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分析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7 17:57:0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工业设计分析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工业设计分析论文

篇(1)

因此,工业设计师作为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设计家,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而绿色设计的实质就是使产品来自自然,又回归自然,并在本质上更接近自然。绿色产品的设计,首先要考虑产品原料和能源的无公害和低消耗。现代科技的发展在为人们带来诸多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隐患。如制造一台个人电脑需要用700多种化学原料,而这些原料大约有一半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毒素,例如,用于制造电脑机壳的塑料都含有一层防火的有害制剂。一台电脑显示器中含有约2.5磅的有毒元素铅,如果将淘汰的电脑垃圾掩埋在土壤中,这些玻璃中的铅就会渗透出来,对土壤造成严重的污染,而现在采用的方法是将它们进行焚化处理,但在焚化过程中,这些原料将会释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和重金属,对空气造成污染,最终形成酸雨。鉴于这种现象,目前许多电脑公司都将注意力集中到产品从使用---废弃---回收处理的各个环节,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或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将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的能耗降至最低。最近,IBM公司宣布,该公司新的流水线中,制造中央处理器的塑料将可以百分之百的回收。瑞典的富豪汽车公司,最近也推出一项有关环境政策:该公司生产的所有汽车,从设计到变成废铁回收,都要考虑它对环境的影响,不仅最大限度地关注环境安全,而且关注产品从结构到设计、从生产,使用到最后处理的生命周期,以及购买零部件时,都要选择利于环保和可回收的材料。

提起消灭害虫,人们马上就想到施放农药,喷杀虫剂,可是当喷出大量的化学药剂时,不光杀死了害虫,还污染了环境,并使蔬菜瓜果中残留大量农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危害。而荷兰的一家蔬菜公司采用益虫吃害虫的构想:在蔬菜温室大棚内放置一台探测仪,测出该温室内的害虫数量,然后到专门生产益虫的工厂购买数倍于害虫的益虫投入大棚内,害虫寡不敌众,终被益虫一扫而光。这种绝妙的构想真可谓一举数得,既减少了污染(不用化学药剂),又保证了蔬菜瓜果的天然、洁净,而且还发展了一个相关产业-----益虫生产。

树立绿色设计观念重新审视现代设计

以往工业设计最终目标,是针对产品的基本属性:即在完成了该产品应达到的技术、功能、工艺以及市场的目标后,传统的设计目标就算大功告成了。而绿色设计则包含产品从创意构思到制造、使用以及废弃后回收、再生处理的各个过程,也就是包括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在考虑产品环境属性的同时,预先考虑防止产品及工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以此作为绿色设计的目标。

树立绿色设计的观念就是要让工业设计师认识到绿色设计产品是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新式武器,因为个体的消费动机虽然来自于他们的心理需求,但那需求的产生和发展却不能不受到社会消费时尚的强烈影响。

在德国,政府立法规定电视制造企业必须回收自己的电视机方能生产,为此,施奈特电子公司不久前研制出了一种“绿色电视机”,其零部件回收率高达90%以上。目前德国30%的商品已成为绿色产品。这得利于该国1977年实施的“蓝天使”计划:对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都符合环保要求,且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损害的商品,授予“绿色产品”标志。无此标志的商品,在进口时要受到数量和价格上的限制,虽带有明显的贸易歧视,却受到本国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认同。而后,西方其他国家甚至包括日本也相继建立了绿色标志认证制度,以保证消费者能识别产品的环保属性,从而也激励企业去生产无公害、低污染的绿色产品。

在日本,许多储存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旧木酒桶,以往都被人丢弃或当柴烧,一家具公司偶然发现并加以利用,使这废弃的木酒桶成了家具的上好木材。具体作法是:先将木酒桶拆开,将弯曲的木板条进行热压处理,然后再将压直了的木板条拼成板材,进行抛光,上漆等工艺处理,成了桌、茶几、长椅等家具的面板。利用旧木酒桶做的家具,不仅低降成本35%以上,而且因木酒桶长时间被酒精渗透、浸泡,制造出来的家具竟然从未发生蛀虫现象,这真是歪打正着!

进入新世纪,工业设计师今天所担负的使命,比过去任何一个时期都艰辛,他们必须面对许多新问题:要关注产品设计—生产—消费的方法和过程;要有效的利用有限资源和使用可回收材料制成的产品,以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量;还应从材料的选择、结构功能、制造过程、包装方式、储运方式、产品使用和废品处理等诸方面,全方位考虑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及解决方法。在设计过程中应把降低能耗、易于拆卸、使材料和部件能够循环使用,把产品的性能、质量、成本与环境指数列入同等的设计指标,使更多无污染的绿色产品进入市场。

工业设计从以往单调的机械化造型转向具有语意化、人性化的造型设计,并力求使造型简洁,设法减少空间、减少材料的浪费和消耗,使产品能耐久和持续使用,绿色设计不仅需要设计师的理性,更需要新兴科学和技术的融入,同时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绿色设计的推广不应仅限于设计师本身,更应广泛深入公众和消费者。绿色设计是现代设计师应有的良知和责任。在设计中表达现代与传统的统一,设计与生产的调和,生产与消费的默契,生活与生态的和谐。工业设计师应经常提醒自己:你的设计会不会减少人类带给环境的压力?能否保护自然资源?能否抛弃不切实际的设计?是否是民众真正需要的产品设计?是否能用少量能源而发挥更大的功能,以保护不再生之能源?……

顺应绿色潮流迈向绿色世界

近一个时期以来,回归自然的热浪从西方席卷到东方,且波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各个生活领域:在饮食方面,现代人热衷于不含农药、化肥的天然绿色食品,连野菜都成了都市人的美味佳肴;使用的食具,也追求粗犷,简朴的木器、陶器,这些大方、又有浓厚人情味的制品成了都市人的新宠;在服饰上,回归自然的风尚更是经久不衰退,轻松、自由、舒适替代了往日的华贵、繁锁;在室内装饰方面,都市人追求简洁、安宁的装饰风格,并用绿色的植物点缀,使家庭生机盎然,豪华、阔气不再是现代人所追求的家庭气氛,人们期望回到能与自然交融的理想家居中。在建筑方面,对回归自然的呼声更为强烈,现代建筑艺术大多体现人对自然的崇敬。但是,一些所谓的“现代建筑”,漠视自然,滥用材料,不仅给城市带来视觉污染,而且破坏生态平衡。在西班牙马德里的一座大型建筑物上,外墙用玻璃幕墙装饰,大片玻璃幕墙将蓝天溶入其中,一群在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鸟误将玻璃幕墙作天空,纷纷撞墙折颈而死,大厦底下堆积片死去的鸟儿。

在西方一些国家,已经出现许多新的绿色消费群,而且每年以20%的数量递增。他们在购商品时,拒绝购买受到保护动植物制成的产品。他们不光考虑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且还要考虑商品的环保、回收等一系列的问题,如:纯棉的服装穿着虽然十分舒适,但由于种植棉花需要使用大量的杀虫剂、化肥,所以纯棉的制品也许是破坏环境的非绿色产品。

我国虽然于1993年开始实行绿色标准制度,并制订了严格的绿色标志产品标准,但在某些方面还不尽人意:我国最大的工业和消费城市上海,每天都有50万不能回收的快餐盒流放市场,这些白色垃圾掩埋地下200年都不会腐烂,但常年累月与废水、废气等一起充斥我们的空间,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和生态环境。目前,在许多城市的快餐盒已改成可溶解的材料,一些大型商场、超市尽量不使用不易分解的塑料袋,而改用布袋或纸袋。合格的绿色产品是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在先进的发达国家,全民生态意识、绿色消费群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认识到蕴含在产品里生态方面的价值因素,并且从心里乐意接受它们,这就对绿色产品的工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只有无公害、耙能少的产品方能问世,方能走向市场,否则,就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没有发展的潜力。

目前在世界许多国家实施的绿色标志认证,不仅可以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而且也可以促进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正如著名管理学家乔治.温特在其所著《企业与环境》一书所述:“总经理可以不去理会环境的时代已经过去,将来的公司必须善于处理生态环境才能赚钱。”这说明,在目前的市场竞争中,谁拥有绿色产品,谁就拥有发展前景。我们工业设计师如果对这些动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或不认真去研究对策,进行预备工作,我们的工业设计将陷于被动的境地。

设计师要为人类的利益而设计,这个利益是指长远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短暂的。或者是顾及到这一面却又忽视另一面,或是当代人受益将来人遭难。目前市场上大量销售的一次性商品,从设计角度来看是可取的,因为它为人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同时也给企业带来利益。但是从“绿色设计”来看,从人类长远的利益考虑,从人类未来的生存环境考虑,一次性的消费品又是有害的。

多年来人们对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源、无污染的环境都习已为常。但是,人们眼前的这些生态环境都已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虽然造成被污染的河流、有害的空气的因素很多,但我们工业设计师对这环境加速恶化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

我们人类经历了从惧怕自然、征服自然、贴近自然与等三个阶段,近年来的工业与设计的变革,人类生活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类的生存条件与环境在许多方面有了重大的改善,但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遭到极大的破坏。人类除了要面临能源危机、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外,甚至还得面临人类自身的生存问题。最近频繁出现在国际间的一个新名词——“可持续发展”,说明人类能否长久在地球上生存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严峻问题。在设计理论界已有人提出“适度设计,健康设计”的原则,试图给设计行为重新定位,以防工业设计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防止社会过于物质化,防止传统文化的葬送和人性人情的失落,防止人类异化,让人类过健康的生活。正如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主席彼得先生所言:“设计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除可能成为人类自我毁灭的绝路,也可能成人类到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的捷径。”

提要:绿色产品开发,是从绿色产品的设计开始的,绿色设计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宗派宗旨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它强调保护自然生态,充分利用资源,以人为本,善待环境,绿色设计不应是一个倡议和提议,它应成为现实文明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绿色设计不仅需要设计师的理性,更需要新兴科学和技术的融入,同时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持久性,绿色设计的推广不应仅限于设计师本身,更应广泛深入公众和消费者,从设计、实施、完善为结构的良性循环将对文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树立绿色设计的观念就是要让工业设计师认识到绿色设计产品是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新式武器,因为个体的消费动机虽然来于他们的心理需求,但那需求的产生和发展却不能不受到社会消费时尚的强烈影响。

关键词:

生态环境绿色产品绿色设计可持续发展

篇(2)

现在,人们已认识到,设计不再是一门专一的技术,而是一个崭新的多方面集合体。有的学校开始把艺术和设计分开,共同上基础课,专业课则有各自的学术要求。而有的学校已把设计作为完全独立的分支。随着工业设计专业的成熟,逐渐发展起了自己的课程体系。绘画、电脑图形、材料、模型、模型制作及设计思维等课程与行为、社会和自然科学互相交融。

美国工业设计教育分布于下列三种体制的大学:公立、私立和自立。国家政府有权权衡每个学校对专业教育的确立,但不参与学校办学体制。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实力,根据自己对设计领域中某一方面的爱好,来制定设计教育方向。

有的学校为专门服务于某一工业而办学,如:汽车、电器、家具等;有的学校注重于实用主义的设计哲学研究;有的学校把美术与工艺设计相结合,在装演、展览、陈列、包装、标志等方面找到出路。

在州立大学中有18个工业设计教学点。学校一开始是用公众税收作为建校费用,以后学校以缴纳学费为办学开支。一般州内学生每年学费2000~3000美元,州外学生则加倍。工业设计教育中,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加州州立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为大家所关注,是公认的典范。

目前,有7所私立大学提供工业设计的高等教育。其经费来源于个人捐赠、对外服务契约以及昂贵的学费,一个学生每年学费1.2万美元,甚至更多。私立大学往往非常愿意与建筑、工程技术类学校有密切联系。

在美国还有12所自立艺术学校,其教育质量不如上述两类学校。通常以产品美学为教学中心。事实上,自立学校的成功教育需要更多的是模型研究、绘画、预想图及表现技能,而不仅仅是设计思维的研究与分析。重视艺术价值而培养出的学生一定会为工业所需,艺术学校希望不断培养这样的人才以适应消费品工业和销售业的需要。

除自立学校外,大部分学校还设有硕士水平的设计教育,学制两年。海外学生只需证明其有相当本科毕业的水平,也可进入研究生学习。否则,就要求他们从本科读起,或在研究生阶段同时进行补课。经验告诉我们,海外留学生必须经过本科教育,因为这个阶段可使他们感受到美国的设计环境,从中汲取养分。研究生教学主要是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论文题目进行实践指导。最近,伊利诺斯工学院已经开始了博士水平设计教育。

美国所有的工业设计教育点都是在各个最小学术圈周围产生、成长、经过确认而建立的。这些学术圈组成了国际工业协会。它建议不论学制长短,所设课程应按下列比例安排:

篇(3)

一、林业的基本功能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森林是实现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是陆地上面积最大、结构最复杂、生物量最大、初级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其特殊功能决定了森林在维持生态安全、维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1、林业的“三大”功能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项基础产业,又是一项关系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事业,肩负着优化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具有显著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既能为社会提供具有生态功能的生态产品,又能为社会提供具有经济功能的林产品和具有文化功能的生态文化产品。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具有缓解温室效应的功能。森林资源是陆地生态系统的蓄水库,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据有关部门测定,一片10万亩森林的蓄水量相当于一座200万立方米的水库。在年降水量340毫米的情况下,每亩林地的土壤冲刷量是60公斤,而裸地的土壤冲刷量高达6750公斤,森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木材是公认的原材料,可以制成人造板,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和车船等方面,也可以生产活性炭、栲胶、糠醛等林产化工产品。除木材之外,森林还可以为人类提供1100余种物产,其中不少是不可替代的。林业还可以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国内外事实证明,没有足够的森林资源,水灾、旱灾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就会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我国森林涵养的水量相当于我国水库总库容的80%。

2、森林兴衰的结果

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作为人类活动索取自然资源的主要对象之一,其索取的程度、目的都在发生变化,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们价值观的转变和人类对自然和谐共存关系的认识。森林的兴衰与人类文明的进程息息相关,回顾人类的文明进程不难发现,森林的繁茂曾为人类文明带来了光明,森林的衰亡亦曾导致了人类文明的衰落和转移。人类进入现代文明以来,对森林进行了大规模的利用和破坏。农业革命的兴起,大面积森林被开垦成农田;工业革命的兴起,大面积森林变成了工业原材料。联合国的《2000年全球生态环境展望》指出,人类对木材和耕地的需求,使全球森林减少了50%,原始森林80%遭到破坏。森林的锐减导致了荒漠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物种灭绝和温室效应加剧六大生态危机,全球陆地四分之一的土地严重荒漠化,60%的陆地淡水资源不足。近一百年来,北极地区的冰盖减少了42%,海洋面上升了50厘米。

面对生态恶化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威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林业与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中赋予了林业首要地位,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赋予了林业重要地位,以对人类、对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持续开展了中国历史上乃至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林业与生态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有效改善了中国的生态状况,而且为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经过不断的建设与保护,我国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功能效益不断增强。全国人工林已占到世界人工林面积的近1/3。据联合国全球森林资源最新评估,全球年均减少森林面积约1亿亩,而中国年均增加森林面积6000多万亩,我国人工林面积年均增量占全球年均增量的53.2%,成为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联合国评估报告指出,在全球森林资源减少的情况下,亚太地区森林面积出现了净增长,其中中国森林资源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其他地区的森林高采伐率。

二、河南省林业的资源状况

河南地处中原,境内北、西、南三面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环绕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平原(含盆地)、山地(含丘陵)分别占全省总面积的55.7%和44.3%。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风沙多,夏季炎热雨丰沛,秋季晴和日照足。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2—16℃之间,无霜期从北往南为180—240天,年平均降水量约为500—900毫米。自然条件优越,适宜林业建设。

1、林业资源规模

河南省坚持把林业作为实现中原崛起、构建和谐中原、促进新农村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围绕“增资源、增效益、增活力”的林业发展目标,坚持“完善平原、主攻山区”的林业建设方针,贯彻“谁种谁有、合造共有”的基本政策,推广了漯河等地“不栽无主树,不造无主林,造林就发证”的做法和鲁山等地开展宜林“四荒”使用权招标拍卖的经验。正确引导农民群众、社会力量植树造林、兴林富民,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林业发展,逐步推进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改革,加快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绿化步伐,强调稳定所有权,放活经营权,扩大自,巩固了林业的基础地位,扩大了林业的资源规模。据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省实现了林业用地面积、有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量、森林覆盖率“四增长”。全省林业用地达到6846.15万亩,有林地达到4054.5万亩,比上一次森林资源清查增加919.4万亩,增幅达29.32%;林木覆盖率提高到22.64%,增加2.81个百分点,年均增加0.5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活立木总蓄积1.34亿立方米。

2、林业资源效果

林木资源的增加使山区水土流失面积明显减少,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蔚为壮观,通道沿线森林景观初步形成。到2008年底,河南省有两个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17个县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12个市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45个县达到省定“林业生态县”标准。目前,全省处处呈现出生态和谐、林茂粮丰的喜人景象。

三、河南省林业建设的经济功能

2007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实施了《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和《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在继续实施好五大国家重点工程的同时,启动建设省级林业生态工程和四大林业产业工程。林业发展奏出的绿色交响曲,不仅使河南省在调整农业结构、培育支柱产业等方面的带动力明显增强,而且使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着良好的生态支撑。中国

1、林业发展拓宽了工业发展空间

2008年是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的起步之年,共完成造林合格面积601万亩,为年度任务的143.2%,创历史最高。河南省森林生态功能的年价值达3929亿元。现有林业资源每年吸收固定二氧化碳6805万吨,相当于燃烧2771万吨标准煤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约为全省电厂燃煤排放二氧化碳量的53%。森林资源的大幅增加,有效减缓了温室效应,实现了间接减排,扩大了工业发展的环境容量,提高了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2、林业发展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河南不仅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作为“中国粮仓”,河南粮食生产的稳定和提高对我国粮食安全无疑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林业是粮食生产不可替代的生态屏障。河南省在平原林业方面,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建设模式。全省农田防护林体系控制面积达8500万亩,巩固和完善了高效益的农业生产生态防护体系,提高了综合防护能力,阻挡了风沙,调节了气温,改良了土壤,显著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增强了农业生产抵御干热风、干旱、风沙、冰雹和霜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了农业稳产高产。对小麦影响最大的干热风灾害在河南省基本绝迹。河南省农科院连续17年长期观测表明,农田林网内风速平均降低35%~40%,蒸发量减少10%,相对湿度提高6.3%(最高可达29%),土壤含水量增加6.1%。与相同条件的农田相比,林网内小麦可增产6.8%~17.6%,玉米可增产5.5%~13.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农田林网的防护作用,能够使农作物平均增产10%左右。以河南省2008年粮食产量1074亿斤计算,农田防护林体系对河南省粮食生产能力的贡献可达百亿斤。

3、林业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

在搞好林业生态建设的同时,河南省把发展林业产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着力发展林业产业,壮大林业经济总量,奠定了生态与产业相互促进的良好基础。2008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527亿元,较上年增长21%,林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全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达到800万亩,经济林面积达到1300万亩,年产量达到670万吨。全省木材加工企业突破1万家,形成了以濮阳龙丰、三门峡湖滨果汁等企业为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供、销一条龙的林业产业化经营格局。林业在全省旅游业中发挥着基础和主体作用,全省已划定的30处国家、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有26处在国有林场。目前,全省建成省级以上森林公园97处。2008年全省森林旅游社会总产值达到86亿元,其中仅门票收入就达5亿元。据初步统计,林业建设为农村提供的就业岗位数为274万个,全省每个农民来自林业的收入平均达到762元,比2007年增长9.64%,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达17.1%。林业的发展优化了县域经济结构,增强了县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科学发展。

四、结论

河南林业建设特别是生态省建设的实践证明,林业不仅具有显著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而且具有突出的经济功能。林业的发展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能够拓宽工业发展空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应当加快林业发展,全面开发和不断提高林业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多功能需求,为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宣传局、国家林业局:生态危机与林业建设[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

[2]张陪刚:发展经济学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篇(4)

[1]杨柳,姜海涛.浅谈现代机械设计的特点及创新[J].机电信息,2013(03):155+157.

[2]王科炜,樊百林.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在现代机械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09):143-144.

[3]贺春华,张湘伟,吕文阁.传统优化算法与竞选算法应用于机械优化设计的比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0(03):46-50.

[4]宋昊妍.论现代设计方法在矿山机械设计中的应用[J].机电技术,2015.

[5]刘毅.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在煤矿机械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3.

机械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1]马恒强,邱亮.浅析工业设计理念在现代矿山机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2013(01):149-151.

[2]封丽琴.CAD技术在矿山机械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8):123.

[3]毛银氚.浅谈机械设计技术的现状与趋势[J].装备制造技术.2012.

[4]周一鸣,索春英.浅谈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1.

[5]丁继斌,封士彩.机械系统设计及其控制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6]魏玉新.现代机械设计的创新方法研究[J].装备制造,2009

机械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1]毛银氚.浅谈机械设计技术的现状与趋势[J].装备制造技术.2012.

[2]周一鸣,索春英.浅谈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1.

[3]刘志峰,刘光复.绿色产品设计与可持续发展[J].机械设计,1997,(01).

篇(5)

果树环割是指果农用刀具将果树的直立旺枝皮层环状割断,即根据枝条旺势相距1cm环割1-3圈,这种方法切断了果树韧皮部筛管的通路,阻碍叶片制造的有机养分向根系输送,而积累在环割圈的上部,并使生长素浓度下降,抑制环割上部枝条的营养生长,从而达到令果树促花保果的作用。国内的蜜柚果农常常因为传统刀具使用上的不便,操作易产生疲劳等原因无法高效的应对大面积的蜜柚树的环割工作。

那么,根据用户的诉求,为了提高蜜柚树环割的作业效率,引入工业设计方法及更加省时省力的电动工作原理对环割用具进行重新设计。使产品不仅在性能、可靠性、操作方便性上胜人一筹,还具有优美的造型和合理舒适的用户操作体验。

2.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1)理论意义。

本文将对于电动环割用具的设计理论进行深入的挖掘,并基于蜜柚果农对其在蜜柚树环割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探索。对利于蜜柚果农操作并提高作业效率及效果进行设计分析,旨在设计一个简便、易用、高效使用的蜜柚树电动环割机,来满足蜜柚果农的实际生产作业需要。另外,将对新产品工作原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一定的方法模式,为蜜柚果农普及新产品、新技术,甚至是对其他果树的环割用具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2)实际意义。

本课题是结合蜜柚树电动环割用具设计的实际项目展开,通过对于果农需求的挖掘和探索,与果农进行深入沟通,尝试设计新型的电动环割工作原理,形成一定的设计方法,用于提升果农环割效率,快速的实现大面积蜜柚果树的批量环割,甚至改变蜜柚果树的生产培育过程都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另外,虽然是针对蜜柚果树设计的用户需求,但是对于其他果树的环割用具设备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3.对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1)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倚仗,而设计则是与科技的发展相辅相成。基于用户需求的产品设计赋予了农业用具更人文化的特性,使之能更好更人性化贴近果农的生产生活,为果农创造福音。

(2)从果农需求的内涵分析研究,另一方面也对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一定的驱动作用。不管是产品还是服务,价值都在于满足人们在生产生活活动中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而基于用户需求的研究,也将促使人们不断进取,不断创造新的价值。蜜柚树电动环割机的设计研究,是对果农生产工作的改善,是直接解决人们在生产活动中面临的问题,宏观上也直接推动了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内容

(1)阐述需求的定义和以用户为需求主体的设计

首先对于需求的定义、内容以及其相关的时代背景等进行深入的解读,分析当代产品设计过程中的需求构成,其次对于一些以用户为主体的设计理念进行剖析运用,如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用户体验等相关知识,最后对于需求设计的应用进行分析,尝试总结归纳其系统性、普遍性以及特殊性等。

(2)对蜜柚树电动环割机进行全面的解读并在此基础之上研究利于使用的设计分析

从果树环割用具的新技术出发对环割的变革、环割用具的发展、种类和原理等进行梳理,对现有环割用具市场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主要品牌及产品情况、优劣势分析等,得出环割用具在设计过程中的一些设计要点。如图1所示,蜜柚树电动环割机主要利用稳固滚动轴的稳定作用,将环割刀头沿着蜜柚树树干环绕一圈后,割开蜜柚树树皮,以达到环割的目的。使用过程中由电池控电,将节省操作者环割过程中的用力情况,很好的解决操作疲劳问题,让作业更加高效、简便。

(图1)

(3)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深入研究蜜柚树电动环割机用户的便携性需求

对蜜柚树电动环割机用户的便携性需求进行分析,将使用背包式的方式来携带蓄电池,对蓄电池的选取上追求轻量化,以减轻操作人员的负重。让用户亲身使用,沟通改良设计方案,完成最终设计。最后对于设计的展开进行评价与总结,验证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并尝试形成一定的方法来指导设计工作的展开,为其他类似的电动装备设计提供积极的参考意义。

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1.研究的基本思路

(1)明确需求的相关定义和内容,阐述以用户为需求主体的设计

(2)对蜜柚树电动环割机进行全面的解读,明确现在果树环割用具市场的具体情况以及设计要点

(3)深入挖掘蜜柚树电动环割机用户的需求,构建目标系统,分析蜜柚树电动环割机的使用方便性设计要点,通过设计调研,得出转化策略

(4)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蜜柚树电动环割机设计实践,通过实际项目予以验证

2.研究的方法

(1)资料文献查阅分析:通过查阅用户需求、蜜柚树电动环割机的相关资料,如书籍、期刊、学位论文、学术论文等;利用网络资源了解用户需求开展的现有方法。并在后期工作中应用到建立蜜柚树电动环割机的基于需求的定位目标系统中。

(2)市场调研与设计调查。宏观上对国内外主流品牌的产品定位、技术特点等进行调查,微观上对各品牌的产品造型及其材料工艺、创新结构、人机分析、维护评价等细节上做深入研究并分析,为接下来的设计工作做准备。另一方面,深入的了解设备维护的工作步骤,发掘并分析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能够针对性解决问题,提升蜜柚树电动环割机在使用上的优越性。

(3)设计实践。

首先基于调研工作的基础上,针对实际出现的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优化。从设备的整体性上,对其机械功能结构、传动系统、控制系统提出合理的利于维护的设计原则,以标准化、模块化的方法为指导进行提案并优化细化。

其次,从设备操控合理性以及便携性上,对其人机交互的细节进行分析,提出改善设备操作控制和便携方面安全、舒适的方案。

然后,从造型的创新以及材料与工艺的选择上,对于细节设计方案进行整合并优化。在材料与工艺的选择上,一方面以造型的整体性,简洁大气的风格做依据,另一方面以设备实际的工作环境做参考选择例如耐脏、易清洁等有利于维护做依据。

最后,设计工作完成之后,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方案进行总结和分析,归纳总结出行之有效的设备维护便捷性的机械装备产品设计方法和原则,用以拓展应用到其他类似的产品设计。

现有的研究条件和基础

在用户研究理论方面特别是在需求,已经有趋于成熟的系统方法,有一定的学术著作,学术论文、学位论文针对这一理论展开了探讨。也有了一些企业和老果农在果树环割方面积累了实际操作应用的宝贵经验,这些都为本课题中对于蜜柚树电动环割机的设计展开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

篇(6)

自1919年美国设计师西奈尔在自己的事务所信封上印制“工业设计”一词以来,工业设计的领域逐步形成,直至今天,工业设计对社会、对生活的影响力无处不在,达到了空前程度。这使工业设计的教育既充满希望又面临挑战,既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又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与变革。以往的工业设计课程繁多,各门课程相互独立,标准化、齐一化的课程设置压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要,这导致了学生学习中的压力过大并产生挫折感,形成了不良的负面情绪。笔者通过对国内外院校工业设计课程的梳理及研究,结合实践经验对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进行重新编排,摸索出一套模块化的教育教学研究方法。

模块化教育模式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包括模块式技能培训模式(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简称MES)与能力本位教育模式(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在工业设计教学改革中,融合运用模块化教育模式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中的模块化和课程教学中的模块化两个方面,打破了以往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规范化、单一化的局面,增加了知行能力及实训技能的培养。

一、课程设置中的模块化研究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推进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和实用型技术人才,已成为当前专业课程设置面临的主要问题。工业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中运用了模块化的研究方法,从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门类的划分、课程设置、学时学分分配、教学进程的安排、课程标准的制定等方面都做了统一的构建。对专业课程进行重新组合,彻底打破原有的学科型课程内容与结构,遵循从简单到复杂、单一到复合、初级到高级螺旋上升的认识规律,将全部课程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解与整合,使其成为多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取向对不同模块进行选择和搭配,从而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

课程设置中的模块化分为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实践性教学模块四个模块。

1.通识教育课程模块。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主要涉及大学生所必须学习的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主要加强学生的人格塑造,道德理想、情商的培养以及促使学生的公共实践能力和基础实践能力和谐发展。

2.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涉及专业课程的相关基础课程,如专业导论、造型基础(包括素描、色彩)、构成原理(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设计表现、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等课程,其目的是为培养学生具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为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3.专业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分为专业主干课模块、专业选修课模块。

(1)专业主干课模块主要指相应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包括工业设计史、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制图、材料与工艺、设计程序与分析、设计方法学、人机工程学等课程。教授学生学会从专业的角度去认识问题,并逐渐学会应用专业理论进行实践的项目设计。

(2)专业选修课模块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等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主要包括产品造型、交通工具、雕塑设计、玩具设计等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水平、能力及就业取向进行相应课程方向的选择,从而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深度,以更好适应社会的职业需求。

4.实践性教学模块。实践性教学模块主要运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为特色的技能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提高实际技能操作能力。实践性教学增加了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实践中检验学习的效果,在实践中发展,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教学中的模块化研究

在课程教学中运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开发创造创新能力。在工业设计的课程教学中,模块化的运用主要体现在项目教学模块、案例教学模块、产品设计模块三个方面。

在项目教学模块中,其项目来源有教师指定设计项目、网络参赛项目及合作公司的研究开发项目。在教学中结合项目进行设计实践,使学生从收集信息、市场调研、设计定位、草图设计、方案选择、方案实施与评价一系列的设计程序出发,亲身了解设计过程,培养他们理论知识和设计实践的结合能力。以校企合作为途径的模块化实训基地建设增加了学生参与实践项目的机会。例如,学院与广东工业设计城签约实习基地,聘请具有多年实践工作经验的企业负责人和设计师担任客座教授,开展全面人才培养的合作模式。学生从大二开始与广东工业设计城内设计公司开展一对一跟踪培养模式,由设计城的知名设计师亲自指导和跟踪培养学生,直到完成毕业设计,经考核合格后直接加入所在公司就业,这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职业定向培养,还补充了校内实践师资力量。校企合作模式是现代高教改革和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产、学、研优势互补及结合。

案例教学模块是指在针对某一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行为环境中,形成职业行为能力的一种方法。案例教学模块结合实际的设计案例进行设计分析,图文并茂地讲解有利于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接受能力与解决问题的理解能力。在工业设计中,通常以知名设计公司成功开发的产品设计为案例,解析其设计原则、思维特征、产品形态创意与形态表达之间的互动关系等方面,力求揭示出产品形态创意中的基本方法和内在规律。同时,将成功的案例经验与失败的案例教训相互对照,拓宽设计思路,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由工程师布里尔花费7年时间为克莱斯勒公司设计的“气流型”小汽车,虽然充分考虑了空气动力学原理,对产品的结构及机械性能也进行了精心设计,具有可靠性、舒适性及可行性,但最终销售失败,其原因在于外观造型过于标新立异,不能符合同时代消费者的审美观念;斯堪的纳维亚的汉宁森设计的PH灯具至今仍畅销而经久不衰,在于其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科学的照明原理。

在具体的产品设计中运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标准化、通用化设计。根据模块的定义,“为便于扩展功能及更换而按标准化设计并组装起来的硬件积木块”。①1907年,德国建筑师、设计师贝伦斯为AEG公司设计的电水壶,共有两种壶体模块、两种壶嘴模块、两种提手模块、两种底座模块,再配合黄铜、镀镍、镀铜三种材料,光滑、锻打、波纹的三种表面处理形式,可以灵活地装配成80余种水壶。这种运用有限的标准零件灵活组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同时可以大批量生产满足巨大市场需求。②德国是最早使用模块化设计方法的国家,甚至产生了产品中的系统设计方法,将产品标准化生产与多样性的选择结合起来,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系统设计不仅具有功能上的系统性,在造型上也多以简便、可组合的形态为主,因此产品的造型中几何化、直角化的趋势较为严重。例如,古洛特与拉姆斯设计的袖珍型电唱机收音机组合采用方形体的造型、标准化的部件,可分开使用,可组合使用,这是模块化使用的雏形。直到1960年,西德Hafele公司推出一批命名为Varianat32系统的五金件,采用了一个共同的模数系列,使得“32mm”系统模数化家具在全球内使用及推广。③模块化产品设计方法有利于大批量生产加工及节约加工成本,保持产品造型风格统一性以及造型符号的完整性,但同时却不利于市场的个性化需求。

工业设计专业模块化的教学改革从课程设置、学时分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开发创造创新能力,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

(注:本文为2010年武汉工程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X201035)

注释:

①郑家亨.统计大辞典[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篇(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迅速,开办设计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培养的学生人数也呈几何级数增长。这其中包括大量的三类城市高校创办的设计艺术专业。

经过一定时期的实践,地方高校的设计教育对提高学生升学机会、服务区域经济等的作用已经得到肯定,但由于区域、生源、经济等因素造成的设计资讯闭塞、学生视野狭窄、课程内容陈旧等现实,与艺术设计本身所具有的时尚性、先锋性等特性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这种状况逐渐在基层的设计教育界引起广泛的思考:我们为培养具有创造性的设计人才,究竟应该如何构建更具前沿性、更有生动性的设计教育模式呢?

笔者认为高端消费品分析是提高地方高校设计专业学生专业视野、设计思维的理想手段,这其中包括了高端品牌设计分析与高端品类设计分析的双重内容。这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提高学生专业欣赏水平和创作水平均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地方高校设计教育的特殊性分析

现代设计与商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使得经济水平大幅提高,社会对设计实力的增长需求也变得尤为突出,在过去的十余年中,社会见证了中国设计行业的巨大发展,无论是设计教育的发展数据还是设计公司的行业数据都是很好的证明。

但是,这一发展并不是一条永续上升的直线,由于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密切,这其中经历的经济动荡也会影响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脉络,如2009年左右的全球经济危机时,设计行业也出现了疲软迹象。行业经济的发展与相关行业的就业形势息息相关,就业问题又会对教育需求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可以在高校设计教育的办学情况中看到一些兴衰的迹象。

设计教育的办学环境在整个教育效果的评价中也起到重要作用,这其中包括时代背景和城市氛围。时代背景所决定的经济大环境与一定时期的政治、科技发展均有关系,对设计教育而言可以选择的余地很小;相对而言,城市氛围因素值得我们投入更大的精力研究一个更加适合的发展方法。

我们可以将城市分为三类,第一类界定为国际化都市,如上海、纽约、东京、伦敦等;第二类为发达城市,如南京、杭州、苏州之类省会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第三类城市主要指一般二、三线城市。从我国近年来开设艺术设计教育的学校名录来看,伴随设计教育在全国的遍地开花,大量地方高校开始参与其中,相比较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在第三类城市兴办设计教育显得更为困难,由于此类情况涉及的学校数目巨大,城市范围广阔,值得加以重视及研究。

地方高校受城市因素的局限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城市文化氛围薄弱,博物馆、美术馆发展受阻,展览机会较少,市民包括设计专业学生接受“博物馆教育”的机会渺茫。其次,流动人口偏低,城市人口基数低,往往伴随着文化包容性不高的情况,这使得创意产业在此孕育困难。曾有研究组织调查认为,城市的同性恋比率与文化包容性相关,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包容性作为城市创意指数的评价标准之一。由此可见,三类城市在引进和保留高级创意人才包括艺术设计人才上均没有优势可言,这也阻碍了此类城市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再次,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为当地设计教育提供的就业岗位与实习机会,可供教学参考的实践基地也难以丰富。

二、高端消费品分析定义

依据国际上的通用概念,高端消费品的定义为: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具有高品质、高价格、独特而稀缺等特点的商品。q就我国的现实情况而言,目前高端消费品在珠宝、化妆品、箱包、钟表、服装等领域较为集中。高端消费品较普通消费品所具有的高品质、高价格、高附加值、高稀缺性、高创意性等特征无一离开艺术设计的范畴,在此类产品中,创新往往带来品牌、产品的高附加值。

站在设计教育的角度来看,高端消费品分析是提高三类地区高校设计专业学生专业视野、设计思维的理想手段,本文关注的高端消费品分析包括了高端品牌设计战略分析与高端消费单品设计分析的双重内容。这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提高学生专业欣赏水平和创作水平均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高端消费品分析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方式探讨

就品牌而言,高端消费品往往将不同要素相结合,使单品为品牌、品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附加价值。在营造这些附加价值的过程中,关于高端消费品及高端消费品牌的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文化创新,从理念到方法均成为设计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尤其在信息资源相对闭塞的三类城市高校,这种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在多年的设计教育实践中,大量有说服力的案例已经表明,高端品牌的经典案例无论从资源到主题、从视角到方法、从体裁到媒介都给予了艺术设计教育以丰富的经验与重要启示。

其实,在设计教学中对于经典案例的运用并不陌生,相信接受过正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学生很少有不知道巴塞罗那椅、红蓝椅、鸣叫水壶、香奈儿2.55包这样的单品,鲜有不知道德国博朗、美国胜家、日本索尼这样的品牌。但对今天的设计教育而言,优秀案例的引用不应仅限于经典、不应仅限于设计史的课堂。本文强调的高端消费品分析在三类城市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应用,尤其要强调的是案例的时效性,以弥补区域之间的信息不对等差异。

在上海学习家具设计、产品设计的学生不会对“宜家”感到陌生,宜家每年都要接待不少设计实践课,教师组织学生现场完成产品设计速写在宜家并不少见。在这样的环节中,学生参与其中,体验最新的设计产品。“无印良品”也是一个值得在设计课堂分享的品牌,因为它独特的品牌理念、简洁的产品设计、先进的环保思想,均为设计专业学生提供了学习资源。并且,“无印良品”品牌营销本身便十分注重对民众设计意识的教化作用;其灵魂人物原研哉近年来出版了数本书籍以宣传其设计理念,包括《请偷走海报》、《设计中的设计》、《白》、《为什么设计》等,此外还有《无印良品》、《无印良品的设计》等书籍,这些书籍购买方便,可以成为三类地区学生获取设计理念,尤其是设计品牌策略相关知识的良好方式。

相较以品牌为单位的整体学习案例,学生个人采用成熟、完善的书籍资料获取,以学科门类、产品品类进行分类的案例,则往往更依赖于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对时尚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从而将最前沿的设计资源与学生们进行共享交流。以工业设计中汽车设计而言,奥迪、宝马、奔驰这类高端品牌的概念车型往往具有超前的设计意识,对第一类城市的设计学生而言,能至车展现场一睹为快当然能捕获更多的细节信息;但对于交通不便的学生而言,通过教师对相关资料的编辑整理与分析讲解,也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服装设计领域,永不缺席世界时装舞台的香奈儿、华伦天奴、迪奥等品牌,为学生们提供了最新最权威的时尚资讯,这种资讯还可以运用到流行色的预测与使用上,进而与其他设计制造行业产生交叉影响。这些案例均可以以新媒体的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得以运用。

所幸,近年来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地方高校的设计艺术教育更容易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这也有利于地方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与就业相对接。

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对高端消费品资源的分析与使用,要加强多媒体教学在构建高端消费品分析教学中的作用;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高端消费品分析设计成帮助学生自我构建设计资源信息的获取体系,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创新模式。(责任编辑:尹雨)

注释:

q马龙龙,刘畅.我国高端消费品外流成因与回流政策研究[J].北京: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6).

参考文献:

[1]郑玉香,梁红.我国高端消费品的品牌创新与策略[M].南昌:企业经济2015.07

篇(8)

一、引言

从呱呱落地、呀呀学语的幼儿到聪明多动、活泼天真的青少年时期,这一儿童年龄段是我们人生中最快乐的时期,同时也是我们塑造健全人格、开发智力、引导良好审美价值的关键时期。儿童在初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由于对周遭环境的好奇所以产生了操纵摆弄物体的愿望,而玩具以其特有的色彩、奇异的造型,悦耳的声响、多变的玩法等方式吸引着孩子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对儿童的教育起到了不言而喻的巨大作用。所以对玩具的设计不仅是为了增加企业效益更承载着教育下一代的重要使命,作为儿童玩具设计师应当准确深入的意识到儿童玩具的重要意义。而我国的玩具设计在历史长河里创造出来许多绚丽多彩的文化光芒,反映着我国每一个历史阶段的经济、科技、文化艺术面貌,产品形态迥异,反映着鲜明的文化内涵。并随着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进步而发展。

但是尽管如此,我国传统玩具仍然是以简单耐用为主,多表现为中低档电动型、拼装型、装饰型玩具,而大部分玩具都无法达到儿童与产品的良好互动,更谈不上其教育意义。现如今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教育素质的提升,现在的儿童玩具市场行情是家长在购买儿童产品的时候更加趋向于对玩具教育功能的考虑而不在只将玩具作为孩子们消遣娱乐的一种工具。由于这种对子女的智力开发的重视性,家长对玩具的选择更为追求新颖的益智类玩具。此类玩具不仅外观精致,有很强的观赏性而且由玩具本身带给儿童的快乐和教育功能也较之传统玩具更为明显、突出。儿童益智类产品包含多种类型,按照形式可分为:积木类、拼装类、数字算盘文字类等等。由于儿童属于个体消费的依赖期,他们对玩具的选择完全依赖于父母对玩具的消费观念。产品的审美价值决定了家长的消费动机。

二、审美价值

儿童玩具作为产品即以物的形式而存在的最根本属性是它的功能性,它是为了满足儿童的需要而产生的。在设计中功能与美是联系在一起的,是玩具设计的本质所在。无论玩具的设计如何展现都以其形态表现出来,形态的的表现又要依靠当今时代科技的发展和推动。本篇论文就是要通过对部分玩具的详细分析来阐明儿童玩具审美价值的三要素,即功能美、技术美和形态美。

1.功能美。 “寓乐于教”,体现在让孩子们在玩具能够给他们带来教育意义的同时快乐的成长。其一,玩具产生的最初目的是提供给孩子们以愉快的情绪。在孩子的眼睛里,玩具只有好玩与不好玩之分。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永远乐于追求新奇的东西。我国的玩具设计越来越重视产品的新奇性,不仅从外形方面设计的精巧可爱,而且在玩具的玩法上也匠心独运。例如传统魔方在问世之后受到了儿童的普遍喜爱,甚至是大人都爱不释手。但是我国对魔方的设计并不只限于方形魔方,还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异性魔方如图1,它又包括五魔方、金字塔魔方、粽子魔方等,这些游戏都是运用数学中的几何形式来调动儿童的好奇心并且通过儿童自己的动手方式达到开发儿童智力的目的。其二,我国的传统教育方法认为:“子不教亲之过”,而且我国的独生子女现象使得家长越来越重视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沟通。但由于大人与儿童的思维方式不同往往造成家长无法理解孩子的观念。针对这种现象,越来越多的亲子游戏出现。这类玩具成为了父母与子女间的情感沟通的纽带和桥梁。逐渐打破了以往儿童产品只在儿童中流传的这样一种传统模式,那么父母在游戏中的加入,增加了整个家庭的亲和力,也使得儿童在娱乐中受到父母更多的教育和关爱。一个玩具的设计带给儿童情感上的愉乐满足、带给一个家庭更加浓厚的亲情氛围,那么它的存在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寓教于乐”,由于玩具本身的特殊性使得它具有另一项更为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它的教育功能。好的儿童玩具不仅是富有趣味和新鲜感的“益友”,更是能够教育孩子身心健康的“良师”。由于家长对玩具教育功能的重视使得设计师着手从儿童玩具教育功能方面独创其特色。我国在其教育功能方面主要表现在对DIY玩具设计的开发。这种玩具更能加强人与玩具之间的互动,更能培养孩子的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更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更能在儿童娱乐的同时锻炼孩子脑细胞的发育。例如图2所展示的玩具“3D空间拼图玩具”,它是DIY玩具的典型设计方式。孩子们在亲自动手拼合城堡的同时,在娱乐中训练了手脑的协调感知力,训练对立体空间的观察力、想象力,提高儿童的色彩视觉辨别能力。当玩具拼图拼凑成功后,孩子面对自己的成功作品时实现了对自己能力的认可,无形中增加了儿童的自信心。这种自信心的树立是对儿童的发展非常重要。另外积木类玩具不再单一的只是开发孩子们的左脑逻辑思维,更加注重孩子们右脑的情感发育。另外该玩具的设计不在只针对一个孩子,而是更趋向于是通过多个孩子之间相互合作才能够完成的玩具。这种玩具很好的培养了儿童的创新思维、团队精神等。

2.技术美。“用科技保护儿童”,由于考虑到儿童的免疫力低下、危险意识性淡薄,针对这种危险性问题,设计师对材料进行了研发。例如图3的积木类产品,图中右上角是玩具的单体积木,它的体积过小,使得它容易造成儿童的误食。既然不能从形态方面考虑就从其材质方面来考虑。这种玩具是以玉米淀粉这种有机材质为原材料的,当它的包装在外时,柔软而不易断裂。用单体积木拼装后形成一幅有不同小动物的场景,看起来是如此可爱。最重要的是它能够溶于水。使在不小心吞食的情况下也将情况的危险性降到了最低。

“用科技强健儿童”另外,儿童的身体和智商都处于成长阶段,其大脑思维发展特别迅速,如何使玩具一直保持它的新奇性这就为设计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在这种问题驱动一些拼装类的产品设计师想到一种可持续的,即整合性的设计方案。这种产品的厂家为每一件玩具都标上产品条形码,购买其产品的消费者可以根据儿童的智力发育情况到厂家进行产品的再升级,这种设计模式不是产品的调换而是在产品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玩具智力性和新奇性。还有一些玩具设计师在玩具表面有一层特殊物质,让儿童在进行娱乐抓握的同时,手掌的各个穴位受到这种特殊材质的的刺激,进而可以有效的促进脑细胞的增长,使儿童的身高、智力水平等明显提高。

3.形态美。 “儿童认知的形态”,我国儿童产品的外部造型特点,简单而不失趣味。为了提升儿童审美感,玩具的外形设计上融入了很多传统的或时尚的文化设计元素。例如图4所展示的玩具是“蝴蝶迷宫”,在外形上运用了我国传统文化符号—蝴蝶扇。玩具的设计原理是将散的珠子用磁棒吸住,在弯曲的道路中,将散珠带到蓝色终点的位置即可。在玩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会识别图形,数字,颜色。这种将我国传统文化运用到儿童玩具设计中的创作方式,可以从小塑造孩子们的传统文化理念。这样的教育渗透使孩子们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根深蒂固,无论将来儿童长大后是否从事设计这一行业都对他们审美价值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如此一来,也将我国的民族文化一代一代的流传下去。再如图5,如果仅认为它是个水立方形态的纪念品,那么就错了,它是集趣味性和挑战性于一身的魔术盒玩具。这个玩具是把几何学原理运用的到外形似水立方的木盒之中,想要把这个盒子打开是要有相当难度的。可以锻炼儿童的动手能力,并可以很好的开发右脑。这种玩具在外形上设计为时下最流行的文化符号——水立方。这种玩具与时代文化内涵的结合,可以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审美价值诉求。

“父母认知的形态”,由于儿童能力的局限性,玩具最终的购买主体是其父母。而父母的生活环境、教育背景、教育状况、审美修养等因素造成了对玩具的多样性选择。在保证家长对儿童玩具的安全性、耐用性等基本诉求外,设计师应认真的进行市场分析研究不同是社会群体对儿童玩具产品的需求。可根据消费者所在地区、儿童年龄段等划分为依据从而调整产品的生产工艺。让父母对孩子的“望子成龙”之情通过玩具的展现出来,以引导家长们的消费趋向。本着“为儿童的身体成长和智力开发设计产品,为父母的审美需要设计包装”的原则,使得我国儿童玩具设计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

三、总结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各国儿童玩具的技术质量趋于同化,但如何赢得玩具市场,完全取决于设计。这种迎合大众的设计体现在儿童玩具的三个审美要素上,他们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优秀的玩具应该是集功能美、技术美、形态美于一身的设计。对于玩具的审美价值不应该仅从它的娱乐价值考虑,更应该将它作为一种教育意义和文化符号价值的存在而重视起来。强调儿童益智类玩具设计过程的审美原则对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促进儿童玩具市场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9)

在两种观点莫衷一是的境况下,在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的采访经历,让记者发现一条非艺术院校开办艺术教育的特色之路。该校艺术学院的部分专业如服装设计等在广东省乃至全国都成为品牌专业,并且以此为优势,成为学院学科建设的坚强支撑,学院如今已是广东省乃至全国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逐步奠定了在同学科专业领域中的影响力。

在与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何新闻教授的一席畅谈中,记者发现了该学院“多层次、大融合、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特色。

一、多层次:创造人才培养新模式

记者(以下简称记):自1996年创办艺术学院以来,贵院的艺术学科专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请问在艺术与设计人才培养工作上采用了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何新闻(以下简称何):艺术学院创办于1996年,起初只有一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后,目前已拥有包括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艺术设计、动画设计、音乐、传媒5个专业,并设置服装设计、服装工程、纺织品设计、服装表演、环境艺术设计、家具设计、产品设计、动漫设计、视觉传达设计、音乐教育与表演、广播电视编导等15个专业方向,在校学生人数3600多名。在10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院结合广东区域经济特色和学校学科优势与特点,建立了符合自身发展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特色。一是坚持“授人以渔”和“言传身教”,树立良好的教学理念;二是坚持创新发展,立足艺术学科前沿,制定长远发展的教学目标;三是坚持多种学科专业、多种知识的渗透与融合,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教学理念、目标与特色成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以多层次知识渗透与融合的教育方式,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

记:可否说明多层次知识融合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何:首先是坚持“人格健全、德行端正、能力具备”的教育思想,秉承高等艺术教育理念,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学校人才培养政策的支持下,学院从不同角度安排了不同类型的课外素质教育科目,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情商。其次,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和选修课程,依托学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综合学科优势,要求艺术类学生在校期间修满6—8个学分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课程,以此扩大艺术类学生的知识面,拓展艺术与设计的思维能力,并开设了一些便于学习的科技导论类选修课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多方位提高学生的智商。

其二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两者有机结合,学生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质的提升。近年来,艺术学院逐步加强理论教学联系设计实践,提升理论教学的可用性与可理解性。同时利用学院的产学研、对外合作等项目,加强设计实践与理论学习的进一步融合。此外,学院加大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力度,不断改进实验教学体系,力求获得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中以实验室、工作室、学生创新工作室和实习教学基地为基础,完成专业考察、实验实习、设计实践、设计竞赛、毕业设计等环节。通过理论与实践、课堂内与课堂外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

其三为多样与统一相结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艺术学院按照学校要求,统一构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和专业教育平台,统一设置各专业课程模块;在课程模块中,设置若干选修课程组别,赋予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在专业基础课程教育方面,为了兼顾统一与多样化要求,学院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建立了包括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动画设计、服装设计、音乐、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课程平台,并按专业方向建立了“学生创新工作室”,实行由学生自主管理,教师专业指导,积极开展与社会企业、高校相同或相近专业之间的学习交流和讨论,进一步探索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学院于2012年获广东省“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成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基地。此外,学院积极执行学校“红满堂”计划,由副高职称以上的专业教师培养具有发展潜力和个性化的学生,指导他们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和参加国内外重大比赛。近几年来,学院在学校大力倡导和支持下,积极推动本科生参与国际交流。目前,学院与美、英、韩、泰等国家多所高校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如建立共同研究课题,举办各种交流展,选派国际交流学生等,从而扩大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二、大融合:形成学科专业新特色

记:艺术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特色,在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如何实现这种模式?

何:主要通过教学改革塑造专业特色。

一是进行资源整合。目前,学院的专业方向(主要是设计)较多,我们尽力采取一些措施进行调整,将相近专业方向进行整合,如首饰、家具与产品造型设计、纺织品设计与服装设计、数码影像与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与展示设计等专业方向进行整合,以保证师资、实验室、设施设备等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适应当今经济社会产业发展规划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充分掌握学科发展最新信息,追踪学科最新进展。突出重点学科,扶植优势学科,加强特色专业建设。由此,我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于2010年获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二是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群体系。并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首先,在学院学科专业之间建立课程共享平台。打通专业基础课,扩大专业选修课范围,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和研究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其次,与兄弟学院组建专业大平台。作为非艺术专业院校中的艺术与设计教育,不能成为独立于其他学科专业之外的“边缘学科”,而是要充分依托所在学校多学科优势和学科特点,加强与信息、工程、公共管理、建筑、园艺、林学等兄弟学院学科专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实现资源共享与互通、知识渗透与融合。再者,大力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围绕专业内涵,结合学科优势,设立社会急需课程,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将部分课程放置在设计机构、企业等单位中,通过实际项目完成课程教学,使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产业及行业发展。

三是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艺术学院积极落实《华南农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并制定《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教学管理工作手册》,严格执行《手册》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落实教学事故问责制、教学经费的使用与管理、学生评教管理、学生心理管理等。实时开展教学工作状态评估,并以学生客观评教结果作为年终考核、评教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

记:艺术学院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成效如何?

何:艺术学院坚持以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带动教学。因而在教学改革上取得了长足进步,获得了一批较有影响力的成果。近几年来,学院承担了教学改革研究课题30余项,其中省部级项目10余项,教育部重点项目2项,省科技厅、教育厅重点项目4项;在国内专业核心刊物和相关专业期刊上发表教学教改论文100余篇,出版教材30余部,其中8部分别获“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教材;获得市厅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0余项。

2007年—2009年,“服装设计与工程实验室建设”“艺术设计实验室建设”和“信息传播实验室”被列为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与优势学科实验室,并获得建设经费500万元,从而完善了专业实验室与综合实验室的实验区建设。

2010年,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获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012年,艺术设计专业获广东省“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2010年,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设计团队完成第16届亚运会和第16届亚残运会官方制服设计,并获亚组委会“最佳设计奖”。

2010年,艺术学院在学校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省委宣传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资助下,申报了“广东民族服装服饰艺术博物馆”,并获广东省文化厅、省文物局批复,成为我省高校唯一乃至全国高校为数不多的省级专业博物馆。目前,已收藏了30多个少数民族服装服饰400余件,不仅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贡献,而且服装服饰作为民族文化载体之一,成为我院乃至全国其他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重要的教学实习基地。

三、应用型:创新实践教学新方法

记:艺术学院的全方位教学改革已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有没有重点发展方向?

何:改革重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为加强实践教学。艺术学院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建立了“三点一面”的人才培养制度。其中,“三点”是指通过专业实验室、教授导师工作室、学生创新工作室进行人才培养。1.专业实验室,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如对材料性能的掌握、产品模型制作等能力,提升学生的理论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如前期调研、设计分析、创意草图、效果图表达等能力。2.教授导师工作室,主要由导师选拔成绩优秀的学生参与完成纵向或横向课题,或指导学生参加国内外重大设计大赛等。3.学生创新工作室,学院按专业方向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家具设计、平面艺术设计等7个学生创新工作室。首先通过双向选择来完成对优秀学生的选拔,然后交由学生自己管理,自行组织各种专业活动,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际设计项目和参加国内外设计大赛等。近年来,已获得国内外各类大赛金、银、铜和优秀奖100余项,其中2010年、2011年分别获得“IF”和“红点”设计奖。“一面”是指通过实习基地进行人才培养。经由“三点一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的设计实践,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从而提升设计创新能力。

为了顺利开展实践教学,艺术学院建立了以实验室、工作室和实习基地为单元的教学实验区。实验区的实验室、工作室和创新工作室面积达1万余平方米。近5年来,共投资约800余万元用于实验区建设,创建了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配备了人机工程实验室、模型实验室、环境艺术设计材料实验室、服装材料实验室、金工实验室、扎染实验室、非编实验室、服装工艺实验室、服装静态展示室、服装动态展示室、形体训练室、摄影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室、画室等,形成了由19个综合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构成的校内教学实验区。设立了服装艺术研究中心、设计艺术研究中心、艺术教育中心、艺术理论研究室、民族艺术研究中心。建立了6个省外实习基地,与省内20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教学实习与科研基地。

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实践教学,艺术学院开展了相关配套政策建设。艺术学院改变以往实验课教学依附于理论课教学的状况,尝试实验课程单独设课,按照学科专业特点构建新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设立认知验证性、综合设计性、研究创新性三大类实验项目;保证实验课的开出率达100%。其中综合设计性实验课程占所有实验课程的比例超过80%,并逐步固化在教学计划之中。整合现有的课程实习内容,将课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有机结合,建立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拓展校级实验教学平台的范围,落实好院级实验教学平台的实施方案,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条件保障。

其二为加强创新教育。艺术学院主要从教学、就业创业和对外交流三个方面开展创新教育。艺术学院重视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加强本科生的科研训练与创新性实验,充分发挥学院科研优势,提倡实验室、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向本科生全面开放,组织学生参与教学科研课题研究,鼓励学生结合研究课题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在全院范围内选拔一批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设计竞赛、国家创新训练等项目。制定指导教师运作机制,以多种奖励形式激励教师投身于大学生科技创新之中,快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就业与创业教育方面,艺术学院积极吸纳学校优势资源,设立就业与创业教育环节,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作为必修课开设;将创新创业实践学分纳入毕业及学位要求。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教育,加强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程质量,同时聘请一批外校教师、知名企业员工、私营企业老板等人,为学生传授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鼓励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对外交流合作方面,艺术学院与国内外艺术名校保持密切联系,多次举办各种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邀请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讲学,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艺术学院与文化部文化科技司、教育部学位委员会等政府部门、专业协会和艺术院校合作,举办各种艺术交流活动,如2007年,“广州国际设计教育论坛”“中国苗族服装服饰艺术精品展”“广州大学生电影节”;2008年,“广东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学术年会”“金融危机下纺织服装发展战略高峰论坛”;2009年,“第四届海峡两岸四地室内设计大赛”;201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学科建设高峰论坛”“全国艺术学科建设高峰论坛”“广州大学生动漫艺术节”;2011年,“彝族服装服饰展”;2012年,“韩国釜山纤维艺术展”“第七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由此,赢得了业界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记:艺术学院重点改革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后,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吧?

上一篇: 事件营销论文 下一篇: 医药职称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