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7:57: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报纸版面设计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报纸作为最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与其他的传播媒介一样,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向读者传递信息。我们知道通常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就是使用文字,通过文字来进行一种语言表达,让读者来明白新闻所要表达的意思。但是随着传播手段的不断发展,在报纸的版面设计中也会使用色彩来进行信息的传播。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不同的色彩给人们的感觉是不同的,所以在进行大型活动的宣传时,报纸都会用不同的色彩来标题或者绘图。通过不同的颜色来传达不同的信息。
1.2吸引眼球的作用
我们日常的报纸版面大部分都是黑色的字体,在众多的黑白版面中,色彩的加入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因为读者在阅读新闻时,首先是通读一下每个标题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细致的阅读。如果在报纸的版面设计中进行色彩运用,那么就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在同时面对黑白报纸和彩色报纸时,读者肯定会关注彩色报纸。此时色彩在报纸的传播过程中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报纸版面的设计中应当重视色彩的运用。
2、正确运用报纸版面中的色彩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报纸中运用色彩的技术日益娴熟,版面色彩变得丰富多彩。这些颜色的运用固然丰富了报纸的色彩,但是也带来了问题:报纸版面的色彩过多过杂,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违背了色彩在报纸中应用的初衷。(杨向军:《报纸版面中的色彩运用》,载于《中国地市报人》,2012年第9期。)那么如何正确运用报纸版面的色彩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2.1确定报纸的主色调
色调包括三个要素:色彩的明度、纯度、色相,是这三个要素的综合运用形成的。报纸的主色调就是色调中占主导的因素。每一份报纸都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主色调。报纸的主色调一般是以风格和稿件的内容确定的,有什么样的风格,搭配什么样的色调,才是合理的在报纸中运用色彩。一般来说,一张有自己特色和风格的报纸的主色调最少要占版面颜色的一半以上。:报纸有了自己的主色调,就会对读者的阅读产生影响,让读者在看到报纸的颜色就能想打是哪家报纸。在主色调以外的色彩选择上,一般选择与主色调相邻色系的颜色,这样就形成了统一和谐的色彩,带给读者舒适的阅读环境。
2.2把握色彩运用的“度”
这里的“度”主要是指色彩运用的浓淡。如果报纸的版面色彩过浓,就会给读者的视网膜神经一种强烈的刺激,时间长了容易使读者产生视觉疲劳。如果报纸的版面色彩过淡,读者在阅读时,神经的刺激程度不够,很难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产生倦怠。另外,在报纸中应该避免使用单一的色彩以及将高纯度的颜色堆积到一起,这两种色彩运用不仅不能吸引读者,而且会对读者的视网膜神经造成强烈的刺激,产生视觉疲劳。所以说,把握色彩运用的度非常重要,一般是指不运用杂乱无章的颜色,运用恰当的色彩。
2.3把握色彩运用的“量”
仅仅把握色彩运用的浓淡还不够,还需要正确运用色彩的数量。在报纸中运用色彩主要是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表达编辑的意图。有些报纸的编辑为了吸引读者注意多个版块的内容,在报纸中过多使用色彩,不仅没有达到吸引读者注意的目的,而且读者在阅读时,产生视觉疲劳,没有阅读的兴趣。一般来说,在一个报纸版面中运用色彩的数量不应该超过三种。颜色过多,整个报纸就像染料桶,让人眼花缭乱,给人一种复杂混乱的感觉。颜色也不能过少,只有一种颜色,又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报纸也缺乏层次感和立体感。在实践中,一般是以整个报纸的主色调为中心,寻找与主色调相邻色系的颜色运用到标题或者边框上,使整个报纸的版面和谐统一,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
2.4追求色彩运用的和谐
一、现代报纸版式设计存在的主要误区
(一)缺乏新闻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现如今我国报纸由传统的“读文时代”逐步地转变为“读图时代”,这也是对读者更变了的阅读习惯的一种主动适应。当前各种图片在报纸版式设计中的地位获得了不断提升,例如利用新闻照片呈现出真实的瞬间;专业性较强的经济、科技报道利用图解法;更有甚者将漫画引入版式设计当中等等。但是设计人员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厚图”万万不是滥用图片,“薄文”也万万不是以牺牲新闻信息为代价。
(二)缺乏导向性
在设计报纸版式的时候,设计人员往往可以利用标题字体的颜色、字号的大小、图片的色调等版面语言,来传达一些文字不便或者不易传达的信息。鉴于版式设计的这种导向作用,当前大多数报纸开始加大对标题、图片、字号等等处理来营造版面的强势,但是一些版式设计人员在设计的时候经常发生顾此失彼,过于追求版面所要营造的视觉冲击力,而走向缺乏导向性的误区。
(三)缺乏艺术性
一个优秀的报纸版面设计不但要为读者呈现出相关的内容信息,还应该促使读者在阅读报纸的时候获得美的享受。图片、字符、底纹、线条等要素在版式设计中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简单的排列、叠加、铺陈,而是要通过各种优化组合来达到最佳效果,体现版式设计的艺术性。但是当前某些报纸设计人员过于追求标新立异、独树一帜,进而走入了缺乏艺术性的误区。主要表现为:不考虑各种元素之间的协调性,混乱地堆砌版面的视觉中心,却造成了报纸版面无“中心”的现象;或者是过于重视视觉中心,却找不到重点,在版面上进行整篇整篇的视觉中心轰炸等等,这样的报纸版式设计是万万不能让读者感受到一丝美的享受的。
二、创新现代报纸版式设计
(一)创新标题
新闻标题向来被视为报纸新闻的“眼睛”,再短的新闻至少也有几百字,而读者定是不能做到一目了然,此时新闻标题就担起了吸引读者眼球的重任。一个优秀的新闻标题能够对读者产生第一视觉冲力,能够起到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揭示主旨等作用,因而新闻标题的设计也就成为报纸版式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版式设计人员应该依据新闻文章的轻重,适当地更变各篇新闻标题所占的栏数,大小结合,或者采取不同的字符、字号来突出重点新闻标题,以此来促使报纸版面上的新闻标题错落有致,美观大方。
(二)创新图片
在现代报纸版式设计观念中,图片俨然已经不在是报纸版面的陪衬品,一张优秀的新闻图片不仅能够给版面带来无穷的魅力,还且还能给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因此版式设计人员务必应该挑选出一张具备较高新闻价值的图片作为报纸核心新闻的图片,而对于核心新闻图片的设计,应该做到“发大、发好”。这里的“发大”不仅是指图片自身的大小,而是针对整个版面而言的,而且在同一版面中决不允许出现第二张相同大小的图片。“发好”指的就是设计人员应该精心编辑、包装图片,并根据版面的具体情况将其置于突出位置,而这里的“包装”指的就是设计人员适当地应用美编手段来为图片增色。
(三)创新色彩
首先,版式设计人员应该明确彩色和黑白之间的关系,在设计版式的时候,务必应该从稿件内容的本身出发,从读者的阅读以及审美所需出发来挑选适宜的色彩。设计人员应该清楚地明了黑色是报纸版面色彩的灵魂,是一切色彩中最具视觉冲击力的颜色,因此版面上核心新闻的正文及标题都应该以黑色为主。而黑与白的搭配或者调和色照样能够营造鲜明的视觉效应。彩色相当于黑白色旋律的和声,具有传情达意、衬托气氛、表明态度的作用。所以,从某种程度而言,彩色只有与黑白进行合理的搭配,彩色的优势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才能有效地为报纸版面增添一抹耀眼的光彩。其次,若是报纸版面要着力形成自己独有的个性、特点,就应该在用色上多花点心思,勇于突破传统用色模式,创新用色手段。
(四)模块式编排
模块式编排指的就是报纸文章呈四边形编排,独立成块,不与其他文章发生交叉现象。现代报纸版式理论界认为,模块式编排能够有效地提高版面的易读性,它方便读者阅读,读者不必随着文章不断地翻动报纸或者大跨度地转移视线,这样一来就能够减轻读者的视觉疲劳。为此,设计人员可以大胆尝试留白,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思考空间,也能衬托内文,促使版面上的材料显得更有条理。
结语
总而言之,优秀的报纸版式设计不仅能够有效传达信息、强化报纸形象、提高报纸销售量,还能吸引和发开更多的潜在读者,进一步地扩大报纸的影响。为此,报纸的版式设计应该坚持与时俱进,着力提倡适宜的改革和创新,才能促使现代报业的版式设计走出误区,真正地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段旭君.浅谈现代报纸版式设计[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4.
[2]翁安华.浅谈现代报纸版式设计的创新[J].价值工程,2011,30(26):289-290.
目前可见的iPad版报纸版式设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原有网络版数字报为基础的延伸。比如,《人民日报》、《广州日报》等报纸的iPad版式与数字报十分相似,其客户端直接向读者提供印刷版面PDF文件下载阅读, 读者可以看到印刷版的原版样式,点击版面图像相关区域或文章标题链接,或直接翻页,都可以显示正文,有的还设置有分享、收藏等简单的互动与服务功能。
另一类是内容的重新组合编排。比如《新民晚报》、《东方早报》等报纸的iPad版, 在页面分栏上也做了相应设计,一般导航居于左栏,右栏为以标题配摘要、配图等形式列出重点文章,可直接点击阅读。通过导航或翻页进入各个板块后,每个板块又各自包含数个页面,同样以标题配摘要、配图等形式列出本板块文章,点击即可进入正文页,在一定程度上对读者无法通过版面图像体会版面语言起到弥补作用,而且整体版式设计简洁大方。
iPad版报纸版式设计的基本原则
1.交互性与易读性相得益彰
交互性是数字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最大的特征,它使得读者与数字报纸实现双向的信息传递,建立良好的交流关系。易读性越高,交互性越好,就越具亲和力,越能吸引读者。提供明快的版面设计和多样的互动方式是iPad报纸交互性和易读性相得益彰的具体体现。
2.动态元素与静态元素合理布局
iPad报纸版式结合数字媒体技术,使得版面具有强大的视觉传达效果。与传统报纸版面相比较,iPad版报纸具有了动画、视频等新元素的表现手法,呈现出动静结合的版式风格,生动活泼,引人注目,吸引读者,但是同一版面过多闪烁的动画与视频播放,会使得这些构成元素变为干扰信息的因素,阻碍读者的阅读。所以,动态元素的运用需要把握好尺度。总之,简洁、清晰的版面更具有现代感和专业感。
3.功能性与艺术性协调统一
报纸版式艺术不仅是为报纸设计一张封面,还是以报纸的整体形态为载体的多侧面、多层次、多因素、立体的、动态的系统工程。因此,版面设计首先要明确主题,然后进行立意构思,最后考究构图布局,使版面编排更好地服务于版面内容,寻找与内容协调的版面视觉语言,力求主题鲜明突出、一目了然。只有功能性与艺术性相统一,才能达到版面编排的目标。
iPad版报纸版式设计的构成元素
iPad版报纸版式的构成元素除了拥有与传统报纸相同的报名、栏型、图片、文字与色彩等视觉元素之外,还有它独特的构成元素:动画,视频、音频等视听一体化传播元素,以及按钮、菜单、触控动作等人机交互操作元素。
报名:报头是报纸的招牌,是报纸CI (Corporate Identity,企业识别)意识的体现,直观体现了报纸的风格。iPad版报纸一般都设计—个十分简洁的封面,把一个母体报纸的报头作为打开报纸首页时等待的页面。有的除了报头外,还有标志、网站版域名、宣传标语,“解放报业”的封面除了报头、标志和宣传标语外,还有一幅简单的动画,较为特别。
栏型:针对平板电脑的重力感应功能,iPad版报纸大多设计有横、竖两种版式,以满足读者不同的阅读习惯。在页面分栏上也做了相应设计,一般首页和分类页的横式显示分三栏、竖式显示分两栏,正文页的横式显示分三栏、竖式显示分两栏,有的还会做一些并栏处理。《南都DAILY》不同于一般报纸的分栏常态,其版式为杂志式,页面上方是该报往期、设置、帮助的应用按钮,页面中间的主体空间以层叠方式罗列了封面、评论、视觉等板块的页面概览,页面下方是各个板块导航。读者可以左右滑动切换不同的页面概览,点击相关文章进入则为全页显示,较有特色。
图片:图片永远是“主角”,iPad版报纸无一例外地十分重视图片编排,不仅单独设置视觉板块,在该板块中集中罗列精彩图片供读者点击浏览,在页面布局上也将图片置于视觉中心,且尽可能地为每篇文章都配置图片,这都是针对iPad版报纸支持高清图片显示的特性做出的设计。此外,如果添加动态元素到图形里,会让整个版面鲜活生动。例如,《南都DAILY》的背景画面了运用蓝天下漂浮的动态云朵,视觉效果别具一格。
文字与色彩:传统报纸采用改变常规字体、字号和文字排列方式的办法来形成强势, 而iPad版报纸则出于降低读者视觉疲劳的目的,大部分标题、正文、栏目等的字体、字号和文字排列方式都是统一的。目前iPad版报纸的背景与文字颜色大多为白底黑字,边框、线条多为浅灰色,这种搭配十分有利于清晰显示文字。
动画:iPad版报纸版面中的动画形式主要应用于标题、文本、广告、图片等,通过运用亲切生动的形象和描述,使主题人物形象产生一系列动态或带有情节性的动态剧情,形象化、有趣味性、有效地传递了信息。
视频与音频:只有声画组合才可以重现客观世界。视频具有说服力,它真实再现了空间的场景和时间的延续,使读者易理解、有可读性,实现有效表意和信息传播。声音像版面一样,可以传达信息,所以带有视频、音频的iPad版报纸改变了传统报纸的性质,使报纸从纯视觉艺术转变为视听结合的艺术形式。
按钮:iPad版报纸中多用实图、实物、文字的形式设计按钮,增加了交互的喻意性,提高了交互过程中的趣味性。比如手指滑过才出现界面的交互行为,设计有趣味性的动态按钮效果,手指触碰时加入有特色的声音等,它扩展了有限的屏幕画面。
菜单:供读者选择的一组链接,类型包括弹出式、下拉式、图表式等,大多数为水平排置或者垂直排置,是版面内容的导航器。《华尔街日报》(中文版)有对菜单动画的单独设计,读者可以直接选择点击阅读信息,层层深入或返回,清晰简洁地把交互连接分配合理,符合逻辑性原则。
触控动作:手指划过或停留在交互区域时产生的效果,多为动画以及弹出式窗口。触控动作利用强大的程序设计及语言编写工具,实现了充满趣味、个性十足的触控动画,强大的信息量丰富了读者的交互方式。
结 语
作为移动终端最重要的一个入口,APP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从业者接触。从早期的简单粗疏到如今的精致美观,APP版数字报纸不断推陈出新。除了新闻报道的丰富与优选外,优秀的报纸版式设计会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形成新的能够呈现报纸思想和性格的个性化、人性化版面。报纸在移动终端的版面设计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以及有更流畅的版面视觉引导,增强读者阅读效果,可以更好地进行信息传播。
参考文献:
①《移动客户端:平面媒体转型再造的新机遇》:新浪网,http://.cn/m/2012-10-15/154425361751.shtml,2012年10月15日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8-0137-02
我国体育新闻专业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目前有近 20 所高校开设体育新闻专业,为新闻学教育增加了新的教学与研究领域,满足了一定的社会需求。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创办于 2005 年,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探索,已经初步构建并明确发展方向与目标定位,2012 年在学校的总体规划下开始实施 2013 版体育新闻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针对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成、课程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梳理,使之规范化和系统化,并突出和强化了实践教学,突出了学生专业素质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的依据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提出,首先是为了适应社会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新闻学是特别强调应用的人文学科,体育新闻专业更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对专业能力有明确的要求,如对体育运动项目的了解,对采写编评及摄录采播技术与能力的要求,实践能力也恰是体育传媒行业对当前教育的要求,只有开展实践教学模式,才能够培养出综合素质高,既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又能胜任各种岗位技能操作和管理的综合型人才。
其次,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要从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要求出发,提出本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并将其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在 2013 版培养方案中对培养目标的要求是系统掌握新闻学、传播学和体育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专业素养,熟悉我国新闻、宣传的政策法规,了解新闻与体育行业的发展变化,能够在新闻、出版、宣传领域从事策划采编、媒介经营管理及文化传播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体育新闻专门人才。
二、实践教学实施方法
(一)完善教学计划,制定合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要围绕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而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体育新闻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加强了实践性,突出了应用性,将体育新闻专业的 23 门专业必修课分为三大类,学科理论课程、技术性的实务课程及实践平台课程。
理论性课程如《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外新闻事业史》等采用精讲的方式进行,以点带面着重介绍重要的理论,其余内容通过课外阅读书籍和讨论,研究论文等形式完成。如《中外新闻事业史》首先为学生梳理历史发展的大体脉络,挑选重要史实和人物精讲,其余内容以作业和课外阅读形式进行,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查找报纸原件,探寻历史人物足迹等方式来还原历史,并在课上进行讲演。
对技术性的实务类课程如《体育新闻编辑》、《新闻评论》、《体育摄影》、《体育赛事报道》等增加了课程种类及学时,增加实践教学周。每个重点实务环节必须进行实践练习,如在《体育新闻编辑》教学中,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方法,从教学开始阶段为学生布置实践作业“设计并完成一份报纸”,每人要从报纸的媒介定位、产品设计、报道的策划与组织、稿件的分析与选择、稿件的修改、新闻标题的制作、版面设计、实际版面制作几个环节,将报纸从设想到完成一份真正的报纸,实践整个报纸编辑环节,实现了人人动手、一对一的进行实践操作与指导。
实践平台类课程如《电视摄像与编辑》、《图片编辑》、《电视节目制作》、《体育播音与主持》、《网页设计与制作》、《新媒体技术与应用》等,依托实验室将三分之二的教学环节安排在实验室或课堂之外,所有课程都要安排各种作品的实践,期末试卷不做纯理论与文字考核。
(二)完善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和实验室是推进体育新闻专业改革的基础工程和保障,将实训基地的建设作为重要基础设施来实施,通过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使得实训基地与实验室在培养实践创新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
体育新闻专业计划建设及升级演播厅(包括录音室)、电视节目编辑实验室、平面排版与设计实验室、摄影实验室、体育主持模拟实验室、新媒体实验室,这六大实验室针对不同课程和实践要求,进行统筹规划,明确功能,同一个实验室能承担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增强学科专业的适应性,提高使用效益。从功能上看演播厅、电视编辑实验室、体育主持实验室将直接服务于电视媒体模块课程包括《电视节目制作》、《电视摄像与编辑》、《体育播音主持》等课程,平面排版设计实验室与摄影实验室服务于平面媒体模块课程包括《图片编辑》、《新闻编辑》、《摄影基础》等课程,新媒体实验室服务于新媒体模块课程包括《网页设计与制作》、《新媒体技术与应用》、《新媒体营销》等课程。
同时,实验室与实训基地要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加大开放力度,帮助学校及其他专业进行技术培训、会议保障、科研与科技服务等工作,使得实验室成为学校科研发与人才培养的基地,为鼓励、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开放实验,将学生参加开放实验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纳入要求,强化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第二课堂及校内外实习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充分沟通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将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转变为充满活力的开放型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课堂活动将密切结合体育新闻专业的特点,利用体育学院的体育术科项目优势,使得学生深入了解体育运动项目,为今后从事相关项目报道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同时可以丰富课外生活,加强身体锻炼。第二课堂提供了足球、篮球、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体育舞蹈等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在固定时间提供场地,由运动训练专业指导员进行辅导。其次,针对专业技能定期开展各种知识和技能竞赛,如海报设计大赛、报纸版面设计大赛、体育解说员大赛、微电影创作大赛,学生通过这一系列校内实践活动,能够对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与锻炼。同时,还与图书馆、大学生体育馆、继续教育学院进行全面合作,建校内实习平台,提供志愿者,新闻宣传等服务。
此外,赛事志愿者活动是长期坚持下来的特色,每年在北京举行的“斯诺克中国赛”、“中国网球公开赛”、“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羽毛球冠军赛”等国际、国内大型赛事中,体育新闻专业学生已经成为了固定的志愿者团队,在赛事期间提供了球员接待、赛场服务、票务服务、场地保障服务、媒体服务等工作,在多种志愿者活动中,许多学生通过接触赛事、球员、规则、体育记者,对赛事流程,运动项目,培育兴趣爱好,新闻技能实践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锻炼,已经成为该项赛事的准专家。
在校外实习方面,将实习与社会实践作为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来落实,相继与《北京日报》体育部、中央电视台《体育星探》栏目、人民体育出版社、《田径》杂志社、乐视网等 20 余家媒体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平台,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条件。
(四)构建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模式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体育新闻专业的毕业设计之前全部为毕业论文的形式,大部分毕业论文更偏向于理论和科研性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与考核明显欠缺。在新版的培养方案中,对毕业设计进行了明确细化,毕业设计可以以毕业论文和毕业作品两种形式来完成,毕业论文对选题、格式规范、研究方法的使用、论据论点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毕业作品可从平面、电视、新媒体三个模块中选择相应的新闻作品做为毕业设计,同时对毕业作品在设计、主题、数量、规范、展示等方面提出要求。
三、实践教学的保障措施
(一)转变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助力实践教学
对学生的教学活动,不能仅停留在传授理论知识体教师,要形成联系实际,以实战出发为指导思想的教学观念,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二)加强教师队伍与专业建设支撑实践教学
教师队伍与专业建设是体育新闻专业的基础工程和根基,对实践教学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逐步整合教师资源形成平面、电视和新媒体三个研究方向,争取每门课程能够由两到三名教师进行讲授互助提高,形成专业强势。
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鼓励教师横跨两个或三个研究方向。每学期对教师要进行单独或集体的专业技能培训,如运动项目知识培训、摄影摄像技术培训、网络技术培训、新媒体行业进展培训、电视包装培训、演播室节目创新、平面创意培训等等,通过各种培训、培养途径,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并对表现出色的教师及实验室进行表彰和奖励。
在教材编写方面,目前已经有两套系列教材,体育新闻传播系列教材及体育新闻实训系列教材,同时对国外体育新闻实务研究的系列著作正在编译中。届时将形成三套系列教材,能够对体育新闻专业实践从理论和实务层面进行指导,并具有一定国际视野。
广泛与校外名师及体育新闻行业工作者合作,通过校内讲座,项目合作,邀请进入课堂教学等环节。
(三)完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护航实践教学
科学管理必须要有规章制度进行保障,为使实践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在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培养方案》的精神下,将逐步修订和制定各门课程的课程要求、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第二课堂管理规定》、《毕业设计工作方案》、《新闻实验中心管理规定》、《新闻实验仪器设备管理规定》、《本科毕业实习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而使实践教学管理更趋于规范化,为实践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提供了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自1895年北洋大学校刊《北洋公学》问世以来,中国高校校报已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全国几乎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校报。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作为高校党政机关报、高校校园主导媒体的校报却面临着影响力下降、地位边缘化的危机。笔者以多年从事校报工作的经验,试解释这一现象并提出对策,希望能对同行有所裨益。
一、高校校报困境背后的思考
从理论上来说,高校校报作为定向师生的分众媒体,在大学的组织传播及文化建设等工作中本应大有作为,但从近年的调查统计、观察反馈来看,其影响力却呈普遍下降的趋势。根据传播学学者喻国明的解释,影响力是一种控制能力,表现为发出者对收受者的认知、倾向、意见、态度和信仰以及外表行为等方面和目的性的控制作用。没有了影响力,媒体就失去安身立命的基础。在笔者看来,校报影响力下降主要原因大概有三。
1.以宣传性湮没新闻性,使报纸亲和力下降
校报是高校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主阵地,但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受众对推销和宣传都有一种天然的警惕,因此,校报的“报性”决定了宣传不能通过空洞的单向灌输来进行,而应通过事实选择、议题设置等来实现,以服务受众来说服受众。遵循传播规律,将复杂抽象的信息形象化、简约化,易于在受众中传播,这正是校报有别于开会发文等宣传手段的地方。
但是,事实情况是,长期以来,不少人将校报的机关报属性误读为“宣传单”,报道领导、报道会议多,报道方式模式化,空话、套话黑压压,八股之风弥漫。甚至还有人错误地认为“领导宣传”就是“宣传领导”,将校报变成领导讲话和活动的信息栏。长此以往,校报当然会失去读者的关注。
2.行政化管理和封闭的工作环境,降低了校报的活力
从社会学角度看,影响新闻生产的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因素:个体/群体层面因素,即记者自身的专业精神和新闻理想;组织层面因素,即编辑部常规的生产机制和报纸整体的定位及利益诉求;组织外部社会层面的因素,即新闻宣传的政策和行政部门的要求。这三种因素影响了记者的自我角色和生产方式,其中,后两种起决定作用。[1]
具体到高校校报办报的情况上,我们可看到,校报虽然大都有正式刊号,但与市场无关,管理上走行政化路线,例如经费由学校拨发,其数量往往只够硬性成本支出,人员由学校按编调配,几乎没有专业人士,人手不足且很少流动。由于人员少、经费少,全国只有5%左右的校报为周报,绝大多数是旬报和半月报,时效性较差。特别是,超稳定的工作环境、相对固定的工作程序以及进修学习机会的匮乏,让不少办报人员产生了惰性,没有工作创新的意愿和专业办报的能力。据此,我们不难发现为什么校报普遍缺乏吸引力。
3.网络传播新趋势的到来,让受众进一步“漂移”
在前网络时代,由于信息渠道较少,校报虽然总以一张面孔示人,尚能称为校园主流媒体,但网络时代的到来,使校报和其他纸质媒体遇到了真正的挑战。
近年来,由于受网络、手机移动终端等新媒介的吸引,受众对报刊的“黏性”减弱,大量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向更为便捷的新媒体“飘移”。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手机网民上升至3.18亿人,在网民中的总比例达65.5%,微博用户数量以高达208.9%的增幅,从2010年底的6311万增长到1.95亿,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
网络传播理念对传统宣传模式的冲击也相伴同行。在重灌输、轻交流、权威导向的传统模式下,宣传者可以通过控制媒介和传播内容、操控宣传过程,使受传者依其设置的路径来了解事件及信息。但进入网络时代后,信息铺天盖地,个人制作和传播新闻也非难事,这就使得传统宣传模式失去了着力点,单从人人网、微博等社交媒体火热,而纸质媒体特别是党报、机关报发行日益艰难就可看出。
综上所述,高校校报之所以陷入困境,既有高校新闻宣传部门自身的原因,也受网络时代传播趋势变迁的影响。对此,研究者要辩证分析、系统求解。
二、高校校报“突围”战略解析
要在众多对手中胜出,商家要靠产品和营销,所以,高校校报的“突围”战略就是,以“三贴近”原则为统照,以专业服务为读者提供优秀的用户体验。
1.坚持“三贴近”,用温情和亲和力重塑形象,吸引读者
美国新闻学者杰克·福勒说:“为了生存,每份报纸都必须反映一个特别的读者群,通常情况下就如同手握一面镜子照着某一特别地方,报纸必须和他的读者共同分享一种感觉,一系列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这种报纸与受众共享的感觉就是传播学上所说的亲和力。有亲和力的媒体才能让受众产生认同。
提升媒体的亲和力,不仅仅是写得“软”一点、可读性强一点等技术操作问题,更是要贯彻以受众为本的指导思想。对校报来说,就是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师生)”的“三贴近”原则,以带着感情与体温的报道,赢得关注,以重塑富有温情和亲和力的形象。在笔者看来,用传播的理念办报,强调传者与受者的平等和互动,不会消解信息的导向性或意识形态内涵,相反,化刚性宣传为柔性说服,观点会更容易被接受。
校报坚持“三贴近”,就是要密切关注高校发展、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立足本校,又不拘泥于本校,除了教学改革、学科建设、就业求职、科研进展等常规话题之外,也要关注和师生有切身关联的其他话题,如师生生活、高教动态等等。只有倾注感情,深入基层,研究师生,校报才能真正成为传播者与读者两个场域的“连通器”,在众生喧哗中彰显主流。
2.当好内容提供商,善用新媒体,优化用户体验
毋容置疑,全媒体、自媒体等网络传播新趋势让传统媒体广受冲击,但传统媒体仍有自己的优势——专业性和公信力。无论“浅阅读”怎样流行,总有一部分受众需要原创的深度报道,而这些必须依靠稳固的组织支持和专业记者采写来完成。这也是校报可以“突围”的理论依据。
校报留住读者要靠用户体验。接近性强的信息是受众需求最迫切的信息,相对社会媒体,高校可能空间小一些,但只要善于发现,能对师生关注的领域进行深入调查,做出有温度、有深度、有分量的报道,同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当然,“酒香也怕巷子深”,校报除了当好内容提供商外,也要建立“营销网络”。道琼斯公司著名的“波纹”信息资源管理理念指出,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就像一块石头投到水中,会产生很多波纹,像波纹扩散一样,事件的影响面也会迅速扩大,公司就可以把这个新闻通过道琼斯通讯社、网络版、CNBC电视频道、道琼斯广播、《华尔街日报》等7种不同媒体售卖7次,从而将信息价值“吃干榨尽”。有鉴于此,校报也要持开放心态,借助新媒体的快速、互动、便捷等优势,共建多元化传播平台。
三、高校校报提升影响力的操作路径
网络传播放大了校报的固有缺陷,校报面临生存危机,为夺回“麦克风”,校报必须坚持贴近性,致力于为读者提供“有体验感的新闻”,具体到办报实践中,则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突破。 转贴于
1.加强新闻策划,提高报纸的专业水准
新闻策划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宏观层面,指报纸的定位和新闻编辑方针的确定;中观层面,指相对固定的阅读单元(即各版、专刊、专栏等)的设计与策划;微观层面,指报纸对某一时期或某个选题的报道所进行的创意设计和组织调控。校报的新闻策划主要为后两种,内容包括: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阶段任务、师生关注的热点以及重要事件和重大纪念日,根据版面定位,确定每期各版的报道主题、栏目选题,制定整体报道计划;对各专栏、专题、专版,编辑部还要具体确定报道角度、版面设计、报道时机等细节。
策划出新意、出深度、出冲击力,对出版周期较长的高校校报来说,一定要打好策划牌,而策划成功的前提就是选题切合实际。所以,编辑要广伸触角,通过会议、文件、采访、网站等多个渠道收集信息,无论单位工作要点、教科研动态、师生关注热点,还是时政资讯、行业发展、高教改革,事事都要关心。只有对社会发展、国家教育形势和党的政策有总体把握,对学校工作和师生生活有实际了解,编辑才能提炼出切合实际的报道主题。
专栏、专题、专版是新闻策划的重头戏,策划得好,报纸就变得“丰神动人”,《华东理工大学周报》的经验证明了这点。2011年5月,编辑通过与即将毕业的学生记者交谈了解到,在学校就业形势良好的情况下,却还有少数毕业生“待嫁”,原因是他们对自己的人生和职业生涯没有明确规划,在学期间浑噩度日,以致履历苍白泛善可陈。编辑就此敏锐地提炼出“大学如何不虚度”的问题意识,分别选择了留学深造、入职媒体、保研复旦等4位毕业生进行典型报道,推出专版“成长的足迹”,后以“我的逐梦之路”为主题在校园网主页上,众多低年级学生自曝“很受震动”。这个策划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主题贴近学生,将成才教育的话题于毕业季以毕业生现身说法的方式报道,不着痕迹的说服拨动了学子心弦;策划整合了碎片化的素材,勾勒出优秀学子奋发自强、勤于思考的群像特征,深化了报道主题。
2.增加非事件新闻和深度报道的比重,增强校报的“鲜度”
为避免“旧闻”盘踞版面,出版周期较长的校报要扬长避短,增加非事件新闻和深度报道比重,为校报“保鲜”。
非事件新闻是指“对一段时间内或若干空间里发生的诸多事实、情况、事件的综合反映,揭示带有分析性、启发性的总体情况、倾向或经验等”。综合消息、述评等都属此类。由于非事件新闻往往通过点面结合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相比消息来说,对时效性要求不甚高,更适合校报刊登。
加强深度报道也可帮助校报“保鲜”。深度报道并不是一种新闻体裁,而是一种报道方式。相较于普通的消息,深度报道不只是告诉读者“5个W”和“1个H”,还揭示“为什么”和“未来会怎样”这些问题。传播规律要求,深度报道之“深”体现在立意上,写作却要求“浅”,新闻表述要故事化,注意场景、细节、对话的运用和叙述的节奏,语言有画面感、现场感。
也许有人担心校报没有深度报道的素材,其实,高校作为科技文化创新最活跃的地方,与社会息息相关,像科研方向和行业发展、学子的求学就业、高校“青椒”的生存状态等都可以入题。只要瞄准与学校发展、师生利益密切相关的题材,将素材放到大格局里衡量,校报同样可以做出有辐射力的深度报道。
专栏是非事件新闻和深度报道的可靠载体。以《华东理工大学周报》为例,3个新闻版上共有10余个常设栏目,其中“教苑撷英”、“学子说经”、“就业在线”、“校园写真最前线”、“校园牛人”等都是品牌专栏,除了常见的人物通讯、工作通讯外,也有工科学生性别比例变迁、毕业生留等调查性报道。此外,校报还紧扣热点、结合实际不断推出新专栏,例如,2009年,以宣传科学发展观为背景,根据学校绿色化工科研特色,推出报道教师为科研支撑可持续发展作贡献的专栏,陆续刊登5篇深度报道文章,获得广泛好评。而且,这种视野开阔、内容深度的取向也为内外宣结合铺平了道路,前述多篇文章都被《科技日报》、《文汇报》等媒体转载。
3.改革新闻报道方式,争取出彩、出新
报道的方式影响报道的效果,校报可从以下几点做起,突破僵化的报道方式,以求出新、出彩。
(1)写会议新闻突出其新闻价值。会议新闻是高校校报的“必选动作”,写好会议新闻,首先要认识到会议只是新闻由头,不是新闻本身,记者要回答读者“我为什么要关心”这个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写作时突出有新闻价值、读者关心的内容,把会议写活,忌讳写成流水帐。
(2)新闻报道重事实、写细节。美国新闻学者卡罗尔·里奇曾指出,好记者要“让读者看见,令读者在乎”,就是要用富于表现力的笔把读者带到现场,用事实、引语、视觉和语言形象去触动读者的情感,或让读者获得更多的信息。为此,记者一定要做好观察现场、采集细节等基础工作。
(3)改进版面视觉效果。传播学研究揭示,近乎百分百的读者读报时第一眼看到的都是图片,所以,校报改善视觉效果的关键点是:精心琢磨标题和导语,给新闻“画龙点睛”;对报纸版式进行“可视化”设计,力求版面新颖;以信息量丰富、有冲击力的图片于“三步五秒”中先声夺人。这些都是编辑必须着意的基础性工作。
4.报网融合,打造多元化传播平台
全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要根据媒介的特点和受众的偏好,将同一内容的新闻素材制成不同类型的产品。身逢其世,校报也要走报网融合、错位互补之路。
报网融合,首先要求高校宣传部门理顺管理关系,整合资源,建成由校园网、官方微博、校报、手机移动终端等多个媒体组成的立体传播平台,采编人员合作策划、作业,实现一条新闻、层次化写作、多形态展示,实现新闻集约化生产的目标,提高高校组织传播的整体影响力。
陕北矿业公司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理论教育工作有所创新;形势任务教育扎实有效;日常宣传教育积极主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持续活跃;新闻报道工作成绩显著;精神文明建设继续深化;宣传队伍自身建设不断加强。主要抓了以下四项重点工作:
(一)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得到了加强,发挥了阵地和凝聚作用
按照公司党委的工作部署,各单位结合工作实际和发展需要,针对干部职工的思想状况,认真开展形势任务教育,为各项工作顺利进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一是政治理论学习常抓不懈。公司党委修订完善了中心组学习制度,制定了学习计划,明确了学习的内容、时间、形式和考核办法,使政治理论学习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度化;各单位结合实际,建立和完善了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制度,保证了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二是学习内容不断充实。各级党政把学习党建理论、企业管理知识和上级的文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拓宽了学习的知识面,增强了学习的实效性。三是学习方法形式多样。各级党政把集中学习、外出培训、个人自学、知识竞赛和形势任务教育结合起来,使学习更加贴近干部职工的思想和工作实际,统一了思想,促进了工作。
在全体党员和职工中深入开展了“献计献策” 活动和“管理质量达标年”活动;开展了“创先争优”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选树了集团公司文明单位包头运销公司、韩家湾煤矿和劳动模范冯刚等先进典型,发挥了先进典型的示范引路作用,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开展了“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组工干部新形象”学习实践活动,培育了广大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政治坚定性、品德纯洁性和行为先进性,为今后各项工作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注重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利用和发挥板报、橱窗、标语、《陕北矿业》和互联网等阵地的作用,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思想观念引导和形势任务教育,深入宣传了党的十七大精神、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积极开展了安全生产知识学习、党员答题竞赛、先进典型宣传等系列活动;组建了公司门户网站,充分发挥互联网络作用,扎实推进了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为公司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矿区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文化保证。
利用《陕北矿业》这一宣传阵地,大力推广各单位在践行科学发展观中的新鲜经验和好的做法,宣传重点工程和先进典型。对外宣传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代表集团公司参展了在榆林举办的第三届榆林国际煤炭暨能源产业博览会,受到了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通报表彰;并在《陕西日报》、《陕西工人报》、《榆林日报》等平面媒体对公司三个文明建设进行了大力宣传,提高了公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了良好的外部形象。
进一步健全了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网络,下发了政研课题,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调查研究,并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中心工作之中,先后组织开展了纪念“五一口号”发表60周年暨改革开放30周年有奖征文活动,开展了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等活动,共收到研究论文17篇,为公司快速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组织编撰《陕北矿业公司志》一书,目前,正在征集各方面的意见,作进一步的修订。
(二)日常宣传教育得到了加强,增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
日常宣传教育始终围绕公司的中心工作,抓好党的政策学习、集团公司文件精神传达,公司重要会议贯彻落实和社会宣传等工作,多方鼓舞士气、凝聚力量,积极宣传企业形象,增强了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制度建设上,进一步完善和修订了公司新闻宣传工作管理办法、新闻宣传报道工作考核奖励办法和通讯员队伍建设等有关制度,注重新闻宣传队伍建设,保证了公司重大事项、重大决策、中心工作及各类会议的宣传报道工作。各单位成立了新闻宣传报道小组,组建了通讯员队伍,制定了管理制度,完善了激励机制,明确了目标任务,并努力改善通讯员的学习、工作环境,激发了宣传干部的积极性、事业心和成就感。
在工作创新上,公司对《陕北矿业》报进行了改版,增强了新闻宣传的时效性,突出了知识性、趣味性和指导性,并在版面设计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增设了《安全漫画连载》、《读书》、《工作研究》、《亲情底片》、《艺海拾贝》、《爱心榜》等十多个栏目。同时,我们对公司三个文明建设中涌现的先进典型进行专版宣传,彰显了以人为本、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栏目组稿上,我们始终坚持服务公司安全、生产、经营工作中心这一主题,突出指导工作、交流经验、鼓舞士气、营造氛围这一职责,及时根据企业发展状况、重点工作推进情况和职工思想动态进行针对性组稿,并狠抓稿件质量的提高和报纸版面的美化,有力地配合了公司党政工作。
■ 相关文章:
【返回 栏目列表】
在服务生产上,开展了以“美化生态环境、岗位建功立业、构建和谐矿区”为主题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全国安全生产月” 活动、“青年节能减排”活动、“百日安全”活动等;在《陕北矿业》上开辟了《安全漫画连载》、《工作研究》等栏目,连续刊登安全生产知识,发挥了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安全生产的作用,增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了浓厚的安全宣传教育氛围,使 “安全高于一切、安全先于一切、安全影响一切、安全重于一切”的理念深入人心。
(三)队伍和阵地建设得到了加强,营造了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在队伍建设上,首先是狠抓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公司党群部利用各种时机为通讯员提供学习资料,解决生活工作困难,面对面耐心辅导,交流采编心得,及时为通讯员传授新闻写作知识,激发了通讯员的写稿热情,培育了一支新闻宣传队伍。其次是发挥了《陕北矿业》内外宣传和通讯员培养双重作用,加强了队伍建设,提高了报纸质量。
今年1-10月,《陕北矿业》共出版20期,刊稿500多篇。其中,韩家湾矿采用稿件117篇、大哈拉矿采用稿件50篇、包头运销公司采用稿件73篇、神木运销公司采用稿件30篇,全部超额完成公司下达的上稿任务。对外宣传报道(平面纸质媒体)刊用27篇,其中在省部级以上报刊刊稿25篇,树立了公司良好的外部形象。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对外宣传工作在2010年实现了新的突破, 即在《陕西日报》和《陕西工人报》等报刊外发稿件,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均实现了新的突破; 在《陕西日报》对公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行了专版重点宣传,有力地宣传和展示了公司形象。
(四)精神文明和企业文化建设得到了加强,加快了和谐矿区的创建
一年来,公司从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出发,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为抓手,着力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公司投资1万多元为包头运销公司新建了图书室,为职工进一步学习创造了条件。包头运销公司在抓好职工自学的基础上,聘请了铁路管理人员给职工讲解铁路运输知识。韩家湾矿每季度组织全矿职工培训集中培训一次,区队每月组织集中培训一次,班组在每个班前会组织学习岗位应知应会,培养了职工的文明习惯,提高了安全生产技能。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公司以文明单位创建为动力,把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加强基础建设结合起来,对重点部位进行绿化美化,基本做到环境卫生整洁化、日常管理牌板化、各项工作标准化,进一步增强了职工对企业的荣誉感。韩家湾矿结合矿井产业升级,对生产、生活主要设施进行了改造,矿区面貌焕然一新。包头运销公司对办公楼进行了修缮,配备了必要的办公设施,进一步改善了职工的办公和生活环境。今年上半年,包头运销公司、韩家湾矿被评为集团公司文明单位,包头运销公司经理冯刚同志被评为集团公司劳动模范。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包头运销公司对征集的理念进行了整理,并设置了宣传牌板、刷新了警示标语。大哈拉矿在办公区设置了安全警示牌板,在生产区悬挂了安全理念横幅。韩家湾矿在产业升级中不忘企业文化硬件投入,建设安全文化长廊,在路灯上设置了宣传牌板,在区队开展了班前安全礼仪活动。
2010年10月20日至27日,公司组织部分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和二级单位党委(支部)书记一行8人,先后赴黄陵、蒲白、澄河、韩城等单位考察学习企业文化建设情况,通过座谈、观看专题宣传片、实地查看,切实感受到了兄弟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力度和文化的魅力;10月29日上午,邀请西安交大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思锋教授来公司为公司机关和二级单位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举办《核心竞争力及其培植--论企业文化建设》的专题讲座。10月29日下午至11月2日,由公司党群部和西安交大公共管理学院组成的6人调研小组深入公司机关及各二级单位开展调研活动,为下一步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整体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看,陕北矿业公司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虽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但与集团公司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不够,办法不多,步子不快;基层单位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2010年重点工作设想
“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党的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担负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重大任务,担负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