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7 10:52:1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微生物实训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9-0030-02
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顺应当今世界职业教育改革潮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是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核心任务。
高职院校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食品微生物检验是食品检验两大工作岗位群之一,其利用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在掌握与食品卫生检验有关的微生物特性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检验方法,及时、准确地对食品样品做出食品卫生检验报告,旨在为食品的安全生产及卫生监督提供科学依据。
《食品微生物》和《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通常作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两门职业技术课程而分别开设,采用不同的教材在不同的学期开设,教材中往往有很多交叉重叠的内容。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及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对这两门课程进行融合,可在保留原有教学进程表中的课程设置安排的情况下,对两门课程综合进行课程设计,根据实际情况分配学时和授课时间。通过课程整合,可将微生物基础知识和技能与微生物检验项目有条理地融合,注重食品微生物检测基本技能的规范化训练,以满足高职院校食品专业食品微生物检验与质量控制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课程目标
本综合课程要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微生物学及食品微生物的理论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较熟练的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习惯和综合科研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以培养食品微生物检验职业技术能力为目标,按照食品行业技术领域相关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以国家相关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强化微生物检验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对学生完成食品检验职业资格考试或从事相关工作起主要支撑作用,也为学生日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必需、够用”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课程设计思路
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零距离”就业打好基础。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分析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设置教学项目。
本综合课程将微生物的种类、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分类以及在食品环境中的生长繁殖等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与实践操作体系有机地结合,将学科体系理论知识融入微生物各项基本操作技术任务之中,打破以往独立实验的形式,重新编排原有的食品微生物学基本技术,通过设立专题项目,明确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以项目实施为载体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强化培训,既注重知识体系的基础性、系统性和必要性,也突出相关工作岗位核心技能掌握的重要性。课程强调基础操作技能的反复训练,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学习的内容,增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以食品检验国家职业标准及微生物检验“职业功能”中各项工作内容的技能要求及相关知识要求为依据,以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国家标准等法规为准则,在对食品检验工作岗位、任务性质和对应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设计该课程。课程以食品微生物检验技能为培养目标,应可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检验岗位要求的“零距离”对接。课程设计以食品微生物检验操作技能为明线,以微生物学理论知识为暗线,将食品微生物学的学科体系理论知识融入微生物检验各项操作任务之中,微生物理论知识不再作为完整系统存在,而是对完成具体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的理论知识准备或经验、现象的阐释。课程强调检验操作技能的反复训练,以此实现学生独立完成食品微生物检验基本操作的教学目标,通过食品微生物检验项目的综合实训单元强化课程的实践性特色。
教学内容选择及教学项目设计
本综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预备知识、显微技术、制片与染色技术、培养基的制备及消毒灭菌技术、接种与培养技术、分离纯化技术、生化试验技术、菌种保藏技术、微生物在食品中应用技术等专题项目。同时,考虑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更多是在企业,而不是在专门的检验检疫或公共卫生机构,围绕食品中最主要的微生物检验项目“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的测定”选择检验操作基本技能与相关理论知识。对于食品中致病菌检测,仅选择了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的检验项目,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加以介绍,而对更多的致病菌指标的检验方法只作概述。考虑到在食品企业中饮用水、空气、食品接触面等微生物检测任务的普遍性,课程为此安排一定课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同时,对于常见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也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微生物检验操作技能具有通用性,在对本课程综合实训项目进行适当调整后,可以使其适用于食品安全微生物检验指标以外的检验项目,如公共场所、化妆品等的微生物检验,从而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大的选择范围。
根据循序渐进、由浅及深、由基础到综合的顺序,设计了17个教学项目,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总学时可灵活调整。具体如表1所示。
教学方法创新
讨论启发式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采用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别从课内外收集相关资料进行专题研究。在专题研讨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总结提炼共性方面的知识,通过知识的再加工使学生对抽象原理的领悟更为透彻。
操作训练规范化教学法 本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应用技能为目的的实践型职业技术课程,学生的基本功是否扎实、动作是否规范标准、操作是否熟练等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技能的掌握不是通过一次实验或实训就可以完成的,而是必须经过不同阶段的反复训练才能达到目的。更为重要的是,检验过程中每项操作技能都必须是标准化规范动作,否则检验过程的操作差异必然会导致检验结果的不准确。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效果,采用影像资料强化学生印象,以达到示范教学的目的。
分项技能单独完成与检验项目分组实训结合法 在实践教学中,微生物检验课程的操作技能培养是以学生个体为单位进行的,微生物检验综合实训是以不同食品中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检验项目分小组共同完成的。教师应根据实训项目要求指导学生了解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方案设计程序,根据食品安全标准确定微生物检验项目,选择相应的国标检验方法,制定详细的抽样、检验方案,明确无菌取样过程,了解样品的标记、保存和运送等要求,使学生掌握被测样品的处理方法。要准备好所需的各种设备和材料,按技术要求对玻璃仪器进行清洗、干燥、包扎、灭菌,准备好要用的各种试剂,制备无菌培养基,做好检验前的其他准备工作。要按照标准操作程序完成检验操作的各个环节,通过计算或判别得出检验结论,编写检验报告,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职业适应性,加强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检验技能的掌握,提高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锻炼自主学习能力,为将来独立工作、独立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分项技能单独完成与检验项目分组实训相结合,既可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又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及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杨学敏.高职高专《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标准的开发[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2):91-94.
[2]王华,秦津,郑伟,等.高职院校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实训课程改革初探[J].教育探索,2010(8):45-46.
[3]鲁梅.谈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教学[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23(3):70-71.
[4]刘慧,李红艳.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3).
[5]毛雪丹.2003~2008年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疾病负担研究[D].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
0 前言
微生物检验是食品分析检验的三大指标之一,与感官指标、理化指标一起构成了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采用人工方法对有益微生物进行培养,再将其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生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微生物检测技术》是我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食品营养与监测方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设计原则“以岗位需求和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依据,模块项目对应微生物检验能力,基于工作过程创设学习情境”,对应于学生微生物分析、检验与培养能力的提高。
在《微生物检测技术》课程改革过程中,将课程培养目标与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相对接,把课程相关岗位能力分解为国家标准解读、样品采集处理、检测设备操作、样品规范检测、数据分析处理和规范书写报告六个方面,课程内容全面跟踪国家相关职业标准,根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项目,项目教学的开展充分体现社会服务性,力争实现“工作”与“学习”的完美融合。
1 《微生物检测技术》课程内容改革
《微生物检测技术》课程主要分为三级学习模块,分别是基础能力模块、应用能力模块和综合能力模块,在每级模块中分别设计了学习项目。其中,基础能力模块包括微生物检验基础、微生物形态结构和微生物生理特性三个项目,应用能力模块包括培养基配制技术、消毒灭菌技术、分离纯化与培养技术、显微镜观察与计数技术和菌种保藏技术五个项目,综合能力模块包括食品微生物检验、化妆品微生物检验、药品微生物检验和环境微生物检验四个项目。在综合能力模块的学习中,食品微生物检验项目是重点内容,结合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特点和地方企业资源优势,设计了四个学习情境,分别是扒鸡微生物检验(扒鸡是德州禹城特产,该学习情境的选取对应于禹城市傻小二扒鸡有限公司的需求)、牛奶微生物检验(该学习情境的选取对应于东君乳业有限公司的需求)、调味料微生物检验(禹城市是“中国食品馅料城”,该学习情境的选取对应于鸿兴源食品有限公司的需求)、功能糖微生物检验(禹城市是“中国功能糖城”,该学习情境的选取对应于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龙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田药业有限公司的需求)。学习情境与企业需求直接对应,充分体现了高职人才培养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化妆品微生物检验、药品微生物检验和环境微生物检验项目则根据日常生活常见产品类型分别设计了洗面奶微生物检验、止咳糖浆微生物检验、水样和空气微生物检验学习情境。
2 《微生物检测技术》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学习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工作实境教学法、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以考促学教学法等。
2.1 工作实境教学法
《微生物检测技术》课程实践性很强,实验课时达到50%以上。实验课程授课过程中,采用工作实境教学法,将实验教学流程与岗位工作流程相对应。其中,岗位工作流程有:承接项目――方法查询――确定方法――实验准备――分析检测――检验报告――报告审核――意见反馈;实验教学流程有:承接任务――方法查询――确定方法――实验准备――样品处理――分析检测――检验报告――汇报交流。通过实验教学流程与岗位工作流程的对接,增强了学生的岗位能力,为将来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奠定基础。
2.2 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
采用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承接企业的实际产品微生物检验项目,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开展教学过程。下面以扒鸡微生物检验为例介绍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
先承接禹城市傻小二扒鸡有限公司的扒鸡微生物检验任务,再进行方法查询,确定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国家标准检测扒鸡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主要是沙门氏菌)三项指标。按照检验前准备――样品采集与送检――样品预处理――样品检验――结果报告五个步骤完成检验任务,期间综合运用到培养基选择、配制和灭菌技术,微生物接种技术和微生物计数技术等,还会使用到高压蒸汽灭菌锅、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等设备,对学生综合实践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3 以考促学教学法
采用以考促学教学法,课程考核包括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并融入激励机制和社会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律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具体考核方案如下:过程考核占40%,其中出勤及纪律情况占6%,作业完成情况占4%,实验实训完成情况占20%,实验实训报告占5%,社会服务占5%(社会服务项目包括:督查学院餐厅、超市食品卫生质量,利用课余时间为校企合作单位提供样品微生物检测服务等);期末考试占60%,其中理论知识考核占40%,技能考核占20%。另外,学生若在社会服务过程中表现优异,获得相关单位的好评,还可以额外获得10分甚至更高的奖励。通过融入激励机制,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不但有助于提高学院的社会赞誉度,还为学生创造了更多接触社会、接触微生物分析与检验实战环境的机会,教学效果良好。
3 教学成果与课程特色
3.1 教学成果
(1)学生们通过《微生物检测技术》课程的学习,能够利用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完成发酵食品的制作。截至目前,学生们已经成功制作了发酵香肠、泡菜、酸奶、葡萄酒等发酵食品,实现了由单纯的微生物分析与检验向微生物综合利用的转变。
(2)将社会服务融入课程考核,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提前搭建沟通桥梁。部分学生在为校企合作单位提供样品微生物检测服务时表现优异,提前被企业看中,签订就业预约协议,一毕业便顺利就业,并直接走上检验技术岗位。
3.2 课程特色
(1)以体现地方特色产品的检验为课程项目内容,将学习和工作充分融合的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经过数年的高速发展,职业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高兴之余审视高等职业教育,会发现教育资源的不足是制约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因素。在国家投入有限的现状下,通过与社会力量合作来弥补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不足,是解决专业师资队伍缺乏、以及实训基地不足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校企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我国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也有不少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的现状与问题
1.校企合作关系不稳定
与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如德国)相比,我国缺乏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基础。在德国企业有责任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实训岗位,并可以获得减免税收的优惠待遇,并有明确的法规保证。我国没有规定企业有这方面的责任,也没有相应的优惠政策。很多企业认为吸收接纳实习学生会增加企业负担,因而不愿提供实训岗位。高等职业院校有与企业合作的强烈愿望,但更多地是一厢情愿。已经建立的合作多是通过个人关系建立的,这种校企合作关系是不稳固的、不紧密的。
2.参与企业合作的企业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校企合作中,学校与企业建立了高职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审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及实践环节;采取企校一体、产学协作的方式共建实训基地,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传授生产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所以院校合作的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对学生的职业指导能力,是获得技术训练水平的关键。
在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如德国),对指导职业院校学生的企业有较严格的资格认定。一般是技术力量比较雄厚的大型企业,在这些企业中都有一定数量的职业指导老师,这样保证了学生实训的质量。在我国,与高等职业院校合作的企业虽然有的具有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丰富的专家,如与山东商业专科学院合作的福瑞达集团等。但是有更多的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或对员工的技术水平要求不高(如一些流水线,没受过训练或简单训练的农民工即可完成工作)。他们打着校企合作的招牌,实质是利用廉价劳动力,从中牟利,并非认真培训学生的职业技能。这样的职业训练,是不能训练出高素质的劳动者,还有一些院校盲目删减理论课程,培养的只是一些会简单操作的“技术工人”,既不能胜任高技术、快发展、数字化的现代工业,又无法完成上岗后的进一步提高。
这两个因素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效果,且在短时间内较难改善。但企业并不是职业教育惟一可合作的社会资源,发展职业教育应多元化,利用其他的社会资源可以克服校企合作的不足。
二、校研合作
1.被忽视的资源――地方研究所
地方科研院所是被忽视的一个重要社会资源。各省都有科学院,有比较完备的科研体系,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生产实习资源,是以应用研究为主。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双方都面向生产第一线,可以借鉴校企合作的经验,进行校研合作,为一线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如我们合作的河北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是以微生物在农业、食品、医药、环保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和开发为主体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建所30年来,取得高水平科技成果110项,直接经济效益累计3200多万元,社会效益达50多亿元。全所现有职工85人,其中科技人员41人,高中级职称28人,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8名,省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3名。目前,该所已形成酶制剂、微生物肥料、生化制剂、食药用真菌、生物保鲜、食品酿造6个优势专业学科;完成了省级以上科研课题百余项,其中获奖成果三十多项,申请科技发明专利3项。到目前为止,该所分别与泰国清迈大学、印度旁泽普大学、以及俄罗斯科学院就生物肥料、食药用真菌、皮革工业用酶制剂等项目开展合作交流与技术合作,承担着科研成果的中间试验与转化任务。如果与该所合作,该所的人力资源可以吸收为微生物技术应用专业的师资,其生产设备和大量的仪器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微生物研究所的声誉还可以促进学生就业,从而促进我院微生物技术应用专业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如果能有效的利用这个资源,基本能解决高素质专业师资短缺和实训基地不足的困境,极大地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校研合作还有利于科研院所的改革,促进产学研合作体的建立,促进科研与应用的紧密结合,促进科研和地方经济的繁荣。
2.合作前景展望
通过我院与河北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共同发展微生物技术应用专业的实践,我们可以探索职业院校与研究所合作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教育、科研、经济互动发展。合作可按以下阶段发展:
第一阶段,建立学校与研究所之间的合作机构,如专业委员会、由双方骨干技术力量组成,并确立运行机制。然后,共同制定微生物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实训方案。
第二阶段,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学,通过实践检验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方案,对运行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在校研合作稳定后,积极与相关的企业建立联系,成立以学校、研究所为核心,有多家相关企业参加的产学研合作机构,进行人力资源培养、技术攻关等多方面的合作。
第三阶段,调查研究总结。学生毕业后,就学生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进行调查研究,同时对产学研合作进行总结。
学校与社会力量的合作,我们可以借鉴校企合作的经验,进行校研合作研究,开发新的教育资源,促进高等职业院校、研究所、地方经济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等:福瑞达一体化办学的启示.职业技术教育,2006(16)
[2]夏成满: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及其启示.江苏高教,2005(01)
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食品加工和食品质量控制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定为食品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本文主要针对实践教学环节构建食品微生物学“课内实验,延续性教学实践”的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微生物实验课堂、“教授科研实训”计划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在不断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的同时,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食品领域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1.课内实验改革
(1)实验教学内容逐步更新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及教授内容的更新根据本学科具体特点、培养学生的目标以及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而确定。首先,在总体上强调基础性,突出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在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使分散的实验有机地组合起来成为系列实验,合理安排实验项目减少不必要重复,增加课堂的知识容量,提高实验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化。如通过“食品中细菌总数的测定”、“水中大肠菌群检验”等实验项目,让学生亲自参与采样、样品处理、接种培养、过程观察及结果分析,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锻炼学生食品微生物学实验的综合操作技能,还十分易于发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今后独立完成毕业论文打下基础。适当引入创新性实验,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选定题目,拟定实验计划,开放性到实验室完成实验内容,培养学生探究真理创造性思维能力。
(2)实验教学方法持续改革
从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准确把握讲授、示范、指导的尺度;要求学生多动手操作,规范操作;实验报告的规范化及评定几方面进行改革。首先,每次实验课前,教师要向学生布置实验内容的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和思考,要求学生做到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心中有数,对一些实验项目提倡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对于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术采取增强感性认识――重点讲授、示范技术要点――学生独立动手操作――错误操作分析及纠正――学生掌握并巩固实验操作技能五步曲,并将其贯穿整个实验教学环节。再次,尽一切可能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要求学生多动手操作,独立操作,规范操作,比如针对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准备工作繁多的特点,给学生适当安排实验的准备工作等。结果显示本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在科学实验中严肃的态度、严密的方法和严谨的作风。
(3)过程控制机制强化实验教学管理
实验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应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坚决杜绝 “旁观族”。实验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随时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避免形成错误习惯。试验过程中发现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要及时提醒全体学生并定时检查错误的改正情况;针对基础较差学生,尽量抽出时间进行单独辅导。结合试验报告、课堂提问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科学态度,逐步形成学生较好的专业素养。
(4)多角度、多层次的课程评价体系
改变以往实验课学生成绩大部分依照实验报告进行评定的作法,引入多角度、多层次的实验课程评价体系。经验显示简单依照实验报告对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评定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因此,本课程秉承学校改革的精神实质,尝试通过改革实验课成绩评定方式实现以测带教、以测促教的效果。另外,改革初步尝试将学生平时进行的独立实验的评测结果作为最后成绩的组成部分。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首先,增加食品微生物学期末考试试卷中实验题比重(占实验总成绩的40%);其次, 对于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根据实验报告中取得的数据结果和理论分析进行成绩评定(占实验总成绩的30%);而对于操作性强的简单实验,以操作技能为依据给出成绩(占实验总成绩的20%)。学生的实验态度、平时提问、课堂讨论等也纳入实验课成绩评定的范围(占实验总成绩的10%)。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实验课教学的重视程度,巩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再次,加强对实验课实验报告的有效监管,在报告中设立更多开放性问题,尽量减少由简单的“是”“非”进行判断的环节。延长实验报告的监管过程,全面跟踪学生在完成报告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完全杜绝抄袭现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在试验中发现、发表自己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思考和看法,同时将课堂表现予以量化评分。
2.延续性实践教学――教授科研实训计划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涉及内容与实际联系紧密且对实际操作要求较高。经过十几年的教学积累和学生的反馈,如果单纯依靠课堂学习仅能满足对课程基本知识和操作的掌握。然而,本课程的相关知识及操作经常会作为学生毕业后工作或硕士研究生考试的重要内容。因此无论是基于一般本科生对课程知识掌握程度的提升或是对于少数需要在本学科有更高层次要求的学生而言,通过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吸纳部分优秀的学生进入教授科研课题,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是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我们教学团队对本课程各个实施细节进行重新论证。经过近半年的反复酝酿决定2013年春季学期第一次以本课程为依托开展“教授科研实训”计划,通过此计划的实施也希望为其他课程的改革提供思路和经验。春季学期(《食品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开课学期)教学周19-20周(根据具体情况微调)。每天计划标时8标时。
(1)教授科研实训计划选题
由于实验室客观条件限制,本计划根据学生兴趣及平时成绩考核遴选30名左右参与本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分课题分小组实验研究,每组设计独立题目。选题如表1所示:
表1 科研题目选题情况
(2)教授科研实训计划实施
实施过程中,指定每个小组组长,由组长负责,在查阅文献基础上制定实验方案,实验方案主要包括实验内容、实验方法、所需的实验试剂种类及数量、实验设备及数量、实验具体时间安排等事项。
实验结束后,由小组成员推选组员对本组实验成果进行答辩汇报,其评价由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两部分组成,答辩过程中针对同学们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一些新的发现进行讨论,寻找实验现象中蕴藏的理论依据,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用理论指导分析并解决问题。
通过采用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学习, 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 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 自觉利用学习资源, 发掘学习时间, 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学习和科研兴趣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佳琪,吕远平,姚开,何强,谭敏.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J]. 微生物学通报,2013,02:322-327.
[2]刘正峰. 研究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法律分析[J]. 现代教育管理,2011,03:79-83.
[3]高文庚,李平兰. 研究型教学模式在食品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 微生物学通报,2012,01:111-116.
[4]陈海琴,田丰伟,王刚,张秋香,陈卫,张灏. 本科生微生物学(食品)创新教学模式摸索[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6:23-2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164-03
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利用微生物来生产酒和酿造食品。如今,利用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对微生物进行改造,可以提高目的产物的产量、质量或获得新的目的产物,并符合工厂化生产的要求,从而使抗生素、酶制剂、氨基酸、维生素、核苷酸、生物碱、激素等微生物产品产量成倍甚至成千倍增长,同时产品质量也不断提高,各类微生物产品已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是高等院校生物技术类专业的专业课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往往太过理论化,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未能结合,学生学习难度大,感觉枯燥乏味;而且,教学实验安排大多是孤立的,在技术上不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不能将技能训练与生产过程有机结合,学生学完之后不知如何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不明显。显然,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今高技能生物技术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如今,许多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就是其中常用的一种。它依照教学目标将课程内容设计成若干个操作性较强的项目,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开展课程教学,将理论知识、实践操作与素质培养融为一体,学生在完成项目工作任务过程中,既收获了知识,又锻炼了技能。与传统教学法相比,项目化教学强调行动导向、项目载体、任务驱动、素质渗透、学生主体以及理论实践一体化,主要解决“怎么做”和“怎么做得更好”这两个问题,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1]。2007年,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生物工程系开设了《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这门课程,它是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必修课。自2010年引入项目化教学方法以来,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该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岗位需求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
按照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在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定位,依据职业岗位的需求,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即能根据微生物育种原理和基本操作流程,制定育种的实施方案,并按照实施方案应用微生物育种技术获得高产突变株,同时能对实施过程和原有方案进行评价和改进。课程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熟悉工业微生物的特征,了解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的方法种类;掌握基因突变及基因重组的机制;掌握工业微生物诱变育种的原理与方法;熟悉其他常用的工业微生物育种方法。(2)技能目标:能够根据微生物的来源与特性,选择合适的分离纯化方法,并进行分离纯化操作;能够根据微生物的类型,选择合适的诱变育种方法;会进行生产菌种的保藏及复壮技能;能正确使用微生物的培养设备,并进行维护。(3)素质目标: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具有较强的团队组织协调能力;具有良好的安全、环保和节能意识。
二、以育种工作流程为主线设计教学项目
项目化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学项目的设计。我们一般应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结合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项目。项目设计要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章节编排,不应以知识的逻辑顺序为依据来安排教学。每个项目都有其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的教学项目设计具有以下特色。
(一)课程设计思路
大多数项目化教学课程的设计思路,是将课程内容设计成基础项目、主导项目和自主项目。根据工业微生物育种课程内容、操作流程和职业活动的特点,笔者将该课程设计成一个综合性大项目,即果胶酶高产突变株的筛选。笔者将原先孤立、分散的单个实训项目综合为一个由9个子项目组成的前后连贯的大项目,其连贯性、整体性的特点更为突出(表1)。两个子项目互为依托,前一子项目的结果是后一子项目实验材料的来源。
(二)相关专业课程衔接
该课程项目产品为筛选出的果胶酶高产突变株,可作为后续课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生物分离与纯化、生物制品技术的项目化教学的材料。比如,可对果胶酶高产突变株的发酵条件进行摸索,或对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或从高产突变株中分离纯化果胶酶,或对提纯的果胶酶进行性质分析。从而完善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连贯性、整体性及层次性,实现了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
三、以学生为主体完成项目实施
在具体子项目实施之前,笔者安排有项目概述环节,内容主要包括:①课程简介:告知学生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项目设计情况、教学组织方法和考核方案等。②行业企业概况:介绍工业微生物的应用状况、工业微生物的概念及特点和工业微生物技术种类等。③后续课程任务的布置: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指导学生制定子项目实施方案。以微生物育种工作流程为主线,开展子项目的实施,每个子项目有各自的知识、技能目标。在子项目的完成过程中,教师只起组织、引导、指导和评价的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子项目的实施步骤如下。
1.项目导入。首先,教师通过案例或者问题导入学习项目,提出问题、给出提示,导入本次课程的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2.方案制定。学生通过图书馆或者网络查阅资料,以小组为团队讨论并制定实施的初步方案。笔者通常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该步骤。
3.方案确定。首先,每个小组以ppt形式向全班汇报制定的初步方案,分析实施可行性,并说明资料来源。然后,教师和其他小组对汇报组进行提问或评价。笔者通过交互式讨论,引入相关知识,最后由教师对各小组初步方案进行点评,同时提出修改建议,鼓励实施方案的多样性。
4.方案实施。学生按照确定的方案,合理分工,团结协作,共同完成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随时检查学生实施的情况,进行现场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参与学生的讨论,纠正学生的错误,全面掌控学生的实施效果及学习质量。
5.总结评估。总结以各小组向全班展示实训结果的形式进行。评估采取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进行。每一个项目均制定了技能考核方案及评分标准,结合学生提交的实训报告进行过程性评价。
四、以过程性评价为手段增强技能培养
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好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养成会起到促进作用。传统的单一笔试考核方式很难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素质和能力,与强调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高职教育理念不相符。本课程的考核以结果性评价为辅,重在过程性的评价,以静态知识考核为辅,重在动态能力的考核,学生综合成绩的评定以过程评价、技能考核和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个子项目的实施都要求进行过程评价,评价内容涉及子项目实施的每个步骤,以子项目5诱变剂量的选择为例,子项目技能量化考核表如下(见表2)。
学生、组长和教师为评价主体的三方,依据量化考核标准分别给出过程评价成绩,然后按照一定比例折合成学生的过程评价终成绩。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通常在学期末进行。课程总评成绩的组成详见表3。
现代职业教育,应该是一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重心应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特别是毕业后从事某种职业的谋生能力[2]。项目化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特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被有效调动了;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其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当然,以就业为导向,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线,以岗位技能促进学生就业,在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校和教师从多方面进行改革,比如教学观念、管理、内容设置、教学模式及结果评定等。
一、课程开发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强调理论与技能并重,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念即是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发设计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获得相关的理论知识、技能知识以及工作方法与经验,这一课程模式符合高职学生的思维特点及认知规律,在当今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课程改革中,借鉴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理念,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设计,基于工作过程开发构建了《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学习领域课程。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中,通过对辽宁省食品产业的调研,根据其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的需求,明确了为食品行业培养食品检验员、品质控制员、食品安全管理员及营养师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通过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描述和学习情境设计,形成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其中《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学习领域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专项能力的重要载体。
二、课程开发方案
1.根据职业需求设计课程目标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核心课程。食品微生物检验是食品检验工作岗位群之一,是食品检验工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的核心内容。本课程以食品微生物检验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为主线,使学生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够胜任食品检验员工作岗位的相关工作任务,如实验室使用维护与管理、微生物样品的采集、食品中微生物指标的检验、生产环境微生物指标的检测、出具检验报告等,同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善于沟通与合作的品质,树立质量与安全意识。课程目标描述如下:
(1)知识目标。掌握食品微生物基本理论知识;掌握食品样品采集和处理原则及注意事项;掌握微生物检验一般程序;掌握食品中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及酵母计数和致病菌的国标检验方法。
(2)能力目标。能根据相关要求,正确采集和处理食品样品;能使用国标方法,对食品中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及酵母菌、致病菌进行检测;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相关食品标准判定结果,并能规范书写检验报告;能正确使用微生物检测中所涉及的各种仪器设备;能按规定使用和管理微生物检验室,并能对微生物检验室的建设提出正确设计方案;在食品检验过程中,能与其他组员进行良好沟通,并能根据实际检测情况进行方法变通,解决实际问题。
(3)素质目标。增强食品质量与安全意识,确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客观公正的工作作风,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自觉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2.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开发课程内容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以典型的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开发设计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将理论知识渗透到工作任务中,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学习到必需的理论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教学编排上打破传统的课程章节,以建构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以实际工作岗位任务为线索,按照从行动到知识、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设计的循序渐进的课程结构。根据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岗位从新手到能手的成长过程,以典型的食品检验工作任务为载体,从微生物的认识,到微生物基本操作技能,再到食品中微生物指标的检测和生产环境微生物检测,最后微生物实验室的设计与管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进行合理整合,根据高职学生的思维特点、智能水平以及认知规律合理安排课程结构。
3.根据工作程序设计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教师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的用来学习的“情形”和环境,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的结果。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学习情境根据食品企业微生物化验室常规工作及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程序,遵循从入门到熟练,从单一到综合、从新手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同时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学习规律,设计了微生物的培养、微生物的观察、食品中微生物指标的检测、食品生产环境微生物指标的检测、实验室设计与管理等5个学习情境和15个任务单元。各个学习情境既相互独立,又存在平行、递进和包容的关系,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既掌握了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又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
4.根据行动导向设计教学环节
行动导向教学旨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下达工作任务,学生则根据工作任务,通过独立查询资料、分析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过程、评估工作结果等一系列行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与经验体系。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完全是在模拟企业实验室的校内实训场所进行,使学生能够在与企业环境相似的条件下学习和实训,同时,与学校的食堂及其他生产性实训基地合作,接受真实的检验任务,如食堂餐盘、环境的监测、食品原料及产品(如糕点)的检测等,学生有真实的工作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企业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以检验任务书的形式布置检验标准、仪器设备、检验程序、结果报告等工作任务,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实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开展教学;学生则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找资料、分析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检验工作,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锻炼,理论知识得到运用。任务完成后,师生通过共同分析、总结任务,进一步完善工作方案,完成检验任务的检查和评估。
5.以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学习评价
在进行学习评价时,我们将职业能力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既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也评价学生的工作态度与经验,这样就做到了既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也评价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权重为60%,终结性评价权重为40%,评价方案见表2所示。形成性评价包括工作态度、合作精神、职业素养、工作方法、工作质量等内容,终结性评价包括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这样的评价方式突出了学习过程的考核,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把学习当做乐事。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改革,以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检验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根据认知规律,设计学习情境,对传统的课程结构进行了有效的革新。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加深了对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岗位、职业标准及工作环境的感性认识,获得了岗位工作过程中的相关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6.
[2]赵志群.对学习领域课程的认识[J].职教论坛,2008,(4):1.
[3]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傅伟,袁强,王庭俊.学习领域课程《化工用泵检修与维护》开发与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1,(23):25-2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101-02
食品微生物检验是食品类相关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与食品理化检验、食品卫生检验和食品感官检验并称为四大检验课程[1],对培养高素质食品专业技术人才起到主要作用。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检测、鉴定等技能,通过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从微生物学基础实验着手到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设计,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微生物检验方法。食品微生物检验分析食品安全中生物污染,给课程赋予新的意义,但目前食品微生物检验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如学生对微生物检验认识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科研创新、独立动手能力差,操作不规范,毕业后难以满足企业及科研工作需求等。因此,教学中应强化生物安全意识、检验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提高学生对所学微生物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不断提高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教学质量。经过微生物检验教学实践,本文从教学过程中优化教学内容,重视实验前准备、强化实验操作过程、改进考核方法,以及从实验保障中师资水平提高和加强实验室建设等几方面进行总结,进而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重视实验前准备
我们的传统实验教学一般都是教师在实验课之前,将实验方案整理好发给学生,并将实验所用的试剂配好,如培养基、移液管(枪头)等包扎并灭菌,所需器材全部摆放好,上课时学生只需按照老师的要求和示范机械地照着做,做完实验后看结果。这样虽然方便了学生,节约了实验时间,但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全然不知,更谈不上在实验过程中实现遇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一系列能力的提升。这样下去束缚了学生的动手和思考,难以胜任日后的科研工作,也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准备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实验准备与我们的实验结论也密切相关。在教学中,从微生物学基础实验着手到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设计实验,通过讲解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关键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实验路线,让每一个学生亲自动手准备实验,包括实验前的每一细小的准备工作,这样学生对整个实验流程更清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加强他们对实验原理和步骤的理解,培养他们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有利于后期实验结果的分析,对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系统的操作技能有较大的提升。同时,也让学生深知准备过程对结果的影响,更能适应以后工作中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强化实验操作过程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也是一个重要的操作过程,准备中也起到了培养实验操作能力的作用。从微生物学基础实验着手到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设计实验,实验过程中的很多细节,如动手能力的强弱、规范与否等,直接影响微生物检测的实验结果。教师首先做好规范演示或视频教学,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再通过实践操作提升理性认识。微生物检验中无菌操作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贯穿采样、制样、检验等各个环节,决定检验的结果。通过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食品的安全评价基本技术方法以及基本的实验技能,同时将微生物检验的采样技术、接种技术、纯种分离技术、显微观察技术、微生物鉴定技术穿插各个环节。对有害微生物分析,着重强调病原微生物检测的特殊性及规律性,这也是我们实验中安全防护的必备知识。实验操作是我们实验技能的具体体现。
三、改进考核方式
考核方法是激励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手段之一。实验成绩是评价学生实验能力的一个标准,也是一种激励手段[2]。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依据实验报告的撰写进行评分,这种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情况。通过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可以带动全面教学改革,从而保证教学与实际检验工作的紧密结合,缩短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3]。改革后的实验成绩考核,包括实验准备、课堂操作、实验报告、综合测评和出勤率5个部分,各占总成绩的20%。其中实验准备主要考察学生对本实验的了解和准备情况;课堂操作主要考察学生实验的严谨性、脑手结合能力、与其他同学的协作能力,以及实验过程中良好的实验习惯等几个方面;实验报告主要检查学生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分析问题的全面性;综合测评是让学生随机抽取1个实验单独进行操作,可检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勤率是保障学生都能参与学习。多种考核方式综合运用,可以较为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实践操作的真实水平。条件成熟时可以举办食品微生物检验技能竞赛,以赛促考,更能促进教学效果。
四、优化教学内容
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应以企业对食品微生物检验岗位技能和知识的要求为依据,结合国家职业标准食品检验员的认证要求来选取课程内容,同时注重教学内容的应用性、系统性和前沿性。可以结合实际拟出《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标准,按照标准设置教学内容更能明确目标。该课程本身就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的,教学内容的应用性是选取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选取发酵食品及现代食品加工企业,进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以及致病菌的检验监测,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能力,也宣传了地方特色食品和企业,为学生毕业服务地方特色食品企业奠定基础。教学过程中,在保证传统微生物检验方法教学的前提下,加强先进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的引入,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如菌落计数中让学生采用菌落计数器与常规计数进行比较,同时基于免疫学建立的快速检验技术免疫荧光技术、ELISA技术、免疫印迹技术应用,也可能增设估计微生物数量和菌量的新方法ATP水平、阻抗和导电、接触酶的测定等[4]。中国经济正在融入世界,中国食品已经进入发达国家,我们的教学有时不只是我们的国标,还要参照国际上公认方法,增加相关教学内容。
五、加强实验室条件建设和教师水平培训
实验课教学常常受制于实验室具备的条件,教学过程是实验操作教学,而不是讲授教学。实验条件有限使实验操作教学过程中对于缺乏仪器无法完成的实验,往往选择不做,而当仪器数量不足时,则采用老师示范操作的方法,草草了事,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难以得到培养。加之现代食品微生物检测中,不只是有灭菌锅和平皿就能做实验,我们在有害微生物检测中要快速准确,还得依靠现代精密仪器。因此,加强实验室建设,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确保实验所需足够的台套数,是实验课教学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没有实验室的硬件基础,再好的实验教学也只能称得上纸上谈兵。由于教学条件受限,可尝试和企业建设标准化验室,以实训引导学生实践。让学生处于实战训练与学习中,实现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的融为一体。同时引入国内外公司的设备和试剂,联合进行部分实验教学实训,可使学校、学生与企业达到共赢的效果:学生学到了知识,公司宣传了产品,学校的教学效果得到提高[5]。还要加强实验室管理,尽可能开放实验室和普通仪器设备,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
实验室条件建设和教师水平培训是教学的保障。实验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往往决定着实验室水平和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是实验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6]。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所以教师要注重夯实理论基础、完善知识结构,不断学习,关注学科进展,广泛融入综合性知识,使自身的知识更丰富、眼界更宽阔、思维更活跃。现今的食品微生物检测不只是用传统方法去做,现在食品安全检测中提倡高效准确快速的检测,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同时,学校也要注重高水平人才的引进,优化教师结构,组织教师定期进行交流学习,建立高水平教学和科研技术团队,融会贯通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去。
六、结束语
食品微生物检验为保障食品安全和质量,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促进我国食品行业的稳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食品微生物检验教学尚存在较大弊端,如学生动手积极性不高,学以致用困难,难以胜任工作要求。本文虽然对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但随着食品行业不断发展,对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课教学的改革探索需要不断深入下去,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与综合能力兼具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建新,姚明兰,彭雪霁.创新性教育在《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教育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1):13.
[2]张佳琪,吕远平,姚开,等.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J].微生物学通报,2013,(02):322-327.
[3]严晓玲,闫丽萍,牛红云,等.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5):18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123-02
党的十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发展迅速,涉及面广,创造价值大,影响力广泛的学科之一,它既是生命科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又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对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教学内容多,知识点散乱;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实验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造和开拓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新时期全面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质量,对《微生物学》教改和课程体系优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微生物学》课程体系的优化
(一)理论教学
我们结合当前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和工科高等院校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新方案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计划的特点,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优化理论教学体系,合理取舍精简教学内容,避免各学科相关内容的交叉重复。同时,借鉴其他高等院校的先进教改理念,对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学重点放在微生物生理代谢、生长调控、遗传变异等内容,侧重于微生物在发酵、食品等行业的应用;对制药工程专业的教学重点放在微生物遗传和传染免疫等内容,侧重于微生物在生物药品行业的生产和应用。将课程系统化和模块化并重,结合专业,突出重点,秉持有传统讲前沿的渐进教学模式,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实践教学
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改变过去的培养方案中《微生物学》理论课时较多而实验课时少的不足,除了常规的如细菌、放线菌和霉菌观察及革兰氏染色等验证性基础实验,增设了土壤微生物分离纯化、水大肠菌群测数、酸奶和豆豉等食品制作以及柠檬酸和土霉素的中试发酵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这些实验中,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过程的操作到最后的实验成果展示及总结,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验平台的建设方面,2013年起购置的青霉素发酵工艺仿真软件和啤酒生产工艺仿真软件增加了学生上机模拟的实训环节,不断完善从理论到实践过渡的实验教学模式。
(三)教材建设
近年来出版的微生物学教材版本较多,内容和风格特点迥异,结合我校办学特点、专业背景和学生的基础等情况,选用具有系统、完整微生物学科知识体系和能反映当代微生物领域最新成就的优秀教材。生物工程专业选用了黄秀梨编写的《微生物学》和沈萍编写的《微生物学》作为主要参考教材。制药工程专业选用了周德庆编写的《微生物学教程》和岑沛霖编写的《工业微生物学》作为主要参考教材。同时吸收国外著名教材上的内容及微生物教学网络资源中的前沿性知识和科研新进展等资料,经过整理归纳和创新改进,以此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
二、《微生物学》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优化
(一)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在微生物教学中的不断应用,极大地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而且越来越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技术通过电脑将丰富的影像资料引入到教程,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整理优化后的教学内容,经过创新改进,形成了完整、丰富、生动的多媒体素材。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把优真和环环相扣的多种图像、文本和数据展现给学生,实现了抽象微观微生物世界与直观、形象和生动形式的转化。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教师制作了精彩而内容丰富的课件,使整个课题气氛更加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微生物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和优化,提高了整体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多种教学方式的融合
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以多媒体课件为基础,融入启发式、讨论式、自学式、目标任务式等先进教学方法,建立多媒体授课教师提问学生问题讨论教师小结布置作业的教学模式,实现了精讲精练、自学与辅导答疑的有机结合。课堂讲授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实物演示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要领和提纲清晰,阐释重点、难点和疑点,培养学生会学习的能力。有些教学内容,如证明基因突变非对应性的三个证明实验,我们安排学生自学并自己做ppt,并专门预留课堂时间,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反映同学对该问题的理解情况,再由教师点评和总结,以理解难点问题、强化知识点。通过这种参与、互动式的教学模式,积极营造出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氛围,将教学的中心由以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成为学的主体,在自主学习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三)实验教学模式探索
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我们采用三级模块化实验教学模式,包括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块,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块,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块。
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块,主要包括显微镜检技术、微生物染色技术、微生物培养基制备和无菌操作技术等,此部分主要结合理论教学,强化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探讨实验失败的因素和总结实验成功的关键。
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块,主要包括微生物的接种、分离、纯化、培养和保藏技术等。该模块中主要学习培养、分离微生物并分析实验结果等内容,先对学生进行讲座式的辅导,然后由4-6名同学组成实验小组单独完成一个综合性实验。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单个实验技能,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据分析与整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根据综合性实验内容要求和实验条件的许可,我们设立了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纯化土壤微生物、拮抗微生物的筛选和鉴定、抗生素的微生物发酵和提取等。
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块,该部分主要是为了拓宽学生视野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利用学校现有条件并结合学科相关专业教师的科研方向,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完成实验。这些开放性的实验项目由学生自主选题或者指导教师结合自身的科研项目拟定,如:中草药活性成分的提取及抗菌活性、植物病害拮抗菌的分离、筛选及抗菌活性检测、柠檬酸高产菌株的诱变育种、利用菊粉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等。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性想法,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
(四)创新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课程成绩包括考试成绩(50%)、实验成绩(30%)、平时成绩(20%)。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80学时,理论50学时,实验课单独设课30学时,制药工程专业微生物学60学时,理论36学时,实验24学时。针对不同班级采用了不同的考核方式。微生物学实验课的考核成绩由验证性实验模块和综合性实验模块的实验成绩(占80%)与设计性实验成绩(占20%)组成。上述考核模式,除了保证理论教学,更加侧重学生实验课的学习,以适应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这些实践活动显著的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这就对学校以后在实验硬件条件和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结语
通过上述的教学改革,我们探索出具有特色的《微生物学》实践型教学模式,满足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需要,体现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时代特征。实践证明,我们进行的《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切实可行的。课程体系更合理,教学内容和手段更丰富,考核机制更全面。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了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使学生更快的适应以后的生产和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1]张亚平,胡,熊杰,等.新时期《微生物学》教改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研究[J].世纪桥,2008,(5):122-123.
[2]唐丽杰,魏颖,王立群.CAI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恰当运用[J].东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07,5(4):57-5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243-02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为解决食品安全领域的突出问题,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01年在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率先以特色专业招生,2002年该专业正式成为教育部批准的高校本科专业。[1]邵阳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经批准于2006年开始招生。
邵阳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培养能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的主要目标。实践教学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着特殊地位和作用, 构建一个更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分析与检测类实践课程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必修的一类课程,是其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一部分,包含了分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微生物学实验、食品分析与检测实验等多门课程,实践性、应用性和综合性较强,抓好课程建设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对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邵阳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在食品质量监管部门、食品生产企业从事分析检测、质量控制、监督管理、安全评价、生产经营及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通过调研、总结和借鉴,从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食品质量监管部门、食品生产企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类人才的能力要求和技能要求着手,按照培养应用型食品分析检测、食品安全监管、食品风险评估、食品质量管理人才的要求,认真研究学生在分析与检测方面应具备的知识结构,通过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管理,
促使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三、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的基本内容
1.根据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以及食品原料、食品加工、食品流通、食品消费、食品监管等领域对相关人才的要求和能力结构,构建分析与检测课程类实践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2.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3.改革实践教学考核办法。
4.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拓展学生能力。
四、实践效果
(一)构建四模块递进式实践课程体系
邵阳学院构建了四模块递进式实践课程体系,包括独立实验课、课程实训、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优化了教学内容。
1.独立实验课。独立实验课由基础化学实验、学科基础实验、仪器分析实验、食品分析与检测实验组成。
有别于很多院校开设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我们开设了基础化学实验,包括四大化学实验的经典实验和综合训练,侧重分析化学实验。学科基础实验包括生物化学、微生物学中的经典实验和综合训练,如电泳、层析、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基础培养基的制作方法、无菌操作技术、大肠菌群的检测等。这两部分实验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知识,为学生提供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背景方面的实验技能训练,规范、掌握相应的基本操作,同时培养其分析、推理、总结的能力。
仪器分析实验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熟悉一些分析检测仪器的构造、用途、方法原理以及操作,重点是与食品分析与检测相关度比较高的一些仪器,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等。
食品分析与检测实验着重让学生熟悉、掌握食品常规检测项目的方法、原理以及操作,进一步熟悉有关仪器的使用,培养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构建了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三层次合理衔接、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和内容,对学生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进行了较系统的训练和提高,训练、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实训。食品分析与检测类课程实训主要包括食品微生物检验实训、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实训、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课程实训,采取开放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指导、答疑(根据食品行业的要求及发展,教师在有些项目上也可作些引导)。
在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实训、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课程实训、食品微生物检验实训中,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训方案。学生根据一种样品(可以是买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做出来的食品;可以是水果、蔬菜、牛奶,也可以是水果罐头、酒、奶粉……),自己查找资料,了解样品的常规分析检测项目、质量控制指标以及安全卫生指标,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进行样品处理,配制相关试剂溶液,分析检测其中的几个项目并作出评价(有的分析检测项目在食品分析与检测实验中没有开过,需要学生根据资料、自己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完成实训)。另外,在实训过程中将一些在食品分析与检测实验中不便以单独实验形式使用到的一些仪器设备,如快速检测的仪器、糖度计、酒精度计、质构仪、电子鼻、电子舌等融入到项目检测中,对快速检测、感官评价、小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等内容作一补充。这样一来,学生对食品样品的质量、安全指标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对分析检测过程有了较深的体会,初步掌握了综合运用各种检测方法判断产品质量是否合格的方法和技能,也锻炼了文献查阅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将食品分析与检测融入食品工艺学课程实训中,看着自己生产的产品,吃着自己检验合格的食品,学生感到新鲜、兴奋外,对从原料到食品的生产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学生变被动模仿为主动参与,激发了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结合食品生产链从原料到产品,融合生产工艺和分析检测,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实习。加强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缩短与食品企业生产实际、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及监管要求的距离,为学生零距离就业创造条件。
以邵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百威英博(湖南)啤酒有限公司等单位为实习基地,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参与分析与检测等工作,熟悉食品质量检测、食品安全监管、食品安全评价等相关岗位要求,促使学生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遇到的具体问题的能力和就业岗位适应能力,形成和提升职业能力,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和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4.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选题时,有意识地提供一些分析检测方面的课题以及一些新方法的研究课题,对学生在食品分析与检测方面的各种能力进行综合性总结和检阅。
(二)建设教学经验较丰富、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
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和双师型人才、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重点培养,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建设了一支教学经验较丰富、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
(三)改革实践教学考核办法
改变传统的一份报告定成绩的做法,根据不同模块实践课程的特点和要求,采用不同的考核办法。独立实验课的成绩由实验报告、基本操作成绩、实验理论考试成绩等组成;实训课程成绩由学习态度、方案设计、现场操作、实习报告或专题论文等内容组成;实习成绩由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实习单位评价等内容构成;毕业论文成绩按三部分评定,即学生毕业论文完成情况分、毕业论文质量分、学生答辩情况分。
同时引入了职业资格考核项目,70%以上的学生分别获得微生物检验、食品检验等职业资格证书。[2]
(四)培养学生创新素养,拓展学生研发能力
依托食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省级)和食品俱乐部(系级),以项目承载的方式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兴趣和素养,拓展了学生解决实际技术问题和产品开发的能力。
通过构建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认真实施,学生的分析与检测能力达到了食品质量监管部门、食品生产企业相应的要求,毕业生活跃于食品流通、食品监管等各个领域,工作在质量与技术监督局、药监局、上海城市超市、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百威英博(湖南)啤酒有限公司等食品质量监管部门、食品销售企业、食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监管、质检、品控岗位上(当然不局限于这些岗位,这里只针对分析检测岗位而言),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工作快,具有“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特点。[2]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4-0074-03
0 引言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以行动导向开展课程改革已经较为普遍。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包含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为教学目标的课程开发[1],其实,就是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和方法。《农业微生物》是农业类和生物技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间接对应职业岗位工作有食用菌工、苗木生产工、农产品质检员、植保员等。该课程所对应的专业岗位都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具备熟练的无菌技术和微生物纯培养技术,并能鉴别常见微生物种类,以及能够组织和按照试验规程开展试验或生产等工作的职业能力。以前按“需”培养学生以及让培养的学生适应“职业框架”的做法已经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职业行动能力,即培养的学生不仅会应用职业专业知识,还能够运用跨专业知识并且独立面对和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近年来,笔者对高职《农业微生物》课程进行了行动导向教学的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取得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1 《农业微生物》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教学是依据实际生产岗位的工作过程的需求来设计,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即无菌技术-纯培养技术-识别与初步鉴别等,分别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共同载体,实施项目教学,制定4个工作任务。
课程采用“综合能力训练-单项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职业能力初步训练”四级的能力递进培养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分别基于真实性的工作任务即制定整体的工作目标(构建整体思维框架)和工作任务(实验预期和设计能力训练)、部分工作环节(项目分解与实施,分解为若干的单项技能训练)、完整的工作过程(小的综合项目,综合能力训练)、生产过程(1~2项工作任务,职业技能初步训练)。例如:“工”的设计:以一个完整的企业微生物纯培养生产过程为工、学、教的共同载体,学生参与整体工作目标的制定,带着任务、按照生产流程完成整体目标。生产过程 是相互关联的,递进的,学生必须完成好每一个工作0
环节,熟练掌握单项技能(某一个生产流程)外,必须考虑前后生产流程间的逻辑关系;直到完成小型综合性项目,初步解决问题。最终完成初步职业能力的训练过程。“学”的设计:以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制定4个独立的学习任务来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的教学活动,实现了在做中学,学中做,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以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独立完成综合性任务以及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技能作为最终考核目标。
课程开发别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2]。例如,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课前设立问题,引导学生对学习任务进行探究,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在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和展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互相配合工作和讨论问题,进一步通过团队工作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教学中也从作业单的完成、任务单等书面资料及教师指导、示范和讲授,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全部教学过程,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
2 《农业微生物》行动导向课程开发内容
2.1 课程目标
《农业微生物》课程内容可对应于食用菌、植物组织培养、疫苗、微生物发酵、植物保护等各生产职业岗位,这些岗位有一共同的要求,即能够熟练从事微生物基本试验技术、准确辨识常见微生物类别,以及明确微生物与现代农业生产的关系及其应用前景,能够初步独立开展相关农业科学实验等职业行动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多维体)等。因此,开展课前岗位调研,确定岗位工作能力要求并作为课程教学目标,同时需考虑对应专业和相关职业岗位需求选定教学内容[3,4]。
2.2 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课程设计
按照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需求组织与安排课程教学内容[5]。教学内容按职业能力形成内在规律设计组织[6],以工作过程程序化教学内容,具体分解为4个学习任务单元。
1)微生物纯培养技术。 具体以“大肠杆菌的纯培养技术”为学习任务载体,旨在建立整体工作框架,即微生物试验准备工作至完成微生物纯培养的全部工作过程。重点学习微生物基本实验技术,以单项技能(配制培养基、消毒、灭菌、无菌移接、培养与观察、油镜的使用、革兰氏染色、观察识别常见细菌种类等)训练为主,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一边做一边学习,初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
2)微生物的深层培养技术。具体以“某食用菌或药用真菌的深层培养技术”为学习任务载体。主要针对目前发酵工艺、生物技术以及食品检验等岗位要求进行设计,同时也是对微生物纯培养(真菌的培养)的基本实验技能开展的进一步训练和巩固,即在前一个学习任务中教师示范和指导操作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学生尝试着自己独立操作,从而强化和熟练微生物基本实验技术技能。在这项任务中重点强调学生自主完成工作计划,并学习相关文献的利用,学会初步评价和预期试验结果。
3)微生物分离技术与计数。具体以“某生境土壤微生物的分离技术与计数”为学习任务载体。该学习任务是对微生物知识和相关试验技能的整体运用能力的训练和学习。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制定工作计划、进行试验准备、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统计结果。全部的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操作练习等多种学习形式来完成,教师只参与讨论答疑及考核技能关键点等的工作。通过学生完成一个真实性完整工作任务的训练,一方面检验了学生对微生物基本试验技能全面熟练运用能力,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综合运用微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的训练,从而实现了行动导向学习的全过程。
4)常见植物病害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以当地农作物生产主要病害诊断为学习任务载体,为后续课程的衔接而设置。拟在对微生物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的再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专业背景和职业岗位等真实情境渗透于教学中。引入真实的生产任务,对常见病害症状进行初步的识别,并通过运用微生物基本试验技术,对病原物进行初步的分离、培养和初步鉴别。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进行熟练操作,同时也对常见微生物种类进一步辨识进行训练,实现了课程教学目标。
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可明显的看到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微生物基本实验技术,对课程相关内容关注度高、非常注重知识的应用与实践,乐于思考,并且能够初步运用微生物知识和技能独立开展实践工作。
3 能力递进教学设计的教学实践
通过近几年的改革尝试,任务驱动教学设计的“做中学”、“学做一体”的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目前,《农业微生物》已经建设成为基于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的工学结合课程。围绕典型学习工作任务进行的教学中,多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大致分为几个层面。
3.1 以探究活动的设计进入课程
在课程入门的内容中,提出问题,“如何探究微生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每个学生需要制定自己的工作计划,然后参与小组学习和讨论,进入自主学习;每个同学会按照自己的计划去实施,在亲身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种学习方式产生的效果即是学生参与实践,获得了深刻的学习体验,学生会专注于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而对下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有所思考。
3.2 帮助学生搭建脚手架即实现支架式教学
进入学生想做,不知怎么做时的阶段,提出“如何培养微生物”,开展起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学习阶段。教师示范操作,指导和帮助学生学写实验或工作计划,进行试验准备,讲解基本实验技术及其原理,掌握通过创设情景和多媒体展示使得学生较好的微生物世界里的内容。以实景、实物直观教学和教学演示,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除能够较好掌握微生物学基本试验技术外,还有表现为一种很新鲜的尝试和学会了的内心感受。
3.3 展开抛锚式教学
通过上一个学习任务的完成,学生已经学会一些微生物的知识和技能,再进一步反思所学知识和内容还能够干什么,这时,应该做好信息资源设计及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例如,在一个现实的生产现场中,遇到微生物生长与控制的实际问题,如何解决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发现。同时,讲授案例,使学生接触更多的真实问题,使用抛锚或头脑风暴等教学方法导入新课。最后,设置“试着解决一些某生产中问题”的学习任务,又能再一次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微生物分离与培养技术的内容中,能够延伸很多专业问题,与后续课程及相关的岗位要求很好的衔接起来。学生们的体会是会用了、能用和有用。
3.4 知识拓展
以课程小论文为题的汇报演讲和交流讨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受到了学生们普遍的积极的回应。通过对“微生物在农业中的应用技术”为主题内容的思考和讨论,学生能够对自己所学的课程内容进行初步的总结和评价,对其他同学所述内容能思考、甄别和评价,等等,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对此教学活动印象深刻,感觉收获很大。
3.5 考核与评价
课程的考核也是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课程开发理念[7,8],由单项能力考核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形式;由单一的最终评价转化为全程评价;由教师单一评价学生转化为学生自评、学习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目前,已经开发出《农业微生物》课程的教师手册和学生手册中,每个学习单元都设有相应的评价单和考核单,对应于每个学习环节或工作过程。在开展教学活动中,按照行动导向教学的过程,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考核,每一个学习活动都会对应有个人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在评价和考核中都有对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评价标准(或分值),对每次的教学活动过程及教学效果能够给予很详尽的记录和评价,考核及内容过程清晰可见,利于学生纠错,也利于老师及时调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 教学效果
总结近年来的教学活动,以下做法的效果较为突出。
4.1 学前测试
课前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基本状况、知识水平进行摸底,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同时,建立问题点,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程的“问题域”,启发学生思考,建立起学生的学习兴奋点。经过几轮实践,本环节教学组织比较成功,学生经自我测试后,身心放松,表现为乐于关注本课程的内容,并且能够主动提问,敢于与老师交流。
4.2 任务驱动
在教学活动中始终贯穿任务学习。任务学习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去某个领域或生产实际探究问题、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需制定工作计划和落实解决措施等,是学生自身有学习需求的学习过程。针对学习任务的教学组织,老师主要侧重于做好辅助与指导学生的工作,灵活运用问题法、讨论法、小组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用。尤其是在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充分的实训训练,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学习体验,激发出很多有创造性的想法。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常常表现出更多的创新与尝试,极大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这样的教学活动,教学的内容显得很生动,教学的过程是快乐的。学生经历了思考和实践,经历动手动脑的过程,经历了问题、质疑与检查、反思和评价等不同的学习体验,对教学活动产生极大的满足感,内心感到很愉悦和充实,
4.3 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人文与科学修养
尊重学生,尊重学习的过程,尊重客观事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状态,关心学生;对
(下转第83页)
课程内容安排恰当、科学真实、符合学生学习特点;教师要成为勤奋学习、求真务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和具有批评精神的榜样和示范。
以行动导向教学进行的《农业微生物》课程开发和设计,多以行业具体问题组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丰富、教学现场成熟,利于学生形成行业印象并培养关注生产的意识,从而激励以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以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为整个教学活动中心的做法,对于所承担的每一项任务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要求有目标并相互关联,因此,学生的学习体验很深刻。特别是进行综合能力训练既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可以强化基础技能,达到教学目标。对于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习过程进行记录、考核,建立学生学习档案,指导学生完成实践目标,初步形成了学生全过程学习的控制机制。利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手段,创造随机学习、个性化学习与实践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 结束语
师生相互信任、互相理解、沟通良好,是教学工作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教师的职业态度、学业精神、能力水平等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工学结合课程的改革,更多的体现课程的开放性,学生学习也多显现出个性特点。因此,在教学中不断研究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执教能力,将始终是一个即老又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福军.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技术,2007,(23):39-40.
[2]陈启探.浅谈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催化作用[J].中国职业教育技术, 2005,(12):34-35.
[3]姜大源.信心、决心、恒心――论职校生的成长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2):11-15.
[4]毛卓琳,欧阳潘.初探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2):55-56.
[5]江荧,朱强.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及其示例[J].职业教育技术,2008,(26):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