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7 17:57:3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

篇(1)

(二)就业市场开拓“全员化”就业市场建设是直接推进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学校在原有就业工作校院两级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了校园两级领导就业工作包保责任制,确立了就业工作在年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实施“有重点对待”,对于特殊群体毕业生(学业困难、心理困难、家庭贫困、残疾毕业生),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制度,向用人单位直接推荐、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增强了就业工作的针对性;进一步完善了院系就业工作目标考核体系,落实就业状况月报制度、就业统计核查制度和就业统计联动奖惩制度,充分调动了全校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院系的工作积极性,健全机制,使就业工作“四化”进程落到实处,责任到人。在就业市场拓展方面,学校把“两访两创”、“创先争优”等活动与就业市场建设结合起来,要求机关部门、教学院系全员参与,充分挖掘全体教职工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主动联系用人单位来校举办招聘会。在师范就业市场,学校加强编制应考能力的培训,在非师范就业市场,学校积极与政府合作、与人才市场合作、与校友合作开发有形就业市场和网络市场。招聘会形势丰富多样,有招生就业处牵头组织的大型综合招聘会(500家单位以上),周五双选会(将每周前来联系招聘的用人单位集中在每周五集体面向学生招聘,单位数目不等),企业专场招聘会,以及院系组织的专场招聘会。

(三)重点基层项目“精细化”就业服务体系学校作为省属师范院校,紧紧围绕湖北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始终坚持“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的特色定位,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加快内涵发展,强化办学特色,积极融入并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对于重点基层项目,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新进教师”、村官计划、三支一扶等国家重点基层就业项目,精心组织,重点引导、组织过程中注重程序规范化与人性化的结合,广泛宣传,多层动员,确定院系计划分解制、机关部门结对联系院系制、报名应考包保责任制、综合考核制和报名进展日报制等工作机制。为推进工作落实,学校召开了专题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工作并解读政策。通过短信、传单、QQ群、户外电子显示屏等方式,营造宣传氛围,各院系也组织动员会引导学生。学校还组织专家举办各类考试备考指导讲座,开放现有教学资源如微格试讲室、职业咨询室,辅导学生顺利通过招考笔试和面试。

(四)创业领域形成“多级动态孵化”模式目前,学校在探索适合发展的特色创业模式方面,已经逐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多级动态孵化创业模式,即创业团队经过在院系、学校和市区政府三级动态过程进入社会市场,团队在各级独立孵化成长,通过严格竞争与选拔机制,以运营优劣进行评估,逐级发展。通过多级动态孵化,一批优秀的团队从院系走进了学校创业孵化基地,又从学校走向了社会。学校还积极利用地方政府、企业共建大学生船业基地,分别与黄石港区政府、黄石市团市委共同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各1个,入驻团队同时享受政府给予的各种创业优惠政策和奖金扶持。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学校系统规划、重点突出,实行“五个结合”的创业教育体系,即将创业教育与全员育人相结合,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与学生科技创新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协同推进创业教育工作,逐步形成了以校园文化开展创业意识培养,以创业基础课程开展知识普及,以职业培训定点机构开展系统知识补充,以创业基地开展创业实战技能训练的创业教育体系。

二、目前大学生就业创业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限制太多,高校自主办学权有限,高校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难度重重,造成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程度不匹配。

(二)90后毕业生就业观念有所转变,区别于80后毕业生就业。90后毕业生因成长价值观的影响,较80后毕业生直接追求经济独立,更多90后毕业生选择自我价值实现,岗位薪酬要求退而求其次,择业选择周期延长成为普遍现象,要加强90后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化。

(三)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热情较高,但低年级培养锻炼不够,国家政策在今年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只针对毕业生毕业年度,如果能够辐射低年级大学生创业培训、创业项目扶持,对促进大学生创业帮助更大,亟待政府职能部门予以扶持。

(四)学校与地方人才培养对接研究停留在政策执行上,缺乏方法创新研究机制。毕业生就业见习与地方见习基地对接不够,毕业生就业实习、见习与实际就业脱离,期盼有关部门能够加强高新就业实习、见习岗位的开发与对接,有利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效对接,促进人才培训与使用的良性循环。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模式的建议和思考

(一)以黄石市两所高校湖北师范学院和湖北理工学院为试点,加大高校创业培训扶持制度,开展“全员化”创业培训,拓宽创业扶持界限,创立高校创业扶持创新机制,介绍引进黄石创业先进典型来校讲座交流,鼓励引导毕业生留黄创业,为黄石全国创业型城市地位多做贡献。

(二)加强就业、实习、见习岗位与高校对接新模式,推进产学研与就业的相互促进,遴选高校就业创业教师进入实体企业,人社部门将高校创业就业师资培训纳入人才培训计划,分层分批培训专业化就业创业指导讲师,提高高校就业创业实战水平。

篇(2)

一、就业形势

今年5月6日,国务院总理在人社部召开就业工作座谈会时强调765万高校毕业生在内的1200多万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必须把促进就业放在突出位置。自高校扩招以来,每年毕业生都有所增长,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338万,2010年高校毕业生631万,而今年高校毕业生达到了765万。在这样的形势下,几乎没有了所谓的好专业,所有学生找工作的难度都在增加。在经济下行的形势下,企业发展放缓,对新员工的需求量减少且要求更高,毕业生的数量却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成了更大的买方市场。

二、企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需求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但是职业技能与空缺岗位不匹配造成的结构性失业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笔者通过对50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访谈了解到,很多毕业生与企业失之交臂是因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存在巨大问题。人力资源管理者对毕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等基本能力能达到满意,对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也基本满意,但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欠缺,应变能力也不理想。人力资源管理者普遍认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差、责任意识缺乏,个人期望值过高,求职目标不清,建议学校加强素质教育,锻炼学生实践、创新和自我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而这几个方面正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包括思想、知识和能力等几个方面。创新创业意识、观念和精神是思想范畴,从意识到观念再到精神的培养,是普及性教育到个体化教育的过程,但都是创新创业思想的强化,能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创新创业知识是理论基础,为创新创业提供行动准则和依据。而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是人的行动力,主要靠后天的教育和实践来获得。

目前仍有很多人对创新创业教育有所误解,认为不创业就没有必要参与创新创业课程。与传统教育相比,创新创业教育突出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结构的根本性要求。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并不单单服务于创业,也服务于就业。它强调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创新精神,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就业能力的途径

1、通过创新创业意识、观念、精神的培养,提升学生就业和工作的主动性

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创新创业意识、观念和精神的培养,改变学生在大学里失去考试、升学的压力而产生的惰性和某些社会因素造成的优越感,以及被动就业的误区,让学生在就业和工作中能更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谋求创新,避免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快速更新的市场经济中丧失活力。

2、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为非管理学专业学生提供了认识企业管理的途径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教育过程,它包括从企业的创立到企业的经营发展、政策法律、行业规范等多方面的商业知识。这些知识每个人在工作中都要接触,但是非管理学专业的学生根本没有学习这些知识的途径。创新创业教育能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如何管理企业以及如何管理自己,同时也学会从管理者的角度看待问题,而不是只关注个人的得失,增强个人的责任感。这些知识也包含了企业员工的工作准则、工作方法和工作路径,能够指引学生有目标、有准备地工作。

3、实战与模拟实战的形式让学生提早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并提高实践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形式更关注实战和模拟实战,这种教学形式比起传统的授课形式更直接、更真实地把企业的运营管理呈现在学生面前,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再限于教与学,而是教与体验。这种形式的学习力度更强,影响力更大,能让同学们提早接触、认识社会,也能切身体会到公司经营的复杂性,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快速进入角色,明白自己的职责。

实战和模拟实战的形式能让学生动手操作而不是“纸上谈兵”,让他们把所学应用于实践中,检验自己知识结构的全面性,并锻炼实践能力,在就业之前充分认识自己实践能力的不足,及时学习改正。

4、创新创业教育让创新常态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任何企业引进人才的目的都是为了长期的发展。对于每个发展型的企业,创新人才是成功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提倡的创新是终身创新,是将创新能力普及,而不仅是解决某一问题。大学生经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能将创新思维运用到学习和工作中,提高危机处理和应变能力,创造性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霆,曾湘泉,杨玉梅.提升就业能力解决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1(3)

篇(3)

2.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从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看,就业观念还停留在过去。我国传统思想中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人中之龙,毕业一定要到非常好的地区或单位,方能彰显自身的价值。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教育早已不是传统观念中的精英教育,大学生比比皆是,早已失去了象牙塔中佼佼者的光环。因此,观念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还停留在过去思想中的人们和时代的发展形成鲜明的落差。

3.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仍很高,总是不愿到工作环境不是很好、工资待遇不是很高的地方就业。没有理想的工作岗位就放弃,工资低的也不就业,仍愿待业。据调查显示,有78%的学生期望月薪3000元以上、不愿意参加低层次的工作。择业与期望值要求过高造成很多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

4.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很多普通高校存在着重视专业教学,而对实践教学并未引起重视,或者实践教学只是走过场、形式主义,学生很少有机会参加实习实践活动、或者实践活动和所学专业关联不大,无法得到实际锻炼。另外,实践基地建设机制不健全,学校提供实习实践场所有限,学生实践困难、造成大学生实践经验缺乏,专业动手能力差,操作水平低,岗位适应性不强。

二、就业困难背景下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

1.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针对社会对专业水平和能力的需求,高校应把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观念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高摆在中心位置,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将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之中,定期邀请社会上的创业者为学生作讲座,传授创业经验与技能,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还可以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现在很多高校都启动了校长基金,鼓励学生们参加创业大赛,学生们几个人自行组织团队,申请校长基金项目,经过学校组织的专家审核,通过者就可以用校长基金创业,这个活动有效促进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将来毕业后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动力。现代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加上科学思维方式、注重创新和求真的科学精神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所具有的突出作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要想将这些科学技术变成财富,必须要经过科技创新转化,这个转化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成了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创业和动手实践的催化剂。

3.有利于提升大学的科研竞争力。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以科技为核心的激烈竞争的时代,知识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成为国家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这种背景下,为掌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权,纷纷将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大学生创业鼓励以科技创新为主。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各主要发达国家竞相以创新为动力推动经济发展,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维护其竞争优势。以美国为例,1980年通过的《贝赫—多尔法案》允许大学拥有自己通过政府资助的研究所获得的知识产权,大学可向商业公司颁发专利许可证而获得经济回报。我国在这方面比较落后,但是随着教育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大学的改革也会朝着这方面发展。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直接影响到大学科研竞争力的水平。

4.提高社会生存和应变能力。面对大学毕业就业困难的大环境,谈到如何解决自身就业困难,“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成为大多数人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首选。大学期间结合自身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创业设计和实践不仅能锻炼大学生的能力,而且也让他们抛弃大学就是象牙塔,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的观念。毕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实力最能说明一切。也有的学生把“多方面拓宽就业渠道”作为优选之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当然多一种选择,就多一分希望。“调整就业期望值”可以使“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更加广阔。可见,大学生调整居高不下的就业期望值,就业市场能变得很大。

三、加大力度拓宽大学生创业的渠道

1.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我国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比较薄弱,不仅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还体现在其创业意识不足,对创业的目的和预期不明确上。根据一份调查报告,在所有的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明确说明自己有创业想法和行为的学生都有大学期间从事家教等其他的兼职经历,如发广告传单、产品推销与发放调研问卷等,这在某一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经济独立意识较强,对物质生活具有一定的要求。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定期提供的生活费用,为了满足自己消费欲望和购买力,增加自我经济收入成为首要目标,而创业行为作为学生群体认可的收益最大化的方式,是学生的主要选择,同样也说明,最大的创业动机是基于对物质生活的相往,而且创业成功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收益,同样也能增加学生社会实践与人沟通能力,给学生带来学生身份附加的光环,这种创业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也是学生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可谓是实现自我增值,尤其是在校期间有创业经历者,在毕业后寻求工作时,创业经历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国大学生创业意识薄弱和我国的教育传统有直接的关系。虽然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传统的思想观念已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西方国家的大学生主要培养独立创新的意识,并且学校所学知识和市场需求直接挂钩,这样学生主动创业的意识较强。前面提到,我国大学生大学期间主要从事家教等兼职工作,这从根本上来讲算不上创业。只有让大学生具有正确的创业意识和观念,才能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潮流形成。

2.培养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创业是对人的素质的全面检验,尤其是对人的心理素质的考验。创业首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做好各方面的心理准备。大学生创业需要具备以下几条过硬的心理素质:

(1)独立性与合作性。独立性是创业者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品质。中国大学生普遍比较缺乏独立性,这里指的是各方面的独立,不仅仅是思想的独立。作为大学教师,经常看到的是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在父母亲戚的左右拥护下而来,父母为其办好一切入学事宜,然后父母一百个不放心地离开。这些学生虽然年龄上已经成年,但是在我国的环境下没有让他们长大的机会。大学是他们离开家庭的第一步,是培养独立性的最好的场所。合作性是创业者必须具有的品质。出色的创业者不仅要拥有独立的人格,还要乐于合作、善于交往,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德国的大学教育就是几个学生组织团队,共同提出研究的课题,共同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培养合作精神是将来走上社会的很重要的一点。

篇(4)

二、实例论证

现从河南省高校中抽取3名管理类毕业生,运用灰色综合评价模型对3名毕业的就业竞争力进行测评。定性指标量化。个人形象管理、理解与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身心素质、就业服务指导、家庭背景属于定性指标,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出了3名同学在各评价因素上的得分。专业能力、外语及计算机能力分别根据学分绩点、外语及计算机考证成绩直接给出。学校及专业影响力由专家根据学校及专业排名给出。实践经验、学习和创新能力、就业期望先由本人给出相关资料和描述,再由专家打分。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8-0017-01

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工作的开展,很多学校陆续成立了相关部门管理和服务于本校的创新创业项目。本文结合学校双创项目的研究情况提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管理中的问题

(1)双创项目评审应该以提升大学生科研能力与创业能力为基础。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会萌生自己搞科研的想法。大学生申报项目初期,在选题方面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创新项目类似于科研项目,主要是对某一个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发现可行性及可持续性,找到解决方法及具体实施方案。大学生创新项目的选题要符合大学生的研究水平,结合所在学校的研究条件和发展实践。各大高校的评审部门除了要考虑以上的问题以外还要思考哪些项目有利于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锻炼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即可行性,关注研究项目是否符合大学生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范围。

(2)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研究全程应得到主管部门的辅助和指导教师的建议。大学生能想到有创意的点子,教育工作者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对于有经费资助的项目,大学生团队要合理地按照规定使用。项目指导教师要为项目研究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因此,教学主管部门对项目指导教师应该计一定的工作量,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主管部门的辅助形式来说,主要包括:第一,将各项通知下发给大学生,让大学生及时了解项目研究在某个时间节点应该推进到何种程度,以便能够按时、保质保量地结题。第二,当大学生有疑惑时,主管部门应该责成专人予以解答。除此以外还应该与指导教师及时沟通,达到三方信息互通。第三,经费使用要灵活一些,只要保证大学生将钱花到实处,确实应用于研究即可。经费使用的诸多限制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研究方式和研究效果。各级主管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应考虑到实际情况而不是本着万无一失、各种防止的原则来控制和监督经费的使用。第四,指导教师应定期与项目主持人进行沟通,询问项目进展情况和帮助大学生解决具体问题,将教师在科研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传递给大学生。

(3)主管部门要关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尤其是创业项目的成果转化。很多大学生的项目都十分有创意,能走在时代的前沿,但是往往项目结题后就没了下文。当前是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要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创业中出现的问题,而相关优惠政策也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否则大学生创新创业就容易夭折。

二、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策略

(1)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任何一项事业或者活动,都不能缺少激励机制。激励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颁发获奖证书,互换学习项目,现金奖励,创业支持,专利申请以及企业对接等等。大学生群体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他们想做事情并不容易,调研活动或是材料费用对于他们来说都很难自己解决。因此,资金或是政策等非常实用的资助形式能很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问题。

(2)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部门应提升服务意识,让辅助研究成为基调。大学生虽然能将项目申请下来,但是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终究不是很强。除了项目的指导教师要及时指导以外,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部门也要本着服务项目的理念处理大学生提出的问题,辅助大学生及时解决。大学生的研究项目不容易管理和指导,原因在于大学生缺乏研究方法和理论的指导。管理部门和指导教师要耐心解答大学生提出的疑问并帮助他们找到解决方法,不要让大学生感觉困难重重,既想做好研究又不知道如何去做。

(3)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主持人应切实承担起主持工作,带领成员提升科研能力。事实上,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逐渐熟悉的过程,作为项目主持人应积极向曾经做过项目的同学学习、了解相关要求,能在项目组内解决的问题就不要提交给指导教师和主管部门,这也是对项目主持人组织和沟通能力的一种锻炼。项目主持人在遇到困难时要先想着如何解决而不是抱怨和放弃,要团结所有成员,群策群力。因为项目所体现的本质就是大学生团队的共同锻炼,每个人都要参与其中,学有所得。

三、结束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是锻炼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主管部门以及指导教师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步骤来认真完成。在研究的过程中无论是大学生还是指导教师都能有所获得,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工作能力提供锻炼的平台。

参考文献:

篇(6)

1 增强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向导作用

1.1 建立对大学生创业有利的社会环境

我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都是自古以来的优秀品质,对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积极作用。但仍有一些传统的安于现状的保守观念也在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以及大学生的择业问题。所以,应加强社会创新力度,并将其与大学生的就业联系在一起,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业教育。另,还应提倡建立竞争机制,让大学生能在竞争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断改进自己,进而实现真正的成功。

1.2 发挥民间创业教育组织的作用

民间创业教育组织可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创业信息,并通过开发与高校间的创业教育工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优质的教育和机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来自社会的有力保障。我国应在结合国情的基础,以各种专业性学会、协会、基金会等组织,形成相互协调的创业教育推进机制,从而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民间创业教育组织,并加强其与高校的合作和联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创业指导能力,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提供更好的作用。

1.3 健全并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有利于让学生深入到生产第一线,亲自体验生产实践活动。既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又增强他们的岗位意识、组织纪律性、协作精神和敬业精神。并且学校借助企业的生产设备,弥补学校教学设备的不足,以企业生产模式、生产管理、生产条件弥补学校管理方式、培养模式的缺陷。将企业的人、财、物纳入学校综合利用计划,并选择企业乐于接受的方式将其利用。这样既拓宽办学空间、质量又使学生熟悉本专业的基本流程和主要仪器设备,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和现场技能操作能力,从而毕业即可熟练地参加生产实践,成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技术骨干。

2 提高学校创业教育水平

2.1 建立健全的高校创业体系

部分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时只经一些教学部门及学生的就业部门进行创业教育,造成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无合理的协调机制,未能将教育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固高校应建立健全的创业教育体系,为学生的创业教育提供有力保障首先,可成立专门负责学校创业教育的领导小负责制定及实施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政策;其次,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的管理和监督小组,对学校实行的创业教育进行指导和监督;最后,学校可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及实践能力。

2.2 提高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创业教育方面的授课教师基本上是无实际创业经验的教师,未发挥创业教育的真正意义。学校提高创业教师的师资力量可这几点入手:一,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学校可优先选择具有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并提高其专业水平,建立一支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团队;二,加强教师的创业培训。学校可经常性组织一些创业教师参加创业教育培训班,加强教师们对当前社会创业形势的理解和掌握,也要鼓励创业教师到有关的创业企业去工作,以增强教师们的创业经验;三,加强创业教师团队多元化建设。学校可聘请拥有经验的人员以创业导师的形式投入到创业教师团队,完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创业教育教学水平。

2.3 完善创业教育课程

篇(7)

大学生就业是一项事关国家稳定,社会和谐和高校发展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贵州省省委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将大学生就业列入十大民生工程之一,由此可得,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工程成为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所谓就业意向是指人们在职业定向与选择过程中对自己现状的认识和未来职业的期待及愿望。大学生就业意向是当代大学生所具有的与就业有关的观念倾向,具体表现为对就业影响因素的考虑和选择职业,选择工作条件和就业地域的一种职业倾向性态度。因此,本文就新时期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意向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力求真实了解和掌握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愿望和现状,为国家制定就业政策、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和用人单位选聘提供可靠的参考价值;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规划意识提供参考;为学校指导学生成才及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课程提供合理的建议。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调查从多个角度设计《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全部采用无记名的方式,对遵义师范学院14个系本科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638份,有效回收率达91.14%。采用整体抽样方法确定样本,将遵义师范学院四年级14个系各本科专业学生编成序号,采用Excel随机抽样产生各专业名额分配总数。学生自愿参与测试,填写书面调查问卷。

(二)研究方法

本调查所采用的调查工具为自编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重测信度为0.921)。问卷有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个人信息,主要包括调查的年级、专业及性别等信息;第二部分为具体的问题,主要包括对毕业生就业形势、就业意向、职业规划、创业和学校就业指导等方面。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就业形势的调查(表1)

表1就业形势的调查

您觉得现在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如何?

非常乐观

5.33%

能找到工作,但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25.08%

很难找到工作

篇(8)

[3]马瑞敏,邱均平.基于CSSCI的论文同被引实证计量研究——以图书馆学、情报学为例[J].图书情报知识,2005(5):77-79.

[4]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5]曾湘泉,牛玲.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战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04):29-31.

[6]刘琨,胡新颖等.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化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河北省高校为例[J].科技信息,2011(13):123-124.

[7]杜毅,肖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多角度剖析及对策探讨——对重庆市1618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与分析[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8(04):33-36.

[8]郭开宇,马俊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中国成人教育,2009(06):49-50.

[9]郑晓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问题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S1):

161-163.

[10]黄敬宝.科研性学习——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方法[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141-143.

[11]王莉.基于USEM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模型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4):31-34.

[12]郭万牛,杨蓉等.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J].江苏高教,2009(01):119-121.

[13]张霞.高校创业教育实施的必要性及其实施方案[D].陕西师范大学,2006.

[14]贾少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获得——对浙江义乌创业者创业实践调查的启示和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07):74-76.

[15]田爱民.新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自我调控[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36-40.

[16]周艳萍.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分析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6):81-82.

[17]刘保平.无边界职业生涯与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4):84-84.

[18]冯绚,孙岑,高薇.女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结构及内涵[J].管理学刊,2010(02):96-98.

[19]陶柳清.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09):126-129.

[20]许红芝.贫困大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影响因素初探[J].价值工程,2010(23):169-170.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省部级项目)“就业能力视角下的首都大学生就业结构性失衡问题研究”(项目编号:SZ201211417030)。

篇(9)

伴随着我国高校改革的深入,艺术设计专业的招生规模呈上升的趋势。艺术类院校大学生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而导致的毕业生就业日益突出。本文从艺术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角度出发,对如何将就业指导转向创业指导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一、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1.艺术院校大学生招生就业现状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设立了艺术设计专业开始,目前我国已经有一千多所高校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该专业的招生规模呈逐年扩大的趋势。相关的统计数字表明,艺术类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与经济发展而导致的人们对艺术设计产品的需求的上升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艺术类院校大学生本身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些大学生通常都有明确的自我职业定位,这些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是民营企业与私营企业,有的学生还能够自主创业。这些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有了参与市场竞争的心理准备,对于自谋职业与双向选择的国家就业政策有着很强的适应性。从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现状来看,由于该专业所具有的实用性强的特点,且专业性也比较突出,因而就业相对来说较为容易。但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呈降低的趋势,因而该类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亟待得到更多的改进,已适应就业形势的发展趋势。

2.艺术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目前艺术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在办学理念上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源质量下降,毕业生毕业后在能力上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二是学校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指导重视不足,在教学中以课本知识为主,与就业实践需求之间存在这脱节的问题;三是在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上工作不到位,尤其是在就业指导想创业指导的转换方面没有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同时还存在着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方面社会资源不足的问题。除此以外,在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方面,没有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这些存在的问题,对我国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工作效率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向创业指导转换策略

1.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向创业指导转换的思路

从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对学生在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方面采用系统性与阶段性的转换思路。其方式是在对艺术类院校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的过程中坚持共性指导和个性化服务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进行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根据创业指导的需求出发,在原有关注就业指导较多的基础上,加大对创业相关的指导,具体指导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设置。

2.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向创业指导转换的具体策略

首先,学校在艺术类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应增加与创业教学相关的课程,从而使得学生在创业方面的知识能够贯穿在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通过创业课程和艺术类专业课程交叉等多种灵活的方式,并通过创业校园文化的影响,加深学生在创业方面的理念和提高学生创业的能力。举例来说,可以通过将创业成功的人引入到教师队伍中,通过他们本身的榜样力量和成功的经验给学生良好的引导和教育。

其次,设置专门的学生创业指导机构,通过设置创业指导中心的方式,更专业性的对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创业进行指导。同时通过有效的培训、绩效考核及相应的激励机制有效的促进创业指导人员在自身工作能力上的提升。从而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创业指导。为了更好的实现就业指导向创业指导的转换,应在艺术类院校大学生中广泛的开展创业方面的实践活动,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在创业方面的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举例来说,学校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创业资金和创业场地等方式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也可以通过设立虚拟公司的方式,不断的让学生适应创业的氛围和要求。

总之,新经济发展形势下的艺术类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专业性与应用性都较强的工作,在就业指导向创业指导转换的过程中艺术类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管理者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所处新经济形势下的经济发展趋势,不断的完善就业指导策略。从而不断的培养出适合新经济发展的艺术类院校毕业生。

参考文献

[1] 李云先.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0) :5-7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7.38

(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

高校就业工作本质上作为一种社会工作,从管理创新角度进行反思,重新思考高校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理念、方法和体系等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前置服务,改善就业服务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前置服务的内涵

就业工作的前置服务,指的是高校就业有政府、学校、教师全面参与,就业教育覆盖教育全过程,遵循市场需求和学生个性要求所提前开展的就业服务、就业指导,过程控制达到有效就业的管理工作。就业工作前置服务,属于就业工作管理范畴,在内涵上扩大了管理学意义上的事前控制的内容,将服务概念中“售后服务”、质量管理中“事后控制”的概念进行“整合”,作为前置化的就业服务管理就是要让就业服务的内容更加细化、人性化、流程化,包括就业服务能力、就业服务手段、就业服务方法、就业服务设计、就业服务流程再造等前置,进行提前考虑、重视、做出预案、实施变革,而M可能的减少就业服务过程中出现因不知所为的矛盾,使得服务过程更加科学化,过程保障其结果可控制化,提高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管理的有效性。

2.前置服务的内容

2.1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前置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前置指的是提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即在大学生入学前,从小学开始,伴随学业成长开展职业认知、自我探索、个人职业发展教育,让大学生从小开始认知职业理想、价值观、道德品质、职业动机、气质性格、能力特长、兴趣爱好、生理特征等个人因素,同时,认知其包括家庭因素、教育因素、环境因素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从模糊到清晰做出个人职业的近期和远景规划、职业定位、阶段目标、路径设计、评估与行动方案。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前置可以有效提高专业选择能力、就业稳定率和就业满意度。

2.2就业指导前置

就业指导前置不仅仅是开设课程由毕业前提前到大一,而且必须编制各高校学生的本土化就业指导资料和就业指南,同时探索全程教育模式,将就业指导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即大一重点引导学生职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尝试,确定职业目标;大二、大三主要以职业素质训练为主;大四(高职为大三)主要以就业指导、创业意识培养为主,积极引导学生增加个人的就业竞争力。在大学教育过程中,还应引入自主创业成功人士、校友、就业指导专家、企业代表到学校,现身说法,同时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积累工作经验,适应职场。

2.3就业工作前置

就业工作前置不仅仅是提前进行求职训练,加大招聘会力度,而是包括更多内容:其一是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其二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以双轨制、定单班、双元制、顶岗实习等形式从源头帮助学生就业,同时联合企业(用人单位)开发教材,互训师资,共同教学,共同开发产品;其三是对跨专业或非对口专业的就业学生离校前进行相关职业训练。

2.4创业教育前置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创业教育前置不仅仅是指提前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而是包括:其一优化创业环境,提前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创业示范园区,配备一对一导师;其二塑造创业典型,加大创新创业宣传,同时把创业与创新结合,鼓励大学生发明创造;其三是政策保障,资金、项目、场地扶持大学生创业;其四是提前开展创业培训,培育企业家精神,开设创业过程分析、创业机会与商业模式分析、创业计划撰写,学习创业团队组建、创业融资、创业企业战略管理、管理创业企业成长等。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正确社会导向。

3.前置服务的实施

3.1顶层前置:实现制度化

政府,特别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通过调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实行前置式制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建设是关键措施,顶层设计,改革就业指导不仅仅在高校阶段实施。其一,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前置到高中阶段、初中阶段、小学阶段,伴随学生基础教育,逐步提高职业认知,科学思考职业规划。其二,通过政府政策层面,促使高校的教学和管理模式更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引导教育投资的流向和规模,从教育机制改革入手保障大学生就业质量。

3.2中层前置:实现全程化

高校,将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全程化设计,在大学招生、入学专业教育、专业基础课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拓展教育、毕业教育等各个环节中,贯彻就业为导向原则,开发配套教材,培养专业师资,实现全程就业服务和指导。如招生前引入职业素质测评系统帮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从源头保障学生明确个人教育目标,保障因材施教。同时,高校不能专业要专,办学特色要突出。前置服务全程化是高校教育层面的顶层设计,对高校的教育教学也有参考意义。

3.3下层前置:实现专业化

教师,是实施服务工作前置的执行者和落实人,首先要培养一批具备执业资格的就业指导师和创业指导师队伍,做到专家执教。其次是建构有高级职业指导师、中级职业指导师、初级职业指导师、创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等组成的结构合理的团队,做到个性化服务。第三是建立就业服务平台,有职业咨询室,并配套相应的职业咨询软件。没有专业化的队伍和软硬件支持,就业服务工作前置就是一句空话,无法实现。特别是利用就业服务平台开展网络服务,为学生提供其他便利、高效、动态的帮助,一方面为学生提供自主开发的信息服务,比如本校的就业信息网站。另一方面与政府和社会上的公共职业服务机构设立的专门网站连接,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动态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苏静,肖攀.大学生就业服务创新性举措研究[期刊论文].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09)

[2]李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市场化新路探析[期刊论文].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1)

上一篇: 中职教育教学论文 下一篇: 教学德育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