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策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7 17:57:0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家庭教育对策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家庭教育对策论文

篇(1)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

现状之一:教子方法有失偏颇我们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不难发现,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望子成龙"型。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在:

其一、重视分数。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长几天都没有笑容。

其二、舍得投资。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或者亲自辅导,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书法班、英语班、美术班、音乐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完全是一种"责任"。

(二)"顺其自然"型。这是独生子女现象出现后,家长因为自身的价值观的认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可否认,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赖放弃。具体表现为:

其一、"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于是,长辈们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为"重心"、"中心"、"轴心"。"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时时刻刻牵动着长辈们的心。长辈们那"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

其二、"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然而,强烈的"希望"和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可以领导成千上万人的企业家,不能说服家里的一个"宝贝"而找老师"告状"、"述苦"的现象绝非个别。家长常常感叹在子女面前,教育"无从下手"、"伤脑筋"。

究其原因,家庭教育的超现实性和不一致性是造成"望子成龙"和"顺其自然"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主要症结所在。所谓的"超现实性",是指家长对待孩子"严"而出"格"。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过高的估价和希望,常常用邻居、同事的小孩的优点去评判自己孩子的成败,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所谓的"不一致性",是指家长教育孩子"严"不入"格"。在情感上,家长都重视孩子的教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忽视教育的点点滴滴。如"顶嘴"、"自私"、"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等行为,有的家长往往放松对孩子的严格要求。长此以往,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家长一旦醒悟,招数使尽亦束手无策。于是出现了学校里的"乖乖娃"成了家里的"小霸王"的异常现象。

现状之二:孩子的表现差强人意现实生活中的孩子,由于受家庭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了种种令人担忧的"怪圈"。

"怪圈"之一、崇拜金钱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学生对金钱已越来越渴望。在学生的口袋里,或多或少装有零花钱。据调查,半数以上的学生拥有个人存款,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学生手中有了钱,请吃零食、赠送礼物、请打台球、玩游戏机的现象随之出现;用钱请人做作业、做清洁的现象也不是什么新闻;特别是"下暴"现象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与"崇拜金钱"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怪圈"之二:浪费钱物我们通过调查后发现,学生经济收益的主要来源渠道有:

(1)测验考试成绩"达标"后的"奖金";

(2)替家长买东西时剩余的"零钞碎票";

(3)家长每天给孩子的早餐费和车费;

(4)个体经营者的孩子还有"帮工钱";

(5)亲戚朋友赠送的钱物……在学生眼里,这一切全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因而浪费钱物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可以随意浪费食物,可以随心所欲地更换文具,衣服鞋帽不时髦新潮就打入"冷宫"。学校门口的地摊,其热闹程度并不亚于集贸市场。学校拾到的各种衣物,极少有学生前去认领。

"怪圈"之三:流行享乐有的学生对生活十分挑剔:吃的要精细营养,穿的要新潮高档,用的要新奇漂亮。男孩玩的是四驱车、电子游戏机、变形金刚……女孩拎的是精致的小包,戴的是精巧的发卡,看的是精美的卡通书……有的学生上学、放学还要请人接送;有的学生干脆用钱雇佣"棒棒"背书包;有的学生懒得走路,打的回家让父母下楼给钱。在家里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怪圈"之四:唯我独尊有的学生在家里对父母的称谓已用"喂"来代替。不能不说他不爱自己的父母,不能不说他不尊敬自己的长辈,也许,在他(她)的心目中,或许他(她)更爱的是自己,更看重的是自己。现在的独生子女,只知受人爱,不知爱别人。缺少互爱精神,对别人、集体的事漠不关心;缺乏平等、公正的意识,对损害别人的利益的事无动于衷,他们心中只有"我"的利益。

在学生中出现的种种"怪圈",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污染着学生的心灵。消除"怪圈",亟待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

二、家庭教育的对策

对策之一: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

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开放日,利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全面指导家庭教育。

1、指导家长"信任孩子"。孩子是新生力量,相信孩子,就是相信自己。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对孩子有充分的信心。

2、指导家长"赏识孩子"。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从小就处在选择之中,几乎天天都有己的选择。

孩子的兴趣就是探索世界,越是不会干的,他就越想干,会了就不干了。孩子是培养教育的对象,不把孩子当宠物,不要剥夺孩子的权利。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在提高家长认识的基础上,采取同一的内容,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教育与评价。学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么做"。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以实践为重点,及时反馈,树立榜样,找出差距,再教育,再实践,从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学校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对策之二:重视家庭活动的开展。

篇(2)

1、独生子女家庭迅速增多,家庭原有教育功能淡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以及计划生育的实行,家庭的规模越来越小了,独生子女家庭逐渐成为中国家庭的主流。在过去的大家庭中,子女有各种各样的参照群体,在跟他们的接触中,在对他们的观察里,孩子们可以了解不同的行为规范,发展待人接物的能力。

现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淡漠了,家庭原有的教育功能淡化了,尤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被家长所忽视,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受到了大量的以至于过度的呵护和钟爱,以致谁“孝敬”谁,在当今已成了大问题。生活在这种教育环境中的孩子很容易出现“只知受爱,不知爱人”,“生理发展超前,心理成熟滞后”,“依赖性太强,能力太弱”等人格发展的严重缺陷。

2、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教育缺乏科学依据。

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但他们中的大多人还没有确立正确的人才观,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盲目性与随意性过大,让本应是理智的教育行为,染上了太多的情感因素。有的家长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教育孩子,总是一厢情愿的给孩子设计未来,片面的追求高分,根本不考虑他们的实际。还有的家长,教育是被孩子的“问题”牵着走,孩子出了问题,一阵“急风暴雨”,没有问题就相安无事,教育完全没有计划性。这些都说明许多家长没有掌握家庭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发展。

3、特殊家庭现象增加,教育出现新的难点。

近些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人涌向了城市,人口流动性大,许多家长无暇照顾孩子,孩子们寄宿在亲友家、老师家、学校里,根本就无家庭教育可谈。同时离婚率大幅度上升,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数量增多。这些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生活的温馨,普遍缺乏归属感,心理脆弱,容易受到伤害,对他们的教育以往的经验已不能胜任,稍有差错就可能把孩子推向某个极端,要求家长们提高教育意识,使家庭教育的影响力得以全面发挥。

4、现代媒体深入家庭,家长信息接受滞后。

在现代社会是信息的时代,各种形式的现代媒体带来了巨大的信息洪流,给孩子们掌握知识,了解世界,提供了快速、便捷、形象的手段。信息渠道的广泛性,使孩子和家长之间出现了很大的信息差,孩子们看到、听到、经历到的,家长可能全然不知或知之甚少,造成了沟通与施教上的困难。

以上几点就是当代中国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特点及容易出现的误区,然而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种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繁纷复杂的过程,在一个家庭中往往是几个误区并存,而且有些家庭肯定还会形成别的特点,出现其它误区,为了启发家长们联系实际,认识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问题,综合地去解决,特提出以下几点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供家长们参考。

1、知识准备

养育子女是一门学问,家长必须了解孩子各个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教育方法,根据年龄特点和个体特征进行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不具备儿童心理发展的知识,不了解青少年的特点,不掌握科学的教育知识,面处于个体成长中关键而又困难的发展阶段的孩子,家长们将难以承担教育他们健康成长的使命。

2、学会沟通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在家长的面前要封闭得多,家长们只有了解他们才能教育好他们,因此要努力学习与孩子沟通的技巧。要很好地与孩子沟通,首先要营造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还要对彼此的分歧持宽容的态度;并能做到认真倾听孩子的意见,注意观察他们的反应,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体察和重视他们的情感的需要。概括起来就是在沟通时要注意:选择时机,有问有答;平等对话,互相尊重;平心静气,细心聆听;分析后果,表达关心;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主动分享,鼓励求助。

3、做孩子的朋友,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由于家长们忙于工作,孩子们又忙于学习,双方共处的时间非常有限。但无论如何忙碌,家长也应抽出时间来和孩子交流,尝试着做孩子的朋友,了解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和他们一起活动,密切双方的了解。只有成为了朋友,家长才能对孩子的内心活动保持关注和敏感,对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家长们还应注意到,想要成为孩子们的朋友,一定要认识到孩子是独立的人,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将要成为社会的一个公民,必须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没有尊重,就难以沟通,难以了解,更谈不上敞开心扉来做朋友。也只有在尊重的前提下进行的教育才会有针对性、实效性。

4、向孩子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

孩子们学习和适应新生事物的能力是他们长于家长的地方,家长应该多向孩子学习,接受新的观念和事物,努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勇敢的接受新时代的挑战。这样,不仅自己能够跟上发展,还容易找到孩子能接受的共同语言,有利于与孩子的沟通和相互的理解。

与孩子一起成长,惟有这样,才能理解和欣赏孩子的成长,才不会片面的把是“文凭”当作成才的衡量标准,才能在平等、双向的关系中,真正担负起培养未来主人的重任,与孩子一起成功地跨入合作制的新阶段。

5、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使他们为自己负责。

作为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对事物进行独立的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强化他们的责任感,要告诉孩子,自尊是通过努力提高能力和履行责任来实现的。在孩子面临学业或生活等方面问题时,应该鼓励他们朝着独立的方向努力,以使他们做出自己的决定。当然,家长可以在合适的时候给予一定的影响,但即便认为某种做法是正确的,也应该有所保留。必须告诉孩子,决定最终是由他自己做出的,是由他自己负责的。

6、鼓励孩子接触社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能够在家庭和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并被人重视是孩子获得自尊并走向成功的关键,孩子们正处于自我统一性整合的阶段,正逐渐形成其人生观和世界观。这时一份社会工作是他们学会独立生活、形成自尊、自信的极好途径。

在培养孩子们独立性的同时,还要逐渐地把社会责任灌输到他们的心中,可以使他们远离懒散、无聊的空虚生活,形成守时、勤劳的良好习惯。

当然,还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帮助孩子们成为有责任感的社会一分子,就是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家庭内的家务劳动中,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任务,或者参加义务的社区服务活动。当孩子们不再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和需要,而愿意为家庭和社会提供忠实的服务时,他们就逐渐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了。

篇(3)

家庭教育,是培养人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古今中外,不少家长、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了探究,促进了孩子的健康发展。然而,近年来,在处于青春期发育高峰,中考升学关键的初三家庭教育实践中,相当数量的家长还存在着“重教而不善教”的现象,出现了种种误区。

一、初三阶段家庭教育的主要误区

(一)重智轻德的误区

1.重视智育,忽视其它。初三家庭教育中一个十分突出的倾向便是过分重视智育,把学习分数作为衡量孩子的标准,认为学习好是最重要的,关系到升学和今后的前途。为此,做父母的给孩子请家教,让孩子上无休止的补习班,到学校与教师交流的也只是孩子的学习;而对表现出来的自私、任性等问题,许多家长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只要学习好就可以“一俊遮百丑”,轻视德育。初三学生除了学习什么都不用做,家长忽视对其进行必要的劳动知识的传授与劳动技能的培养,使之丧失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体验,家长忽视劳动教育。

2.重视主课,忽视其它学科。初三家长为让孩子升入一个好高中,对孩子的数理化、外语等特别重视。家长认为孩子的唯一任务是搞好升学考试,不重要的学科,尽管孩子愿意,家长也不同意,如地理、历史、电脑兴趣班等,当上这些“杂课”时学生就请假回家补文化课,这在中考前一两个月更为明显。孩子兴趣得不到发展,动手动脑能力差,影响全面发展。

(二)重身轻心的误区

绝大多数初三家长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异常关注,经常补锌补钙防生病,但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孩子面对各种各样的考试,过高的父母期望,心理压力很大,家长却不予重视,还时常讽刺、打击学生,久而久之使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厌学、逃学、考试焦虑、早恋、网瘾等大多是由于抑郁、焦虑、过重的学业负担、家长对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等因素造成的。

(三)过度教育的误区

1.生活上过度关心和照顾。父母总怕初三孩子学习累,吃不好、穿不好,经常单独为他们改善生活,卖补品,上学车接车送。甚至有家长以不惜牺牲自己的事业为代价,在学校附近租房,对孩子百般伺候,照顾得无微不至。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不懂得也不会考虑别人,缺乏责任感,社会适应能力也差。许多孩子自私、依赖的坏习性便是在父母这些“最好”的动机下养成的。

2.学习上过岢要求和期望。在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加大的今天,父母深感学习、学历的重要性,所以一味地要求孩子考重点上名校。学习只重结果,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成了初三学生的惟一目标。晚上做作业至十二点是家常便饭,初三一年中也没有几天休息,为了节省时间吃饭还得加快速度。有的家长规定:“考试学科必须90分以上,80分为不及格!”一位东北育才学生的家长曾对我说:“孩子现在考的是初三年组第一,但还不是十分满意,因为第二名就差他5分,回去把孩子数落了一顿”。学习上过分要求,与其说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不如说是家长的无知与自私,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3.评价上过于消极和过度打击。初三学生很好面子,当成绩不理想时,失败感会和自责、自卑一齐压向心头,这时家长的肯定、信任几乎就成为他们失败后信念的支撑,动力的源泉。然而现在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表现在言行上,轻则“你就考这点分,你还能干啥吧?”重则“你这也不行,那也比别人差,干脆不如死了得了,就当我们没养你”。为此,众多学生感叹,在父母眼中,他们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被发现。

(四)其它教育误区

1.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纵向比较方面,家长往往用自己的经历教育子女,不厌其烦地陈述自己中考时如何好学上进,自己如何懂事,进而责备孩子“不思进取”等等。横向比较方面,家长往往拿同事的、邻居的孩子对其说教:“你看人家,这次又比你考得高,什么都比不过人家,哎!”

2.家庭教师代替家庭教育。据某市家庭教师事务所统计,在一些学校初三毕业班学生有70%左右接受各种类型的家教辅导,有的家长甚至还请陪读。初三家长忙于工作或学习,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便不惜重金聘请家庭教师,既辅导孩子学习,又负责接送照管孩子,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都推给家庭教师,孩子缺少了血缘亲情的关爱。

二、主要误区的应对策略

以上是当前初三阶段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几个普遍性问题。在认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又如何逐步扭转所存在的误区呢?我认为至少可以采取以下四点策略。

(一)淡化考试分数,注重素质全面发展

首先,家庭教育不是应试教育,考试只是检验孩子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事实上,影响孩子终生发展的因素中,起制约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学问,中考的分数并不意味着孩子的一切;其次,不和其他孩子进行盲目攀比,淡化过高的期望,家长要认识到人才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认真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培养其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强化心灵沟通,倡导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

初三阶段,很多家长没有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来看待,凡事都不与孩子商量,用父母的权威扼杀子女的思想,上不上补习班、上什么补习班、考什么高中都是父母说的算!这样,不仅让子女失去进取之心,萌生逆反心理,还往往产生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信任危机。因此,作为家长要学会倾听、懂得倾听,与叛逆的孩子进行书信交往,重视亲情之间的情感沟通,避免家庭教师代替家庭教育的误区。简单命令以至挖苦打击只能消极影响孩子,平等沟通、循循善诱才是家长教育孩子的重要方法。

(三)遵循初三特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1)适当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初三阶段,家长应多一点忧患意识,坚定让孩子吃苦的决心。生活上过度照顾,越俎代庖地给孩子创造一个优越环境,是无法让他们独立自主,成为一个真正成功者的;(2)见微知著,优化心理品质,家庭中孩子最容易无意识地展露自己真实的思想,家长应该对其只言片语加以重视,见微知著,矫正孩子的心理偏差,帮助孩子正确对待荣辱和升学,使孩子形成“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心理品质;(3)进行赏识教育,防止心理伤害,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和理解,对孩子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表示肯定,避免消极评价和过度打击,培养其自信。

(四)开展咨询服务,加强优质家庭教育经验交流

(1)大力普及家长学校,提升家长素质,初三阶段比较理想的作法是:在中学附设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等,系统地向家长介绍初三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家庭树立与主流文化相协调的教育观;(2)引它山之石,加强优质家庭教育经验交流,家长在教育自己孩子的同时,要吸收其他家长的成功经验,共同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质量;(3)建立和完善家教咨询服务体系,在现有基础上,以研究、咨询机构为主体,逐步实现融诊断、治疗、咨询、指导、救助功能为一体的家教服务体系,为提高家教科学化水平提供全方位服务。

参考文献:

[1]赵忠心.家庭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魏书生.与父母对话家庭教育.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 融合技术论文 下一篇: 大学市场营销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