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7:57:4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育学心理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贸易
职位名称: 教师 ; 外贸单证操作 ; 行政助理 工作地区: 湛江市 ; 待遇要求: 2000元/月 不需要提供住房 到职时间: 两周内 技能专长 语言能力: 英语 cet4 ; 其他语言 客家精通,粤语一般 ; 普通话 标准 计算机能力: 证书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 ; 教育培训 教育经历: 时间 所在学校 学历 2007年9月 - 2011年7月 广东海洋大学 本科 2007年9月 - 2011年1月 广东海洋大学 本科 培训经历: 时间 培训机构 证书 2009年9月 - 2009年10月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职业资格证书三级秘书(涉外)合格证书 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 普通话二级乙等 湛江师范学院 教育学心理学合格证书 工作经历 所在公司: 湛江文捷优青少年写作学校 时间范围: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 其他 担任职位: 湛江文捷优青少年写作学校教学助理 工作描述: 教学助理。 离职原因: 兼职 所在公司: 广东省河源市义容中学 时间范围: 公司性质: 国有企业 所属行业: 教育、培训、科研院所 担任职位: 语文教师 工作描述: 教师,需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较好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 离职原因: 实习 所在公司: 柏劲服装有限公司 时间范围: 公司性质: 外资企业 所属行业: 纺织品业(服饰、鞋类、家纺用品、皮具) 担任职位: 生产跟单员 工作描述: 服装生产流程跟单 离职原因: 实习 其他信息 自我介绍: 我具备良好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及公文写作能力,善于思考总结,积极好学,在大学期间曾辅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
我在大学期间曾担任班干部,为班上出一份力,坚持负责,也培养了自己在集体中的协调与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工作认真严谨,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创新精神。在校期间,我曾担任过校学生会勤工部家教中心市场开拓部副部长,组织调查家教市场,服务同学,锻炼自我。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7、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8、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9、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0、“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1、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2、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3、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4、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15、师生关系 ――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
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8、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
19、癸卯学制——1903年修改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它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其特点是学习年限长。
20、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21、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22、德育方法——指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手段。
23、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又要引导他们久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
24、自我教育法——是指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
2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2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27、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8、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学习系统地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
29、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
30、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由政府主管部门制订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规划的指导性文件。
3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
32、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内容,按固定的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学的组织形式。
33、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
34、班主任——是组织领导班级组成为坚强集体,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人。
35、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
36、课外教育——指的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
37、校外教育——指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家庭,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校外组织学生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
38、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
39、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教育。即在家庭中,家长自觉的、有意识的按照一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家庭生活和言传身教,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行为活动。
40、教育合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种教育力量统一要求、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
41、管理——合理组织好各项工作,协调好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42、学校管理——是一般管理的特殊部分,它是合理组织好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好学校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活动过程。在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学校管理的核心。
43、管理职能——是管理系统中管理者和组织机构的职责和功能。管理的职能反映管理的本质。
44、决策——在可供选择的多个方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的行为。
45、管理体制——是指一定组织系统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管理职责、权限划分的制度
46、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
47、现代教育观——现代教育观关注的是人的教育,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关照人的主体性发展,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48、学校整体改革——指整体育人,以达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49、教育科学研究——简称教育科研。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从教育的客观实际出发,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去研究教育现象,搜集和积累教育事实材料,认识教育本质,揭示教育教育规律,形成新的教育理论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50、教育测量—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照一定教育规则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加以数量化测定的过程。
1.积极心理学定义。中国人所接受的积极心理学定义,主要是李金珍及王文忠等学者对谢尔顿及劳拉•金所著的《为什么积极心理学有其必然性》中积极心理学的定义。此书作者认为积极心理学主要是用于分析探究人类力量及美德等方面的积极心理学思潮。同时也有些学者对此定义有不同意见,邵迎生认为积极心理学主要是关于人类日常强项及美德等方面的科学探究。心理学家虽然对于积极心理学认识有所不同,但都认为积极心理学可让人们能得到幸福。
2.积极心理学产生背景。心理学于1879年演化为独立科学,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始终未被人们重视。由于战后长时间面对战争及被战争毁灭的世界,人们身体及精神上都饱受创伤,这时心理学则成为了治愈战争创伤的有效途径。心理学家不断分析心理问题并且找出可治疗和缓解人们心灵创伤的方式,也将研究核心转为负向及病理方面分析心理问题,这类心理学就是现代人们所熟知的病理心理学或消极心理学。随着多方面的应用也使其发展迅速,但这也仅是发展了心理治疗,其它方面却从未发展。积极心理学就由此产生,这主要是注重日常中鼓励及友爱,更加全面地要求心理学家运用更为开阔的眼光对待人的潜能及动机和发展,同时也强调人的价值。
二、积极心理学属于传统主流心理学部分修正
二次大战之后,由于社会环境变化及人类需要医治身体及心灵方面的创伤,心理学成为了治疗人类精神及心理疾病的一种方式,而关于帮助人类得到幸福生活及挖掘且培养天才的热潮则逐渐消退,这时心理学演变成了类医学的一种。若是将二战之后的心理学界定为传统主流心理学,则该时期传统主流心理学最大的成果就是让《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成为世界性精神及心理疾病诊断标准。现阶段此标准已发展至第四版,该标准包含着340类心理及精神问题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心理学家也早已对多年前未能解决的心理疾病提出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这称得上是传统心理学的一项伟大成就,也使心理学脱离了“让所有生命过得有意义”主要主题。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项纯粹变化,它主要是探析生命中不幸事件至生命中幸福事件的主要变化。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方向是积极情绪体验、对个体长久指导自身思想及行为的个人资源影响,再加上对主观幸福感积极情绪的影响。
三、积极心理学是促进人类全方位发展的贡献
积极心理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并且提倡积极人性论,充分消解了传统主流心理学问题片面性,也有效恢复了心理学应有的功能及使命,这同时也体现了社会意义的博爱及人性。随着社会发展,现代人们的思想、生活以及工作等各个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因此需要克服现代化进程中所存在的各方面负面影响,从而重建人类新型人文精神,以便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积极心理学注重人性的积极方面,同时探析人的优点及价值,重视正常人的心理机能,使心理科学对于人性的科学理解及良好干预,使个人及家庭和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积极心理学可以让心理学家用更为开放的姿态将注意力转至人的潜能及动机和能力,加在幸福及希望等良性品质上。积极心理学的本质及目标是探析人类人文关怀及终极关怀,是富有激情及理性且严谨的新型学科,它深刻表达着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四、积极心理学对教育和社会及其相关领域的价值
积极心理学注重人类发展,也可以说积极心理学已超出了学科发展的范畴,早已融进社会发展大潮流中。社会应给予积极价值导向,从而成为有效且公正人道的社会。这同时说明社会价值导向担当着社会变化的引导者,就好比心理治疗师治疗病人一样,所用的导入方式不同则病人的变化也不同,或者是不同导入方式产生相同结果,不过同样结果之间社会意义是不同的。现代社会的诸多领域也开始逐渐兴起一场必然的积极运动。教育行业对积极教育的改革,逐渐认识到学生积极体验及品质的重要性,同时加强学生积极体验成为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内容,这也是教育所追求的价值核心。公共关系及管理方面的积极思想更为显著,双方谈判时也都是尽量避免对方可能出现的损失,从而实现双赢。
中图分类号: G4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2-0122-01
任何一种优秀教育方式的出现都会有适合其发芽、成长的土壤,语文课堂中的“学案教学”方式也不例外。以下就是语文“学案教学”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基于皮亚杰建构主义的原理,在学案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以下两个方面:1.在学案的设计过程中注意创设问题情景,以诱发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在认知上达到不平衡,并利用这种不平衡来刺激他们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针对新知识的不同情况进行同化或顺应,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新的平衡。2.在教学实践中,应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并帮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使学生对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地进行反思,从而使认知结构从平衡经过不平衡再到另一个新的平衡。
二、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在他的最有影响的著作《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一书的扉页上写到:“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进行相应的教学”’。可以说,这一条原理是奥苏伯尔整个理论的核心,他所论述的一切都是围绕这一原理展开的。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就是他对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的描述。奥苏伯尔认为,意义学习有两个先决条件:1.学生表现出一种意义学习的倾向,即表现出一种在新的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2.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任何学习只要符合以上两个条件,都是意义学习。在“学案导学”中认知结构是指学习者已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成情况,由学习者能够立即回想出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所以,要促进学习者对新知识的学习,关键是要加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的与新知识有关的概念。
三、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曾指出:“我们至少应该确定儿童发展的两个水平,如果不了解这两种水平,我们将不可能在每一个具体的情况下,在儿童发展进程与他受教学性之间找到正确的关系。”维果茨基将第一种水平称为“现有发展水平”,指一定的己经完成儿童发展周期的结果和由它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第二种发展水平是“最近发展区”,意指儿童“正在形成、正在成熟和正在发展的过程”,其实质表现为,儿童在自己的这一发展阶段还不能独立,但可以在成人的帮助下做事。由此,维果茨基认为“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方向。只有这样,教育学习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那些目前尚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发展过程”’。所以,教师运用学案导学进行课堂教学时,应首先检测学生对某一现实问题的理解能力。这一过程可以称为动态性评估,这是教师应完成的第一项任务。第二项任务是学习活动的选择,其目的在于使学习任务能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而不至于过难或过易。第三项任务是提供教学的支持,即在学生需要时,可以通过为搭建“脚手架”来支持他们的学习。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师的适时指导就是一种“脚手架”。
四、系统科学理论
我国学者查有梁提出系统科学的三个基本原理:反馈原理、有序原理和整体原理。反馈原理即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可能实现有效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反馈原理在教育管理和教学方法中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学案当中的知识准备和达标练习就是对学生的即时反馈,教师在运用学案指导教学时,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在教学训练中,要随时通过反馈信息掌握现状与目的的差距,从而去解决难点和关键,去调整教学的速率、去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有序原理即任何系统只有开放、远离平衡态,才可能走向有序。布鲁纳曾经指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一连串不连贯的知识在记忆中仅有短的可怜的寿命。”“学习任何一种语言,一般都要做到听、说、读、写。这就要通过多次反复,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运动中枢建立一一对应的神经联系(神经链),这个过程正是一个有序的过程。
五、主体性教育理论
学前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地传授情感教学心理学这门课程是教师的责任所在。只有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其自身修养。
一、情感教学的提出环境
情感教学是指当教师充分考虑到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时,对其加以利用,从而达到完善教学、优化教学的目标。在实施情感教学时,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知识的求索中获得快乐,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在学前教育学中合理运用情感教学心理学,有利于拉近师生间的情感。
二、情感教学的作用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儿童观。儿童观是指成人如何看待儿童及如何对待儿童的总和。儿童观所包含的因素较多,主要有:儿童的能力,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发展,儿童与教育之间的联系,等等。教师的儿童观决定着学生儿童观的形成,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与教育观。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情感教学以沟通配合为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研究对策,从而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沟通,有效提升个人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加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三、情感教学在学前教育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时合理控制自身的情感
在情感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自我情绪的控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状态。首先,课堂应该是开放性的,以学生为主角,师生合理做到情感沟通。教师要到学生中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这样才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学生踊跃发言。肢体动作的运用也是教师感染课堂气氛的方式之一,有效的情感互动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活泼风趣的教师会得到学生更多的喜爱与关注,在不自觉中增加师生间的情感。
(二)加强对学科情感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源自于对学科的了解程度。加强对学生学科情感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只有研究透彻学前教育学,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通过完善有效的传授技巧,才能达到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例如,在“10元购物”这堂课中,教师可以在纸上画出1元、2元、5元、10元的购物券,然后让学生买够10元的物品,并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搭配?怎么组成10元?有多少种组合方式?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再进行评比。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加强了与学生的情感互动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三)分析情感的教学案例
学前教育学的理论知识点较多,教师可以将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的情感相联系,增进学生的学习亲近感,同时也帮助学生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在课堂上经常运用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通过对案例进行讨论,在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师生间的情感。例如:在培养学生尊敬老人的情感中,教师可以以《八月十五月儿圆》这首歌为切入点。在课堂上,先播放音乐,写出歌词,引出主体:“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月饼圆圆甜又香呀/一块月饼一片情啊/爷爷是个老呀/爷爷待我亲又亲呀/我为爷爷唱歌谣呀/献给爷爷一片心啊。”通过对歌曲的理解,教师可以教育学生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的爷爷。最后,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引导学生关爱老人,如扶老人过马路或者在公交车上要给老人让座位,等等。
四、结语
幼儿时期是孩子情感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情感教育的关键阶段。只有对孩子做到全面的了解,才能针对其特点做出合理的教育,才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孩子优秀的道德品质与高尚情操。在学前教育学中,全面合理地实施情感教学心理学对于每一位孩子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家庭、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陆克平.情感教学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学》中的应用[J].成才之路,2012(31):24.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6-0007-03
体育是一门科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质的组织者和倡导者。如何运用教育学原则和心理学观点指导教学实践,是每个体育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教育学和心理学为研究如何培养人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体育教学必须遵循科学规律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教育学和心理学与体育的有效结合会有多方面的意义。笔者认为,可以从下列五点作重点讨论。
一、掌握学生认识活动的基本环节。有的放矢地传授知识
教育学告诉我们要想把知识和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必须掌握学生认识活动的基本环节,才能把知识和运动技术传授给学生。
教育学认为,学生认识活动的基本环节有以下几点:
(一)感知教材形成表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的实践清楚的揭示了教学三要素(教师,知识能力,学生)之间的函数关系,即知识技能是常数,教师是因变量,教法是变异系数,学生是自变量。在教学中最活跃因素是学生,最积极的因素是教法,教师要用合理的新鲜教学方法和准确、优美、大方的示范动作去感染学生,使其获得感性认识,产生清晰的表象,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倡导学生对学习的对象进行周密的观察,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脑海里形成正确的表象。
(二)理解教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通过反复的练习使学生理解教材,这个过程是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它要求学生在动作和要领之间产生紧密的联系,即做着动作想要领,根据要领做动作,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运用比较分析和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反复练习,形成概念,提高思维能力和完成动作的能力。
(三)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知识的巩固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学生对教材和动作的感知理解,对知识的实际运用都对知识的巩固起着重要作用,要巩固所学的知识,必须反复的练习,多次的实践,方可随心所欲,才能达到动作自动化,因而增强和发展记忆能力。
(四)运用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学生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在反复练习中,从最初的不会,不准确,不熟练达到比较会,比较熟练,比较准确,逐步的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但是,为了使学生顺利的掌握动作技巧,不仅要注意练习的数量,而且要提高练习的质量,改进练习的方法,要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练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各种活动的适应能力。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运动技巧,需要经历几个教学阶段,各阶段有各自的任务,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体育教师应该把这些教学的一般规律和体育教学具体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二、启迪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兴趣
(一)结合正反典型事例,指出重视身体锻炼的重要性
在思想和学习目的教育中,总是讲些大道理,学生是不乐意接受的,或产生反感心理,当发现学生对体育不重视而进行思想教育时,可以结合正反典型事例,指出重视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例如:近代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即爱动脑又爱文体活动,创立了“相对论”的学说;我国数学家张广厚,刚进北大时,身体很差,由于不注意锻炼身体,不到半年身体就垮了,后来由于经常锻炼,体质由弱变强,有了强壮的身体作保证,从而学习效率越来越高,毕业后仍然坚持不懈地锻炼身体,最后登上了数学领域的高峰,成为闻名中外的数学家;还有我国跨栏选手刘翔,从小立志,勤奋好问,勇于参加各种运动,善于参加体育锻炼,在攻克跨栏技术方面付出了许多,换来的是丰硕的成果,是奥运会的金牌,是中国人民的骄傲。用这些典型的例子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本校和其他学校锻炼身体的先进典型来激发大家,学生感到亲切可信,教育效果更佳。
(二)教法的选择要符合教育规律,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教学是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特有的规律,体育教师应该根据这一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选用合理的教法,并不断探索和改进教法,一般应该考虑如下五点:1.要了解学生的机能状态。2.教学任务的确立要依照教学大纲和依照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3.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推敲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高低。4.要适合学生的特点。5.要有新的知识、新的方法和新的手段。总之,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掌握适宜的尺度,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上好每一节课。
在教学实践中,采取多种多样的、行之有效的教法和措施,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和懂得怎样去练习,怎样用科学的方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锻炼身体的自觉性。
大学教师的敬业与为人,学识与素养是大学生评价大学教师的基本标准。为了成为一个能被学生认可的大学教师,在教学中,我认真备课,虽然今年依然沿用以前的教材,但我的教案、PPT却会每年不同,每次备课都会有新的感悟与收获。为了拓展知识,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我会查阅各种相关书籍,尽可能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做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结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课堂上尽量做到活、实、全。活:教学方法活和学习方法活;实:基础知识扎实;全:即面向全体,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做到人人有收获,个个有提高。
教育工作是神圣的,它肩负着爱与责任,“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些年的从教经历使我不得不承认教育是一项充满人性关爱的事业。一个教师只有关爱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才会爱岗敬业,竭尽全力地去教育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在教学中,我乐于与同学去交朋友,去给予他们帮助与引导,愿意倾听他们在情感、学习、交友上的困惑,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都与他们保持着民主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知识普及与推广;加强学生对心理学的了解,提高学习心理学知识的兴趣;学会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加强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视。
关键词: 心理健康 高三 中学生 压力 梦想 气质类型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深刻的了解到健康发展不仅仅是身体健康,还有心理上的健康。社会各界对心理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对心理知识的了解需求也越来越大。各个学校都开展了心理健康课程,企业组织也对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指导,政府部门也加强了对心理学知识的推广和普及。
现如今,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所面临的压力深受社会各界关注。如何引导他们用正确的心态面对学业压力、升学压力、竞赛压力成为了一个深受关注的话题。而我们作为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如何将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不断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便成为了一个需要我们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如何利用我们的现有知识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帮助中学生(尤其是初高中毕业生)面对压力、克服困难、缓解压力、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便成为了我们这次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
想要用我们的所学去帮助那些有困惑、压力大、需要帮助的中学生,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究竟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因此,我们的暑期实践是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开始的。暑假的某一天,我们如约来到厦门市同安六中,向65名即将升入高三的同学分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此问卷由我们小队成员从资料室搜索查找发现,并由全体队员根据高三毕业生具体学习生活情况加以修改,使其更适合高三应届生,提高了问卷的信效度。问卷分发答题过程非常顺利,同学们很配合,结果令人满意。
通过问卷,我们发现高中毕业的压力主要来自升学的困扰,面对复杂困难的学习任务表现出烦躁倦怠的情绪,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没有信心,对于高考后的生活没有明确的目标。
针对了应届生这种心理状况,我们开始了本次暑期实践的第二部分——以此针对高三学生缓解升学压力,放飞心中梦想的主题段对综合素质拓展训练。
本次团训一共由货币组织疾风劲草蜈蚣大翻身三个主题小游戏构成,精致而充实。参与游戏的同学充分感受到了心理小游戏的魅力,在心理游戏中充分放松自我,排遣压力,愉悦身心。在游戏中穿插的说出自己心中梦想环节,让同学们勇敢表达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在最后的分享环节中同学们深入交流了在这次素拓活动中的体会与感触。大家纷纷表示希望将这次游戏中得到的经验运用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高三学年更顺心,更轻松,更有效率。
通过前两个部分的顺利进行,同学们对心理学、对自己的心理状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学们都希望我们通过这次暑期实践为大家进一步介绍心理学,使同学们对心理学对自己都有一个更身层次的认识了解。
借此契机,我们展开了本次暑期实践的最后一个部分——心理沙龙。
在心理沙龙中,我们位同学们介绍了一些心理学中对日常生活有所帮助的小常识,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然后,我们着重介绍了有关气质类型方面的知识,并向同学们发放了气质类型问卷,同学们通过这份问卷了解了自己的气质类型,接下来我们针对不同的气质类型对同学们提出了一些取长补短的可行性建议,让同学们更加的了解了自己,并且让同门们通过这次沙龙懂得了如何用心理学知识对自己进行调整提高。沙龙结束时,同学们纷纷表示获益良多,并亲切的邀请我们有机会再去学校和他们一起分享心理学知识。
(一)教材内容枯燥,理论性强
很多中职学校的幼教专业都会开设“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但是很多学生反映书本上的内容过于枯燥,他们很难真正理解。毕竟学生要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去把握幼儿的心理,并与教育联系起来。如果教师只顾一味地向学生去灌输这些理念、这些思想,学生根本理解不了,何谈将这些利用应用到以后的教学中去。况且书本理论性过强,比如在《学习与幼儿心理》一书中,对“条件刺激”等一系列的词语解释不详细,定义表达含糊不清,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反而会使得很多概念更加难懂。
(二)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不高
幼儿教育心理学大多考验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但是一般大多中职学佼的学生多对舞蹈、关术等艺术万面感兴趣,缺乏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书本的内容缺乏充分的认识。因此对于幼儿心理教育这门课的学习丝毫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是个很不利的因素。
(三)教师教学模式单一
现在中职学校幼教专业的教师自身缺乏实际幼儿教育的经验,空有满腹的理论基础,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给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很少考虑到学生实际的专业学习能力。外加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本身就难懂枯燥,学生不会应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懂如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经验不足都是目前这门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吸收效果差。
二、提高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正在成长着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学好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和意义”时,教师可同时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情。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认真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思想,让学生明白只有掌握相关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才能做好幼教工作。
(二)设置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设置与教材相关的课堂情境,只是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而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对教师来说虽然省时省力,但是学生的学习效率却得不到提高。有研究表明,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并结合教材内容,在实际教学中设置相关的教学情境,以使其兴趣得以激发,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教师在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中的作用》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与领导、附近的幼儿园园长等商量,为学生提供一次到幼儿园中见习的机会。学生可采用旁听的方式在幼儿园教师上课的过程中进行观摩与学习,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设置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境,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切身感受将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而兴趣的激发是推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的主要力量。
(三)拓展教材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课堂教学内容难免有些是凌乱而小系统的,而幼儿教育的工作又是实用和具体的,因此,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相结合,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和介绍。例如,在讲授注意力缺失与矫治中,感觉统合训练这一内容时,教师通常会采用讲授的方法向学生介绍感觉统合训练的研究者、研究内容、统合训练的方案,但由于受多方面的限制,无法用实物来演示统合训练中所需要的训练道具、使用方法等,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定格、慢放、重放等方式逐项播放给学生,学生可以自观地学到每一种训练道具的样式、使用方法及训练目的,为了让学生可以有更加自观和深刻的印象,教师还可以在播放的同时配上视频演示和讲解,从而学生会形成清晰、具体、完整和系统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将来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做了更加完善的理论储备。
(四)鼓励学生发言,增强学生自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因为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使其主体地位充分地展现出来,从而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往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较少,主要是害怕回答错误而在老师、同学面前丢脸。教师需认识到这一点,并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学生的回答与正确答案产生偏差的时候,教师可询问学生原因,而不是一味地否决。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会使其自信心增强,更愿意投入到学习中。例如在学习《幼儿品德心理》这一内容时,教师可提问学生:“影响幼儿品德心理的因素有哪些?”然后让学生举手回答,并根据每一个因素各举一个例子。有些同学可能会回答环境因素,并举了一个家庭环境对幼儿品德思想产生影响的例子,但是别的同学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认为环境因素中除了家庭环境外,还有学习环境、交友环境等。这时候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达出来,并对学生的善于思考给予表扬,使其自信心增强,这样就可在以后的学习中提高其积极主动性,培养其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学知识普及与推广;加强学生对心理学的了解,提高学习心理学知识的兴趣;学会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加强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视。
关键词:心理健康高三中学生压力梦想气质类型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深刻的了解到健康发展不仅仅是身体健康,还有心理上的健康。社会各界对心理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对心理知识的了解需求也越来越大。各个学校都开展了心理健康课程,企业组织也对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指导,政府部门也加强了对心理学知识的推广和普及。
现如今,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所面临的压力深受社会各界关注。如何引导他们用正确的心态面对学业压力、升学压力、竞赛压力成为了一个深受关注的话题。而我们作为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如何将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不断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便成为了一个需要我们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如何利用我们的现有知识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帮助中学生(尤其是初高中毕业生)面对压力、克服困难、缓解压力、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便成为了我们这次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
想要用我们的所学去帮助那些有困惑、压力大、需要帮助的中学生,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究竟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因此,我们的暑期实践是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开始的。暑假的某一天,我们如约来到厦门市同安六中,向65名即将升入高三的同学分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此问卷由我们小队成员从资料室搜索查找发现,并由全体队员根据高三毕业生具体学习生活情况加以修改,使其更适合高三应届生,提高了问卷的信效度。问卷分发答题过程非常顺利,同学们很配合,结果令人满意。
通过问卷,我们发现高中毕业的压力主要来自升学的困扰,面对复杂困难的学习任务表现出烦躁倦怠的情绪,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没有信心,对于高考后的生活没有明确的目标。
针对了应届生这种心理状况,我们开始了本次暑期实践的第二部分——以此针对高三学生缓解升学压力,放飞心中梦想的主题段对综合素质拓展训练。
本次团训一共由货币组织疾风劲草蜈蚣大翻身三个主题小游戏构成,精致而充实。参与游戏的同学充分感受到了心理小游戏的魅力,在心理游戏中充分放松自我,排遣压力,愉悦身心。在游戏中穿插的说出自己心中梦想环节,让同学们勇敢表达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在最后的分享环节中同学们深入交流了在这次素拓活动中的体会与感触。大家纷纷表示希望将这次游戏中得到的经验运用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高三学年更顺心,更轻松,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