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7 17:57:3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食品科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食品科学论文

篇(1)

2结果

从2014年1~12月,本院共培训基础护理操作12项,考核2012~2013年新入职护士134人,共1608人次,不合格补考29人次,合格率为98.20%(1579/1608),与2013年操作考核成绩比较(2013年参加全部12项操作考核护士为121人,共1452人次),除肌内注射外,其余11项操作考核成绩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3.1护理教学培训模式更系统、规范、科学本院传统护理操作培训模式为培训教师现场进行操作示范,因为参培人员较多,往往会看不清楚,听不清楚,记不清楚,需要分批培训讲解,但分批培训又存在每次讲解内容有所差异,参培人员得到的信息不一致的问题;在培训现场,也有部分护士自发用手机拍摄视频,但有时会过于关注取景、角度、采光等因素而分散精力[6],没有关注老师的示教和讲解,培训效果欠佳。现本院统一操作流程、统一示教、统一拍摄,采用PPT理论授课与视频教学结合的培训方法,不仅更加系统、直观、形象、生动,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而且参培人员集中授课,能保证护士得到相同的知识信息,使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向系统、规范、科学的新护理培训模式转变[7]。

3.2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培训效果明显传统培训方式,护士的学习主要靠在现场用眼看,用手记,如果没看清记清就会和教师讲解的内容出现偏差,一旦有疑惑或争议,不能及时与教学教师沟通,不能掌握正确知识。新的培训模式实行后,护理部将理论授课PPT及操作视频分享在本院内网上,每个护士都能观看、下载,对一些重点、难点可以反复观看、揣摩,还可下载在手机上,利用空余时间学习,学习时间更加自主、灵活;护理部还建立了微信群,护士有疑问时可以第一时间与教师进行网上答疑、交流,学习效果更好。在2014年护理技术操作考核中,合格率为98.20%,除皮内注射技术外,其余11项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成绩均较2013年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2)

把学生引进门很关键,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问题和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要设法对生物统计这门课程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形象的归纳概括,找出规律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用学生易懂的语言进行。

2.如何应用到具体实践。

学习生物统计的主要目的就是把这门课程应用于实践。那么如何应用就显得很关键。一个好的办法是通过合适的案例分析来阐述如何进行试验课题设计和统计分析,如何应用统计分析的结果找出规律性的认识或应用于具体实践。

3.如何把手算和电脑软件分析运算具体结合起来。

生物统计中的手动计算和软件计算都很重要,但是如何把二者有效结合呢?因为这关系到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及把握和利用现代分析软件的分析应用问题。拟设想的办法就是对于刚开始学习生物统计学和对于不复杂的统计计算就利用手动计算,让学生切实把握统计分析的具体过程,有些统计分析过程计算太复杂,但是原理并不复杂,这时我们最好借助软件来进行统计分析而节省大量的时间来做更重要的事情。

二、实施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目前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要尽可能多地把一些基础内容如实验数据的整理与特征数留给学生自学,教师可不讲,但是教师要安排相应的习题让学生在自学时加以回答,因为带着问题的学习效果会更好。但是对于核心的内容如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与相关分析、食品学科基本的试验设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试验设计实施结果的统计分析等,这些内容必须着力讲述,重点阐述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重点掌握生物统计方法在食品学科中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让学生把握其内在规律,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水平;而对于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这方面不需要大花时间,因为笔者觉得这方面的内容实际上就是数学变换,可以留给学生在课下自学,教师有选择性地重点讲解结合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可让学生更快地步入生物统计学世界。而对于难点问题和复杂问题,则也主要靠教师的讲述学生才可能把握,不过该怎么讲呢?笔者觉得最简单的方法是把一个难点问题、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简单的问题,那么这个复杂的问题也就变得简单了,学生也更易把握了。如方差分析这一部分看起来很难也很复杂,但是如果把其分解成平方和的求解、自由度的求解、方差的求解、F检验和多重比较这几部分,也就不难把握这部分内容了。

2.注重食品学科中生物统计案例讲解,理论结合实践。

每年食品学科的科研和生产实践都会有不少新成果,这些成果的取得大多是在统计学的指导下取得的,那么教师可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来探索这些成绩是如何取得的,激起学生的兴趣。对于一些入门的基础知识可以多讲,而对于入门之后的一些很复杂的计算应少讲,只要告诉学生基本的分析过程和如何应用有关统计分析软件来进行求解即可。

3.教学手段多样化。

以现代的幻灯片课件教学为主,同时辅以传统的黑板板书。对于容易把握的知识,可以用幻灯片课件教学。而对于难点、关键点和学生的疑问解答,最好把幻灯片和板书结合起来,因为板书更随意,可以最大程度结合上课的具体情况发挥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可依据具体情况而变动,这样也易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印象亦会深刻得多。

4.实现教学内容资源的数字化。

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制作合适的教学大纲、教学多媒体课件、习题和参考答案、教学案例等,并把这些内容挂网,以方便学生的课下学习。

5.手动练习和软件应用相结合。

对于刚刚开始学习生物统计学的学生来说,加强手动练习是引领它们快速入门的一个好方法。手动练习可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把握解决基础的典型的统计分析和试验设计的一般程序。但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手动计算会越来越复杂,不过基本的统计分析过程是类似的,这时就有必要借助软件来分析和解决统计分析问题。软件可以用来分析统计分析问题,也可用来进行试验设计,学生应该先掌握一些权威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和试验设计软件Design-expert的一些最基本的用法。

篇(3)

从研究对象的角度看,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活动的某种理性的论说[1]p29。由于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情感化、形象化的文化活动,而体现出人文活动的特点,作为对这种人文活动的研究,文学理论是对人自身的阅读心理机制、文学审美需求和诗性情感生活的透视与揭示,自然归属于人文学科。可是,对于文学的人文本性进行研究的学问不只是有文学理论,还有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这三者都是按照理论思维的规律来研究文学问题。因此,要充分认识文学理论的品格,就需要在这三者的关联和区别中去把握。

一、文学研究的三种理论样式

文学是最为集中地体现出人文性的文化现象。不同于普通读者对文学的阅读、欣赏,文学研究者们对于这一特殊文化现象的理论研究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展开,形成了多样化的理论维度,但主要可以概括为文学批评、文学史和文学理论三种理论形态。例如,对于法国作家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腐尸》而言,在诗歌欣赏的阅读视野里,普通读者多是感受一对恋人追忆他俩曾经遭遇一具腐烂尸体的情形:“爱人,想想我们曾经见过的东西,在凉夏的美丽的早晨:在小路拐弯处,一具丑恶的腐尸,在铺石子的床上横陈。” 这只是停留在文学感性经验的阅读事实层面。但是,在话语情境的文学批评中,读者超越生物性的视角所捕捉到的尸体镜像本身,综合运用理性思维的法则,洞察到人们对毫无现实功用的尸体的文化强迫和功能设定,即所谓“被……”。因此,能够获知“躲在岩石后面、露出愤怒的眼光望着我们的焦急的狗,它在等待机会,要从尸骸的身上再攫取一块剩下的肉”,就是使得尸体“被美食”。可见,审视《恶之花・腐尸》令人作呕的文学字面内容,显然不同于欣赏“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的颇具审美愉悦的感性画面,欣赏者们多是望其“恶”而出现审美感知障碍。文学感性欣赏的困难之处,正是对文学进行理性批评的场阈。文学批评家们从波德莱尔的人生阅历、书写经验、作品系列的内在关联中,分析、阐释和评判无限广阔丰富的、流动不居的文学新现象的实践中,解析@种新鲜的文学经验事实所表征的文学宝藏的秘密。可以说,这种所谓文学批评就是借助某种理论的引导和支持,开展一次前程未果的精神之旅,发挥审美想象力,运用理论原则来发掘文学新知。当然,文学批评是一种带有特殊性的科学活动,不同的批评家的批评意识和批评方法各不相同,形成了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符号学等文学批评的方法自觉与追求。但是,他们总是从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信息中探寻一种普遍适用的批评话语,将文学欣赏的感性经验借助知性的形式传达出来,从而形成文学研究的理论样式之一。也有的研究者将波德莱尔的文学写作,与整个法国文学的传统甚至欧洲文学的历史传统进行对比,运用理论所提供的范畴、方法和评价标准来审视这些文学现象,以此来认识某个特定的文学秩序中的“波德莱尔现象”,总结出新的创造性的文学经验,提供蕴涵理论因子的批评成果,为引申、建构新的具有普适性的文学理论提供现实依据和推动力。我们把对文学的这种研究称为文学史,这是文学研究的另一种理论样式。也有的文学研究者将他人对波德莱尔进行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的上述两种理论经验,也就是将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的本质特征、内在构成、功能机制、评价标准、发展趋势的理论抽象和概括,汇集为一种普适性的合理的逻辑体系,从而形成一种专门性的具有解释的有效性和理论的前瞻性的知识和学问,我们称之为文学理论,这是文学研究的第三种理论样式。文学是文化载体呈现出的人类所独具的想象、比拟、沉思、赋形的心智对象,是人类文化的智慧结晶。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正是由这种智慧文化而生发出来的三种典型的理论形态。

二、以性质分析判别文学研究

作为文学研究的三种理论形态,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在文学发展的古典时期出现过形态交叠而边界不清晰、理论发展而学科不独立、话语繁缛而体系不健全的情形。随着十九世纪以来学科自律化发展的趋势,对这三种理论形态进行区分也越来越成为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区分研究的方法之一就是性质分析。作为人文科学的性质分析,是指从质的方面分析人文对象。作为对文学研究之理论形态的性质分析,就是要准确地陈述每一种理论的知识话语,正确地把握每一种理论样式的特质。这就是要运用访问、观察和文献法收集资料,并依据主观的理解和定性分析进行研究,定性研究就是要将每一种文学研究都视为平等价值的意义行为,文学研究理论的构建都是在以文学为客体对象从而赋予文化意义的基础上共同展开研究的。所有文学研究的规则或知识及其产生过程,都是立足于鲜活而丰满的文化现象,而只是在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时;在对各种文学材料进行理论加工的过程中,所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理论权重不同,但最终都能达到认识文学的文化本性、揭示文学内在规律的理论目标。

因此,要充分认识文学理论,就需要对其进行性质分析。这里所谓性质就是指文学理论区别于其它文学研究的特性,也就是文学理论本身所具有的与其他文学研究不同的根本属性。虽然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都以文学为研究对象,都要求把历史的、现实的文学理论与文学史和逻辑的研究结合起来;但是,文学史重在对在一定时间限度内的文学现象的研究;文学批评则不断地收集新的素材、新的经验,文学理论是依据美学的法则而建立的系统性的整体研究。

文学批评的理论建构就是面对新的文学现象提出有关的文学观念,及时揭示它们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审美价值和时代精神,对作家的艺术探索予以理性分析。由于文学活动是一种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文学批评研究文学的新现象,以理论意识去阐释文学作品,构建全新的文学观念,并及时归纳出自身理论发展所依赖的思想和概念。可见,文学批评的理论着力点在于创新文学观念和革新文学方法,以此经历长时期的批评积淀而产生其学科自身关于文学文体、文学创作、文学结构、文学功能等方面的批评话语,也为日常文化实践,总结出文学活动所遵循理路和规范的惯例,从而形成一种关于文学研究的理论样式。

文学史的理论建构就是面对一个时期的文学现象,揭示它们所受意识形态和审美文化制约的特点,揭示其因受读者价值判断而产生的发展走向。文学史的理论建构因对作家、作品和读者形成的交叉关系的文化认知和价值发掘的发展而永远处于动态发展之中。虽然其理论对象为特定时段的客观实在,但是,作家的文学史地位与其文学成就可能存在理论探索中的非对称情况。因此,文学史的研究,不能完全采信文学批评的理论成果,不能仅仅凭借抽象的观念,而是要立足于具体的文化现象,从文学阅读体验出发,判断文学活动的创意之处及其创造性成就。

文学理论则重在理论建设,确也要立足于文学的一般现象,立足于文本阅读的现场体验,选择典型的文学事实,作为其推理论说的范例,作为配合理论概括的具体说明,其理论指归是文学的特点和规律。因此,文学理论就是综合运用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方法,从浩瀚的文学现象中找出反复出现的文化规律,对其作逻辑研究,总结出文学活动的基本原理。也有的文学理论研究者立足于某种哲学观念或政治态度,以此作为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借助演绎的方法推演出一种理论体系来,并且以此来规范具体的文学创作和批评,表现出较强的知识论和目的论倾向而脱离文学实际。可以说,文学理论不是为文学活动和文学研究“发明”一套固定不变或强迫遵从的法则,而是对文学实践的普遍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在文学现象、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的实践基础上形成一种有可能为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所借鉴的理论形态。

三、文学理论学科的多元品格

不同于,其他两种理论形态,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性质、特征、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进行一般阐释和宏观概括的学问,其研究所得的原理和原则为文学解释提供理论依据、思维方法。对于文学理论的学科建构而言,要获得文学理论学科的独立发展,就要从宏观上发掘其理论形态在文化场阈的特殊性,而不局限于对作品审美价值的具体阐释。其理论宏观构建的维度,使文学理论获得了学科发展的话语体系,其理论微观运行的场阈,对于文学现象的个别性和现象之间的异质性的研究,也使这种理论获得了安身立命的文化根基,从而现出学科发展的多元品格。

学科自律的品格。虽然文学理论与其他文学研究具有相σ恢碌钠毡樾裕但是,文学理论的研究不仅要立足于文学阐释,也要为其研究本身的技术革新,为其学理自身的完善,为其研究群体间的话语沟通,探讨出相对固定的理式,总结出普适性的知性概念,发掘出经验对象之对应物的概念符号,这样,这些概念的能用性使得文学理论获得了文学解释的依据、理论交往的凭借、付诸实用的依托,从而成为更具有能用性的文学研究的理论样式。另一方面,虽然,文学具有人文性,对它进行研究的文学理论,不可以照搬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确立一套恒定的规则而成为哲学意义上的文学之元理论,但是,文学理论的研究通过对于文学研究的逻辑范畴的总结,构建和确立出一套规范、疏导、共享的理论体系,梳理出普适性的自身结构完整的学科知识,彰显了研究本身的理性思维能力,也体现出了学科自身不断发展的理论创新能力,从而成为相对持续能用的理论样式。

文化实践的品格。虽然文学理论采用采用归纳、演绎、综合、分析、概括、比较的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地构建学科发展的学理规则,但是文学理论也要直面文化实践的当下场阈,能够合理阐释文学作为文化现象的个别性;也能够在新文学体验的具体语境中,着眼于一处处丰厚的文本肌质,总结出文学阅读经验中的审美感受。文学研究不仅是用理性的文化观念去审阅文学现象,而且还要探寻文学现象与文化观念的适应性。一系列鲜活的文学经验总是要经由一定的文化批评观念、文学文化史认知的整合构成文学理论的学科知识。因此,文学理论需要着眼于文化实践,通过对文学事实的文化陈述呈现出理论源于实践并经受实践检验的品格;也因而探寻文学文化理论对于文学现象的普适性的运行机制,促进文学理论学科建构。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文学理论需要遵循文化实践的检验,而不是借助于哲学的概念思辨和原则推导,来推广一种看似可靠的文学知识谱系。因此,在文学理论的学科发展中,既需要学科知识的逻辑演绎,也更需要注重文化经验的归纳,在其两者的认识的循环中,只有经过文化实践的环节,符合一般文化经验,为经验所证明了的文学理论,才能是科学的,可用的理论。而那种单纯通过先验的观念设定,而进行理论推导的文学玄思的元理论,远离文化实践,成为难以使用的无用理论而束之高阁。

理性批判的品格。文学理论具有实用价值。文学理论是采用科学理性的精神来构建的,他是从文化现象的实际出发,重视对“文学”的“文化”还原,他超越了政治观念的先验设定,也超越了审美趣味的感性直观。这就决定了它以微观的、实证的态度与宏观的、思辨研究相结合,以理性认识来检验感性经验,从而不再纠结于本质论的玄思妙想,更多地在创意书写、文本风貌、文化接受的维度,对文学现象进行全面的外部文化关系进行研究,也要描述具体的文学经验,并通过这种个别的文学事实的反思,深入到文学经验现象的内在文化联系中,发现文学的文化规律,形成普适性的文化观念,概括为文学理论。因此,文学理论不是以规范性的理论原则强加于文学实践,而是因其“能用”、“可用”的学科品格,成为实用的理论选择。因此,虽然文学理论是一种探寻文学原理的学问,但这一学问不是认识的结果而是实践的产物。这就决定文学理论不是能够普遍应用的法则,而是一种根据场阈、对象、时代情况的差异而选择的实用依据。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4)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紧贴学生生活,强调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体验的课程。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激起学生发问,充分彰显其个性。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善于激发学生提问有助于培植学生的问题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将提问权还给学生,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能力发展水平,根据学生提出的生成性问题进行理性、灵活的处理,再生成新的教学起点和教学的最佳切入点。

如在讲“依法参与政治生活”时,由于学生普遍感到政治生活离我们实际生活很遥远,因此,我提示学生,青少年作为国家的小主人,不仅要关心国家大事,更要关注身边的小事。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积极依法行使建议权、监督权等。话音刚落,就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们学校附近最近形成了‘马路市场’,给我们的上学、人们的行走带来了不便。这连政府、学校、老师都没有做好的工作,我们作为学生,就更无权过问,也没办法去过问呀。”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学生赞同他的观点。学生把生活中真切遇到的问题直接抛给了我,此时我如果加以回避仍按原先预设的教学思路讲下去,就会使本来鲜活灵动的课堂变成一潭死水,教学也就成了空洞的说教。于是,我抛开原有教案,巧妙将这一生成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新起点,设计了以下问题:①学校、老师、学生有权过问吗?为什么?②我们师生有办法过问吗?有哪些办法?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顺利地使学生掌握了我们依法行使政治权利的主要内容和渠道等教学内容。随即我又以此为切入点,因势利导地说:“我们在过问这一问题时,还应注意些什么?”在教师的追问中,学生内在的能量得以充分释放,思维空间得以充分拓展,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课堂所达成的目标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二、打破常规,巧用逆向思维

在传统教学中,往往存在着一些顽固的思维定势:教师按照教材来“定音”,学生跟着去“弹琴”,不得跑调。这种做法使学生失去了思维的主动性和自由度,失去了应有的开拓与创新意识,从而导致了教学效率低下,课堂问题生成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而建构主义者认为,事物的意义,并非独立于我们而存在,而是源于我们的建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此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撤销掉禁锢学生的思维篱笆。教会学生摒弃习惯性思路,打破常规的束缚,学会运用逆向思维,从不同层面去寻求解答问题的新思路,促使课堂问题精彩生成。在教学中巧妙地引入逆向思维,这是课堂出彩的一条重要捷径。教师引导学生另辟蹊径去思考、去讨论,才能将学生的智慧火花引爆到一个崭新的思维空间,从而会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例如,有教师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请学生例举走进低碳生活,做一个“低碳达人”的具体行动。学生的答案可谓“百花齐放”。在学生发言之际,教师察觉到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在实际生活中却远远没有做到。因此,他突破原定预设,顺手从讲台旁拿出学生喝剩的半瓶矿泉水,机智地将问题抛给学生:“我们不能只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呀。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个人的私事,那么如何处理这喝剩的半瓶矿泉水,仅仅是我们个人的私事吗?”本来这是一个很生活化的问题,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做法,经过教师的精心捕捉,用“仅仅”提醒学生注意思考的方向,却一下抓住了学生的“眼球”。通过教师的精心引领,学生们跳出了常规思维的束缚,运用逆向思维克服了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进而明白了这是我们个人的私事,但又不完全是个人私事的原因。接着教师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了一个“特殊群体”,讲了著名影星成龙的故事:成龙为了避免与别人的矿泉水瓶搞混,造成浪费,他总是在自己的瓶上签上名字,直到喝完。请问像成龙这样的著名影星有必要如此节约吗?并说明理由。教师通过成龙这一公众人物的事迹再次引导学生由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求异辩证思维发展,促使学生突破常规,从新的角度去挖掘、去理解。这样学生会越学越有灵气,思想境界也能逐步得以升华,课堂问题的有效生成也会水到渠成。

三、练就“慧眼”,妙用学生错误

作为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课程资源,常常是可遇不可求的,作为教师要练就一双“慧眼”,勤于开发利用,紧紧抓住其中的教学契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及时判断其教学生成的价值,提炼出有效的信息加以利用并有效生成,否则活生生的具有灵性的课堂教学,就会变成教师对预设方案的生硬灌输和空洞说教。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指出:“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从某种程度上讲,由于学生正处于知识、情感、价值观的发展阶段,因而他们的知识经验积累就相对不足,对有些是非问题缺乏应有的分析判断能力,从而使其在面对不同情境时会出现认知和理解上的偏差。此时,教师面对学生在知识、方法、认识上出现的“错误”,既不能盲目引导,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而偏离教学目标的达成,也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一棍子打死。而是在肯定学生质疑价值,保护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基础上,采用机智的方法,巧妙加以利用,对教学预设作即兴的调整,鼓励学生进一步思错、辨错,并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理论和思维方法来纠错,从而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标准,让学生的认识思维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

如在教“学会合理消费”时,教材文本指出:“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应该有适度的消费,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要节俭。”对此就有学生提出:“现在我们家庭生活已经富裕了,况且时代也不同了,教材指出要去消费,那么我追求名牌又何尝不可,干吗还要提倡节俭,这不是自相矛盾吗?”面对学生进发出来的思维火花,我敏锐地发现了这一“错误资源”:学生的消费观中恰恰忽视了“适度”和“节俭”两个关键词语。这表明学生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出现了偏差。我灵机一动,抓住这一契机,灵活地调整了原来的教学思路,请学生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自身的实际生活水平,谈谈对适度和节俭消费的认识。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们在思维碰撞中纷纷发表自己鲜明的见解。正是课堂上发出的意外“声音”,使这一“问胚”资源成为了本课中的亮点和精彩之笔。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进一步扩展和提升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充分渗透了德育教育。

四、动静相间,善用“布白”艺术

篇(5)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在备课、教学中要注意制定、落实教学目标。

    1.每节要有教学目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一般分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三个方面。

    认知目标分知道、懂得二级。“知道”(认识了解)是指学生对已学道德知识的初步识记,基本上能回答 “是什么”“该怎么做”;“懂得”是指在“知道”的基础上能回答“为什么”,并能初步运用学过的知识辨 别是非。

    行为目标一般分学会、初步养成二级。“学会”(能、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在一定的场合中 能按正确的行为方式去做,纠正错误的行为。“初步养成”(做到)是反映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在不同 的场合能按正确的行为方式去做。

    情感目标是检测学生道德认识和行为表现的心理反映的依据,由于操作上的困难,一般融于认知、行为目 标之中。

    2.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层次性,把握好教学目标的“度”。

    整体性即体现大纲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总的内容的要求(学科目标)。层次性则体现在把总目标分解成适 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各个年级的教学目标上(年段目标、课时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 把握好“度”,不随意提高或降低要求。

    3.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要围绕目标。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一般分揭示课题、学文明理、联系实际、深化 导行四部分。各个环节的目标(子目标)应紧扣课时总目标,形成一条目标链。具体来说:揭示课题,要求教 师根据教学内容,用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尽快地把学生带入学文明理的环节;学文明理,师生要通 过对教材的分析来揭示事物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或榜样人物的道德动机,从中归纳出道理;联系实际,是课 堂教学由知到行的转化阶段,也是学生道德认识的内化阶段,要让学生列举熟悉的事例,进行现身说法,使他 们对学文明理中所形成的认识得到验证和巩固;深化导行,是通过对一些有关的似是而非的事例的辨析,拓宽 教学内容,使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道德认识。

    二、优化过程

    教学过程的优化,主要是指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与教法的优化。

    教学结构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常用的有目标导向式,表现为“课本--际--课本”,即先是师生一 起学文明理,然后根据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由近及远,拓宽教学内容,最后再 联系课本,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深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这种结构,紧扣教材,便于教师把准目 标。另一种是调查讨论式,表现为“实际--课本--实际”,即先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讨论入手,然后把讨 论结果用教材内容加以验证,最后再用验证了的道理来分析学生周围的其它事例,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这种结构的优点是能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学的针对性强,如果教师驾驭得好,效果明 显。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优化,首先要因教材而异,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选用不同的教法。如以政治常识教 育为主的课,可用故事教学法,讨论交流法,参观调查法等组织教学;以道德品质教育为主的课,可用榜样教 学法、谈心启迪法、行为辨析法等组织教学;而以行为习惯培养为主的课,则多用训练法、示范法等来组织教 学。其次,要因学生而异。对低年级学生,要多用游戏,小品表演等方法;中年级学生可用讲故事,讨论等方 法;高年级学生,则可多采用参观、调查,谈心启迪等方法。再次,要因教师自身的素质,特长而异。由于教 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不一,爱好、特长各异,因此,教师对教法选择要考虑发挥自身的特长,使教学方法的运用 得心应手。

    三、强化反馈

    对教师来说,反馈可使自己及时获得教学过程中所取得效果的信息,发现教学中簿弱的方面,以及时调整 或改进教学;对学生来说,反馈可使他们看到进步或不足,起到强化学习的作用。

    1.反馈体现在备课中,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行为习惯,了解学生在前一阶段思 想品德教育之后所反映出来的进步与问题,在备课中予以充分的考虑,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加强教 学的针对性,提高可信度。

    2.反馈体现在上课中。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多联系学生的实际,肯定、表扬学生的进步,让 他们体会到学习上的成功和快乐,争取更大的进步。同时,随时吸收学生反馈出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的速度 、难度和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3.反馈体现在课后延伸教育中。教师在课后要多接触学生,观察、了解其教学效果。并要不断辅以各种 和风细雨式的教育,肯定学生的进步,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认识和行为,使他们形成较为稳固的道德认识和良好 的行为习惯。

篇(6)

学校即便有的少量的艺术类专业教师,宁可搞科研、挣外快,也不愿开设公共选修课。出于无奈,公共艺术选修课只能由新进人员、青年教师、甚至业余艺术类教师开设,教学效果差,引发学生不满情绪,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尔雅网络通识课程大都由名师讲授,面向不同层次的高校,囊括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与技术类、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类课程,其他精品网络课程也是种类繁多。为满足教学需要和学生要求,只要视频课程名称与艺术类相符即可引进作为公共艺术选修课,但往往难以符合本校学生的培养目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如何选择适合本校的高质量课源成为教学管理的第一难题。

1.2网络运行环境难以保障

视频网络课程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师生联系起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为使学生观看流畅的视频,学校需要配置服务器以及无线网络。为解决网络技术问题,须有专门的网络技术人员负责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网络技术问题。目前学校没有完全覆盖无线网,学生需要去机房或者自己花钱上网,给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而辅助教师不一定是网络技术人员,学生遇到问题不知如何解决。

1.3教学管理及考核质量方式需要完善

视频网络公共艺术选修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没有现成的管理制度及考核评价机制。目前,视频公共艺术选修课由教务处组织选课,辅助教师负责批改作业,考核由观看视频比例、作业成绩、讨论成绩、考试成绩四部分组成。由于视频网络公共艺术选修课不受时空限制,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意地点进行学习,教师无法监控与掌握真实的学习情况,难以对教学质量监控做出规范的要求,教学管理的程序化也无法实现。

2视频网络公共艺术选修课教学管理路径探索

麻省理工学院在2001年拉开了视频网络公开课程的序幕,一些世界名校随后也陆续开放课程。从2010年开始,像哈佛、耶鲁等名校的视频公开课在网络上非常火爆,我国2011年也在网上公开了名校的课程。专业课的视频网络教学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由于视频网络课程的特点,作为学校公共艺术类选修课很有优势。

2.1选择优质教学资源

目前视频网络教学资源丰富,精品课程视频、视频公开课、“微课”、网络课程等适合教学用的资源“铺天盖地”地放在网络上。学校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校的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选择教学资源。网络视频的内容应与学校培养目标一致,以提高学生艺术审美鉴赏能力、开拓思路、,激发创新活力为标准。选择的视频网络教学资源时长不应过长或过短,要与课堂教学总课时能对应起来,以便于折算学生选修课学分。视频网络教学资源分为教学资源平台和后台管理平台,教学资源平台上应有课程的基本教学资料、交流平台、文件传输、课程评价等模块。教学基本资料包括:课程大纲、考核大纲、课程简介、课外作业等;交流平台可以实现学生与辅助教师的在线交流及留言功能;文件传输是为了便于学生提交作业,每段视频相关的作业可以及时提交给辅助教师;课程评价模块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完成后对本课程及时评价。面对“五花八门”的网络视频课程,学校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严格把关,选择高质量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用于公共艺术选修课的补充课源。

2.2明确教学目标,严格管理教学过程

公共艺术选修课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根据课程学习目标应该严格管理教学过程,首先应建立辅助教师制度,网络视频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课程学习主要通过视频进行,网络视频教学中学生占主体地位,学校要保证在学生遇到问题或者有自己的想法时,在固定的时间段能通过网络联系到辅助教师。每一集视频网络课程对应于一节课,为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监督学生学习,学生每看完一段视频,都有相应的视频的作业可做。可以通过系统设定,只有做完作业才有权限观看下一集视频。辅助教师可以在教学平台看到学生所提的问题,在后台管理系统中了解学生学习进度、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提交问题的次数。对于学习进度慢或者未及时提交作业的学生名单应及时公布于网上,督促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学完课程。课程结束前一周,辅助教师把课程考试内容放于网上,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考试,最后根据学生上网学习情况、作业提交情况、讨论交流以及考试得分给出本门课程的成绩。

2.3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由于网络视频公共艺术课程的特殊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包括对课程资源的评价、对辅助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课程资源评价根据教学目标,分为课程内容和平台的网络技术性两个评价指标。课程内容可以从课程的知识体系、教学性、艺术性来评价,网络技术性可以从画面的清晰度、流畅性、界面设计结构来评价。对辅助教师的评价主要是通过教务部门的检查和对学生的调查完成。教务部门可以不定期的检查辅助教师通知、作业、和学生交流讨论的情况,同时要求学生在教务网上对辅助教师进行评价,教务部门与学生的评价相结合则得出对辅导教师的评价结果。对学生的评价则是一个动态过程,通过学习进度、作业完成情况、交流讨论情况以及最终考试情况来进行评价。教务部门建立一套符合高校公共选修课视频网络教学原则和规律的行之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及时双向反馈学生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形成一个回路,促进公共选修课视频网络教学的完善和发展。

篇(7)

(1)基线调查。首次上课前,用食品安全问卷进行调查。

(2)教育活动开展。参加食品安全选修课的106名学生为教育组,参加其他选修课的146名学生为对照组,对教育组开设食品安全现状、食品安全来源、食品安全防范等内容,共10讲,每周1次。

(3)教育评价。结束后用相同问卷再次调查,观察学生食品安全知识与行为的变化。

(4)评价指标。

①食品安全认识:食品安全存在问题、消费环境安全、油炸食品安全等。

②食品消费行为:消费食品环境选择、食用油炸食品频率、食品放置时间等。

2.质量控制

对调查员和调查对象培训后,填写调查问卷,上交问卷时当场核对;回收调查表后,进一步核对准确无误后,进行计算分析。

3.数据分析

数据采用双录入法进行录入,用2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

二、结果

1.调查对象构成情况

教育组男13人、女93人;对照组男22人、女124人,两组男女构成无显著差异(2=0.854,P>0.05),年级构成也无显著差异(2=6.011,P>0.05)。

2.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

教育前两组学生对食品安全认识无明显差别。教育后,教育组对食品安全存在有问题、油炸食品不安全等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对校外早餐不安全、超市食品安全的认知无显著差异。

3.食品消费行为改变

教育前两组学生消费食品的行为无明显差别。教育后,教育组学生每周食用3次以上油炸食品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在学校用早餐、食品放置≤3天等比例高于对照组。

三、讨论

知信行理论认为,知识与行为存在相关性,知识是行为改变的基础,行为是知识掌握应用的具体体现。大学生学习与掌握知识能力强,能注意用知识指导行动,因此,加强大学生食品安全防范知识教育应能取得理想效果。

1.选修课教育切合学生接受知识的需求

本次调查显示,教育前学生食品安全防范意识不足,部分饮食消费不安全。教育后,教育组学生的认识有所提高,食品安全消费行为也大为增多。因为选修课具有课堂教学、互动教学的双重特点。选修课具有一定的教学体系,还需要进行考核,故与健康教育讲座相比,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知识传授有一定的体系,教学内容较丰富,授课形像生动,利于学生接受。但它又不同于正规教学,不需要讲授全部知识,形式灵活多变,通过大量视频观看、讨论等,澄清认识与行为,促使学生自我教育,这种活泼的教学方式切合学生的需要,学生能很快接受知识。

篇(8)

由于多方面原因的交互作用,导致本科毕业论文:(1)重视程度下降。(2)缺乏必要的(时间、经费和资源)保障条件。学生找工作与做论文时间冲突,敷衍塞责;学校投入经费少;实验室生均资源严重不足。(3)学校管理不到位、教师责任心不强势必严重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和人才培养。除了高校扩招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负面影响(普通高校师源、生源质量差,教学条件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外,高校原有的在精英教育背景下形成的毕业论文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目前大众化教育形势,师生主体与主导作用未能很好地发挥,这些也是造成上述不良结果的重要原因。 

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存在的普遍问题是:(1)学校管理过于程式化,且疏于过程管理。目前仍普遍奉行多年来一贯采用的以行政手段分配师生和收缴存档文件、辅以控制答辩时间、事后检查存档文件,管理思想僵化,管理模式落后。时下毕业论文工作能与过程管理相关的只有中期检查,但它是指导教师检查学生的,有时也是走过场,针对教师工作的检查却是空白。没有对学生论文实验情况、工作量、论文及相关文件质量进行普查或抽查,并将其纳入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更严重的是近年忽略了本科毕业论文的开题论证及其工作检查,导致论文选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应用价值等均被忽视,而结合教师科研的好课题和严谨的实验方案是完成高质量毕业论文的重要因素[3]。这种管理模式易使部分教师产生懈怠心理。(2)教师惰于或疏于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要求不严格,指导不尽责。有的指导教师整天忙自己的事情,对学生关心、指导不够,治学不严谨。(3)学生应付心态强,组织纪律差。有些学生在心目中未将做毕业论文放在重要位置,总想在短时间内不费力就完成论文,不注重质量。不少学生对实验研究和写作内容不求甚解,应付了事。更有甚者,抄袭、摘录他人论文,编造实验数据和结果。在做毕业论文期间常见的是学生行踪失控,未形成学生主动汇报行踪的制度。(4)实验技能差,写作水平低,答辩准备不充分。不少学生工作不认真,做事不动脑。实验做得不好,缺乏创新;论文内容不充实,逻辑不清晰,表达不顺畅,分析不透彻。(5)毕业论文工作时间安排不合理。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将毕业论文安排在第8学期,但因该学期是学生集中找工作、毕业实习、考公务员、考研复试时间,大多数学生均无充分时间做毕业论文,故毕业论文工作进度和论文质量难有保障。 

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实践及效果 

(一)实施半程与全程导师制,增强师生责任感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2005级到2010级均从大三起实行导师制,自2011级起将从大一始试行导师制。导师制的实行,有利于强化人才培养,学生无论学业上还是生活上的问题都可得到导师的大力帮助,就业方向设计和人生规划也能得到更多指导,毕业论文工作更便于提前谋划、扎实推进。师生责任明确,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 

(二)提前完成毕业论文,为学生赢得更多的考研及就业时间,使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 

2008届到2011届,食品学院在第6学期就启动毕业论文工作,不少教师从大二学生中物色人选参加其科研项目研究或开展创新实验教学研究,并令学生以此为基础提前完成毕业论文。 

2007年下学期,笔者(本文第一作者,本节下同)指导04食工(2)班学生李琦完成了毕业论文《龙葵红色素稳定性的化学动力学研究》(校优秀论文,以其为基础的在《食品工业科技》2009年第6期上)。2008年下学期分别指导05食质(3)班学生王岩和赵程程完成了毕业论文《用废食用大豆油制备O/W乳化剂的研究》(院优秀论文,以其为基础的论文已被《中国食品学报》录用,拟2011年第4期发表)和《乳化冷餐油的抗氧化研究》(院优秀论文)。2009年下学期分别指导06食质专升本班学生郭静、06食质(1)班学生杨萍和管美青完成了毕业论文《含高不饱和脂肪酸的冷餐油抗氧化研 

究》(院优秀论文,以其为基础的论文已被《中国粮油学报》录用,2011年第7期发表)、《板蓝根中靛蓝、靛玉红的提取及含量测定》和《大青叶葡萄果酒的研制》。 

2009年暑假,笔者指导07食质班学生吴海舟、杜开祥、李晓彤、王雯,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完成了毕业论文全部实验工作。这4名学生在2010年4月中旬与2006级学生一起参加并顺利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且表现突出,受到答辩委员会的表扬,开了食品学院学生提前一年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毕业答辩的先河。其中,王雯在《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年11期上,吴海舟在《中国酿造》2011年第2期上,李晓彤论文已被《食品科学》录用,预计在2011年底前可发表。这4名学生中有3人获优秀毕业论文。 

2011年5月,笔者指导08食质(1)班学生罗岩完成了“紫薯红色素提取及抗氧化稳定性研究”实验和毕业论文,该生已与2007级学生一起参加并通过了毕业答辩。 

2011年上学期,笔者指导09食质(1)班学生祖若琪,用化学热力学法测定白酒中乙醇含量,已完成实验。2011年暑假,笔者指导该班学生韩金柏、邓玉云完成了紫薯发酵酒研制实验;指导该班学生杜金荣、罗响完成了苣荬菜和苋菜多糖提取与测定实验;指导09食质(2)班学生陈玉同开展了大豆油煎炸过程中性能劣变测定实验,已完成总实验量的一半,2011年下学期可完成全部实验。笔者拟于2011年下学期指导09食质(1)班学生张影、董亚雪、刘卫、于洋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豆制品研制系列实验,从原料选优与处理、凝固剂选择与复配、制作工艺条件优化、颜色控制、品质评价等诸方面入手开展研究,计划该学期完成所有实验,现已进入前期准备阶段。以上10人预计在2011年寒假完成论文撰写,可与2008级学生一起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提前完成毕业论文的2004级到2007级学生多数都在第7学期联系好了工作,如李琦、王岩、赵程程、杨萍和管美清、杜开祥分别与重庆某乳业公司、完达山乳业公司、北京某区疾控系统、山东青岛某食品企业、湖北黄冈某企业签约;吴海舟等两名学生分别考取南京农大和东北农大研究生;一名学生自主创业,从事肉品加工与经销。至第7学期末,这些学生全部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和计算机国二考试,3人考取质量体系内审员资格证,4人考取食品检验工资格证,4人考取初级营养师资格证。 

实践证明,提前做毕业论文可使学生在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技能、论文写作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诸方面得到更早、更好的锻炼。有些知识在实践中边干边学,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很有促进作用。尤为重要的是提前了解了更多的专业领域新技术和研究热点,开阔了视野。同时也使学生看到了自身不足,明确了努力方向。 

(三)管理模式校方由“管”变为“理”,师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师生积极性,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从2008年起,食品学院不断对毕业论文管理模式改革、创新,使管理模式更加灵活,管理方法更加科学。工作理顺了,毕业论文质量也提高了。2008—2011年食品科学系4年的毕业论文情况统计表明,提前完成的毕业论文优秀率平均为27.5%,比正常完成的论文优秀率的16.2%高出11.3%,效果显著。近4年毕业论文(总数分别为136、150、162和127篇)与前3年毕业论文(总数分别为59、138和133篇)质量相比,平均优良率提高9.9%,中等率下降12.5%,质量提高明显。 

2011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还出台了《本科生创 

新实践学分实施办法》,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对发表学术论文的学生增记学分,这项政策得到好学上进学生的普遍欢迎,已有不少大二、大三学生纷纷主动联系导师,并表示努力做好实验,写出优秀论文,争取在专业期刊上发表。 

三、改进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认识 

(一)在导师制框架下提前开展毕业论文工作 

有的研究者提倡在第7学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第8学期撰写论文和答辩[4]。笔者认为:(1)应在大一起实施的导师制框架下,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研究活动,将毕业论文工作从大二全面铺开,在大三全部结束;(2)将以往教学计划中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从第8学期挪至第5至第6学期,时间不排定在教学计划中,由师生自行安排;(3)毕业实习仍在第8学期,与用人单位的就业岗前培训和试岗相结合,同时将第6学期的专业实习并入毕业实习,实习周数和学分均合并。在教学计划中舒缓第5、6学期课程节奏,紧凑第4、7学期课程节奏,并在第7学期提前考试,期末前将学生在校所有成绩、学分登记完毕,为其在第7、8学期找工作提供准予毕业证明。这样,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毕业论文答辩、质量检查和存档,以利于毕业论文工作质量的提高,对提高就业率亦大有益处。 

(二)毕业论文管理办法和程序日益科学化 

有实践者提出科学而行之有效的毕业论文工作管理方法[5],还构建了较完善的管理体系[6-8]。笔者认为,各校应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具体情况,在共性化框架下保持特色。我们提倡的做法是:(1)按每个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与论文质量情况施行导师动态津贴制。(2)对优秀毕业论文的学生进行奖励。(3)取消毕业论文材料申报、审批、报销制,因其过程烦琐又无法实施,消极影响甚大。(4)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作用,真正形成答辩由学生提出、指导教师核准、系(教研室)审批和筹备、答辩委员会现场组织实施、院检查和指导、校教学督导监督的工作程序,消除院、校管而不理,系理而难管,上下情达不畅,责任不清,教师作用得不到发挥等现象。(5)学校对院系考核只针对是否及时制定和下发工作标准,是否适时地认真组织、协调、检查和指导,进度是否控制得当,存档文件是否合理,检查结果是否公示等,不针对具体文件质量。(6)强化毕业论文工作的过程管理,对毕业论文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以院为单位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毕业论文工作检查,取消以导师检查代院系检查、督导事后检查代过程检查的做法。列出检查项目、检查标准,确定检查人员,采取指导教师回避制,对检查结果公示;加强答辩管理,杜绝形式主义。答辩前学生所有存档文件均由其指导教师检查、审核好,否则不准参加答辩。若检查中发现参加答辩学生的文件不全或不符合要求,则视为指导教师的教学差错或教学事故。答辩后立即上交所有纸质和电子文件,且院系不再指派专人检查、整改和审定,直接存档备学校检查。若学校检查中发现问题,按相应管理办法处理,唯一的质量责任人是指导教师,切实将毕业论文质量问题消灭在答辩前;学校教学督导组最后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委员会的工作进行检查,抽查毕业论文,监督答辩的组织、实施。 

(三)高校全员重视、参与,大力投入,不断探索 

本科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大学四年学习情况的一次大检阅,是铺就由学校迈向社会道路的基石,各方都应高度重视。对学生而言,有的人以此为起点步入科学的殿堂,有的人从此再与论文无缘。以往的大学教育非常看重毕业论文,因为它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少用人单位也很看重毕业生的论文研究方向和质量,因为它是毕业生能力和敬业精神的标志,而这两点正是人才聘用的标准之一。 

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能映射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师的学风教风,毕业论文的质量体现着师生的科学态度和综合水平。人才孕于过程教育,学校犹如工厂,学生好比产品,高质量的产品需要精心选料、科学设计、精细加工,更要在成本和精力上舍得投入。优秀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各方尽心竭力,在责任与使命感召下倾爱心于育人,尽才智于履职,才能搞好人才培养工作。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亦应如此。 

毕业论文质量高低、其工作开展得是否顺畅与高效,关键在于管理模式科学与否。社会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多变性,要求高校不能定位于培养“定型产品”。品不同型,则模无定式。人才培养的质量无顶峰,方法无至上,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亦然,无一劳永逸之模式,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才能使毕业论文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越旺.困窘与失矩——当前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 

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时伟.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J].中国高等教育, 

2010,(7). 

[3]郑思春.指导完成高质量生物学本科毕业论文的一些实 

践与体会[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4A). 

[4]钟其鹏.近三十年来本科毕业论文环节教学研究述评 

[J].钦州学院学报,2010,(2). 

[5]李雨峰,王玫黎.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新思路[J].科教文 

汇,2010,(9上旬刊). 

[6]吴永梅,阮文彪,郝福玲.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监管体 

系探索[J].安徽农业通报,2010,(4). 

[7]刘兴江.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 

篇(9)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各门学科都必须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但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在不少的地方,还沿用着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还存在着不少的弊端,需要教师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名符其实的,高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才能跟上迅猛的教育发展趋势。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现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材在改变其原有面貌的基础上也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对于文章内容的选择上是非常严格的,这些新文章必须要经过仔细审核才可以加入学习课本,这些内容的扩充使语文教材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贴近生活,拉近了小学生与大自然间存在的距离,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着重要意义,这种改革备受教师与学生的喜爱。除此之外,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政策的号召,在编改校本教材的过程中有部分小学也开始逐步尝试加入其中,并且对编写成果加以使用,为展开校本课程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限制于成绩的好坏与学历的高低,更加侧重于人才的实用性,所以教育要从小学生抓起,在教学过程中把提高学生的运用实践能力做为重点教学内容。教材文章中分别配有预习内容以及课后思考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有目标性的进行学习,引导学生自行收集相关内容材料并加以分析;学校还设置了部分教学实践课程,这对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上教师缺乏创新意识

在现在的教学体系中,大部分教师依然在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观念陈旧并且机械式的教学过程,严重的忽略了小学生爱玩好动的本质,课堂气氛压抑再加上学习内容的乏味无趣,容易导致小学生的求知欲受到大幅度的挫伤,这样以来,教育便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

2.教学策略形式化

当前的社会现实让校方更注重的是升学率以及学校排名。教师在学校施加的压力之下,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必然也是针对于考试重点进行深度分析。这样一来,教学过程毫无创新可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自己讲解为主,全体学生以听记为辅,这样严重的忽略了学生自身的主体性,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引导监督的作用,学生才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不可以一味的填鸭式教学,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的把书本的理论知识教于学生,那么学生所接受的也不过是乏味无趣的文字符号,这样不但会减少学生对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还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学策略形式化的存在是小学语文教学精品课程建设中的绊脚石。

三、小学语文教学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改进措施

1.增强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力

创新是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环节,教师是课程学习中的主导者,所以教学效果要达到创新的目的,必然得要求教师应具备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掌握一些课本最表层的东西,这样学生的学习思维会受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开拓思维,把课堂内容做成幻灯片或者是小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这样一来既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又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把学习内容加以理解,这种教学方式对小学语文教学精品课程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的参与教学活动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学活动主要以教师传授学生知识为目的,这样重结果而忽略过程的教学方式,会造成学生的“高分低能”,这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政策相违背,不利于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发展,针对这种教学状况,对教师的教学结构及目的进行了改进。小学语文教学精品课程建设中必须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它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与监督下完成教学目标,从而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开拓学生的思维,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论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它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语文是加强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学科,它做为陪伴学生终身的教育学科在整体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引进西方教育模式在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部分成就,但是这个过程中仍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陈旧的教学理念已不再适应当前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在提升自己修养及创新意识的同时,让学生参与在教学活动中,增加其对学习的积极性及趣味性。

参考文献:

篇(10)

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内容设计成问题进行教学,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问题的开放的情境和途径,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主动地探索、加工处理信息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提出问题、研究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掌握知识。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课堂教学内容问题的设计,谈一点个人肤浅的认识:

一、课堂教学内容问题的设计

(一)复习旧知识的问题设计

“温故而知新”,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有意识地将其复习内容,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预示新课题,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急切企盼“探个究竟”,自觉不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而后层层递进,逐步阐述有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发现、理解新的知识。在复习九年级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日常生活中你是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的?

2.我们在为谁履行自己的责任?

学生思考后积极发言。作为子女,在家能履行孝敬父母的责任;作为学生,能履行遵守纪律、完成学习任务的责任;作为社会成员能履行维护正义、保护环境的责任……当我们在为别人、社会承担责任的时候,很多人也在为我们的成长和生活承担着责任。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不但复习了旧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善于思考、解答问题的能力。

(二)导入新课的问题设计

“一出好戏要有好的开头,一堂好课要有好的开端。”上课伊始,设计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自然地进入学习境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教师的授课能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的心魄。在进行“让我们选择坚强”一课的教学时,导入新课采用了让学生观看影片《暖春》片段,并思考:

1.影片中主人公小花遭遇了哪些挫折?造成这些挫折的原因是什么?

2.小花在困难挫折面前是怎么做的?

通过问题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小花遭遇了家乡的洪灾、父母的双亡,被收养后又遭到婶娘的虐待等挫折。这些挫折分别来自于自然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而在这些困难和挫折面前小花选择了坚强,很自然地过渡到“让我们选择坚强”新课的教学。

(三)讲授新课内容的问题设计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在新课讲授时,依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将其内容设计成适宜的问题,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例如,在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问题情境:每年的夏收季节,农民们将收割完毕的秸杆就地焚烧。此时,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到处都能见到秸杆焚烧燃起的熊熊大火,浓烟滚滚直上云天。这种情形进入夏收季节将持续近半个月的时间。请谈谈对上述现象的看法,并为节约资源,减少浪费,避免环境污染出谋划策。学生通过积极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有创建的办法,如将秸杆腐化制成沼气;政府制订具体的方法措施,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等。

(四)让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洞察力敏锐的一种表现,也是具有创新意识的表现。将内容告诉学生,尝试让学生针对学习内容提出问题,设计有利于学习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意识。学生在提出问题时可以个体进行,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等形式。在“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一课的教学时,学生在预习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1.据报道工业越发达的地方环境污染也越严重,而我国是农业大国,为什么还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2.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矛盾吗?

从中不难发现学生的问题设计能充分展示他们思维的闪光点,也能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

二、设计问题应遵循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一是要针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紧扣主题,选择能开发启迪学生思维的内容设计探究性问题;二是要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易混淆、易疏忽之处或典型的错解设置问题;三要针对学生知识出现的断层和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点及认知规律等实际情况设计问题。

(二)典型性原则

即抓往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关键设置问题。如处理问题的典型思路和方法,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易错、易混的问题等。

(三)程序性原则

所创设的问题应按所学知识的发展过程,组成一个循序渐进、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体系,涉及的知识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接近到最近发展区。

(四)层次性原则

设计的问题要能体现出如下四个层次:第一问题主要解决“是什么”属识记层次,经过思考就可以解决;第二层次的问题主要解决“为什么”属理解层次。第三层次的问题主要解决“怎么办”属掌握层次,可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之后,分组讨论,大胆设想,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再利用实验进行探索。第四层次主要解决“怎么样”属评价层次。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获得结论后,对知识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作出评价,从学习过程中提炼出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

参考文献:

上一篇: 专家系统论文 下一篇: 工艺流程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