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7:58:0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建筑管理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2做好技术交底工作研究图纸及相关建设技术要求之后,参与施工人员需要在工程动工之前做好技术交底工作,科学组织人员,合理安排工序,科学设计结构,恰当材料设备选用,规范质量标准等。通过技术交底,明确工程质量要求,比对自身技术实力,分析风险范围,开展针对性方案设计,明晰施工安全问题。
1.3相关部门协调方面建筑企业内、外部协调性直接影响建筑造价和建筑工期。因此,建筑施工管理方式应化粗放式为精细化管理,相关职能部门明确具体工作内同,明晰责任也义无,以提高建筑施工的流畅性。此外,建筑管理部门应与设计部门以及施工单位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建筑管理上提升主动性,力求部门将有机配合,管理到位。
1.4安全预控工作安全管理是建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建筑管理人员要加强工地现场研究,针对风险因素科学调研,及时制定防范措施,并尽量做好事前预测,事中管理、事后补救工作。另一方面,建筑子系统多,工作量大,部分建筑企业为保证工期进度,大量应用未经相关培训人员,给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到来隐患,因此需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切实将安全管理视为重要管理内容,落到实处。
2施工阶段的科学管理
2.1施工人员管理庞大的施工作业人员是建筑施工的主体,各建设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质量意识、技术水平、身体机能、心理素质等最终构成建筑的基因。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科学组织并充分发挥建设人员的群体素质,将直接对建筑工期、建筑质量、建筑安全的控制产生影响。一方面,建筑项目部可以通过内、外部人力市场综合考察和录用施工人员,并坚强对施工人员的思想、技术教育和培训,预先严格考核防微杜渐。另外,还可以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刺激施工人员工作责任心,提高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内在潜能和自控水平,最终有利于科学化建筑管理目标的有效达成。
2.2材料设备管理建筑是一项复杂、系统的生产活动,其材料设备的控制对工程总质量有直接影响。首先,各类原材料、半成品、结构件等施工材料物资,是建筑最基础的物质形态,最终转化为建筑物质实体,故对建筑的管理离不开施工材料的管理。应遵循我国现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条例规定:物资材料应行现场验收,凡涉及安全、功能的有关产品,应须符合工程质量标准并进行复验。其次,建筑中需用到运输、起重、检测检验、计量工器具等机械,只有对这些相关设备进行有机、有序、协调使用,才能最大程度保障工期和质量。所以,应科学展开设备调集、采购和选型工作,根据施工要求和标准,做好施工设备的进场安装、调试和检测,并根据工具体作业需求控制好设备性能参数,确保其精度和安全性。
2.3施工技术管理当前,国内建筑总分包市场并不完善,总包、分包单位多处于不同层次,存有技术水平差异。因此,在构建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有机系统时,要全方位分析差异性的存在,科学分配资源,规范施工方案、方法工艺、技术标准,合理管理各环节、各工程部分的施工技术。同时,打破分包合同的局限性,将整体施工技术管理的组织体系贯彻到各部门、各环节,形成统一负责的树状管理体系。此外,各层次的各施工单位在各施工阶段应进行同步协调,加强协调配合工作,相关人员的调度工作。
2.4施工环境管理建筑施工受环境因素影响较为明显,包含既有环境因素和后发环境因素。既有因素即建设前已经存在的客观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地质、水文、气象、周边建筑等方面,这些既有的因素一般难以消除和避免,在施工前应科学、全面做好施工地点环境考察,避免后期工作陷入被动。其次后发环境因素,即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天气、气象变换因素,如,风、雨、雾、热、冷等,需要管理人员注意天气信息,及时根据气象资料进行预测和分析,强化施工措施,或者落实人员、器材,各方面做好防范,消减消极环境影响,以免延误工期、增加成本、影响质量和产生事故。
3竣工验收的科学管理
3.1验收检查科学化在多高层建筑工程竣工后,最主要的管理工作为技术评价,涵盖对建筑的工程进度、安全措施落实、建筑质量等情况进行评价。一方面要以相关国家、行业标准比对竣工建筑度量结果。另一方面,判断竣工建筑是否达标,如果验收不合格,则必须及时探讨针对措施开展补救,如有必要则需重新返工,直到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3.2完善工程技术档案施工技术档案是施工整过程的原始记录,更是工程设计检验、技术考核、质量验收的文件依据。施工技术档案应详记录工程验收、设计变更、工程质量事故及处理记录、竣工图等,其中,竣工图应在建筑各部分子系统完成后,分阶段科学绘制,总工完成后,严格按程序交付建设单位,同时报送上级主管部门和城市建设档案馆备案。
4建筑科学管理的发展展望
4.1建立科学管理组织建筑管理政策的制定和落实都离不开有力的组织保障。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内部防控体系,分工合理,权利明晰、责任明确使建筑管理工作更具科学性、有效性。其次,建筑管理工作组织的有机整合。长期以来,我国建筑管理工作分散在各个职能部门以及个人,管理相对混乱、无序,因此建立统一的建筑管理组织是管理协调性的必然要求,只有形成合力、向心力,才能抓好建筑管理。参考国外成功经验,可见建筑管理划为三个层次:决策层负责建筑管理规范、条例的制定;执行层执行具体的筑管理;监督层对决策过程和执行过程进行评估和监督
4.2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管理系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式,全面、完整、快捷的信息,是高效率建筑管理的基础。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应用也日益广泛,从而为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技术条件。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推建筑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引进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将繁琐的建筑管理进行信息化和网络化处理,提高风险管理的工作效率,为科学建筑管理贡献力量。
4.3重视建筑管理文化建设大力进行建筑管理文化建设,提升管理从业人员管理意识、优化管理理念、提高管理素养、创新管理思路,培养管理人员的责任感,使他们在工作自觉地执行建筑管理的制度。同时,发扬其他建筑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参加到建筑管理中来,为建筑管理建言献策,形成广听意见、广纳建议的科学化建筑管理文化氛围。
2建筑项目经管存在的问题
(1)预算执行力不够。工程项目的预算工作在工程施工前已经完成了,是项目施工的前提与保证,在建筑工程中影响着工程的质量与效益,但是,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的预算工作存在很多的问题,很多建筑企业虽然做出了预算设计,但是缺乏预算管理的制度,预算过程没有考虑投资回报率,也没有考虑工程的变动与更改,缺乏变通性,缺乏有效的误差范围,而且预算中没有加入土地征用的资金数目,这样的预算准确率不高,而且没有实际价值,没有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而预算的管理工作也缺乏执行力,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使得建筑工程的整体管理水平大大降低了,管理的效率也被削弱了。
(2)资金管理效率不高。我国大部分建筑企业都存在资金管理效率不高的情况,一方面是管理水平不高,建筑工程的投资金额、融资金额以及利益分配等工作都缺乏有效的管理与利用,很多资金的利用缺乏有效的监管与控制,很容易出现制度管理漏洞,企业资金受到损失等现象。出现这类问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企业的项目经管人员素质不高,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与专业的管理水平,思想觉悟不高,没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没有看到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竞争的激烈情况,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使得企业的发展速度很慢,而且增加了企业的成本,甚至会使企业的债务增加,出现经济危机。
(3)没有有效的控制成本。建筑管理的项目经管涉及的内容广泛,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运行过程,有效控制项目资金,可以增加工程的效益。项目资金可以控制的方面很多,比如工程造价、员工工资、材料成本、开发设计费用、工程设备机器等等,但是我国目前很多建筑企业,常常出现铺张浪费的行为,没有有效的控制资源的浪费,这样既增加了建筑工程的成本,也降低了建筑工程的收益。
3强化建筑工程项目经管的措施
3.2加强成本控制成本的控制管理是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与重点。为此,企业应注重自身成本的控制,通过合理的对项目各阶段成本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实现提高企业市场竞争优势和经济效益的目的。成本控制需要做到:合理使用外部造价咨询单位;建立完善的资料管理;使用信息化系统和台帐月报对工程项目动态进行成本监控;做好材料以及设备的核价;做好工程预结算方面的管理。
3.2优化资金结构建筑施工企业只有通过不断优化资金结构和完善自身资金管理,才能提高对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建筑企业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现金使用计划,并严格执行企业相关收款责任制度,以延迟现金的流出并加快资金的回流,使企业能够实现在收支上的平衡。资金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建筑企业投资方面的风险。为此需加强在工程项目投资初期的控制,并对投资项目进行科学化、专业化的调查论证,使项目资金的投资风险能降到最低。
(二)政府部门制定了相应的规范体制,有效推进了管理机制的发展。为了使当前的情况得到有效的改善,政府部门先后制定了相应的规范体制,以此来确保建筑管理工作的施行,比方说不再收取监管的费用等等。政府部门采取这些措施,是对社会实际情况做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后决定的。有了这些相应的规范体制作为支撑,管理机制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有效完善建筑管理工作方案
(一)在管理中要运用人性化方式,确保企业和谐稳定发展。在开展管理工作时,对于员工的心理状态、生理情况要做出深入的了解,采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尽可能的减少员工的压力,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假设不加考虑,只是给员工施加各种压力,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还可能会给安全带来潜在的危险因素。
(二)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宗旨,提升员工安全认知。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主旨思想,确保员工的利益得到保证。对管理人员要加大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训力度,促使他们在面对问题时有能力去应对。而且,要最大限度的提升员工的责任意识,作为管理人员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水平,规范自身的行为,提高自身的安全认知。
(三)构建相关管理规范和机制,确保工作的稳定有序进行。要确保能稳定有序的进行管理工作,就必须要采取科学的、规范的管理措施。构建相应的管理机制,要以能切实提升管理效率和工程质量为核心。只有具备健全的管理规范和机制,才能确保管理工作的稳定有序进行。具体来说,相关的体制包含以下内容:质量监管、信息化管理、监管执法审查、差异化管理、工程质量保险等等一系列的制度体系。
1.2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存在一些安全隐患问题。由于相关的工作人员缺乏安全意识,不遵守相关的规则,使得在施工现场发生了很多安全事故,这不仅造成了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受到损害更不利于整个施工工程的顺利进行。传统的施工模式已不能满足现在建筑管理发展的需要,滞后的管理制度使得整个工程没有创新意识,在具体的工作中就会体现出建筑资源材料的浪费和损失。众所周知,工地的施工工程是一个艰巨而庞大的工程,工作人员必须按照相关的合同进行有效地工作,但是在有些工程的建设中,出现合同的篡改和终止现象,这就给施工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究其原因,这也是在建筑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不规范性管理和管理漏洞造成的。
2完善建筑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探究
2.1加强政府监管职能,推动管理方式的改进。通过西方国家建筑领域的发展态势分析来看,政府成立交通、建筑、环境一体化的综合监管部门,可以打破行业间无形的壁垒,便于统一运作和集中管理,以实现建筑管理方面的共同协调和配合。政府应退出形式意义上的市场管理空间,但是并不放松对于建筑市场的监管力度,而是注重对涉及到公共关系和利益的建筑活动进行重点监管,狠抓由于恶性竞争带来的不合理、不公正交易行为的监管,并强调对于安全生产、工程质量以及环境保护等切实涉及到公众财产和生命安全的建筑行为的监管。政府监管部门通过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逐步规范建筑市场,使建筑活动得以合理、有序的运行,以确保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
2.2建立、健全建筑市场制度和市场机制
2.2.1一个合理有序的建筑市场环境对建筑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要求建筑市场的统一化和标准化,打破地方垄断就成了当下建筑业的努力方向。
2.2.2逐渐促进生产要素市场的完备,应培育稳定、可靠的劳动力市场,强化建筑劳动力现场全方面的系统化管理,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劳务人员的学习、培训和考核,使其能按照正规操作规程进行规范化施工。
2.2.3建立和健全以工程担保和保险为主体的风险管理制度,实行投标担保、合同履约担保以及资金支付担保等,并逐步开办关于各种建筑行为活动的意外伤害等保险。
2.3强化安全意识,逐步改进安全监管方法。安全问题是施工工程中必须要重视的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安全问题的发生就会给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同时也会阻碍工程的正常运行。所以在工程建筑的过程中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注意,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首先,要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建筑企业要对施工人员以及技术人员的安全意识进行培养,可以进行培训和演习等活动,让人们认识到安全问题的重大危害以及工作中经常发生安全事故的环节。使其在具体的工作中充分的注意。其次,要规范安全管理制度。建筑企业要对相关的施工人员负责就要在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方面进行改进。例如,要求施工人员必须在进入工地的同时戴好安全帽,做好相关的防护措施。对违反规则的人员要进行有效地惩处。同时建筑企业也要从施工人员的方面去考虑,可以根据气候条件的不同适当的增加或者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和强度。再次,对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要进行严格把关。这一点是人为因素之外的又一重要因素。对施工材料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那些优质的建筑材料才能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同时也能保证施工人员人身安全。整个施工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得以有效地完成,强化安全意识,改进监督管理方法是杜绝安全隐患的有效途径,本着安全为本的工作原则,才能给建筑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
2.4树立诚信施工意识,完全确保工程质量。对于每个建筑企业来说,要想提高其自身的知名度,挖掘更为广阔的建筑市场,诚信的施工意识是重要的前提。只有确保施工工程的质量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度,才能提高自己的信誉程度。那么在具体的工作中也要注意一下几点:首先,要对建筑材料的质量严格要求。建筑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质量,有些建筑企业为了更大限度的谋取利益而忽略了工程的质量,建筑出所谓的豆腐渣工程,这就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不负责的表现。质量监督部门要严格的对原材料的质量进行检测,确保工程的每一步都万无一失。其次,对工作人员的诚信意识的培养。每个工作人员都是有着一定思想意识的成年人,对其进行诚信教育工作会比较容易,只有满足每个工人的自身利益,他们就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有利价值,自觉地提高诚信意识。同时,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责任机制,本着对自己工作负责的原则,将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个员工个人。
建筑业在成本的管理的思想上比较落后,建筑业在控制产品的成本上的范围有所狭窄,它只是将生产消耗的费用算到了成本管理方面,而忽略了企业内部的其他的非生产的部门所花费的成本问题,比如在设计产品过程中的费用消耗……因此,建筑业在成本管理上过于局限,认为成本的管理也只是是一些专职人员,但是全员却没有参与到其中,因此,导致许多资金都浪费了。这样的成本管理会大大浪费建筑企业的成本,对企业的利益有极大的损害。另外,对于建筑业的成本信息的管理存在一些问题,虽然我国的建筑业发展的很快,但是目前还是处于学习阶段,因此,在一些信息管理方面存在很多漏洞。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一些企业也不例外,但是建筑业对于信息的管理的技术水平不够,关于信息管理的软件的开发远远跟不上现在企业发展的进度,因此,在信息的管理方面会有很大的难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1.2建筑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出现的问题
对于人们来说,建筑就是为人们服务的,因此,质量安全管理的问题也是关键所在。建筑单位在建设工程质量起的是主要作用,当然在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上就有一定的责任。建筑的原材料的质量差也会导致建筑的质量问题。由于建设工程企业为了保持利益的最大化,它也会对原材料的质量监督管理方面的要求有所下降,从而导致在施工的时候也会出现一系列问题。相关部门只是重视最后的成品的质量,但是却忽略了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从而使建设工程看不到它本身的缺点,因此,不能进步更快。而且建筑企业的管理力度不够,会导致在施工的方面不会达到理想的状态,还会影响工作进度,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还拉低了整个工程的质量。其实除了施工单位和建筑部门本身存在的问题,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问题上也起着重要作用。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上,我国的相关法律尚不完善,其实现在我国的相关法律并不是统一完善的,大多是地方政府的一些条例,但是它只是适合局部地区,还有就是我国建设工程发展的极为迅速,工程建设方面的变化也十分迅速,因此,现在的法律更新的速度很慢,远远不足以满足这样变化迅速的市场。
2对建筑管理的思考与探究
2.1完善企业自身的管理机制
现在的建筑管理管理机制跟不上发展迅速的建筑业的脚步。因此,建筑业也需要完善自身的管理机制。企业要加强成本管理和建筑的质量管理,使成本更加全面化,除了生产成本还应该将非生产成本也加入当中,以减少出现成本的浪费的事情发生。还有就是质量问题的管理,要想在建筑的质量上他有明显的提高,企业自身就应该加强监督管理。实行建筑管理责任制,虽然不同的分工的工作重心不同,但是在管理方面的核心其实是一样的。建筑企业要明确建筑管理责任人与各施工生产单位的管理责任,规范建筑管理行为,制定建筑管理考核办法及奖惩制度,因此来加强责任制的可实行性。除此之外,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在建筑企业内部形成一个有良好的竞争与合作的工作氛围,从而加快建筑企业的发展和完善建筑的内部管理。当然在建筑企业内部一定的规章制度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也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严厉的管理中有不乏人性化的一面,要增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2.2对建筑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的管理
另外,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建设企业应该多引进一些技术人员,多培养一些技术人员,在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的养成的同时,要树立执规的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从而进一步提高建设工程的质量。除此之外,企业可以设立一些经验交流会,邀请一些建设工程监督管理方面的专家进行演讲和培训,使工作人员对建筑监督管理的概念更加清晰,还可以在施工单位的内部进行工作人员的经验交流,加强工作人员的联系,是他们的工作更加协调,增进同事之间的感情,让他们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改善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立高素质、高专业的人才团队来使建筑工程更加完善。企业还可以做一些策划,建立一些制度,来激发技术人员的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也就会间接提高了建设工程。在监督管理的方面,还可以多创新出新的管理技术,在现在的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支持建设工程中的质量监督。因此,加强对建筑企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合同签订工作的难度似乎并不大,但是却包含着很多的玄奥需要人们去深入的挖掘。合同的签订到落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在签订合同时必须要慎之又慎。在设定合同的各项条款之前,一定要认真的开展检查校核工作,防止因粗心而影响合同的科学性和完善性。比如:保证合同法人主体的合格,是贯彻落实合同各个条款的重要基础。并且我们要求,合格的主体一定要具备合理的民事权利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合同的主体应当发挥两种作用,并且要作为合同的当事人,这样才是合法的合同主体。除此之外,要保证合同内容的严谨性,若表意不明,则有可能会引起分歧,所以在正式签订合同之前,一定要再次检查,保障合同内容的科学性。
1.2合同不符合法律规定,最终成为无效合同
合同一般包括两部分,即主合同和从合同,若未制定主合同,则会使从合同没有依据。可以独立开展工作的合同就是主合同,例如:建筑工程的总承包合同。从合同则是依附于主合同存在的,一般包括:建筑的承包合同、保证合同、抵押合同等。没有主合同的合同不具备法律效力,也不能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再者,《合同法》第52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签订的合同属于无效合同,而无效合同是不受法律保护的。但现今很多企业所设立的合同,有很多都是用来遮掩其非法行为的,从根本上说也是无效的。
1.3有些合同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很多企业在进行人才的招聘和选拔工作时,都没有进行综合长远的考虑,甚至录取部分连从业资格书都没有的人,这会导致后续工作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培训工作,增加了建设的成本。也有很多合同管理工作者对合同内容缺乏深入的了解,不熟悉管理工作的步骤,经常在工作期间发生遗漏及失误。部分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都很低,工作中也未树立高度的责任感,甚至为一己私利而故意开绿灯,这不仅增加了合同管理工作的难度,也降低了工程整体的质量。
2解决建筑管理中合同问题的对策
2.1加强合同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
建筑合同的贯彻落实情况通常是由合同管理工作者的管理方案来决定的,所以,我们必须切实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合同管理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建筑施工单位在录用人才时一定要对其整体素质进行重点的考察,在科学、全面的评估后,去掉不具备资格的人员,提高人员录取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这就要求单位请专门人士或者公司内部经验丰富的员工进行面试和选拔,尽量不要出现一丝漏洞和差错。有些面试者空有一个好文凭,没有真才实学,对单位的压力太大。所以,在面试过程中,除了要看面试者的专业能力,还要看其综合才能,只有经验丰富的面试官才能做出最准确、最科学的判断。企业录用人才时所依据的最重要标准就是人才的自身综合能力。我们都知道,是金子就不会被埋没的。只要一个人有真凭实学,那么到哪里都可以成就一番事业,都可以在为国家建设做贡献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行业的精英。
2.2做好合同管理和监督工作,同时加强建筑施工的监管
进行建筑管理工作时,要将施工监管以及合同监管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工程的建筑监理工作关系着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在进行施工前,一定要预先做好准备工作,科学、高效的安排施工监理的各个步骤,尽可能的把影响工程质量提高的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防止其造成更恶劣的影响。此外,施工前监理工作人员要对合同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监理标准和注意事项,对其中所存在的去查以及问题及时反馈,并做出相应的对策及时预防,不要让阻碍的因素蔓延到后来的施工阶段中去,给施工带来诸多不便。
1我国宏观经济和城市民用建筑的发展情景设定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具体部署,即要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基本实现工业化”。
这个宏伟的发展目标必然对我国经济的各个层面产生深远影响。
1.1经济结构
在今后15年中,预计第一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不断降低;第三产业增长迅速,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将出现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预计第一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2020年为13.6%;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2020年为42.9~46%;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2020年为41%~43%,2050年51%~56%。
1.2按名义汇率计算的GDP
按照我国总体经济战略规划,到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88万亿元RMB,2020年达到26.82万亿元RMB。两个阶段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7.1%和4.14%。需要指出,近年以过度投资拉动的超常规增长使得资本形成所积累的一系列低效率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重复建设形成的无效资本、大量库存积压、国际反倾销对我国企业的打压、企业利润率的下降,以及高速发展对资源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经济增长速度将呈下降趋势的重要因素。
1.3人口
预计我国人口总规模为:2010年14亿左右;2020年15亿左右。
1.4人均GDP
人民币的汇率政策正在调整,人民币不再紧盯美元。因此,今后我国的GDP统计必然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购买力平价(PPP)标准。如果按世界银行的统计,我国2003年人均GDP(按PPP计算)已经达到4990美元,已经超过当年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4320美元),这显然是高估了。而如果参照中等收入国家购买力平价计算所得人均GDP比名义汇率计算所得高出1.9倍的比例计算,2010年和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分别达到2932和4104美元,2020年我国将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1.5城市化
我国城市化水平从由1985年的22%上升到2004年的41.8%,城市化速度是世界同期的两倍。但2000年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7%,其中中等发达国家为50%,高收入国家为79%。从世界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率从36%提高到60%属于加速期,因此,中国的城市化率还将不断提高。如果按1985~2004年间城市化率的平均增长速度计算,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在50%以上。而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当在60%左右(58.7%)。
1.6房屋建设
截至2003年底,全国城镇房屋建筑总面积达140.91亿m2,其中住宅建筑面积89.11亿m2,占房屋建筑面积的比重为63.24%。
图1我国城镇房屋建筑面积的增长(10亿平方米)
根据建设部小康社会居住目标,可以分析得到2010年和2020年的建筑面积。
表1我国城市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预测
2010年
2020年(情景1)
2020年(情景2)
城市化水平%
45%
50%
60%
城镇人口总数亿
6.3
7.5
9.0
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m2
26.5
30
35
城镇住宅建筑总面积亿m2
166.95
225
315
城镇人均公共建筑面积m2
8.06
10.75
12.5
城镇公共建筑总面积亿m2
50.80
80.6
112.5
城镇民用建筑总面积亿m2
217.75
305.6
427.5
表1中2020年的预测之一是按城市化率的低限设置的情景;而预测之二是按城市化率的高限和小康居住目标设置的情景。
2我国空调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
2.1住宅空调发展现状
我国房间空调器生产开始于1978年。1991~1993年进入了起步阶段,1994~1996年步入加速发展期,1997~2003年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生产量平均每年递增24~59%。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房间空调器产业已经拥有了占世界产量一半以上的生产规模,成为名副其实的房间空调器世界第一生产大国。
根据日本空调采暖和制冷新闻(JARN)预测,2004年全世界对房间空调器(RAC)和单元式空调机(PAC)的总需求量为5600万台,其中中国为2000万台,占36%。从图2可以看出,中国一国的产量实际已经超过全世界的需求,我国家用空调器的产能已经过剩。
图2我国房间空调器产量的增长
图2中显示,我国房间空调器的生产年均增长率为40.5%。而图3中则反映了我国城市每百户家庭房间空调器拥有量的增长情况。2002年,我国仅有10个省市百户家庭空调器拥有量在50台以上,而到了2003年,便增加到16个省市。增长势头很猛(见图3),但年均增长率为27.04%,还是赶不上生产量的增长。
图3我国每百户家庭房间空调器的拥有量(台)
研究发现,家庭房间空调器的拥有量与人均GDP的增长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图4是笔者以上海的情况分析得到的相关关系。当人均GDP达到4000~4500美元时,住宅空调得到普及(达到户均1台)。
图4每百户家庭空调器拥有量与人均GDP之间的相关关系
我国是世界上热量带最多的国家,东部地区与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相比,夏季偏热,冬季更冷。在我国人口稠密的城市,室内既需要冬季采暖,也需要夏季供冷。我国小康社会的住宅,将从满足生存需要实现向舒适型的转变。良好的室内热环境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住宅空调的普及是必然的趋势。
2.2集中空调的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制冷与空调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00年到2003年全国制冷空调行业经济年均增长速度高于我国GDP增长速度。
表22000-2003全国集中空调主机生产量(台/套)
2000(销量)
2001
2002
2003
活塞式冷水机组
4,000
2,517
2,493
4,645
螺杆式冷水机组
3,056
3,910
5,663
8,977
离心式冷水机组
481
698
947
1,240
蒸汽/温水型溴化锂冷热水机组
1,194
1,460
1,268
1,053
直燃式溴化锂冷热水机组
2,091
2,385
3,052
2,785
风冷式冷热水机组
15,000
20,800
26,000
——
户式集中空调用冷热水机组
——
——
——
36,372
总计
25,822
31,770
39,423
55,072
年平均增长速度
28.9%
注:2003年风冷式冷热水机组的统计归并在了螺杆式、活塞式冷热水机组和户式集中空调的冷热水机组三项统计中。
2000(销量)
2001
2002
2003
组合式空调机组
10,495
25,853
29,492
36,505
新风机组
33,066
77,281
47,880
50,602
风机盘管机组
684,684
1,281,517
1,387,072
1,719,557
总计
728,245
1,384,651
1,464,444
1,806,664
年平均增长速度
39.8%
表32000-2003全国集中空调系统末端设备生产量(台/套)
根据历年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统计数据及重点生产企业调查汇总,在1993~2003年间我国电力驱动冷水机组产量的年均增长幅度13.4%,吸收式冷水机组产量年均增长幅度16.2%,其中直燃机产量平均增长幅度高达18.7%,高于电力驱动冷水机组产量的增长幅度。总体来讲,1993~2003年间我国制冷机组总产量的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2.3住宅空调的发展前景预测
根据笔者的分析,每百户城镇居民空调器拥有量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生活用电量这两个因素都呈现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928和0.9681。因此,将每百户城镇居民空调器拥有量作为因变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生活用电量作为两个自变量,可以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而可以得到2010年我国城镇每百户居民空调器拥有量为125.8台/百户,届时房间空调器的保有总量将达到2.33亿台。
房间空调器的使用寿命一般不会超过10年,2000年前居民购买的房间空调器到2010年将不得不更换,若考虑这部分的设备报废和更换数量,则2004~2010年间我国国内房间空调器的销售总量将达到17826万台,平均每年销售量为2500万台左右。
当平均每户居民房间空调器的拥有量达到一台以上时,其购买的欲望将逐渐降低,而空调器的使用时间将延长。此时,每百户城镇居民房间空调器拥有量将不再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生活用电量呈线性相关关系,笔者认为2010年后每百户居民空调器拥有量的饱和趋势将与总人口数量的饱和趋势相符。因此可以预测2020年每百户城镇居民空调器拥有量为190台,届时房间空调器的保有总量将达到4.2亿台。
2.4集中空调的发展前景预测
对集中空调的预测采取未来能源可供量倒推的预测方法,可得到如表3的结果。
表3我国公共建筑集中式空调制冷机组的发展预测
2010
2020
一次能耗可供总量(三种情景平均值)/亿吨标准煤
21
29
建筑能耗所占比例
20%[1]
28%
空调能耗占建筑能耗的比例
40%[2]
40%
公共建筑空调系统一次能耗/亿吨标准煤
1.01
1.81
空调冷热源一次能耗/亿吨标准煤
0.29
0.521
空调冷热源耗电量/亿kWh
782.5
1404.8
空调制冷机组装机冷量/亿kW
5.26
10.71
公共建筑总面积/亿m2
50.8
80.6
单位面积装机冷量/W/m2
103.6
132.9
燃气空调装机冷量所占比重
10.0%
15.0%
燃气空调装机冷量/万kW
5263
16063
电制冷机组装机冷量/万kW
47371
91026
直燃机保有量/台
29241
89241
电制冷机组保有量/台
394754
758548
全国公共建筑集中式空调装机冷量总计/万kW
52634
107089
综合以上预测结果,到2010年,我国公共建筑集中式空调总装机冷量将达到1.5亿冷吨左右,2020年总装机冷量将增加到3.05亿冷吨左右。
3民用建筑空调的发展对能源供应的影响
3.1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的比例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所谓建筑能耗,是指建筑使用能耗,即维持建筑功能和建筑物在运行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包括照明、采暖、空调、电梯、热水供应、烹调、家用电器以及办公设备等的能耗。除非特别指明,现在一般提及的“建筑能耗”都是指使用能耗。
根据某些文章和媒体的报导,2001年我国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的比例即已达到27.5%,与当年日本的此项比例(29.2%)相差无几。并据此得出我国建筑节能的紧迫性。
一个国家或地区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的比例,反映了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气候条件、生活质量,以及建筑技术水准。发达国家在进行能源统计时,一般按照四个部门分别统计:即工业(或产业,因为在发达国家农业已经产业化)、交通(在发达国家航空、城市轨道交通和私人汽车都十分发达)、商用(办公楼、旅馆、商场、医院、学校)和居民(住宅)。一般可以把商用和居民两项作为建筑耗能看待。比如金融、贸易、商业和咨询等第三产业,几乎没有什么工艺能耗,但对于室内环境品质的要求却越来越高,第三产业的主要能耗形式就是建筑能耗。商用部分的能耗实际就是第三产业的能耗,即建筑能耗。因此,发达国家的耗能部门实际上就是产业、交通和建筑三大家。
我国的能耗统计方式,并不是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而是按照行业统计。如果我们把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生活消费和其他行业的能耗算作建筑能耗的话,那么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的建筑能耗比例只有18.2%。如果再加上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和建筑业的能耗,也只有26.9%,还是到不了27.5%。但很明显,交通运输的能耗帐无论如何也是算不到建筑使用能耗的头上的。
另一方面,欧、美和日本都是第三产业(服务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因此,它们的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的比例除日本外都在30%以上。而我国则是一个处于工业化前期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很低。2004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1.8%,而1998年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即已达到47%。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略高于30%,低于国际上同收入组别国家近20个百分点。因此,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占较高比例的外在条件并不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几年我国经济结构是在向重型方面转化。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例在2002年达到顶点之后,一路下滑。而第二产业比重在经历多年平稳发展之后,从2002年开始反弹。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钢铁、有色金属、焦炭、水泥、彩电、冰箱、房间空调器等数十种产品年产量居世界第一位。2004年钢产量达到空前的27279.79万吨。但与此同时,我国生产吨钢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出20~30%,中国超过10%的能源被钢铁业“吃”掉。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建筑能耗不可能在总能耗中占有很高比例。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我国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的比例大致应在20%左右,其中10~13%是采暖能耗,7~10%是其他能耗。大致相当于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
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的比例,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建筑能耗的比例越大,经济发展就越是合理和健康。
我国建筑用能还处在很低的水平,但有很大的增长潜力。以上海为例,2003年上海人均耗电量为5245kWh,是2002年经合组织(OECD)国家人均水平的65.2%,是世界人均水平的2.21倍。但上海人均生活耗电量只有617.62kWh,占总耗电量的11.8%,约为同年香港人均生活(住宅)耗电量的44%。上海家庭平均人口数为2.8人,2003年上海家庭平均年用电量应为1730kWh,而1997年美国家庭平均空调用电量就达到1555kWh。因此,住宅能耗的增长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另外,我国现在的依靠低劳动力成本、高资源消耗、高资本投入、没有附加价值的传统制造业的经济结构是不可持续的。我国不可能一直停留在目前这种工业化初期落后的经济结构中。中国要和平崛起,必须向新型工业化社会过渡,必然会像当今的发达国家一样,产业结构的重心将从工业转到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能源消费结构也将从工艺过程能耗转到保持环境的建筑能耗中来。因此,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建筑使用能耗在全国总能耗中比例的增加是必然的趋势,也是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建筑节能的目标是提高建筑物对能源直接使用的效率,用少许增加的能耗满足大量增加的需求;同时尽量减少间接能耗和无谓的浪费,将有限的资源用到建筑使用过程中,创造更好的人居环境。
3.2民用建筑空调是形成电力尖峰负荷的主要因素
2003年以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拉动下,能源和电力的需求快速增长,大部分地区出现电力供应紧张,26个省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拉闸限电。尽管从2000年开始,我国仅用5年时间,发电装机容量便从3亿kW增加到4.4亿kW,但能耗(电耗)增长的速度更快。从2002年到2003年,我国GDP增长9.1%,而电力消费却增长了16.5%。
有人把电力紧缺归咎于我国民用建筑空调的超常规发展。这是混淆了电力和电量的概念。根据笔者在上海的调查,尽管上海住宅空调的普及率(96.8%)已经超过了美国(72%,1997),但居民使用空调的时间全年平均仅为800~900小时,也就是说,尽管空调用电开支在家庭能源开支中占了最大比例,但总体消耗的电量并不很大。这种低水平消费主要是由于我国居民经济水平还不高。因此,在城市或地区全年电力消费的尺度上,民用建筑空调并不是“耗电大户”,但却是造成夏季(冬季)电力负荷高峰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民用建筑空调使用的季节性、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特点,造成夏季供电峰谷差的进一步拉大,形成对电网安全的潜在威胁。图4的尖峰负荷与最高气温的关系曲线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在上海,当气温在33℃以上时,每升高1℃,电力负荷将增加12.7万kW(工作日)。同样,在北京市也有非常相似的情况,当气温在32℃以上,每升高1℃,电力负荷增加12.9万kW。
日益增长的空调用电负荷已经造成了城市电网难以承受的高峰用电负荷及巨大的电力缺口(2005年估计为2500万kW)。这种电力供需之间结构性的矛盾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2000-2003年,国内空调器销售量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47.65%,而同期我国发电机组装机容量的增长率只有6%左右,远远低于房间空调器销售量的增长速度。我国的住宅空调产品形式单一,无论是窗式、分体壁挂式还是集中式,几乎全部是电力驱动。致使房间空调器(国内销售)的装机电力占发电机组装机容量的比例已经高达10%。
图5北京市近年来夏季最高电力负荷和空调电力需求的增长
从图5可知,北京市的空调电力需求的比例逐年提高。2001年至2003年,北京市居民生活用电量增长了29%,占全社会用电总量的比重也持续攀升至17.32%。2001年,北京市居民生活用电量为542739万kWh,2003年则增至700726万kWh,增幅高达29%。同时人均年生活用电量也大幅增长,2001年人均年生活用电483.57kWh,2003年则达到609.96kWh,增幅为26%。
3.3民用建筑空调的能源需求预测
根据我国电力发展规划,可以预测,2010年全国每百户城镇居民空调器拥有量为125.8台,所形成的装机电力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28.7%。到2020年,每百户居民空调器拥有量将达到190台,占全国发电装机量的比例为37.4%。
2004-2020年间,电驱动制冷机组的产量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41%,2010年我国电制冷机组保有量约为39.5万台左右,2020年将达到76万台。可知,从2010到2020年,我国公共建筑集中式空调的电制冷机组的装机电力将由1.01亿kW上升到1.78亿kW,在全国发电机组装机电力中的比重将从2010年的16.2%上升到2020年的19.8%。空调电力制冷机组的耗电在电力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将从2.66%上升到2.89%,由此造成公共建筑集中式空调系统用电量在电力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将由9.3%增加到10.1%。
如果国家继续推进当前鼓励发展燃气空调的政策,并假定2010年和2020年直燃机的装机冷量分别达到当年空调机组装机总冷量的10%和15%,则2010年,我国直燃机总保有量约为2.9万台,全国直燃机总的天然气用量将达到29.6亿m3,占全国天然气总用量的2.4%;而到2020年,直燃机总保有量将达到8.9万多台,直燃机总的燃气用量将进一步增加到90.3亿m3,占全国天然气总用量的3.4%(见表4)。
表4发展燃气空调对我国能源供应的影响预测20102020
直燃机装机冷量所占比重10.0%12.5%15.0%15.0%17.5%20.0%
直燃机装机冷量/万kW526365797895160631874121418
直燃机保有量/万台2.93.64.48.910.411.9
电制冷机组装机冷量/万kW473714605544739910268834885671
电制冷机组保有量/万台39.538.437.375.873.671.4
公共建筑空调电制冷机组装机电力/亿kW1.051.020.991.781.731.68
发电机组装机容量/亿kW6.56.56.5999
占发电机组装机容量比重16.2%15.7%15.3%19.8%19.2%18.7%
公共建筑空调电制冷机组耗电量/亿kWh704.2684.7665.11194.01158.91123.8
全国总用电量/亿kWh264352643526435413034130341303
电制冷机组耗电量占全国用电总量比重2.66%2.59%2.52%2.89%2.81%2.72%
节省的空调装机电力/万kW117014621754357041654760
节省的电力投资/亿元130116271952397146335295
直燃机燃气用量/亿m3/年29.637.044.490.3105.4120.4
全国总天然气需求量/亿m3125412541254265326532653
直燃机天然气用量占总用量比重2.4%2.9%3.5%3.4%4.0%4.5%
4应对措施和政策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空调将有更大的发展。我国是世界上热量带最多的国家,东部地区与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相比,夏季偏热,冬季更冷。在我国人口稠密的城市,室内既需要冬季采暖,也需要夏季供冷。当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人均GDP在4000~4500美元时,住宅空调将普及。住宅空调将从奢侈型消费品变成普及型必需品,完全脱离“家电”属性,成为建筑物的基础设施之一。我国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是不可持续的,第三产业在城市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一定会逐步增加。为提高生产率,第三产业必须为建筑环境消耗能量,使用空调,夏季供冷、冬季供暖。总之,民用建筑空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必然的需求。从现代能源管理的思想出发,不应该也不可能去抑制这种需求,而只能因势利导,用经济与技术手段引导人们合理消费,开源节流,尽力满足这种需求。
所谓“开源”,就是在提倡适度消费与节约能源的前提下,提倡民用建筑空调能源的多元化,充分利用低谷电、淡季气和可再生能源,从时间上与空间上去挖掘“能源供应”的潜力。例如发展蓄冷技术、利用天然气的燃气空调、热电冷联供技术和分布式能源技术;同时积极研究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未利用能源”的制冷空调技术。所谓“节流”,就是改进制冷空调产品,提高能源效率,实现环境友好。
4.1蓄冷空调
对蓄冷空调的电费价格体系是推进蓄冷空调技术发展的关键。目前大多数电力公司(或供电局)推行了分割式三段制分时电价,其中的高峰时段集中在上午8:00~11:00,以及傍晚到夜间的18:00~21:00,使办公楼与大型商场这两类商业建筑的空调冷负荷高峰时段(下午)被划入了电费的平段时间。导致大部分蓄冷量在非高峰用电时段的下午释放掉,对转移夏季高峰用电负荷并没有起到有效作用,而且也不能使用户从分时电价政策中获取最大利益。上海市从2005年夏季开始将空调负荷高峰时段13:00~15:00划入高峰电价时段,同时对用户的电力最大需求MD提高收费标准(30元/kW·月),这些政策都有利于蓄冷空调的推广。
除了峰谷电价的比值之外,低谷电价的绝对值也有很大影响。如果低谷电价能够跌破购电成本的底线(比如降到0.20元/kWh以下),相信会极大地推动蓄冷空调的发展。而这一底线恰是某些电力公司前几年在电力富余时推销电锅炉和电采暖的促销价。
2004年,我国已经批准开工的电站项目达6110万千瓦。以每kW电站投资6000~7000元计算,需要投资4000亿元。如果少建10%,就可以节省400亿元,再将其中的10%即40亿元投入对蓄冷空调的补贴(200元/kW),可以转移2000万kW空调高峰冷负荷。理想情况下可以转移电力负荷600万kW,恰好相当于少建10%的电厂。这样,电力部门实际节约了投资360亿元。而用户除了这部分补贴,还要投入160亿元去建设2000万kW的蓄冷装置。但因为有了补贴,用户可以较快地在3~4年时间里从分时电价的差价中回收这部分投资。实现电力公司和用户的双赢。
4.2燃气空调
影响燃气空调发展的瓶颈是天然气价格。制订燃气空调用气价格的依据,应该是使燃气空调的寿命周期成本能与电力空调持平或略低,从而使用户能实实在在地受益,也才能鼓励用户使用燃气空调。定义电力与天然气的比价:
这一比价越大,表明燃气空调的年度等额寿命周期成本与电力空调相比,经济性越好。国际上电力与天然气比价一般约为4:1左右,但我国长期以来该比价偏低,因而制约了燃气空调市场的开发。
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初,北京、上海等城市均出现天然气供不应求的局面。据统计,2004年北京市共消耗天然气25.4亿m3,2005年预计将消耗33亿m3,超过市政府30亿m3的预算,也超过了陕京管线28亿m3的供给量。上海市预计2005年的天然气使用量将达到20亿m3,但目前落实的气源仅16亿m3(其中包括西气10亿m3和东海气田6亿m3)。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北京和上海均开始限制冬季天然气锅炉的发展。但是,对任何一个燃气空调用户,不可能只在夏季用天然气供冷而不在冬季用天然气采暖。从总量来说,发展燃气空调用户可以起到填平夏季天然气低谷的作用,但同时还会增加冬季天然气的高峰。因此,需要研究天然气冬季的削峰措施。燃气供应部门,要研究夏季储气措施和冬季可中断用户的政策。而暖通空调行业,也要研究季节蓄能的燃气热泵技术以及能燃用水煤浆和煤层气的直燃机技术。
4.3热电冷联供
在阻碍建筑热电冷联供技术在我国发展的诸多政策问题中,最突出的是多余电力上网的问题。因为用户所需要的热量/冷量与用电量是随着季节、气候甚至白天与夜晚等因素随时在变化,而建筑热电冷联产设备一经确定之后,其正常运行时的供热/供冷量与发电量的比例(即热电比)是大致不变的,所以总是会有富余的电能或者热能产生。为了解决多余电力的问题,最简单、最直接的解决方案就是允许分布发电的多余电力上网。
根据我国目前实行的《供电营业规则》,如果电力用户自行发电需要并网,其并网的发电机组必须接受电网的统一调度,而且热电冷联产系统的上网电价要采用竞价上网方式,没有任何优惠。建议将分布式能源电力上网按“绿电”看待。参照对风力发电的优惠政策,电网收购价应在0.40元/kWh以上。
阻碍建筑热电冷联产发展的另一个政策问题是天然气的价格。与上节“发展燃气空调的政策建议”相仿,各地应根据当地电价,将电力/天然气比价调整到4.9:1左右。
目前,各种建筑热电冷联产的原动机设备国内基本上都不能够生产,完全依赖进口,因此实现热电冷联产的一次投资很大。建议对建筑热电冷联产系统的投资者做政策性投资补贴,该补贴相当于设备投资的10%左右,使得热电冷联产系统的等额年度寿命周期成本能够与常规空调冷热源相比。
从中期发展来看,应积极发展利用燃料电池的建筑或区域热电冷联产系统。燃料电池的应用主要有两种方式:①移动式(作为汽车动力);②固定式(又称“站式”,用于楼宇热电冷联供)。我国目前把主要的研发力量投入到前者。但燃料电池汽车由于一些技术瓶颈,难以在短时间内普及。而建筑热电冷联供所使用的燃料电池是将天然气改质制氢,不需要直接利用氢气;由于是固定式(站式)使用,省去了许多移动式应用中的麻烦(例如对体积、重量的限制)。所以,燃料电池作为分布式能源应用,相对更容易形成商业化。建议优先发展利用燃料电池的建筑热电冷联供技术,尽快建成一批示范性工程,应用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项目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项目中。
4.4选择较高能效等级的空调设备
作为重要的“节流”措施,我国经济发达、资源缺乏的城市,可在2005年开始实施的《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12021.3-2004)》、《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19576-2004)》和《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19577-2004)》等三个标准中,选择较高的能效等级作为市场准入条件。
根据测算,上海市如果对冷水机组采用比我国《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中的强制性标准提高一个等级,可以产生很好的节电降峰的效益。仅每年新增的冷水机组便可以降低电力峰荷需求6~8万kW,用户也可因此减少电费14%左右。以平均电价按0.75元/kWh计算,每年可以节约电费2800~3600万元。
5结论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房间空调器生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冷水机组市场。我国又是世界上房屋建筑建设规模最大的国家。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到2015年,全世界新建筑的一半将出现在中国;中国城市商用和居住建筑中的一半将是在2000年后建造的。因此,我国民用建筑空调还会有很大的发展。当前我国的能源紧缺,确实是对制冷空调业的严峻挑战,但同时也是推进制冷空调行业科学、健康、协调、持续发展,使中国从制冷空调大国发展成为制冷空调强国的最好机遇。
工程在施工前,均需要有一个科学的设计过程,可以说一个好的设计就是是工程的灵魂,直接决定工程质量好坏。良好的设计方案,能够有效缩短项目建设周期、节省投资、提高质量;如果设计不科学合理,就需要在建设中不断变更,使工程建设出现施工不合理性,导致工程建设质量问题,同时也影响了进度造成重大社会影响。
2进场材料质量问题
工程材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点,好的材料是保证工程质量合格的前提。通常情况下,通过实践总结,我们看到工程项目在材料的使用上易出现的问题如下:一是没有严格的消防措施,对易燃、易爆物资没有专门仓库进行存放,更没有无专人负责值守;二是对特殊材料没有专门标志,特别是对那些易湿、易潮的材料,没有有效的采取防湿、防潮措施;三是对入库材料混合堆放,特别是材料型号、品种没有进行合理分区堆放,造成材料进场时没有规范标准;四是材料相互污染严重,有些易损坏材料、设备不能进行正确保护,损坏严重。五是材料保持期不明晰,没有对有保质期的材料进行定期检查检测,造成极大的材料浪费,增加了工程费用支出。
3工程监理单位存在的问题
工程设计的好坏,能够直接体现到实际施工中,也就是说,设计问题能够暴露在施工中,如果发现了问题,没有提前发出通知,提出不同意见,就会在施工进程中,出现质量问题,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工程监理单位对建筑施工的把关一事实上要严格,特别是对进场材料和设备要进行科学检测检查,对不合格材料设备,要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及时纠正、正确处理。
4施工单位管理问题建筑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利、生存发展,就要注重工程产品质量和施工过程管理。施工单位的技术高低、管理能力水平好坏,直接影响着施工质量进度,如果出现问题,就会对企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当前我国施工行业分包单位众多,在各类施工中,不能按照设计方案组织施工、管理层人员执行力不强等原因,导致企业管理环节薄弱,没有形成一支统一协调的施工队伍,更不能专业化、系统化进行科学施工,导致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不强,形成项目施工质量差、资金投入不足、施工进度缓慢等恶性循环状态,为工程质量埋下较多的不安定因素和质量隐患。
二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1建立和完善相关责任制度
要想做好管理,就需要对各类制度进行完善,通过制度把责任落实到个人,使每一个岗位都承担着风险责任,进一步调动施工积极性的主动性。监理单位进场后,需要制定统一的监理质量目标,以制度为保障,加强各环节的协调管理,把责任落实到班组和个人。特别是各流程的监理人员,一定要做好明确的分工,明晰其岗位职责,通过与岗位责任人签订相应责任书的方式,提高责任意识;按照监理质量检验及验收制度、监理会议制度、监理日记填写制度、监理人员考核制度等相关规定,对各个环节进行把关检查,确保工程质量监理工作到位有效。
2强化质量意识,全面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要想从根本上树立质量意识,就需要施工前加强培训教育,使建设、施工单位意识到工程优质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全体人员质量意识,通过约束机制激发质量责任感。从筹建、协调、施工全过程进行质量意识把关,意识提高了,更需要加强监督管理,还要进行定期的抽查,依法惩处那些质量意识不强,造成事故的责任者,从根本上确保建筑工程质量。
3把好材料质量关
施工单位必须按照设计部门的要求,使用指定厂家定购的材料,在材料选购中,不能采购达不符合标准的材料;不能采购国家明文确定已经淘汰的材料;不能采购没有产品质量合格证的材料。可以说,建筑施工材料质量的优劣与工程整体质量好坏息息相关,一定要加强对材料的选购、保管、运输,确保材料质量。
4加强部门配合,加大工程施工管理力度
要积极发挥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职能,通过对建筑市场有效的管理,依法检查工程质量进度。一是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强化建筑市场和施工现场之间的联动关系,使用快速的信息处理平台,及时解决现场存在的问题,不断强化信息网建设,推进信息管理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二是要充分发挥规划指导的作用,审批好工程相关手续,做好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三是要做好相关的建管和招投标的准入和清出制度,保证行业规范运行,对施工企业和监理企业资质相应的挂靠,以包代管、出让资质、人员不到位、违法分包、安全措施不力等问题进行重点打压,确保建筑市场有序竞争。
5加强建筑工程技术
规范发挥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职能作用,积极完善相关的工程技术规范和标准,通过方案管理、质量监督管理以及原材料检验规定等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鼓励相关的施工单位采用先进、适用、可靠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不断采取措施积极提升建筑建设的科技含量。加强施工现场巡视,发现问题督促施工方改正,避免出现质量问题。
6合理调配施工资源
根据机械特点以及施工环境,将机械进行优化组合,以使其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得到增幅,通过人工处理和机械施工的有机结合,确保工程施工优质高效。
投资是指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各环节所使用费用的总和。这其中包括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环节的费用。建筑项目投资控制的过程是指:通过专业财务人员对项目的总体预算,预估项目工程建设成本,并将这个值设定为项目建设总成本控制目标。此目标需要进一步按照组织架构及职责进行分解,分解到公司相关部门。在各部门领到任务目标后,要严格按照规定对各部门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通过目标及考核管理来控制投资。另一方面,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适宜的标价,再签订合同,以及确定合同条款内容。还有应注意资金的过程支出。需要控制好各子项工程造价、耗材的价格等支出费用。需要对付款的时机加以控制,付款前先核验是否满足付款要求,满足后再行付款。做好资金统计工作,在适当的时间间隔内,对所发生的费用情况进行统计,以便于财务统计分析。确保实现在预算内进行资金使用的终极目标,使项目利润最大化。在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决策阶段,投资管理控制的重点包括:第一,在项目决策前需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第二,项目是否可行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并形成专业的分析报告。第三,做好工程项目资金预算工作,预算需要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方法进行测算得出。工程设计结算投资管理控制的主要内容有两点:
(1)经过专业的市场分析,给项目做好定位,制定出合理的执行方案。
(2)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管理。在建筑材料的选用上要既能满足使用要求,又能实现经济节约的目标。设计结算的投资控制是建设投资控制的最重要内容。工程实施阶段投资管理控制的要点如下:
(1)对招投标的科学管理。招标前要有规范的招标文件,细化招标评判标准,分析市场行情,制定出最适宜的中标范围。
(2)施工中的监控管理。建筑工程施工的环节众多,从资金管理控制角度说,诸如施工人员、技术、材料等的基本管控情况都是重点,大力度监督管理,可以使得相关环节无障碍进行,降低费用支出,创造经济效益。工程结算阶段投资管理控制的重点是需要竣工结算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及职业操守,同时需要做好资料收集和取证,保证其完整度及有效性。
2进度控制工程项目
进度控制是指使工程建设的实际进度符合项目进度计划的要求,使项目按照计划要求的时间节点,开展相应的监督管理活动。贯穿整个项目工程的过程控制。进度控制的影响因素:
(1)相关人员的数量满足度,以及相关人员的素质能力匹配度。
(2)施工设备和施工材料的供应情况。
(3)施工技术水平。
(4)各业务接口之间的沟通顺畅度。
3质量控制工程项目质量的影响因素
工程项目质量的影响因素简单的可以分为人、机、料、法、环五方面,所以说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应该从以上五方面分别着手进行系统管控。人的因素可以通过培训教育。促进其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来控制。对于施工用料的控制,需要注意从合格供应商处选购,不合格材料不使用,避免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现场等措施来管控。法是指施工采用的方法需要是适宜的,高效节能的。环是指环境,施工现场安全,环保过关是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基础。对以上五方面进行逐项综合管控,则可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
4建筑管理项目控制的发展趋势
我国建筑管理项目控制仍未达到国际标准要求,还需要行业人员不懈努力来提高建筑管理项目控制水平,促进建筑行业长足进步。我国建筑管理项目控制应向着以下几点发展:
(1)提高工程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
(2)完善相关的管理大法及标准。
(3)加大建筑行业监管部门的监察力度。
(4)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办法并择其优点而用之。
本项目要获得美国绿色建筑LEED认证金奖,至少要获得34分以上。为此我们严格要求施工单位遵照LEED绿色建筑要求,建立和满足:
(1)配置LEED认证体系的专职LEED协调员,建立LEED实施的组织架构,并明确各级人员的主要责任。总包单位作为总LEED协调人;
(2)根据本项目要求编制具体的实施计划,建立执行、跟踪、检查、总结纠偏等制度和措施;(3)对施工现场及周边环境进行保护。
2)LEED评估体系标准作为绿色建筑实施的必须条件,在建设活动中控制土壤侵蚀沉积、噪音和扬尘产生,减少环境污染。
包括以下措施:
(1)在施工场地四周设置围墙并与周边环境进行隔离,减少施工现场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我们要求总包设置围墙并留设绿化带,将施工现场对外部坏境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
(2)场地内施工道路及材料堆场等全部硬化,并设置自动喷洒减少扬尘。对土体进行覆盖。对于短期内不施工的地带利用当地生长快、极度耐踩、几乎不需施肥浇水、而且耐冷耐热、恢复性极强等性能植物进行临时绿化,从而减少地表的面积,减少发生水土流失的几率;
(3)在施工现场出入口均设置冲洗槽,所有出入场地车辆要求清洗,除去附着于车身及轮胎上的尘土或其他污染物,以防污染周边环境。冲洗车辆用水就近排放至沉淀池;冲洗槽、沉淀池内累计的污染物定期清理;
(4)施工现场设置临时排水管(沟)和沉淀池,对所有排出现场的水,全部经沉淀后,再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定期对废水进行检测,杜绝将施工场地的超指标水体排放出场,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5)尽量保持原有植被不受破坏。我们和建筑师沟通,保留了场地原来的银杏树,纳入后期的景观设计作为永久保留。在施工期间,专门对树周围砌筑砖池和水沟隔离,防止施工废水浸入土壤,造成土壤板结损伤树木;
(6)选用商品混凝土、预拌或干混砂浆,严禁在现场拌制混凝土和砂浆,减少扬尘;
(7)在施工各楼层上设置活动厕所,所有排放都由专业公司打包清理,集中处理;
(8)严格噪音控制,除了满足当地政府的法律法规外,每周对施工场地周边进行噪音监测,合理组织施工顺序及采用施工机械,降低噪音污染;
(9)保护和节约水资源。将基坑降水和基坑四周的明排地下水、雨水经过沉淀后作为现场厕所、场地冲洗、道路自动喷洒和临时绿化植物水源,并经氯离子检测合格后用于混凝土养护。所有这些都成为循环,比如冲洗场地和车辆的用水经沉淀后可以再次用于冲洗。
3)材料和资源管理。
(1)就地取材。本项目要求在800km范围内选取、提炼、生产及加工建筑物料或产品(本地物料或产品)材料用量达到材料总价值的20%。为了确保达成目标,我们在招标时,就提供了800km内的一些合格材料供应商信息供总包和分包选择。提高近距离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物流对资源的消耗,降低因运输等产生的环境影响。
(2)材料再利用和循环材料。要求总包根据工程进度表在施工前演算可回收成份物料(物料的使用后可回收成份和1/2使用前的可回收成份物质的总和)占项目所用全部材料价值的百分比。本项目要求循环材料含量达到材料总价值的10%。我们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该项规定,并要求施工单位选择的厂家必须同步提品所含循环材料的证明材料。对所有循环材料数据进行定期汇总,按月提交给业主。
(3)施工废物管理。严格要求施工方必须按照计划,其回收和折价处理至少50%在施工、拆除、和场地清理产生的不含有害成份废物,该计划必须能分辨出从废物中分离出来的物质种类及使用地方。回收废物包括纸板、金属、砖、瓦片、混凝土、塑料、木头、玻璃、石膏墙板、地毯和绝缘材料等。挖掘的土壤及清理土地的废物不列入计算之内。现场设置专门的分离回收材料点,在建筑活动过程中每日纪录废物总量、转移数量、废物处置或回收地点、以及转移方式等。按重量或体积计算废物回收量(整个计算过程要一致),并每月提交每日施工废物管理纪录和废物回收量供业主或全权代表审查。
4)低挥发材料。
我们要求建筑主体和幕墙的胶粘剂、建筑密封胶、油漆、地毯和复合木产品等使用低挥发材料。低挥发材料应满足如下标准和要求:
(1)胶粘剂:必须达到或超过《美国南海岸区空气质量管理条例1168号》(SCAQMD)限制使用易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规定,建筑密封胶必须达到“海湾地区空气资源委员会”规范8,第51条的规定。对于所有作填充的和对室内空气有潜在影响的粘合剂和密封剂,其VOC含量(包括工厂使用和施工工地使用的)均不含有尿素甲醛,并满足LEED要求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限值。对于所有在施工工地使用的、对室内空气和建筑周边空气有潜在影响的油漆和涂料,不超过《绿色涂层》(GreenSeal)标准GS-11所规定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化学成分的限制。
(2)复合木材和合成纤维产品(包括但不限于微粒板、小麦板、硬纸板、实木层板构件、实木门定向刨花板、高密度板和夹层产品),无尿素甲醛树脂。
5)施工现场空气质量管理(施工期间)。
(1)室外空气状况检测。总包方必须每周提交所安装的二氧化碳监测系统部件的生产商产品数据对照表和控制程序的施工图记录,包括CO2初始参数的设定及报警能力。
(2)施工室内空气质量管理。施工单位必须提供施工现场室内空气质量管理方案,施工现场室内空气质量管理方案须清楚地描述和表明在建造场所潜在的室内空气质量风险及相对措施,并在建造场所图纸清楚指示关于责任,实施和检查计划表。每月提交实施进度报告于业主或其全权代表审查,并须至少提供下列资料:实施的室内空气质量管理方案提供照片、过滤介质制造商、型号及其最低性能报告值(MERV)、过滤介质的安装地点、确认入住前更换过滤介质。施工过程中达到或超过“金属薄板和空调商协会”(SM-ACNA)制定的《施工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标准(1995)》第三章的推荐设计方法。包括暖通空调的保护、源头控制、截断污染渠道、内务管理和日程安排等,包括保护现场储藏的或安装的吸水材料不受潮、低排放材料(包括所选用的粘结剂和密封剂、涂料和涂层)、地毯系统以及复合木材和植物纤维制品满足相关要求,其中低排放的为建设施工阶段所用的材料,现场在进行材料选择时,必须按照相关规定选取,符合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区17(SCAQMD)法规1168号规定。控制污染源并隔断污染源的扩散通道。现场使用的容器采取闭式,装溶液的容器在取用过程外全程密封,对于会散发气味或灰尘的废弃材料采用覆盖处理。在施工过程中产生VOC或粉尘较多的区域,采用排风扇将污染物排至室外(排放前测定废气污染指标,超标的还需设置过滤网),进行空气对流处理,排风口远离建筑的新风入口和人员入口。若施工期间必须使用空调,则必须在每个回风格栅处安装使用过滤介质,且根据ASHRAE52.2-1999的规定,其最低性能报告值(MERV)为8。入住前必须立即更换过滤介质。在每月的LEED工作进度会议和LEED工作总结会议前(每次提交付款申请书时),提交施工室内空气质量管理进度报告。