产业格局。在此环境下,国民经济发展不仅要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比如,积极改造传统产业,对信息程度大、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予以政策扶植和资金鼓励,对于产能相对落后的僵尸企业提供兼并和信息化改造指导。加快推进第三代移动通讯和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竞争水平上的重要作用,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比如新型工业化与工业化、信息化的融合,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带动工业化,运用工业化提升互联网技术水平,推动传统工业走上科技含量高、资源耗费少、环境污染小的道路。
(二)将直线提高企业生产经营能力
伴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我国产品的出口能力正逐步被削弱。经济学家认为,提升经济增长速度的第三驾马车就是净出口,因此,依托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成为了提高国内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突破口之一。由此,企业可利用自动化设计和生产系统(CAD、CAM)来提高企业劳动生存率和产品质量;或借助管理信息系统(MIS)来综合分析经营管理水平,为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决策建议;或采取业务处理系统(TPS、EDP)来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又或是运用经理信息系统(EIS)向企业所有者及最高层管理者提供全面的企业管理信息,集合多元信息技术合力共同推进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
(三)将加快市场经济活动释放速度
互联网经济下的社会消费需求被直观的反映到了网络之中,但民间投资和国外投资却仍然没有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这正是市场活力被压抑的结果。可见,政府仍需继续深化行政体制的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力度。比如,逐步试行取消行政审批流程,下放行政审批权力,稳步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重点修订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积极扩大营改增试点,为民间创业和企业发展松绑;放宽存贷款利率管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民间融资机构和中小企业股份转让试点,为企业发展增添动力;进一步加快各自贸区金融自由化改革步伐,深入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努力提高国内投资吸引力。
三、结语
综上,借助互联网经济带来的契机,我国经济的发展必须重点依托互联网技术,努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深入释放市场活力、全面提高企业生产经营能力,实现中国经济的再次腾飞。在新的发展阶段和重要的战略转型期,我们必须对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有所思考,不断提高认识,有效应对未来面临的重大挑战。
摘要:阐述林业经济发展的特征,分析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以供林业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林业经济;发展特征;问题;对策
林木的培育和种植不仅会带来经济效益,而且对于环境保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环保效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林业经济的发展也日趋重视。
1林业经济发展的特征
一是林木的种植在防风固沙、保护环境、调节气候、减少水土流失等方面的作用明显,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二是林木的种植和农业种植相似,都是以土地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培育林木的生产过程不像农业种植有较强的季节性。三是林木的种植生产时间长,相对来说劳动时间短,生产过程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既可以生产木材及其他辅料,也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四是林木的种植大部分都在荒山、滩涂等,这样的土地农业种植难以利用。
2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林业经济发展中实行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政策,使得林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2.1林业资源的开采和种植不合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林木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由于林业资源的生长期较长,如果过度采伐,无法合理地按照林业资源的生长周期进行开采和种植,森林覆盖面积会不断减少,很容易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沙尘暴天气等,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
2.2林业经济发展结构单一
目前,在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大都忽视了林业种植相关副产品的经济价值,而是将林业经济的发展重点放在了对森林木材的加工使用上,譬如对中药材及菌类的培育,可以和林木培育共同进行,从而改变林业经济发展结构单一的模式,最大程度地增加林业经济效益[1-2]。
2.3林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需要健全
现阶段,国家在林业政策上,鼓励全民参加植树造林,但由于土地和大部分的林业资源都属于国家,林业种植者和育苗者始终处于被动的局面,缺乏有力的保障,从而导致思想和竞争意识薄弱,需要有相关优惠政策支持对荒山荒地的承包及开采利用,要有相关制度对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的界定,切实保护广大林业种植和育苗者的切身利益,提高人们对林业种植和培育的积极性,有效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
2.4缺乏林业技术性人才
林业种植存在着条件艰苦、工作单一、周期长等实际问题,真正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都不愿意到种植一线工作,林业相关的工作人员技术知识缺乏,林业经济的管理团队实践经验不足等,这些都影响到林业经济的发展。
3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3.1不断完善林业相关制度
林业的种植,不仅在于产生经济效益,而且应该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的均衡发展,所以不管能否真正实现林业种植的经济价值,都应当有相应的保护制度,在这方面国家相关政策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但是现阶段我国林业种植中个体经营的比例日趋增加,因此在对广大林业种植和育苗者进行保护的同时,还应当重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要充分利用经济手段来促进林业的发展。同时,要严格控制林木的采伐,尤其是天然林,因为与人工林不一样,天然林有着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群落,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恢复,要严惩任何非法开采行为。
3.2不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要依托市场的发展需求对林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转型,把林业资源优势转变成为经济竞争优势,从而实现林业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林业经济发展。林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在多种效益方面发展,因此要将林业产业开发与市场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把握好林业产业的发展方向,建立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节约型发展路线,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选择好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好地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从而达到森林资源和土地资源利润的最大化[3-4]。
3.3不断创建林业产业环境
一个良好的产业环境,能够促进资源的深入利用,有效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原料和资金平衡,确保产业链健康循环发展。就林业产业来说,要保证从林木资源的开采、加工、深加工到市场需求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得到充实,才能更好地提升整个林业产业的效益。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充分发挥支撑作用,同时也要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通过社会多方力量搭建起林业产业平台,真正发掘市场的需求,给林业产业环境传递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创建良好的林业产业环境。
3.4不断开发林下产业经济
通过发展林业复合经营模式,从多种途径发展林业经济,更好地对林业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实现林下经济多元化发展,促进林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要不断加强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选择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重点品种对林下种植和培育在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这样可以促进相关林业资源的发展,有利于拉长和平衡林业经济的产业链,更好地提升林业产品的附加值。
4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应该认识到林业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逐步显现,同时在发展林业经济的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和处理的关系也很多。因此,要通过不断总结林业经济的发展规律,探索解决途径,健全政策体系,加大投资力度,培养技术人才,优化产业结构,切实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5参考文献
[1]于爽.浅谈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J].河北林果研究,2009(4):413-415.
[2]张传辉,张汉巍.我国林业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森林工程,2006(6):60-62.
[3]孙爱斌.我国现行的林业政策对林业经济发展的障碍分析及对策[J].福建林业科技,2006(1):180-183.
[4]陈新云,陈建成,甄芳洁.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与分类[J].林业经济问题,2004(3):149-152.
高校林业经济论文范文二:林业经济创新管理与发展趋势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在林业发展方面也逐渐呈现出了新的趋势。当前阶段要向促使林业管理向更加健康长远的方向发展,就一定要重视起林业经济创新管理,建立起全新的管理体制,促使林业经济能适应于社会。本文主要对林业经济创新管理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希望为我国的林业经济稳定提供有益帮助。
关键词:林业经济;创新管理;发展趋势;研究
林业经济对我国的经济水平整体上升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发展中仍然受到一定的问题限制。当前积极的对我国林业经济创新管理进行研究局有限现实性意义。下面将对林业经济创新管理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详细讨论。
一、林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林业种植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林业发展的速度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在经济方面林业更是展现出了十分巨大的潜力,但在进行实际的管理和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限制着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下面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受自身影响。林业的经济主要依靠自身发展,因此,在当前阶段我国的林业经济,必然会受到林业本身的影响和限制。近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工业化的影响,并呈现出了较为严重的污染,这对林业的发展势必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而林业本身难以发展也就会给林业经济的发展造成限制,当前林业本身的限制问题已经成为了林业经济发展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林业产权问题。林业经济发展主要是由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来实现的,因此,林业企业的管理和在林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当前我国的林业企业在产权方面一直存在问题。众所周知,林业资源是国家资源,林业企业并没有相应的所有权,同时林业企业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税需要作为国有财产当中的一部分。其次,林业企业的内部通常都存在着政企不分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的影响着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当前是一个十分明显的问题,需要及时进行解决。
(三)经营管理问题。林业企业的经营管理对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当前阶段我国的林业企业在进行林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仍然采取传统的管理方式,导致林业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在其管理模式下给林业的发展速度提升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这些都是影响林业经济的重要因素,也是当前比较突出的管理问题。
二、林业经济创新管理
(一)加强生态保护。要想促使我国的林业经济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首先应重视起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此,应尽快地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法,以此来保证林业经济的管理中能受到法律的支持。同时,应对环境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测,促使林业资源能始终受到保护和管理。
(二)优化经济产业。当前阶段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中,对林业资源的深加工将是促进林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重要的支撑点。但要想促使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中逐步向深加工发展,就需要在专业技术上进行不断的提升和强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将是促使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对此还需要林业企业积极的与政府合作,传统观政府的调控来实现技术上的提升和能力上的上升。其次应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化发展路线,不仅要促使我国的林业经济在国内稳步发展,更加需要国际中强化林业经济,促使其带动我国的对外贸易,真正的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三)积极转变管理方式。我国传统的林业管理中主要以粗放型为主,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向集约化方向个发展。对此,应在林业管理当中建立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原则,并在此基础上逐步的提升生态环境发展目标。
(四)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林业经济的发展中,应重视起人力资源管理。对此,应积极的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广泛的从社会中招揽人才,来作为林业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同时应将人力资源的管理理论和知识积极的转换成为现实性的实践能力,在长时间的应用中促使自我得到提升,也帮助林业经济管理结构得到优化。
三、林业经济发展趋势
林业经济要想得到稳定健康的发展,一定要认识到未来林业发展的趋势。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首先一定要与世界林业之间持平衡一致的状态。当前阶段我国的林业经济已经逐渐的向战略方向进行转换,人工林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同时生态环境也逐渐的受到重视,并成为了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点内容。其次,未来发展中我国的林业经济需要向全面性和科学性方向发展,在管理上做到真正的全面化才能促使林业经济在我国经济中起到重要作用。林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稳定和经济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阶段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限制着经济的发展。面对这些问题,林业企业和政府应积极的联系在一起,制定全面化的管理措施,并创新管理模式,促使林业经济能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这将对未来我国的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祝燕红,缪卫根,金久宏.杭州市萧山区现代生态林业经济示范区建设构想[J].华东森林经理,2015(04)
摘要: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制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规范时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明确自己的定位,遵循相应原则,形成自己的专业规范。
关键词:地方综合大学 农林经济管理 专业规范
一、专业规范的作用
专业规范是高等院校深化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基础,它是对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内容的总体规范。具体地说,专业规范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对本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等给出的定性描述和量化规定。具体包括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育内容、教学条件等。专业规范的核心是构建本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提出多层次的规范性质量标准和教学要求。
第一,专业规范是大学本科培养的基本规则。所谓规则,或是说在一定情况下你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或是不能做什么、不必做什么。这就是制度的核心,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制度变迁则决定了社会演进的方式。有了专业规范,各个大学就得按照专业规范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
第二,专业规范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制定专业规范有利于建立相应的社会评价、监督标准和机制。制定专业规范和教学规范是保证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措施,也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履行宏观管理职能提供了分类指导的依据。同时,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背景下,专业规范是高校交流合作的共同语言。高校间往往根据专业规范、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等基础文件,来进行学分互认、判断是否授予学位等。
第三,专业规范是保证大学培养质量的基础。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来看,专业规范确立了大学教育的质量标准。美国原来没有全国统一的教育质量标准,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就更是五花八门,各个学校制定标准的随意性很大,差异悬殊。对此,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1983年发表了著名的公开信《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由此引发了美国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制定和推行全国大致统一的质量标准。从我国的情况来看,随着大学扩招及学校升格,国家每年又新增很多本科专业,例如2010年公布高校新设置或调整的1733个本科专业和7个医学类专科专业,2011年公布高校新设置或调整的1887个本科专业,分别从2010年和2011年开始招生。大学扩招,尤其是新增本科院校扩招,导致大学生培养质量下降。诚然,大学培养质量下降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但缺乏专业规范,一些院校没有达到本科培养的基本要求就开始招生,或者得到国家批准为新专业之后,由于没有专业规范等原因,没有很好进行专业建设。因此,制定专业规范是保证大学生培养质量的基础。
二、制定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规范的基础
1.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
从本质上讲,全国专业规范对大学某一专业人才培养的共同要求,有利于保证大多数学生达到一个基本水平。但我们知道,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这就使得我们不能只用一个标准来要求来衡量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应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制定多样性的培养标准。在大学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同大学应根据自己的市场定位确定相应的专业定位,使得各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类型也应有所不同。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社会上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需求是有差异的,有些地区需求的重点是种植业经济,有些地区需求的重点是草业经济,有些需求的重点是可能是渔业经济,有些需求的重点是可能是林业经济管理,还有的地方需求的重点可能是海洋农业经济管理等等。各校不可能培养具有所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而只能在某一方向上体现人才的特色,这就决定了各校人才培养的多样性。专业规范的制定就是力求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多样性化基础上的统一。
2.应从地方性综合大学的专业定位出发
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思考自己本科专业定位时,应从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实际出发,如何培养农林经济管理本科应有一个清楚的定位。我们认为,地方性综合大学在培养农林经济管理本科定位时,应立足于地方性、综合性实际,让学生具有较好的农学、林学、畜牧学、生命科学基础,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尤其是有较好传统文化中经济、经营及管理素养;学生还要具有较强的数学基础、经济学基础和行为科学的基础;掌握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具有较强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能力。
三、制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规范的原则
地方性综合大学制定专业规范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原则。树立终身教育观念,注重本科教育的基础性,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专业基础及基本技能等有机结合的大基础教育体系。
第二,通用性与地方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做一种专业规范,应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要具有地方性综合大学的一般性,能够满足地方综合大学培养学生的需要,同时也对地方性综合大学如何培养本科生提出一般性的要求。同时,由于各个综合性大学都具有自身的特点,都有服务地方的任务,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因此,在制定专业规范时,应充分考虑到地方性综合大学的特殊性和地方性。
第三,专业建设应立足于综合性。综合大学不同于专业性大学,具有学科齐全、学科众多的特点,因此,人才培养应充分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真正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大学生。
第四,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原则。立足教学全过程,科学地处理好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学生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
第五,加强实践训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训练,密切教学与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的关系。提高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各类实习、社会实践的质量,增强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落实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中,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术活动。一、二年级可结合课程学习写读书报告,鼓励和支持学生成立各种科研兴趣小组。院、系应创造条件吸纳二、三年级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科研活动。
四、地方性综合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规范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类农(林)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中介咨询机构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咨询服务、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2.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和经济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本知识,受到调查方法、研究方法、项目可行性分析、专业写作、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扎实训练,掌握企业经营管理基本原则和管理技巧,具备从事经营管理、政策研究咨询服务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第一,具备较深厚的农学、林学、畜牧学、生命科学、数学、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文社会科学素质;第二,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对经济学、管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有所了解,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理论;第三,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经济研究方法、农村调查方法及分析方法,能够熟练地撰写各种专业文章;第四,对于会计、财务管理、统计学及项目可行性研究等应用较强的课程,不仅掌握基本原理,而且能够熟练地运用;第五,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能力、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组织协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3.主干学科
农学,经济学,管理学。
4.主要课程
农学概论、林学概论、畜牧学概论、人文科学概论、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林业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企业管理学、农业经济研究方法、农村调查方法、项目可行性研究、专业写作与训练、投资与理财、市场营销学、统计学、财务管理、组织行为学。
5.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包括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等;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分比例占总学分的15-25%。
6.专业基本教学条件
(1)师资队伍。专业教师12-15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4-5人,讲师5-6人,助教1-2人,师生比20-25之间,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所比重应高于40%;其中60%以上的教师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2)图书资料、教材。公共图书馆中有一定数量本专业比较典型的和本专业有关的图书、刊物、资料、数字化资源的工具。人均图书100册,核心期刊应该全部订阅,电子期刊包括CNKI、维普、人大复印资料、万方数据库、EBSCO全文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馆。要选用符合专业规范的教材,基础课程的教材应为正式出版教材,专业课程至少应有符合本校教学大纲的讲义,对于新开办的专业,教材选用尽量用国家级教材,对于实力较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可以编写自己的教材,但应由国家正规出版社出版发行,尤其是特色教材可以自己编写。
(3)实验室。基础课程实验室要达到一定的要求,每个学生拥有的实验仪器设备要达到一定的数量。实验设置除计算机外,还应有数码照相机、数码摄相机、录音笔等。同时,还应有可供实验用的教学实习软件。另外,实验室还将具备利用实验形式讲授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条件。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固定资产总额应达到40万元以上,应具有可进行经济学实验(或者开设实验经济学课程)、会计模拟实习、财务管理模拟实习、投资、理财模拟实习等的基本条件。
(4)实习基地。要有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包括校外)2-5个,实习基地应要能够满足进行农学、林学、畜牧学、农村调查、统计、企业管理实习等课程进行教学实习的基本条件,能够满足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调查的基本条件。
(5)教学经费。新设本专业,开办经费一般不低于(不包括固定资产)20万元。每年的生均教学经费不低于金额500元。
7.主要课程教学要求
农学概论: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绪论、作物的生长发育、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作物与环境的关系、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等。
林学概论: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林业及林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森林植物、林木与环境关系、森林分布、森林分类、林木育种、森林保护、造林、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森林可持续经营、城镇园林绿化等。
畜牧学概论: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动物营养原理、饲料、动物遗传基本原理、动物育种、动物繁殖、动物环境工程、动物保健、养牛生产、养猪生产、养羊生产、养禽生产、养兔生产等。
人文科学概论: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语言文学、社会学、心理学、音乐、艺术等。
微观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需求、供给及局部均衡价格的决定、弹性理论、效用理论、消费者选择、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博弈认入门、市场失灵等。
宏观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言、国民收入的核算与循环、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货币市场的均衡、双重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IS-LM模型、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与失业、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等。
实验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市场均衡实验、生产与成本实验、厂商理论实验、要素市场实验、博弈化实验、制度实施实验、市场失灵实验等。
农业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农产品需求与供给、农产品市场与价格、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生产要素总论、农业自然资源:土地和水资源、农业劳动力、农业资本、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经济的微观组织、农业的宏观调控、农业产业结构、农民收入与消费、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林业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林业资源介绍、林业资源配置、林产品的供给与需求、林产品市场均衡、林产品贸易、林业市场失灵、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林业制度等。
制度经济学: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假设、制度的基本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的基本理论、合约理论、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等。
管理学原理: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管理概述、道德与社会责任、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
企业管理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企业管理概述、企业管理的领导制度与管理组织、企业管理理论、经营策略、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
农业经济研究方法: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经济研究、研究方法概述、规范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等。
农村调查方法: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农村经济调查的方法概论、调查方案设计、传统的问卷调查方法、参与式的调查方法、质的调查方法、抽样基本原理、样本设计、问卷设计、指标与标度、调查的组织与实施、调查资料处理等。
项目可行性研究: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市场预测及建设规模、原材料及供应品、厂址选择、方案设计、企业组织与劳动定员、项目实施进度计划、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财务效益分析、国民经济及社会效益评分析等。
财经专业写作与训练: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专业写作概述、财经写作的概念、功能、特点极其要求、经济发展规划、经济发展战略、调查报告、工作总结、预测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经济决策报告、招标书与投标书、经济合同、经济论文、本科毕业论文等。
投资与理财: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投资与理财的基本知识、投资和理财的基本理论、投资和理财的环境、农业的投资和理财、工业的投资和理财、流通业和服务业的投资和理财、风险投资、银行业的投资和理财、证券投资和理财、投资基金和基金投资、家庭(个人)投资和理财、投资理财的法律规范等。
市场营销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营销环境分析、市场定向、市场定位、产品决策、渠道决策、促销决策、价格决策、营销组织与控制、营销哲学、营销策划案设计等。
统计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统计数据与统计学的概念、统计数据的类型、数据的搜集、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时间序列分析、指数等。
财务管理: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筹资管理、流动资产管理、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对外投资管理、成本费用管理、销售收入和利润管理、外币业务管理、企业清算、财务分析等。
组织行为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知觉与个体决策、个体行为、态度与管理、激励理论与应用、群体行为与沟通、领导行为与管理、组织行为与管理、组织发展与变革等。
会计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账户和复式记账的应用、账户的分类、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核算形式、财产清查、会计报表、会计工作的组织等。
参考文献:
[1]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4
[2]徐定华,关勤,楼盛华.论高校专业规范与专业特色的内涵及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8):57-58
[3]蔡克勇.大众化的质量观: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1(4):7-9
有关农林经济管理类论文范文二:浅谈农林经济管理
【摘 要】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农林经济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加。农村产业结构也跟随市场经济的变化在不断调整和升级,农林经济管理在此期间也面临着很多矛盾和冲突,因此,对农林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需要建设科学的经济管理体系,为更好地打造健康科学的农林发展环境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林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代化的农林经济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但是现代的农林经济管理模式还有待完善,发展农林经济离不开完善的管理,需要我们从根本上研究农林经济管理,了解国家对农林经济实施的政策,才能解决农林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农林经济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农林经济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1 农林经济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众多,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与农业强国比较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国的农业种植土地分布的比较散,而且农业种植缺少现代化的种植生产技术,农民的农业工作效率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慢的山区,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还是需要靠人力去进行种植,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另外,我国很多农村人员选择进城务工,导致农村人口数量急剧的减少,大量的农田荒废、出现严重的土地闲置现象,这样家中了城市发展的负担,也拉大的城市与农村收入的差距,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如果不能建立规范的农林经济管理体制很容易导致农林经济走下坡路。提高农林经济的管理,对提高农林经济竞争实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解决农村人口吃饭难,生活压力大等诸多问题。
2 农林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1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解决农林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就要坚持不懈的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农村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无论是农业发展还是工业发展都应该遵循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原则。农民的工作热情要通过不断的鼓励来带动,这样才能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利益,才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保障现代化技术的实施。对农林企业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农林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
2.2 农林业现代化管理的实现
农林业要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就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根据农业的发展和改造情况进行规划,制定行之有效的农林经济的管理方法,提高农林建设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要求工作人员不仅具备农业操作的理论知识,还具备综合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让先进的科学技术真正应用到农林业的工作当中。
实现农林现代化的管理还需要有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能够给农林业的生产和销售方面做出正确的指导,同时政府部门的鼓励政策也对农林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实现农林现代化的管理提供有力帮助。
2.3 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
农林经济的管理问题关乎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其正确的管理不仅能够帮助农业企业稳定的发展,还能够提高农林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而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不仅能够提高农林经济的管理,还能够使我国农林经济的科技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现在我国农村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的现象,不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所以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还需要尽快从农村教育抓起,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在农林科技体系的改革方面也要加强,无论是从技术服务管理还是科技管理方面都要实施科技兴农的战略,只有加大农林经济管理方面的力度,才能加强农林科技机构的管理,从而提高农林经济管理水平。
3 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与创新
农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培养,因此,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和创新至关重要。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主要让学生了解到农林经济管理的重点内容和特色内容,以及如何协调好经济与管理的关系,在传统的农林经济管理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创新。这也是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的重要任务。农林经济管理是以服务为特色的学科,服务于农林经济的发展是教育的使命,只有适应于农林和农村教育发展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有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目前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正在不断的创新和改革,是根据农村经济的转型所制定的。农村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不断的提高其生产水平,加强生产经营方面的管理。迫使农林经济管理不断的提高和完善。同时农林生产经营方式封闭的自给自足的供销方式,需要改变为开放的生产和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方式。针对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型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可以通过具体的转型案例来对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建立进行指导。让学生从资源的分配到产品的销售进行全过程的了解。总之,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需要建立科学的教育体系,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管理的人才,从而为我国农林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结束语
本文对农林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措施对问题进行解决。农业经济管理的重点内容就是农林技术的发展,需要从农林教育开始抓起,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同时对农林经济管理要建设完整的学科体系,对农林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市场需求不断的分析。在传统农林经济管理的方法基础上,采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管理。不仅需要学校教育,还需要在农村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农林技术水平。相信随着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的不断建立,以及科技兴农战略的重点实施,一定能够使我国的农林经济发展的更好,让农林企业在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为我国农林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沈宇丹,刘宇虹. 基于能力建设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究――以山西财经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4(04)
[2] 苏红伟. 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